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13|回复: 126

理性儒学,论一种普世价值体系的可能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2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理性儒学论一种普世价值体系的可能性

近年来,国人嚣嚣,竞言普世价值,仿佛谁对此闭口不谈,则已经落伍,仿佛不承认普世价值,就成为人民公敌。何谓普世价值,则自由,民主,人权也,全系西方舶来之品。尤有甚者,认为中国文化一钱不值,中国唯有全盘西化,甚至再做三百年殖民地,方有可能步入现代。吾人对此不得不问,既言普世,何以唯西人能普世?东土不能?伊斯兰绿教亦不能?中国固有之儒道释传统之中,果无普世之因素,果无普世之价值?
发表于 2011-5-22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性儒学??嘿嘿,无非是在儒学基础上修修补补,能担当什么大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2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楼未写完,现在补充之)

理性儒学论一种普世价值体系的可能性

四个论题:
一,普世价值不是西方之专利
二,儒学其价值,不只限于中国,具有普世性
三,儒学理论之解释,有必要用现代的、普世性的理性论述加以论证和解释

近年来,国人嚣嚣,竞言普世价值,仿佛谁对此闭口不谈,则已经落伍,仿佛不承认普世价值,就成为人民公敌。何谓普世价值,则自由,民主,人权也,全系西方舶来之品。尤有甚者,认为中国文化一钱不值,中国唯有全盘西化,甚至再做三百年殖民地,方有可能步入现代。吾人对此不得不问,既言普世,何以唯西人能普世?东土不能?伊斯兰绿教亦不能?中国固有之儒道释传统之中,果无普世之因素,果无普世之价值?
近年来言国学复兴,言儒学复兴者,亦甚众。不过,大都将儒学视作中国特色之理论,并且认为只适用于中国。于是,作为中国特有之文化,应该加以研究和保存。
然而,儒学果真如是?若孔子重生,是否会同意,君子小人之分,只适用于中国人,不适用于欧洲人,美国人,非洲人?只有中国人需要讲仁义礼智信,其他国家的人不需要?其实,儒学亦系一普世体系,儒学的基本义理,与民主自由一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正如民主在不同国家,有不同之表现形式,儒学的基本义理,亦可以在不同国家有不同之表现形式。
以忠和孝为例。忠有多种解释,如果解释为对一个王朝,一个皇室之忠,则此种忠,亦见于欧洲之中世纪贵族对国王,骑士对领主之效忠。若解释为对一个国家,一个宗教之忠诚,则可以更广泛体现在各国和各种宗教之中。基督,伊斯兰各教,对叛教者皆极为严苛,对异端极不宽容,实亦对“忠”之强调。即以现代社会而言,忠诚仍然是倍受尊敬和推崇之价值。现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个重要伦理要求,就在于各司其职,各忠其职,在专业越来越细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忠于自己的职业,并且务求达到更高的专业水准,这是职业伦理的“忠”。在政治上,以西方言,一位政治家,往往一生忠于某种理念,某一政党,终其一生,矢志不变,此亦体现“忠”之价值。
以孝言。广而言之,在西方语言中,严格而言,并无与孝相对应之观念。然而,爱家庭,爱父母,亦是各种文化和宗教极度推崇之价值。若将孝解释为对父母之爱,并将此种爱视作与生俱来,不可逃避之义务,亦可以为各国各文化所接受。如何体现此种孝,如何体现对父母之爱,则可以有不同之表现。
实际上,仁义礼智信,皆可视为广泛而普遍之价值,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应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作一简单结论,即儒学其基本价值,基本教义,是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念,而儒学关于上述价值观念之具体解释,则可以视作不同时代之儒学之体现,可以视现代社会之需要,以及普遍理性之要求,加以适当取舍。
既然儒学亦是普世价值,则有一问题。在当今理性发达,科学发达之当代社会,如何说服众生,尤其是西方人,非洲人,阿拉伯人,儒学之价值,不仅是中国人之智慧,亦为普世之价值和理想,为全世界人民所应该学习和接受。西方人言,人应该是理性的存在者。儒学言,人生在世,应该做君子,而不应做小人,应当做仁者,而不应做恶人。问题在于,为什么我们更容易接受西方的一套,并视之为理性的,普世的;而中国同样高深的智慧,却被视作中国特色。在下认为,中国的国学家,儒学研究者,皆难辞其咎。
为什么?儒学如何宣传自己?当代的儒学论述如何展开?孔子说过,如何如何。孟子说过,如何如何。朱子,又如何。或者,拿出一些西方人的片言只语,来抬高儒学,好比汤因比。当然,对于中国人而言,孔孟了不起,他们说的话一定了不起,得好好聆听。但是,这一套对西方人不管用。甚至,对于一个从小只受过理工科教育的人,也不管用。
对不起,我不知道孔子是谁。
当论据没有说服力的时候,论点也失去了说服力。
看看西方人如何展开他们的普世论述。笛卡尔,认为数理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典范,因此哲学应该以此为模板。康德,一上来就诉诸于有理性的存在者。黑格尔,从纯粹理性到思辨理性。休谟,绝对从经验出发。总之,一切的前提在于,从理性出发,从经验出发,从科学出发,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经典出发,从某位哲学家说过什么出发。
为了说服中国人,认识儒学中的真理,固然诉诸于权威,诸诸于孔孟是足够的。但是,当我们面对西方人,非洲人时,这一套言说方式不够的。因此,我们有必要用西方的论述方式,来重构我们的儒学的话语体系,而这样一种重构的体系,我称之为理性儒学。
理性儒学特点,表现为两点,即出发点和结论:
出发点:理性儒学,其出发点乃是:每个人都是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因此,当我们的反思,从理性出发,或者从经验事实出发,从而重新思考人生与世界,思考孔孟学说的核心价值。
结论:孔孟学说的核心价值,或者说儒学的核心价值,是普遍性的,是每一个理性的存在者皆应当加以承认,并且深入认识,并且应当在实践中体现这些真理。
(按: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思考,但理性儒学如何构建,尚在构思之中,希望与大家交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这一段,关键应该还是在于对”礼“的解释。”礼后乎?“,子夏如是说。礼是后起的,正如同”绘事后素“,正如同绘是后于素的,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先有素面朝天,后有粉黛施面,后有化妆。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既然素面朝天就够漂亮的了,那么,是否这样就够了呢?借用”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可以追问,如果”质“已经很美丽,很强大,很有力,是否就可以不需要”文“了?
孔子的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孔子说:”绘事后素“。于是子夏马上想到,”礼“作为“文”,相对于质,亦是“后起的”,但却是需要的,是应该的。在这个意义上,孔子着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有时间的解一下。
这三省是曾子随意凑出来的么?
三省的顺序可否打乱?
为什么?

答:
借用西方人的话语,曾子的三省,可以说三种自我反思的方式。
第一省,是自我到自我的反思,对自我本身之行为之反思。是否始终忠于理性的法则,忠于普遍的道德律令。这反应了理性的要求,即自我应与自我一致。
第二省,则是对自我到他人的关系的反思。
第三省,则是对自我与文本的关系,此处的文本,并非一般的文学作品,而是各类经典,所谓“传”,乃是对经典之解释。一方面,如果说第二省的朋友,还只是某个特殊的、特定的他人,则通过“传”自我更广泛地联系到更多的他人,与大师的精神联系在一起,从而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与普遍的人性联系在一起,与普遍的理性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传”反映的是经典,经典反映的是普遍的人性对德性的追求,反映的是在人性中所体现的至大至高的神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传不习乎”是一个无限的、不断向上、无限扩展的开放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自我不断拔高自己的德性修养,不断深化对真理的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从而与天地同流。
由此,再回过头来,看“日三省吾身”,则三省本身可以看作一个循环不断的解释过程,一个周流不息的创造过程,如同一个不断扩大的环,而自我也因此不断扩大,将他人与世界皆纳入其中,从而达到”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程度。于是,通过对”传“的学习,提高了自我的德性,就有必要在”为人谋而忠“之中加以检验,在”与朋友交而有信“中加以检验,从而在”传而习之“中加以深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话“三纲五常”——天安门孔子像事件浮想
http://bbs.m4.cn/forum.php?mod=v ... 26amp%3Btypeid%3D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3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不过还要考虑避免机械化。需要有一个包括了旧有国学内容又能够解释和指导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现代国学体系。
这样,就需要先把国学内容主要思想从各种散乱状态中提取出来,然后合并近现代科学、技术、艺术、哲学等内容到这个主导思想中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5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到了中国文艺复兴的曙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5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 ...
乾坤学派 发表于 2011-5-23 16:38



        先生对于“绘事后素”之义以文与质来解读,令人矛塞顿开,油然想到质胜文或文胜质的两种不良结果,唯“文质彬彬”才是最佳状态。那么无论“绘事后素”或“文质彬彬”,都应该具有一种最佳的表现,这种表现我理解为三个方面:一、它首先应该是朴实自然的取材;二、它应该符合执其两端而取其中的中庸之道;三、要有修为而后成之的功底。修为的落脚点在于明心见性,这样“绘事后素”推论出“礼后”的基础也就在于发自内心的恭敬,有了恭敬之心,这样的礼才有灵魂。同样,有了用素之功也就很容易达到绘事之绚,有了文质匹配,彬彬有礼不亦倩乎!不亦盼乎!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5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的谬赞。文与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实际上是先秦不少思想家理解时代的关键词,也是后来学者理解先秦思想与时代的一对关键词。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说希腊文明是文胜于质,罗马文明则是质胜于文,唯有华夏文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找到了二者之间较好的平衡点。换用西方的语言,文与质的关系,可以说是希腊人那里自然(physis)与习俗( nomos)的关系,分别指向两个极端。极端的质,是完全的自然,一种自然状态,弱肉强食,强者为王。在这种状态下,人充满活力与冲动,但这种活力与冲动还没有带有道德的服饰和文明的闪光,是漫无目的的,故刚而易折,不知道保存力量,以获得更大更远的发展,而对于弱于自己的一方,亦完全缺乏尊重和体恤。但人之所以高于动物,人之所以能够走出这种质的状态,在于人有理性,人有同情心。通过理性,人一方面,认识到自己之外还有他人,另一方面,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唯有抱成一团,形成社会,才能在自然中取得优势。通过同情心,人学会了对弱者宽容和体恤,对老者尊重和爱戴,对幼者温存和关爱。由此,形成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关系,越来越细密琐碎的道德规范,并且有一些人从体力劳动中独立出来,从事巫术,政治,艺术,文学等活动,于是文明的形式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抽象,离本质的生命也越来越远。于是,文发展到极致,反而可能沦为纯粹的形式主义(如孔子所说的乡愿,犹太人中的法利赛人),沦为虚伪与做作。墨家在这方面,就对儒家有很重要的批评。而道家,则是在另一个方向上的批评。在外国思想家中,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以质的立场,对文作出了极尖锐的批评。
共和国自太祖开基以来,六十年来,百业俱兴,唯思想文学艺术方面,似有不足,可谓质胜于文。然当今是大争之世,如战国七雄争霸之时,故质胜于文,尤有救时,文胜于质,则百劫难复。文之不兴,原因甚多,但其中一个关键方面,在于吾国知识分子的未能现代化。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有士大夫情结,所想之事,总归是得志行行政,要治国平天下,因此有极重的政治情结。而现代的知识分子,其实皆系专业人士,在专业方面,为国家提供一定之建议。理工科的知识分子,较能安于专业人士之定位。而人文类知识分子,不能安于此位,而空怀大义,于有遂深感理想与现实之差异,深有梦想破灭之痛,故其情之也切,恨之也深。然而,仇恨不能成就其文学,唯仁爱可成就文学。故文之不行也,有其内因也。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5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学,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讲求等级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德不孤,必有邻。
中华文化之复兴,我看就在近二三十年。
大唐开国近一百年,方有李杜。明朝开国百年,方有王阳明。盖文肪之养成,需要 天时,地利,人和,故古人云百年树人,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当代中国学人,有一通病,在于没有学术自信和文化自信,总以为西人强于自己,认为西方的制度,文化,思想,皆强于中国。其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西各有所长,不必自我菲薄。中国的GDP已经世界第二,但在文化上,许多人的心态仍然不够自信,仍然认为中国在学术,文化,思想各方面,当以学习西方为主。以为西方思想,具有普世性,而中国思想,仅限于中国。可以说,还未交手,气势上已输了一着。这也是清末民初以来,在殖民化的浪潮中,被打得满地找牙的中国人的后遗症之一。
当我看来,当今学人,首先要端正态度。首先,要有科学精神,即实是求是的态度。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完全可以用一种平等的心态与西方进行学术思想的交流,而不必自我矮化。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1楼

关于儒学有N种解释,说儒学主张等级社会,是其中一种。
但大家是否知道,同时期的亚里斯多德,直接赞成奴隶制。
一种学说中有多种成分,有的成分是与时代相关的,有的是超越时代的;有的是与特定的地域,文化,民族相关的,而有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儒学核心教义,不是维持等级的固定性,而在于通过个人的德性修养,使每个人都可以提高自己的等级。人或生而富贵,或生而贫穷,但如果能够修德称义,孝悌行于内,忠信行于外,则亦可称作君子。按孟子的说法,有天爵(德),有人爵(公候)。这个意义而言,儒学使得一个社会在德性修养方面,成为一个开放社会,即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成功的社会。如果我们再扩大一点,如果每个人,不仅在品德方面,在政治、经济,都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成功,那么这不正是典型的现代社会的写照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6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乾坤学派


    我请问一个简单问题: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仅仅是“自我修养”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7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耻;因为人无知最多像畜牲,但无耻是连畜牲都赶不上的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7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日,楼主你在LK天天说没营养的话,又跑这说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鬼雄
儒学是什么?这个古往今来,有无数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就我个人看来,我想,如果用最简单的概括,应该是“仁”。
中国古代有一种常见的思维模式,是由自我,再扩大到家庭,再扩大到邻里,乡党,直至整个国家,社会。
而仁也恰好体现出这样一个过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对孔子而言,人首先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有德者。其次,仁者爱人,应该将仁爱扩大到周围,由自己的亲爱,到整个天下。当仁扩大到社会,就不只是个人的“修身”可以完成的,而需要社会性的“礼”,“义”等。
简单来说,我觉得,儒学,就是仁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不过还要考虑避免机械化。需要有一个包括了旧有国学内容又能够解释和指导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现代国学 ...
zhongdong_wang 发表于 2011-5-23 23:22


我觉得,关键在于把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道墨法四家,其中的核心观点找出来,又普遍性的理论话语加以论证和阐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8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鬼雄
儒学是什么?这个古往今来,有无数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就我个人看来,我想,如 ...
乾坤学派 发表于 2011-5-28 05:58



    儒家之“仁”,仍然是等级森严下的“仁”,请问何用之有?

    儒家之行,是先将自己变成圣人,然后感化周围人成圣人,最终而成大同。此所谓“内圣而外王”。

    然而,你认为这种东西可能吗?如果其中有一人不成圣人,则大同必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8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关键在于把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道墨法四家,其中的核心观点找出来,又普遍性的理论话语加以论 ...
乾坤学派 发表于 2011-5-28 06:03



    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1 13:39 , Processed in 0.059620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