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vxiaoye

实拍:亲历走进切尔诺贝利25周年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当时拍摄核事故的摄影师以及他的衣物和出版的摄影书籍,但是后来由于核辐射的后遗症,现在这位摄影师也已经离开了人世。
   4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展品我研究了老半天也没有看懂,后来经过翻译问了馆员才知道意思。这是一个像生物炸弹一样的东西,暗示着核电站就如同埋在大地中的巨大炸弹,什么时候突然爆炸,无人预知。
   4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展馆外陈列的当时救援的车辆。其中一辆坦克也曾经在救援的图片中出现过。
   45.jpg

       46.jpg

       4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3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事故的25年祭。碰到一位民众来到了切尔诺贝利博物馆门口为受到核辐射死去的亲属献花纪念。他把花放在警钟长鸣的雕像下面,却依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伤中而迟迟没有离去。。。。
   4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博物馆里也拉响了吊铃------警钟长鸣。
   49.jpg

  我在乌克兰的早餐又多了一道菜----中间那个是我这次特意携带的核辐射测量仪。
   5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实拍:走进切尔诺贝利无人区
  
  ---亲历走进切尔诺贝利25周年祭系列之二
  
  我的切尔诺贝利25年祭系列图文将分为五大部分:
  
  切尔诺贝利核爆炸纪念馆
  
  走进切尔诺贝利无人区
  
  近拍核电站封堆的“石棺”
  
  上帝留下的乌克兰城市基辅市
  
  乌克兰的一个军迷疯狂旅游项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的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5年祭,由于日本福岛的核事故,切尔诺贝利于是更加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26日这天,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来到这里参观切尔诺贝利无人区以示祭典这个人类史上最大的核事故,梅德韦杰夫还专门打电话给日本,敦促日本如实报道福岛核电站的真相,不要误人世界子弟。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原址位于基辅市的北面140公里处。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为中心,当时政府以污染程度划分了三个区域,隔离区,撤离区,准撤离区。核电站周围30公里内的叫隔离区,也称无人区,隔离区外就是撤离区,严格限制居民在内居住。距离核电站100公里左右称为准撤离区,提醒居民加强防范措施。
  
  我没有来到这里之后,有两件事与我之前所想的不一样。第一,本来以为30公里内的无人区应该是禁止任何工作和居住的,但是这里的无人区内还是有人又回到了核污染的家园居住。第二,本来以为这个30公里的无人区,应该是荒凉大地无人理睬,却不知进入30公里的无人区内却有很多哨卡,并不是人人可以随意进入的。
  
  我们的车辆从基辅市出发,随着越来越深入切尔诺贝利,公路上的车辆也越来越少,两边的农田大地特别的安静,安静的有点可怕。等过了30公里的无人区的哨卡后,出现在眼前的几乎就是荒凉的景象了。我的向导告诉我,现在是春季开始,大地有些绿色,如果不是阳光明媚的春天,更多的感觉是整片大地灰朦朦,天空灰朦朦,人的心情也灰朦朦。
   1.jpg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30公里隔离区的第一关哨卡。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入无人区内第二个哨卡后,看到一个居民在车站好像等待公交车,我觉得很奇怪,向导告诉我,核事故以后很多人背井离乡离开了生活的地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又回到了无人区继续生活,有的种植蔬菜,有的只是在农忙时候回到“故乡”工作,对他们而言,回到家里心里面舒服一点,到底这里是成长的地方,有感情的地方。也有的人依然在核电站区域继续一些清理和其他的工作,所以这里每天都有一个公交班车往返基辅城市和切尔诺贝利之间。向导告诉我一个惊人的数字。当时核事故后,政府安排了将近20万的人口撤离,现在竟然还有总数大约一万多人继续在无人区工作和居住!我听了有点不相信。当然这个数字只是他说说而已,不过他还是很认真地说真的是这个数字。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30公里隔离区内叫“切尔诺贝利”城镇名字的一幢房子,我看到很多工作人员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这里距离核电站爆炸的四号反应堆“石棺”只有 16公里。这里的教堂就是为在无人区内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作为生活中祷告的地方。
5.jpg

6.jpg

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切尔诺贝利镇上的列宁雕塑,这条街道就是前苏联所有城市的最大特色---列宁街。雕像后面是废弃的管道。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镇上废弃的当年救援时的军事坦克和车辆。旁边的标志上是核辐射的标志。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镇上的著名消防队员雕塑,纪念当年1986年拼死救援的消防队员。
3.jpg

4.jpg

5.jpg

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进入无人区后,我在路边看到成排的房子,远看一排很漂亮,近看才发现门窗破落的,残垣断壁的,枯树盘旋的,人去楼空的,只有呼呼的风声好像在倾诉25年前的一场空前灾难。院子门口空荡荡的,以前繁华的小街变得满目苍痍面目全非,学校,住宅,医院,一幢幢破旧的楼房令人想到了最好的一个形容词----鬼城。当地人确实也是这样称之为鬼城的。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拿出我的核辐射检测仪,指针不是很明显的跳动,只是相比于基辅城市内,检测的红灯时不时有点蜂鸣声。在大楼里看到的学校的教室,电影院和体育馆内,破旧的墙壁上还可以想像出当时学校的热闹氛围。我看到很多长久时间腐蚀的木头地板上,竟然生长出了一些野草野树枝之类的,与周围的破败景象相比,还有点“茁壮成长”的意义,莫非老天爷在暗示给这片大地再带来一次新的生命!
1.jpg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问向导,宣传上讲这里的鬼城因为无人居住,已经变成了动物世界,我说我怎么看不到动物。我刚说完,就看到我脚下的废弃的防毒面罩旁窜出一只像蜥蜴一样的小动物,等我拿起相机它已经跑远了,向导说,你说到动物,动物不久来了吗。我看到无人区内无数的废弃的电线杆上都变成了一个个巨大的鸟巢。
3.jpg

4.jpg

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导告诉我,当政府宣布居民撤离时,几乎大家全部逃命般的离开,过了很长时间,大多数人就永远不回来了,有些居民还是返回取回一些重要护照证件什么的。他看到过一个无人区的房子,现在找不到了,房子的主人面对核灾难很乐观的幽默了一下,他在将要永远离开的家里墙壁上留下了这句话:“我们要去度假一阵子,我们将会很快再回来”。听起来有点玩笑,实际上有点无奈和心酸。

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真正在切尔诺贝利称之为鬼城的叫普瑞匹亚,距离核电站爆炸的四号反应堆仅3公里!城里的大转盘是我在新闻里看到过的鬼城内的地标。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普瑞匹亚内废弃的酒店。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5 09:18 , Processed in 0.04399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