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l1jemand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11892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YST系列之漫談海地:一個被西方列強殖民的樣板

已有 519 次阅读2011-8-31 15:57 |个人分类:YST精华选

漫談海地:一個被西方列強殖民的樣板(上)

(一)大地震把海地推上了世界新聞的首條

 

2010年01月12日下午四時53分(當地時間),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的海地(Haiti)發生兩百年來最大的地震。7.3級的地震不算特別大,但是由於震央距離首都太子港很近(只有16公里)又非常接近地表(只有10公里),所以這個地震的毀損力道就很厲害了,再加上海地的房屋結構很差(很少有鋼筋加固)、醫療設備很差、基礎建設(交通與通訊)很差,災情變得非常嚴重,截至01月22日估計死亡人數已經超過10萬,最終死亡數目可能高達20萬。

 

海地這個國家頓時成為全球新聞的焦點,西方媒體,特別是CNN,進行長時間的連續報導,成為過去十天全球最熱門的新聞。現在全世界都在談海地。

 

(二)海地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在發生大地震以前,海地實在是一個默默無聞、不被人重視的國家。這個西半球最窮困的國家不要說中國大陸絕大多數的人不知道,就連台灣人對這個邦交國也沒有幾個人瞭解。海地因災難而躍上世界的新聞舞台,我們也趁機瞭解一下這個小島國家的歷史與滄桑。

 

YST 今天談海地,不是來湊這個熱鬧,不是來報導地震的慘況寫應景文章,也不是假裝悲天憫人流幾滴鱷魚的眼淚表現清高,更不是打著「人道」的旗號來爭奪道德的制高點,這些都是西方人的虛假和作秀。看這些報導一點都不會使我們進步。

 

YST 要談的是:從海地的歷史和現況我們到底能學到什麼?

 

海地這個地方,說實話,既不地靈,也不人傑。說它鳥不生蛋也太過了,海地是一個溫暖、適合人居住的小島;說它物產豐富也不是事實,海地沒有什麼出眾的天然資源;說它是戰略要地更不是事實,海地這個小島既不是新加坡可以控制一個海峽,也不是夏威夷可以作為軍事行動的中繼站。

 

海地,無論怎麼看,就是迦勒比海的一個普通小島,比台灣還不如,因為它離開大陸太遠了一點。無論是北美大陸、還是南美大陸,海地的航行距離都在一千公里左右,這是一個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的尷尬距離。

 

但是,就這麼一個非常普通的小島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中卻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海地是西方列強殖民地的樣板。YST 談海地,就是談這個樣板,這是海地在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中所扮演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角色,是海地對世界文明最大的貢獻。

 

(三)海地的七個時期

 

海地的發展史大約可分為七個時期,我們簡單扼要地敘述一下。

ACerun: yes"> 

1. 第一段時期:印第安人居住時期(? — 1492年)

 

今天海地所在的島是印第安人泰羅族(Taino)世居的地方,至少應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印第安人稱他們的島叫阿依提(Ayiti),我們就簡稱它為阿島。

 

阿島的面積為七萬六千平方公里,足足有兩個台灣那麼大,不算很小。阿島的西邊是一個更大的島,叫古巴,中間隔著的海大約一百多公里。

 

阿島的緯度很低,在北回歸線以南,相當於中國的海南島。所以阿島的印第安人日子應該挺好過的,熱帶氣候又靠海,吃山吃水都沒問題。在歐洲人哥倫布發現阿島以前,阿島上有一百萬印第安人。

 

2. 第二段時期:印地安人滅絕時期(1492年 — 1520年)

 

這段時期非常短,但非常重要,因為它代表印地安人的滅絕,幾乎使阿島成為一個無人島。

 

1492年12月05日歐洲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阿島就是最早被他發現的美洲新大陸。

 

哥倫布當然不會稱它為阿島,既然是他“發現”的,那麼在此以前的印第安人在他的眼?自然都是不存在的,或者根本不是人。哥倫布為這個島取了一個新名字「西班牙之島」(the island of Spain),後來又改稱伊勢班尼奧納島(Hispaniola),就是現在地圖上的名詞,我們簡稱它為伊島(見下圖)。

 

 

圖一:伊勢班尼奧納島(Hispaniola)

 

歐洲人的到來對島上的印第安人是災難性的,西班牙人並沒有為伊島帶來歐洲的文明,而是為島上的印第安人帶來死亡。

 

哥倫布在伊島建立美洲最早的殖民地,西班牙人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就征服了全島。由於哥倫布相信伊島有金子,大量印第安人被驅趕去挖金礦。哥倫布規定每個年滿14歲的印第安人每三個月要交出定量的黃金,否則就砍斷雙手,任其流血而死。於是伊島的印第安人逃不出過度勞動致死的命運。

 

印地安人的人口開始急遽減少,一部分原因是西班牙人有系統地奴役和屠殺印地安人,另一部分是西班牙人用帶有鼠疫病菌的衣物來大量消滅印地安人的人口。由於歐洲人經歷過鼠疫因此對鼠疫有免疫的抗體,但是印第安人就不同了,他們沒有抗體,於是造成大量的死亡,這是非常經典的生物戰。

 

在奴役、屠殺和細菌多重運用下,印地安人的人口很快就瀕臨滅絕。伊島印第安人的絕種是美洲種族滅絕最壞的歷史。

 

西班牙人殖民伊島不到25年,島上的印第安人九成已經被消滅了。

 

在哥倫布發現伊島50年後,伊島的印第安人已不足500人,這些人在隨後的幾年也死亡殆盡,即使有些印第安人逃到古巴也免不了遭到西班牙人的追殺。有一個印第安人的酋長帶領他殘餘的部族逃到古巴,西班牙人追殺到古巴捉住了這個酋長。在處死他之前,西班牙人要求這個酋長皈依上帝,酋長說:“有西班牙人的天堂,我不去。”

 

3. 第三段時期:海盜時期(1520年 — 1684年)

 

前面說過西班牙人殖民伊島不到25年,島上的印第安人就幾乎滅絕了。由於喪失勞動力,西班牙人對伊島的興趣逐漸降低。1520年後,西班牙人發現墨西哥和南美洲有更多的金礦和銀礦,對伊島的興趣就更小了。

 

伊島的人口急遽降低,幾乎成了一個無人島,於是很自然地就形成海盜聚集的地方。

 

由於懼怕海盜的攻擊,西班牙國王在1606年發佈一道命令,伊島上的殖民者都要移居到靠近首府聖塔多明哥(Santo Domingo)附近。這下可好,西班牙人聚集在首府附近,留下來的真空地帶全被海盜補上了。

 

聖塔多明哥位於伊島東南方的海岸邊(地圖上有一顆紅星的地方),於是英國、法國、荷蘭的海盜就在伊島的北邊和西邊建立了根據地。伊島成了實實在在歐洲海盜的天堂。

 

YST 猜想很多讀者都去過洛杉磯的狄斯耐樂園,?面就有一個遊樂區叫「加勒比海的海盜」,船上掛著骷顱頭的旗幟、水手們用吊繩飛來飛去、還有用一隻鐵鉤子作手臂的獨眼龍船長(Captain Hook),說的就是這段時期聚集在伊島的海盜群。

 

讀者一定會問:英國、法國、荷蘭不都是文明國家嗎?為什麼他們會做海盜呢?

答案是:歐洲海盜的出現是因為西班牙要壟斷大西洋兩岸的貿易。

 

讀者一定會再問:不對呀,西方資本主義的精神不是自由貿易嗎?

 

呵呵呵!西方人天天掛在嘴上的「自由貿易」是最大的謊言。

看看加勒比海的海盜歷史,資本主義從一開始就是壟斷和戰爭。

 

4. 第四段時期:法國殖民時期(1697年 — 1804年)

 

. 伊島分割成兩塊政治版圖

 

伊島的西北角,距離今天海地北邊的海岸只有20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小島,名叫龜島(Tortuga),因為該島的形狀像烏龜。龜島的面積大約180平方公里,法國海盜在1625年就在這個島立足。這些法國海盜靠搶劫西班牙船隻和狩獵野牛為生。西班牙人打了幾次仗也未能趕走法國人,於是法國的勢力就漸漸地擴張到今天海地的土地。

 

1670年法國人正式在伊島的主島上建立永久基地,並且從非洲輸入黑奴在伊島北方的肥沃平原經營農場。

 

今天人們一想到美洲黑奴就想到美國人或是英國人,其實最早從非洲引入第一批黑奴到美洲的是法國人,時間是1633年,地點就是龜島。

 

西班牙人打不過法國人,於是在1697年簽訂了羅斯威克條約(Treaty of Ryswick)把伊島西部三分之一的土地正式割讓給法國。

 

從此伊島被分割成東西兩塊政治版圖(見圖一,中間有一條南北向的曲線)。

西邊的三分之一屬於法國,面積大約兩萬七千七百五十平方公里,取名聖多明哥(Saint-Dominque),這塊土地就是今天的海地,上面的人說的是法語。

東邊的三分之二屬於西班牙,面積大約四萬八千三百二十平方公里,這塊土地就是今天的多明尼加共和國,上面的人說的是西班牙語。

 

. 美洲黑奴的誕生

 

1697年法國進口聖多明哥的黑奴已經超過海盜的人口。正式獲得三分之一的伊島後,法國人把農場擴大,需要的勞動力也增加,於是從非洲進口黑奴的數量也大量增加。

 

海地之所以在世界文明歷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原因之一就是海地不但是歐洲人最早輸入黑奴的地方,也是歐洲人從非洲輸入黑奴到美洲最多和最集中的地方。18世紀的末期(1783~1791)每年在大西洋兩岸交易的黑奴有一萬到四萬人,其中三分之一是運到聖多明哥(海地的前身)。在海地幹活的黑奴最高數量曾經達到80萬人,這些黑奴主要來自剛果、幾內亞、塞內加爾等非洲西部的國家。塞內加爾的總統以“兄弟”稱呼海地人就是這個原因。

 

. 海地最輝煌的時期

 

法國人利用黑奴在這片肥沃和溫暖的土地種植甘蔗、咖啡、棉花、煙草和靛青(indigo,一種作為深藍色顏料的植物)。這些物產在歐洲都可以用高價出售,使農場的法國主人們累積了巨額的財富。由於這個緣故,移民海地的法國人非常多,法國人移民小小的海地曾經一度幾乎達到移民加拿大的50%。

 

根據有紀錄的統計數字,在1767年海地輸出七千兩百萬磅粗糖、五千一百萬磅細糖、一百萬磅靛青和兩百萬磅棉花。聖多明哥(海地的前身)被稱為“加勒比海的明珠”,是法國最富裕的殖民地。在1780年代,海地大約生產歐洲消耗的40%的糖和60%的咖啡。這個只有台灣四分之三大的地方所生產的糖和咖啡大於整個英國的西印度群島。

 

. 黑奴的血與淚

 

噢,是的,海地的確是“加勒比海的明珠”,不過這是一顆屬於白人的明珠。這顆明珠造就了很多法國巨富,這些財富全是建立在黑奴的勞力上,更準確地說,是建立在黑奴的血、汗與淚水上。

 

在海地幹活的黑奴總數量經常維持在50萬以上,而作為統治階層的白人只有三萬兩千人。為了管理這些奴隸,法國皇帝路易十四在1685年訂下了「黑奴條款」(Code Noir,這個法文翻成英文就是 The Black Code),把主人和奴隸之間的關係和行為準則從生到死規範得清清楚楚。這個「黑奴條款」是歐洲有史以來對種族和奴隸最詳盡的政府文件。

 

法國人對待這些黑奴是非常殘忍的,嚴格按照「奴隸條款」來執行。奴隸每天平均的勞動時間為18~19小時,稍有不滿意就可以施以酷刑甚至用非常殘忍的方法處死。殘忍的處死方式千奇百怪,譬如綁住丟到沼澤喂蚊子致死、放入釘滿尖銳物的木桶?滾下山致死、放吃人肉的狗活生生吃掉而死...等等。

 

根據估計,這些在海地幹活的黑奴三分之一活不過兩年,平均活不過七年。也就是說,如果一個18歲的黑奴從非洲運來海地的農場種地,他能活過25歲的機會不到一半。

 

海地,這個比美國小小的馬利蘭州還小一點的地方,它進口黑奴的數量居然遠大於美國南方任何一個大州,主要的原因就是黑奴的消耗率非常高。如此高的黑奴消耗率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殘酷的管理導致非常高的死亡率。

 

法國,這個贈送自由女神塑像給美國的國家,她對黑奴的殘忍程度遠超過同時期美國南方的農場主人。

 

5. 第五段時期:黑奴的反抗與爭取獨立(1791年 — 1804年)

 

. 黑奴的反抗

 

海地的黑奴什麼時候開始反抗法國人的殘酷統治很難認定,但是黑奴第一次大規模起義反對法國殖民政府是1791年。這是非常明確的。

 

在白人奴隸主的殘酷壓榨下,黑奴的反抗與逃亡從來沒有停止過。上千的黑奴逃到山區形成自己的部落並且襲擊偏遠比較孤零的農場,他們之中最有名的是麥坎達(Mackandal)。麥坎達來自幾內亞,只有一隻手臂,1751年逃出農場。他到處宣傳要摧毀白人的文明作為號召,然後把逃亡在外的黑奴組織起來。在隨後的六年中,他帶領群眾不斷成功地襲擊法國人的農莊,每次都能全身而退,估計殺死了超過六千人。1758年他在一個農場主人的飲水中企圖下毒的時候失手被捕,法國人將他在廣場中活活燒死示眾。

 

麥坎達這種反抗方式很難成就大事,因為他缺乏解決問題的中心思想。

 

. 黑奴爭取獨立

 

後來世界發生了兩個重大事件,它們大大地鼓勵了黑奴的覺醒和爭取獨立的決心。

 

一件是1775年,北美洲爆發了獨立戰爭,一群殖民掙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美國。

美國的獨立帶給所有殖民地一個訊號,那就是殖民是可以擺脫殖民主子而獨立的。

 

另一件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聯合農村平民與城市居民的第三等級(被統治階級)對抗由天主教士組成的第一等級和貴族組成的第二等級(統治階級),挑戰他們的政治特權與統治地位。法國爆發了大革命。

1789年08月26日制憲會議通過了【人權與公民權宣言】,宣佈人與人生來是自由的,在權利方面是平等的。

 

在這種外部形勢的鼓舞下,1791年,海地20萬黑奴爆發了大規模起義。海地的獨立戰爭長達13年,黑奴戰鬥的對象不僅是法國軍隊,還包括前來助陣的英國和西班牙的軍隊。

1802年2月,拿破崙命令他的妹夫勒克萊爾(Charles Leclerc,1772~1802) 率領四萬軍隊進入海地鎮壓革命,但是海地的黑人堅持不願做奴隸,繼續抵抗。

 

法國的目的是征服反抗的黑人和重回奴隸制度,所以採取的態度是鐵腕,導致法軍與黑奴革命軍的戰鬥變得非常血腥並且雙方都對俘虜施以酷刑。不久,島上的雨季帶來了黃熱病和瘧疾對法軍造成重創。到了11月,勒克萊爾染上黃熱病死了,同時法軍已經有兩萬四千名死亡,八千名在醫院接受治療,這些傷亡大部分是由疾病造成的。

 

法軍的統帥由羅剎布(Rochambeau)接任,羅剎布採取比勒克萊爾更激烈的血腥手段來鎮壓黑人的反叛。但是羅剎布的極端血腥手段帶來黑人更堅定的團結,戰爭開始漸漸向黑人革命軍傾斜,拿破崙不得不放棄他的法國新世界帝國的美夢。

1803年,法國與英國再度開戰,英國艦隊牢牢控制海洋,羅剎布得到的補給越來越少。1803年11月18日黑奴組成的革命軍在達沙林(Dessalines)的領導下徹底地、致命地把羅剎布率領的法軍擊潰。

 

經過了十多年的鎮壓、屠殺和激烈的武力鬥爭,黑奴革命軍終於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1804年01月01日,達沙林宣布脫離法國獨立,成立了海地共和國。這是一個非常光榮的日子。雖然美國是第一個脫離殖民統治的國家,但是美國是白人脫離白人的殖民統治,海地則是第一個黑人反抗白人的殖民統治而成功獨立的黑人國家,它所代表的歷史意義非比尋常,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歷史事件。

 

海地是美洲第一個成功獨立的黑人國家,它成為美洲其他奴隸制的國家爭取自由和獨立的榜樣。

 

. 白人的虛偽

 

法國的【人權與公民權宣言】是在1789年宣布的,顯然並不是真心。如果法國人真心相信他們的人權宣言,那就不應該在1791年還大肆武力鎮壓企圖獲得自由的海地黑奴。

 

拿破崙除了派大軍遠赴海地征討反抗的黑奴,而且在1802年05月20日簽署一項法律維持法國的奴隸制度,這是對三年前宣布的【人權與公民權宣言】最大的蔑視與諷刺。法國人的虛偽與無恥活生生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 白人的現實

 

海地的獨立戰爭是黑人向白人爭取平等自由的一部血淚史。這段歷史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法國眼看大勢已去無法將海地繼續作為殖民地,於是以武力為後盾,向獨立後的海地提出三千萬美元的賠償金。這是西方殖民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荒謬要求。

 

回顧歷史,二十世紀有多少國家脫離殖民地而獨立,我們只看到殖民地國家在獲得獨立後將前宗主國的財產收歸國有,斷然沒有向前宗主國付賠償金的道理。海地是唯一付巨款為自己贖身的國家,而且還是在武力革命勝利、成功宣佈獨立之後。想想看,法國人從海地的農產獲得大量的財富,這些財富都是建立在壓榨黑奴的勞力上,誰該賠償誰?

 

三千萬美元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海地人根本拿不出來。經過不斷的交涉,最後以一千兩百萬美元達成協議,分三十年付清,當然要外加利息。海地的贖身費不可謂不高昂,當時的一千兩百萬美元可以買下四分之一的美國。

 

法國人也真夠無賴的,簡直是無恥敲詐。要知道就在同一個時期,拿破崙因為和英國交戰急需戰費,把法國在北美洲的大片土地賣給美國,就是所謂的「路易斯安那交易」(The Louisiana Purchase)。美國今天四分之一的國土就是當年這個交易買來的(見下圖)。

 

 

圖二:1803年美國與法國的「路易斯安那交易」(The Louisiana Purchase)

 

1803年,兩百一十四萬七千平方公里北美洲的肥沃土地(圖二中深黃色的部分,是海地面積的78倍)只賣了一千五百萬美元,其中三百七十萬美元是抵銷美國原先所欠法國的債款。

 

想想看,「路易斯安那交易」中真正土地的售價只有一千一百二十五萬元(六千萬法郎)。怎麼只有兩萬七千五百平方公里的海地法國就向海地人民索取一千兩百萬美元?開什麼玩笑?像話嗎?不要臉!

 

YST 從來沒有聽過打了敗仗還敢向勝利者要錢的。

 

看到沒有?如果不能做殖民地的主子,那就拿一筆錢走人也不錯,能搜刮多少是多少,雖然打了敗仗能撈一點是一點,完全不顧顏面。這就是白人的現實。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漫談海地:一個被西方列強殖民的樣板(下)

6. 第六個時期:海地的獨立(1804年 — 現在)

 

是的,海地是獨立了,原來的黑奴的確自由了,但是海地人的災難遠遠沒有過去。這些災難絕大多數是人禍而不是天災。

 

. 西方國家的抵制

 

獨立的海地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西方國家的貿易抵制。這些西方先進國家聯手對海地進行經濟封鎖,譬如蔗糖、咖啡、棉花等等農產品改在其他地方生產和加工,任由海地自生自滅。海地的經濟在這種封鎖下很快就崩潰了,人民生活走入災難性的悲慘境地。

 

西方國家這麼做原因很簡單,他們告訴全世界,你們這些殖民如果要造反,我就讓你們知道離開了宗主國就不會有好日子過,這就是你們的下場。

 

海地的遭遇不是唯一的例子,古巴的情形是完全一樣的,南美洲那些國家也沒有好多少,除非白人是統治階級。這就是帝國主義所用的手段和他們所持的心態。

 

西方國家絕不甘心看到海地的政治和經濟上軌道,他們絕不願意看到任何殖民地脫離他們以後變得更繁榮,這是西方國家唱衰香港的主要原因。

 

回想1997年的香港回歸,西方國家全部同一口徑地唱衰香港,造成香港人的大移民。為什麼?歸根結底就是西方人自大的心理和種族的優越感。西方人認為只有在他們的治理下香港才可能有繁榮,這是柴契爾夫人在1982年當面對鄧小平說的話,鄧小平不同意。十年後,中國証明他們都是錯的。中國人拼了命也要爭這一口氣,這是民族的尊嚴。

 

想想看,香港回歸前後的這段時間西方國家不但沒有幫忙,而且用盡一切方法拖中國的後腿,製造中國治理香港的困難。西方人對付香港的這套手法和所持的心態跟兩百年前他們對付海地人的手法和心態一模一樣。海地人頂不住,中國人頂住了。西方人並沒有任何改變,只是他們的對手換了。

 

. 人民的愚昧

 

海地本身最大的問題是人民的素質太差。海地有九百萬人口,95%是黑人,5%是白人和黑白混血,15歲以上的人識字率只有53%,也就是說超過40%的海地人是文盲,這是海地的致命傷。

 

. 環境的破壞

 

海地的氣候屬於熱帶半乾燥氣候,水資源並不充分,大部分的土地屬於山地。這種地區森林的保護特別重要,但是由於人民貧窮只能砍伐樹木作燃料導致森林面積快速減少,跟著而來的自然就是嚴重的水土流失。人民因此變得更窮,形成了惡性循環。

 

. 海地政權的腐敗

 

海地人的天資本來就很差,再加上教育落後,所以在知識的領域?無論任何方面都無法跟上時代。海地不能培養傑出的知識分子,自然無法產生智慧型的政治家,於是獨裁、貪污、腐敗、暴力、暗殺、集體屠殺、內戰、政變...成了家常便飯。

 

YST 計算了一下:海地在歷史上一共有55個總統,1個自殺,1個被處死,2個被暗殺,23個被推翻。

 

海地的政治爛帳說不盡、也說不清,所以YST也不多說了。

 

7. 第七個時期:美國的附庸國(1915年 — 現在)

 

. 美國佔領時期(1915年 — 1934年)

 

1915年歐洲正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認為有機可乘。威爾森總統(Woodrow Wilson)命令美國海軍陸戰隊佔領海地,並且在各港口建立關稅衙門。美國並且為海地成立國民兵(Haitian National Guard)。

 

美軍在1934年撤出海地,留下他們一手訓練的海地軍隊駐守各處。

 

美國雖然結束對海地19年的軍事佔領,但是美國對海地的影響和控制已經根深蒂固。

 

. 海地成為美國的附屬國(1934年 — 現在 )

 

海地表面上是一個獨立國家,事實上是美國的附屬國,政治運作被美國操控,直到現在。

 

二次大戰期間,海地為美國生產橡膠,這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質。橡膠樹只能在赤道附近緯度很低的地方才能生長,美國沒有任何地方適合栽種橡膠,YST 個人認為這是美國控制海地最重要的原因。

 

珍珠港事件後,海地跟隨美國向日本、德國和義大利宣戰。二戰結束後美國籌組聯合國,海地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

 

海地的政治領袖基本上是由美國扶持,實行代理人的統治。親美的上層人士都能得到好處,但是下階層的人民仍然生活在貧困之中。所以海地的政治腐敗美國是脫不了干係的。我們用杜瓦利埃(Duvalier)父子總統作例子。

 

海地極力推行美國式的民主直接選舉一直都未能成功。1957年,在軍事控制下的選舉投票活動終於順利完成,杜瓦利埃醫生(Dr. Francois Duvalier,暱稱“Papa Doc”,“爸爸醫生”)以71%的得票率擊敗對手高票當選總統。就職後,杜瓦利埃驅逐反對他的人並且進行制定新的憲法。1964年,杜瓦利埃宣佈自己是終身總統,實行軍事極權統治,數以萬計的人民被殺或被驅逐出境。

 

1971年,杜瓦利埃死於任上,臨死之前任命他19歲的兒子曾.克勞岱(Jean-Claude Duvalier,暱稱“Baby Doc”,“兒子醫生”)繼任他的總統職位。

 

小杜瓦利埃(“兒子醫生”)比他的爸爸更殘暴,殺戮不斷。部分海地人民開始逃亡,有的乘坐小船逃到美國的佛羅里達。示威、鎮壓、逮捕、集體屠殺不斷地在海地上演。1983年,天主教教宗來到海地公開宣稱“這種情況必須改變”。海地的情況果真就改變了,殺戮更加嚴重,情況變得更糟。

 

1986年,抗議“兒子醫生”的風潮蔓延到全國,而且越演越烈,美國政府終於支撐不住了,於是安排了一架軍用飛機把“兒子醫生”全家送往法國。

 

杜瓦利埃父子總統在位29年,父子都殺人無數,爸爸善終,兒子被逼下台逃亡法國,“兒子醫生”逃離海地的時候帶走至少一億美元的現金。

 

這就是典型的、美國導演下的民主政治。越南的阮文紹、菲律賓的馬可仕都是類似的例子。

 

陳水扁在紅衫軍鬧得最高潮的時候差一點點就走上同樣的路。

YST 認為陳水扁當時不走的原因有兩個:1是紅衫軍沒有衝進總統府;2是他在二次金改的後謝金還沒有拿到。

YST 猜陳水扁在監牢?現在一定非常後悔。想想看,一家子在洛杉磯和黃芳彥幹什麼也比在土城的監牢?寫日記強。

 

. 聯合國派軍隊在海地維持和平

 

海地最近一位被推翻的總統是阿里斯蒂德(Jean-Bertrand Aristide),時間是2004年,這已經是第二次了。阿里斯蒂德在1991年就被推翻,1994年美國派出兩萬軍隊護送他回國重新就職坐滿任期。2000年,阿里斯蒂德又當選,但是在2004年又被推翻。選舉弊端不斷地出現,親美勢力不得人心,政治暴動不停地爆發,整個國家在動盪中無法正常運轉,聯合國決定派出多國維和部隊在海地維持秩序。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大陸的維和部隊進駐海地,雖然大陸和海地並無邦交。

 

(四)海地大地震各國表演的人權秀

 

這次海地的大地震造成海地人民的大災難,也造成中國維和部隊八名隊員犧牲了生命。

 

中國大陸在這次地震的表現真是可圈可點。在所有國家中,中國距離海地最遠(幾乎正好半個地球),中國與海地沒有邦交,但是中國大陸的救難人員最早到達海地、最先展開救援行動。

 

美國距離海地最近,又是海地的保護國,與海地的關係最為密切,但是救難人員卻比不遠萬里而來的中國大陸晚了兩小時。美國的遲到沒有任何藉口。

 

事實展現在全世界面前,中國大陸的工作效率遠比美國高。

 

中國大陸「民主集中式」的政治制度相對美國「投票普選式」的政治制度,中國制度高效率的優越性再一次被全世界驗証。中國的迅速與實際和美國的緩慢與作秀形成鮮明與強烈的對比。大家要知道,這個高低之分不是時機或環境下的偶然,而是選票制度下的必然。

 

政治制度的比較是除了西方殖民主義的真面目之外我們學到的第二個東西。

 

不過美國遠比中國會作秀。歐巴馬總統由柯林頓和小布希兩位前總統陪同在白宮前先後發表演說,全球媒體進行實況轉播,漂亮的場面話都被這三個人說盡了。美國有線新聞電視網(CNN)幾乎是24小時不停的實況報導,當然都是針對美國的救援行動做報導,這種媒體宣傳的功力比中國大陸高明太多了。

 

若論這次救災比賽的全球觀感(image)最後造成的效果,YST 認為還是美國領先一籌。

 

中國是首長立刻悄悄地下令,救難隊連夜整裝出發;美國是前後國家領導人在白宮前排排站,輪流發表演說,然後救難隊第二天出發。兩個國家表現出來的是制度的不同。

噢,還有,巨大的航空母艦和醫療船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至少在短期內,沒有任何國家能夠打敗美國救難的工具。

美國是海地的保護國,在全球觀眾面前美國輸不起這場表演。

 

法國在這場表演比賽中是一個完全的失敗者。作為海地的前宗主國,法國在對海地的人道救援上扮演非常特殊的角色,全世界都在看。但是法國的行動不夠快、救援物資不夠多、出力也不夠大,又拿不出龐大的道具令人嘆服,只會指責別國的不是,比一個沒落的帝國還不如,既沒有實力,又沒有教養。

 

是的,美國的表演使他在群雄中獨佔鰲頭。巨大的醫療船和航空母艦其他國家拿不出,這是實力,大家都要服氣。做事的不如做秀的,這是國際現實,大家也必須接受。美國靠作秀的功夫把中國比下去也不是偶然,同樣是選票制度下的必然。

 

新華社要趕上美聯社,CCTV要趕上 CNN,大概都要等五十年。

 

(五)結論

 

1. 海地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性

 

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和最落後的國家,它在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任何影響力。YST 之所以看重它其實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海地是西方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照妖鏡。

 

透過海地五百年的悲慘歷史,我們看清楚了西方列強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真實面貌。這是海地對世界文明最大的貢獻。

 

2.西班牙人哥倫布被美化

 

西方人的論述把哥倫布描繪成一個偉大的航海家、探險家和智慧的人。其實哥倫布是一個財迷心竅的野心家,驅使哥倫布航海冒險的動力就是尋找財富,所以哥倫布在殖民地不擇任何手段地搜刮財富。西班牙人的殘忍直接導致印第安人在伊島的滅絕。

 

哥倫布,無論在智慧上還是人格上,比鄭和差得太遠了。

 

3. 法國人拿破崙被美化

 

前面已經說過拿破崙的人權觀念是虛偽的,其實整個法國民族都是虛偽的,法國人的無恥在海地的悲慘歷史中看得特別清楚。

 

法國的無恥不僅表現在海地的殖民上,也表現在二戰後復國不久立刻企圖恢復越南的殖民統治和聯合英國與以色列發動第二次中東戰爭。骨子?,法國的殖民主義從來沒有從心?去除。什麼自由、平等、人權的宣言都是表面文章,虛偽到了極點。

 

絕大部分的人都被法國在1886年贈送給美國的自由女神塑像所迷惑,其實法國人心中的自由、平等和人權只包括白人。

 

4. 美國人的狡猾

 

1915年,美國佔領海地應該是為了橡膠。讀者必須瞭解,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實行配油政策,不是因為美國的石油不夠,而是因為無法生產這麼多的輪胎。那時候的輪胎全部是用橡膠製造的。

 

美國二戰後控制海地是不希望後院起火,譬如讓中共鑽了空子建立一個軍事基地。

 

美國不會放手海地,但是也不會真心幫助海地、自然也就不可能解決海地的問題。

 

5. 西方國家的本質

  

西方國家加上脫亞入歐的日本,沒一個是好東西,他們的本質都是帝國主義和掠奪者。西方國家高調談論人權是最大的笑話、煙幕和諷刺。

 

帝國主義的國家:

英國最陰險、美國最狡猾、法國最虛偽(無恥)、俄國最貪婪、日本最殘暴。

 

海地五百年的悲慘歷史已經為我們驗証:

資本主義的西方國家從開始到現在一直奉行的指導原則就是壟斷和戰爭,這是不會改變的。

 

6. 中國的態度和應對方向

 

今天西方國家用人權攻擊中國,那是因為船堅炮利的傳統帝國主義的掠奪方式已經沒有效果了。

 

中國必須在人權問題上搶佔道德的制高點,撕破西方人偽善的面具,不斷地用歷史清算西方國家帝國主義的可恥行為,這一點絕對不可以放鬆。

 

7. 海地的前景

 

天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禍。

海地最大的問題在人,本國人不爭氣,外國人不安好心。

 

中國人說:自助而後人助。

海地必須自救,依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幫助是永遠沒有希望的。

海地必須首先學會如何組織一個有效率的政府,沒有任何國家能幫它。在此以前,談什麼都是空的。

 

海地的前途渺茫,明天不會更好。

漫談「帝國主義」

在上一篇「漫談海地」的文章中我們特別標明海地是西方列強殖民地的樣板。海地五百年的歷史是一部被帝國主義凌虐的悲慘歷史,西方國家凌虐的過程基本上分為三個階段,使用的是三種不同的手段:屠殺與滅種,奴役與搜刮,封鎖與控制。

 

為什麼海地是西方列強殖民地的樣板?

因為殖民者的三個階段與三種手段在海地身上都齊全了,過程非常鮮明。

1. 印第安人的滅種屠殺(西班牙);

2. 從非洲進口黑人,奴役黑人並且搜刮經濟成果(法國);

3. 黑人獨立後,進行經濟的封鎖(歐洲國家)與政治的控制(美國)。

 

無論是那一個階段,西方國家在海地使用的手段都是暴力與戰爭,憑藉的是優勢的物質文明,其最終目的都是經濟的壟斷,這是非常標準的帝國主義。帝國主義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精神與基本政策,歷史上從來沒有改變過,在可預見的未來也不會改變。

 

帝國主義是國際間混亂、鬥爭、搶奪和不平的泉源。如果要達到胡錦濤提倡的和諧世界,那麼任何形式的帝國主義都需要被消滅。

 

1. 什麼是「帝國主義」?

 

YST 論述政治經常用到「帝國主義」這個名詞,以後也會常用,這並非個人的愛好。事實上,無論中外,「帝國主義」是討論近代政治最常用到的名詞之一,它和近代西方列強的崛起是分不開的。海地五百年來的歷史為帝國主義的流行做了最好的註解。

 

「帝國主義」來自英文的「Imperialism」,由於應用得太過廣泛,每個作者強調的政治行為又不盡相同,所以它的意義逐漸變得有些模糊。為了論述的邏輯嚴謹,我們趁這個機會給「帝國主義」下一個明確的定義,這樣大家討論的時候就有了一定的和清楚的規範,不會產生誤解。

 

「帝國主義」是一種國家政策,這種政策是透過對別國領土的佔領或是建立政治與經濟的霸權來達到擴充自己權威的目的。

 

上面這個定義廣泛地被世人接受,我們將它用紅字標示出來。

 

2. 「帝國主義」的例子

 

從上面這個基本定義來看,帝國主義的範圍是很廣的。像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這種到處用武力建立殖民地的國家當然是帝國主義,而像俄國與日本這種四處侵略併吞別國領土的行為更是最粗糙又毫無掩飾的帝國主義。這兩種帝國主義非常淺顯,連傻子一看都知道,不但很容易惹出麻煩而且罪名很難洗刷。

 

有些帝國主義的行為是比較不容易察覺的,但是獲取的利益和對目標國家所造成的傷害卻非常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併吞其他國家的領土這種赤裸裸的侵略行為已經很少見了,因為太不聰明。帝國主義的行為通常以一種更老練(sophisticated)、更間接和更細緻的手法來運作,那就是建立政治與經濟的霸權,它是我們用紅色標示的定義中的第二個部分。

 

怎麼建立政治與經濟的霸權呢?

最常見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貿易抵制。這並不是什麼新方法,它幾乎是與帝國主義同時誕生的。

 

那麼,什麼樣的貿易抵制是屬於帝國主義的範圍呢?

YST 用最簡單的比喻來做說明。

 

如果甲國因某種原因與乙國交惡而不願意跟乙國有貿易來往,這個不是問題,屬於正常的和正當的國際行為。

如果甲國因某種原因與乙國交惡而不願意跟乙國有貿易來往,然後甲國威脅丙國、丁國、戊國都不得跟乙國有貿易來往,這就是帝國主義的行為了。

 

讀者千萬不要小看上面說的這種不動槍炮的帝國主義的手段,它其實是非常、非常厲害的。

 

從古到今,對任何國家而言經濟上的打擊最為嚴重,所以貿易抵制是極為厲害的手段,連大國都吃不消,對小國則是致命的。

 

3.海地是最經典的帝國主義下的犧牲品

 

前面我們敘述過在1697~1791這段時間是海地最輝煌的時期。聖多明哥(海地的前身)被稱為“加勒比海的明珠”,是法國最富裕的殖民地。在1870年代,海地生產歐洲消耗的40%的糖和60%的咖啡。但是一旦海地獨立,法國為了懲罰海地就聯合其他歐洲國家抵制海地的產品,這是非常標準的帝國主義的行為。

 

想想看,如果單是法國不跟海地有貿易來往,海地的經濟受到的影響並不大。但是如果所有歐洲發達國家都對海地進行貿易抵制,那麼海地的經濟一定崩潰。這就是法國可惡之處,也是帝國主義可惡之處。

 

海地太小了,經濟形式不夠多樣化,貿易抵制對這樣的小國是災難性的打擊,如果不解除抵制海地永無翻身之日。

 

4. 古巴遭受的帝國主義打擊

 

1959年,卡斯特羅(Fidel Castro)進行武力革命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者巴蒂士塔(Fulgencio Batista)成為古巴總理,因此與美國交惡。美國聯合所有盟國對古巴進行貿易抵制與禁運,這就構成帝國主義的行為。

 

古巴的例子告訴我們美國是否支持一個國外政權主要看這個國家的首領聽不聽話,跟他是不是獨裁、這個國家有沒有人權並無關係。想想古巴的巴蒂士塔與海地的杜瓦利埃父子總統,我們對美國的政治運作就非常清楚了。

 

美國對古巴的貿易抵制與禁運長達半個世紀,古巴的經濟遭受嚴重的打擊。但是由於古巴這個國家比海地大,更重要的是還有蘇聯集團的支持,所以古巴的經濟勉強可以支撐,情況要比海地好得多。

 

5. 中國遭受的帝國主義打擊

 

在中共建國以前中國遭受的百年帝國主義的打擊我們就不說了。中共建國以後,美國聯合所有的盟國對中國進行貿易抵制與禁運,同樣構成帝國主義的行為。

 

中國大陸在1959年和蘇聯鬧翻後除了一個非常窮困、小丑般的阿爾巴尼亞幾乎可以說沒有朋友,被全世界所有國家貿易抵制和科技封鎖,造成中國長期經濟發展的困難。但是中國夠大、人夠多,最重要的是,中國人非常聰明和勤勞,這才衝出困境。

 

中國是唯一在西方列強長期帝國主義的聯手壓制下能夠崛起的國家。

 

西方國家後來放鬆對中國的遏制,不是他們對中國大發善心,而是在列強鬥爭中有求於中共。譬如1970年代初美國希望能體面地退出越南戰爭,尼克森總統不得不拜訪中國並且與中國簽訂了三個公報,奠定了正式建交的基礎。又譬如1980年代美國需要聯手中國共同遏止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侵略,所以這個時期美國與西方國家的對華關係突然變得友好,甚至還有武器研發上的合作。像這種程度的利益交換任何小國或中等國家都不可能做到。海地與古巴目前的狀況一點也不意外,他們不可能翻身。像伊朗這種中等大小的國家也不可能做到。

 

但是隨著1991年蘇聯的瓦解,中國對美國已無利用價值,於是進行中的合作立即停止,抵制與封鎖立刻恢復。即使在今天,美國仍然對中國大陸進行技術封鎖。如果美國只是本身如此做,那沒有問題,這屬於正當行為。但是美國聯合西歐國家和日本禁止和中國作技術交流,禁止西歐國家對大陸軍售,這就是帝國主義的行為了。

 

6. 美國的帝國主義

 

美國的外交政策就是維持全球的霸權,美國對此並不隱瞞。我們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直到現在美國在全球的帝國主義行為從來沒有停止過,這跟什麼民主、自由、人權一點關係都沒有。

 

可笑的是,美國反而運用民主、自由、人權做口號採取更深的、進一步的帝國主義行為,而且振振有詞。這一點,美國的媒體和好萊塢的電影功不可沒。

你想想,好萊塢可以把一個電影拍成「白人殺印第安人是勇敢;印第安人殺白人是殘忍」,這是需要相當功力的。至於美聯社玩弄文字、CNN玩弄畫面的功力那就更不用提了。

 

美國的帝國主義運用得比任何國家都更精緻、也更徹底,因為她的貿易抵制還包括技術封鎖。美國對別國經濟的打擊最為徹底,對建立自己經濟上的霸權最為穩固,對維持自己政治上的霸權最為有效。

 

任何國家,包括美國,都經受不住技術的封鎖。即使技術領先的美國如果被封鎖10年,領先的地位也會喪失,20年下來則一定落伍。

美國的厲害是她運用自己的財富與環境盡量吸收外國的技術與人才,但是聯合其他先進國家嚴格限制技術與人才流向被她封鎖的國家。

 

美國是所有帝國主義者中最狡猾的,也是最成功的。

 

中國能夠掙脫美國(後來加上蘇聯)的長期封鎖真是了不起,這要歸功於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勤勞,沒有任何其他國家能辦到。

 

YST 個人認為美國的帝國主義操作得最成功、最細緻又最不為人所察覺的就是美元霸權的建立。這是了不起的聰明和設計,足足讓美國穩坐世界霸主的寶座超過半個世紀。美元是美國霸權核心中的核心。

 

6. 西方國家對自己帝國主義的行為所放的煙幕

 

本文一開頭就指出帝國主義是邪惡的,是世界動盪的泉源。如果要達到胡錦濤提倡的和諧世界,那麼任何形式的帝國主義都需要被消滅。我們必須認清帝國主義是國際鬥爭和世界動亂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其實西方國家也都知道這一點。但是由於有非常豐厚的利益可圖,西方國家絕不肯放棄帝國主義的行為。但是第二次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的邪惡已經被發展中國家和落後國家警覺和識破,西方國家既然不肯放棄就必須創造出新的論述來為帝國主義化妝,為它披上正義的外衣。於是許多荒謬的論述就被製造出來了。我們舉兩個論述的例子,美國的和英國的。

 

美國對自己帝國主義的行為最出名的論述就是「人權大於主權」。這句口號是非常荒謬的,因為國家主權在國際法上有非常清楚的定義和明確的規範,而人權的定義是模糊的、是主觀的、是可以自由解釋的。

 

「人權大於主權」令所有的小國不寒而慄,因為美國武力強大又握有人權的解釋權。想想看,任何國家(包括美國)我們要找出一些人權的毛病還不簡單嗎?美國號稱「人權大於主權」就等於給自己未來任何帝國主義的行為開了一張空白的正義支票,美國從此高興打誰就打誰,理由隨時可以填上。

 

7. 台灣扮演的人權小丑

 

美國一提出「人權大於主權」,台灣的政客像撿到寶一樣馬上跟進,其中叫得最響的就是呂秀蓮。台灣政客的邏輯很簡單,滿腦子認定中國大陸沒有人權,美國說「人權大於主權」那麼美國就有理由可以直接干涉中國的內政,台灣就可以趁勢獨立。台獨政客的腦子就只有這麼簡單。

 

其實「人權大於主權」純粹是美國製造出來為帝國主義服務的。

美國說這話,後面跟進的是海軍陸戰隊。

呂秀蓮說這話,後面有什麼?

 

那個國家能說自己是人權上的聖人?

美國警察使用武力的時候太多了,人權那根線劃在哪??能接受世界公評嗎?

美國的法律訴訟多如牛毛,人權那根線劃在哪??能接受世界公評嗎?

美國警察毆打羅德.金(Rodney King)造成洛杉磯黑人暴動、美國關塔那摩的虐囚醜聞都是轟動世界的新聞。如果全世界開世界人權鬥爭大會,美國不一定會贏。事實上,美國在日內瓦的聯合國人權會議就從委員會被踢出來。

 

外勞在台灣有人權嗎?大陸新娘在台灣有人權嗎?

台灣政客在大陸旁邊叫囂「人權大於主權」真是不知死活的小丑。

 

8. 英國扮演的人權跟班

 

第二次大戰結束後,英國的國勢一落千丈,連中國都不把她放在眼?。1956年,英國與法國和以色列密謀發動了第二次中東戰爭(企圖收回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後來遭到美國的干預而失敗。自此以後,英國就深深瞭解自己帶頭幹帝國主義勾當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返了。從此英國尊奉美國為大哥,對美國百依百順、亦步亦趨,在後面撿一點美國剩下的好處。英國是國際博弈的老手和高手,非常聰明和識時務。英國在美國身邊屬於小弟,不算是小丑,因為她敢跟隨美國出兵打仗,這比台灣帶種多了。

 

仗著語言、文化、傳統和血統的優勢,英國是美國最忠實、也最信任的跟班。

 

其實英國人也曾經自嘲說,美國對英國說:“跳(Jump)!”,英國立刻回答:“ 多高(How High)?”

在國際上做一個俯首貼耳的小弟也不容易,要懂得放下尊嚴和學會自嘲,否則日子不好過。

 

所以美國一提出「人權大於主權」,英國很自然地立刻響應並且作出進一步的解釋和背書。

 

英國的【獨立報】在2003年07月13日報導,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在倫敦舉行的政府首腦會議上說,西方大國有攻打其他任何主權國家的權力,只要這個國家的統治者被斷定正在使本國人民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布萊爾呼籲西方政府首腦贊同一種新的世界秩序,該秩序將証明伊拉克戰爭的正當性,即使永遠無法找到薩達姆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唉,能把歪理說得的如此順口,英國做一個傑出的小弟也真不容易。

 

聽聽美國這個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人權大於主權」的狂言。

聽聽英國這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首相附和美國所發表的幼稚謬論。

想想看,這個世界能不亂嗎?


鲜花

臭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7 13:01 , Processed in 0.03266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