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北小沫

[透析评论] 中国周边战略态势观察(与事序时俱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八十一)这就是当时南亚地区中印巴所处的国际格局。而印巴双方在谈判无法根本解决克什米尔归属的情况下,也都在加强着军事准备,企图以战求利。从印度方面看,特别是在印中边境战争中完败后,印度开始大幅增加军费开支,建设规模庞大的军队,空军几乎扩大一倍,海军力量也得到增强;同时以准备对付中国为幌子,在美国获得大量军事援助。而美国也正是借助于印度的这一态势,同印度建立了新的关系,使其工业和军事潜力得以发展,以被武装的印度来以对付以共产主义为意识形态的中国。从巴基斯坦方面看,在感觉到美国对印度的军事援助、使巴基斯坦受到严重威胁的同时,通过重新评价巴基斯坦外交政策发现、原来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对巴不仅是无反而有害,主张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才应该是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也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于1964年访华,再加上较好地解决了巴中边界问题,两国保持了友好的关系。

  再从第二次印巴战争起关键作用的中国方面看,在这一时期,中国尽管于1964年爆发了原子弹,但在国际上仍然较为孤独,而且明显是处于苏美南北夹击的态势之中:南有美国直接参与的越南战争、北有与苏联意识形态之争的分裂冷对;还有因边境战争而导致的印度对中国的敌对。所以,在西部有这么一个友好的巴基斯坦兄弟国家,也算是中国可以冲击美苏包围态势的一个突破口,中国理所当然地会站在巴基斯坦一方,并给予坚定而恰当的支持。


(之八十二)就像在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19岁的热血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而点燃了巴尔干半岛这个火药桶,并由此引发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第二次印巴战争也是两国在一个叫库奇兰恩(Rann of Kutch)的印度河入海口附近的一片盐碱沼泽地、由于一个哨所的争夺而引爆,继而发展成这次大规模战争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八十三) 从1947年至库奇兰恩冲突爆发前,该地区一直为巴基斯坦所控制,巴在此也建立有警察哨所。但双方从未在这片不毛之地正式划界。1956年初,印度破坏了巴基斯坦的一个哨所并赶走巴边防警察,同时建立起自己的哨所。接着印度陆军突然占领库奇兰恩的北部地区、并又夺取巴方几个哨所。巴方起初认为该地荒芜而对印军侵入只是抗议而未实质性行动。但不久传出该地区可能蕴藏石油及大量矿产资源的消息后,巴方遂向库奇兰恩地区派出军队,双方从对峙到冲突,由此拉开了印巴第二次战争的帷幕。到4月份,经过两个月的有限冲突,印军在巴军攻势下后退。7月1日,双方在英国首相道格拉斯·霍姆的调停下签订停火协议。但这只是暂时的停火而不是双方的停战。

   就在印巴双方签订停火协议的当天,印方就宣称克什米尔是印度的一部分,这是不容辩论和谈判的既定事实。这番表态极大地刺激了巴基斯坦,也预示着印巴库奇兰恩冲突将引发连锁反应、双方的战争将进一步升级。

(之八十四)1965年8月,进入印控克什米尔的巴方武装人员开始与印军交火,由此引发了印巴之间的大规模战斗,继而双方均越过停火线并控制了对方的的哨所。印军于月底占领哈吉皮尔山口,切断了穆扎法拉巴德与廓特里之间最近的通道。9月初巴军开始实施“大满贯行动”以反击印军,巴军越过停火线攻入比姆巴尔地区,印方损失较大,巴军几乎要攻下斯利那加。


   面对兵败之势,印方通过“德里的大雨”的电台暗语,从三地发动了针对巴国本土新战场的拉舍尔进攻,毫无准备巴军在印军强大的攻势下退守到亚克尔运河。巴空军适时出击,重创印度空军并获得制空权,巴军在空军支援下迅速扭转战局。不甘失败的印军又组织装甲部队将将巴军压缩到查温达地区。如查温达失守,就等于切断了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之间最重要的联系通道。在两国空军的参与下,印巴双方在展开了最大规模的坦克大战。最终巴方获胜并乘势推进印度国土。

   9月20日,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印巴于9月23日同时宣布接受联合国的调停,全线停火。1966年初在苏联斡旋下,印巴两国同意撤退到1965年8月5日前所在地区。至此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


(之八十五)早在1965年5月初,印巴尚在库奇兰恩发生冲突时,中国就发表声明指责印度扩张,支持巴方抵抗战争,并在外交上给巴方支持。9月初印军大举侵入巴本土作战之际,美苏等大国都宣布保持中立,并提出由联合国调解,但印度表示不愿接受。在处境极为困难的拉舍尔保卫战之际,巴基斯坦只好向中国求援。

   也是在9月初,毛泽东主席在与周恩来总理谈到援巴事宜时说,要出兵就应寻找与巴接界最近处出兵为好。于是中国外交部研究认为,在中锡(金)边界给予印度打击,支持巴基斯坦最为恰当。因为一来印军近两年内一直在西藏西部时时挑衅,并且在乃堆拉山口等边界山口修筑大批工事;二来考虑到我前面提到的中锡边界以南的西里古里走廊,为中印及东巴最近交接处。当时的东巴(基斯坦)就是现在孟加拉国的前身,东、西巴当初虽是一个国家但中隔着印度。印度向东巴进攻,西巴的海路援助费时费力、空援又疲于奔命。三来中巴从来两个方向攻击,可对印度形成夹击之势。因此,对中国而言,出兵东巴以援助巴基斯坦的方式有理有利、效果可能更好。当然,在正式出兵之前,中国必须先给印度下一个最后通牒式的照会:意思说,先告诉你一声,我要打你了,你自己掂量着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八十六)在第二次巴印战争之际,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援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提供了一大批武器装备。在保卫拉合尔的战斗中,巴坦克部队损失严重,亟须坦克补充。中国除提供的坦克外,还提供了歼六战斗机等。这些装备基本上都是从中国军队正使用或库存的装备中直接抽调的,中国还免费为巴方提供了这些装备的人员操作培训。


   二是直接参与了巴方的军事指挥。在印巴战争态势最为紧张的时候,中国派出了参谋人员加入到了巴方总参谋部。你把前后两次印巴战争的效果对比一下,就会很容易地发现巴方在这次战争的后期作战中,胜利得痛快淋漓。其实这与中方参谋人员实际上直接指挥了这部分的战斗行动,有很大关系。

   三是对印度发出外交照会和相应的军事行动部署。针对巴总统一再要求中国出兵进行支援的要求,中国根据事先的预案,周恩来总理在9月7日接见巴驻华大使,并得到了巴方的两个保证: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屈从于任何有利于印度的解决方案;不会屈从于美苏两国和联合国为达成这种解决而施加的压力。8日中国向印度递交了照会,要求印方撤除在中锡边界中国境内的工事,立即停止军事入侵行动,否则就要对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负责。与此同时,中国做了相应的军事部署。鉴于印度不加理睬,中国于15日向印度提出了后来被国际舆论称为军事行动之前的最后通牒的强烈抗议,期限为3天。这个照会在16日的《人民日报》上以头版头条新闻登出,它给世界各国的信息是非常明确的。9月17日,中国宣布把“最后通牒”的期限“延长三天”。 印度这次怕真的受到两面夹攻,迅速按期拆除了它在中锡边界上的一切工事,并退还了掳劫的藏族同胞和牲畜等。到9月19日印度终于向美国表示愿意接受联合国的决议,并表示立即结束与巴冲突。

   从此以后,中巴关系日益亲密。而对印度来说,中国与巴方联手使它没能达到战争目的,更是印度的大联邦梦想在北上战略的西北方向遭受重创。所以,直到今天你仍然可以看到,印度对中国抱有怀疑和戒备的心态,也就不难理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八十七)对美国而言,第二次印巴战争的爆发,是美国南亚政策的转折点。从9月6日印方攻入巴方本土开始,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对中国的立场和可能采取的行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成为美国决策的重要依据。一开始的判断是,巴方后面尽管有中国的支持,但中国只是在宣传上指责印度,并没有进一步威胁采取军事行动。但美国决策者依然考虑认为,如果中国进行直接干涉,那么苏联、英国也会介入。为此,美国约翰逊政府决定,依靠联合国敦促印巴停火,对巴呼吁美国美国采取行动的要求置之不理,并在9月8日公开宣布,美国停止对印巴两国所有的援助。

   9月9日,情报部门给约翰总统的一份逊备忘录成为美国南亚政策的重要文件。该备忘录分析,印巴战争有可能变为“自由世界同共产党集团之间的对抗”。如果局势仅仅只涉及到克什米尔问题,美国完全可以置之度外。如果中国卷入,或者冲突沿着目前的情形发展下去,那么巴中的关系会更加密切,而印度会由于不能获得西方支持,它几乎注定要发展核武器。为此,该备忘录建议,一是美国应使两国停止敌对,通过谈判解决包括克什米尔问题在内的分歧。二是美国的介入要有利于保持印巴两国同西方的合理关系,以及抵抗中国对南亚次大陆的蚕食。三是如果有一天美国不得不在印巴之间选择的话,印度将是更好的选择,但同印巴两国保持适当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保护美国的利益。

   即使从50多年后今天的南亚次大陆的态势来看,你仍然会感到这个备忘录分析得非常清晰、具有很高的战略前瞻性,而且很多的事情美国也是这样做过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八十八)1965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中国外交部照会,以及中国军队在9月15日至18日在中印边界中段、西段和中锡边界进行的军事调动,引起美国的严重关注,并导致美国政策的调整。9月16日的《中共卷入印巴战争的前景》指出,中国不会采取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介入,只会沿着中印边界进行小规模的军事试探,或目标有限的进攻。照会是为了向印度施加压力,从而缓解巴方战场压力。迹象也显示,中国准备进攻拉达克。如果中巴在拉达克和查谟附近双向出击,不仅会改变主战场上的形势,而且可能导致印巴局面发生巨大改变。据此评估,约翰逊政府做了以下准备:一是制定军事应急计划,一旦中国进攻印度,美国所采取的军事选择;二是支持联合国的停火斡旋;三是向印巴施加影响,使双方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

(之八十九)在美国的压力下,巴基斯坦有条件地接受了停火建议。印度在中国发出照会后,曾向美国提出要求:一旦中国进攻印度,美国将做出正式声明,表示美国将进行干预的同时,向印度提供援助。但美国强调要在联合国内解决问题,因自己陷入越战而拒绝了印美磋商秘密应急计划的要求,同时指出印度应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以面对来自中国的主要威胁。印度一看大势已去,也就同意了美国停火的建议。第二次印巴战争随即结束。由此也可以看出来,战争的结果有时并不取决于战争双方的意愿,外在的纵容或制约的力量,在一定条件下,会对战争的进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之九十)第二次印巴战争对原有的南亚次大陆格局带来了根本的改变:一是中国成为南亚次大陆平衡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由于中国主动而适度的介入,改变了南亚次大陆的力量对比。更重要的,巴基斯坦从此成为中国周边的铁杆朋友之一。


   二是印巴间的战略主动权易位。这次战争巴基斯坦战胜了貌似强大的印度,但因克什米尔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双方积怨更深。

   三是印美关系趋于冷淡。战后,美国推迟了对印军援,并迫使印度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印度则表示,印度不会屈从于美国的压力,也不会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做交易。而在同一时期,印度不仅在越南问题上不断批评美国,而且还加大同苏联开展合作合作。因此,美国几乎完全丧失了对印度的影响。

   四是巴美关系直线下降。战后,美国决定对巴基斯坦采取采取了强硬路线,停止了军援。而巴基斯坦则于1968年终止了美国使用的白沙瓦设施,同时巴基斯坦大力发展同苏联及中国的关系,美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迅速减退。

   五是苏联成为此次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印度在指责美国的同时,加大了同苏联在的合作。在1971年同苏联缔结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而巴基斯坦在战后大力发展同苏联的关系,苏联也在 1968年6月签订了对巴增加军援的协定,从1967年开始,苏联开始向巴基斯坦提供军用卡车、吉普车和运输直升机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张第二次印巴战争双方作战及中国军队部署态势示意图,作为这部分的结束。
20127813_1602177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九十一)战争,特别是举国战争,是参战国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印度作为大国的优势就逐渐显现出来了。1971年11月至12月爆发的第三次印巴战争显示,印度通过增加军备,其整体军力已明显优于巴基斯坦。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东巴脱离西巴而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


(之九十二)早在英属印度时期的1905年,时任总督的寇松勋曾草率地将孟加拉划分为两个省的做法,就曾引发了规模空前的印度反英运动,而无结果。但到了1947年,根据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孟加拉此时被分割成两部分:西孟加拉归印度而成为印度的一个邦,东孟加拉(亦即东巴基斯坦,简称东巴)则归巴基斯坦。划归印度的西孟加拉邦有三点值得顺便提及:一是前面提到的西里古里走廊就在位于该邦境内;二是该邦的首府加尔各答曾经是英属印度总督府所在地,目前是印度第三大城市;三是可以让有意识形态视角和民族主义们高兴的是,该邦的执政党是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九十三)关于东、西巴的划分,还得提一下当时的情景。在蒙巴顿将可能的分治方案交给尼赫鲁和真纳(穆斯林联盟领袖)时,遭到了两人的一致反对。但真纳主张要将东、西两个穆斯林聚居地划归一个国家。最终的蒙巴顿方案采纳了这一提议。这次,蒙巴顿也按着孤竹冷同学的提法做了一回预言家,说不出25年东孟加拉一定会脱离巴基斯坦,真纳的双头巴基斯坦注定要消失。的确,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东、西巴虽然共奉伊斯兰教,但被敌对的印度隔开,东西相距约2000公里,民族、文化和语言也存在巨大差异。这一态势,对落后的国家而言,是很难实现有效的统一管理的。差异就是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时候,必然为敌对国家所利用。


(之九十四)从印度方面看,如果东、西巴有坚强而统一的战略协调的话,那还真是印度之侧的卧榻噩梦。好在印度的块头足够大,不太容易被吃掉,反倒回过头来时时想吃掉别人。这次,印度显然是汲取了前两次战争的教训,在军事准备、外交斡旋、战略方向等方面的功课做得比较充分,时机也选的非常好。剩下的实施操作,只要不出太大的失误,效果基本上是在预料之中的了。

  1971年3月,东巴宣布从巴基斯坦独立时,巴基斯坦派驻军队进行了镇压。在印度看来,这恰恰是肢解双头巴基斯坦、削弱南亚次大陆敌对势力的绝好时机。于是,印度随机宣布支持东巴建立孟加拉国,并开始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制定解放孟加拉的作战计划,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导火索即将被点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九十五)在第三次印巴这种爆发前,就总体而言,巴方兵力基本维持原状,而印度则针对第二次战争的空军短板,重点加强了以空军为主的军队建设,总体实力明显强于巴基斯坦。按着印度军方的总体部署,此次战争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东巴脱离巴基斯坦而独立,消除印度东顾西压之忧。在兵力投放上,此次投向两个方向:西向在印巴边界的印度军队优势稍大于巴基斯坦,主要起战略牵制作用;东向的印军约为巴军的两倍,占有绝对优势,为战略主攻方向。就东巴态势而言,东巴已处于印方的四面包围之中:印度陆军部署在东巴的西、北、东三个方向;在东巴南部的孟加拉湾,印度海军和空军封锁了西巴可能驰援的水路。当然,巴基斯坦非常警惕印度的备战部署,也进行了相应备战,但相对而言,在没有盟友的支援下,其备战状况不足以战胜印度。

(之九十六)除了军队部署外,印度还在外交上为即将开始的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而前苏联在这一时期恰恰成为了印度军事上的战略盟友。其实,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从苏联斡旋、使印巴在苏联的塔什干签署《塔什干宣言》开始,印苏关系就更加密切。苏联在“拉印抗美制华”战略的指导下,极力拉拢印度,帮助印度建立和发展了现代国防工业体系。而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和第二次印巴战争对巴基斯坦的战略支援,也使印度对中国极度敌视。在这种态势下,印苏关系急剧升温。1971年8月,印苏两国签署了为期20年的的《印苏和平条约》,该条约内容显示印、苏两国中的任何一方在受到攻击的情况下,另一方有义务与组织磋商并采取相应的有效行动。也就是说,该条约标志着印度与苏联正式结成了军事上的盟友关系。这一条约的签署,也为正在备战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印度,打足了底气。

(之九十七)对即将发生的第三次印巴战争而言,印苏签订的和平条约,使印度在得到苏联积极配合的同时,客观上也限制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可能干涉行动。但为胜算起见,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于10月至11月间,还是花了三周的时间,访问了美、法、英、西德、比利时、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以摸清西方国家真实的底牌。对于美国提议的印巴双方都从边界撤军、由联合国观察员小组予以监督的建议,印度内心尽管不可能接受,但表面上说可以考虑,目的是为了稳住美国。因为这样做,印度就会错过发动战争的最佳时机。而对于中国,印度更是进行了精确细密的分析,认为当时的中国正处在进入联合国的关键时期,国内的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因而出兵援巴的可能性极小。这样,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印度自己也认为,仅凭印巴双方各自的实力来较量,印度获胜的可能性极大。


(之九十八)1971年11,印方向巴方突然发起进攻。12月初,巴方发动反击,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战争在东、西巴两个战场同时展开。印度按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实施,而巴基斯坦则旨在全力固守战略要地、粉碎印军突击行动,战略上明显处于守势。

   在东巴战场,印陆军集中兵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先后完成对达卡合围后,发起总攻。印军伞兵也空降到达卡东北的纳西格迪,切断了巴军退路。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完全切断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联系。在这一态势下,东巴投降,东巴作战迅速结束。在西巴战场,双方进行了以空战为主的交战,但交战结果,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同时,双方也进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战行动。两军各有攻势行动,待印军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后,印度随即宣布在西巴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动至此结束。

   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目的实现,孟加拉国诞生。1972年7月,印巴签署《西姆拉协定》,同意在争议的查谟-克什米尔地区、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九十九)在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前,面对印苏的准同盟关系,美国担心前苏联势力势在南亚的扩张,对其全球战略部署构成极大威胁,于是美国将南亚政策的重心从印度几乎完全转向巴基斯坦,以实现南亚战略平衡。在东巴宣布独立时,美国把这件事当成是巴内政而不愿介入和干涉,但极力反对印度借此发动战争。因此,当时的尼克松政府做了三方面的外交工作:一是联系并警告苏联、不要鼓励印度发动战争,提出如果印度向巴国开战,美国将协同中国进攻印度;二是直接向印度施压,提出如果印度向开战,美国将停止向印度提供经济援助;三是通过巴基斯坦劝说中国直接派兵参战,以打击印苏扩张态势。对于美国这些动作,印度并没有买帐,而是继续推进其既定的战争进程。

(之一百)在军事准备上,后来成为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通过中国驻联合国大使给中国传递了信息:如果中国因出兵支援美巴军事行动、而遭到苏联军事打击的话,美国将会全力支援中国与苏联进行战争。但美国对中方反馈的支持巴方的信息做了错误的理解,认为中国已经决定援巴作战,攻击印度。所以尼克松政府对中国出兵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了认真的评估,甚至把核战争的可能性也考虑在内。你联系到2010年4月美国搞的核安全峰会,仍然会看出,尽管美国将其核战略针对的对象也有所调整,但实质上并没有放弃核威慑与核打击,无核化也只不过是一种理想而已。


  经过评估,美国认为如果中国出兵,最大的可能也就是引发一场由印苏与中美巴两方之间爆发的常规性地区战争。当时尼克松总统从情报获悉,印度发动战争的真正企图是让孟加拉独立、而不是吞并整个克什米尔。所以,美国只派航母战斗群开赴孟加拉湾巡弋威慑,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后来,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会谈结束后,尼克松政府才知道,中国根本没有以军事行动援巴的计划。以此推论,中国不参战,苏中就不会发生战争,地区性战争也无从打起。所以,美国在东巴战败后,支持巴方接受了停火协议。

(之一〇一)第三次印巴战争一开始,中国就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印度干涉巴基斯坦内政,呼吁印军立即停止入侵。鉴于当时印强巴弱的形势,巴基斯坦向中国求援。但是,鉴于中国国内面临诸多问题:文革动乱、林彪事件、苏联重兵威胁等诸多困难,因而在对外用兵上非常谨慎。所以,中国除在政治、外交上给巴方以支持外,只是给巴基斯坦提供了一些飞机和常规武器。虽然在给美国的反馈信息中,中国答应在印巴战争中支援巴基斯坦,但并未说明支援的形式。但为了威慑印度,中国还是采取了一些措施:命令驻藏部队进入紧急状态、军队做好调动准备、向印度发去谴责印方派兵越界测绘的照会。此时苏联也警告印度说,中国有可能借道锡金进攻印度,于是,印度在东巴取胜后在西巴单方面停火,巴方接受后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

(之一〇二)第三次印巴战争给南亚次大陆带来新的影响和后果:一是印度成为这次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印度在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后,南亚次大陆上各国力量对比发生明显的变化。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印度成为南亚优势明显的地区大国。印度也充分利用了这一时期对自己有利的国际战略态势,积极实行了“保陆制海”的安全战略,即在北上战略上,以优势兵力对巴基斯坦和中国保持军事优势;在南下战略上,开始涉足并最大限度地控制印度洋海域。

   二是前苏联在南亚的势力渗透取得了突破。由于印度逐渐成为前苏联推行南下战略的前沿基地和对抗中国的战略伙伴,两国关系不断升温。美国在南亚战略的收缩态势,在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前苏联南下印度洋战略的推进,这也为前苏联侵犯阿富汗埋下了伏笔。

   三是美国在南亚的战略空间受到压缩。在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美国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未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同时因威慑印度的做法,也使战后印美关系迅速降温。其在南亚原有的战略空间正在被苏联的势力所替代。

   四是中国在南亚发挥作用的程度有限。中国由于国内的原因和对这次战争性质的认识、决定不介入这次战争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印度达成发动战争目的的机会。这说明,中国虽然是南亚平衡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影响的力度有限,尚不足以起到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一〇三)印巴之间的三次战争不但没有解决了克什米尔归属的死结,反倒使两国成为宿敌,以致两国各控一片、至今也没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一旦整个克什米尔被印度所控制,那条原来成为英俄战略缓冲地带的瓦罕走廊,机会成为连接印苏的狭窄地域。因为瓦罕走廊北侧的塔吉克斯坦本来就是前苏联的国土,而这条窄窄的走廊根本就不会成为印度西联中亚的大印度联邦设想和苏联南下战略的屏障。由此看来,正是因为有了巴控克什米尔区域的存在,阻断了印苏两国战略通道的打通,而美国最担心的问题也在这里。当然,不喜欢看到这个结果出现的,还有克什米尔东侧的、而与印度也有着克什米尔争议的最关键的国家—中国。


(之一〇四)中国在三次印巴战争中的作用是有明显不同的,第一次中国尚处于建国前的国内战争时期,无暇西顾;第二次既有中印边境战争的余威、又有充分的实战准备,做的有声有色、效果也好;第三次中国整体处于战略退却之中,对巴方只是象征性的战略策应。但就是这最后一次,印度把战争的重点放在了它的东北方向。印度的北上战略主要有两个方向组成,如果说西北方向针对巴基斯坦是印度北上战略一部分,那么北向和东北方向针对中国则是印度北上战略的另一部分,而且是更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就再次穿越时空,进入由中印边境战争所体现出来的战略态势。


(之一〇五)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追根溯源,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还应该从尼赫鲁的外交思想谈起。尼赫鲁从印度独立的1947年起、至1964年去世时止的17年中,一直担任印度总理兼外交部长。印度独立时,苏美两大集团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冷战对峙。尼赫鲁根据印度的地缘位置、国内状况、国际形势,从国家利益出发、把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提出了不结盟的外交思想,即在冷战时期,印度不会与美苏两级中的任何一极结盟。印度的这一外交战略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弱国取得强势外交的成功典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一〇六)尼赫鲁不结盟政策是在美苏两大集团之外,寻找盟友的思想,实质上是一种不结盟的结盟。这和毛泽东主席在1974年2月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有同工异曲之妙。两者的相同之处都是寻找广大的中小国家作为号召和团结的力量基础。不同之处,前者明显具有折中、中立的色彩,而后者旗帜鲜明的反对世界霸权主义。究其原因是印度是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运动而获得独立的;中国的新政权则是通过武装斗争一点一点地打拼出来的。当尼赫鲁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走上历史舞台之后,他所面对的两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一是对中国新政权的承认与否;二是如何与这个新政权协调处置在西藏承继下来的原英国享有的一系列特权。


(之一〇七)印度对新中国的认可,既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也与印度与美国的关系有关。虽然尼赫鲁于1947年12月通过向印度人民院公开明确了“不结盟”外交政策,但并没有拒绝与美国的来往。印度独立初期,面对印度出现的灾荒和经济困难,迫使印度不得不考虑向西方国家特别是向美国提出经济援助的请求,但重要的是印度在请求美国援助时所提出的理由。为此,他把反对殖民主义同抵抗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联系起来。而美国从冷战战略、遏制共产主义对亚洲的扩张的考虑,便考虑如何在南亚地区的存在问题。这就使两国因为这个共同点而走到了一起,印美关系在艾森豪威 尔时期和肯尼迪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印度也因此获得美国很大的经济援助,并取得显著的效果。但印度对遏制战略和亚洲的冷战的反应与美国的期望相差甚远,也导致两国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产生了重大的矛盾和分歧,其中第一个就是有关是否承认新中国的问题。


(之一〇八)在两国建交问题上,印度避开了意识形态的分歧,采取了务实的态度。印度认为上千英里的边界,与英美的经济利益相比显然更为紧迫。如果建立了外交关系,便可以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利益,并可能对新中国政府产生某种缓和性的影响。1949年10月尼赫鲁访问美国,在同杜鲁门总统谈到印度对中国的政策时,强调了印度与中国的相邻使得印度处于同其他国家不同的境地,因此印度倾向于尽早承认,而拖延承认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尽管美国完全不同意印度的立场,但印度还是于1950年4月承认了中国新政权,并成为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客观地说,尼赫鲁与中国建交的外交决策,是一个与邻为善正确选择。

(之一〇九)尽管印美在对中国承认的问题上根本不同,但在西藏问题上,两国却有共同的利益取向、尽管介入的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英国于1947年8月从印度次大陆退出后,印美两国便成为干涉西藏的主要力量,而正是这种力量为藏离势力后来的分裂活动提供了支持。就印度而言,它不但接受了英国在西藏享有的所有权益,同时还继续以反对他国控制西藏、保持西藏缓冲状态的政策,来保障印度自己的地缘安全。但是,中国共产党新政局的迅速崛起、使尼赫鲁政府对原有的西藏利益和政策的未来走向深感不安。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印度不仅在军事上一直向西藏地方提供武器,而且在政治上试图继续使西藏保持缓冲或与中国内地分离的状态。

(之一一〇)就美国而言,它从19世纪末就开始反对英印侵犯西藏。这倒不是因为美国主持正义、而是因为它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实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结果。1942年,罗斯福总统批准美国战略情报局派员到西藏活动和刺探情报的做法,曾一度使蒋介石颇为紧张。二战后,美国国务院仍继续加强与西藏地方的关系。1949年上半年,中国内战的进程迫使美国国务院出台了新政策,即一旦有迹象表明中国将陷入永久的分裂, 就马上承认西藏独立。但考虑到印度的地缘位置和其西藏政策,美国还是把印度视为影响和制约美国干涉西藏的重要因素。

(之一一一)就在印美为西藏的未来做着各自的蓝图时,即将执政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在刚接触藏事时、就考虑并确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指导方针。1949年2月,毛泽东与苏联特使米高扬在西柏坡谈到这一问题时说,鉴于西藏交通困难和民族宗教问题,解决西藏问题不能太快和 过于鲁莽。在驱汉事件前,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未解放的西藏需用政治方式去解决。所谓驱汉事件是指1949年7月,西藏地方政府通过在印度噶伦堡的电台,通知国民党政府及其驻西藏办事处离藏内返,及随后采取的监视、遣送等措施而引发的事件。考虑到这一事件及其背后外国干涉的可能,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便开始转向以军事方式去解决西藏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偶转的不是帖..是寂寞啊...
杯具,把挂掉的图补了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一一二)自1949年10月至1950年1月,新中国在准备以青海及新疆向西藏进军予以侧应、由西南局负担进军及经营西藏任务的基础上,仍考虑主要依靠与西藏达赖集团谈判的方式解决西藏问题。印度在对新中国予以承认的同时,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也曾多方阻挠途径印度去北京谈判的西藏地方代表。在中国出兵西藏和对印方多次交涉下,到达北京的西藏代表与中央政府代表经过谈判,于1951年5月23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得以回归到祖国的统一版图之中。

   中国军队进军西藏线路图

中国军队进军西藏线路图.jpg



(之一一三)中国军队采取多路向心进兵进兵的策略,于1951年7月开始,逐次分别从云南、四川、青海和新疆向西藏进军,西南局主力部队经过了昌都战役击溃了企图阻止阻碍进藏的藏军,而由青海入藏的西北野战军就途经了2010年4月发生地震的玉树地区。1951年12月中央代表同由西南和西北进藏的部队在拉萨会师,西藏和平解放。此后,部分部队进驻到边防重镇江孜和亚东。

   印度为了步步为营地维护在藏权益,于1952 年2 月向中国提交了一份《关于印度在西藏利益现状》的备忘录,提出了”由于惯例和协定而产生的”权利:驻拉萨使团、商务代表处及进行的商业活动、在到江孜的商路上的邮政及电讯机关、驻江孜的军事卫乓、朝圣等权利。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主权国家、未经另一个主权国家同意而在其地方所要求继续保有权益的做法,肯定是不被允许的,特别是邮政、通讯及驻军,都是国家主权的体现,更没有商谈的余地。这当然不会为新中国所接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一一四)经过谈判,中印两国于1954 年4 月在北京签定《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政府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这个协议不仅首次提出了中国外交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且在保证主权原则的前提下,妥善处理了印方备忘录提出的问题:中印两国分别在对方的三处对等设立商务代理处、分别指定双方的某些地方为贸易市场;规定了双方商人和香客的出入和往来过境事宜;驻藏印军撤离亚东和江孜;在中国西藏地方的邮政、电报电话等设备和驿站按合理价格移交中国政府。到1955年4 月,上述事宜妥善解决完毕。从印度方面而言,协定是对西藏和平解放后情况的承认,印度接受这一协定本身,就意味着放弃了英国在西藏的帝国主义遗产。当然,从协议本身看,两国都搁置了边界的处理。

(之一一五)国家在本质上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手持有的矛或导弹用于攻取以获取利益、一手持有的盾或反导用于看护已拥有的家资。独立后的印度也不例外。尼赫鲁在不结盟思想旗帜下,一方面努力获取对自己有利的大国地位,另一方面却加紧编制对自己有利的地缘态势。体现在对华关系上,就是一方面承认新中国、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邀请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等,对新中国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使两个古老文明的国家一度成为了密切的“巴依”;另一方面,又通过支持藏离势力和阻挠中国进军西藏,试图继续维护在藏继特权,使两国又逐渐走向了战争的边缘。当看到中国进藏势不可挡的时候,印度就在继续笼络藏离势力的同时,加紧对两国之间边境地区的军事推进,以期在中国军事力量到来之前、最大限度地占领对自己一方有利的地域、山口、山顶等区域。


(之一一六)在这里,有必要就中印边界争议中涉及的三个概念做一简要澄清。一是传统习惯线,一般是指根据边境地区内分属两国的居民、按着通常活动范围和多年的默认而大致形成的地理分界线。二是实际控制线,一般指国家或政治实体之间,通过军事力量而实际掌控的地理分界线。三是边界,亦称国界,是指现代国家政权管制范围的地理分界线,通常由相邻国家通过条约作书面上的规定、或以界标作实地规定。历史上的西藏,由于实行的是政教合一体制,其对外的边界通常就是模糊的传统习惯线。印巴在克什米尔的停火线、朝韩之间的军事分界线,就是实际控制线。而中印两国现在还仅仅处于边界谈判阶段,划定边界或国界,当然就无从谈起了。

  边界作为现代国家主权的标志之一,实际上就是以综合实力为基础,相邻的国家在一定区域内达成了力量平衡,而划定的界面。在印度独立前,英俄划定缓冲地带、英属印度划定边界的主要目的,不过是为了避免两边居民的频繁接触,以免对自己的殖民利益造成冲击。至于中印两国的民族利益则被放在了次要地位。但是当英国退出印度、中印各自建国后,两国的边界则成了两国民族利益的直接体现了。

(之一一七)正这是基于对中国政局发展对印度边界可能带来不利变化的判断,印度从1949年底开始,就在其所称的“东北边境特区”设立军事哨所,以体现军事上的实际占领和控制。从设立在靠近麦克马洪线东端瓦弄的第一个哨所开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增设了20个哨所。1951年2月,印度军队进入并赶走了在宗教圣地达旺的西藏当局,占领了这个对印度来说是“危险楔形地带”的军事要塞。这样,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也就大体上从地图上移到地面上,而成为印度实际控制的东北界线。

  其实,尼赫鲁对于麦克马洪线的态度于1950年11月在印度人民院答复一名议员疑问时就已经透露出来,他说,“我们的地图表明麦克马洪线是我们的边界,不管地图不地图,这就是我们的边界。这个事实没有变,我们坚持这条边界,我们决不让任何人越过这条边界。” 这种造成既成事实,同时又拒绝把麦克马洪线提交谈判的做法,就意味着要求一方默认另一方单方面强加的决定外、而没有其他解决办法。这样就为双方用武力争夺有争议的领土埋下了隐患,只要被强加的一方有足够的实力去面对这个不公正的决定。

(之一一八)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第一次把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标为中印边界东段“已定界”,同年在麦线以南设置所称的”东北边境特区“(即中国藏南)。印度政府在1955年4月的一份文件中称,“麦克马洪线”的提法今后用“东北边界”一说代替.

  与处理东段不同,1954年印度修改的地图,尽管在地图上也把西段的阿克赛钦标绘成印度的一部分,但是在地面上并没有反映出这种改变。实际上,中国在新疆的军队在1950年底到1951年秋、就是沿着通过阿克赛钦的那条古代商路而进入到西藏阿里的,随即中国接管并继续控制着中印传统习惯线以东整个阿克赛钦地区。从 1956年3月到1957年10月,中国建成新藏公路,其中约有180公里的地段通过了阿克赛钦。直到中国公开报道这一事件后,印度才获悉这一情况,并于1958年10月向中国提交了备忘录,声称中国侵占了其领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一 一九)还有,在西段的班公湖和巴里加斯、在中段后来形成的四块争议区等边境地区,多是从1954年到1958年这段时间内、印军越过中印传统习惯线,而形成了既占事实。也就是说,印方的实际控制线均在中印通商和交通协定签定后不久,推进到中印传统习惯线中方的一侧。所以,就从中印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存在的总体态势而言,印方的做法在客观上是处于攻势状态的。

上张印度出版的印度地图,直观感觉一下印度对西段和东段争议区的做法
印度地图.jpg

    (之一二〇)中国对中印边境历史遗留的问题,采取了先掌握情况、据理力争,然后根据轻重缓急、逐步解决的应对措施。中印建交后的1951年9月,中国总理周恩来首次向印度提出应尽早处理有关稳定西藏边境的问题。印度政府的答复是欢迎中方所建议的谈判,但双方都没有进行下去。从1950年6月到1953年7月,中国介入了朝鲜半岛战争,客观上,中国对外的重心放在了中国东北部。1954年4月中印两国签定通商和交通协定后,针对印度不断蚕食中方边境地区的做法,中国在主张谈判解决的同时,多次予以指责和警告。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阐明的中国与邻邦边界问题的态度是,同邻邦的未定边界先维持现状,然后用和平的方法来确定。而印方的态度和做法是自己认为的已定边界不允许讨论,在有争议地区就建立哨所、以造成先占事实。由此看来,两国在边境问题上的处理上已形成了明显的对立。

(之一二一) 其实,新中国和平解放西藏后,直到1953年底才初步掌握了西藏地方与印度东部边界的依据。当时,西藏噶厦(地方政权)同中央代表商量中印谈判涉及到西藏问题时,噶厦才拿来两份地图,一份就是在西姆拉会议期间、英藏私下签字的“印藏边界图”(即麦克马洪线图)。另一份则标出了被英国历年来侵占的西藏土地,包括从拉达克至阿萨姆,锡金和大吉岭区域在内的大片土地。印度独立时,西藏地方当局曾向印度政府提出过,但遭到印度政府的拒绝。即使在1951年2月印军进入达旺时,拉萨的西藏地方当局也提出过抗议、并要求新德里撤军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我们深表遗憾,并且绝对不能同意”,最后的结果是西藏在达旺的行政当局还是被印军赶走。就象孤竹冷同学说的,弱国无外交,落后被人欺。即便是面对印度这样一个尚在起步的大国,西藏地方当局也已无实力去收复已经失去的领地。噶厦这时向中央政府提出来,当然是请求中央政府在谈判中收复西藏的历史失地。

(之一二二)中印两国于1954年4月签定通商和交通协定后,中国边防部队陆续驻进西藏各地与印度交界处,与印军有了近距离接触、并不时伴有冲突。 1956年12月,周恩来总理第二次访问印度、在与尼赫鲁谈到麦线问题时说,麦线是不合法的,新中国政府不能承认。1959年3月尼赫鲁就印度对于边界问题不容谈判的立场、并对中国在边界问题上的态度,给周恩来写一封长信。9月周恩来在复信中重申了中国的基本观点,即中印边界从未经过正式划定,同时要求印度撤回越境的印度军队和行政人员。尼赫鲁做了回复,提出除非中国军队先从据有的哨所撤出,谈判是不会有成效的。
  从此,尼赫鲁拒绝了中国提出的谈判请求,并大力推行他的前进政策,宣称要以武力解决边界问题。以此标志,两国友好的关系开始降温,而1959年后期在东段发生的朗九事件和在西段发生的空喀山事件,则导致了两国政府对边界问题的更进一步的重视。



(之一二三)尼赫鲁对边界态度的变化,是与当时的三大事件有关联的:一是当时的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又极其敌视,印度认为中国在外交上的回旋余地明显减小。二是中国国内开始了三年自然灾害,国内经济极为困难,也使得中国对外总体上处于守势,因而印度认为中方害怕同它的冲突扩大。三是西藏分裂势力在印度的多年笼络和美国的渗透支持下,发生了武装叛乱,失败后达赖被裹挟而逃亡印度。印度认为接纳达赖势力可以在中印边境问题上、获得一张对付中国的好牌。事实上,正是从1959年开始,中印边境战争的导火索,已经开始被点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一二四)朗久、空喀山口事件后,中印边境地区的局势日趋紧张。苏美两大集团出于各自全球战略利益考虑,在中印边界问题上,都站到了印度一边。苏联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指责中国而偏袒、支持印度,以达到与美国争夺印度、并利用印度制约中国的双重目的。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利用中印边界问题,积极鼓动印度在中印边境地区“采取有力的军事措施”,“对中国给予坚决的反击”,以使印度成为他们在亚洲实现其战略利益的重要伙伴。


(之一二五)印度同时获得苏美两个大国的支持,国际环境迅速宽松。从1959 下半年到1961 年底,印度获得美国援助近41 亿美元,比1959 年以前增加了一倍。1960 年2 月,赫鲁晓夫访问印度,两国就苏联向印度出售苏联战斗机和其它装备一事达成了原则性协议。印度因为把对抗的矛头指向中国、首次而且几乎是在同一时期、而获得了苏美两国援助的大量武器装备。

  为避免由边境个别事件造成军事冲突,周恩来总理于1959年12月写信给尼赫鲁总理,建议两国就边境问题进行谈判。1960年4月,两国于印度会谈,但因双方差距太大,未达成实质性协议。此后,印度为改变边境现状,又进一步酝酿向中国一侧推进,这就是后来被印度政府所称的“前进政策”。

(之一二六)印度“前进政策”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在中国控制的地区建立哨所,以此来逐步改变在西段阿克赛钦地区的军事力量对比,并且在中国哨所之间建立印度哨所和巡逻队,遏制中国的补给线,最终使印度有足够优势赶走中国军队。“前进政策”指令下达后, 印军开始在西段边境地区增设大量据点并使尽量向中国一侧“延伸”、不断增加中印边境地区的兵力、对中国一侧频繁地进行侦察和间谍活动、不断对中国一侧的大规模蚕食。针对印军在西段的这一进攻态势,中国在坚决开展反蚕食斗争的过程中,呼吁改善中印关系,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但印度政府仍然坚持谈判的先决条件,使双方谈判讨论解决边界的可能陷入僵局。截止到1962年8月,中国部队在西段经过反蚕食斗争,在军事上也赢得了主动和有利的地位。

(之一二七)在中印边境东段,继第一次武装冲突的1959年8月朗久事件后,印军自1961 年12 月开始推行“前进政策”。目标是在“麦克马洪线”及其附近建立新的永久性哨所,并在哨所之间的空隙地带进行巡逻,以便有效地占领整个边境。1962 年9 月印军制造的择绕桥事件、10月挑起的尺冬事件。但因中国军队的坚决斗争,尼赫鲁所推行的“前进政策”受阻。在中印边境军事斗争日趋激烈的同时,政治外交斗争也达到炽热化。从1962年8 月到10月中印两国多次往来照会,中方提出无条件讨论边界问题,但遭到印度拒绝。这就意味着两国和平谈判大门已被关闭,中印边境不断的争端随即被推向了战争的边缘。


1962年中印边境东段战前中印两国军队部署态势图

1962年中印边境东段战前中印两国军队部署态势图.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一二八)到了边缘不一定就滑下悬崖,只要没有适当施加的外力;点燃导火索的炸药包也不一定会爆炸,只要把最后一寸的导火索及时掐断。中印边境争端之所以演变成战争,恰恰是在需要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国际环境上的外力—这就是古巴导弹危机;导火索在最后一刻也没有被掐断—这就是中国上层战争意志实施的决定。所以,在这个不太大也不太小的地球上,我们会发现,看似遥远的与我们无关的事件,有时与我们的命运连在一起、甚至会改变我们命运的走向。

(之一二九)1959年初,在距美国140海里的古巴发生革命,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起义军推翻亲美独裁统治,建立了革命政权。美国如坐针毡,前苏联却喜出望外。1961年4月,美国制造了意图推翻古巴革命政权的猪湾事件,但未成功,美古关系不断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古巴看到了美苏之间的尖锐矛盾矛盾,于是请求前苏联政府给予支持和援助。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认为通过支援和控制古巴,可以扩大在拉美的影响,并改变苏美军事力量对比。于是,前苏联在决定提供大批武器装备的同时,两国于1962年6月签署秘密协议,前苏联将装有核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部署在古巴。

  1962年10月,美国U—2飞机侦查发现并据此确认了苏联的部署,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宣布苏联的做法和对所有美洲国家和平与安全的明显威胁,下令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必须撤走进攻性武器。与此同时,全球美军处于核战备状态。对此,苏联政府马上予以回击,并命令苏联舰只继续向古巴挺进;同时宣布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国家的武装力量立即进入最高战备状态。第三次世界大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古巴导弹危机中苏前苏联导弹部署及其覆盖范围与两国角力漫画图
abbr_3e0936fd5d0d38d824f256e169603ed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三〇)中国在获悉美国封锁古巴的第一时间,就在舆论上坚定地支持古巴而反对美国的战争挑衅。尽管中苏国家关系已出现裂痕,但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一分子,从一开始的态度与苏联保持了一致,为苏联与美国抗衡增添了强有力的砝码。但由于前苏联实力当时还比不上美国,美国也认识到了核大战的可怕后果,于是两国达成妥协:前苏联拆除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并运回本国后,美国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11月,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一三一)在美苏两个大国为古巴导弹危机忙得焦头烂额的节骨眼上,印度背后的支持力量骤然消失。而面对印度不断推进到中方一侧咄咄逼人的态势,中国高层立即决定,实施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其实,中国对决定实施的这场局部战争也有一个认识上的转折、并逐渐强化的过程。1954年10月尼赫鲁总理访华时,中印之间已签订通商和交通协定,印方在中印边境推进的第一阶段基本结束、边境环境也处于暂时的沉寂。实际上这次访问也包含着试探中国反应的意图。毛泽东对尼赫鲁在谈到两国间分歧时说,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我们不能把友人当敌人,这是我们的国策。我们两国之间的吵架,不过是两国千年万年友好过程中的一个插曲而已。这就很明确地告诉印方,中国的战略重点并不在西南边疆的印度,同时是双方即便是吵架吵到动用武力,也不过是和平相处的必要手段。


   从1954年尼赫鲁访问中国后到1959年,为印度在中印边境推进的第二阶段。1959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中国政府最高层的决策会议上,确定了避免边界冲突的隔离政策。周恩来总理致函尼赫鲁总理,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同时建议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但均遭到印度拒绝。中方单独后撤后,印军反倒变本加厉地执行印度政府的前进政策,这事印方在边境中印推进的第三阶段。伴随着武装冲突,到1962年中印边境局势也已形成了一触即发的态势。


(一三二)就像前苏联把导弹摆在美国的家门口一样,印度军队通过一步逼近一步的推进,也要打上门来闹事了。就在美国正式公开前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封锁古巴这个消息的前4天,即1962年10月18日,中国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的扩大会议,就中印边界问题做出了重大的决策,即一致同意周恩来总理发言建议的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古巴导弹危机和中印边境战争决定、这两个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尽管我们没有准确的资料来证明,但从中国战争年代历来极端重视情报的角度观察分析,中国在召开这次重大的决策会议之前,应该是掌握了古巴导弹危机信息的,并对苏美此时全球角力的关注点是做了分析的,而且这件事对中印边境战争带来的良机立刻被中国抓住。这样就把中印边境战争的国际环境风险减小到了最低限度。

  在作出打的决定后,毛泽东主席说,多年以来我们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这就表明最高领导人确定了要打的战争意志,但又指出打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促谈的一种策略。


  此后讨论中印两军的实力对比和能否打得赢的问题。在听到一定能打赢的回答后,毛泽东在主席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未战之前,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这就把中印边境战争立于了不败之地而后求胜的决策中。兵贵神速,根据总参建议,反击时间定为10月20日,也就是这次会议两天之后;前线总指挥为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印边境战争随即展开。


中印边境战争的初战-克节朗地区自卫反击作战经过要图
中印边境战争的初战-克节朗地区自卫反击作战经过要图.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三三)当时中印边境的态势是,东段印军占地大、兵力多,从地理、天候条件来看,东段更便于集中使用兵力,有可能大量歼灭印军的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东段是印度已经占领、力求巩固并确保的地方,并以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作为资本。中国部队向麦克马洪线以南反击,不仅有利于大量歼灭印军,而且可在事实上否认麦克马洪线,军事上的反击可以击中尼赫鲁政府政治上的要害。因此,中央军委将主要反击方向选在东段。

   明确了主攻方向后,作战的法则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慎重初战。当时军委部署的初战选在了东段的克杰朗地区,即主战场以西藏军区己集中的兵力,首先歼灭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并准备随时歼灭由达旺可能来援的印军。为迷惑印军,同时开辟两个侧翼战场:一是在中印边境西段,由新疆军区的已集中兵力,先攻歼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的印军,然后准备扫除西大沟以北河尾滩、天文点两防区的印军;二是在中印边境东段的察隅等地中国军队同时佯动。

   瞻前还要顾后。在反击作战开始后,军委同时又做了配套的四个方面的部署:一要加强对重要目标的防护,对侵入中国领空的一切飞机,一概予以射击,并力争俘获其驾驶员;二是命令驻川部队进入西藏隆子等地集结待命,作为防卫西藏地区的后备力量;三是命令中印、中锡边境等薄弱地区的防区哨卡、以及驻守亚东部队,要提高警惕,严防印军袭击;四是命令高炮营进驻拉萨、当雄两个地区,以这两个地区的防空。

(一三四)好的作战方案是对上级作战命令细致而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落实。西藏军区前指遵照军委作战命令,在认真研究了敌情、地形后,针对印军的部署特点和战区地形,确定了具体的作战方案。在克杰朗地区,集中一万余人的优势兵力,采取两翼攻击,并向印军左翼实施主要突击,同时迂回其侧后,中间正面牵制,将敌分割成数块,而予以各个歼灭。具体部署按兵力配置随即展开。

   同时有了三个落实的支援方案:一是命令昌都军分区一部在察隅方向对嘎灵公的印军实施佯攻;林芝、山南军分区各一部,向拉木多山口等地推进,逼近麦克马洪线,以迷惑和牵制印军。二是命令一部进至错那附近,以保障克节朗方向作战部队的侧后安全,并在必要时支援克节朗方向作战。三是为配合东段,新疆军区和康前指同样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集中优势兵力,以“雄狮搏鸡”之势,攻坚拔点,采取迂回包围战术、关门打狗,力求全歼顽敌,随后及时转移兵力,迅速扩大战果,力争全部清除印军入侵据点。相应的军力配置部署也随即展开。

(一三五)打的战略确定、各配合的战役明确后,剩下的就是在各个具体的战场上,通过战术的实施,来实现战役计划了。10 月20 日晨,在炮火对克节朗地区的印军炮兵阵地和工事实施急促火力覆盖后,步兵发起冲击并迅速突入印军阵地。克节朗地区的战役有三部分组成:

   一是通过枪等和卡龙两地攻坚作战,剪除印军左翼。在主要突击方向上,战斗计划是首先攻歼枪等、卡龙印军,尔后攻歼扯冬、绒不丢印军,侍歼灭上述各地印军后,再向色兄朗沟发展进攻,聚歼入侵该地印军。所用兵力为一个团。枪等在克节朗河上游南岸山坡上的一块林间牧场,是印军在克节朗河谷地区左翼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有东、西两个据点构成。根据地形特点和印军部署,中方集中一个营的主要兵力、火力,采取四面包围,多路攻击,穿插分割,逐次歼灭的战法,全歼枪等印军。乘夜幕迂回印军阵地侧背,首先歼灭第一个据点之印军,尔后再转移兵力歼灭第二个据点之印军。这样,避开印军正面,攻击其侧后,可以小的代价取得大的战果,在地形上又处于居高临下之势,利于全歼速决。从发起战斗开始,经过3 小时激烈战斗,全歼枪等之地印军。

   卡龙是克节朗河南岸的一块林间牧场、在枪等的东南方向,这里是印军克节朗地区的另一个重要支撑点。卡龙、扯冬、绒不丢三个阵地构成三角配置,可相互策应支援。中国军队集中另一个营的兵力兵器,采取侧背攻击、穿插分割、短兵近战,先歼灭卡龙印军,然后消灭扯东和绒不丢印军。战斗打响后仅用半天时间全歼卡龙及其另外两个支援点的印军。但由于印军长期经营,地堡火力配置严密,攻坚战打得十分艰苦,中方军队此次战斗伤亡也较大。

   通过枪等、卡龙这两场战斗,剪除印军在克节朗地区左翼兵力的战斗目的已经达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2 02:59 , Processed in 0.05766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