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就是要琉璃

师子吼,请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琉璃也跟着受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9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师子吼


    感谢师子吼同志。有机会再向你请教。
ak123456789 发表于 2010-8-19 22:33



    请教可不敢当,都是个人见解,就是大家聊天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0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hy_together 于 2010-8-20 19:26 编辑

琉璃只讨论了第一层,“色既是空”,
我认为还要看到另一层,“空既是色”
“色既是空”,是色都是无自性,不停住的,不持箸就是空,也就是“无为”
“空既是色”,是指修行者也不要因为不持箸就强行什么都不作(这就已经潜入个人偏见了),不要偏空,该作啥还作啥,随缘而作。也就是“无不为”
就是“中(庸)”。
这是个人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1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ireEyes 于 2010-8-21 23:51 编辑

《心经》是论述佛教中观理论的最精辟的一部经典,他在罗列出大量佛教基本概念的同时,以“空”的概念来破除对他们的执着。其中的含义,我不想多说了,网上解释多的是。我想指出的是:要想理解佛经,一定要了解佛教理论出现时的历史环境和佛陀说“空”的目的,否则的话,中观就会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清谈,一种逻辑游戏——现在的人谁不会胡诌几句这也“空”,那也“空”的,但他们的话对实践有什么意义呢?
    佛教兴起时,印度盛行着96种外道,他们或执着于“神我”,或执着于“大自在天”,或执着于一种或几种唯心的,或唯物的,或主观的,或客观的,或一元的,或多元的最初因,因此,佛教理论中的许多观点都是为了破斥这96种处道而建立的。当然,现在的各种理论,除了佛教外也都是或执着于一种或几种唯心的,或唯物的,或主观的,或客观的,或一元的,或多元的最初因,因此,佛教理论对于人们破除这些执着仍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的,但不应执着于某些概念或理论,不要仅从语言的表面来认识佛教。此外,佛教所说的理论都是针对人们的迷惑而说的,而人们产生迷惑的根本原因就是执着。人们一提起佛教就知道佛教说“空”,殊不知“空”是佛为了破除人们对“有”的执着而假名安立的。佛甚至说过:“宁可执有如虚弥山,不可执空如芥指许”,因为执“空”的人比执“有”的人更难教化。真正的中观,不但不能执“有”,也不能执“空”,甚至“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乃到“有有”、“有空”、“有亦有亦空”、“有非有非空”;“空有”、“空空”、“空亦有亦空”、“空非有非空”;“亦有亦空有”、“亦有亦空空”、“亦有亦空亦有亦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非有非空有”、“非有非空空”、“非有非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非有非空”……一切边执都要破除。然而这一切都不够,因为这些理论只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执着的无益,而众生的执着之深密与顽强,不是以上理论所能概括的。
    一次,我与一位朋友辩论,为了让他理解“无我”的道理,我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的手被砍了下来,哪一部份是你?”,我的朋友回答:“两部份都是我,一部份是被砍了手的我,另一部份是我被砍下的手。”听了他的话我吃了一惊,因为我意识到我们正在辩论的不是同一个概念,同时我也看到了基础中观理论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这些理论都是为了破斥那些理论家们所创建的理论而建立的,而许许多多因为生活奔波而没有对人生进行过思考的,乃至那些思维能力低下的动物们,这些理论根本没有指导竟义,因为他们的根本就没有本体论的思想和概念,没有基础中观理论所要破斥的思想和概念,除非说那些智障或动物无修成佛,否则一些理论无法自园其说。同时,这些理论都是为了破斥那些错误,或者说是虚假的理论而建立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在那些虚假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他们当然也是虚假的——这就是为什么满大街的人都会说“空”,但都是废话的原因。
    众生的执着是非常深密以及顽固的,世间的理论只不过是这些执着的一种特殊的显化而已,并不是众生执着的全部,更不是众生执着的本来面貌。
    中国人都知道“救命稻草”这句成语,知道落水后的胡抓是毫无意义的,但不会游泳的人只要落水都会乱抓,因为那是他们的本能——即使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抓些什么——众生的执着也是如此,因为众生的念念相续,就是靠后念不断攀缘前念而成的,因此众生的执着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本能,即使他不知道自己要执着些什么,但他就是要执着。因此,我们要想破除执着,就一定要学会“游泳”,只有在观心的实践中获得了自在,才能在“非虚非实”的“水”中获得力量,才能在“水”中自在遨游,才能将迷惑的执着变成智慧的相续,那时候,“烦恼即是菩提”,“有多少妄念就有多少化身”,否则的话,说“空”说“有”,都毫无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1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经》的最精华部份是哪里?各有各的说法。但我最喜欢的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超越超越,不断地超越,连超越一起超越,直到智慧的彼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7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对不起,琉璃。好像你有两个贴子在我回复之后都下沉了。是不是我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FireEyes


    佛经和一些佛家的理论,不是建立在批驳别人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依空而立。如果不能理解到这一点,那就是在有里面转呢,离佛法本怀相距甚远。虽然佛法也批评外道,那不过是副产品,虽有破有立,但立的部分并不依于破,而是依于空。


     心经的核心我个人理解在观自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对不起,琉璃。好像你有两个贴子在我回复之后都下沉了。是不是我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 ...
FireEyes 发表于 2010-8-27 14:30


不会的,缘起缘灭,平淡看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FireEyes


    佛经和一些佛家的理论,不是建立在批驳别人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依空而立。如果不能理 ...
师子吼 发表于 2010-8-31 12:05



    请问“空”是何意?如何依“空”而立?如何实践“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师子吼:“空”是有是空?如有何名“空”?,如空怎能立?画牢徒自困,何言佛本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ireEyes 于 2010-9-2 13:34 编辑

比如有愚者错误地认为:一加一等于三,于是有智者为了破除此人的谬执,说:一加一不等于三。当愚者不再执着于“一加一等于三”,“一加一不等于三”的理论已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有人以为“一加一不等于三”就是智者的智慧,逢人便说“一加一不等于三”,这个人比执着于“一加一等于三”的人又聪明多少呢?而另一些人执着于“一加一等于‘不等于三’”,更是连愚者都不如了。民国时的熊十力写了一本《新唯识学》,说什么“佛虽然能说‘一切法皆空’,但不能说‘空空生万法’”,被诸善知识斥为附佛外道——研究了一辈子的佛学,却不知佛所说的是什么,太可悲了!
     佛陀所说法,都是为了对治众生的邪见,如果众生没有邪见,佛陀根本不需说任何法——这就是为什么佛能以拈花微笑传法于摩诃迦叶的原因,也是为什么禅宗能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因为佛法传到中国时,中国兴盛的是道教,而道教所执的,不是印度96种外道的明确的本体,而是“恍恍惚惚”的“玄之又玄”,比印度外道的执着要“浅”,正因如此,达摩才说“中土有大乘气象”,禅宗才如此地与道教相似,以致于被人误以为是佛化了的道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FireEyes


    我们说空说有,不过是纸上谈兵,文字上的把戏。

    我说佛法依空而立,是在告诉你,佛法绝不是如你所言“为了反对外道,依靠反对那些外道理论而立言”,而是什么都不依。什么都不依我们硬给它安个一个名,就说依空而立。认为中观是建立在反外道言论的,当外道言论消失了,中观就失去价值了。这种观点在我看来太过幼稚。


       举个例子,般若是智慧,可以对抗愚痴,那么是不是没有愚痴的时候,我们就不需要智慧了?佛法里了义与不了义的区别非常之大,也是根本,不能分清这一点就说什么佛法的适用场合不太合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所说法,都是为了对治众生的邪见,如果众生没有邪见,佛陀根本不需说任何法
FireEyes 发表于 2010-9-2 13:29



    佛本来就不曾说法,不说而说是为真说,金刚经里说得明明白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FireEyes


    我们说空说有,不过是纸上谈兵,文字上的把戏。

    我说佛法依空而立,是在告诉你 ...
师子吼 发表于 2010-9-2 15:10



     好吧,那你说说看,“空”是什么意思?也说说看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本来就不曾说法,不说而说是为真说,金刚经里说得明明白白。
师子吼 发表于 2010-9-2 15:14



    佛没有说法?那三藏十二部是什么?“不说而说是为真说”如果不明白《金刚经》的真义,那真难怪别人把那些绕口令当作佛法了,难怪别人说佛法“自欺欺人”了。所谓“不说”,正是指所说的部份只是对治众生部份妄执的“一加一不等于三”,是手指,而不是月亮,不是真正的般若。
  顺便说一句,真正的中观是应成派中观见,是“应敌而成”的,是不许有任何立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ireEyes 于 2010-9-3 01:19 编辑

我说得很清楚:佛所说法都是为以对治众生的妄执,而佛陀在世时,印度的96种外道是众生妄执的最明显的体现,因些,佛教的大部份理论都是对治这些理论而建立的。而没有说“为了反对外道,依靠反对那些外道理论而立言”,你曲解了我的意思。请注意看:“……佛教所说的理论都是针对人们的迷惑而说的……”“……基础中观理论所要破斥的思想和概念……”、“……一些理论无法自园其说……”
另外,你说佛法是“什么都不依”的,难道佛法是有自性的?是“不空”的?那不是和佛说的“一切法空相违背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 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ireEyes 于 2010-9-3 01:43 编辑

“举个例子,般若是智慧,可以对抗愚痴,那么是不是没有愚痴的时候,我们就不需要智慧了?佛法里了义与不了义的区别非常之大,也是根本,不能分清这一点就说什么佛法的适用场合不太合适。”
——————————————————————————————————
没有了愚痴怎么还会有智慧?怎么还会有“愚痴”和“智慧”的区别?,《心经》中不是说得很清楚吗?“无智亦无得”是什么意思?真正的智慧是应成派中观见是“应敌而成”,应众生迷惑而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事实上,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愚痴的世界,便没有了应成派中观见所“应成”的“敌论”或迷执,那时应成派中观见也无了。“佛陀无惑的境界”是我思维了很久,也是令我受益非浅的命题。正是这个命题,令我领悟到,基础中观只是“一加一不等于三”,应成派中观见是“一加一不等于四、不等于五……”破除一切邪见,但所有这些仍然不够,因为应成派中观见仍是为了对治而成,只有超越应成派中观见,达到无惑的境界,才能获得真正的佛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综合你的上述理论,我的评价,就是你受西化教育影响太深,习惯用逻辑来判断对错。认为逻辑正确的就是正确的。

逻辑体系本身是有问题的,那就是它无法消除对法的存在,比如正确与错误,有与空,是与非,如此种种。逻辑无法、无力解决这个领域的问题。因为有些东西在思维之外,逻辑却必须是在思维之内的。

比如愚痴,这东西就在思维之内,虽然智慧能够对治愚痴,但智慧却不全是在思维之内的,思维之内的智慧只是智慧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把愚痴和智慧划为相对法,这就是逻辑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愚痴分场合,智慧却放之四海皆准。

另外,没有愚痴就没有智慧吗?不是的,有两种情况,第一,没有愚痴也没有智慧,这个智慧指大智慧,阿罗汉入灭尽定,灰身灭智,就是没有愚痴也没有智慧。第二,没有愚痴有智慧,诸佛菩萨就是这个境界。

但有所依,即有所住,但有所住,即有所随,但有所随即不能成佛。无智亦无得的意义在于此。

个人浅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ireEyes 于 2010-9-3 15:18 编辑

其实没有愚痴的境界无所谓有没有智慧。对于自相续来说,因为没有了需要对治的愚痴,当然也就没有了对治愚痴的智慧,同时,相对于愚痴众生,也因为此境界处于一种对愚痴的否定状态中而可称之为解脱智慧。比如有人,因为对“一加一不等于三,一加一不等于四”的深入思维而明白了“一加一等于二”,他已经没有了迷惑,对他自己来说,“一加一不等于三,一加一不等于四”这些理论已不再需要,但他一旦遇到有人执着于“一加一等于一百”时,能够立即产生对治其迷惑的智慧来。而阿罗汉的受想灭尽定并非如此,他只是因为极度的厌离心而入此定中,并不是没有了愚痴,只是愚痴被隐藏了起来,更不是没有愚痴也没有智慧的状态。当然,根据宗喀巴大师的观点,这是不可能的,他认为阿罗汉要想获得真正解脱,也必须解除迷惑。
逻辑并非西方独有,佛教五明中就有因明学,而中观正是在因明学的基础上建立的。不依靠逻辑,难道依靠想像?这是很危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3 01:40 , Processed in 0.04160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