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青鼎0

论饿死三千万与农民工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3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四川饿死000万人,是个别人拍脑袋得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3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冈石 发表于 2013-3-13 20:35
原来四川饿死000万人,是个别人拍脑袋得来的。

原来四川饿死1000万人,是个别人拍脑袋得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3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逻辑推理论证饿死3000万:

  方法一,抽象统计的办法。

  就是说,如果当年全国六亿人口中有三千万人饿死,那么就有二十分之一的人饿死,而一个人的_ 生活圈,朋友圈通常都有一百人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的亲戚朋友一定会有五个人左右饿死。可是就这个论坛_ 上讲,还没有哪个网友说自己家里饿死了人,大嘴牛也没有认为自己家里饿死了人,而是办公室里一个同事的外公_ 饿死了。

  方法二,目击证人的办法。

  有的网友说,之所以没有那么多的网友家里饿死了人,是因为饥饿是整个村庄地绝户地饿死的。_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活着出来报告。如果是这样,那么就一定会有幸存者,这幸存者就是目击证人,他就会发表文_ 章,谈他家里全家饿死,全村饿死,只有他一个人活了出来的情况。他必须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这件事。正_ 如日本法西斯的南京大屠杀,德国法西斯的屠杀二百万犹太人,都有目击证人,都有幸存者亲身出来控诉。可是至_ 今没有看到这样的目击证人。中国的学者有一个缺点,就是作家味太浓,他们只知道用文学语言来进行煽情,却不_ 知道用法律语言来提供证据。其实,如果一个村庄灭绝,是一定会有目击证人的。比如说,当时的解放军是在全国_ 征兵的,而且因为人人都想当兵,因此当兵的名额是平均地分配到每个村庄,因此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军属,门前挂_ 着牌子“光荣之家”,成为政策的优抚对象。那么,如果有村子整个地饿死,就会存在着这样的解放军干部或者战_ 士,当他回到家里时,发现他的村子已经空了,他的全家人都不见了,消失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找到这样的证人,_ 他写的证词应当象这样:“我于1958年参军入伍,而在1962年回家时,发现整个村庄没有了,我的爹娘兄_ 弟姐妹共八口人全部不见了。”而且当时的全国农村婚姻习惯,妇女们通常都是外嫁到外村去,那么这些妇女们回_ 娘家,就会发现娘家没人了,这样的人也可以当作目击证人。也可以写出上面这番话。从网上反共分子的大量攻击_ 来看,一定存在着一个广泛的抵毁中共的宣传计划,而且一定有经费支持,在这种情况下相信反共分子们一定会努_ 力地寻找这种目击证人,但至今我没有发现有这样的证人。相信反共分子们也没有找到相样的目击证人。

  方法三,文革中的“新闻自由”情况。

  幸亏中国还发生了一场文革,如果中国始终没有文革,而是象苏联那样一直拖到今天来一个革命_ ,那么攻击中共的人就可以说是因为中共的新闻封锁使消息没有传出来。而文革中当时的各种大字报,传单,红卫_ 兵小报,批判会的发言,构成了相当程度的新闻自由。 那么,如果有一个县饿死了大量的人,那么到了文革这个县的县长县委书记一定被打倒, 一定会有目击证人上台发言。而这么严重的事情一旦披露,这个批判会的纪实和相应的大字报一定也会全国广为流_ 传, 当时揭露的一些罪行,有的只是打死一个人,就被认为非常严重,传单到处传,如果有饿死三千万人的事情,在文_ 化大革命中一定会以一定的形式揭露出来,因为这时候是全面地至下而上地发动群众揭露阴暗面嘛,是完全可以把_ 罪证叙述出来的。但饿死三千万人的消息是我在文革结束后才知道的,在文革中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3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说人民公社。这里先罗列一下关键字和相关文件、时间表:

农业合作社: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暂行条例(一九五四年九月二日政务院第二百二十三次政务会议通过)
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主义私股的赎买改行“定息制度”,统一规定年息五厘。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使用,资本家除定息外,不再以资本家身份行使职权,并在劳动中逐步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3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三者,按时间顺序为:农业合作社、公私合营、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实际上是在农业合作社成熟并联的基础上,逐渐成立了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缝纫组等等一系列合作机构的结果。

但在公私合营的刺激下,人民公社初期出现了很多问题。

于是有了一九六二年的《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3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经多次调整,1962年以后,绝大多数人民公社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恢复和扩大了自留地和家庭副业。

但因为初期强行推广、先天不足的原因,人民公社组织方式广泛存在缺陷,存在着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缺点。

优点是,摆脱了自然村的传统惯性,摆脱了愚昧,在没有电视、手机、网络,通讯手段落后的年代,这一点至关重要。

正如关于人民公社的第一篇文章的标题写的那样:《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陈伯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3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人民公社最终还是被解散了。

硕果仅存的人民公社:周家庄农民为保人民公社摁下红手印(图)

ttp://bbs.m4.cn/thread-3466038-1-1.html

加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3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鼎0 于 2013-3-13 22:40 编辑

人民公社的历史功绩有哪些?很少有人说起。

我们仅仅知道:

人民公社解散之后,各地冒出了数量众多的乡镇企业,冒出了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冒出了数量可观的小商贩。

而如果是一般的农村,比如蒋介石时代的农村,大概没有这个能量。

或许会有人说,人民公社功成身退了。

正如某些人说,苏联完成了历史使命------进化到了如今的形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3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化与退化与否先不说,有一点却是必须关注的,那就是人民公社解散后涌现出来的农民工。

对比两个时代的农村,包括农村儿童在内的方方面面,我们大概会有很多感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3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在前进,过去的就让他过去,或许,我们应该为农民工做些什么,比如,为西部大开发添砖加瓦。

为农民工建设他们的家乡,正如他们为我们做的那样。

哦,或许不该用他们和我们这两个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3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yt759 发表于 2013-3-13 00:22
你的资料不可靠,如果我提供相反地资料,你也会认为不可靠。为什么只相信文本,历史的见证人还在,实践出 ...

按照你的办法,会有数量众多的人问不出来真实答案,何况受灾面积并不覆盖全国。

另外,请回答我你爷爷奶奶住在哪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3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识丁老头 发表于 2013-3-13 08:36
《枫》对“文***革***武斗”的坦白《枫》,没看过。《枫》与《决议》同年生。想来是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关系 ...

是的,文化大命,发动群众审查自己的人民政府,结果是各地方人民政府使出乾坤大挪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3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冈石 发表于 2013-3-13 20:36
原来四川饿死1000万人,是个别人拍脑袋得来的。

其实如今也有很多人经常挨饿,包括主动节食减肥,然后因为各种原因非正常死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3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rootec 发表于 2013-3-13 23:44

呃,偷懒了……改天继续{:soso_e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板,3楼数据如果用2000年的28.38‰计算:

11494833*28.38/1000 = 326 223.36054 ≈326223人。

十个月死亡婴儿三十二万六千二百余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补充一组数据:

中国历年小学毕业生数量:

2004年,招生1747.01万人,比上年减少82.38万人;在校生11246.23万人,比上年减少443.5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95%,其中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8.97%和98.93%,男女入学性别差为0.04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为0.59%,其中女童0.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8.1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毕业生数约为1998年招生数2201.38万*升学率98.10%)
(1998年,全国小学60.96万所,比上年减少1.93万所。招生2201.38万人,比上年减少260.66万人;在校生13953.80万人,比上年减少41.57万人毕业生2117.44万人,比上年增加157.30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按各地相应学龄、学制计算)达到98.93%,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其中男女童入学率分别是99%和98.86%,性别差由上年的0.21个百分点下降到0.14个百分点。小学生辍学率0.93%,比上年下降0.08个百分点。小学五年巩固率为90.50%,其中女童五年巩固率为91.07%)
2005年,招生1671.74万人,比上年减少75.27万人;在校生10864.07万人,比上年减少381.0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5%,其中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9.16%和99.14%,男女入学率性别差为0.02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为0.45%,其中女童0.4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8.42%,比上年提高0.32个百分点。
(毕业生数约为1999年招生数2029.53万*升学率98.42%)
(1999年,全国小学58.23万所,比上年减少2.73万所;招生2029.53万人,比上年减少171.85万人;在校生13547.96万人,比上年减少405.84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按各地相应学龄、学制计算)达到99.09%,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其中男女童入学率分别是99.1%和99.0%,性别差由上年的0.14个百分点下降到0.1个百分点。小学生辍学率0.90%,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小学五年巩固率为92.48%,其中女童五年巩固率为92.62%)
2006年,小学毕业生数1928.48万人,比上年减少90.99万人。
2007年,小学毕业生数1870.17万人,比上年减少58.31万人。
2008年,小学毕业生数1864.95万人,比上年减少5.22万人。
2009年,小学毕业生1805.20万人,比上年减少59.75万人。
2010年,小学毕业生1739.64万人,比上年减少65.56万人。
2011年,毕业生1662.81万人,比上年减少76.83万人。

数据来源:
教育部发布《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8月30日 19时49分   来源:教育部网站
1998年、1999年、以及2004年至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教育部网站
请搜索: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组数据对比结果:
{:soso__8568406695783966013_5:}
1999年出生11495247人,2011年毕业1662.81万人
1998年出生14010711人,2010年毕业1739.64万人
1997年出生14454335人,2009年毕业1805.20万人
1996年出生15224282人,2008年毕业1864.96万人
1995年出生16933559人,2007年毕业1870.17万人
1994年出生16470140人,2006年毕业1928.48万人
1993年出生17914756人,2005年毕业生人数约1999年招生数2029.53万*升学率98.42%
1992年出生18752106人,2004年毕业生人数约1998年招生数2201.38万*升学率98.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3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0年、1990年、1982年人口普查历年出生人口数(万)



2000年、1990年、1982年人口普查历年出生人口数(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3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城乡户籍论)饿死三千万
http://bbs.m4.cn/thread-3283159-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6 05:47 , Processed in 0.03831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