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93|回复: 148

佛经中的逻辑——摘自涅槃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0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法在很大程度上,以信得入。但不是说佛法重视信,就忽略了推导和逻辑。佛经里逻辑方面的强大,远超过普通人的想象。前段时间读涅槃经,很有感触,顺手摘几段逻辑辩论的部分来与大家分享,以前我曾经贴过楞严经里的逻辑分析,因为是不同经文,就另开新帖了。


     
  尔时佛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若疑有佛无佛有法无法有僧无僧。有苦无苦有集无集有灭无灭有道无道。有实无实有我无我有乐无乐有净无净有常无常。有乘无乘有性无性。有众生无众生。有有无有有真无真。有因无因有果无果。有作无作有业无业有报无报者。今恣汝所问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我实不见若天若人若魔若梵若沙门若婆罗门。有来问我不能答者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师子吼。即从座起敛容整服前礼佛足。长跪叉手白佛言。世尊。我适欲问。如来大慈复垂听许
  尔时佛告诸大众言。诸善男子。汝等今当于是菩萨深生恭敬尊重赞叹。应以种种香花伎乐璎珞幡盖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房舍殿堂。而供养之迎来送去。所以者何。是人已于过去诸佛深种善根福德成就。是故今于我前欲师子吼。


      这个是师子吼菩萨提问的,所以我把前面师子吼出来的场景也给贴出来了。


尔时世尊告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汝若欲问今可随意。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为佛性。以何义故。名为佛性。何故复名常乐我净。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见一切众生所有佛性。十住菩萨住何等法不了了见。佛住何等法而了了见。十住菩萨以何等眼不了了见。佛以何眼而了了见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若有人能为法咨启。则为具足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亦复解知名为佛性。乃至能知十住菩萨以何眼见诸佛世尊以何眼见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云何名为智慧庄严。云何名为福德庄严。善男子。慧庄严者。谓从一地乃至十地。是名慧庄严。福德庄严者。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罗蜜。复次善男子。慧庄严者。所谓诸佛菩萨。福德庄严者。谓声闻缘觉九住菩萨
  复次善男子。福德庄严者。有为有漏有有有果报有碍非常是凡夫法。慧庄严者无为无漏。无无无果报无碍常住。善男子。汝今具足是二庄严。是故能问甚深妙义。我亦具足是二庄严能答是义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不应问一种二种。云何世尊。说言能答一种二种。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无一二种。一种二种者是凡夫相
  佛言。善男子。若有菩萨无二种庄严。则不能知一种二种。若有菩萨具二庄严。则能解知一种二种。若言诸法无一二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无一二云何得说一切诸法无一无二。善男子。若言一二是凡夫相。是乃名为十住菩萨。非凡夫也。何以故。一者名为涅槃。二者名为生死。何故一者名为涅槃。以其常故。何故二者名为生死。爱无明故。常涅槃者。非凡夫相生死。二者亦非凡夫相。以是义故。具二庄严者能问能答
  善男子。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善男子。不见中道者凡有三种。一者定乐行。二者定苦行。三者苦乐行。定乐行者。所谓菩萨摩诃萨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虽复处在阿鼻地狱如三禅乐。定苦行者。谓诸凡夫。苦乐行者。谓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行于苦乐作中道想。以是义故。虽有佛性而不能见。如汝所问以何义故。名佛性者。善男子。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复次善男子。道有三种。谓下上中。下者梵天无常谬见是常。上者生死无常谬见是常。三宝是常横计无常。何故名上。能得最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中者名第一义空。无常见无常常见于常。第一义空不名为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为上。何以故。即是下故。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义故。名为中道
  复次善男子。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则有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为中。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为佛性。是故佛性常乐我净。以诸众生不能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佛性实非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善男子。譬如贫人家有宝藏是人不见。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而语之言。汝舍宅中有金宝藏。何故如是贫穷困苦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即以方便令彼得见以得见故是人即得常乐我净。佛性亦尔。众生不见。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诸佛菩萨。以方便力种种教告令彼得见。以得见故众生即得常乐我净
  复次善男子。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无常无断即是观照十二因缘智。如是观智是名佛性。二乘之人虽观因缘。犹亦不得名为佛性。佛性虽常以诸众生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又未能渡十二因缘河犹如兔马。何以故。不见佛性故。善男子。是观十二因缘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善男子。譬如胡瓜名为热病。何以故。能为热病作因缘故。十二因缘亦复如是。善男子。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因识果。以是义故。彼无明体亦因亦因因。识亦果亦果。果佛性亦尔。善男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善男子。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果故常恒无变。以是义故。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以何义故甚深甚深。众生业行不常不断而得果报。虽念念灭而无所失。虽无作者而有作业。虽无受者而有果报。受者虽灭果不败亡。无有虑知和合而。有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见知。不见知故无有终始。十住菩萨惟见其终不见其始。诸佛世尊见始见终。以是义故。诸佛了了得见佛性。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善男子。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毬。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佛与佛性无差别者。一切众生何用修道。佛言。善男子。如汝所问是义不然。佛与佛性虽无差别。然诸众生悉未具足。善男子。譬如有人恶心害母。害已生悔三业虽善。是人故名地狱人也。何以故。是人定当堕地狱故。是人虽无地狱阴界诸入。犹故得名为地狱人。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见有人修行善者名见天人。修行恶者名见地狱。何以故。定受报故。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是义故。我于此经而说是偈
  本有今无  本无今有  三世有法
  无有是处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种。一未来有。二现在有。三过去有。一切众生未来之世。当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众生现在悉有烦恼诸结。是故现在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众生过去之世有断烦恼。是故现在得见佛性。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问言。汝有苏耶。答言。我有酪实非苏。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苏。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毕竟有二种。一者庄严毕竟。二者究竟毕竟。一者世间毕竟。二者出世毕竟。庄严毕竟者。六波罗蜜。究竟毕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一乘。以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善男子。如郁单越三十三天。果报覆故此间众生不能得见。佛性亦尔。诸结覆故众生不见。复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严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诸佛之母。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而令诸佛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首楞严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见。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随其所作处处得名。善男子。如一三昧得种种名。如禅名四禅。根名定根。力名定力。觉名定觉。正名正定。八大人觉名为定觉。首楞严定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具足三定。谓上中下。上者谓佛性也。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中者一切众生具足初禅。有因缘时则能修习。若无因缘则不能修。因缘二种。一谓火灾。二谓破欲界结。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中定。下定者十大地中心数定也。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下定。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十住菩萨虽见一乘。不知如来是常住法。以是故言十地菩萨虽见佛性而不明了。善男子。首楞者。名一切毕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以是故言首楞严定名为佛性
  善男子。我于一时住尼连禅河告阿难言。我今欲洗汝可取衣及以澡豆。我既入水一切飞鸟水陆之属悉来观我。尔时复有五百梵志来在河边。因到我所各相谓言。云何而得金刚之身。若使瞿昙不说断见。我当从其启受齐法。善男子。我于尔时以他心智。知是梵志心之所念。告梵志言。云何谓我说于断见。彼梵志言。瞿昙。先于处处经中说诸众生悉无有我。既言无我。云何而言非断见耶。若无我者持戒者谁。破戒者谁。佛言。我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无有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者岂非我耶。以是义故。我不说断见。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故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是则名说断见也。时诸梵志闻说佛性即是我故。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寻时出家修菩提道。一切飞鸟水陆之属亦发无上菩提之心。既发心已寻得舍身。善男子。是佛性者实非我也。为众生故说名为我
  善男子。如来有因缘故说无我为我。真实无我虽作是说无有虚妄。善男子。有因缘故说我为无我。而实有我为世界故。虽说无我而无虚妄。佛性无我如来说我以其常故。如来是我而说无我得自在故


这段是师子吼菩萨问如来什么是佛性,为什么叫佛性,怎么样才能看见佛性等等。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金刚力士者。以何义故。一切众生不能得见。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虽有青黄赤白之异长短质像盲者不见。虽复不见。亦不得言无青黄赤白长短质像。何以故。盲虽不见有目见故。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夜见色。如来所见如昼见色。善男子。譬如瞎者见色不了。有善良医而为治目。以药力故得了了见。十住菩萨亦复如是。虽见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能得明了。善男子。若有人见一切诸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见非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是之人不见佛性。一切者名为生死。非一切者名为三宝。声闻缘觉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亦见无常无我无乐无净。以是义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分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十分之中得见一分。诸佛世尊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见于佛性如观掌中阿摩勒果。以是义故。首楞严定名为毕竟。善男子。譬如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佛性亦尔。一切凡夫虽不得见。亦不得言无佛性也
  善男子。佛性者。所谓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一切众生悉有三种破烦恼故。然后得见一阐提等。破一阐提然后能得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十二因缘一切众生等共有之亦内亦外。何等十二。过去烦恼名为无明。过去业者则名为行。现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为识。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触时是名六入。未别苦乐是名为触。染习一爱是名为受。习近五欲是名为爱。内外贪求是名为取。为内外事起身口意业是名为有。现在世识名未来生。现在名色六入触受名未来世老病死也。是名十二因缘。善男子。一切众生虽有如是十二因缘。或有未具。如歌罗逻时死则无十二。从生乃至老死得具十二。色界众生无三种受三种触三种爱。无有老病亦得名为具足十二。无色众生无色乃至无有老病。亦得名为具足十二。以定得故故名众生平等具有十二因缘。善男子。佛性亦尔。一切众生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则出醍醐。更有异草。牛若食者则无醍醐。虽无醍醐不可说言雪山之中无忍辱草。佛性亦尔。雪山者名为如来。忍辱草者名大涅槃。异草者十二部经。众生若能听受咨启大般涅槃则见佛性。十二部中虽不闻有。不可说言无佛性也。善男子。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断非非常非非断。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亦尽非尽非尽非非尽。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义非义非义非非义。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云何为色。金刚身故。云何非色。十八不共非色法故。云何非色非非色。色非色无定相故云何为相三十二相故。云何非相。一切众生相不现故。云何非相非非相。相非相不决定故。云何为一。一切众生悉一乘故。云何非一。说三乘故。云何非一非非一。无数法故。云何非常。从缘见故。云何非断。离断见故。云何非非常非非断。无终始故。云何为有。一切众生悉皆有故。云何为无。从善方便而得见故。云何非有非无。虚空性故。云何名尽。得首楞严三昧故。云何非尽。以其常故。云何非尽非非尽。一切尽相断故。云何为因。以了因故云何为果。果决定故。云何非因非果。以其常故。云何为义。悉能摄取义无碍故。云何非义。不可说故。云何非义非非义。毕竟空故。云何为字。有名称故。云何非字。名无名故。云何非字非非字。断一切字故。云何非苦非乐。断一切受故。云何非我。未能具得八自在故。云何非非我。以其常故。云何非我非非我。不作不受故。云何为空。第一义空故。云何非空。以其常故。云何非空非非空。能为善法作种子故。善男子。若有人能思惟解了大涅槃经如是之义。当知。是人则见佛性。佛性者不可思议。乃是诸佛如来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善男子。佛性者非阴界入。非本无今有。非已有还无。从善因缘众生得见。譬如黑铁入火则赤出冷还黑。而是黑色非内非外因缘故有。佛性亦尔。一切众生烦恼火灭则得闻见。善男子。如种灭已芽则得生。而是芽性非内非外。乃至花果亦复如是。从缘故有。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成就具足无量功德。佛性亦尔。悉是无量无边功德之所成就


这段师子吼菩萨问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众生看不见佛性。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菩萨具足成就几法。得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世尊成就几法。得了了见。善男子。菩萨具足成就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云何为十。一者少欲。二者知足。三者寂静。四者精进。五者正念。六者正定。七者正慧。八者解脱。九者赞叹解脱。十者以大涅槃教化众生。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少欲知足有何差别。善男子。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时心不悔恨。少欲者。少有所欲。知足者。但为法事心不愁恼。善男子。欲者有三。一者恶欲。二者大欲。三者欲欲。恶欲者。若有比丘心生贪欲。欲为一切大众上首。令一切僧随逐我后。令诸四部悉皆供养恭敬赞叹尊重于我。令我先为四众说法。皆令一切信受我语。亦令国王大臣长者皆恭敬我。令我大得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上妙屋宅。为生死欲。是名恶欲。云何大欲。若有比丘生于欲心。云何当令四部之众。悉皆知我得初住地乃至十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罗汉果乃至须陀洹果。我得四禅乃至四无阂智。为于利养。是名大欲。欲欲者。若有比丘。欲生梵天魔天自在天转轮圣王若刹利居士若婆罗门皆得自在。为利养故。是名欲欲。若不为是三种恶欲之所害者。是名少欲。欲者名为二十五爱。无有如是二十五爱。是名少欲。不求未来所欲之事。是名少欲。得而不着是名知足。不求恭敬。是名少欲。得不积聚。是名知足。善男子。亦有少欲不名知足。有知足不名少欲。有亦少欲亦知足。有不知足不少欲。少欲者。谓须陀洹。知足者。谓辟支佛。少欲知足者。谓阿罗汉。不少欲不知足者。所谓菩萨。善男子。少欲知足复有二种。一者善。二者不善。不善者。所谓凡夫善者。圣人菩萨。一切圣人虽得道果不自称说。不称说故心不恼恨。是名知足。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习大乘大涅槃经欲见佛性。是故修习少欲知足。云何寂静。寂静有二。一者心静。二者身静。身寂静者。终不造作身三种恶。心寂静者。亦不造作意三种恶。是则名为身心寂静。身寂静者。终不亲近四众。不预四众所有事业。心寂静者。终不修习贪欲嗔恚愚痴。是则名为身心寂静。或有比丘身虽寂静心不寂静。有心寂静身不寂静。有身心寂静。又有身心俱不寂静。身寂静心不寂静者。或有比丘坐禅静处远离四众。心常积集贪欲嗔痴。是名身寂静心不寂静。心寂静身不寂静者。或有比丘亲近四众国王大臣断贪恚痴。是名心寂静身不寂静。身心寂静者。谓佛菩萨。身心不寂静者。谓诸凡夫。何以故。凡夫之人。身心虽静。不能深观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以是义故。凡夫之人不能寂静身口意业。一阐提辈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如是之人亦不得名身心寂静
  云何精进。若有比丘欲令身口意业清净。远离一切诸不善业。修习一切诸善业者。是名精进。是勤精进者系念六处。所谓佛法僧戒施天是名正念。具正念者。所得三昧。是名正定。具正定者。观见诸法犹如虚空。是名正慧。具正慧者。远离一切烦恼诸结。是名解脱。得解脱者。为诸众生称美解脱。言是解脱常恒不变。是名赞叹解脱。解脱即是无上大般涅槃。涅槃者即是烦恼诸结火灭。又涅槃者。名为室宅。何以故。能遮烦恼恶风雨故。又涅槃者。名为归依。何以故。能过一切诸怖畏故。又涅槃者。名为洲渚。何以故。四大暴河不能漂故。何等为四。一者欲暴。二者有暴。三者见暴。四者无明暴。是故涅槃名为洲渚。又涅槃者。名毕竟归。何以故。能得一切毕竟乐故。若有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复次善男子。出家之人有四种病。是故不得四沙门果。何等四病。谓四恶欲。一为衣欲。二为食欲。三为卧具欲。四为有欲。是名四恶欲。是出家病有四良药能疗是病。谓粪扫衣。能治比丘为衣恶欲。乞食能破为食恶欲。树下能破卧具恶欲。身心寂静能破比丘为有恶欲。以是四药除是四病。是名圣行。如是圣行则得名为少欲知足。寂静者有四种乐。何等为四。一者出家乐。二寂静乐。三永灭乐。四毕竟乐。得是四乐名为寂静。具四精进故名精进。具四念处故名正念。具四禅故故名正定。见四圣实故故名正慧。永断一切烦恼结故故名解脱。呵说一切烦恼过故。故名赞叹解脱。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闻是经已亲近修习。远离一切世间之事。是名少欲。既出家已不生悔心。是名知足。既知足已近空闲处远离愦闹。是名寂静。不知足者不乐空闲。夫知足者常乐空寂。于空寂处常作是念。一切世间悉谓我得沙门道果。然我今者实未能得。我今云何诳惑于人。作是念已精勤修习沙门道果。是名精进。亲近修习大涅槃者。是名正念。随顺天行是名正定。安住是定正见正知。是名正慧。正见知者能得远离烦恼结缚。是名解脱。十住菩萨为众生故称美涅槃。是则名为赞叹解脱。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复次善男子。夫少欲者。若有比丘住空寂处端坐不卧。或住树下。或在冢间。或在露处。随有草地而坐其上。乞食而食。随得为足。或一坐食不过一食。惟畜三衣粪衣毳衣。是名少欲。既行是事心不生悔。是名知足。修空三昧是名寂静。得四果已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休息。是名精进。系心思惟如来常恒无有变易。是名正念。修八解脱。是名正定。得四无碍。是名正慧。远离七漏。是名解脱。称美涅槃无有十相。名赞叹解脱。十相者。谓生老病死色声香味触无常。远离十相者名大涅槃。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复次善男子。为多欲故亲近国王大臣长者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自称我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为利养故行住坐卧乃至大小便利。若见檀越犹行恭敬接引语言。破恶欲者名为少欲。虽未能坏诸结烦恼。而能同于如来行处。是名知足。善男子。如是二法乃是念定近因缘也。常为师宗同学所赞。我亦常于处处经中称美赞叹如是二法。若能具足是二法者。则得近于大涅槃门及五种乐。是名寂静。坚持戒者。名为精进。有惭愧者。名为正念。不见心相。名为正定。不求诸法性相因缘。是名正慧。无有相故烦恼则断。是名解脱。称美如是大涅槃经名赞叹解脱。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安住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善男子。如汝所言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为菩提行故则不了了。若无行故则得了了。住十住故虽见不了。住不住故则得了了。菩萨摩诃萨智慧因故见不了了。诸佛世尊断因果故见则了了。一切觉者名为佛性。十住菩萨不得名为一切觉故。是故虽见而不明了。善男子。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于掌中观阿摩勒果。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萨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应当修习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一切众生不能得知如来心相。当云何观而得知耶。善男子。一切众生实不能知如来心相。若欲观察而得知者。有二因缘。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若见如来所有身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观如来所有口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若见色貌一切众生无与等者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闻音声微妙最胜不同众生所有音声。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若见如来所作神通为为众生为为利养。若为众生不为利养。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观如来以他心智观众生时。为利养说为众生说。若为众生不为利养。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云何如来而受是身。何故受身。为谁受身。是名眼见。若观如来云何说法何故说法为谁说法。是名闻见以身恶业加之不嗔。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以口恶业加之不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若见菩萨初生之时。于十方面各行七步。摩尼跋陀富那跋陀鬼神大将。执持幡盖。震动无量无边世界。金光晃曜弥满虚空。难陀龙王及跋难陀以神通力浴菩萨身。诸天形像承迎礼拜。阿私陀仙合掌恭敬。盛年舍欲如弃涕唾。不为世乐之所迷惑。出家修道乐于闲寂。为破邪见六年苦行。于诸众生平等无二。心常在定初无散乱。相好严丽庄饰其身。所游之处丘墟皆平。衣服离身四寸不堕。行时直视不顾左右。所食之物物无完过。坐起之处草不动乱。为调众生故往说法。心无憍慢。是名眼见。若闻菩萨行七步已唱如是言。我今此身最是后边。阿私陀仙合掌而言。大王当知。悉达太子。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在家作转轮王。何以故。相明了故。转轮圣王相不明了。悉达太子身相炳着。是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老病死复作是言。一切众生甚可怜愍。常与如是生老病死共相随逐。而不能观常行于苦。我当断之。从阿罗逻五通仙人受无想定。既成就已后说其非。从郁陀伽仙受非有想非无想定。既成就已说非涅槃是生死法。六年苦行无所克获。即作是言。修是苦行空无所得。若是实者我应得之。以虚妄故我无所得。是名邪术非正道也。既成道已梵天劝请。惟愿如来当为众生广开甘露说无上法。佛言。梵王。一切众生常为烦恼之所障覆。不能受我正法之言。梵王复言。世尊。一切众生凡有三种。所谓利根中根钝根。利根能受。惟愿为说。佛言。梵王。谛听谛听。我今当为一切众生开甘露门。即于波罗奈国转正法轮宣说中道。一切众生不破诸结非不能破。非破非不破。故名中道。不度众生非不能度。是名中道。非一切成亦非不成。是名中道。凡有所说不自言师不言弟子。是名中道。说不为利非不得果。是名中道。正语实语时语真语。言不虚发微妙第一。如是等法。是名闻见。善男子。如来心相实不可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应当依是二种因缘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解释二种因缘,不太熟悉因果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这一段。因果与我们数学当中的因为所以是一回事,只是数学里的因为所以没有时间的位置,佛家的因果把时间因素也加进去了。而且对“因为、所以理论”有很大提高,读完你就会发现的。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八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二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先所说庵罗果喻四种人等。有人行细心不正实。有人心细行不正实。有人心细行亦正实。有人心不细行不正实。是初二种云何可知。如佛所说。虽依是二不可得知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庵罗果喻二种人等实难可知。以难知故我经中说。当与共住。住若不知。当与久处。久处不知。当以智慧。智若不知。当深观察。以观察故。则知持戒及以破戒。善男子。具是四事共住久处智慧观察。然后得知持戒破戒。善男子。戒有二种。持戒亦二。一究竟戒。二不究竟。有人以因缘故受持禁戒。智者当观是人持戒。为为利养为究竟持。善男子。如来戒者无有因缘。是故得名为究竟戒。以是义故。菩萨虽为诸恶众生之所伤害不生恚碍。是故如来得名成就毕竟持戒究竟持戒。善男子。我昔一时与舍利弗及五百弟子。俱共止住摩伽陀国瞻婆大城。时有猎师追逐一鸽。是鸽惶怖至舍利弗影。犹故战栗如芭蕉树至我影中身心安隐恐怖得除。是故当知如来世尊毕竟持戒。乃至身影犹有是力。善男子。不究竟戒尚不能得声闻缘觉。何况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二种。一为利养。二为正法。为利养故受持禁戒当知是戒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虽闻佛性及如来名。犹不得名为闻见也。若为正法受持禁戒。当知是戒能见佛性及以如来。是名眼见。亦名闻见。复有二种。一者根深难拔。二者根浅易动。若能修习空无相愿。是名根深难拔。若不修习是三三昧。虽复修习为二十五有。是名根浅易动。复有二种。一为自身。二为众生。为众生者能见佛性及以如来。持戒之人复有二种。一者性自能持。二者须他教敕。若受戒已经无量世初不漏失。或值恶国遇恶知识恶时恶世。闻邪恶法邪见同止。尔时虽无受戒之法。修持如本无所毁犯。是名性自能持。若遇师僧白四羯磨然后得戒。虽得戒已要凭和上诸师同学善友诲喻乃知进止。听法说法备诸威仪。是名须他教敕。善男子。性能持者。眼见佛性及以如来。亦名闻见。戒复有二。一声闻戒。二菩萨戒。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戒。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槃。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何因缘故受持禁戒。佛言。善男子。为心不悔故。何故不悔。为受乐故。何故受乐。为远离故。何故远离。为安隐故。何故安隐。为禅定故。何故禅定。为实知见故。何故为实知见。为见生死诸过患故。何故为见于生死过患。为心不贪着故。何故为心不贪着。为得解脱故。何故为得解脱。为得无上大涅槃故。何故为得大般涅槃。为得常乐我净法故。何故为得常乐我净。为得不生不灭故。何故为得不生不灭。为见佛性故。是故菩萨性自能持究竟净戒。善男子。持戒比丘虽不发愿求不悔心。不悔之心自然而得。何以故。法性尔故。虽不求乐远离安隐真实知见。见生死过。心不贪着解脱涅槃常乐我净不生不灭。见于佛性而自然得。何以故。法性尔故。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因持戒得不悔果。因于解脱得涅槃果者。戒则无因。涅槃无果。戒若无因则名为常。涅槃有因则是无常。若尔者涅槃则为本无今有。若本无今有是为无常。犹如然灯。涅槃若尔。云何得名我乐净耶。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汝以曾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能问如来如是深义。善男子。不失本念乃如是问也。我忆往昔过无量劫。波罗奈城有佛出世。号曰善得。尔时彼佛三亿岁中演说如是大涅槃经。我时与汝俱在彼会。我以是事咨问彼佛。尔时如来为众生故三昧正受未答此义。善哉大士。乃能忆念如是本事。谛听谛听。当为汝说。戒亦有因。谓听正法。听正法者是亦有因。谓近善友。近善友者是亦有因。所谓信心。信心者是亦有因。因有二种。一者听法。二思惟义。善男子。信心者因于听法。听法者因于信心。如是二法。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譬如尼干立拒举瓶互为因果不得相离。善男子。如无明缘行。行缘无明。是无明行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乃至生缘老死。老死缘生。是生老死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生能生法不能自生。不自生故由生生生。生生不自生复赖生故生。是故二生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信心听法亦复如是。善男子。是果非因谓大涅槃。何故名果。是上果故。沙门果故。婆罗门果故。断生死故。破烦恼故。是故名果。为诸烦恼之所呵责。是故涅槃名果。烦恼者名为过过善男子。涅槃无因而体是果。何以故。无生灭故。无所作故。非有为故。是无为故。常不变故。无处所故。无始终故。善男子。若涅槃有因。则不得称为涅槃也。槃者言因。般涅言无。无有因故。故称涅槃
  师子吼菩萨言。如佛所说涅槃无因。是义不然。若言无者则合六义。一者毕竟无故。故名为无。如一切法无我无我所。二者有时无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河池无水无有日月三者少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食中少碱名为无碱。甘浆少甜名为无甜。四者无受故故名为无。如旃陀罗不能受持婆罗门法。是故名为无婆罗门。五者受恶法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受恶法者不名沙门及婆罗门。是故名为无有沙门及婆罗门。六者不对故。故名为无。譬如无白名之为黑。无有明故名之无明。世尊。涅槃亦尔有时无因故名涅槃
  佛言。善男子。汝今所说如是六义。何故不引毕竟无者以喻涅槃。乃取有时无耶。善男子。涅槃之体毕竟无因。犹如无我及无我所。善男子。世法涅槃终不相对。是故六事不得为喻。善男子。一切诸法悉无有我。而此涅槃真实有我。以是义故。涅槃无因而体是果。是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生故是因非果。非沙门果故名非果。何故名因以了因故。善男子。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了因。能生法者是名生因。灯能了物故名了因。烦恼诸结是名生因。众生父母是名了因。如谷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粪等是名了因。复有生因。谓六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佛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六波罗蜜佛性。复有生因。谓首楞严三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八正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生因。所谓信心六波罗蜜。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见于如来及以佛性。是义云何。世尊。如来之身无有相貌。非长非短非白非黑。无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为相非眼识识。云何可见。佛性亦尔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无常者为欲度脱一切众生方便示现。是名眼见。常者如来世尊解脱之身。亦名眼见亦名闻见。佛性亦二。一者可见。二不可见。可见者十住菩萨诸佛世尊。不可见者一切众生。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闻见者一切众生九住菩萨。闻有佛性如来之身。复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如来解脱。非色者如来永断诸色相故。佛性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色者凡夫乃至十住菩萨。十住菩萨见不了了故名非色。善男子。佛性者复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谓佛菩萨。非色者一切众生。色者名为眼见。非色者名为闻见佛性者非内非外。虽非内外然非失坏。故名众生悉有佛性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乳中有酪。金刚力士诸佛佛性如净醍醐。云何如来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佛言。善男子。我亦不说乳中有酪。酪从乳生故言有酪。世尊。一切生法各有时节。善男子。乳时无酪亦无生苏熟苏醍醐。一切众生亦谓是乳。是故我言乳中无酪。如其有者。何故不得二种名字。如人二能言金铁师。酪时无乳生苏熟苏及以醍醐。众生亦谓是酪非乳。非生熟苏及以醍醐。亦复如是。善男子。因有二种。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如乳生酪。缘因者如醪暖等。从乳生故故言乳中而有酪性。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乳无酪性角中亦无。何故不从角中生耶
  善男子。角亦生酪。何以故。我亦说言缘因有二一醪二暖。角性暖故亦能生酪师子吼言。世尊。若角能生酪。求酪之人何故求乳而不取角
  佛言。善男子。是故我说正因缘因。师子吼菩萨言。若使乳中本无酪性今方有者。乳中本无庵摩罗树。何故不。生。二俱无故善男子。乳亦能生庵摩罗树。若以乳灌一夜之中增长五尺。以是义故我说二因。善男子。若一切法一因生者。可得难言乳中何故不能出生庵摩罗树。善男子。犹如四大为一切色而作因缘。然色各异差别不同。以是义故。乳中不生庵摩罗树。世尊。如佛所说。有二因者正因缘因。众生佛性为是何因。善男子。众生佛性亦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谓诸众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
  师子吼言。世尊。我今定知乳有酪性。何以故。我见世间求酪之人。唯取于乳终不取水。是故当知乳有酪性
  善男子。如汝所问。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众生欲见面像即便取刀
  师子吼言。世尊。以是义故乳有酪性。若刀无面像何故取刀
  佛言。善男子。若此刀中定有面像。何故颠倒。竖则见长。横则见阔。若是自面何故见长。若是他面何得称言是己面像。若因己面见他面者。何故不见驴马面像。师子吼言。世尊。眼光到彼故见面长
  佛言。善男子。而此眼光实不到彼。何以故。近远一时俱得见故。不见中间所有物故。善男子。光若到彼而得见者。一切众生悉见于火。何故不烧。如人远见白物。不应生疑鹤耶幡耶人耶树耶。若光到者。云何得见水精中物渊中鱼石。若不到见何故得见水精中物。而不得见壁外之色。是故若言眼光到彼而见长者。是义不然。善男子。如汝所言乳有酪者。何故卖乳之人但取乳价不责酪直。卖草马者但取马价不责驹直。善男子。世间之人无子息故故求娉妇。妇若怀妊不得言女。若言是女有儿性故故应娉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有儿性亦应有孙。若有孙者则是兄弟。何以故。一腹生故。是故我言女无儿性。若其乳中有酪性者。何故一时不见五味。若树子中有尼拘陀五丈质者。何故一时不见芽茎枝叶花果形色之异。善男子。乳色时异味异果异。乃至醍醐亦复如是。云何可说乳有酪性。善男子。譬如有人明当服苏今已患臭。若言乳中定有酪性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有笔纸墨和合成字。而是纸中本无有字。以本无故假缘而成。若本有者何须众缘譬如青黄合成绿色。当知是二本无缘性若本有者何须合成。善男子。譬如众生因食得命。而此食中实无有命。若本有命未食之时食应是命。善男子。一切诸法本无有性。以是义故我说是偈
  本无今有  本有今无  三世有法
  无有是处 
  善男子。一切诸法因缘故生因缘故灭。善男子。若诸众生内有佛性者。一切众生应有佛身如我今也。众生佛性不破不坏不牵不捉不系不缚。如众生中所有虚空。一切众生悉有虚空无挂碍故。各不自见有此虚空。若使众生无虚空者。则无去来行住坐卧不生不长。以是义故。我经中说一切众生有虚空界。虚空界者是名虚空。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十住菩萨少能见之如金刚珠。善男子。众生佛性诸佛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系缚流转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槃。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一切众生有佛性性。如乳中酪性。若乳无酪性。云何佛说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缘因者。一醪二暖。虚空无性故无缘因
  佛言。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何须缘因。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以有性故故须缘因。何以故。欲明见故。缘因者即是了因。世尊。譬如闇中先有诸物。为欲见故以灯照了。若本无者灯何所照。如泥中有瓶。故须人水轮绳杖等而为了因。如尼拘陀子。须地水粪而作了因。乳中醪暖亦复如是。须作了因。是故虽先有性。要假了因然后得见以是义故。定知乳中先有酪性
  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即是了因。若是了因复何须了。善男子。若是了因性是了者常应自了。若自不了何能了他。若言了因有二种性。一者自了。二者了他。是义不然。何以故。了因一法。云何有二。若有二者乳亦应二。若使乳中无二相者。云何了因而独有二。师子吼言。世尊。如世人言我共八人。了因亦尔。自了了他
  佛言。善男子。了因若尔则非了因。何以故。数者能数自色他色故得言八。而此色性自无了相。无了相故要须智性乃数自他。是故了因不能自了亦不了他。善男子。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修习无量功德。若言修习是了因者已同酪坏。若言因中定有果者。戒定智慧则无增长。我见世人本无禁戒禅定智慧。从师受已渐渐增益。若言师教是了因者。当师教时受者未有戒定智慧。若是了者应了未有。云何乃了戒定智慧令得增长。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了因无者。云何得名有乳有酪
  善男子。世间答难凡有三种。一者转答。如先所说。何故名戒。以不悔故。乃至为得大涅槃故。二者默然答。如有梵志来问我言。我是常耶。我时默然。三者疑答。如此经中若了因有二。乳中何故不得有二。善男子。我今转答。如世人言有乳酪者以定得故。是故得名有乳有酪佛性亦尔。有众生有佛性。以当见故。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是义不然。过去已灭未来未到。云何名有。若言当有名为有者。是义不然。如世间人见无儿息便言无儿。一切众生无佛性者。云何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佛言。善男子。过去名有。譬如种橘。芽生子灭。芽亦甘甜。乃至生果味亦如是。熟已乃醋。善男子。而是醋味子芽乃至生果悉无。随本熟时形色相貌则生醋味。而是醋味本无今有。虽本无今有非不因本。如是本子虽复过去故得名有。以是义故过去名有。云何复名未来为有。譬如有人种植胡麻。有人问言何故种此。答言有油实未有油。胡麻熟已收子熬烝捣压。然后乃得出油。当知是人非虚妄也。以是义故名未来有。云何复名过去有耶。善男子。譬如有人私屏骂王。经历年岁王乃闻之。闻已即问。何故见骂。答言。大王。我不骂也。何以故。骂者已灭。王言。骂者我身二俱存在。云何言灭。以是因缘丧失身命。善男子。是二实无而果不灭。是名过去有。云何复名未来有耶。譬如有人往陶师所问有瓶不。答言有瓶。而是陶师实未有瓶。以有泥故。故言有瓶。当知是人非妄语也。乳中有酪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欲见佛性应当观察时节形色。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实不虚妄。师子吼言。一切众生无有佛性者。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正因故故令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正因。所谓佛性。世尊。若尼拘陀子。无尼拘陀树者。何故名为尼拘陀子。而不名为佉陀罗子。世尊。如瞿昙姓不得称为阿坻耶姓。阿坻耶姓亦复不得称瞿昙姓。尼拘陀子亦复如是。不得称为佉陀罗尼子。佉陀罗尼子不得称为尼拘陀子。犹如世尊不得舍离瞿昙种姓。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以是义故。当知众生悉有佛性佛言。善男子。若言之中有尼拘陀者。是义不然。如其有者。何故不见。善男子。如世间物有因缘故不可得见。云何因缘。谓远不可见。如空中鸟迹。近不可见。如人眼睫。坏故不见。如根败者。乱想故不见。如心不专一。细故不见。如小微尘。障故不见。如云表星。多故不见。如稻聚中麻。相似故不见。如豆在豆聚。尼拘陀树不同如是八种因缘。如其有者何故不见。若言细障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树相粗故。若言性细。云何增长。若言障故不可见者常应不见。本无粗相今则见粗。当知是粗本无其性。本无见性今则可见。当知是见亦本无性。子亦如是。本无有树今则有之当有何咎。师子吼言。如佛所说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了因。尼拘陀子以地水粪作了因故令细得粗
  佛言。善男子。若本有者何须了因。若本无性了何所了。若尼拘陀中本无粗相。以了因故乃生粗者。何故不生佉陀罗树。二俱无故。善男子。若细不见者粗应可见。譬如一尘则不可见。多尘和合则应可见。如是子中粗应可见。何以故。见中已有芽茎花果。一一果中有无量子。一一子中有无量树。是故名粗。有是粗故故应可见。善男子。若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性而生树者。眼见是子为火所烧。如是烧性亦应本有。若本有者树不应生。若一切法本有生灭。何故先生后灭不一时耶。以是义故。当知无性


下面是精彩部分,问答都很精妙。还有如来三十二相,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双耳垂肩,手长过膝,眉间白毫,胸前卐字等等,而且说了这些相是如何来的。比如一看一个人的牙齿齐白细密,就知道这个人说话很有准。说的一般就是可以信任的。因为是前生积累来的。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尼拘陀子本无树性而生树者。是子何故不出于油。二俱无故。善男子。如是子中亦能生油。虽无本性因缘故有
  师子吼言。何故不名胡麻油耶。善男子。非胡麻故。善男子。如火缘生火水缘生水。虽俱从缘不能相有。尼拘陀子及胡麻油亦复如是。虽俱从缘各不相生。尼拘陀子性能治冷。胡麻油者性能治风。善男子。譬如甘蔗。因缘故生石蜜黑蜜。虽俱一缘色貌各异。石蜜治热黑蜜治冷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其乳中无有酪性。麻无油性。尼拘陀子无有树性。泥无瓶性。一切众生无佛性者。如佛先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人天无性。以无性故人可作天天可作人。以业因缘不以性故。菩萨摩诃萨以业因缘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诸众生有佛性者。何因缘故。一阐提等断诸善根堕于地狱。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等不应能断。若可断者云何得言佛性是常。若非常者不名佛性。若诸众生有佛性者。何故名为初发心耶。云何而言是毗跋致阿毗跋致。毗跋致者当知是人无有佛性。世尊。菩萨摩诃萨一心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慈大悲见生老病死烦恼过患。观大涅槃无生老死烦恼诸过。信于三宝及业果报受持禁戒。如是等法名为佛性。若离是法有佛性者。何须是法而作因缘。世尊。如乳不假缘必当成酪。生苏不尔要待因缘。所谓人功水瓶攒绳。众生亦尔。有佛性者。应离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定有者行人何故见三恶苦生老病死而生退心。亦不须修六波罗蜜。即应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乳非缘而得成酪。然非不因六波罗蜜而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当知众生悉无佛性。如佛先说僧宝是常。如其常者则非无常。非无常者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僧若常者云何复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世尊。若使众生从本已来无菩提心。亦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后方有者众生佛性亦应如是本无后有。以是义故。一切众生应无佛性。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久知佛性之义。为众生故作如是问。一切众生实有佛性。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不应而有初发心者。善男子。心非佛性。何以故。心是无常佛性常故。汝言何故有退心者。实无退心。心若有退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迟得故名之为退。此菩提心实非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断于善根堕地狱故。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辈则不得名一阐提也。菩提之心亦不得名为无常也。是故定知菩提之心实非佛性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不应假缘如乳成酪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言五缘成于生苏。当知佛性亦复如是。譬如众石有金有银有铜有铁。俱禀四大一名一实。而其所出各各不同。要假众缘众生福德炉冶人功然后出生。是故当知本无金性。众生佛性不名为佛。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然后得佛。汝言众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以诸因缘未和合故。善男子。以是义故。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善男子。汝言僧常一切众生无佛性者。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有二。一者世和合。二者第一义和合。世和合者名声闻僧。义和合者名菩萨僧。世僧无常佛性是常。如佛性常义僧亦尔。复次有僧谓法和合。法和合者谓十二部经。十二部经常。是故我说法僧是常。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者名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中亦有佛性。十二因缘常佛性亦尔。是故我说僧有佛性。又复僧者谓诸佛和合。是故我说僧有佛性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云何有退有不退者。谛听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三法则便退转。何等十三。一者心不信。二者不作心。三者疑心。四者吝惜身财。五者于涅槃中生大怖畏。云何乃令众生永灭。六者心不堪忍。七者心不调柔。八者愁恼。九者不乐。十者放逸。十一者自轻己身。十二者自见烦恼无能坏者。十三者不乐进趣菩提之法。善男子。是名十三法。令诸菩萨退转菩提。复有六法坏菩提心。何等为六。一者吝法。二者于诸众生起不善心。三者亲近恶友。四者不勤精进。五者自大憍慢。六者营务世业。如是六法则能破坏菩提之心。善男子。有人得闻诸佛世尊是人天师。于众生中最上无比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法眼明了见法无碍。能度众生于大苦海。闻已即复发大誓愿。如其世间有如是人。我亦当得以是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复为他之所教诲发菩提心。或闻菩萨阿僧祇劫修行苦行。然后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已思惟。我今不堪如是苦行。云何能得是故有退。善男子。复有五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五。一者乐在外道出家。二者不修大慈之心。三者好求法师过恶。四者常乐处在生死。五者不喜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是名五法退菩提心。复有二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二。一者贪乐五欲。二者不能恭敬尊重三宝。以如是等众因缘故退菩提心
  云何复名不退之心。有人闻佛能度众生生老病死。不从师咨自然修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提道是可得者。我当修习必令得之。以是因缘发菩提心。所作功德若多若少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誓愿。愿我常得亲近诸佛及佛弟子。常闻深法五情完具。若遇苦难不失是心。复愿诸佛及诸弟子。常于我所生欢喜心具。五善根。若诸众生斫伐我身斩截手足头目支节。当于是人生大慈心深自喜庆。如是诸人为我增长菩提因缘。若无是者我当何缘而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发是愿。莫令我得无根二根女人之身。不系属人不遭恶主不属恶王不生恶国。若得好身种姓真正多饶财宝不生憍慢。令我常闻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若为众生有所演说。愿令受者敬信无疑常于我所不生恶心。宁当少闻多解义味。不愿多闻于义不了。愿作心师不师于心。身口意业不与恶交。能施一切众生安乐。身戒心慧不动如山。欲为受持无上正法。于身命财不生悭吝。不净之物不为福业。正命自活心无邪谄。受恩常念小恩大报。善知世中所有事艺。善解众生方俗之言。读诵书写十二部经不生懈怠懒堕之心。若诸众生不乐听闻。方便引接令彼乐闻。言常柔软口不宣恶。不和合众能令和合。有忧怖者令离忧怖。饥馑之世令得丰足。疾病之世作大医王病药所须财宝自在。令疾病者悉得除愈。刀兵之劫有大力势断其残害令无遗余。能断众生种种怖畏。所谓若死闭系打掷水火王贼贫穷破戒恶名恶道。如是等畏悉当断之。父母师长深生恭敬。怨憎之中生大慈心。常修六念空三昧门十二因缘生灭等观。出息入息天行梵行及以圣行。金刚三昧首楞严定。无三宝处令我自得寂静之心。若其身心受大苦时。莫失无上菩提之心。莫以声闻辟支佛心而生知足。无三宝处常在外道法中出家。为破邪见不习其道。得法自在得心自在。于有为法了了见过。令我怖畏二乘道果。如惜命者怖畏舍身。为众生故乐处三恶。如诸众生乐忉利天。为一一人于无量劫受地狱苦心不生悔。见他得利不生妒心。常生欢喜如自得乐。若值三宝当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医药。灯明花香伎乐幡盖七宝供养。若受佛戒坚固护持。终不生于毁犯之想。若闻菩萨难行苦行。其心欢喜不生悔恨。自识往世宿命之事。终不造作贪嗔痴业。不为果报而集因缘。于现在乐不生贪着。善男子。若有能发如是愿者。是名菩萨终不退失菩提之心。亦名施主。能见如来明了佛性。能调众生度脱生死。善能护持无上正法。能得具足六波罗蜜。善男子。以是义故。不退之心不名佛性
  善男子。汝不可以有退心故。言诸众生无有佛性。譬如二人俱闻他方有七宝山。山有清泉其味甘美。有能到者永断贫穷服其水者增寿万岁。唯路悬远崄阻多难。时彼二人俱欲共往。一人庄严种种行具。一则空往无所赍持。相与前进路值一人多赍宝货七珍具足。二人便前问言。仁者。彼土实有七宝山耶。其人答言。实有不虚我已获宝饮服其水。唯患路崄多有盗贼。沙卤棘刺乏于水草。往者千万达者甚少。闻是事已一人即悔寻作是言。路既悬远艰难非一。往者无量达者无几。而我云何当能到彼。我今产业粗自供足。若涉斯路或失身命。身命不全长寿安在。一人复言。有人能过我亦能过。若得果达则得如愿采取珍宝饮服甘水。如其不达以死为期。是时二人一则悔还。一则前进到彼山所多获财宝。如愿服水多赍所有还其所止。奉养父母赈给宗亲。时悔还者见是事已心中生热。彼去已还我何为住。即便庄严涉道而去。七宝山者喻大涅槃。甘美之水喻于佛性。其二人者喻二菩萨初发道心。崄恶道者喻于生死。所逢人者喻佛世尊。有盗贼者喻于四魔。沙卤棘刺喻诸烦恼。无水草者喻不修习菩提之道。一人还者喻退转菩萨。其直往者喻不退菩萨。善男子。众生佛性常住不变犹彼崄道。不可说言人悔还故令道无常。佛性亦尔。善男子。菩提道中终无退者。善男子。如向悔者。见其先伴获宝而还。势力自在供养父母给足宗亲多受安乐。见是事已心中生热。即复庄严复道还去。不惜身命堪忍众难。遂便到彼七宝山中。退转菩萨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经中说。一切众生乃至五逆犯四重禁及一阐提悉有佛性师子吼言。世尊。云何菩萨有退不退。善男子。若有菩萨修习如来三十二相业因缘者得名不退。得名菩萨摩诃萨也。名不动转。名为怜愍一切众生。名胜一切声闻缘觉。名阿毗跋致。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如须弥山。以是业缘得足下平如奁底相
  若菩萨摩诃萨于父母所和上师长乃至畜生。以如法财供养供给。以是业缘得成足下千辐轮相
  若菩萨摩诃萨不杀不盗。于父母师长常生欢喜。以是业缘得成三相。一者手指纤长。二者足跟长。三者其身方直。如是三相同一业缘。若菩萨摩诃萨修四摄法摄取众生。以是业缘得网缦指如白鹅王
  若菩萨摩诃萨父母师长若病苦时。自手洗拭捉持案摩。以是业缘得手足软若菩萨摩诃萨持戒闻法惠施无厌。以是业缘得节踝[跳-兆+庸]满身毛上靡
  若菩萨摩诃萨专心听法演说正教。以是业缘得鹿王[跳-兆+專]
  若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不生害心。饮食知足常乐惠施瞻病给药。以是业缘其身圆满如尼拘陀树。立手过膝顶有肉髻无见顶相。若菩萨摩诃萨见怖畏者为作救护。见裸跣者施与衣服。以是业缘得阴藏相
  若菩萨摩诃萨亲近智者远离愚人。善喜问答扫治行路。以是业缘皮肤细软身毛右旋。若菩萨摩诃萨常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香花灯明施人。以是业缘得身金色常光明曜。若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所珍之物能舍不吝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以是业缘得七处满相
  若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心不生疑。以是业缘得柔软声
  若菩萨摩诃萨如法求财以用布施。以是业缘得缺骨充满师子上身臂肘佣纤若菩萨摩诃萨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以是业缘得四十牙齿白净齐密
  若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修大慈悲。以是业缘得二牙相
  若菩萨摩诃萨常作是愿。有来求者随意给与以是业缘得师子颊
  若菩萨摩诃萨随诸众生所须饮食悉皆与之。以是业缘得味中上味
  若菩萨摩诃萨自修十善兼以化人。以是业缘得广长舌
  若菩萨摩诃萨不讼彼短不谤正法。以是业缘得梵音声
  若菩萨摩诃萨见诸怨憎生于喜心。以是业缘得目睫绀色
  若菩萨摩诃萨不隐他德称扬其善。以是业缘得白毫相。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修习如是三十二相业因缘时。则得不退菩提之心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业果佛性亦不可思议。何以故。如是四法皆悉是常。以是常故不可思议。一切众生烦恼覆障故名为常。断常烦恼故故名无常。若言一切众生常者。何故修习八圣道分为断众苦。众苦若断则名无常。所受之乐则名为常。是故我言。一切众生烦恼覆障不见佛性。以不见故不得涅槃


睡觉去了,今天先贴这么多。

引用自:http://chatz.fjnet.com/html/kk/books/cyjd/npj.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师子吼 于 2010-1-21 14:43 编辑

看大家的参与度不高,改变一下方法,蓝字的是师子吼的问题,红字的是佛的答复。师子吼菩萨问问题是丝丝入扣,佛的回答也是一环紧套一环。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八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九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三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以是二因应无缚解。是五阴者念念生灭。如其生灭谁有缚解。世尊。因此五阴生后五阴。此阴自灭不至彼阴。虽不至彼能生彼阴。如因子生芽子不至芽。虽不至芽而能生芽。众生亦尔。云何缚解。善男子。谛听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如人舍命受大苦时。宗亲围绕。号哭懊恼。其人惶怖莫知依救。虽有五情无所知觉。肢节战动不能自持。身体虚冷暖气欲尽。见先所修善恶报相。善男子。如日垂没山陵堆阜。影现东移理无西逝。众生业果亦复如是。此阴灭时彼阴续生。如灯生闇灭灯灭闇生善男子。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而是蜡印不变在泥。文非泥出不余处来。以印因缘而生是文。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余来。因现阴故生中阴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名虽无差而时节各异。是故我说中阴五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是中阴中有三种食。一者思食。二者触食。三者意食。中阴二种。一善业果。二恶业果。因善业故得善觉观。因恶业故得恶觉观。父母交会牉合之时。随业因缘向受生处。于母生爱于父生嗔。父精出时谓是己有。见已心悦而生欢喜。以是三种烦恼因缘。中阴阴坏生后五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生时诸根有具不具。具者见色则生于贪。生于贪故则名为爱。狂故生贪是名无明。贪爱无明二因缘故。所见境界皆悉颠倒。无常见常无我见我。无乐见乐无净见净。以四倒故作善恶行。烦恼作业业作烦恼。是名系缚。以是义故名五阴生。是人若得亲近于佛及佛弟子诸善知识。便得闻受十二部经。以闻法故观善境界。观善境界故得大智慧。大智慧者名正知见。得知见故于生死中而生悔心。生悔心故不生欢乐。不生欢乐故能破贪心。破贪心故修八圣道。修八圣道故得无生死。无生死故名得解脱。如火不遇薪名之为灭。灭生死故名为灭度。以是义故名五阴灭。师子吼言。空中无刺云何言拔。阴无系者云何系缚。佛言。善男子。以烦恼锁系缚五阴。离五阴已无别烦恼。离烦恼已无别五阴。善男子。如柱持屋离屋无柱离柱无屋。众生五阴亦复如是。有烦恼故名为系缚。无烦恼故名为解脱。善男子。如拳合掌。系结等三。合散生灭更无别法。众生五阴亦复如是。有烦恼故名为系缚。无烦恼故名为解脱。善男子。如说名色系缚众生。名色若灭则无众生。离名色已无别众生。离众生已无别名色。亦名名色系缚众生。亦名众生系缚名色。师子吼言。世尊。如眼不自见指不自触刀不自割受不自受。云何如来说言名色系缚名色。何以故。言名色者即是众生。言众生者即是名色。若言名色系缚众生。即是名色系缚名色。佛言。善男子。如二手合时。更无异法而来合也。名之与色亦复如是。以是义故。我言名色系缚众生。若离名色则得解脱。是故我言众生解脱。师子吼言。世尊若有名色是系缚者。诸阿罗汉未离名色亦应系缚。善男子。解脱二种。一者子断。二者果断。言子断者名断烦恼。阿罗汉等已断烦恼众结烂坏。是故子结不能系缚。未断果故名果系缚。诸阿罗汉不见佛性。以不见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可言果系。不得说言名色系缚。善男子。譬如然灯油未尽时明则不灭。若油尽者灭则无疑。善男子。所言油者喻诸烦恼。灯喻众生。一切众生烦恼油故不入涅槃。若得断者则入涅槃。师子吼言。世尊。灯之与油二性各异。众生烦恼则不如是。众生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众生。众生名五阴五阴名众生。五阴名烦恼烦恼名五阴。云何如来喻之于灯。佛言。善男子。喻有八种。一者顺喻。二者逆喻。三者现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后喻。七者先后喻。八者遍喻。云何顺喻。如经中说。天降大雨沟渎皆满。沟渎满故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故小泉满。小泉满故大泉满。大泉满故小池满。小池满故大池满。大池满故小河满。小河满故大河满。大河满故大海满。如来法雨亦复如是。众生戒满。戒满足故不悔心满。不悔心满故欢喜满。欢喜满故远离满。远离满故安隐满。安隐满故三昧满。三昧满故正知见满。正知见满故厌离满。厌离满故呵责满。呵责满故解脱满。解脱满故涅槃满。是名顺喻。云何逆喻。大海有本所谓大河。大河有本所谓小河。小河有本所谓大池。大池有本所谓小池。小池有本所谓大泉。大泉有本所谓小泉。小泉有本所谓大坑。大坑有本所谓小坑。小坑有本所谓沟渎。沟渎有本所谓大雨。涅槃有本所谓解脱。解脱有本所谓呵责。呵责有本所谓厌离。厌离有本所谓正知见。正知见有本所谓三昧。三昧有本所谓安隐。安隐有本所谓远离。远离有本所谓喜心。喜心有本所谓不悔。不悔有本所谓持戒。持戒有本所谓法雨。是名逆喻。云何现喻。如经中说。众生心性犹如猕猴。猕猴之性舍一取一。众生心性亦复如是。取着色声香味触法无暂住时。是名现喻。云何非喻。如我昔告波斯匿王。大王。有亲信人从四方来各作是言。大王。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王若闻者当设何计。王言。世尊。设有此来无逃避处。惟当专心持戒布施。我即赞言。善哉大王。我说四山即是众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来切人。云何大王。不修戒施。王言。世尊。持戒布施得何等果。我言。大王。于人天中多受快乐。王言。世尊。尼拘陀树持戒布施。亦于人天受安隐耶。我言。大王。尼拘陀树不能持戒修行布施。如其能者则受无异。是名非喻。云何先喻。我经中说。譬如有人贪着妙花。采取之时为水所漂。众生亦尔。贪受五欲。为生死水之所漂没。是名先喻。云何后喻。如法句说
  莫轻小罪  以为无殃  水渧虽微  渐盈大器 
  是名后喻。云何先后喻。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云何遍喻。如经中说。三十三天有波利质多树。其根入地深五由延。高百由延。枝叶四布五十由延。叶熟则黄。诸天见已心生欢喜。是叶不久必当堕落。其叶既落复生欢喜。是枝不久必当变色。枝既变色复生欢喜。是色不久必当生疱。见已复喜。是疱不久必当生嘴。见已复喜。是嘴不久必当开剖。开剖之时香气周遍五十由延。光明远照八十由延。尔时诸天夏三月时在下受乐。善男子。我诸弟子亦复如是。叶色黄者。喻我弟子念欲出家。其叶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须发。其色变者。喻我弟子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初生疱者。喻我弟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嘴者。喻于十住菩萨得见佛性。开剖者。喻于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香者。喻于十方无量众生受持禁戒。光者。喻于如来名号无碍周遍十方。夏三月者。喻三三昧。三十三天受快乐者。喻于诸佛在大涅槃得常乐我净。是名遍喻。善男子。凡所引喻不必尽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或复全取。如言如来面如满月。是名少分。善男子。譬如有人初不见乳转。问他言乳为何类。彼人答言如水蜜贝。水则湿相蜜则甜相贝则色相。虽引三喻未即乳实。善男子。我言灯喻喻于众生亦复如是。善男子。离水无河。众生亦尔。离五阴已无别众生。善男子。如离箱舆轮轴辐辋更无别车。众生亦尔。善男子。若欲得合彼灯喻者。谛听谛听我今当说。炷者喻于二十五有。油者喻爱。明喻智慧。除破黑闇喻破无明。暖喻圣道。如灯油尽明焰则灭。众生爱尽则见佛性。虽有名色不能系缚。虽复处在二十五有。不为诸有之所污染。师子吼言。世尊。众生五阴空无所有。谁有受教修习道者。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念心慧心发心勤精进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虽念念生灭。犹故相似相续不断。故名修道。师子吼言。世尊。如是等法皆念念灭。是念念灭亦相似相续。云何修习。佛言。善男子。如灯虽念念灭。而有光明除破闇冥。念等诸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如众生食虽念念灭。亦令饥者而得饱满。譬如上药虽念念灭亦能愈病。日月光明虽念念灭。亦能增长树林草木。善男子。汝言念念灭云何增长者。心不断故名为增长。善男子。如人诵书所诵字句不得一时。前不至中中不至后。人之与字及以心想俱念念灭。以久修故而得通利。善男子。譬如金师从初习作至于皓首。虽念念灭前不至后。以积习故所作遂妙。是故得称善好金师。读诵经书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种子。地亦不教汝当生芽。以法性故牙则自生。乃至花亦不教汝当作果。以法性故而果自生。众生修道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数法。一不至二二不至三。虽念念灭而至千万。众生修道亦复如是。善男子。如灯念念灭。初灭之焰不教后焰我灭汝生当破诸闇。善男子。譬如犊子生便求乳。求乳之智实无人教。虽念念灭而初饥后饱。是故当知不应相似。若相似者不应异生。众生修道亦复如是。初虽未增以久修故。则能破坏一切烦恼。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须陀洹人得果证已。虽生恶国犹故持戒。不杀盗淫两舌饮酒。须陀洹阴即此处灭不至恶国。修道亦尔不至恶国。若相似者何故不生净妙国土。若恶国阴非须陀洹阴。云何而得不作恶业。佛言。善男子。须陀洹者虽生恶国。终不失于须陀洹名阴不相似。是故我引犊子为喻。须陀洹人虽生恶国。以道力故不作恶业。善男子。譬如香山有师子王。是故一切飞鸟走兽绝迹。此山无敢近者。有时是王至雪山中。一切鸟兽犹故不住。须陀洹人亦复如是。虽不修道以道力故不作诸恶。善男子。譬如有人服食甘露。甘露虽灭以其力势能令是人不生不死。善男子。如须弥山有上妙药名楞伽利。有人服之虽念念灭。以药力故不遇患苦。善男子。如转轮王所坐之处。王虽不在无人敢近。何以故。王威力故。须陀洹人亦复如是虽生恶国不修习道。以道力故不作恶业。善男子。须陀洹阴于此而灭虽生异阴。犹故不失须陀洹阴。善男子。譬如众生为果实故于种子中多役作业。粪治溉灌未得果实而子复灭。亦得名为因子得果。须陀洹阴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资产巨富。惟有一子先已终殁。其子有子复在他土。其人忽然奄便命终。孙闻是已还收产业。虽知财货非其所作。然其收取无遮护者。何以故。以姓一故。须陀洹阴亦复如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子吼言。如佛说偈
  比丘若修习  戒定及智慧
  当知是不退  亲近大涅槃 
  世尊。云何修戒云何修定云何修慧。




佛言。善男子。若有人受持禁戒。但为自利人天受乐。不为度脱一切众生。不为拥护无上正法。但为利养畏三恶道。为命色力安无碍辩。畏惧王法恶名秽称为世事业。如是护戒则不得名修习戒也。善男子。云何名为真修习戒。受持戒时。若为度脱一切众生为护正法。度不度故。解未解故。归无归故。未入涅槃令得入故。如是修时。不见戒不见戒相不见持者。不见果报不观毁犯。善男子。若能如是。是则名为修习戒也。云何复名修习三昧。修三昧时。为自度脱为于利养。不为众生不为护法。为见贪欲秽食等过。男女等根九孔不净。斗讼打刺互相杀害。若为此事修三昧者。是则不名修习三昧。善男子。云何复名真修三昧。若为众生修习三昧。于众生中得平等心。为令众生得不退法。为令众生得圣心故。为令众生得大乘故。为欲护持无上法故。为令众生不退菩提故。为令众生得首楞严故。为令众生得金刚三昧故。为令众生得陀罗尼故。为令众生得四无碍故。为令众生见佛性故。作是行时。不见三昧不见三昧相。不见修者不见果报。善男子。若能如是。是则名为修习三昧。云何复名修于智慧。若有修者作是思惟。我若修习如是智慧。则得解脱度三恶道谁能利益一切众生。谁能度人于生死道。佛出世难如优昙钵花。我今能断诸烦恼结必得解脱果。是故我当勤修智慧。速断烦恼早得度脱。如是修者。不得名为修习智慧。云何名为真修习者。智者若观生老死苦。一切众生无明所覆。不知修习无上正道。愿我此身悉代众生受大苦恼。众生所有贫穷下贱破戒之心贪嗔痴业。愿皆悉来集于我身。愿诸众生不生贪取。不为名色之所系缚。愿诸众生早度生死。令我一身处之不厌。愿令一切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修时。不见智慧不见智慧相。不见修者不见果报。是则名为修习智慧。善男子。修习如是戒定智慧是名菩萨。不能如是修戒定慧是名声闻
  复次善男子。云何复名修集于戒。若能破坏一切众生十六恶律仪。何等十六。一者为利餧养羔羊肥已转卖。二者为利买已屠杀。三者为利餧养猪豚肥已转卖。四者为利买已屠杀。五者为利餧养牛犊肥已转卖。六者为利买已屠杀。七者为利养鸡令肥肥已转卖。八者为利买已屠杀。九者钓鱼。十者猎师。十一者劫夺。十二者魁脍。十三者网捕飞鸟。十四者两舌。十五者狱卒。十六者咒龙。能为众生永断如是十六恶业。是名修戒。云何修定。能断一切世间三昧。所谓无身三昧。能令众生生颠倒心谓是涅槃。有无边心三昧净聚三昧世边三昧世断三昧世性三昧世丈夫三昧非想非非想三昧。如是等定能令众生生颠倒心谓是涅槃。若能永断如是三昧。是则名为修习三昧。云何复名修习智慧。能破世间所有恶见。一切众生悉有恶见。所谓色即是我亦是我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乃至识亦如是。常即是我色灭我存。色即是我色灭我灭。复有人言。作者名我受者名色。复有人言。作者名色受者名我。复有人言。无作无受自生自灭悉非因缘。复有人言。无作无受悉是自在之所造作。复有人言。无有作者无有受者。一切悉是时节所作。复有人言。作者受者悉无所有。地等五大名为众生。善男子。若能破坏一切众生如是恶见。是则名为修智慧也。善男子。修习戒者为身寂静。修习三昧为心寂静。修习智慧为坏疑心。坏疑心者为修习道。修习道者为见佛性。见佛性者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为得无上大涅槃故。得大涅槃者为断众生一切生死一切烦恼一切诸有一切诸界一切诸谛故。断于生死乃至断谛。为得常乐我净法故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若不生不灭名大涅槃者。生亦如是不生不灭。何故不得名为涅槃。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是生虽复不生不灭而有始终。世尊。是生死法亦无始终。若无始终则名为常。常即涅槃。何故不名生死为涅槃耶。善男子。是生死法悉有因果。有因果故不得名之为涅槃也。何以故。涅槃之体无因果故。师子吼言。世尊。夫涅槃者亦有因果。如佛所说
  从因故生天  从因堕恶道
  从因故涅槃  是故皆有因 
  如佛往昔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沙门道果。言沙门者。谓能具修戒定智慧。道者谓八圣道。沙门果者所谓涅槃。世尊。涅槃如是岂非果耶。云何说言涅槃之体无因无果。
佛言。善男子。我所宣说涅槃因者。所谓佛性。佛性之性不生涅槃。是故我言涅槃无因。能破烦恼故名大果。不从道生故名无果。是故涅槃无因无果。师子吼言。世尊。众生佛性为悉共有为各各有。若共有者一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切众生亦应同得世尊。如二十人同有一怨。若一人能除。余十九人皆亦同除。佛性亦尔。一人得时余亦应得。若各各有则是无常。何以故。可算数故。然佛所说众生佛性不一不二。若各各有不应说言诸佛平等。亦不应说佛性如空。佛言。善男子。众生佛性不一不二。诸佛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同共有之。若有能修八圣道者。当知是人则得明见。善男子。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之则成醍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师子吼言。如佛所说忍辱草者。一耶多耶。如其一者牛食则尽。如其多者云何而言众生佛性亦如是耶。如佛所说。若有修习八圣道者则见佛性。是义不然。何以故。道若一者如忍辱草则应有尽。如其有尽一人修已余则无分。若道多者云何得言具足修习。亦不得名萨婆若智。佛言。善男子。如平坦路一切众生悉于中行无障碍者。中路有树其阴清凉。行人在下憩驾止息。然其树阴常住不移。亦不消坏无持去者。路。喻圣道。阴喻佛性。善男子。譬如大城唯有一门。虽有多人经由入出。都无有能作障碍者。亦复无人破坏毁落而赍持去。善男子。譬如桥梁行人所由。亦无有人遮止障碍毁坏持去。善男子。譬如良医遍疗众病。亦无有能遮止是医治此舍彼。圣道佛性亦复如是。
     师子吼言。世尊。所引诸喻义不如是。何以故。先者在路于后则妨。云何而言无有障碍。余亦皆尔。圣道佛性若如是者。一人修时应妨余者。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言义不相应。我所喻道是少分喻非一切也。善男子。世间道者则有障碍。此彼之异无有平等。无漏道者则不如是。能令众生无有障碍。平等无二无有方处此彼之异。如是正道能为一切众生佛性。而作了因不作生因。犹如明灯照了于物。善男子。一切众生皆同无明因缘于行。不可说言一人无明因缘行已其余应无。一切众生悉有无明因缘于行。是故说言十二因缘一切平等。众生所修无漏正道亦复如是。等断众生烦恼四生诸界有道。以是义故名为平等。其有证者彼此知见无有障碍。是故得名萨婆若智。师子吼言。一切众生身不一种。或有天身或有人身畜生饿鬼地狱之身。如是多身差别非一。云何而言佛性为一。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置毒乳中。乃至醍醐皆悉有毒。乳不名酪酪不名乳。乃至醍醐亦复如是。名字虽变毒性不失。遍五味中皆悉如是。若服醍醐亦能杀人。实不置毒于醍醐中。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虽处五道受别异身。而是佛性常一无变


此处到了精彩之处,有好几个小故事,讲的是如来如何降服六道邪师的过程。之所以解释这个过程,是为了回答师子吼菩萨问的为什么如来不在大的城市涅槃,却选了这么个小地方。如来告诉他,这都是因缘。远了说,如来多劫以前在此处初发心,又曾在此处修行,又曾发愿象过去世古释迦牟尼佛一样说涅槃经。近了说,为了降服外道,六师去哪里,如来就追去哪里说法,最终,六师在大城市待不住了,跑到小拘尸那城,如来也追到拘尸那城来讲法,并最终在此地涅槃。这段基本讲述了如来一生度众生的过程,包括中间如何收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的故事,以及在各个城市里度众生时的故事。算是如来对自己一生的自述吧。

  师子吼言。世尊。十六大国有六大城。所谓舍婆提城、婆枳多城、瞻婆城、毗舍离城、波罗奈城、王舍城。如是六城世中最大。何故如来舍之。在此边地弊恶极陋隘小拘尸那城入般涅槃。善男子。汝不应言拘尸那城边地弊恶最陋隘小应言是城微妙功德之所庄严。何以故。诸佛菩萨所行处故。善男子。如贱人舍。王若过者则应赞叹。是舍严丽功德成就。能令大王回驾临顾。善男子。如人重病服秽弊药。服已病愈即应欢喜赞叹。是药最上最妙能愈我病。善男子。如人乘船在大海中。其船卒坏无所依倚。因倚死尸得到彼岸。到彼岸已应大欢喜赞叹。是尸我赖相遇而得安隐。拘尸那城亦复如是。乃是诸佛菩萨行处。云何而言边地弊恶陋隘小城。善男子。我念往昔过恒河沙劫劫名善觉。时有圣王姓憍尸迦。七宝成就千子具足。其王始初造立此城。周匝纵广十二由延七宝庄严。土多有河其水清净柔软甘美。所谓泥连禅河伊罗跋提河熙连禅河伊搜末堆河毗婆舍那河。如是等河其数五百。河此彼岸树木繁茂花果鲜洁。尔时人民寿命无量。时转轮圣王过百年已作是唱言。如佛所说。一切诸法皆悉无常。若能修习十善法者。能断如是无常大苦。人民闻已咸共奉修十善之法。我于尔时闻佛名号。受持十善思惟修习。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是心已复以是法转教无量无边众生言。一切法无常变坏。是故我今续于此处。亦说诸法无常变坏。惟说佛身是常住法。我忆往昔所行因缘。是故今来在此涅槃。亦欲酬报此地往恩。以是义故。我经中说。我眷属者受恩能报
  复次善男子。往昔众生寿无量时。尔时此城名拘舍跋提。周匝纵广五十由延。时阎浮提居民邻接鸡飞相及。有转轮王名曰善见。七宝成就千子具足。王四天下。第一太子思惟正法得辟支佛。时转轮王见其太子成辟支佛威仪庠序神通希有。见是事已即舍王位如弃涕唾。出家在此娑罗树间。八万岁中修习慈心。悲喜舍心各八万岁。善男子。欲知尔时善见圣王则我身是。是故我今常乐游止如是四法。是四法者名为三昧。以是义故如来之身常乐我净。善男子。以是因缘今来在此拘尸那城娑罗树间三昧正受
  善男子。我念往昔过无量劫。此城尔时名迦毗罗卫。其城有王名曰白净。其王夫人名曰摩耶。王有一子名悉达多。尔时王子不由师教。自然思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大目犍连。给侍弟子名曰阿难。尔时世尊在双树间演说如是大涅槃经。我时在会得预斯事。闻诸众生悉有佛性。闻是事已即于菩提得不退转。寻自发愿。愿未来世成佛之时。父母国土名字弟子侍使之人说法教化。如今世尊等无有异。以是因缘今来在此敷扬演说大涅槃经。

    善男子。我初出家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频婆娑罗王遣使而言。悉达太子。若为圣王我当臣属。若不乐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愿先来至此王舍城说法度人受我供养。我时默然已受彼请。
    善男子。我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向竭阇国时。伊连禅河有婆罗门姓迦叶氏。与五百弟子在彼河侧求无上道。我为是人故往说法。迦叶言。瞿昙。我今年迈已百二十。摩伽陀国所有人民及其大王频婆娑罗。咸谓我已证罗汉果。我今若当在于汝前听受法者。一切人民或生倒心。大德迦叶非罗汉耶。幸愿瞿昙速往余处。若此人民定知瞿昙功德胜我。我等无由复得供养。我时答言。迦叶。汝若于我不生殷重大嗔恨者。见容一宿明当早去。迦叶言。瞿昙。我心无他深相爱重。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我言。迦叶。毒中之毒不过三毒。我今已断。世间之毒我所不畏。迦叶复言。苟能不畏善哉听住。善男子。我于尔时故为迦叶现十八变。如经中说。尔时迦叶及其眷属五百等辈。见闻是已证罗汉果。是时迦叶复有二弟。一名伽耶迦叶。二名那提迦叶。师徒眷属复有五百。亦皆证得阿罗汉果。时王舍城六师之徒。闻是事已即于我所生大恶心。我时赴信受彼王请诣王舍城。未至中路王与无量百千之众悉来奉迎。我为说法。时闻法已。欲界诸天八万六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频婆娑罗王所将营从十二万人得须陀洹果。无量众生成就忍心。既入城已度舍利弗大目犍连及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令舍本心出家学道。我即住彼受王供养。外道六师相与聚集诣舍卫城
  时彼城中有一长者名须达多。为儿娉妇诣王舍城。既达彼城寄止长者珊檀那舍。时此长者中夜而起告诸眷属。仁等。可起速共庄严扫治宅舍办具肴膳。须达闻已寻自思惟。将非欲请摩伽王耶。为有婚姻欢乐会乎。思惟是已寻前问言。大士。欲请摩伽陀王频婆娑罗耶。为有婚姻欢乐会乎。遽务不安乃如是耶。长者答言。不也居士。我明请佛无上法王。须达长者初闻佛名身毛皆竖。寻复问言。何等名佛。长者答言。汝不闻耶。迦毗罗城有释种子。字悉达多姓瞿昙氏父名白净。其生未久相师占之。定当得作转轮圣王。如庵罗果已在手中。心不愿乐舍之出家。无师自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贪恚痴尽。常住无变不生不灭无有忧畏。于诸众生其心平等犹如父母等视一子。所有身心众中最胜。虽胜一切而无憍慢。涂割二事其心无二。智慧通达于法无碍。具足十力四无所畏五智三昧大慈大悲及三念处。故号为佛。明受我请。是故匆匆未暇相瞻。须达多言。善哉大士。所言佛者功德无上今在何处。长者答言。今在此间王舍大城。住迦兰陀竹林精舍。时须达多一心念佛所有功德十力无畏五智三昧大慈大悲及三念处。作是念时忽然大明。其明猛盛犹如白日。即寻光出至城门下。佛神力故门自开辟。既出门已路有天祠。须达经过礼拜致敬。寻还黑闇心生惶怖。复欲还返所止之处。时彼城门有一天神告须达言。仁者。若往如来所者多 护 善利。须达多言。云何善利。答言。长者。假使有人真宝珓珞骏马百匹香象百头宝车百乘。铸金为人其数复百。端正女人身佩璎珞众宝厕填。上妙宫宅殿堂屋宇雕文刻镂。金盘银粟银盘金粟数各一百以施一人。如是展转尽阎浮提。所得功德。不如有人发意一步诣如来所。须达多言。善男子。汝是谁耶。答言。长者。我是胜相婆罗门子。是汝往昔善知识也。我因往日见舍利弗大目犍连心生欢喜。舍身得作北方天王毗沙门子。专知守护此王舍城。我因礼拜舍利弗等生欢喜心。尚得如是妙好之身。况当得见如来大师礼拜供养。须达长者闻是事已。即还复道来诣我所。到已头面敬礼我足。我时即为如应说法。长者闻已得须陀洹果。既获果证复请我言。如来大慈。惟愿临顾至舍卫城受我微供。我即问言。卿舍卫国颇有精舍相容受不。须达多言。若佛哀愍必见垂顾。便当自竭营办成立。善男子。我于尔时默然受请。须达长者已蒙听许即白我言。我从昔来未为斯事。惟愿如来。遣舍利弗指授仪则。我即顾命敕令营佐。时舍利弗与须达多共载一车往舍卫城。我神力故。经一日夜便到所止。时须达多白舍利弗。大德。此大城外何处有地。不近不远多饶泉池。有好林树花果郁茂清净闲豫。我当于中为佛世尊及比丘僧造立精舍。舍利弗言。只陀园林不近不远。清净寂寞多有泉池树。木花果随时而有。此处最胜可安立精舍。时须达多闻是语已。即往只陀大长者所。告只陀言。我今欲为无上法王造立僧坊。惟仁园地任中造立。吾今欲买能见与不。只陀答言。设以真金遍布其地犹不相与。须达多言。善哉只陀。林地属我。汝便取金。只陀答言。我园不卖云何取金。须达多言。若意不了当共往诣断事人所。时二长者即共俱往断事者所。断事者言。园属须达只陀取金。须达长者即时使人车马载负随集布地。一日之中唯五百步金未周遍。只陀言曰。长者。若悔随意听止。须达多言。吾不悔也。自念当出何藏金足。只陀念言。如来法王真实无上。所说妙法清净无染。故使斯人轻宝乃尔。即语须达。余未遍者不复须金。请以见与。我自为佛造立门楼。常使如来经由出入。只陀长者自造门楼。须达长者七日之中成立大房足三百口。禅房静处六十三所。冬室夏堂各各别异。厨坊浴室洗脚之处。大小圊厕无不备足。所设已讫即执香炉向王舍城遥作是言。所设已办惟愿如来。慈哀怜愍为诸众生受是住处。我时玄知是长者心。即与大众发王舍城。譬如壮士屈伸臂顷。至舍卫城只陀园林须达精舍。我既到已。须达长者以其所设奉施于我。我时受已即住其中


上面这段讲,如来刚出家,还没有成佛之前,王舍城的国王频婆娑罗王供养如来,并对如来说,如果修成了,一定要来王舍城度他。如来当时默许。所以先到王舍城度众生。有个须达多长者有事儿来这个王舍城,看到有人供养如来,心生欢喜,自己也要在舍卫国供养。如来说可以呀,你有足够大的地方吗?这个须达多长老说,只要如来您肯去,我现在就去造个园子。并且让如来派个懂行的人跟着,所以如来派舍利弗去了。没想到到了舍卫国之后遇到麻烦事儿了。他们看好一个园子,但这个园子是只陀太子的。须达多就过去找只陀,说我要买你的园子,卖给我吧。但只陀不卖。说,你即使用金子把地铺满,也不卖给你。须达多就说,好了,只陀,只要肯卖给我这块林地,我就真给你那么多金子。只陀说,我的园子不卖,还谈什么给我金子。须达多说,你如果不卖,那我们去断事人的地方,让断事的人给评评理。结果一断,断事人说了,只要须达多准备了足够的金子,只陀就只好收金卖园。之后须达长者就叫来人车马,运来金子,开始往地上铺。一天时间,还差五百步没铺完。只陀就对须达多说,长者,如果你现在后悔,随时都可以停止交易。须达多说我不后悔,自己捉摸着如何弄够金子。只陀就想,如来法王真实无上,所说的法也清净无染,所以这个人才能如此轻视财宝,不惜重金购买这个园子当讲堂。就对须达多说,剩下的没铺完的不用铺了,那些金子也不用你出了,我自己为如来造个门楼,让如来经常从这里出入。造好了门楼和大房、禅房之后,如来就与众弟子来此处讲经说法,这个园子非常有名,金刚经等一大批经典就是在这里讲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讲如来继续与六师斗法,包括辩论。中间师子吼又问如来为何出生(四月初八)、出家(二月初八)、成道(腊月初八)都选初八,而涅槃选二月十五呢?答案请大家到文中去找。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九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四
  时诸六师心生嫉妒。悉共集诣波斯匿王作如是言。大王当知。王之土境清夷闲静。真是出家住止之处。是故我等为斯事故而来至此。大王。以法正治为民除患。沙门瞿昙年既幼稚。学日又浅道术无施。此国先有耆旧宿德。自怙王种不生恭敬。若是王种法应治民。如其出家应敬宿德。大王善听。沙门瞿昙真实不生王种之中。瞿昙沙门若有父母何由劫夺他之父母。大王。我经中说。过千岁已有一妖祥幻化物出。所谓沙门瞿昙是也。是故当知。沙门瞿昙无父无母。若有父母云何说言诸法无常苦空无我无作无受。以幻术故诳惑众生。愚者信受智者舍之。大王。夫人王者天下父母。如秤如地如风如火如道如河如桥如灯如日如月。如法断事不择怨亲。沙门瞿昙不听我活。随我去处追逐不舍。惟愿大王。听我等辈与彼瞿昙较其道力。若彼胜我我当属彼。我若胜彼彼当属我。王言。大德。汝等各各自有行法。止住之处亦各不同。我今定知。如来世尊于汝无妨。六师答言。云何无妨。沙门瞿昙以幻术法诱诳诸人及婆罗门归伏已尽。王若听我与较道力。王之善名流布八方。如其不者恶声盈路。王言。大德。汝以未知如来道力威神巍巍故求较试。若定知者恐不能也。大王。汝今已受瞿昙幻耶。唯愿大王。留神听察。莫轻我等构之虚言。不如验之以实。王言。善哉善哉。六师之徒欢喜而出。时波斯匿王即敕严驾来至我所。头面敬礼右绕三匝退坐一面而白我言。世尊。六师向来求较道力。我不量度敢已许之
  佛言。大王。善哉善哉。但当更于此国处处造立僧坊。何以故。我若与彼较其神力。彼众之中受化者多。此处狭小云何容受。善男子。我于尔时为六师故。从初一日至十五日。现大希有神通变化。当是时也。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量众生于三宝所生信不疑。六师徒众其数无量。破邪见心正法出家。无量众生于菩提中得不退心。无量众生得陀罗尼诸三昧门。无量众生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
  尔时六师内心惭愧。相与围绕至婆枳多城。教彼人民信受邪法。瞿昙沙门但说空事。善男子。我时为母处忉利天波利质多树安居说法。是时六师心大欢喜唱言。善哉。瞿昙幻术今已灭没。复教无量无数众生增长邪见。尔时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及四部众白目连言。大德。此阎浮提邪见增长。众生可愍行大黑闇。惟愿大德。至彼天上稽首世尊如我言曰。譬如犊子其生未久若不得乳必死无疑。我等众生亦复如是。惟愿如来。哀愍众生还来住此。尔时目连默然而许。如大力士屈伸臂顷往彼天上。至世尊所白佛言。阎浮提中所有四众渴仰如来思见闻法。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及四众等稽首足下。此阎浮提所有众生邪见增长。行大黑闇甚可怜愍譬如犊子其生未久若不得乳必死不疑。我等亦尔。惟愿如来。为众生故。还来在此阎浮提中。佛告目连。汝今速还至阎浮提。告诸国王及四部众。却后七日我当还下。为六师故复当至彼婆枳多城。过七日已我与释天梵天魔天无量天子及首陀会一切天人。前后围绕至婆枳多城。大师子吼作如是言。惟我法中独有沙门及婆罗门。一切诸法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离诸过恶。若言他法亦有沙门及婆罗门。有常有我有涅槃者无有是处。尔时无量无边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时六师各相谓言。若我法中实无沙门婆罗门者。云何而得世间供养于是六师。复相集聚诣毗舍离。善男子。我于一时住毗舍离庵罗林间。时庵罗女知我在中。欲来我所。我于尔时告诸比丘。当观念处善修智慧随所修习心莫放逸。云何名为观于念处。若有比丘观察内身不见于我及以我所。观察外身及内外身不见于我及以我所。观受心法亦复如是。是名念处。云何名为修习智慧。若有比丘真实而见苦集灭道。是名比丘修习智慧。云何名为心不放逸。若有比丘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是名比丘心不放逸。时庵罗女即至我所。头面作礼右绕三匝。修敬已毕却坐一面。善男子。我于尔时为庵罗女如应说法。是女闻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彼城中有梨车子其数五百来至我所。头面作礼右绕三匝。修敬已毕却坐一面。我时复为诸梨车子如应说法。诸善男子。夫放逸者有五事果。何等为五。一者不得自在财利。二者恶名流布于外。三者不乐慧施穷乏。四者不乐见于四众。五者不得诸天之身。诸善男子。因不放逸能生世法出世间法。若有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勤修不放逸法。夫放逸者。复有十三果报。何等十三。一者乐为世间作业。二者乐说无益之言。三者常乐久寝睡眠。四者乐说世间之事。五者常乐亲近恶友。六者常懈怠懒惰。七者常为他人所轻。八者虽有所闻寻复忘失。九者乐处边地。十者不能调伏诸根。十一者食不知足。十二者不乐空寂。十三者所见不正。是名十三。善男子。夫放逸者。虽得近佛及佛弟子犹故为远。诸梨车子言。我等自知是放逸人。何以故。如其我等不放逸者。如来法王当出我土。时大会中有婆罗门子。名曰无胜。语诸梨车子。善哉善哉。如汝所言。频婆娑罗王已获大利。如来世尊出其国土。犹如大池生妙莲花。虽生在水水不能污。诸梨车子。佛亦如是。虽生彼国不为世法之所滞碍。诸佛世尊无出无入。为众生故出现于世。不为世法之所滞碍。仁等。自迷耽荒五欲。不知亲近往如来所。是故名为放逸之人。非佛出于摩伽陀国名放逸也。何以故。如来世尊犹彼日月。非为一人二人出世。时诸梨车闻是语已。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作是言。善哉善哉。无胜童子。快说如是善妙之言。时诸梨车各各脱身所著一衣以施无胜。无胜受已。转以奉我。复作是言。世尊。我从梨车得是衣物。惟愿如来。哀愍众生受我所献。我于尔时。愍彼无胜即为纳受。时诸梨车同时合掌。作如是言。惟愿如来。于此土地一时安居受我微供。我时默然受梨车请。是时六师闻是事已。师宗相与诣波罗奈城。尔时我复往波罗奈住波罗河边。时波罗奈有长者子。名曰宝称。耽荒五欲不知非常。以我到故自然而得白骨观法。见其殿舍宫人婇女悉为白骨。心生怖惧如刀毒蛇如贼如火。即出其舍来诣我所随路而言。瞿昙沙门。我今如为贼所追逐甚大怖惧。愿见救济。佛言。善男子。佛法众僧安隐无惧。长者子言。若三宝中无所畏者。我今亦当得无所畏。我即听其出家为道。时长者子复有同友其数五十。遥闻宝称厌欲出家。即共和顺相与出家。六师闻已展转复诣瞻婆大城。时瞻婆大国一切人民悉共奉事六师之徒。初未曾闻佛法僧名。多有诸人作极恶业。我于尔时为众生故往瞻婆城。时彼城中有大长者无有继嗣。供事六师以求子息。其后不久妇则怀妊。长者知已。往六师所欢喜而言。我妇怀妊男耶女耶。六师答言。生必是女。长者闻已心生愁恼。复有知识来谓长者。何故愁恼乃如是耶。长者答言。我妇怀妊未知男女故问六师。六师见语如我相法生必是女。我闻是语自惟年老财富无量。如其非男无所付嘱是故我愁。知识复言。汝无智慧先不闻耶。优楼频螺迦叶兄弟为谁弟子。佛耶六师耶。六师若是一切智者。迦叶何故舍之不事为佛弟子。又舍利弗目犍连等及诸国王频婆娑罗等。诸王夫人末利夫人等。诸国长者须达多等。如是诸人非佛弟子耶。旷野鬼神阿阇世王护财醉象鸯掘魔罗。恶心炽盛欲害其母。如是等辈斯非如来所调伏耶。长者。如来世尊于一切法知见无碍故名为佛。发言无二故名如来。断烦恼故名阿罗诃。世尊所说终无有二。六师不尔。云何可信。如来今者近在此住。若欲实知当诣佛所。尔时长者即与是人来诣我所。头面作礼右绕三匝。合掌长跪而作是言。世尊。于诸众生平等无二怨亲一相。我为爱结之所系缚。于怨亲中未能无二。我今欲问如来世事。深自愧惧未敢发言。世尊。我妇怀妊六师相言。生必是女。是事云何。佛言。长者。汝妇怀妊是男无疑。其儿生已福德无比。尔时长者闻我语已生大欢喜便退还家。尔时六师闻我玄记生者必男有大福德。心生嫉妒以庵罗果和合毒药。持往其家语长者言。快哉瞿昙。善说其相汝妇临月可服此药。服此药已儿则端正产者无患。长者欢喜受其毒药与妇令服服已寻死。六师欢喜周遍城市高声唱言。沙门瞿昙。记彼长者。妇当生男其儿福德天下无胜。今儿未生母已丧命。尔时长者复于我所生不信心。即依世法殡殓棺盖送至城外。多积干薪以火焚之。我以道眼明见此事顾命阿难。取我衣来吾欲往彼摧灭邪见
  时毗沙门天告摩尼跋陀大将而作是言。如来。今欲诣彼冢间。卿可速往平治扫洒安师子座求妙花香庄严其地。尔时六师遥见我往。各相谓言。瞿昙沙门。至此冢间欲啖肉耶。是时多有未得法眼诸优婆塞。各怀差愧而白我言。彼妇已死愿不须往。尔时阿难语众人言。且待须臾如来不久当广开阐诸佛境界。我时到已坐师子座。长者难言。所言无二可名世尊。母已终亡云何生子。我言。长者卿于尔时都不见问母命修短。但问所怀为是男女。诸佛如来发言无二。是故当知。定必得子。是时死尸火烧腹裂。子从中出端坐火中。犹如鸳鸯处莲花台。六师见已复作是言。妖哉瞿昙。善为幻术。长者见已心复欢喜呵责六师。若言幻者汝何不作。我于尔时寻告耆婆。汝往火中抱是儿来。耆婆欲往。六师前牵语耆婆言。瞿昙沙门。所作幻术未必常尔。或能不能如其不能脱相烧害。汝今云何信受其言。耆婆答言。如来使入阿鼻地狱所有猛火尚不能烧。况世间火。尔时耆婆前入火聚。犹入清凉大河水中。抱持是儿还诣我所授儿与我。我受儿已告长者言。一切众生寿命不定如水上泡。众生若有殷重业果。火不能烧毒不能害。是儿业果非我所作。时长者言。善哉世尊。是儿若得尽其天命。惟愿如来为立名字。佛言。长者。是儿生于猛火之中。火名树提。应名树提。尔时会中见我神化。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六师周遍六城不得停足惭愧低头。复来至此拘尸那城。既至此已唱如是言。诸人当知。沙门瞿昙。是大幻师诳惑天下遍六大城。譬如幻师幻作四兵。所谓车兵马兵象兵步兵。又复幻作种种璎珞城郭宫宅河池树木。沙门瞿昙。亦复如是。幻作王身为说法故。或作沙门身婆罗门身男身女身小身大身。或作畜生鬼神之身。或说无常或说有常。或时说苦或时说乐。或说有我或说无我。或说有净或说无净。或时说有或时说无。所为虚妄故名为幻。譬如因子随子得果。瞿昙沙门。亦复如是。摩耶所生母既是幻。子不得非。沙门瞿昙。无实知见。诸婆罗门经年积岁修习苦行护持禁戒。尚言未有真实知见。何况瞿昙年少学浅不修苦行。云何而有真实知见。若能具满七年苦行见犹不多。况所修习不满六年。愚人无智信受其教。如大幻师诳惑愚者。沙门瞿昙。亦复如是。善男子。如是六师于此城中大为众生增长邪见。善男子。我见是事心生怜愍。以其神力请召十方诸大菩萨。云集此林周匝弥满四十由延。今于此中大师子吼。善男子。虽于空处多有所说。则不得名师子吼也。于此智人大众之中。真得名为大师子吼。师子吼者。说一切法悉无常苦无我不净。惟说如来常乐我净。尔时六师复作是言。若瞿昙。有我我亦有我。所言我者见者名我。瞿昙。譬如有人向中见物。我亦如是。向喻于眼。见者喻我。佛告六师。若言见者名我。是义不然。何以故。汝所引喻因向见者。人在一向六根俱用。若定有我因眼见者。何不如彼一根之中俱伺诸尘。若一根中不能一时闻见六尘。当知无我。所引向喻虽经百年见者因之所见无异。眼根若尔。年迈根熟亦应无异。人向异故见内见外。眼根若尔。亦应内外一时俱见。若不见者云何有我。六师复言。瞿昙。若无我者谁能见耶。佛言。有色有明有心有眼。是四和合故名为见。是中实无见者受者。众生颠倒言有见者及以受者。以是义故。一切众生所见颠倒。诸佛菩萨所见真实。六师。若言色是我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色实非我。色若是我不应而得丑陋形貌。何故复有四姓差别。悉不一种婆罗门耶。何故属他不得自在。诸根缺陋生不具足。何故不作诸天之身。而受地狱畜生饿鬼种种诸身。若不能得随意作者。当知。必定无有我也。以无我故名为无常。无常故苦。苦故为空。空故颠倒。以颠倒故一切众生轮转生死。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六师。如来世尊永断色缚乃至识缚。是故名为常乐我净。复次色者即是因缘。若因缘者则名无我。若无我者名为苦空。如来之身非是因缘。非因缘故则名有我。若有我者即常乐净。六师复言。瞿昙。色亦非我乃至识亦非我。我者遍一切处犹如虚空。佛言。若遍有者则不应言我初不见。若初不见则知是见本无今有。若本无今有是名无常。若无常者云何言遍。若遍有者五道之中应具有身。若有身者应各受报。若各受报云何而言转受人天。汝言遍者一耶多耶。我若一者则无父子怨亲中人。我若多者一切众生所有五根悉应平等。所有业慧亦应如是。若如是者云何说言根有具足不具足者。善业恶业愚智差别。瞿昙。众生我者无有边际。法与非法则有分齐。众生修法则得好身。若行非法则得恶身。以是义故。众生业果不得无差
  佛言。善男子。法与非法若如是者我则不遍。我若遍者则应悉到。如其到者修善之人亦应有恶。行恶之人亦应有善。若不尔者云何言遍。瞿昙。譬如一室然百千灯。各各自明不相妨碍。众生我者亦复如是。修善行恶不相杂合。善男子。汝等若言我如灯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彼灯之明从缘而有。灯增长故明亦增长。众生我者则不如是明从灯出住在异处。众生我者不得如是从身而出住在异处。彼灯光明与闇共住。何以故。如闇室中然一灯时照则不了。及至多灯乃得明了。若初灯破闇则不须后灯。若须后灯。当知。初明与闇共住。瞿昙。若无我者谁作善恶
  佛言。若我作者云何名常。如其常者。云何而得有时作善有时作恶。若言有时作善恶者。云何复得言我无边。若我作者。何故而复习行恶法。如其我是作者。智者何故生疑。众生无我。以是义故外道法中定无有我。若言我者则是如来。何以故。身无边故无疑网故。不作不受故名为常。不生不灭故名为乐。无烦恼垢故名为净。无有十相故名为空。是故如来常乐我净空无诸相。诸外道言。若言如来常乐我净无相故空。当知瞿昙所说之法则非空也。是故我今当顶戴受持。尔时外道其数无量。于佛法中信心出家。善男子。以是因缘故我于此娑罗双树大师子吼。师子吼者名大涅槃。善男子。东方双者破于无常获得于常。乃至北方双者破于不净而得于净。善男子。此中众生为双树故护娑罗林。不令外人取其枝叶斫截破坏。我亦如是。为四法故令诸弟子护持佛法。何等名四。常乐我净。此四双树四王典掌。我为四王护持我法。是故于中而般涅槃。善男子。娑罗双树花果常茂。常能利益无量众生。我亦如是。常能利益声闻缘觉。花者喻我。果者喻乐。以是义故。我于此间婆罗双树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师子吼言。世尊。如来何故二月涅槃?善男子。二月名春。春阳之月万物生长。种植根栽花果敷荣。江河盈满百兽孚乳。是时众生多生常想。为破众生如是常心。说一切法悉是无常。惟说如来常住不变。善男子。于六时中孟冬枯悴众不爱乐。春阳和液人所贪爱。为破众生世间乐故。演说常乐我净亦尔。如来为破世我世净故说如来真实我净。言二月者。喻于如来二种法身。冬不乐者。智者不乐如来无常入于涅槃。二月乐者。喻于智者爱乐如来常乐我净。种植者。喻诸众生闻法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种诸善根。河者。喻于十方诸大菩萨来诣我所咨受如是大涅槃典。百兽孚乳者。喻我弟子生诸善根。花喻七觉果喻四果。以是义故。我于二月入大涅槃。师子吼言。如来初生出家成道转妙法轮皆以八日。何故涅槃独十五日。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十五日月无亏盈。诸佛如来亦复如是。入大涅槃无有亏盈。以是义故。以十五日入般涅槃。善男子。如十五日月盛满时有十一事。何等十一。一能破闇。二令众生见道非道。三令众生见道邪正。四除郁蒸得清凉乐。五能破坏荧火高心。六息一切贼盗之想。七除众生畏恶兽心。八能开敷优钵罗花。九合莲花。十引发行人进路之心。十一令诸众生乐受五欲多获快乐。善男子。如来满月亦复如是。一者破坏无明大闇。二者演说正道邪道。三者开示生死邪崄。涅槃平正。四者令人远离贪欲嗔恚痴热。五者破坏外道无明。六者破坏烦恼结贼。七者除灭畏五盖心。八者开敷众生种善根心。九者覆盖众生五欲之心。十者发起众生进修趣向大涅槃行。十一者令诸众生乐修解脱。以是义故。于十五日入大涅槃。而我真实不入涅槃。我弟子中愚痴恶人。定谓如来入于涅槃。譬如母人多有诸子。其母舍行至他国土。未还之顷诸子各言。我母已死。而是母人实不死也
  



明天是腊月初八,我们的传统喝腊八粥就是从佛家来的。当时释迦牟尼佛于腊八子夜,夜睹明星而悟道。后来得放牛女的牛乳供养,恢复了体力,才去度化众生。寺院的僧人感念如来恩、众生恩,也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所以于这一天煮粥给大家喝,俗称腊八粥。时间长了,民间也都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其实佛家的文化,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了。而且我们丝毫不觉得有异样或者奇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何等比丘能庄严此娑罗双树。善男子。若有比丘受持读诵十二部经。正其文句通达深义为人解说初中后善。为欲利益无量众生演说梵行。如是比丘则能庄严娑罗双树。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阿难比丘即其人也。何以故。阿难比丘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为人开说正语正义。犹如写水置之异器。阿难比丘亦复如是。从佛所闻如闻转说
  善男子。若有比丘得净天眼见于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如是比丘亦能庄严娑罗双树。师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阿尼楼驮比丘即其人也。何以故。阿尼楼驮。天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乃至中阴。悉能明了无障碍故
  善男子。若有比丘少欲知足心乐寂静。勤行精进念定慧解。如是比丘则能庄严娑罗双树。师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迦叶比丘即其人也。何以故。迦叶比丘善修少欲知足等法
  善男子。若有比丘为益众生故不为利养。修习通达无诤三昧圣行空行。如是比丘则能庄严娑罗双树。师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须菩提比丘即其人也。何以故。须菩提者。善修无诤圣行空行故
  善男子。若有比丘善修神通。一念之中能作种种神通变化。一心一定能作二果所谓水火。如是比丘则能庄严娑罗双树。师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目连比丘即其人也。何以故。目揵连者。善修神通无量变化故
  善男子。若有比丘修习大智利智疾智解脱智甚深智广智无边智无胜智实智。具足成就如是慧根。于怨亲中心无差别。若闻如来涅槃无常心不忧戚。若闻常住不入涅槃不生欣庆。如是比丘则能庄严娑罗双树。师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舍利弗比丘即其人也。何以故。舍利弗者。善能成就具足如是大智慧故
  善男子。若有比丘能说众生悉有佛性得金刚身无有边际。常乐我净身心无碍得八自在。如是比丘则能庄严娑罗双树。师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惟有如来即其人也。何以故。如来之身金刚无边。常乐我净身心无碍具八自在故。世尊。惟有如来乃能庄严娑罗双树。如其无者则不端严。惟愿大慈。为庄严故常住于此娑罗林中。佛言。善男子。一切诸法性无住住。汝云何言愿如来住。善男子。凡言住者名为色法。从因缘生故名为住。因缘无处故名不住住。如来已断一切色缚。云何当言如来住耶。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善男子。住名憍慢。以憍慢故不得解脱。不得解脱故名为住。谁有憍慢从何处来。是故得名为无住住。如来永断一切憍慢。云何而言愿如来住。住者名有为法。如来已断有为之法是故不住。住名空法。如来已断如是空法。是故获得常乐我净。云何而言愿如来住。住者名为二十五有。如来已断二十五有。云何而言愿如来住。住者即是一切凡夫。诸圣无去无来无住。如来已断去来住相。云何言住。夫无住者名无边身。身无边故云何而言惟愿如来住娑罗林。若住此林则是有边身。若有边则是无常。如来是常云何言住。夫无住者名曰虚空。如来之性同于虚空云何言住。又无住者名金刚三昧。金刚三昧坏一切住。金刚三昧即是如来云何言住。又无住者。则名为幻。如来同幻云何言住。又无住者名无始终。如来之性无有始终云何言住。又无住者名无边法界。无边法界即是如来云何言住。又无住者名首楞严三昧。首楞严三昧知一切法而无所著。以无著故名首楞严。如来具足首楞严定云何言住。又无住者名处非处力。如来成就处非处力云何言住。又无住者名檀波罗蜜。檀波罗蜜若有住者。则不得至尸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以是义故。檀波罗蜜名为无住。如来乃至不住般若波罗蜜。云何愿言如来常住娑罗树林。又无住者名修四念处。如来若住四念处者。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不住住。又无住者名无边众生界。如来悉到一切众生无边界分而无所住。又无住者名无屋宅。无屋宅者名为无有。无有者名为无生。无生者名为无死。无死者名为无相。无相者名为无系。无系者名为无著。无著者名为无漏。无漏即善善即无为。无为者即大涅槃。大涅槃即常常者即我。我者即净净者即乐。常乐我净即是如来。善男子。譬如虚空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如来亦尔。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善男子。若有说言身口意恶得善果者无有是处。身口意善得恶果者亦无是处。若言凡夫得见佛性。十住菩萨不得见者亦无是处。一阐提辈犯五逆罪谤方等经毁四重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无是处。六住菩萨烦恼因缘堕三恶道亦无是处。菩萨摩诃萨以真女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无是处。一阐提常三宝无常亦无是处。如来住于拘尸那城亦无是处。善男子。如来今于此拘尸那城入大三昧深禅定窟。众不见故名入涅槃
  师子吼言。如来何故入禅定窟。善男子。为欲度脱诸众生故。未种善根者令得种故。已种善根者得增长故。善果未熟令得熟故。为已熟者说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轻贱善法者令生尊重故。诸有放逸者令离放逸故。为与文殊师利等诸大香象共论议故。为欲教化乐读诵者深爱禅定故。为以圣行梵行天行教化众生故。为观不共深法藏故。为欲呵责放逸弟子故。如来常寂犹尚乐定。况汝等辈烦恼未尽而生放逸。为欲呵责诸恶比丘受畜八种不净之物及不少欲不知足故。为令众生尊重所闻禅定法故。以是因缘入禅定窟
  师子吼言。世尊。无相定者名大涅槃。是故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善男子。夫着相者则能生痴。痴故生爱。爱故系缚。系缚故受生。受生故有死。死故无常。不着相者则不生痴。不生痴故则无有爱。无有爱故则无系缚。无系缚故则不受生。不受生故则无有死。无有死故则名为常。以是义故涅槃名常。师子吼言。世尊。何等比丘能断十相。佛言。善男子。若有比丘数数修习三种相者则断十相。数数修习三昧定相。数数修习智慧之相。数数修习舍相。是名三相。师子吼言。世尊。云何名为定慧舍相。定是三昧者。一切众生皆有三昧。云何方言修习三昧。若心在一境则名三昧。若更余缘则不名三昧。如其不定非一切智。非一切智云何名定。若以一行得三昧者。其余诸行亦非三昧。若非三昧则非一切智。若非一切智云何名三昧。慧舍二相亦复如是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言缘于一境得名三昧其余诸缘不名三昧。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是余缘亦一境故行亦如是。又言众生先有三昧不须修者。是亦不然。所以者何。言三昧者名善三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云何而言不须修习。以住如是善三昧中观一切法名善慧相。不见三昧智慧异相。是名舍相
  复次善男子。若取色相不能观色常无常相。是名三昧。若能观色常无常相。是名慧相。三昧慧等观一切法。是名舍相。善男子。如善御驾驷迟疾得所。迟疾得所故名舍相。菩萨亦尔。若三昧多者则修习慧。若慧多者则修习三昧。三昧慧等则名为舍。善男子。十住菩萨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见佛性。声闻缘觉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缘不见佛性。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了了无碍。如观掌中庵摩勒果。见佛性者名为舍相。奢摩他者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结故。又奢摩他者名曰能调。能调诸根恶不善故。又奢摩他者名曰寂静。能令三业成寂静故。又奢摩他者名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又奢摩他者名曰能清。能清贪欲嗔恚愚痴三浊法故。以是义故故名定相。毗婆舍那名为正见。亦名了见。名为能见。名曰遍见。名次第见。名别相见。是名为慧。忧毕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诤。又名不观。亦名不行。是名为舍。善男子。奢摩他者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复有二种。一者成就。二不成就。成就者。所谓诸佛菩萨。不成就者。所谓声闻辟支佛等。复有三种。谓下中上。下者谓诸凡夫。中者声闻缘觉。上者诸佛菩萨。复有四种。一者退。二者住。三者进。四者能大利益。复有五种。所谓五智三昧。何等为五。一者无食三昧。二者无过三昧。三者身意清净一心三昧。四者因果俱乐三昧。五者常念三昧。复有六种。一者观骨三昧。二者。慈三昧。三者观十二因缘三昧。四者阿那婆那三昧。五者正念觉观三昧。六者观生灭住异三昧。复有七种。所谓七觉分。一者念处觉分。二者择法觉分。三者精进觉分。四者喜觉分。五者除觉分。六者定觉分。七者舍觉分。复有七种。一者须陀洹三昧二者斯陀含三昧。三者阿那含三昧。四者阿罗汉三昧。五者辟支佛三昧。六者菩萨三昧。七者如来觉知三昧。复有八种。谓八解脱三昧。一者内有色相外观色解脱三昧。二者内无色相外观色解脱三昧。三者净解脱身证三昧。四者空处解脱三昧。五者识处解脱三昧。六者无所有处解脱三昧。七者非有想非无想处解脱三昧。八者灭尽定处解脱三昧。复有九种所谓九次第定。四禅四空及灭尽定三昧。复有十种。所谓十一切处三昧。何等为十。一者地一切处三昧。二者水一切处三昧。三者风一切处三昧。四者青一切处三昧。五者黄一切处三昧。六者赤一切处三昧。七者白一切处三昧。八者空一切处三昧。九者识一切处三昧。十者无所有一切处三昧。复有无数种。所谓诸佛菩萨。善男子。是名三昧相。善男子。慧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复有三种一者般若。二者毗婆舍那。三者阇那。般若者名一切众生。毗婆舍那者一切圣人。阇那者诸佛菩萨。又般若者名为别相。毗婆舍那者名为总相。阇那者名为破相。复有四种。所谓观四真谛。善男子。为三事故修奢摩他。何等为三。一者不放逸故。二者庄严大智故。三者得自在故。复次为三事故修毗婆舍那。何等为三。一者为观生死恶果报故。二者为欲增长诸善根故。三者为破一切诸烦恼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一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五
  师子吼言。世尊。如经中说。若毗婆舍那能破烦恼。何故复修奢摩他耶。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破烦恼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有烦恼时则无智慧。云何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烦恼。善男子。譬如明时无闇闇时无明。若有说言明能破闇。无有是处。善男子。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而言智慧能破烦恼。如其无者则无所破。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烦恼。为到故破不到故破。若不到破者。凡夫众生则应能破。若到故破者。初念应破。若初念不破后亦不破。若初到便破是则不到。云何说言智慧能破。若言到与不到而能破者。是义不然。复次毗婆舍那破烦恼者。为独能破。为伴故破。若独能破菩萨何故修八正道。若伴故破。当知独则不能破也。若独不能伴亦不能。如一盲人不能见色。虽伴众盲亦不能见。毗婆舍那亦复如是。善男子。如地坚性火热性水湿性风动性。而地坚性乃至风动性。非因缘作。其性自尔。如四大性烦恼亦尔。性自是断。若是断者。云何而言智慧能断。以是义故。毗婆舍那决定不能破诸烦恼。善男子。如盐性碱令异物碱。蜜本性甘令异物甘。水本性湿令异物湿。智慧性灭令法灭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法无灭。云何智慧强能令灭。若言盐碱令异物碱。慧灭亦尔。能令异法灭者。是亦不然。何以故。智慧之性念念灭故。若念念灭。云何而言能灭他法。以是义故。智慧之性不破烦恼。善男子。一切诸法有二种灭。一者性灭。二者毕竟灭。若性灭者。云何而言智慧能灭。若言智慧能烧烦恼如火烧物。是义不然。何以故。如火烧物则有遗烬。智慧若尔应有余烬。如斧伐树斫处可见。智慧若尔有何可见。慧若能令烦恼离者。如是烦恼应余处现。如诸外道离六大城拘尸那现。若是烦恼不余处现。则知智慧不能令离。善男子。一切诸法性若自空谁能令生。谁能令灭。异生异灭无造作者。善男子。若修习定则得如是正知正见以是义故。我经中说。若有比丘修习定者。能见五阴生灭之相。善男子。若不修定。世间之事尚不能了。况于出世。若无定者。平处颠坠。心缘异法。口宣异言。耳闻异语。心解异义。欲造异字手书异文。欲行异路身涉异径。若有修习三昧定者。则大利益。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能大利益。一者定。二者智。善男子。如刈菅草执急则断。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如拔坚木先以手动后则易出。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善男子。如浣垢衣先以灰汁后以清水衣则鲜洁。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善男子。如先读诵后则解义。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勇人先以铠仗牢自庄严。然后御阵能坏怨贼。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巧匠钳鐹盛金自在随意挠搅融消。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明镜照了面像。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善男子。如先平地然后下种。先从师受后思惟义。菩萨定慧亦复如是。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能大利益。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调摄五根堪忍众苦。所谓饥渴寒热打掷骂辱。恶兽所啮蚊虻所螫。常摄其心不令放逸。不为利养行于非法。客尘烦恼所不能污。不为诸邪异见所惑。常能远离诸恶觉观。不久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欲成就利众生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四倒暴风不能吹动。如须弥山虽为四风之所吹鼓不能令动。不为外道邪师所拔。如帝释幢不可移转。众邪异术不能诳惑。常受微妙第一安乐。能解如来深秘密义。受乐不欣逢苦不戚。诸天世人恭敬赞叹。明见生死及非生死。善能了知法界法性。身有常乐我净之法。是则名为大涅槃乐
  善男子。定相者名空三昧。慧相者名无愿三昧。舍相者名无相三昧。善男子若有菩萨摩诃萨善知定时慧时舍时及知非时。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菩提道。师子吼言。世尊。云何菩萨知时非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因于受乐生大憍慢。或因说法而生憍慢。或因精勤而生憍慢。或因解义善问答时而生憍慢。或因亲近恶知识故而生憍慢。或因布施所重之物而生憍慢。或因世间善法功德而生憍慢。或因世间豪贵之人所恭敬故而生憍慢。当知尔时不宜修智宜应修定。是名菩萨知时非时。若有菩萨勤修精进。未得利益涅槃之乐。以不得故生于悔心。以钝根故不能调伏五情诸根。诸垢烦恼势力盛故。自疑戒律有羸损故。当知尔时不宜修定宜应修智。是名菩萨知时非时。善男子。若有菩萨定慧二法不平等者。当知尔时不宜修舍。二法若等则宜修之。是名菩萨知时非时。善男子。若有菩萨修习定慧起烦恼者。当知尔时不宜修舍。宜应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是名修舍。善男子。若有菩萨修习如是三法相者。以是因缘得无相涅槃
  师子吼言。世尊。无十相故名大涅槃为无相者。复以何缘。名为无生无出无作屋宅洲归安隐灭度涅槃寂静无诸病苦无所有耶。佛言。善男子。无因缘故。故名无生。以无为故。故名无出。无造业故。故名无作。不入五见故名屋宅。离四瀑水故名为洲。调众生故。故名归依。坏结贼故。故名安隐。诸结火灭故名灭度离觉观故。名曰涅槃。远愦闹故。名曰寂静。永断必死故名无病。一切无故名无所有。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即得明了见于佛性。师子吼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成就几法。能见如是无相涅槃至无所有。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十法。则能明见涅槃无相至无所有。何等为十。一者信心具足。云何名为信心具足。深信佛法众僧是常。十方诸佛方便示现。一切众生及一阐提悉有佛性。不信如来生老病死及修苦行。提婆达多真实破僧出佛身血。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正法灭尽。是名菩萨信心具足。二者净戒具足。云何名为净戒具足。善男子。若有菩萨自言戒净。虽不与彼女人和合。见女人时或生嘲调言语戏笑。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复有菩萨自言戒净。虽不与彼女人身合嘲调戏笑。于壁障外遥闻女人璎珞环钏种种诸声心生爱着。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复有菩萨自言戒净。虽复不与女人和合言语嘲调听其音声。然见男子随逐女时。或见女人随逐男时。便生贪着。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复有菩萨自言戒净。虽复不与女人和合言语嘲调听其音声见男女相随。然为生天受五欲乐。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善男子。若有菩萨清净持戒。而不为戒不为尸罗波罗蜜。不为众生不为利养。不为菩提不为涅槃。不为声闻辟支佛。唯为最上第一义故护持禁戒。善男子。是名菩萨净戒具足。三者亲近诸善知识。善知识者。若有能说信戒多闻布施智慧令人受行。是名菩萨善知识也。四者乐于寂静。寂静者。所谓身心寂静观察诸法甚深法界。是名寂静。五者精进。精进者。所谓系心观四真谛设头火然终不放舍。是名精进。六者念具足。念具足者。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是名念具足。七者软语。软语者。所谓实语妙语先意问讯时语真语。是名软语。八者护法。护法者。所谓爱乐正法常乐演说。读诵书写思惟其义。广宣敷扬令其流布。若见有人书写解说读诵赞叹思惟义者。为求资生而供养之。所谓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为护法故不惜身命。是名护法。九者菩萨摩诃萨见有同学同戒有所乏少。转从他乞熏钵染衣。瞻病所须衣服饮食卧具房舍而供给之。十者具足智慧。智慧者。所谓观于如来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观法二相。所谓空不空常无常乐无乐我无我净不净。异法可断异法不可断。异法从缘生异法从缘见。异法从缘果异法非缘果。是名具足智慧。善男子。是名菩萨具足十法。即能明见涅槃无相师子吼言。世尊。如佛先告纯陀。汝今已得见于佛性得大涅槃。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义云何。世尊。如经中说。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一阐提得千倍报。施持戒者百千倍报。若施外道断烦恼者得无量报。奉施四向及以四果至辟支佛得无量报。施不退菩萨及最后身诸大菩萨如来世尊。所得福报无量无边不可称计不可思议。纯陀大士。若受如是无量报者。是报无尽。何时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经中复说。若人重心造善恶业必得果报。若现世受。若次生受。若后世受。纯陀善业殷重心作。当知是业必定受报。若定受报。云何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复得见于佛性。世尊。经中复说。施三种人果报无尽。一者病人。二者父母。三者如来。世尊。经中复说。佛告阿难。一切众生如其无有欲界业者。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色无色业亦复如是。世尊。如法句偈。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业。又阿尼楼驮言。世尊。我忆往昔以一食施。八万劫中不堕三恶。世尊。一食之施尚得是报。何况纯陀信心施佛。具足成就檀波罗蜜。世尊。若善果报不可尽者。谤方等经犯五逆罪毁四重禁一阐提罪云何可尽。若不可尽。云何能得见于佛性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唯有二人能得无量无边功德。不可称计不可宣说。能竭生死漂流瀑河。降魔怨敌摧魔胜幢。能转如来无上法轮。一者善问。二者善答。善男子。佛十力中业力最深。善男子。有诸众生于业缘中心轻不信。为度彼故作如是说。善男子。一切作业有轻有重。轻重二业复各有二。一者决定。二者不决定。善男子。或有人言恶业无果。若言恶业定有果者。云何气嘘旃陀罗而得生天。鸯掘摩罗得解脱果。以是义故。当知作业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我为除断如是邪见。故于经中说如是语。一切作业无不得果。善男子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非一切人唯有愚智。是故当知非一切业悉定得果。虽不定得。亦非不得。善男子。一切众生凡有二种。一者智人。二者愚痴。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狱极重之业现世轻受。愚痴之人现世轻业地狱重受。师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则不应求清净梵行及解脱果。佛言。善男子。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梵行解脱。以不定故则修梵行及解脱果。善男子。若能远离一切恶业则得善果。若远善业则得恶果。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修习圣道。若不修道则无解脱。一切圣人所以修道。为坏定业得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故。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修习圣道。若人远离修习圣道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不得解脱得涅槃者。亦无是处。善男子。若一切业定得果者。一世所作纯善之业。应当永已常受安乐。一世所作极重恶业。亦应永已受大苦恼。业果若尔则无修道解脱涅槃。人作人受。婆罗门作婆罗门受。若如是者。则不应有下姓下人。人应常人。婆罗门应常婆罗门。小时作业应小时受。不应中年及老时受。老时作恶生地狱中。地狱初身不应便受。应待老时然后乃受。若老时不杀不应壮年得寿。若无壮寿云何至老。业无失故。业若无失。云何而有修道涅槃。善男子。业有二种。定以不定。定业有二。一者报定。二者时定。或有报定而时不定。缘合则受。或三时受。所谓现受生受后受。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难动。是故能令重业为轻。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轻业而作重报。以是义故。一切诸业不名决定。菩萨摩诃萨无地狱业。为众生故发大誓愿生地狱中。善男子。往昔众生寿百年时。恒沙众生受地狱报。我见是已即发大愿受地狱身。菩萨尔时实无是业。为众生故受地狱果。我于尔时在地狱中经无量岁。为诸罪人广开分别十二部经。诸人闻已坏恶果报令地狱空。除一阐提。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复次善男子。是贤劫中无量众生堕畜生中受恶业果。我见是已复发誓愿。为欲说法度众生故。或作獐鹿熊罴猕猴龙蛇金翅鸟鸽鱼鳖兔象牛马之身。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实无如是畜生恶业。以大愿力为众生故现受是身。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复次善男子。是贤劫中复有无量无边众生生饿鬼中。或食吐汁脂肉脓血屎尿涕唾。寿命无量百千万岁。初不曾闻浆水之名。况复眼见而得饮也。设遥见水生意往趣。到则变成猛火脓血。或时不变则有多人手执矛槊遮护捉持不令得前。或天降雨至身成火。是名恶业果报。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实无如是诸恶业果。为化众生令得解脱。故发誓愿受如是身。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善男子。我于贤劫生屠脍家。畜养鸡猪牛羊弶猎罗网[敲-高+(虎-儿+魚)]捕。旃陀罗舍作贼劫盗。菩萨实无如是恶业。为度众生令得解脱。以大愿力受如是身。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善男子。是贤劫中复生边地。多作贪欲嗔恚愚痴习行非法。不信三宝后世果报。不能恭敬父母亲老耆旧长宿。善男子。菩萨尔时实无是业。为令众生得解脱故。以大愿力而生其中。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善男子。是贤劫中复受女身恶身贪身嗔身痴身妒身悭身幻身诳身缠盖之身。善男子。菩萨尔时亦无是业。但为众生得解脱故。以大愿力愿生其中。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善男子。我于贤劫受黄门身无根二根及不定根。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实无如是诸恶身业。为令众生得解脱故。以大愿力愿生其中。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善男子。我于贤劫复习外道尼干子法。信受其法无施无祠无施祠报。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现在世及未来世。无此无彼无有圣人。无变化身无道涅槃。善男子。菩萨实无如是恶业。但为众生令得解脱。以大愿力受是邪法。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
  善男子。我念往昔与提婆达多俱为商主。各各自有五百商人。为利益故至大海中采取珍宝。恶业缘故路遇暴风吹破船舫伴党死尽。尔时我与提婆达多。不杀果报长寿缘故。为风所吹俱至陆地。时提婆达多贪惜宝货生大忧苦发声啼哭。我时语言提婆达多不须啼哭。提婆达多即语我言。谛听谛听譬如有人贫穷困苦。至冢墓间手捉死尸而作是言。愿汝今者施我死乐。我当施汝贫穷寿命。尔时死尸即便起坐语贫人言。善男子。贫穷寿命汝自受之。我今甚乐如是死乐。实不欣汝贫穷而生。然我今日既无死乐兼复贫穷。云何而得不啼哭耶。我复慰喻汝且莫愁。今有二珠价直无数。当分一枚以相惠施。我即分与复语之言。有命之人能得此宝。如其无命谁能得耶。我时疲弊诣一树下止息眠卧提婆达多贪心炽盛。为余一珠即生恶心刺坏我目劫夺我珠。我时患疮发声呻号。时有一女。来至我所而问我言。仁者。何故呻号如是。我即为其广说本事。女人闻已复重问我汝名字何。我即答言。名为实语。女言。云何知汝为实语耶。我即立誓。若我今于提婆达多有恶心者。目当如是永为盲瞽。如其无者当还得眼。言已其目平复如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说现世报
  善男子。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富单那城婆罗门家。是时有王名迦罗富。其性暴恶憍慢自大。年壮色美耽着五欲。我于尔时为度众生在彼城外寂默禅思。尔时彼王春木花敷与其眷属宫人婇女出城游观在树林下五欲自娱。其诸婇女舍王游戏遂至我所。我时欲为断彼贪故而为说法。时王寻来即见我时。便生恶心而问我言。汝今已得罗汉果耶。我言不得。复言。获得不还果耶。我言不得。复作是言。汝今若未得是二果。则为具足贪欲烦恼。云何自恣观我女人。我即答言。大王。当知我今虽未断于贪结。然其内心实无贪着。王言。痴人世有诸仙服气食果见色犹贪。况汝盛年未断贪欲。云何见色而当不贪。我言。大王。见色不着实不因于服气食果。皆由系心无常不净。王言。若有轻他而生诽谤。云何得名修持净戒。我言。大王。若有妒心则有诽谤。我无妒心云何言谤。王言。大德。云何名戒。大王。忍名为戒。王言。若忍是戒者。当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即截其耳时我被截颜色不变。时王群臣见是事已即谏王言。如是大士不应加害。王告诸臣。汝等云何知是大士。诸臣答言。见受苦时容色不变。王复语言。我当更试知变不变。即劓其鼻刖其手足。尔时菩萨已于无量无边世中修习慈悲愍苦众生。时四天王心怀嗔忿雨沙砾石。王见是已心大怖畏。复至我所长跪而言。唯愿哀愍听我忏悔。我言。大王。我心无嗔亦如无贪。王言。大德。云何得知心无嗔恨。我即立誓我若真实无嗔恨者。令我此身平复如故。发是愿已身即平复。是名菩萨摩诃萨说现世报善男子。善业生报后报。及不善业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切诸业悉得现报。不善恶业得现报者。如王作恶天降恶雨。亦如有人示猎师罴处及宝色鹿其手堕落。是名恶业现受果报。生报者。如一阐提犯四重禁及五逆罪。后报者。如持戒人深发誓愿。愿未来世常得如是净戒之身。若有众生寿百年时八十年时。于中当作转轮圣王教化众生。善男子。若业定得现世报者。则不能得生报后报。菩萨摩诃萨修三十二大人相业。则不能得现世报也。若业不得三种报者。是名不定。善男子。若言诸业定得报者。则不得有修习梵行解脱涅乐。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属。若言诸业有定不定。定者现报生报后报。不定者缘合则受不合不受。以是义故。应有梵行解脱涅槃。当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眷属。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善男子。有二种人。一者。不定作定报。现报作生报。轻报作重报。应人中受在地狱受。二者。定作不定。应生受者回为现受。重报作轻。应地狱受人中轻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为轻愚者令重。善男子。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属多者其罪则轻。眷属少者应轻更重。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善男子。譬如二人一则肥壮一则羸瘦。俱没深泥肥壮能出羸者则没。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服毒。一有咒力及阿伽陀。一者无有赖咒药者毒不能伤。其无咒药服时即死。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多饮浆。一火力势盛一则微弱。火势多者则能消化。火势弱者则为其患。善男子。譬如二人为王所系。一有智慧一则愚痴。其有智者则能得脱。愚痴之人无有脱期。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涉险路。一则有目一则盲瞽。有目之人直过无患。盲者坠落堕深坑险。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饮酒。一则多食一则少食。其多食者饮则无患。其少食者饮则成患。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敌怨阵。一则铠仗具足庄严一则白身。其有仗者能破怨敌。其自身者不能自勉。复有二人粪秽污衣。一觉寻浣一觉不浣。其寻浣者衣则净洁。其不浣者垢秽日增。复有二人俱共乘车。一有副轴一无副轴。有副轴者随意而去。无副轴者则不移处。复有二人俱行旷路。一有资粮一则空往。有资粮者则得度险。其空往者则不能过。复有二人为贼所劫。一有宝藏一则无藏。有宝藏者心无忧戚。其无藏者心则愁恼。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有善藏者重业轻受。无善藏者轻业重受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非一切业悉得定果。非一切众生定受。世尊。云何众生令现轻报地狱重受。地狱重报现世轻受。佛言。一切众生凡有二种。一者有智。二者愚痴。若能修习身戒心慧。是名智者。若不能修身戒心慧。是名愚者。云何名为不修习身。若不能摄五情诸根名不修身。不能受持七种净戒名不修戒。不调心故名不修心。不修圣行名不修慧。复次不修身者。不能具足清净戒体。不修戒者。受畜八种不净之物。不修心者。不能修习三种相故。不修慧者。不修梵行故。复次不修身者。不能观身不能观色及观色相。不观身相不知身数。不知是身从此到彼。于非身中而生身相。于非色中而作色相。是故贪着我身身数。名不修身。不修戒者。若受下戒不名修戒。受持边戒为自利戒为自调戒。不能普为安乐众生。非为护持无上正法。为生天上受五欲乐。不名修戒。不修心者。若心散乱不能专一守自境界。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所谓五欲。若不能修四念处者。名不修心。于恶业中不善护心。名不修慧。复次不修身者。不能深观是身无常无住危脆念念灭坏是魔境界。不修戒者。不能具足尸波罗蜜。不修心者。不能具足禅波罗蜜。不修慧者。不能具足般若波罗蜜。复次不修身者。贪着我身及我所身。我身常恒无有变易。不修戒者。为自身故作十恶业。不修心者。于恶业中不能摄心。不修慧者。以不摄心不能分别善恶等法。复次不修身者不断我见。不修戒者不断戒取。不修心者作贪嗔业趣向地狱。不修慧者不断痴心。复次不修身者。不能观身虽无过咎而常是怨。善男子。譬如男子有怨常逐伺求其便。智者觉已系心慎护。若不慎护则为其害。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常以浆水饮食冷暖调适将养。若不如是将护守慎即当散坏。善男子。如婆罗门奉事火天。常以香花赞叹礼拜供养承事期满百年。若一触时寻烧人手。是火虽得如是供养。终无一念报事者恩。一切众生身亦如是。虽于多年以好香花璎珞衣服饮食卧具病瘦医药而供给之。若遇内外诸恶因缘即时灭坏。都不忆念往日供给衣食之恩。善男子。譬如有王畜四毒蛇置之一箧。以付一人仰令瞻养。是四蛇中设一生嗔则能害人。是人恐怖常求饮食随时守护。一切众生四大毒蛇亦复如是。若一大嗔则能坏身。善男子。如人久病应当至心求医疗治。若不勤救必死不疑。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常应摄心不令放逸。若放逸者即便灭坏。善男子。譬如坏瓶不耐风雨打掷捶押。一切众生身亦如是。不耐饥渴寒热风雨打系恶骂。善男子。如痈未熟常当善护不令人触。设有触者即大苦痛。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善男子。如骡怀妊自害其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内有风冷身即受害。善男子。譬如芭蕉生实则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善男子。亦如芭蕉内无坚实。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善男子。如蛇鼠狼各各相于常生怨心。众生四大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鹅王。不乐冢墓。菩萨亦尔于身冢墓亦不贪乐。善男子。如旃陀罗七世相继不舍其业。是故为人之所轻贱。是身种子亦复如是。种子精血究竟不净。以不净故诸佛菩萨之所轻呵。善男子。是身不如摩罗耶山生于栴檀。亦不能生优钵罗花芬陀利花瞻婆花摩利迦花婆师迦花。九孔常流脓血不净。生处臭秽丑陋可恶。常与诸虫共在一处。善男子。譬如世间虽有上妙清净园林。死尸于中则为不净。众共舍之不生爱着。色界亦尔虽复净妙以有身故。诸佛菩萨悉共舍之
  善男子。若有不能作如是观。名不修身不修戒者。善男子。若不能观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亦是一切善法根本。如地悉是一切树木所生之本。是诸善根之导首也。如彼商主导众商人。戒是一切善法胜幢。如天帝释所立胜幢。戒能永断一切恶业及三恶道。能疗恶病犹如药树。戒是生死险道资粮。戒是摧结破贼铠仗。戒是灭结毒蛇良咒。戒是度恶业行桥梁。若有不能如是观者。名不修戒。不修心者。不能观心轻躁动转难捉难调。驰骋奔逸如大恶象。念念迅速如彼电光。躁扰不住犹如猕猴。如幻如炎乃是一切诸恶根本。五欲难满。如火获薪。亦如大海吞受诸流。如曼陀山草木滋多。不能观察生死虚妄。耽惑致患如鱼吞钩。常先引导诸业随从。犹如贝母引导诸子。贪着五欲不乐涅槃。如鮀食蜜乃至于死。不顾刍草深着现乐不观后过。如牛贪苗不惧杖楚。驰骋周遍二十五有。犹如疾风吹兜罗[卄/毦]。所不应求求无厌足。如无智人求无热火。常乐生死不乐解脱。如纴婆虫乐纴婆树。迷惑爱着生死臭秽。犹如狱囚乐狱卒女。亦如厕猪乐处不净。若有不能如是观者。名不修心。不修慧者。不观智慧有大势力如金翅鸟。能坏恶业坏无明闇犹如日光。能拔阴树如水漂物。焚烧邪见犹如猛火。慧是一切善法根本。佛菩萨母之种子也。若有不能如是观者。不名修慧。善男子。第一义中若见身身相身因身果身聚身一身二此身彼身身灭身等身修修者。若有如是见者。名不修身。善男子。若见戒戒相戒因戒果上戒下戒戒聚戒一戒二此戒彼戒戒灭戒等戒修修者戒波罗蜜。若有如是见者。名不修戒若见心心相心因心果心聚心及心数心一心二此心彼心心灭心等心修修者上中下心善心恶心。若有如是见者。名不修心。善男子。若见慧慧相慧因慧果慧聚慧一慧二此慧彼慧慧灭慧等上中下慧钝慧利慧慧修修者。若有如是见者。名不修慧。善男子。若有不修身戒心慧。如是之人。于小恶业得大恶报。以恐怖故常生是念。我属地狱作地狱行。虽闻智者说地狱苦。常作是念如铁打铁石还打石木自打木火虫乐火。地狱之身还似地狱。若似地狱有何苦事。譬如苍蝇为唾所粘不能得出。是人亦尔于小罪中不能自出。心初无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虽有过去一切善业。悉为是罪之所垢污。是人所有现受轻报。转为地狱极重恶果。善男子。如小器水置盐一升。其味碱苦难可得饮。是人罪业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负他一钱不能偿故身被系缚多受众苦。是人罪业亦复如是。师子吼菩萨言。世尊。是人何故令现轻报转地狱受。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若具五事令现轻报转地狱受。何等为五。一者愚痴故。二者善根微少故。三者恶业深重故。四者不忏悔故。五者不修本善业故。复有五事。一者修习恶业故。二者无戒财故。三者远离诸善根故。四者不修身戒心慧故。五者亲近恶知识故。善男子。是故能令现世轻报地狱重受。师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转地狱报现世轻受。善男子。若有修习身戒心慧如先所说。能观诸法同如虚空。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惟观察能令轻微。作是念言我业虽重不如善业。譬如[疊*毛]花虽复百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恒河中投一升盐水无碱味饮者不觉。如巨富者虽多负人千万宝物。无能系缚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坏铁锁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复如是。常思惟言我善力多恶业羸弱。我能发露忏悔除罪恶业能修智慧。智慧力多无明力少。如是念已亲近善友修习正见。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见有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卧具病药花香。而供养之赞叹尊重所至到处称说其善不讼其短。供养三宝敬信方等大涅槃经。如来常恒无有变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狱重报现世轻受。善男子。以是义故。非一切业悉有定果。亦非一切众生定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一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二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六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一切业不定得果。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应当修习八圣道者。何因缘故。一切众生悉不得是大般涅槃。世尊。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即当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须修习八圣道耶。世尊。如此经中说有病人若得医药及瞻病人随病饮食。若使不得皆悉除差。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遇声闻及辟支佛诸佛菩萨诸善知识。若闻说法修习圣道。若不遇不闻不修习道。悉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佛性故。世尊。譬如日月无有能遮令不得至頞多山边。四大河水不至大海。一阐提等不至地狱。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无有能遮令不得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佛性故。世尊。以是义故。一切众生不须修道。以佛性力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以修习圣道力故。世尊。若一阐提犯四重禁五逆罪等。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须修习以因佛性定当得故。非因修习然后得也。世尊。譬如磁石去铁虽远。以其力故铁则随着。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是故不须勤修习道。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恒河边有七种人。若为洗浴恐畏寇贼。或为采花则入河中。第一人者入水则沈。何以故。羸无势力不习浮故。第二人者虽没还出出已复没。何以故。身力大故则能还出。不习浮故出已还没。第三人者没已即出出更不没。何以故。身重故没力大故出。先习浮故出已即住。第四人者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何以故。重故则沈力大故还出习浮则住。不知出处故观四方。第五人者入已即沉沉已便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何以故。为怖畏故。第六人者入已即去浅处则住。何以故。观贼近远故。第七人者既至彼岸登上大山无复恐怖。离诸怨贼受大快乐。善男子。生死大河亦复如是。有七种人畏烦恼贼故。发意欲渡生死大河。出家剃发身被法服。既出家已亲近恶友。随顺其教听受邪法。所谓众生身者即是五荫。五荫者即名五大。众生若死永断五大。断五大故何须修习善恶诸业。是故当知无有善恶及善恶报。如是则名一阐提也。一阐提者名断善根。断善根故没生死河不能得出。何以故。恶业重故无信力故。如恒河边第一人也。善男子。一阐提辈有六因缘。没三恶道不能得出。何等为六。一者恶心炽盛故。二者不见后世故。三者乐习烦恼故。四者远离善根故。五者恶业障隔故。六者亲近恶知识故。复有五事没三恶道。何等为五。一者于比丘边作非法故。二者比丘尼边作非法故。三者自在用僧鬘物故。四者母边作非法故。五者于五部僧互生是非故。复有五事没三恶道。何等为五。一者常说无善恶果故。二者杀发菩提心众生故。三者喜说法师过失故。四者法说非法非法说法故。五者为求法过而听受故。复有三事没三恶道。何等为三。一谓如来无常永灭。二谓正法无常迁变。三谓僧宝可灭坏故。是故常没三恶道中。第二人者。发意欲渡生死大河。断善根故没不能出。所言出者亲近善友则得信心。是信心者。信施施果信善善果信恶恶果。信生死苦无常败坏。是名为信。以得信心修习净戒。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常乐惠施善修智慧。以钝根故复遇恶友。不能修习身戒心慧。听受邪法或值恶时处恶国土断诸善根。断善根故常没生死。如恒河边第二人也。第三人者。发意欲渡生死大河。断善根故于中沉没。亲近善友得名为出。信于如来是一切智常恒无变为众生故说无上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非灭法僧亦尔无有灭坏。一阐提等不断其法。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当远离然后乃得。以信心故修习净戒。修习戒已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为诸众生广宣流布。乐于惠施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坚住信慧心无退转。如恒河边第三人也。第四人者。发意欲渡生死大河。断善根故于中沉没。亲近善友故得信心是名为出。得信心故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为众生故广宣流布。乐于惠施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坚住信慧。心无退转遍观四方。观四方者四沙门果。如恒河边第四人也。第五人者。发意欲渡生死大河。断善根故于中沉没。亲近善友故得信心是名为出。以信心故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为众生故广宣流布。乐于慧施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坚住信慧心无退转。无退转已即便前进。前进者谓辟支佛。虽能自渡不及众生是名为去。如恒河边第五人也。第六人者。发意欲渡生死大河。断善根故于中沉没。亲近善友获得信心。得信心故名之为出。以信心故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为众生故广宣流布。乐于惠施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坚住信慧心无退转。无退转已即复前进遂到浅处。到浅处已即住不去。住不去者所谓菩萨。为欲度脱诸众生故住观烦恼。如恒河边第六人也。第七人者。发意欲渡生死大河。断善根故于中沉没。亲近善友获得信心。得信心已是名为出。以信心故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为众生故广宣流布。乐于惠施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坚住信慧心。无退转。无退转已即便前进既前进已得到彼岸登大高山。离诸恐怖多受安乐。善男子。彼岸山者喻于如来。受安乐者喻佛常住。大高山者喻大涅槃。善男子。是恒河边如是诸人。悉具手足而不能渡。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实有佛宝法宝僧宝。如来常说诸法要义。有八圣道大般涅槃。而诸众生悉不能得。此非我咎亦非圣道。众生等过。当知悉是烦恼过恶。以是义故。一切众生不得涅槃。善男子。譬如良医知病说药。病者不服非医咎也。善男子。如有施主以其所有施一切人。有不受者非施主咎。善男子。譬如日出幽冥皆明。盲瞽之人不见道路非日过也。善男子。如恒河水能除渴乏。渴者不饮非水咎也。善男子。譬如大地普生果实平等无二。农夫不种非地过也。善男子。如来普为一切众生广开分别十二部经。众生不受非如来咎。善男子。若修道者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汝言众生悉有佛性。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磁石者。善哉善哉。以有佛性因缘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言不须修圣道者。是义不然。善男子。譬如有人行于旷野渴乏遇井。其井幽深虽不见水当知必有。是人方便求觅罐绠汲取则见。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复有之。要须修习无漏圣道然后得见。善男子。如有胡麻则得见油。离诸方便则不得见。甘蔗亦尔。善男子。如三十三天北郁单越。虽是有法若无善业神通道力则不。能见。地中草根及地下水。以地覆故众生不见。佛性亦尔不修圣道故不得见。善男子。如汝所说世有病人。若遇瞻病良医好药随病饮食。及以不遇悉得差者。善男子。我为六住诸菩萨等说如是义。善男子。譬如虚空于诸众生非内非外。非内外故亦无挂碍。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财在异方虽不现前随意受用。有人问之则言我许。何以故以定有故。众生佛性亦复如是。非此非彼以定得故言一切有。善男子。譬如众生造作诸业若善若恶非内非外。如是业性非有非无。亦复非是本无今有。非无因出。非此作此受此作彼受。彼作彼受无作无受。时节和合而得果报。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亦复非是本无今有。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此非彼。非余处来非无因缘。亦非一切众生不见。有诸菩萨时节因缘和合得见时节者所谓十住菩萨摩诃萨修八圣道。于诸众生得平等心。尔时得见不名为作。善男子。汝言如磁石者。是义不然。何以故石不吸铁。所以者何无心业故。善男子。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灭坏。无有作者无有坏者。善男子。犹如猛火不能焚薪。火出薪坏名为焚薪善男子。譬如葵藿随日而转。而是葵藿亦无敬心无识无业。异法性故而自回转。善男子。如芭蕉树因雷增长。是树无耳无心意识。异法有故异法增长。异法无故异法灭坏。善男子。如阿叔迦树。女人摩触花为之出。是树无心亦无觉触。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灭坏。善男子。如橘得尸果则滋多。而是橘树无心无触。异法有故异法滋多。异法无故异法灭坏。善男子。如安石榴塼骨粪故果实繁茂。安石榴树亦无心触。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灭坏。善男子。磁石吸铁亦复如是。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灭坏。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不能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无明不能吸取诸行。行亦不能吸取识也。亦得名为无明缘行行缘于识。有佛无佛法界常住
  善男子。若言佛性住众生中者。善男子。常法无住若有住处即是无常。善男子。如十二因缘无定住处。若有住处十二因缘不得名常。如来法身亦无住处。法界法入法阴虚空悉无住处。佛性亦尔都无住处善男子。譬如四大力虽均等。有坚有热有湿有动。有重有轻有赤有白有黄有黑。而是四大亦无有业。异法界故各不相似。佛性亦尔异法界故时至则现。善男子。一切众生不退佛性故名之为有。阿毗跋致故以当有故。决定得故定当见故。是故名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尔时大臣受王敕已。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已示竟。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若是众相悉非象者。离是之外更无别象。善男子。王喻如来正遍知也。臣喻方等大涅槃经。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是诸众生闻佛说已。或作是言色是佛性。何以故。是色虽灭次第相续。是故获得无上如来三十二相如来色常。如来色者常不断故。是故说色名为佛性。譬如真金质虽迁变色常不异。或时作钏作[金*毘]作盘。然其黄色初无改易。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质虽无常而色是常。以是故说色为佛性。或有说言受是佛性。何以故。受因缘故获得如来真实之乐。如来受者谓毕竟受第一义受。众生受性虽复无常。然其次第相续不断。是故获得如来常受。譬如有人姓憍尸迦。人虽无常而姓是常。经千万世无有改易。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以是故说受为佛性。又有说言想是佛性。何以故。想因缘故获得如来真实之想。如来想者名无想想。无想想者非众生想非男女想。亦非色受想行识想非想断想。众生之想虽复无常。以想次第相续不断。故得如来常恒之想。善男子。譬如众生十二因缘。众生虽灭而因缘常。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以是故说想为佛性。又有说言行为佛性。何以故。行名寿命寿因缘故。获得如来常住寿命。众生寿命虽复无常。而寿次第相续不断。故得如来真实常寿。善男子。譬如十二部经。听者说者虽复无常。而是经典常存不变。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以是故说行为佛性。又有说言识为佛性。识因缘故获得如来平等之心。众生意识虽复无常。而识次第相续不断。故得如来真实常心。如火热性火虽无常热非无常。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以是故说识为佛性。又有说言离阴有我我是佛性。何以故。我因缘故获得如来八自在我。有诸外道说言。去来见闻悲喜语说为我。如是我相虽复无常。而如来我真实是常善男子。如阴入界虽复无常而名是常。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善男子。如彼盲人各各说象。虽不得实非不说象。说佛性者亦复如是。非即六法不离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说众生佛性非色不离色。乃至非我不离我。善男子。有诸外道虽说有我而实无我。众生我者即是五阴。离阴之外更无别我。善男子。譬如茎叶须台合为莲花。离是之外更无别花。众生我者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墙壁草木和合名之为舍。离是之外更无别舍。如佉陀罗树波罗奢树尼拘陀树郁昙钵树和合为林。离是之外更无别林。譬如车兵象马步兵和合为军。离是之外更无别军。譬如五色杂线和合名之为绮。离是之外更无别绮。如四姓和合名为大众。离是之外更无别众。众生我者亦复如是。离五阴外更无别我。善男子。如来常住则名为我。如来法身无边无碍不生不灭。得八自在是名为我。众生真实无如是我及以我所。但以必定当得毕竟第一义空故名佛性。善男子。大慈大悲名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随菩萨如影随形。一切众生必定当得大慈大悲。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名为如来。大喜大舍名为佛性。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若不能舍二十五有。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诸众生必当得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喜大舍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佛性者名大信心。何以故。以信心故菩萨摩诃萨则能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一切众生必定当得大信心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信心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佛性者名一子地。何以故。以一子地因缘故。菩萨则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一切众生必定当得一子地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子地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佛性者名第四力。何以故。以第四力因缘故。菩萨则能教化众生。一切众生必定当得第四力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第四力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佛性者名十二因缘。何以故。以因缘故如来常住一切众生定有如是十二因缘。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十二因缘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佛性者名四无碍智。以四无碍因缘故说字义无碍。字义无碍故能化众生。四无碍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佛性者名顶三昧。以修如是顶三昧故。则能总摄一切佛法。是故说言顶三昧者名为佛性。十住菩萨修是三昧未得具足。虽见佛性而不明了。一切众生必定得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如上所说种种诸法。一切众生定当得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我若说色是佛性者。众生闻已则生邪倒。以邪倒故命终则生阿鼻地狱。如来说法为断地狱。是故不说色是佛性。乃至说识亦复如是。善男子。若有众生了佛性者则不须修道。十住菩萨修八圣道少见佛性。况不修者而得见耶。善男子。如文殊师利诸菩萨等已无量世修习圣道了知佛性。云何声闻辟支佛等能知佛性。若诸众生欲得了了知。佛性者。应当一心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涅槃经。见有受持乃至赞叹如是经者。应当以好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瘦医药而供给之。兼复赞叹礼拜问讯。善男子。若有已于过去无量无边世中。亲近供养无量诸佛深种善根。然后乃得闻是经名。善男子。佛性不可思议。佛法僧宝亦不可思议。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不能知是亦不可思议。如来常乐我净之法亦不可思议。一切众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经亦不可思议。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众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经不可思议者。世尊。是大众中有八万五千亿人。于是经中不生信心。是故有能信是经者。名不可思议。善男子。如是诸人于未来世亦当定得信是经典。见于佛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师子吼言。世尊。云何不退菩萨自知决定有不退心。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当以苦行自试其心。日食一胡麻经一七日。粳米菉豆麻子粟[麾-毛+黍]及以白豆亦复如是各一七日。食一麻时作是思惟。如是苦行都无利益。无利益事尚能为之。况有利益而当不作。于无利益心能堪忍不退不转。是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等日修苦行时。一切皮肉消瘦皱减如断生瓠置之日中。其目欠陷如井底星。肉尽肋出如朽草屋。脊骨连现如重线塼。所坐之处如马蹄迹。欲坐则伏欲起则偃。虽受如是无利益苦。然不退于菩提之心。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为破众苦施安乐故。乃至能舍内外财物及其身命如弃刍草。若能不惜是身命者。如是菩萨自知必定有不退心。我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菩萨为法因缘。剜身为灯[疊*毛]缠皮肉苏油灌之烧以为炷。菩萨尔时受是大苦。自呵其心而作是言。如是苦者于地狱苦。百千万分未是一分。汝于无量百千劫中受大苦恼都无利益。汝若不能受是轻苦。云何而能于地狱中救苦众生。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身不觉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菩萨尔时应深自知。我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菩萨尔时具足烦恼未有断者。为法因缘能以头目髓脑手足血肉施于众生。以钉钉身投岩赴火。菩萨尔时虽受如是无量众苦。若心不退不动不转。菩萨当知我今定有不退之心。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为破一切众生苦恼。愿作粗大畜生之身。以身血肉施于众生。众生取时复生怜愍。菩萨尔时闭气不喘示作死相。令彼取者不生杀害疑网之想。菩萨虽受畜生之身。终不造作畜生之业。何以故。善男子。菩萨既得不退心已。终不造作三恶道业。菩萨摩诃萨若未来世有微尘等恶业果报不定受者。以大愿力为众生故而悉受之。譬如病人为鬼所著藏隐身中。以咒力故即时相现。或语或喜或嗔或骂或啼或哭菩萨摩诃萨未来之世三恶道业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受熊身时。常为众生演说正法。或受迦宾阇罗鸟身。为诸众生说正法故。受瞿陀身鹿身兔身象身羖羊身猕猴白鸽金翅鸟龙蛇之身。受如是等畜生身时。终不造作畜生恶业。常为其余畜生众生演说正法。令彼闻法速得转离畜生身故。菩萨尔时虽受畜生身不作恶业。当知必定有不退心。菩萨摩诃萨于饥馑世见饿众生。作龟鱼身无量由延复作是愿。愿诸众生取我肉时随取随生。因食我肉离饥渴苦。一切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发愿若有因我离饥渴者。未来之世速得远离二十五有饥渴之患菩萨摩诃萨受如是苦心不退者。当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菩萨于疾疫世见病苦者作是思惟。如药树王若有病者。取根取茎取枝取叶取花取果取皮取肤悉得愈病。愿我此身亦复如是。若有病者闻声触身。服食血肉乃至骨髓病悉除愈。愿诸众生食我肉时不生恶心如食子肉。我治病已常为说法。愿彼信受思惟转教。复次善男子。菩萨具足烦恼虽受身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当知必定得不退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善男子。若有众生为鬼所病。菩萨见已即作是言。愿作鬼身大身健身多眷属身。使彼闻见病得除愈。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勤修苦行。虽有烦恼不污其心。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虽复修行六波罗蜜。亦不求于六波罗蜜果。修行无上六波罗蜜时作是愿言。我今以此六波罗蜜施一切众生。一一众生受我施已悉令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亦自为六波罗蜜勤修苦行受诸苦恼。当受苦时愿我不退菩提之心。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作是愿时。是名不退菩提之相。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不可思议。何以故。菩萨摩诃萨深知生死多诸罪过。观大涅槃有大功德。为诸众生处在生死受种种苦心无退转。是名菩萨不可思议。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有因缘而生怜愍。实不受恩而常施恩。虽施于恩而不求报。是故复名不可思议。复次善男子。或有众生为自利益修诸苦行。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修行苦行是名自利。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复次菩萨具足烦恼为坏怨亲所受诸苦修平等心。是故复名不可思议。复次菩萨若见诸恶不善众生。若诃责若软语若驱摈若舍之。有恶性者现为软语。有憍慢者现为大慢。而其内心实无憍慢。是名菩萨方便不可思议。复次菩萨具足烦恼少财物时。而求者多心不迮小。是名菩萨不可思议。复次菩萨于佛出时知佛功德。为众生故于无佛处受边地身。如盲如聋如跛如躄是名菩萨不可思议。复次菩萨深知众生所有罪过。为度脱故常与共行。虽随其意罪垢不污。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复次菩萨了了知见无众生相无烦恼污无修习道。离烦恼者虽为菩提无菩提行。亦无成就菩提行者。无有受苦及破苦者。而亦能为众生坏苦行菩提行。是故复名不可思议。复次菩萨受后边身处兜率天。是亦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兜率陀天欲界中胜。在下天者其心放逸。在上天者诸根闇钝是故名胜。修施修戒得上下身。修施戒定得兜率身。一切菩萨毁呰诸有破坏诸有终不造作兜率天业受彼天身。何以故。菩萨若处其余诸有。亦能教化成就众生。实无欲心而生欲界。是故复名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生兜率天有三事胜。一者命。二者色。三者名。菩萨摩诃萨实不求于命色名称。虽无求心而所得胜。菩萨摩诃萨深乐涅槃然有因缘亦胜。是故复名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如是三事虽胜诸天。而诸天等于菩萨所。终不生于嗔心妒心憍慢之心常生喜心。菩萨于天亦不憍慢。是故复名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不造命业而于彼天毕竟寿命。是名命胜。亦无色业而妙色身光明遍满。是名色胜。菩萨摩诃萨处彼天宫不乐五欲唯为法事。是故名称充满十方。是名名胜。是故复名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下兜率天。是时大地六种震动。是故复名不可思议。何以故。菩萨下时欲色诸天悉来侍送发大音声赞叹菩萨。以口风气故令地动。复有菩萨人中象王人中象王名为龙王。龙王初入胎时有诸龙王在此地下或怖或喜。是故大地六种震动。是故复名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知入胎时住时出时。知父知母。不净不污如帝释髻青色宝珠。是故复名不可思议。善男子。大涅槃经亦复如是不可思议。善男子。譬如大海有八不思议。何等为八。一者渐渐转深。二者深难得底。三者同一碱味。四者潮不过限。五者有种种宝藏。六者大身众生在中居住。七者不宿死尸。八者一切万流大雨投之不增不减。善男子。渐渐转深有三事。何等三。一者众生福力。二者顺风而行。三者河水入故。乃至不增不减亦各有三。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复如是有八不思议。一者渐渐深。所谓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果菩萨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是涅槃经说如是等法。是名渐渐深。是故此经名渐渐深。二者深难得底。如来世尊不生不灭。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转法轮。不食不受不行惠施。是故名为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非色不离于色。非受想行识乃至不离于识。是常可见了因非作因。须陀洹乃至辟支佛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烦恼亦无住处。虽无烦恼不名为常。是故名深。复有甚深。于是经中或时说我或说无我。或时说常或说无常。或时说净或说不净。或时说乐或时说苦。或时说空或说不空。或说一切有或说一切无。或说三乘或说一乘。或说五阴即是佛性。金刚三昧及以中道。首楞严三昧十二因缘。第一义空慈悲平等。于诸众生顶智信心知诸根力。一切法中无挂碍智。虽有佛性不说决定。是故名深。三者一味。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当得常乐我净。是名一味。四者潮不过限。如是经中制诸比丘。不得受畜八不净物。若我弟子有能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分别是大涅槃微妙经典。宁失身命终不犯之。是名潮不过限。五者有种种宝藏。是经即是无量宝藏。所言宝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分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婴儿行圣行梵行天行。诸善方便众生佛性。菩萨功德如来功德声闻功德缘觉功德。六波罗蜜无量三昧无量智慧。是名宝藏。六者大身众生所居住处。大身众生者谓佛菩萨。大智慧故名大众生。大身故大心故。大庄严故大调伏故。大方便故大说法故。大势力故大徒众故。大神通故大慈悲故。常不变故一切众生无挂碍故。容受一切诸众生故。是名大身众生所居之处。七者不宿死尸死尸者。谓一阐提犯四重禁五无间罪诽谤方等。非法说法法说非法。受畜八种不净之物。佛物僧物随意而用或于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事。是名死尸。是涅槃经离如是等。是故名为不宿死尸。八者不增不减。无边际故无始终故。非色故非作故。常住故不生灭故。一切众生悉平等故。一切法性同一性故。是名无增减。是故此经如彼大海有八不思议
  师子吼言。世尊。若言如来不生不灭名为深者。一切众生有四种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是四种生人中具有。如施婆罗比丘。优婆施婆罗比丘。弥迦罗长者母。尼拘陀长者母。半阇罗长者母。各五百子同于卵生。当知人中则有卵生。湿生者如佛所说。我于往昔作菩萨时作顶生王及手生王。如今所说庵罗树女迦不多树女。当知人中则有湿生。劫初之时一切众生皆悉化生。如来世尊得八自在。何因缘故不化生耶。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四生所生。得圣法已不得如本卵生湿生。善男子。劫初众生皆悉化生。当尔之时佛不出世。善男子。若有众生遇病苦时须医须药。劫初之时众生化生。虽有烦恼其病未发。是故如来不出其世。劫初众生身心非器。是故如来不出其世。善男子。如来世尊所有事业胜诸众生。所谓种姓眷属父母。以殊胜故凡所说法人皆信受。是故如来不受化生。善男子。一切众生父作子业子作父业。如来世尊若受化身则无父母。若无父母云何能令一切众生作诸善业。是故如来不受化身。善男子。佛正法中有二种护。一者内。二者外。内护者所谓戒禁。外护者族亲眷属。若佛如来受化身者则无外护。是故如来不受化身。善男子。有人恃姓而生憍慢。如来为欲破如是慢故。生在贵姓不受化身。善男子。如来世尊有真父母。父名净饭母名摩耶。而诸众生犹言是幻。云何当受化生之身。若受化身云何得有碎身舍利。如来为益众生福德故。碎其身而令供养。是故如来不受化身。一切诸佛悉无化生。云何独令我受化身。尔时师子吼菩萨。合掌长跪右膝着。地以偈赞佛
  如来无量功德聚  我今不能广宣说
  今为众生演一分  唯愿哀愍听我说
  众生无明闇中行  具受无边百种苦
  世尊能令远离之  是故世称为大悲
  众生往返生死绳  放逸迷荒无安乐
  如来能施众安乐  是故永断生死绳
  佛能施众安乐故  自于已乐不贪乐
  为诸众生修苦行  是故世间兴供养
  见他受苦身战动  处在地狱不觉痛
  为诸众生受大苦  是故无胜无有量
  如来为众修苦行  成就具足满六度
  心处邪风不倾动  是故能胜世大士
  众生常欲得安乐  而不知修安乐因
  如来能教令修习  犹如慈父爱一子
  佛见众生烦恼患  心苦如母念病子
  常思离病诸方便  是故此身系属他
  一切众生行诸苦  其心颠倒以为乐
  如来演说真苦乐  是故称号为大悲
  世间皆处无明[聲-耳+卵]  无有智嘴能破之
  如来智嘴能啄坏  是故名为最大子
  不为三世所摄持  无有名字及假号
  觉知涅槃甚深义  是故称佛为大觉
  有河洄澓没众生  无明所盲不知出
  如来自渡能渡彼  是故称佛大船师
  能知一切诸因果  亦复通达尽灭道
  常施众生病苦药  是故世称大医王
  外道邪见说苦行  因是能得无上乐
  如来演说真乐行  能令众生受快乐
  如来世尊破邪道  开示众生正真路
  行是道者得安乐  是故称佛为导师
  非自非他之所作  亦非共作无因作
  如来所说苦受事  胜于一切诸外道
  成就具足戒定慧  亦以此法教众生
  以法施时无妒吝  是故称佛无缘悲
  无所造作无因缘  获得无因无果报
  是故一切诸智者  称说如来不求报
  常共世间放逸行  而身不为放逸污
  是故名为不思议  世间八法不能污
  如来世尊无怨亲  是故其心常平等
  我师子吼赞大悲  能吼无量师子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把经文转完了,再捡大家感兴趣的地方分析。以上所转的,就是涅槃经里师子吼菩萨与如来进行问答的全过程,中间还少一小段关于什么是师子吼的解释,也一并发过来与大家分享。


  善男子。如师子王自知身力。牙爪锋芒四足踞地安住岩穴振尾出声。若有能具如是诸相。当知。是则能师子吼。真师子王晨朝出穴频申欠呿。四向顾望发声震吼为十一事。何等十一。一为欲坏实非师子诈作师子故。二为欲试自身力故。三为欲令住处净故。四为诸子知处所故。五为群辈无怖心故。六为眠者得觉寤故。七为一切放逸诸兽不放逸故。八为诸兽来依附故。九为欲调大香象故。十为教告诸子息故。十一为欲庄严自眷属故。一切禽兽闻师子吼。水性之属潜没深渊。陆行之类藏伏窟穴。飞者堕落诸大香象怖走失粪。诸善男子。如彼野干虽逐师子至于百年。终不能作师子吼也。若师子子始满三年。则能哮吼如师子王。
  善男子。如来正觉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罗蜜满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为尾。安住四禅清净窟宅。为诸众生而师子吼摧破魔军。示众十力开佛行处。为诸邪见作归依所。安抚生死怖畏之众。觉寤无明睡眠众生。行恶法者为作悔心。开示邪见一切众生令知六师非师子吼故。破富兰那等憍慢心故。为令二乘生悔心故。为教五住诸菩萨等生大力心故。为令正见四部之众于彼邪见四部徒众不生怖畏故。从圣行梵行天行窟宅频申而出。为欲令彼诸众生等破憍慢故欠呿。为令诸众生等生善法故四向顾望。为令众生得四无碍故四足踞地。为令众生具足安住尸波罗蜜故。故师子吼。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善男子。声闻缘觉虽复随逐如来世尊无量百千阿僧祇劫。而亦不能作师子吼。十住菩萨若能修行是三行处。当知。是则能师子吼。诸善男子。是师子吼菩萨摩诃萨。今欲如是大师子吼。是故汝等应当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搞定,欢迎大家参与讨论。对文字上的意思理解不上去的,或者不明白的,可以回帖大家一起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颜色好好看——回头慢慢慢慢滴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喜欢这种长篇大论。狮子能不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虎虎


    部分黑字是我自己写的,不过要是说让我讲明白这么大篇幅的理论,有条理地讲好这东西,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想看东西,原汁原味的比别人嚼过的好得多,条件就是真的能够净下心来仔细读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8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佛经不是中华国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佛经不是中华国学。
自由华夏 发表于 2010-1-28 13:41



    你这理论可真是惊世骇俗,也有点儿不知所云的意思。中国的语言文字里抽去了佛教部分,你连话都说不明白。简单举几个例子,比如:作业,知识,意识,实际,悲观,自觉,世界,等等吧,中国语言文字里有三分之一强与佛经有关,更别提佛经里专有的名词和被佛经影响而佛教化的词语。佛经引入中国,是历史上中国经历的最大的一次思想文化与语言文字的变革,持续时间长,从南北朝一直到唐朝,思维深度和广度有极大提升。禅宗在中国的广泛流传,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使当时的仕士文人文风为之一变。那种影响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了,虽然你未必觉察,但并不影响它的存在。今天读唐诗,依然读得到那种悠悠禅意,王维和苏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8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理论可真是惊世骇俗,也有点儿不知所云的意思。中国的语言文字里抽去了佛教部分,你连话都说不 ...
师子吼 发表于 2010-1-28 14:03

禅宗是中国僧人利用道家思想独创的流派,和印度人没什么关系,你不知道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是中国僧人利用道家思想独创的流派,和印度人没什么关系,你不知道吗? ...
自由华夏 发表于 2010-1-28 14:37



    真能扯蛋。

   达摩祖师是我们禅宗的初祖,但达摩在印度是禅宗第二十八代祖,而且一一传承清楚,传法时说了什么话都有记录。达摩是天竺人,你的意思是达摩来少林寺了,学的道家思想,然后再创建的流派?达摩来中国时已经六七十岁了,先不说他的精力是否允许他再研究道家的东西,达摩来华后见了梁武帝、渡江北上,少林寺九年面壁,都是有文字记载,并有实物。达摩传少林寺七十二绝技,直到今天的典籍还是当年传下来的。你觉得这都是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8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能扯蛋。

   达摩祖师是我们禅宗的初祖,但达摩在印度是禅宗第二十八代祖,而且一一传承清楚,传 ...
师子吼 发表于 2010-1-28 15:55

哈哈,崇洋媚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8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哪部印度书籍能证明达摩的事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1 18:36 , Processed in 1.72484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