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浙江一草民

[中医养生] 中医药的残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9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一草民 发表于 2014-5-29 17:04
西医有高血压的概念,中医连高血压的概念都没有。那一天,你要是患了高血压,请千万别服用西药降压药! ...

好好看看的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的饮食起居,可是按照西医或者西医的理念进行的!
再看看周围,按照中医的理念去饮食起居,有得这些病的人吗?
大家都有个经验或者观察也会发现相同的结论:但凡得了这些病的人,如果按照中医的理念饮食起居,病症会减轻,如果按照西医的理念,病症是越来越严重!每次身体出问题,人们都会想到要控制饮食等,其标准恰是中医的理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9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一草民 发表于 2014-5-29 17:09
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鲁迅1922年和1926年写的《呐喊•自序》、《父亲的病》中对 ...

鲁迅的晚年与方舟子的“废医验药”论
  继方舟子先生推出了他反对中医的力作《“废医验药”是发展中医药的必由之路》后,近来,方先生又推出了他的另一篇反中医的大作:《鲁迅晚年改变了对中医的看法吗?》
  方先生的文章是想证明晚年的鲁迅依然是反对中医的,和他自己的思想很合拍,并特意说明鲁迅充其量只有“废医存药”的思想,他提出来的“废医验药”思想还远在这个思想之上呢,言外之意大抵是:他就是鲁迅的传人,继承了鲁迅并超过了鲁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方先生证明晚年的鲁迅反对中医的理由是:首先,鲁迅早年的时候说过“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其次,中年的时候他曾经为孙中山先生至死不肯用中医而喝过彩,第三,尽管鲁迅晚年在其写过的《经验》一文中对《本草纲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他认为鲁迅并不是在称赞扬中医,他的观点是:虽然他们自己不否认《本草纲目》中含有古人的经验,但觉得里面也含有许多臆测和妄想。第四,鲁迅之子周海婴虽然在其回忆录中说:鲁迅并不反对中医(周海婴的原话是“曾有人著文,说鲁迅反对中药,更不信中医。实际似乎并不如此”。)鲁迅先生也曾经让海婴的母亲许广平及著名作家萧红服用过中药,但方先生认为中药并不是中医,所以鲁迅不可能说出“相信中医”这种话来,言外之意,周海婴先生在欺骗大众。
  综上所述,方舟子得出的结论是“鲁迅至死没有看过中医,也没有发表过任何赞扬中医的言论,说明他在晚年并没有改变对中医的看法。”
  无意和舟子先生辩论到底晚年的鲁迅是否对中医的态度有所改变,或者是不是说过任何表扬中医的言论,只是有几点疑问觉得十分纳闷,乘着周末无事,借机向“博学”的方舟子等各位博士大人提出来,以便学会“怎样摆事实,怎样讲逻辑,以利于自己的成长哦。”
  第一,尽管方舟子一向以鲁迅的传人而自居,但我们却并没见他提起过他曾和晚年的鲁迅有过任何朝昔相处经历,他了解鲁迅私下里的一切谈话么?他怎么可能知道鲁迅从来没有发表过,包括私下里也没有发表过表扬中医的言论呢?周海婴先生作为鲁迅的亲生子,尽管在鲁迅去世的时候他年岁尚小,但他却陪伴过自己母亲的许广平女士长达几十年之久,不管方舟子先生臆想的理由多么充分,人们其实更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周海婴先生并没有撒谎:鲁迅并不反对中医!
  其次,尽管方舟子先生没法否认周海婴在其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中描述的历史事实:“母亲当时因过度劳累,白带颇多,西医让用冲洗方法,没有见效。她遂买‘乌鸡白凤丸’服了,见效很快”;“后来父母亲还介绍给萧红服用,因她也是体弱劳累,生活不安定,以致患了妇女的月经不调症,结果也治愈了”,但他却狡辩道:“中医不等于中药,中药是好的,中医是坏的,中药是经验的积累,而中医是骗子的借口”所以他要“废中医,而保留一部分经过所谓经过了检验的中药,即:‘废医检药’”
  呵呵,说得真是邪门!且不论“没有中医哪来中药?” 我们是不是该设想一下:假如废除了中医,又该如何服用中药呢?地球上的人都知道:药物虽好,不可乱服!中医向来要通过自己的方法------望、闻、问、切来对病者对症下药并指导他们合理服药。方法都废掉了,保留检验后留下来的药又有什么用?我看准会“吃错了药”!
  中、医都认为某种精神错乱是由于“吃错了药”的结果,方舟子等人提出“废医检验药”八成是因为“吃错了药”吧?
  方舟子先生所最为得意的反中医的理由是将中医和中药对立起来,认为中医不等于中药,但既然中医不等于中药,那么人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西医也并不等于西药,西药也只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而并不是西医科学发展的结果,有没有西医无所谓,只要有检验过的西药就可以了。这岂不真荒唐透顶吗?
  第三,方舟子先生在引用鲁迅的文章的时候常常会割裂鲁迅先生的文章,只引用其中对自己有利的只言片语。
  比如,在谈到鲁迅的文章《南腔北调集.经验》方先生说鲁迅所说过《本草纲目》有“捕风捉影的臆测和妄想”,并大力强调这一点,事实上鲁迅的原文如下:
  “偶然翻翻《本草纲目》,不禁想起了这一点。这一部书,是很普通的书,但里面却含有丰富的宝藏。自然,捕风捉影的记载,也是在所不免的,然而大部分的药品的功用,却由历久的经验,这才能够知道到这程度,而尤其惊人的是关于毒药的叙述。”
  方先生只强调这段话中的“捕风捉影”这几个字,可真会对鲁迅的文章“捕风捉影”呢!
又比如,方先生经常提到鲁迅的另一篇文章《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并反复引用其中的鲁迅对中医的论述:“中医,虽然有人说是玄妙无穷,内科尤为独步,我可总是不相信。”但同样是在这篇《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鲁迅先生对西医在中国的抨击也不无猛烈:“西方的医学在中国还未萌芽,便已近与腐败,我虽然只相信西医,近来却颇有些望而却步了……”事实上,鲁迅写这篇文章的要旨在于讽刺中国的民族劣根性,而根本不是一篇评判中医、西医谁好谁坏的科技论文。方舟子先生一贯所高喊:“要用科学标准来衡量中医的理论体系”,但他反复引用的评判标准原来并不是什么“科学标准”而是一篇讽刺散文呢!
  鲁迅先生一辈子迷信西医这确实是事实,但鲁迅先生死于西医也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鲁迅先生1936年死于结核性肋膜炎。据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记载,该病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处理、保养并调理及时并得当的话,鲁迅先生至少能多活10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就在鲁迅十分迷信一个长期为他看病的名叫须腾的日本西医生,采用了有相当大副作用的激素类药物,尽管一开始病人有好转的迹象,但结果病人的状况却越来越差,以至引起了过早的去世。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寿命和家族遗传基因是有密切的联系的,鲁迅家族其实有高寿的基因,鲁迅的母亲活到了很高的年纪,其二弟周作人去世时83岁,三弟建人终年96岁,海婴先生本人出生于1929年,他虽然已经年近八旬,但至今仍然精神矍铄,还在全国政协参政议政。可见,鲁迅是英年早逝的!鲁迅先生的英年早逝至少说明一个事实------西医并非完美无缺,西医的毒副作用不可小觑,过分迷信西医包医百病的神化,弄不好是会害人性命的!
  事实上,鲁迅一辈子反对中医也罢赞成中医也罢,都只能作为一代文学大师对中医的个人观点与看法,而与中医的正确与否并没有直接联系,方先生如此煞费苦心地证明鲁迅至死都在反对中医,无非是想证明自己是鲁迅思想的传人,以及他新近提出的对中医的“废医验药”论是合理的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9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一草民 发表于 2014-5-29 17:09
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鲁迅1922年和1926年写的《呐喊•自序》、《父亲的病》中对 ...

这些人有几个是搞中医的?多是文人墨客!
文人的作用是很大的!既可以引导人们,也可以误导人们!大家都明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9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sso 发表于 2014-5-29 21:37
对的,你说的都在点子上。
这就是我力挺中医的原因。
不过中医的理论确实需要发展,特别是对待癌症、艾滋 ...

准确地讲,不是中医要发展,而是我们离真正的中医越来越远!
中医的问题不是出在“黑箱”,而是被人们丢失的太多!中医有个名词:内证    这个词指的就是指导人们去了解中药如何在人体中发挥作用,但是这个能力已经被人们遗失!
《黄帝内经》是一套完整的中医体系理论,只是人们丢的太多。已经看不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9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sso 发表于 2014-5-29 21:37
对的,你说的都在点子上。
这就是我力挺中医的原因。
不过中医的理论确实需要发展,特别是对待癌症、艾滋 ...

中医中的阴阳五行概念不能和算命中的阴阳五行混在一起,二个是完全不同的。

换个角度想想,西医传入中国才多少年?如果中医真的是伪医学,那么之前的中国人一旦得病岂不是等死的节奏?中医还能传承那么久吗?看看史书等,留下的却是一位位中医大家,可望不可及!
     古代的中国创造了无数的辉煌,近现代的中国却是惨不忍睹,是创造辉煌的古人对不起惨不忍睹今人,还是惨不忍睹今人对不起创造辉煌的古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9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ovesso 于 2014-5-29 22:19 编辑
gongyesheji2013 发表于 2014-5-29 21:50
准确地讲,不是中医要发展,而是我们离真正的中医越来越远!
中医的问题不是出在“黑箱”,而是被人们丢 ...

这个事情我倒是觉得要辩证的看。
古人看问题有一个习惯,就是“好的东西在过去”
譬如,中国古代书生,对皇帝说话,经常一竿子插到三皇五帝哪里,动不动就拿尧舜来举例子。
不过自从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以来,我们就转变了这个习惯,看问题吧将来描绘的很好。比如说,假如实现了小康社会,会如何如何。而公知们则说,假如中国实现了“宪政”将如何如何。
《黄帝内经》中包含着很多哲理性的东西,讲的有道理。但是,《黄帝内经》是否就穷尽了医理?这显然是需要去加以甄别的。
中国的诗歌水平最高成就在唐朝,词赋水平最高成就在宋朝。但是那都是艺术,而非科学。
我国古代的瓷器虽然都很精美,但是我们现代也基本都能仿制,不存在技术障碍。
同样道理,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中医越往后积累的经验就越多,肯定是越来越完善的。我们只要注重传承,肯定没有太大的问题。
就你所说的,我们丢失了中医,我保留看法。新中国对中医的保护,对比民国,那要强很多很多了。
我们不必将中医抬的过高,《本草纲目》中也记载着很多荒唐的药物,我们要注重扬弃,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真理。如果把中医捧的过高,忽视了对糟粕的批判,那么对中医的发展反而是不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9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gongyesheji2013 发表于 2014-5-29 21:45
这些人有几个是搞中医的?多是文人墨客!
文人的作用是很大的!既可以引导人们,也可以误导人们!大家都 ...

他拿名人吓唬你呢!
你理他呢,毛主席还力挺中医呢!他们这些人加起来能比的过毛主席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9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sso 发表于 2014-5-29 22:17
这个事情我倒是觉得要辩证的看。
古人看问题有一个习惯,就是“好的东西在过去”
譬如,中国古代书生,对 ...

我只能说《黄帝内经》讲的不只是道理,它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只是表述的方式不是所谓的高深、晦涩的理论文字,剥开那一段段对话,发现其表述的是一套理论。
《黄帝内经》简单,是因为它把复杂的理论用一句句结论是的语句表达给后人,普通人可以直接理解照做;复杂是因为其理论体系不是通过大段大段理论去描述,需要去领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9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sso 发表于 2014-5-29 22:21
他拿名人吓唬你呢!
你理他呢,毛主席还力挺中医呢!他们这些人加起来能比的过毛主席吗? ...

名人未必值得尊敬!范跑跑、薛蛮子、李开复等都是名人,可惜不过如此!
钱学森是名人,听到他的名字我肃然起敬!
没有多大印象了,好像钱学森支持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9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ovesso 于 2014-5-29 23:03 编辑
gongyesheji2013 发表于 2014-5-29 22:36
名人未必值得尊敬!范跑跑、薛蛮子、李开复等都是名人,可惜不过如此!
钱学森是名人,听到他的名字我肃然 ...

是的,钱老力挺中医。

章太炎,他是鲁迅先生的老师,近代中国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学者。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对文字、音韵、训话、经学、诸子、史学、哲学、佛学等均有深邃的研究。太炎先生又很精通医学,曾对中医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在此方面的成就,与其他学科相比,也毫不逊色,可惜少被人知。

陈立夫(1898年—2001年),浙江省吴兴(现湖州市)人,名祖燕,号立夫。父陈其业,字勤士,兄陈祖焘,字果夫。另外曾化名李融清、辜君明。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陈立夫最反对某些人把单味药的某些成份当作该药唯一功用的做法。并猛烈抨击说这样一来只能把中药研究引向没有希望的死胡同。同时,他对把动物试验强加于人体的实验方法保留自己的意见,认为动物试验也有许多不科学之处,不能以此为借口来否定中医。经几千年对人来做临床实验所得的统计资料,就是今日之中医;用老鼠、兔子等动物,经百十次的实验所得到的统计资料,再用之于人,就是今日之西医。前者缺乏数千年书面的统计,而其实验对象为人;后者有数百次实验的书面的统汁,而其实验对象先为动物再及于人,后者其表面上较为慎重,而实际上动物与人究有不同,所以问题在于信仰与否。
比如人吃少量巴豆必大泻无疑,而对小白鼠来说则多多益善,越吃越想吃,若把小白鼠之试验结果用之于人体,岂不谬哉!他始终认为,中药的药理研究必须从药物配伍入手、从复方研究入手,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手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从而使中药的现代研究更具有中医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9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gongyesheji2013 发表于 2014-5-29 22:33
我只能说《黄帝内经》讲的不只是道理,它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只是表述的方式不是所谓的高深 ...

《黄帝内经》是描述基本医理的,奠定了中医的基础。
但是基本的医理用来养生很不错,而对于具体的治病来说,差距还是蛮明显的。
就好像说,我们都知道6月份的气温比12月份的气温高。但是具体到每年6月份的天气预报,那就需要很多具体的研究了,仅仅是大的框架是不够的。
怎么来形容《黄帝内经》呢?就好像,你开车的时候,4S店给你一份汽车保养手册。你按照这个去做,基本没有错。但是你凭借这本小册子来修汽车,应该是不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gongyesheji2013 发表于 2014-5-29 21:45
这些人有几个是搞中医的?多是文人墨客!
文人的作用是很大的!既可以引导人们,也可以误导人们!大家都 ...

世界上有几个傻瓜会说自己是骗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gongyesheji2013 发表于 2014-5-29 21:50
准确地讲,不是中医要发展,而是我们离真正的中医越来越远!
中医的问题不是出在“黑箱”,而是被人们丢 ...

《黄帝内经》不是人们丢的太多,是里面荒谬的东西太多。要不要给你举几个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gongyesheji2013 发表于 2014-5-29 22:36
名人未必值得尊敬!范跑跑、薛蛮子、李开复等都是名人,可惜不过如此!
钱学森是名人,听到他的名字我肃然 ...

你好像忘了像胡万林这样的神医,他也支持中医,你是不是听了也肃然起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gongyesheji2013 发表于 2014-5-29 21:43
鲁迅的晚年与方舟子的“废医验药”论
  继方舟子先生推出了他反对中医的力作《“废医验药”是发展中医 ...

你怎么不说说死在中医手下的有多少人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gongyesheji2013 发表于 2014-5-29 12:33
关于前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数据: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政府投入巨款,筛选了20多万种化合物,但 ...

 近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由于拉斯克奖被许多人认为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大奖,屠呦呦的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有的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青蒿素称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

  所谓中药,应该是指中医传统上使用的、用来治疗相同疾病的药物。中药虽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用的话也只是用来“治小儿风寒惊热”,从不用它治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误导人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

  中医由于没有植物形态学和分类学知识,不同种、不同属甚至不同科的植物在某方面长得相似,就常常被当作同一种药物使用。也许黄花蒿有时也被用来代替青蒿使用,即便如此,里面的青蒿素也起不了作用,因为中医是把药物煎成汤药来治疟疾的(最著名的是以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煎成的青蒿鳖甲汤),而一旦加热到60摄氏度,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死疟原虫了。

  青蒿素的发现是许多人分工合作、相互竞争的结果,究竟谁的功劳大,至今争论不休。不过,大家都公认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青蒿素受热就失去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屠呦呦称,她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由于这个故事,人们会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到了中医的启发,葛洪也因此成了“东晋名医”。其实葛洪是个炼丹的术士,《肘后备急方》则是收集民间的偏方,并没有用到阴阳五行、辨证配伍,与中医中药没有关系。

  事实上,葛洪记载的这个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疟疾,也是很可疑的。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所以屠呦呦才用乙醚提取),用两杯水(东晋的“升”很小,当时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也即一杯)浸泡一把青蒿,即使用的是黄花蒿,也不太可能泡出能达到药理浓度的青蒿素。如果葛洪只记载了青蒿能治疟疾,我们也许能认为有其合理性。但是葛洪共在书中搜集了43个治疗疟疾的偏方,其中有草药,也有巫术。青蒿一条是其中很不起眼的,只出现了一次(而草药“常山”出现了13次),也没有说其疗效有多灵。反而是那些荒诞不经的巫术,葛洪盛赞其“立愈”、“无不瘥”。例如:“禳一切疟。是日抱雄鸡,一时令作大声,无不瘥。”“破一大豆(去皮),书一片作‘日’字,一片作‘月’字,左手持‘日’,右手持‘月’,吞之立愈。向日服之,勿令人知也。”

  即使葛洪记载的青蒿偏方真的对治疗疟疾有效,它并没有被葛洪特别关照,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间,也差不多被淹没了。虽然在某些中医典籍中也会抄录它,但是并不看重它,只是作为文献备考。中医和民间仍然不停地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808个可能抗疟的中药,而同时的云南小组搜集的中草药单方、验方竟多达4300余个。这么多的偏方正说明没有哪个有突出的效果,否则就都用它了。而当时的实验也证明它们无一有效。

  的确,虽然偏方如此之多,在历史上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疾流行都死人无数。直到1950年,全中国还有疟疾病人3000万,每年病死数十万人。马未都以青蒿素的发现来说明“西医西药没进入中国时,中国人也活得好好的”,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事实是,没有一种中药能够有效地治疗疟疾,这个史实很能证明这一点: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最后是靠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治好的。从金鸡纳提取的西药奎宁进入中国后,成了最受热捧的、最著名的药物之一。在京剧《沙家浜》里,新四军赖以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而不是青蒿或别的中草药。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很偶然地发现了青蒿素。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无数以讹传讹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要靠运气。青蒿素发现之后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也就并不奇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30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ovesso 于 2014-5-30 07:24 编辑
浙江一草民 发表于 2014-5-30 07:04
你好像忘了像胡万林这样的神医,他也支持中医,你是不是听了也肃然起敬? ...

呵呵
骗子是打着中医的旗号在骗人。
其实网络上还有不少人,打着科学的旗号要抹杀中医,实际上他们收了很多西方药企的钱,然后故意要整死中医,这样他们就能垄断中国的医药市场,赚更多的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gongyesheji2013 发表于 2014-5-29 12:33
古人寿命低主要有三个原因:
  (1)战乱频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真实写照。明初朱元璋把湖南 ...

现在欧洲人的寿命是多少?不会是中医中药的功劳吧?在现代医学传入中国前,中国人的寿命是多少,现在的寿命又是多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30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一草民 发表于 2014-5-30 07:11
现在欧洲人的寿命是多少?不会是中医中药的功劳吧?在现代医学传入中国前,中国人的寿命是多少,现在的寿 ...

呵呵
找人辩论的话,找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30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ovesso 于 2014-5-30 07:31 编辑
gongyesheji2013 发表于 2014-5-29 22:36
名人未必值得尊敬!范跑跑、薛蛮子、李开复等都是名人,可惜不过如此!
钱学森是名人,听到他的名字我肃然 ...

呵呵
我就说了,你讲那么多道理,科学极端主义者根本不认账,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很多医疗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他也视而不见。他根本就是为了废中医而废中医,性格偏激,没有办法沟通的。
科学极端主义者只认科学,科学在他们眼中是神圣的,科学成了一种宗教。
我以前也想跟他摆事实,讲道理。但是这没有用,他要跟你钻牛角尖。
那没办法了,我只能用一些辩论技巧了。两头堵,堵的他没话说,只能绕。他绕的话,我就继续堵。
你要是吧我们前面的辩论都完整看一遍,就知道他的逻辑多有意思。当有名人反中医的时候,他就认为名人说的是对的;当有更大的名人出来挺中医的时候,他就认为这些挺中医的名人都是错的。前后逻辑矛盾,他都无所谓。
我拿毛泽东举例子,说毛泽东挺中医。他说毛泽东没医学背景,不能算。那他的逻辑就是,要找一个有医学背景的来。我把终南山举抬出来,钟老应该算是中国医学界的泰山北斗了吧?中国多少医学专家都是钟老的学生。但是放在楼主这里,他依然不买账,认为终南山的话靠不住。                                                                                                 当我的看法和钟南山不一样的时候,楼主嘲笑我不懂科学,看法竟然和著名院士相左;我同意钟老意见的时候,楼主又说我是迷信权威。
反正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人,任何理由可以阻止他废中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26 08:39 , Processed in 0.038100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