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jandcyz2008

读书频道----尽享财经智慧 (2) (重磅推荐) “蚁族”创业者疯狂造富历程:圈钱 ☆ 早知道就这样管钱 94页1405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报道,当前我国主要产业产能利用率只达到60%到70%,正常情况应该在80%左右。我国电石产能利用率只有68%;焦炭产能闲置近亿吨;甲醇产能闲置过半。据行业协会统计,在建的电石、焦炭和甲醇产能还有约700万吨、3000万吨和860万吨。此外,部分无机盐、无机碱、化肥、农药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

  《经济参考报》2010年1月12日声称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理由是市场经济下的投资主体很多,必然会造成投资过度。我觉得这样的记者实在是对企业太不了解了。假如市场上的投资主体都是市场化的投资主体的话,有哪个老板愿意将资金投到一个过剩的行业?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能过剩是常态,今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能过剩居然还是常态,那么是否能够直接得出结论说产能过剩是经济的常态?也就是说世界的各个经济体只要发展经济就会经常性出现产能过剩?经济就等于产能过剩?

  近年来存货占投资比重的低水平是建立在出口高速增长的前提之下的。众所周知,中国出口的商品大多数是低附加值的产品,比如纺织服装很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也就是说中国的出口商品更多地是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而非绝对优势的产品。那么,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和劳动力的成本将不可避免地上升,原有的比较优势产品无法也不可能长期持续。事实上东南亚国家如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在同类产品上的优势正在快速和我们接近。当我们的比较优势消失的时候,产能过剩会不会再次出现?

  投资冲动为什么无法抑制

  如前所述,中国的高储蓄率为高投资率提供了资金来源,由于储蓄中的主要部分是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因此投资冲动之所以无法抑制,首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和政府手里的钱太多了,而资本必然要逐利的。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固定资产投资是由政府和国有及控股的企业来主导的,其投资行为很难受到市场规则的约束。在以GDP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下,通过投资扩大GDP成为地方政府提高“业绩”的捷径。具体的表现就是中国地方政府欠银行很多钱,现在的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8、企业的钱花到哪里了(3)
《谁在绑架中国经济(教会你如何解读中国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木棉小树

  额大约在8万亿左右。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也在不断提升。以成都市为例,成都市国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四季度,纳入统计的230户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84.9%,比2008年二季度末的77.1%有较大上升。做企业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样的资产负债率对于一个企业意味着什么。一旦央行为防止通货膨胀提高利率,这些企业马上就会面临财务困境。

  第三,投资冲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成本太低。在1996年5月1日之前,银行1年期存款利率还维持在9.18的水平之上,但是从此就开始了漫长的降息之旅。在1999年12月1日到2006年4月28日长达六年多的时间里,一年期名义存款利率(扣除利息税)居然一直维持在1.8的水平,2002年2月21日到2004年10月29日的两年又八个月的时间中,一年期银行存款名义利率只有1.58。与此相对应的是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长期徘徊在6个点左右的水平,导致中国的银行业在1999年之后长期维持着3-4个点的高存贷差(世界平均水平是1-1.5个点)。这使得银行的“放贷冲动”和企业、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一拍即合。下图是银行贷款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对比(1995年之前的数据没有找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计算绘制。

  资料来源:1994-2008年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2009年的数据来自央行网站2009年统计数据。

  上图是1994年到2009年金融业贷款结构。从这个图可以发现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从2001年开始,中长期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急速上升,从2004年开始中长期贷款比重开始超过短期贷款的比重。我觉得这可以理解为贷款人开始用银行的钱而不是自己的钱去赚钱了。假如经济出现周期性低谷的话,这种情形将会十分危险。尽管我没有仔细研究过国外的企业财务状况,但是我曾经对一些香港企业做过研究,他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负债率相当的低,即使是地产公司通常也不超过20%,而且是以短期流动借款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加息一定会导致依靠长期贷款作为经营资金来源的企业陷入困境。所以,加息周期的来临,将是中国企业面临大浪淘沙的又一次“洗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9、进退“两难”?(1)
《谁在绑架中国经济(教会你如何解读中国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木棉小树

  中国经济“三段论”

  至此,GDP在生产层面和收入层面的分析走完了一个循环,所以我可以对上述分析进行一下总结了。通过上述分析我发现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之后的历程可以根据其经济运行特点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段,因此我不妨将其称之为“中国经济三段论”。

  1.1978-1993

  这一时段的经济运行的特点是:

  从生产层面看,尽管这一时期GDP的波动较大,但是GDP的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相关性十分明显,消费率长期稳定在60%-70%之间,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典型的“投资-消费”模式。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投资率,消费率、储蓄率和财政收支结构与国际相比基本上都没有异常差异。尽管投资率较高,但考虑到当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初期和计划体制的因素,投资率偏高属于正常。因为从国际比较看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在经济起飞阶段的投资率也比较高。货币供应量在这一时段的末期增长很快。外贸依存度在90年代开始快速提高

  从收入层面看,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变动表现出高度相关性,居民收入的增长在大多数时候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连续下降。收入分配的合理性为“投资-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这段时间,我所在的地区基本上风调雨顺,尤其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实行的那几年。家里分了头牛,为饲养她我课外时间的工作量严重增加。小麦的亩产量最高超过500公斤,导致每年收割期间我都累个半死。尽管期间经历过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但乡亲们的存折上的余额仍然在持续快速增加。1991年前后乡亲们开始大规模地翻盖新房。但这一时期的后几年粮食作物收益锐减,乡亲们开始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这段时间民风依旧淳朴,但后期一度造假现象猖獗,有个地方的乡亲们就是造假农药捞到第一桶金。后期出现的不好变化就是:村里的保健站没有了,保健站的“赤脚医生”成了个体诊所,看病要花钱了;农田水利设施和树林开始遭到破坏;“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原来公社的三所初中剩下了一个,学生辍学现象严重。对我个人来讲,我至今最美好的回忆都在这个阶段,到现在我时常还会梦到儿时的青瓦绿树碧水蓝天。

  2.1994-2000

  这一时段的经济运行特点是:

  从生产层面看,GDP的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仍然高度相关,尽管投资率在持续下降,但是和前一时期相比整体水平仍然提高了。消费率在迅速跌破60%之后又缓慢回升到60%以上。尽管外贸依存度在1994年大幅提高之后又逐步开始下降,但是净出口率明显提高并开始始终保持正值,这说明这一阶段投资方向已经开始在“内需”向“外需”摇摆,“情人”的出现开始导致投资和消费的“夫妻感情”出现裂痕。

  从收入层面看,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增长的变动相关性明显下降,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开始低于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95年触底反弹,并且走出一波单边上扬的“牛市行情”。同时财政支出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导致内需增长的基础遭到破坏。

  这段时间,我的家乡不再像上一阶段那样风调雨顺,粮食作物比例下降严重,经济作物开始占统治地位。摩托车代替了单车,娶媳妇的“代价”明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和树林遭到严重破坏。民风开始变得不那么淳朴,但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我的同龄人和更小一点的小青年几乎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了。由于我这段时间离开家乡上学和工作,因此其他的就了解不那么深入了。但有一个不好变化就是这个时段乡里的医院基本上成了摆设,大家有较大的病都直接去了县医院,再严重的就去外地。对我个人而言,大学里学无所成,期待中的浪漫爱情也并未如愿出现;工作后一方面时刻夹着尾巴做人,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9、进退“两难”?(2)
《谁在绑架中国经济(教会你如何解读中国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木棉小树

  一方面感觉收入严重跟不上物价,因此本阶段挫折感十分明显。至今我最丑陋的回忆都在这个阶段。

  3.2001-2009

  这一时段的经济运行特点是:

  从生产层面看,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平稳增长导致投资率再上一个台阶,GDP的增长和投资率的增长一如继往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消费率不断快速下降,并且在2006年开始跌破了50%。与之相对应的是,外贸依存度和净出口率大幅升高,并且在2007年分别达到了67%和8.9%。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模式在本阶段彻底演变为“投资-出口”模式,“情人小三”就差转正了,内需这个“黄脸婆”彻底被投资这个“薄情郎”所抛弃。

  从收入层面看,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远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继续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超过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财政支出结构与国际社会相比其中国特色更加明显,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结构越来越不合理,内需增长的基础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具备。

  这段时间,由于我家乡在当地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因此这些年经济上取得长足进步,农民变得比较富裕,除了基础设施外在物质生活上和城市水平快速接近。但不好的变化是:我们村连幼稚园都没有了,孩子们需要到外村去上幼稚园,并且相近的村庄将小学开始合并;乡亲们变得不再淳朴,什么事情都“利”字为先并且一个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社会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贫富差距开始变得明显。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村村通公路之后由于没有人负责维护,现在的路已经烂掉了。对于我个人而言,记忆或者经历已经无所谓美好或者丑陋,只是开始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因后果

  通过本部分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的“前因后果”全部指向1994开始的那次财税体制改革,这次改革使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消费”完全转变为“投资-出口”模式。转变的原因有三点:产能过剩、消费不振、储蓄率过高,结果到了今天这三大原因不但依然如故,而且和1994年之前的指标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就是说,改革的“前因”犹在。

  但是,在三大原因中,产能过剩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消费不振和居民储蓄过高是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问题,这三大问题和外部需求毫无关系,打个比方,让“情人小三”来处理“原配夫妻矛盾”只怕是越帮越乱。如果“投资-出口”模式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的话,这种模式本身无可厚非,德国几十年如一日向全世界输出“Made in German”,但丝毫不影响德意志共和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如果这种模式是通过“看得见的手”干预价格来实现的话,就会出现下面的“后果”:

  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风险

  从逻辑上来讲,出口相当于赚外国人的钱在本国花,那么,把本国的商品卖到国外意味着本国商品总量在减少;赚外国人的钱在本国花意味着市场上流通的钱在增加;商品越来越少,钱越来越多,这不是吹泡泡是干什么?除非把赚到手的外国人的钱在国外花掉。

  从现实中讲,干预价格促进出口就必须用本币买外币,就等于变相地投放货币,就会形成上面所说的钱越来越多,商品越来越少。房地产近年来之所以在中国能够成为从上到下万众瞩目的焦点,资产泡沫是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房地产在中国是“果”不是“因”,就房地产论房地产是无法从经济层面认清问题所在的。炒楼、炒股、炒红木家具、炒普洱茶、炒大蒜、炒绿豆 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炒”嘛。钱多了总得有个出路啊。所以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家感受到的物价上涨现象就越明显。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这个问题和资产泡沫及通货膨胀一脉相承,因为通货膨胀一方面会导致实际利率的下降从而使依赖银行存款生存的低收入者的利息收入下降,另一方面又导致低收入者的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9、进退“两难”?(3)
《谁在绑架中国经济(教会你如何解读中国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木棉小树

  活支出成本不断上升。劳动者的收入成了“夹心饼干”两头受挤,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不断增强。

  地区差异不断扩大

  由于国际贸易必须倚赖海运来实现,所以出口制造企业必须尽可能地靠近港口以获得竞争优势,这样资源配置就会自动向沿海地区倾斜,消费也会越来越向沿海地区集中,内陆地区的经济相对会越来越落后,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难以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出口赚钱太容易,因为出口不需要做研发,不需要做销售渠道,只需要按照订单来生产。这样会导致企业专注于简单的规模经营,而不会通过研发投入和技术进步去实现所谓的“调结构”。而当规模扩大到极致甚至到了用8亿件衬衣换1架飞机的时候,再往出口领域投资就有风险了。但是资源配置结构的扭曲导致非出口领域的投资回报也产生扭曲,所以出口领域赚的钱只会去炒楼炒股,而不再去投资实业,这也是房地产价格在中国一涨再涨的重要原因。

  就业结构被扭曲

  “投资-出口”模式就意味着资源要向制造业配置,而制造业所需要的主要是工人,而不是大学生。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服务业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发展。

  受制于人

  “投资-出口”模式等于把资源以一种“押宝外需”的方式配置在了制造业方面。那么,外部需求一旦出现波动,其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冲击可想而知,想必很多出口企业现在仍然会对2008年底和2009年初的那段时间心有余悸。换句话说,“情人小三”偶尔玩玩刺激或者浪漫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持不住要动真格谈婚论嫁多半会麻烦缠身,两毛钱的韭菜,动不动拿你一把很难受啊。

  所以,在多年的超低利率和宽松财政政策的“肥沃土壤”下,“投资-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所产生的“后果”在中国长势喜人硕果累累,产能过剩、消费不振、投资率和储蓄率高企的“三大中国经济顽疾”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葵花宝典”还是“独孤九剑”-目的和手段

  从中国经济运行的结果来看,“投资-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看来肯定不是“独孤九剑”,是不是“葵花宝典”现在还很难武断地得出结论。

  2010年前后,专家们和媒体们不断指出中国经济“两难问题增多”,学术界对这种“两难”也做了多方探讨。目前普遍认为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六个方面:控房价和“保支柱”、保增长和控通胀的矛盾、保增长和调结构的矛盾、提高居民收入和增加企业、国家收入的矛盾、扩大赤字和增加税负的矛盾、经济增长和货币宽松尺度的矛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6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2010)上表示,我国宏观经济面临六个“两难”选择是:经济刺激政策是退出还是不退出、房地产价格调控力度如何把握、收入分配怎样调节、如何推进资源和能源价格改革、人民币汇率该不该升值以及怎样扩大出口。尽管不同声音认为的“两难”问题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是大同小异。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和以往学术界的多次进行讨论的情形一样,这次探讨依旧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技术手段讨论。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指出:任何事物都包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并正确解决主要矛盾,就可以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推动事物发展。那么,这么多的“两难”事物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些选择中哪些是目的哪些是手段?目的和手段之间的矛盾又是什么?是不是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如果不把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手段彻底澄清并找出主要矛盾的话,问题的讨论很可能一再地进入误区。中国的理论探讨很多时候更像是禅宗的玄学:风吹旗动;一僧曰是风动;一僧曰是旗动;问于师,师曰既非风动,亦非旗动,是心动。

  所以,我们必须把衡量经济发展手段的标准和依据建立起来,这个标准和依据就是国民经济发展或者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9、进退“两难”?(4)
《谁在绑架中国经济(教会你如何解读中国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木棉小树

  济增长的终极目的。这才是衡量和评判经济问题的“尺子”,这才是经济发展的“纲”,其他任何具体的技术性问题都是“目”,“纲举”才能“目张”,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自然就迎刃而解。否则,任何关于国民经济调控手段的讨论都会变成公说公理婆说婆理的“口水战”。其结果很可能是当我们有一天终于爬上梯子顶端还没有来得及欢呼的时候,蓦然回首,却发现梯子根本就搭错了墙头。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向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不断迈进过程中的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这一过程中的经济实践。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当中所总结出来的价值判断标准也理所当然应当成为经济实践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一判断标准就是“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所以,判断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就要看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是否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就是衡量和判断经济问题的唯一标准。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知道“增长”是不是等于“发展”,也才能知道“投资-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究竟是“葵花宝典”还是“独孤九剑”。“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的要求是: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应当是全体国民安居乐业,而安居乐业用经济学术语来表达无非就是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当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时,我们惊奇地发现科学发展观和宏观经济学的目标居然惊人地一致!

  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那么,“投资-出口”模式所带来的资产泡沫(比如高房价)、通货膨胀压力、收入差距扩大、地区差距扩大、资源配置结构扭曲和产业结构升级等问题都是不全面、不协调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办法。要统筹发展经济就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而目前的“投资-出口”模式已经导致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不平衡、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那么这种模式就应当通过“看不见的手”引导其向“投资-消费”模式转变。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也许改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的经济增长未必能够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但是,如果不改变这种增长模式,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一定无法实践科学的发展观。

  但是,仅仅通过演绎推理就得出“投资-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葵花宝典”的结论是不够的,另外一个逻辑方法是归纳推理。如果说多年前我们的改革开放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的话,那么,在今天当我们和世界经济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外部的经验和教训一定可以带给我们启迪。世界上依靠“投资-出口”经济增长模式的国家似乎有不少,直觉上前有日本和德国,后有南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近有“小弟弟”越南。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借鉴?牛顿说他所取得的成就,无非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么,中国经济能否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未来无法预知,但历史一定可以告诉我们规律。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1、两条死结(1)
《谁在绑架中国经济(教会你如何解读中国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木棉小树

  时光飞逝,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入了2010年。中国经济在新年伊始出现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2009年,中国经济出现“V型反转”,并且成功“保8”。举国上下为之振奋。“坏消息”是:继2009年美国和中国大打贸易战之后,美国朝野上下又开始拿“人民币升值”说事,国际社会也紧随美国纷纷鼓噪不已,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早在2008年底,国际社会就有声音指出中国应当为金融危机负责。2009年1月2日,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的专访时就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的部分成因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导致全球经济失衡,而充盈的资金又导致美国投资者购买高风险的资产。西方的某些学者们也纷纷声称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的高顺差才是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2010年新年的时候,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新年(Chinese New Year)》的文章,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保罗认为如果人民币拒绝升值,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还应当更激进一些。美国当地时间2010年4月1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Joint Economic Committee)作证时,发表了被外界视作其迄今针对人民币的最强硬言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了,美国应该继续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如果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确实太大,美国对人民币汇率有非议倒还可以理解,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2010年6月16日居然也表示人民币升值符合中国利益。并且认为从全球其他地区的角度来看,中国应当尽快重估人民币币值。这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何况这两年来国际社会还有一种论调是人民币汇率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

  伴随着上述好消息和坏消息出现的同时,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一些不好不坏的消息:自2009年初开始的新一轮楼市暴涨潮终于让决策层忍无可忍,在又一次连续发布调控政策都无法抑制其价格疯涨的情况下终于重拳出击;大蒜、绿豆这些过去从来没有人注意的“边缘蔬菜”和“边缘杂粮”突然成了“热钱”炒作的对象。之所以说这些消息不好不坏是因为这些年老百姓对此类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我始终认为,经济的本质是“流动”二字。从表象看,经济就是商品要素的流动;从本质看,商品要素流动的背后其实是“货币的流动”或者“钱的流动”。这就是为什么钞票发行会被叫做“流动性”的原因。经济各要素的循环就相当于一个封闭系统中的货币流动循环。所以,管理经济的直接对象就是“货币”:总量和流向。

  管理货币总量的手段就是经济学上所谓的“货币政策”,包括利率、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和央行票据什么的。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手段,因为如果连总量都控制不好就谈不上引导流向了。总量过多会导致“泛滥”,总量过少会导致“短缺”。“泛滥”导致货币胡乱流动,跟水渠的水溢出来的道理一样。“短缺”导致货币不流动了,类似于水渠里的部分渠段干涸。而中央银行的作用就相当于是蓄水池。

  管理货币流向的手段就是经济学上所谓的“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政府花钱的方法)。财政政策相当于修建水渠和水闸,根据每块土地的具体情况决定往哪里放水灌溉以及放多少水。

  所以,政府调控经济就应当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大工具来进行。但是由于政府在既控制货币总量又调节货币流向的时候容易出问题,有点类似于既当会计又当出纳钱和账不分家。因此在成熟的市场制度下就把这两项职能分离开,货币政策归中央银行管,政府就只负责通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1、两条死结(2)
《谁在绑架中国经济(教会你如何解读中国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木棉小树

  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的运行。所以大家才会看到以美联储前主度格林斯潘为代表的各国央行行长要发布政策的时候万众瞩目,绝对地拉风。

  至于每块土地是种田还是建工厂建酒店,以及购买种子化肥原材料人工等交易事项就应当由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去解决。

  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就是:有一帮贪得无厌的投资银行家们在一块地上搞了一个大家都看不见摸不着的很炫的产品叫“次级债”,炫到一般人根本不懂这各产品是什么东西。这些名动江湖的投资银行通过华丽的包装手法把“次级债”包装成系列产品,然后吸引大家来交易,把其他土地上流动的水都给吸引过来了并且越吸越多。结果有一天大家发现这个产品根本就是“垃圾”,但是为时已晚,大量的水被吸在这里不流动了,于是蓄水池的水位在下降,导致好多土地都缺水了-金融危机就爆发了。用经济学术语解释就是:货币流动速度变慢,对货币需求量就增加,这就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为什么2009年3月份决定要回购超过一万亿美元国债的原因,经济学术语叫做“注入流动性”。

  这样,从流动性的角度来看,中国现在面临的流动性路线图是:

  控制资本流动和汇率-外贸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升值压力和流动性泛滥 害怕增强升值预期不敢加息 流动性进一步泛滥。这分明是一条恶性循环的死结!

  从GDP增长的三大需求来看,中国GDP奇迹路线图是:

  老百姓没有钱也不敢花钱-内需不振-1994年改革汇率-投资向出口领域配置-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和外汇储备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和低成本劳动力-老百姓更加没有钱也更加不敢花钱。这同样是一条恶性循环的死结!

  但是我发现这两条死结居然在两个点上纠结在了一些,就是汇率和利率。提高利率可以收回流动性,而升值则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停止流动性的不断注入,更可以改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难道,人民币的汇率真的出了问题?难道我们真的不敢加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2、人民币汇率是怎样炼成的(1)
《谁在绑架中国经济(教会你如何解读中国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木棉小树

  长期以来,我始终不知道人民币汇率是如何形成的。直到2010年4月份我看到北京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周其仁教授在《经济观察报》上的一篇专栏文章才解开我心中的这个谜团。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形成人民币汇率的市场特征》。由于周其仁教授的一些观点我个人并不认同,因此我借鉴了他的一些内容结合我自己的理解对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总结如下。

  在自由浮动汇率下,外汇交易都是通过一个庞大的由全世界的银行构成的无形市场来完成的。银行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只是一个中介,或者是外汇交易的载体。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银行自由进行外汇买卖。那么汇率就是由两种货币之间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

  但是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却不是这样,通常都会设立专门的外汇交易市场。这个市场在概念上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农贸市场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这个市场交易的对像是货币。有形外汇市场当然也可以延伸到本国的银行领域,但是有一点,这个市场无论如何延伸,都不能超出国界。也就是说固定汇率国的货币和外汇的交易,都只能在国内完成。

  中国的外汇交易中心也是一个有形市场,这个市场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部在上海外滩中山北一路15号,曾经的华俄道胜银行旧址。那么这个市场怎么形成的呢?

  1994年之前的中国有外汇交易,但没有统一市场。那时中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和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及拉丁美洲国家一样,当时的币值显然被严重高估了。所以直接的表现就是外汇长期短缺。既然外汇短缺,那么你要用人民币买外汇就得出高价才能买到,否则大家都不愿意按照官方牌价卖。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黑市交易,导致政府买不到足够的外汇。当年北京有一批外汇“倒爷”都靠这个发了财。但是打击黑市交易终归不是办法,于是政府在八十年代“改堵为疏”,一方面逐步提高外汇收购价,另一方面推出“外汇留成”制度和“外汇调剂中心”,即允许创汇企业留下20%的外汇并可以把这部分外汇拿到“外汇调剂中心”去卖。市场交易的结果自然是“外汇调剂中心”的价格比官方牌价高出很多,由此到了1993年汇率改革之前,中国全部外汇的80%来自于调剂中心而非官方交易。于是中央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汇率双轨的合并,把分布于各地、分散定价的外汇调剂中心,整合成统一竞价的外汇市场,这就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由来。尽管这个交易中心从表面上看已经和通常的市场没有什么两样,但是这个市场却有不同于一般市场的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1.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是一个仅仅设在中国的市场,在世界其他地方别无分店。人民币和外汇的买卖只能在中国进行,这和大多数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的外汇市场一样。打个比方说,如果你有美元,你在世界上实行自由浮动汇率的国家买日元或者欧元都可以通过银行买到。但是如果你要用人民币买外汇或者用外汇买人民币就只能上中国来。

  2.“会员制”交易

  中国的外汇交易和大多数外汇交易最大的不同的是:即便是在国内,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也不是谁都可以进来买卖的,只能是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的审查批准在中国有权合法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组织(包括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的外汇,无论是贸易顺差、外国直接投资,还是所谓的“热钱”,都只能和这些会员进行交易。所以,中国的外汇交易主体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而不是外汇持有者和需求者。

  3.超级会员

  尽管中国的外汇交易主体不是实际的外汇持有者和需求者而是银行,但是银行之间买卖外汇仍然也会受供求机制的影响。但是,问题在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有一个巨牛叉的客户:中国人民银行。之所以说央行巨牛叉,是因为央行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最大的买家,在这个市场上买入了进中国外汇的绝大部分。我们2010年上半年结余的2.5万亿美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2、人民币汇率是怎样炼成的(2)
《谁在绑架中国经济(教会你如何解读中国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木棉小树

  外汇储备就是央行从这里买进来的。大家可能要问:其他银行手里收购回来的外汇可以不卖给央行啊?你不卖?央行拿人民币砸晕你!中国是外汇过剩没地方花,你不卖留着当废纸?央行买外汇出价最高,银行从企业和个人手里收购的外汇转手卖给央行赚钱最多,哪个银行会和钱过不去?央行出价高是因为央行有的是人民币,不就是纸么,印就是了。于是截至2010年5月份,央行共累计发行18.7万亿元人民币(央行网站数据)用于在外汇交易中心收购外汇,占同期货币总量M2的比重为28%(2010年5月M2总量为66.34万亿元)。人民币汇率就是这样形成的。

  有这等稳赚不赔的好买卖,我们自己也去收购外汇转手卖给央行赚利差如何?sorry,我们不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会员,不能入场交易。

  既然中国人民银行买这么多外汇需要发行这么多货币,而这些货币又没有对应的商品生产,岂不是会引起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吗?当然会了,上一章我们分析汇率的时候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了,大家自己对比一下工资的增长和物价的增长就知道了,越涨越高的房价不就是用钱堆积起来的么?那么央行能不能不要再发行人民币买外汇了?我们先推理一下央行停止购汇的结果。

  第一,如果央行停止购买外汇那么银行立马就慌了,收购的美元不能保证顺利卖给下家赚取利差了;不但不能赚取利差,万一买家出价一下跌就会赔钱。市场供求关系瞬息万变,谁知道价格会怎么走。何况中国目前是外汇过剩没地方花,银行自己收购这玩意干什么。然后银行就不买企业或者个人手里的外汇了。

  第二,银行不收购外汇了,企业和个人赚取的外汇在国内又不能花,做进口生意又不能保证赚钱,再说进口生意要赚钱又怎么会卖给央行那么多外汇呢?于是企业和个人赚取的外汇马上变成废纸一张,当手纸用吧太硬太小,而且万一上面有进口病菌麻烦就更大了。于是企业和个人等外汇持有者就会降价抛售美元买人民币。那么人民币的汇率就一定会升值。

  第三,企业出口赚取的外汇能够买到的人民币越来越少,也就不能保证所有的外汇都能够换成人民币,因为人民币的总量在一定时期内就那么多,那就只有把外汇拿到国外花掉。这样就得开放资本市场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人民币升值和资本市场开放,这和现在稳定人民币汇率的目标就形成了矛盾。通过上面的推理,我们发现自由浮动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是一对孪生兄弟。其实汇率既然是不同货币之间买卖的价格,那么货币不能自由流动又哪里来的自由浮动汇率。

  所以,要维持人民币的汇率,央行就必须不断地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收购外汇。要不然怎么会有2.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呢?我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网站上一查,美国的广义货币M2总量到2010年5月份不过8.58万亿美元-哇噻,美国发行的货币有29%被我们用人民币买过来了!央行太厉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3、流动性是怎样炼成的(1)
《谁在绑架中国经济(教会你如何解读中国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木棉小树

  货币发行量M2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以及CPI是衡量流动性最好的指标。我们就根据这几个指标从数据上衡量一下中国的流动性泛滥是怎样形成的。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绘制,银行贷款单指人民币贷款余额。

  资料来源:根据利率调整情况绘制,其中1999年到2008年的存款利率扣除了利息税的影响。

  上面的这两个图说明了以下问题:

  首先,中国的M2占GDP的比重跟日本、泰国的一样,都是大牛市的图形。在我们上一章所分析过的国家中,尚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M2/GDP的比值达到1.8,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比例。

  1.1986年到1993年间,M2和银行贷款占GDP的比重变化几乎完全同步,说明银行新增贷款是发行货币的主要手段,这和其他国家一样。但是,从1994年开始,这两个指标有了差异:货币发行量的增长居然超过了银行新增贷款。这充分说明由于汇率的变化导致央行收购外汇的人民币已经成为新增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之后,外汇占款比重更是大幅提升。2005年之后是中国的出口高速增长的阶段,而这几年也正是M2/GDP和银行贷款/GDP两个指标差异最大的几年。这也说明尽管这些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试图将外汇占款给对冲回来,但是这两项货币政策工具的力度很难掌握,对货币总量的调节效果很不明显。

  2.2005年7月份人民币也开始缓慢升值,到2008年7月份人民币已经升值了20%。但是M2/GDP和银行贷款/GDP两个指标之间的差异不但没有缩小反而略有扩大,因为这三年是中国出口增长最快的三年,央行收购外汇而发行的货币越来越多。显然人民币的汇率实在是被低估得太厉害了。

  3.2004年开始,银行存款利率进入了一个加息通道。随着利率的不断提高,M2/GDP和银行贷款/GDP两个指标终于开始双双下降。但是,判断利率水平是否合理的标志是:银行贷款/GDP指标的下降速度要大于M2/GDP的下降速度。只有这样才能把外汇占款对冲回来。但是我们在上图中没有看到这一迹象的发生。因此,央行当时的加息还远远没有到位。偏偏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的发生又改变了加息的进程,结果2009年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双重刺激下,M2/GDP和银行贷款/GDP两个指标拔地而起。

  4.2009年底目前达到16.5%,截至2010年6月共冻结商业银行的资金总额11.1亿元(2010年6月末金融机构674097.88),将外汇占款对冲回来,

  2008年底,党中央国务院为了防止危机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果断地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以避免了中国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我完全支持政府的这一果断有力的财政政策。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我们有些用药过猛了,因为我们在这个时候改变了货币政策的走向。

  如前所述,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货币流动性突然急剧下降,因此西方各国纷纷开动印钞机向经济领域注入流动性,这属于对症下药。但是中国经济当时不仅不缺乏流动性,而且从2006年开始CPI指数就逐年走高,直到2008年。其次,我们的外贸甚至整个经济主要是靠国外需求来推动的,国外客户不下订单我们再着急也没有用,因此我们自己发再多的货币并解决不了问题。事实上即使是在2009年的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M2/GDP和银行贷款/GDP两个指标之间的差异仍然在扩大。

  结果我们不仅匆匆改变了本来已经进入了上升通道的加息周期,把一年期存款利率又降到了接近于历史低点的水平;并且在2009年又发行了大量货币,单是银行贷款就增加了9.59万亿元。要知道2009年的GDP总额才33.53万亿元。而骤然进入流通领域的巨额钞票在面对金融危机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3、流动性是怎样炼成的(2)
《谁在绑架中国经济(教会你如何解读中国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木棉小树

  魂未定的时候哪里敢去投资实业,这才有了2009年全球瞩目的楼市暴涨,同期的股市也走出了一波大牛市,上证指数几乎翻了一番。

  我们再来看一下多M2相对于GDP的增速差和PPI、CPI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下图可以看出,每一轮货币的超常增发,都伴随着PPI和CPI的上升,并且在时间上的传导关系也十分明显。请大家注意,2009年M2和GDP之间的增速差已经达到了1993年的水平,但是PPI并没有跟上来,因为这么多钱进入实业领域需要时间。那么这么多钱进入了流通,但是又无法进入实业领域,还能干什么呢?

  资料来源:《期货日报》,2010年1月15日,《准备金率上调引市场分歧大宗商品价格左走或右行》,作者金瑞期货梁洁。

  根据美联储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截至2009年12月底,美国货币发行量即广义货币M2的总量为8.54万亿美元,同期中国的货币发行量M2的总量为606225万亿元。如果按照6.8的汇率来折合的话,中国2009年底的M2总量已经达到了8.9万亿美元,这已经超过了美元的发行量。但是中国2009年的GDP总量33.53万亿元按照6.8的汇率折合为美元是4.93万亿,只是美国同期GDP总量14.26万亿美元的30%。

  根据日本统计局的数据,日本2009日历年度的M2总量为754.5日元,GDP总量为474万亿日元,按照2009年末美元兑日元平均汇率90计算,日本2009年度的货币发行量为8.38万亿美元,GDP总量为5.27万亿美元。

  所以,尽管中国现在在GDP总量上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但是在货币总量上已经彻底超越了美国和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帝国”。从货币角度来讲,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了。这还没有算我们手中的2.4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呢。

  事实上通货膨胀的传导链条在中国已经形成:房地产市场-大宗商品和原材料涨价-股市暴涨-日用品涨价-农产品涨价-收藏品涨价。

  这个链条的逻辑是这样的。货币超发首当其冲推高不动产价格,不动产市场的火爆会带动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然后企业的账面利润得到提升,股票的市盈率开始具备吸引力,然后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传导到日用品,并导致农产品开始涨价。最后都涨完了就轮到收藏品市场了。这个链条在2006年到2007年已经走完了一个轮回,2009年初到现在一个轮回又走完了,因为最近以大蒜、绿豆和夏粮为代表的农产品和以黄龙玉为代表的收藏品的价格开始上涨。而2007年的价格上涨轮动则是以普洱茶和红木的疯狂炒作而终结的。按照这个链条下一波上涨又会从房地产市场开始,但是现在国务院对房地产价格实施了严厉的调控措施,所以下面的情况可能会变得复杂一些。但是这一年多来超市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涨幅却是相当的令人不爽。

  相信20世纪九十年代初的那次通货膨胀,依然留在很多人的记忆当中;而触目可及的烂尾楼,在天涯海角居然一直守望到新世纪。17年一个轮回,2009年底国务院一纸“国际旅游岛”的战略规划,居然再次把海南地产推上了风口浪尖。不知冯仑、潘石屹们午夜梦回大海之南的时候,是否还能头枕波涛,在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4、是真相还是谎言-论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可行性(1)
《谁在绑架中国经济(教会你如何解读中国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木棉小树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货币政策事实上已经失去应有的作用。不加息,流动性会进一步泛滥;如果加息,又必须加到很高才能把货币总量给控制住。但是如果加息幅度过大,又会损害非出口部门的经济循环。利率究竟提高到多少才能把央行收购外汇所发行的货币给对冲回来没有人能够知道。因为外汇占款好比是往“蓄水池”中注水,提高利率是从“蓄水池”往外抽水。这好比是小学生关于甲乙两管从水池中注水抽水的数学应用题,可是“注水管”的流量时大时小,所以此题无解。也就是说,中国已经很难控制货币的总量,这在经济学上叫做“货币政策不独立”。所以,利率问题归根结底仍然是汇率问题所引起的。

  天哪,原来是汇率绑架了中国经济,哪里是什么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中国的房地产不过是货币超发导致的资产泡沫的典型体现。我终于明白了谢国忠在他的博客里说中国这么多年就是用出口挣的钱来买房子,再通过房地产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那句话是什么意思。谢国忠用一句话就说明了我用几万字才能说明白的话,看来大师确实不是谁都能当的。

  难道,人民币不敢升值,就是为了维持中国经济“两条死结”的恶性循环?我们不敢加息,就是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不,我们绝对不能让汇率绑架了中国经济!

  可是,国内反对人民币升值的声音几乎是一边倒的态势,从政府到学者,从企业家到“爱国”民众,无不言之凿凿。这些声音归纳起来一共有以下三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种观点是人民币升值会打击出口,造成出口工厂倒闭,从而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这种观点是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主流观点。《经济参考报》2010年4月份报道的各部委牵头劳动密集型行业协会进行人民币升值压力测试的结果是:如果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3%,家电、汽车、手机等生产企业利润将下降30%至50%,许多议价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亏损。中国贸易促进会副会长张伟2010年4月份更是宣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而言将是场灾难。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的观点是:“汇率对产品售价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已令企业无力像以前汇率稳定时期那样继续快速提高工人工资了! 除非你认为现在其他部门的发展足以吸纳这部分因为找不到能出得起他要的工资的劳动者,否则,我们就应对未来的升值幅度审慎加以考量!”

  第二种观点是人民币升值会导致“热钱”炒作,从而产生泡沫,重蹈日本泡沫经济的覆辙。这种观点也有很大的市场,时常会在报刊网络上见到。

  第三种观点是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贬值。

  后面两种观点理解起来相对比较简单。

  首先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巨额外汇储备贬值的这种说法十分可笑,因为无论是升值还是贬值都是以大多数货币为参照物的。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人民币升值只是意味着美元兑人民币贬值,这和美元贬值是两个概念。除非外汇储备是要用来买人民币。至于人民币升值和泡沫经济的关系,这一问题在上一章分析日本经济时已经阐述得很清楚了,在此不再重复。

  至于“热钱”问题,中国是实行资本管制的,所以“热钱”的说法在中国其实是个“伪命题”,否则外汇管制的意义何在?何况炒作是有风险的,假如“热钱”非要进来中国炒楼炒股,那么,谁能保证“热钱”就一定能够在“搏傻”行为中大发利市?难道中国的“热钱”就一定会比外国的“热钱”更傻?最为关键的是,“热钱”要炒楼炒股必须换成人民币才能买卖,人民币的总量才是问题的关键,这和“热钱”根本就没有关系。德国马克在“广场协议”签订之后的升值幅度及力度比日元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德国早已实行了自由浮动汇率,资本更是来去自由,为什么没有看到有“热钱”上德国去炒楼炒股?至于“热钱套利”更是无稽之谈,如果连市场里卖菜的大姐都知道人民币升值能够套利,岂不意味着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人民币都是“热钱”了?

  因此我在此重点对第一种观点进行剖析。

  首先,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本质是全球市场一体化,这就意味着除土地外的生产资料是在全球市场范围内通过市场手段进行配置。当一个经济体全面参与到全球市场当中时,其国内的生产资料价格就失去了所谓的“定价权”。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除土地外的所有生产资料都是由全球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货币是不一样的,那么,汇率就成为一个经济体内部价格体系和国际价格体系接轨的管道。打个比方说,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品种有黄金、贱金属(铜、铝、铅、锌等)、天然橡胶、原油等,郑州期货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品种是粮食、棉花和糖。但是,我们无法主导或者预知这些商品的价格,两个交易所的价格都是跟随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而波动的。所谓的“定价权”,根本就不存在,没有人能够和市场的力量相对抗。那么,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人民币的对外购买力同步增强,就意味着除土地外的生产资料价格同步下降。石油、金属、铁矿石如此,纺织服装原料如棉花和化纤也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国内成品油价格要随着纽约、伦敦和新加坡三地的原油价格的变动而调整的原因。所以,无论汇率如何变动,国内价格体系都将随着汇率的变动而迅速调整,直到和国际市场价格达到一致。

  认为人民币升值会打击出口乃至导致出口工厂大面积倒闭的理由是:原来出口一美元换成人民币是6.8元,假如升值50%现在只能换3.4,赔死了。但是,为什么你不去计算你的成本也下降了50%了呢?所以,这是个数学问题或者会计问题,和经济本身无关。

  至于那种把劳动力价格上升和汇率捆绑在一起的观点,则更是无稽之谈。劳动力并非生产资料,其价格完全不在国际市场价格体系之内。无论人民币升值与否,劳动力成本都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却保持不变的。经济发展的过程难道不是劳动者收入不断提高的过程吗?所以把这两个问题捆绑一起不但无助于问题的澄清,反而会造成进一步的混乱。

  其次,我们自己和自己进行比较。

  人民币在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的三年间升值幅度超过20%,但是在此期间,中国年进出口额由2005年的14219亿美元猛增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增长了80%。净出口率由则由2005年的5.5%猛增到2007年的8.9%。

  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表明,过去的人民币升值丝毫没有损害中国的出口和就业。自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中国在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在持续扩大,甚至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也没有改变,即使是低利润率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也在增长。以中国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装和鞋类为例,中国服装和鞋类出口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墨西哥。2009年中国在美国服装和鞋类市场的份额是46%,而墨西哥是37%。虽然人民币对墨西哥比索自2000年以来一路升值,中国在美国纺织服装市场的份额却从2000年的21%升至2009年的48%。

  近年来人民币兑墨西哥比索汇率走势图

  资料来源:谷歌财经。

  金融危机爆发后,从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人民币对墨西哥比索升值了39%,导致中国出口企业的成本相对于其竞争对手大幅上升。中国出口企业在美国服装和鞋类市场的份额的确从46%下降至42%,但人民币兑墨西哥比索汇率稳定下来之后,中国出口企业的市场份额即迅速反弹,甚至高于人民币大幅升值之前的水平。也就是说,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低利润率并不意味着它们缺乏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能力。

  中金公司利用中国最新出版的涵盖中国全部行业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人民币升值对行业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对进口大宗商品依赖度高的行业,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油加工和天然气生产行业、金属加工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和金属采矿行业)会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而出口依存度较高的受损行业(纺织服装)所受损失并不大。令人惊讶的是,出口依存度较高的电子产品制造业、电气设备行业和通用、特种设备行业甚至小幅受益于人民币升值,这是由于它们原材料中较大部分来自进口,因此国内销售受益程度大于出口受损程度。

  最后我们和别人比。前一章我们已经看到,1985年开始的日元兑美元的升值丝毫没有打击日本的出口,也没有影响日本的就业和经济增长。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徐奇渊2010年4月13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汇率升值:同途殊归的德国和日本》。文中指出,按照日本东京大学吉川洋教授的估计:从1985年9月到1987年12月的两年间,日本共减少了9万亿日元的出口收入,占同期GDP的1%;但从进口方面看,日元升值后,以日元计价的进口价格下降,并由此导致两年共减少了9.3万亿日元的进口成本。进口商品价格降低,还给企业带来成本下降、利润上升的有利影响。总体上,日元升值带来的进口收益及其关联效应超出了出口损失,并且促使经济增长从依赖出口转向扩大内需为主,使经济结构也发生了积极改变:虽然一些出口企业受升值影响而倒闭,但更多面向内需的企业获得了发展。同时,由于日元升值降低了对外投资成本,为这一时期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不仅仅是日本,新台币在升值期间,其失业率也在下降。出口的本质是制造业,从产业链环节上讲出口不需要在本土做市场、渠道、售后服务支持甚至连研发都不需要,当然就创造不了那么多的就业需求了。

  至于德国,更是在2003年到2008年欧元强劲升值期间反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下图是近年来欧元兑美元的汇率走势。

  所以,在自由浮动汇率下,汇率其实就是个比值,无所谓升值或者贬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5、一拳既出,七者皆伤-论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必要性(1)
《谁在绑架中国经济(教会你如何解读中国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木棉小树

  金庸所著《倚天屠龙记》一书中,金毛狮王谢逊以崆峒派绝技七伤拳打遍天下,罕逢敌手。此拳威力固然巨大,却是一练七伤,先伤己后伤人。由此导致一代豪杰谢逊心脉受损,性情大变。通过低估汇率形成的“投资-出口”经济增长模式和七伤拳法颇有相似之处,因为这种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伤害已经不仅仅是流动性过剩这么简单。

  严重内伤

  既然汇率在本质是国内价格体系和国际价格体系接轨的管道,那么,汇率就应当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时才能形成均衡价格。否则就相当于实施价格管制了,而在价格管制的情况下国内的价格体系就一定会被扭曲。这种扭曲在结果上表现在三个方面:

  国内生产资料成本和价格体系扭曲

  如前所述,由于生产资料价格是由国际市场价格决定的,那么如果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生产资料的价格就会被高估,这就造成生产成本高于真实的成本。举个例子,在不考虑关税和运费的情况下,如果国际市场铜的价格是6000美元/吨,那么国内市场上的铜价就应当是按照汇率折合成人民币。假如汇率是6.8,国内铜价应当是40800元/吨;如果汇率是5,国内铜价就会下调为30000元/吨。原油、铁矿石、金属、橡胶、棉花等大宗商品都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在币值被低估的状态下,国内的生产资料价格事实上全部被扭曲了。而生产资料的价格终归是要向最终产品层层推进传导的,比如铜价的高估会导致所有使用铜的产品如家电价格都被高估。更准确一点说,在汇率正常和非正常两种状态下,同一产品的成本结构和总量都一定存在差异。所以,国内的整个价格体系事实上都长期处在一种扭曲的状态之中。谢国忠在他的博客里说中国国内价格体系的扭曲导致了汇率的扭曲,但是我的看法恰恰和他相反。除非是垄断产品,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决定全球的价格体系。

  为了消除价格扭曲而导致的国内外产品价格的差异,只能用贸易壁垒来解决,否则就会出现某些产品大家都从国外进口或者都向国外出口。这种做法通常被称为“贸易保护”,在价格体系扭曲的状态下,不但要保护大宗商品,也要保护最终消费品,比如中国的汽车、天然橡胶和化肥等。

  由于汽车零部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有相当一部分是依赖于从国外进口,比如生产钢板所需铁矿石和汽车轮胎用橡胶,所以中国汽车的成本相对于国外厂商要高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保护”汽车工业就只能对汽车进口征收高额关税,在加入WTO之后汽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已经经过多次下调,目前整车进口关税是25%,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是10%。也就是说,中国汽车的整车价格水平要比国际水平至少高25%。金融危机之下美国的三大汽车厂商要破产,而中国的汽车厂商则在消费政策的刺激下财源滚滚。

  再来看天然橡胶。国内天然橡胶的主产区在海南和云南。在中国建国初期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禁运和国家外汇短缺,我国在海南和版纳等地尝试种植天胶。客观地讲国产天胶对于我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气候条件、品种等原因,国产天胶的价格始终比国际市场的天胶价格要高出20%左右。因此国家2004年以前对天胶进口实行配额管理,2004年开始放开进口限制,改为对天胶征收进口关税,按照20%的比例或者每吨1600-2000元从低征收(金额时有调整,不同品种征收金额也不同)。也就是说我国天然橡胶及其制成品的价格也要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出20%左右。

  化肥的表现可能更为典型一些。由于化肥几乎是生产石油天然气过程中的副产品,所以国际上的化肥大多数都是以天然气为原料,因为天然气的成本比煤炭要低。正因为如此,中东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由于富产石油天然气自然就成为国际化肥的重要产地。但是汇率扭曲的结果却是:中国的化肥价格在大多数年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30 16:59 , Processed in 0.10093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