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l1jemand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11892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YST系列之漫談坦克17~21

已有 3482 次阅读2011-8-31 15:41 |个人分类:YST精华选

漫談坦克(十七):中國大陸早期與中期的主戰坦克

0. 前言

 

在介紹了國外的先進坦克和台灣所有的裝甲車輛之後,終於輪到本系列的主角,那就是中國大陸的主戰坦克。

 

論述中國的科技產物就不能不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軍事與武器更是如此。

 

甲. 滿人的私心抵制科技

 

自從中國錯過了歐洲的工業革命,國力便開始被西方列強超越。中國不是沒有機會即時改正,但是乾隆皇帝太自大了,不願意與西方做文化交流甚至不買西方產品。YST認為清朝皇帝的自大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原因是發展科技會使滿人的政權不保,因為搞科技滿人絕不是漢人的對手,一旦搞下去滿清政權很快就會傾覆。

 

YST這麼說是有根據的。漢人戴梓(1649~1726,浙江錢塘人)是個數學與機械的天才,他發明了28響的連珠,是全世界最早的機關槍,但是不被康熙皇帝採用,理由是滿人習於騎馬射箭。聰明的康熙知道,熱兵器這玩意兒搞下去,滿清皇朝非垮不可。所以說科技永遠不敵政治,就連英明的康熙都不能例外。這就是為什麼看到洋槍洋炮的日新月異,清朝皇帝可以向外國購買但是本國卻不做研發,仍然強調弓馬嫻熟,直到一切都太晚了。

 

歷史的演變兩百年彈指即過,這個不肯和夷狄交流學習的天朝大國終於成為列強蠶食的對象而一蹶不振,表現得最明顯的地方就是軍事。其實即使面臨亡國,慈禧太后也毫不掩飾地公開表明「寧予外人,不予家奴」的政治態度。

 

中國沒有及時發展科技絕不是無知,而是滿人企圖維持統治政權的私心。

 

ACerun: yes"> 乙. 機械動力徹底地和全面地改變了世界

 

但是火器(熱兵器)的發明與工業革命的興起無論是實際應用或是哲學思想都有很大的差距。機關槍的發明與機械動力的發明也不在一個層次。戴梓也不是中國的牛頓。真正把中國打敗的是歐洲的工業革命。

 

為什麼工業革命會徹底地、全面地改變世界?

為什麼工業革命會產生燦爛的西方文明?

為什麼儒家文明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不堪一擊?

 

工業革命的基本精神就是用機械和化學能量來代替人力和獸力,產生的結果是生產力以千百倍的速度增長,這個差異在紡織業看得特別清楚。工業革命產生的文明改變了一切。為什麼?因為如此大的量變引發了質變。

 

工業革命推動的是物質文明,排山倒海的物質文明經過作書立論很快就形成理論基礎建立了西洋人的精神文明,而且是優勢文明,這就是量變形成質變。精神文明從來就是依附在物質上的。精神文明只有在物質條件得到相當程度滿足、物質基礎得到相當程度穩定的情形下才具有意義。在巨大物質優勢支撐下的西洋文明不是儒家的精神文明可以抵擋的。中國人從自大變成自卑,到今天都改不過來。

 

毫不誇張地說,今天世界燦爛的文明幾乎完全是工業革命帶來的,也只有工業革命可以做到這一步,而這個工業革命最最根本的基礎就是機械動力系統的發明。從瓦特發明的蒸汽機開始,人類有了火車、汽車、電力、飛機、輪船、火箭....太空船等等,是動力系統改變了一切。

 

動力系統是生產力的根源,也是人類文明的根源。

 

丙. 中國在機械動力上的落後

 

中國的落後從動力系統的角度來觀察是最清楚不過了。全世界所有的強國都是機械動力系統的強國,而中國的動力系統長期停留在人力和獸力,中國到了1950年還不會製造汽車。

 

這並不奇怪。根據楊振寧的敘述中國在1900年還沒有一個人懂得微積分,令人不敢置信。想想看,牛頓(英國人)與萊布尼茲(德國人)他們獨立發明微積分是十七世紀的事情,產生的影響是驚天動地的。

英國與德國同時成為科技與生產大國,這是偶然嗎?

中國落後而且荒費了科技發展足足兩百年,能不挨打嗎?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是中國第一個數學博士(美國芝加哥大學),楊振寧對中國數學歷史描述的話應該不假。

 

中國在基礎科學上如此落後,能製造出優良的機械動力系統嗎?

沒有優良的機械動力系統,工業化是空洞的。

 

從1840到1950這110年中國的戰爭不斷,列強從來不讓中國有喘息的時間,中國沒有亡國已是萬幸。如果讀者看過「一寸山河一寸血」這部中華民國(國民黨)拍攝的歷史紀錄片,就一定看到國軍士兵抱著火藥包衝向日本坦克在坦克下拉動引信的鏡頭。中國沒有亡是靠著中國士兵的英勇犧牲換來的。抗戰時期中國的軍事工業非常薄弱,那時的漢陽兵工廠只能製造輕武器,也許能造一些小山炮和迫擊炮,但是不能製造重武器,重武器不但技術性高而且需要牽引車輛。

 

丁. 中國的坦克工業從1950年以後才開始

 

一個不能製造動力系統的國家是不可能發展重武器的,坦克更是如此。直到現在,坦克發展的最大制約仍然是動力系統。即使像日本這樣的汽車製造大國在坦克發動機上都不過關,日本最新式的90式坦克所用的柴油發動機是兩沖程(2 cycle)的,耗油量高導致航程不足。

 

中國的坦克發展在1950年以前是一片空白。你想想,一個連汽車都不能製造的國家能生產坦克嗎?所以論述中國的坦克只能從1950年以後談起。

 

1. 中國大陸發展坦克的歷史

 

促使YST寫這個坦克系列文章的原因是中國大陸在今年的10月01日將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坦克一向是閱兵大典民眾最愛看的武器,因為它熱鬧又威武;坦克也是各國軍事家仔細觀看的武器,因為它在陸軍兵器中科技的含量最高。

 

甲. 從「奇哈」坦克到99式主戰坦克

 

下面這張是六十年前中共開國大典的坦克:

 

 

圖173:1949年開國閱兵大典,帶領坦克方隊的「功臣號」坦克。

 

這輛「功臣號」坦克是一輛日本97式「奇哈」坦克。日本投降後,國人在瀋陽「918坦克修理廠」發現兩輛日本坦克,一輛已經被偽政府人員破壞,另一輛落入共軍手中,是解放軍擁有的第一輛坦克,後來它在解放戰爭中立下大功,所以取名「功臣號」。跟在「功臣號」後面的是幾十輛拼湊出來的、各國生產的坦克,以日本的「奇哈」佔多數。非常寒酸,也非常代表中國當時的國力和軍事工業。

 

中國是陸權大國,所以中國對坦克極為重視,從早期的仿製到後來的獨立設計到最後的技術創新,中國的坦克工業走過非常艱辛的60年,成就斐然。

 

今年的閱兵大典我們將看到中國最新的99式主戰坦克通過天安門,展示中國軍事工業六十年來的進步。99式主戰坦克代表的意義不但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坦克之一,更重要的是,它是完全由中國設計和製造的,它展示了含有中國特色的領先技術。

 

 

圖174:2009年建國六十周年閱兵大典的預演,99式主戰坦克通過觀禮台。(「宋兵乙」網友提供。)

 

我們對比圖173與圖174,這是多大的差別呀!

 

乙. 中共解放軍全面趕超美軍

 

從日本人留下的二戰時的三流坦克到中國自主研發製造的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坦克,中國已經走完了陸軍建軍最艱苦的路程。

 

誰還敢稱中共為土共?

今天的中共早已從岡山和延安時期的“土八路”脫胎換骨,一點都不土;中共解放軍也早已從農民兵和小米加步槍脫胎換骨,文化素質與武器裝備都進入世界一流,一點都不土。99式主戰坦克的作戰性能與科技含量和美國的M1A2與德國的「豹2」都在同一水平。

 

美軍把99式主戰坦克的水平定位在 M1A2 SEP(System Enhancement Package),美國現役坦克(M1系列)的最高等級,所以中國人沒有理由妄自菲薄。

 

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和不斷上升的經濟力量,解放軍超過美軍不過是時間問題。事實上,解放軍的陸軍已經超過美國陸軍,下一個是空軍,最後是海軍。整個趕超過程應該在2050年完成,百年海軍,一點都不錯。

 

丙. 中國大陸坦克發展的三個時期

 

中共的坦克都以定型的年代最後兩位數來命名,譬如96式,就是1996年設計定型的。中國大陸的主戰坦克正式的代號是ZTZ-xx,譬如96式的正式代號是ZTZ-96。ZTZ想來應該是「主戰車」拼音的字母縮寫。

 

中國大陸坦克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代表坦克性能的三個年代。

 

第一個時期是1950~1979年,這段時期主要是仿製,所生產的坦克屬於第一代,代表產品是59式。

 

第二個時期是1980~1989年,這段時期是獨立設計加上大量應用西方的技術。這是因為中國在這段時期與西方的關係特別好,所以得到很多西方的技術,所生產的坦克屬於第二代,代表的產品是88式。不過這段時期設計的坦克絕大多數是外銷,中共解放軍本身採購的數量很少。

 

第三個時期是1990到現在,這段時期是獨立設計和自主創新的時期。中國走出了俄式坦克的陰影和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開始形成中國特色的坦克,代表的產品是99式。這段時期生產的坦克不但屬於第三代,而且走在世界先進坦克的前沿,在某些方面甚至領先。ZTZ-99挑戰任何西方先進的坦克,是中國軍事工業的驕傲。

 

中國的坦克工業走到今天不容易呀!真是歷盡千辛萬苦。

 

丁. 自主研發才是硬道理

 

前幾天,一位國軍弟兄在YST的網誌留言,他曾經是國軍坦克的炮長,不但提供很多國軍坦克的照片,而且留言說:

「更有趣的是一些戰後接收的坦克車身上會發現一些小口徑圓周的鋼塞圈.....那一些鋼塞圈常常是在內部也有的:貫串車身或砲塔!是的,那是被擊穿的回填彈孔!國軍真是建軍維艱哪!」

 

這段話令我感慨萬千,記得一位國軍老軍官曾對YST說,當年(特別是五0年代)的一些大型武器,譬如雷達、飛機、船艦、大口徑火砲之類上面都寫著:「美援物資,來之不易,細心保養,小心使用」之類的字樣,看了令人心酸。

 

YST 猜想,台灣當年拿美援不好受,大陸當年拿俄援恐怕更不好受。

大陸和蘇聯鬧翻是一定的,遲早會有這麼一天,大陸有這個本錢;台灣到現在仍然對美國忍氣吞聲,永遠不可能揚眉吐氣,也不會鬧翻,因為台灣沒有這個本錢。這就是國際現實。

 

這也是為什麼當YST看到照片中大陸兵工廠生產出一排排嶄新的99式主戰坦克時心中特別感動。

回想抗戰時的艱苦、我們和西方列強的差距,這是多麼巨大的改變呀!

 

 

圖175:中國大陸99式主戰坦克的生產工廠

 

這個系列最後幾篇文章讓我們回顧一下大陸在坦克工業上是如何把這個差距縮短、如何脫穎而出、如何超越小日本、如何與美國並駕齊驅。

 

本篇文章我們論述前兩個時期和第三個時期的前半部。

下篇文章我們論述第三個時期的後半部,討論大陸最先進的主戰坦克。

再下一篇文章我們論述中國大陸的非主戰坦克,它們在兩岸戰爭中具有特殊意義。

 

2. 中國大陸早期的主戰坦克

 

甲. 59式中型坦克

 

論述中國的坦克就不能略過59式,因為它是中國自行生產的第一種主戰坦克。59式坦克是前蘇聯T-54A的仿造型,它不但是中國最早生產的坦克,也是中國量產最多的坦克,前前後後總共生產了一萬輛,直到今天仍有5000輛59式服役,多半是後期生產的改良型。由於現役的59式數量龐大,它們是中國坦克部隊的主力。

 

59式是中型坦克,重36噸,成員四人,有一門100毫米線膛炮,最大速度每小時50公里,見下圖。

 

 

圖176:陳列在北京軍事博物館的59式主戰坦克

 

由於59式是T-54A的中國仿製版,它的外型最大的特色就是在第一個負重輪和第二個負重輪之間有非常明顯的較大的空隙,非常容易分辨。我們在「漫談坦克(七)」就指出這一點,在上面這張圖片也看得很清楚。

 

 

圖177:中共解放軍的59式主戰坦克

 

 

圖178:中國陸軍59式主戰坦克(注意炮塔後方的雙天線顯示此車是指揮車)

 

據說一九七九年的懲越戰爭,越南軍和民兵專挑有兩根天線的坦克打,逼得中共都改成單天線。它告訴我們凸顯指揮車輛是非常不智的。

 

59式坦克從1959年起開始大量生產。

1979生產改進型59-1(安裝了激光測距儀)。

八0年代初生產第二個改進型59-2(安裝了105毫米線膛炮和夜視系統)。

 

進入九0年代,中國運用大量高新技術將59式坦克作出重大改進,加掛了反應裝甲,把炮管加長使有效作戰距離增加了近千米,安裝新的火炮控制系統和滅火抑爆裝置,1995年11月被正式命名為ZTZ-59D,見下圖。

 

 

圖179:中共解放軍59D式中型主戰坦克

 

中國不輕易拋棄老裝備,經過這樣改進的59D基本上與西方國家的第二代坦克性能相當,真可謂寶刀未老,對經費不寬裕的解放軍來說59D可以說是物美價廉。

 

乙. 62式輕型坦克

 

中國幅員廣大,南北的緯度跨越很大,無論地形和氣候差別都非常大。由於南方多丘陵和水田,中國特別為南方的地形作戰研製了一種輕型坦克,就是62式,見下圖。

 

圖180:中國六0年代為南方地區作戰研製的62式輕型坦克

 

62式只有21噸,成員四人,有一門85毫米線膛炮,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兩挺7.62毫米機槍,最大速度每小時60公里。這種機動性高的坦克是設計用來做偵查、迂迴和對付敵人的輕裝甲部隊。

 

 

圖181:1979年中越邊境戰爭中的62式輕型坦克

 

62式輕型坦克參加了1979年對越南的戰爭,表現不佳。62式由於裝甲太薄(炮塔最厚的地方才50毫米,車身最厚處的裝甲只有25毫米)無法抵禦40毫米的火箭彈(RPG),在戰爭中被大量擊毀,導致中國加快研製第二代主戰坦克。

 

62式輕型坦克在2000年被全面改進,加裝反應裝甲,裝置夜視設備,改用105毫米主炮和新的火控系統。

 

丙. 69式和79式主戰坦克

 

50年代後期中蘇交惡,蘇聯撤走了所有的專家,也帶走了所有的圖紙,中國被迫走上了自力更生、自主設計的道路,坦克也不例外。

 

69式是中國第一個獨立設計的主戰坦克,重36.5噸。解放軍對69式不滿意,也沒有大量裝備,但是改進的工作不斷地進行,產生了69-I式,69-II式,69-III式。

 

1969年中蘇邊界衝突,中國俘虜了蘇聯的T-62主戰坦克,在原始69式加入仿製蘇聯的紅外線探索系統與核生化防護系統,生產了69-I式。

 

1982年結合多項改進生產了69-II式,採用了全新的火炮控制系統和通訊系統,還增加了煙霧彈發射器。

 

八0年代開始中國與西方的關係變好,於是西方的技術也進入69式的坦克設計,譬如引進英國馬可尼公司(Marconi)的火控系統、105毫米線膛炮、730匹馬力發動機....等等,這就是69-III式。

69-III式的改進項目太多,也被稱為79式。

 

 

圖182:解放軍69式主戰坦克參加戰鬥演習(不確定是69-II或69-III)。

 

69式和79式解放軍都很少裝備,只擁有少量作為訓練和改進之用,但是卻大量外銷。

69式外銷非常成功,總數超過四千輛,其中賣給伊拉克的就超過一千輛,代號是69式Q-M,最先進的69式Q-M2裝有華沙公約標準的125毫米滑膛砲和自動裝彈機。

 

 

3. 中國大陸中期的主戰坦克

 

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拉攏中國共同對付蘇聯,這個時候的中國與西方國家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所以中國利用這個時機引進西方的技術設計新一代的坦克,就是所謂的80系列。80系列是中國研製的第二代坦克,主要有80式、85式和88式。80系列在外觀上都幾乎一樣,即使坦克迷(YST不是)也不容易區分,它們的不同是在車內的設備,譬如動力系統、火控系統與電子通訊系統。

 

也許由於快速地吸收西方的技術導致型號的快速變化,也許是不同的工廠做不同的改進,這段時期的型號顯得有些混亂,譬如85式在1988年公佈,88A的改進在88B之後,容易使人產生誤解。

 

我們看幾張照片。

 

 

圖183:中共解放軍80式主戰坦克在1999年國慶閱兵通過天安門。

 

 

圖184:中共解放軍88式主戰坦克

 

甲. 80式

 

80式是中國最早的第二代坦克。它的主要特點和改進如下:

a.80式的炮塔是中國最早的焊接砲塔,防禦能力大為提高,中國坦克以前的炮塔都是鑄造的;

b.合法授權製造德國730匹馬力柴油發動機;

c.合法授權製造英國的雙向穩定火炮控制系統;

d.合法授權製造奧地利的北約標準105毫米線膛炮。

 

80式有一個改良型,80-II式,它有兩項改進,一項是把激光測距儀的資料整合在火控系統的計算機裏面,另外一項是安裝增壓式核生化防護系統。

 

乙. 85式

 

85式是80式的外銷型,性能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丙. 88式

 

解放軍對80式一直沒有興趣,直到80-II式裝上新研發的爆炸式反應裝甲(ERA)。解放軍在1988年接受它入役,所以稱為88式。88式是中國第一種裝備爆炸式反應裝甲的坦克。

 

88式有一個重要改型,88A式,它的105毫米線膛炮的裝藥室是加長型用來發射威力更大的炮彈,所以主炮的性能更高。除此以外,88A式有雙層爆炸式反應裝甲,對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化學彈都有更好的防護能力。

 

80系列無論從總體結構和技術特點都比59式和69式有較大的創新、科技含量比較高,它的車身也比較重,接近40噸。但是解放軍對它們並不滿意,並沒有大量裝備。這個型號絕大多數用於外銷,解放軍只象徵性地裝備400~500輛88式,80式就更少了。因此本文不作詳述。

 

4. 中國大陸走向獨立自主的坦克研發

 

甲. 90式

 

85式發展到後期演變成90式。解放軍對90式也不感興趣,但是它的改進型90-IIM用了烏克蘭的發動機卻非常成功令巴基斯坦深感興趣,於是就成了現在巴基斯坦最先進的主戰坦克哈利德(Al Khalid)。

 

90式最重要的創新是裝甲的模塊化,這一點非常重要。模塊化的裝甲在坦克的維護和升級上帶來很大的便利。首先,一旦研發出更好的複合裝甲就很容易換裝。其次,戰鬥後損壞的裝甲也很容易修復,而且通常可以經由工程車在戰場當場更換,然後立刻就可以重新投入戰鬥。

 

中國的複合裝甲是高度保密的,所以雖然90式以後中國大陸的主戰坦克都使用複合裝甲,尤其在炮塔和車身正面一定是複合裝甲,但是實際的內容不得而知。

 

乙. 96式主戰坦克

 

96式是在80式的研發過程中分出去的一支。

 

1995年「北方工業公司」研發出新一代的反應裝甲與一千匹馬力柴油發動機,並且把這個發動機裝在85-III式上,解決了有關發動機所有的問題。解放軍對這個新產品立刻發生興趣。

 

這個新產品應用了80系列與90系列的許多技術,在科技上是一次飛躍性的進步。96式是中國第二代坦克的最後一個產品,在某些性能上屬於第三代,它在1996年定型並且被解放軍接受,正式代號為ZTZ-96,重42噸。

 

解放軍顯然對96式非常滿意,由於它的性價比很高,96式被大量裝備,見下圖。估計解放軍現役的96式和它的改進型96G有兩千輛到兩千五百輛。

 

 

圖185:中國大量裝備的ZTZ-96主戰坦克和解放軍的坦克兵

 

問題:

為什麼大陸的坦克兵要戴軟式的頭盔呢?軟式頭盔比硬式有什麼好處?

保護、隔音、重量、舒適...,哪個比較好?

坦克艙空間狹小,頭盔對坦克兵的保護非常重要。YST認為至少在保護的功能和通訊的方便上,軟式頭盔都不如硬式。

 

 

圖186:1999年國慶接受校閱的ZTZ-96主戰坦克

 

 

圖187:ZTZ-96主戰坦克125毫米主炮向目標開火。

 

96式主戰坦克安裝125毫米滑膛炮,是目前全球口徑最大的坦克炮。根據中國大陸的火砲專家所做的計算,它的炮彈出膛的動能相當於五十噸的物體從二十公尺高的空中砸到地面時的能量。

 

 

圖188:中共解放軍96式的改進型ZTZ-96G主戰坦克

 

 

圖189:剛出廠嶄新的ZTZ-96G主戰坦克在鐵路運輸途中

 

 

圖190:解放軍的ZTZ-96G主戰坦克在戰鬥位置

 

這是坦克伏擊的標準形勢,坦克利用天然地形或是自己挖溝,只露出炮塔和炮管進行伏擊。

 

從圖片中我們就可以看出96G與96外型最大的不同就是96G的砲塔採用了楔形模塊反應裝甲。這個反應裝甲代號FY-4是中國大陸自行研發的第二代爆炸反應裝甲(explosive reactive armor,簡稱ERA),它使96G的正面防護能力在兩千米的距離抵抗破甲彈的能力達到700毫米均質鋼板,基本上和美國的M1A1/2與德國的豹2A6在同一水平。96G只有44噸,裝甲防護能力跟60多噸的西方頂尖坦克不相上下,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96G在車頂也加裝FY-4反應裝甲,顯著提高傳統上坦克最薄弱的部位的防護力,這使96G即使在高危險的城市戰中也能有效防禦大多數的反坦克火箭(RPG)。

 

96G另一項重要優勢是使用熱成像儀,它在夜晚的探測距離比96式的微光夜視儀遠很多。YST個人認為雖然熱成像儀比微光夜視儀昂貴許多,但是這是非常關鍵的感應器,96作為主戰坦克這筆錢不能省。

 

另一個問題是有關爆炸反應裝甲的安全性問題,在坦克和步兵聯合作戰的時候,反應裝甲爆炸誤傷伴隨步兵的機率有多高。歡迎網友在這方面提供意見。

 

5. 小結

 

YST把96式主戰坦克放在這一篇敘述,因為它是大陸第二代坦克的最後一個產品。但是YST個人並不完全同意96式屬於第二代坦克,這是西方國家故意貶低中國的產品。96式其實接近第三代,而96改(96G)毫無疑問應該屬於於第三代。

 

96式主戰坦克在總體性能上優於俄國的T-72與T-80。跟世界最先進的如M1A2、豹2A6、“勒克萊爾”等比較,96式在火力,防護力(加掛附加裝甲)和環境適應力上毫不遜色,但是在火炮控制系統和動力傳動系統上的存在少許差距。這其中只有96式缺乏熱成像儀比較關鍵。但是96式與歐美頂尖坦克的差距是可以透過戰術來彌補的。尤其96式具備數字傳輸的能力,所以可以非常安全地輸送文字和圖像,戰術指揮能夠發揮的空間很大。

 

YST非常喜歡中國大陸的ZTZ-96G就是因為它輕,只有44噸。但是96G的主要性能比起這些六十多噸的頂尖坦克並不遜色,只有在舒適性、火炮控制系統和傳動系統操作的方便性上差一點點。在戰場上,96G跟西方任何坦克都有得一拼。

 

44噸的96G跟西方六十多噸的頂尖坦克有得一拼,就像中量級的選手在拳擊場上跟重量級的選手打得難解難分,這就非常了不起。你想想,80公斤的李小龍一拳把120公斤的麥克.泰森(Mike Tyson)打倒在地,能不令我們鼓掌叫好嗎?

 

戰爭是非常講究成本的,因為戰爭的本質就是比國力和比資源。說白了,就是比誰先破產。96式不是中國最好的坦克,但是它是一種低成本和性能非常優秀的坦克,適合大量生產和裝備。96式和價格昂貴的99式在戰場上可以形成高低搭配的組合進行協同作戰,這就構成非常有效和令人畏懼的攻擊力量了。

漫談坦克(十八):中國大陸近期的主戰坦克

1979年德國的豹2主戰坦克已經服役,1986年美國的M1A1主戰坦克也服役了,它們都裝備了120毫米滑膛砲、複合裝甲和先進的火炮控制系統,這是典型的新一代(即第三代)主戰坦克,性能全面超過中國正在發展的80系列,也超過俄國的T-72與T-80。

 

中國迫切需要新一代的坦克。

 

1. 中國的第三代主戰坦克

 

1989年春天,中國解放軍總參謀部簽訂合同書授權「中國北方工業公司」進行第三代坦克的研發。

 

中國解放軍新一代坦克設定的目標是:

打敗俄國的T-80,性能接近德國的豹2主戰坦克。

 

1990年初,北方工業公司屬下的617工廠生產了首輛第三代坦克實驗樣品車,開始定型試驗。

 

1991年,經過充分論証後,分析組對第三代坦克的技術指標由40餘項增加到70餘項,這對提高和完善第三代坦克的作戰性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92年,617工廠又製造了四輛實驗樣品車。

1993年,617工廠的工程師和軍方相關部門把正面裝甲的保護力從六百毫米增加到七百毫米(跟美國的M1A1相等)。

 

1994年,總參謀部與兵器總公司先後兩次召開了“第三代坦克火控系統研發方案評審會”。

1994年8月,在中國南方某地,兩輛實驗樣品車進行了濕熱地區適應性摸底試驗,行駛三千八百公里,發射各種炮彈兩百餘發,完成16項試驗項目。

1994年9月,在北京佗里和槐樹嶺地區又進行了可靠性摸底試驗和潛渡試驗。

 

1995年~1996年,在黑龍江塔河縣北方試驗場,3輛實驗樣品車進行了寒冷區摸底試驗。

 

1996年年初,總參謀部第三代戰車型號辦公室在包頭召開設計進行協調會。

1996年05月,617工廠開始組裝首輛正式的樣品車。

1996年12月03日,617廠舉行了隆重的移交典禮。第三代坦克從工程發展階段正式進入設計定型階段。

 

1996年12月底,兩輛正式樣品車運送到黑龍江塔河試驗場進行寒冷區適應性試驗。兩個月內累積行駛了六千九百公里,完成20項實驗項目。

 

1997年底,定型測試完畢,四輛正式樣品車再度進入黑龍江塔河試驗場進行寒冷區適應性試驗。這次一共行駛了兩萬六千多公里,開炮760發,完成30多項試驗項目。

 

到了1998年底,在經歷了五年的詳盡試驗和部隊試用後,所有定型設計的工作全部完成,無論是火炮威力、火炮控制系統、裝甲保護、和其他高科技的應用全部達到或超過設計要求。

 

2. 98式主戰坦克

 

第三代戰車的研發被指定為「9910工程」,這是重點工程,也是50週年國慶閱兵的重點車型。這個任務時間非常緊迫,在有關單位的不懈努力下,第三代坦克終於在1998年底通過了鑑定定型,正式命名為ZTZ-98式主戰坦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里程碑。

 

是的,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里程碑,非常了不起。想想看,從1931年「918事變」抗日戰爭開始,中國吃了多少坦克的苦頭,一直是挨打的份。多少中國士兵帶著炸藥包衝向敵人的坦克,中國沒有亡是中國士兵英勇的犧牲換來的。中國發憤圖強一路追趕,今天終於有了世界第一流的主戰坦克,不是買來的,是自己研發和製造的,這個成就太了不起了。

 

98式主戰坦克開始進入小量生產,為的是趕在參加10月01日開國50週年的國慶閱兵大典。

 

1999年10月01日,ZTZ-98式主戰坦克出現在閱兵大典上接受校閱。10年的研發耗資人民幣數億元,每一輛參加閱兵的ZTZ-98式主戰坦克的生產價格大約是人民幣1600萬元,相當於190萬美元。相較於同樣性能的西方坦克(M1A1 430萬美元,法國的“勒克萊爾”480萬美元,日本90式主戰坦克850萬美元),190 萬美元真是便宜,但是對中國來說,這是天價。

 

98式定型以後研發的工作並未停止,在98式的基礎下又發展了改良型,稱為98改(98G),綜合性能大幅提高,尤其是整個車子的可靠性。2001年底,首批40輛98改進入解放軍裝甲部隊服役。

 

YST 之所以要敘述這些過程就是為了說明坦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高科技武器,從設計到量產是一個非常辛苦和漫長的過程而且具有很高的風險。第三代坦克的研發充分証明了中國人謹慎嚴格的科學精神和努力不懈的奮鬥精神,中國腳踏實地走完了這個研發周期,正應了古人說的「十年磨一劍」。

 

下面我們來看幾張照片。

 

 

圖191:ZTZ-98 主戰坦克

 

 

圖192:ZTZ-98 主戰坦克準備停當,等待進入1999年10月01日的閱兵分列式。

 

 

圖193:ZTZ-98主戰坦克進行1999年的國慶閱兵大典的預演。「十年磨一劍」,一點也不假。

 

這張從上面拍攝的照片告訴我們幾件事情:1.砲塔是方形;2.車長(坦克的右側)和炮長(坦克的左側)專用的紅外線成像儀清楚可見;中國坦克特有的激光壓制系統在炮長的後方。

 

 

圖194:ZTZ-98 主戰坦克在東北的冬天。

 

這是YST最喜歡的一張照片,ZTZ-98 挺立在雪地裏真是威武,帥呆了。

 

 

圖195:大量集結的 ZTZ-98

 

 

圖196:在崎嶇地形高速機動的 ZTZ-98

 

 

圖197:飛奔的 ZTZ-98

 

 

圖198:ZTZ-98 在運動中進行射擊同時釋放煙霧

 

3. ZTZ-98 的性能

 

ZTZ-98 的性能是世界第一流的,我們分別說明。

 

甲. 火力

 

坦克是攻擊性武器,在三項基本性能力求平衡的考量中,其實每個國家都有適宜自己國情的特殊考量。以色列把防禦力放在首位,中國的考量則偏向火力,把消滅敵人擺在最前面。中國強調的是坦克的攻擊性,這是坦克最原始的目標。

 

A. 自動裝彈機

 

從1970年代開始,中國就在大口徑坦克炮上努力下功夫,成功開發了120毫米、125毫米和130毫米等多種口徑的坦克炮,最後因為自動裝彈機的考量選擇了125毫米。原因如下:

 

a. 體積考量:

120毫米的炮彈是整裝的,彈頭與藥包合為一體;125毫米的炮彈是分裝的,也就是說彈頭與藥包是分開的。因此120毫米的炮彈很長,125毫米的炮彈分成兩截自然短很多。如果都採用自動裝彈機,120毫米的自動裝彈機的體積會比125毫米的大很多也複雜很多,導致炮塔會大很多。後來日本與法國的坦克都証實了這一點,特別是日本的自動裝彈機故障率偏高。

 

b. 前瞻性:

讀者一定會說,如果自動裝彈機如此麻煩,那就用人工裝填好了,美國的M1A2和德國的豹2都是人工裝彈的。但是中國認為坦克炮的口徑會越來越大,這是趨勢。西方人裝填120毫米的炮彈還勉強,再大就不行了,遲早一定還是要用自動裝彈機的,不如現在就開始發展。果然不錯,中國和德國目前都在研發140毫米坦克炮,這麼重的炮彈西方壯碩的士兵也搬不動。

 

c. 研發週期: 

中國研發第三代坦克的時間非常緊迫,借鑒俄國現成的自動裝彈機能縮短研發週期,更何況中國坦克的底盤很多地方參照了T-72的設計。

 

自動裝彈機的裝填速度是每分鐘8發。如果自動裝彈機發生故障,98式可以改為人工裝填,速度降為每分鐘1~2發。

 

B. 坦克炮

 

中國的125毫米坦克炮也是借鑒俄國的,但是並非完全照抄,而是加以改良。中國利用新技術和新工藝加大了裝藥室、增加了膛壓,用新的合金提高了炮管的強度。最後安裝在98式坦克上的是125毫米50倍口徑的高膛壓滑膛炮,炮口動能比俄國的125毫米坦克炮大45%,比德國豹2和美國M1A1/2的120毫米坦克炮高出30%。目前中國坦克炮的威力領先世界。

 

98式的主炮應用了新的製造工藝,所以不但威力領先世界而且非常準確,遠高於俄國的125毫米坦克炮。

 

C. 穿甲彈

 

僅談論炮是不夠的,因為火炮的威力有一部分是由炮彈決定。伊拉克的坦克在海灣戰爭被聯軍打得很慘而聯軍坦克幾乎沒有損傷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俄國人使壞,老俄供應伊拉克的炮彈是次一等的,比供應華沙公約國家的炮彈次一等,比本國使用的次更多,所以伊拉克的炮雖然一樣,但是穿甲能力卻差很多。因此我們要對炮彈有一些基本瞭解。

 

坦克砲的穿甲威力主要靠穿甲彈的彈芯,不但要硬而且熔點要高,因為金屬在碰撞的巨大壓力下溫度會急遽升高,所以不夠硬或熔點低的金屬(譬如銅)飛再快穿透力也不行。那麼什麼樣的金屬最硬、熔點特別高、又最安全呢?這就牽涉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金屬 — 鎢。

 

中國是產鎢大國,鎢的儲量世界第一。鎢是高價值的稀有金屬,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從美國獲得的武器就是透過販賣鎢得到的,不是免費的,這有別於英國和俄國得到的待遇。國際宣傳都是美國供應了中國很多物資與武器,卻不提中國供應美國的物資(譬如桐油)與稀有金屬,造成國際上包括中國人的錯誤印象。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的卓越貢獻和勝利的榮耀都被美國的兩顆原子彈偷走了。

 

鎢是極為堅硬和融點非常高的金屬,特別適合做為穿甲彈的彈芯。所以中國在生產穿甲彈上具有任何其他國家都沒有的優勢。

 

鎢的穿甲能力僅次於鈾,二者差別並不大。但是鈾具有放射性污染,而鎢則非常乾淨。所以中國是鎢彈與鈾彈同時發展,而美國幾乎全靠鈾彈。這就是為什麼任何國家跟老美打仗環境一定會被污染,所以戰場千萬不能選在本國,否則會吃大虧的。

 

美國是笑面虎,滿嘴的人權與人道,其實心狠手辣,武器的陰毒遠超過普通人的想像。想想看,貧鈾彈、子母彈(cluster bomb)、凝固汽油彈(napalm bomb)等等那個不是老美發明的?而其中以貧鈾彈最毒,對人類居住的環境傷害最大。美軍使用貧鈾彈的演習都選在國外舉行,所以它的危害美國並不是不知道而是假裝不知道。美國也很清楚,除非墨西哥有本事跟他翻臉,戰爭在美國本土進行的機率很小,所以美國大量使用貧鈾彈根本不是問題。有趣的是,美國每天教訓中國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為什麼不照照鏡子?

 

今天中國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性能非常優越。98式發射第三代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初速(炮口速度)為1780米/秒,領先世界;在2000米的距離可以擊穿850毫米的均質裝甲。98式如果使用鈾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在2000米的距離可以擊穿960毫米的均質裝甲。

 

作為比較,美國M1A2主戰坦克在2000米距離的穿甲能力為810毫米;德國的豹2A6主戰坦克為900毫米;日本的90式主戰坦克為650毫米。

 

論火炮威力,中國毫無疑問處於領先地位。

 

D. 榴彈

 

98式還有一種多功能爆破榴彈,是一種裝藥量大的高爆彈,威力強大足以使當今的主戰坦克喪失戰鬥力。這一觀點我不太清楚,也不明白是什麼原理。YST 只聽說過155毫米的炮彈爆炸時產生的強大空氣壓力曾經掀翻過坦克,也不知是真是假。

 

E. 炮射導彈

 

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98式可以炮射激光導引的反坦克導彈,飛行最高速度達到800米/秒(音速的2.5倍),平均速度為500米/秒,比亞音速的美國陶式(TOW)反坦克飛彈快多了。98式炮長的瞄準儀裝有激光發射機,坦克攜帶四枚導彈,有效作戰距離100~5000米,可以擊穿爆炸式反應裝甲後700毫米的均質裝甲,威力驚人,有點令人不敢置信,也許部分原因歸功於它的高速。

 

乙. 火控系統

 

中國大陸從70年代初開始便在火控系統上下功夫,先後研製了十多種不同的坦克火控系統。這些系統都是從中國實際的情況出發,根據自己的技術水平與儲備,再吸收國外先進的經驗,一步步累積起來,形成一套複雜的綜合技術。

 

A. 穩像式火控系統

 

98式有先進的穩像式火控系統,也就是說無論坦克如何機動,瞄準鏡中的目標和背景幾乎是不動的,而且只需要一次瞄準。炮長可以進行靜對靜、靜對動、動對靜、動對動的各種精確射擊。

 

98式的火控系統有所謂的「火炮重合射擊裝置」,炮長找到目標後可以選擇按下發射鈕,火控計算機便開始計算得出所需要的參數同時轉動炮塔,當火炮轉動到電腦計算出的方位角度和提前量的位置時,該裝置會自動輸出「允許射擊」的信號,如果這時炮長已經按下發射鈕,火炮會自動發射。

 

B. 「殲—獵」式作戰能力

 

98式的車長有自己獨立的觀瞄系統,也是穩像式而且可以360度旋轉。當炮長搜索或鎖定某一個目標時,車長可以同時搜索其他的目標。這就是所謂的「殲—獵」式作戰能力,炮長殲滅一個目標,車長狩獵另一個目標。

 

如果車長發現第二個目標,他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把這個目標移交給炮長,作為下一個攻擊目標;另一個是車長認為第二個目標威脅更大,車長可以超越炮長已經鎖定的目標改為攻擊這個新出現的、威脅更大的目標。

 

這種「殲—獵」式作戰能力和允許車長超越炮長的指揮系統使坦克作戰變得非常靈活,攻擊能力和生存能力都大為增加。

 

C. 大閉環控制系統

 

中國把控制學中的「閉環控制」(closed loop control)的理論應用在坦克火炮上,為坦克火炮首先建立「大閉環控制系統」。

 

「閉環控制」又稱為「回流控制」(feedback control),就是把控制誤差回流到控制過程的原始輸入口(inputs)重新計算。在「大閉環控制系統」的運行下,98式對目標開火,如果首發炮彈沒有命中,射擊誤差會自動輸入火控電腦計算出新的射擊諸元,然後立刻發射第二發炮彈。這是一種脫靶後自動修正的系統,主要用在對高速目標的射擊上。

 

中共科學家用人為方式輸入各種錯誤資料造成脫靶來測驗這個「大閉環控制系統」。在實地測試中,98式改良型在兩千米的距離上對運動目標進行第二發補射,成績是46次第二發補射命中46次,命中率達到100%。要知道,現代的火控系統首發命中率很高,在90%以上,即使不幸在10%的機率下失手,「大閉環控制系統」保証第二發一定擊中目標。

 

中國這套「大閉環控制系統」領先世界。

 

D. 夜視系統

 

最先進的夜視系統是紅外線成像儀,它是對環境溫度非常敏感的一種感應器。由於各種物體的溫度不同,於是就形成了溫度的圖像,透過這個溫度的圖像就可以達到發現目標與識別目標的目的。所以紅外線成像儀又稱為熱成像儀。有關熱成像儀我們在「漫談坦克(二)」就已經介紹過,此處不再重複。

 

熱成像儀是美國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在1970年發明的,西方國家在這方面的研究不遺餘力。但是出人意外的,本世紀初中共科學家研發出一種熱成像儀,它對坦克的發現距離與識別距離比西方國家都遠,所以中國是後來居上處於領先地位。

 

根據中國透露的消息,中國第二代凝視焦平面熱成像儀(Staring Focal Plane Array)在夜間或複雜氣象條件下,對坦克目標的觀察距離達到7~9公里。即使在能見度只有100米的惡劣環境中(譬如霧),對坦克的發現距離為4000米,識別距離為3100米,在夜戰能力上已經對西方第三代主戰坦克形成技術優勢。

 

丙. 防護力

 

A. 裝甲防護

 

98式主戰坦克採用多層複合裝甲和特種鋼銲接組成,前面說過驗收時達到或超過設定在700毫米均質裝甲的指標。在兩千米的距離,98式的正面可以抵抗700毫米的穿甲彈和800毫米的化學彈。在1997年的冬季實驗中,98式承受14發105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攻擊,沒有一個能夠貫穿正面裝甲。後來又用T-72C的125毫米炮射擊六次,仍無法擊 穿前裝甲。

 

如果加掛附加裝甲,重量增加0.7噸,防禦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可以達到830毫米,防禦化學彈(HEAT)可以達到1060毫米。

如果安裝中國科學家新研製的雙防反應裝甲,防禦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化學彈的能力可以達到1000~1200毫米。

 

B. 施放煙霧

 

98式在察覺危險時會施放煙霧,不到三秒鐘就在坦克50~80米處形成一道煙霧牆用來對付激光(雷射),持續作用的時間為20秒。實驗的結果,這套系統可以使“陶式”(TOW)、“龍”、“小牛”、“地獄火”等反坦克飛彈的命中率降低75~80%,可以使利用雷射測距儀的火炮命中率降低2/3。

 

C. 紅外線干擾機

 

98式在察覺危險時會開啟紅外線干擾機發射編碼的紅外線訊號,覆蓋範圍是主炮左右22度和高低5度。這個干擾訊號會在所有紅外線制導的飛彈導引系統產生假訊號而迷航,有效降低命中率。

 

D. 主動防禦系統

 

這是所有防禦系統中最複雜的一種,它由三樣東西構成:毫米波雷達、控制裝置和防禦彈藥發射裝置。它工作的原理如下:

a.車長開啟系統,雷達開始全方位搜索。

b.雷達探測到飛行目標,當飛行目標距離坦克在50米以內,雷達轉換為追蹤模式,並且向火控電腦提供目標的彈道資料,由火控電腦來決定這個飛行目標是否會命中坦克。

c.如果電腦判斷這個飛行目標不會構成威脅,雷達恢復成搜索模式。

d.如果電腦判斷這個飛行目標會命中坦克,電腦確定防禦彈藥的位置並計算出發射時間在來襲目標距離坦克1.5~4.2米處爆炸,使來襲目標(導彈或砲彈)的彈頭提前爆炸或偏離坦克。任務就完成了。

 

這個主動防禦系統可以對付速度為70~700米/秒的來襲目標。所以除了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可能有問題,其他的反坦克彈藥都可以對付。

這個系統發射防禦彈藥後重新做好準備只需要0.2~0.4秒。

這個系統對協同作戰的步兵造成的危險區為坦克周圍20~30米。

 

E. 激光壓制觀瞄系統

 

這是98式與99式主戰坦克最具中國特色,也最神祕的系統,因為中國科技人員不願多談。

 

中國的作戰思維是,兩軍交戰先打掉對方的眼睛,這仗就容易打了,因為瞎子無法有效回擊。

中國的作法是用強激光燒掉對方的光學觀瞄儀器,順便也燒瞎正在觀察和瞄準的敵人眼睛。

 

這個「激光壓制觀瞄系統」是在炮塔頂上、炮長位置後方的一個箱型裝置。它工作的原理和程序如下:

 

a.當98式的激光接收器響起警報,警告坦克組員自己的坦克已經被敵人的激光測距儀照射,「激光壓制觀瞄系統」便立即啟動。

b.壓制系統先發射低功率光束去定位敵人的光學系統,一旦敵人的光學系統被定位,這套壓制系統發射的激光功率立即急遽上升,燒掉敵人的光學儀器和使用人的眼睛。

 

這個「激光壓制觀瞄系統」的作用距離為4000米,遠於坦克火炮的有效射程。一旦被這個壓制系統的強激光照射,10~15秒內,人的視網膜會被完全刺穿,導致永久失明;光學觀瞄系統將在20~30秒內被完全損毀。

 

這個「激光壓制觀瞄系統」可以水平方向旋轉360度,俯仰角度為-12~+90度,系統對準目標通常只需要1秒鐘。

 

美國的【裝甲】(Armor)雜誌曾有報導,98式主戰坦克有一種「激光壓制觀瞄系統」,有效作用距離為3000米,強化能量後可以達到10000米。YST認為如果有效距離能夠提升到一萬米,那麼用它來照射武裝直昇機也許是更好的應用。武裝直昇機攜帶的導彈有效距離都不足十公里(譬如「地獄火」就只有八公里),30毫米機關炮的有效射程就更近了(應該不到三公里)。

所以除非武裝直昇機沒有攻擊意圖,否則一定在坦克的激光有效照射距離內。坦克只要不停地照射駕駛艙就可以令直昇機的組員頭昏眼花,當然也可以照射機上的光學設備。

 

丁. 機動力

 

98式主戰坦克重48噸,配置1200匹馬力柴油發動機,最高速度70公里/小時。在速度上,98式因為輕,所以比美國與德國的坦克都快,但是比法國的“勒克萊爾”(72公里/小時)慢一點點。

 

機動力除了速度是最重要的指標,還有跨越障礙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YST沒有資料。

 

4. 小結

 

a.98式是中國第一個屬於第三代的主戰坦克,意義重大。

b.98式的性能無論在那一方面都是世界一流的,而且有部分技術領先世界。

c.98式為中國的坦克工業嶄露頭角,是中國坦克工業非常了不起的里程碑。

d.98式是過渡的,因為中國在坦克的設計和製造上已經累積了相當大的技術儲備。

漫談坦克(十九):中國大陸最先進的主戰坦克

在「漫談坦克(十八)」我們介紹了中國大陸的ZTZ-98主戰坦克,這是中國自行研發和量產的第一個第三代坦克,總體性能和技術含量與西方最優秀的第三代坦克在同一水平。ZTZ-98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中國在八0年代和九0年代累積了大量技術作為儲備,當然不會以98式為滿足,很快就推出了99式。

 

事實上,98式並沒有進入批量生產。98式一定型,設計組就開始進行改良工作,改進的方向主要是防護力和可靠性。設計組的研發人員以豹2A6為參照對象,對炮塔的防護力進行強化,產生了98改式,代號98G。後來98改式被重新命名為99式,正式代號為ZTZ-99。

 

1. 99式主戰坦克的外型特徵

 

99式顧名思義是在1999年定型的,但是一直到2001年才首度公開展示,同年有40輛99式進入解放軍服役。後來網路上証實這首批40輛99式是分配給北京軍區的38集團軍與瀋陽軍區的39集團軍。顯然這兩個集團軍是解放軍中最精銳的部隊。

 

99式是中國大陸最新式、也是最先進的主戰坦克,它的外型與98式有非常顯著的不同,但是技術基礎毫無疑問是繼承98式。

 

99式的外型與98式最顯著的不同就是99式有一個楔形砲塔。

99式的楔形砲塔倒是跟96G非常相像。99式與96G最容易分辨的地方是99式的駕駛位置在正中間(圖204),96式的駕駛位置在左邊(圖188)。

 

2. 99式主戰坦克的性能

 

我們在「漫談坦克(十八)」第三節對98式主戰坦克的性能有詳細的介紹,99式主戰坦克的性能只會更高,不會降低。但是這兩種坦克很多功能是重疊的,所以此處不再詳述和重複。本節只做少許的重點論述。

 

99式有一個旗竿狀的通訊天線,位於砲塔頂上、車長位置的後方。這個天線可以同時作為高頻率無線電通訊(HF/VHF radio,語音通訊,非常普通)和激光通訊(laser communication,數碼通訊,非常先進)之用。請參閱圖201。

 

激光通訊是一種直線通訊(line of sight communication),用來輸送加密的數字信號,可以傳送文字和圖片,還可以作為敵我識別器(IFF),識別一次目標所需要的時間是0.6秒,非常、非常有用。這個通訊裝備傳送的範圍是水平方向360度和俯仰方向-10度到+45度,有效距離為三千六百米。這個激光通訊裝置有能力判斷那輛車子正在進行通訊、那輛車子正在等待通訊、並且知道這些正在進行通訊和正在等待通訊的車輛大致的方位。

 

「敵我識別」的能力在坦克會戰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用目力判斷敵友很容易發生錯誤。在海灣戰爭中英國的「挑戰者」就曾經受到友軍的誤擊而被摧毀。美國的M1A1/2也多次發生互相射擊的情形,但是因為裝甲厚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所以99式主戰坦克安裝敵我識別器是一個領先和非常有用的光電設備。

 

不過敵我識別器的麻煩是一旦有一輛坦克被敵方擄獲(這在戰時幾乎是一定會發生的),敵方就會照樣仿製裝在自己的坦克上,這樣敵我識別器反而會成為一種額外的困擾。1950年代的時候國軍有一架F-86D叛逃到大陸,在那個年代兩岸的飛機都曾經發生過很多次叛逃到對岸的事件,對於來歸的對岸飛機台灣稱為「投誠」,大陸稱為「起義」。這架F-86D叛逃到大陸非同小可,因為上面有兩個敏感裝備,一個是先進的雷達使 F-86D成為全世界最早的、可以日夜作戰的全天候戰鬥機,另一個是裝有敵我識別器,後者尤其敏感,引發美國的高度關注並立刻採取行動因為美國的敵我識別器是通用的,所以美國被迫必須換掉這個敵我識別器,這項工作覆蓋所有美軍的飛機和盟軍的飛機,非常麻煩。陳嘉尚為此丟掉了空軍總司令的職位。

 

現在的技術比50年前當然先進很多,只需要更換敵我識別器裏面的軟體密碼就可以了。不過坦克的數量龐大,這也是一個麻煩事。更何況坦克不比飛機,被俘虜的機率很高,恐怕這種麻煩會不勝其擾,搞不好會遺誤軍機造成重大戰役的失敗而反受其害。所以在坦克上裝敵我識別器是不是一個好主意還要留待觀察。

 

99式主戰坦克的性能是世界頂尖的,以54噸的戰鬥重量,裝備一千五百匹馬力的99式在公路的最高速度達到80公里/小時,在非公路的鄉間速度達到65公里/小時,是全世界最快的坦克。99式在火力和機動力上領先,在裝甲上比裝備貧鈾裝甲的美國M1A2稍微遜色,但差別甚微屬於同一水平。YST 個人認為貧鈾裝甲所付出的重量代價太大,不值得。M1A2的燃氣輪機耗油像喝水一樣,美國如果跟任何大國作戰,M1A2在補給上一定發生問題,就像二戰時的虎式坦克。

 

3. 99式主戰坦克開始改變台灣人看大陸

 

台灣的一個軍事雜誌【亞洲防務】有文章把99式主戰坦克評為“最先進的老一代坦克”,意思是說雖然99式現在最先進,但是缺乏改進的空間很快就會被淘汰。這篇文章莫名其妙,99式是模塊化設計,怎麼就難改進了?這是台灣人,尤其是獨派台灣人,酸葡萄的說法。說這種話主要是酸,真酸,其次是無知,最後是令人討厭。

 

想想看,台灣人不這麼說就是不愛台灣,台灣人就不看,雜誌就沒有銷路。所以連一個科技性的雜誌在這種“愛台灣”的扭曲邏輯下都不得不說混話和說酸話以求生存。弄得台灣人無眼又無腦,只剩下一張嘴,而且還是親吻美日屁股的嘴,難怪口氣很差,一張嘴就令人掩鼻而過。

 

值得注意的是,99式主戰坦克開始改變台灣人對大陸的想法。台灣人由過去的鄙視變成現在的發酸,這是重要的改變。台灣人目前的狀態是自我安慰,不出數年,下一個狀態就是恐懼了,不過主戰坦克沒有這個威力,只有航空母艦能辦到。台灣人也只有刀架在脖子上才會害怕。

 

美軍把99式的綜合性能定位在M1A2 SEP,但是 YST認為99A2的性能已經超過M1A2 SEP。這是 YST的個人看法,更進一步的爭辯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武器到達這個地步很難用文字去評論高下令人信服,只能由戰場來做決定,用勝敗定出高下。

 

不過【亞洲防務】“最先進的老一代坦克”的說法倒是很容易檢驗。

 

YST 要強調的是99式改進的前途非常看好,這是不需要戰爭來証明的。99A2有兩樣裝備是帶有中國特色的創新:「主動防禦系統」與「激光壓制觀瞄系統」。就是這兩樣創新裝備使99式的發展前途一片光明,甚至看不到邊,99式有太多潛力尚未挖掘與發揮,科研人員有太多事情可以有所作為。

 

4. 動力系統是坦克最大的關卡

 

YST 個人認為中國大陸累積了非常多的坦克技術但是受限於動力系統,所以坦克的研發就卡在那裏上不去。

 

動力系統看起來似乎是一個非常古典的玩意兒,內燃機的基本原理誰不懂?但是只要一動手做就發覺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難搞的東西,裏面有很多竅門都是不傳之祕。動力系統是靠科技人員一代一代傳承的,特別具有累積性。這個領域技術高低、產品質量、產品價格、應用範圍等等其中的差別真是太大了。

 

YST 有位大陸朋友閒談時說過一個故事。很多年前,中國某生產單位購買了一套德國的動力系統並且有德國技師到場負責安裝,一切都很順利。幾個中國工程師想探究德國的柴油發動機到底有什麼奧妙,於是就“私自”把機器整個拆開來看,看完後又重新裝回去。沒想到裝回去的發動機無論怎麼調都無法達到原先的功率。中國工程師大模大樣地向德國佬埋怨說你們的發動機功率沒有達標,德國佬一看機器說這發動機你們拆過了,我們得重新安裝。中國人要在旁邊看,德國佬不讓看。結果德國佬暗自作業,發動機又恢復原來的功率。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發動機這玩意兒有些東西是大學問,有些東西是小技巧,但是即使是很微小的技巧,說出來也許一文不值,但是不告訴你,你就得摸索很久可能都找不到答案。中國工程師的數學和理論知識一定比德國技師高,但是有甚麼用?在這種小地方是使不上勁的。所以一個國家要強大必須在動力系統上有自己的研發隊伍,搞出自己的一套理論和經驗法則,並且把這套知識一代一代傳下去,而且還要一代一代不斷改良,這種工作非常重要。YST如果做了教育部長,台灣80%的大學都會被我降等為職業學校。一個社會頂多只需要最上層的10%作思考性的創新工作,其餘90%做帶點技術性的一般(routine)專業工作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人人都上大學,技工的貢獻也不見得比工程師小。李遠哲的教育政策完全錯誤。

 

「漫談坦克(十八)」一開頭我們就論述工業革命的基本精神就是用機械和化學能來取代人力和獸力,所以工業革命就是動力系統的革命,它發展的歷史已經有三百多年,是最有累積性知識的領域,必須下苦功。動力系統沒有捷徑,也不能投機取巧,這和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IT)有根本性質的不同。IT這種新興工業歷史很短,累積性的知識不是那麼多,半途加入相對容易,追趕也不難。

 

動力系統在坦克技術上的比重太大了,因為坦克的發展牽涉裝甲,這和重量是分不開的,即使最先進的國家也是卡在動力系統上。沒有一千匹馬力的發動機就無法發展40噸的坦克,沒有一千兩百匹馬力的發動機就無法發展50噸的坦克,沒有一千五百匹馬力的發動機就無法發展60噸的坦克。沒有人能繞過動力系統,中國豈能例外?

 

5. 99式的改進型

 

一旦衝破動力系統的關卡,中國儲備的技術自然就大量釋放出來,因為這些技術有了用武之地。

不誇張地說,是一千兩百匹馬力的柴油發動機把中國的坦克推上了第三代。

 

99式的發動機最早是1200匹馬力,但是中國在1500匹馬力柴油發動機上的研發上從沒有停止,只要功夫下得深,這事一定會有結果的。

 

99式定型以後大陸的研發工作仍然積極進行,所以不斷有改良型出現,令看衰99式的台灣“專家”非常失望。當然,這些改良型的重量也不斷地增加。

 

99式的改良型號依照時間先後的順序為:99式(51噸),99G(54噸),99A(?噸),99A1(57噸),99A2(58噸)。

 

99G的改進是觀瞄系統和主動防禦系統。不過體重增加了三噸顯然還有其他方面的改進。

 

99A的改進 YST不清楚。

 

99A1的改進是炮塔加厚(特別是頂部),前面與兩側的反應裝甲覆蓋的面積加大,也許還包括一個更好的火控計算機。

 

99A2改進的地方最多,改良了觀察與瞄準系統,一個數字戰場情報中心,最新設計的裝甲,一個更大的炮塔,一個延長的尾艙,一個有毫米波雷達的主動防禦系統,一個新的車長專用的潛望鏡,還有一個重新整合的、一千五百匹馬力的動力系統。

 

6. YST 的評論

 

99A2的改進實在是太大了,應該算是一個新的型號。在這些改進中,YST 個人最感興趣的是「數字戰場情報中心」、「有毫米波雷達的主動防禦系統」和「激光壓制觀瞄系統」。

 

甲. 數字戰場情報中心

 

「數字戰場情報中心」是一個電腦終端顯示器用來展示戰場情報,向車長提供重要資訊來做戰鬥決定。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軟體設備,長官的命令、下屬的報告、友軍的狀況、敵軍的狀況、天氣的狀況、戰場和戰鬥途徑的地圖和重要地形與提示....等等資訊都可以透過通訊系統展示在「數字戰場情報中心」。

 

乙. 有毫米波雷達的主動防禦系統

 

「有毫米波雷達的主動防禦系統」在「漫談坦克(十八)」第3節的D項目已經做過介紹。YST個人認為這是極有前景的防禦系統,一開始問題一定很多,不要緊,可以慢慢修改,一步步優化,最後一定能夠成為非常有效的防禦系統。這個系統用途廣泛,不限於坦克,可以應用在任何裝甲車輛。這項工程非常繁複,只有大國有這個能力研發,但是未來的報酬率很高,非常值得。毫米波雷達太有用了,有了這玩意兒99式主戰坦克跟西方現有的主戰坦克完全不在一個等級。

 

YST 把話說在前面,免得別人說我馬後炮。裝備毫米波雷達的ZTZ-99最厲害的地方是防空力量將躍上另一個台階。

 

大家都知道坦克最大的威脅來自武裝直升機和對地攻擊機,都是空中力量。德國在二戰初期閃電戰術非常成功是因為擁有空中優勢,到了後期失去空優的時候,坦克在白天都不敢出動,哪還能打什麼閃電戰。今天主戰坦克上面的12.7毫米高射機槍對空中武力的應對能力幾乎是零。

 

大陸的先進坦克一旦裝備毫米波雷達,下一步一定是配置短程對空導彈,而且一定會把「激光壓制觀瞄系統」用來對付來自低空的威脅。大陸主戰坦克的攻擊力量將走上另一個台階,完全不是今天西方國家的主力坦克可以比的。地面戰場的形式與戰術將為之改觀。

 

YST 個人看好大陸坦克上面的激光炮勝過短程導彈。大陸科學家在激光上的研究水平相當高,對付武裝直昇機和對地攻擊機的坦克激光炮非常可能在最近幾年成功。我們拭目以待。

 

丙. 激光壓制觀瞄系統

 

「激光壓制觀瞄系統」在「漫談坦克(十八)」第3節的E項目也已經做過介紹。此處僅提供一張照片:

 

 

圖199:ZTZ-98/99主戰坦克裝置的激光壓制觀瞄系統

 

上面這張照片的右下角是炮長專用的觀瞄光學儀器(潛望鏡),後面是炮長的座艙蓋,後面那個架高的長方盒子(有突出的光學鏡頭)就是「激光壓制觀瞄系統」了。YST 猜想那個突出的鏡頭應該就是發射摧毀性激光的裝置,但是我看不到任何透鏡。在這方面有知識的讀者可以為大家提供一點解釋。

 

丁. 140毫米坦克炮

 

99A2有可能在2009年底列裝解放軍,但更可能是2010年。YST 最有興趣的是等著看99A2的主炮。有傳說99A2的主炮會有兩種,一種是原來的125毫米,另一種是新研發的140毫米,後者將配置在中國的北方。

 

140毫米坦克炮的出現將轟動世界軍事論壇。裝備140毫米坦克炮的99A2實在應該給一個新的型號了。

 

戊. 網絡中心戰

 

美國現在大談什麼“網絡中心戰”將淘汰現在的第三代主戰坦克。YST 認為這是美國製造的騙人的玩意兒。“網絡中心戰”全是空洞的概念,沒有什麼實質的內容,胡說一通,目的是引敵人誤入歧途。

 

台灣一些軍事雜誌跟著美國吹噓的空洞概念而起鬨,真是好笑。還說什麼升級空間有限的99式主戰坦克,在未來的十年內可能會陷入“最先進的老一代坦克”的窘境。完全一派胡言,吹口哨壯膽。這些人本身沒有判斷能力,跟著老美瞎嚷嚷,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7. 99式主戰坦克的圖片

 

百聞不如一見,讓我們來看看99式主戰坦克煥發的英姿。

 

 

圖200:ZTZ-99主戰坦克

 

這張照片非常藝術,有點像畫的,YST 特別喜歡背景的枯樹。

 

 

圖201:在原野奔馳的 ZTZ-99主戰坦克

 

由於516號坦克炮塔轉動的角度恰到好處,讓我們清楚地看到 ZTZ-99兩個重要的電子儀器。在車長身後那個有點像檯燈的杆子就是激光通訊裝置,在炮塔左後方的盒子形狀上面有透鏡的裝置就是神祕的「激光壓制觀瞄系統」。

 

 

圖202:ZTZ-99的125毫米主炮和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圖203:為ZTZ-99裝炮彈。請注意看,彈頭與藥包是分開的。

 

 

圖204:美國參謀長聯合會議主席彼得.佩斯上將參觀瀋陽軍區的39集團軍的T-99主戰坦克。大方讓你看,就表示已經有更好的。

 

說實話,YST 滿欣賞佩斯的,非常務實,我還看到一張照片他趴在地上試用中國新設計的自動步槍。佩斯海軍陸戰隊出身,四星上將,做到美國三軍的最高統帥身材還保持得這麼好,真是一個標準的軍人樣,不像一些中國將領大腹便便不成樣子,失去軍人的威武和帥氣

 

 

圖205:ZTZ-99 主戰坦克駕駛員的位置

 

 

圖206:在草原上奔馳的 ZTZ-99

 

 

圖207: 實戰演習中施放煙霧的 ZTZ-99。

 

除了發射煙霧彈,ZTZ-99還可以把燃油噴在排氣管口產生煙霧。210號坦克正在這麼做。

 

 

圖208:實戰演習中的 ZTZ-99。這個隊形太密集了罷?

 

 

圖209:實戰演習中的 ZTZ-99。正常的柴油發動機會冒這麼大的黑煙嗎?

 

 

圖210:ZTZ-99 開炮

 

8. 小結

 

a.98式是一個作為技術驗証的過渡性產品,99式才是目標坦克。

b.99式不但是世界一流而且是世界頂尖的主戰坦克,是中國坦克工業的驕傲。

c.坦克是陸軍技術含量最高的武器,99式的出現象徵中國已經走完陸軍建軍最艱苦的路程。

d.「激光壓制觀瞄系統」與「主動防禦系統」是99式帶有中國特色的兩項重大創新,不但非常傑出而且前途越來越看好。

e.99A2的性能已經超過西方任何一種坦克,而且差距還在拉大。裝備毫米波雷達的99A2跟其他主戰坦克已經不在一個層級,中國坦克的防空力量將躍上一個主戰坦克前所未有的新的台階,其中激光炮的使用將是革命性的。

f.一輛99式主戰坦克的造價是1750萬人民幣,相當於257萬美元,值!只比台灣的雲豹裝甲車貴七萬美元,太值了!

漫談坦克(二十):中國大陸的兩棲坦克、空降坦克和輪式裝甲車

在論述了中國大陸的主戰坦克以後,我們有必要談論一下大陸不屬於主戰坦克的裝甲力量,它們包括起兩棲坦克、傘兵坦克和輪式裝甲車。這些武裝車輛在台海兩岸的戰爭中佔有相當的份量,尤其是兩棲坦克。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三種裝甲車輛都是2009年閱兵大典的重要車輛,所以必須有所論述以增加讀者觀看的樂趣。

 

1. 兩棲坦克

 

甲. 63式水陸兩用坦克

 

關心台海軍事的人都不會放過63式水陸兩用坦克,這會是解放軍登陸台灣的首波裝甲部隊。台海一旦發生統一戰爭,國軍遭遇99式主戰坦克的機會微乎其微,遭遇63式水陸兩用坦克的機會幾乎是百分之百。如果國軍不能抵禦63式的進攻,隨後而來的重裝甲部隊就不用提了。

 

中國是極少數的國家熱衷於水陸兩用坦克,事實上63式的改良型63A是世界唯一的現代化兩棲坦克,63A的出現完全是台海戰爭壓力下的產物。

 

63式水陸兩用坦克是中共從1958年開始設計,在1963年定型,戰鬥全重18.4噸,裝備四百匹馬力水冷柴油發動機,成員四人,陸上最大速度每小時64公里,水上最大航速每小時12公里,在水中能抗三級風和1.2米的浪,適合在多河流、多湖泊、沼澤和水田地區執行戰鬥和偵察任務。

 

63式抗風浪的性能不夠好,渡河還可以,並不適合渡海。63式的設計主要用於航渡內陸的河流與湖泊,陸地戰鬥是主要任務,兩棲能力是次要目標。63式不能在惡劣的海況下渡海,也無法長距離渡海,它的85毫米主炮沒有火控系統所以無法在航渡時進行射擊。

 

乙. 63A式水陸兩用坦克

 

九0年代李登輝的「兩國論」一出,台海局勢隨即升溫。中共迫於需要對63式進行全方位的改良設計,在1997年推出63A,正式代號為ZTS-63A。

 

63A的重量增加到22噸,動力系統採用功率更高的580匹馬力柴油發動機,陸上最高速度達每小時75公里,非常快;火力系統除了將火砲口徑升高為105毫米(和國軍的M60A3主戰坦克對等)並能砲射激光制導的反坦克導彈,炮塔有雙向穩定系統和火炮控制系統可以在航渡時進行射擊,並且配備有夜視系統和衛星導航能夠進行夜間登陸。

 

最重要的是63A增加了兩個附加的浮控箱(前後各一)和功率更高的噴水推進發動機,可以在5級風和4級浪的海況下進行長距離航行,最高速度達到每小時28公里。

 

 

圖211:中共解放軍 ZTS-63A兩棲坦克的正面

 

 

圖212:中共解放軍 ZTS-63A兩棲坦克的側面

 

 

圖213:解放軍63A兩棲坦克重新設計的外殼和改良的動力使它能在惡劣海況下進行浮渡。

 

 

圖214:63A兩棲坦克進行海上浮渡(注意車後兩個巨大的噴水孔)。

 

大陸解放軍渡海攻台灣不是說著玩的,看下面這張63C水陸兩棲裝甲運兵車群就很清楚了。

63C 是63的一個變型車,重點不在火力而在人員輸送。63C拆除了大砲,換上一挺12.7 毫米重機槍,把戰鬥艙改為載員艙,可以運載多達13名陸戰隊士兵。

63C 是一個應急的改型,水上的動力系統居然是一個車外附加的船用發動機(圖215 的裝甲車沒有裝上,只留了一個缺口),就是我們通常看到在家用小遊艇和小釣船上面那種帶著小螺旋槳的發動機,實在是有點粗糙。

YST 認為中國大陸那時候對攻台有點心焦,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湊合一下也要上。

 

 

圖215:中共海軍陸戰隊和他們的63C兩棲裝甲運兵車

 

63A在火力上比國軍的主戰坦克M60A3具有優勢,雖然它們主砲的口徑相同,但是63A的砲彈的貫穿力高於M60A3的砲彈,在2000米距離發射新型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穿甲能力為560毫米均質鋼板或2100毫米鋼筋混凝土的防禦工事;加上63A還可以發射射程5.2公里的反坦克導彈可以先行攻擊。下面這張照片是63A發射105毫米炮彈。

 

 

圖216:63A發射105毫米炮彈。105毫米的炮也能發出這麼大的火球,頗為震憾。

 

但是63A的夜視裝備在探測距離上不如M60A3。M60A3到底是主戰坦克,它的夜視發現距離為四千米,識別距離為兩千五百米,遠優於63A。夜晚作戰國軍的M60A3可以先敵發現和先敵開火。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優勢,在海灣戰爭中被証明。

 

63A最大的弱點是防護力不足。由於浮渡的要求,兩棲坦克必須減輕重量,所以63A的設計者必須減少裝甲厚度。在63的基礎上,63A防護能力的加強非常有限,因此無論63 還是63A都很難承受反坦克武器的打擊。

 

丙. 63A-1式水陸兩用坦克

 

2002年,中共對63A作了進一步的改良,改良後的63A代號是63A-1。

 

63A-1在夜視系統、砲塔穩定系統、火炮控制系統、衛星導航系統都做了重大改良,並且在炮塔部分加裝了反應裝甲。但是在中共最近的演習63A-1都不用反應裝甲,顯然中共認為不到迫不得已不會加掛反應裝甲。中共的軍事家認為登陸作戰中坦克的速度遠比陸地作戰重要,63A已經22噸了,加掛反應裝甲會減慢速度對作戰效果並不見得有利。

 

中共對63A-1的航渡速度仍不滿意,正在進行下一步的改良。但是諸多分析顯示63A-1在登陸戰中至少和國軍的主戰坦克M60A3是平手,國軍如果要打贏登陸戰必須購買新一代的主戰坦克,譬如美國的M1A1或法國的“勒克萊爾”(Leclerc)。

 

丁. ZBD2000水陸兩棲坦克(非常可能就是閱兵典禮的ZBD-05)

 

2006年中共公開了一個新型的水陸兩棲坦克,代號是ZBD2000。但是這次閱兵大典公布的型號是ZBD-05,應該指的是同一種坦克,見下圖。

 

 

圖217: 中共解放軍陸戰隊最新型的水陸兩棲坦克ZBD2000。

 

YST弄不清楚ZBD是什麼意思,解放軍為什麼不延續用ZTS的代號,為什麼傘兵坦克也用ZBD,這型車是在2000年還是2005年定型,ZBD2000是否是63A-1的後繼型或是重新命名....等等。ZBD2000非常有可能就是在今年閱兵典禮將出現的ZBD-05。解放軍的武器代號繁多,YST無法釐清這些細節。這些問題也許都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ZBD2000是一種全新的水陸兩棲坦克,性能遠優於63A。

 

從研發和公開的時間來看,ZBD2000是為台海戰爭量身訂做的。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令中共不能大意,於是就為解放軍的海軍陸戰隊專門設計了這個最新型的水陸兩棲坦克。

 

ZBD2000的車身造型是特殊設計的,尤其它的車頭是油壓控制、可以放下和收起的一塊鋼板,在高速航行的時候放下來就像是一塊衝浪板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水的阻力,這是它能夠獲得水上高速的主要原因。

 

 

圖218: ZBD2000液壓系統將“衝浪板”展開準備下海

 

 

圖219: 高速航行時,ZBD2000將“衝浪板”放下。

 

ZBD2000與過去的兩棲坦克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速度快,它由兩個特殊設計的噴水裝置來推動,行駛在海上的最高速度至少為25節(45公里/小時),這個速度相當於海軍護衛艦的速度,是中國第一個能在海上高速航行的兩棲坦克,而且能航行相當遠的距離,最遠可達500公里。

 

進行登陸作戰時,大型登陸艦通常在距離海岸10公里處放出兩棲坦克,ZBD2000只需要14分鐘就可以上岸,比63A的登陸時間縮短了9分鐘,因此生存能力大為提高。在陸地上ZBD2000的最高速度為65公里/小時,對履帶車而言相當快速。

 

ZBD2000的重量不清楚,但是我們知道它有下面三個型式:

 

A. ZBD2000兩棲步兵戰車(Amphibious 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

 

ZBD2000兩棲步兵戰車有組員三人,載員6~10名全副武裝的陸戰隊士兵,主要武器為一門30毫米機關炮。這門30毫米機關炮是一個全新的設計。除此之外,ZBD2000兩棲步兵戰車還可以發射反坦克導彈。

 

 

圖220: ZBD2000兩棲步兵戰車

 

 

圖221: ZBD2000兩棲步兵戰車發射反坦克導彈

 

 

圖222: 登陸後,陸戰隊士兵從ZBD2000後艙門躍出,尋找有利的射擊位置。

 

 

圖223: 陸戰隊士兵從ZBD2000後艙門躍出進入射擊位置。

 

上面這張照片有意思的是,ZBD2000採取低姿態(low profile)降低受攻擊的面積,只有油壓的懸掛系統有這個能力。另外ZBD2000車頭的姿勢仍是高速航行時的(衝浪板放下)姿勢。

 

B. ZBD2000水陸兩棲坦克

 

ZBD2000水陸兩棲坦克有先進的複合裝甲,它的主要武器是一門105毫米炮。

ZBD2000採用先進的火控系統,所以無論在陸地或是海上它都可以進行精確射擊。

 

 

圖224: 集結待命的ZBD2000水陸兩棲坦克。

 

C. ZBD2000水陸兩棲作戰指揮車

 

ZBD2000指揮車的內容YST不清楚。指揮車沒有公開的資料,顯然內容屬於保密範圍。

 

2. 傘兵坦克

 

中國大陸早在1975年就提出「超輕型坦克」(小於10噸)的構想,目標是可以空投作為傘兵戰車。中共在1976年成立設計隊伍,1977年研製出來首輛原型車,代號為WZ-141,基本設計有兩個型號,分別安裝反坦克導彈和無後座力炮。1980年研發單位將兩輛原型車交給空降兵試用,預計在1985年列裝。但是由於1980年代國際情勢轉好,在鄧小平削減軍費來發展經濟的大方針下,中央停止了WZ-141的研發工作。

 

1995年,李登輝發表「兩國論」,台海情勢轉趨嚴峻,中國空降兵裝備現代化的議題再度被放上時間表。1996年,中國向俄國購買了BMD-3傘兵戰車作為參考,展開了國產傘兵戰車的研發。

 

YST不清楚大陸傘兵戰車的發展時間表,連型號都弄不清楚。有的消息來源它的代號是ZBD2000,表示2000年定型;有的消息來源代號是ZBD-03,表示2003年定型。YST 採取了後者,因為來源是【解放軍報】。

 

ZBD-03傘兵戰車雖說是參照俄國BMD-3設計的,但是佈局完全不同,尤其是載員室。ZBD03車體是鋁和鋼的複合裝甲,重8噸,乘員三人(車長、炮長、駕駛員),載員為四名全副武裝的傘兵,見下圖。

 

 

圖225: ZBD-03傘兵戰車,將出現在2009年的閱兵大典。

 

上面這張照片讀者可以看到三個打開的座艙蓋,它們指示了三名乘員的位置:最前面是駕駛員、後面是車長、再後面炮塔上的是炮長。所以ZBD-03是單人炮塔。

 

ZBD-03的主要武器是一門25毫米機關炮,這門炮是美國M242「叢林之王」(Bushmaster)25毫米機關炮的仿製品,射速與M242相同,砲彈有穿甲彈125發和榴彈225發。

次要武器一挺7.62毫米的同軸機槍(在炮的左側),備彈1000發。

另外,ZBD-03還可以發射紅箭-73B反坦克導彈,備彈四枚,垂直破甲厚度850毫米,射程三千公尺,可以有效對付第二代主戰坦克。

 

ZBD-03必須具備的性能是能夠空投,所以重量要輕,因此裝甲很薄,只能防禦小口徑子彈、手榴彈和小塊的彈片。

 

下面我們來看一系列的空投照片,這樣就對空降兵的運作有點概念了。

 

 

圖226: 空降兵和他們嶄新的ZBD-03傘兵戰車整裝待發

 

 

圖227: ZBD-03傘兵戰車在運輸機的機艙

 

一架伊爾76運輸機可以運載一個營的空降兵或三輛ZBD-03傘兵戰車。

 

 

圖228: ZBD-03傘兵戰車滑出運輸機

 

 

圖229: ZBD-03傘兵戰車空降中

 

 

圖230: ZBD-03傘兵戰車著陸

 

 

圖231: ZBD-03著陸後,空降兵迅速將傘與車分離。

 

問題:空降兵是在車內隨車空降嗎?

如果不是,集結和找車子還挺麻煩的,也可能會出問題和更不全。

 

 

圖232: ZBD-03傘兵戰車在戰場馳騁

 

 

圖233: ZBD-03傘兵戰車發動攻擊

 

空降兵是高危險的兵種,他們深入敵後,裝甲單薄、沒有重武器、沒有後援、沒有後勤補給、但是任務重大。他們的任務是攻佔重要戰略據點並且守住一至兩天(通常頂多兩天)直到友軍的大部隊到達。空降兵特別要求勇敢、機智、和犧牲的精神,一般而言,一場戰役空降兵能生存下來的大約只有三分之一。

 

中共最早成立的空降兵就是由朝鮮戰爭打出震驚世界的「上甘嶺」保衛戰的15軍組成的。上甘嶺之戰是現代戰爭史上炮火最激烈、過程最血腥、犧牲最慘烈的一場戰役。志願軍在這場戰役以寡敵眾、擊退了美國聯軍的人海戰術加火海戰術,守住了被削掉兩米的上甘嶺。中國志願軍意志堅強的戰鬥精神使美國瞭解這場戰爭美國聯軍贏不了,因此為朝鮮戰爭的停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實當時的15軍並不是解放軍的一級部隊,但是在「上甘嶺」之役15軍表現的高昂士氣、頑強鬥志與犧牲精神是驚天動地的。

 

值得一提的是,上甘嶺的戰役後期有12軍的增援,12軍的主力是原國民黨的部隊。15軍加12軍共四萬兩千人擊退美國聯軍六萬五千人的瘋狂進攻,並且殲滅了兩萬五千人,誰說美軍不用人海戰術?

在只有3.7平方公里的戰場雙方集結了超過十萬的重兵打了40多天,上甘嶺戰鬥之激烈在現代戰爭史上是空前的,火力的猛烈也是空前的,單是美軍飛機就被擊落與擊傷兩百多架,砲彈和炸彈就不用說了。美國聯軍投擲的火力是志願軍的四倍,但是中國志願軍頂住了聯軍的進攻,二戰時的德軍、日軍和俄軍都沒有這個戰鬥力。

中國軍隊(共產黨加國民黨)是全世界最優秀的部隊。

 

15軍一戰聞名,成為世界最知名的勁旅,軍長秦基偉後來做了中共的國防部長。

1984年鄧小平主持的閱兵大典秦基偉是閱兵總指揮。

 

今天的國際情勢越來越複雜,要求快速反應的軍事行動越來越多,中國的國際地位日漸提昇,未來在軍事上中國空降兵扮演的角色也會越來越重。

 

YST 貼一張空降兵照片向這些勇敢的士兵致敬。

 

 

圖234: 中共解放軍的空降兵整裝待發。

 

3. 中國大陸的輪式戰車

 

最後,我們要介紹一點中國大陸的輪式戰車。YST 對大陸的輪式戰車不是很瞭解,它們的型號也有點亂。但是在詳細論述台灣的輪式戰車後若是不介紹大陸的似乎有點說不過去,更何況今年的閱兵大典將首度出現8x8的輪式戰車,因此只好冒險說說。

 

中國是大國,大陸的輪式戰車4x4、6x6和8x8都有,各種變種車也很齊全。4x4的戰車反正已經落伍我們就不提了,在這裏YST就貼幾張6x6和8x8的圖片讓大家欣賞一下順便說明。

 

甲. 92式6x6輪式裝甲車

 

解放軍在1987年提出6x6輪式裝甲車的要求,「北方工業公司」於是就設計了92式。經過三萬公里的路試,這個裝甲車在1994年得到合格認証,1995年進入解放軍服役,代號是ZSL92。

 

在動力系統上,92式採用德國設計的氣冷式320匹馬力柴油發動機,有動力駕駛(power steering)轉動前四個輪子,有自動變速器,最高速度為85公里/小時,水上浮渡的速度為8公里/小時,陸地最大航程600~800公里。

在舒適性上,92式有空調設備。

在防禦力上,92式有超壓式的核生化防禦設備和自動滅火設備,整個車子四周都可以防禦12.7毫米重機槍的攻擊。

92式在前方有兩個很大的玻璃窗,長得有點像法國的VAB,主要武器是一門25毫米機關炮,見下圖。

 

 

圖235: 92式6x6輪式裝甲車

 

 

圖236: ZSL92開火。注意載員艙在車尾的進出門,車尾的左右各有一個螺旋槳作為浮渡時的推進器。

 

 

圖237: 92式6x6裝甲救護車

 

這個裝甲救護車有三張病床和急救設備。

車頭有隻“怪手”不像是武器,不知作何用途?

 

 

圖238: 解放軍6x6輪式裝甲運兵車的車隊。

 

乙. ZBD-09 8x8輪式裝甲車

 

當世界各國的陸軍陸續進入8x8裝甲車的時候,解放軍也與時俱進在2006年測試8x8輪式裝甲車並準備出口它的產品,解放軍的代號還不知道,出口的代號是VN1。根據「宋兵乙」網友提供的閱兵資料解放軍8x8輪式步兵戰車的代號是ZBD-09,YST就用這個代號想來不至於有錯,因為中國大陸只發展了一種八個輪子的步兵裝甲車。由於8x8以前沒有代號,ZBD-09表示是2009才定型的,所以ZBD-09應該是解放軍的正式代號,不可能出錯。

 

 

圖239: ZBD-09 8x8輪式裝甲車

 

ZBD-09 戰鬥全重21噸,乘員三人,載員七人;公路最高速度100公里/小時,越野平均速度40公里/小時,水上航速8公里/小時;陸地最大行程800公里;爬坡30度,跨壕溝1.8米,越直牆0.55米。

 

ZBD-09的武器多樣化,各種不同的變形車有不同的武器配置。

目前ZBD-09有五個車型:

 

a. 步兵戰鬥車 (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簡稱IFV)

 

步兵戰鬥車裝備一門30毫米機關炮和一挺7.62毫米同軸機槍。

 

 

圖240: ZBD-09步兵戰鬥車

 

b. 120毫米加農炮炮車

 

 

圖241: ZBD-09 120毫米加農炮8x8炮車

 

c. 122毫米加榴炮炮車

 

 

圖242: ZBD-09 122毫米加榴炮自行炮車開火

 

d. 裝甲指揮車

 

YST 沒有指揮車的圖片。

 

e. 戰場救援車

 

 

圖243: ZBD-09的戰場救援車,它負責在戰場做修理和拖吊的工作。

 

4. 小結

 

a.兩棲坦克ZTS-63A和ZBD2000是中國大陸針對台海問題所發展的武器。

b.傘兵戰車ZBD-03原先是針對李登輝的「兩國論」研發的,但是隨著國際情勢的複雜化,傘兵戰車將在中國的快反戰爭中扮演重要角色。

c.中國大陸的輪式裝甲車有6x6的ZSL-92與最新式8x8的ZBD-09,它們都有多種變形車並且提供外銷。

d.說實話,大陸的8x8輪式裝甲車雖然管用(能扛120毫米的大砲)但是沒有台灣的“雲豹”好看。

e.大陸的ZBD-09像粗獷的壯男;台灣的“雲豹”像細緻的美女

壯男嘛,當然要在外面幹粗活;美女嘛,養在家裏幹點細活就可以了。

所以YST對兩岸8x8裝甲車的評價是各有千秋!

 

5. 閱兵典禮前的話

 

坦克一向是閱兵典禮最被關注的武器之一,「漫談坦克」這個系列文章是為2009年中國大陸開國60周年閱兵大典而寫的。第一篇「坦克 — 陸戰之王」發表在2009/06/08,YST認為時間很充裕,沒有想到等到主角,中國大陸的主戰坦克,出現的時候已經是2009/09/20,距離閱兵大典只剩下10天了。

 

中國是陸權大國,也是坦克大國,需要說的和應該說的有很多,無法三言兩語交代。至於能夠說的就更多了,不可能全部交代。這10天,YST挑燈夜戰終於在九月底以前完成對中國大陸裝甲武器的基本論述,希望對讀者有一點幫助。

 

坦克是陸軍威力最大與最重要的攻擊性武器,它的技術在陸軍武器中含量最高,所牽涉的科技既廣且深。本系列只是對坦克做最簡單的與最扼要的敘述,為的是提升讀者觀看閱兵典禮的樂趣。如果讀者在讀完這個系列文章後觀看閱兵時除了看熱鬧也能看一點點門道,YST 就覺得所花的時間和心力都值得了。

 

二十篇的系列文章是應該有一個總結的,但是YST非常累了,需要補足睡眠,在10月01日以前寫出總結已不可能。YST跟各位讀者一樣,懷著非常興奮的心情等待這個大閱兵。閱兵過後,定下心來再寫結論完成這個長系列。



鲜花

臭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7 13:36 , Processed in 0.03981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