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就是要琉璃

师子吼,请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3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0# FireEyes


    为什么还在这里面绕呢?佛家有四智,你认为愚痴对应的是哪个智慧?或者是四个都对应?相对法根本无法进入一乘佛法,金刚经里的“是”、“非”,“是名”、坛经最后的对法,随便读读就能明白这个问题。为什么你就想在这里面绕而不想着出来呢?


        阿罗汉的事情本来我只是想让你知道阿罗汉没有愚痴,但智慧不具足,不是说阿罗汉还有愚痴。如果阿罗汉还有愚痴,你告诉我那个愚痴是什么?

        佛法是一不是二,还有相对,那就是二。这个道理很难懂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4 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我在绕,恰好是你在绕呀!——死抱着一些名相在绕。——“三身四智”不过是一些名相而已。
阿罗汉还有什么愚痴?——难道愚痴只有一种吗?
“佛法是一不是二,还有相对,那就是二”——正因如此,才要超越!只有进入无惑的不二境界,才是佛见,那时还有什么愚智的差别呢?如果你非要相对,那就是佛果与众生相对,佛的无惑相对于众生的迷惑,不是智慧是什么?“四智”只是显宗的说法,密宗还说有“五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4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2# FireEyes


    行,愚痴不只一种,那你告诉我哪种愚痴对应哪种智慧?每种智慧都有相应的愚痴对照吗?我的意思很简单,只是借智慧与愚痴的对照来说明智慧什么地方都好使,而愚痴不过是一个角落。最终要说明的问题不过是否定你所谓的佛法是建立在反驳别人基础之上的那个理论罢了。但凡了义经典,都不是相对法。而你的智慧与愚痴相对,本身就是相对法。世间诸学问,包括外道法,真能突破相对法的,一个都没有。在智慧里能够突破相对法的是无差别智,这个东西坛经里讲得比较多,虽然没有别立名相。

        而你所说的没有愚痴,也没有智慧了,本身就有非常大的问题。我说了阿罗汉的没有愚痴也没有智慧,还有佛菩萨的没有愚痴有智慧,你还不能警醒,实在是让人很惋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4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ireEyes 于 2010-9-4 12:21 编辑

哈哈!一个对照表?照你的说法,佛早该把众生都度尽了。
对照表我是没有,但佛教破除众生妄执和邪见的脉络在我心中已经明确:二谛中观——首先破除众生最为极端的自性见,如“一加一不等于三”,以此深入,进一步形成应成派中观见的思维方法,破除众生的一切邪见,如“一加一不等于四、不等于五、不等于六……”最后连应成派中观见也超越,破除俱生我执进入无惑的佛见。
你执着于所谓的“没有针对性的智慧”,一定是以为佛教有如“一加一等于二”这样的答案吧?是呀,佛为什么不直接给出这样一个答案呢?这样就不用针对别人的每一个错误,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了,但是,我很遗憾地告诉你:没有这样的答案!——这是佛教区别于世间一切学说的最根本的所在!
众生的执着如此顽强,虽然佛已在多种场合否定了这类答案的存在,并已明确地指出:“没有这样的事实!”但类似于“十四无记”这样的问题,还是不断地有人提出。无数的学佛者,他们虽然口中说“空”,但他们不但无法理解“空”的真实含义,反而成为新的幻相和执着。他们的“空”,只不过因存在于不同的人心中而有差别;他们与外道的区别,只不过是名为“上帝”或“空”的区别。如果你还不明白这一点,那么你距离佛教的门槛还有十万八千里。
“不说之说才是真说”这类“禅语”现代人谁不会二句?随着媒体的发达,佛教的传播,连功夫熊猫也能说:“没有秘诀的秘诀才是真秘诀”。但“没有智慧的智慧才是真智慧”你是否能够理解和相信?
的确,要想理解和相信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不但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气。当我明白这个道理时,几乎崩溃。“菩提萨埵”这个名字,就包含了“智慧”和“勇气”两层意思。难怪《心经》在最后总结时,要先称一句“菩提萨埵”:“……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4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看过一本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据说是一个中国人写的,他说他本想信仰佛教的,但后来发现,佛教是一种“冷”的宗教,从而转向了信仰基督。
佛教当然不是“冷”的,只是因为他的理智,而远离狂热。但佛教与其它宗教的确有着重要的区别,甚至有些与“人性”相悖。比如,现代的心理学认为,一个健康的人的心理,应该有所寄托。而佛教所要做的,就是要摧毁人们的所有精神寄托!佛教告诉人们:所有的精神寄托都是毫无意义的,只是人们的精神枷锁。但无奈的是,人们的执着是如此顽强,就连佛教都变成了人们寻找精神寄托的所在。呜呼!悲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4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ireEyes 于 2010-9-4 14:20 编辑

师子吼,我向你提出过很多问题,你都没有正面回答。比如我问过你什么是“空”。好吧,既然你不回答,我就来回答:“空”的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对事物的独立性、永恒性、绝对性的彻底否定。佛经中说:“一切法依他起性”,你要寻找的“不相对法”,恐怕只有“上帝”才有吧。因为“上帝”能创造一切,而他是最初因,唯一因,他才是“不相对的”。虽然佛教中也有“不二法门”,但并不是对“相对法”的否认,而是对执着的否认。准确地说,正是因为一切法都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因此执着才毫无意义,一切法才是平等无二的。比如“长”和“短”是相对法,但3米是长还是短?有人因为生活中常见超过3米的事物而执着于3米为短,而另一些人则相反,执着于3米为长,这些执着都是愚痴。因为长短是相对的,要有明确的参照才有意义,因此对长短的执着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说“长短不二”。但如果有些人因此而否定长短相对性的存在,同样是愚痴的,执着于3米为长或短的人,仍然能对是非进行取舍,而执着于没有“长短相对性”的人,已连世间的是非取舍都有困难,这样人,更难教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4# FireEyes


    你觉得能够说出来一加一不等于三,是很高明的对不对?其实这正是没有勇气。佛家不是这么做的,佛家的绝大多数经文,都是正面回答的问题。佛家正面说明的就是一加一等于二。比如:“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这里就正面交待了两个东西,佛性与法身。而且是无差别的交待的。和你所说的什么什么一切都是相对的不搭界。


        接下来说那个相对法。相对法是用逻辑解决问题一定绕不开的门槛。我原以为自己说出来了,你就会有点儿觉悟,谁知道一点儿都没有感觉。无差别智,不在第六意识当中,是由第七识末那识所转,所以它与意识、思维无关。这个智慧能够与愚痴对应起来吗?或者你有能耐,找出个某某愚痴来与这个无差别智相对试试。愚痴是第六意识里的东西,怎么可能与第七识里的东西相对?

        至于你说我没有回答你的问题,没有解释什么是空,有两个原因,第一,非大悟的菩萨不能解空,也就是说我没有足够的力量做这件事;第二,此处有甚深义,有不传之秘,我也不能随便就说给你听。真想了解,可以去看看大乘起信论里关于这个东西的论述,比较简洁。你解的那个空,我只能说你是扯蛋。虽然不是一点儿也不对,但可以说九成不贴边儿。


       再有你胡乱地断句心经,也是曲解经义,搞不好是会谤经的,我劝你小心,不要做这种乱解佛经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以“四法印”来印证真假佛法,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寂静涅磐”。你的佛教有“一加一等于二”的答案以及对空性基本概念的否定的说法,证明你已违背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二法印。你所幻化出来的“佛性”、“法身”除了名称、形象以及主客观的差别外,与“上帝”没有本质的区别,证明你是附佛外道无疑。佛在《解深密经》中说:“阿陀那识甚深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世亲菩萨在《唯识三十颂》中说:“园成实于彼(依他起性),远离于前者(遍计所执性)”已清楚地说明了园成实性、阿赖耶识等是依他起的缘起法。没有二时佛教的基础,望文生意,曲解三时佛教的概念和理论,堕入附佛外道的,民国时已不在少数。劝你从最基本的“四法印”学起。好自为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了你的回复又不觉好笑了。你引用的佛经“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不知你懂不懂?其实每次看到你引用的佛经,都与你要说明的问题毫不相关,更不见你解释过。也许你看到“即”字就认为佛给出了“绝对”的答案了吧?你先解释解释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8# FireEyes


    看你的回复我就更觉得可笑了,我是不承认四法印的,我只承认三法印与一实相印,虽然也是四个,但与你说的有本质的不同。


    把佛家正大光明的正面描述与定义,统统抹杀,描述成是反面否定立论,我不知道这算什么,总之我觉得很可笑,象万法唯识,缘起性空,妙明真心,哪一个不是正面描述?再有,佛家的一乘法已经脱离了相对性。所以你经常会看到“如来说大身,即非大身,是名为大身。”“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果你把这个理解成是否定立论,我觉得实在是太过可笑了,其实这样的话本身就是否定立论的反面教材。垢与净,增与减,生与灭,这都是相对的,在对法中,说不垢,那就应该是净,说不净,那就应该是垢。但结果呢?不垢不净,说的却不是净与垢,而是突破了这其中的差别,到了另外一个层次。这是正面定义与解释“诸法空相”的。至于你说的不三不四,不五不六的,跟这个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别生搬硬套。

       说我引用不解释,那是因为我知道不应该轻易解释佛经,什么东西都让大家去独自理解,随便解经又不解佛意,谤佛又谤法,罪过不轻。举无明实性即佛性,是为了说明佛家就是正面描述的佛性,而不是用否定的观点迂回着说什么什么不是佛性来解释佛性。或者你对这句话有不同理解,那你可以发表你的观点,说一下这句话是如何用否定的方式描述佛性的。

       末那识、“无差别智”部分,还没有到言语道断之处,不是不可说的,佛说不轻说,是在小乘人中不轻说,在大乘佛法当中,这部分是非常常见的,只是一般人见过了,但不知道说的是这部分罢了。其实如果你能力够,你只要回答了哪个愚痴与无差别智相对,我们的讨论就可以结束了。我的答案是没有愚痴与无差别智相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承认三法印就够了,另一法印是后人加上的,作不得准。
“如来说大身,即非大身,是名为大身。”“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是否定是什么?至于你说“突破了这其中的差别”是对的,但又说“到了另外一个层次”,请问这“另外一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什么?如果真有,或者佛是立论的话,为什么不直说?为什么要以否定的方式来表达?
我曾与“法 轮 功”辨论过,当时我对他们说过的话现在可以同样对你说:比如有一座监狱,共有六层,一个被关在第四层的人对人宣说:“相信我吧!我可以让你们升上第六层。”竟然有人相信他,这些人是不是很愚蠢呢?而你与他们不同的是,你为自己创造了第七层,名为“实相”、“法身”等等。违背三法印(你不承认四法印)的“实相”、“法身”,与佛法无干。
你既然说自已没有能力、不敢乱解释佛经,那你凭什么在此议论佛法?你依靠何种见地去实践佛法呢?你不以逻辑等论理方式辩论,动不动就以“胡扯”来否定别人,或以谤经谤法来吓唬人,幸亏我知道佛说过“依法不依人”,但我还是为你感到惋惜——如果你生在与玄奘大师同时代,玄奘大师“大乘天”的称号应该是你的而不是他的,因为玄奘大师通过因明在无遮大会上的立论,你只要一句“胡扯”就可以推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1# FireEyes


    你认为那是否定,我也没有办法。谁让你愿意呢。那个否定,本身讲的就是无差别智,而不是差别本身。证到这一点之后,才能更上层楼。“否定”和“相对”那套东西,都是意识与妙观察智里的东西。说不垢不净,而不说“又净”(不垢的对法)“又垢”(不净的对法),是因为后两者在意识当中,前者却是在末那识当中。不垢不净已经消灭了差别,是一个东西,净垢却是两个东西。认为这只是否定的描述方式,是在用逻辑那套东西来解释它解释不了的东西。一乘佛法到最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想就错,这个时候逻辑还用得上?逻辑只能用在比量和非量上,在现量上逻辑有用吗?真不知道你的佛法都学到哪儿去了。我不认为逻辑能解决一切问题,不代表我不会使用逻辑,从跟你讨论到现在,我有哪一处是违反逻辑的?


        我讨论佛法,一直在强调两点,第一,我是个人见解,不代表正确,更不代表佛法。第二,我讨论的是文字,不涉及实相。我希望我说的正确部分对大家有帮助,错误的部分都被大家忽视,不影响大家的正知正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6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解释真太令人吃惊了!末那识的作用是恒执阿赖耶识为“我”,转识成智的的根本是消除“我”执,“XX存在于XX识中”不知你这样的理论出于何经典,录出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6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从你的语言中还看到了一个可怕的结论:你所信奉的“佛教”,原来是否定事实,自欺欺人——否定差别就是智慧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6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乘佛法到最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想就错”——请问“八正道”里的“正思维”是什么?木头没有思维,木头是佛吗?如果成佛就是没有思维,这样的“佛”,不成也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解释真太令人吃惊了!末那识的作用是恒执阿赖耶识为“我”,转识成智的的根本是消除“我”执,“XX存在 ...
FireEyes 发表于 2010-9-6 18:32



    你想引申到多远去呢?我谈的是无差别智对应的不是愚痴,如果你认为无差别智对应着某个愚痴,你指出来。第七末那识转成智慧是无差别智,这个你认可吧?那么你就回答这个无差别智慧到底对应哪个愚痴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6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乘佛法到最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想就错”——请问“八正道”里的“正思维”是什么?木头没有思维, ...
FireEyes 发表于 2010-9-6 19:20



    推崇逻辑的人也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我说了,“一乘佛法到最后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想就错。” 但我说“不想”或者“无想”就是成佛了吗?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是一回事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6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你说正思维,我找来你看看:

【八正道】
--------------------------------------------------------------------------------
  ﹝出法界次第﹞
  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无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断三界有漏生死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正思惟],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清净正业者,谓戒定慧等出世之善业也。)
  [五、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五种邪命者,一诈现异相,二自说功能,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也。)
  [六、正精进],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五停心者,多散众生数息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也。)
  [八、正定],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你仔细看一下,这是三乘法,明白吗?三乘法和一乘法是不一样的。我说一乘法到一定程度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没说三乘法没有思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7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想引申到多远去呢?我谈的是无差别智对应的不是愚痴,如果你认为无差别智对应着某个愚痴,你指出 ...
师子吼 发表于 2010-9-6 19:29



    是你在引申还是我在引申?你前面的问题是:“举个例子,般若是智慧,可以对抗愚痴,那么是不是没有愚痴的时候,我们就不需要智慧了?”。“对抗愚痴”的智慧,与转识成智的“智”根本是两个概念。转识成智慧的“智”是“识”去除我执后的名称,尤如镜子蒙尘,拭除灰尘后,给无尘的镜子起了一个新的名字。转识成智也是这样,其中并没有一个消失的“识”,也没有一个新生的“智”。而识是“心法”,你所提出问题的“智慧”是“心所有法”,转识成智后的“智”当然与你所问的“智慧”不是同一个概念。
    你所提问的智慧,可以说是“闻、思、修”中的“修所成智”,因此,我在40楼中已说:“也因为此境界处于一种对愚痴的否定状态中而可称之为解脱智慧”。“修所成智”因为处于“愚痴”的反面而称为“智慧”,其中并没有任何所得,因此《心经》中说“无智亦无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7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还问:“那么你就回答这个无差别智慧到底对应哪个愚痴好了”,说明你概念的混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1 06:21 , Processed in 0.04575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