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l1jemand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11892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YST系列之美国的经济

已有 360 次阅读2011-8-30 20:50 |个人分类:YST精华选

美國的經濟:引言

經濟是一門非常複雜的學問,複雜的原因是因為能改變經濟的因素非常多,其中最複雜又最無法掌握的就是人的行為。中國人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何況還有不吃米的人。要歸納出人類投資消費的行為模式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不是科學。

 

有位朋友對我說美國統計學會在六0年代末曾經召開過一個年會,討論的主題就是「証券市場的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因為証券市場在美國的經濟裏面佔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美國經濟裏面最有控制權的力量(dominant power ),值得頂尖學者共同研究。於是全美國最傑出的統計學家和或然率專家都聚集在一起討論,幾天以後,答案是:「証券市場無法預測」。

YST聽到這件事的時候就覺得十分好笑。這個問題應該是很容易回答的,不需如此麻煩,勞動那麼多聰明絕頂的人大費周章。想想看,假設他們果真找出一個預測証券市場的方法,而這個方法又真的有效,那麼大家一定一蜂窩去運用這個方法賺錢,這個方法馬上就不靈光了,因為証券市場是一個零和遊戲。

 

從上面這個小小的觀察我們就可以看出經濟的複雜性,要想預測經濟各項指數的走向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很多老百姓以為經濟學家或經濟權威有什麼黃金定律(golden rule )或神奇的公式(magic formula )能判斷甚至預測經濟的各項指標,是完全錯誤的。沒有任何經濟學家有這種能力。經濟學家就跟你我一樣憑者「常識」和「經驗」下判斷。套一句中國人的話: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就拿貨幣和外匯來說,原始的理論是很簡單的,貨幣的價值決定於生產力。一個國家出口多於進口,表示這個國家生產力高,她的貨幣就要升值;反之,一個國家出口少於進口,表示這個國家生產力低,她的貨幣就要貶值。

但是今天的世界不是這麼簡單,決定一個國家貨幣的價值,除了生產力外,還要看吸收資金的能力、軍事力量的強大、政治影響力....等等。

從美國的例子來看,美國不斷上升的貿易赤字和政府赤字是驚人的龐大,但是美元仍然能夠維持相對的穩定,原因就在美國能夠吸引大量的外國資金,還有美國強大的軍事能力與全球佈防給所有手持美元的人帶來無比的信心。僅僅上面這兩個原因(尤其是後者)就使我相信美元發行過量,美元的價值被高估,因為美國的軍事擴張已經到達極限開始力不從心。

 

美元給人的信心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建築在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這使得美元成為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避險天堂。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大量美元流入全世界民間,有人估計大約是三到四兆,美國政府不必為這筆錢付一分錢的利息。今天美國的雙赤字和海外氾濫的美元已經不是美國的生產力能夠應付的。這就是我們討論問題的重點。

 

在「美國經濟問題的焦點」(2005/08/02)這篇文章中說道,令我們擔心的是,美國的布希政府不從平衡赤字來改善美元的地位,反而走擴大赤字、增加軍備去鞏固美元的地位。這是非常、非常危險的政策。

 

過量美元的問題面對的是全世界每一個人,不止是美國人。為什麼?因為即使你個人手中沒有美元,你的政府儲備了大量的美元。 YST 說得夠多了,也夠清楚了。

 

由於這是個政治論壇,經濟的問題被政治化一點也不奇怪。尤其在台灣不但把問題政治化,而且把作者政治化,YST 因此引來很多無謂的的砲火。

有兩種砲火YST無法應付:一種是說YST不是經濟專家;另一種砲火是說YST是親共分子。

 

好,YST就在未來的文章引用兩位重量級經濟專家的公開談話來印証我的觀點。我現在先介紹他們的履歷。

 

艾教授

全名是George A. Akerlof;

1940年6月17日出生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的紐海文市;

1962年獲得耶魯大學的學士學位(B.A.);

1966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Ph.D.);

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獎;

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

ACerun: yes"> 

史教授

全名是Joseph E. Stiglitz;

1943年2月9日出生於美國印地安那州的蓋瑞市;

1964年獲得艾姆赫斯學院(Amherst College )學士學位(B.A.);

1967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Ph.D.);

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獎;

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艾教授和史教授都是英年早達,分別在二十六歲和二十四歲就拿到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系在美國排名第一,有可能也是全世界排名第一。這一點我要為事事講求第一的台灣人特別說明,免得這些人門縫裏看人。

 

艾教授和史教授都不是只會讀書的書呆子。在經濟學上,除了學術研究,他們都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實際經驗、和行政經驗。

 

1967-68,艾教授暫時離開加大的教授工作到了印度統計學院,在Steve Marglin 的帶領下,從事水資源分配的研究。在新德里生活的一年使艾教授瞭解貧窮,成為他日後研究經濟的一個重要項目。

艾教授在美國聯儲會服務過(1977-78) ,隨後在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執教。

艾教授曾經在尼克森政府做過資深經濟顧問(1973-74)。他對這段經歷並不引以為傲,因為他對尼克森和共和黨都沒有什麼忠誠度,對寫官樣文章也非常陌生。他最大的收穫,是在那裏學會如何用觀察和實驗研究經濟問題(empirical economics)。

史教授的太太珍妮(Janet)也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經濟教授,她曾經是總統的資深經濟顧問,並且在1997年成為柯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主席。

 

有趣的是,當艾教授在新德里的時候,另一位年輕經濟學家史教授在非洲的肯亞從事未開發國家的經濟研究,他用與艾教授相類似的觀察建立了工資理論的數學模型。

史先生24歲在麻省理工學院拿了博士,就在劍橋大學從事研究工作。1969年,年僅二十六歲的史博士被耶魯大學聘請為經濟學教授。1979年,他獲得了美國經濟學會兩年一度的克拉克獎。1988年起,他在史丹福大學任經濟學教授。從1993年開始,史教授成為柯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主要成員,並且從1995年6月起擔任主席。在這一段期間,他是柯林頓總統顧問班子的關鍵成員。

1997年,史教授擔任世界銀行資深副總裁和首席經濟學家。身為政治圈內的核心人物,史教授對這些官僚機構失敗的政策越來越不滿意,開始在公開場合發表評論。由於他口沒遮攔,言辭又過分尖銳,終於被世界銀行趕走,據稱是財政部長桑門斯(Larry Summers )下的命令。 史教授去了美國布魯金斯學院擔任高級研究員。

2001年夏,史教授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任教,同年十月十日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兩位經濟專家都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也都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著作等身就不必說了,是美國菁英中的菁英。他們應該都是夠份量的經濟學家,而且他們都非常愛美國,沒有「親共」的問題。
美國的經濟:布希政府

這篇文章我們將介紹艾教授(George A. Akerlof)在2003/07/29 接受德國 Der Spiegel雜誌採訪時所做的公開談話。

 

下面是 YST 根據該雜誌記者訪問的原文所做的翻譯。原文則刊登在第一篇回應文章,供讀者做參考。YST  翻譯得很匆忙,歡迎讀者指正。

 

美國諾貝爾獎得主猛烈評擊美國布希政府為美國歷史上最糟糕的政府

 

柏林消息:週刊雜誌  Der Spiegel 報導,美國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艾教授   (George A. Akerlof)猛烈評擊美國布希政府,稱布希政府是美國有史以來最糟糕的政府。

 

這位2001年諾貝爾獎得主和加州大學的經濟教授對記者說:「我認為現在的美國政府是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中最糟糕的政府。這個政府執行的政策極度不負責任,不但在外交政策和經濟政策上是如此,在社會政策和環保政策上也是如此。」

 

這位六十一歲的學者接著說:「這不是一個正常政府所施行的政策。現在該是(美國)人民起來從事反抗的時候。我認為抗爭的時候到了,越大越好。」

 

艾教授是一位被公認和肯定的學者,尤其是他採用了包括心理學、人類學、和其他學科來決定經濟的影響和結果,這種研究特別得到人們的推崇。

艾教授的專長包括宏觀經濟學、貨幣政策、和貧窮。

 

下面是Der Spiegel 雜誌的記者史翠茲(Matthias Streitz )的訪問全文:

 

Spiegel 雜誌:艾教授,根據官方的預測,美國聯邦赤字在今年的會計年度將達到四千五百五十億美元。從數字上看,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赤字。但是根據總統的會計長的說法,這個赤字仍然是可以有效管理和控制的。您同意嗎?

艾教授:從長遠看來,赤字到了這個數量級是無法有效管理和控制的。大約在2010年,我們即將進入嬰兒潮的退休時期。大量的退休人口將對醫療服務、貧苦醫療救濟、和社會安全體系帶來極大的壓力。現在正是我們應該儲蓄的時候。

 

Spiegel 雜誌:所以,不但不能有赤字,我們現在必須要有預算盈餘,是嗎?

艾教授:以目前的情形來看,預算盈餘恐怕是不可能了。在伊拉克,我們還有戰爭的花費,這場戰爭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但是現在還有經濟蕭條,必須花些錢來振興經濟,這也是相當合理的。這就是為什麼事實上短期內我們的確需要預算赤字,但是絕不是我們現在有的這種赤字。

 

Spiegel 雜誌:這是因為現在的赤字不是由於投資產生的,而主要是因為減稅。是嗎?

艾教授:短期內對窮人減稅事實上對刺激經濟是有好處的。窮人減稅的錢幾乎可以確定會花掉,只是這樣一來以後的赤字就更不容易用消費來振興了。我們的政府不過把錢丟到水裏而已。首先,我們年度振興計畫應該瞄準在目前經濟滑落的地方。但是目前的赤字會一直繼續下去,因為絕大部分的減稅是永久性的。

 

Spiegel 雜誌:其次,你不同意減稅的好處主要是給了有錢的美國人。共和黨的人辯稱這是有錢人應得的,因為他們工作非常努力。

艾教授:富裕的人不需要這份減稅的錢,而且也比較不會把這份錢花掉,大部分是增加了他們的存款而已。你們要記得,富裕的美國家庭在過去二十年來賺錢特別多,但是比較貧窮的家庭賺錢就相對少得可憐。所以這個政府的減稅政策完全走錯了方向。其中,最壞和最不可原諒的減稅就是在公司紅利上,絕大多數的受益者是非常富裕的人。

 

Spiegel 雜誌:總統宣稱在公司紅利上減稅是支援股票市場,所以就整體帶動了經濟的成長。

艾教授:這完全是不現實的。經濟成長的數學模型在這方面有標準公式,它告訴我們在公司紅利上減稅對股票市場的影響非常、非常小。事實上,國會預算辦公室也得到相似的結論。所以即使我們對總統的意見給予同情的考慮,總統宣稱的理由仍然是不成立的。

 

Spiegel 雜誌:總統在今年初推動更大的減稅運動,他保証這會增加一千四百萬份新工作。這個諾言是合理的嗎?

艾教授:減稅對增加新工作是有一些正面效應,但是就像我在前面所說的,錢並沒有花在刀口上,成效很小。除此以外,還會有很壞的長期影響。這個政府在談論預算的時候完全不實際,很多非常重要的東西都沒有考慮進去。2003年的3月,國會預算室估計在未來的十年會有一兆美元的盈餘。但是這個估計是根據很多有問題的假設計算出來的,其中最值得懷疑的假設是從今年起一直到2013年,政府開支在不計算通貨膨脹下維持常數。這個假設在政府預算的歷史上從來不是真的。在目前的減稅計劃下,一個實際的、真實的估計是,未來十年的政府赤字會超過六兆。

 

Spiegel 雜誌:所以目前的政府不像是好好做過算術?

艾教授:目前的政府並不想告訴美國人民真相。過去歷屆的政府從亞歷山大.漢彌爾頓(譯者註)開始算起,平均說來,預算政策都是相當負責任的。現在布希政府的預算政策根本是一種搶劫的型式。

 

Spiegel 雜誌: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麼這個總統還這麼有人氣呢?

艾教授:不知道是甚麼原因,美國人民直到現在還不能認清我們政府的預算所帶來的可怕後果。我希望選民會看到目前政府的政策是多麼的不負責任,而在2004年做出反應(譯者註:就是要求政黨輪替),那麼我們就會看到這個政策被逆轉。

 

Spiegel 雜誌:如果事情的發展不是像你所希望的,那會怎麼樣?

艾教授:我們後代子孫,甚至在十年以後我們就會面對大量的公共赤字和巨大的政府債務。到那時候我們就有兩個選擇:我們可以變成一個非常窮的國家,面對一大堆破產的問題;或者我們將大量削減窮人的醫療照顧和社會安全服務。所以我們是削減老人和窮人的福利,把節省下來的錢付給富裕的人。將來只有最有錢的40%的家庭才有可能拿到他們退休收入夠大的一部分。

 

Spiegel 雜誌:有沒有任何可能性,由於目前赤字規模如此巨大,政府就不願意發動新的戰爭了?

艾教授:軍事開銷已經很高了,他們在發動戰爭之前一定會考慮到負債程度的。但是如果他們真的要發動一場戰爭的話,負債並不足以成為障礙。他們會先開打,然後再要錢。赤字產生的影響更有可能是這樣的:如果經濟衰退再度發生,我們將沒有能力用增加消費來維持完整的就業率。直到現在,我們對政府還有很多的信任。那就是:市場知道,如果現在有債,將來會償付。但是我們的政府已經耗掉了這個寶貴的信任資源。

 

Spiegel 雜誌:除了赤字,還有什麼會大幅刺激利率上升?

艾教授:赤字不會對短期利率有什麼大影響。現在的利率很低,聯儲會會設法保持低利率。中期利率會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當然如果中期利率上升,大量的負債就會對經濟雪上加霜。

 

Spiegel 雜誌:為什麼布希家族看起來特別會把赤字擴大?聯邦政府有史以來第二大的政府赤字,兩千九百億元,發生在1991年,小布希總統的爸爸做總統的時候。

艾教授:你的想法可能是真的,但是你別忘了,小布希的爸爸做了一件很勇敢的事,那就是加稅。他不是經常如此勇敢的,那一次加稅是他對國家的最佳服務。那次加稅是第一步,它使得赤字在柯林頓政府執政的時候真正獲得了控制,但是它也是老布希總統失去連任的最大因素。

 

Spiegel 雜誌:看起來您已經被現在的政府政治化了,這是前所未有的。就在這一年裏,你和其他學術界的人聯合簽署了兩份對政府抗議的公開宣言,一份是反對減稅,另一份是反對單方面對伊拉克發動戰爭。

艾教授:我認為現在的美國政府是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中最糟糕的政府。這個政府執行的政策極度不負責任,不但在外交政策和經濟政策上是如此,在社會政策和環保政策上也是如此。這不是一個正常政府所施行的政策。現在該是(美國)人民起來從事反抗的時候。

 

Spiegel 雜誌:那 一種反抗?

艾教授:我還不知道是哪一種。但是我認為抗爭的時候到了,越大越好。

 

Spiegel 雜誌:您願意考慮加入民主黨的政府做一個顧問嗎?就好像您的同事史教授(Joseph Stiglitz ) 

艾教授:你是知道的,我太太服務於上屆政府,她做得非常好。她比我更適合為政府工作。但是如果新政府要我做任何事,我將會非常高興去做。

 

Spiegel 雜誌:您剛剛提到「民眾抗爭」這個名詞。這個名詞過去被一位作家,瘦李敖(Henry D. Thoreau),弄得很流行。事實上,瘦李敖建議人民用「不付稅」作為抵抗的方法。您不會這麼做吧?

艾教授:不會。我認為有一件事我們應該做,那就是「付稅」。否則的話,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譯者註:亞歷山大.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 ,1755-1804)是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他主張強有力的中央政府。
美國的經濟:匯率、中國、全球經濟

在這一篇文章,YST收集了史教授 (Joseph Stiglitz) 的兩篇講話。這兩篇講話都是史教授在香港演講和座談會的內容,時間是2005年3月15日。

史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的演講有記者的英文發布稿,我把它放在第一篇回文裏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

批評西方總要求中國作出犧牲

 

新華網3月15日電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15日在此間的一個研討會上,批評一些西方國家總是要求中國為世界經濟作出犧牲的作法。

他說,1997年亞洲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一些西方國家要求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認為更為靈活的匯率機制無益於世界金融市場的穩定。而現在為解決本國的貿易赤字的問題,這些國家又給中國施加壓力要求人民幣升值,這極具諷刺性

他指出,而任何一種匯率政策或者匯率體系,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其實中國的根據一些西方國家的要求調整匯率政策,也不會完美。

他指出,由於投資者對美國經濟和美國政府保持強勢美元的信心逐漸降低,美元的弱勢仍將持續,美元作為各國外匯儲備的主體的時代已經結束。

他說,外匯儲備應該以'有價值'的貨幣為主,很多國家中央銀行調整外匯儲備結構將是必然的趨勢。

 

 

新聞發佈

諾貝爾獎得主於中文大學談中國與全球經濟


  哥倫比亞大學講座教授、二零零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教授今日於香港中文大學主持講座,題為「中國與全球經濟:挑戰、機遇與責任」。講座吸引了約四百人出席,包括中文大學師生、各國駐港領事、證券界及學術界人士等。

  史迪格里茲教授在講座上指出,中國經濟迅速增長對全球經濟帶來重大影響,但認為這並非零和遊戲,相信中國的成功能促進全球經濟繁榮穩定。他又表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中國帶來了機遇,包括開拓世界市場、資金與科技的流入等;但同時亦意味著中國要進行多方面的變革,例如提高國內生產力,而其銀行及財金機構亦應更切合市場經濟。

  史迪格里茲教授表示,發展中國家意識到以美元作儲備貨幣的風險,對全球儲備制度亦日益不滿。他認為,在改革此儲備制度的過程中,中國將擔當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產生示範作用,她亦可透過雙邊貿易協議等,協助建構一個更公平的全球貿易制度。他又指出,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消耗大量能源和製造污染,應該承擔責任,採取可持續發展措施,並協助達成減低污染物排放的全球協定。

  史迪格里茲教授為國際知名的經濟學大師,以研究全球經濟政策著稱。他曾於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執政時期,出任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為白宮出謀獻策;後於一九九七至二零零零年間,出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兼高級副總裁。史迪格里教授對世界各地經濟決策過程有深入了解,經常就亞洲和拉丁美洲之金融風暴、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情況、貨幣政策,以及全球化問題,提出精闢獨到之見解。

  史迪格里茲教授學術成就卓越。他開創了「資訊經濟學」這一門新經濟學系統,分析在資訊不對稱下出現的情況,並提出逆向挑選、道德風險等嶄新觀念。這些理論,現已成為學術界以至政策分析員的常用理論。二零零一年,史迪格里茲教授與斯彭思教授(Professor A. Michael Spence)及阿克洛夫教授(Professor George Akerlof)一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們對資訊不對稱的市場分析所作出的開創性貢獻。

  此外,史迪格里茲教授出版的經濟學教科書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為全球多間大學採用;而他二零零一年的著作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為世界暢銷書,已被譯成廿八種語言。

  史迪格里茲教授一九四三年生於美國印地安納州,一九六七年於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現任哥倫比亞大學講座教授。一九七九年,獲美國經濟學會頒發John Bates Clark獎。


二零零五年三月十六日

美國的經濟:結論

這一系列的討論到此結束,我們在第四篇,也是最後的一篇作一個總結。

這四篇討論都來自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美元發行過量」。當然,由於這個問題的複雜性,不可避免地引發了其他的討論,譬如美國的雙赤字、匯率問題、和軍事問題等等,甚至「什麼是經濟學」。這其中我們尤其不要忘記美國的軍事一向就是為經濟服務的,這一點也是我討論問題的重心。

 

YST發表的「美國的軍事與經濟」(2005/07/21)和「美國經濟問題的焦點」(2005/08/02)都是根據我的「常識」和「經驗」所作的敘述。由於引起很多爭論,特別是以「職業經濟學家」自居的辱罵式的攻擊,我被迫去尋找經濟界地位崇高的學術名人的看法。在找到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艾教授和史教授的公開談話後,YST的看法被完全証實。

現在我們就一一提出來比較。

 

1. 在「美國經濟問題的焦點」(2005/08/02) 裏面,YST 說:「令人憂慮的是,美國政府不從平衡預算上去解決她經濟的根本問題,而是用軍事的手段去鞏固美元在全球的地位,然後印更多的鈔票度過眼前的難關。這是非常、非常危險的作法,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的。美國雙赤字的雪球愈滾越大。」

 

對美國的赤字,艾教授說:「從長遠看來,赤字到了這個數量級是無法有效管理和控制的。」

對美國的預算,艾教授說:「這個政府在談論預算的時候完全不實際,很多非常重要的東西都沒有考慮進去。在目前的減稅計劃下,一個實際的、真實的估計是,未來十年的政府赤字會超過六兆。」

 

2. 在「美國經濟問題的焦點」(2005/08/02) 裏面,YST 說:「美國不知道見好就收。布希總統的外交、軍事、和經濟政策全是錯誤的,他會為美國人民帶來災害,全世界的人都要為此或多或少付出代價。 」

 

對美國的軍事費用,艾教授說:「軍事開銷已經很高了,他們在發動戰爭之前一定會考慮到負債程度的。但是如果他們真的要發動一場戰爭的話,負債並不足以成為障礙。他們會先開打,然後再要錢。」

對美國的經濟政策,艾教授的評語是驚人的嚴厲,他說:「現在布希政府的預算政策根本是一種搶劫的型式(a form of looting )。」

looting這個字是很重的,你們看過印尼暴動、洛杉磯暴動、和底特律暴動哪種暴民們搶劫店舖的鏡頭嗎?那種搶劫就叫looting。我不敢相信艾教授用了looting 這個字眼,他對小布希政府的失望和憤怒已經到達極點。

對於為美國人民帶來災害,艾教授說:「我們後代子孫,甚至在十年以後我們就會面對大量的公共赤字和巨大的政府債務。到那時候我們就有兩個選擇:我們可以變成一個非常窮的國家,面對一大堆破產的問題;或者我們將大量削減窮人的醫療照顧和社會安全服務。所以我們是削減老人和窮人的福利,把節省下來的錢付給富裕的人。將來只有最有錢的40%的家庭才有可能拿到他們退休收入夠大的一部分。」

 

3.在「美國經濟問題的焦點」(2005/08/02)裏面,YST 說:「作為一個大國,美國政府應該負起責任、誠實面對世界。」

 

對「負起責任」這個問題,艾教授說了最令我震驚的話,他說:「我認為現在的美國政府是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中最糟糕的政府。這個政府執行的政策極度不負責任,不但在外交政策和經濟政策上是如此,在社會政策和環保政策上也是如此。這不是一個正常政府所施行的政策。現在該是(美國)人民起來從事反抗的時候。」

 

4.在「美國經濟問題的焦點」(2005/08/02)裏面,YST 說:「「美國的軍事和經濟」這篇文章的討論重點 是「美元發行過量」」。

在「強勢美元」(2005/08/11)這篇文章裏,YST 說:「維持強勢美元是美國財政一向的戰略方針,幾十年來沒有變過。我個人的看法,美元的強勢將漸漸轉弱,世界貨幣必定走向多元。」

 

「美元發行過量」和「強勢美元」是連在一起的,史教授說:「由於投資者對美國經濟和美國政府保持強勢美元的信心逐漸降低,美元的弱勢仍將持續,美元作為各國外匯儲備的主體的時代已經結束。」

史教授完全証實下面兩點:傳統上「維持美元的強勢才能成為世界貨幣」的看法;和現在美元不得不開始轉弱的趨勢。

對美元發行過量,史教授用另外一種方式表達出來,他說:「外匯儲備應該以有價值的貨幣為主,很多國家中央銀行調整外匯儲備結構將是必然的趨勢。」

史教授在此明言美元的價值(就是含金量)已經不足;「調整外匯儲備結構將是必然的趨勢」當然就是指世界貨幣走向多元。

 

5.YST幾個月前在一篇文章中就說過「十年以後,世界貨幣必然形成美元、歐元、人民幣的三足鼎立」。

 

史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的演講中表示,發展中國家意識到以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風險,對全球儲備制度亦日益不滿。他認為,在改革儲備制度的過程中,中國將擔任重要角色。

史教授沒有明言,但是從「在改革儲備制度的過程中,中國將擔任重要角色」,人民幣做為世界貨幣在他的話語中已經呼之欲出。

 

6.感言

YST在「美元」和「美國經濟」上所發表的言論,所有重要的觀點都從這兩位世界經濟泰斗的講話中得到証明。

最令我高興的是,YST從來沒有學過經濟學,用的是「常識」和「經驗」,但是看法卻和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幾乎完全一致。你們不能想像YST在閱讀這兩位經濟大師的談話文章時,心裏的那份痛快。

 

特別是我閱讀艾教授和Spiegel雜誌的訪問對話,艾教授的全部談話我在讀的時候就覺得「順」得不得了,完全領悟他說話的內容。艾教授的考慮和他判斷的依據以及內含的理論基礎(rationale),YST 完全心神領會。

舉一個例子,艾教授說:「經濟成長的數學模型在這方面有標準公式,它告訴我們在公司紅利上減稅對股票市場的影響非常、非常小」。我就完全體會這句話,YST 敢打賭這個「標準公式」是一個由觀察和實驗得出的公式(an empirical formula)。專家學者做了實驗當然說話可以大聲,但是YST憑著本能(basic instinct)即使不做實驗也知道這個影響非常微小,只是說不出個數字。

 

7.經濟學不是科學

麻省理工學院的計量經濟是走得很深的,數學也用得很多,這是因為這個學校優良的理工傳統。事實上,像 Paul Samuelson 這種教授根本可以說是數學家。我毫不懷疑艾教授和史教授在數學上的能力。但是,當他們在經濟問題上做判斷的時候(judgement call),他們運用的還是「常識」和「經驗」,不是科學。這一觀點在艾教授的身上看得尤其清楚。

德國記者在介紹艾教授的時候,特別強調,艾教授是一位被公認和肯定的學者,尤其是他採用了包括心理學、人類學、和其他學科來決定經濟的影響和結果,這種研究特別得到人們的推崇。

這就對了,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在投資和消費的行為的一門學問。在經濟問題的實際考量上,心理學、人類學....等等人類行為的差異和變化是不容忽視的,而不是靠他在麻省理工學院所學的那些高深的數學。就像antttts網友說的,如果把股票市場假設成 random walk(隨機行走),導演出洋洋大觀的數學理論,這些數學結果在實際應用上是沒有一點意義的。經濟學不是科學。

YST完全沒有看輕「經濟學」這門學問,它非常重要。要知道,科學並不能解決世上所有的問題。「經濟學不是科學」這個事實一點也沒有減低經濟學在社會上的重要性。

「經濟學不是科學」使我們對經濟問題有了正確的態度,那就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和因人制宜;

「經濟學不是科學」使我們對經濟學家也有了正確的態度,那就是尊重但不能迷信,而且經常要用我們的「常識」和「經驗」去測試他們說的話。

經濟學裏沒有普世價值,但是有很深的人文考量。

 

8.最後幾句話

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YST 閱讀了艾教授和史教授的生平,對兩位學者非常佩服和尊敬,因為他們有崇高的人文修養與道德責任感。

艾教授和史教授都在落後地區工作過和生活過(印度和肯亞)。他們都瞭解甚麼是貧窮,所以在他們制定經濟政策的時候都非常照顧窮人和落後地區,要求這個世界公平對待這些貧苦大眾。

艾教授的研究專長之一就是「貧窮」。他對布希政府在制定稅賦條款時對窮人的不公表示憤慨,他對美國人民貧富懸殊走向兩極化深表憂慮。艾教授是非常人性的,不是象牙塔裏面的學者。

史教授的人文修養和人道主義就更明顯了。他對世界銀行錯誤政策的批評絲毫不留情面;他對IMF官員在貸款中的醜聞更是直言不諱;他對開發中國家的關懷充滿人道精神。

YST 向這兩位有人文素養和人道精神的經濟學者脫帽致敬。


鲜花

臭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7 07:59 , Processed in 0.03292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