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丰城人

汉服运动大事件记(2009年11月 二次稿)——兰芷芳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9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穿个汉服就以为自己回归传统了吗?可笑!古代汉服是很美,可是借宣传汉服挑动民族纠纷的人是个什么心态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骨子里受到了和服与韩服的感染吧,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汉服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我本身是个喜欢汉服的人,但是到现在在汉服吧里和复兴的一些街上走的照片, ...
dossing 发表于 2010-1-9 16:48


汉服,有些人可能是条件的原因,做了,或是买了比较便宜的材质吧。
我当然希望大街上看到的是潇洒美丽的汉服,但也理解他们热爱汉服的心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9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穿个汉服就以为自己回归传统了吗?可笑!古代汉服是很美,可是借宣传汉服挑动民族纠纷的人是个什么心态就不 ...
太阳过敏者 发表于 2010-1-9 17:10

那么穿个汉服又怎么跳动了民族纠纷,要是这样全中国的人都不该穿民族服装 对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9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所有为汉服的复兴而做出努力的人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0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穿个汉服就以为自己回归传统了吗?可笑!古代汉服是很美,可是借宣传汉服挑动民族纠纷的人是个什么心态就不 ...
太阳过敏者 发表于 2010-1-9 17:10


把视野放宽,不要总是盯着某几个居心叵测的人

难道我们连喜爱自己民族的权力都没有吗?

我们穿上民族服装,威胁到谁的利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0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应成为国服!

让汉服在日常生活重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0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虎虎 于 2010-1-10 15:11 编辑

人民网调查.png

直到昨天才知道打阎崇年的原来是汉服帮的人,所以对这事特别关注了一下,附上刚刚搜到的人民网调查载图(当然我是选了第二选项后才得以看到的),说明人们的情绪已经从最初的激烈渐趋冷静,这种态度实际上也是大众对汉服态度的缩影。
大汉之风无疑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这一掌表面上看是打在一个老人的脸上,但实际上是掴在了所有“汉服”爱好者的脸上,“汉服”的形象也必然会因此事而大打折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0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佑我中华!兴复我汉家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到昨天才知道打阎崇年的原来是汉服帮的人,所以对这事特别关注了一下,附上刚刚搜到的人民网调查载图( ...
虎虎 发表于 2010-1-10 14:46

这只是你个人认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0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是我的个人看法,如果其他人认同那也没有办法。
国人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被这个叫大汉之风的人一巴掌打到爪哇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0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汉服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我本身是个喜欢汉服的人,但是到现在在汉服吧里和复兴的一些街上走的照片, ...
dossing 发表于 2010-1-9 16:48



    要穿出风骨来还真不是人人都可的。有那个古典气质的话,粗布也有风华。这个古典气质就要看内涵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0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到昨天才知道打阎崇年的原来是汉服帮的人,所以对这事特别关注了一下,附上刚刚搜到的人民网调查载图( ...
虎虎 发表于 2010-1-10 14:46



   内外兼修同样重要。值得深思。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是我的个人看法,如果其他人认同那也没有办法。
国人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被这个叫大汉之风的人一巴掌打 ...
虎虎 发表于 2010-1-10 20:53

如果一个学者,对于血腥的屠杀可以无耻的说成是民族融合。对于这样的老人,不可以过份的尊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想问问那一身儿多少钱?
太寒碜了就像是披麻戴孝似的。
太贵了劳动人民穿不起,就专门给吃饱饭没事儿干的二代们YY用的。
还什么古典风骨、气质,不就是地主撑得起农民穿不起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太阳过敏者 于 2010-1-11 12:52 编辑
如果一个学者,对于血腥的屠杀可以无耻的说成是民族融合。对于这样的老人,不可以过份的尊重 ...
丰城人 发表于 2010-1-10 22:01



那对不起了,目前所有的历史书写的都是民族融合,你们不妨把教育部和国家历史相关机关工作人员都打一顿。别忘了,当年所谓的“血腥的屠杀”,投降的前明军是主力,例如嘉定三屠的李成栋部,也就是后来的汉八旗,绿营。推翻明朝的李闯败逃之后,参与扫荡明朝残余势力的主力孔有德,吴三桂哪一个不是前明的大汉子民?吴三桂这个前明总兵更是不遗余力的追杀到缅甸,亲手俘虏并勒死了自己皇帝永历朱由榔。屠杀?别忘了,当年秦灭六国的时候,何尝不是血流漂杵,六国人口损失一半,长平屠灭40万赵军的时候又是何其凶残?秦在中原诸侯眼里,何尝不是牧马出身的野蛮西夷?    宣扬汉服倒无所谓,动不动就把所谓“血腥的屠杀”挂在嘴上才真是别有用心。当年朱元璋一句湖南皆杀,屠杀的荆湖南路千里无人烟,以致现在的湖南人都是江西迁来的,称其为老表,这些历史,某些人从来不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对不起了,目前所有的历史书写的都是民族融合,你们不妨把教育部和国家历史相关机关工作人员都打一顿 ...
太阳过敏者 发表于 2010-1-11 12:42

你所谈到的“湖南皆杀”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我会去查查。
但据我所知,江西人迁入湖南是在清初,而老表一词虽然与朱元璋有关,但并不是你所说的原因。
清初,四川千里无人烟。由湖南湖北强迁大量人过去,再由两江西迁人去填湖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师子吼 于 2010-1-11 13:14 编辑

本来不喜欢引大段文章,不过资料太多,又懒得手打。给大家介绍一下燕王扫北。资料后附,我只说一下我了解的。我经常去河北的一个村子,叫毛尔寨,原名猫儿寨,这个地方当年在燕王扫北时,村里的人被屠光了,只剩下一只猫活着,所以起名猫儿寨。这个村里的人都是从山西迁过来的,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经常回山西老家。

燕王扫北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冀南一带许多人祖辈相传,他们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民来到这里的。说在明初燕王扫北,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百姓惨遭杀掠,逃亡殆尽。北方大地人烟荒芜,十室九空。明朝政府就从人口密集的山西组织大批乡民,在洪洞县大槐树下集结,发给凭照川资,强行迁往各地。所以,本地古来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
  民间传说中的明初大批迁民与燕王扫北有关。燕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名叫朱棣,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永乐皇帝。称帝前曾为燕王,建藩于北平(今北京)。关于燕王扫北一事,史书上未见有记载。燕王镇守的北平一带地处国家的北方,是他统治的势力范围,他为何要去扫北呢?显然,民间流传的“燕王扫北”之说是难合情理的。
  那么,“燕王扫北”之说究竟是子虚乌有还是事出有因?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了使朱家天下代代相传,首先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作为他的继承人。但是朱标短命早亡,朱元璋又立朱标之子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由朱允炆继位,就是建文帝。燕王朱棣是建文帝的叔叔,雄霸北方,手握重兵,对这个年幼文弱的侄儿不甘臣服。建文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纳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等人的削藩建议,先后将他的几位叔叔周、湘、代、吝、岷诸王加以罪名罢官废黜。燕王看到自己也将不保,便借口朝中出了奸臣,要为建文帝“靖难”,并援引朱元璋的《祖训》,以“清君侧”为由,在北平首先发难,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兵,号“靖难”之师,一路杀往南京。沿途经河北、河南、山东、皖北等地,遭到政府军和人民群众的反抗和阻挡,反复拉锯作战。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在真正(今正定)、顺德(今邢台)、广平、大名等大肆杀掠。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一仗,燕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经过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打下南京,当上了皇帝,随之对忠于建文帝的官员、军队和反抗过他的百姓大肆报复,杀无遗类,致使冀鲁豫等广大地区人民又一次遭受屠戮,加剧了这些地方的灾难。据《洪洞古大槐树志》记载:民间盛传,燕王发起“靖难”之师,打的旗号是要打到南京去扫祭南京城的功德碑,也就是皇族的祖宗碑,所以又称为“燕王扫碑”。看来,邯郸一带传说的“燕王扫北”似应是燕王扫碑的同意之误。
  至于洪洞大批迁民,据史籍记载早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就开始了。元朝末年,由于兵乱蝗疫、天灾人祸造成中原广大地区民不聊生、非逃即亡。明朝建立后为了恢复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朱元璋采纳郑州知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实施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不过在燕王“靖难之战”后,冀鲁豫广大地区的人民饱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史书记载“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特别是河北这块地方,到处是“青燐白骨”,满目荒凉。“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明政府不得不兴起又一次的移民高潮。从洪武元年到永乐十五年,这种大规模的活动持续了长达五十年之久,明初的这项移民屯田振兴农业的措施,对恢复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巩固明朝政府的封建政权是有积极意义的。

摘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453434.htm?fr=ala0_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段历史也是第一次听说,好残酷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对不起了,目前所有的历史书写的都是民族融合,你们不妨把教育部和国家历史相关机关工作人员都打一顿 ...
太阳过敏者 发表于 2010-1-11 12:42



    来历
  江西人对“老表”的青睐由来已久,最早的说法恐怕要追溯到图腾时代。据考,“表”在旧时多指木,如《宣公十二年》:“明日,以表尸之,皆重获在木下。”杜注:“表,所指木。”而清江吴城遗址发掘清理出商代红土祭坛“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柱洞上百个,多成行排列或间有错叠。”这显然是江淮流域及江南展延区东夷族群原始崇拜物教图腾表柱信仰。在商中期到战国末“老表”就有文字记载。于是便有说法说“老表”本是图腾表柱的土俗语,是图腾印象在江西族群中的记忆残留。
  民间的说法则更有多种说法:
  1、元末明初之际,湖南湘东许多地区因战乱而一片荒芜,大批江西人迁入湖南。后来在明清之际又有大批江西人迁入,甚至有些地方十户之八九来自江西。而这些迁入湖南的江西人后代回到江西祭扫祖陵时,喜以老表称呼当地的江西族人,意为表兄堂亲。此即江西填湖广的相关传说,也是关于老表一词起源最为流行的说法。
  2、朱元璋未当皇帝时遇难获救,为了报答当年江西人的恩情,许诺若得天下,江西人遇事可以老表名义直接找他。
  3、源于赣南客家地区,从粤东迁来的广东人称当地人为“老表”(因为两地人同是客家人),后来流传到江西全境,成为“老乡”的别称。
  4、江西自古盛行道教和风水之术,附近省份的人看风水喜欢请江西的风水先生,作为风水术士,表盘是必带之物,外省人便以老表称呼这些江西风水师。久而久之,也就用来称呼所有江西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对不起了,目前所有的历史书写的都是民族融合,你们不妨把教育部和国家历史相关机关工作人员都打一顿 ...
太阳过敏者 发表于 2010-1-11 12:42



    来历
  江西人对“老表”的青睐由来已久,最早的说法恐怕要追溯到图腾时代。据考,“表”在旧时多指木,如《宣公十二年》:“明日,以表尸之,皆重获在木下。”杜注:“表,所指木。”而清江吴城遗址发掘清理出商代红土祭坛“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柱洞上百个,多成行排列或间有错叠。”这显然是江淮流域及江南展延区东夷族群原始崇拜物教图腾表柱信仰。在商中期到战国末“老表”就有文字记载。于是便有说法说“老表”本是图腾表柱的土俗语,是图腾印象在江西族群中的记忆残留。
  民间的说法则更有多种说法:
  1、元末明初之际,湖南湘东许多地区因战乱而一片荒芜,大批江西人迁入湖南。后来在明清之际又有大批江西人迁入,甚至有些地方十户之八九来自江西。而这些迁入湖南的江西人后代回到江西祭扫祖陵时,喜以老表称呼当地的江西族人,意为表兄堂亲。此即江西填湖广的相关传说,也是关于老表一词起源最为流行的说法。
  2、朱元璋未当皇帝时遇难获救,为了报答当年江西人的恩情,许诺若得天下,江西人遇事可以老表名义直接找他。
  3、源于赣南客家地区,从粤东迁来的广东人称当地人为“老表”(因为两地人同是客家人),后来流传到江西全境,成为“老乡”的别称。
  4、江西自古盛行道教和风水之术,附近省份的人看风水喜欢请江西的风水先生,作为风水术士,表盘是必带之物,外省人便以老表称呼这些江西风水师。久而久之,也就用来称呼所有江西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7 15:51 , Processed in 0.04778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