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l1jemand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11892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YST系列之漫谈海军

已有 2407 次阅读2011-8-30 21:34 |个人分类:YST精华选

漫談海軍(一):海洋與海權

中國是泱泱大國,不但有遼闊的疆土,還有遼闊的海域與漫長的海岸線。中國人都知道我們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很少人知道中國還有超過一萬公里的海岸線和三百萬平方公里的藍色海疆。為什麼?因為幾千年來中國人根深蒂固逐鹿中原、自我中心、萬方來朝的思想壓根就不重視海洋,中國的傳統裏沒有海權的觀念,直到十九世紀英國的鐵甲軍艦開進中國的港口與江河。

 

最近大家都看到中、日、台在中國東海的主權之爭,兩岸政府在對日談判上的軟弱令人嘆息。為什麼?因為海權與海上力量是分不開的,中國的海軍太弱了,和她的遼闊海疆完全不成比例。沒有強大的海軍就談不上海權,近代歷史上從未有一個國家沒有海權而能夠崛起的。

 

失望之下,為了使讀者瞭解中國在海洋疆土上的形勢,YST 準備寫一個系列文章廣泛地論述海軍,最後把焦點放在今天中日海軍在東海的對峙和明天中美海軍在南海的對決。

 

國際形勢一步步向中國緊逼,中國崛起必須經歷的考驗已經提前到來。

 

是的,所有的海上強權都是中國崛起的攔路虎。美國是今天的海上霸主,日本在二十世紀的前半葉也曾經是海上強權。中國要崛起一定逃不過與美日的海權之爭,事實上它正加速地到來,建設海軍時不我予呀。這就是我們討論的話題。

 

這個系列文章計劃寫九篇。這篇文章是本系列的第一篇,YST 用最簡單的語言非常扼要地論述海權與海軍的重要性。

 

(1)海洋的重要性

 

水和船是非常奇妙的東西在生活中、在電影裏我們經常看到一個老婦人搖槳就可以推動一隻相當大的船,遠比同樣大小與重量的車子在陸地上推動來得容易。更有意思的是,一個年輕人搖槳並不會比一個老婦人快多少。科學家後來發現,船行進的速度是和推動功率的平方成正比。所以船行的速度如果要加倍,所需要的功率不是兩倍而是4倍。這就是為什麼船雖大、老婦人雖弱,照樣能工作,慢一點兒而已。

 

是的,人類早就知道船隻是最經濟的運輸和交通工具,一千多年前隋煬帝開鑿運河為的就是南北運輸,這是了不起的思維和決心,即使以今天的標準,這條南北運河都是一項規模宏大的工程。一千多年來,這條運河是中國南北運輸的大動脈。十九世紀侵略中國的英法海軍打廣州、打福建中國皇帝都無所謂,但是英法的軍艦一開進長江、佔領了運河,皇帝老兒立刻就慌了,馬上要求議和,訂下屈辱的條約。為什麼?江南乃富庶之地,皇帝老兒吃的、穿的、和生活用品全靠運河來供應。

 

如果你看一眼地球儀就知道地球的表面四分之三是海洋,所以海洋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是海洋實在太大了,在波濤洶湧的海洋上航行談何容易。船隻的建造和航海的技巧都是大學問。人類對海洋是懷有恐懼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航行在出發前對船員進行欺騙,在途中水手們知道真相後吵著要返航,掀起了軒然大波,差一點就折返了。

 

從黃帝發明指南車到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幾千年來,航行(navigation)一直是刺激人類研發科技的重要動力。人類利用海洋經過幾千年的努力,人類不是不想征服海洋,而是海洋的力量實在太巨大,人類需要慢慢累積科技的力量一點一點地克服困難,即使現在要說征服海洋還有遙遠的距離,我們連海洋的氣候和溫度的變化都還搞不太清楚。

 

(2)海權的重要性

 

海權是陸權的延伸。雖然地球的表面四分之三被海洋覆蓋,然而人是活在陸地上的,軍事鬥爭自然由陸權開始,在十五世紀以前海權的觀念非常薄弱。但是隨著國際貿易的開展,海上活動就越來越頻繁。到了工業革命以後原料的需求量大增,市場的規模也大增,海上運輸就變得非常重要了,於是海權的觀念應運而生。

 

簡單地說,海權就是做兩件事:一是保護原料供應,二是拓展海外市場。

 

在今天這個高度工業化的世界,海權是大國崛起的必要條件。從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到今天的美國,這些曾經躍升全球力量(world power)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憑著強大的海軍獲得富裕,這是一個必要條件。

 

遠的歷史暫且不說,我們就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和德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就是戰爭資源跟不上,說得更確切些,就是石油與金屬的短缺。

為什麼戰爭資源跟不上?因為運輸交通被切斷。

為什麼運輸交通被切斷?因為海軍不敵對手。

 

今天這個世界如果發生任何大型的戰爭,交戰國如果沒有強大的海軍來保証海權,那麼戰爭就很難持久。對島國和小國而言戰爭的時間一長就必敗無疑,連一個月都拖不過。

 

(3)馬漢與嚴復

 

談到海權就不能不提馬漢。這個馬漢可不是宋朝包公手下那位和王朝併列的得力助手,而是十九世紀末的美國海軍上校 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

 

西方海軍的興起與他們的經濟制度、貿易制度和全球市場制度息息相關。確切的說,現代的海權思想就是這個經濟和商業制度的軍事表述。馬漢在他的名著【海權對歷史的影響】(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550-1783)把這個觀念闡述得非常透徹。他說:

“海權在廣義上,不但包括以武力控制海洋的海軍也包括平時的商業與航運。海軍通過發動戰爭獲得海洋控制權,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貿易途徑的暢通。所以,戰爭最終不是戰鬥,而是實業。”

上面這段話是海權的經典論述。

 

其實中國人也曾經對海權有過非常清楚的論述,那個人就是嚴復。ACerun: yes"> 

 

嚴復(1854-1921)與馬漢是同時代的人,也是海軍科班出身,1879年6月畢業於格林威治的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回國後,被聘請為福州船政學堂的教習,次年任北洋水師學堂的總教習。

 

嚴復最出名的著作是【天演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是其中的名句。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嚴復痛心疾首,1895年他在天津的【直報】發表「原強」,非常準確地論述了海權與現代的海軍制度。嚴復明確指出,現代海軍制度就是現代經濟制度的產物,是現代經濟制度擴增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產物。因此,完全不能設想,沒有現代政治制度和現代經濟制度的改革而能產生強大的海軍。

 

馬漢的海權論述受到老羅斯福總統的高度賞識,1901年馬漢被羅斯福請到白宮,馬漢的海權思想改變了美國的海軍制度,也改變了美國的外交政策。美國從保守的美洲主義走向開放的全球利益,美國建設強大的海軍為商業服務,奠定了美國百年鼎盛的基礎。

 

中國的嚴復呢?1890年嚴復得不到李鴻章的賞識,他與李鴻章意見不和,有了退出海軍的念頭,想另謀發展。1898年光緒皇帝召見嚴復,嚴復也寫了「上光緒皇帝萬言書」闡述他對變法的主張,但是這個變法顯然沒有成功,建設強大海軍自然成了一句空話。

 

(4)結論

 

嚴復的「原強」已經發表了 113年,中國的海權還沒有真正建立,中國的海軍仍然不夠強大,不足以維持中國貿易途徑的通暢。但是更重要的是,正確的海權觀念並沒有深入民心,甚至還沒有深入國家領導人的心,這才是最危險的。

 

胡錦濤政府在東海主權上對日本的退讓已經由官方公開宣佈成為事實,令人痛心疾首。我們看得很清楚,中國領導人並沒有現代的海權觀念,不能把海權理論與商業理論、產權理論等等結合在一起。這麼荒唐的“共同開發”令海內外所有華人感到錯愕。搞了這麼多年,中國的海軍制度是怎麼建立的?如果不想拓展商業、不敢支援貿易、不能鞏固航運、不求擴大海外利益,那我們要這個海軍做什麼?有陸軍大哥在家守著這一畝三分地吃老本就行了。唉,胡錦濤才智平庸、誤國誤民。

 

人民海軍沒本事搶奪公海的資源也就罷了,為了“和諧世界”連衛護自己海洋專屬區的資源都放棄了,這算什麼?人民海軍還能見人嗎?

 

大陸政府口口聲聲東海的主權問題沒有退讓,這是自欺欺人。日本人暗笑,明眼人冷笑。

 

東海利益的退讓就是東海主權的退讓,因為日本是以擁有東海的主權提出利益的要求。

想想看,日本把一個自己從未參加建設的「春曉氣田」改名為「白樺氣田」,一個日本名字,然後要求利益分享,真是欺人太甚。這就好像我把你養大的兒子改成跟我姓,然後要求他賺的錢我要分一半,你能接受嗎?

日本敢這麼做,憑的是甚麼?答案再清楚不過了,日本憑的是堅持本不屬於他的主權。

中國被動地、事實上根本是被逼著同意與日本共同開發,就是承認了日本荒謬的主權訴求。

 

很多中國人配合政府在中日共同開發東海油氣田上高唱“雙贏”,居然還有論述說日本贏了裏子,中國贏了面子,所以是“雙贏”。能這麼說話嗎?這叫恬不知恥。阿Q思維是一個民族最深沈的悲哀。

 

唉,中國人什麼時候才真正瞭解「海權」?

漫談海軍(二):海軍的艦艇

海軍艦艇的用途一般而言和它的噸位密不可分,噸位可以說明很多事情。即使是同型的艦艇,噸位的大小也非常影響它的功能,譬如一艘七千噸的驅逐艦與一艘九千噸的驅逐艦在戰鬥力上是有顯著差異的。九千噸的驅逐艦載彈量比較大、可以多帶一架直昇機、適航性與續航力都比較好。 

 

船航行在海上不比我們住在家裏,所有需要的東西都必須帶著,因此不論什麼軍艦船上可用的空間都非常珍貴,這一點在潛艇特別顯著。所以船大就是有好處,不僅作戰時生存的機率比較高,平時的生活也比較舒適,舒適與戰鬥力是相關的。再退一步,船的空間充裕就可以為未來的改進提供更多的機會和選擇,這一點非常重要,不論戰機還是軍艦都是如此。譬如台灣的紀德級驅逐艦滿載排水量達到一萬噸,真要改裝,什麼武器系統和電子設備裝不上?所以在討論海軍艦艇的時候,噸位一定首先被提到。

 

海中航行的距離單位是海里(nautical mile),速度單位是節(knot)。

1海里 = 1.8532公里;

1節 = 每小時1海里。

 

下面的數字是一般的普通概念,大致不差(+/- 10%):

驅逐艦、航空母艦、核子潛艇的最高航速是30節(55公里/小時);

護衛艦的最高航速是25節(46公里/小時);

巡防艦與常規動力潛艇的最高航速是22節(40公里/小時);

輔助艦艇的最高航速是18節(33公里/小時);

商船的最高航速是15節(28公里/小時);

魚雷的最高航速是50節(92公里/小時)。

 

海軍的艦艇分為兩類:一類是作戰艦艇,另一類是輔助艦艇。我們從小的艦艇開始說起。

 

(A)作戰艦艇

 

1.炮艇、掃雷艦、魚雷快艇與飛彈快艇

 

這些艦艇一般只有幾十噸,頂多幾百噸。它們的續航力不大,所以跑不遠,只能在海岸附近巡弋,由於噸位小,適航性也比較差,只能在海象良好的情況下作戰。魚雷快艇與飛彈快艇的速度非常快,通常大於40節,有些甚至可以到達50節,屬於打了就跑的船隻。

 

 

中國大陸的上海級炮艇

 

這是大陸自行設計、1960年開始在大連造船廠建造的高速護衛艇,國外稱為上海級,標準排水量113噸,滿載排水量134噸,有四台柴油發動機共4200馬力,最高航速30節,用17節巡航時續航力為 700海里,有37毫米快炮兩門,25毫米快炮兩門,另外還有八枚深水炸彈和十枚水雷。六0年代的老共就是用這種一百多噸的小炮艇還有不到五十噸的魚雷快艇和國軍的大型船隻作戰,打的是海上游擊戰。

 

時過境遷,不知道這些炮艇現在是不是已經完全被淘汰了。其實即使在今天,它們在南海護漁還是挺有用的。反潛應該給大型專業船隻,如果把深水炸彈發射器換成一挺12.7毫米重機槍,這些炮艇就更好用了,對付越南和菲律賓那些海盜綽綽有餘。

 

四十年後,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的海軍不但製造了大型軍艦,就連小砲艇也提昇到高科技的飛彈快艇。YST 特別介紹下面這型新穎的飛彈快艇:

 

 

中國大陸的2208型導彈快艇

 

2208型導彈快艇是高科技、高性能的小型作戰船隻,火力強大,速度極快,戰鬥力不可小看。

 

2208型導彈快艇有下面幾個特點:

1.採用四台大功率噴水推進裝置,最高航速超過50節(快過一般魚雷)。

2.排水量大約 220–250 噸,體積小,加上隱形設計,所以隱身能力強,目視和雷達都不容易發覺。

3.雙體船的穿浪設計、吃水淺、抗風浪、穩定性高,兩百多噸的小船在大海航行穩定性有如三千噸的護衛艦。

4.火力非常強大,2208艇攜帶8枚 C-803 超音速反艦飛彈,射程150公里,發射速度每3秒一枚。另外還有短程防空導彈和一座6管30毫米機關砲,每分鐘射速可達到4500–5000發。2208艇的攻擊火力相當於早期一艘旅大級驅逐艦。

 

在後面幾篇文章談到作戰時我會對2208型導彈快艇的應用加以更詳細的解說。

 

2.海岸巡防艦

 

這些艦艇一般來說大約一、兩千噸,裝備有一百毫米以下的速射炮,戰鬥力不高,通常用來緝私、護漁等低烈度衝突的用途。譬如中華民國海巡署的和星艦就屬於海岸巡防艦。

 

 

中華民國海巡署的和星艦

 

和星艦的排水量有1823噸,最高航速22節,對海岸巡防艦來說屬於大型船隻,事實上和星艦是海巡署目前最大的船。但是我不清楚和星艦的武裝(圖片看不到任何武器),這麼大的船至少應該裝備兩門40毫米快炮和兩挺重機槍否則怎麼執行任務?如果要在釣魚島和日本巡防艦對峙就應該裝一門更大口徑的火炮,譬如76毫米快炮。而且我對拆掉直昇機甲板換成四艘小艇感到不解,要這麼多小艇做什麼?這麼大的船至少要有一架直昇機,否則走私和偷渡的快艇怎麼追得到?

 

3.護衛艦(Frigate

 

現代的護衛艦通常是三、四千噸,日本的高波級護衛艦滿載時達到六千噸是少見的例子,已經接近驅逐艦。護衛艦有各種武器,火炮、導彈、魚雷、深水炸彈...等等一應俱全。

 

護衛艦顧名思義是護衛主要船隻(譬如航空母艦),它的主要任務是反潛,其次是為艦隊提供點防空,當然它也具有相當的反艦能力。護衛艦的航速較慢,通常在25節左右,火力也弱一點兒,是窮國的驅逐艦。

 

 

中華民國的康定級飛彈護衛艦

 

康定級就是法國的拉法葉護衛艦,是非常典型的現代護衛艦,有隱形設計,排水量3680噸,最高航速25節。

 

4.驅逐艦(Destroyer

 

早年的驅逐艦噸位很小,二次大戰時的驅逐艦只有兩千多噸,還不及現在的護衛艦。那時候的戰艦如果超過五千噸能裝上6英吋的主砲就算是輕巡洋艦了;如果排水量有一萬噸能裝上8英吋的主炮,那就是重巡洋艦。譬如二次大戰後英國贈送給中華民國的輕巡洋艦「重慶號」6英吋主砲滿載排水量也只有七千一百噸,是當時中華民國最大的戰艦

 

現代的驅逐艦通常是七、八千噸,中國大陸的的神盾驅逐艦只有七千噸,美國的神盾驅逐艦滿載時超過九千噸。

 

驅逐艦是海軍最有用的艦艇,能幹的活最多,它陪伴航空母艦越洋過海,是保護航空母艦的主力。驅逐艦的速度快,一定超過三十節,可以追蹤核子潛艇;它有靈敏的聲納和各種反潛武器,通常至少包括一架反潛直升機;它有強有力的雷達搜索天空與海面,數百里外就能探測到來襲的敵機、敵艦、與導彈;它攜帶數量龐大的遠程防空導彈,能夠為整個艦隊肩負區域防空的責任;它攜帶長程反艦導彈攻擊敵艦;它攜帶巡航導彈攻擊陸地目標;.....驅逐艦太有用了,幾乎什麼活都能幹。驅逐艦是海軍的骨幹。

 

 

美國神盾驅逐艦「密歇爾」號(MitscherDDG 57)出海巡弋。

 

5.巡洋艦(Cruiser)與指揮艦(command ship

 

美國巡洋艦的功能與驅逐艦非常相似,只是噸位稍微大一點,接近一萬噸。二戰時的巡洋艦是比驅逐艦大很多的,超過一萬噸,攻擊能力介於戰鬥艦與驅逐艦之間,很容易區分。但是 YST分不出來今天美國的巡洋艦與驅逐艦有什麼不同,也許巡洋艦的載彈量大一點,在反導彈和對陸地攻擊的能力上比驅逐艦稍好一點,如是而已。

 

俄國也有巡洋艦,比美國的巡洋艦大很多,功能顯然與驅逐艦不同。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的排水量達到22,000噸。

 

目前現役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Ticonderoga class cruiser)美國一共有二十七艘。

 

除此之外,美國還有一種非常獨特的軍艦叫「指揮艦」,大約兩萬噸,武裝非常輕微,只有幾門小口徑的快砲和機關槍,但是有許多大型直升機和精密的電子設備。「指揮艦」顧名思義是艦隊指揮官乘坐的軍艦,編制的成員很多,軍官超過兩百名,士兵超過一千名,擁有最好的通訊設備。美國第七艦隊的旗艦「藍嶺號」(USS Blue Ridge)就是一艘指揮艦。

 

 

第七艦隊的旗艦:「藍嶺號」(USS Blue Ridge),編號 LCC19

 

6.兩棲登陸艦

 

兩棲登陸艦

運載海軍陸戰隊與各種車輛、坦克、火炮進行搶灘登陸。

 

 

中共海軍072III型大型坦克登陸艦(北約代號玉亭II

 

玉亭II級大型坦克登陸艦標準排水量3430噸,滿載排水量4800噸,航速18節,可以運載 250名全副武裝士兵,10輛裝甲車,4艘人員車輛登陸艇,一艘氣墊船,一架中型直升機。

 

讀者從照片中可以清楚看到兩棲登陸艦的艦首有一面活動的大門,搶灘以後艦首的大門放下,人員與車輛就可以源源開出。 

 

7.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分為兩種:一種是攻擊航空母艦,另一種是直昇機母艦。

 

攻擊航空母艦攜帶各種飛機來控制附近的海域,其中以戰鬥機與攻擊機最為重要,它們是從事作戰任務的主力飛機。戰鬥機從事空中格鬥,大陸稱為殲擊機,屬於被動的防守;攻擊機從事對海和對地攻擊,摧毀海上和地面的目標,是航空母艦真正的打擊力量。

 

80年代以前空中格鬥的任務與海地攻擊的任務是分別由不同的飛機來執行,前者是 F-14,後者是 A-6 。它們的機身結構與電子設備都非常不同,尤其是電子設備。

80年代以後出現多功能戰機,可以同時肩負格鬥與攻擊的任務。多功能戰機是科技的一大進步,主要是雷達有了革命性的突破。

 

今天海軍有很多飛機具有多重功能,最有名的就是美國海軍的主力飛機 F/A-18 ,它既可以格鬥(Fight)也可以攻擊(Attack)。這些多功能戰機只需要掛載不同的武器就可以執行不同的任務,使得管理與維護的工作簡單很多。航空母艦不比地面的航空基地,空間、人員、零件備份等等都不如地面基地方便,減少飛機的種類特別有需要。多功能戰機是先進科技下的產品,大大提高了航空母艦的工作效率。像 F-14 這種又大、又重、又只能執行格鬥任務的戰機是註定會遭到淘汰的。

 

攻擊航空母艦以大小分為輕型(三萬噸以下)、中型(三萬噸到六萬噸)、與重型(六萬噸以上)。 

目前全世界有十個國家擁有攻擊航空母艦,但是只有美國與俄國擁有重型航空母艦。

 

直昇機母艦顧名思義跑道不夠長和沒有彈射器,只能攜帶垂直起降的飛機,譬如運輸直昇機和武裝直昇機。直昇機母艦的噸位比攻擊航空母艦小很多,日本與韓國的直昇機母艦只有一萬多噸,美國的直升機母艦則達到四萬噸。

 

直昇機母艦主要用於兩棲攻擊,所以更確切地又被稱為「兩棲攻擊艦

 

 

美國的「黃蜂級」兩棲攻擊

 

「黃蜂級」兩棲攻擊艦滿載排水量40,500噸,飛行甲板長 250米,最大航速22節,續航力9500海里/18節,船員1077名,能夠攜帶大型直升機32架。

 

8.潛艇

 

潛艇分兩種:常規動力潛艇與核子動力潛艇。

 

常規動力潛艇水面航行依靠柴油發動機,水下航行依靠蓄電池作為動力,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浮出水面充電,成為它的致命缺點。

常規動力潛艇的航速慢,水面航行的速度在15節左右,水下潛航可以達到22節左右,但是不能持久,如此高速潛航只能維持數小時就會耗盡蓄電池的能量。

由於航速的限制,常規動力潛艇無法對敵人的艦隊進行追蹤。常規動力潛艇一般採取的攻擊方式是隱藏在航道上進行伏擊,就像守候在路邊樹叢裏或大石頭後面的狼。

 

最近這幾年由於燃料電池的成功研發、閉式循環的發明等等先進動力系統,部分最新型的常規動力潛艇具備了比蓄電池能量更高的「不需要空氣的推動系統」(Air Independent Propulsion,簡稱 AIP),在非常慢速的情況下(低於4節)可以把潛航的時間延長到兩星期或更久。這是常規動力潛艇的一項重大進步,明顯提高作戰時的生存能力。

 

核子動力潛艇顧名思義具有核子反應堆產生熱,再用熱推動蒸氣機而產生動力。因為熱源不需要燃燒,所以核子動力潛艇可以不需要空氣而得到巨大的動力。核子反應堆產生的動力還可以發電,不但可以電解水產生氧氣供給潛艇人員呼吸,而且可以淡化海水供給潛艇人員飲用。所以基本上核子潛艇可以潛水航行幾個月不必浮出水面,這使得潛航的核子潛艇非常難以偵測。如果核子潛艇低速航行或潛伏不動,那麼偵測就更困難了。

 

核子潛艇分兩種:戰術核潛艇與戰略核潛艇。

 

戰術核潛艇又稱為攻擊核潛艇,它們攜帶魚雷與巡航導彈進行對艦與對陸地目標的攻擊;

戰略核潛艇又稱為彈道導彈核潛艇,顧名思義它們是由水下發射彈道導彈攻擊戰略目標。

 

戰術核潛艇是深海中最大的殺手,它的水下速度很快,超過30節,可以追蹤航空母艦;另一方面它的排水量大,可以攜帶很多武器。

 

戰略核潛艇攜帶十多枚到二十多枚可以在潛航狀態由水下發射的洲際導彈,每一枚洲際導彈攜帶數目多達十個以上的核子彈頭攻擊不同的目標。戰略核潛艇擁有巨大的摧毀力量,只要一艘戰略核潛艇就可以摧毀一百多個城市。由於偵查與捕捉核潛艇非常困難,戰略核潛艇是核大國之間最可靠、最不可能防禦的第二次核子打擊力量,是威懾敵對國家不敢發動核子攻擊最有效的武器。

 

(B)輔助艦艇

 

海軍作戰是高科技、高消費、高損耗的戰爭,運作非常複雜,所以需要一些非作戰的輔助艦艇。這些輔助艦艇包括補給艦、醫院艦、拖船、測量船、潛艇修理船、遠洋打撈救生船...等等。

 

在輔助艦艇中,補給艦特別重要。任何遠洋艦隊一旦出航,補給艦是絕不可少的。補給物品中以油料最為重要,如果是戰時,彈藥補給也是重點。在海戰的運作中,補給艦的作業非常關鍵,即使核子航空母艦也無法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連續作戰超過十天。

 

 

中國海軍的遠洋補給艦「千島湖號」(舷號 886

 

「千島湖號」排水量23,000噸,最高航速19節,14節的續航力一萬海里。

「千島湖號」最大物質裝載量:燃料10,500噸,水 250噸,彈藥等乾貨 680噸。

 

美國海軍有兩艘醫院艦,「仁慈號」(USNS Mercy)與「舒適號」(USNS Comfort),排水量與各項指標都幾乎相同。

 

「仁慈號」與「舒適號」平時作為自然災害的緊急醫療服務,戰時為受傷士兵做戰地醫療服務。從休眠狀態(inactive)啟動,只需要五天的時間就能進入全部的運行(full operation)。

 

「仁慈號」滿載排水量69,350噸,航速17.5節,有一千張病床和12間開刀房。

「仁慈號」在1990年開赴波斯灣支援「沙漠之盾」(Operation Desert Shield)為受傷的聯軍士兵提供醫療服務。

「仁慈號」在2005年開赴東南亞,為海嘯的災民提供醫療服務。

 

 

2006年6月,美國海軍醫院艦「仁慈號」(USNS Mercy)停在菲律賓的 Jolo 島附近。

漫談海軍(三):海戰

在談論海權的觀念和海軍的艦艇之後,下一個話題自然就是海戰了。想想看,建造艦艇是為了維護海權,而維護海權唯一的方法就是透過戰爭。建造艦艇不是用來友好訪問的,這是六百年前明朝皇帝犯下的錯誤。海軍必須靠發動戰爭來維護國家的海洋利益。

 

海軍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軍種,僅次於陸軍。我們略去早期的海軍,只從二十世紀的現代海軍談起。

 

中國有句古話:「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這話用在軍事上非常貼切。不論是陸戰、海戰、還是空戰,在戰術上都是追求遠距離打擊來先發制人。想想看,從最原始的刀斧進步到弓箭,這就是進攻距離的巨大進步。人類的戰爭經過很長的時期才進入熱兵器,熱兵器立刻使攻擊的距離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熱兵器是化學知識的重大突破,先是出現了炮,跟著是槍,最後是二十世紀後半葉出現的長程導彈。到了洲際飛彈出現以後,事實上戰爭就已經沒有前線與後方了。

 

所以我們看得很清楚,戰爭就是摧毀敵人,把握的戰術原則很簡單,那就是「先敵發現和先敵開火」。無論戰爭的武器如何精進,絕不會離開這個原則。我們就根據這個原則來論述近代的海戰。

 

(1)巨炮時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海軍是以戰列艦為主力,追求的是巨炮和裝甲。道理很簡單,那時候海軍唯一的遠程武器就是砲。砲的口徑越大,砲彈的射程就越遠,就可以先行開火消滅敵人;軍艦的裝甲越厚就越能承受巨砲的轟擊。

 

船上裝砲是有學問的,多大的船才能裝多大的砲,這都經過仔細的計算和實驗。為了先發制人,這些海上列強的砲越做越大,軍艦也跟著越做越大。

 

YST 沒有細讀這段時期各國海軍制約對方的歷史條約,譬如限制一個國家多大的砲總數不能超過幾門之類,挺無聊的,都是一方面拼命發展和壯大自己,一方面又拼命限制別人不能發展。我只大略敘述一下那時候軍艦的噸位、主砲的口徑、和等級的劃分,YST 不是專家,歡迎讀者修正和補充。

 

驅逐艦:排水量大約兩千噸到三千噸,安裝五英吋(125毫米)大砲。

輕巡洋艦:排水量大約五千噸到一萬噸,安裝6英吋(152毫米)大砲。

重巡洋艦:排水量大約二萬噸左右,安裝8英吋(204毫米)大砲。

戰列巡洋艦(Battle Cruiser):排水量三萬噸左右,安裝10-12英吋(250-300毫米)大砲。

戰列艦(Battle Ship):排水量四萬噸以上,安裝14英吋(355毫米)以上的大砲。

 

YST 搞不清楚的是戰艦的劃分是以噸位呢?還是以主砲的口徑?

 

譬如英國的「威爾斯親王號」(HMS Prince of Wales)屬於戰列艦,排水量四萬三千噸,10門主炮口徑14英吋。英國的「退敵號」(HMS Repulse)屬於戰列巡洋艦,排水量三萬一千噸,6門主炮口徑有15英吋。所以看來軍艦的劃分是以噸位為主,因為「退敵號」的主砲口徑雖然大於「威爾斯親王號」卻屬於戰列巡洋艦,比「威爾斯親王號」低了一級。

 

讓我們看看英國的「胡德號」(HMS Hood)排水量高達四萬八千噸,裝有8門15英吋的主砲。所以無論是噸位還是主砲口徑「胡德號」都超過「威爾斯親王號」,但是仍被劃分為戰列巡洋艦,還是比「威爾斯親王號」低了一級。

 

不要看戰列艦如此高大威武,在火炮的轟擊下它們是很脆弱的。「胡德號」在戰爭中碰到德國的「俾斯麥號」戰列艦,「俾斯麥號」的主炮兩次齊射就把「胡德號」擊沈了。

 

不論是噸位還是主砲口徑,戰列艦的世界紀錄保持者是日本帝國海軍的「大和號」(Yamato)。「大和號」空排水量六萬五千噸,滿載排水量七萬兩千噸,單是裝甲就有兩萬一千噸,毫無疑問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戰列艦,也是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戰艦。

 

日本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並且放出假情報來隱藏「大和號」的實力,所以連美國也相信「大和號」的主砲跟美國的愛俄華級戰列艦的主砲一樣,口徑都是16吋。其實「大和號」的主砲是9門 18.1英吋(46公分,460毫米)的巨炮,這是世界紀錄,它的一發砲彈就重達 1.4 噸,這也是世界紀錄。

 

「大和號」的砲雖大,但是它的瞄準系統水平不高,所以打不準,「大和號」並沒有發揮18.1英吋巨炮應有的威力,譬如一炮擊沈某個軍艦之類。那時候的火砲都是使用光學瞄準儀,德國的光學儀器非常先進,如果「大和號」碰上「俾斯麥號」,下場恐怕也和「胡德號」一樣。事實上,作為日本帝國海軍的驕傲和海軍統帥山本五十六大將的座艦,「大和號」3年又4個月的服役期間並沒有什麼戰績,最後在日本投降前四個月被美國航空母艦起飛的飛機炸沈。「大和號」的沈沒代表戰列艦走下海軍王牌戰艦的寶座,讓位給航空母艦。

 

不過戰列艦一直是令人著迷的,它的巨炮象徵海軍的威武,它高大的艦橋象徵國家的地位,它厚重的裝甲象徵國家不屈的精神。

 

在所有的戰列艦中 YST個人最喜歡美國的愛俄華級戰列艦,它的設計簡潔流暢,但是在簡潔中發出無比的威武氣勢,其他國家的戰列艦都顯得有點零亂,甚至可以說雜亂無章,特別是日本的戰列艦。YST貼一張愛俄華號的照片做為海軍巨炮時期的結束。

 

 

美國戰列艦愛俄華號在一次實彈演習中進行9門16英寸(406毫米)主砲齊射,火藥點火爆炸時巨大的火燄和砲彈出膛時產生的氣壓在海面形成圓形擴散的震波蔚為壯觀。注意這9門砲的仰角都不一樣。這張照片非常有名,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張戰列艦照片,拍攝的時間是1984年,YST 不確定是否是愛俄華號炮轟黎巴嫩的那一年。戰列艦的威武和巨砲厚甲的光榮年代在這張照片中表露無遺。

 

軍艦不但是國家領土的延伸,也是一個國家精神的象徵。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軍艦每次出訪國外的時候,華僑同胞都是如此熱情地歡迎。

 

(2)海上航空兵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就是飛機。1905年10月05日萊特兄弟用39分23秒飛行了24英哩,寫下了人類動力飛行的歷史。從此以後科學家和工程師不斷地改良,飛機的性能日新月異而且很快就被運用在軍事上。空中武力先是進入陸軍,接著很快地就進入海軍。

 

當工程師建造了巨大的平頂軍艦作為跑道,其長度足夠供作戰飛機起降的時候,海戰的形式就徹底改變了。想想看,沒有任何軍艦航行的速度能快過飛機,沒有任何炮彈能飛得比飛機還遠,也沒有任何炮彈比炸彈和魚雷的威力更大,飛機對艦砲所具有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飛機立刻成為軍艦最大的殺手,不論大小和裝甲,沒有軍艦不怕飛機的。

 

是的,在先敵開火的原則下,戰列艦豈止不是航空母艦的對手而且是完全處在挨打的狀況下。戰列艦在沉沒以前不但沒有還手的機會甚至連敵人的軍艦在哪裏都不知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証明航空母艦才是海戰之王,裝甲再厚的戰列艦在飛機的輪番攻擊下既逃不掉也不堪一擊,只有沉沒的命運。「威爾斯親王號」與「退敵號」都是這樣的下場。想想看,犧牲一、二十架飛機就可以擊沈一艘四、五萬噸的戰列艦和消滅艦上超過一千名的官兵,飛機與軍艦的戰損比和效費比完全不成比例。戰列艦毫無疑問被淘汰。航空母艦在海軍的統治地位被確立,這種情況至今沒有改變。

 

(3)導彈時代與隱形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海軍主要的武器演變有兩個:導彈與核動力潛艇。

這兩樣武器不是普通的演變而是革命性的新武器,就是這兩樣新武器把海戰帶入了第三個時代,那就是導彈時代與隱形時代。

 

導彈的出現對海戰的影響有兩方面:一是導彈本身的優勢,二是導彈載體的優勢。

對砲彈和飛機而言,導彈的優勢是距離、速度、和智能的綜合優勢。反艦的巡航導彈未必比炮彈跑得快,但是射程一定比砲彈遠,而且比炮彈準;反艦的巡航導彈未必比飛機快和遠,但是比飛機丟炸彈準、也比飛機難偵測、而且比飛機不怕犧牲和相對便宜。

對武器的載體而言,導彈的優勢是導彈的射程與軍艦的大小沒有特別重要的關係。也就是說,小軍艦也可以發射長程導彈,譬如前面一篇提到的中共2208型導彈快艇可以攜帶C803反艦飛彈。想想看,一艘250噸的小船能夠發射武器攻擊150公里以外的目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直是不可想像的,即使四萬噸的戰列艦也做不到。

 

我們看得很清楚,導彈已經取代了軍艦上所有的主砲,成為軍艦防空與反艦最重要的武器。現代軍艦只留下小口徑的砲(小於100毫米)對付低價值的目標。

 

核動力潛艇的巨大攻擊力在上一篇已經作了論述,這個攻擊力主要來自導彈,另一部分來自越來越聰明的先進魚雷,在這裏我們就不多說了。我們想強調的是核動力潛艇的隱祕性,看不見的敵人是最可怕的敵人。核動力潛艇開啟了海戰的隱形時代。

 

海戰隱形時代的來臨不僅是由於核動力潛艇的出現,也是因為受到導彈巨大壓力的緣故。由於導彈越來越準和發射距離越來越遠,對水面船隻形成莫大的壓力。幾乎所有反艦飛彈的導引系統都是雷達導航,所以如何降低軍艦的雷達特徵就變得非常重要了,新一代的軍艦幾乎都是隱形設計。

 

下一次的大型海戰一定是導彈滿天飛,沒有隱形考量的軍艦是很難生存的。

 

(4)海軍作戰的能力

 

海軍是技術性最高的軍種,也是最耗時和最費錢的軍種。有道是「三十年陸軍,五十年空軍,百年海軍」。是的,要建立一支第一流的現代化海軍需要百年時間。

 

海軍非常耗費錢,更需要尖端科技和工業能力。所以一個國家的海軍代表這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大家只要看一眼一個國家的海軍大概就知道這個國家的國力如何。

 

簡單地說,第一流的海軍是以航空母艦作為戰鬥主力;第二流的海軍是以驅逐艦作為戰鬥主力;第三流的海軍是以護衛艦作為戰鬥主力;第四流的海軍是以巡防艦作為戰鬥主力;第五流的海軍是以炮艇和快艇作為戰鬥主力。這種劃分完全是以軍艦的噸位為基礎,一般來說相當準確,因為噸位代表軍艦的續航力與戰鬥力。

 

以軍艦的作戰範圍來劃分,我們可以把海軍分成近岸海軍、黃水海軍、與藍水海軍。

擁有炮艇、快艇、和巡防艦的海軍稱為近岸海軍。

擁有護衛艦與驅逐艦的海軍稱為黃水海軍。

只有擁有航空母艦的海軍才有資格稱為真正的藍水海軍。

 

我們用中國作例子就可以清楚看到建設海軍的辛苦、艱難、和漫長的路,因為經過六十年的奮鬥人民海軍仍然還是一個黃水海軍。

 

但是今天中國大陸的人民海軍決不可妄自菲薄,以今天中國的國力人民海軍是大有可為的。如果人民海軍在大洋中與美國海軍對決固然沒有勝算,可是如果把戰場拉到距離大陸海岸一千公里以內,美國海軍是佔不了便宜的。為什麼?答案很簡單,只要在海岸基地的作戰飛機能夠到達的地方,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並沒有優勢。

 

(5)未來海戰的形式

 

我們看到海戰的形式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戰列艦領導的巨炮時代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由航空母艦領導的海上航空兵時代,然後我們在第3段也論述科技的進步把海戰帶入今天的導彈時代與隱形時代。

 

讀者一定會問:未來海戰是以什麼樣的形式進行呢?

我的回答是:發現敵艦,導彈摧毀。

 

這個回答其實已經是各國海軍的共識,所以儘管每個國家由於財力和科技能力的差異導致發展海軍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他們走的方向是相同的。我們進一步論述這兩個問題。

 

1.發現敵艦 

 

探測(detect)水面船隻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困難的部分在識別(identify)。也就是說,發現某個地方有一艘船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如何識別這艘船。這是一艘什麼樣的船隻?是軍艦?還是民船?是友艦?還是敵艦?如果是敵艦,那是什麼型的軍艦?這些都牽涉到非常高的科技,需要大量投資做研發的工作。

 

目前發展的情況是:探測的手段是有的,識別的方法還有很大改進的空間。

 

大面積的探測需要仰賴衛星,小面積的探測需要依靠預警機,局部的探測則是依靠各個艦艇自己的感應器,分層合作,共享資訊。這些能力目前幾個大國,譬如中、美、俄,都可以辦到。其中共享資訊非常重要,需要統一的通訊和資料傳輸鏈,相當費錢。

 

2.導彈摧毀

 

敵艦已經偵測到而且被識別,剩下的工作就是發射導彈摧毀目標。讀者一定會問,現代軍艦都有防空和反導彈系統,如何做到摧毀敵艦的工作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介紹兩個軍事術語:「反應時間」與「飽和攻擊」。

 

所有的防空系統,不論是艦對空還是地對空,都是一個精密的雷達系統。任何這種系統從雷達探測到來襲飛彈到實際開火,譬如發射防空飛彈或近防炮火打出一片彈幕,整個運作過程非常複雜需要經過大量的計算,工程師把全部過程自動化交給電腦來控制。所以這段系統工作所需要的時間是可以精確測量出來的,工程師為這個時間取了一個名詞叫「反應時間」。

 

電腦的計算速度和記憶體的大小是有上限的。雷達探索和雷達追蹤是一個複雜過程,每一個目標都需要大量的計算,目標一多就忙不過來。所以工程師根據電腦的能力設定一個目標追蹤的最大數值,只考慮這麼多目標,這個數值就是這個防空系統的上限。

 

所以根據防空系統的天生弱點,我們有兩種方法可以摧毀敵艦:

 

方法一:導彈在防空系統的反應時間內到達敵艦

 

這是以質量取勝,攻其不備,是最好的進攻方式。換句話說,在防空系統還來不及做出反應的時候,導彈已經到了,打他一個措手不及。這個方法有幾方面可以努力:

1.使導彈飛得更快,譬如中共自己研發的C803和從俄國購買的日灸都是超音速的反艦導彈,這就比美國亞音速的魚叉導彈更有效。

2.使導彈飛得更低,譬如中共的C803在快要到達目標時會自動降低高度,非常貼近海面(低於五公尺)。

3.使導彈做不規則的蛇行,C803和日灸在接近目標時會做蛇行機動,導致雷達有可能無法鎖定目標。

 

方法二:進行飽和攻擊

 

這是以數量取勝,彈海戰術,屬於蠻幹,但是有效。當進攻的導彈數目超過防空系統的追蹤上限,軍事術語稱這種攻擊方式為「飽和攻擊」,意思是防守系統的能力已經飽和(saturated)了,所以一定有漏網之魚可以穿透防空系統達成摧毀目標的任務。

 

浪費嗎?是的,的確耗費鉅大,但是飽和攻擊非常有效。對於高價值的目標,譬如航空母艦,飽和攻擊是值得的。

 

所以結論是:只要你的導彈夠多,就一定可以摧毀目標。這就把海戰帶到戰爭的基本面,大家拼資源和拼生產力,看誰先破產。

 

(6)導彈攻擊航空母艦

 

在中美的海軍對抗中,大家最關心的就是中國如何能夠抵擋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其實答案已經有了,就是前面說的兩個步驟:發現航空母艦,用導彈摧毀。在摧毀航空母艦這種高價值目標上,我們可以多做一點論述。

 

由於航空母艦的出動是一個戰鬥群,通常每艘航空母艦至少有兩艘核潛艇、兩艘驅逐艦、和不定量的護衛艦來嚴密保護,接近航空母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水下的潛艇伏擊(本文不談),水面上中國目前唯一的方法就是長程導彈的攻擊。我們分兩種方式來論述。

 

1.巡航導彈攻擊航空母艦

 

如果用巡航導彈來攻擊航空母艦,毫無疑問,中國採取的方式是飽和攻擊,而且是空中、水面、水下同時發動的飽和攻擊。這種方式的進攻只可能發生在美國的航空母艦進入中國海岸線一千公里以內,在中國大陸岸基飛機的作戰半徑之內。

 

上一篇我們提到的2208型導彈快艇在這個時候就能派上用場了。2208型導彈快艇是一個非常好用的高效率作戰船隻,視對手的戰鬥力,中國可以派出一艘2208作戰(譬如對付只有一艘護衛艦的運輸船隊),中國也可以派出十艘2208作戰(譬如對付航空母艦戰鬥群)。2208基本上就是一個導彈火力支援艦,為艦隊提供飽和攻擊。

 

2208的體積小,又有隱形設計,雷達特徵只相當於一艘30噸的小漁船,遠距離很難發現,更難識別是一艘攻擊力強大的軍艦。2208一切聽命預警機,導彈的資料輸入、導彈飛行的中期修正...等等工作全部由預警機負責。2208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各自進入指定的發射地點,聽候命令發射,24秒以後發射完八枚導彈就全速逃命返航。

 

YST 只是用2208作例子,其他的水面船隻和空中戰機也是同樣情形。攻擊航空母艦戰鬥群必須是一個協調的集體行動才能達到飽和攻擊的預期目標,這個協調工作的總指揮就是預警機。

 

2.彈道飛彈攻擊航空母艦

 

中國大陸在1996年的台海飛彈危機受到美國航空母艦的刺激,於是發憤修煉獨門武功,就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彈道飛彈攻擊航空母艦。這在全世界屬於創舉,至於效果如何,在沒有戰例的情況下,大家只能自己判斷。下面所說的是 YST基於科學原理所作的論述。

 

中共的做法是在發現美國的航空母艦後發射「東風21」中程彈導導彈摧毀或癱瘓(disable)航空母艦。

 

東風21的射程在 1800-3200公里(看型號),從發射到擊中目標的飛行時間是15分鐘。東風21非常準確,其中以「東風21丙」的射程最遠(3200公里)精度也最高(<20公尺),是最理想的載具。攻擊的方式是在空中(譬如5公里的高空)引爆彈頭,彈頭是集束彈頭,內藏數千枚鋼珠,散佈在數百公尺方圓內以高速沖擊航空母艦。由於動能巨大,這些鋼珠可以輕易擊穿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重則引爆航母的燃料庫或彈藥庫導致沉沒,輕則損壞甲板或彈射器導致喪失起降飛機的功能而必須撤出戰場、折返基地。

 

事實上,後者是中國比較希望的結果,既達成目的又不引發更大的政治效應。大國交手都是點到為止,不必拼出你死我活,既然勝敗已分,各自就此收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大家還是一條好漢。想想看,如果弄到一艘航空母艦沉沒、六千官兵葬身海底,美國國會一定引起滔天巨浪,總統都坐不住,戰爭層級很有可能昇高。

 

中共彈道飛彈攻擊航空母艦的計畫已經被証實並且有權威報導。詹氏防衛周刊(Jane's Defence Weekly)的軍事記者白盛司(Ted Parsons)在2006年01月25日曾經撰寫專文對此做出報導。白盛司的結論是中共解放軍攻擊航空母艦的彈道飛彈將在2009年佈署成軍,美國海軍已經展開研究對此作出防衛計畫。

 

YST 沒有繼續追蹤西方國家在這方面的報導,但是僅憑以往的經驗,中共的佈署非常可能已經完成,因為西方國家對中共的軍事估計都是至少慢了半拍,從無例外。憑著個人的知識,YST 做一些評論把彈道飛彈攻擊航空母艦這個革命性的武器列出下面幾個要點:

1.首先是飛彈防禦極其困難,目前美國海軍的戰區導彈防衛系統(Theater Missile Defence,簡稱 TMD)技術並不成熟,攔截北韓非常原始的導彈都有問題,攔截東風21是不可能的;

2.彈道飛彈速度太快,東風21三千公里的飛行時間只有15分鐘,航空母艦即使全速也走不遠,頂多15公里。所以當東風21在最後下降階段打開雷達作最後修正的時候不可能找不到目標。航空母艦跑不掉的;

3.彈道飛彈的射程太遠,如果美國航空母艦必須遠離中國海岸線三千公里以外,美國海軍在亞洲的優勢就幾乎完全沒有了。三千公里以外的航空母艦是沒有任何威脅力的。

4.如果中共改用攜帶三個25萬噸量核子彈頭的東風25,那麼美國航空母艦一旦被發現則存活的機率幾乎是零,整個航空母艦戰鬥群會在十五分鐘之內煙飛灰滅。這是中共迫不得已到了最後拼命的撒手

5.彈道飛彈攻擊航空母艦是海戰的革命性武器,如果在實戰中被証實有效,這將改變海戰的遊戲規則,影響極其深遠。

 

(7)結論

 

二十世紀初的後半葉出現兩個革命性的武器,第一個是導彈,第二個是核子潛艇,他們把海戰帶入新的時代。

 

我們要問一個問題,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戰,誰是海戰之王?航空母艦?還是核子潛艇?

 

導彈幾乎取代了傳統的火炮,尤其是大口徑火炮,但是無法取代飛機。

核子潛艇成為海洋中的幽靈,神出鬼沒,但是並未証實能取代航空母艦海戰之王的地位。

 

那麼航空母艦對導彈與核子潛艇,誰勝誰敗?

沒有人知道,因為過去這五十年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海戰。也許台海之戰或東海之戰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YST 個人的看法是航空母艦與核子潛艇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武器,不能互相取代,兩個都需要,否則不足以維護一個國家的海洋利益。中國必須建造航空母艦,否則南海不保。

 

至於航空母艦與核子潛艇那個比較有用呢?我的回答是:

在和平時期需要嚇唬敵人、建立友好國家的領導地位,航空母艦最有用,而核子潛艇幾乎無用;

在低烈度和中等烈度的衝突,航空母艦比核子潛艇更有用;

在高烈度的衝突,航空母艦沒有核子潛艇有用,因為航空母艦的存活率不及核子潛艇;

在交戰雙方動用核子武器的情形下,航空母艦的存活機會是0。

漫談海軍(四):美國海軍

無論從任何角度,傳統、裝備、訓練、戰術、補給、研發、技術儲備...等等,美國海軍都是全球首屈一指,遙遙領先任何其他國家。沒有任何國家的海軍和美國海軍在同一等級。

 

(1)作戰船隻

 

根據 YST幾年前的資料,美國海軍擁有十二個航空母艦戰鬥群,主要裝備有73艘潛艇(全部是核動力潛艇,其中戰略潛艇18艘、戰術潛艇55艘)、一百四十四艘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包括航空母艦12艘、導彈巡洋艦31艘、導彈驅逐艦52艘、導彈護衛艦49艘)、2900架飛機(其中作戰飛機1728架)、1500架直升飛機(其中武裝直昇機 487架)。

 

除此之外,美國海軍擁有11艘直昇機航空母艦,也就是兩棲攻擊艦。其中5艘是三萬八千噸的「塔拉瓦級」,6艘是四萬噸的「黃蜂級」。

 

其他小型船隻和輔助艦艇在此就不多說了。

 

(2)航空母艦

 

美國是無可置疑、也無人爭辯的海上霸王,美國海軍最令人稱道的就是排水量十萬噸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美國海軍擁有的12艘航空母艦佔全世界航空母艦數量的一半,而且全是超大型的航空母艦,沒有任何國家的航空母艦能與美國航空母艦相提並論,其他國家的航空母艦與美國航空母艦完全不在一個等級。

 

譬如另外一個擁有大型航空母艦的俄國,她的庫滋列佐夫號排水量只有六萬五千噸,比美國尼米茲級十萬頓的航空母艦有相當的距離。更重要的是俄國航母沒有彈射器,只能靠滑躍起飛,不但艦載機的起飛重量(載油與載彈)受到限制,而且無法起降預警機只能用直昇機做預警,效果大打折扣。

 

在庫滋列佐夫號之下,最大的航空母艦就是法國核子動力的「戴高樂號」,排水量四萬噸。「戴高樂號」屬於中型航空母艦,有美國製造的彈射器進行彈射起飛,所以效率高。

 

在「戴高樂號」之下就是英國、印度、西班牙、義大利...等等三萬噸以下的小型航空母艦了。它們不但噸位小、載機少,而且只能滑躍起飛,效率很低。

 

因此只要一比較就很容易看出來如果依照傳統的作戰方式美國海軍在全世界是沒有對手的,水面的船隻是如此,水下的潛艇也是如此,空中力量更是如此。美國海軍最厲害的就是它的空中打擊力量。

 

(3)海軍航空兵

 

談到美國海軍的空中力量就不能不提美國海軍飛行員,YST 個人認為美國海軍飛行員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海軍飛行員的技術一般來說要高於空軍飛行員,因為在航空母艦上起降遠比在陸地基地起降困難得多。

 

有一位美國海軍飛行員對我說,降落航空母艦需要非常精準的估計,他老遠在地板上放了一張郵票,然後說你慢慢向郵票走去,在某一個時候向地板倒下去,如果你的鼻子能碰到郵票,那就表示是一個成功的降落,否則就是失敗。

呵呵呵,如果是用這個標準,YST 就是有十條命也死翹翹了!海軍飛行員 YST是做不成的。

 

另外他提到一點,在航空母艦上降落基本上飛機是“撞”上航母的甲板(crash landing),所以海軍飛機的起落架非常、非常的堅固,是經過工程師特別的設計能夠承受巨大的衝擊。

 

除此之外,海軍飛機降落時一接觸甲板,機尾的尾鉤必須鉤住攔阻索,飛機是被鋼索抓住而停下來,機身在這個時候必須承受莫大的拉力。特別是海軍飛機在降落的時候非但不能關油門而且不能把油門收得太小,因為如果降落不成功或是降落雖然成功但是尾鉤沒有鉤住攔阻索,這個時候飛行員必須加大油門重新起飛,否則就會掉到海裏。所以飛機是在發動機仍在低速工作的狀態下被攔阻索硬生生地拉停的,想想看,機身所承受的拉力何等巨大!空軍飛機如果這樣被拉很可能會解體,即使不解體也不能再飛了。所以海軍飛機的機體設計與空軍飛機完全不同。

 

就是因為海軍飛機的起落架和機身必須承受巨大的衝擊和拉力,所以許多部件必須加固導致機體的重量增加,不但使得飛機的價格急遽上升而且效能不如空軍飛機。這就是為什麼陸基飛機在性能上比海軍飛機具有優勢。這也是為什麼除非對手的空軍很弱,航空母艦不大願意靠近陸地作戰。譬如面對蘇愷-27, F/A-18 並不具有優勢。

 

(4)藍天使(The Blue Angels)

 

美國海軍飛行員非常優秀,不但是我看過最優秀的飛行員,我相信也是全世界最優秀的飛行員,優秀得近乎瘋狂。

 

YST 有一次參觀一個美國海軍基地,負責介紹的海軍軍官要來點餘興節目,請一位飛 A-6 攻擊機的飛官表演一個超低空。飛官問:「要多低?」接待軍官答曰:「隨您意(your choice)」。猜猜看發生什麼,這傢伙耍帥,不但以樹梢的高度飛過營區而且為了躲避附近的水塔不肯降低高度只把翅膀斜了一下超過塔頂一點點擦頭皮而過,簡直是瘋狂,玩命的瘋狂!嚇得我們一身冷汗。

 

這就是飛行員!永遠挑戰飛機,挑戰他自己,玩命。

記得嗎?五0年代國軍的飛官也有比帥駕駛飛機從下面穿過台北橋的,那時候的空軍士氣真高。

 

美國海軍最優秀的飛行員是「藍天使」(The Blue Angels)。 你只要看過一次「藍天使」的表演就不得不佩服他們出神入化的飛行技巧,YST 個人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YST 貼幾張「藍天使」的照片給各位欣賞。

 

 

藍天使緊密編隊(Tight Formation)飛行1

 

 

藍天使緊密編隊飛行2

 

 

藍天使緊密編隊飛行3

 

 

藍天使特技飛行表演1

 

 

藍天使特技飛行表演2

 

 

藍天使特技飛行表演3

 

 

藍天使特技飛行表演4

 

最後一張照片需要一點說明。這是超低空與超低速在跑道上通過(我認為),尾部距離地面大約兩尺,非常、非常驚險。注意看,起落架是收起來的,如果尾部觸地,一定機毀人亡。

 

前六張照片我都親眼見藍天使飛過,最後這張照片不是我的親眼目擊。

我不相信這架飛機正在起飛,因為起落架不可能收得這麼快,離地才兩尺起落架就完全收進機腹是不可能的。

我更不相信這架飛機正在降落,因為尾部只離地面兩尺起落架還在機腹如此降落一定出事。

如果不是上面說的表演慢速通過,剩下唯一的可能是駕駛員在表演超低空後飛機拉起的瞬間。但是飛機沒有開後燃器,這可能嗎?我不是駕駛員,我不知道。

不管怎麼說,慢速通過也好,超低空也罷,這也太驚險了吧?離地只有兩尺!精準飛行到了這個地步真是不服也不行。

 

我曾經看過 F/A-18 慢速通過機場跑道,速度非常之慢(感覺比高速公路上的汽車還慢),但是仰角比這個大(幾乎有60度),距離地面也比較高(大約5公尺),而且是好幾架魚貫通過,非常驚險刺激。

 

F/A-18能昂首飛這麼慢是因為發動機的功率大,但是飛這麼低和控制在5公尺高度是飛行員了不起的技術。做到控制在離地兩尺則是玩命,全靠飛行員的感覺好,能夠把握每一寸的距離,有本事,這是真本事!這種人機一體的本領真是萬中選一。

 

對任何空軍而言編隊飛行並不難,屬於基本訓練。藍天使表演的編隊飛行是頂尖的技術,它的難是難在「緊密」二字,而「緊密」到這種地步全世界也只有藍天使飛得出來。

 

根據現場解說員(他本身也是藍天使)的說明,藍天使展示的是精準飛行(precision flying),包括時間(timing)與距離(distance)的精確控制。藍天使的要求是翅膀與翅膀之間的距離(wing tip to wing tip)為一尺半(十八英吋)。他笑著說如果距離是兩尺那麼能飛的人就多了,如果是三尺那麼幾乎所有的海軍飛行員都能飛。WOW, 這個牛皮可吹的大了,真是氣死其他國家的飛行員。

 

我的天,十八英吋,YST 即使開汽車也不願意任何人與我離這麼近。

 

現場解說員說,藍天使的隊形很多時候飛機是疊在一起的(請看前面緊密編隊1到3),這個時候一架飛機的翅膀與另一架飛機駕駛員的頭之間的距離是32-36 英寸(不到3尺)。

 

如此“緊密”的編隊飛行還不說,藍天使更厲害的一招是兩架 F/A-18 緊密地疊在一起,然後同時做側滾,兩架飛機的翻滾渾如一體,令人驚嘆。這是玩命,沒有比這個更能說明什麼叫做「精準飛行」了!

 

看藍天使的表演最過癮的就是那種人機一體的感覺,太厲害了,終生難忘。他們做的飛行表演是頂尖的飛行動作,全世界獨一無二,令人嘆為觀止。

 

 

 (5)神盾導彈驅逐艦

 

除了航空母艦,美國還有大量的驅逐艦與核潛艇。YST特別喜歡美國的阿里.伯克級(Arleigh Burke class)導彈驅逐艦,她們造型優美,性能卓越,在此貼幾張圖片給不太熟悉海軍 的讀者們欣賞。

 

 

這是最早期的伯克級驅逐艦,「約翰.保羅.瓊斯號」(USS John Paul Jones),她是美國建造的第3艘伯克級驅逐艦。

 

 

這是最新的伯克II級驅逐艦,她可以攜帶兩架海鷹直昇機(SH-60)從事反潛作戰和對岸攻擊。

 

 

這是「宙斯盾作戰系統」,也就是台灣人常說的「神盾系統」,它是伯克級導彈驅逐艦作戰的心臟和靈魂。

 

(6)核動力潛艇

 

 

這是在夕陽中浮出水面的美國海狼級攻擊核動力潛艇,名符其實的海中幽靈。

 

海狼級戰術核潛艇是洛杉磯級的繼承者,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最優秀的戰術核潛艇,噪音極低(號稱接近海洋背景噪音),速度極快(超過35節),攻擊力極強(五十枚巡航導彈、反艦導彈、重型魚雷和一百枚水雷)。

 

但是海狼級總共只建造了三艘,因為造價太高。最後一艘海狼級「吉米.卡特號」造價三十五億美元,超過半個航空母艦(「雷根號」航空母艦(CVN-76)造價也不過六十億美元),美國國防部實在吃不消。於是美國改為建造性能稍為降低但是便宜很多的維吉尼亞級攻擊核動力潛艇。

 

 

美國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在航行中打開6個彈道飛彈發射蓋。美國有18艘這樣的潛艇。

 

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是美國戰略嚇阻的主要力量。每艘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奇的攜帶24枚潛射洲際導彈,每一枚導彈有八個核子彈頭。所以一艘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可以同時攻擊 192個戰略目標。

 

(7)海上力量的展示

 

海軍力量最能代表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最後讓我們來一張美國的綜合國力展示圖:

 

 

美國海軍在海上展示她的強大戰力。

 

這是一張好萊塢式的戰力展示。空中開導是一架 B2 隱形轟炸機,左右各四架 F18 由航空母艦起飛的戰鬥攻擊機護航。前面領航的是三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緊跟在航母後面的是一艘“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巡洋艦後面是兩艘伯克級導彈驅逐艦。中間的艦隊最後還有兩艘軍艦太遠看不出來,我猜前面那艘小的是一艘護衛艦,後面那艘大的是補給艦。

漫談海軍(五):從「日本帝國海軍」到「日本海上自衛隊」

日本是一個島國,整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海軍,由於貧窮,二十世以前基本上是一個海盜國家。幾百年來中國沿海一帶不勝其擾,「倭寇」這個名詞由此而來。「倭」者矮也,「倭寇」就是矮強盜,形容日本這個民族非常貼切。

 

百年來,中國沿岸百姓吃了不少倭寇的苦頭,雖然出了戚繼光這個掃蕩倭寇的大將軍,但也只是掃除入侵中國的倭寇,並沒有徹底掃平這群強盜的日本巢穴。日本人如果打得贏就來中國燒殺擄掠;日本人如果打不贏就回家吃老米飯,等待下次機會。所以中國對日本這個島國和住在上面的矮強盜基本上是莫可奈何。

 

(1)黑船事件 

 

18530708日,美國海軍准將佩里(Matthew C. Perry1794-1858)率領先進的蒸氣動力艦隊(艦身為黑色)進入江戶灣(就是現在的東京灣),要求與統治日本的德川幕府談判,並呈遞美國總統菲墨爾(Millard Fillmore)的信,否則動用武力,史稱「黑船事件」。

0714日,在美國軍艦的大炮威脅之下,日本政府答應佩里將軍在橫濱上岸談判。在隨後的兩年內,日本與美國簽下了一連串不平等的「日美親善條約」。美國不但打開了日本通商的門戶,而且享受最惠國的待遇。

 

看到沒有?要制服海盜就是要有比海盜更強大的海軍,能夠打到海盜家裏。佩里比戚繼光厲害多了。

 

事實上,佩里將軍非常精明,他在第二年的3月又率領艦隊來日本,並且先在台灣的基隆港停留了十天。佩里帶領隨從勘查了基隆附近煤礦的蘊藏,並畫下了煤藏分佈的地圖。要知道那時候的軍艦是燒煤的,所以煤炭補給對軍艦非常重要。佩里在給美國政府的報告中非常明確地表示台灣是可以防守得住的,台灣可以成為美國在遠東商業貿易的一個重要的中繼站,就好像古巴是西班牙對美洲貿易的中繼站一樣,佔領台灣就可以幫助美國打破歐洲列強在遠東貿易的獨霸。

 

但是美國政府沒有答應佩里的建議。這顯然是一個政治考量的結果,美國認為還不是招惹中國的時候,而菲律賓是一個更容易的目標。

 

(2)明治維新

 

「黑船事件」驚醒了日本人民,不平等條約使德川幕府成為日本社會討伐的對象,具有維新思想的革命家展開了倒幕運動。 

 

經過多年的努力,倒幕派終於在1866年結成軍事聯盟並且與天皇接觸。

1867年,新即位的明治天皇給倒幕派下了倒幕密詔,但是德川慶喜拒絕交出兵權與領地。

18680103日,明治天皇頒布新政令,宣布廢除幕府,命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將一切權力重新歸於天皇。於是德川幕府與倒幕派爆發戰爭,但是德川幕府的武力很快就被新政府的軍隊擊敗。

1868年4月,幕府與天皇達成協議,一切以國家為重,一致對外。

186853日,德川幕府的中心據點,江戶,開城投降,幕府正式瓦解。但是幕府海軍將領本武揚率領8艘軍艦與殘兵逃到北海道,並於1869年1月成立蝦夷共和國

1869年6月,在新政府軍隊的進攻下,本武揚投降,全國統一。

 

日本開始明治維新。

 

(3)日本帝國海軍的興起 

 

明治維新是重大的政治革新,日本進行了頒布憲法、建立內閣、實行現代化、實行全盤西化、走資本主義道路...等等徹頭徹尾的變法改革。日本的維新顯然做得比中國成功,沒有任何歷史包袱與思想包袱,也沒有任何民族矛盾,日本的維新工作大刀闊斧地展開。

 

噢,日本的現代化當然包括建設一支現代化的海軍,這對日本的崛起是必不可少的。想想看,明治維新本身就是受到黑船事件的刺激,所以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是明治維新最重要的根本目的,而政治維新是達到這個目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有關海軍建設與政治改革的關係在第一篇談論海權的文章就曾經有所論述。網友 voyager_ho 最近發表的長文:

中日兩國的近代工業化道路」(2008/07/10

對這個問題做了非常精緻和更深入的論述,YST 高度推薦。

 

但是建設海軍談何容易,這是最耗時和最費錢的。日本四個窮島哪來的錢?

於是日本只有咬牙硬幹,上天皇下到全國百姓一律節衣縮食。經年累月終於小有成就,日本在短短26年建成了一支不算強大但還算可以的海軍,但這點軍力完全不夠成為一個國際霸權。

 

不過日本非常幸運,因為他旁邊有一個非常有錢又不長眼的中國。 

 

日本海軍能夠興起的真正關鍵是甲午戰爭。1894年的甲午海戰,中國損失的並不只是一個北洋艦隊,而是馬關條約帶來的割地賠款和日本取得在中國海關與貿易的特權。這是一個零和遊戲,中國天文數字的賠款和巨大的經濟損失造成日本巨大的財富,日本用從中國搶劫來的巨大財富加速他的現代化終於建設了一隻真正傲視國際強權的一流海軍。日本帝國海軍的強大是建築在中國人民的財產、生命與血汗上。

 

中國人最糊塗、領導人最昏庸的地方就是看不清國與國之間在經濟上的零和遊戲和它產生的嚴重性。用送錢給敵對國家來換取和諧關係是最愚蠢的行為,因為這一來一往將加速改變兩國之間的軍事差距,使敵國愈強,同時使自己愈弱,和諧更不可能了。

 

中日目前的和諧包括兩國領導人互訪、兩國海軍互訪、日本首相參加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等等都是假象,毫無實質意義的假象。無論就歷史原因、地理環境、民族性格,日本都不可能與中國和諧。中國送錢給日本換取和諧是錯誤的、不可原諒的外交政策

 

想想看,歷史是多麼諷刺,繞了一百年的大圈子中國又回到了原點。想想1895年的馬關條約,中國經歷了一百一十三年慘痛的教訓以後,胡錦濤與李鴻章的外交政策並沒有什麼分別,甚至比李鴻章還差。李鴻章至少是戰敗後才送錢的,而胡錦濤是不戰而先送錢。在中國出了毛澤東以後,中國領導人再度退化成連李鴻章都不如的胡錦濤真是不可想像,也尤其不可原諒!除了他們都是安徽人我們還能說什麼?

 

舉一個簡單的數據,從1868年至1904年3月,日本政府總共向海軍撥款94,805,694日圓,折合白銀六千多萬兩。而1895年的馬關條約日本強迫中國的賠款是白銀二萬萬兩,是日本明治維新36年來建設帝國海軍總投資的三倍。如果日本海軍軍費只算到1894年甲午戰爭開戰前,那麼中國的賠款十倍都不止。聰明的戰爭是一門一本萬利的賺錢生意。

 

海軍是用錢堆出來的軍種,1895年以前日本四個小島的生產力很低,稅收少得可憐,建設一流海軍是天方夜譚。不客氣的說,沒有馬關條約中國的巨大賠款和多口通商每年不斷流失到日本的巨大財富,日本根本不可能建設後來如此強大的帝國海軍。日本帝國海軍的每一條軍艦都是建造在中國人被壓榨的血與淚。胡錦濤的歷史不及格。

 

日本帝國海軍的巔峰是在1941年。

1941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在山本五十六大將的率領下成功偷襲了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蒙受重大的損失。

19411210日,日本帝國海軍的飛機炸沈了英國在遠東最大的兩艘戰艦,四萬三千噸的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與三萬一千噸的戰列巡洋艦「退敵號」。

19411216日,日本帝國海軍最大的戰艦,滿載排水量七萬三千噸的「大和號」戰列艦正式服役。

 

194112月是日本帝國海軍的巔峰時期。

 

 

「大和號」戰列艦進行處女航,七萬三千噸的滿載排水量、420毫米的主裝甲和9門18.1英寸的巨砲都是世界紀錄。

 

你一定會問:日本為什麼要建造超大型的戰列艦配上超大口徑的火砲呢?

答案很簡單:日本把美國列為他的假想敵。日本認為他無法在大型戰艦的數量上超過美國,因此決心集中力量建造少量超級巨型的戰列艦來抵銷美國在數量上的優勢。

 

(4)日本帝國海軍的覆滅

 

一進入1942年,日本帝國海軍就開始走下坡。6月4日到6月7日美國與日本發生中途島海戰,美國在這次戰役獲得決定性的勝利。日本此戰喪失了四艘航空母艦、一艘巡洋艦、332 架飛機和三千五百名海軍官兵,其中包括三百多名日本最資深、最優秀的海軍飛行員,這是日本無法承受也無法彌補的損失,直到戰爭結束日本都不能恢復海軍航空兵的元氣。

 

一旦空中武力落入下風,日本帝國海軍從此一敗塗地。

 

日本無論是人員還是物資都經不起長期的消耗戰。中途島海戰以後日本海軍由攻轉守,一路節節敗退,軍艦的生產遠遠落後於戰爭的耗損,日本帝國海軍的覆滅只剩下時間問題。

 

194503月下旬,美軍開始進攻沖繩(即琉球)。日本此時已經日薄西山,非常清楚知道戰爭已經逼近本土。4月6日,坐鎮九州鹿屋海軍基地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豐田大將向第二艦隊司令伊藤中將下達「大和號」自殺式的攻擊任務。

這道命令是:以「大和號」為中心組成特攻艦隊,協助日本陸軍與空軍殲滅沖繩附近的美國運輸船隊與美軍艦隊。然後「大和號」衝破美國海軍的封鎖,讓自己擱淺在沖繩海面,使「大和號」成為淺海上或暗礁上一座巨大的砲陣地對美軍進行戰鬥。等到「大和號」被擊毀,所有艦上官兵就上岸加入島上的陸軍共同抗敵。 

這是一道瘋狂的自殺命令,想想看,沒有飛機掩護的巨艦是沒有任何生存機會的,再退一萬步,「大和號」即使有萬分之一的幸運真的能夠擱淺,一艘不會動的軍艦下場也一定是滅亡。 

 

1945年4月6日下午3點22分,在沒有任何飛機的護航下,這隻日本特攻艦隊就出航了,包括「大和號」、一艘輕巡洋艦和八艘驅逐艦,所有的船隻都只攜帶單程的油料。「大和號」的軍官都知道這是他們最後一次的航行,於是下令所有的船員在晚餐的時候都有清酒做為飲料。

 

這個艦隊一出港沒多久,還在瀨戶內海的時候就被美國的潛艇發現了,情報立刻傳送到美國海軍指揮部。「大和號」的準確位置第二天清晨被美軍偵察機確定,美軍龐大的攻擊行動立即展開。

美國海軍出動 280架飛機分三波進行攻擊,八十架魚雷攻擊機是首波,以10機做一組輪番攻擊,每一組都以扇型隊形進攻,從不同的方向發射魚雷,「大和號」無論如何蛇行閃躲,至少會中一枚魚雷,「大和號」的末日已到。魚雷攻擊機才走,俯衝轟炸機跟著就來,「大和號」一百多門火炮同時開火打出一片彈幕,但是無法阻止飛機的進攻。

 

 

「大和號」在美軍飛機的攻擊下採取蛇行機動,白色的是高射砲彈爆炸產生的煙霧。海面上那條白色、較細、較淡的直線是魚雷航行留下的尾跡,「大和號」的蛇行機動躲過了這枚魚雷的攻擊。

 

1350分,「大和號」至少身中十二枚魚雷和二十個重磅炸彈,船身嚴重傾斜,艦長在14時左右下令棄船。「大和號」傾斜越來越厲害,1420分船身後半部傳來悶雷般的爆炸聲,「大和號」的主彈藥庫被大火引爆。沒多久「大和號」整個翻覆被海水淹沒,海面形成百米深的大漩渦,幾秒鐘後彈藥庫發生第二次大爆炸,噴出的黑煙和水柱高達兩千英尺。日本帝國海軍的象徵就這樣銷聲匿跡了。

 

從美軍飛機開始攻擊到「大和號」沉沒,時間不到一小時。「大和號」有2,778名官兵,生還獲救的只有280名。美國海軍損失10架飛機和12名飛行人員。

 

日本帝國海軍的巔峰是在「大和號」的入役,日本帝國海軍的覆滅是在「大和號」的沉沒。「大和號」代表日本帝國海軍的興與亡。

 

令我覺得非常感慨也百思不解的是,日本帝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的榮耀都是航空母艦建立的,譬如成功偷襲珍珠港和炸沈「威爾斯親王號」與「退敵號」,山本五十六對這一點再清楚也不過了。但是「大和號」一直是聯合艦隊的旗艦,也一直是山本五十六的座艦。為什麼日本帝國海軍會如此沈溺於戰列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大的戰艦已經沒有,小的還剩下一些,就被列強瓜分了。我聽一位國軍海軍的老軍官說,中華民國也分到幾艘日本驅逐艦。老軍官說日本人使壞,在移交之前將海水引入蒸汽機的鍋爐,從此船就跑不快了,怎麼都修不好。速度跟不上的驅逐艦是沒有什麼用處的,基本上是個廢物。

 

說這個故事只不過想告訴各位讀者,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帝國海軍基本上是0,什麼作戰船隻也沒有了。

 

(5)日本海上自衛隊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是一流的海軍強國,但是現在不是,連二流都算不上。 

 

海軍的演變日新月異,由於日本受到戰敗國的制約,日本海軍的發展特別受到限制,於是變成了「海上自衛隊」。所謂「自衛隊」就是一個不強調攻擊性、也不具有強大攻擊能力的艦隊。美國禁止日本發展攻擊性特別強大的海軍艦艇,譬如航空母艦與核動力潛艇。

 

日本人心機深沈,儘管受到美國的壓制仍然力圖振作,尤其在海軍的發展上不肯放鬆。日本知道自己是島國,海上力量是國家的命根子。

 

對一個業餘的軍事愛好者來說,研究日本的軍事有點頭痛,因為日本喜歡用不同的名詞來隱藏實力,陸軍是如此,海軍也一樣。譬如日本稱呼大隅級為運輸艦,事實上它是一種兩棲攻擊艦;又譬如日本稱呼日向級為直昇機護衛艦,事實上它是準航空母艦。想想看,滿載排水量達到一萬八千噸的日向級日本稱它為護衛艦,簡直是開玩笑。YST 將採用西方的傳統名詞,從大到小,從新到舊,來簡單介紹日本的海上自衛隊。

 

1.日向級準航空母艦(1艘已下水,預計建造4艘)

 

這是一標準排水量13,500噸、滿載排水量18,000噸、最高航速30節的準航空母艦。

 

「日向號」(Hyuga)有全通式的甲板和右舷艦橋結構,就跟一般的航空母艦一樣。目前「日向號」是做直昇機母艦進行反潛作戰,也可以作為指揮艦隊的旗艦。但是只要等到美國為陸戰隊研發的 F35「垂直起飛降落型」成軍,「日向號」只需要稍微改動就能成為貨真價實的航空母艦了。 

 

「日向號」在2006年5月開始建造,2007年8月下水,預計2009年3月正式服役。同型軍艦日本準備建造四艘。

 

 

「日向號」(Hyuga,舷號181

 

2.大隅級兩棲攻擊艦(3艘)

 

這是一標準排水量8,900噸、滿載排水量13,000噸、最高航速22節的小型直昇機航空母艦。這型軍艦可以運載三百多名陸戰隊士兵與裝備,飛行甲板可以停靠兩架美國大型直昇機 CH-47(支奴干,Chinook)。

 

日本有三艘大隅級兩棲攻擊艦服役。

 

 

大隅級兩棲攻擊艦

 

3.「愛宕級」(Atago)神盾驅逐艦(2艘)

 

愛岩級神盾驅逐艦標準排水量7,750噸、滿載排水量10,000噸、最高航速30節。這是日本根據美國伯克II神盾驅逐艦的設計建造的,是「金剛級」的改良版,是日本現役最新、最好的驅逐艦。

 

「愛宕級」裝備96具垂直發射系統的艦對空導彈、五吋艦炮、魚雷等武器,整體戰鬥力接近伯克II。但是「愛岩級」沒有發射戰斧巡弋飛彈的裝備,這是受到日本非戰憲法的限制。

 

「愛宕級」一共有兩艘服役,「愛宕」(Atago,舷號177)與「足柄」(Ashigara,舷號178)。

 

 

「愛宕號」(Atago,舷號177)神盾驅逐艦

 

4.「金剛級」神盾驅逐艦(4艘)

 

「金剛級」神盾驅逐艦標準排水量7,250噸、滿載排水量9,485噸、最高航速30節。「金剛級」比「愛宕級」輕500噸,攜帶的武器較少,垂直發射系統只有90具。

 

「金剛級」一共有四艘服役,「金剛」、「霧島」、「妙高」、與「鳥海」。

 

 

「金剛級」(Kongo,舷號 173)神盾驅逐艦

 

5.非神盾級驅逐艦(42艘)

 

日本的驅逐艦(護衛艦)名目繁多,YST 加以整理,列一個簡單的表如下:

 

級別        標準排水量        功能        數量

        4950              反潛        2

白根        5200              反潛        1 (註)

太刀風      3850              防空        3

旗風        4450              防空        2

初雪        2950              多功能      12

朝霧        3500              多功能      8

村雨        4550              多功能      9

高波        4650              多功能      5

 

註:首艘「白根號」(ShiraneDDH-143)于20071214日在橫須賀港內發生大火,嚴重燒傷後提前退休。目前「白根級」只剩下「鞍馬號」(KuramaDDH-144)繼續服役。

 

「白根級」日本歸類為「直昇機驅逐艦」。此型軍艦的特別之處在後甲板特別寬敞,可以容納三架直昇機,比世界任何其他的驅逐艦至少多一架直昇機。這個設計全球獨一無二,見下圖。

 

 

白根級「鞍馬號」(DDH-144)直昇機驅逐艦

 

 

20080624-28日,日本「高波級」導彈驅逐艦軍艦「漣波號」(舷號113)訪問中國的南海艦隊基地。「高波級」是日本非神盾級驅逐艦中性能最好的,也是排水量最大的,滿載排水量六千三百噸。

 

美國不允許日本的神盾驅逐艦訪問中國。去年中國海軍「深圳號」訪問日本時,美國也否決日本的建議讓中國官兵參觀日本的神盾驅逐艦。所謂「神盾」,核心技術就是相控陣雷達。其實中國已經自力更生建造了自己的神盾驅逐艦,用的是自己設計與生產的神盾作戰系統。美國的賣弄神祕是一件有趣的事。

 

由於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的侵略與戰敗,日本海上自衛隊的驅逐艦數量被限制不得超過47艘。YST 不知道47這個數字是這麼算出來的。現在日本非常確定有神盾級驅逐艦6艘,非神盾級驅逐艦42艘(YST 的算術),這就已經超過了47艘。兩艘日本號稱為「直昇機護衛艦」的日向級的準航空母艦還沒有算進去。

 

所以 YST計算非神盾級驅逐艦的算術可能有誤。但是不論怎麼說,日本擁有除了美國以外最大的驅逐艦艦隊,這是毫無疑問的,而且日本的驅逐艦質量很高。

 

由於日本不被允許擁有航空母艦,所以日本就在驅逐艦與直升機上大做手腳。最先是日本人常常誇耀的「八八艦隊」,後來變成「九九艦隊」,目前是「十九艦隊」。這些在艦隊前面的數字是甚麼意思呢?前一個數字是指一個艦隊有多少驅逐艦;後一個數字是指一個艦隊有多少架直昇機。譬如「十九艦隊」的意思就是這支艦隊有十艘驅逐艦和九架直昇機。

 

直昇機對任何國家的海軍都非常重要,對沒有航空母艦的海軍就更重要了。直昇機主要的任務有三個:首先是反潛,其次是偵查,第三是為遠程反艦導彈作中繼導航與修正。因為地球是圓的,超過地平線的船隻和低飛的飛機軍艦上的雷達看不到,所以必須仰賴直昇機做發射前的觀察與發射後的中途修正。

 

6.巡防艦9艘

 

7.兩棲登陸艦12

 

8.常規動力潛艇16

 

日本的潛艇有兩個級別,「春潮」與「親潮」,後者比前者要先進。「親潮級」是目前世界上最靜音和最現代化的常規動力潛艇,而且不久前日本向瑞典購買了「不需要空氣推進」(AIP)的動力系統安裝在「親潮級」上。所以日本的水下攻擊力量不可小看。

 

 

日本的「親潮級」常規動力潛艇

 

9.反潛與掃雷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戰鬥力相當可觀,尤其日本反潛與掃雷的能力號稱世界第一。這是多年來日本在這兩方面努力做研發的結果。日本對反潛與掃雷非常重視,原因很簡單,日本是一個島國,最怕潛艇封鎖和水雷封鎖,一旦港口被封鎖會使整個國家窒息。

 

日本有超過一百架 P-3C 反潛機,是全世界擁有反潛飛機最多的國家,日本對反潛作戰的重視可見一斑。

 

P-3C除了反潛作業還可以作為偵察機,蒐集電子訊號及拍照。美國與日本都這麼做,並且以琉球的那霸基地為偵查中國的主要基地。

 

 

琉球那霸基地日本的 P-3C
漫談海軍(六):國共內戰時期的中國海軍

這篇文章我們來談論中國的海軍。甲午海戰後,直到抗戰結束以前,中國海軍的規模非常小,沒有什麼可說的。這裏所謂的中國是指抗戰結束到海峽兩岸分治頭幾年這一段時期的中國,也就是從1945到1955這十年兩岸的海軍。我們把重點特別放在國共內戰時期的中國海軍,因為不論是大陸還是台灣,這一段時期都是中國現代海軍真正的開始,因此具有特殊意義。

 

(一)“太”字號護航驅逐艦與“陽”字號驅逐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以戰勝國的身份從日本接收很多軍艦,同時也從英國和美國獲得不少先進軍艦。根據1948年出刊的英國【世界船艦年鑑】所發表的統計,中華民國有作戰船隻 112艘、輔助船隻80艘,在亞洲排第一。

 

不過我認為這些數字有誇大之嫌,從日本接收的軍艦很多都把武器拆除沒有什麼戰鬥力了;還有很多日本軍艦把海水引入鍋爐,嚴重破壞了動力系統,也不能形成戰鬥力。基本上,從日本接收的軍艦都沒有戰鬥力,幾乎都是廢物,否則蔣介石不會用從美國接收的、標準排水量只有1150噸的「太康號」護衛驅逐艦(Destroyer Escort,簡稱DE)作為座艦。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護航運輸船團急速建造了一大批護航驅逐艦、快速運輸艦、雷達警戒艦等總共有 561艘。大戰結束後,美國用此級軍艦大量援助盟國重建海軍。中華民國前後總共接受了19艘,其中以“太”字號命名的護航驅逐艦有7艘。

1945年接收「太康」與「太平」,標準排水量1150噸,最高航速21節,主砲為三門3吋砲。

1948年接收「太和」、「太倉」、「太湖」、與「太昭」,標準排水量1240噸,最高航速20節,主砲為四門3吋砲。

1968年接收「太原」。

 

1945年和1948年接受的六艘“太”字號就是國共內戰期間國軍海軍的主力戰艦,直到五0年代這個主力角色才漸漸被“陽”字號取代。

 

1949年從總統職位下野後的蔣介石由家鄉溪口渡海來台,乘坐的就是「太康」艦,當時的艦長是黎玉璽。蔣介石有點迷信,據說蔣介石問:「艦長呢?」黎應聲而答:「玉璽在!」蔣龍心大悅,因為江山雖失但是玉璽尚在。黎玉璽從此受到重用,一路扶搖直上一直做到海軍總司令和參謀總長(4星一級上將)。

不久前過世的親民黨不分區域立委、前海軍總司令顧崇廉將軍,1971年的時候也擔任過「太倉」艦的艦長。

 

 

DE-24「太倉」號護航驅逐艦

 

說到“太”字號我們就不能不提「太平」艦。「太平」艦有兩件大事。

 

1946年12月,林遵將軍以「太平」艦為旗艦率領「永興」、「中基」、「中業」等艦赴南海接收西沙與南沙群島,在主要島嶼樹立國疆碑石並以各艦的艦名重新為各島命名。現在南沙群島最大島名為「太平島」就是以「太平」艦命名而來。

 

註:

林遵(1905-1979)福州人,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姪孫,父親林朝曦供職洋海軍,曾經參加甲午海戰。林遵1928年畢業於馬尾海軍學校,1934年畢業於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官至國軍海軍少將艦隊司令,1949年10月率第二艦隊三十幾艘軍艦起義投共。

 

 

DE-22「太平」號護航驅逐艦

 

1954年11月14日清晨兩點左右,「太平」艦在舟山群島附近遭到中共的四艘魚雷快艇伏擊,「太平」艦被魚雷擊中失去動力,國軍派出三艘軍艦前去營救,在拖航途中由於進水過多在大陳島附近沈沒。

 

 

上面這張照片是「太平」艦沈沒前的一剎那,在拖救的「太和」艦上所攝。

 

 

「太平」艦被擊沈在當年風雨飄搖的台灣是不得了的大事,是各報的頭條新聞,全島發起獻艦復仇與從軍報國運動。

 

依照當年美國的援台政策,損失一艘軍艦可以用一艘相當的軍艦來替補,因此「南陽」號驅逐艦便被增加列入援助的名單了。

事實上,「南陽」艦屬於驅逐艦,標準排水量1700噸,滿載排水量2580噸,最高航速34節,有四門5英吋主砲。所以「南陽」號無論是噸位、火力、航速還是綜合作戰能力都要比「太平」艦高出一大截,屬於另外一個等級。

 

50年代國軍從美國接收的“陽”字號包括四艘驅逐艦:「洛陽」(舷號14)、「漢陽」(舷號15)、「咸陽」(舷號16)、「南陽」(舷號17)。

這四艘驅逐艦是中華民國海軍的寶貝。就是這四艘“陽”字號驅逐艦維護了50年代中華民國海軍在台灣海峽的絕對優勢,這項優勢一直延續到60年代。

 

 

 

(二)「重慶號」輕巡洋艦

 

在中國海軍發展史上不能不提「重慶號」,因為它是中國海軍唯一的一艘輕巡洋艦。

 

「重慶號」原為英國海軍的「阿羅拉」號(HMS Aurora),「阿羅拉」的意思是「曙光女神」。  

 

 

 

「阿羅拉」號1937年11月12日建造完成,是同型4艘中的最後一艘,標準排水量5270噸,滿載排水量7200噸,最高航速31節,有六門6英吋(152毫米)主砲,滿載燃油1300噸,續航力4000海浬。

 

以「阿羅拉」的噸位可以安裝8英吋的主砲,那樣「阿羅拉」就成了重巡洋艦了。但是英國人很聰明,英國工程師傾向6英吋火炮的原因是因為這一型的火炮射速高可以彌補射程威力的不足,尤其是在夜間或是氣象惡劣的情況下,這項優勢尤其明顯。「阿羅拉」在二次大戰中証明了這種設計的優越性。

 

「阿羅拉」的三座雙聯6吋炮塔(前二後一)並不適合參加艦隊的炮戰,但是在襲擊敵人的船隻和保衛自己的航線這種工作上具有巨大優勢。「阿羅拉」航速快、續航力大、防空能力強使它能夠肩負艦隊防空和掩護的責任。

 

「阿羅拉」果然利用這種高航速、高續航力、與速射砲的優勢在1941年底開始的地中海作戰中大顯身手,它切斷義大利與北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切斷了北非德軍隆美爾軍團的後勤補給。在整個二戰期間,「阿羅拉」擊沈了一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3艘掃雷艦、7艘登陸艦和7艘商船,另外還重創了9艘驅逐艦,立下了赫赫戰功。

 

戰爭結束後,「阿羅拉」退出現役,被封存在朴茨茅斯的海軍基地。

 

(三)「阿羅拉」變成「重慶號」  

 

中國急於建立一支現代化的海軍,但是一無龐大資金、二無科技工業、三無海軍人才,所以不得不對英國動腦筋。中國在戰爭期間派出外交使節跟英國人拉交情,不談鴉片戰爭,大談英國在清朝時幫助中國建立艦隊、訓練人才,對此表示尊敬和懷念,還說美國海軍贈送中國9艘軍艦,希望英國加強同中國的友誼。於是英國答應贈送一艘“花”級(Flower)砲艦「牽牛花號」(HMS Petunia),中國改名為「伏波」。

 

但是「伏波」又小又舊,作為訓練艦都很困難,航速又慢(16節),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於是國民政府向英國開出一個清單,要求英國贈送一艘巡洋艦、三艘驅逐艦、五艘潛艇、一艘潛艇母艦,並且訓練一千五百名接艦官兵。但是這個時候英國正和德國在北大西洋開戰,英國海軍損失慘重自己都要向美國求助,哪裏還有能力照顧中國的請求。

 

直到戰爭結束,英國才考慮贈送中國一艘像樣的軍艦。大多數的人都以為「重慶號」是英國贈送給中華民國的,其實這裏面有賠償的成分。英國戰後原來要贈送一艘一萬零五百噸的「冒險」級巡洋艦,但是中國認為這條船太老舊已經接近報廢,要求贈送服役才十年的「阿羅拉」。但是「阿羅拉」是一艘功勳艦,再加上國軍海軍把英國贈送的砲艦「伏波號」在不久前撞沈了(跟一艘商船相撞),英國對中國海軍的素質有了懷疑就不肯贈送「阿羅拉」。

 

這個時候中方提出有六艘海關巡邏船和一些貨船被英國在戰爭期間征用,英國若是食言就要償還這些船隻。但是這些船隻有些被擊沈、有些下落不明,總之英國要物歸原主是不可能了。於是英國同意將「阿羅拉」無償贈與換取不賠償中方的船隻損失,不過一千噸的小驅逐艦「靈甫號」(紀念國軍將領張靈甫)由贈送改為租借。

 

你看看,國家弱、科技不行和工業不發達有多可憐,無論是七千噸的大巡洋艦還是一千噸的“迷你”驅逐艦都要低聲下氣、連哄帶騙加威脅才能弄到手。YST 說這些故事就是要國人知道發展海軍的艱辛和自主研發的重要。

 

 

接收重慶艦的中國水兵

 

 

重慶號的接艦軍官、樂隊、儀隊在後甲板列隊迎賓

 

1948年05月19日,中英官兵在朴茨茅斯港舉行「重慶號」與「靈甫號」的交接典禮。代表英方交艦的是佛拉塞海軍上將,代表中方接艦的是駐英大使鄭天錫。鄧兆祥擔任「重慶號」的艦長。

 

 

參加重慶艦交接典禮的來賓,自左起:英國海軍大臣,原「阿羅拉」號艦長,中國駐英海軍武官,朴茨茅斯市長,朴茨茅斯港司令。

 

 

重慶艦與靈甫艦在交接典禮同時降下英國海軍旗

 

 

重慶艦在交接典禮中船尾昇起中國國旗

 

1948年05月26日,六百多名留英官兵駕駛「重慶」與「靈甫」兩艘戰艦離開朴次茅斯港取道回國。航程經過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的馬爾塔島,埃及的賽德港,穿過蘇伊士運河,過紅海,過印度洋,到達新加坡,停留英國最後的一個港口--香港,到達中國。一路上所到之地受到愛國華僑的熱烈歡迎,尤其是新加坡。

 

 

 

 

重慶艦的最高指揮軍官在「重慶號」歸國途中所攝。前排中間個子最高的就是鄧兆祥艦長。 

 

 

 

 

從艦尾觀看停泊在下關江心的「重慶號」。

 

1948年08月14日,「重慶號」抵達南京,停泊在下關江心。08月24日,海軍總司令桂永清登艦訓話並且晉升了一批軍官。桂永清拿「重慶號」展現中國海軍的實力,邀請駐南京的各國武官和國民黨的中央高級官員,譬如孫科、何應欽、白崇禧、蔣經國等帶著夫人登艦參觀,由艦長鄧兆祥解說,水兵們表演操雷、操砲。參觀的人一批又一批,都要看操雷、操砲,足足折騰了一星期。

 

(四)「重慶號」加入內戰

 

 

1948年10月06日,蔣介石在塘沽登上「重慶號」,召見葫蘆島、錦州戰線的高級將領,聽取最新戰況會報。

 

1948年10月10日,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坐鎮「重慶號」督戰,支援國軍的地面部隊,對塔山、高橋一帶的解放軍陣地發起猛烈炮擊。重慶艦的六門 152毫米主砲發射了幾千發砲彈。有解放軍回憶說,“重慶艦一炮就打掉我們一個排的兵力”。但是「重慶號」顯然不能挽救國軍在錦州戰場的失敗。

 

(五)「重慶號」的叛變投共

 

「重慶號」的士兵素質較高,至少是高中程度,有的甚至是大學生。這些人大多是受到抗日戰爭「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投筆從戎的知識青年,對打內戰態度消極甚至抵制。在艦內共產黨的組織和策應下就決定起義。

 

1949年02月25日凌晨01時30分,起義官兵切斷對外無線電,拿出武器並且開始對艦內官兵廣播。艦長鄧兆祥事前並不知情,但是眼看事態至此,也就支持起義。

 

1949年02月25日凌晨05時45分,「重慶號」不按預定計畫進入長江,改向北行駛。重慶艦航速高,25小時後到達山東解放區的煙台港,受到中共煙台軍政領導的熱烈歡迎。

 

 

 

 

(六)「重慶號」起義轟動全國

 

重慶艦的起義轟動全國。自從02月25日「重慶號」失蹤,上海的報紙連續不斷地發表有關「重慶號」的消息,什麼海軍派系鬥爭嚴重、海軍官兵待遇太低...等等謠言滿天飛。同時國際媒體也把「重慶號」輕巡洋艦失蹤的消息傳向世界各地,英國和美國的官員不斷前來詢問,言語上令中國海軍老總桂永清非常難堪。

 

嚴重的是,重慶艦起義的消息一公布,所有國軍海軍的軍艦紛紛回港躲避,深怕在海上跟它不期而遇。那些艦長是這麼說的,“我們航速、火炮、裝備都不如「重慶號」,弄不好會被打沈”。

 

這話說得倒是實在。國軍在「重慶號」之外最厲害的主力戰艦就是“太”字號的六艘護航驅逐艦了。但是你看看,1240噸對5270噸是羽量級對重量級的拳擊賽,三吋砲對六吋砲沒有一點贏的希望,21節航速對31節航速不可能逃得掉,所以如果遇上「重慶號」真的幾乎一定被擊沈。

 

「重慶號」一艘戰艦就引發中華民國整個海軍的恐慌,使所有戰艦都爬在港裏,這是空前的。

 

你想想,「重慶號」一倒戈,這台灣海峽的交通線就全被切斷了,影響何其重大!

 

國軍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出動空軍炸沈「重慶號」。但是,首先得找到它在哪裏才行。國民黨派出飛機不斷地去尋找「重慶號」。

 

(七)「重慶號」遭到國軍空軍轟炸

 

1949年03月02日上午,「重慶號」被國軍的一架運輸機發現。當天下午,國軍飛機前來轟炸。因為煙台的解放軍沒有防空部隊,鄧兆祥同解放軍商量後,立刻起錨駛向已經解放的葫蘆島。

 

「重慶號」起義以後也有麻煩。老共從來沒有海軍,現在突然來了這麼一艘超級戰艦也傻了眼,不但沒有一點管理的經驗,也沒有適合的燃料和零件的補給,彈藥的型號也對不上,「重慶號」把燃料消耗殆盡以後就只能困在葫蘆島的3號碼頭而無法轉移。為了減少傷亡,中共當局命令只留百餘人在艦上作戰,大部分的船員都撤到岸上,同時調來一個高炮營駐守港口。  

 

「重慶號」終於被國軍發現了,03月18日在一架偵察機飛過後一群由國軍第二軍區司令陳嘉尚指揮的B-24重轟炸機開始對重慶艦展開攻擊,進行高空投彈,而且每二十分鐘就飛來下一波的轟炸機。這樣連續攻擊七個小時,「重慶號」的彈藥越打越少,火力越來越弱,終於有一個重磅炸彈擊中「重慶號」並引起大火,接著又連續中彈,有六名水手捐軀,成為人民海軍最早陣亡的烈士。

 

面對如此困境,中共黨中央指示“留人不留艦”,因為中共要留下這批有經驗的水手做為建設人民海軍的種子。於是艦上的官兵全部奉命撤離,到岸上隱蔽待命。艦長鄧兆祥帶領船員在轟炸的間隙奮力搶救重要零件,拆卸艦上的羅經、雷達、通信和帆纜器材以及輕型艦炮、魚雷發射管等武器裝備。20日凌晨0時,水兵奉命打開重慶艦的船艙海底門,軍艦緩緩下沈,三小時後傾倒沈沒。

 

 

 

 

 

(八)「重慶號」的最後下場

 

修復重慶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中共本身沒有這個能力,俄國老毛子要價兩億盧布,需費時4-5年,而且有些通訊和武器系統俄國也沒有零件,所以要全部更換。中共對此有異議,決定等到第二個五年計畫再說。

 

1957年04月中共海軍向中央軍委建議將重慶艦報廢處理。理由是保養艦體需要36人,每年的保養費15萬人民幣是一項浪費,尤其在未來的核子戰爭和國家總體防禦上一艘巡洋艦很難發揮作用。修復重慶艦需一億元人民幣,這個經費足以建造八艘潛艇或五十艘魚雷快艇,其作戰能力遠高於一艘巡洋艦。

 

於是「重慶號」被拖到上海作為水上倉庫,取名「黃河」,這個名字也是中共剛拿到這艘巡洋艦時想改的名字。後來「重慶號」又被作為海上宿舍,命名為「北京」。最後在1990年遭到拆解的命運,作為廢鋼處理。

如今「重慶號」這艘巡洋艦全被處理掉了,只剩下「重慶」兩個字的艦牌在1982年07月捐贈給中國軍事博物館,被定位為國家一級文物,成為後人的憑弔。

 

 

這是1949年02月,威武的「重慶號」巡洋艦停泊在山東煙台港被解放軍守衛著。這個情境永遠看不到了。

 

 

保存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重慶號」艦牌

 

(九)結束語

 

建設一流的海軍除了需要高深的科技與雄厚的工業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海軍人才的培養,海軍人才是所有軍種中最困難的。

 

「重慶號」雖然沈沒並且遭到解體,但是鄧兆祥艦長和艦上的數百名官兵成為人民海軍的種子。鄧兆祥後來擔任海軍學校的校長,培養了大批海軍骨幹人才,為人民海軍的正規化與現代化作出貢獻。

 

 

重慶艦艦長鄧兆祥近照

 

國軍海軍軍官在國共內戰時期起義投身到中共的不是只有鄧兆祥,前面說過的還有林遵。鄧兆祥與林遵是幸運的,還有一些起義不成功被槍斃的艦長,這些軍官都是當時中國海軍的菁英。

 

 

1949年02月22日,在青島起義失敗後被國民黨槍決的艦長劉建勝。

 

 

陸維源(1911-1949),河北玉田縣人,青島海軍官校畢業。1949年05月01日,「永興」艦船員叛變投共,叛變過程中將艦長陸維源中校殺害。叛變沒有成功,永興艦安全抵達上海吳淞。國民政府表彰忠義,追贈他為海軍上校,並將「永興艦」改名為「維源艦」。

 

 

1949年10月19日,美頌號登陸艦起義失敗後被國民黨槍決的艦長毛卻非上校。

 

 

國軍海軍軍官也有冒死不降的。1949年04月23日,「永嘉」號艦長陳慶和「永修」號艦長桂宗炎率領七艘軍艦從南京衝出已被封鎖的長江,其中兩艘被解放軍的砲火擊沈。陳慶因此蒙蔣介石召見並授予青天白日勳章。陳慶是一員猛將,50年代初國軍海軍執行封鎖大陸沿海的政策,陳慶連英國船也敢開炮轟擊。 

 

國共內戰不堪回首,多少將士犧牲,多少生靈塗炭。

內戰期間國軍陸海空三軍都有倒戈的。

空軍倒戈比較不嚴重,對戰局的影響很小;

陸軍倒戈使中華民國丟了大陸,退守台灣;

海軍如果大量倒戈,台灣很快就會被解放,中華民國很可能1950年就滅亡了。


鲜花

臭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7 07:41 , Processed in 0.03735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