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是GDP走霉运的一年,混得差不多已经臭不可闻。 有人说不应当以追求GDP为中心;有人说政府追求GDP增长是“政绩工程”,有人说当前的经济危机是GDP高速增长的后果,也有人说不如干脆不要这个GDP。小邓网友更给他起了了雅号:挤地皮。
GDP也已经面目全非了。
有人说不能以GDP作为衡量经济状况的指标,抓GDP是只讲规模不讲效益;有人说内需在GDP中的比重太少了并拿出发达国家的的数据进行比较,果然差了不少;也有人说GDP是增量不是营业额。
说了半天GDP到底是什么?为何如此遭人愤恨?
鄙人路见不平,出来说几句公道话,GDP可是个好东西啊,大家不要不识货。
GDP是什么?我不喜欢搬定义,大伙儿可自行去百度,不过在百度前,最好先看看我汪某人的定义,以免在“摆渡”的半道上翻船,掉到水里呛上一口,搞不清东南西北,定义有时候挺绕人的。
也许您问了,你不是说经济学家很好当,智商好像也不太高,我怎么会被他们的定义绕住?那你也过于小看他们了,毕竟人家是吃这碗饭的。人家为了定义的完整,必定要把话说得滴水不漏,难免就罗索一点,颠来倒去搞一个来回,就把你整晕了。如果人家认为必要,再添加个公式、模型什么的,就更显得云山雾罩,高深莫测。如此凶险的地方,你若贸然去打探,弄不好连回来的路都找不到。
要想不被绕,简单的方法就是认死理,这个“死理”就是汪某的定义,鄙人称他为“汪氏广义消费理论”。
汪某定义道:GDP就是消费。简单不?还能比这个简单吗?探戈就是“趟着走”。
认准这个死理,就可以去百度了。
百度云: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别被绕了!重点是“最终产品”这四个字,重中之重是“最终”这两个字。
看核算方法,只看“支出法”(其它方法的核心是一致的)这一节最后的公式:
GDP = 居民消费C+ 企业投资+ 政府购买G+ 净出口(X-M)
有人要按耐不住了,说:这个构成里面除了居民消费,后面三项都不是消费,你怎么敢武断地说“GDP就是消费”?
少安毋躁,后面三项本人是这么念的:企业消费、政府消费、外国人的净消费。
什么叫消费?消费就是花钱买东西(下一段补充)。企业投资建工厂等于花钱买了个工厂,政府建设一条道路等同于购买了一条新路,不言而喻,外国人买了中国的产品也是消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政府和外国人都是消费者。
前面留了个“重中之重”的伏笔,也就是“最终”这两个字,严格地说,并非所有购买行为都是消费行为,只有最终购买者(可能但不一定是产品最终使用者或者服务的接收者)的购买行为才能算是消费。举例说明:
1.一个小孩去理发店理发,花五块钱购买了理发这个服务,家长是购买者,小孩子是服务接受者,理发店是服务提供者。理发完成后,“产业链”到此结束,再无延伸,家长的购买行为是最终购买行为,这五块钱当计入GDP。
2.复杂一点的例子,个人买私家车是最终购买或消费行为,购车款当计入GDP。而汽车厂从国内轧钢厂购买钢板,轧钢厂从国内钢铁厂购买钢坯,钢铁厂购买国内矿山开采的铁矿石的购买行为都不能算是消费行为,都不能计入GDP。
说到这儿,大伙儿就明白了一个道理,GDP所对应的购买行为通常位于产业链的末端,与进出口有关的购买行为例外。比如宝钢从国外进口铁矿石所支付的货款,是要从GDP中扣除的;而它出口钢材的收入要计入GDP。由于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虽然出口的钢材不是产业链中的最终产品,但产业链的下游在国外,出口钢材位于产业链国内段的最后一节,可视同于它位于产业链的末端,外国进口商视同于消费者。
上面所举的第二个例子,也许可以化解本人与草根网黄卫东博主有关GDP是“增量”还是“营业额”的争论,最终产品的价格确实包含了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增量”,它是所有“增量”的总和。但必须明确两点,第一,“增量”不是利润,第二,GDP是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产出或者)消费(汪氏广义消费)的价值总和,它相当于该国的“营业额”。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GDP中所包含的“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的终极内涵都是消费,是对终极产品或服务进行的购买或消费行为。
大概又有人还看不下去了:我等只关心居民消费,阁下花言巧语说了个半天,硬是把投资和出口也整成了消费,活生生搞出那么多消费出来鱼目混珠,按你的理论,GDP高就是消费高,难道想要用这个奇谈怪论来掩盖内需和消费不足这个事实不成?
如果来个问答式的对话,大概会是这样的:
“内需为什么不足?”
“大伙儿没钱”,“手头紧啊”,“缺钱”。。。。。。
“那么,大家为什么缺钱呢?”
“分配不公!”,“贪污腐败”,“公务员工资太高了”,“资本家剥削”。。。。。。
说得都很有道理,按照理工科的思路,再问两个极端的问题,自问自答:
问:什么人最没有消费能力?答:没有收入的人。
问:哪些人最有消费能力?答:中产阶级。
前一种“没有收入的人”包括新增的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等,对他们来说,不是如何扩大消费的问题,不是如何分配的问题,而是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就业或再就业。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拉动内需就成功了一大半。
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所占比例较少,虚拟经济、金融危机又是减少和消灭中产阶级的杀手,全世界莫不如此,如果不明白这段话的意思,看看现在的股市和楼市就知道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拉高股市(这是完全做得到的)没有更“好”更能快速见效的办法,而这个办法本身并不可能长远。原因很简单,因为股市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他的实质是转移财富的赌场。因此,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于如何增加财富总量,而不是如何在股市里面转移财富。解决失业问题,就是解决财富总量增加的问题,失业问题解决了,财富总量增加了,中产阶级的人数自然随之增加,作为消费主力军的中产阶级这个群体的人数和消费能力自然得到提高,从而从根本上拉动消费和需求。
本人一向反对空喊口号,不会以为说一句“解决就业问题”,这个问题就自动解决了,实际上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困难。我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得追根溯源,看看失业问题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失业人员不是生来就失业的,他们原先是“就业”的,过去多少是有些消费能力的,是“失业”让他们的消费能力归零的。如果问他们是如何失业的,他们大概会说“工厂裁员”、“厂子倒了”。至于厂子为什么会倒闭,他们至多能回答到没有订单这个程度。他们哪里知道?相当一部分工厂是被我们的经济学家忽悠倒的!当然这一点打死他们也不会认帐:如果按照我们的药方来个收入倍增,工人的消费能力提高了,需求增加订单也就不愁了,多发工资劳资双方都能得益--当然,我谈的是宏观,微观上倒掉几个工厂算什么?死了活该,没有棺材!我们正好产业升级。
中小企业提供了我国70%以上的就业岗位,多年来他们为保障充分就业、维持社会稳定和内需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可以说居功至伟。然而在我们的舆论界、在经济学家眼里,中小企业家们不但无功,反而有过,他们是落后产能的代表、环境污染的元凶、里通外国补贴外国人的家贼、残酷剥削工人血汗的资本家,务必要除之而后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小企业的大量倒闭,除了国内外宏观大环境的客观原因以外,更主要原因是那些自以为是的经济学家和其他知名人士,不顾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事实,以“产业升级”“劳动者保护”等漂亮的口号误导决策层和广大民众,导致管理层在错误的时间采用一系列错误的调控措施直接造成的。
在国家不遗余力拯救中小企业以保障就业的时候,难道不应当首先为中小企业正名?难道不应该首先给中小企业家以应有的政治地位?
本文不想就企业大批倒闭的原因做更多的深入分析,再多说就走题了,只是想说明一点,人民大众的消费能力来自于他们的劳动所得,我们中国人把自己的工作朴实地称为饭碗,只有吃饱穿暖了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消费,离开这个前提,奢谈什么鼓励消费、拉动内需,词藻再华丽,推理再严谨,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无论是四万亿的基础设施投入,还是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措施,都无疑会提高GDP的总量,但不要忘了,这些措施在带来GDP增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直接间接地带来或者保住了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无疑都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
列位看官:就业就是内需啊!就业就是消费啊,投资和出口也是在拉动内需啊,三驾马车是一不是三啊!GDP的核心就是消费,就是内需啊!
这就是“GDP就是消费”这一“汪氏广义消费理论”的重大意义所在。
您说:GDP到底是不是个好东西?
郑重声明
本人“山寨版”的系列“重大理论发现”,均系个人独立研究和思考的成果,如有雷同,概不认账,以本人的命名和描述为准。本人保留将“山寨版”转变成“正式版”的万分之一可能性。
本人的“理论”在“理论界”具有一定的相对或绝对超前性,可查证发表日期。这些理论未经许可,不得引用,引用必须注明出处,违者不一定追究。
到目前为止,“重大理论发现”有:
1.各国央行救市,“注入资金不等于注入流动性”,此理论已经与“凯恩斯陷阱”撞了个满怀,前面说了,以本人为准,命名为“汪氏利率陷阱”论,详见《警惕通货紧缩风险》。
2.“不但通货膨胀可以使人们的财富缩水,通货紧缩同样也能使人们的财富缩水。”,姑且称为“注定缩水”论,详见《好通缩坏通缩》
3.“产生通缩预期时的供给方往往会失去定价权。”,就叫它“买者嘴大”论,详见《好通缩坏通缩》
4.“GDP就是消费”即“汪氏广义消费理论”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229&articleId=122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