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82|回复: 93

【经典经济学】资本论(卡尔 马克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4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卡尔·马克思

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卡尔·马克思 第一版序言
卡尔·马克思 第二版跋
卡尔·马克思 法文版序言

卡尔·马克思 法文版 跋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第三版序言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英文版序言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第四版序言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品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第八章 工作日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协作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第六篇 工资

第十七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

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

第二十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第二十五章 现代殖民理论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舒晴曼妙 于 2009-2-4 08:18 编辑

马克思1867年8月16日给恩格斯的信

 

献  给

我的不能忘记的朋友

勇敢的忠实的高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威廉·沃尔弗

1809年6月21日生于塔尔瑙

1864年5月9日死于曼彻斯特流亡生活中

第一版序言

现在我把这部著作的第一卷交给读者。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

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初篇和续篇相隔很久,是由

于多年的疾病一再中断了我的工作。

前书的内容已经概述在这一卷的第一章中。这样做不仅是

为了联贯和完整,叙述方式也改进了。在情况许可的范围内,前

书只是略略提到的许多论点,这里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相反地,

前书已经详细阐述的论点,这里只略略提到。关于价值理论和货

币理论的历史的部分,现在自然完全删去了。但是前书的读者可

以在本书第一章的注释中,找到有关这两种理论的历史的新材料。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

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

析,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1)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

态的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然而,两千多年来人类

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更

复杂的形式的分析,却至少已接近于成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

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容易研究些。并且,分析经济形

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

来代替。而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

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在浅薄的人看来,分析这

种形式好象是斤斤于一些琐事。这的确是琐事,但这是显微镜下

的解剖所要做的那种琐事。

因此,除了价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说这本书难懂。当然,

我指的是那些想学到一些新东西、因而愿意自己思考的读者。

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

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

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

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

为例证。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

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

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

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

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

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

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撇开这点不说。在资本主义生产已经在我们那里完全确立的

地方,例如在真正的工厂里,由于没有起抗衡作用的工厂法,情

况比英国要坏得多。在其他一切方面,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

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

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

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

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活

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

德国和西欧大陆其他国家的社会统计,与英国相比是很贫乏

的。然而它还是把帷幕稍稍揭开,使我们刚刚能够窥见幕内美杜

莎的头。如果我国各邦政府和议会象英国那样,定期指派委员会

去调查经济状况,如果这些委员会象英国那样,有全权去揭发真

相,如果为此能够找到象英国工厂视察员、编写《公共卫生》报

告的英国医生、调查女工童工受剥削的情况以及居住和营养条件

等等的英国调查委员那样内行、公正、坚决的人们,那末,我国

的情况就会使我们大吃一惊。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

我们却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决不要在这上面欺骗自己。正象十八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

洲中产阶级敲起了警钟一样,十九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又给欧洲工

人阶级敲起了警钟。在英国,变革过程已经十分明显。它达到一

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大陆。在那里,它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

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所以,现在

的统治阶级,不管有没有较高尚的动机,也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切

身利益,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阶级发展的障碍除

去。因此,我在本卷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英国工厂法的历史、

内容和结果。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

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

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

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的误解,要说明一下。我决不用玫瑰色描

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

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

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

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

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

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

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

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例如,英

国高教会宁愿饶恕对它的三十九个信条中的三十八个信条展开的

攻击,而不饶恕对它的现金收入的三十九分之一进行的攻击。在

今天,同批评传统的财产关系相比,无神论本身是一种很轻的罪。

但在这方面,进步仍然是无可怀疑的。以最近几星期内发表的蓝

皮书《关于工业和工联问题同女王陛下驻外公使馆的通讯》为例。

英国女王驻外使节在那里坦率地说,在德国,在法国,一句话,在

欧洲大陆的一切文明国家,现有的劳资关系的变革同英国一样明

显,一样不可避免。同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副总统威德先生也

在公众集会上说:在奴隶制废除后,资本关系和土地所有权关系

的变革会提到日程上来!这是时代的标志,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

得了的。这并不是说明天就会出现奇迹。但这表明,甚至在统治

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

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将探讨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册)和总过

程的各种形式(第三册),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册)将探讨理

论史。

  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

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

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

卡尔·马克思

1867年7月25日于伦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二 版 跋

我首先应当向第一版的读者指出第二版中所作的修改。很明

显的是,篇目更加分明了。各处新加的注,都标明是第二版注。就

正文说,最重要的有下列各点:

第一章第一节更加科学而严密地从表现每个交换价值的等式

的分析中引出了价值,而且明确地突出了在第一版中只是略略提

到的价值实体和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之间的联系。

第一章第三节(价值形式)全部改写了,第一版的双重叙述就要

求这样做。——顺便指出,这种双重叙述是我的朋友,汉诺威的

路·库格曼医生建议的。1867年春,初校样由汉堡寄来时,我正

好访问他。他劝我说,大多数读者需要有一个关于价值形式的更

带讲义性的补充说明。——第一章最后一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及其秘密》大部分修改了。第三章第一节(价值尺度)作了详细

的修改,因为在第一版中,考虑到《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

林版)已有的说明,这一节是写得不够细致的。第七章,特别是

这一章的第二节,作了很大的修改。

原文中局部的、往往只是修辞上的修改,用不着一一列举出

来。这些修改全书各处都有。但是,现在我校阅要在巴黎出版的

法译本时,发现德文原本某些部分需要更彻底地修改,某些部分

需要更好地修辞或更仔细地消除一些偶然的疏忽。可是我没有时

间这样做,因为只是在1871年秋,正当我忙于其他迫切的工作的

时候,我才接到通知说,书已经卖完了,而第二版在1872年1月

就要付印。

《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是对我

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一个在经济方面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的人,

维也纳的工厂主迈尔先生,在普法战争期间发行的一本小册子

中说得很对:被认为是德国世袭财产的卓越的理论思维能力,已

在德国的所谓有教养的阶级中完全消失了,但在德国工人阶级中

复活了。在德国,直到现在,政治经济学一直是外来的科学。古斯达

夫·冯·居利希在他的《商业、工业和农业的历史叙述》中,特

别是在1830年出版的该书的前两卷中,已经大体上谈到了妨碍我

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因而也妨碍我国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建

立的历史条件。可见,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缺乏生存的基础。它作

为成品从英国和法国输入;德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一直是学生。别

国的现实在理论上的表现,在他们手中变成了教条集成,被他们

用包围着他们的小资产阶级世界的精神去解释,就是说,被曲解

了。他们不能把在科学上无能为力的感觉完全压制下去,他们不

安地意识到,他们必须在一个实际上不熟悉的领域内充当先生,于

是就企图用博通文史的美装,或用无关材料的混合物来加以掩饰。

这种材料是从所谓官房学——各种知识的杂拌,满怀希望的德

国官僚候补者必须通过的炼狱之火——抄袭来的。

从1848年起,资本主义生产在德国迅速地发展起来,现在正

是它的欺诈盛行的时期。但是我们的专家还是命运不好。当他们

能够公正无私地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在德国的现实中没有现代的

经济关系。而当这种关系出现时,他们所处的境况已经不再容许

他们在资产阶级的视野之内进行公正无私的研究了。只要政治经

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

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

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

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

拿英国来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的

时期的。它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李嘉图,终于有意识地把阶级利

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作他的研究

的出发点,因为他天真地把这种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这样,

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也就达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还在李嘉

图活着的时候,就有一个和他对立的人西斯蒙第批判资产阶级的

经济科学了。(1)

随后一个时期,从1820年到1830年,在英国,政治经济学

方面的科学活动极为活跃。这是李嘉图的理论庸俗化和传播的时

期,同时也是他的理论同旧的学派进行斗争的时期。这是一场出

色的比赛。当时的情况,欧洲大陆知道得很少,因为论战大部分

是分散在杂志论文、关于时事问题的著作和抨击性小册子上。这

一论战的公正无私的性质——虽然李嘉图的理论也例外地被用作

攻击资产阶级经济的武器——可由当时的情况来说明。一方面,大

工业刚刚脱离幼年时期;大工业只是从1825年的危机才开始它的

现代生活的周期循环,就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资本和劳动

之间的阶级斗争被推到后面:在政治方面是由于纠合在神圣同盟

周围的政府和封建主同资产阶级所领导的人民大众之间发生了纠

纷;在经济方面是由于工业资本和贵族土地所有权之间发生了纷

争。这种纷争在法国是隐藏在小块土地所有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

对立后面,在英国则在谷物法颁布后公开爆发出来。这个时期英

国的政治经济学文献,使人想起魁奈医生逝世后法国经济学的狂

飙时期,但这只是象晚秋晴日使人想起春天一样。1830年,最终

决定一切的危机发生了。

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

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它

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

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

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

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甚至以工

厂主科布顿和布莱特为首的反谷物法同盟抛出的强迫人接受的

小册子,由于对地主贵族展开了论战,即使没有科学的意义,毕

竟也有历史的意义。但是从罗伯特·皮尔爵士执政以来,这最后

一根刺也被自由贸易的立法从庸俗经济学那里拔掉了。

1848年大陆的革命也在英国产生了反应。那些还要求有科学

地位、不愿单纯充当统治阶级的诡辩家和献媚者的人,力图使资

本的政治经济学同这时已不容忽视的无产阶级的要求调和起来。

于是,以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为最著名代表的毫无生气的混合

主义产生了。这宣告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破产,关于这一点,

俄国的伟大学者和批评家尼·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穆勒政治

经济学概述》中已作了出色的说明。

可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抗性质在法英两国通过历史

斗争而明显地暴露出来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在德国成熟起

来,同时,德国无产阶级比德国资产阶级在理论上已经有了更明

确的阶级意识。因此,当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看来

在德国有可能产生的时候,它又成为不可能了。

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精明的、贪利的实践家,他们聚集在庸俗经济学辩护论的

最浅薄的因而也是最成功的代表巴师夏的旗帜下。另一派是以经

济学教授资望自负的人,他们追随约·斯·穆勒,企图调和不能

调和的东西。德国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衰落时期,也同在它的古

典时期一样,始终只是学生、盲从者和模仿者,是外国大商行的

小贩。

所以,德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发展,排除了“资产阶级”经济

学在德国取得任何独创的成就的可能性,但是没有排除对它进行

批判的可能性。就这种批判代表一个阶级而论,它能代表的只是

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

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德国资产阶级的博学的和不学无术的代言人,最初企图象他

们在对付我以前的著作时曾经得逞那样,用沉默置《资本论》于

死地。当这种策略已经不再适合时势的时候,他们就借口批评我

的书,开了一些单方来“镇静资产阶级的意识”,但是他们在工人

报刊上(例如约瑟夫·狄慈根在《人民国家报》上发表的文章)

遇到了强有力的对手,至今还没有对这些对手作出答复。(1)

  1872年春,彼得堡出版了《资本论》的优秀的俄译本。初版

三千册现在几乎已售卖一空。1871年,基辅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尼·季别尔先生在他的《李嘉图的价值和资本的理论》一书中就

已经证明,我的价值、货币和资本的理论就其要点来说是斯密—

李嘉图学说的必然的发展。使西欧读者在阅读他的这本出色的著

作时感到惊异的,是纯理论观点的始终一贯。

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这已经由各种

互相矛盾的评论所证明。

例如,巴黎的《实证论者评论》一方面责备我形而上学地研

究经济学,另一方面责备我——你们猜猜看!——只限于批判地

分析既成的事实,而没有为未来的食堂开出调味单(孔德主义的

吗?)。关于形而上学的责备,季别尔教授指出:

“就理论本身来说,马克思的方法是整个英国学派的演绎法,其优点和缺

点是一切最优秀的理论经济学家所共有的。”

莫·布洛克先生在《德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家》(摘自1872年

7月和8月《经济学家杂志》)一文中,指出我的方法是分析的方

法,他说:

“马克思先生通过这部著作而成为一个最出色的具有分析能力的思想

家”。

  德国的评论家当然大叫什么黑格尔的诡辩。彼得堡的《欧洲

通报》在专谈《资本论》的方法一文(1872年5月号第427—436

页)中,认为我的研究方法是严格的现实主义的,而叙述方法不

幸是德国辩证法的。作者写道:

“如果从外表的叙述形式来判断,那末最初看来,马克思是最大的唯心主

义哲学家,而且是德国的即坏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而实际上,在经济学的批

判方面,他是他的所有前辈都无法比拟的现实主义者…… 决不能把他称为

唯心主义者。”

我回答这位作者先生的最好的办法,是从他自己的批评中摘

出几段话来,这几段话也会使某些不懂俄文原文的读者感到兴

趣。   

这位作者先生从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柏林

版第4—7页,在那里我说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中摘

引一段话后说: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就是发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

象的规律。而且他认为重要的,不仅是在这些现象具有完成形式和处于一定

时期内可见到的联系中的时候支配着它们的那种规律。在他看来,除此而外,

最重要的是这些现象变化的规律,这些现象发展的规律,即它们由一种形式

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联系秩序过渡到另一种联系秩序的规律。他一发

现了这个规律,就详细地来考察这个规律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后果

…… 所以马克思竭力去做的只是一件事:通过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一定

的社会关系秩序的必然性,同时尽可能完善地指出那些作为他的出发点和根

据的事实。为了这个目的,只要证明现有秩序的必然性,同时证明这种秩序

不可避免地要过渡到另一种秩序的必然性就完全够了,而不管人们相信或不

相信,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这种过渡。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受一定规律支

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反而

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 既然意识要素在文化史上只起着这种从属

作用,那末不言而喻,以文化本身为对象的批判,比任何事情更不能以意识的

《资本论》第一卷俄文的第一版的扉页某种形式或某种结果为依据。这就

是说,作为这种批判的出发点的不能是观

念,而只能是外部的现象。批判将不是把事实和观念比较对照,而是把一种

事实同另一种事实比较对照。对这种批判唯一重要的是,把两种事实尽量准

确地研究清楚,使之真正形成相互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尤其重要的是,同样

准确地把各种秩序的序列、把这些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联贯性和联系研究

清楚…… 但是有人会说,经济生活的一般规律,不管是应用于现在或过去,

都是一样的。马克思否认的正是这一点。在他看来,这样的抽象规律是不存

在的…… 根据他的意见,恰恰相反,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一

旦生活经过了一定的发展时期,由一定阶段进入另一阶段时,它就开始受另

外的规律支配。总之,经济生活呈现出的现象,和生物学的其他领域的发展

史颇相类似…… 旧经济学家不懂得经济规律的性质,他们把经济规律同物

理学定律和化学定律相比拟…… 对现象所作的更深刻的分析证明,各种社

会机体象动植物机体一样,彼此根本不同…… 由于各种机体的整个结构不

同,它们的各个器官有差别,以及器官借以发生作用的条件不一样等等,同

一个现象却受完全不同的规律支配。例如,马克思否认人口规律在任何时候

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相反地,他断言每个发展阶段有它自己的人口规律

……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就不同。

马克思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是,从这个观点出发去研究和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制

度,这样,他只不过是极其科学地表述了任何对经济生活进行准确的研究必

须具有的目的…… 这种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

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马克

思的这本书确实具有这种价值”。

这位作者先生把他称为我的实际方法的东西描述得这样恰

当,并且在考察我个人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时又抱着这样的好感,那

他所描述的不正是辩证方法吗?

当然,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

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

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

前的就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

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

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

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

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

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已。

将近三十年以前,当黑格尔辩证法还很流行的时候,我就批

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但是,正当我写《资本论》第一

卷时,愤懑的、自负的、平庸的、今天在德国知识界发号施令的

模仿者们,却已高兴地象莱辛时代大胆的莫泽斯·门德尔森对

待斯宾诺莎那样对待黑格尔,即把他当作一条“死狗”了。因此,

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

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辩证法

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

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

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

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

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

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

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

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

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

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使实际的资产者最深切地感到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

的,是现代工业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变动,而这种变动的顶点就

是普遍危机。这个危机又要临头了,虽然它还处于预备阶段;由

于它的舞台的广阔和它的作用的强烈,它甚至会把辩证法灌进新

的神圣普鲁士德意志帝国的暴发户们的头脑里去。

卡尔·马克思

1873年1月24日于伦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法文版序言

致莫里斯·拉沙特尔公民

亲爱的公民:

您想定期分册出版《资本论》的译本,我很赞同。这本书这

样出版,更容易到达工人阶级的手里,在我看来,这种考虑是最

为重要的。

这是您的想法好的一面,但也有坏的一面:我所使用的分析

方法至今还没有人在经济问题上运用过,这就使前几章读起来相

当困难。法国人总是急于追求结论,渴望知道一般原则同他们直

接关心的问题的联系,因此我很担心,他们会因为一开始就不能

继续读下去而气馁。

这是一种不利,对此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事先向追求真理

的读者指出这一点,并提醒他们。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

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亲爱的公民,请接受我对您的忠诚。

卡尔·马克思

1872年3月18日于伦敦

马克思给《资本论》第一卷法文本出版者拉沙特尔的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法 文 版 跋

约·鲁瓦先生保证尽可能准确地、甚至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他非常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但正因为他那样认真,我不得

不对表述方法作些修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由于本书分册出版,

这些修改是逐日作的,所以不能处处一样仔细,文体不免有不一

致的地方。

在担负校正工作后,我就感到作为依据的原本(德文第二

版)应当作一些修改,有些论述要简化,另一些要加以完善,一

些补充的历史材料或统计材料要加进去,一些批判性评注要增加,

等等。不管这个法文版本有怎样的文字上的缺点,它仍然在原本

之外有独立的科学价值,甚至对懂德语的读者也有参考价值。

下面是我从德文第二版跋中摘引的几段,是有关政治经济学

在德国的发展和本书运用的方法的。

卡尔·马克思

1875年4月28日于伦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版序言

马克思不幸已不能亲自进行这个第三版的付印准备工作。这

位大思想家——现在,连反对他的人也拜服他的伟大了——已于

1883年3月14日逝世。

我失去了一个相交四十年的最好的、最亲密的朋友,他给我

的教益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现在,不论出版这个第三版的任务,

还是出版以手稿形式遗留下来的第二卷的任务,都落在我的身上

了。在这里,我应该告诉读者,我是怎样履行前一项任务的。

马克思原想把第一卷原文大部分改写一下,把某些论点表达

得更明确一些,把新的论点增添进去,把直到最近时期的历史材

料和统计材料补充进去。由于他的病情和急于完成第二卷的定稿,

他放弃了这一想法。他只作了一些最必要的修改,只把当时出版

的法文版(《LeCapital》,parKarlMarx.Paris,Lachatre,

1873)中已有的增补收了进去。

在马克思的遗物中,我发现了一个德文本,其中有些地方他

作了修改,标明何处应参看法文版;同时还发现了一个法文本,

其中准确地标出了所要采用的地方。这些修改和增补,除少数外,都

属于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即资本的积累过程那一篇。旧版的这一

篇原文比其他各篇更接近于初稿,而前面各篇都作过比较彻底的

修改。因此,这一篇的文体更加生动活泼,更加一气呵成,但也

更不讲究,夹杂英文语气,有不明确的地方;叙述过程中间或有

不足之处,因为个别重要论点只是提了一下。

说到文体,马克思亲自彻底校订了许多章节,并且多次作过

口头指示,这就给了我一个标准去取舍英文术语和英文语气。马

克思一定还会修改那些增补的地方,并且用他那精练的德语代替

流畅的法语;而我只要把它们移译过来,尽量和原文协调一致,也

就满足了。

因此,在这第三版中,凡是我不能确定作者自己是否会修改

的地方,我一个字也没有改。我也没有想到把德国经济学家惯用

的一些行话弄到《资本论》里面来。例如,这样一种费解的行话:

把通过支付现金而让别人为自己劳动的人叫做劳动给予者,把为

了工资而让别人取走自己的劳动的人叫做劳动受取者。法文traB

vail〔劳动〕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职业”的意思。但是,如果有个

经济学家把资本家叫做donneurdetravail〔劳动给予者〕,把工人

叫做receveurdetravail〔劳动受取者〕,法国人当然会把他看作疯

子。

我也不能把原文中到处使用的英制货币和度量衡单位换算成

新德制单位。在第一版出版时,德制度量衡种类之多,犹如一年

的天数那样,马克有两种(帝国马克当时还只存在于泽特贝尔的

头脑中,这是他在三十年代末发明的),古尔登有两种,塔勒至少

有三种,其中一种以“新三分之二”为单位。在自然科学上通用

的是公制度量衡,在世界市场上通用的是英制度量衡。在这种情

况下,对于一部几乎完全要从英国的工业状况中取得实际例证的

著作来说,采用英制计量单位是很自然的。这后一种理由直到今

天还有决定意义,尤其因为世界市场上的有关情况几乎没有什么

变化,而且正是在那些有决定意义的工业部门——制铁业和棉纺

织业,至今通用的还几乎完全是英制度量衡。

最后,我说几句关于马克思的不大为人们了解的引证方法。在

单纯叙述和描写事实的地方,引文(例如引用英国蓝皮书)自然

是作为简单的例证。而在引证其他经济学家的理论观点的地方,情

况就不同了。这种引证只是为了确定:一种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经济思想,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的。

这里考虑的只是,所提到的经济见解在科学史上是有意义的,能

够多少恰当地从理论上表现当时的经济状况。至于这种见解从作

者的观点来看是否还有绝对的或相对的意义,或者完全成为历史

上的东西,那是毫无关系的。因此,这些引证只是从经济科学的

历史中摘引下来作为正文的注解,从时间和首倡者两方面说明经

济理论中各个比较重要的成就。这种工作在这样一种科学上是很

必要的,这种科学的历史著作家们一直只是以怀有偏见、不学无

术、追名逐利而著称。——现在我们也会明白,和第二版跋中所

说的情况一样,为什么马克思只是在极例外的场合才引证德国经

济学家的言论。

第二卷可望在1884年出版。

弗里德思希·恩格斯

1883年11月7日于伦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英文版序言

关于《资本论》英译本的出版,不需要作任何解释了。但是

鉴于本书阐述的理论几年前就已经为英美两国的定期刊物和现代

著作经常提到,被攻击或辩护,被解释或歪曲,倒是需要说明一

下为什么这个英译本延迟到今天才出版。

作者于1883年逝世后不久,我们就明显地感到这部著作确实

需要一个英文版本,当时赛米尔·穆尔先生(马克思和本文作者

多年的朋友,他可能比任何人都更熟悉这部著作)同意担任马克

思的遗著处理人迫切希望出版的英译本的翻译工作。我们商定,由

我对照原文校订译稿,并且在我认为适当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但

是后来,我们看到,穆尔先生本身的业务使他不能如我们大家所

期待的那样很快完成翻译工作,于是我们欣然接受了艾威林博士

的建议,由他担任一部分翻译工作。同时,马克思的小女儿艾威

林夫人建议,由她核对引文,把引自英国作者和蓝皮书并由马克

思译成德文的许多文句恢复成原文。除了少数无法避免的例外,她

全部完成了这项工作。

本书下述各部分是艾威林博士翻译的:1.第十章(工作日)

和第十一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2.第六篇(工资,包

括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二章);3.第二十四章第四节(决定积累量

的情况)至本书结尾,包括第二十四章最后一部分,第二十五章和

第八篇全部(第二十六章至第三十三章);4.作者的两篇序言。

其余部分全是穆尔先生翻译的。因此,译者只对各自的译文负责,

而我对整个工作负全部责任。

我们全部译文所依据的德文第三版,是我在1883年利用作者

遗留的笔记整理的,笔记注明第二版的哪些地方应当改成1873年

法文版标出的文句。(1)第二版原文中这样修改的地方,和马克

思曾经为一个英译本(大约十年前在美国有人打算出版的一个英

译本,但主要由于没有十分合适的译者而作罢)所写的许多书面

指示中提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大体相同。这份手稿是由我们的老朋

友,新泽西州霍布根的弗·阿·左尔格提供给我们的。手稿指出,

还有一些地方应该按照法文版进行补充;但是因为这份手稿是早

在马克思对第三版作最后指示的前几年写的,所以我不敢随便利

用它,除非在个别情况下,并且主要是在它有助于我们解决某些

疑难问题的情况下才加以利用。而大多数有疑难问题的句子,我

们也参考了法文本,因为它指出了,原文中某些有意义而在翻译

中不得不舍弃的地方,作者自己也是打算舍弃的。

可是,有一个困难是我们无法为读者解除的。这就是:某些

术语的应用,不仅同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不同,而且和它们

在普通政治经济学中的含义也不同。但这是不可避免的。一门科

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化学

是最好的例证,它的全部术语大约每二十年就彻底变换一次,几

乎很难找到一种有机化合物不是先后拥有一系列不同的名称的。政治经

济学通常满足于照搬工商业生活上的术语并运用这些术语,完全

看不到这样做会使自己局限于这些术语所表达的观念的狭小范

围。例如,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完全知道,利润和地租都不过是

工人必须向自己雇主提供的产品中无酬部分(雇主是这部分产品

的第一个占有者,但不是它的最后的唯一的所有者)的一部分、一

份,但即使这样,它也从来没有超出通常关于利润和地租的概念,

从来没有把产品中这个无酬部分(马克思称它为剩余产品),就其

总和即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过,因此,也从来没有对它的起源和

性质,对制约着它的价值的以后分配的那些规律有一个清楚的理

解。同样,一切产业,除了农业和手工业以外,都一概被包括在

制造业(manueacture)这个术语中,这样,经济史上两个重大的

本质不同的时期即以手工分工为基础的真正工场手工业时期和以

使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工业时期的区别,就被抹杀了。不言而喻,

把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只看作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暂时阶段的理论

所使用的术语,和把这种生产形式看作是永恒的最终阶段的那些

作者所惯用的术语,必然是不同的。

关于作者的引证方法,不妨说几句。在大多数场合,也和往

常一样,引文是用作证实文中论断的确凿证据。但在不少场合,引

证经济学著作家的文句是为了证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

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某一观点。只要引用的论点具有重要意义,能

够多少恰当地表现某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和交换条件,

马克思就加以引证,至于马克思是否承认这种论点,或者说,这

种论点是否具有普遍意义,那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因此,这些引

证是从科学史上摘引下来并作为注解以充实正文的。

我们这个译本只包括这部著作的第一卷。但这第一卷是一部

相当完整的著作,并且二十年来一直被当作一部独立的著作。1885

年我用德文出版的第二卷,由于没有第三卷,显然是不完全的,而

第三卷在1887年年底以前不能出版。到第三卷德文原稿刊行时,

再考虑准备第二、三两卷的英文版也为时不晚。

《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任何一

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

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不仅在德国和瑞士是这样,而且在

法国,在荷兰和比利时,在美国,甚至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这

样;各地的工人阶级都越来越把这些结论看成是对自己的状况和

自己的期望所作的最真切的表述。而在英国,马克思的理论正是

在目前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个运动在“有教养

者”队伍中的传播,不亚于在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传播。但这并不

是一切。彻底研究英国的经济状况成为国民的迫切需要的时刻,很

快就会到来。这个国家的工业体系的运动,——没有生产的从而

没有市场的经常而迅速的扩大,这种运动就不可能进行,——已

趋于停滞。自由贸易已经无计可施了;甚至曼彻斯特对自己这个

昔日的经济福音也发生了怀疑。(1)迅速发展的外国工业,到处

直接威胁着英国的生产,不仅在受关税保护的市场上,而且在中立市场

上,甚至在英吉利海峡的此岸都是这样。生产力按几何级数增长,而

市场最多也只是按算术级数扩大。1825年至1867年每十年反复一次

的停滞、繁荣、生产过剩和危机的周期,看来确实已经结束,但这只

是使我们陷入无止境的经常萧条的绝望泥潭。人们憧憬的繁荣时

期将不再来临;每当我们似乎看到繁荣时期行将到来的种种预兆,

这些预兆又消失了。而每一个冬天的来临都重新提出这一重大问

题:“怎样对待失业者”;虽然失业人数年复一年地增加,却没有

人解答这个问题;失业者再也忍受不下去,而要起来掌握自己命

运的时刻,几乎指日可待了。毫无疑问,在这样的时刻,应当倾

听这样一个人的声音,这个人的全部理论是他毕生研究英国的经

济史和经济状况的结果,他从这种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至少

在欧洲,英国是唯一可以完全通过和平的和合法的手段来实现不

可避免的社会革命的国家。当然,他从来没有忘记附上一句话:他

并不指望英国的统治阶级会不经过“维护奴隶制的叛乱”而屈服

在这种和平的和合法的革命面前。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86年11月5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版序言

第四版要求我尽可能把正文和注解最后确定下来。我是怎样

实现这一要求的,可以简单说明如下:

根据再一次对照法文版和根据马克思亲手写的笔记,我又把

法文版的一些地方补充到德文原文中去。这些补充是在第80页

(第3版第88页)、第458—460页(第3版第509—510页)、第

547—551页(第3版第600页)、第591—593页(第3版第644

页)和第596页(第3版第648页)注79。此外,我还按照法文

版和英文版把一个很长的关于矿工的注解(第3版第509—515

页)移入正文(第4版第461—467页)。其他一些小改动都是纯

技术性的。

其次,我还补加了一些说明性的注释,特别是在那些由于历

史情况的改变看来需要加注的地方。所有这些补加的注释都括在

四角括号里,并且注有我的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或《D.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   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

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

的商品堆积”(1),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

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

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

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2)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

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起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

资料来间接满足。

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

考察。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

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

历史的事情。(3)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商品

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

于约定俗成。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4)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

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

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钢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

物。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

多少没有关系。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

提,如几打表,几码布,几吨铁等等。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

这门学科提供材料。(5)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

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

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

的量的关系或比例(6),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

改变。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

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

盾。(7)现在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y量绸

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

换。因此,小麦有许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既然x量

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那末,x

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

的交换价值。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

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

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

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

铁,如1夸特小麦=a铁。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在两种

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

的东西。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

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

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

用一个简单的几何学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为了确定和比

较各种直线形的面积,就把它们分成三角形,再把三角形化成与

它的外形完全不同的表现——底乘高的一半。各种商品的交换价

值也同样要化成一种共同东西,各自代表这种共同东西的多量或

少量。

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

他的天然属性。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

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

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

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

或者象老巴尔本说的:

“只要交换价值相等,一种商品就同另一种商品一样。交换价值相等的物

是没有任何差别或区别的。”(8)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

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

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如

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

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

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

失了。它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

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

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

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

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

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

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

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

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我们已经看到,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本身中,商品的交换价值

表现为同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如果真正把劳动产品

的使用价值抽去,就得到刚才已经规定的它们的价值。因此,在

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

的价值。研究的进程会使我们再把交换价值当作价值的必然的表

现方式或表现形式来考察,但现在,我们应该首先不管这种形式

来考察价值。

可见,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

体现或物化在里面。那末,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

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

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

如小时、日等作尺度。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

劳动量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

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形成价值实体

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体现在

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

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每一个这

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

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

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

的劳动时间。例如,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

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

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

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

到了它以前的一半。

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9)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

品的平均样品。(10)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

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

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

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

的凝固的劳动时间。”(11)

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

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

每一变动而变动。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

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

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例

如,同一劳动量在丰收年表现为8蒲式耳小麦,在歉收年只表现

为4蒲式耳。同一劳动量用在富矿比用在贫矿能提供更多的金属

等等。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

多劳动时间。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杰科布曾

经怀疑金是否按其全部价值支付过。至于金刚石,就更可以这样

说了。厄什韦葛说过,到1823年,巴西金刚石矿八十年的总产量

的价格还赶不上巴西甘蔗种植园或咖啡种植园一年半平均产量的

价格,虽然前者代表的劳动多得多,从而价值也多得多。如果发现

富矿,同一劳动量就会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而金刚石的价值就会

降低。假如能用不多的劳动把煤变成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低

于砖的价值。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

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

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

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

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

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

地、野生林等等。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

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起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就只是使

用价值,而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

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不只是

单纯为别人。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交代役租的粮食,为神父

生产纳什一税的粮食。但不管是交代役租的粮食,还是纳什一税

的粮食,都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要成为商品,

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

(11a)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

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

成价值。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起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

值。后来表明,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

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

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12)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

的枢纽,因此,在这里要较详细地加以说明。

我们就拿两种商譬如1件上衣和10码麻布来说。假定前者的

价值比后者的价值大一倍。假设10码麻布=W,则1件上衣=2W。

上衣是满足一种特殊需要的使用价值。要生产上衣,就需要

进行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

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

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

劳动。从这个观点来看,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

上衣和麻布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同样,决定它们存在的劳

动即缝和织,也是不同质的。如果这些物不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

从而不是不同质的有用劳动的产品,它们就根本不能作为商起来

互相对立。上衣不会与上衣交换,一种使用价值不会与同种的使

用价值交换。

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

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这

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虽然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

会分工存在的条件。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但产品并不

成为商品。或者拿一个较近的例子来说,每个工厂内都有系统的分

工,但是这种分工不是通过工人交换他们个人的产起来实现的。只

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

可见,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

动,或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

不能作为商品互相对立。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的社会里,也

就是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作为独立生产者的私事而各自独立

进行的各种有用劳动的这种质的区别,发展成一个多支的体系,发

展成社会分工。

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

的。在这两种场合,它都是起使用价值的作用。同样,上衣和生

产上衣的劳动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因为裁缝劳动成为专门职业,成

为社会分工的一个独立的部分就有所改变。在有穿衣需要的地方,

在有人当裁缝以前,人已经缝了几千年的衣服。但是,上衣、麻

布以及任何一种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质财富要素,总是必须通过某

种专门的、使特殊的自然物质适合于特殊的人类需要的、有目的

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因此,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

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

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上衣、麻布等等使用价值,简言之,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

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的各种不同

的有用劳动的总和除外,总还剩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

质基质。人在生产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

改变物质的形态。(13)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

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

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是财富之母。现在,我们放下作为使用物品的商品,来考察商品价值。

我们曾假定,上衣的价值比麻布大一倍。但这只是量的差别,

我们先不去管它。我们要记住的是,假如1件上衣的价值比10码

麻布的价值大一倍,那末,20码麻布就与1件上衣具有同样的价

值量。作为价值,上衣和麻布是有相同实体的物,是同种劳动的

客观表现。但缝和织是不同质的劳动。然而在有些社会状态下,同

一个人时而缝时而织,因此,这两种不同的劳动方式只是同一个

人的劳动的变化,还不是不同的人的专门固定职能,正如我们的

裁缝今天缝上衣和明天缝裤子只是同一个人的劳动的变化一样。

其次,一看就知道,在我们资本主义社会里,随着劳动需求方向

的改变,总有一定部分的人类劳动时而采取缝的形式,时而采取

织的形式。劳动形式发生这种变换时不可能没有摩擦,但这种变

换是必定要发生的。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

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

费。尽管缝和织是不同质的生产活动,但二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

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是人类劳动。这只

是耗费人类劳动力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当然,人类劳动力本身必须

已有一定的发展,才能以这种或那种形式耗费。但是,商品价值体

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正如在资产阶级社

会里,将军或银行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人本身则扮演极卑微的

角色一样(14),人类劳动在这里也是这样。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

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简单平均劳动虽

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

社会里是一定的。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

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经验证明,

这种简化是经常进行的。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

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

的简单劳动。(15)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

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因而在他们看

来,似乎是由习惯确定的。为了简便起见,我们以后把各种劳动

力直接当作简单劳动力,这样就省去了简化的麻烦。

因此,正如在作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中,它们的使用价值的

差别被抽去一样,在表现为这些价值的劳动中,劳动的有用形式

即缝和织的区别也被抽去了。作为使用价值的上衣和麻布是有一

定目的的生产活动同布和纱的结合,而作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不

过是同种劳动的凝结,同样,这些价值所包含的劳动之所以算作

劳动,并不是因为它们同布和纱发生了生产的关系,而只是因为

它们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正是由于缝和织具有不同的质,它们

才是形成作为使用价值的上衣和麻布的要素;而只是由于它们的

特殊的质被抽去,由于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即人类劳动的质,它

们才是上衣价值和麻布价值的实体。

可是,上衣和麻布不仅是价值,而且是一定量的价值。我们曾

假定,1件上衣的价值比10码麻布的价值大一倍。它们价值量的

这种差别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由于麻布包含的劳动只有上衣的

一半,因而生产后者所要耗费劳动力的时间必须比生产前者多一

倍。

因此,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

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

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在前一种情况下,是怎样

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下,是劳动多少,劳动时

间多长的问题。既然商品的价值量只是表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

那末,在一定的比例上,各种商品应该总是等量的价值。

如果生产一件上衣所需要的一切有用劳动的生产力不变,上

衣的价值量就同上衣的数量一起增加。如果一件上衣代表x个工

作日,两件上衣就代表2x个工作日,依此类推。假定生产一件上

衣的必要劳动增加一倍或减少一半。在前一种场合,一件上衣就

具有以前两件上衣的价值,在后一种场合,两件上衣就只有以前

一件上衣的价值,虽然在这两种场合,上衣的效用和从前一样,上

衣包含的有用劳动的质也和从前一样。但生产上衣所耗费的劳动

量有了变化。

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两件上衣比一件

上衣多。两件上衣可以两个人穿,一件上衣只能一个人穿,依此

类推。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

这种对立的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

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

时间内的效率。因此,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

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相反地,生产力的变化本

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既然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

体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因

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

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

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因此,那

种能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

化,如果会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

会减少这个增大的总量的价值量。反之亦然。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

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

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

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商品是以铁、麻布、小麦等等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形式出现

的。这是它们的日常的自然形式。但它们所以是商品,只因为它

们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因此,它们表现为

商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只是由于它们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

形式和价值形式。

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不同于快嘴桂嫂,你不知道对它怎么办。

同商品体的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性正好相反,在商品体的价值对

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因此,每一个商品不管你怎

样颠来倒去,它作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的。但是如果我们记住,

商品只有作为同一的社会单位即人类劳动的表现才具有价值对象

性,因而它们的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那末不用说,价值对

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我们实际上也是

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

价值。现在我们必须回到价值的这种表现形式。

谁都知道——即使他别的什么都不知道,——商品具有同它

们使用价值的五光十色的自然形式成鲜明对照的、共同的价值形

式,即货币形式。但是在这里,我们要做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来没

有打算做的事情:指明这种货币形式的起源,就是说,探讨商品

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样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样子一

直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这样,货币的谜就会随着消失。

显然,最简单的价值关系就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不同种的商

品(不管是哪一种商品都一样)的价值关系。因此,两个商品的

价值关系为一个商品提供了最简单的价值表现。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

(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因此,

分析这个形式确实困难。

两个不同种的商品A和B,如我们例子中的麻布和上衣,在

这里显然起着两种不同的作用。麻布通过上衣表现自己的价值,上

衣则成为这种价值表现的材料。前一个商品起主动作用,后一个

商品起被动作用。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

于相对价值形式。后一个商品平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等

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依赖、互为

条件、不可分离的两个要素,同时又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排斥、

互相对立的两端即两极;这两种形式总是分配在通过价值表现互

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上。例如我不能用麻布来表现麻布的价

值。20码麻布=20码麻布,这不是价值表现。相反,这个等式只

是说,20码麻布无非是20码麻布,是一定量的使用物品麻布。因

此,麻布的价值只能相对地表现出来,即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

来。因此,麻布的相对价值形式要求有另一个与麻布相对立的商

品处于等价形式。另一方面,这另一个充当等价物的商品不能同

时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它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它只是为别一个商

品的价值表现提供材料。

诚然,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这种

表现也包含着相反的关系:1件上衣=20码麻布,或1件上衣值

20码麻布。但是,要相对地表现上衣的价值,我就必须把等式倒

过来,而一旦我这样做,成为等价物的就是麻布,而不是上衣了。

可见,同一个商品在同一个价值表现中,不能同时具有两种形式。

不仅如此,这两种形式是作为两极互相排斥的。

一个商品究竟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与之对立的等

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当时在价值表现中所处的地位,就是说,取

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

(2)相对价值形式

(a)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

要发现一个商品的简单价值表现怎样隐藏在两个商品的价值

关系中,首先必须完全撇开这个价值关系的量的方面来考察这个

关系。人们通常的做法正好相反,他们在价值关系中只看到两种

商品的一定量彼此相等的比例。他们忽略了,不同物的量只有化

为同一单位后,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较。不同物的量只有作为同一

单位的表现,才是同名称的,因而是可通约的。(17)

不论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件上衣,或=x件上衣,也

就是说,不论一定量的麻布值多少件上衣,每一个这样的比例总

是包含这样的意思:麻布和上衣作为价值量是同一单位的表现,是

同一性质的物。麻布=上衣是这一等式的基础。

但是,这两个被看作质上等同的商品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只

有麻布的价值得到表现。是怎样表现的呢?是通过同上衣的关系,

把上衣当作它的“等价物”,或与它“能交换的东西”。在这个关

系中,上衣是价值的存在形式,是价值物,因为只有作为价值物,

它才是与麻布相同的。另一方面,麻布自身的价值显示出来了,或

得到了独立的表现,因为麻布只有作为价值才能把上衣当作等值

的东西,或与它能交换的东西。比如,丁酸是同甲酸丙酯不同的

物体。但二者是由同一些化学实体——碳(C)、氢(H)、氧

(O)构成,而且是以相同的百分比构成,即C4H8O2。假如甲酸丙

酯被看作与丁酸相等,那末,在这个关系中,第一,甲酸丙酯只

是C4H8O2的存在形式,第二,就是说,丁酸也是由C4H8O2构成

的。可见,通过使甲酸丙酯同丁酸相等,丁酸与自身的物体形态

不同的化学实体被表现出来了。

如果我们说,商品作为价值只是人类劳动的凝结,那末,我

们的分析就是把商品化为价值抽象,但是并没有使它们具有与它

们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在一个商品和另一个商品的价值

关系中,情形就不是这样。在这里,一个商品的价值性质通过该

商品与另一个商品的关系而显露出来。

例如当上衣作为价值物被看作与麻布相等时,前者包含的劳

动就被看作与后者包含的劳动相等。固然,缝上衣的劳动是一种

与织麻布的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但是,把缝看作与织相等,实

际上就是把缝化为两种劳动中确实等同的东西,化为它们的人类

劳动的共同性质。通过这种间接的办法还说明,织就它织出价值

而论,也和缝毫无区别,所以是抽象人类劳动。只有不同种商品

的等价表现才使形成价值的劳动的这种特殊性质显示出来,因为

这种等价表现实际上是把不同种商品所包含的不同种劳动化为它

们的共同东西,化为一般人类劳动。(17a)

然而,只把构成麻布价值的劳动的特殊性质表现出来,是不

够的。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

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要

使麻布的价值表现为人类劳动的凝结,就必须使它表现为一种

“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与麻布本身的物体不同,同时又是麻布与

其他商品所共有的。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在麻布的价值关系中,上衣是当作与麻布同质的东西,是当

作同一性质的物,因为它是价值。在这里,它是当作表现价值的

物,或者说,是以自己的可以捉摸的自然形式表示价值的物。当

然,上衣,作为商品体的上衣,只是使用价值。一件上衣同任何

一块麻布一样,不表现价值。这只是证明,上衣在同麻布的价值

关系中,比在这种关系之外,多一层意义,正象许多人穿上镶金

边的上衣,比不穿这种上衣,多一层意义一样。

在上衣的生产上,人类劳动力的确是以缝的形式被耗费的。因

此,上衣中积累了人类劳动。从这方面看,上衣是“价值承担

者”,虽然它的这种属性即使把它穿破了也是看不出来的。在麻布

的价值关系中,上衣只是显示出这一方面,也就是当作物体化的

价值,当作价值体。即使上衣扣上了纽扣,麻布在它身上还是认

出与自己同宗族的美丽的价值灵魂。但是,如果对麻布来说,价

值不同时采取上衣的形式,上衣在麻布面前就不能表示价值。例

如,如果在A看来,陛下不具有B的仪表,因而不随着国王的每

次更换而改变容貌、头发等等,A就不会把B当作陛下。

可见,在上衣成为麻布的等价物的价值关系中,上衣形式起

着价值形式的作用。因此,商品麻布的价值是表现在商品上衣的

物体上,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上。作为

使用价值,麻布是在感觉上与上衣不同的物;作为价值,它却是

“与上衣等同的东西”,因而看起来就象上衣。麻布就这样取得了

与它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它的价值性质通过它和上衣相

等表现出来,正象基督徒的羊性通过他和上帝的羔羊相等表现出

来一样。

我们看到,一当麻布与别的商品即上衣交往时,商品价值的

分析向我们说明的一切,现在就由麻布自己说出来了。不过它只

能用它自己通晓的语言即商品语言来表达它的思想。为了说明劳

动在人类劳动的抽象属性上形成它自己的价值,它就说,上衣只

要与它相等,从而是价值,就和麻布一样是由同一劳动构成的。为

了说明它的高尚的价值对象性不同于它的浆硬的物体,它就说,价

值看起来象上衣,因此它自己作为价值物,就同上衣相象,正如

两个鸡蛋相象一样。顺便指出,除希伯来语以外,商品语言中也

还有其他许多确切程度不同的方言。例如,要表达商品B同商品66

A相等是商品A自己的价值表现,德文《Wertsein》〔价值,价值

存在〕就不如罗曼语的动词valere,valer,valoir〔值〕表达得确

切。巴黎确实值一次弥撒!

可见,通过价值关系,商品B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A的价值

形式,或者说,商品B的物体成了反映商品A的价值的镜子。

(18)商品A同作为价值体,作为人类劳动的化身的商品B发生关

系,就使B的使用价值成为表现A自己价值的材料。在商品B的

使用价值上这样表现出来的商品A的价值,具有相对价值形式。

(b)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

凡是价值要被表现的商品,都是一定量的使用物品,如15舍

费耳小麦、100磅咖啡等等。这一定量的商品包含着一定量的人类

劳动。因而,价值形式不只是要表现价值,而且要表现一定量的

价值,即价值量。因此,在商品A和商品B如麻布和上衣的价值

关系中,上衣这种商品不仅作为一般价值体被看作在质上同麻布

相等,而且是作为一定量的价值体或等价物如1件上衣被看作同

一定量的麻布如20码麻布相等。

“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这一等式

的前提是:1件上衣和20码麻布正好包含有同样多的价值实体。

就是说,这两个商品量耗费了同样多的劳动或等量的劳动时间。但

是生产20码麻布或1件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织或缝的生

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我们要较详细地研究一下这种变化

动的差别,这样对价值量的相对表现的影响。

Ⅰ.麻布的价值起了变化(19),上衣的价值不变。如果生产

麻布的必要劳动时间由于种植亚麻的土地肥力下降而增加一倍,

那末麻布的价值也就增大一倍。这时不是20码麻布=1件上衣,

而是20码麻布=2件上衣,因为现在1件上衣包含的劳动时间只

有20码麻布的一半。相反地,如果生产麻布的必要劳动时间由于

织机改良而减少一半,那末,麻布的价值也就减低一半。这样,现

在是20码麻布=1/2件上衣。可见,在商品B的价值不变时,商品

A的相对价值即它表现在商品B上的价值的增减,与商品A的价

值成正比。

Ⅱ.麻布的价值不变,上衣的价值起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生产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由于羊毛歉收而增加一倍,现在不

是20码麻布=1件上衣,而是20码麻布=1/2件上衣。相反地,如

果上衣的价值减少一半,那末,20码麻布=2件上衣。因此,在

商品A的价值不变时,它的相对的、表现在商品B上的价值的增

减,与商品B的价值变化成反比。

我们把Ⅰ、Ⅱ类的各种情形对照一下就会发现,相对价值的

同样的量的变化可以由完全相反的原因造成。所以,20码麻布=

1件上衣变为:1.20码麻布=2件上衣,或者是由于麻布的价值

增加一倍,或者是由于上衣的价值减低一半;2.20码麻布=1/2件

上衣,或者是由于麻布的价值减低一半,或者是由于上衣的价值

增加一倍。

Ⅲ.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必要劳动量可以按照同一方向和同一

比例同时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不管这两种商品的价值发生

什么变动,依旧是20码麻布=1件上衣。只有把它们同价值不变

的第三种商品比较,才会发现它们的价值的变化。如果所有商品

的价值都按同一比例同时增减,它们的相对价值就保持不变。它

们的实际的价值变化可以由以下这个事实看出:在同样的劳动时

间内,现在提供的商品量都比过去多些或少些。

Ⅳ.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各自的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它们的价

值,可以按照同一方向但以不同的程度同时发生变化,或者按照

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等等。这种种可能的组合对一种商品的相

对价值的影响,根据Ⅰ、Ⅱ、Ⅲ类的情况就可以推知。

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

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

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使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

价值也可能不变,最后,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

同时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20)

(3)等价形式

我们说过,当商品A(麻布)通过不同种商品B(上衣)的使

用价值表现自己的价值时,它就使商品B取得一种特殊的价值形

式,即等价形式。商品麻布显示出它自身的价值,是通过上衣没

有取得与自己的物体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而与它相等。这样,麻

布表现出它自身具有价值,实际上是通过上衣能与它直接交换。因

此,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如果一种商品例如上衣成了另一种商品例如麻布的等价物,

上衣因而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属性,即处于能够与麻布直接交换的

形式,那末,这根本没有表明上衣与麻布交换的比例。既然麻布

的价值量已定,这个比例就取决于上衣的价值量。不管是上衣表

现为等价物,麻布表现为相对价值,还是相反,麻布表现为等价

物,上衣表现为相对价值,上衣的价值量总是取决于生产它的必

要劳动时间,因而和它的价值形式无关。但是一当上衣这种商品

在价值表现中取得等价物的地位,它的价值量就不是作为价值量

来表现了。在价值等式中,上衣的价值量不如说只是当作某物的

一定的量。

例如,40码麻布“值”什么呢?2件上衣。因为上衣这种商

品在这里起着等价物的作用,作为使用价值的上衣与麻布相对立

时是充当价值体,所以,一定量的上衣也就足以表现麻布的一定

的价值量。因此,两件上衣能够表现40码麻布的价值量,但是两

件上衣决不能表现它们自己的价值量,即上衣的价值量。在价值

等式中,等价物始终只具有某物即某种使用价值的单纯的量的形

式,对这一事实的肤浅了解,使贝利同他的许多先驱者和后继者

都误认为价值表现只是一种量的关系。其实,商品的等价形式不

包含价值的量的规定。

在考察等价形式时看见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使用价值成为它

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自然形式成为价值形式。但是请注意,对商品B(上衣、

小麦或铁等等)来说,这种转换只有在任何别的商品A(麻布等

等)与它发生价值关系时,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才能实现。因为任

何商品都不能把自己当作等价物来同自己发生关系,因而也不能

用它自己的自然外形来表现它自己的价值,所以它必须把另一商

品当作等价物来同它发生关系,或者使另一商品的自然外形成为

它自己的价值形式。

为了说明这一点,可以用衡量商品体本身即使用价值的尺度

作例子。塔糖是物体,所以是重的,因而有重量,但是我们看不

见也摸不着塔糖的重量。现在我们拿一些不同的铁块来,这些铁

块的重量是预先确定了的。铁的物体形式,就其自身来说,同塔

糖的物体形式一样,不是重的表现形式。要表现塔糖是重的,我

们就要使它和铁发生重量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铁充当一种只表

示重而不表示别的东西的物体。因此,铁的量充当糖的重量尺度,

对糖这个物体来说,它只是重的体现,重的表现形式。铁只是在

糖或其他任何要测定重量的物体同它发生重量关系的时候,才起

这种作用。如果两种物都没有重,它们就不能发生这种关系,因

此一种物就不能成为另一种物的重的表现。如果把二者放在天平

上,我们就会在实际上看到,当作有重的物,它们是相同的,因

而在一定的比例上也具有同样的重量。铁这个物体作为重量尺度,

对于塔糖来说,只代表重,同样,在我们的价值表现中,上衣这

个物体对于麻布来说,也只代表价值。

但是,类比只能到此为止。在塔糖的重量表现中,铁代表两

个物体共有的自然属性,即它们的重,而在麻布的价值表现中,上

衣代表这两种物的超自然属性,即它们的价值,某种纯粹社会的

东西。

一种商品例如麻布的相对价值形式,把自己的价值表现为一

种与自己的物体和物体属性完全不同的东西,例如表现为与上衣

相同的东西,因此,这个表现本身就说明其中隐藏着某种社会关

系。等价形式却相反。等价形式恰恰在于:商品体例如上衣这个

物本身就表现价值,因而天然就具有价值形式。当然,只是在商

品麻布把商品上衣当作等价物的价值关系中,才是这样。(21)但

是,既然一物的属性不是由该物同他物的关系产生,而只是在这

种关系中表现出来,因此上衣似乎天然具有等价形式,天然具有

能与其他商品直接交换的属性,就象它天然具有重的属性或保暖

的属性一样。从这里就产生了等价形式的谜的性质,这种性质只

是在等价形式以货币这种完成的形态出现在政治经济学家的面前

的时候,才为他的资产阶级的短浅的眼光所注意。这时他用不太

耀眼的商品代替金银,并以一再满足的心情反复列举各种曾经充

当过商平等价物的普通商品,企图以此来说明金银的神秘性质。他

没有料到,最简单的价值表现,如20码麻布=1件上衣,就已经

提出了等价形式的谜让人们去解决。

充当等价物的商品的物体总是当作抽象人类劳动的化身,同

时又总是某种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产品。因此,这种具体劳动就

成为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例如,如果上衣只当作抽象人类劳动

的实现,那末,在上衣内实际地实现的缝劳动就只当作抽象人类

劳动的实现形式。在麻布的价值表现中,缝劳动的有用性不在于

造了衣服,从而造了人,而在于造了一种物体,使人们能看出它

是价值,因而是与物化在麻布价值内的劳动毫无区别的那种劳动

的凝结。要造这样一面反映价值的镜子,缝劳动本身就必须只是

反映它作为人类劳动的这种抽象属性。

缝的形式同织的形式一样,都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因此,二

者都具有人类劳动的一般属性,因而在一定的情况下,比如在价

值的生产上,就可以只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这并不神秘。但是在

商品的价值表现上事情却反过来了。例如,为了表明织不是在它

作为织这个具体形式上,而是在它作为人类劳动这个一般属性上

形成麻布的价值,我们就要把缝这种制造麻布的等价物的具体劳

动,作为抽象人类劳动的可以捉摸的实现形式与织相对立。

可见,等价形式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

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

既然这种具体劳动,即缝,只是当作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表

现,它也就具有与别种劳动即麻布中包含的劳动等同的形式,因

而,尽管它同其他一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样是私人劳动,但终究

是直接社会形式上的劳动。正因为这样,它才表现在一种能与别

种商品直接交换的产品上。可见,等价形式的第三个特点,就是

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一位伟大的研究家,等价形式的后两个特

点就会更容易了解。这位研究家最早分析了许多思维形式、社会

形式和自然形式,也最早分析了价值形式。他就是亚里士多德。

首先,亚里士多德清楚地指出,商品的货币形式不过是简单

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任何别一种商起来表现——的

进一步发展的形态,因为他说:

“5张床=1间屋”

“无异于”:

“5张床=若干货币”。

其次,他看到:包含着这个价值表现的价值关系本身,要求

屋必须在质上与床等同,这两种感觉上不同的物,如果没有这种

本质上的等同性,就不能作为可通约的量而互相发生关系。他说:

“没有等同性,就不能交换,没有可通约性,就不能等同。”但是

他到此就停下来了,没有对价值形式作进一步分析。“实际上,这

样不同种的物是不能通约的”,就是说,它们不可能在质上等同。

这种等同只能是某种和物的真实性质相异的东西,因而只能是

“应付实际需要的手段”。

可见,亚里士多德自己告诉了我们,是什么东西阻碍他作进

一步的分析,这就是缺乏价值概念。这种等同的东西,也就是屋

在床的价值表现中对床来说所代表的共同的实体是什么呢?亚里

士多德说,这种东西“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为什么呢?只要

屋代表床和屋二者中真正等同的东西,对床来说屋就代表一种等

同的东西。这就是人类劳动。

但是,亚里士多德不能从价值形式本身看出,在商品价值形

式中,一切劳动都表现为等同的人类劳动,因而是同等意义的劳

动,这是因为希腊社会是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的,因而是以

人们之间以及他们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等为自然基础的。价值表

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

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

固的成见的时候,才能揭示出来。而这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才有

可能,在那里,商品形式成为劳动产品的一般形式,从而人们彼

此作为商品所有者的关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亚里士多

德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中发现了等同关系,正是在这里闪耀出他的

天才的光辉。只是他所处的社会的历史限制,使他不能发现这种

等同关系“实际上”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

一个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包含在它与一个不同种商品的价值

关系或交换关系中。商品A的价值,通过商品B能与商品A直接

交换而在质上得到表现,通过一定量的商品B能与既定量的商品

A交换而在量上得到表现。换句话说,一个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它

表现为“交换价值”而得到独立的表现。在本章的开头,我们曾

经依照通常的说法,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严格说来,这

是不对的。商品是使用价值或使用物品和“价值”。一个商品,只

要它的价值取得一个特别的、不同于它的自然形式的表现形式,即

交换价值形式,它就表现为这样的二重物。孤立地考察,它绝没

有这种形式,而只有同第二个不同种的商品发生价值关系或交换

关系时,它才具有这种形式。只要我们知道了这一点,上述说法

就没有害处,而只有简便的好处。

我们的分析表明,商品的价值形式或价值表现由商品价值的

本性产生,而不是相反,价值和价值量由它们的作为交换价值的

表现方式产生。但是,这正是重商主义者和他们的现代复兴者费

里埃、加尼耳之流(22)的错觉,也是他们的反对者现代自由贸

易贩子巴师夏之流的错觉。重商主义者看重价值表现的质的方面,

也就是看重在货币上取得完成形态的商平等价形式,相反地,必

须以任何价格出售自己的商品的现代自由贸易贩子,则看重相对

价值形式的量的方面。因此,在他们看来,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

只存在于由交换关系引起的表现中,也就是只存在于每日行情表

中。苏格兰人麦克劳德,由于他的职责是用尽可能博学的外衣来

粉饰伦巴特街的杂乱的观念,而成了迷信的重商主义者和开明

的自由贸易贩子之间的一个成功的综合。

更仔细地考察一下商品A同商品B的价值关系中所包含的

商品A的价值表现,就会知道,在这一关系中商品A的自然形式

只是充当使用价值的形态,而商品B的自然形式只是充当价值形

式或价值形态。这样,潜藏在商品中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对

立,就通过外部对立,即通过两个商品的关系表现出来了,在这

个关系中,价值要被表现的商品只是直接当作使用价值,而另一

个表现价值的商品只是直接当作交换价值。所以,一个商品的简

单的价值形式,就是该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的

简单表现形式。

在一切社会状态下,劳动产品都是使用物品,但只是历史上

一定的发展时代,也就是使生产一个使用物所耗费的劳动表现为

该物的“对象的”属性即它的价值的时代,才使劳动产品转化为

商品。由此可见,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同时又是劳动产品的简单

商品形式,因此,商品形式的发展是同价值形式的发展一致的。

  一看就知道,简单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是一种胚胎形式,它

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才成熟为价格形式。

商品A的价值表现在某种商品B上,只是使商品A的价值同

它自己的使用价值区别开来,因此也只是使商品A同某一种与它

自身不同的商品发生交换关系,而不是表现商品A同其他一切商

品的质的等同和量的比例。与一个商品的简单相对价值形式相适

应的,是另一个商品的个别等价形式。所以,在麻布的相对价值

表现中,上衣只是对麻布这一种商起来说,具有等价形式或能直

接交换的形式。

然而个别的价值形式会自行过渡到更完全的形式。通过个别

的价值形式,商品A的价值固然只是表现在一个别种商品上,但

是这后一个商品不论是哪一种,是上衣、铁或小麦等等,都完全

一样。随着同一商品和这种或那种不同的商品发生价值关系,也

就产生它的种种不同的简单价值表现。(22a)它可能有的价值表现

的数目,只受与它不同的商品种类的数目的限制。这样,商品的

个别的价值表现就转化为一个可以不断延长的、不同的简单价值

表现的系列。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z量商品A=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或=w量商品D,

或=x量商品E,或=其他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现在,一种商品例如麻布的价值表现在商品世界的其他无数

的元素上。每一种其他的商品体都成为反映麻布价值的镜子。

(23)这样,这个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因为形成这个价值的劳动现在十分清楚地表现为这样一种劳动,

其他任何一种人类劳动都与之等同,而不管其他任何一种劳动具

有怎样的自然形式,即不管它是物化在上衣、小麦、铁或金等等

之中。因此,现在麻布通过自己的价值形式,不再是只同另一种

商品发生社会关系,而是同整个商品世界发生社会关系。作为商

品,它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公民。同时,商品价值表现的无限的系

列表明,商品价值是同它借以表现的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没有关

系的。

在第一种形式即20码麻布=1件上衣中,这两种商品能以一

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可能是偶然的事情。相反地,在第二种形

式中,一个根本不同于偶然现象并且决定着这种偶然现象的背景

马上就显露出来了。麻布的价值无论是表现在上衣、咖啡或铁等等

无数千差万别的、属于各个不同所有者的商品上,总是一样大的。

两个单个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偶然关系消失了。显然,不是交换调节

商品的价值量,恰好相反,是商品的价值量调节商品的交换比例。

(2)特殊等价形式

每一种商品,上衣、茶叶、小麦、铁等等,都在麻布的价值

表现中充当等价物,因而充当价值体。每一种这样的商品的一定

的自然形式,现在都成为一个特殊的等价形式,与其他许多特殊

等价形式并列。同样,种种不同的商品体中所包含的多种多样的

一定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现在只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同样多

种的特殊的实现形式或表现形式。

(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第一,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它的表现系列

永无止境。每当新出现一种商品,从而提供一种新的价值表现的

材料时,由一个个的价值等式连结成的锁链就会延长。第二,这

条锁链形成一幅由互不关联的而且种类不同的价值表现拼成的五

光十色的镶嵌画。最后,象必然会发生的情形一样,如果每一种

商品的相对价值都表现在这个扩大的形式中,那末,每一种商品

的相对价值形式都是一个不同于任何别的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的

无穷无尽的价值表现系列。——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的缺点反映

在与它相适应的等价形式中。既然每一种商品的自然形式在这里

都是一个特殊的等价形式,与无数别的特殊等价形式并列,所以

只存在着有局限性的等价形式,其中每一个都排斥另一个。同样,

每个特殊的商平等价物中包含的一定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都

只是人类劳动的特殊的因而是不充分的表现形式。诚然,人类劳

动在这些特殊表现形式的总和中,获得自己的完全的或者总和的

表现形式。但是它还没有获得统一的表现形式。

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只是由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的总和,或

第一种形式的等式的总和构成,例如:

20码麻布=1件上衣,

20码麻布=10磅茶叶,等等。

但是每一个这样的等式倒转过来也包含着一个同一的等式:

1件上衣=20码麻布,

10磅茶叶=20码麻布,等等。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用他的麻布同其他许多商品交换,从而

把麻布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其他的商品上,那末,其他许多商品所有者也就必然要用他们的商品同麻布交换,从而把他们的各种

不同的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同一个第三种商品麻布上。——因此,

把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其他等等这个系列

倒转过来,也就是说,把事实上已经包含在这个系列中的相反关

系表示出来,我们就得到:

C.一般价值形式

1件上衣=

10磅茶叶=

40磅咖啡=

1夸特小麦=

2盎斯金=

1/2吨  铁=

x量商品A=

其他商品=

20码麻布

(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

现在,商品价值的表现:1.是简单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唯一

的商品上;2.是统一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同一的商品上。它们的

价值形式是简单的和共同的,因而是一般的。

第一种形式和第二种形式二者都只是使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

为一种与它自身的使用价值或商品体不同的东西。

第一种形式提供的价值等式是:1件上衣=20码麻布,10磅

茶叶=1/2吨铁,等等。上衣的价值表现为与麻布等同,茶叶的价

值表现为与铁等同,等等,但是与麻布等同和与铁等同——上衣

和茶叶各自的这种价值表现是不相同的,正如麻布和铁不相同一

样。很明显,这种形式实际上只是在最初交换阶段,也就是在劳

动产品通过偶然的、间或的交换而转化为商品的阶段才出现。

第二种形式比第一种形式更完全地把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它自

身的使用价值区别开来,因为例如上衣的价值现在是在一切可能

的形式上与它的自然形式相对立,上衣的价值现在与麻布等同,与

铁等同,与茶叶等同,与其他一切东西等同,只是不与上衣等同。

另一方面,在这里商品的任何共同的价值表现都直接被排除了,因

为在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中,其他一切商品现在都只是以等价

物的形式出现。扩大的价值形式,事实上是在某种劳动产品例如

牲畜不再是偶然地而已经是经常地同其他不同的商品交换的时

候,才出现的。

新获得的形式使商品世界的价值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

来的同一种商品上,例如表现在麻布上,因而使一切商品的价值

都通过它们与麻布等同而表现出来。每个商品的价值作为与麻布

等同的东西,现在不仅与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相区别,而且与一切

使用价值相区别,正因为这样才表现为它和一切商品共有的东西。

因此,只有这种形式才真正使商品作为价值互相发生关系,或者

使它们互相表现为交换价值。

前两种形式表现一种商品的价值,或者是通过一个不同种的

商品,或者是通过许多种与它不同的商品构成的系列。在这两种情

况下,使自己取得一个价值形式可以说是个别商品的私事,它完成

这件事情是不用其他商品帮助的。对它来说,其他商品只是起着被

动的等价物的作用。相反地,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只是商品世界共

同活动的结果。一种商品所以获得一般的价值表现,只是因为其他

一切商品同时也用同一个等价物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而每一种新

出现的商品都要这样做。这就表明,由于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只是这

些物的“社会存在”,所以这种对象性也就只能通过它们全面的社

会关系来表现,因而它们的价值形式必须是社会公认的形式。

现在,一切商品,在与麻布等同的形式上,不仅表现为在质

上等同,表现为价值,而且同时也表现为在量上可以比较的价值

量。由于它们都通过同一个材料,通过麻布来反映自己的价值量,

这些价值量也就互相反映。例如,10磅茶叶=20码麻布,40磅咖

啡=20码麻布。因此,10磅茶叶=40磅咖啡。或者说,一磅咖啡

所包含的价值实体即劳动,只等于一磅茶叶所包含的1/4。

商品世界的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使被排挤出商品世界的等

价物商品即麻布,获得了一般等价物的性质。麻布自身的自然形

式是这个世界的共同的价值形态,因此,麻布能够与其他一切商

品直接交换。它的物体形式是当作一切人类劳动的可以看得见的

化身,一般的社会的蛹化。同时,织,这种生产麻布的私人劳动,

也就处于一般社会形式,处于与其他一切劳动等同的形式。构成

一般价值形式的无数等式,使实现在麻布中的劳动,依次等于包

含在其他商品中的每一种劳动,从而使织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一

般表现形式。这样,物化在商品价值中的劳动,不仅消极地表现

为被抽去了实在劳动的一切具体形式和有用属性的劳动。它本身

的积极的性质也清楚地表现出来了。这就是把一切实在劳动化为

它们共有的人类劳动的性质,化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把劳动产品表现为只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物的一般价值

形式,通过自身的结构表明,它是商品世界的社会表现。因此,它

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劳动的一般的人类的性质形成

劳动的特殊的社会的性质。

(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

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

的。但是必须指出,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

现和结果。

一种商品的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使另一种商品成为

个别的等价物。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在其他

一切商品上的表现,赋予其他一切商品以种种不同的特殊等价物

的形式。最后,一种特殊的商品获得一般等价形式,是因为其他

一切商品使它成为它们统一的、一般的价值形式的材料。

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

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

第一种形式——20码麻布=1件上衣——就已经包含着这种

对立,但没有使这种对立固定下来。我们从等式的左边读起,麻

布是相对价值形式,上衣是等价形式,从等式的右边读起,上衣

是相对价值形式,麻布是等价形式。在这里,要把握住两极的对

立还相当困难。

在第二种形式中,每一次总是只有一种商品可以完全展

开它的相对价值,或者说,它自身具有扩大的相对价值形

式,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其他一切商品与它相对立,处于等

价形式。在这里,不能再变换价值等式(例如20码麻布=1

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1夸特小麦等等)的两边的位置,除

非改变价值等式的全部性质,使它从总和的价值形式变成一般的

价值形式。

最后,后面一种形式,即第三种形式,给商品世界提供了一

般的社会的相对价值形式,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除了一个唯一的

例外,商品世界的一切商品都不能具有一般等价形式。因此,一

种商譬如麻布处于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或者说,处

于直接的社会的形式,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其他一切商品都不是

处于这种形式。(24)

相反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则不能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

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如果麻布,或任何一种处于一

般等价形式的商品,要同时具有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那末,它

必须自己给自己充当等价物。于是我们得到的就是20码麻布=20

码麻布,这是一个既不表现价值也不表现价值量的同义反复。要

表现一般等价物的相对价值,我们就必须把第三种形式倒过来。一

般等价物没有与其他商品共同的相对价值形式,它的价值相对地

表现在其他一切商品体的无限的系列上。因此,扩大的相对价值

形式,即第二种形式,现在表现为等价物商品特有的相对价值形

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

一般等价形式是价值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可以属于任何一

种商品。另一方面,一种商品处于一般等价形式(第三种形式),

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它被其他一切商品当作等价物排挤出来。这

种排挤最终限制在一种特殊的商品上,从这个时候起,商品世界

的统一的相对价值形式才获得客观的固定性和一般的社会效力。

等价形式同这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这

种特殊商品成了货币商品,或者执行货币的职能。在商品

世界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就成了它特有的社会职能,从而成了它的社会

独占权。在第二种形式中充当麻布的特殊等价物,而在第三种形

式中把自己的相对价值共同用麻布来表现的各种商品中间,有一

种商品在历史过程中夺得了这个特权地位,这就是金。因此,我

们在第三种形式中用商品金代替商品麻布,就得到:

D.货币形式

20码麻布=

1件上衣=

10磅茶叶=

40磅咖啡=

1夸特小麦=

1/2吨  铁=

x量商品A=

2盎斯金

在第一种形式过渡到第二种形式,第二种形式过渡到第三种

形式的时候,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第四种形式与第三种形式

的唯一区别,只是金代替麻布取得了一般等价形式。金在第四种

形式中同麻布在第三种形式中一样,都是一般等价物。唯一的进

步是在于:能直接地一般地交换的形式,即一般等价形式,现在

由于社会的习惯最终地同商品金的特殊的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了。

金能够作为货币与其他商品相对立,只是因为它早就作为商

品与它们相对立。与其他一切商品一样,它过去就平等价物的作

用:或者是在个别的交换行为中起个别等价物的作用,或者是与

其他商平等价物并列起特殊等价物的作用。渐渐地,它就在或大

或小的范围内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一当它在商品世界的价值表

现中独占了这个地位,它就成为货币商品。只是从它已经成为货

币商品的时候起,第四种形式才同第三种形式区别开来,或者说,

一般价值形式才转化为货币形式。

  一种商品(如麻布)在已经执行货币商品职能的商品(如

金)上的简单的相对的价值表现,就是价格形式。因此,麻布的

“价格形式”是:

20码麻布=2盎斯金,

如果2盎斯金的铸币名称是2镑,那就是:

20码麻布=2镑。

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一般等价形式,从而理解

一般价值形式即第三种形式的困难。第三种形式倒转过来,就化

为第二种形式,即扩大的价值形式,而第二种形式的构成要素是

第一种形式:20码麻布=1件上衣,或者x量商品A=y量商品B。因此,简单的商品形式是货币形式的胚胎。

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最初一看,商品好象是一种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

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

学的怪诞。商品就它是使用价值来说,不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来

满足人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察,或者从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才

具有这些属性这个角度来考察,都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很明显,

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

态。例如,用木头做桌子,木头的形状就改变了。可是桌子还是

木头,还是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但是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

现,就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

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

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25)

可见,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同

样,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因为,第

一,不管有用劳动或生产活动怎样不同,它们都是人体的机

能,而每一种这样的机能不管内容和形式如何,实质上都是

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耗费。这是一个生理学上

的真理。第二,说到作为决定价值量的基础的东西,即这种耗费

的持续时间或劳动量,那末,劳动的量可以十分明显地同劳动的

质区别开来。在一切社会状态下,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

劳动时间必然是关心的,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关心的程度不

同。(26)最后,一旦人们以某种方式彼此为对方劳动,他们的劳

动也就取得社会的形式。

可是,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

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人类劳动的等同

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

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

量的形式;最后,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

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可见,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

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

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

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

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正如

一物在视神经中留下的光的印象,不是表现为视神经本身的主观

兴奋,而是表现为眼睛外面的物的客观形式。但是在视觉活动中,

光确实从一物射到另一物,即从外界对象射入眼睛。这是物理的

物之间的物理关系。相反,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

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

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

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

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

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

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劳动产

品一旦作为商起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

品生产分不开的。

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

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使用物品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

动的产品。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由于生产者只

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因此,他们的私人

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换句话

说,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

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因此,在生

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

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

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劳动产品只是在它们的交换中,才取得一种社会等同的价值

对象性,这种对象性是与它们的感觉上各不相同的使用对象性相

分离的。劳动产品分裂为有用物和价值物,实际上只是发生在交

换已经十分广泛和十分重要的时候,那时有用物是为了交换而生

产的,因而物的价值性质还在生产时就被注意到了。从那时起,生

产者的私人劳动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生产者的

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

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

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

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

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

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它们已被化成它们作为人类劳

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私人生产

者的头脑把他们的私人劳动的这种二重的社会性质,只是反映在

从实际交易,产品交换中表现出来的那些形式中,也就是把他们

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有用性,反映在劳动产品必须有用,而且是对

别人有用的形式中;把不同种劳动的相等这种社会性质,反映在

这些在物质上不同的物即劳动产品具有共同的价值性质的形式

中。

可见,人们使他们的劳动产品彼此当作价值发生关系,不是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物只是同种的人类劳动的物质外壳。恰恰相

反,他们在交换中使他们的各种产品作为价值彼此相等,也就使

他们的各种劳动作为人类劳动而彼此相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

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27)价值没有在额上写明它是什么。不

仅如此,价值还把每个劳动产品变成社会的象形文字。后来,人

们竭力要猜出这种象形文字的涵义,要了解他们自己的社会产品

的秘密,因为使用物品当作价值,正象语言一样,是人们的社会

产物。后来科学发现,劳动产品作为价值,只是生产它们时所耗

费的人类劳动的物的表现,这一发现在人类发展史上划了一个时

代,但它决没有消除劳动的社会性质的物的外观。彼此独立的私

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它们作为人类劳动而彼此相等,

并且采取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的形式——商品生产这种特殊生产

形式所独具的这种特点,在受商品生产关系束缚的人们看来,无

论在上述发现以前或以后,都是永远不变的,正象空气形态在科

学把空气分解为各种元素之后,仍然作为一种物理的物态继续存

在一样。

产品交换者实际关心的问题,首先是他用自己的产品能换取

多少别人的产品,就是说,产品按什么样的比例交换。当这些比

例由于习惯而逐渐达到一定的稳固性时,它们就好象是由劳动产

品的本性产生的。例如,1吨铁和2盎斯金的价值相等,就象1磅

金和1磅铁虽然有不同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但是重量相等一

样。实际上,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只是通过劳动产品作为价值量

发生作用才确定下来。价值量不以交换者的意志、设想和活动为转

移而不断地变动着。在交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

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

要有十分发达的商品生产,才能从经验本身得出科学的认识,理

解到彼此独立进行的、但作为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部分而互相全

面依赖的私人劳动,不断地被化为它们的社会的比例尺度,这是

因为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关系中,生产这些

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

己开辟道路,就象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

辟道路一样。(28)因此,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

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这个秘密的发现,消除了劳

动产品的价值量纯粹是偶然决定的这种假象,但是决没有消除这

种决定所采取的物的形式。

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

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

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给劳动产品打上商品烙印、因而

成为商品流通的前提的那些形式,在人们试图了解它们的内容而

不是了解它们的历史性质(人们已经把这些形式看成是不变的

了)以前,就已经取得了社会生活的自然形式的固定性。因此,只

有商品价格的分析才导致价值量的决定,只有商品共同的货币表

现才导致商品的价值性质的确定。但是,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

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

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们揭示出来。如果我说,上

衣、皮靴等等把麻布当作抽象的人类劳动的一般化身而同它发生关

系,这种说法的荒谬是一目了然的。但是当上衣、皮靴等等的生

产者使这些商品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麻布(或者金银,这丝毫不

改变问题的性质)发生关系时,他们的私人劳动同社会总劳动的

关系正是通过这种荒谬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

这种种形式恰好形成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各种范畴。对于这个

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来说,这些范

畴是有社会效力的、因而是客观的思维形式。因此,一旦我们逃

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

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

既然政治经济学喜欢鲁滨逊的故事(29),那末就先来看看孤

岛上的鲁滨逊吧。不管他生来怎样简朴,他终究要满足各种需要,

因而要从事各种有用劳动,如做工具,制家具,养羊驼,捕鱼,打

猎等等。关于祈祷一类事情我们在这里就不谈了,因为我们的鲁

滨逊从中得到快乐,他把这类活动当作休息。尽管他的生产职能

是不同的,但是他知道,这只是同一个鲁滨逊的不同的活动形式,

因而只是人类劳动的不同方式。需要本身迫使他精确地分配自己

执行各种职能的时间。在他的全部活动中,这种或那种职能所占

比重的大小,取决于他为取得预期效果所要克服的困难的大小。经

验告诉他这些,而我们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簿、墨水和笔的

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道地的英国人开始记起账来。他的账本记

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使用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必需的各种活动,最

后还记载着他制造这种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鲁

滨逊和构成他自己创造的财富的物之间的全部关系在这里是如此

简单明了,甚至连麦·维尔特先生用不着费什么脑筋也能了解。但

是,价值的一切本质上的规定都包含在这里了。

现在,让我们离开鲁滨逊的明朗的孤岛,转到欧洲昏暗的中

世纪去吧。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了,人都

是互相依赖的:农奴和领主,陪臣和诸侯,俗人和牧师。物质生

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

人身依附为特征的。但是正因为人身依附关系构成该社会的基础,

劳动和产品也就用不着采取与它们的实际存在不同的虚幻形式。

它们作为劳役和实物贡赋而进入社会机构之中。在这里,劳动的

自然形式,劳动的特殊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而不是象在商

品生产基础上那样,劳动的共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徭役劳

动同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样,是用时间来计量的,但是每一个农奴

都知道,他为主人服役而耗费的,是他本人的一定量的劳动力。缴

纳给牧师的什一税,是比牧师的祝福更加清楚的。所以,无论我

们怎样判断中世纪人们在相互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在劳动

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而没有披

上物之间即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

要考察共同的劳动即直接社会化的劳动,我们没有必要回溯

到一切文明民族的历史初期都有过的这种劳动的原始的形式。(30)

这里有个更近的例子,就是农民家庭为了自身的需要而生产粮食、

牲畜、纱、麻布、衣服等等的那种农村家长制生产。对于这个家

庭来说,这种种不同的物都是它的家庭劳动的不同产品,但它们

不是互相作为商品发生关系。生产这些产品的种种不同的劳动,如

耕、牧、纺、织、缝等等,在其自然形式上就是社会职能,因为

这是这样一个家庭的职能,这个家庭就象商品生产一样,有它本

身的自然形成的分工。家庭内的分工和家庭各个成员的劳动时间,

是由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以及随季节而改变的劳动的自然条件来调

节的。但是,用时间来计量的个人劳动力的耗费,在这里本来就

表现为劳动本身的社会规定,因为个人劳动力本来就只是作为家

庭共同劳动力的器官而发挥作用的。

最后,让我们换一个方面,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

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

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在那里,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

又重演了,不过不是在个人身上,而是在社会范围内重演。鲁滨

逊的一切产品只是他个人的产品,因而直接是他的使用物品。这

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

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

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

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

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仅仅为了同商品生产进行对比,我们假

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

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

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

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

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

的尺度。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

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

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

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

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

关系。对于这种社会来说,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别是资产阶

级发展阶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适当的宗教

形式。在古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等等生产方式下,产品变为

商品、从而人作为商品生产者而存在的现象,处于从属地位,但

是共同体越是走向没落阶段,这种现象就越是重要。真正的商业

民族只存在于古代世界的空隙中,就象伊壁鸠鲁的神只存在于世

界的空隙中,或者犹太人只存在于波兰社会的缝隙中一样。这些

古老的社会生产机体比资产阶级的社会生产机体简单明了得多,

但它们或者以个人尚未成熟,尚未脱掉同其他人的自然血缘联系

的脐带为基础,或者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为基础。它们存

在的条件是:劳动生产力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与此相应,人们在

物质生活生产过程内部的关系,即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同自然

之间的关系是很狭隘的。这种实际的狭隘性,观念地反映在古代

的自然宗教和民间宗教中。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

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

69

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

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

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

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

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诚然,政治经济学曾经分析了价值和价值量(虽然不充分

(31)),揭示了这些形式所掩盖的内容。但它甚至从来也没有提出

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一内容要采取这种形式呢?为什么劳动

表现为价值,用劳动时间计算的劳动量表现为劳动产品的价值量

呢?(32)一些公式本来在额上写着,它们是属于生产过程支配人

而人还没有支配生产过程的那种社会形态的,但在政治经济学的

资产阶级意识中,它们竟象生产劳动本身一样,成了不言而喻的

自然必然性。因此,政治经济学对待资产阶级以前的社会生产机

体形式,就象教父对待基督教以前的宗教一样。(33)

  商品世界具有的拜物教性质或劳动的社会规定所具有的物的

外观,怎样使一部分经济学家受到迷惑,也可以从关于自然在交

换价值的形成中的作用所进行的枯燥无味的争论中得到证明。既

然交换价值是表示消耗在物上的劳动的一定社会方式,它就象汇

率一样并不包含自然物质。

由于商品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的最一般的和最不发达的形式

(所以它早就出现了,虽然不象今天这样是统治的、从而是典型的

形式),因而,它的拜物教性质显得还比较容易看穿。但是在比较

具体的形式中,连这种简单性的外观也消失了。货币主义的幻觉

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由于货币主义没有看出:金银作为货币代表

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不过采取了一种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

物的形式。而蔑视货币主义的现代经济学,一当它考察资本,它

的拜物教不是也很明显吗?认为地租是由土地而不是由社会产生

的重农主义幻觉,又破灭了多久呢?

为了不致涉及以后的问题,这里仅仅再举一个关于商品形式

本身的例子。假如商品能说话,它们会说:我们的使用价值也许

使人们感到兴趣。作为物,我们没有使用价值。作为物,我们具

有的是我们的价值。我们自己作为商品物进行的交易就证明了这

一点。我们彼此只是作为交换价值发生关系。现在,让我们听听

经济学家是怎样说出商品内心的话的:

“价值〈交换价值〉是物的属性,财富〈使用价值〉是人的属性。从这个

意义上说,价值必然包含交换,财富则不然。”(34)“财富〈使用价值〉是人

的属性,价值是商品的属性。人或共同体是富的;珍珠或金刚石是有价值的

……珍珠或金刚石作为珍珠或金刚石是有价值的。”(35)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化学家在珍珠或金刚石中发现交换价

值。可是那些自命有深刻的批判力、发现了这种化学物质的经济

学家,却发现物的使用价值同它们的物质属性无关,而它们的价

值倒是它们作为物所具有的。在这里为他们作证的是这样一种奇

怪的情况:物的使用价值对于人来说没有交换就能实现,就是说,

在物和人的直接关系中就能实现;相反,物的价值则只能在交换

中实现,就是说,只能在一种社会的过程中实现。在这里,我们

不禁想起善良的道勃雷,他教导巡丁西可尔说

  “一个人长得漂亮是环境造成的,会写字念书才是天生的本

领”(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交 换 过 程

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

寻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商品是物,所以不能反抗人。如果它

不乐意,人可以使用强力,换句话说,把它拿走。(37)为了使这些物

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商品监护人必须作为有自己的意志体现

在这些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

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

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可见,他们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

者。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

的)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权关系

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38)在这里,人们

彼此只是作为商品的代表即商品所有者而存在。在研究进程中我

们会看到,人们扮演的经济角色不过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人们

是作为这种关系的承担者而彼此对立着的。

商品所有者与商品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对商起来说,每

个别的商品体只是它本身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是天生的平等

派和昔尼克派,它随时准备不仅用自己的灵魂而且用自己的肉体

去同任何别的商品交换,哪怕这个商品生得比马立托奈斯还丑。商

品所缺乏的这种感知其他商品体的具体属性的能力,由商品所有

者用他自己的五种和五种以上的感官补足了。商品所有者的商品

对他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否则,他就不会把它拿到市场上去。他

的商品对别人有使用价值。他的商品对他来说,直接有的只是这

样的使用价值:它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是交换手段。(39)

所以,他愿意让渡他的商起来换取那些使用价值为他所需要的商

品。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

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交换,

而商品交换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作为价值来实现。可

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以前,必须先作为价值来实现。

另一方面,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是

使用价值,因为耗费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只有耗费在对别人有

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数。但是,这种劳动对别人是否有用,它的产品

是否能够满足别人的需要,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得到证明。

每一个商品所有者都只想让渡自己的商品,来换取别种具有

能够满足他本人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商品。就这一点说,交换对于

他只是个人的过程。另一方面,他想把他的商品作为价值来实现,

也就是通过他所中意的任何另一种具有同等价值的商起来实现,

而不问他自己的商品对于这另一种商品的所有者是不是有使用价

值。就这一点说,交换对于他是一般社会的过程。但是,同一过

程不可能同时对于一切商品所有者只是个人的过程,同时又只是

一般社会的过程。

我们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对每一个商品所有者来说,每个

别人的商品都是他的商品的特殊等价物,从而他的商品是其他一

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既然一切商品所有者都这样做,所以没有

一种商品是一般等价物,商品也就不具有使它们作为价值彼此等

同、作为价值量互相比较的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因此,它们并

不是作为商品,而只是作为产品或使用价值彼此对立着。

我们的商品所有者在他们的困难处境中是象浮士德那样想

的:起初是行动。因此他们还没有想就已经做起来了。商品本性

的规律通过商品所有者的天然本能表现出来。他们只有使他们的

商品同任何别一种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相对立,才能使他们的

商品作为价值,从而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商品分析已经表明

了这一点。但是,只有社会的活动才能使一种特定的商品成为一

般等价物。因此,其他一切商品的社会的行动使一种特定的商品

分离出来,通过这种商起来全面表现它们的价值。于是这一商品

的自然形式就成为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由于这种社会过程,充

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特殊社会职能。这种商

品就成为货币。

“他们同心合意,把力量和权柄授予那只兽。凡没有这种印记即没有这个

兽名或兽名的数字者,都不能买或卖。”(《启示录》)

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在交换过程中,各种不同

的劳动产品事实上彼此等同,从而事实上转化为商品。交换的扩

大和加深的历史过程,使商品本性中潜伏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对立发展起来。为了交易,需要这一对立在外部表现出来,这就要

求商品价值有一个独立的形式,这个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

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而最终取得这个形式为止。可见,随着

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40)

直接的产品交换一方面具有简单价值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还

不具有这种形式。这种形式就是x量商品A=y量商品B。直接的

产品交换形式是x量使用物品A=y量使用物品B。(41)在这里,

A物和B物在交换之前不是商品,它们通过交换才成为商品。使

用物品可能成为交换价值的第一步,就是它作为非使用价值而存

在,作为超过它的所有者的直接需要的使用价值量而存在。物本身

存在于人之外,因而是可以让渡的。为使让渡成为相互的让渡,人

们只须默默地彼此当作被让渡的物的私有者,从而彼此当作独立

的人相对立就行了。然而这种彼此当作外人看待的关系在原始共

同体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不管这种共同体的形式是家长制家庭,

古代印度公社,还是印加国,等等。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

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但是物一旦对

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它们

交换的量的比例起初完全是偶然的。它们能够交换,是由于它们

的所有者彼此愿意把它们让渡出去的意志行为。同时,对别人的

使用物品的需要渐渐固定下来。交换的不断重复使交换成为有规

则的社会过程。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至少有一部分劳动产品

必定是有意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从那时起,一方面,物满足直接

需要的效用和物用于交换的效用的分离固定下来了。它们的使用

价值同它们的交换价值分离开来。另一方面,它们相交换的量的比

例是由它们的生产本身决定的。习惯把它们作为价值量固定下来。

在直接的产品交换中,每个商品对于它的所有者直接就是交

换手段,对于它的非所有者直接就是等价物,不过它要对于后者

是使用价值。因此,交换物还没有取得同它本身的使用价值或交

换者的个人需要相独立的价值形式。随着进入交换过程的商品数

量和种类的增多,就越来越需要这种形式。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

段同时产生。如果不同商品所有者的不同商品在它们的交易中不

和同一个第三种商品相交换并作为价值和它相比较,商品所有者

拿自己的物品同其他种种物品相交换、相比较的交易就决不会发

生。这第三种商品由于成为其他各种商品的等价物,就直接取得

一般的或社会的等价形式,虽然是在狭小的范围内。这种一般等

价形式同引起这个形式的瞬息间的社会接触一起产生和消失。这

种形式交替地、暂时地由这种或那种商品承担。但是,随着商品

交换的发展,这种形式就只是固定在某些特定种类的商品上,或

者说结晶为货币形式。它究竟固定在哪一种商品上,最初是偶然

的。但总的说来,有两种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货币形式或者固

定在最重要的外来交换物品上,这些物品事实上是本地产品的交

换价值的自然形成的表现形式;或者固定在本地可让渡的财产的

主要部分如牲畜这种使用物品上。游牧民族最先发展了货币形式,

因为他们的一切财产都具有可以移动的因而可以直接让渡的形

式,又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经常和别的共同体接触,因而

引起产品交换。人们过去常常把作为奴隶的人本身当作原始的货

币材料,但是从来没有把土地当作这种材料。这种想法只有在发

达的资产阶级社会里才会产生。它出现在十七世纪最后三十多年,

而只是在一个世纪以后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有人才试图在

全国范围内来实现它。

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方的限制,从而商品价值日益发展

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货币形式也就日益转到那些天然适于

执行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商品身上,即转到贵金属身上。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42),这句话已为金

银的自然属性适于担任货币的职能而得到证明。(43)但至此我们

只知道货币的一种职能:它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或者是商品价

值量借以取得社会表现的材料。一种物质只有分成的每一份都是

均质的,才能成为价值的适当的表现形式,或抽象的因而等同的人

类劳动的化身。另一方面,因为价值量的差别纯粹是量的差别,所

以货币商品必须只能有纯粹量的差别,就是说,必须能够随意分

割,又能够随意把它的各部分合并起来。金和银就天然具有这种

属性。

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二重化了。它作为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

价值,如金可以镶牙,可以用作奢侈品的原料等等,此外,它又

取得一种由它的特殊的社会职能产生的形式上的使用价值。

既然其他一切商品只是货币的特殊等价物,而货币是它们的

一般等价物,所以它们是作为特殊商起来同作为一般商品的货币

(44)发生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货币形式只是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固定在一

种商品上面的反映。所以,只有在那些从货币的完成的形态出发

而从后往前分析商品的人看来,“货币是商品”(45)才是一种发现。

对于交换过程使之转化为货币的那个商品,交换过程给予它的,不

是它的价值,而是它的特殊的价值形式。有人由于把这两种规定混

淆起来,曾误认为金银的价值是想象的。(46)由于货币在某些职能

上可以用它本身的单纯的符号来代替,又产生了另一种误解,以为

货币是一种单纯符号。但另一方面,在这种误解里面包含了一种

预感:物的货币形式是物本身以外的东西,它只是隐藏在物后面

的人的关系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商品都是一个符

号,因为它作为价值只是耗费在它上面的人类劳动的物质外壳。

(47)但是,当人们把物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取得的社会性

质,或者说,把劳动的社会规定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取得的

物质性质说成是单纯的符号时,他们就把这些性质说成是人随意

思考的产物。这是十八世纪流行的启蒙方法,其目的是要在人们还不

能解释人的关系的谜一般的形态的产生过程时,至少暂时把这种

形态的奇异外观除掉。

前面已经指出,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并不包含该商品的价值

量的量的规定。即使我们知道金是货币,因而可以同其他一切商

品直接交换,我们并不因此就知道例如10磅金的价值是多少。货

币同任何商品一样,只能相对地通过别的商起来表现自己的价值

量。它本身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并且是

通过每个含有同样多劳动时间的别种商品的量表现出来的。(48)

金的相对价值量是在金的产地通过直接的物物交换确定的。当它

作为货币进入流通时,它的价值已经是既定的了。还在十七世纪

最后几十年,人们已经知道货币是商品,这在货币分析上是跨出

很大一步的开端,但终究只是开端而已。困难不在于了解货币是

商品,而在于了解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49)

  我们已经看到,在x量商品A=y量商品B这个最简单的价

值表现中,就已经存在一种假象,好象表现另一物的价值量的物

不通过这种关系就具有自己的等价形式,好象这种形式是天然的

社会属性。我们已经探讨了这种假象是怎样确立起来的。当一般

等价形式同一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即结晶为货币

形式的时候,这种假象就完全形成了。一种商品成为货币,似乎

不是因为其他商品都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相反,似乎因为

这种商品是货币,其他商品才都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中介

运动在它本身的结果中消失了,而且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商品没

有出什么力就发现一个在它们之外、与它们并存的商品体是它们

的现成的价值形态。这些物,即金和银,一从地底下出来,就是

一切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货币的魔术就是由此而来的。人们在

自己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单纯原子般的关系,从而,人们自己的

生产关系的不受他们控制和不以他们有意识的个人活动为转移的

物的形式,首先就是通过他们的劳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这一

点而表现出来。因此,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

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1.价值尺度

为了简单起见,我在本书各处都假定金是货币商品。

金的第一个职能是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或者说,

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

方面可以比较。因此,金执行一般的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且首先

只是由于这个职能,金这个特殊的等价商品才成为货币。

商品并不是由于有了货币才可以通约。恰恰相反。因为一切

商品作为价值都是物化的人类劳动,它们本身就可以通约,所以

它们能共同用一个特殊的商起来计量自己的价值,这样,这个特

殊的商品就成为它们共同的价值尺度或货币。货币作为价值尺度,

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50)

商品在金上的价值表现——x量商品A=y量货币商品——

是商品的货币形式或它的价格。现在,要用社会公认的形式表现

铁的价值,只要有1吨铁=2盎斯金这样一个等式就够了。这个等

式不需要再同其他商品的价值等式排成一个行列,因为金这个等

价商品已经具有货币的性质。因此,现在商品的一般相对价值形

式又具有商品最初的即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的样子。另

一方面,扩大的相对价值表现,或相对价值表现的无限的系列,成

为货币商品所特有的相对价值形式。而这个系列现在已经在商品

价格中社会地提供了。把一份行情表上的价目倒过来读,就可以

看出货币的价值量表现在各式各样的商品上。然而货币并没有价

格。货币要参加其他商品的这个统一的相对价值形式,就必须把

自己当作自己的等价物。

商品的价格或货币形式,同商品的所有价值形式一样,是一种

与商品的可以捉摸的实在的物体形式不同的,因而只是观念的或

想象的形式。铁、麻布、小麦等等的价值虽然看不见,但是存在于这

些物的本身中;它们的价值通过它们同金相等,同金发生一种可以

说只是在它们头脑中作祟的关系而表现出来。因此,商品监护人必

须把自己的舌头塞进它们的脑袋里,或者给它们挂上一张纸条,以

便向外界表明它们的价格。(51)既然商品在金上的价值表现是观

念的,所以要表现商品的价值,也可以仅仅用想象的或观念的金。

每一个商品监护人都知道:当他给予商品价值以价格形式或想象

的金的形式时,他远没有把自己的商品转化为金,而为了用金估

量数百万的商品价值,他不需要丝毫实在的金。因此,货币在执

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这种情况引起

了种种最荒谬的学说。(52)尽管只是想象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

职能,但是价格完全取决于实在的货币材料。例如,一吨铁所包

含的价值,即人类劳动量,是通过想象中包含等量劳动的货币商

品量表现出来的。所以,一吨铁的价值,根据充当价值尺度的是

金、银还是铜,就具有完全不同的价格表现,或者说,在金、银

或铜的完全不同的数量中表现出来。

因此,如果两种不同的商品,例如金和银,同时充当价值尺

度,一切商品就会有两种不同的价格表现,即金价格和银价格;只

要金和银的价值比例不变,例如总是1∶15,那末这两种价格就可

以安然并存。但是,这种价值比例的任何变动,都会扰乱商品的

金价格和银价格之间的比例,这就在事实上证明,价值尺度的二

重化是同价值尺度的职能相矛盾的。(53)

凡是价格已经确定的商品都表现为这样的形式:a量商品A

=x量金;b量商品B=z量金;c量商品C=y量金,等等,在这

里,a,b,c代表商品A,B,C的一定量,x,z,y代表金的一定

量。这样,商品价值就转化为大小不同的想象的金量,就是说,尽

管商品体五花八门,商品价值都变为同名的量,即金量。各种商

品的价值作为不同的金量互相比较,互相计量,这样在技术上就

有必要把某一固定的金量作为商品价值的计量单位。这个计量单

位本身通过进一步分成等分而发展成为标准。金、银、铜在变成

货币以前,在它们的金属重量中就有这种标准,例如,以磅为计

量单位,磅一方面分成盎斯等等,另一方面又合成等等。(54)

因此,在一切金属的流通中,原有的重量标准的名称,也是最初

的货币标准或价格标准的名称。

  作为价值尺度和作为价格标准,货币执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

职能。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它是价值尺度;作为规定的金属

重量,它是价格标准。作为价值尺度,它用来使形形色色的商品的

价值变为价格,变为想象的金量;作为价格标准,它计量这些金量。

价值尺度是用来计量作为价值的商品,相反,价格标准是用一个金

量计量各种不同的金量,而不是用一个金量的重量计量另一个金

量的价值。要使金充当价格标准,必须把一定重量的金固定为计量

单位。在这里,正如在其他一切同名量的尺度规定中一样,尺度比

例的固定性有决定的意义。因此,充当计量单位的那个金量越是不

变,价格标准就越是能更好地执行自己的职能。金能够充当价值尺

度,只是因为它本身是劳动产品,因而是潜在可变的价值。(55)

首先很明显,金的价值变动丝毫不会妨碍金执行价格标准的

职能。不论金的价值怎样变动,不同的金量之间的价值比例总是

不变。哪怕金的价值跌落1000%,12盎斯金的价值仍然是1盎斯

金的12倍,在价格上问题只在于不同金量彼此之间的比例。另一

方面,1盎斯金决不会因为它的价值涨落而改变它的重量,也不会

因而改变它的等分的重量,所以,不论金的价值怎样变动,金作

为固定的价格标准总是起同样的作用。

金的价值变动也不会妨碍金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这种变动

会同时影响一切商品,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它们相

互间的相对价值不会改变,尽管这些价值这时都是在比过去高或

低的金价格中表现出来。

  同某一商品的价值由任何别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一

样,商品用金来估价也只是以下面一点为前提:在一定时间内生

产一定量的金要耗费一定量的劳动。至于商品价格的变动,前面

阐述的简单相对价值表现的规律也是适用的。

商品价格,只有在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提高时,或在商

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降低时,才会普遍提高。反之,商品价格,

只有在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降低时,或在商品价值不变、货

币价值提高时,才会普遍降低。由此决不能得出结论说,货币价

值提高,商品价格必定相应降低,货币价值降低,商品价格必定

相应提高。这只适用于价值不变的商品。例如,某些商品的价值

和货币的价值同时按同一比例提高,这些商品的价格就不会改变。

如果这些商品的价值比货币价值增加得慢些或者增加得快些,那

末,这些商品的价格的降低或提高,就由这些商品的价值变动和

货币的价值变动之间的差额来决定。余此类推。

现在我们回过来考察价格形式。

由于各种原因,金属重量的货币名称同它原来的重量名称逐

渐分离。其中在历史上有决定意义的是下列原因:1.外国货币流

入较不发达的民族,例如在古罗马,银币和金币最初是作为外国

商品流通的。这些外国货币的名称与本地的重量名称是不同的。2.

随着财富的增长,不大贵重的金属逐渐为比较贵重的金属所排挤,

失去价值尺度的职能。铜为银所排挤,银为金所排挤,尽管这个

顺序是同诗人想象的年代顺序相抵触的。(56)例如,镑原来是

真正一磅重的银的货币名称。当金排挤作为价值尺度的银时,

这个名称依照金和银的价值比例,可能用来称呼1/15磅的金

等等。现在,作为货币名称的镑就和作为金的通常重量名称的磅

分开了。(57)3.几百年来君主不断伪造货币,使铸币原来的重

量实际上只剩下一个名称。(58)

这些历史过程使金属重量的货币名称同它的通常重量名称的

分离成为民族的习惯。货币标准一方面纯粹是约定俗成的,另一

方面必须是普遍通用的。因此,最后就由法律来规定了。一定重

量的贵金属,如一盎斯金,由官方分成若干等分,取得法定的教

名,如镑、塔勒等等。这种等分成为真正的货币计量单位后,又

分为新的等分,并具有法定的教名,如先令、便士等等。(59)一

定的金属重量仍旧是金属货币的标准。改变的只是分法和名称。

因此,价格或商品价值在观念上转化成的金量,现在用金标

准的货币名称或法定的计算名称来表现了。英国人不说1夸特小

麦等于1盎斯金,而说等于3镑17先令10 1/2便士。这样,商品就

用自己的货币名称说明自己值多少,每当需要把一物当作价值,从

而用货币形式来确定时,货币就充当计算货币。(60)

  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本性来说完全是外在的。即使我知道一个

人的名字叫雅各,我对他还是一点不了解。同样,在镑、塔勒、法

郎、杜卡特等货币名称上,价值关系的任何痕迹都消失了。由于

货币名称既表示商品价值,同时又表示某一金属重量即货币标准

的等分,对这些神秘记号的秘密含意的了解就更加混乱了。(61)

另一方面,价值和商品世界的形形色色的物体不同,必然发展为

这种没有概念的物的而又纯粹是社会的形式。(62)

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因此,商品同称为

它的价格的那个货币量等价,不过是同义反复,因为一个商品的

相对价值表现总是两个商平等价的表现。(63)虽然价格作为商品价

值量的指数,是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的指数,但不能由此反过

来说,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的指数必然是商品价值量的指数。假

定等量的社会必要劳动表现为1夸特小麦和2镑(约1/2盎斯金)。

2镑是1夸特小麦的价值量的货币表现或1夸特小麦的价格。如

果情况许可把1夸特小麦标价为3镑,或者迫使把它标价为1镑,

那末作为小麦的价值量的表现,1镑是太少了,3镑是太多了。但

是1镑和3镑都是小麦的价格,因为第一,它们是小麦的价值形

式,是货币;第二,它们是小麦同货币的交换比例的指数。在生

产条件不变或者劳动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再生产1夸特小麦仍

需要耗费同样多的社会劳动时间。这一事实既不以小麦生产者的

意志为转移,也不以其他商品所有者的意志为转移。因而,商品

的价值量表现着一种必然的、商品形成过程内在的同社会劳动时

间的关系。随着价值量转化为价格,这种必然的关系就表现为商

品同在它之外存在的货币商品的交换比例。这种交换比例既可以

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也可以表现比它大或小的量,在一定条件下,

商品就是按这种较大或较小的量来让渡的。可见,价格和价值量

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

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地,

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

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

自己开辟道路。

价格形式不仅可能引起价值量和价格之间即价值量和它的货

币表现之间的量的不一致,而且能够包藏一个质的矛盾,以致货

币虽然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有

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

们的所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形式。

因此,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在这里,价格表

现是虚幻的,就象数学中的某些数量一样。另一方面,虚幻的价

格形式——如未开垦的土地的价格,这种土地没有价值,因为没

有人类劳动物化在里面——又能掩盖实在的价值关系或由此派生

的关系。

同所有相对价值形式一样,价格通过下列方式来表现一种商

譬如一吨铁的价值:一定量的等价物,如一盎斯金,能直接与铁

交换。但决不能反过来说,铁也能直接与金交换。因此,商品要

实际上起交换价值的作用,就必须抛弃自己的自然形体,从只是

想象的金变为实在的金,诚然,商品实现这种变体,同黑格尔的

“概念”实现由必然到自由的过渡相比,同龙虾脱壳相比,同教父

圣热罗尼莫(64)解脱原罪相比,是“更为困难的”。商品除了有

例如铁这种实在的形态以外,还可以在价格上有观念的价值形态

或想象的金的形态,但它不能同时既是实在的铁,又是实在的金。

要规定商品的价格,只需要使想象的金同商品相等。但商品必须

为金所代替,它才能对它的所有者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例如,铁

的所有者遇见某种享乐商品的所有者,他向后者说铁的价格已经

是货币形式了,后者就会象圣彼得在天堂听了但丁讲述信仰要义

之后那样回答说:

    “这个铸币经过检验,

    重量成色完全合格,

但告诉我,你钱袋里有吗?”

价格形式包含着商品为取得货币而让渡的可能性和这种让渡

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金所以充当观念的价值尺度,只是因为它

在交换过程中已作为货币商品流通。因此,在观念的价值尺度中

隐藏着坚硬的货币。

2.流通手段

(a)商品的形态变化

我们看到,商品的交换过程包含着矛盾的和互相排斥的关系。

商品的发展并没有扬弃这些矛盾,而是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

动的形式。一般说来,这就是解决实际矛盾的方法。例如,一个

物体不断落向另一个物体而又不断离开这一物体,这是一个矛盾。

椭圆便是这个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之一。

交换过程使商品从把它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它

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手里,就这一点说,这个过程是一种社会的

物质变换。一种有用劳动方式的产品代替另一种有用劳动方式的

产品。商品一到它充当使用价值的地方,就从商品交换领域转入

消费领域。在这里,我们感兴趣的只是商品交换领域。因此,我

们只是从形式方面考察全部过程,就是说,只是考察为社会的物

质变换作媒介的商品形式变换或商品形态变化。

人们对这种形式变换之所以理解得很差,除了对价值概念本

身不清楚以外,是因为商品的每次形式变换都是通过两种商品即

221

普通商品和货币商品的交换实现的。如果我们只注意商品和金的

交换这个物质因素,那就会恰恰看不到应该看到的东西,即形式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就会看不到:金当作单纯的商品并不是

货币,而其他的商品通过它们的价格才把金当作它们自己的货币

形态。

商品首先是没有镀金,没有蘸糖,以本来面目进入交换过程

的。交换过程造成了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即造成了

商品得以表现自己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内在对立的一种外部

对立。在这种外部对立中,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同作为交换价值

的货币对立着。另一方面,对立的双方都是商品,也就是说,都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这种差别的统一按相反的方向表现

在两极中的每一极上,并且由此同时表现出它们的相互关系。商

品实际上是使用价值,它的价值存在只是观念地表现在价格上,价

格使商品同对立着的金发生关系,把金当作自己的实际的价值形

态。反之,金这种物质只是充当价值化身,充当货币。因此金实

际上是交换价值。金的使用价值只是观念地表现在相对价值表现

的系列上,金通过这个相对价值表现的系列,同对立着的商品发

生关系,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实际使用形态的总和。商品的这种对

立的形式就是它们的交换过程的实际的运动形式。

现在,我们随同任何一个商品所有者,比如我们的老朋友织

麻布者,到交换过程的舞台上去,到商品市场上去。他的商品即

20码麻布的价格是规定了的。它的价格是2镑。他把麻布换成2

镑,接着,这个守旧的人又用这2镑换一本价格相等的家庭用的

圣经。麻布——对于他来说只是商品,只是价值承担者——被转

让出去,换取了金,麻布的价值形态,然后又从这个价值形态被

让渡出去,换取了另一种商品圣经,而圣经就作为使用物起来到

织布者的家里,满足他受教化的需要。可见,商品交换过程是在

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从商品转化为货

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65)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因素同时就

是商品所有者的两种行为,一种是卖,把商品换成货币,一种是

买,把货币换成商品,这两种行为的统一就是:为买而卖。

如果织麻布者看看交易的最终结果,那末现在他占有的不是

麻布,而是圣经,不是他原来的商品,而是另外一种价值相等而

用处不同的商品。他用同样的方法取得他的其他生活资料和生产

资料。在他看来,全部过程不过是他的劳动产品同别人的劳动产

品进行交换的媒介,是产品交换的媒介。

因此,商品的交换过程是在下列的形式变换中完成的:

商品—货币—商品W—G—W

从物质内容来说,这个运动是W—W,是商品换商品,是社

会劳动的物质变换,这种物质变换的结果一经达到,过程本身也

就结束。

W—G。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或卖。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

体上,象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

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社会分工使商

品所有者的劳动成为单方面的,又使他的需要成为多方面的。正

因为这样,他的产品对他来说仅仅是交换价值。这个产品只有通

过货币,才取得一般的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而货币又在别人的

口袋里。为了把货币吸引出来,商品首先应当对于货币所有者是

使用价值,就是说,用在商品上的劳动应当是以社会有用的形式

耗费的,或者说,应当证明自己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但分工是

自然形成的生产机体,它的纤维在商品生产者的背后交织在一起,

而且继续交织下去。商品可能是一种新的劳动方式的产品,它声

称要去满足一种新产生的需要,或者想靠它自己去唤起一种需要。

一种特殊的劳动操作,昨天还是同一个商品生产者许多职能中的

一种职能,今天就可能脱离这种联系,独立起来,从而把它的局

部产品当作独立商品送到市场上去。这个分离过程的条件可能已

经成熟,或者可能尚未成熟。某种产品今天满足一种社会需要,明

天就可能全部地或部分地被一种类似的产品排挤掉。即使某种劳

动,例如我们这位织麻布者的劳动,是社会分工的特许的一部分,

这也决不能保证他的20码麻布就有使用价值。社会对麻布的需

要,象对其他各种东西的需要一样,是有限度的,如果他的竞争

者已经满足了这种需要,我们这位朋友的产品就成为多余的、过

剩的,因而是无用的了。接受赠马,不看岁口,但是我们这位织

麻布者决不是到市场去送礼的。我们就假定他的产品证明自己有

使用价值,因而商品会把货币吸引出来。但现在要问:它能吸引

多少货币呢?当然,答案已经由商品的价格即商品价值量的指数

预示了。我们把商品所有者可能发生的纯粹主观的计算错误撇开,

因为这种错误在市场上马上可以得到客观的纠正。假定他耗费在

他的产品上的只是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商品的价格只

是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量的货币名称。但是,织麻布业的以

往可靠的生产条件,没有经过我们这位织麻布者的许可而在他的

背后发生了变化。同样多的劳动时间,昨天还确实是生产一码麻

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今天就不是了。货币所有者会非常热心

地用我们这位朋友的各个竞争者定出的价格来说明这一点。真是

不幸,世上竟有很多织麻布者。最后,假定市场上的每一块麻布都

只包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使这样,这些麻布的总数仍然可能包

含耗费过多的劳动时间。如果市场的胃口不能以每码2先令的正

常价格吞下麻布的总量,这就证明,在全部社会劳动时间中,以织

麻布的形式耗费的时间太多了。其结果就象每一个织布者花在他

个人的产品上的时间都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这正象俗

话所说:“一起捉住,一起绞死。”在市场上,全部麻布只是当作一

个商品,每一块麻布只是当作这个商品的相应部分。事实上,每一

码的价值也只是同种人类劳动的同一的社会规定的量的化身。

我们看到,商品爱货币,但是“真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

的”。把自己的“分散的肢体”表现为分工体系的社会生产机体,

它的量的构成,也象它的质的构成一样,是自发地偶然地形成的。

所以我们的商品所有者发现:分工使他们成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

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

己支配;人与人的互相独立为物与物的全面依赖的体系所补充。

  分工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因而使它转化为货币成为必然

的事情。同时,分工使这种转化能否成功成为偶然的事情。但是

在这里应当纯粹地考察现象,因此假定这种现象是正常进行的。其

实,只要这种现象发生,就是说,只要商品不是卖不出去,就总

会发生商品的形式变换,尽管在这种形式变换中,实体——价值

量——可能在不正常的场合亏损或增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一个商品所有者来说,金代替了他的商品,对另一个商品

所有者来说,商品代替了他的金。可以感觉到的现象是商品和金,

即20码麻布和2镑转手了,换位了,就是说,交换了。但是商品

同什么交换呢?同它自己的一般价值形态交换。金又同什么交换

呢?同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形态交换。金为什么作为货币同麻布

对立呢?因为麻布的价格2镑或它的货币名称,已经使麻布把金当

作货币。原来的商品形式的转换是通过商品的让渡完成的,就是

说,是在商品的使用价值确实把商品价格中只是想象的金吸引出

来的时刻完成的。因此,商品价格的实现,或商品的仅仅是观念的

价值形式的实现,同时就是货币的仅仅是观念的使用价值的实现。

商品转化为货币,同时就是货币转化为商品。这一个过程是两方面

的:从商品所有者这一极看,是卖;从货币所有者这另一极看,是

买。或者说,卖就是买,W—G同时就是G—W。(66)

到这里,我们还只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即商品所

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商品所有者只是由于让出自己的

劳动产品,才占有别人的劳动产品。因此,一个商品所有者所以能

够作为货币所有者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对立,或者是因为他的劳

动产品天然具有货币形式,是货币材料,是金等等;或者是因为

他自己的商品已经蜕皮,已经蜕掉它原来的使用形式。金要执行

货币的职能,自然就必须在某个地点进入商品市场。这个地点就

在金的产地,在那里,金作为直接的劳动产品与另一种价值相同

的劳动产品相交换。但是,从这个时候起,它就总是代表已经实

现了的商品价格。(67)撇开金在产地同商品的交换不说,金在每

个商品所有者手里都是他所让渡的商品的转换形态,都是卖的产

物,或商品第一形态变化W—G的产物。(68)金能够成为观念的

货币或价值尺度,是因为一切商品都用金来计量它们的价值,从而

使金成为它们的使用形态的想象的对立面,成为它们的价值形态。

金能够成为实在的货币,是因为商品通过它们的全面让渡使金成

为它们的实际转换或转化的使用形态,从而使金成为它们的实际

的价值形态。商品在它的价值形态上蜕掉了它自然形成的使用价

值的一切痕迹,蜕掉了创造它的那种特殊有用劳动的一切痕迹,蛹

化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同样的社会化身。因此,从货币上看不出

它是由哪种商品转化来的。在货币形式上,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

完全一样。因此,货币可以是粪土,虽然粪土并不是货币。假定我

们的织麻布者让渡他的商品而取得的两块金是一夸特小麦的转化

形态。卖麻布W—G同时就是买麻布G—W。作为卖麻布,这个过

程开始了一个运动,而这个运动是以卖的反面,以买圣经结束的;

作为买麻布,这个过程结束了一个运动,而这个运动是以买的反

面,以卖小麦开始的。W—G(麻布—货币),即W—G—W(麻

布—货币—圣经)这一运动的始段,同时就是G—W(货币—麻

布),即另一运动W—G—W(小麦—货币—麻布)的终段。一个

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即从商品形式变成货币,同时总是另一个

商品的相反的第二形态变化,即从货币形式又变成商品。(69)

G—W。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或最终的形态变化:买。——

货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转换形态,或者说,是它们普遍让渡的产

物,因此是绝对可以让渡的商品。货币把一切价格倒过来读,从

而把自己反映在一切商品体上,即为货币本身转化为商品而献身

的材料上。同时,价格,即商品向货币送去的秋波,表明货币可

以转化的限度,即指明货币本身的量。既然商品在变成货币后就

消失了,所以,从货币上就看不出它究竟怎样落到货币所有者的

手中,究竟是由什么东西转化来的。货币没有臭味,无论它从哪

里来。一方面,它代表已经卖掉的商品,另一方面,它代表可以

买到的商品。(70)

G—W,即买,同时就是卖,即W—G;因此,一个商品的后一

形态变化,同时就是另一商品的前一形态变化。对我们的织麻布者

来说,他的商品的生命旅程是以他把2镑又转化为圣经而结束的。

卖圣经的人则把从织麻布者那里得到的2镑换成烧酒。G—W,即

W—G—W(麻布—货币—圣经)的终段,同时就是W—G,即W—

G—W(圣经—货币—烧酒)的始段。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提供

单方面的产品,所以他常常是大批地卖;而他的多方面的需要,又

迫使他不断地把已经实现的价格,或得到的全部货币额,分散在许

多次买上。卖一次就要买许多次各种各样的商品。这样,一种商品

的最终的形态变化,就是许多其他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的总和。

如果我们来考察一个商品例如麻布的总形态变化,那末我们

首先就会看到,这个形态变化由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运动

W—G和G—W组成。商品的这两个对立的转化是通过商品所有

者的两个对立的社会过程完成的,并反映在商品所有者充当的两

种对立的经济角色上。作为卖的当事人,他是卖者,作为买的当

事人,他是买者。但是,在商品的每一次转化中,商品的两种形

式即商品形式和货币形式同时存在着,只不过是在对立的两极上,

所以,对同一个商品所有者来说,当他是卖者时,有一个买者和

他对立着,当他是买者时,有一个卖者和他对立着。正象同一个

商品要依次经过两个相反的转化,由商品转化为货币,由货币转

化为商品一样,同一个商品所有者也要由扮演卖者改为扮演买者。

可见,这两种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商品流通中经常由人们交

替扮演的。

一个商品的总形态变化,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上,包含四个极

和三个登场人物。最先,与商品对立着的是作为它的价值形态的

货币,而后者在彼岸,在别人的口袋里,具有物的坚硬的现实性。

因此,与商品所有者对立着的是货币所有者。商品一变成货币,货

币就成为商品的转瞬即逝的等价形式,这个等价形式的使用价值

或内容在此岸,在其他的商品体中存在着。作为商品第一个转化

的终点的货币,同时是第二个转化的起点。可见,在第一幕是卖

者,在第二幕就成了买者,这里又有第三个商品所有者作为卖者

同他对立着。(71)

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相反的运动阶段组成一个循环:商品形

式,商品形式的抛弃,商品形式的复归。当然,在这里,商品本

身具有对立的规定。对它的所有者来说,它在起点是非使用价值,

在终点是使用价值。同样,货币先表现为商品转化成的固定的价

值结晶,然后又作为商品的单纯等价形式而消失。

组成一个商品的循环的两个形态变化,同时是其他两个商品

的相反的局部形态变化。同一个商品(麻布)开始它自己的形态

变化的系列,又结束另一个商品(小麦)的总形态变化。商品在

它的第一个转化中,即在出卖时,一身兼有这两种作用。而当它

作为金蛹结束自己的生涯的时候,它同时又结束第三个商品的第

一形态变化。可见,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

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

品流通。

商品流通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

换。让我们回顾一下上面说过的过程。织麻布者确实拿麻布换了

圣经,拿自己的商品换了别人的商品。但这种现象只有对于他才

是真实的。宁愿要生暖的饮料而不要冰冷的圣物的圣经出卖者,不

会想到麻布换他的圣经,正象织麻布者不会想到小麦换他的麻布

一样,如此等等。B的商品替换了A的商品,但A和B并不是互

相交换自己的商品。A同B彼此购买的事,实际上也可能发生,但

这种特殊关系决不是由商品流通的一般条件决定的。在这里,一

方面,我们看到,商品交换怎样打破了直接的产品交换的个人的

和地方的限制,发展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变换。另一方面,又有整

整一系列不受当事人控制的天然的社会联系发展起来。织布者能

卖出麻布,只是因为农民已经卖了小麦;嗜酒者能卖出圣经,只

是因为织布者已经卖了麻布;酿酒者能卖出酿造之水,只是因为

另一个人已经卖了永生之水,如此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与直接的产品交换不同,流通过程在使用价值换位和

转手之后并没有结束。货币并不因为它最终从一个商品的形态变

化系列中退出来而消失。它不断地沉淀在商品空出来的流通位置

上。例如,在麻布的总形态变化即麻布—货币—圣经中,先是麻

布退出流通,货币补上它的位置,然后是圣经退出流通,货币又

补上圣经的位置。一个商品由另一个商品代替,而货币商品留在

第三人手中。(72)流通不断地把货币象汗一样渗出来。

有一种最愚蠢不过的教条:商品流通必然造成买和卖的平衡,

因为每一次卖同时就是买,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这是指实际完

成的卖的次数等于买的次数,那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但这种

教条是要证明,卖者会把自己的买者带到市场上来。作为两极对

立的两个人即商品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的相互关系来看,卖和买

是同一个行为。但作为同一个人的活动来看,卖和买是两极对立

的两个行为。因此,卖和买的同一性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如果商

品被投入流通的炼金炉,没有炼出货币,没有被商品所有者卖掉,

也就是没有被货币所有者买去,商品就会变成无用的东西。这种同

一性还包含这样的意思:如果这个过程成功,它就会形成商品的一

个休止点,形成商品生命中的一个时期,而这个时期可长可短。既

然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是卖又是买,这个局部过程同时就是一个

独立的过程。买者有商品,卖者有货币,也就是有一种不管早一

些或晚一些再进入市场都保持着能够流通的形式的商品。没有人

买,也就没有人能卖。但谁也不会因为自己已经卖,就得马上买。

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

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

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卖和买这二者之间的对立。说

互相对立的独立过程形成内部的统一,那也就是说,它们的内部

统一是运动于外部的对立中。当内部不独立(因为互相补充)的

过程的外部独立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统一就要强制地通过危机显

示出来。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

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

象的一般的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

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

式。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

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

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73)

  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货币取得了流通手段的职能。

(b)货币的流通

劳动产品的物质变换借以完成的形式变换W—G—W,要求

同一个价值作为商品成为过程的起点,然后又作为商品回到这一

点。因此,商品的这种运动就是循环。另一方面,这个形式又排

斥货币的循环。其结果是货币不断地离开它的起点,不再回来。只

要卖者还紧紧握着他的商品的转化形态即货币,这个商品就仍然

处在第一形态变化的阶段,或者说,只通过了流通的前半段。如

果为买而卖的过程已经完成,货币就会再从它原来的所有者手里

离开。当然,如果织麻布者买了圣经之后再卖麻布,货币就会再

回到他的手里。但货币返回来,并不是由于上次那20码麻布的流

通,相反地,那次流通已经使货币从织麻布者的手里离开,而到

了圣经出售者的手里。货币返回来,只是由于新的商品又更新了

或重复了同样的流通过程,并且这次的结果和上次相同。因此,商

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就

是货币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或者

说,就是货币流通(currency,coursdelamonnaie)。

货币流通表示同一个过程的不断的、单调的重复。商品总是

在卖者方面,货币是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方面。货币作为购买手

段执行职能,是在它实现商品的价格的时候。而货币在实现商品

的价格的时候,把商品从卖者手里转到买者手里,同时自己也从

买者手里离开,到了卖者手里,以便再去同另一种商品重复同样

的过程。货币运动的单方面形式来源于商品运动的两方面形式,这

一点是被掩盖着的。商品流通的性质本身造成了相反的假象。商

品的第一形态变化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货币的运动,而且是商品本

身的运动;而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表现出来的只是货币的运动。商

品在流通的前半段同货币换了位置。同时,商品的使用形态便离

开流通,进入消费。(74)它的位置由它的价值形态或货币化装所

占据。商品不再是包在它自己的天然外皮中,而是包在金外皮中

来通过流通的后半段。因此,运动的连续性完全落在货币方面;这

个运动对商起来说包含两个对立的过程,但作为货币本身的运动

却总是包含同一个过程,就是货币同一个又一个的商品变换位置。

因此,商品流通的结果,即一种商品被另一种商品所代替,似乎

并不是由商品本身的形式变换引起的,而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

的职能引起的,似乎正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使本身不能运动的

商品流通起来,使商品从把它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

它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手里,并且总是朝着同货币本身运动相反

的方向运动。货币不断使商品离开流通领域,同时不断去占据商

品在流通中的位置,从而不断离开自己的起点。因此,虽然货币

运动只是商品流通的表现,但看起来商品流通反而只是货币运动

的结果。(75)

另一方面,货币所以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只因为货币是商品

的独立出来的价值。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运动,实际上只是

商品本身的形式的运动。因而这种运动也必然明显地反映在货币

流通上。例如,麻布就是先把它的商品形式转化为它的货币形式。

然后它的第一形态变化W—G的终极,即货币形式,成为它的第

二形态变化G—W(即再转化为圣经)的始极。但这两个形式变换

的每一个都是通过商品和货币的交换,通过二者互相变换位置而

实现的。同一些货币作为商品的转换形态来到卖者手里,然后又

作为商品的绝对可以让渡的形态从他的手里离开。这些货币变换

位置两次。麻布的第一形态变化使这些货币进入织布者的口袋里,

麻布的第二形态变化又使这些货币从那里出来。这样,同一个商

品的两个互相对立的形式变换就反映在货币的两次方向相反的位

置变换上。

反之,如果只有单方面的商品形态变化,不论单是卖或单是

买,这个货币就只变换位置一次。货币的第二次位置变换总是表

明商品的第二次形态变化,表明又由货币转化为商品。同一些货

币反复不断地变换位置,不仅反映一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的系列,而

且反映整个商品世界的无数形态变化的交错联系。不言而喻,这

一切只适合于这里所考察的简单商品流通形式。

每一个商品在流通中走第一步,即进行第一次形式变换,就

退出流通,而总有新的商品进入流通。相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

却不断地留在流通领域,不断地在那里流动。于是产生了一个问

题,究竟有多少货币不断地被流通领域吸收。

在一个国家里,每天都发生大量的、同时发生的、因而在空

间上并行的单方面的商品形态变化,换句话说,一方面单是卖,另

一方面单是买。商品在自己的价格上已经等于一定的想象的货币

量。因为这里所考察的直接的流通形式总是使商品和货币作为物

体彼此对立着,商品在卖的一极,货币在买的一极,所以,商品

世界的流通过程所需要的流通手段量,已经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决

定了。事实上,货币不过是把已经在商品价格总额中观念地表现

出来的金额实在地表现出来。因此,这两个数额相等是不言而喻

的。但是我们知道,在商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会同

金(货币材料)本身的价值一起变动,金的价值降低,商品的价

格会相应地提高;金的价值提高,商品的价格会相应地降低。随

着商品价格总额这样增加或减少,流通的货币量必须以同一程度

增加或减少。诚然,在这里,流通手段量的变化都是由货币本身

引起的,但不是由它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而是由它作为价值尺

度的职能引起的。先是商品价格同货币价值成反比例地变化,然

后是流通手段量同商品价格成正比例地变化。比如说,如果不是

金的价值降低,而是银代替金充当价值尺度,或者不是银的价值

提高,而是金使银失去价值尺度的职能,那也会发生完全相同的

现象。在前一种情况下,流通的银要比以前的金多,在后一种情

况下,流通的金要比以前的银少。在这两种情况下,货币材料的

价值,即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的商品的价值都改变了,因此,商

品价值的价格表现也会改变,实现这些价格的流通货币量也会改

变。我们已经知道,商品流通领域有一个口,金(或银,总之,货

币材料)是作为具有一定价值的商品,从这个口进入流通领域的。

这个价值在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即在决定价格时,是作

为前提而存在的。比如说,如果价值尺度本身的价值降低了,那

末,这首先会在贵金属产地直接同作为商品的贵金属交换的那些

商品的价格变化中表现出来。而很大一部分歧他商品会在一个较

长的时期继续按照价值尺度的已变得虚幻的旧有的价值来估价,

特别在资产阶级社会还不太发展的阶段是这样。可是,通过商品

间的价值关系,一种商品会影响别一种商品,于是这些商品的金

价格或银价格会逐渐同商品价值本身所决定的比例趋于一致,直

到最后所有的商品价值都相应地根据货币金属的新价值来估价。

随着这个趋于一致的过程,贵金属不断增加,它们是由于代替那

些直接同它们交换的商品而流进来的。因此,商品改订价格普遍

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商品的价值根据金属已经跌落并继续跌落

到一定点的新价值来估价达到什么程度,实现商品价值所需要的

贵金属数量也已经增加到同样的程度了。由于对发现新的金银矿

以后出现的事实做了片面的考察,在十七世纪,特别是在十八世

纪,有人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以为商品价格上涨是因为有更多的

金银充当了流通手段。下面假设金的价值是既定的,实际上在估

量价格的一瞬间,金的价值确实也是既定的。

在这种前提下,流通手段量决定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如

果我们再假设每一种商品的价格都是既定的,显然,商品价格总

额就决定于流通中的商品量。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就可以知道,1

夸特小麦要是值2镑,100夸特就值200镑,200夸特就值400镑,

等等,因此,在小麦出售时与小麦换位的货币量必须同小麦量一

起增加。

假设商品量已定,流通货币量就随着商品价格的波动而增减。

流通货币量之所以增减,是因为商品的价格总额随着商品价格的

变动而增减。为此,完全不需要所有商品的价格同时上涨或跌落。

只要若干主要商品的价格在一种情况下上涨,或在另一种情况下

跌落,就足以提高或降低全部流通商品的待实现的价格总额,从

而使进入流通的货币增加或减少。无论商品价格的变动是反映实

际的价值变动,或只是反映市场价格的波动,流通手段量所受的

影响都是相同的。

假定有若干互不相干的、同时发生的、因而在空间上并行的

卖,或者说局部形态变化,例如有1夸特小麦、20码麻布、1本圣

经、4加仑烧酒同时出售。如果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是2镑,待实现

的价格总额就是8镑,那末进入流通的货币量必须是8镑。相反,

如果这4种商品是我们上面所说过的形态变化系列的各个环节,

即1夸特小麦—2镑—20码麻布—2镑—1本圣经—2镑—4加仑

烧酒—2镑,那末,有2镑就可以使所有这些商品依次流通,因为

它依次实现它们的价格,从而实现8镑的价格总额,最后停留在酿

酒者手中。这2镑完成了4次流通。同一些货币的这种反复的位

置变换既表示商品发生双重的形式变换,表示商品通过两个对立

的流通阶段的运动,也表示各种商品的形态变化交错在一起。

(76)这个过程经过的各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阶段,不可能在空

间上并行,只能在时间上相继发生。因此,时间就成为计量这个过

程久暂的尺度,或者说,同一些货币在一定时间内的流通次数可以

用来计量货币流通的速度。例如,假定上述4种商品的流通过程持

续1天。这样,待实现的价格总额为8镑,同一些货币1天的流通

次数是4次,流通的货币量是2镑,或者就一定时间的流通过程来

说是:商品价格总额

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这个规律

是普遍适用的。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国家的流通过程包括两方

面:一方面是许多分散的、同时发生的和空间上并行的卖(或买)或

局部形态变化,其中同一些货币只变换位置一次或只流通一次;另一

方面是许多部分互相平行,部分互相交错的具有多少不等的环节

的形态变化系列,其中同一些货币流通的次数多少不等。但是,流

通中的全部同名货币的总流通次数提供了每个货币的平均流通次

数或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例如,在每天流通过程开始时进入流

通的货币量,当然由同时地和空间上并行地流通着的商品的价格

总额来决定。但在过程之内,可以说每一货币都对另一货币承担

责任。如果一个货币加快流通速度,另一个货币就会放慢流通速

度,甚至完全退出流通领域,因为流通领域只能吸收这样一个金

量,这个金量乘以它的单个元素的平均流通次数,等于待实现的

价格总额。因此,货币的流通次数增加,流通的货币量就会减少,

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货币量就会增加。因为在平均流通速度一

定时,能够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也是一定的,所以,例如

只要把一定量1镑的钞票投入流通,就可以从流通中取回等量的

索维林,——这是一切银行都很熟悉的手法。

既然货币流通只是表现商品流通过程,即商品通过对立的形

态变化而实现的循环,所以货币流通的速度也就表现商品形式变

换的速度,表现形态变化系列的不断交错,表现物质变换的迅速,

表现商品迅速退出流通领域并同样迅速地为新商品所代替。因此,

货币流通的迅速表现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阶段——由使用形态

转化为价值形态,再由价值形态转化为使用形态——的流水般的

统一,即卖和买两个过程的流水般的统一。相反,货币流通的缓

慢则表现这两个过程分离成彼此对立的独立阶段,表现形式变换

的停滞,从而表现物质变换的停滞。至于这种停滞由什么产生,从

流通本身当然看不出来。流通只是表示出这种现象本身。一般人

在货币流通迟缓时看到货币在流通领域各点上出没的次数减少,

就很容易用流通手段量不足来解释这种现象。(77)

可见,在每一段时期内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的总量,一

方面取决于流通的商品世界的价格总额,另一方面取决于这个商

品世界的互相对立的流通过程流动的快慢,这种流动决定着同一

些货币能够实现价格总额的多大部分。但是,商品的价格总额又

决定于每种商品的数量和价格。这三个因素,即价格的变动、流

通的商品量、货币的流通速度,可能按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比例

变动,因此,待实现的价格总额以及受价格总额制约的流通手段

量,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在这里,我们只举出商品价格史

上最重要的几种组合。

在商品价格不变时,由于流通商品量增加,或者货币流通速

度减低,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流通手段量就会增加。反之,

由于商品量减少,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增加,流通手段量就会减

少。    

  在商品价格普遍提高时,如果流通商品量的减少同商品价格

的上涨保持相同的比例,或流通的商品量不变,而货币流通速度

的增加同价格的上涨一样迅速,流通手段量就会不变。如果商品

量的减少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比价格的上涨更迅速,流通手段

量就会减少。

在商品价格普遍下降时,如果商品量的增加同商品价格的跌

落保持相同的比例,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减低同价格的跌落保持相

同的比例,流通手段量就会依然不变。如果商品量的增加或货币

流通速度的减低比商品价格的跌落更迅速,流通手段量就会增

加。    

各种因素的变动可以互相抵销,所以尽管这些因素不断变动,

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从而流通的货币量可以依然不变。因此,

特别是考察一个较长的时期,我们就会发现:在每一国家中流通

的货币量的平均水平比我们根据表面现象所预料的要稳定得多;

除了周期地由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引起的,以及偶尔由货币价值

本身的变动引起的强烈震动时期以外,流通的货币量偏离这一平

均水平的程度,比我们根据表面现象所预料的要小得多。

流通手段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

度这一规律(78),还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商品形

态变化的平均速度,流通的货币或货币材料的量决定于货币本身

的价值。有一种错觉,认为情况恰恰相反,即商品价格决定于流

通手段量,而流通手段量又决定于一个国家现有的货币材料量

(79),这种错觉在它的最初的代表者那里是建立在下面这个荒谬

的假设上的:在进入流通过程时,商品没有价格,货币也没有价

值,然后在这个过程内,商品堆的一定部分同金属堆的相应部分

相交换。(8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c)铸币。价值符号

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货币的铸币形式。在商

品的价格或货币名称中想象地表现出来的金重量,必须在流通中

作为同名的金块或铸币同商品相对立。正象确立价格标准一样,铸

造硬币也是国家的事。金银作为铸币穿着不同的国家制服,但它

们在世界市场上又脱掉这些制服。这就表明,商品流通的国内领

域或民族领域,同它们的普遍的世界市场领域是分开的。

因此,金币和金块本来只有形状上的差别,金始终能从一种形

式变为另一种形式。(81)它离开造币厂的道路,同时就是通向熔

炉的道路。这是因为金币在流通中受到磨损,有的磨损得多,有

的磨损得少。金的名称和金的实体,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开始

了它们的分离过程。同名的金币,具有了不同的价值,因为重量

不同了。作为流通手段的金同作为价格标准的金偏离了,因此,金

在实现商品的价格时不再是该商品的真正等价物。中世纪和直到

十八世纪为止的近代的铸币史就是一部这样混乱的历史。流通过

程的自然倾向是要把铸币的金存在变为金假象,或把铸币变为它

的法定金属含量的象征。这种倾向甚至为现代的法律所承认,这

些法律规定,金币磨损到一定程度,便不能通用,失去通货资

格。    

既然货币流通本身使铸币的实际含量同名义含量分离,使铸

币的金属存在同它的职能存在分离,所以在货币流通中就隐藏着

一种可能性:可以用其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

执行铸币的职能。铸造重量极小的金币或银币在技术上有困难,而

且起初是较贱的金属而不是较贵的金属(是银不是金,是铜不是

银)充当价值尺度,因而在它们被较贵的金属赶下宝座之前曾一

直作为货币流通,这些事实历史地说明了银记号和铜记号可以

代替金币发挥作用。这些记号在铸币流通最快因而磨损最快的商

品流通领域中,即在极小额的买卖不断重复进行的领域中代替了

金。为了不让金的这些侍从永远篡夺金的位置,法律规定一个极

小的比例,只有在这个比例内,它们代替金来支付才能强人接受。

不同种铸币流通的各种特殊领域当然是互相交错的。辅币在支付

最小金币的尾数时与金同时出现;金不断地进入零售流通,但是

又因与辅币兑换而从那里不断地被抛出来。(82)

银记号或铜记号的金属含量是由法律任意规定的。它们在流

通中比金币磨损得还要快。因此,它们的铸币职能实际上与它们

的重量完全无关,就是说,与任何价值完全无关。金的铸币存在

同它的价值实体完全分离了。因此,相对地说没有价值的东西,例

如纸票,就能代替金来执行铸币的职能。在金属货币记号上,这

种纯粹的象征性质还在一定程度上隐藏着。但在纸币上,这种性

质就暴露无遗了。我们看到,困难的只是第一步。

这里讲的只是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这种纸币是直接从金属

流通中产生出来的。而信用货币产生的条件,我们从简单商品流

通的观点来看还是根本不知道的。但不妨顺便提一下,正如本来

意义的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来一样,信用

货币的自然根源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83)

  国家把印有1镑、5镑等等货币名称的纸票从外部投入流通

过程。只要这些纸票确实是代替同名的金额来流通,它们的运动就

只反映货币流通本身的规律。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

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

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诚然,流通领域所

能吸收的金量经常变动,时常高于或低于一定的平均水平。但是,

一个国家的流通手段量决不会降到一定的由经验确定的最低限量

以下。这个最低限量不断变动它的组成部分,就是说,不断由另外

的金块组成,这种情况当然丝毫不会影响这个量的大小和它在流

通领域内的不断流动。因此,这个最低限量可以由纸做的象征来代

替。但是,如果今天一切流通渠道中的纸币已达到这些渠道所能吸

收货币的饱和程度,明天纸币就会因商品流通发生变动而泛滥开

来。一切限度都消失了。不过,如果纸币超过了自己的限度,即超

过了能够流通的同名的金币量,那末,即使不谈有信用扫地的危

险,它在商品世界毕竟只是代表由商品世界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

那个金量,即它所能代表的那个金量。例如,如果一定的纸票量按

其名称代表2盎斯金,而实际是代替1盎斯金,那末事实上1镑比

如说就是1/8盎斯金的货币名称,而不是原来1/4盎斯金的货币名称

了。其结果无异于金在它作为价格尺度的职能上发生了变化,同

一价值,原来用1镑的价格来表现,现在要用2镑的价格来表现

了。

纸币是金的符号或货币符号。纸币同商品价值的关系只不过

是:商品价值观念地表现在一个金量上,这个金量则由纸象征地

可感觉地体现出来。纸币只有代表金量(金量同其他一切商品量

一样,也是价值量),才成为价值符号。(84)

最后要问,为什么金可以用它本身的没有任何价值的符号来

代替呢?而我们已经知道,只有当金执行铸币或流通手段的职能

而被孤立起来或独立出来时,金才可以被代替。当然,就个别金

币来说,这种职能并没有独立出来,虽然磨损了的金币的继续流

通已表明这种职能已经独立出来。金块只有实际处在流通中的时

候,才是单纯的铸币或流通手段。对于个别金币不适用的情况,对

于能由纸币代替的最低限度的金量却是适用的。这个金量经常处

在流通领域中,不断地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从而只是作为这种

职能的承担者而存在。因此,它的运动只表示商品形态变化W—

G—W的对立过程的不断互相转化。在这种形态变化中,商品的价

值形态与商品对立,只是为了马上又消失。在这里,商品的交换

价值的独立表现只是转瞬即逝的要素。它马上又会被别的商品

代替。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

够了。货币的职能存在可以说吞掉了它的物质存在。货币作为商

品价格的转瞬即逝的客观反映,只是当作它自己的符号来执行职

能,因此也能够由符号来代替。(85)但是,货币符号本身需要得

到客观的社会公认,而纸做的象征是靠强制流通得到这种公认的。

国家的这种强制行动,只有在一国范围内或国内的流通领域内才

有效,也只有在这个领域内,货币才完全执行它的流通手段或铸

币的职能,因而才能在纸币形式上取得一种同它的金属实体在外

部相脱离的并纯粹是职能的存在形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3.货  币

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

职能的商品,是货币。因此,金(或银)是货币。金作为货币执行职

能,一方面是在这样的场合:它必须以其金体(或银体)出现,因而

作为货币商品出现,就是说,它不象在充当价值尺度时那样纯粹是

观念的,也不象在充当流通手段时那样可以用别的东西来代表;另

一方面是在这样的场合:它的职能——不论由它亲自执行,还是由

它的代表执行——使它固定成为唯一的价值形态,成为交换价值的

唯一适当的存在,而与其他一切仅仅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相对立。

(a)货币贮藏

两种对立的商品形态变化的不断循环,或卖与买的不息转换,

表现在不停的货币流通上,或表现在货币作为流通的永动机的职

能上。只要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一中断,卖之后没有继之以买,货

币就会停止流动,或者如布阿吉尔贝尔所说的,由动的东西变为

不动的东西,由铸币变为货币。

随着商品流通的最初发展,把第一形态变化的产物,商品的

转化形式或它的金蛹保留在自己手中的必要性和欲望也发展起来

了。(86)出售商品不是为了购买商品,而是为了用货币形式来代

替商品形式。这一形式变换从物质变换的单纯媒介变成了目的本

身。商品的转换形态受到阻碍,不能再作为商品的绝对可以让渡

的形态或作为只是转瞬即逝的货币形式而起作用。于是货币硬化

为贮藏货币,商品出售者成为货币贮藏者。

在商品流通的初期,只是使用价值的多余部分转化为货币。这

样,金和银自然就成为这种多余部分或财富的社会表现。在有些

民族中,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相适应,需要范围是固定

有限的,在这些民族中,这种素朴的货币贮藏形式就永恒化了。在

亚洲人那里,特别是在印度人那里,情况就是这样。范德林特以为

商品价格决定于一个国家现有的金银量,他自问:为什么印度的商

品这样便宜?他回答说:因为印度人埋藏货币。他指出,从1602

年到1734年,他们埋藏的银值15000万镑,这些银最先是从美洲

运到欧洲去的。(87)从1856年到1866年这10年间,英国输往

印度和中国的银(输到中国的银大部分又流入印度)值12000万

镑,这些银原先是用澳大利亚的金换来的。

随着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握有

这个物的神经,这个“社会的抵押品”(88)。他的需要不断更新,

因而促使他不断购买别人的商品,而他生产和出售自己的商品是

要费时间的,并且带有偶然性。他要买而不卖,就必须在以前曾

经卖而不买。这种做法要普遍实行,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但是,贵

金属在它的产地直接同其他商品交换。在那里就是卖(商品所有

者方面)而不买(金银所有者方面)。(89)而以后的没有继之以

买的卖,不过是使贵金属进一步分配给一切商品所有者的媒介。因

此,在交易的各个点上,有不同数量的金银贮藏。自从有可能把

商品当作交换价值来保持,或把交换价值当作商起来保持以来,求

金欲就产生了。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展,货币——财富的随时可用

的绝对社会形式——的权力也日益增大。

“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

人。有了金,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哥伦布1503年寄自牙买加的信)

因为从货币身上看不出它是由什么东西变成的,那末,一切东

西,不论是不是商品,都可以变成货币。一切东西都可以买卖。流

通成了巨大的社会蒸馏器,一切东西抛到里面去,再出来时都成

为货币的结晶。连圣徒的遗骨也不能抗拒这种炼金术,更不用说

那些人间交易范围之外的不那么粗陋的圣物了。(90)正如商品的

一切质的差别在货币上消灭了一样,货币作为激进的平均主义者

把一切差别都消灭了。(91)但货币本身是商品,是可以成为任何

人的私产的外界物。这样,社会权力就成为私人的私有权力。因

此,古代社会咒骂货币是换走了自己的经济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辅

币。(92)还在幼年时期就抓着普路托的头发把他从地心里拖出

来(93)的现代社会,则颂扬金的圣杯是自己最根本的生活原则

的光辉体现。

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满足一种特殊的需要,构成物质财富的一

种特殊的要素。而商品的价值则衡量商品对物质财富的一切要素

的吸引力的大小,因而也衡量商品所有者的社会财富。在野蛮的

简单的商品所有者看来,甚至在西欧的农民看来,价值是同价值

形式分不开的,因而金银贮藏的增多就是价值的增多。当然,货

币的价值在变化,这或者是由于它本身的价值变化,或者是由于

商品的价值变化。但是一方面,这不会妨碍200盎斯金始终比100

盎斯金包含的价值多,300盎斯金又比200盎斯金包含的价值多

等等,另一方面,这也不会妨碍这种物的天然的金属形式仍旧是

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形式,是一切人类劳动的直接的社会化身。贮

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在质的方面,或按形式来

说,货币是无限的,也就是说,是物质财富的一般代表,因为它

能直接转化成任何商品。但是在量的方面,每一个现实的货币额

又是有限的,因而只是作用有限的购买手段。货币的这种量的有

限性和质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迫使货币贮藏者不断地从事息息

法斯式的积累劳动。他们同世界征服者一样,这种征服者把征服

每一个新的国家只看作是取得了新的国界。

要把金作为货币,从而作为贮藏货币的要素保存起来,就必

须阻止它流通,不让它作为购买手段化为消费。因此,货币贮

藏者为了金偶像而牺牲自己的肉体享受。他虔诚地信奉禁欲的福

音书。另一方面,他能够从流通中以货币形式取出的,只是他以

商品形式投入流通的。他生产的越多,他能卖的也就越多。因此,

勤劳、节俭、吝啬就成了他的主要美德。多卖少买就是他的全部

政治经济学。(94)

除直接的贮藏形式以外,还有一种美的贮藏形式,即占有金

银制的商品。它是与资产阶级社会的财富一同增长的。“让我们成

为富人或外表象富人吧。”(狄德罗)这样,一方面,形成了一个

日益扩大的金银市场,这个市场不以金银的货币职能为转移,另

一方面,也形成了一个潜在的货币供应源泉,这个源泉特别在社

会大风暴时期涌现出来。

货币贮藏在金属流通的经济中执行着种种不同的职能。它的

第一个职能是从金银铸币的流通条件中产生的。我们已经知道,随

着商品流通在范围、价格和速度方面的经常变动,流通的货币量也

不断增减。因此,这个量必须能伸缩。有时货币必须当作铸币被吸

收,有时铸币必须当作货币被排斥。为了使实际流通的货币量总是

同流通领域的饱和程度相适应,一个国家的现有的金银量必须大

于执行铸币职能的金银量。这个条件是靠货币的贮藏形式来实现

的。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

引水渠;因此,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的流通的渠道。(95)

(b)支付手段

在上面我们所考察的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中,同一价值量总

是双重地存在着,在一极上是商品,在另一极上是货币。所以,商

品所有者只是作为现存的互相等价的物的代表来接触。但是,随

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使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

离开来的关系也发展起来。这里我们只举出其中一些最简单的关

系。一些商品需要的生产时间较长,另一些商品需要的生产时间

较短。不同的商品的生产与不同的季节有关。一些商品在市场所

在地生产,另一些商品要旅行到远方的市场去。因此,一个商品

所有者可以在另一个商品所有者作为买者出现之前,作为卖者出

现。当同样一些交易总是在同一些人中间反复进行时,商品的出

售条件就按照商品的生产条件来调节。另一方面,有一些商品例

如房屋的使用权是出卖一定期限的。买者只是在期满时才真正取

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因而他先购买商品,后对商品支付。一个商

品所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却只是作为货

币的代表或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卖者成为债权

人,买者成为债务人。由于商品的形态变化或商品的价值形式的

发展在这里起了变化,货币也就取得了另一种职能。货币成了支

付手段。(9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身分在这里是从简单商品流通中产生的。

简单商品流通形式的改变,在卖者和买者身上打上了这两个新烙

印。最初,同卖者和买者的角色一样,这也是暂时的和由同一些

流通当事人交替扮演的角色。但是,现在这种对立一开始就不是

那样愉快,并且能够更牢固地结晶起来。(97)而这两种角色还可

以不依赖商品流通而出现。例如,古代世界的阶级斗争主要是以

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斗争的形式进行的;在罗马,这种斗争以

负债平民的破产,沦为奴隶而告终。在中世纪,这种斗争以负债

封建主的破产,他们的政治权力随着它的经济基础一起丧失而告

终。但是在这里,货币形式——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具有货币

关系的形式——所反映的不过是更深刻的经济生活条件的对抗。

现在我们回到商品流通领域来。等价的商品和货币不再同时

出现在卖的过程的两极上。现在,第一,货币在决定所卖商品的

价格上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由契约规定的所卖商品的价格,计

量买者的债务,即买者到期必须支付的货币额。第二,货币执行

观念的购买手段的职能。虽然货币只是存在于买者支付货币的承

诺中,但它使商品的转手实现了。只是当支付日期到来时,支付手

段才真正进入流通,就是说,从买者手里转到卖者手里。流通手段

转化为贮藏货币,是因为流通过程在第一阶段中断,或商品的转化

形态退出了流通。支付手段进入流通,但这是在商品已经退出流通

之后。货币不再是过程的媒介。它作为交换价值的绝对存在,或作

为一般商品,独立地结束这一过程。卖者把商品变为货币,是为了

通过货币来满足某种需要,货币贮藏者把商品变为货币,是为了

以货币形式保存商品,欠债的买者把商品变为货币,则是为了能

够支付。如果他不支付,他的财产就会被强制拍卖。因此,现在

由于流通过程本身的关系所产生的一种社会必要性,商品的价值

形态即货币就成了卖的目的本身。

买者在把商品变为货币之前,已经把货币再转化为商品,或

者说,他先完成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后完成商品的第一形态变

化。卖者的商品在流通,但它只是靠私法的索债权实现它的价格。

它在转化为货币之前,已经转化为使用价值。它的第一形态变化

只是以后才完成的。(98)

在流通过程的每一个一定的时期内,到期的债务代表着产生

这些债务的已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实现这一价格总额所必需的货

币量,首先取决于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它决定于两种情况:一

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的锁链,即A从他的债务人B那里得到

的货币,付给他的债权人C等等;一是各种不同的支付期限的间

隔。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或事后进行的第一形态变化的锁链,

同我们前面考察的形态变化系列的交错,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流通

手段的流通中,卖者和买者的联系不仅仅被表现出来,而且这种联

系本身只是在货币流通中产生,并且是与货币流通一同产生。相反

地,支付手段的运动则表现了一种在这种运动之前已经现成地存

在的社会联系。

若干卖的同时并行,使流通速度对铸币量的补偿作用受到了

限制。反之,这种情况却为节省支付手段造成了新的杠杆。随着

支付集中于同一地点,使这些支付互相抵销的专门机构和方法就

自然地发展起来。例如中世纪里昂的转账处就是如此。只要把A

对B、B对C、C对A等等所有的债权对照一下,就可以有一定的

数额作为正数和负数互相抵销。这样需要偿付的只是债务差额。支

付越集中,差额相对地就越小,因而流通的支付手段量也相对地

越小。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在各种支

付互相抵销时,货币就只是在观念上执行计算货币或价值尺度的

职能。而在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货币又不是充当流通手段,不

是充当物质变换的仅仅转瞬即逝的媒介形式,而是充当社会劳动

的单个化身,充当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充当绝对商品。这种矛

盾在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中称为货币危机(99)的那一时刻暴露

得特别明显。这种货币危机只有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和抵

销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才会发生。当这一机构

整个被打乱的时候,不问其原因如何,货币就会突然直接地从计算

货币的纯粹观念形态变成坚硬的货币。这时,它是不能由平凡的商

起来代替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变得毫无价值,而商品的价值在它自

己的价值形式面前消失了。昨天,资产者还被繁荣所陶醉,怀着启

蒙的骄傲,宣称货币是空虚的幻想。只有商品才是货币。今天,他

们在世界市场上到处叫嚷,只有货币才是商品!象鹿渴求清水一

样,他们的灵魂渴求货币这唯一的财富。(100)在危机时期,商

品和它的价值形态(货币)之间的对立发展成绝对矛盾。因此,货

币的表现形式在这里也是无关紧要的。不管是用金支付,还是用

银行券这样的信用货币支付,货币荒都是一样的。(101)

现在我们来考察一定时期内的流通货币的总额。假定流通手

段和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是已知的,这个总额就等于待实现的商

品价格总额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减去彼此抵销的支付,最后减去

同一货币交替地时而充当流通手段、时而充当支付手段的流通次

数。例如,一个农民卖谷物得到2镑,在这里,这2镑起着流通手段

的作用。他在支付日把这2镑用来支付织布者先前交给他的麻布。

这时,这2镑起着支付手段的作用。接着织布者又拿现金去买圣

经,于是这2镑又重新充当流通手段,如此等等。因此,即使价格、

货币流通速度和支付的节省程度是既定的,一定时期内例如一天

内流通的货币量和流通的商品量也不再相符。货币在流通,而它

所代表的是早已退出流通的商品。商品在流通,而它的货币等价

物只有在将来才出现。另一方面,每天订立的支付和同一天到期

的支付完全不是可通约的量。(102)

信用货币是直接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而由

出售商品得到的债券本身又因债权的转移而流通。另一方面,随

着信用事业的扩大,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也在扩大。作为支

付手段的货币取得了它特有的各种存在形式,并以这些形式占据

了大规模交易的领域,而金银铸币则主要被挤到小额贸易的领域

之内。(103)

  在商品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

能就会越出商品流通领域。货币变成契约上的一般商品。(104)地

租、赋税等等由实物交纳转化为货币支付。这种转化在多大程度

上取决于生产过程的总的状态,可以由例如罗马帝国两次企图用

货币征收一切赋税都告失败来证明。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农民

极端贫困,这种受到布阿吉尔贝尔、沃邦元帅等人如此有力地斥

责的现象,不仅是由重税引起的,而且是由实物税改为货币税造

成的。(105)另一方面,在亚洲,地租的实物形式(它同时又是

国税的主要因素)是建立在象自然关系那样一成不变地再生产出

来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这种支付形式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古

老的生产形式。这种支付形式是土耳其帝国自身得以维持的秘密

之一。如果欧洲强加于日本的对外贸易使日本把实物地租改为货

币地租,日本的模范的农业就会崩溃。这种农业的狭隘的经济存

在条件也就会消失。

在每个国家,都规定一定的总的支付期限。撇开再生产的其

他周期不说,这些期限部分地是以同季节变化有关的生产的自然

条件为基础的。这些期限还调节着那些不是直接由商品流通产生

的支付,如赋税、地租等等。这些分散在社会上各个地方的支付

在一年的某些天所需的货币量,会在节省支付手段方面引起周期性

的但完全是表面的混乱。(106)从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的规律中

可以看出,一切周期性的支付(不问其起因如何)所必需的支付

手段量,与支付期限的长短成正比。(107)

由于充当支付手段的货币的发展,就必须积累货币,以便到

期偿还债务。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作为独立的致富形式的

货币贮藏消失了,而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的形式的货币贮藏却增

长了。

(c)世界货币

货币一越出国内流通领域,便失去了在这一领域内获得的价

格标准、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又恢复原来的贵金

属块的形式。在世界贸易中,商品普遍地展开自己的价值。因此,

在这里,商品独立的价值形态,也是作为世界货币与商品相对立。

只有在世界市场上,货币才充分地作为这样一种商品起作用,这

种商品的自然形式同时就是抽象人类劳动的直接的社会实现形

式。货币的存在方式与货币的概念相适合了。

在国内流通领域内,只能有一种商品充当价值尺度,从而充

当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双重价值尺度,即金和

银。(108)

  世界货币执行一般支付手段的职能、一般购买手段的职能和

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的职能。它的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

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由此产生重商主义体系的口号——贸易

差额!(109)金银充当国际购买手段,主要是在各国间通常的物质

变换的平衡突然遭到破坏的时候。最后,它们充当财富的绝对社会

化身是在这样的场合:不是要买或是要支付,而是要把财富从一个

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同时,商品市场的行情或者要达到的目

的本身,不容许这种转移以商品形式实现。(110)

每个国家,为了国内流通,需要有准备金,为了世界市场的

流通,也需要有准备金。因此,货币贮藏的职能,一部分来源于

货币作为国内流通手段和国内支付手段的职能,一部分来源于货

币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110a)在后一种职能上,始终需要实在

的货币商品,真实的金和银。因此,詹姆斯·斯图亚特为了把金

银和它们的仅仅是地方的代表区别开来,就明确地指出金银的特

征是世界货币。

金银的流动是二重的。一方面,金银从产地分散到整个世界市

场,在那里,在不同程度上为不同国家的流通领域所吸收,以便进

入国内流通渠道,补偿磨损了的金银铸币,供给奢侈品的材料,并

且凝固为贮藏货币。(111)这第一种运动是以实现在商品上的一国

劳动和实现在贵金属上的金银出产国的劳动之间的直接交换为媒介

的。另一方面,金银又不断往返于不同国家的流通领域之间,这

是一个随着汇率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运动。(112)

资产阶级生产发达的国家把大量集中在银行准备库内的贮藏

货币,限制在它执行各种特殊职能所必需的最低限度以内。

(113)除了某些例外,如果准备库内的货币贮藏大大超过平均水

平,那就表明商品流通停滞了,或者商品形态变化的流动中断了。

(1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的总公式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

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

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

如果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只

考察这一过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我们就会发现,货币是这一过

程的最后产物。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

式。

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到处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

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1)然而,为了认识货币是

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不必回顾资本产生的历史。这个历史每

天都在我们眼前重演。现在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

现在舞台上,也就是出现在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

币市场上,经过一定的过程,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

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

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但除这一形式外,我们还看到具有不同

特点的另一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

币,为卖而买。在运动中通过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

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说,已经是资本。

现在我们较仔细地研究一下G—W—G这个流通。和简单商

品流通一样,它也经过两个对立阶段。在第一阶段G—W(买)上,

货币转化为商品。在第二阶段W—G(卖)上,商品再转化为货币。

这两个阶段的统一是一个总运动:货币和商品交换,同一商品再

和货币交换,即为卖商品而买商品;如果不管买和卖的形式上的

区别,那就是用货币购买商品,又用商品购买货币。(2)整个过

程的结果,是货币和货币交换,G—G。假如我用100镑买进2000

磅棉花,然后又把这2000磅棉花按110镑卖出,结果我就是用

100镑交换110镑,用货币交换货币。

很清楚,假如G—W—G这个流通过程只是兜个圈子,是同样

大的货币价值相交换,比如说,100镑和100镑交换,那末这个流

通过程就是荒唐的、毫无内容的了。货币贮藏者的办法倒是无比

地简单,无比地牢靠,他把100镑贮藏起来,不让它去冒流通中

的风险。另一方面,不论商人把他用100镑买来的棉花卖110镑,

还是100镑,甚至只是50镑,他的货币总是经过一种独特和新奇

的运动,这种运动根本不同于货币在简单商品流通中的运动,例

如在农民手中的运动——出售谷物,又用卖得的货币购买衣服。因

此,首先我们应该说明G—W—G和W—G—W这两种循环的形

式上的区别。这样,隐藏在这种形式上的区别后面的内容上的区

别同时也就暴露出来。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种形式的共同点。

这两种循环都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W—G(卖)和G—W

(买)。在其中每一个阶段上,都是同样的两个物的因素即商品和

货币互相对立,都是扮演同样两种经济角色的两个人即买者和卖

者互相对立。这两个循环的每一个都是同样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

这种统一在这两种情形下都是通过三个当事人的登场而实现的:

一个只是卖,一个只是买,一个既买又卖。

但是,W—G—W和G—W—G这两个循环从一开始就不同,

是由于同样两个对立的流通阶段具有相反的次序。简单商品流通

以卖开始,以买结束;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以买开始,以卖结

束。作为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在前一场合是商品,在后一场合

是货币。在整个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在前一形式是货币,在后

一形式是商品。

在W—G—W这个流通中,货币最后转化为充当使用价值的

商品。于是,货币就最终花掉了。而在G—W—G这个相反的形式

中,买者支出货币,却是为了作为卖者收入货币。他购买商品,把

货币投入流通,是为了通过出卖这同一商品,从流通中再取回货

币。他拿出货币时,就蓄意要重新得到它。因此,货币只是被预

付出去。(3)

在W—G—W形式中,同一块货币两次变换位置。卖者从买

者那里得到货币,又把它付给另一个卖者。整个过程以交出商品

收入货币开始,以交出货币得到商品告终。在G—W—G形式中,

情形则相反。在这里,两次变换位置的,不是同一块货币,而是

同一件商品。买者从卖者手里得到商品,又把商品交到另一个买

者手里。在简单商品流通中,同一块货币的两次变换位置,使货

币从一个人手里最终转到另一个人手里;而在这里,同一件商品

的两次变换位置,则使货币又流回到它最初的起点。

货币流回到它的起点同商品是否贱买贵卖没有关系。后者只

影响流回的货币额的大小。只要买进的商品再被卖掉,就是说,只

要G—W—G的循环全部完成,就发生货币流回的现象。可见,作

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和单纯作为货币的货币的流通之间,存在着

可以感觉到的区别。

一旦出卖一种商品所得到的货币又被用去购买另一种商品,

W—G—W的循环就全部结束。如果货币又流回起点,那只是由

于整个过程的更新或重复。假如我把一夸特谷物卖了3镑,然后

用这3镑买了衣服,对我来说,这3镑就是最终花掉了。我和这

3镑再没有任何关系。它是衣商的了。假如我又卖了一夸特谷

物,货币就又流回到我的手里,但这不是第一次交易的结果,而

只是这一交易重复的结果。一旦我结束了这第二次交易,又买了

东西,货币就又离开我。因此,在W—G—W这个流通中,货币

的支出和货币的流回没有任何关系。相反,在G—W—G中,货币

的流回是由货币支出的性质本身决定的。没有这种流回,活动就

失败了,或者过程就中断而没有完成,因为它的第二阶段,即作

为买的补充和完成的卖没有实现。

在W—G—W循环中,始极是一种商品,终极是另一种商品,

后者退出流通,转入消费。因此,这一循环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是

满足需要,总之,是使用价值。相反,G—W—G循环是从货币一

极出发,最后又返回同一极。因此,这一循环的动机和决定目的

是交换价值本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5 03:33 , Processed in 1.81745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