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ps

形意拳述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拳法乃是中国哲学的身体表现形式。
广东凡人 发表于 2009-11-25 00:11

不只是身体表现,没认真读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尚式形意解「拳禅合一」 二
                                                李仲轩讲述 徐皓峰撰文

    在上一期武魂上以尚式形意解「拳禅合一」,犹有未尽,此次以桩功举例。旧时候学武,总是讲拳的多,说功的少。学到拳的是学生,学到功的是徒弟。学到形意的桩功很难,不愿意传,让你一站,说点「放松」一类的话,就不管了。

    比如站浑元桩,都知道两眼不是平视,要微微上瞟,但瞟什么?瞟来作什么?能回答出这两个问题,才是李存义的徒弟,否则他老人家开国术馆,一班一班教的学生很多。

    按照李存义的桩法,小脑、肾、性腺都得到开发。所谓「形意一年打死人」,不是说招法厉害,是说形意能令人短期内由弱变强,精力无穷,是体能厉害。

    还有一点,叫「传徒先传药」。武家是有药方的,有练功的有救命的,自称是某某的徒弟,先得拿出几张药方。唐维禄便有李存义传的「五行丹」作凭证,此药化为膏质是一种用法,化为丹质又是一种用法。

    收徒弟得有用。我所接触的李存义的几个徒弟,都不是严格意义上光大师门的人。

    唐维禄由于后天条件局限,还有性格使然,他可以暗中帮助师兄弟,自己却不是独领风骚的栋梁;尚云祥有自己的路要走,在李存义的教法上别出新意,所传不是李存义的原样;可以说薛颠是李存义教出来的最「有用」的徒弟,坐镇国术馆,广传形意拳,可惜由于特殊缘故(以后另写文讲述),不用老师的名号。

    得到一个徒弟很难,总是这有缺点那有遗憾,但要真得到一个好的,门庭立刻就能兴盛起来。有的时候师徒感情太好了,也不行。规矩越大越能教出徒弟来,人跟人关系一密切,就缺乏一教一学的那种刺激性了。拳不是讲的,要靠刺激,少了这份敏感,就什么都教不出来了。

    所谓「练武半辈子,一句话教给徒弟」,并没有一句固定的话,指不定那句话刺激到他,一下就明白了,这就是禅吧?我从唐维禄门下转投尚云祥,并不是唐师没本事教我,是我跟他太好了。我算富家子弟,容易骄狂懈怠,离开家一个人到北京来找尚云祥,心情使然,就能学进东西了。

    尚云祥有为师之道,教徒弟跟钓鱼似的。咬不上他的钩,他就嘻嘻哈哈,一点都不解释,令人着急;咬上了他的钩,他就狠劲一拽,一句话说透。我一直很感谢唐师的安排。老辈武师就是这样,一旦认你作了徒弟,就只为你好,非常无私。

    我到了北京后,唐师还总来看我。他不坐火车,都是从宁河一晚上走来的,这份师恩太厚了。唐师腿功好,孙禄堂腿功好,由于两人名字都有「禄」字,一度被称为「二禄」。最终孙禄堂成名成家,唐维禄被世人遗忘,但孙禄堂的门下应该记得这一说法。

    孙禄堂的腿功,是新闻事件。他和一位要人坐敞篷汽车,逆风而行,车速很快。那人头上戴着巴拿马草帽,被风吹走。孙禄堂跳下车追到草帽后再追汽车,司机还没意识到有人跳车,他就已经回到车上--------此事当时有几家报纸报导。

    唐师要是有一件名动天下的事,也不会老死乡野。不过光靠惊世骇俗也不行。孙禄堂文武全才,样样都好,的确是大家。一个练武的人,得什么都会,方能有大用。

    唐师所传的桩功,有一个要点,时常浑身抖一抖。传说狗熊冬眠的时候,每隔几天,它就自发性地浑身颤抖,否则僵滞不动,身体要有问题。同样,站桩为什么站不下去?就是缺这一抖。很细致很轻微地抖抖,就能够享受桩功,养生了。另外,其实比武发力,也就是这么一抖擞。如果有读者从此受益,就向旁人传一传唐师的名吧。

    薛颠传的桩功,一个练法是,小肚子像打太极拳一般,很慢很沉着地张出,再很慢很沉着地缩回,带动全身,配合上呼吸,不是意守丹田,而是气息在丹田中来去。这个方法,可以壮阳,肾虚,滴漏的毛病都能治好。另外打拳也要这样,出拳时肚子也微微顶一下,收拳时肚子微微敛一下,好像是第三个拳头,多出了一个肚子,不局限在两只手上,三点成面,劲就容易整了。

    还有一个方法,站桩先正尾椎,尾椎很重要,心情不好时,按摩一下尾椎,就会缓解。从尾椎一节一节脊椎骨顶上去,直到后脑,脊椎自然会反弓,脑袋自然会后仰,两手自然会高抬,然后下巴向前一钩,手按下,脊椎骨一节一节退下来。如此反复练习,会有奇效。脊椎就是一条大龙,它有了劲力,比武时方能有「神变」。

    注意,这三个桩功都是动的,不过很慢很微,外人看不出来。薛颠说的好,桩功是「慢练」。这些都是入门的巧计,一练就会有效果,但毕竟属于形意的基本功,练功夫的「功夫」,指的还不是这个。至于如何再向上练,薛颠和唐维禄都各有路数。

    尚云祥把这些方法都跳开,站桩死站着不动,是错误的,但他就传了一个不动的。

    一次我站桩,他问我:「你抱过女人没有?」我就明白了。这个「抱」字,不是两条胳膊使劲,而是抱进怀里,整个身体都要迎上去。这是对站桩「拿劲」的比喻,拿住了这个劲,一站就能滋养人。

    一天我站桩,尚云祥说:「你给我这么呆着!」这一个「呆」字,一下子就让我站「进」去了(没法形容,只能这么说)。后来他对我说:「你怎么还在这呆着?走吧!」身体一下就「开」了。

    形意是用身体「想」,开悟不是脑子明白,而是身体明白。与禅的「言下顿悟」相似,等身体有了悟性,听到一句话就有反应,就像马挨了一鞭子,体能立刻勃发出来了----尚式形意发扬的是这种教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5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武术后面的故事很厚重,把武术哲学体现出来更受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武术后面的故事很厚重,把武术哲学体现出来更受欢迎。
红色的血 发表于 2009-11-25 20:14

你说好,欢迎[国学论道]以外的板块朋友来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5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算同门吧,我心意**拳。300年前是一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ps 于 2009-11-25 22:09 编辑
也算同门吧,我心意**拳。300年前是一家。
ds85ok 发表于 2009-11-25 21:40

我不习练形意拳,我喜欢修行内功,心意六 合拳多在小范围流传,难得一见啊,心意、形意都是岳武穆的传人。(我也不是这篇文的原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5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意**拳的确是最保守的拳种了,尽管目前习者很多,可全是些皮毛而已。师傅讲在以前根本就看都不让外人看我们的练法的。所以目前来说得真传的其实并不多,基本都是单线传承,支干所以很明显。东西很古朴用法却是非常歹毒,出手就是沾上就有,顾打合一,多点打击强调得势不饶人。劲越猛,身更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说心意的一句话是出手就见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ps 于 2009-11-26 13:15 编辑

                    以尚式形意解「拳禅合一」三
                                     李仲轩讲述 徐皓峰撰文

    开武馆,这是民国出现的形式。在这之前,中国民国要么是禁武,要么是拳团,就是操练一点实战格斗,目的也只是为了对付土匪,离武术的精深处较远。凡是武师真传的,人数一定不会很多,三五个人,才能忙得过来,教得透。

     广收门徒,往往就会出现「教拳的多,传功的少;讲招的多,传理的少」的情况。其实,这不是武师们不实在,而是因为功、理是很「身体化」的东西,得身教方能体会得出,讲则讲不明白,靠着在练武场上喊几句口诀,即便是古代秘传真实不虚,做学生的也很难体会。

    禅宗宣扬「以心传心」,就是这个道理。要打到学生心里去,一下子激发他,「以口传口」是不行的。我们年轻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术书,你们看了后,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总用「口令」来标示动作,或是标榜「可用于军营练兵」。

    那时民族危机,国外侵略,武术界的口号叫「强国强种」,希望能为国出力,训练部队上阵杀敌,所以许多拳种在教授时一切趋于简化,向往能一教七八百人,一蹴而就,速成。

    我的老师尚云祥(尚升,字云祥),是个外柔内刚的人,处世精明,不受人骗,可同时又很理想主义。我认识他时,他已八十出头,仍时常像青年一样爆发很大热情。他很爱国,盼望国家打胜仗,教形意拳时,企图一说,听的人转身上战场,就能用上。

    形意拳传说起源于岳飞,本就是南宋时代用来训练士兵的。一定要让形意拳在现代发挥军事作用-----当时老一辈拳师都在动这份脑筋。练武术的都爱国,当时管武术叫「国术」。李存义说:「形意拳叫国术,就要保家卫国。」

    李存义本身就亲自上战场,当国术馆馆长时一直琢磨形意拳的军体化和速成法。尚云祥延续李存义的道路,接着向这方面尝试,晚期所教的拳有了简化的倾向。他这个「简」不是简化拳招,而是想,说一句话,片刻间便令人功夫上身。

    后来发现不行,因为每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智商悟性良莠不齐,内家拳的要点不在拳招,在于「神气」------这种非常灵性的东西,不是动作,无法按照「口令」操习。而且简化之后发现对人的悟性更高,学起来更难。训练战士,还不如按部就班,繁一点好。

    虽然此路不通,尚氏形意没有成为「军体拳」,却从此形成了一种教学风格,拳理一语道破,发挥身教的刺激性。言教总是用众多的比喻,搞修辞,让人听得津津有味,身教则干脆俐落,一个眼神,比划一下便令徒弟悟进去。学武还是要重身教,也正因为重身教,所以有些行为与禅相似。

    禅宗有「话头」,就是突然一句话把人整个思维都打乱,就开悟了。这个「话头」从书上看,没有用,得真人和真人地冲突。尚式形意也有这种「给句话」,这句话本身可能有意义,可能也没意义,就是为了刺激。

    先举一个有意义的。有一个跟日本人打过仗的军官(忘记叫什么,很有名的一个人),是个彪形大汉,会使双刀,听说尚云祥研究一种能够速成的拳术,就来拜访。

    他是真正上过战场、肉搏过的人,虽然只是粗通拳脚,但这种人反应极其敏捷,一般练武的人对付不了他的,这就是「上一次战场,抵十年功夫」的道理。他一副生龙活虎的劲头,周围有什么动静,他脖子本能地一机灵,视线就对了上去,真跟野兽一般。

    他为自己的反应能力很得意,说:「我这怎么样?」尚云祥说:「很不一般。但你这,反应是反应,反击是反击,没用呀!」他很不服气,尚云祥说:「我教给你一个反应和反击在一块的法子,好不好?」

    尚云祥就对他说了一句话。听完了这句话,军官就服了,说这个法子太好了,用到战场上,孬种就成好汉了,非要每个月发尚云祥一份军饷,尚云祥没要。但那个军官还真给尚云祥发了三、四个月的军饷,退回去又送来,最后一个月是从南方寄过来的,那军官后来也许战死了也许落魄了。至于那三、四个月的军饷是军官个人付的,还是国家部队上给尚云祥设了个编制,就不清楚了。

    尚云祥对军官说的这句话,是有确切含义的,是个窍门。形意拳有练法、打法、演法(表演)三种变化,尚云祥说的这句话属于打法。一个军人上了几次战场,对于实战肯定比常人领悟得多,但形意拳的打法,是经过了近两百年,几代人,上万次比武积累出来的经验,比一个人几次实战的经验肯定要高超,确实有道理,所以能让那个军官一下子就折服了。

    也正是因为那军官自身有体会,所以一点就透,说给练了十年形意拳的人,可能都没这效果。不过形意拳的打法,属于用,其中窍门说上十分钟,就都说清楚了,不是功夫,只能说是技巧。有功夫上身,才是武术。光把形意拳的打法,用到战场上,拼一会刺刀还管用,因为比敌人巧,但上战场时间一长,就不是拼招了,而是拼体能,就必得有功夫。

    就是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如何让功夫迅速上身,,一下子教会许多人?前辈拳师忧国忧民,是在很费心地想这个问题,不是造成个「速成」的幌子骗钱。我可以肯定地说,功夫是不能速成的,能速成的是打法,但没有功夫,只有打法,也就只能欺负欺负普通人,上不了台面。

    尚式形意追求「功夫速成」,但也要慢慢地练。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练太极拳,要像煮中药似的,让药性慢慢发挥,功夫最终才能有大的成就。形意拳犹如炼钢似的,一开始要猛火急烧,把铁矿杂质都去掉,所以得猛练。

    可是有没有仔细想过,猛练,练的是什么?


    形意拳姿势简单,五行十二形,一个下午就能学会,为什么开始时,一个劈拳要练上一年(天资绝佳又正好处于16-24岁青春旺盛期的人,也要练上4个月)?肯定不是练姿势,不是练打法,不是练发力。

    形意五行拳的顺序,是金木水火土,对应上劈崩钻炮横,为什么首先要练劈拳?不会因为它正好处于五行的第一位。为什么刚练劈拳的时候,最好能三四百米一路打下去,要这么开阔的空间?练好了劈拳,为什么自发性地就会打虎形了?

    练成劈拳后,按照五行的顺序应该练崩拳了,但为什么要接着练钻拳?钻拳的步法为什么是螺旋前进?不从技击,从健身的方面想想?崩拳的「崩」字怎么解释,就是一崩劲吗?其实崩拳的妙处在于张驰。

    炮拳总是双臂一磕,只有出手没有收手,练出两条硬胳膊,胡乱一碰,别人就痛,的确可以「硬打硬进」,但炮拳就是练胳膊吗?其实炮拳有隐蔽的收手,这才是炮拳所要练的精要。

   横拳有不可思议的境界,到什么时候方能体会到?

  上面这些问题,尚氏形意用一句话就可以回答,这句话是有实在含义的。如果一个人练了很长时间的形意拳,但是不得法,一听这句话,真是非常舒畅,的确感到好像在瞬间就长了功夫,但这只是在身上通了,身体感觉对了,以后就能自行进修了,但功夫还是得练才能出来。

    其实何止「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也要十年不出门。猛练,往往还没一拳打死了人,就先把自己打死了,因为强盛很容易,但要小心「盛极而衰」。强盛了之后,不知调养,精气神会江河奔流般地消耗,练武是强身,但往往练武之人会短寿,一过壮年衰老得历害。

    以前练武之人四处寻访,就是要找名师解决这个「盛极而衰」的问题,所以练出功夫后,不知道还有这一档子大事,光四处比武争名声,是自己毁自己。武术这东西是很系统的,就算你是一下悟进去的,还是要一点点练出来。否则只知有一,不知有二,只抬脚不迈步,是不行的。

    当然,一个人不用功,一辈子练不上档次,就没有这个危险,当个业余爱好,是很快乐的。

    形意拳是「炼拳」,修炼,要与精气神发生作用,所以形意拳能变化人的气质,将威武变文雅,将文雅变威武。拜老师,就是找个人能帮助自己由「练拳」过渡到「炼拳」,就不会「盛极而衰」了,永远的生机勃勃。学拳重要的是身心愉快。

    武德为什么重要?因为一个人有谦逊之心,他的拳一定能练得很好。一个好勇斗狠的人,往往头脑都比较简单,越来越来缺乏灵气,是练不出功夫的。这种人,老师也不会教的,说一句:「脑子什么也别想啊。」就什么也不管了,你也没法责问,因为有「内家拳的要领是放松与自然」作幌子------这都是老师不愿教的回避法,说些貌似有理的话,哄得你乐呵呵地走了。

    武术的传承是不讲情面的,不是关系越好教得越多,许多拳师连自己儿子都不传的,你的人品,连老师都赞成你,当然会教你了。练武是「孝」字为先,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没有人会教他,每日要以「忠义礼智信」来衡量自己,忠诚,义气,礼节,智慧,信用。

    一个人有了这种内在的修养,心思就会清爽,悟性就高了。老师选徒弟,主要看他的气质是不是清爽,混混沌沌,就说明他心理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可能患上了隐疾,眼光没有一点慈悲,只会凶巴巴地瞪人,可能现在打架厉害,但看他将来,无不是患病而亡-------徒弟找师父也是这个标准。

    想着用武术去欺负人干坏事------太可笑了,折腾不了几年,就把自己作死了。

    还有一种回避法,就是打出「穷文富武」的幌子。以前科举,就是几本书,哪都能借到,不用费钱,而练武得吃好喝好,把自己养好了,而且要提供老师的食宿,把老师供养好了,因为练武必须得身教,师徒最好一块生活一段时间,所以费钱。

    现在的体育运动员拿金牌,没有物质基础是不行的,围着一个人,有教练、医护多少人?每月的营养品有多少?居住条件有多好?严格来说,武术也要这样,所以尽可以说,你的财力不够,从而拒绝你。

    古人的生活很清苦,功夫一样练出来,不是不要营养,而是有个方法(形意拳的一些内功),不用花钱一样得来,养不好身体是练不好拳的。练武的人得会吃,不是说当美食家,吃根黄瓜都像吃了根人参似的,小孩子长身体的时候,不就是这样吗?但男人一过四十,就不要强求自己的消化能力了,还是得食品精良。

    不过「穷文富武」是个幌子,老师真正看上你,没有财力是不够的,只有人品不行,旧时代的拳术名家都是自己贴钱养徒弟,什么叫「入室弟子」?吃、住、穿、用,老师都包了。

    所以求学,求是求不来的,不如好好地养身体,基本功上了档次,做好自己这块材料。尚式形意的特点,是「给句话」,多少人找尚云祥,不奢望能拜师,就是求给看看,给句话。这句话,你程度不到,给了也没用,引不起效果呀。徒弟处于紧要关头,老师的话不管用,这是老师有问题。

    尚式形意的速成法,就算解释清楚了。一听「速成」,就以为不用费心费力,不要资质、基础,真能短期速成,这是错误的。
再说一个军体拳的故事。中国的军官知道尚云祥在研究训练军队的拳法,日本人也知道,日军占领北京后,就找上了尚云祥。日本人知道尚云祥绰号叫「铁脚佛」,日本人信佛,但跟中国不大一样,好像是被砍了头就不能去极乐世界,那时的日本人不怕死就怕被砍头,所以拜佛就是求这个,隔着种族,他们的心理很让我们费解。

    那时武术界称呼个「佛」「仙」的很多,就是个江湖名号,没什么特别意思,而且尚云祥对自己的这个名号,是很不喜欢的,但日本人一听绰号有个「佛」字,就不一样了,所以他们来是毕恭毕敬的。

    他们要让尚云祥教拳,当时尚云祥刚写了本拳论,准备发表,他们就说要印刷成小册子,在日军中派发。尚云祥一口拒绝,那本拳论也就不去发表了,藏了起来,几十年过去,可能丢失了,没传下来。

    日本人总来劝说,每次都很有礼貌,后来突然翻脸了,抓了尚云祥几个徒弟(好像是四个),他们都没能回来。

    当时有一种说法,日本人抓他们,不是为了威胁尚云祥,而是退而求其次,师父不教让徒弟教。这四个人到了日本人的榻榻米上,脚下一用力,榻榻米都碎了。日本人觉得真是「铁脚」,应该是尚云祥的看家本领,就让教这个。他们一教,伤筋震骨的,学的日本人,腿都出了毛病,严重的下肢瘫痪,一怒之下就把这四个人给害死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那四个人给抓到日本本土去了,至于他们在日本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是尚云祥研究军体拳的典故,尚式形意风格的形成,除了拳术本身的自然发展,还有时代背景的激发,这一点是可供人深思玩味的。对于「拳禅合一」的口号,尚云祥以自己的方式去实践,有着「给句话」、「练拳」的具体路数。尚式形意的观点、风格,还要尚门的后来者去印证发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6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硬打硬进不遮拦“
但这是内家拳法~~~
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硬打硬进不遮拦“
但这是内家拳法~~~
呵~~~
why_together 发表于 2009-11-26 13:31

行意和太极都是内家拳法但风格迥异,冲外表上可以理解为“硬打硬进不遮拦”,但实际传得真东西是“硬退硬进无遮拦”这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6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偶只能来看热闹,非常喜欢的热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6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见过练形意的人,不过如果练拳带杀意的话容易伤身伤心,终不算正道。
大鹏魔王 发表于 2009-11-24 23:25


拳师就像将军,”主不以怒至战“,
如果带着某种杀意就会使意念偏激,意念偏激不仅使身手技术变形,而且他使你的全面的观察能力下降。
都听说”螳螂铺蝉黄雀在后“的寓言吧。
所以带这心那心都是不行的,要心死而神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6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沾不翻,沾手就可以给上力,人家一拳换一拳,我们一拳可以分成几段发--时间极短,非得欺根拔节为能事。身法运用个人感觉就同于破冰船左右分拨,迎面而击。出手虚到极处,回手刚搓有力,沾到就是螺丝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6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硬打硬进不遮拦“,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必须敢近,后发也可先至。心意拳的动作极其科学,在打法中可以兼顾顾法,在顾法中同样兼顾打法,临时随心变化。在力上,关键是虚到极点才是刚到极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尚式形意拳的形与意
                                               李仲轩讲述 徐浩峰撰文

    我年轻时拜师尚云祥学形意拳,许多年以后,听说老师的拳法被人们尊为尚式形意。近来有武术爱好者来访,询问名为“尚式”,凭的是哪些不同?一时竟找不出简明辞汇作答。因为当年学拳只求有没有进益,从未想过这一问题,师徒间闲聊很多,但不曾有尚老师将自己的拳法与别人对比的记忆。现今人们是如何将尚式形意与别种形意拳作区分,我几十年一个庸碌闲人,对此毫不知情。根据当年在尚老师身边的体会,尚式形意的形与意,只能授者身教,学者意会,如果勉强以文字描述,那么形就是“无形”,意就是“无意”。这不是老和尚打无聊机锋,而是练武事实。

    在形上讲,有的武术爱好者,一听到“尚式形意”,首先认为在架势上肯定有很大不同,纠缠在“前脚是直的还是歪的?后手是抱在腰前还是跟在肘后?”一类问题上。固然,之所以为尚式形意,招法上肯定有独到处,但那不是关键,它是尚老师练武多年自然形成的,绝不是为了开一派,为了有别而有别。平衡匀称是人体的本能,对老架势改得再离谱,打多了也会像模象样,如果这样就算开一派,岂不成了玩笑?

    尚老师的名言是“练功不练拳,用劲不用力”。不去探讨架势背后的道理,眼光局限在架势里,就是刻舟求剑。有人从力学角度分析尚式形意的架势,认为改动作是为了发力更为合理,或是根据尚老师的体型,认为变招是为了适合矮胖人,此说或许有它的道理,可惜尚式形意用劲不用力,从力学上分析,是动错了脑筋。

    从打法的角度去分析,如燕形,别派用的是肩,尚式用的是腿,打击部位不同,当然姿势不同。其实,尚式形意的一个燕形打出来,用用肩,又有何不可?它又不是拳击,下钩拳只能击下巴,刺拳只能击面。一个姿势摆出来,从头到脚都能打人,一个姿势顶一百个姿势用,这才是形意拳,否则光凭五行十二形那几个姿势,又怎么能成为三大内家拳之一?

    而且凡形意拳,一个姿势都有练法、打法、演法三种变化,书本上没有,只有拜师后,才能知道周全。书上所谓的固定套路,往往是打法、练法、演法混淆在一起,凑成一套,以它去比较尚式形意的异同,又如何能识别得清楚?比如有的拳谱上的劈拳起手式,是用后手摩擦前手小臂内侧,此处有经络,摩擦起来有健身作用,是练法之一;再如前臂高探平展,两手慢慢回收,都是在健身,没法用于比武的。要比较,得三法对三法地比,颇为繁复,本文就不作此工作了。

    那么究竟尚云祥“用劲不用力”的“劲”是何物?无法直接说清,只能借助于比喻。用力好比用一个指头打人,用劲好比用整个拳头打人---还是说不明白,只好再举例:形意拳古谱上有一句赫赫有名的歌诀“消息全凭后脚蹬”,如果理解成以蹬脚跟发力出拳,十个人练十个人会震得后脑生痛。至于能不能发出大力,的确能,因为拳击运动员也是借助蹬后脚发力的,蹬后脚扭腰,这是发力最科学的法子。不过拳击蹬的是后脚尖,不会震得后脑生痛。

    拳谱上讲的“消息”,不是以后脚去蹬力,消息是关于劲的消息。正如经络,西洋仪器在人体上找不出实据,劲也不能以肌肉的伸张来测度。后腿一蹬,大腿肌肉的力气,利用人体的合理构造,通过关节,层层加重,传导到拳头上----这是力学,用它并不能确切说清武术。

    或解释说,后足一蹬,能将整个身体的重量都集中到拳头上—可以试试,算—个成年人的体重有两百斤,用了此法,也不太可能打出一百斤的拳头。一个五十斤的麻袋,从一米高的距离掉下来,击打地面的力量会有五十斤。但一个两百斤的人不能打出两百斤的拳头,正如人从一米高跳下,人体的关节构造,能将地面的反弹力疏散,所以不会受伤。当一个人妄图以体重打人时,人体构造也能将力量分散,任你后脚猛蹬,也蹬不出太多东西。

    而劲就好比一个网兜,将一堆散桔子似的人体拎起来砸出去,人的体重就不会贬值,而且还能赚到加速度的便宜,打出超出体重的力量。妙用如此,尚式形意当然要“用劲不用力”了。

    只有不用力才能练出劲,因为劲关系到周身上下,一用力便陷于局部,拣芝麻而丢西瓜了。有武术爱好者见到拳谱上写着“形意拳有明劲、暗劲、化劲”,便以为开始一定要练得刚猛,一练拳便频频发力,果然也有成效,打架厉害,听到“形意一年打死人的”俗话,便以为练对了。其实那跟拳击手打沙袋又有何区别?练一年拳击也能打死人,好的拳击手一拳有七十斤力量,七十斤打在人心口,当然能打死人。

    其实拳谱上的明劲,明字除了明确,还有明白之意,是要入“体会劲”,拳力增大是这一阶段的必然效果,暗劲是要人由明转暗,淡忘对劲的体会,让其成为一种自然反应,化劲是收放自如。

    暗劲与化劲难以描述,只能勉强说一说明劲。练明劲有个巧方法,要在转折处求之。五行拳不是练拳,而在练五种不同的劲,所以每一种拳的转身姿势都不同。转身姿势是为了劲而设立的,多练练转身,对领悟劲有帮助。

    以前有传闻说,孙禄堂在教徒弟时,碰到了说劲难的问题,就用形意的劲比划太极拳,以图对徒弟有启发,后来自己也觉得有趣,就此创立了孙式太极拳。不知此说是真是假,的确有练形意的人,见到孙式太极拳,所悟很多。

    在练劲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神气”的感受,此处不便多谈,只有练者心知肚明了。如果从发力的角度讲,肯定存在一种姿势比另一种姿势好。而尚式形意是用劲,劲练成后,一切架势无可无不可,所以也就没有“形’可言。

    至于意,造作意念,毁人不浅。以前的拳师由于没有文化,在没有得到名师指点的情况下,看到拳谱上的形容词,就以为是口诀,如见到“四两拨千斤”,以为要在力学上取巧,有了贼心,就练不出功夫来了。现在有武术爱好者受气功影响,

    打拳时,自作主张地加入好多意念,练桩功要“双手捧起整个大海”,大海有多重?这样想,只能让精神无故紧张,常此以往,会短寿的。

    再如看到歌诀“遇敌好似火烧身”一句,不明白“火烧身”只是形容,不是状态,假想浑身着火地比武,会令反应失常,不败才怪。

    究竟何谓意?一个体操队的小女孩,她翻跟头不用多大力,也没什么意念,她靠得是练就的身体感觉,感觉一到,便翻成了一个跟头。形意的意,类同于此,不是在脑海中幻想什么画面,所以意等于无意。

    尚老师总是要求徒弟多读书,说文化人学拳快,一个练武的要比一个书生还文质彬彬,才是真练武的。古书里的上将军,多是一副书生样。练武的也一样,一天到晚只知剑拔弩张,练不出上乘功夫。因为拳谱上许多意会的东西,文人一看便懂,武人反而难了。尚老师便是个很随和的人,面若凝脂,皮肤非常之好,没有一般练武人皱眉瞪眼的习惯动作。只是如果有人走到他身后,他扭头瞥一眼,令人害怕。

    形意拳之意,比如画家随手画画,构图笔墨并不是刻意安排,然而一下笔便意趣盎然,这才是意境。它是先于形象,先于想象的,如下雨前,迎风而来的一点湿气,似有非有。晓得意境如此,方能练尚式形意。

    尚式形意的形与意,真是“这般清滋味,料得少人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7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文章了,再读还是很有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沾不翻,沾手就可以给上力,人家一拳换一拳,我们一拳可以分成几段发--时间极短,非得欺根拔节为能事。身法运用个人感觉就同于破冰船左右分拨,迎面而击。出手虚到极处,回手刚搓有力,沾到就是螺丝劲。 ...
ds85ok 发表于 2009-11-26 21:05

外家拳在电视里还能看到少林寺武僧表演,关于内家拳在人们的印象里只有公园里老头老太练习的太极拳。

非常期待你写出更多的感触让门外人了解我们中华武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文章了,再读还是很有味道。
虎虎 发表于 2009-11-27 15:52

经典的东西真是值得回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7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看热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0 05:44 , Processed in 0.04873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