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no7of2001

广东广西福建的朋友请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6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yh6077 于 2009-9-26 14:14 编辑

本来之前在网上看到LZ提到的那种帖子,一直觉得很无聊,原本以为没多久就会淡掉,没想到貌似引起了很大讨论= =。我是福建厦门的,说闽南语,这里简单的说说自己的看法。
就我个人而言,由于看台湾布袋戏比较多,里面的诗号用闽南语读起来确实有味道,这是个人感觉

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等省由于天高皇帝远,古代汉语保留的很好,没有被满清官话也就是普通话消灭。所以现在的南方人还讲明朝以前的古代正宗汉语,北方人居然称它们为鸟语,这是无知的表现,唐诗宋词用南方的鸟语来念,非常顺畅,压韵压得非常好,但用普通话念,就有问题了.因为唐宋诗人词人他们不讲普通话。他们讲的是古代汉语。跟南方鸟语一样或者相似或者相近。


上面的引用文字中,大部分使用中国存在的地方方言来进行攻击的,这种下九流的挑拨方式很难想象居然有那么多人跟着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这也包含了语言的多样性,南北方言的存在本来就该平等对待,引用中的论调其实很恶心。
为什么说貌似南方三个省份用方言吟诗比较有韵味,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在古代五代十国以及后面的历史中,有多次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而大量南迁的,而诗词大部分都是汉人的创作;因此南方方言吟诗押韵也并不是不能理解(当然,有的朋友也不大能体会出来,这也很正常:当今社会,有谁还会认真的去研究韵脚韵味?)。这其中要注意的是,说什么南方方言是古汉语保存最完整的,这基本上是骗人的。在历史上,战乱时大规模的,南北方都有波及,只是南方受影响较小,但是在历史上的几次民族融合中,汉语也经过了多次的改变。南方方言,并不是正宗的古代汉语。就算说是,中国历朝历代,各朝各代官方语言各不相同,汉语也不同,又要以什么朝代的汉语来作为标准?谁又有权利来定这个标准?
就好比我认为现在已经没有血统上纯种的汉人了,汉族并不是血统论,相反而是精神思想论,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说的汉族,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民族。同样的,汉语也不是我们用来口头交流的语言来定;因为各个时期的语言不通,唯一能通的就是文字,就好比战国时期的汉语,宋朝能正常口头交流吗?我想是不能的。既然如此,各个朝代的“汉语”都有所不同,那么我们该用哪个朝代的“汉语”来作为标准?那是否除了那个朝代的“汉语”是汉语以外,其他朝代的“汉语”都不是汉语了呢?

为什么最近会有这类攻击语言的文章大量出现?为什么现在这种文章反而会引起那么多人的争论?其实很简单,有人利用了目前社会上潜在的矛盾
目前我国是以普通话为官方语言,其实基本上整个北方都说普通话吧?而南方就不同了,由于方言的存在,因此大部分人的普通话发音不会很准确,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激发南北方人的矛盾;举个身边的例子来说吧,在大学,南方北方人都有,大家是否会注意到南方人和北方人在交流的时候,有时候北方人会经常纠正南方人的发音呢?或许这可能是无心之过,但是在有心人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同时,由于北方人对南方方言文化的不了解,小部分北方人平时的言论就看不起南方,以及南方方言,有的人就利用这一点,平时也会冒充北方人发出一些攻击南方的言论,又或者趁着国家宣传普通话的时候,通过言论来挑起方言而引起的矛盾;这就好比热比娅主导的7.5事件一样,利用一个已经存在的,平时并不明显的矛盾,通过文字扭曲,通过改变文意,或者参与讨论中,恶意用语言来误导讨论人群的理解,从而引起争执,进而将矛盾扩大化,一旦吵起来,就会落入有心人的算计中。

这次大家也发现了吧,集中在最近一段时期内,出现了大量这类文章,而且也有意无意的扯到了历史问题,企图达到分化国内思想,分化凝聚力的目的。这很明显是有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大家一定要理性看待,这类文章看看就算了,要是真的认真起来,而做出错事来,那就真的被人狠狠的算计一把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6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郭大路 于 2009-9-26 22:48 编辑

我是广州人,广州话念唐诗宋词比普通话流畅是事实。
例如:绿遍山林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

这首绝句用普通话念怎么都不顺畅,尤其一二两句。但广州话念则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再如,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这两句,普通话念晖微两字都发第一声,非常不顺畅。广州话念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寂寞的阿卡 于 2009-9-27 01:12 编辑

个人感觉,用白话(广州音)读诗经、左传,不累。但是用普通话读,经常喘不上气。

我是白话粤西沿海分支,本地白话读起古诗来,其音嘈嘈,无法成诵。只有用广州白话读古诗才比较顺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部湾沿海 使用的是闽南语系方言的一种 读起唐诗宋词 有部分也很贴切
俺特别喜欢读诗背诗 以前初中时就想过 诗人难道都是讲普通话的? 显然不是!!
俺会好几种方言  于是有的诗每种方言都读了一次 结果有的很贴切  有的就不顺
特别是宋词 这应该是江南吴侬软语式的语调写的吧  有的宋词用普通话读简直就是牛嚼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爷爷从小就教我用广州话背唐诗宋词,就算我现在的普通话很溜,看到诗词时还是习惯用广州话去读的,从来没有觉得不顺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lz貌似无视此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福建省的,说的福州本地话,说读唐诗宋词还是普通话顺些.呵,福建就有好几种话我还听不懂,汗,如闽南话,客家话,莆田话,以及闽北那边的方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这几种方言不怎么清楚,想当然地说,那些难懂的方言是受外界影响比较少,保留传统的东西多,但是什么样的传统,就不知道了。杭州是南宋的首都,所以那里的方言应该是最接近南宋时的官方语言的。唐宋时的语言和秦汉魏晋比也有很多不同,那就更难考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广西的,从小老师都是用普通话教念诗!现在突然用方言,怎么会觉得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建方言比较多,我是闽北福安的,虽然会说方言,但要我用方言把文章念下来还真有些难度。这边古语保留的比较多,像“筷子”我们还念"箸"、“家”念“处”、、、在看文言文方面有些帮助,老师曾说你要真不明白啥意识就试着用方言念出来就差不多了。年轻的孩子们慢慢都不会说方言了,普通话的影响。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avykidd 于 2009-9-27 15:37 编辑

即使你不懂粤语,只要你用粤语拼音对照一下各唐诗的句未字就会发现全都是押韵的。宋代的诗词就有些字不押韵,但也比普通话押韵。

电视讲座说:
西周未年~唐(今之粤语),而唐代语言与今之广东绍兴当地用语几乎一样。
(电视说是唐语活现于广东绍兴,我想应该不会完全一样吧,所以加个“几乎”。)

宋代语言变化很大了,叫广韵,至今失传了。
(传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人类语言,不是史学家说的,所以我用“传说”。)

元,蒙古人不懂说汉语,又要和汉官交流,于是说出了另一种非蒙似汉的语言。(今之北京话,但差别还是有的)

明,明比较特殊,有两种国语,北方用北方官话(今北京话之前身),南方用南方官话(今之吴语)。

清,满人又遇到了和蒙古人一样的问题,满人不懂说北京官话,于是又说出了一种非蒙非满似汉的语言,当时称之为"京腔"(与今之普通话完全一样)。
"京腔"是以爱新觉罗家族与八旗贵族子弟发音为准,当时的汉人很难学懂。到了康熙年间君臣间的沟通还是有问题,于是康熙下令全国,只有懂得说“京腔”的文人才有资格考科举。这就是最早的“推普”,所以香港的普通话字典叫《康熙正音》,而太平天国的诏书中也含"满清乱我华音"。

中华民国叫“国语”,中华民国本来想选粤语和吴语其中一个为国语,但孙中山为了更容易统一北方,所以竭力游说各高官在投票时要投普通话。终于,普通话以微票数得胜。
(电视说是以多出粤语3票得胜,百度说是多出1票得胜,不知是哪边搞错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叫“普通话”,“普通话”一词出现在400年前。当时,有一个官员去日本,有个日本人就问他:“为什么中国没有普通话?像日本推行普通话(指日语)不好吗?”于是这名官员就把"普通话"一词带回中国了,"京腔"一词也被"普通话"一词所替。
(有些大汉主义的人容不了普通话含日语词汇,可他们万万想不到"普通话"一词就是一个日语词汇。)

----------------------------------------------------
其实也不是说"山高皇帝远所以保留了古语",只是南方人的地域意识比较强。元朝就派了很多官员下南开设“正音书院”,想改变南方人的语言,可全都无功而撤。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7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之前在网上看到LZ提到的那种帖子,一直觉得很无聊,原本以为没多久就会淡掉,没想到貌似引起了很大讨论= =。我是福建厦门的,说闽南语,这里简单的说说自己的看法。
就我个人而言,由于看台湾布袋戏比较多,里面 ...
cyh6077 发表于 2009-9-26 13:58

抱歉,今天一直不在,刚看到这么多回帖。
你表达的意思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因为看到太多这种文章,看的多了,就觉得有点不对劲,怎么看都像是在通过语言差异,挑拨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关系,即使南方传承古汉语语音,各地方言没有高低之分,只是习惯而已,如果当初定都杭州,现在的普通话估计就是杭州味了。既然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却留下了口音差异,那就让它继续流传下去吧,不要让这些差异变成挑拨人们关系的地域之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avykidd 于 2009-9-27 22:21 编辑
抱歉,今天一直不在,刚看到这么多回帖。
你表达的意思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因为看到太多这种文章,看的多了,就觉得有点不对劲,怎么看都像是在通过语言差异,挑拨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关系,即使南方传承古汉语语音, ...
no7of2001 发表于 2009-9-27 21:50

现在的中央的确企图仿秦灭掉其它语言,也就是灭掉其它文化,所以才有“上海小孩不懂说上海话”,“广东人鄙视说普通话”,“西藏大暴动”和“新疆大暴动”。
论坛的老上海同学,那应该明白到西藏人民和新疆人民的感受。
"推普"的目的不是推广普及普通话,而是灭掉中国其它语言。
一个文化的象征有两个地方,就是语言和文字。灭其语言就等于灭其文化。
如果中央是要灭其它文化,那西藏和新疆甚至广东与上海都可以引用一句毛语"造反有理"。

不过当年秦国也算是统一了国语的,就是今之粤语,当时称“通语”,春秋时称“雅言”。北方语言是后来由少数民族创出来的。
如果是你是国学爱好者,那应该知道孔子在《论语》中很着重“雅言”的地位。

中国就是我们的家,各民族和各地人就像家中的兄弟。
如果有外人欺负我们家时,掌家权的大哥还欺负其它兄弟,那这些被欺负的兄弟应该牺牲自己保卫家园还是揍扁大哥再保卫家园?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歉,今天一直不在,刚看到这么多回帖。
你表达的意思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因为看到太多这种文章,看的多了,就觉得有点不对劲,怎么看都像是在通过语言差异,挑拨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关系,即使南方传承古汉语语音, ...
no7of2001 发表于 2009-9-27 21:50

本来地方语言差异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这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好事;怕就怕有心人乱来了,事实上最近这类帖子的火爆也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有那么多人中招,看来网上大部分人都相对浮躁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贴子出来好久了,我以为是找老乡的,也没进来看。如果早知道是讨论音律的,早就进来了。所以虽然来晚了,也得喊句口号——打倒标题党!

关于粤语等几个方言是不是过去的普通话的问题,我可以表达个个人意见。不是!

但南方话里确实保存了一部分古音,比如入声,这个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不见了。除了南方,陕西等地也是保留了部分入声和古语的音与调的。

唐诗里的平仄,古语里有四个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第一个是平,后三个归入仄。因为入声是单独成韵的,所以很多古诗,确实读不出来韵感来了,不过入声我解释一下大家能够体会,在第四声的基础上,有一个迅速停止的动作。就和入声比较接近了。也就是说,不要拉长声,发声后很短就停下来。这差不多就是入声与去声的差别。还有一部分入声变声成上声了,差别就更大了。平声在后来的分化当中,分为阴平和阳平,同归平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我个人感觉,读古诗,可能陕西话可能会比普通话稍好些。不敢确定,请陕西的朋友谈谈感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师子吼 兄说系统点,详细点,能不能举例说明,谢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浦东话也是一种现存的古汉语,他语句简洁,因为地理特殊---虽位于长江出海口,在交通上有一定便利性,但在古代地理上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价值,并且水路繁杂,非常适宜藏身,成为了过去社会真正的世外桃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8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宋 代 以 前 , 诗 人 作 诗 , 按 自 己 的 口 语 来 押 韵 。

宋 以 后 , 就 有 了 "韵 书", 写 诗 不 按 照 口 语 , 按 照 韵 书 来 押 韵 。  这 就 是 口 音 变 化 造 成 的 。 而 韵 书 里 保 留 的 是 比 较 正 统 的 古 代 语 音 。

研 究 古 汉 语 语 音 的 , 韵 书 都 是 一 个 极 为 重 要 的 工 具 。

红 楼 梦 里 , 凡 是 学 习 做 诗 的 人 , 首 先 第 一 件 事 就 是 背 韵 书 。

今 天 人 做 诗 , 就 没 有 人 再 会 花 时 间 去 背 韵 书 了 。 比 如 毛 主 席 , 直 接 按 自 己 口 语 押 韵 了 ,很 多 是 按 湖 南 话 来 押 韵 的 , 呵 呵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8 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avykidd 于 2009-9-28 03:06 编辑

师子吼兄的例子可否不要举宋朝以后的?

如果在两年前有在百度搜过有关资料的人应该还记得以前的百度资料都是说雅言的传承者是粤语,可能近年百度被某组织和谐了,现在有些百度资料说今之普通话以前叫“雅言”。(很不好听地说一句,可能某些人自卑了,要学棒子。)


关于粤语源自中原雅言的资料太长了,我只发一段。
---------------------------------
50万中原人南移传播“雅言”
  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原汉人南移,发生于秦统一中国之际。公元前223年,秦国60万大军攻灭楚国,便将大军驻扎于湘南五岭,准备南征百越。 到了公元前218年,西江中部的“西瓯国”起兵反秦,秦始皇派50万大军征讨。又派史禄在海阳山开凿灵渠,将湘江与漓江沟通,以保证军事上的运输。灵渠便 成为中原汉人进入岭南的第一条主要通道。公元前214年,灭了西瓯国,战争告一段落,秦“发诸尝捕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 遣戍。 ”(《史记.秦始皇本纪》)徐广注:“五十万人守五岭。”(《集解》)这50万人,便是第一批中原移民。
  在秦始皇时期,岭南各郡地广人稀。直至东汉时的统计资料,南海郡(广东珠三角)也只有9万人。因此,迁入50万人,足以改变岭南越人“一统天下 ”的局面。有些学者提出质疑,认为一下子迁入那么多移民并无可能。但我们知道,大移民是秦灭六国之后为了巩固政权而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分期分批移入。 秦始皇既然可以将12万户豪富迁徙到咸阳以及巴蜀,又将内地大批罪人迁徙到河套以及甘肃一带,那么,完全有可能将大批中原人迁至岭南。虽不一定有50万那 么多,但也肯定为数不少。由于他们是成批迁入,所以到达岭南之后,思念故土、怀念昔日乡音,特别强韧有力地固守原有的文化习俗以及语言,因而成为岭南最早 的“雅言”传播者。
---------------------------------
也就是说大部分广东人的祖先是1000多年前从北方迁下来的。宋、元、清,北方多次少数民族占领,其语言被多次所为的“胡化”。(想不到用哪个词好)现普通话其实也是以当年爱新觉罗家族与八旗贵族子弟的发音为准,普通话是满族所创早是一个公认的事实。那为何以前没人在意这件事呢?只是现在藏语、维语、粤语、吴语等出现了以所未有的严重危机,所以不少人就拿语言这东西来说了,说多了后,知的人就多了。

最后引用孔一话:“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8 13:17 , Processed in 0.04752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