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850|回复: 64

汉服运动大事件记(2009年11月 二次稿)——兰芷芳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8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hanminzu.com/bbs/viewthread.php?tid=259774&extra=&page=1汉服运动大事件记(2009年11月 二次稿)二次稿序:

    初稿写出来后的效果比预想中要好许多,不仅可以引起老人们的共鸣,也带动了许多新人对汉服运动的了解与坚持。所以,在初稿刚发布出后,就已着手拟写二稿。但因为我忙于搬家,学业等缘故,二稿拖至今天才完成,感到万分歉意。

    更是感谢同袍们在跟帖中,QQ中帮助我补充许多事件与资料,非常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助与鼓励。但是因为事件之多,不能一一收集,二稿中主要收集有过三位以上同袍提及,并在社会上,或汉服运动中有足够影响的事件。部分未收录的事件,也望同袍谅解。

    二稿除增加《一个人的祭礼》《重回汉唐》等初稿中所遗漏重要事件,并对一些大事件记做活动意义,细节描述,人物感言等补充,修改部分内容及照片,增订修改内容为一倍之多。

    最后,希望大家可以继续与我联系补充,修改大事件记录:兰芷芳兮 QQ29702063MSN/E-mail xuefeihen@hotmail.com


序:

    汉服运动自二零零二年起,兴起于网络,其最终目标要在现实社会中,以复兴汉民族服饰为切入点,带动整个民族文化的复兴。对于汉服运动的推进,考据学者、汉服商家、以及网络中传播的同袍功不可没。但是我想写此文,仅是为了纪念那些身体力行,走上街头,推动着汉服运动前进,却又随着因为时间逝去而被逐渐淡忘的人和事……

    曾记否,二零零三年当壮志凌云第一次把汉服穿上街头时,有多少位网友是守候在汉网中等待文字直播的,更是有人看到汉服图片后哭倒在电脑旁。在这场运动中,哪怕只是一件衣裳,一张照片,一次活动,它们也都曾有着深深的感动与影响。

    对于汉服复兴这条路,也许我们还要走很久,但是对于那些身体力行的先辈们,让我们感动着的,追随着的事情们,华夏儿女绝不应该忘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踩在前辈们铺垫起的道路上,点点滴滴的继续推动着汉服运动的前进吧……


补充说明:

1. 汉服虽然因剃发易服令消失了三百多年,但在历史剧中,舞台上,以及某些服饰中,却又随处可见它的影子。但这些汉服的出现,并不具备汉服运动所赋予的意义。本文以时间排序,主要收录有着真正汉服内涵的,以汉服复兴者为主要组织的,有突破性,创新性,标志性的汉服运动事件,以及一些在社会上有显著影响力的汉服运动事件。

2. 本文仅整理由网络走入现实中的实体性汉服运动事件,对于网站中虚拟的,汉服复兴者仅参与的,或缺少汉服运动精神的事件不做收录。

3. 对于以汉服商家为主线的汉服事件尽量不收集,仅整理汉服复兴志士们,花费自己时间与金钱,所做的汉服运动推广事件。

4. 文章参考了相关总结文章,网站精华帖等,并添加图片,文字记录。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注明相关参考文献。因整理难度非常之大,如有遗漏事件,或错误及不妥之处,望参与者或知情人尽快与我联系,兰芷芳兮 QQ29702063MSN/E-mail xuefeihen@hotmail.com

PS: 看死我,搜死我,整死我了,写论文都没这么认真过……
看在我这么辛苦的份上,转载请一定注明出处,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的历史与回顾:

       汉族并非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从上古时代开始,自成一系的汉族服饰,就伴随着华夏人民的生活点滴,构成华夏民族延续上千年的独特风景线,成为古典中国文明的重要象征。汉族,又被称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它名字“华”便是来自她美丽的肌肤——服饰。“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1]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2]
     1644年明朝灭亡后,满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长期统治中国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勒令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留发不留头”,推行了血腥残暴的政策(史称“剃发易服”,“剃发”也作“薙发”)。为此遭到中国各地民众的反抗,使暂时平稳下来的中国到处狼烟四起,发生了江阴大屠杀等一系列屠杀行为,超过千万平民百姓死在屠刀之下,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并因而实行了极其野蛮的剃发易服(史称“剃发令”,“剃发”也作“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3]
      在屠杀与抗争了三十七年之后,汉服最终从华夏的土地上消失。满服的长袍、马褂、瓜皮帽,再加一条金钱鼠尾的装束,在刺刀、血泊中被固定下来[1]。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汉族男子改穿西装和继续穿满清时期的马褂,汉族女子则穿着从旗装改良的旗袍[4]
汉服运动的意义:

      汉服运动是公元21世纪初在中国国力上升,一部分汉族人大国思想觉醒的背景下,以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重现满清统治前中国人服饰为出发点,借此复兴华夏传统文化为目标的一场文化运动[5]

      汉服运动是中国人民民间发起的文化复兴运动,汉服倡导者认为55个少数民族皆有穿着民族服装的权利,而历来56个民族全家福照惟独只有汉族代表穿着完全不能代表汉族的T恤甚至西装。因此穿着汉族传统服装乃宪法赋予汉民族的权利[4]

      汉服复兴,复兴的不只是一件衣裳,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汉服运动是华夏文明复兴运动。它至少有以下主题:


重建礼仪之大、服章之美的独特的华夏人文风貌。


文化全球化冲击下,中国各族群对文化命脉断流危险的应对。


重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再造华夏中国独步世界、无与伦比的文明创造能力。


文明解释标准的重建。


民间力量的生长,民间智慧的觉醒。


中国人从压抑民族性、刻意回避民族性走向正确对待民族性。


用千年汉文化的阳光涤荡民族几百年的心理阴暗。


汉服运动是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中国“民族和解运动”


以虔敬的学习继承华夏的人文遗产,以复兴的精神独立地开创文明日新的前景。

汉服复兴史料(节选)[7]


清占期:
    黄梨州先生之制深衣当无疑问。终清之世,考深衣者多矣。若江永,观其纰漏,可知未为裁剪,不知他人是否能冒死制衣。

光复前:
    太炎先生甲寅(民国三年,1914年)五月二十三日家书(给妻子的遗书): ......知君存念,今寄故衣以为记志,观之亦如对我耳。斯衣制于日本,昔始与同人提倡大义(当然是指民族革命了——现在人或许不承认——那么下文便有‘吾生二十三岁而孤,愤疾东胡’为证),召日本缝人为之。日本衣皆有员规标章,遂标汉字,今十年矣...... ”——可证俗谓先生好着和服者,实汉服也。(现有存照,秋瑾女士存照亦当如此)

光复后:
       1914(民国三年),颁定民国礼制七种,包括祀天通礼,祭祀冠服制、祭祀冠服图、祀孔典礼、关岳合祭礼、忠烈祠祭礼、相见礼。
        19141223日,袁世凯汉服祭天。应当是袁世凯尊行民国礼制的,从时间看,这是应该是议会表决的,也就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1968-1969年,台湾政府参照宋史、大明集礼、南雍志、三礼图等制定中华民国祭孔冠服。

近代汉服复兴史:
    清初遗民,王船山先生、张岱先生保发肤于深山。朱舜水先生保衣冠于东瀛。黄梨州先生、汝和陆先生存衣冠于僻野。
    清季,嘉靖后清廷失去控制力,邹文苏先生制深衣于乡间。章太炎先生,流亡日本,改和服而标“汉”字,是近代汉服第一人。
     光复后,有夏震武先生束发深衣,有钱玄同先生着玄端赴教育部任,张大千先生也宽袍大袖游历欧洲。民间也有很多不知名先生,着汉服迎接革命队伍……

政府:
    民国三年,颁定民国礼制七种,包括玄衣纁裳玄冕的祭服。见存李叔同先生祭孔、曲阜孔门合影、袁世凯祭天照片,可以证明其影响。
         1968-1969年,台湾政府参照宋史、大明集礼、南雍志、三礼图等制定中华民国祭孔冠服。
     新中国以来,影视工作者在影视剧中向国人展示了曾经的辉煌衣冠,所以今天的老百姓对汉服都不陌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汉服运动大事件记



一、2003721日,青松白雪上传自制汉服照,为当代自制汉服第一人[8]

    澳大利亚华裔青松白雪早在2001年时就开始关注汉服,在“汉网”成立后,他第一个自制汉服,并把相关图片上传网络供网友观摩[9]

    从小移民澳洲的青松白雪,虽然身居海外,但骨子里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华夏子孙。19岁时他自己设计制作了他的第一件汉服,由此被圈内人称为当代自制汉服第一人。“我从来不觉得马褂,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唐装是我的服装。2001年以后,唐装风行一时,那时无论我从哪个角度看,民族感情也好、审美也好,都感觉所谓的唐装实在是太陌生了,我一直觉得我的服装是那种大袖交领的。”他的第一件汉服,是他自己一边参照比较典型的式样,一边猜想“瞎做的”,但还是比较像的。后来做得多了,就开始主要把精力放在汉服的细节处理上,裁剪弧度、配色、大小比例、布料质感,越做越精细[10]
二、20031122  壮志凌云第一个被报道穿汉服上街的人,汉服运动的局面为之一新[8]

汉服运动第一人——王乐天(节选)[12]



    王乐天第一次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穿上了街头。这是自顺治帝下令改穿满服,汉族服饰绝迹了三百多年以后,第一次在街头出现。
    那天,王乐天身着汉服行走在郑州市区。但当他路过一家商场时,却听到门口的迎宾小姐冲里边的人大喊:“快来看呀,日本人,穿着和服的日本人!”经过步行街的拐角时,几个小孩子看见他,也哄笑着说“八格牙路”。
    尽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乐天还是坦然地穿过人群,走在郑州最繁华的街道上。这一行,愈加坚定了他推广汉服的决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响他人。
很快,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王乐天身着汉服的照片,那天风很大,他的头发有些乱,但飘逸得充满汉韵古风。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张从兴偶然看到了这些照片,并据此写成了一篇报道,这篇文章也成为第一篇报道汉服的文章,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三、20031222 信而好古在山东束发着汉服为学生上课[8],并且他是当代第一个自制深衣,穿深衣出门,束发着汉服的人,也是第一个着汉服为学生讲课的人[11]

    信而好古200319日以江永《乡党图考》中的深衣图为依据,制作出第一件深衣[11]。选做深衣,“因为深衣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唯一以文字记载其形制的一种 ,是先王制作服装的标准,最为经典。另一点,他说,深衣上至天子,下及庶民,可以通用的,恢复它意义重大。作为统一样式的汉装,只有深衣做得到。”[13]

    他是第一个束发穿汉服的人,对此他的回答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留发是我们的传统,留发是华夏族的特质,留发是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象征。他说,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做不了什么。能做的,只是留起长发,告慰祖先在天之灵[13]

    后来信而好古创建华夏复兴论坛,旨在团结天下一切有识之士,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以致力于弘扬儒学、光大礼教,以复兴华夏五千年文明[14]

第一件自制汉服,青松白雪镜子前自拍[11

第一件自制汉服,青松白雪镜子前自拍[11

联合早报对王乐天的报道[12]

联合早报对王乐天的报道[12]
截图1262942909.png
截图1262942927.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20044 天涯在小楼做了一期 《汉服会兴起吗》的专题节目,在天津电台播出[15]

天涯在小楼利用自身在媒体的关系,在节目中采访了壮志凌云和阿秋,她后来又多次通过各种媒体上宣传汉服 [16]

[专访]21世纪的“古代美女”衣袂飘逸的汉服推广者——天涯在小楼[转载](节选)[17]

    她有几十件汉服,最贵的一件1250元。最便宜的是自己买布自己做的才20元。她是中国第一批汉服推广者,她穿着消失了三百五十六年的汉服,活跃于华夏大地上,她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不厌其烦地向人介绍汉服。从国外的澳洲,到国内的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河北、广东……她的足迹遍布各地,她用文字、用声音、用行动来证明:55个少数民族的人都有自己的服装,汉族人也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汉服!
    在20033月对当代汉服上街第一人王乐天进行专访,在发现其真将汉服穿上街时,对她而言是很大的刺激。王乐天被人误认为是日本人,更有甚者,说他是精神病。穿着民族服装而被人羞辱,那的确是会令每一个炎黄子孙觉得悲哀的事情。但是,他没有一日放弃,也没有一日说过心灰意冷的话,小楼突然想到《勇敢的心》里面的华莱士,想到他的笑容,他的骄傲,他的坚毅,也想起他撕裂般的那句呐喊——自由!在制作完专题节目《汉服会兴起吗》后,她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汉服推广者的故事所打动,已经无法抽身了……
五、2004822 “轩辕慕雪”穿汉服参加黑龙江省第二届武术传统项目比赛,为汉服登堂入室寻求了一个新的通道[11]

轩辕慕雪汉服照

轩辕慕雪汉服照
    黑龙江省第二届武术传统项目比赛中,汉网网友“轩辕慕雪”穿汉服参加了枪术、剑术和软器械比赛,取得了一枚银牌两枚铜牌的成绩。通过这个比赛,可以证明,汉服样式的武术服在除了太极拳之外的大多数武术项目中推广是完全可行的[18]
六、2004105日, 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南、黑龙江、河北的汉网网友共33人,在北京首次举行了全国范围内网友参加的、着汉服祭祀明朝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的活动[11]

    天涯在小楼在北京组织的首次汉服祭袁公活动,为第一次全国性质的聚会,参加者有三十多人,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济南的ufe和他表姐、郑州的壮志凌云和寒门仕族、上海的江南秋水、石家庄的cici、天津的天涯在小楼、艾莺、至尊宝玉、游侠与刺客、哈尔滨的轩辕慕雪等等[15]。此次活动也成为了2004年度中国网络大事之一。《京华时报》、《新京报》、《东方早报》、《联合早报》等中外媒体均有报道[11]

    祭祀活动在下午开始,由黑龙江的刘斌宣读祭文《祭袁大督师文》:“坦荡君子儒门贤生,临危受命执掌兵戈……德从礼出衣冠为本,浩然正气忠义为先。吾等青年咸集八方,甲申周年拜谒英灵。同倡礼义共塑精神,正本清源当仁不让。复兴中华再造盛唐,华夏风骨统御八方。”

    活动筹划人接受采访时说,自从明朝在360年前的“甲申年”灭亡后,汉服就绝迹于神州大地,而他们此次穿上汉服祭祀袁崇焕,就是想借助汉族衣冠文化这一特殊的美的形式,来推动汉族传统文化的复兴[19]

七、20041112日,天涯在小楼着汉服独身参加祀孔大典,并撰写《一个人的祭礼》,影响颇广[8]

天涯在小楼:一个人的祭礼(节选)[20]



……

她的背影看起来那么孤单与弱小,但是她的精神,却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人加入到这场运动中来。 ...

她的背影看起来那么孤单与弱小,但是她的精神,却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人加入到这场运动中来。 ...
    祭孔,祭的当然不是一堆白骨,而是一种思想。礼,不是为了矫揉造作,而是为了表达崇敬之情。倘若不是汉服祭孔,那么这祭礼不也就沦为一种形式,那文化的感召力也就空如一纸诏书,在没落皇朝的淫威下,欺骗着那些懵懂的人们。

    我坚信,西方思潮泛滥的今天,只有汉文化能承担扭转华夏命运的历史使命,而汉服,就是续接那被斩断文明的纽带。


    所以我去了,虽然只是一件深衣,虽然寒风凛冽中略显单薄,虽然有种单刀赴会的悲壮意味,但我依然微笑着面对周遭投来的诧异目光。


    无法解释,也无从解释,那是一个人的祭礼。当一干花花绿绿散尽后,我固执的站到祭台前,没有音乐、没有祭文、没有舞蹈,有的只是一颗真正崇拜孔夫子的心。


    很多人给我拍照,不用解释,普通人的眼睛总是能看到美的。有许多伤痛无法平复,可喜的是,我已能够用澄澈的心把他们包容下来,我依然只是做着我自己——


    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个人。


    多年以后,我想我会记得这天,一场盛大的祭礼,一次对儒家文化的呼唤,一群崇尚传统的中国人。只是,我依然坚持的相信,这是一个人的祭礼——白衣胜雪、不染纤尘

八、2004127日,寒门仕族和晨澍夫妇三人将篡改汉服成寿衣一词的某电子公司告上法庭,为汉服诉讼第一案[8]

    起因是2004107日,《京华时报》以《汉服集会》为题材发摄影报道,称“昨晚,8名儒生打扮的青年出现在王府井大街……这次身穿‘汉服’走向王府井,他们希望能够唤醒大家对汉民族特色服装‘汉服’的记忆。” 然而,当日晚,一些国内网站的论坛上显示另一条被伪造的虚假报道,标题为“《寿衣上街?改革开放多年,封建迷信上街》”,上写:“昨晚,8名寿衣打扮的青年惊现在京城闹市王府井……这次身穿寿衣走上王府井,他们希望能够为恢复传统的殡葬业做出贡献[21]。”

    郑州市管城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由上海的资深律师zzhx免费受理,以及从深圳不远千里赶来的王琢先生及其妻子郭丽红女士自告奋勇充当她的代理人……法庭上几位证人身穿汉服出庭作证,这场官司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最终打胜这场官司[22]


汉服情殇,汉服变寿衣事件[23]

汉服情殇,汉服变寿衣事件[23]

   “其实在特定情况下把‘汉服’当成‘寿衣’并没有错,汉服的确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就是‘寿衣’的代名词。然而嘲笑汉服的人忘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好端端的汉服是如何变成寿衣的?那场悲壮惨烈的、举世无二的“剃头易服”之痛……它饱含了一个民族的血泪与旷世之痛!我们怎么可以不思民族之痛,反笑民族之伤?!怎么可以对试图抚平这创伤的人们肆意嘲笑辱骂?!”

    后来这场官司因为被告方的逃遁而不了了之。实际上这场官司对于当事人及其他参与者而言本无任何利益,并且实际上消耗了他们大量的精力财力。但是从这场官司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汉服实践者对汉服的情感,他们的团结互助、无私奉献、见义勇为、敢于伸张正义,以及力求伴随汉服复兴而复兴民族精神的决心……这些品质恰也是当今中国社会所缺少的。


着汉服祭民族英雄[19

着汉服祭民族英雄[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8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真漂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200528日,除夕,深圳汉流莲一家迎接新年的到来,为着汉服迎新年第一人[8]

      大年三十晚上,汉流莲全家和从千里之外赶来深圳的天涯在小楼以及晨澍两口子,全体穿上汉服在大梅沙海滨迎接鸡年的到来。在酒店吃年夜饭的时候,仍不忘对服务员宣传汉服。吃过年夜饭后,又匆忙赶回市区的迎春花市上“行花街”,一路走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目光,也不停的宣传:汉服是汉民族的祖宗衣。在新年期间也穿上汉服上省城、去山区,探亲访友行程一千多公里,让华美的汉服走进更多族人的视野,共同感受祖先的荣耀[25]
十、2005313日,汉网网友“ufe”与“华夏复兴论坛”的儒生一共七人在济南举行了释菜礼,为儒学实践派的首次礼仪活动[11]

      中国的民间祭祀是在“华夏文化复兴学会”ufe先生指导下经由华夏复兴论坛同道的筹划参与而形成的[26]2005313日,在济南近郊的废墟上举行了第一次释菜礼,也标志着民间儒家学子开始从“网上走到网下”,即把网络上的集体认同,转变为现实中的集体行动[27]

       设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复圣颜子神位、宗圣曾子神位、述圣子思子神位、亚圣孟子神位、先哲神位(东西哲)、先贤神位(东西庑)。考虑到有七人参加,去除一切执事,把神位设为七(颜子、子思子合祀,曾子、孟子合祀),而保留十哲、两庑——盖我们认为道统之传承,在于历代先贤之薪火——若先师在天有灵,亦当引为生友……释菜之礼,示敬也——非为神主,为道统也![28]

      吴飞,字笑非,网名ufe,自己学习华夏经典著作,受信而好古先生的感召和影响,便自己制作深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是深衣束发的形象了。在华夏复兴网上,吴飞先生可以说是礼仪方面最为擅长的,炎平先生对此也颇有研究心得。所以,祭祀先师的礼仪形式基本上完全由吴飞先生确定,炎平先生辅助。在服饰方面,吴飞不仅去研究,而且亲自制作。春季,在济南仲宫举行释菜礼,在圣城举行春季释奠礼,所穿的都是吴飞所制作的深衣[29]

十一、2005年4月17日,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儒生在山东曲阜孔庙,首次践行明代释奠礼[27],也是第一次统一着装的祭礼[30]。

       来自天津、河北石家庄和行堂、江苏连云港、浙江温州、山东济南和曲阜等地的十几位网友,身穿汉服,聚集在曲阜孔庙,践行明代释奠礼,也被称为“已酉春祭”,开启了当代中国大陆第一次由真正意义上的儒家学子自主举行的祭祀先师孔子的圣礼[29]。
      乙酉春新儒学子深衣祭圣礼,所穿的都是UFE所制作的深衣,祭文由云尘子撰写[29]。 炎平、信而好古、云尘子、吴飞被论坛网友誉为“华夏复兴论坛四大儒”,他们是曲阜民间祭孔中最重要的参与者[27
      农历三月九日上午九时,来自祖国各地的新儒家学子步入圣庙正门——棂星门,十一时左右,参加祭祀的同道在圣时门前聚齐,由年长学兄引领经过碧水桥、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绕经奎文阁,穿过大成门来到杏坛之前。当同道们登上丹墀仰望先师圣容之时,无不肃然崇慕,心华振奋,百年愁绪一时散若飞烟。同道们按长幼之序单独依明代大礼四拜于圣像之前,崇肃之情充溢于宏伟殿宇。时至正午,祭祀先师的释奠礼正式举行。在大成殿前丹墀上依序进行了迎神、读祝、初献、亚献、三献……送神,一整套明代规制的释奠礼[31]。

      下午二时,同道们分乘三辆车前往圣林拜祭先师圣墓。在圣墓旁同道们席地而坐,温读祭文,演示新礼,大家在祭文誓言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下午三时,当代新儒学子祭祀先师释奠新礼正式举行,由炎平主持,赵宗来学兄宣读祭文,行一拜五叩礼,庄重新颖,简明而祥和。新礼用五拜,像天地君亲师之尊数。礼成后复手抚圣土庄严明誓,告慰先师:立志继承华夏传统,为复兴华夏文明而奋斗。礼仪的最后一项是迎取圣土,由儒士中最年长与最年幼的同道共同迎取,象征儒家文化依承天地,传扬不息[31]

十二、2005101日至107日,首届汉网汉服知识竞赛暨十一北京聚会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汉网网友,参加了这次活动[8]

    截图1262943699.png   北京国庆汉服活动包括首届汉网汉服知识竞赛,拜祭民族英烈袁崇焕之墓,长城游,天安门参观等[32]。参加人员有欧阳雨曦、七七、白桑儿、鸿鹄、时间的味道、东门、武穆忠魂[15],李理,ljn,谟,时间的味道,天涯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200618日,上海松江夏完淳墓汉服祭礼,首次身着“祭服”,行“古礼”,祭祀先烈[33]
         20051019日,大汉之风发出祭祀夏完淳倡议贴。祭服的设计是澳洲的青松白雪,在对礼制颇有研究的ufe咨询过后,又参考了韩国宗庙祭的服饰后,设计完成初稿。红天做了一套祭服样品后,网友自愿订购,最终有34人定制汉服,价格为每套285元人民币[15]
1.jpg
        祭祀礼仪,由青松白雪担任主祭,并负责祭文、仪程安排、礼器设计等诸多业务,花费近3个月的准备时间。1114日由大汉之风、东门和江南秋水先行去松江夏墓探路。所有的木工活由曾德纲承揽,剩余的器具都是曾德刚、大汉之风、东门、红天这几位组织者分别准备[15] 2.jpg


古墓前惊现古礼 又见我大汉衣冠(节选)[35]


他们穿着自制的“汉服”,依照“古礼”,祭祀这位三百多年前牺牲的古人。三百五十年至此完成了一个戏剧性的轮回,在“先烈”这个沉重词汇对应的地方赫然显出“晚生有礼”的字样。服装更换完毕,队列形成。辅祭者站在了队前,手执一件古朴的铜盆,铜盆盛有清水。祭祀者分左右依次出列,手执笏板向辅祭人施鞠躬礼,而后将笏板插入腰间白色腰带内,在铜盆内净手,再取出笏板,执于胸前,缓步前行,走进碑亭。待后一位祭祀者依上述程序净手后进入碑亭,再并肩走到夏完淳墓前。全部祭祀者经此程序在夏墓前排成了三排。

        随着主祭人员一声“拜”喝,所有人员整齐划一地跪地伏拜,又随着主祭人员一声“起”字,所有人员手执笏板又肃穆而立。依此三次后,主祭人开始宣读祭文。祭文宣读后,辅祭人员取出由鱼、鸡、猪组成的三牲、用铜爵盛的祭酒、黄纸祭钱。首祭为祭天,而后祭地,再祭夏完淳。三祭过程中,所有参祭人员低头跪地而坐,其间有祭者弹奏了古琴,吹奏了箫。随后,主祭人焚了祭文、祭钱。在祭钱全部焚烧完后,随着主祭人员宣布祭祀活动完毕,所有参祭人员分为两列依序退出主祭地。整个祭祀活动历时约一个小时

      每每读及夏完淳的诗文,被那个时代的宏大场面所震撼、吸引的同时,又不禁想到今天的少年人。十七岁,对今天的少年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是铜铃般的笑声、如花的笑靥?还是漂亮的山地车、明亮的教室、喷香的麦当劳?当十七岁的夏完淳吟出“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别云间》)时,谁能品味出昔日少年英雄的悲壮与豪迈?谁能体会出十七岁与历尽沧桑竟有着对等的含义?[33]

十四、2006219苑夫人在安徽合肥公开宣传汉服,是首次使用条幅,宣传单的方式公开介绍汉服。

       3.jpg 苑夫人在合肥著名的明教寺门口,展开横幅,慷慨陈辞的介绍汉服,并为大家展示汉族礼仪,并向大家解说汉服的各种款式及流行时期 [36]

女大学生缘何痴迷百年汉服?深爱中华千年文化(节选)[37]


       你可曾见我汉家衣裳,她飘举翩跹像风一样,却丢失在多年前的一个夜晚……
       你可曾见我汉家衣裳,她贞烈圣洁像玉一样,跨越时间追寻我的身影,我凄然回首她竟已在我身旁……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瞿秋石,大连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这个年仅20岁的安徽女孩,穿着300多年前的汉家衣裳一路走来。她的宽袍大袖的另类,她的特立独行的勇敢,所到之处,引得人们纷纷投来各种目光。
      在瞿秋石的眼里,复兴汉服不仅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责任。她已将传统文化的研究及传播工作当作一项事业。作为汉网汉服活动大连区负责人,瞿秋石每逢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便和朋友们便换上汉服举行传统中国的活动。
十五、200647日,上海、杭州、北京的一些同袍盛装云集,追怀上巳节这个美丽浪漫的传统节日[38]。这是汉服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第一次实践活动。

    4.jpg      在2006年后,全国各地分别开展了民俗文化复兴活动。根据【民族传统礼仪、节日复兴计划】[39],自丙戌年后,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全国各地都开始举办相应传统节日复兴活动。

       三月桃花随流水,上巳甘露落衣裳。时光之水生生不息,从彼黍离离的沣滈流往蒹葭苍苍的洛水,流过先秦蕑草遍地的溱洧,流过汉代绵柳轻飏的渭水,流过大唐杨花迷离的曲江……冲走了漂浮的羽觞,模糊了丽人的身影,如花的笑靥化作涟漪散去,逝者如斯……我们总是陶醉徜徉于域外的浪漫节日,却忘了传统节日的美丽无与伦比……回忆是一种美丽的伤感。上巳,这个模糊得看不清面目的传统节日,在消失了几百年后,会以怎样一种模样回归呢?桃花依旧随流水,春风能识旧时衫么……[39]


       丙戌年上巳,上海、杭州、北京的一些朋友盛装云集,追怀这个美丽浪漫的传统节日[39]

十六、200649日,中国人民大学的“诸子百家园”里,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手持弓箭,这是360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举行射礼[40]


         5.jpg   49日下午2时,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诸子百家园”里,“百家廊”前,十几名学生身着汉代古装,手持弓箭轮番上阵,再现了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乡射礼,这也是清朝肇始360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举行射礼[40]
       射礼是一种以射箭、比赛、礼乐、宴饮为载体的中华礼仪,“射”只是表,而“礼”才是其追求的核心价值。射礼所追求的,以通过射箭比赛、礼乐配合、谦逊和让、道德自省,以“教民礼让、敦化成俗”,被称为“立德正己之礼” [40]
      活动开始,鼓声响起,12位人大学子分为主宾双方,按照明代射礼的具体程序和礼制分别进行献宾、宾主、献三宾、献众宾等环节。随后,主宾双方开始射箭进行真正的比试。射箭比试总共进行三番,每番四射。三番比试之下,主宾双方按照中靶箭数决出优胜者。最后,胜者为败者斟酒,落败者饮酒[41]
十七、200656日,明德学堂举行依正式古礼进行的成人仪式,吴飞为周天晗行加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8]
    6.jpg   这是民间第一次正式依古礼进行的成人仪式[15],观礼的有曲阜的炎平、石家庄的高世涛(渤海琴高)、张若甲和吴孟恩、华夏族裔,北京的寇祥等[8],同时还邀请了当地的报社和电视台[15]
       没有正式的房间,就划地为室,没有精致的冠,就用自制的,一切皆不华丽,但是有一颗虔诚的心。譬如,吴飞为周天晗的这一次加冠礼,随着这第一次,立刻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乃至大规模的……[15]
十八、2006516日,来自武汉市的5161820岁的男女学生,在东湖磨山楚城广场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42],这也是官方首次参与的大型汉服礼仪。

       7.jpg   2006516日,一场典雅的汉服成人仪式在东湖磨山楚城广场举行,来自武汉市的5161820岁的男女学生身着优雅端庄的仿古服装,武汉市领导在为学生加冠。在编钟鼓乐声中,按照“加衣冠”、“成人宣誓”、“敬师长”、“敬父母”等活动议程,受冠谢礼,吟唱“冠歌”,一举一频颇有三楚古风[42]。武汉市自2002年将这一天定为“武汉市18岁成人节” [43]

十九、200669日,马来西亚华裔赵里昱作为第一个穿着汉服回家的海外华人,从美国来到上海[9]

        8.jpg   64日,远在美国的马来西亚华裔赵里昱,在上海群里表示要做360多年来第一个穿着汉服回家的海外汉族人。希望我们在上海的朋友们帮助他一下,能够在周五晚上接一下机。69日下午21:15航班到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21:40赵里昱终于出关踏上了祖国的大地!从纽约到上海历经21小时,作为第一个穿汉服的海外华人终于回到了中国[44]

    马来西亚的赵里昱开创了海外华人身穿汉服走上街头的先例。在美国大学读书的他兴致勃勃地穿着交领、右衽、系带和隐扣的汉服,行走在美国当地城市的大街小巷,富于民族特色的服饰引来了当地人好奇的目光[9]。当他穿着汉服走过海关的时候,当他看到祖国的汉人着汉服在国际到达口接他的时候,他的表情不仅是高兴,更过的是那种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从内心发出的愉快以及不能按耐的想有亲吻祖国大地的冲动! [44]

      汉服消失得太久了,炎黄子孙都认不得它了!让人不由想到那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用在汉服上太确切了!

二十、2006718日,《重回汉唐》最终版创作录制完成[45],这是写给汉服复兴史的第一首歌曲,也引起了众多汉服复兴者的共鸣。


孙异:重回汉唐[45]

       9.jpg 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装,在消失三百六十多年以后,今天又在华夏大地重生了。复兴汉服,是一个伟大民族应有的尊严!

      我们说重回汉唐,不是回到那个时代,而是以汉服为载体,继承华夏文明的血脉,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复兴汉服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在全球化的大潮下,不忘我们的根。重回汉唐,超越汉唐,这是我们的梦想,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

      谨以此歌献给汉服,献给参与汉服复兴的志愿者,献给所有给予汉服复兴关注的国人!

《重回汉唐》

词:赵丰年 孙异 玉镯儿

曲:孙异 演唱:孙异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广袖飘飘 今在何方

几经沧桑 几度彷徨

衣裾渺渺 终成绝响

我愿重回汉唐 再奏角徵宫商

着我汉家衣裳 兴我礼仪之邦

我愿重回汉唐 再谱盛世华章

何惧道阻且长 看我华夏儿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2006 721日,中国政府网为汉族更正图片为“汉服”图片,新华网不就之后也更正了图片。这明确地表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终于正式认可——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装,这是自汉服消失360以来的一个真正回归的里程碑。

2006中国政府正式认可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装的始末(节选)[47]

       10.jpg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上,有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简介”的网页,该网页上 56个美丽的中国姑娘身着传统民族服装,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各个的民族形象,汉族是排在最后一个。其他 55 个少数民族都身穿着极其隆重的传统民族盛装,但令人愕然的是,汉族姑娘居然荒诞到只穿着——一件小小的粉红色女性内衣:肚兜。

     堂堂一个自古就被誉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华夏,如今竟然沦落到如斯田地 —— 衣不蔽体,亵衣无礼裸体!

   2007年2月,网友天涯在小楼写了建议信,发送电子邮件。并于20076月再次向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发了传真。

  2006 719——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撤掉了代表汉族的
“肚兜”图片,但是,汉族图片居然一片空白。网友再次与政府网站的工作人员交流, 希望尽快给汉族换上正宗的汉服,网友私塾主人也发了电子邮件,并附上了标准的汉服图片。

   11.jpg 2006 720——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为汉族更换了汉服图片,网友又发现了一个极为
严重的问题:这件虽然是汉服,但却穿成左衽了!网友立刻再次与政府网站的工作人员交流,希望尽快给汉族换上右衽汉服。

  2006 721——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再次确定了以下这张图片,新华网不久之后也更正了“肚兜”图片。

   遗憾的是, 现在这张图片还是有些模棱两可,遮遮掩掩看不太清楚, 应该更完善些。点击图片进去, 文章旁边却没有照片,而其他民族都有。不过无论如何,汉服已经被中央政府网和新华网认可, 这两个网站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外, 面对全世界的窗口,这明确地表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终于正式认可——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装 , 这是自汉服被逼消失360年以来的一个真正回归的里程碑。
二十二、20061112日共工滔天与摽有梅在上海举办周制士婚礼,为当代依古礼举办婚礼的第一对新人,他们的婚礼更是成为了后来很多汉式婚礼的模板[48]
   
         12.jpg 从婚服制式的讨论,布料的选择,到周制婚服设计图、排料表、概念图、章纹纹样,再到婚礼的形式、流程,甚至细化到请柬的措辞,青松白雪都付出了无数心血,他还担负了为在上海杭州的曾德刚夫妇,时间夫妇以及摽有梅夫妇寻找衣料的重任。最后更远度重洋,来担任昏礼的赞者。在婚礼上所用的一切道具,都在碧野黄花的四处奔波多方联络下出现在我们的婚礼上。事先的华夏昏礼流程,婚礼时青松所颂的赞词是蒹葭从风学业之余所写。晚间筵席,安然更以一曲关雎惊四座,为昏礼增色不少[48]
        周制婚礼,不举乐,不庆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很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杂耍般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昏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整个仪式宁静安详,没有悲伤。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代表着纯正的、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蒹葭从风[48]

二十三、20061119日,江阴文庙祭祀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49]。这是自此以后每年江阴公祭的开端,也展开了全国各地祭祀活动的序幕。

    13.jpg    丙戌九月廿九(西历20061119日),蒙蒙秋雨,第二次祭祀江阴三公[50],来自全国的网友六十余人汇集江阴文庙祭祀被尊为“江阴三公”的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他们在明末抗清斗争中壮烈殉国,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一直为后人怀念和景仰。参与这次祭祀者所穿服装全部采用正规的华夏汉服,它的重现也预示着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复兴[49]

二十四、20061217日,全国第一家品牌汉服实体店“重回汉唐”成立。实体店位于成都文殊坊金马巷,经营各种款式汉服[51]

吕掌柜的“汉友圈”长揖只为汉衣冠(节选)[52]  

      在成都仿古商业区文殊坊,一家名为“重回汉唐”的汉服店里,吕晓玮是这家汉服店的主人,自称“吕掌柜”。但这个气质娴雅的女孩子在国内的汉服爱好者中有着一个更典雅的名字“绿珠儿”。出于对汉服的喜爱,吕晓玮开了国内唯一一家实体汉服店,专门为喜欢汉服的“汉友”们订做各式汉服。为了推广“汉服复兴”的理念,成都的汉友们还成立了“四川汉文化交流会”,专门致力于汉服文化和传统古典文化的推广。成都的汉友圈还通过专门的网站“汉网”与全国的汉友遥相呼应,共同组织大型的汉服推广活动。去年成都的汉友自筹经费在全国拍摄了第一部以汉服为题材的电视短剧《谁是你的梦》,在电视台播放。

      2007年,吕晓玮辞去电视台的工作,成立了一家专门制作和销售汉服的实体店“重回汉唐”,这是全国第一家汉服实体店。开了这家店后,吕晓玮与省内和全国各地的汉友有了更广泛的接触,“吕掌柜”的生意做的相当不错,这家汉服店也日渐成为成都汉友聚会联络的主要据点。
吕晓玮和“同袍”们一起、长身作揖,礼仪翩然,他们努力在精神世界里唤醒几分穿越时空而来的古典与优雅

二十五、2007311日,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即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则建议,应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53]。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议案。

    14.jpg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越南有奥黛、印度有纱丽……当这些服装以其浓郁的民族风韵或醒目的国家特点展示一个国家的魅力时,自古有“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国,究竟该以怎样的“国服”面对世人呢?[53]
       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叶宏明说,“中山装、旗袍被西方人看作是中国的‘国服’,但这些还不够体现民族精神。”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语是中国的“国语”,因此确立汉服为“国服”,既代表了汉民族的传统,体现了汉文化的历史沿革,又能增强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对祖国的热爱之情[53]
      韩国、日本在重大礼仪上都是穿自己的传统服装,成为向世界传递一个民族传统的标志,而中华民族却没有。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说,汉服体现了中华文化与人为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服饰的标志。针对目前国内授予学位时穿戴的都是有着浓厚西方特色的服装,刘明华表示,中国完全可以自行设定代表民族特色的汉服系列为中国式学位服,以此来推动中国的汉服复兴[54]
      在汉服的推广上,叶宏明和刘明华均建议,可以在婚礼、节日庆典以及传统文化活动中提倡使用。

二十六、2007年3月24日,国内首家汉文化餐厅“汉风食邑”在北京开张,店内的顾客都是身穿汉服就餐[55]。
       15.jpg   这家餐厅以汉代风格装修、布置,并为顾客提供穿汉服就餐的服务。餐厅还将为顾客举行传统文化礼仪传授和汉服展示等活动,为喜爱汉文化的人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56]
        在一层进门处,专设一排衣架,80套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汉服供来此吃饭的客人选择。来到二层,这里已是座无虚席。吃饭的人全部身着各色各样的汉服,盘腿坐于汉榻上。上菜的男女服务员也全部身着汉代衣裤。记者猛一看,还真以为自己走进了某个古装电视剧的拍摄现场。在二层舞台的两侧,分别摆有一台古筝一台古琴,客人吃饭时,还安排有人弹奏古筝或古琴以助兴[56]
二十七、2007年4月 5日,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学社区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58]。
     
         16.jpg 在该倡议书签名的百人中,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的数十位教授、博士、硕士,也有来自河北明德学堂、加拿大多伦多汉服复兴会等民间机构的文化界人士[58]。
       活动的第一发起者,河北明德学堂堂长傅路江表示,去年当他看到北京奥运中国代表团礼仪装备设计大赛启动的消息时,在华夏复兴网发表了《奥运会应该有我们的声音与符号》一文,短短几个月里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经过讨论与策划,推出了这一倡议。该设计方案已提交北京奥组委[58]。
17.jpg 怎样把华夏服饰和华夏礼仪呈现于世人面前?我们倡议如下:
一、把“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礼服”
      穿着人员和场合:开幕式、闭幕式上的中国运动员队伍,整个奥运会期间的礼仪服务人员。或者在开幕式上出现深衣方阵。
      深衣创始于黄帝轩辕氏时代(有非常确切证据的也可以追溯到商朝),一直到明朝结束,都是中华民族服饰中最主要的一种;深衣不是某个朝代的服饰,也不是56民族中某个民族的服饰,在《礼记》中专门有《深衣》一篇加以记录。因此,只有深衣足以代表华夏的服饰传统。
      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因此,把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的礼服是最佳的,也是唯一的选择。除此之外,任何“创造”出来的服饰,都无法包含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内涵;56民族中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都无法代表华夏民族的整体。因此,建议华夏民族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在入场式、闭幕式上身穿深衣,司仪及礼仪人员等也身穿深衣。至少应该有深衣方阵。

二、把“汉服”作为汉族的服饰
        穿着人员与场合:汉族同胞与其他55个民族同时出场时。倡议汉族同胞穿汉服。
       我国有56个民族,至今有55个民族依然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可叹的是惟独占华夏民族人口比例超过90%的汉族失去了自己民族的服饰,实在是不可思议!汉族不是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只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种服饰才从清朝开始中断了三百六十余年。有鉴于此,诚请奥组委在本次千载难逢的时刻,提倡汉族同胞身穿汉服,以此解决汉族的民族服饰问题。

三、华夏人士,行我华夏之礼:拱手作揖
        使用华夏民族的礼仪形式,是“自强不息”的体现,出国时尊重对方的礼仪形式,是“厚德载物”的体现。我们一直以“礼仪之邦”自许,却在本国之内的重大场合使用外族的握手礼,放弃华夏民族流传了数千年的礼仪形式,我们无法再自许为“礼仪之邦”。所以,建议用华夏礼仪中非常基本的拱手作揖礼作为我们的礼仪形式。(男女施此礼时,所不同的只在于:男子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子右手在前、左手在后。)
        以上倡议,是我们作为华夏民族的成员而郑重提出的,殷切期望着奥组委和国家政府予以斟酌,殷切期望着华夏民族同胞给以热情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八、2007419日,北京的小丰是首位见诸于报章的,穿汉服过日常生活的人[60]

北京一女子每天坚持穿汉服过日常生活(节选)[60]

          18.jpg 穿曲裾、着褥裙、戴银簪,如果您在街头遇到这样一个女子,会怎么看待呢?作为当事人,27岁的丰茂芳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她每天穿着汉服过现代生活。
          小丰是一家饭店的老板,她说自己从去年8月接触汉服后,就被吸引住了,起初是去店里买,后来便自己学做曲裾、褥裙等几种传统汉服。在小丰家,她的衣柜里几乎没有几件现代服装,挂着的、叠着的基本上都是汉服。
        “汉服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继承。”这就是小丰每天坚持穿汉服生活的“指导思想”。“如果我有了小孩,我就让他从小穿汉服。”小丰说。
二十九、2007年5月,福建汉服天下在经文化局批准成立,民政局正式核准登记[61]。成为全国首个官方认可汉服协会。
19.jpg
       福州市仓山区传统文化促进会是由热爱文化艺术,具有一定文化艺术造诣的人员组成,并具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内设机构:汉服天下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民间艺术委员会,对外交流委员会,医学保健委员会,公益慈善委员会,宗教文化委员会,文史文物委员会[61]。

        福建汉服天下对组织建设是非常重视,颁布了很多条例规章,从新人制度、版主制度、例会制度、轮值制度等等进行了一次梳理。在福建汉服天下里,是分部门的,诸位同胞职务由圆桌会议讨论定下,各自职责不容越权的,每个人的职务是对整个汉服天下负责。在诸位兄弟姐妹的努力下,福建汉服天下走过了两年,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直发展下来,也经历了很艰难的时期,克服下来坚持下来了,并努力与政府的取得互动性,全面改善了整个福建省的汉服发展环境[62]
三十、2007年10月28日溪山琴况(天风环佩)因心疾去世,享年三十岁[8]。汉网,天汉网,汉服贴吧等网站举办悼念活动。

沉痛悼念天汉管理员、百度汉服吧吧主天风环佩(节选)[64]

       20.jpg    丁亥年夏历九月十八日(公历2007年十月二十八日),原天汉管理员、百度汉服吧吧主天风环佩(溪山琴况),因心疾去世,享年三十岁。
         天风环佩自从2005年4月来到天汉以来,为汉服事业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他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文章,准确判断并指明了汉服运动的前进方向;他提出并主持天汉民族礼仪复兴、节日复兴和汉服产业化三大计划,为此整理了大量文献,撰写了大量文章,为汉服事业构建了理论体系,使汉服运动的形式发生了深远的改变。天风首次用纲领的形式,将汉服运动与华夏民族及其文化复兴紧密结合起来,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以此为原则,天汉将论坛结构调整为华夏生活方式、华夏艺术与审美、华夏生产经济与科技技艺、华夏制度文明、华夏思想与精神,有计划、全方位地实施华夏复兴事业,完成了天汉立站以来最根本的一次转型,为众多有志于华夏复兴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天风功业之伟,对于天汉、对于汉服事业,对于华夏复兴,都是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的。天风环佩自始至终,心系华夏,笔耕不辍,他首倡的冠笄礼计划、华夏正昏礼计划、中国式学位服计划、奥运礼服计划均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天风弥留之际,仍留下如下遗言:“华夏复兴,天风魂牵梦绕,至死不忘育我民族,死后怎舍梦里衣冠。始于衣冠,再造华夏,同袍之责,我心之愿。华夏复兴,同胞幸福,天风叩祈苍天。”,拳拳之心,即日月亦为之动容!他案头笔记中,仍留存着华夏昏礼修改稿、中国式学位服第二稿、奥运礼服设计稿等,而如今笔墨尚新,斯人已去,怎不令人扼腕拭目,长嗟短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2008123日,第一本反应汉服运动的书籍——《汉服》正式出版[65]
         21.jpg 这是公开正式发行的第一册以汉服运动为背景,对汉服相应历史知识进行介绍的书籍.这本书除了本身的知识价值以外,更在书中肯定支持了汉服运动本身的思想性[65]。书的作者是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的硕士,蒋玉秋、王艺璇、陈锋[66]。此书还得到了很多资深服饰专家的支持,并收录了部分汉服的事件文章和专访,北京的同胞们也给予了很大支持,书中正面介绍了汉服运动群体[65]
         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的确定,汉服再次被摆上台面,多名政协委员提议将汉服作为开幕式的代表团服饰,汉服的传承弘扬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雅是俗,汉服毋庸置疑地成为最能抓住人们眼球的服装。全书内容包括汉服渊源、细说汉服、汉服礼仪、打造自己的汉服、聚焦汉服运动等[66]
三十二、2008220日,首部汉服图片电影《三世书》隆重登场[67]
      22.jpg    去年12月,“夷梦”和二十多位“重庆兴汉群”网友聚在一起,“从导演到演员,从灯光到摄影师,大家各自分工,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全部拍摄。”《三世书》220日首先发布在“汉网”,随即在天涯等众多网站同时开映[68]
          《三世书》共由76张图片构成。它分为“缘起”、“第一世:琵琶怨”、“第二世:征夫泪”、“第三世:亡国恨”、“终场”五个章节,通过一本古书《三世书》串联[68]
         “缘起”中,一都市女孩徘徊于古老建筑中,恍惚间一位汉服美女飘然而至,递给她一本古书,翻开发黄的书页……“第一世”设定在汉朝,青梅竹马的恋人因为后宫选妃被拆散,女子远嫁匈奴;“第二世”安排在唐朝,相府千金穿上男装在长安街上邂逅少年,一见如故但对方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直至少年出征阵亡;“第三世”转移到明朝,这一世他们生在繁华的扬州,结为夫妻相濡以沫,国破家亡后以身殉国;“终场”里,都市女孩感动之下穿上汉服,愕然回首瞥见一袭熟悉的白衣[68]
三十三、2008427日,韩国汉城陈小末穿汉服守护奥运圣火[69],掀起了海内外同袍穿汉民族传统服装迎奥运圣火的序幕 [70]

         23.jpg 在整个圣火传递过程中,海内外各地同袍穿上自己的汉服以汉民族传统服装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以拳拳爱国之心、无比的热忱迎接奥运圣火,充分体现了汉服复兴与时代发展的高度融合[70]。
三十四、200854日,马来西亚第一届华夏文化生活营圆满落幕,宋豫人前往指导。枫中之人等汉人着汉服行汉礼,学华夏文明[8]
       24.jpg   200853日和4日本着复兴华夏文化,塑造马来西亚为礼仪之邦的宗旨,马来西亚青运大城堡花园支会举办第一届华夏文化生活营。其目标为:推广汉服,让全体马来西亚华人重新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让学员了解华夏文明,学习汉家礼仪。课程内容包括:华夏文明、经典概论、汉服消亡史、华人传统礼仪、着汉服行汉礼。在汉网的郑炳丰先生的穿针引线之下,宋豫人亲自前往教导[71]
         宋豫人,又名宋庆胜,号一晕,河南郑州人,现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华夏(汉)文明研救者之一,其撰文甚多且具有稳固的思想理论体系。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几度涉及东南亚,在网络及媒体上有较高的知名度。著作有《晕语集类》、《论中华民族概念》等等[72]
三十五、2008613日,广汉会歌舞兴趣小组网络召集[73],是首个把汉服与汉舞完美结合推广的社团。

广汉会歌舞兴趣小组是【广州汉民族传统文化研习会】下属的一个兴趣小组,其宗旨是借由舞蹈及歌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加深广州汉友对汉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同时可以借助这种群众喜爱的文娱活动,有效的进行汉文化宣传[74] 2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六、2008105日,大汉之风在无锡掌掴阎崇年,为沉至谷底的华夏文明打出反击第一掌[8]         
        各大论坛主流民意均对美化侵略、杀戮、抢劫、破坏的蛮族文化进行大规模批判。此为华夏复兴之又一标志性事件,唤醒汉家人无数。大汉之风被无锡警方处以拘留15日、罚款1000元的处罚。兴汉界自发为大汉之风捐款。20081020日,大汉之风离开无锡拘留所,兴汉界前往迎接,同日大汉之风返回上海家中,众人为其接风冼尘,媒体亦争相采访[8]

我为什么掌掴阎贼崇年(节选)[76]


26.jpg 一、为什么要采取行动?

阎崇年的价值观已经跌破了人类良知所能容忍的极限,阎崇年借着央视的这个渠道将野蛮、反/动的价值观散布出去,已经四年之久,作为一个文明的中国人愤怒于阎崇年丧失人性,更不能任其毒害国人。


二、为什么不采用和平方式
1、阎把握媒体霸/权,拒绝质疑和沟通。
2、在上海浦东图书馆,阎崇年面对质疑竟然恼羞成怒,还当面对我说,下来要与我辩论三个小时,却最终没有见到他半个人影半点消息。

三、一些名人、媒体过激反应说明了什么?
          打一个知识分子竟可以打成“社会的悲哀”,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管中窥豹”吧,这种本领只有知识阶级才有,至于那些文化水平低下的农民工朋友,他们是不会有这样文雅的抗议,这种表达或许有些自私、有些庸俗,但正是这自私庸俗才衬托出了一些知识分子的大公。”

四、是不是“大汉族主义”?
          设想一下阎的言论是针对某一少数民族的会出现什么后果,毫无疑问,这肯定引起严重的民族冲突,政治风波,阎不被人打死也一定会被关进监狱,非只一耳光而已。

五、意义何在
1、人民需要正义,人民不仅需要今天的正义也需要过去的正义。
          截至20日,人民网投表决,认为阎崇年该打占91.9%,而支持阎的只有4.8%。“掴掌事件”就是在这种极度不公正的舆论环境下的必然后果,捍卫正义这是全体中国人的一致要求。
2、“学术自由”不能超过界限
          一些人依仗着自己的所谓的学术、专业地位,试图把道德、法律把一切问题都装进专业、学术保护圈去,妄图以“学术自由”为名霸占住话语权。胡作非为,这可能吗?
3、历史的责任须由有良知的中国人担当
 


历史的责任只能由有良知的中国人来担当。掌嘴,是一个开始。醒悟的人会越来越多的。

三十七、200812月,在原上海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华夏复社,以大汉之风为负责人[77]。华夏复社是历史最久,最有战斗力,最不畏强暴,也最有开拓力和创新力的团队[78]
         
       27.jpg   汉网上海团队自20051月上海的第一次汉服活动以来,历经四年,总共举办了大大小小近百次汉民族文化复兴活动。上海团队的活动形式与内涵也非常丰富,包括祭祀民族英雄、民俗活动、冠礼昏礼、踏春、读书交流、以及与各类与社会合办的文化展示,把以汉服为载体的华夏复兴运动的影响力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78]
          戊子年末,在原上海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华夏复社,以掌阎英雄大汉之风为负责人。华夏复社秉承大明复社先贤的遗志、加强组织性纪律性、把上海团队的传统凝聚成新的华夏复兴力量,形成一个遵循华夏道义、怀抱往圣理想和古代忠贤无私的奉献精神与互助精神、具备较强的活动策划与执行能力的汉文化复兴群体[78]
三十八、200937日,英国同袍聚会,以巡游方式宣传汉服。是第一次被报道的海外汉服宣传事件,也拉开了全球汉服运动的序幕[80]
        
    28.jpg     煌煌天汉之风,黼黻华裳再现。一群从英国四面八方而来的华人留学生身着汉服聚首在伦敦,发起了英国首次群体汉服宣传活动,揭开了汉服复兴运动在英国的序幕。他们首先去到大英博物馆参观,那里陈列着大量原本属于我们如今却流落异乡的国宝。然后在中国城聚餐,餐后就在中国城进行主要的宣传展示活动,配合精心制作的宣传单,向大家介绍汉服的历史民族意义。最后在英国的标志性建筑大本钟那里我们会有一个小总结和合唱。《重回汉唐》《我的中国心》《精忠报国》这些歌曲,都是海外学子对华夏一腔热情的最好诠释[80]
         汉服复兴运动在海外的展开,将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汉民族独特而博大的悠久文化。汉服的再现,也更加唤起了海外华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与深情。随着首次活动的圆满进行,今后将会更多更严谨的组织各种汉服宣传活动 [80]
三十九、2009325日,明华堂新品发布。提出汉族民族礼服的新概念,将传统与考究的礼服融合于时尚,并且每一处制作都真实的来自历史[82]

       29.jpg   明华堂,于2007年在广州创立,致力于汉民族服饰文化的专业研究与复原工作。2009年“明华堂汉民族服饰研发中心”正式在香港注册成立。创建者兼设计总监--钟毅,强调传统工艺的延续性与严谨性,并认为这是民族礼服的灵魂与价值所在,这决定了“明华堂”的作品从剪裁工艺到面料纹样开发的各个细节都严格忠于传统的气息,而强大的研究与学术团队则使之成为可能[82]
         明华堂为了实现汉族民族服饰真正意义上的“形神兼具”(形指:形制细节工艺,神指:面料纹饰风格)、为了达到可以从任何方面都与和服、韩服同等高度与水平的汉族服饰,将工作与设计重点放到了汉族服饰传统面料的纹饰研究与复原开发上;并首先对明代汉族服饰中最普遍的一些纹样进行了优先的复原与开发,从而完成了此轮新作品中纯粹汉族风格与审美的面料。而这些纹饰之面料,在世面上已经消失了将近有二百年之久,此次明华堂将它们重现,并在新时代之下赋予其新的文化意义与内涵,与大家一起感受这种来自于传承的魅力[83]
四十、2009528日,四川成都民间举办的端午节,签到人数达195人,活动超过240人,观礼人数超过400[84]。是汉服活动规模最大的一次!

    30.jpg   四川电视台(SCTV)已在晚间新闻联播细播了着汉服过端午的报道,一大片惊艳的汉服美女帅哥同袍及着时装来参加活动的朋友。隆重庄严的祭祀,众汉家虔诚庄重的正坐及全程静默的观礼可以证明。六十多人在台上的汉服(秦汉到宋明全部款式全齐)展示让市民惊叹,多采多艺的展示活动让现场台上衣袂飞扬,台下同袍掌声如潮。最后的《汉家衣裳》合唱让同袍全都热泪流淌,哭着唱完最后几句,就是铁石心肠也为之动容流泪[85]
       当日活动内容为:汉家基本礼仪学习,汉服款式和端午节相关知识介绍,端午祭龙仪式
,分组斗蛋比赛,最后总决赛,草地午餐,编系五色丝线,兰汤祓禊,联句联诗,才艺展示,刺五毒游戏,汉服活动全家福合影,列队合唱《汉家衣裳》[8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一、200961日,浙江理工大学生自制汉服学士服,为首次媒体报道实践汉服毕业照[87]
     浙江理工大学05服装设计与工程(2)班的同学,设计师根据周制太学生汉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所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红、黑、白经典搭配的、最简单最接近现代的汉服,成本价每件约50[88] 31.jpg

四十二、2009810日,2009年首届56个民族之花选拔大赛上,兴汉届集体为汉服选手投票,兰芷芳兮,咪小咪,美泪,分别取得网络票数第一名、第三名、第四名的战绩[89],由兰芷芳兮代言汉族之花参加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


32.jpg


2009
首届56个民族之花选拔大赛,是由由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组委会委托亿友网举办的大型选秀活动。以汉服吧为首,汉服同袍们集体为身着汉服的参赛选手投票。最后兰芷芳兮,咪小咪,美泪,分别取得网络票数第一名(41845票)、第三名(27105票)、第四名(22790票)的优异成绩[89]。汉彩特提供三套汉服,赠送给三位女孩[90]。这是汉服运动史上,兴汉届前所未见之团结努力的结果!



兰芷芳兮以现场比赛最高分,高于第二名选手的一万五的网络票数,顺利的成为了汉民族代言人,2009816日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参加亚洲艺术节[91]。这也是首次汉族穿汉服,与55个少数民族同台演出。

四十三、2009812日,西南大学汉服短片《汉家衣裳》,这也是首部汉服短片[9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汉族并不是没有民族服装,只是我们自己的汉家衣裳,已然被我们悄悄遗忘……华忆和夏礼,在西南大学里,因为汉服而相遇。从开始的不解,到逐渐了解汉服复兴者们的酸甜苦辣,从开始的好奇,到后来投入所有自己的爱……汉服,请您归来[93]
      由豆子蔻贴提议,希望拍摄一部关于汉服的片子,因为大家对汉服都有一种很深的感情。很希望能拍一部这样的影片。瞳菀、明觞每天晚上熬夜陪三位导演改剧本,还有编剧之一王璐,熬通宵改了第二个剧本。男主角王爽只有16岁,每天上完课都和女主角进行特训,不停地背台词,为了练好仪态,每晚背台词的时候倚着墙柱,一倚就是好几个小时。拍摄的时候,也是一遍一遍地重来,毫无怨言。女主角赵弈宇,从寒假就开始背台词了,后来剧本改了三遍,她就跟着重新背了三遍。摄像、场记,因为拍摄的时候下雨,经常是场记打着伞,摄像扛着机子到处跑。拍摄时由联通支撑拍摄的经费,并负责剧组众多成员的餐饮费。后勤剧务也常常带着沉重的道具服装,在偌大的几个场地里走动;在最困难最缺人手的时候,毫无怨言地去做很累的工作。在片子制作的后期,华忆的演员赵弈宇和后期人员也是一直一直不停地戴着耳机筛选合适的配乐[92] 33.jpg
四十四、20091028日,“中国装束复原小组”花费两年时间,复原汉、唐、东晋三套衣裳[94]
      组织复原小组的想法在两年多,由扬眉剑舞,花无缺,寒音馆主等人组成[95]。其目的是还原华夏真正风貌,从贵族到庶人,不管是皇室贵族王子王孙,还是官宦士人,兵卒将士,歌舞伎人,宫廷仕女,市井之徒,山野农夫,桑间村妇。都一一还原其风貌,先秦之浑厚,两汉之大气,两晋之风流,六朝风采,唐风倾国,宋明流韵。再现汉人先祖之精神面貌,还原古汉人之风采,近距离了解华夏,带给大家心灵的震撼[94]
34.jpg
      对于有实物出土的服饰,基本上尽可能依照原物尺寸裁剪。其他款式也尽可能多参照俑、壁画实物以及文献复原。除了衣服,还有首饰,鞋帽巾冠,发型妆容配件等等都要一一做出,所以比较困难与麻烦。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面料的局限性比较大,几乎不可能全部找到和古人一样的面料进行制作,复原小组尽最大可能寻找合适的面料,从博物馆、各地丝绸市场选择最好的真丝丝绸[9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运动回顾与前瞻:



        汉服运动迄今已历七载。从无到有,自弱而盛,历经网络之大辩论,民间之实践,中国各地,无不为汉服所感染,直至远播海外。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前进式,从思潮的兴发到网络上激烈的辩论,到走上街头的实践,再到建立相应的团体,最终将以汉服为切入点,再造衣冠上国,兴我礼仪之邦,带来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96]。



        汉服运动从2003年起,从一个人走上街头,到全球兴起的汉服运动,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总结收录,可以看出2003-200404年多为一个人,或国内几个人的小型的聚会活动,2005-2007年,以UFE等儒生为首,在全国各地开展礼制复兴活动;同期还有以溪山琴况的汉服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理论思想,为指导的以地区为单位的,全国传统节日复兴活动。2006-2007年间全国的汉服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更有中央人民政府网汉族形象更正,两会汉服提案等汉服复兴的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自2009年起,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海外华人,也加入到汉服运动的潮流中。


        而2007年后,国内汉服运动遇到了瓶颈期,原因为汉服活动持续三年之久,难出新意却又无从突破,汉服运动发展缓慢。随着同袍人数的增加,汉服运动又凸显地区化的现状。而各地区的活动开始别出心裁,如读经会,歌舞小组,爱好者聚会等,但却从未突破瓶颈期。与此同时,随之而来了许多问题。如网站中,2006年前很多鼓舞人心的汉服运动进展,随着瓶颈期的到来,汉服运动进入一个没有头绪的状态,曾经许多身体力行的复兴者,又转为网络口水论战派.



        其实对于早些年汉服运动的网络思潮,它只是思潮而已,像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样。而辛亥的思潮,百姓零星的去实践它。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就被组织力量组织起来,发挥作用[97]。在未来的几年内,呼唤新模式、组织的产生来,汉服运动不再局限于汉服活动的思路。否则只会导致现在这样局面的加速:大大小小的分裂;各种各样的争论;运动果实为商家做嫁衣,更是枉费当年一拨人的一腔热血[97].




       汉服运动的发展,希望同袍们能凝聚在一起,以组织的形式,走下网络,走入现实,成为汉服运动的中坚力量,推进汉服运动的发展[97]。并且呼唤汉服运动全国总纲领的产生,哪怕只是地区性的,也可以给汉服运动带来焕然一新的局面。



欢迎拍砖补充



       终于写完了,从萌生了开始整理汉服运动大事记,到初稿的完成,竟然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整理工作很困难,因为我加入汉服运动较晚,早期的情况只能参考整理前辈们的日记。而许多网页已无法打开,有时为了寻找一张照片竟然要花费两个晚上。而06年后汉服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更是导致材料浩如烟海,筛选标志性事件则是举步维艰。



        我想,本文收录的人与事,毕竟在汉服运动中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我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网上搜索找寻,但如有不慎遗漏或疏忽的对汉服运动有突破性及推动性的重要标志事件,恳请各位同袍们见谅,也更希望知情人或参与者与我联络,帮助补充修改:兰芷芳兮 QQ 29702063, MSN xuefeihen@hotmail.com。我一定尽快修改,争取早日完成第三稿。



        但由于汉服运动发展到今天的大小事件多如牛毛,希望与我联系的补充信息的同袍可以注明当时详细情况或参考网页,以及该事件的标志性意义,否则恕小女子难以整理,望各位汉服同袍海涵。



随笔一些:

        萌生整理汉服运动大事件的念头,是因为看到许多对汉网分裂,商家纠纷等事件的总结文章。可是那些真正推动汉服运动发展,感动着我们在汉服运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事与人,竟然无人问津。那些曾经感人的,正义的,善良的故事与人,竟然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离开了我们的视野……



        对于汉服复兴这条路,也许我们还要走很久,但是对于那些身体力行的先辈们,让我们感动着的,追随着的事情们,华夏儿女绝不应该忘记。既然知道这些故事应该被收集与记载,那么就由我来先做吧。



        在整理的中,我一次又一次的哭了。当我看到汉服变寿衣之痛,三千年的华夏衣冠,到了今天留在记忆中的竟然只是一件死人的衣裳,我落下了眼泪。当我重温了《三世书》,看到三百年前国破家亡的情景,想到了宁可断头也不剃发的人们,我感动了。今天复兴的路比其他们也真的不算些什么。也想到了天涯在小楼的《一个人的祭礼》,她白色深衣的背影,在众人面前显得那么孤单与渺小,但是她的精神却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加入到这场运动中……

        走在汉服复兴这条路上,走得并不容易与快乐,更多的却是痛与哭。当我们聚在一起,我们相互鼓励,我们并肩作战,是为了找回失落的衣裳,找寻曾经的信仰,更是为了追寻华夏民族曾经的傲骨灵魂。



         复兴汉服,复兴文化,复兴华夏,复兴民族魂魄……不但是我们的心愿,更是我们每个人炎黄子孙的责任。祖先留给我们灿烂的文化,如果在我们手中断裂,我们无颜于列祖列宗,更有愧于子孙后代。振兴中华,做堂堂正正的华夏儿女,更是吾辈乃至后辈的责,历史的史命。


        愿海内外华夏复兴同袍,可以团结力量,共同走在前辈们铺好的道路上,继续推动着汉服运动的前进与发展。尽吾等绵薄之力,再造衣冠上国,重振礼仪之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8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8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归纳的好详细啊。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8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0-1-9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穿汉服却不带帽子,这个不合礼制。男子成年就要戴帽子,这个是规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穿汉服却不带帽子,这个不合礼制。男子成年就要戴帽子,这个是规矩。
zhubin777 发表于 2010-1-9 13:10

谢谢,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9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ossing 于 2010-1-9 16:51 编辑
归纳的好详细啊。楼主辛苦了。
火秋 发表于 2010-1-8 21:10


知道汉服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我本身是个喜欢汉服的人,但是到现在在汉服吧里和复兴的一些街上走的照片,我都觉的不舒服,美丽的汉服,成了这样,粗糙的布料,随便的就披在身上,感觉就象随便一块布围在身上,再加上有的颜色非常不讲究,细节也非常不好。哎,在街上走和疯子似的,

如果中国以前的汉服看起来真象你们图片中的那样,我看没人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7 23:39 , Processed in 0.05699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