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appykl

被中国人误传了数千年的七句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4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上楼主的解释是对的,但是不能说很准确,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女子基本没异议,但小人就有问题了,战国那会小人是指家里的下人。孔子这句话基本上就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的意思,联合他说话的时期,我们可以理解成领导都是好同志,不好的是领导身边的那些人。
发表于 2008-5-24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沙发 happykl 的帖子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为什么能如此的稳定,虽然有帝王交替,虽然朝代兴衰,但是,最终不还是两样东西被帝王很好的应用了来掌握住了人民的思想,让人民甘愿被奴役,为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而面朝黄土背朝天
这两样东西又是什么呢??
孔子《论语》
佛教
这两样本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虽然佛教由外国传来,但那绝不是简简单单的舶来品
封建统治阶级扭曲了这两样文化,将人民的头颅深深的套死,人民愈是挣扎,这栓在脖子上的绳套愈是发紧
这也是为什么共产党人一贯坚持无神论,大多人也是不信奉宗教的原因
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救自己
我们的奥运,我们来办,全民团结一致,我们必然会让全世界人民刮目相看
发表于 2008-5-24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支持!
发表于 2008-5-24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

个人认为写的非常不错,看《论语》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呢
发表于 2008-5-24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妙啊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
哈哈,这句妙啊
发表于 2008-5-25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这样认为
虽然我读的古书不是很多
但我并不认那些误解是扭曲
尊重时间的变牵
发表于 2008-5-25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是受教了!
发表于 2008-5-25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帖由 展雀炎 于 2008-5-11 18:13 发表
我记得还有一句被误传的话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其中"皮匠"应为"裨将"的误传。
裨将好像是副官之类的意思。
诸葛亮毕竟是英明神武的,三个皮匠恐怕还比不上他,还是裨将更为稳妥些。

具体历史依据懒得找了,有兴趣的 ... [/quote

我就不信三个皮匠打架打不过一个诸葛亮,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跟本就没有你们看书上的那个那么厉害,很多都是文人神化了,诸葛亮顶多是个政治家和文人。如果他是那么神的,明知道要统一三国不是一两天就可以的,怎么就不搞好下一代的教育,先不说那个啊斗了,后期的蜀国还个有实力点的将军都搞不出来。是他的自信,还是自以为是了,以为自己可以统一三国。也可以不说这一层,就算让他统一了三国,但是那个啊斗怎么办了,还想搞蜀二世了?
发表于 2008-5-25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贴子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一句,解得好。
发表于 2008-5-26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收藏! 长见识了......
发表于 2008-5-28 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德抱怨"是老子的主张?不对吧?

原帖由 why_together 于 2008-5-9 23:32 发表
"以德抱怨"是老子的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直报怨"是孔子的主张,
这个没什么误会


why_together,,"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这个是错的。“报怨以德”并不在“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之后,这是把老子两句话拆开了合在一起,是以讹传讹的说法。老子也是完全不赞成“以德报怨”的

    正确的应该是:《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报怨以德”并不在“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之后,而应在《道德经》的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翻译: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一个语气强烈的反问句,由此可见,老子也并不主张“以德报怨”

[ 本帖最后由 dragonsavior 于 2008-5-28 05:45 编辑 ]
发表于 2008-5-30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
楼主是我的老师
发表于 2008-5-30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太懂,尤其古文
发表于 2008-5-31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楼 咖啡 的帖子

“中国人不缺智慧,而少幽默”
我倒是觉得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幽默的。
《史记》中不是有《滑稽列传》吗?
滑稽者,中国之幽默也。
发表于 2008-6-2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误读,要看是对经典原文的解释还是词语的转义。

中国古代经典中的有些词语,人们把它抽出来后,意义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是在原文中表达的含义了。这种情况很多。

譬如“朝三暮四”,本来是个哄骗猴子的寓言,原义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来意思发生变化,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更典型的例子是“逃之夭夭”。不但意思完全变化,连字也变了。诗经中的“桃之夭夭”,是形容桃花开得很鲜艳。变成“逃之夭夭”后成为逃跑的诙谐说法。

“特困生”本指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后来,大学生给它加了个义项:因为夜生活,第二天一上课就打瞌睡的学生。

这些例子都说明,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很多词语经过变迁已经改变了原义。把这类改变都说成是误读,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发表于 2008-6-3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啊 ??真是这样么? 我真惭愧.今天受教了~~~~~~
发表于 2008-6-3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2000年前的人说的话,第一、是不是还是原来的话呢?第二、谁又能知道他当时说这个话的想法呢?楼主的贴从另一个方面给了我们其他的观点。
发表于 2008-6-3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好,赞一个,收藏
发表于 2008-6-4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认真解读我们的古文化!不能再胡搞瞎搞,毁了我们自己的根。
此贴,藏之!!!
发表于 2008-8-6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说明了他的志趣吧,对女子与小人都不喜欢,重视心与心的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3 19:32 , Processed in 0.04320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