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指出,一旦北约舰队获得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停靠权,俄便失去了掌控黑海的钥匙 8月23日,许多支持者挥舞着俄罗斯国旗,欢迎“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返回塞瓦斯托波尔基地。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8月26日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之前,美国和北约的军舰就开始大规模往黑海地区集结。据俄方统计,目前黑海至少聚集了来自北约和美国的10艘军舰。对此,俄罗斯也向黑海派出部分舰艇以作应对。黑海向来是前苏联和当今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如今也成为俄罗斯与西方角力的舞台。 黑海舰队主力舰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资料图片] 俄罗斯北约军舰对峙 据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掌握的情况,目前黑海地区共有3艘美国军舰、4艘土耳其军舰以及西班牙、德国和波兰军舰各1艘。预计,北约还将有8艘军舰抵达这里。 根据俄罗斯军事情报局消息人士透露,驶进黑海海域的北约舰艇集群,装备了超过100枚“战斧”式攻击巡航导弹,以及“鱼叉”式反舰导弹。也有俄罗斯军事观察家提醒,北约目前在黑海集结的舰艇当中,数“麦克福尔”号导弹驱逐舰威力最为强劲,它不仅能够装备48枚精确制导的“战斧”式巡航导弹,而且还配备有“鱼叉”式反舰导弹。 美军和北约舰队在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地进入黑海,引起了俄罗斯方面的强烈反对。面对北约咄咄逼人的军事挑衅,俄罗斯海空军进行了强势回应。8月25日,有“航母杀手”之称的俄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和两艘导弹快艇,从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基地出发,并于27日驶入了阿布哈兹的苏呼米港。另外,所有正在地中海巡弋的俄罗斯战舰与潜艇均划归黑海舰队指挥,其中包括“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和4艘随行核潜艇。 8月24日,载有约80吨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的美国海军导弹驱逐舰“麦克福尔”号抵达格鲁吉亚黑海港口巴统。 新华社/路透 黑海成为争夺对象 黑海一直以来就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也是俄罗斯南下地中海惟一的出海口。同时,黑海还是俄罗斯能源运输管线的重要通道。 有分析指出,此次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冲突的深层原因,就是为了黑海。以塞瓦斯托波尔为基地的俄黑海舰队,控制着黑海70%海域,可以威慑博斯普鲁斯海峡及整个黑海沿岸的北约或候补北约成员,从而有效对抗北约的武力威胁。 正因为黑海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多年来,美国及其领导下的北约,就对黑海垂涎三尺。2005年,美国与罗马尼亚达成协议,将在罗黑海海滨地区设立军事基地。而在当年7月,美海军与罗马尼亚海军在黑海进行了联合海上军事演习。 2008年5月底,亲西方的乌克兰尤先科政府起草法案,从2017年起终止俄罗斯黑海舰队在乌克兰驻扎的条约。尤先科还多次威胁俄国要将租金提高到每年数亿美元,目的就是要赶走黑海舰队,以便美国乘虚而入。 塞瓦斯托波尔港位于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前苏联的黑海舰队就在这里组建。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黑海舰队,但它不得不从乌克兰手中租借塞瓦斯托波尔港作为黑海舰队的基地。分析人士指出,一旦某一天,北约舰队获得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停靠权,那俄罗斯在黑海就彻底完了。 失掉塞瓦斯托波尔的黑海舰队,也失掉了掌控黑海的钥匙,因此俄将竭尽一切可能保住该港,正如黑海舰队司令马索林上将前不久强调的,建设新的海军基地(新罗西斯克)与黑海舰队撤离塞瓦斯托波尔没有任何联系,这根本不涉及俄舰队从塞瓦斯托波尔撤出的可能。 8月23日,一名支持者欢迎“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返回塞瓦斯托波尔基地。 莫斯科严阵以待 面对当前北约军舰大量在此集结,俄罗斯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虽然北约方面出面澄清说,这些军舰在黑海举行演习,与近期俄格冲突无关,而美国也一再强调,其舰艇驶入黑海是为了向格鲁吉亚运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但俄罗斯对此却不以为然。 俄罗斯政府表示,出于安全考虑,俄黑海舰队将开始严密监控北约舰艇行踪。同时采取“预防”措施,应对黑海局势。此外,俄罗斯武装力量副总参谋长诺戈维岑日前警告对方不要继续增派舰只。与此同时,俄罗斯方面还于8月28日成功试射了一枚“白杨”洲际弹道导弹作为回应。 对北约舰艇大规模集结黑海,俄军方人士显得比较“乐观”。俄罗斯黑海舰队前司令巴尔京上将29日表示,俄罗斯黑海舰队可在20分钟内歼灭黑海的北约军舰集群。他解释说,黑海像个大口袋,可以进来,但一旦打起仗来就很难出去。在这里不仅敌方战舰将遭到打击,而且其空军和岸上系统都同样会遭到打击。他还说:“我们不会武断地发起进攻,而他们自己也不像亡命之徒。”
俄将压力“转嫁”到美国身上
据报道,俄总理普京8月28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责美国挑唆格鲁吉亚冲突的发生。他还怀疑这与美国总统大选有关,不过,普京并没有指出这与哪个党派或候选人有关。 据美国的一些政治家分析,共和党人希望战争可以增加选民在安全问题上对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的担心,从而使他无缘总统一职,而有关安全方面的问题正是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的强项。从某种意义上说,普京的这一表态意在把当前俄所承受的一部分压力“转嫁”到美国身上。(金钟)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9/02/content_975658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