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suman5158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30537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以科学的名义打封条

已有 269 次阅读2009-3-19 20:33 |

       注:这是——“奸商”CAD关于科学与迷信的帖子,CAD不争那些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的概念性的东西,而是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和高度,以大量的实例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很值一看,转来这里。
 
 
       科学与迷信的真正区别,终有一天会被我们重新审视的,背着迷信桎梏的中华文明复兴是有难度的。而这个桎梏是外来强加的,是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战败后被扣上的刑具枷锁:这个枷锁名字叫“迷信”,上面贴了交叉两张封条,封条的名字叫“science”,着急祖国重新强大起来的中国人,给它翻译了一个中文,叫“ 科学”,梦想着祖国尽快强大的人们,坚信西方国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们“科学”,从而坚信只要我们中国人也“科学”那么我们必然能够很快强大起来---  俺绝对承认他们确实是一片赤诚的爱国心。

从此,我们(中国人)按照科学的要求,彻底批判着自己的文明,因为我们觉得批判的力度越大,中国实现现代化就会越快,于是,在“科学”的名义下,中华文明中的许多许多组成部分都被打上了迷信的标签:只要不能被(西方)“科学方法”所论证的中华文明的东西,都是“迷信”!都是“不科学”!甚至连我们象形文字,都曾经被批驳为“不科学”要求汉字字母化(拼音化)。

武汉科大风水课被叫停 授课教师改教美国文化 http://news.sina.com.cn/s/2009-03-16/082117415232.shtml

“本报讯(记者 万建辉)  武科大中南分校去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建筑与风水”课,一度引起轩然大波;授课教师马威在议论纷纷中,坚持将18个课时的“风水课”上完;今年春季开学后,中南分校的学生们发现马老师新学期开始教“美国文化”,“风水课”已从他们的选课单中悄然消失。

  “去年底,我申报了‘建筑与堪舆’课;今年开学,教务处通知上‘美国文化’,‘建筑与堪舆’不上了。”

  马威昨日在武昌接受记者专访说:“教务处的解释是,‘风水课’产生了负面影响,对学校不利 。”

  今年34岁的马威1997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工民建专业,2007年进入中南分校任教,当年申报新开“建筑与风水”选修课,获学校批准。

  “去年上半年,有80名学生上这门课;去年下学期,有130人报名,10月,媒体开始报道,说什么的都有。上级教育部门随后专门来学校调查‘风水课 ’,学校产生了压力,要求改课名为‘建筑与环境’。我认为这样改失去了这门课的本意,年底申报时,做了变通,改名为‘建筑与堪舆’。当时已担心不会被批准,果不其然。”

  记者昨日搜索,发现报道和评论马威“风水课”的网页数量巨大。

  马威介绍,去年选“风水课”的一部分学生,今年又选他的“美国文化”课,还继续和他探讨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话题,如谈建筑选址的采光、通风、水源、交通等。”
-------------------------------------

"风水"是迷信,那么“美国文化”里面就没有迷信成份?风水不许教授,美国文化可以教授,很滑稽的逻辑。

新浪网为此搞了个调查,票选的结果,让我很意外:

你如何看待武汉科大风水课被叫停?        共有26,665人参加
                                                               
选项 比例 票数
1不该叫停,风水属于中国传统民俗,不能简单用迷信来理解。
83.4%

22,216
2应该叫停,风水课是宣扬迷信,不利于教导学生科学世界观。
13.8%

3,683
3不好说。
2.8%

758


---------------------------------------
看到这个新闻时,我想的是:如果一百多年前,是我们的坚船利炮轰开了英国的国门,那么今天牛津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必修课里一定有“中国风水学说”,然后这些学生们会感叹中国人几千年前就已经“科学”的进行建筑设计了,难怪英国被轰开国门。

我的癔病发作了,呵~~~,因为历史告诉我,是英国的船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所以中国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的建筑学专业里,必修课是西方建筑学,而我们的风水学说,被盯死在迷信的十字架上,不准教授!!!我看到的是,中国大学生对西方建筑学的“科学”感叹和认为自己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中国被英国轰开了国门:人家的是讲科学,我们的都是迷信。“迷信怎么可能战胜科学呢?”,难怪我们战败。

马威教授很可怜,一不小心做了中华文明衰败的替罪羊:上级教育部门随后专门来学校调查‘风水课 ’---依然是中国人来调查迷信思想。我隐隐约约看到了清政府官员抓捕义和团员去砍头的情景:慈禧逃出北京不是因为外国军队的枪炮而是因为义和团闹事导致的?(而教授西方自由经济学,推销百分百自由经济的学科,就不会被以“迷信”调查。)


任何一个文明,必有其精华,必有其糟粕,中华文明也不例外。俺非常肯定中华文明里面确实存在迷信的成份,但是,是不是矫枉过正?似乎没有人关心这个问题。

风水佬利用、曲解风水学说骗人骗钱骗取利益,这绝对是迷信;算命佬利用、曲解易经骗人骗钱骗取利益,这绝对是迷信。但是风水学说和易经本身,只是一本书,记载着古人类知识文化积累的书而已(古人类的认知当然是有局限性的,不单古人,我们今人的认知同样也是有局限性的),书(知识)本身并不会使你迷信,而是利用、曲解这些书(知识)的人去骗人骗钱骗取利益---这是散播迷信。


这种行为,同样发生在西方文明身上。美国明明知道百分百自由经济(政府不得干预市场)是一剂毒药,却极力向世界散播和宣传:与风水佬算命佬的行为一样---骗人骗钱骗取利益。而迷信百分百自由经济的人,同样是迷信思想。这种迷信思想,是建立在西方文明体系下的经济学基础上的,同样有着非常“科学的解释”!同样有根有据有理论。这是迷信,但不是伪科学。

西方文明难道就没有糟粕吗?都科学吗?俺才疏学浅,小小的说说西医吧,西医够科学了吧?西医研制药物都经过“严格科学的方法”,够科学了吧?可是西医为什么同样用有毒成份制药?

英研究报告重挫白加黑等感冒药 信任危机蔓延 http://finance.sina.com.cn/consume/20090316/08185979786.shtml

来自英国的一则报道在制药业界掀起轩然大波: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日前报道,英政府下属的药物安全管理机构MHRA发现,有69种常用的非处方类儿童感冒药和咳嗽药不仅不管用,而且还可能带来各种副作用甚至是致命危险。

英国的这家机构提醒家长警惕大多数感冒咳嗽药都含有的15种带来副作用的成分,包括使鼻腔黏膜血管收缩的伪麻黄碱、麻黄素、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羟甲唑啉、塞洛唑啉;抗组胺剂(即抗过敏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曲普利啶、抗敏安;抑制咳嗽的右美沙芬、福尔可定以及用于祛痰的愈创甘油醚、吐根剂等。

“这15种成分,几乎所有西药感冒药里都有,或者是一种,或者是几种的混合,都是一些毒麻成分。”金康大药房总经理郑浩涛告诉记者。

另一则新闻也值得注意,去年11月,国家药监局对新康泰克、白加黑等感冒药下了“限购令”,规定在药店每次购买不得超过5盒,原因是药品中含有麻黄碱。麻黄碱结构与毒品主要成分甲基苯丙胺类似,理论上可以用来制毒。而坊间关于吃感冒药“上瘾”的新闻也频见报端。

2000年,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个医学研究小组经过研究发现:被用在康泰克和其他一些感冒药中的PPA,有收缩血管的作用,可以缓解鼻塞、流鼻涕等感冒症状,但过量服用PPA会使患者血压升高、肾功能衰竭、心律紊乱,严重的可能导致中风、心脏病而丧生。因此负责该项研究的霍尔维兹向FDA提出了禁止使用 PPA的建议。
---------------------------------
这是西医通过科学的方法证实其不科学的地方,俺确实相信并非是西医想害人,而是人类的认知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和发展导致的。但是,是否存在“迷信西医”的现象呢?这是不是迷信思想?

还有例如中国人把食物煮熟透“不科学”,理由是西方的科学方法认为煮熟透的食物营养(蛋白质)被破坏,要象西方人那样吃半生不熟的食物才是最佳的营养---迷信这个的人不少,吃生的蔬菜、豆腐(仅仅洗干净而已),牛扒要7成熟甚至5成熟,他们就是从西方这个科学方法中得出“西方人聪明强大的原因”---所以他们要学习西方人一样吃穿住行,认为这样就能与西方人一样聪明强大了。.......这是迷信西方科学。

所以我说,所有的迷信都有在当时人类认知水平下的“合理/科学的解释”,包括今天的我们。


先贤的思想,曾经被打上封建糟粕的标签,俺确实承认先贤的思想中,确实是有封建糟粕的成份,但是有没有矫枉过正?当我们用(西方)“科学方法”这个尺子去量度中华文明,去划分科学与迷信时,有没有想过这个尺子本身准不准的问题?误差大不大?


科学与迷信,到底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难道坚船利炮就能代表科学?这和成王败寇有何区别?成王败寇的本质实际上是话语权的争夺(西方称之为丛林法则,我们有时候也称之为赢者通吃),科学与迷信的本质难道是话语权的争夺吗?给“科学”披上政治的色彩会更绚丽多彩吗?

什么时候还科学本来的面目:真实反应自然界,而不是被某些“美国佬、风水佬、算命佬”利用于谋利的工具。

鲜花

臭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2 07:15 , Processed in 0.02890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