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64|回复: 143

(转)全国逾千万满族人基本不会说满语 面临消失危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news.sohu.com/20101128/n277972215.shtml
  满族人口逾千万 多数满族人不识满文 北京已找不到教授满语的学校

  农历10月13日是满族重要节日颁金节。日前,部分满族同胞在京通过联谊活动进行这一“族庆”。但记者随后走访发现,在北京,已找不到教授满语的学校,会满语的市民寥寥无几。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满文已经走向衰微。用满文记载的清史资料,也正逐渐沉入历史的长河。

  政协委员赵志强呼吁抢救满文。赵志强表示,满语是研究满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工具。目前大量的满文文献需要翻译,满语人才的缺乏,应该引起必要的重视。

  现状1:

  仅个别农村老人会说满语

  11月18日,农历10月13日,满族同胞迎来纪念满族命名375周年的颁金节。“颁金”在满语中有诞生之意。1635年农历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在这一天,很多满族同胞会身着民族服饰进行聚会。

  “颁金节”期间,记者调查了解到,很多满族朋友都想学习一点满文;另外,不少研究人员也有学习满文的需求,可大家找不到学习满文的地方。

  刘先生来自辽宁一个满族自治县,但他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对满文都是一无所知。刘先生发现一些网站倒是有学习满文的资料,可自学起来难度很大。“要是有老师给讲几节课就好了。”

  在本市一家博物馆工作的王先生,有时会接触到只有满文标记的清代文物。为了弄清文物当初的用途,王先生往往要走几家研究机构,请专家解读。“如果自己掌握一点满文,也许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据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市政协委员赵志强介绍,满族人口如今已逾千万,是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但仍在使用满语的,仅是东北农村个别村庄的少数老人,且这些老人多数会说而不会写。

  现状2:

  北京唯一满文书院7年前停办

  百度地图上显示,北京满文书院位于东堂子胡同北京24中校内。然而记者查访得知,这所北京唯一的满文教学机构已于数年前停办。

  “2003年底,我决定停办书院。”原满文书院院长金宝森先生提起往事,仍很是感慨。金先生是满族正黄旗后裔,为抢救满文,1985年,在他的主持下,满文书院在北京24中正式开学,不收学费。原定招收一个班,可当时有200人报名,后经考试录取了90人,分作两班。

  金先生回忆,当时人们对满文学习的兴趣超出了他的预料。报名者有做历史研究的,有做文献整理的,也有不少人纯粹出于兴趣。最初的课程包括清史、满族史等,后来重点是教授满文。教师阵容非常强大,都是当时满学研究的专家。

  据金先生介绍,满文书院免费开办了近20年,先后有800余名学员毕业。2003年底,因为学校没有固定办学地点和编制、专家学者年事已高等问题,书院停办。“20年来,为抢救满文,我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满文书院停办后,满语在北京已彻底与大众绝缘。

  金先生表示,满文书院停办后,还有不少人向他表达过想学习满文的意愿,但自己年事已高,没有精力再去做这件事情。“如果有年轻人想办满文学校,开班授课,我会全力支持。”

  知识链接

  满文历史很短暂

  金宝森先生告诉记者,满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满族历史源远流长,而满文出现却比较迟。直到1599年,努尔哈赤下令以蒙文改制满文,才出现了所谓“老满文”。

  1632年,皇太极令满族文字学家改进老满文,在字母右边增加圈点,以区别原来不能区分的音节字母,又吸收汉语语言成分,创制了拼写借词用的音节。这种文字称新满文。

  乾隆皇帝为了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谕令儒臣拟出满文篆字。此后不少珍贵文献资料均由满篆抄写。

  据金先生介绍,清代宫廷有很多绝密文件都是满文撰写,因此研究满文对研究清史的意义可见一斑。

  赵志强表示,从满文出现到衰微,只有几百年。这种短暂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的融合密不可分。

  马上就访

  满文主要用于研究

  在金先生家中,随处可见满文书法和满文研究专著。金先生说,现在的满文已经走向衰微,满语基本仅限在研究领域使用。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是国内唯一满学研究机构。记者走访了解到,几位年轻的博士正在为推进满学研究做着辛苦的努力。

  助理研究员小戴是研究所唯一的满族博士。他主攻满语研究。小戴曾深入齐齐哈尔的村庄,记录当地老人使用的满语。“那是最古老的满语,只有几个人会说,他们走了,也就把那些珍贵的满语带走了。”

  小戴和研究所另一位满文博士一起,正在进行满文文献的翻译整理。这是一项卷帙浩繁的大工程,需要研究者耐得住寂寞。

  据金宝森先生介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存明清档案900多万件,其中明代档案仅3600余件,其余均是满文或满汉合璧的清朝档案。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满文书库也有藏书16000多册。此外全国各地很多图书馆也都藏有满文书籍。满文档案是座蕴藏丰富的宝库,但满文人才已寥若晨星。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赵志强表示,满族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研究满族历史和文化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满语是研究满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工具。

  学者建言

  抢救满文先推动满族文化

  经常有人向金宝森先生求字,老人喜欢写上汉语与满文两种文字。在金先生家中,一幅满语的“寿”字,常常引起来宾的好奇。即使在小戴这些专业研究者眼中,会满文书法,也是一件令人艳羡的事。

  金先生介绍,有一些满语爱好者开设了满语角,专门切磋满文。“这说明满文学习在社会上还是有需求的。”金先生认为,学习满文离不开满族文化的推进,如果社会上多举办一些满族文化方面的展览,引起参观者的兴趣,也会对满文产生兴趣。金先生和赵志强所长都参加了颁金节的聚会,他们认为这个节日对推动满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赵志强觉得,与其说满文和满族文化走向衰微,不如说它是在与汉语和汉文化融合后,以另一种形式出现。比如现在的北京话,就受到了满语和满族文化的影响。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点也受到了满族人豁达洒脱的影响。

  但无论如何,原始的满文已经远离大众生活。最初的满族文化大都也停留在了遥远的历史中,抢救满文,就是为了留住一把打开历史的钥匙。赵志强表示,目前需要翻译的满文文献有很多,虽然满学所由最初创办时的两人发展到现在的八人,但显然还需要更多力量去投入抢救工作。

  记者手记

  满文消逝是中华文化的损失

  采访中,很多专家表示,清政府以几百万之众统治一个人口数倍于自己的汉族,周围都是汉语语境,为了便于管理和交流,满汉融合是必然趋势。满语的衰微并不是近几年的事情,而是一个历史趋势。

  如今,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满族文化遗留的产物。在北京故宫,许多刻在大殿匾额上的满文抬头可见;常见的点心萨其马也是满族食品。很多人喜爱的北京小吃炒肝也源于清代。“炒”据称就是音译,在满语中有煮、熬之意。还有现在依然高贵的宫廷服饰和宫廷膳食,都是受了满族文化的影响。正如专家所说,满族文化和满语是与汉族文化和汉语融合后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了。

  满文必须要保护。如果在未来某一天,满文真的变成无人能懂的天书,那就不仅是满族文化的损失,而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损失了。
发表于 2010-11-29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做新闻的,倾向性不要太强。
满文可以研究,但是小范围的事,如此危言耸听,以悲情煽情渲染事实,企图吸引眼球,不但违背了新闻的宗旨,而且祸及社会。
比如最后一句:“如果在未来某一天,满文真的变成无人能懂的天书,那就不仅是满族文化的损失,而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损失了。”第一,满文研究者一直存在,而且后继有人。第二,生活中用哪种语言是民众自身选择的自由。不要动不动扣上民族主义悲情的大帽子。第三,满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何来不仅,而是?有意识地择出来,分离意识可见一斑。
这种新闻居然上了搜狐头条,才是真正的新闻人的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上,很多语言都面临衰弱,甚至消亡的命运, 在国内,很多地方语言,方言,也日渐被普通话取代, 这是全球化,“全国化”的趋势,不管认可,还是无卡奈何,都是历史所趋。

满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文化遗产,绝对有保护的意义。 这是中国5000年文化历史的一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所必须。 但没有必要为“少数”语言文字的衰弱而大惊小怪。 这在全世界都是规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不是说也是炎黄子孙吗  那就别说自己话了  放在字典里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不是说也是炎黄子孙吗  那就别说自己话了  放在字典里就行了
sdying213 发表于 2010-11-29 10:19



    他们是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年头咋干个啥都要打悲情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gabrelle162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满族人,如果是的话我想你心理应该和我一样。其实真的感觉很悲情,毕竟是民族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这样看着他衰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gabrelle162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满族人,如果是的话我想你心理应该和我一样。其实真的感觉很悲 ...
布尼1793 发表于 2010-11-29 10:27


任何语言都有其独特的历史, 从某种方面说,山东话,也算一种方言。但是,现在也日趋衰弱了。


语言的融合与衰弱,是历史的趋势,历史上是如此,将来也会是如此。 不管出于什么心态,历史的规律我们只能无可奈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会有自己的产生和消亡,消亡只能说明它已经失去了被一个群体所共同大范围使用的价值。如果从研究角度讲,那就更不用担心了,会的人少了反而研究它的都是真正喜爱研究它的人。这种也可以理解,这种事只能说明满文满语正处于消亡但并未完全消亡的即将消亡状态,才会有人出来为其呐喊,历史上这种事太多了,不是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布尼1793

那就去学习满语,传播满语嘛
古代语言不知消失了多少
有时间悲伤的话,还是去做点事
如果大家都只是打打嘴炮
中文估计也早消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不会说,在网上看了看也学不下去,有的时候是觉得自己民族的语言都不会挺悲哀的,但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没有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nhkbbs


    伤感不需要时间,但是学习是需要时间的。一种文化失去了载体必然会走向衰落,满语和满文的衰亡从她出现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心理上还是难以承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世界都讲一种语言就好了,省的麻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家伙是满独吗?不要在国内再制造语言障碍了,有本事去美、日推广当地方言,让他们也变成一盘散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早就说过了,现在动不动就搞族群文化悲鸣体的人,让人恶心,后续行动值得警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族人口逾千万 多数满族人不识满文 北京已找不到教授满语的学校

  农历10月13日是满族重要节日颁 ...
gabrelle162 发表于 2010-11-29 09:19



    一个小民族统治一个大民族必然付出的代价。

尽管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但某种文化(包括文字)的消失是历来就有的,古匈奴、羯、狄、羌语怎么说,谁也不知道。现在的好处是可以用音像手段保存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满语 这个搞笑的语言 哼哼 消失才好 中国就是被满族奴役了三百年 另外现在满族人基本都是汉八旗的后代,身上都有汉族血统 竟然为奴役的自己的民族语言惋惜 真是感谢我国民族政策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搜狐出这样的新闻,
明显是有意为之。
不多讲了,免得伤了和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满语学得好,不如工作找得好。
回字三种写法,lz觉得有用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9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上亿非洲裔美利坚族从不悲情自己母语的丧失,相反以说美语为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1 13:35 , Processed in 0.04903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