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64|回复: 18

【2月中旬各界关爱已至】痛心!!!老无所依的史学大家刘起釪!!!95岁流落养老院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1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凉夜清 于 2011-3-12 12:52 编辑

http://www.ccdy.cn/renwu/content/2011-03/02/content_800070.htm

老无所依的史学大家
2011-03-02 14:57中国文化传媒网



老无所依的史学大家刘起釪


刘起釪一直觉得自己还能做研究,他还有太多事情没有做完。1947年在中央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期间出版的《两周战国职官考》,已经过去60多年了,得重新改写与修订;关于《左传》与《周礼》的专著也基本成稿,但还需增补些内容。

然而,在许多人看来,这已经是这个95岁的历史学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起码,在他困居的这个位于南京市东南郊的养老院里,所有人都相信这一点。

在过去的6年多里,在这家养老院一间10多平方米的病房中,刘起釪过着一种几乎与世隔绝的困顿生活。与他相伴的,除了养老院的护工和同屋的另一个重病老人,还有简单的饭菜,夹杂着药水和屎尿味的空气,以及大把无所事事的时光。

由于间歇性发作的帕金森症和老年痴呆,他无力行走,双手时常颤抖,并伴有长期的大小便失禁。他双耳失聪,基本丧失了语言能力,只是偶尔从喉管里发出一些旁人难以听懂的尖细声音。

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南京当地一家都市报的记者发现了他的存在,并刊发了相关的报道,恐怕没有人会意识到,这个看起来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曾是中国历史学界顶尖的学者之一。

在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公布的首批荣誉学部委员中,刘起釪是唯一一位先秦史研究专家。他主要研究上古史,专攻中国最早一部古史《尚书》的校、释、译、论,而这早已成为“绝学”。

早在1942年师从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顾颉刚期间,这个湖南安化人就显露出极佳的史学天赋。

因为家学渊源,刘起釪自幼熟读古籍,并写得一手漂亮的文言文。当年,他用精炼的古文记录顾颉刚讲授春秋战国史的课堂笔记,顾看后大为惊奇,随后结集出版,成为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顾颉刚最为器重这个弟子。1962年,顾将刘起釪从南京调往北京中国科学院,协助其进行研究工作。此后,弟子就住在北京三里河南沙沟的老师家中,与其共同研究《尚书》。1980年,老师去世之后,刘起釪又独立承担起整理《尚书》的工作。

“如果说中国几百年出一位博通古史经籍学的大家顾颉刚,那么顾辞世之后,只有刘起釪可以领军了。”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古代思想史研究员吴锐说。

台湾与日本等地研究《尚书》的学者,都将刘起釪奉为“一面大旗”。1992年,日本18所大学的20位教授联名写信,邀请刘前往日本讲学。一些日本学者为了弄清某个问题,常专程到北京拜访刘起釪。吴锐至今还记得,一个日本学者委托他引荐时,“脸上那种诚惶诚恐,就怕我不答应他的神情”。

作为顾、刘之后研究《尚书》的第三代学者,吴锐被刘起釪视为自己的“忘年交”。很少有人像吴锐这样清楚地知道,“刘先生是在什么样一种困顿的情景下,一次次地创造出史学界的辉煌”。

社科院曾分给刘起釪一套60多平方米的住房。房子位于一层,昏暗寒冷,而且无法洗澡。狭小的房间放不下大书柜,刘起釪的藏书只能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

刘起釪有过两次不成功的婚姻,长期孤身一人生活。直到2000年,以普通研究员身份退休的刘起釪,工资只有1900元,还要分出一部分去接济湖南乡下老家的亲戚。他没有钱买新书,只能到图书馆一部部地抄回来。

吴锐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他去看望刘先生,在他家中吃饭,吃到一半,破旧的桌子突然断了一条腿,饭菜撒了一地。

在吴锐眼中,刘先生有着“传统文人的傲气”。尽管生活颇为艰难,但他从不和外人说。尽管与吴锐素来交好,但遇见不同的观点,刘先生总是操着一口湖南口音的普通话大声争辩,不明内情的外人,总以为他们两个是在吵架。

2004年,年过八旬的刘起釪双耳已经完全失聪。他的女儿女婿都在南京工作,于是,老先生卖掉了北京的房子,前往南京定居。据说,那一次仅仅为运回古籍与研究资料,刘起釪就租用了一个10吨重的集装箱。

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学术使命。在吴锐的手中,保留着刘先生到南京后与他的20多封通信,每封信都厚达10余页纸,数万字。在信中,刘起釪依然与吴锐探讨着各种学术问题,也会偶尔聊些生活现状。

在其中一封信里,刘起釪这样写道:“……在女儿家,终于可以洗上热水澡了,我已经十多年没洗过了,没想到是这么舒服……”

但这样的快乐,这个历史学家却没能享受太久。
发表于 2011-3-11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刘起釪的女儿突患高血压、糖尿病,紧接着,他的女婿又得了重症肌无力,两场大病,耗光了刘家几乎所有的积蓄。这对夫妻不得不遵照医嘱,投奔深圳的亲戚,借南方温暖的气候养病。

从那时起,刘起釪便被家人送到了这家养老院,并从此困在这里,再也没有离开过。

在护工毛志芳眼中,刚来的时候,刘起釪和别的老人“不太一样”。他总捧着一套《尚书校释译论》,这是刘起釪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他片刻不肯离手,总拿着笔,在书上写着什么。

但不知什么时候起,这套书不知去向,老人翻床倒柜苦苦寻找,仍不见踪影。刘起釪大发了一通脾气,从此终日坐在床上对着墙壁,喃喃自语,身体状态也每况愈下。

有一次,毛志芳在老人的床头柜里抽取一件换洗衣服时,无意中抽出了压在最底层的几张信纸。信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写的,因为老人无法出门,这些信也没能寄出。

事实上,这是刘起釪为了延续自己的学术生命而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信是写给中央高层领导的,老人用流利的文言写道:“……小小浅才薄学之小小读书人刘生起釪,只最向明公尊前简单敬献一乞求之语,那就是不知明公能俯赐一援手否?目前全国熟研古学如浅才者,确实恐怕只有几个人。那么敬待一援手切盼之至!钎待覆示。专此奉肯,切盼德音!”

他逐渐变得和其他老人一样——易怒,烦躁,衣裤越来越破旧,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帕金森症和老年痴呆也渐渐缠上了他。大小便开始失禁,为了护工照顾方便,他的裤子没有拉链,长期套着塑料的尿袋。

在养老院里,一个护工要照顾10多个老人,常有忙不过来的时候。刘起釪嗜辣,有一次,护工不在身边,他伸手去拿床头柜上的辣椒酱,因为手抖得厉害,瓶子失手掉在了地上,摔碎了,他就用手抓地上的辣酱吃。

2010年年底,南京《金陵晚报》的一个文化记者,偶然得知了刘起釪的近况,并将此事告诉了副总编辑丁邦杰。

作为一个长期跑文化口的新闻工作者,丁邦杰很清楚刘起釪在现代史学界中的地位,这个副总编辑亲自带着记者,去养老院看望刘起釪。

“我简直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一位大家居然到了这步田地,太不可思议了。”他说。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更让这个老报人感到震惊。刘起釪误将他们当做北京来的记者,原本卧床不起的老人,仿佛爆发出全身的能量,翻身下床扑过来,紧紧抓住他的手高声尖叫:“带我回北京!带我回北京啊!”

丁邦杰连忙将老人扶回了床上。老人的双耳已经失聪,他们只能通过笔纸来交谈。丁邦杰惊讶地发现,老人对身边的事情已经糊涂了,但只要谈起学术,他的思路却异常清晰,甚至还能写出自己尚未完成的那几部著作的题目。

2011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丁邦杰又来到养老院看望老人。老人已经不清楚这天是什么日子了。这天晚上,养老院的晚餐是一碗水饺和一盘大白菜炒肉片,老人用颤抖的右手夹起水饺,低着头往嘴里送。

在翻检老人的随身物品时,丁邦杰还发现了一张老人亲手写的未能送出的借条,上书:“夏老师:请您借人民币100元给我一用。非常感谢!学生刘起釪敬请。”

“这样一位大家,何以至此啊?”丁邦杰难过地说,“要是我们早几年知道,好好照顾老人,再给他配个助手,他还能留下多少宝贵的史学财富?这恐怕永远都是个未知数了。”

其实,吴锐早就向组织上提过类似的建议。

2007年,吴锐就意识到不对劲。不但收不到刘起釪的信,连他给刘写的数封信件,也仿佛石沉大海。2009年,他借来南京出差的机会,到养老院看望刘起釪,他悲哀地发现,原本如亲人般的刘先生,竟然已经认不出他是谁了。

回去后,他向院里提出建议,希望能给刘起釪配个助手,为他整理相关的资料。但这个建议未被采纳。

“刘先生的级别,不够配助手。”一个领导告诉他。

不过,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周里,因为丁邦杰的报道,刘起釪的境遇发生了一些改变。

南京的市长与市委书记都前来看望了这个历史学家,养老院的领导也专门为刘起釪开了一个单间,为他配备了专门的护工。

“您在生活上还有什么要求吗?给您配个轮椅,您需要吗?”本报记者在纸上写下了这样的问题。

“不要了。花国家的钱。”他颤抖地写道。

“您还有什么心愿吗?”

“我希望回北京教书。一个课一个课地教下去。”他又写道。

这些天,还有许多南京的读者,也带着鲜花水果和一些生活用品前来拜访。但老人最珍惜的,是一个读者送来的一本用A4纸打印的文稿,上面是一份出土的战国竹简《保训》的注释。

“这是好东西,我(看完)要写份读后心得。”老人发出微弱而尖细的声音。他望着那份文稿的眼神,如同一个疲惫不堪的旅人,终于见到了满是食物和饮水的庇护所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1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凉夜清 于 2011-3-11 20:16 编辑

在国学版贴过的

顾颉刚,刘起釪著《尚书校释译论》之《大诰》


顾颉刚,刘起釪(左)1975年10月摄于北京东城干面胡同顾颉刚寓窗前,时正准备恢复整理《尚书》。

http://bbs.m4.cn/thread-246398-1-1.html


顾颉刚,刘起釪著《尚书校释译论》之《洪范》
http://bbs.m4.cn/thread-262154-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2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2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国人什么时候不盯着钱了,什么时候这些大家才有出头之日:ma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2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真正的国宝级“大家”呀!居然说什么没资格配助手?真是疯子的论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2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声长叹,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觉得这应该是中国式教育的弊端吧,其实专业人材不一定要成为“偏才”的,在研究专业的同时,也应该睁开眼睛看看周围,懂些人情世故。我们所走过的路,就是未来的历史啊,和你所研究的尚书性质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发生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段以及不同的地点(甚至连地点都一样)而已。其实以这位老先生的成就,能自己主动争取一些,紧靠师生俩的名气,也足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的。往往这种报道总是让人痛心国家怎么样怎么样,其实个人也是有责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消息最早是2月13日出现,2月15日南京给于帮助

http://news.longhoo.net/2011-02/15/content_5054257.htm

史学宗师刘起釪 受到南京上下关爱2011-02-15 03:26:54   

龙虎网讯 2月13日,本报“风雅颂”文化周刊刊登《SOS:一代宗师垂垂衰竭的史学生命》,报道了我国著名史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起釪蜗居于南京某养老院、研究中断的处境。长篇报道见报以后,立刻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

市长作出批示

当天上午,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在看到本报报道后,立即做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领导了解详情,对这位史学大师在史学研究、医疗护理、生活安排等方面的困难给予帮助,并要求有任何情况和建议报告政府研究。13日下午,在南京市民政局李杏生副局长的带领下,民政部门的有关领导前往刘起釪病房看望,并且给刘老送去了5000元慰问金。李杏生告诉记者,他是受季市长委托来探望刘老的,了解情况和要求,祝愿刘老身体健康,安度晚年。

刘起釪今年已经95岁了,双耳失聪,语言功能也已经部分丧失。会面中,通过“笔谈”,李杏生了解到了刘起釪目前的愿望和想法,他说,目前对于刘起釪老人来说,有两件事情最为迫切,一是整理出版老人在《尚书》学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为我国上古史研究留下宝贵财富;二是提高老人的医疗康复福利水平和待遇。李杏生副局长准备将老人的这些想法写出书面材料,汇报给上级部门。

学术界非常重视

作为学术研究机构,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对于刘起釪先生也十分关注。该院办公室石奎主任告诉记者,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和专家仔细阅读了本报报道。经过调查,院方确认刘起釪先生的确为我国上古史学研究的宗师级的人物,像他这样的历史学界泰斗,极为罕见。“可惜的是,刘起釪先生的学术研究目前几乎后继无人,但其本人的学术资料对于史学研究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石奎说,他们建议政府对刘老给予充分的关心照顾和支持,具体说来,第一,要在生活、居住方面给予适当照顾。改善其生活和护理条件,保证其在南京安度晚年。第二,尽快鉴定刘老目前的身体状况,以确定其身体状况是否适合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如果刘老依然能够进行学术研究,则要着手对其学术成果进行全面整理。南京方面应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系,协调安排熟悉其专业的人士作为其助手,对于刘老的《尚书》学“绝学”进行抢救。

养生博士要求为刘老提供帮助

一些读者看了报道后,纷纷打进本报热线电话84686572表示对于刘起釪先生的关切。读者孙女士说,她的儿子许晨在南京五中读书,昨天,儿子看了《金陵晚报》后,对于老先生的处境感到非常忧虑,很想帮助这位史学大师。许晨说,自己过年收到了零花钱,虽然不多,但还是想捐一些给老人,为老爷爷解决生活困难。

供职于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王家俊博士是一名关爱老人的志愿者。他常常帮助老人整理资料,帮忙解决老人的各种生活需求。他曾经为我国营养学和抗衰老学的奠基人、去世时110岁的南京大学郑集教授,抢救性地整理出三本著作,并且帮郑集老人做了世界上博主最老的博客。在看了本报的报道后,王家俊打进电话,他说,自己准备送郑集老人的三本养生书给刘起釪,并为他安享晚年、有效地抗衰老提供有益意见。王家俊说:“从另一方面说,对老一辈学术大师真正的关爱,还是精神关爱,要帮助他们老有所为,这也是使他们延年益寿的关键!”王家俊期待,在抢救刘起釪《尚书》学“绝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志愿者的加入。

昔日同事要去探望

家住淮海路的蔡鸿源老人打进的电话,则更让记者兴奋。蔡鸿源退休前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成立于1951年2月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原名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而在1962年调到北京之前,刘起釪就是在南京史料整理处工作。“刘先生是我们部门的负责人!”蔡鸿源说,在“二档馆”老人的记忆中,刘起釪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同事下属热情关爱,“上世纪50年代分配到南京史料整理处的许多大学生都视刘先生为偶像,对他非常佩服!”

蔡鸿源和他的老同事们本来都以为刘起釪在北京安享晚年,看了本报报道后,得知刘老处境后,无不感到意外,心情也非常沉重,蔡鸿源说,这几天,大家就要去看看刘老,为他带去昔日部属的问候。 于峰

来源:金陵晚报  编辑:薛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ews.longhoo.net/2011-02/25/content_5103905.htm

史学宗师刘起釪生存状态明显改善了2011-02-25 03:45:15   

龙虎网讯 由于本报率先报道,社会各界持续关注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刘起釪。

2月13日,本报刊登《SOS:一代宗师垂垂衰竭的史学生命》一文,报道了95岁的著名历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起釪蜗居于南京某养老院的处境。稿件见报十几天来,迅速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反响,多位领导为此事做出了批示。由于老人是九三学社社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特委托江苏省九三学社领导看望了刘起釪先生,并为老人送去了电视机。□记者 于峰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叶勇日前受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的委托,带领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秘书长、组织处处长冯蜀陉,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副主委蒯建华等前往刘老所在的养老院,看望了九三学社资深老会员刘起釪先生,并向刘老送去了慰问金,向他表达新春祝福和节日的问候。

看望中,叶勇详细询问了刘起釪先生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细心了解了他的愿望与需求,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刘起釪先生对叶勇的看望以及九三学社组织的关心则表示感谢。当看到刘老的房间里没有电视机,老人的生活比较单调、无聊时,江苏省九三学社的领导立即指示购买了一台32英寸的平板直角彩电,并且于昨天下午送到了刘老的房间。护工告诉本报记者,这个电视机送得非常及时,因为看电视是刘老平日生活中主要的消遣,其他老人的房间里几乎都有电视,老人每次要看电视,都要很艰难地踱着小步子,到隔壁去看,非常不方便。

叶勇告诉记者,当接到邵鸿副主席的指示后,他们迅速做了调查,发现刘老的组织关系在北京,而不是在南京,因此江苏省九三学社对刘起釪先生定居南京一事此前并不清楚。“我们的档案里并没有刘老的信息。”叶勇说,江苏省九三学社每年都会多次看望省内80岁以上的社员,今后,他们将经常性地去探望刘老,给他送去持续不断的关爱。

据记者向对刘起釪的女儿了解,江苏省老干部局也在和刘老家属联系接洽,争取早日落实对刘老的相关待遇问题。

本报报道见报后,在国内新闻业界也引起广泛反响,目前,已经有多家中央级媒体和外地主流新闻媒体高度关注此事,并且派出记者来宁跨省采访,进一步关注刘老的生存状况和他的“绝学”传承。

十余天以来,每天都有很多普通读者致电本报,表达想去探望刘老,给予力所能及帮助的愿望。由于刘老已经95岁了,需要大量时间进行安静的休息。因此,护理人员和刘老家属都向记者表示,读者和志愿者的探望要求,感动着刘家,刘起釪女儿女婿日前给记者发来邮件感谢信,在信中,他们除了感谢本报记者准确翔实的报道以外,还深深感激各级领导和普通读者对刘老的关爱。

来源:金陵晚报  编辑:薛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2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子女还是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2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声长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2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国学大师 。向您致敬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2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心中堵得慌,想起了钱钟书的遭遇,想嚎啕大哭。
到底还有多少国宝级专家在过流浪狗一样的生活?刘先生其实是幸运的,幸运地被发掘出来。
很痛恨那个““刘先生的级别,不够配助手。”的领导,这个东西恐怕不够做人的资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2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务实的历史学家越来越少了。
御用的家们如鱼得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2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后半句说错了,不是御用的专家,而是钱用的专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2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界和政府的耻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2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刘老的问题只要一个大学校长或党委书记就能解决,为什么这么长时间都没人愿意去解决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2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书校释译论》已经卖到248元,不知刘老分到几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3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福老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5 12:43 , Processed in 0.05871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