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76|回复: 144

中国劳工:被遗忘在欧洲的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看历史》文┃杨程屹

  从上个世纪初到这个世纪的一百多年里,这些背井离乡的中国劳工也许是当权者手中微不足道的棋子,又或是洋人眼里倔强沉默的“工蚁”,抑或是家人心中那一丝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但其实这些来自他人的印象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双手紧握自己的命运,勇敢地走进遥远陌生的西方世界。而我们,既不能去剪齐那遥在异国墓地上的荒草,大约也只好将那些越去越远的荒草记在心底。
  

  1917年春天的威海卫,山东莱芜牛泉镇上裕村农民毕粹德背着行李默默地站在队伍里,等待登船。此时的他对于将要去的地方、将要做的事是茫然无措的,他也完全没有预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在历史的某处留下重重的痕迹。他心中唯一笃定的是当他再次回到山东老家时,家中一岁的儿子一定长很高了。
  
  然而,当他再次见到来自家乡的人,已经是九十多年后了。此刻,他长眠在法国索姆省博朗古的小村庄里,墓碑上刻着“编号97237,卒于1919年9月27日”。与他同眠在此地的还有十四个中国人:黄子春,昌乐人;王兆祥,曹县人;李福臣,昌乐人;闫宝同,沾化人;安西瑞,沾化人;陈家浩,安丘人;李国佟,青州人;龚春山,湖北人……
  
  比起他们来,来自江苏丹阳的朱桂生显然是幸运的。2002年的春天,他以106岁的高龄在法国拉罗谢尔市仙逝,拉罗谢尔市政府盛赞他是“融入法国社会的典范,拉罗谢尔市民的骄傲。”法国报纸说:“他的辞世标志着一段历史的结束。”
  
  只是在1917那一年,年仅二十岁的朱桂生和毕粹德一样,或许内心充满了对前程的迷茫与焦灼,或许还有对故土的牵挂与留恋,但一定没有预见到自己会亲身参与两次世界大战,并和一个异国女子结成婚姻、生养子嗣,将终生奉献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从索姆省到拉罗谢尔,从诺莱特到佛兰德,在欧洲的土地上,异国的野草就这样渐渐地掩埋了这些中国男人的前世今生。
(《看历史》2010年7月刊)
发表于 2010-7-31 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平民到劳工
  
  1917年的山东还是德国人的地盘,此刻德国人在欧洲战场上和英国人、法国人打得不可开交。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仅仅1916年7月发生的索姆河之战,英军伤亡就达40万人。随着战争的演进,协约国一方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当协议国兵员锐减、劳力奇缺,难以为继之时,英国一位军官提出:“为什么不用中国人?”
  
  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希望中国人可以作为工人前往欧洲支援协约国一方的作战。于是,在德国人无暇顾及的远东地盘上,一场大规模的劳工招募运动悄悄拉开。
  
  实际上,早在1915年底,一位名叫陶履德(Truptil)的法国人打着进行农业开发的旗号来到北京,他的真实身份是法国陆军部中校,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是与北洋政府秘密谈判中国劳工招募事宜。后来,北洋政府与法国达成协议,由袁世凯的心腹梁士诒控制的惠民公司专门负责招募及运送华工。与此同时,英国人则利用其在山东威海卫的租借地,并利用教会网络,悄悄地在山东和河北两省招募中国人。
  
  由于北洋政府不愿意得罪德国人,这些招募计划一开始都是半官方的,但是在1917年中国宣布参战后,开始转由中国政府劳工部组织劳工输出。从1916年5月输出第一批劳工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8年11月,相继有十四万华工远涉重洋,来到战火纷飞的欧洲,开始了他们曲折艰辛的劳工经历。毕粹德和朱桂生只是这十四万中的两个普通人。
  
  当第一批中国劳工到达法国马赛港的时候,法国报纸《L’Excelsoir》在1916年8月22号的头版新闻上这样描述:“这些华工是通过仔细挑选而招来法国。他们大部分来自中国的北方。他们比安南人更加能忍受我们国家的气候。另外,医疗体检报告结果认为绝大部分的华工身体健壮,这对我们国家继续在那儿招工是一个好消息。”可以看出,欧洲人对华工的到来充满了期待。
  
  欧洲人的期待是有理由的。因为,英法两国对华工的选拔非常严格,凡患有眼病、肺结核、性病及牙病者均被拒绝。招募的华工以山东人、湖北人为主,此外还有一部分人来自辽宁、吉林、江苏、湖南、安徽,甚至甘肃。被招募的华工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北方,这是因为欧洲人认为:“中国北方人很灵活、聪明、耐心与细心,机智、敏捷又耐劳。”选拔后的华工被集中在威海卫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等待乘船离开中国前往欧洲。
  
  从离开中国那一刻起,华工们就面对着生死未卜的命运,死亡的危险如影随行。1917年2月24日,德国潜艇在地中海海域击中运送华工的邮轮,船上543名华工全部葬身大海
(《看历史》2010年7月刊)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场上的“工蚁”
  
  当毕粹德和朱桂生与其他的华工到达法国马赛港的那一刻,他们在海上漂浮了三个月的心终于落了地,但这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开始,他们甚至来不及舒展因为长途劳顿而疲惫不堪的身体就立刻被送到了前线,在傲慢的欧洲白人眼里,他们只是一群健壮的廉价“工蚁”而已。
  
  先后到达欧洲的14万多华工,其中有9.6万被分配给英军,3.7万人由法国支配,另外还有1万余人则在美国赴欧远征军中服役。编号“97237”的“工蚁”毕粹德被送到欧洲西线战场,负责挖掘壕沟、打扫战场等工作,隶属英国军队管理;而编号“27746”的“工蚁”朱桂生却被送到拉罗谢尔附近从事战地服务,他最初在面粉厂工作,后来被安排运送粮食弹药。
  
  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军工企业,受雇于法国的华工由法国军事当局负责。通过分包系统,对劳工有需求的企业开始使用这些人。因此,从布雷斯特到马赛,从里昂到敦刻尔克,不管是在国有兵工厂中还是在冶金、化工、建筑行业的私营企业中,都有华工的身影。
  
  华工有的受雇于重工业企业,例如施奈德公司,有的受雇于汽车公司,例如雷诺公司,还有的被推荐至港口管理部门。而英招华工则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另一些则替代了被派往法国的英国码头工人和运输工人,这样就使得英国工人能够回到英国从事他们的职业。但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后方,华工从事的都是最艰苦、最繁重的工作。
  
  在1917年8月中国向德国宣战以后,法方监管下的中国劳工开始在前线挖掘尸体以便于日后把他们埋入军人公墓。许多华工在掘埋尸体或者抬运伤兵的时候,精神遭受刺激,被关进了专门的疯人院。有的华工还向前线运送弹药,另一些人就留在了法国兵和英国兵的战壕中修缮掩体,维护机枪阵地。在1917年法国皮卡第的一场战斗中,英军士兵全部负伤,修缮战壕的华工们就拿着手中的工具冲入阵地与德军搏斗,当援军赶到时,大部分华工已经战死。而根据英国首相乔治(DavidLloydGeorge)在回忆录中所作的记述,在加莱(Calais)和敦克尔克(Dunkerque)工作的中国劳工还遭受了空袭,在加莱的一次空袭中有8名中国劳工遇难。
  
  在欧洲战场上,华工们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给西方人留下深刻印象。英国记者韦克菲尔德说:“每一位华工都是顶呱呱的多面手,能忍难忍之苦,工作风雨无阻、冷热不惧……善于学习,对英国远征军的各种工作需求,都能应付自如。”
  
  一份来自1918年的英国陆军部报告叙述道:“中国劳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狂射之下他们能保持很好的姿态,毫不退缩。”
  
  然而,华工的付出与回报是不成比例的,尤其在一个没有强大国家支撑的时代,只能任人宰割。按照合同约定,华工的工钱为每天5个法郎(相当于一块多大洋),每天工作十小时,有周末与节假日,但是到达战场后,扣去伙食费剩下3.5个法郎,再除去住宿费,剩下3个法郎,置装费再除去25生丁,医疗保险除去25生丁,工资缩水一半到2.5个法郎,而当年前线法国士兵每日的薪金为10个法郎。即使1919年的英国议会会议备忘录也不得不承认:“华工比其他有色种族的劳工担当了更大的风险,但是他们甚至连几块小小的军功章也未能得到。”(《看历史》2010年7月刊)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中国心
  
  对于中国劳工而言,繁重危险的工作和微薄的工资并不算最难以忍受的,更难以忍受的是来自英法军队不公正的对待以及当地人的歧视。
  
  在英国管理下的华工必须服从严厉甚至是很不人道的纪律。在英国人眼里,华工都是低人一等的苦力和智力发育不完全的儿童,因此他们往往用棍棒加马鞭来督促华工干活。一位管理华工的英国军官直言不讳道:“你对中国佬越好,他们越不买你的帐,因而绝不能善待。”
  
  为防止华工逃亡,华工们被禁止拥有平民服装,而且也不得进入咖啡馆和酒吧,甚至禁止使用英国人的厕所。尽管按照合同招募而来的华工是不应该受英国军法约束的,但仍然有不少的华工因为触犯了英国的权威而被军法处死或者遭受残酷的刑罚。无法忍受虐待的华工甚至在营房里挖一个地洞把自己埋进去,直到战后几年后,营地被拆除时,其尸骨才被发现。
  
  而在法国管理下的华工境况并没有那么糟糕,只是在大战结束后,许多合同期未满的华工从法国各地调到法国北部,参加战后重建工作,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管理不善,华工们缺衣少食,工资被拖欠,生活十分艰苦。在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后,华工们进行了罢工游行,甚至暴动,有些地方官员借机指控华工盗劫民房,偷藏私卖军火,滥用武器等,甚至有传闻称,一战后在比利时小镇伊珀尔死去的一个女孩子就是被中国劳工杀死的。
  
  一些报刊也纷纷揭发华工的“罪行”,如在《一个中国人集中营》的作者就写到华工“是天生的懒鬼,法国女人还比他们干活干得多。”作者甚至用了“杀人犯”、“阴险”等字眼来描述他对华工们的仇恨。《北方觉醒》这份报纸更是露骨地称华工为“黄祸”。
  
  这些充满种族歧视的舆论导向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极大恐慌,在法国北部地区居住的一位老先生回忆说,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的母亲告诉他中国人很凶残,都是疯子和野蛮人。由于华工大部分出身于农民,他们的身上不免沾染着各式各样的恶习,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甚至打架斗殴、赌博酗酒,这些恶习也遭到了西方人的诟病和鄙夷。
  
  为了对抗来自西方人的歧视,华工组织了个人进修协会,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成员和留学生们开始在华工中间传道授业,灌输华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远离赌博和斗殴的观念。在节假日,华工们会组织运动会,搭戏台唱京剧,或者举办舞会,邀请当地外国居民参加。在经历现代文明的洗礼后,许多华工的面貌焕然一新,一位法国作家曾经描述鲁昂当地的华工言谈举止有如巴黎人到乡下的样子。而当中国人受到英国军官侮辱时,一位华工还击道:“当中国人已是绅士时,英国人还是野蛮人。”
  
  在欧洲人的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里,华工越来越强烈地希望能拥有一个强大国家支撑,这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在1918年,远在欧洲的华工向直隶省由于受洪水灾害而面临饥荒的中国同胞寄去了捐赠钱物。在里昂的华工邰魁义将全部积蓄550法郎捐出,鼓励政府兴国。巴黎和会期间,为了抗议《凡尔赛条约》,正式签字的前一天,留在巴黎的华工和中国留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
  
  为了给驻法中国代表团施压,山东莱芜牛泉镇上裕村农民,编号97237的华工毕粹德给代表团团长陆征祥邮去一把手枪,告曰“苟签名承诺日本之要求,即以此枪自裁,否则吾辈必置尔于死地。”后来陆征祥挂冠不知去向,接任者顾维钧面对列强疾呼:“如果山东问题得不到公正解决,不仅欧洲会有上万个灵魂在地下哭泣,世界也将不得安宁,因为他们大都来自中国山东。”在各方努力下,最终山东问题得以解决。(《看历史》2010年7月刊)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欧洲到中国
  
  按照招募合同约定,华工的合约为五年,当战争结束后,许多华工仍然继续做战场清理工作,包括拆除未爆炸弹等等非常危险的工作。当合约结束,思乡心切的华工大约有11万人选择离开欧洲,回到故土。英招华工的最后一批在1920年4月回国,法招华工也在1922年3月归国完毕。
  
  归国华工中不乏以其所学贡献于国家发展者,如在敦刻尔克钢铁厂工作的劳工在回国后曾立志为中国实业作出贡献,但因政局动荡,最终以失望告终;华工中也不乏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者,如在法国加入中共的陈彭年,回国后作为中共特科成员打入上海法租界巡捕房从事情报工作,后来在长征中牺牲。
  
  而根据留在法国的华工组织旅法华工总会上世纪30年代的一项统计,发现有1万余华工仍留在法国工作生活,成为法国的首批华人。留在法国的华工,一些人幸运地与当地女子结婚,有的留法华工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朱桂生就是其中一个幸运者,一战后,他在兰斯定居,与当地法国姑娘巴蒂斯特相爱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二女。二战发生后,他参加法国军队,再次成为一个无畏的战士。而后,他一直居住在兰斯地区,直到辞世。而另一些人,他们每天只能做两件事:早晨搬着板凳看日出,傍晚搬着板凳看日落,在对故国家人的思念中孤独终老。
  
  关于华工在一战中的伤亡数字,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英法军方疏于统计,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则有意无意地给予夸大。据现有的不完全统计,当年华工曾经奋战的法国下加莱省、索姆省、塞纳滨海省、埃纳省、瓦兹省、孚日省和罗纳河口省等地,共有56处公墓的1791个墓穴葬有华工。毕粹德正是他们中的一位,1919年9月27日,他在排弹的时候牺牲,留给家人的是一枚乔治五世勋章、一个用过的饭盒和勺子,还有他在一战历史上留下的痕迹。(《看历史》2010年7月刊)

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追寻华工书写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四万中国劳工漂洋过海驰援欧洲,华工们曾经战斗过的战场比利时伊珀尔地区已经成为欧洲重建的象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历史不但英国人和法国人遗忘了,甚至对中国人而言也是陌生的往事。直到最近才被渐渐忆起。
  
  文│杨程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为国家获得战胜国地位的华工的生存状态都没有人关注。在法国北部和西部地区,许多未归国的华工散居在他们当年曾经奋战过的地方,他们很少讲述自己的故事,当地人也并不知道这些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男人就是从东方远道而来的“国际主义战士”,而来那些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或者游客或许会想知道邓小平、周恩来勤工俭学的故居所在,却从不曾了解小镇上某个中国老人曾经为中国收回山东半岛奉献过青春。在世人的遗忘和忽视中,留法华工们带着他们的故事相继辞世。
  
  但旅法华侨华人为争取参战华工权益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1988年11月28日,在法国华裔融入法国促进会的倡议和敦促下,法国政府终于公布了有关华工的档案,并在巴黎市中心里昂车站附近的毛里斯德尼街口广场的建筑物上镶建了华工纪念牌,在上面用中法文刻着:“公元1916~1918年,14万华工曾在法国参与盟军作战,有近万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战后,其中3000人定居法国,并在巴黎里昂车站形成了第一个华人社团。”
  
  1998年11月2日,法国政府又在巴黎13区华人社区的博德里古公园内竖起了一块2吨重的花岗岩石碑,碑上镶刻着镏金字:“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2002年清明节,法国诺莱特华工墓园举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公祭活动。法国荣誉军人和退伍军人30个协会代表、旅法华侨华人50多个社团代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和其它常驻机构的代表、法国各界人士近800人参加了公祭仪式。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参加并讲话,法国总统希拉克派代表参加并为公祭活动致信,在其致信中旅法华工被视作为中法关系的先驱,华工们的地位和尊严终于得到恢复和承认。
  
  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华工们书写的历史。2008年4月18日,在法国留学的历史学博士余华飞在中国大使馆和全法学联的支持下举办了“历史的瞬间——一战旅法华工历史学术报告会”,让更多的留学生和华人了解了这段历史。随后的第二天,在巴黎的共和广场,来自全法的留学生和华人举行了支持北京奥运会的游行集会,向法国社会发出呐喊“法国——请不要忘记中国一战劳工曾捐躯保卫你”。
  
  同年11月,在纪念一战结束九十周年时,中法两国在巴黎十三区“唐人街”鲍德里克尔公园一战华工纪念碑前,以隆重仪式纪念为法捐躯的一战华工,法国退伍军人部部长让-马丽·波克尔表示,纪念一战华工,是要让所有人不忘这段历史,牢记华工对法国作出的贡献。而2010年4月在比利时伊珀尔举行的“以铲代枪——中国劳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展览,以及5月底由滨海大学马骊教授与佛兰德博物馆馆长邓杜文组织的关于一战中国劳工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让我们由衷地感觉到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追忆,这对于那些已经掩埋在荒草枯叶的墓地里的华工们而言大约也是一种告慰。(《看历史》2010年7月刊)

6.jpg

【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过这篇文章之前,我承认,我也遗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31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衰落,人民就要遭受苦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31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过这篇文章之前,我承认,我也遗忘了……
zuzo 发表于 2010-7-31 04:19



    Me  to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31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央视10套的《探索发现》有一部专辑就是讲一战的《华工军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央视10套的《探索发现》有一部专辑就是讲一战的《华工军团》的。
天丛云 发表于 2010-7-31 15:52



   非常感谢您的提示,已经找到了这个视频,一共六集体,下面贴出来大家看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5月5日起,《探索·发现》播出六集系列片《华工军团》。该片以翔实珍贵的影像资料,细腻的文字,震撼心灵的细节以及推进式的结构,讲述了一战华工军团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一战时期,14万华工被派往欧洲,承担了最艰苦、最繁重的战勤任务,鲜血和生命谱就的悲壮篇章,对中国取得战胜国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对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海外华人社会的成长,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近两年来,威海市档案馆深入研究以威海为最大的招募输出基地的一战华工历史,通过出国查寻档案并进行深层次开发,与国内外学术科研机构和中央、省、市各大知名传媒合作等形式,先后举办了一战华工图片展、一战华工学术会议等一系列活动,使一战华工这段历史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威海市档案馆也成为一战华工史研究的重要基地。利用一战华工历史研究的学术成果,威海市档案局与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联合制作了6集纪录片《华工军团》,并于5月5日至10日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探索·发现》栏目首播,还将分别在中央一台、中央四台、中央九台重播。同时,威海市档案馆还与山东画报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了一战华工图片集《万里赴戎机》,并同时举办了出版首发式。
  
  该片以新颖的视角,客观冷静的笔法,干净利索的文辞,还原历史原貌,关照华工军团曲折坎坷的命运,挖掘历史深处的故事细节,重新诠释这支特殊的劳工大军对当时的中国和国际局势,产生的深远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工军团 第一集:弱国外交

  在为期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至少14万5千名中国人组建的“华工军团”,远涉重洋,赶赴欧洲战场加入协约国一方,参与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惨烈战争。然而,这个身着统一制服,接受着半军事化管理的华工军团,是由谁组建的,又是如何组建起来的呢?这支特殊的劳工大军为什么要远涉重洋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华工军团的战绩,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尘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工军团 第二集:以工代兵

  1916年7月开始,法国北部的索姆河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打响。英军把坦克第一次投入战场。然而,无济于事,英法联军每月伤亡16万人,这意味着每天有5000人在泥泞的堑壕内外非死即伤。 8月中旬,曾经屡次拒绝中国武装参战的英国政府,一改傲慢态度,不再认为北洋政府“以工代兵”的计划纯属天方夜谭,紧急请求中国援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工军团 第三集:劳工远征

  1917年2月24日,运载着非武装华工的法国“亚瑟”号邮轮,已经穿越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漂泊了一个多月的华工们,即将踏上陆地,摆脱头晕目眩、病痛缠身的海上生活。然而,厄运正在袭来。 23天前,德国宣布无限制潜艇战,德国潜艇不用浮出水面事先警告,就可以在任何海域、任意袭击一切协约国军用和民用船只。 24日,“亚瑟”号轮船被尾随其后的德国潜艇用鱼雷击中,船上的543名华工,无一生还,他们在沉没到海底之前甚至没有看到陆地,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批华工阵亡者。冬季暴风和7米以上的巨浪,海上本已险象环生;南中国海、印度洋和地中海上出没无常的德国潜艇和伪装巡洋舰,更是防不胜防;难以名状的恐惧,随时袭扰的疾病,充斥着漫漫征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工军团 第四集:沉默羔羊

  原本静谧的法国北部小镇努瓦耶勒,因为战争充满了喧嚣。平地上搭建起许多帐篷,夹杂着一些长方形的小木屋。每二十到三十座帐篷编为一组,四周用铁丝网围着,士兵荷枪实弹地守卫。 这里既是英国远征军设在法国的一个军事基地,又是华工军团总部,主要负责英国战地华工的集结和派遣。 在这里,平生摸惯了农具、从未跨出国门的中国劳工,在往来穿梭的军人中,川流不息的车队、完全陌生的坦克炮群中,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 当时的一位法国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描述道:“1916年12月,又一批中国劳工,从法国勒阿弗尔港下船后,被塞进了装货的闷罐车,运往努瓦耶勒华工总部。他们是英国较早招募的华工,到达法国时,并没有立即换上军需库统一配发的制服,依旧穿着蓝布短袄,灯笼裤,打着绑腿,头上顶着带皮耳遮的无檐圆帽。这些面黄肌瘦的黄种人肩扛扁担、背负箩筐,手推独轮车,走起路来迈着碎步,绝大多数生平没有见过飞机。可以想象,未来漫长的日子里,在炮火、地雷和轰炸机的环境中,他们内心将会充满的强烈好奇,以及难以名状的惊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工军团 第五集:血色浪漫
  
  1918年7月,中国青年蒋廷黻,在巴黎的基督教青年会华工服务中心担任干事。一位年轻的法国姑娘,匆匆跑进华工服务中心,向他详细陈述了一个杨先生,在她眼里看来所具有的诸多优点,急切地恳求蒋廷黻按照中国习惯为她作媒——无论如何都要促成她与那位杨先生的婚姻。耐人寻味的是,类似的浪漫故事,竟然不是个别现象。


  已有的档案显示,一战期间,13到30岁的法国男性,每三个就有一个死于战火,15到49岁之间的法国男性死亡率达13.3%。中国男子即使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也能够自立、勤俭,普遍具有照顾家庭的责任感。大概有3000名法国女性,突破当时白种人不与有色人种通婚的劣习,与华工结婚,并使这些中国人得以合法定居。世界大战的血肉钢铁中,在不经意间突然被插上了一支东方西方的并蒂莲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工军团 第六集:劳工神圣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开幕。美国总统威尔逊赶赴巴黎参加和会,途经法国的勒阿弗尔,当地华工希望美国能够主持战后公道,主动派出代表欢迎威尔逊,向他表达战胜国普通公民的尊重和礼仪。
  因为华工的贡献,中国获得战胜国资格,参加和会。中国代表团由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陆征祥担任团长,主要代表有顾维钧、施肇基、魏辰组,以及孙中山南方政府派出的王正廷。中国人期待收回被列强侵占的主权,特别是日本打败德国之后窃取的山东权益;中国人期待打破东方与西方的界线,打破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界线,既然战后的世界将以协约国体系主导未来的国际局势,那么中国就应该以战胜国一分子的身份参与世界重建,获得国际地位。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竟然在巴黎和会上声称:中国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未花一先令,未死一个人”,完全否认了华工为协约国所做的牺牲与贡献。
  他在当众撒谎。
  ......
  1919年1月27日,和会讨论山东问题。日本代表首先声明,德国在山东的各项权益均须无条件让予日本,并公布了英、法、俄、意四国承诺日本要求的密约。
  早在1917年,英国在远东的兵力大多已调往欧洲,除了请求日本出兵攻占德国在中国的战略支撑点青岛以外,还商请日本派出一支十余艘军舰的特遣舰队前往地中海,执行护航任务,而回报,就是秘密将德国的山东权益让渡给日本。
  顾维钧代表中国反驳:“三千六百万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决不容许其它国家侵略奴役。
  李松林 首都师范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我觉得当时顾维钧的发言 尤为重要 而顾维钧怎么讲呢 一方面是从历史上 批驳日本的做法 再一方面 他把山东比作了耶路撒冷 把孔子比作了基督 …
  顾维钧说,山东之与中国,犹如耶路撒冷之与西方,中国不能放弃山东,就像西方不能放弃耶路撒冷。
  所以顾维钧这些说法 都是掷地有声的语言 因此 尽管没有得到整个国际社会的认同 但是在会议上 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特别是中小国家 对我们中国 都抱以同情和支持
  法国总理克雷孟梭后来也不得不承认:顾维钧驳斥日本,“犹如猫之弄鼠,尽其擒纵之技能”;美国国务卿蓝辛也认为,顾维钧的论点完全压倒了日本人。
  然而,4月30日,由他们操纵的巴黎和会,还是做出最后裁决: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并列入对德和约。
  ......
  一战结束之后,大约3000名华工由于收到新的雇佣合同或者与法国女子结婚而定居法国。他们聚居在巴黎里昂火车站一带,组成最早的华人社区。1925年起,他们成立的华工总会多次请求法国政府修建一座华工纪念碑,却遭到不明原由的拒绝。
  欧战华工的历史也自此被尘封,半个多世纪内无人问津。
  直到199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第80个年头,在法国华裔和华人长达数十年的不断申请终于有了结果,法国政府在巴黎13区华人城博德古尔公园内,竖立起一座花岗岩石碑,用以“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一战华工以血肉之躯谱写的悲歌,最终唤醒了世人的记忆,迎来了英、法等受益国姗姗来迟的尊重与认可。值得告慰死难华工的是,法国总统希拉克的评价:“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与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
  2008年,一战胜利90周年,来自英国、法国、美国和比利时等国的专家,聚集到当年华工首发地山东威海,整理那些支离、残破的历史片段;同年11月,英、法等国举行纪念活动,缅怀曾经与他们的先辈并肩战斗的中国劳工。
  世界也许会容忍短暂的失忆,但是历史却永远不会消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几张历史图片:

1.jpg

青岛,中国劳工营准备前往法国,他们将在法国战线的后方从事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2.jpg

来到西部战线的中国劳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9 00:22 , Processed in 1.783646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