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音乐盒

编译班泣血求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5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从人间词话学起,,,,,,,,,,要赶上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5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行端正的人只要问心无愧就可以了。这句可能是说《论语·颜渊第四》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5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27# ferrara  
由此可知这个老外算不得精通,只是个得其皮毛去其精华,买椟还珠的半吊子罢了。看在他是老外的份上原谅他的无知。不过他到底是说的孔孟中的哪一句,只有问他自己的。本来就是个画虎类犬,再按着他的 ...
叶芸芸01 发表于 2009-1-21 12:46


这家伙把自己的想法套在孔子身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音乐盒 于 2009-2-8 22:02 编辑

终于静下心看了那篇文章的全文。

作者是个中国通,所以当是言之有据的。

------------------------------
畅销书作家弗兰克•泽林(Frank Sieren)被德国时代周刊称为德国最著名的中国专家之一,伦敦泰晤士报则称他为德国的“中国通”。作为德国《经济周刊》驻北京记者,他曾经在中国生活了15年。他的作品《中国密码》以及与施密特总统合著的《与中国为邻》出版时都引起轰动。他的新作《中国震惊》出版后即登上十大畅销书宝座,并高居德国经济类畅销书榜首。本周三由洪堡大学经济论坛举行的“中国和西方”的研讨会后德国之声记者采访了他。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3447309,00.html

德国之声:您在中国生活了15年,您觉得这十五年中,中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泽林:我只能说,中国在这15年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发生在城市,当然主要是在城市,但在农村也能体会到这种变化。人们变得更开放,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们享受更多的言论自由,媒体也开放了很多,虽然在西方人眼中看来,这样的言论自由远远不够的,但是跟15年前相比,无疑是巨大的进步。虽然今天的中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腐败,社会不公正,但是对很多人来说,特别是穷人来说,相比15年前,他们取得成功的机会要大得多。我们要看到,中国总体来说是在进步的。人们当然可以假设中国在另外一种的制度可能会发展得更好,但是我对这种想法表示怀疑。

德国之声:中德在经济方面的互动和紧密合作是目前的热点话题。您在《中国密码》中也讨论了中国的繁荣是如何影响德国经济。您认为中国文化对德国影响大吗?

泽林: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足够强大后,在文化上也会强大起来,正如美国那样。我相信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一定会强大起来。中国跟西方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价值观方面,随着中国的强大,这些价值观一定会对西方造成影响。对此我毫不怀疑,但是我不敢肯定中国需要多久才能向西方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也无法估计这些价值观能对西方产生多大的影响。西方人肯不肯为喝茶而不是葡萄酒花上300欧元,或者茶艺会不会在德国家庭流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但是,我对中国文化日后能主导西方社会这样的想法持怀疑态度。

德国之声:随着中国的开放,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少影响,很多人因此开始否定中国自己传统的东西。您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目前中国在传统与外来文化中是否找到了一种平衡?

泽林: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个体文化也都变得更国际化了,中国文化吸收了很多外来的东西,形成了独特的混合文化,不过要小心,别被美国文化过分影响。欧洲文化也受到来自美国文化的形象,但是没有丧失自己的特性。现在很多中国年轻人对外国的文化、时尚很好奇,也勇于尝试,学习的同时他们也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元素。当他们尝试了各种文化后,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我个人认为,最后每个国家都会形成有个体特色的国际文化。此外,人们只能希望未来中国跟西方能够互相尊重、更理智地共存而不是对抗,在这点上,西方特别要注意。西方要客观地对待世界经济中心向亚洲的转移,要通过对话和合作而不是对抗来解决问题。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让我感到担心,西方媒体和政客采用了对抗性的、强烈而轻率的态度来对待中国。

德国之声:对。在过去一段时间,德国媒体充斥着对中国的负面报道。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成就报道很少,而总是抓住中国的问题不放。

泽林:在竞争的压力下,很多人并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或者说,很多人要尽可能的抹黑中国。这当然是一种很不明智的做法。一个好的商人总是高估自己的对手,而一个失败的商人总是则不把对手当一回事儿。但是总体来说,面对竞争压力而尽可能的诋毁对手也是人类的自然反应。但是作为国家采取这样处理方式是令人忧虑的。

德国之声:但是一旦中国陷入混乱,也会给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难道西方社会希望看到这样一个结果吗?

泽林:当然不希望。不过有些人并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对他们来说,如果中国陷入混乱,那他们就不必为竞争和竞争带来的压力担心了。面临来自中国的竞争,作为世界少数民族的欧洲仍然希望保证自己的领导地位,但是他们忘记了这个世界剩下的多数人口也希望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决定过程。德国、西方政客似乎没有认清目前的形式,并以此及时制定出理智务实的外交政策来吸引选民的注意。所以目前来说,对中国的人权问题指手画脚更能获得大众的支持。

德国之声:您是否同意施密特总理的看法:中国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应当由中国民众自己决定,而不是由西方的价值观决定?

泽林:对。虽然现在中国仍然是一个专制国家,但是只要成千上万中国民众不走上街头反对政府--这当然也是中国政府避免发生的--就证明了中国政府统治的合法性。今天的中国政府已经不可能在任意妄为了。在中国政府与民众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契约关系:只要政府能够带领民众走向富裕,民众就承认其合法性;一旦政府不能遵守诺言,那民众一定会上街抗议,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那是什么都挡不住的。中国政府对此很清楚,所以一方面要发展经济,改善人们生活,来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要保持社会稳定。

德国之声:西藏事件发生后,不少西方国家对中国政府的处理方式表示不满,媒体也对此大肆批评。四川地震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开放透明的态度,西方对此也表示赞赏。您认为中国政府对地震的处理方式是否改善了中国在西方社会中的形象?

泽林:北京政府对西藏事件的反应和处理相当不成熟。特别是西藏党委书记指责达赖喇嘛是"披着神圣外衣的狼",这是非常不成熟甚至有些愚蠢的做法。不清楚解释自己的立场,而一味地指责对方,这不是一个政府应该做的。事实上这两次事件并没有可比性,不能说中国政府从西藏事件中得到了教训,所以针对地震灾害采取了成熟的应对方式。我相信,如果地震是去年发生的,中国政府也能理智成熟地应对。毕竟人们不能把地震跟中国的政治联系起来,所以政府也能采取更开放的态度。另一方面人们对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感到悲痛,这种感情相对单纯,但是西藏事件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很复杂,不是一下子能说清楚地。我希望中国政府日后能够更清楚地表达出让人信服的立场。举个例子,中国目前还缺乏一个能够达到BBC、CNN或者阿拉伯半岛电视台这类国际新闻媒体标准的电视台,这是非常可惜的。作为外国人,我无法从中央九台清楚地了解到中国政府的立场,在这方面,中国还要加紧努力。

德国之声:您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对您个人看待中国的角度有什么影响?

泽林:对于长期在外国生活过的人来说,你要学会从当地人角度来看问题,学会适应当地的环境,你也会明白自己的立场并不是唯一正确的,你要学会妥协。对于没有外国生活经验的默克尔总理来说,她显然不太明白这点,她一直都是以政客的身份来了解外国的。她曾经以环境部部长、反对党领袖以及党主席的身份随团出访外国,而没有尝试过独自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旅游,在那里必须遵守当地的规则而不能肆意妄为。此外,你还要学会一些生存规则,以便处理一些法律解决不了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样法制并不十分健全的国家。因此,我们更要跟中国开展对话和合作,从多方面增进了解,而不是抱着一种自负的态度对中国指手画脚。目前我们对中国的了解还不够多,而中国又是这样一个有趣的国家,所以我不介意以后继续呼吸污浊的空气的,继续在中国生活下去。

----------------------
德国之声:中国人在搞"嫔妃经济"吗
2008年11月02日 07:14   来源:中青在线

   从1994年踏上中国土地的那天起,1967年出生的德国人弗兰克·泽林(Frank  Sieren)便留在了那里,一晃已是15个春秋。他堪称“东方雄狮睡醒的见证人”。德国《周日世界报》称其为“最资深的中国通之一”,英国《泰晤士报》则视其为“德国最权威的中国专家之一”。如今他是德国《时代周报》驻京记者,同时为德国第二电视台等拍摄中国纪录片,还是畅销书作家。继著作《中国密码》、《与中国为邻》、《中国震惊》后,他又推出新作《嫔妃经济:为何西方企业在华难以取胜,中国人冲击世界顶峰》。他兴致勃勃地透露,《中国密码》一书已被译成中文,即将出版,《与中国为邻》也已翻译完毕,译者是中国驻德前大使梅兆荣。下文是德国之声记者对他的专访。

    “两个有趣视角”

    德国之声: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刚结束,中方启动了2009年中国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的造势活动。不久前,您也带着新作《嫔妃经济》回德国与读者见面。请问在此背景下,德国读者对您新作的第一反映是什么?

    泽林:人们对一本新书的反应不可能这么快。不过,已读过的人都觉得很有意思。由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背景缺乏了解,所以往往难以在商场上取胜。合作双方都须更好了解对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才能在全球化的当今社会,共同克服金融危机。

    德国之声:“嫔妃经济”一词让人首先联想起女人间的争风吃醋,联想到后宫粉黛三千为取悦皇帝各显其能。如今,中国因西方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也同它们玩起了这种游戏。拜读您的作品,觉得中国企业似乎“所向披靡”,西方企业难以转败为胜,它们真的如此“不堪一击”吗?

    泽林:不能这么说。我只想强调当前两个最有趣的视角:中国人的机敏和西方人的缺失。这是两个目前最值得关注的视角,人们能从中学到最多东西,所以我将这两方面的例子放在一本书中。不过,出版此书的目的,恰恰在于为避免西方企业落此下场,希望西方人能制定出更佳战略,更有效地面对全球化挑战。因为世界发生了变化,诸如中国等新兴工业国家已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成长为令西方人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

    德国之声:《嫔妃经济》一书收集了14个短篇,涉及中外高管的经营战略,姑且不论中国市场的难以预测,中国政府的干预政策和保护本国企业的措施等,您认为,中国人的性格特点的确比西方人更“狡猾”吗?

    泽林:“狡诈/狡猾”一词在德语词汇中偏贬义,所以在使用此词时要非常小心。如果在德语中用该词来形容某个人,那么总包含“不地道”之意。当然在中国的确发生了“不地道”之事,如盗版、剽窃等。但我认为,中国人似乎更善于谋略和从长计议,他们乐在其中。许多中国企业长期受到国家支持,便于做长远计划,并将其付诸实施。

    强项与不足

    德国之声:此书的副标题是“为何西方企业在中国难以取胜,中国人冲击世界顶峰”。您认为其中原因是什么呢?

    泽林: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西方人似乎不太适应中国的市场规则,难以按照别人的游戏规则行事。西方人习惯于在发展中国家发号施令,但这一套在中国市场上完全行不通。另外,西方人一直以为,中国人渴望拥有与西方一样的产品,但事实却是,西方产品未必适合中国人的品味,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比如,我们在中国遇到的是第一代开车族,不像在德国,对汽车品牌的偏爱有家族影响。现在中国有车一族对汽车的喜爱尚未定型,喜欢多款汽车类型和品牌。另外,他们对汽车品牌的想法也与我们不同。要想在中国市场成功,就必须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品味,满足其要求。

    德国之声:您在书中指出,有必要了解中国人的强项与西方人的不足,惟有如此才能加强自身竞争力。您能用几个简单的词汇进行概括吗?

    泽林:首先,中国人善于从长计议。第二,在兵法谋略方面,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而西方企业处于攻占新市场的重压下,难以适应别人的游戏规则,总是习惯于自己的老一套。第三点是,西方企业难以适应其他市场客户的品味。当然对企业来说,为全球提供同一种产品是最佳选择,比如可口可乐就做到了这一点。

    德国之声:您认为,西方人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了吗?

    泽林:当然,压力越大,认识问题的紧迫性就越强。对竞争对手不屑一顾,又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就很容易陷于失败。我希望西方企业能意识到这点。

    “默克尔有进步”

    德国之声:您在书中借助一名进入中国市场的德国中型企业家之口,表达了对默克尔总理对华经济政策的不满。默克尔的对华政策始终是热点话题,此次来中国访问,她特意与“社会代表”(注:10月24日在北京参加亚欧峰会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为加深对中国的理解,和前一次访问中国一样,抽空会晤了中国政法大学蔡定剑教授、《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吴思、作家李洱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传媒系主任展江教授,默克尔称他们为中国的“社会代表”)举行会晤,展江教授称,默克尔这回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她真心想了解中国。作为常年在中国工作的德国记者,您如何看待默克尔的对华政策?

    泽林:我的印象是,默克尔学到了一些新东西,她已认识到某些事情比原先的想像要复杂得多,我认为这是一个喜人的变化。西方的某些严厉批评,只会使事态激化,而无助于缓解冲突。提出批评意见之前,人们应三思而行,要思考在何时、何处、向何人,以怎样的方式提出,才能便于对方接受并认真思考,我认为默克尔在这方面确实有了很大进步。

    别妄下断言

    德国之声: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扮演的的角色和权力,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您认为,中国在扮演什么角色?

    泽林: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所以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将其从国际贸易中的进款借给美国,使其更多购买中国的产品。为摆脱当前金融危机,美国能做的只有两件事情:一是向中国、日本和中东地区产油国等借更多钱,二是印刷更多钞票,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人们下一步要讨论的重点议题,是如果建立国际金融机构,中国将在怎样的条件下将钱借给美国。当然不仅是美国依赖中国,中国也依赖美国,因为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希望将更多产品出售给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以保持中国的高增长率。

    德国之声:但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甚至认为,中国将是此次“金融海啸”中的赢家。您有何看法?

    泽林:我认为还是不要夸张的好。当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中国的相对影响力会有所提高。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分量并非逐日减少,而是逐日增加。中国正在继续其开放政策,将更加融入国际经济秩序之中,所以我不愿现在就妄下断言。

    德国之声:您从1994年起在中国工作和生活,是什么使您如此留恋中国?

    泽林:答案很简单,中国正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对经济媒体记者、对所有记者来说,中国目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因为中国的变化将不只限于本土,还会对全世界产生影响。所以尽管这里的空气污染严重,我还是想再在中国待一段时间。(来源:青年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音乐盒 于 2009-2-8 22:05 编辑

仔细看了整篇译文之后,大意如mabin转载的德国之声文章(http://bbs.m4.cn/thread-135932-1-1.html)所整理的,在民族凝聚力形成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与亲人间互助的中间,有一个真空地带,即对陌生人的冷漠。而西方因为亲戚间人情淡薄,出于宗教的因素,反而会对陌生人更好的做到加以援手。

泽林分析如下:
在这个觉醒的时代要与十三亿人竞争,就不可能顾及到每个人,看来这就是信条。害怕脱节的恐惧取代了同情心。人们不会为了一个陌生人冒任何风险。从这个角度看来中国式的同情更符合达尔文主义。

奥运结束不久后震惊世界的奶粉丑闻就是一个例子:三十万儿童由于食用了受污染的奶粉而得病,那些经理们却无所谓。当局凭直觉直接行事,哪怕人命关天,奥运期间也隐瞒不报。他们的情感没有顾及到与自身不相干的婴儿。或者,谨慎些而言:国家责任更为重要。


中国人有着另一种同情,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因为尽管佛教在中国也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人们受儒教影响更深些。从传统意义来说,同情在儒学中既不是信条也不是戒律,而是来源于那种切肤的感觉,有时甚至对不公或不幸无法忍受。



反之,在西方同情与宗教是紧密相联系的,就算自宗教解密后哲学家们一直尝试着要把道德从这种枷锁中解放出来。尽管如此:西方的道德和同情与恐惧和惩罚相联系的程度要比中国深。西方人的同情心受控于天堂的诱惑和对地狱的恐惧。

西方人在家里独自面对上帝而没有社会监督时就会趋向于不那么完全遵从对上帝的信仰。西方人偷偷干的事,中国人却无需遮遮掩掩。他可以靠直觉或有选择地作决定。中国人在行动时无需忏悔,头脑中也没有天堂和地狱。基督教要求众生平等,而世俗的孔孟之道则给予了特权以更多空间。对这么多人口来说这很正常。基督教信仰中每个人都是你的兄弟姐妹。在中国却未见得。

这种选择性同情不是慢慢发展而来的,而是从一开始就根植在古代思想家的想法中了。早在公元前五百年孔子在他思想理论的开始就有这么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须自省,不使自己有过。 要成为君子,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学生孟子总结了这段话:“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还不能完全确定,呵呵)

简而言之,中国人更多是凭感觉,而西方人更注重责任。就连曾经想要将道德从上帝手中抢出并交由理性来掌管的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也不能摆脱西方式的责任感。理性也是负有责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我的怠惰,这两句话始终不能确定。不知道大家能否帮忙定个最后的意见,这几天也该把这件事儿了了呢,呵呵

元宵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8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我的怠惰,这两句话始终不能确定。不知道大家能否帮忙定个最后的意见,这几天也该把这件事儿了了呢,呵呵

元宵节快乐!
音乐盒 发表于 2009-2-8 21:55

我只能说哪个德国人把寓意弄错了,如果要说中国人明哲保身前面几位的叙说都不对题,因为他们说的文句都含有积极向上的意思。可是看哪个编译了的文章,感觉不到这层含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47# silencer
看看我在45楼添加的上下文试试?

还有44楼的作者背景,呵呵,很客观的一位西方人,值得一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谢谢各位亲爱的。

给大家弹个曲子吧,宁静温柔恬美,啦啦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9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
【白话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德译文】Konfuzius sprach: "Wenn ich mit drei Menschen zusammen wandere, kann immer einer von ihnen mein Lehrer sein: Denn was ich Gutes an ihm erkenne, wähle ich für mich aus, und was ich an ihm nicht gut finde, das ändere ich."

完全看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也看到了那个贾老师的论语选编的译文,大约不是三人行,否则一定会提到三人这样的字眼的。

墨羽前辈觉得“仁者,人也”这句很好,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音乐盒 于 2009-2-9 04:46 编辑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
【白话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 ...
Juneflower 发表于 2009-2-9 00:47

Konfuzius sprach: "Wenn ich mit drei Menschen zusammen wandere,
孔夫子       说     :“如果    我  和   三    人            一起           走       ,(孔夫子说,如果我和三个人一起走路,)
kann immer einer        von       ihnen mein Lehrer   sein:
可能  总       一个    (从属介词)   他们  我的   老师  (是动词):(他们中总有一个是我的老师:)
Denn    was         ich      Gutes            an    ihm   erkenne,
因为     (关系代词)   我      优点,好的方面  介词    他    识别或学到,(因为我识别他好的一面,)
wähle                                                                                    ich  für        mich               aus,
选择(auswählen为可分动词,aus放在句末,主句倒装,动词放在句首)   我  为(介词)  我自己(反身代词),  (为我自己挑选出来)
und was          ich an    ihm nicht gut finde, das ändere ich."
并且  (关系代词) 我  介词  他    不    好的 觉得,那些  改     我。” (并且,我所觉得不好的,我改变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音乐盒 于 2009-2-9 04:04 编辑

我把那一段拿出来分拆一下吧,献丑了:

Diese Art, Mitleid selektiv anzuwenden hat sich nicht allmählich entwickelt,
这种选择性同情不是慢慢发展而来的,
sondern war von Anfang an in den Vorstellungen der alten Denker verankert.
而是从一开始就根植在古代思想家的想法中了。
Bereits gegen 500 vor Christus stellte Konfuzius einen Satz an den Beginn seines Denkens:
早在公元前五百年孔子在他思想理论的开始就有这么一句:
»Der Mensch ist des Menschen Maß!«
“三人行必有我师!”
Der sittliche Mensch muss nur sein Herz prüfen und sehen, dass er keinen Grund zu Selbstvorwürfen findet.
君子须自省,不使自己有过。
Um sittlich zu werden, sucht er nach einem guten Menschen, um dessen Beispiel zu folgen, oder einem schlechten – »und vermeidet es, zu sein wie dieser«.
要成为君子,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Sein Schüler Menzius formuliert es kompakter: »Der gute Mensch ist menschlich, und das ist alles.«
他的学生孟子总结了这段话:“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音乐盒 于 2009-2-9 04:45 编辑

»Der      Mensch ist des             Menschen  Maß!  «  人是人的尺度!
  定冠词    人         是 定冠词第二格   人(第二格)   尺度(标准)

--------------------------

君子只须检视自己的内心,以使自己找不到理由来自责。
Der     sittliche Mensch muss nur sein Herz prüfen und sehen, dass er keinen Grund   zu Selbstvorwürfen findet.
定冠词  有教养的   人          必须   只   他的  心     检省     和     看    ,  that he  no     reason    介词   自我责备           找到。

--------------------------
Um sittlich zu werden, sucht er nach einem guten Menschen, um dessenBeispiel zu folgen, oder einem schlechten – »und vermeidet es, zu seinwie dieser«.要成为君子,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分解一下:
为了成为君子,他寻找一个好人(或翻为仁人,君子)来跟从,
Um                       sittlich zu werden
为了(um...zu是搭配) 有教养的    成为,
sucht                         er nach                     einem guten Menschen, um dessen Beispiel zu folgen,
寻找(倒装,动词放句首)   他  介词(与寻找搭配的)   一个      好的    人           ,  为了  这个    榜样            跟随

或(寻找)一个差的,以避免成为他这样儿的。
oder einem schlechten – »und vermeidet es                             , zu                               sein          wie dieser«
或者   一个      差的                并      避免     代词(代逗号后面那几个字),  引导不定式的(同英语的to) 做(是动词)    像   这样的人

----------------------------
Sein Schüler Menzius formuliert es kompakter: »Der gute Mensch ist menschlich, und das ist alles.«
他的学生孟子总结了这段话:“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Sein Schüler Menzius formuliert es                          kompakter:
他的   学生       孟子       表达          代词(代冒号后那句话)  更为概括的:
Der      gute Mensch ist menschlich,            und            das ist alles.
定冠词   好的    人        是    人性的(善,仁),   并且(连词)  那   是  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9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怯兮,怯兮
彼君仁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9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得更正个错误:“三人行”句出自《论语·述而第七》,前面我把出处打错了,特此更正!希望不要成为害群之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9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值得一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9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47# silencer
看看我在45楼添加的上下文试试?

还有44楼的作者背景,呵呵,很客观的一位西方人,值得一读。
音乐盒 发表于 2009-2-8 22:08

我个人认为,虽然很多西方人都热衷研究中国,但对中国哲学文化比较了解的只有罗素了。我们中国人对先哲思想的理解还众说纷纭呢。
所以这个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直译就行了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9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那一段拿出来分拆一下吧,献丑了:

Diese Art, Mitleid selektiv anzuwenden hat sich nicht allmählich entwickelt,
这种选择性同情不是慢慢发展而来的,
sondern war von Anfang an in den Vorstellungen d ...
音乐盒 发表于 2009-2-9 04:02

我觉得这样就OK啊。不过后面应该加一下注解,是那人自己的理解,而不代表孔子和孟子真正提倡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9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bin_sjz 于 2009-2-9 11:56 编辑

长见识了! 楼主太有专业精神了!

我也参与参与。

这一句直译会给上下文的理解带来困难,建议加上括号里的内容:而世俗的孔孟之道(推崇君子又强调秩序---尚贤),则会给特权的存在留有更多的空间。

这让我想起了老子说的“不尚贤 使民不争”,庄子说的“人之君子 天之小人”,都是对推崇君子的儒家的批评。这篇文章的作者也从西方哲学的角度给了些善意的提醒。

佛和基督认为人人绝对平等,而儒家则比较务实 人在道德修养上是“不平等”的。故而有了下文的三句分析。

孟子那句不清楚作者是引用哪句,但很可能想表达 人性本善的意思。

这样作者就完成了东西方道德哲学的比较:孔孟认为我做君子是因为我的自身需要,有很大的感性成分,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养。

而康德道德哲学(知性为自然立法 理性为自身立法),则是建立在重理性 轻感性的基础上。和宋明理学相似(存天理 灭人欲)。我要道德是因为社会要求我必须道德!

这一句直译不太好:理性也是负有责任的。 最好是:理性的落脚点就是社会责任。

按照这个逻辑 孟子那句不关作者引用的是哪句(或者是他根本就搞错了),和作者本意最相近的是芸芸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自内而外的同情心)

此外,“同情”这个词用的有点泛 内涵太丰富啦,都可以加引号了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4 15:27 , Processed in 0.04779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