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师子吼

佛经中的逻辑——摘自涅槃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师子吼 于 2010-2-7 12:06 编辑

六祖法宝坛经,是禅宗在中华大地上,由华人讲的唯一一部以经命名的经典。其它人所留下来的,都称为论或者疏。坛经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五家七宗,莫不出于此。达摩为西天二十八代祖,在中华大地上,是禅宗初祖。著有二入四行观、血脉论等。达摩以后五世单传,本经为六祖惠能所著,禅宗是自六祖以后,才在中华大地广传。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

  第二、阿难尊者

  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优波(jū)多尊


  第五、提多迦尊者

  第六、弥遮迦尊者

  第七、婆须蜜多尊者

  第八、佛驮难提尊者

  第九、伏驮蜜多尊者

  第十、
胁(xié)
尊者

  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

  第十二、马呜大士

  第十三、迦毗摩罗尊者

  第十四、龙树大士(此人于龙宫取来华严经

  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

  第十六、罗
罗多尊者

  第十七、僧伽难提尊者

  第十八、伽耶舍多尊者

  第十九、鸠摩罗多尊者

  第二十、阇耶多尊者

  第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

  第二十二、摩拏罗尊者

  第二十三、鹤勒那尊者

  第二十四、师子尊者

  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

  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

  第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

  第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中华大地禅宗初祖

  第二十九、慧可大师

  第三十、僧璨(
càn
)大师

  第三十一、道信大师

  第三十二、弘忍大师

  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是年十二月,改
元开元-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呜。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缁白,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摩纳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http://chatz.fjnet.com/html/kk/books/cyjd/tj.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7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法宝坛经,是禅宗在中华大地上,由华人讲的唯一一部以经命名的经典。其它人所留下来的,都称为论或者疏 ...
师子吼 发表于 2010-2-7 12:05

既然在精神上投靠印度人,谈何中华天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7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有关于达摩的记载吗?
印度有关于二十八祖传承的记载吗?
印度有类似禅宗的佛教著作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7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立文字,直指心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有关于达摩的记载吗?
印度有关于二十八祖传承的记载吗?
印度有类似禅宗的佛教著作吗? ...
自由华夏 发表于 2010-2-7 16:47



   奇怪的逻辑,那你是相信印度的经典,还是相信本土的经典?本土的都不信,拿来印度的你就信了?禅宗的事情,还得禅宗的经典说了算吧?难道以你说的为准?宗镜录,指月录,这些禅宗的经典你都去查了没有?有说禅宗是汉地土生土长的吗?如果禅宗自己都不这样认为,你随便给安一个管用吗?

     无知者无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达摩是南印度香至国三王子,想做假也找个普通人来做吧?找个王子来做假是不是难度太高了?
诸多禅宗经典都说达摩是印度僧人,为传法东来。就你强调禅宗是土生土长的,你觉得谁的话更可信?是你说的还是禅宗经典里载的?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南印度天德王之次子也。既受度得法,至东印度。
彼王名坚固,奉外道师长爪梵志。暨尊者将至,王与梵志同睹白气贯于上下。王
曰:“斯何瑞也?”梵志预知祖入境,恐王迁善,乃曰:“此是魔来之兆耳,何
瑞之有!”即鸠诸徒众议曰:“不如密多将入都城,谁能挫之?”弟子曰:“我
等各有咒术,可以动天地、入水火,何患哉?”祖至,先见宫墙有黑气,乃曰:
“小难耳。”直诣王所。王曰:“师来何为?”祖曰:“将度众生。”王曰:
“以何法度?”祖曰:“各以其类度之。”时梵志闻言,不胜其怒,即以幻法,
化大山于祖顶上。祖指之,忽在彼众头上。梵志等怖惧投祖,祖愍其愚惑,再指
之,化山随灭。乃为王演说法要,俾趣真乘。谓王曰:“此国当有圣人而继于
我。”是时有婆罗门子,年二十许,幼失父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缨络,故人谓
之缨络童子。游行闾里,丐求度日,若常不轻之类。人问:“汝行何急?”即答
曰:“汝行何缓?”或曰:“何姓?”乃曰:“与汝同姓。”莫知其故。后,王
与尊者同车而出,见缨络童子稽首于前,祖曰:“汝忆往事否?”童曰:“我念
远劫中,与师同居。师演摩诃般若,我转甚深修多罗,今日之事,盖契昔因。”
祖又谓王曰:“此童子非他,即大势至菩萨是也。此圣之后,复出二人:一人化
南印度,一人缘在震旦。四五年内,却返此方。”遂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罗。付
法眼藏,偈曰:“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祖付
法已,即辞王曰:“吾化缘已终,当归寂灭。愿王于最上乘,无忘外护。”即还
本座,跏趺而逝,化火自焚。收舍利塔而瘗之。当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戊子岁
也。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度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
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
曰功德多罗,曰菩提多罗。其季开士也。祖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
“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踰
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王子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
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
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已,
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
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
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祖叹其辩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
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
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
中,法性最大。”祖知是法嗣,以时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厌世,众皆
号绝。唯第三子菩提多罗于柩前入定。经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戒,祖告
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听吾偈曰:心
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尊者付法已,即于座上
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化
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塔,当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岁。祖因东印度国
王请,祖斋次,王乃问:“诸人尽转经,唯师为甚不转?”祖曰:“贫道出息不
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非但一卷两卷。”


  东土祖师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
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宝珠,
发明心要。既而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
名达磨。”因改号菩提达磨。祖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
愿垂开示。”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
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于日下。”祖又曰:“彼有大士,
堪为法器否?禾载之下有留难否?”者曰:“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
吾灭后六十余年,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时,南方勿住。彼唯好
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纵到彼,亦不可久留。听吾偈曰:路行跨水复逢羊,独
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又问曰:“此后更有何
事?”者曰:“从是已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难。听吾谶曰:心中虽吉外头凶,
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又问:“此后如何?”
者曰:“却后二百二十年,林下见一人,当得道果。听吾谶曰:震旦虽阔无别路,
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解御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复演诸偈,皆预谶佛
教隆替。﹝事具宝林传及圣胄集。﹞祖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尝废阙。
迨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胜多,本与祖同学
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祖并化,时号二甘
露门矣。而佛大胜多更分徒而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
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己解,别展化源,聚落峥嵘,徒众
甚盛。祖喟然叹曰:“彼之一师已陷牛迹,况复支离繁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
永缠邪见。”言已,微现神力,至有相宗所,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彼
众中有一尊长萨婆罗答曰:“于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祖曰:“一切诸
相而不互者,若名实相,当何定邪?”彼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
何名为实?”祖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彼曰:
“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祖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
定不定故,即非实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
祖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已变已往,其义亦然。”彼曰:“不变当在,在
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祖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于有无中,何
名实相?”萨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虚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
空故,当我此身,得似此否?”祖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
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彼
众闻已,心意朗然,钦礼信受。祖瞥然匿迹。至无相宗所,问曰:“汝言无相,
当何证之?”彼众中有波罗提答曰:“我明无相,心不现故。”祖曰:“汝心不
现,当何明之?”彼曰:“我明无相,心不取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祖曰:
“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诸明无故。”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
何况无相,而欲知之?”祖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
彼曰:“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祖曰:“非三昧者,何
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波罗提闻祖辩析,即悟本心,礼谢于祖,忏悔
往谬。祖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证之。此国有魔,非久降之。”言已,忽然不
现。至定慧宗所,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彼众中有婆兰陀者答曰:
“我此定慧,非一非二。”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
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祖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
约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祖曰:
“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婆兰陀闻之,疑心冰释。至第
四戒行宗所,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彼众中有
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祖曰:“汝言依
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为
戒?”彼曰:“我有内外,彼已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
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
外?”贤者闻之,即自惭伏。至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
所得,亦无得得。”彼众中有宝静者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
无得是得。”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彼曰:
“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祖曰:“得既非得,得得无得。
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静闻之,顿除疑网。至寂静宗所,问曰:“何名寂静,
于此法中,谁静谁寂?”彼众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
名之为静。”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彼曰:
“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祖曰:“空空已空,诸法亦尔。
寂静无相,何静何寂?”彼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既而六众,咸誓归依。由
是化被南天,声驰五印。经六十载,度无量众。
  后值异见王轻毁三宝,每云:“我之祖宗,皆信佛道,陷于邪见,寿年不永,
运祚亦促。且我身是佛,何更外求?善恶报应,皆因多智之者妄构其说。至于国
内耆旧,为前王所奉者,悉从废黜。”祖知已,叹彼德薄。当何救之?即念无相
宗中二首领:其一波罗提者,与王有缘,将证其果。其二宗胜者,非不博辩,而
无宿因。时六宗徒众,亦各念言:佛法有难,师何自安?祖遥知众意,即弹指应
之。六众闻云:“此是我师达磨信响,我等宜速行,以副慈命。”即至祖所,礼
拜问讯。祖曰:“一叶翳空,孰能剪拂?”宗胜曰:“我虽浅薄,敢惮其行?”
祖曰:“汝虽辩慧,道力未全。”宗胜自念:“我师恐我见王大作佛事,名誉显
达,映夺尊威。纵彼福慧为王,我是沙门受佛教旨,岂难敌也。”言讫潜去。至
王所广说法要及世界苦乐、人天善恶等事。王与之往返徵诘,无不诣理。王曰:
“汝今所解,其法何在?”宗胜曰:“如王治化,当合其道。王所有道,其道何
在?”王曰:“我所有道,将除邪法。汝所有法,将伏何人?”祖不起于座,悬
知宗胜义堕,遽告波罗提曰:“宗胜不禀吾教,潜化于王,须臾理屈。汝可速
救。”波罗提恭禀祖旨,云:“愿假神力。”言已,云生足下。至大王前,默然
而住。时王正问宗胜,忽见波罗提乘云而至,愕然忘其问答。曰:“乘空之者,
是正是邪?”提曰:“我非邪正,而来正邪。王心若正,我无邪正。”王虽惊异,
而骄慢方炽,即摈宗胜令出。波罗提曰:“王既有道,何摈沙门?我虽无解,愿
王致问。”,王怒而问曰:“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
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
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
有否?”提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
用时,几处出现?”提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
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
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
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王闻偈已,心即开悟,悔谢前非,咨询法要,朝夕忘
倦,迄于九旬。时宗胜既被斥逐,退藏深山。念曰:“我今百岁,八十为非。二
十年来,方归佛道。性虽愚昧,行绝瑕疵。不能御难,生何如死?”言讫,即自
投崖。俄有神人以手捧承,置于岩上,安然无损。宗胜曰:“我忝沙门,当与正
法为主,不能抑绝王非,是以损身自责,何神佑助,一至于斯!愿垂一语,以保
余年。”于是神人乃说偈曰:“师寿于百岁,八十而造非。为近至尊故,熏修而
入道。虽具少智慧,而多有彼我。所见诸贤等,未尝生珍敬。二十年功德,其心
未恬静。聪明轻慢故,而获至于此。得王不敬者,当感果如是。自今不疏怠,不
久成奇智。诸圣悉存心,如来亦复尔。”宗胜闻偈欣然,即于岩间宴坐。时王复
问波罗提曰:“仁者智辩,当师何人?”提曰:“我所出家,即娑罗寺乌沙婆三
藏为受业师。其出世师者,即大王叔菩提达磨是也。”王闻祖名,惊骇久之。曰:
“鄙簿忝嗣王位,而趣邪背正,忘我尊叔。”遽敕近臣,特加迎请。祖即随使而
至,为王忏悔往非。王闻规诫,泣谢于祖。又诏宗胜归国。大臣奏曰:“宗胜被
谪投崖,今已亡矣。”王告祖曰:“宗胜之死,皆自于吾。如何大慈,令免斯
罪。”祖曰:“宗胜今在岩间宴息,但遣使召,当即至矣。”王即遣使人山,果
见宗胜端居禅寂。宗胜蒙召,乃曰:“深愧王意,贫道誓处岩泉。且王国贤德如
林,达磨是王之叔,六众所师,波罗提法中龙象,愿王崇仰二圣,以福皇基。”
使者复命。未至,祖谓王曰:“知取得宗胜否?”王曰:“未知。”祖曰:“一
请未至,再命必来。”良久使还,果如祖语。祖遂辞王曰:“当善修德,不久疾
作,吾且去矣。”经七日,王乃得疾。国医诊治,有加无瘳。贵戚近臣忆师前记,
急发使告祖曰:“王疾殆至弥留,愿叔慈悲,违来诊救。”祖即至慰问。时宗胜
再承王召,即别岩间。波罗提亦来问疾。谓祖曰:“当何施为,令王免苦?”祖
即令太子为王宥罪施恩,崇奉三宝,复为忏悔,愿罪消灭。如是者三,王疾有间。
师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乃先辞祖塔,次别同学,后至王所,慰而勉之曰:
“当勤修白业,护持三宝。吾去非晚,一九即回。”王闻师言,涕泪交集曰:
“此国何罪,彼土何祥?叔既有缘,非吾所止。惟愿不忘父母之国,事毕早回。”
王即具大舟,实以众宝,躬率臣寮,送至海壖。祖泛重溟,凡三周寒暑,达于南
海,实梁普通七年丙午岁九月二十一日也。广州刺史萧昂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
帝览奏,遣使赍诏迎请,当大通元年丁未岁也。﹝普通八年三月改元。﹞十月一
日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
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
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
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祖知机不契,是月十
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
  当魏孝明帝孝昌三年也,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
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时有僧神光者,旷达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
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
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祖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
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
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祖悯
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
广度群品。”祖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
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闻祖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
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
亦可在。”祖遂因与易名曰慧可。可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
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
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越九年,欲返
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时有道副对曰:“如我所
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持曰:“我今
所解,如庆喜见阿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
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
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
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
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证
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
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
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
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
本得。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祖
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
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尝自出而试之,置石石裂。缘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
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踰海越漠,为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
传授,吾意已终。”﹝别记云:祖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秪教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慧可种种说心性,曾未契理。祖秪遮其非,不
为说无念心体。可忽曰:“我已息诸缘。”祖曰:“莫成断灭去否?”可曰:
“不成断灭。”祖曰:“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言已,乃与徒众往
禹门千圣寺。止三日,有期城太守杨炫之,早慕佛乘,问祖曰:“西天五印,师
承为祖,其道如何?”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又问:“此
外如何?”祖曰:“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
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又曰:“弟子归心二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
尚迷真理。适听师言,罔知攸措。愿师慈悲,开示宗旨。”祖知恳到,即说偈曰: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
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炫之闻偈,悲喜交
并。曰:“愿师久住世间,化导群有”祖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万差,
多逢患难。”炫之曰:“未审何人,弟子为师除得否?”祖曰:“吾以传佛秘密,
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无此理。”炫之曰:“师若不言,何表通变观照之力?”
祖不获已,乃为谶曰:“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
炫之闻语,莫究其端。默记于怀,礼辞而去。祖之所谶,虽当时不测,而后皆符
验。
  时魏氏奉释,禅隽如林,光统律师、流支三藏者,乃僧中之鸾凤也。
  睹师演道,斥相指心,每与师论义,是非蜂起。祖遐振玄风,普施法雨,而
偏局之量,自不湛任,竞起害心,数加毒药。至第六度,以化缘已毕,传法得人,
遂不复救之,端居而逝。即魏文帝大统二年丙辰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
日,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后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葱岭,见手
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祖曰:“西天去!”云归,具说其事,
及门人启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焉。举朝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于少林寺供
养。至唐开元十五年丁卯岁为信道者窃在五台华严寺,今不知所在。初,梁武遇
祖,因缘未契。及闻化行魏邦,遂欲自撰师碑而未暇也。后闻宋云事,乃成之。
代宗谥圆觉大师,塔曰空观。﹝年号依纪年通谱﹞。
  ﹝通论曰:传灯谓魏孝明帝钦祖异迹,三屈诏命,祖竟不下少林。及祖示寂,
宋云自西域还,遇祖于葱岭,孝庄帝有旨令启圹。如南史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
也。孝明以是岁四月癸丑殂,祖以十月至梁。盖祖未至魏时,孝明已去世矣。其
子即位未几,为尔朱荣所弑,乃立孝庄帝,由是魏国大乱。越三年,而孝庄殂,
又五年分割为东西魏。然则吾祖在少林时,正值其乱。及宋云之还,则孝庄去世
亦五六年,其国至于分割久矣,乌有孝庄令启圹之说乎?按唐史云:后魏末,有
僧达磨航海而来,既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回见之,门徒发其墓,但有只履而
已。此乃实录也。


http://chatz.fjnet.com/html/kk/books/cyjd/wdhy/01.htm 五灯会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7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奇怪的逻辑,那你是相信印度的经典,还是相信本土的经典?本土的都不信,拿来印度的你就信了?禅宗的 ...
师子吼 发表于 2010-2-7 17:17

这是考证事实,而不是什么经典,
印度人都不知道的二十八祖的传承肯定是有人编造的谎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7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奇怪的逻辑,那你是相信印度的经典,还是相信本土的经典?本土的都不信,拿来印度的你就信了?禅宗的 ...
师子吼 发表于 2010-2-7 17:17

呵呵呵 没有印度 哪来你现在引以为豪的这个所谓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7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奇怪 那个责备我说公开传教是犯法行为的网友怎么没有再此贴留下墨宝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7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禅宗来自印度,
为什么印度没有类似《坛经》思想的书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7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对道家老庄的继承:几无宗教色彩
2009-09-29 07:25:09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禅宗人物为了表示反对一切外在权威和偶像崇拜,也会像庄子那样说话,如唐代禅师德山宣鉴便公然宣称:“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如此看来,禅宗其实几乎没有什么宗教色彩。


唐僧玄奘取经的事迹非常有名,对他的学识和品格,自古以来人们表示了很高的敬意。虽说在小说《西游记》中,这位高僧被调侃得不成样子,终究还是保留了其性格坚毅的一面。但尊敬归尊敬,玄奘所创立的佛教宗派法相宗(又称唯识宗),却一直不怎么流行,信奉的人很少。佛教在中国的各种宗派中,流行最广的是禅宗。

为什么呢?因为法相宗的学说特点,用褒义词来说是精微,用贬义词来说则是烦琐,总而言之,令人费心血、伤脑筋。禅宗则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它以老庄哲学为内核。这种学说的特点是推崇简明,强调“悟性”,抗拒精细的分析。总而言之,学禅的心理过程富于诗意,适合于聪明的懒人。而中国历来多聪明的懒人。

六祖慧能是对禅宗做了重大改造、使之彻底中国化的人物,他和玄奘生活年代相仿。将两人加以比较是很有意思的:玄奘学问广博,他一个人主持翻译的佛经超过了在他以前译出佛经的总和。慧能相传根本不识字,他以“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首偈子获得五祖弘忍的赏识,成为衣钵传人。而他传习禅宗佛学的要旨,乃是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么,像玄奘那样历经千辛万苦去取经、译经,以慧能的立场来看,简直就是多余——这个观点估计猪八戒很赞成。

因为禅宗是吸收了老庄学说、适应着中国士大夫的文化修养和心理需要而形成的,它的基本宗旨自然与老庄相通。和老庄所说的“道”一样,禅家所说的“法性”、“ 佛性”也是自然性的宇宙本体,而不是超自然的意志力量,更不是人格神。

有人问庄子,你说的那个“道”在哪儿?庄子为了表明道只是自然存在,和人们意念中的高贵、低贱之分毫无关系,就回答他“道在瓦砾”甚至“道在屎溺”。这让一般人听上去很觉怪异。而禅宗人物为了表示反对一切外在权威和偶像崇拜,也会像庄子那样说话,如唐代禅师德山宣鉴便公然宣称:“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如此看来,禅宗其实几乎没有什么宗教色彩。

老庄对语言的功能持怀疑和警戒的态度,这一点被禅宗所继承,并推到更极端的程度,变成对逻辑语言的绝对排斥。

对语言的不信赖,在老庄与禅宗,有共同的理由。首先就是:对于“道”或“佛性”这类精微的存在,无法用语言去指称和言说。禅宗大师临济(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的开创者)有云:“只拟求佛,佛是名句。”这话的意思,是说言语所称的“佛”已不是佛,只是一个名号而已,这完全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翻版。

其次是:一种学说的真实意义,在于它的实践过程,不在于它的文字记载。求诸文字,往往愈沉溺愈隔远。在庄子,说六经乃“古人之糟粕”;在禅宗,则云:“莫只管册子上念言念语,讨禅讨道,禅不在册子上。”在这里很能看出中国人对经典的态度,毛泽东讽刺王明一派人物,言语间也有点禅家风味。


关于禅的意义,日本近代禅学大师铃木大拙说:“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这一解说也完全适用于庄子学说。庄子所要求的理想人生,是经由“悟道”,从人世的羁绊和精神的焦虑中获得彻底解脱,臻于适意自快、悠游逍遥的境界。禅也是企图通过内省的精神实践,在本心本性中把握住作为宇宙本体的佛心佛性,由此达成人生的完美。而由于庄子和禅宗所追求的自由,主要都是个人精神上的自由,所以“悟道”或“悟佛”的人,其实际生活好像是说不出有什么了不得的改变,改变的仅仅是内心世界。

那么,铃木所称“从奴役到自由”,说到底也就是一种诗意的境界吧。事实上老庄之道与禅宗思想,对中国诗歌艺术都有显著的贡献。不喜欢玄奘似的千辛万苦去追根究底,懒散、聪明而沉迷于诗意,是不是中国文化人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性格特点呢?也许。 (本文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骆玉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7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试问佛:皈依至善能留天堂者,为何惧死?一如46楼王者之例,何其虚伪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1# 自由华夏


    说来说去就这么几句,你仔细读我贴来的东西了么?其中在达摩那段说二祖的时候说:“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这就是禅宗二祖慧可对老庄的态度。因为禅宗传承之时,道家老庄之学正盛,所以禅宗也多次评述道德经与老庄之学。真研究过道德经与禅宗经典的,那是高下立判,我就是从读道德经后转读佛经的。

     看你引的帖子内容,觉得那个人就是个门外汉。哪里真识得个什么东西。太浅太浅了。

     禅宗确实有过诃佛骂祖之事,但那都是为了让弟子破外相,修内心,是说给应机的弟子们听的,没有人会公开于大厅广众之下讲这样的话。没修出来的人这么做试试?禅宗还有过劈木佛烧材取暖度人的公案,这得是过来人,开悟的人才可以做,普通人做来试试?损毁经像,地狱果报。

     佛家的佛与法是两个东西,而且佛性与法性阐述得非常清楚,如果你一定认为它就是从道来的,那你可以说说看,道是佛还是法?或者二者皆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一些佛家研究禅宗的论述,不代表我同意其中的观点。只为喜欢考据的人提供些资料。可以 重点看达摩以前的部分。
文章是八六年的,比较新,可供参考。
http://www.mba.net.my/BuddDatabase/iBook/Sutra/BookH/H_013.tx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7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自由华夏


    说来说去就这么几句,你仔细读我贴来的东西了么?其中在达摩那段说二祖的时候说:“ ...
师子吼 发表于 2010-2-7 19:08

禅宗出自六祖,以前并是依托,本无实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1# 自由华夏


    大师云:庄子说: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法句经》云: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淺智之所闻,谓一以为一。故庄子犹滞一也。老子云: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外虽亡想,内尚存心。《华严经》云:不著不二法,以无一二故。《维摩经》云: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即是证。故知老子滞于精识也。《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有佛性。容可说墙壁瓦石而非佛性,云何能说法?又,天亲论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四祖著)  录自《楞伽师资记》


看到了吧?四祖说,庄子的“天地一指,万物一焉(文中写作马,也有这种写法)”,还滞于一。老子的“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虽然已经去掉了向外的思想,但对内还被动存心。前者是理,后者是修行境界。这普通人已经难以企及或者评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7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4# 师子吼
您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印度存在禅宗思想或典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7# 自由华夏


    问题是我找出来印度有禅宗的证据你信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师子吼 于 2010-2-7 20:06 编辑

坐禅三昧经  《大藏经》文献
  二卷。姚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于长安译出,弘始九年(407)重校。又称《坐禅三昧法门经》、《阿兰若习禅法》、《菩萨禅法经》、《禅法要》、《禅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五册。
  本书系诸家禅要之纂集。内容阐明五门禅法,述说大小二乘综合之禅观。上卷初列四十三偈,说明欲度脱生死轮回,须修禅法,次分治贪欲、治嗔恚、治愚痴、治思觉、治等分法门,主张应分别修不净观、慈心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下卷载四禅、五通、四念处、四善根及入见道的次第,阐明菩萨的习禅法,末尾则举二十偈,以示修禅者的实际心得。据《出三藏记集》卷九载僧睿的〈关中出禅经序〉所述,本经卷首四十三偈乃究摩罗罗陀所撰,卷末二十偈乃马鸣菩萨所撰,而五门系抄自婆须蜜、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罗陀的禅要。
  中国佛教初期的禅观,皆依据东汉·安世高所译的禅经,尔后经道安的努力鼓吹,北方前秦与后秦的禅观行始渐兴起。然均不出小乘禅的领域。逮本经出,大乘佛教和小乘禅,乃至大乘禅和小乘禅的关系才告明确,因而促成天台止观的成立及中国禅宗的诞生。

http://baike.baidu.com/view/735790.htm?fr=ala0_1

你可以把上文中提及的人名,去与禅宗的西天历代祖师对照一下,看看到底有多少是一样的。比如马鸣菩萨等等。这部经是从印度译回来的,而且是唐朝三大译师鸠摩罗什译的,比较可靠。鸠摩罗什译的经在国内很有名,比如金刚经,法华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出自六祖,以前并是依托,本无实据。
自由华夏 发表于 2010-2-7 19:33



    你的意思,六祖说谎?六祖历数禅宗历代祖师完全是为了骗后人的?那你应该说说看,无相偈是六祖作的吗?那个和六祖同时作偈的法师存在吗?教六祖的那个五祖忍和尚有真人存在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9 04:49 , Processed in 0.04899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