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大墩墩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1819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不要用抬杠的心态看待汉语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热度 2已有 352 次阅读2010-4-8 13:46

几天来源于有关部门要求减少外语缩写词的指示,网上又掀起了大讨论。这种社会性的讨论是一种好现象。外语缩写词的问题也是属于可以讨论的范畴,这与讨论国家可不可以分裂这种话题是有本质区别的。去年某些伪专家关于修改部分汉字字体的荒唐提议就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反对,结果胎死腹中。能讨论的话题就要讨论,可以民主的地方就要民主一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取长补短,把各方面的问题都想得周到一些,少办错事,少走弯路,这对国家是有利的。

这次针对外语缩写词的政策本质上并不是排除外来词,而是一种语言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这种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必须要有的,这不是抹杀个性,更不是限制自由,否则世界各国也就不用编词典和语法书了,大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岂不是最自由?一个国家语言的发展是一件具有战略价值的事情,同时又是在我们身边平平无奇地存在着的,潜移默化的事情。有些人仅仅看到了后者,而并没有重视前者,所以现在网上有人针对减少外来词缩写的指示,用了不少抬杠的方法,故意把所有的外来词都用生硬的字字对帐的翻译方法换成中文表达,刻意制造荒谬效果,以此来反对此政策,甚至可能又有人要将其上升到不自信,不自由,狭隘,闭塞等指责上去。我认为这种态度是不对的,因为毕竟没人要求大家必须立即彻底杜绝外来缩写词。用一个方向的极端去指责自己臆想中的另一个方向的极端,肯定不会得出理性的结论。这种讨论问题的方式不利于形成切实可行的意见。毕竟讨论问题是说道理,不是发泄个人情绪,更不是娱乐化。

现在世界各国交流频繁,信息流量巨大,新事物层出不穷,新名词也是日新月异。我认为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加强汉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否则将不利于信息交流与文化传承。我们的母语是一种美丽丰富而又功能强大的语言,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母语有这个信心。有的时候不是汉语翻译不了外来词,而是平时我们没有注意针对外来词的翻译工作,导致国人长期生活在大量外来缩写词之下,久而久之,说熟了,说顺了,也就离不开了,再改就有人不适应了,所以有些人发牢骚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要说的是,国家没有要求立刻就“消灭”所有的外来缩写词,而是要酌情逐渐改变。这里政府有关部门除了要求官方媒体作出改变,还要更加注意对外来缩写词的翻译工作,要做到随时有外来词,随时研究如何翻译,制定标准,再加以推广。这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翻译的标准就是“信,达,雅”,同时也要考虑到现代社会对语言要求的简洁明快,富有魅力。这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绝不是一时的指示。如果是细水长流地对外来词加以标准化,则人们处于一种逐渐接受的过程中,也就比较容易推广。

当我们平时说“可口可乐”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比说coca-cola要好?如果没有可乐这个词,平时一直说coke,估计大家也会慢慢习惯并接受。如果对所有的外来词都用英语或其简写表示,长此以往,我们的汉语就会逐渐离不开英语。平时我们看比较正规的日语,里面有大量的汉字,那是因为日语用纯假名是会产生问题的,必须要借助汉字。现在我们中国人难到就不担心100年后的汉语文章里会出现将近一半或三成的英语么?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不用英语,我们的汉语就不能完整地表达所有的事物,不能清晰地阐述我们的思想,不能深切地抒发我们的感情,那我们的文化也就不能有效地传承并发展,我们的思想意识也将被外语逐渐侵蚀同化。今天我们要求减少外来缩写词就已经有很多人不适应了,照这种速度发展下去,等将来积重难返的时候,想再转弯都转不过来了,所以要转弯就要趁早,转弯越早越容易。不要觉得我是危言耸听,语言的发展变化都是缓慢的,而最终的发展结果可能是可怕的。我们不能只看着今天,还得想着将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如果有人说了,别说将来的中文里有一半英文,就算将来没有中文了也无所谓,都全球化了,还分什么你我啊。对这样的人我是不屑一顾的,不值得花一秒钟与之讨论。

在政策推广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一刀切,不能走极端。彻底杜绝外来词和缩写词也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尽力将其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下,能用简洁明快的汉语表达的,一定要用汉语。比如那个CBA,明显就是模仿NBA嘛,其实取个中文名字也完全可以。别看中国足球臭,但职业联赛叫中超,不用字母表达也行啊。平时说的“欧冠”,“欧洲冠军杯”不都挺好挺习惯的么,也没人非得叫UEFA啊,怎么NBA就不能用中文表达了?都是习惯而已。能用中文,为什么一定要用英文字母呢?

对于英文缩写词的事情,主要责任在政府,没有早早注意到问题之所在,但现在再改也为时不晚。只要翻译得好,中国人民一定会接受。除了外来缩写词,还有就是纯音译词,我们也要同等对待,给与足够的重视。能用汉字表达的就不要用纯音译词。例如boycott,台湾就说是“杯葛”,这个词我们就不能引进,我们要说“抵制”。明明是一个动词,又不是新事物的名字,怎么还非得音译呢?这种音译就彻底抛弃了汉字的表意性,纯粹是利用发音。那“杯葛”和“悲格”是没有区别的。如果我们都把“抵制日货”说成“杯葛日货”,那为什么不把“吃午饭”说成“依特午饭”呢?还有,insurance这个词在香港有人就用“燕梳”来表达,其实不就是“保险”么?类似这种音译都要不得,都是和“可口可乐”这种的高水平翻译没法比的。我举的这两个港台的例子说明大陆也要注意翻译的方法,如果意译的同时又能符合原来的发音当然更好,但还是要以意译为基础。

从对外来词汇的态度上升到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我们和外界交往就是要吸收全世界优秀文化的养分,为我所用。如果把外来词汇比喻成肉的话,我们得把肉做熟了,吃下去,消化了,才能成为自己的力量。如果都把肉贴在自己身上,那又有什么用呢?

鲜花

臭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月影仙女 2010-6-23 23:00
如今很多国人,把中国文化视为落后,无限崇拜西方文化。
  说中文非要扯进英文,很不知所谓。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9 20:31 , Processed in 0.02900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