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西藏小子

我给大家讲讲藏族的故事,有兴趣我就多写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8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qtpep 于 2008-4-28 21:39 发表


该图片是第一首资料!你估计不会在CCTV和什么媒体看到的。谢谢老汉对我长期以来的支持!


你说的没错,我确实没在CCTV看到你列的图片,因为我基本不看CCTV~
但是,我在天涯看过类似的图片,来源也是正式媒体,也说了CCTV有相关新闻,而且看到了相对更详细深入的报道和分析~
作为普通网民,自然不会就这些信息逐一去做详细严谨的验证,但从新闻作者或论坛版主的角度来说,却应该也必须为自己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你连接的网站我大概扫了一下,没细看,也没有多大兴趣详细看,原因是什么呢?
很简单:新闻的基本要素都很缺乏,跟不必说什么严谨的客观性、平衡性、导向性等要求了....

当然,正式媒体对这些要求可能比较高,同时在市场的原则下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也是容易理解的,但作为论坛,定位问题和平衡问题不解决,是没有出路的~

所以提个建议,如果你真的想在你所公开宣称的方面做些事情,希望考虑一下这些问题,否则只怕难有前途,而且容易招人反感、事与愿违,甚至误入歧途...
发表于 2008-4-28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6.涅拉(mve lha)即火神、灶神。在(白马)藏区,每家都有_火塘(thab ka)。解放初期,无论烤火取暖,还是做饭,都在火塘上,吃饭、睡觉也在火塘边。每家火塘中央置一铁三脚(图五),(白马)藏语叫“扎义”(1cgas sgvid)。铁三脚上放铁锅或铜壶,来煮饭、烧水和熬茶。人不准在火塘上或铁三脚上横跨和踩踏,否则就会触怒火神和灶神。火塘正面置有碗柜,左面是男主人的座位,家庭其他男性成员依次就座,右面是女主人的座位,其他女性成员依次就座。解放后,文县、南坪下塘的(白马)藏族大都盖了厨房,火神和灶神也移动位置到了厨房,这样火塘边男女的座次等规矩也就不那么讲究了。但人们总认为火神和灶神在火塘和厨房间经常走动,所以也不敢掉以轻心。而平武(白马)藏族乡各村寨基本上仍在火塘上做饭、熬茶、烤火等,因此在火塘边的禁忌比文县、南坪更为严格。文县、南坪的(白马)藏族在农历腊月二十四日鸡叫头遍后祭火神和灶神。据说灶火阿婆等鸡一叫,就要到天上汇报一年来这家是否冒犯了火神、灶神,于是主人家总是烧纸焚香,供上糖果、蜂蜜等甜东西,将灶火阿婆的嘴糊住,希望她到天上甜言蜜语,尽说人间的好话,以免天神降下灾难,并希望永远不要发生火灾。祭品除柏香、纸和甜食外,还有馒头、肉及青棵酒。祭完火神和灶神后,接着就去祭土主神(已在土地神中详细说明)。腊月三十日午夜以后,鸡鸣头遍后又要祭一次火神和灶神。祭祀时主人左手拿着倒有酒的龙碗,用右手无名指酿一下酒,向火神和灶神“曲哲”( mchod vgyed),意为敬酒。

  祭火神和灶神时的诵词是这样的:

  thab sgyid bzang sngon po bzang  火塘上是青烟好,
  sngon po bzang de mchod vgyed  向青烟把酒敬。
  zngas chas bzang dkar yul bzang  铜器里是铜碗好,
  dkar yul bzang de mchod vgyed  向铜碗把酒敬。
  gzhogs leb bzang sprin smug bzang  火棚上是烟雾好,
  sprin smug bzang de mchod vgyed  向烟雾把酒敬。
  sgo ru bzang rting pa bzang  门框上是门嵋好,
  rting pa bzang de mchod vgyed  向门嵋把酒敬。
  ge ka(房脊)bzang dral bzang  房脊上是木椽好,
  dral bzang de mchod vgyed  向木椽把酒敬。
  snyan bde bde  听起入耳,
  ki bde bde  唤得畅快。

  (白马)藏族在火塘边煮饭,女主人掌勺舀饭。女主人舀好饭后,必须先用双手把饭碗递给男性长辈,他用筷子往碗柜方向绕一下才能吃。喝酒时,男性长辈用右手无名指将酒酿一下,向神柜方向连弹三下,方可饮用。(白马)藏族到野外劳动、打猎或干其他事情时,只要在野外生火,回家时就禁止用水或尿将火扑灭,而是用土掩埋掉,这样火神就不会找麻烦。在跳圆圈舞时,所唱的歌词就是从火上起,又自火上落。跳舞开始时唱mye sgong ma vbud rang vbar byed, gzhon pa ma vbod rang vong byed,意为火不吹了自然着,小伙子不叫自己来。当跳舞即将结束,火势减弱,人们三三两两退场时,则唱myesgong vdar srid chad gin chug , gzhon pa zla grogs vdeng grin chug,意为抖动的火焰一明一暗,狂舞的小伙结伴离去。

  7.曲拉(chu lha)即水神。在(白马)藏区,只要有河流、湖水或泉水的地方必定有水神。平武县白马乡的藏族“新年正月初一凌晨鸡叫头遍,各家门前点燃一堆柴火敬神,祝农业丰收。然后去河边(井边)取水(背水者是妇女),向屋内外洒水,呼喊祖先名字并唱水歌,谓之‘祈水’或‘供水,。”①他们用取回的新鲜水即清水,熬茶泡酒,洗脸洗手,以示身体自当日起健康,百病自当日起洗去。文县、南坪县一带,腊月三十日妇女争先恐后地将水缸、木桶储满,初一早晨任何人不能前去背水,意为大家都在过节,让水神也安静地过个年。初一早上洗脸、洗手的水只有到了初五早上才能洒出去。初一到初四如将水倒出去,也就把财运泼出去了。祭水神仪式比较简单:每家去一个人到泉边或河边,焚纸烧香,跪祭水神,祈求水神保佑所有家庭成员,使每个成员喝了水肠胃舒畅,身体健康。祭水神的日期不定,除正月初一到初四外,可按自己的情况择日进行。

  8.插柴神(gzhilha)。(白马)藏区高山林立,人们相互往来总免不了要翻山越岭。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冷的冬季,都阻隔不了人们的交往。人们每当翻山时,总要拿根棍子到山顶娅口处插下。这样久而久之,人走得越多,娅口处的棍子也就越多。据称这种长年在娅口处的神叫插柴神或泼财神。如果你将木棍插在那儿,你就会财运亨通,沿途也非常顺利;否则就会破财,甚至路上受阻,也会有肚子痛等现象出现。至今,文县铁楼通往平武(白马)的黄土梁娅口处,文县铁楼通往南坪勿角乡的石娅子梁娅口处及文县铁楼通往南坪草地沟的则叟毕丁梁娅口处,都分别有这种形式的插柴神。插柴神是自然神中的一种,然而它却记录了人们之间往来频繁的历史。插柴神究竟起于何时,也说不清楚。它没有具体的祭祀仪式、地点,更没有规定的祭祀时间。只要路过那里,木棍就是祭品,插木棍的地方也就是祭祀的地点,插木棍的时刻即是祭祀的时间。

  9.祖先崇拜(mtshun dad)。在(白马)藏区,各家各户都有家谱。这种家谱不同于相邻汉族人记名、区别辈份的家谱,而是以神像为主。文县铁楼藏族的家谱大都画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前的都已在文革期间被毁。这种称作祖先神的家谱,有汉族画师画的,也有本民族画师画的。这些家谱都先画在白布上,而后着色,其色彩、画法都趋同于唐卡画。有的画像画男不画女,且个个面目狰狞。可以肯定,这一类型的画像很像是父系氏族的产物。也有个别家谱既画有男像也画有女像。一年365天,只有到了农历腊月三十至正月二十日,才在房屋正中的墙壁上挂展家谱。这里也是平时的神完。家境不好的,请不起画师的,在神完前立一块约一尺高、五寸宽的木牌,木牌上用汉字写上祖先的名字供奉,晚上在祖先神位前的香炉里点上蜡烛或清油灯,燃个通宵。深夜全家人跪拜于神完前烧纸焚香,杀鸡祭祖,央求祖先保佑全家一年四季平安无事。祭祀一直到家谱收卷之日止。(杀鸡作为牺牲,家谱展开第一天和收卷之日以血祭,其余时间均烧纸焚香点蜡。)

  10.庙神(lha bo)。庙子也叫山神庙,都建在村后,都为汉式建筑。庙里陈设简陋,没有塑像,设有一神龛。神龛中央立一木牌,木牌上写着所供神的名字。木牌周围均用红布包扎。红布叫做“红,是施主献的。把木牌叫做“老爷”,前面置一木制梯形的木升作为香炉,专作烧香、点蜡用。庙子面积约三十至五十平方米不等,庙前是一块平地,可容纳全村人丁。村民发生疾病,祈求神的保佑,就在此祭祀。村里发生偷盗,在此赌咒,由庙神充当“公证员’。“窜老爷”①也要在庙里举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白马)藏族先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看到(白马)藏族信仰习俗多样化的特色。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多样化信仰的存在呢?主要是特殊的地理位置。(白马)藏区有众多的高山,纵横交错的沟壑、峡谷,茂密的原始森林。(白马)藏区是典型的山区,田地面积小,耕种技术落后,甚至有的地方还是刀耕火种,靠天吃饭。山脚与山顶气候反差大,天气的变化也无常。(白马)藏族先民对云雾自山顶腾起,闪电在眼前闪烁,雷雨自天空落下,雹灾、洪水等自然现象产生了敬畏和崇拜,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祭祀活动。到了今天,其祭祀活动有了固定的地点、时间和仪式。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祭祀的过程中人们对诸神交叉祭祀。例如遇久旱到山神前求雨的时候,又要喊天神的名字;在祖先神面前还愿时,又喊山神、天神的名字;在敬树林神的时候,也要喊山神的名字。长久以来,(白马)藏族对诸神混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祭祀特点。另外,前面关于天、地、日、月信仰方面的古歌,是鲜为人知的,可以说是本文第一次整理、翻译。这些歌谣表现了(白马)藏族原始初民以自己的神话思维对突如其来、迷惑不解的天体现象进行的解释,反映了原始初民征服自然的愿望。从以上歌谣本身看,它是原始社会后期,甚至更晚时期的产物,表明那时人类认识大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人类战胜自然的信心因而也增强了。(白马)藏族的自然崇拜同其他民族的自然崇拜一样,起于原始时代,直至今日,它在(白马)藏族的生活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研究(白马)藏族的自然崇拜习俗,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发表于 2008-4-28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苯教信仰

  1.苯波(bon po)。平武白马乡,南坪勿角、马家等地,现有个别苯波巫师,而文县铁楼一带已没有苯波巫师。解放前,文县铁楼一带的藏民遇丧事、宅灶不安或家人患病,都得请平武白马乡或南坪勿角等地的苯波巫师来做法事。在整个(白马)藏区无一座苯教寺院,没有苯教僧人,也没有专职的苯波巫师。我们在平武白马乡罗通坝村调查发现,苯波巫师有自己抄写的藏文苯波经书,中间插有许多彩色图案,以“雍仲(gyung drung)”图案为最多。巫师本人只知其中内容之大概。那里的好几户人家在房门左侧或右侧挂有朝格面具,而门嵋上贴有避邪镇宅的苯波咒语。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在这里恰逢一位年轻的苯波巫师在家念经,巫师同意我们在他家观看。这位年轻的巫师年龄约三十四五岁,着西装,光脚盘腿坐在火塘左侧的一张牛皮上,神柜前挂一直径二尺余的大鼓。巫师左手击鼓,专心诵经,唱诵结合,右手不时地翻着经书。听经的十来个人围坐在火塘边,有老有少,唯独没有女性。巫师右侧站立着两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一个拿大锣,一个拿小钗。当诵完一个段落时,锣鼓钹钗齐奏,巫师便可喝茶饮酒,与人闲聊。这种经书的诵法以及所用法器,与松潘川主寺镇的林坡寺是一样的。据年轻巫师介绍,他们马上就要秋收,诵经是为了防止雹灾、风灾的发生。诵到一定程度后,便开始在火塘边宰羊祭祀。平武的(白马)藏族以前学藏文必须拜苯波巫师为师。由于苯波巫师非专职,所以有时学生还得帮助老师干农活。学成后要举行出师典礼,学生家长要请客谢师,富者还要送羊、褐子、麻布等物,贫者则赠鸡为谢。巫师行业是父子传承,但儿子具体学经又要另拜一个巫师。女子是不允许当苯波巫师的,也无权继承父业。平武一带将“苯波”汉称“道师”,而文县、南坪等地则无此汉称。(白马)藏族在婚丧嫁娶、镇宅安灶、修房造屋等时,都要请苯波巫师念经和做法事。祭祀所用的羊或鸡不宰杀,只是将羊耳或鸡冠割一小块来祭。祭后就将羊或鸡赠给巫师,以作酬谢。家境好的还要另赠一条猪肉(5一6斤),黄豆或小麦或青棵1一5升(一升合5斤)不等。

  据藏文史籍载,苯教最初在今西藏阿里地区南部古代象雄等地发展起来,后来沿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广泛传到整个藏区。苯教的创始人叫东巴?辛饶米沃,意为最高的巫师。苯教崇拜天、地、日、月、星、雷、雹、山、石、水等一切万物。“苯”意指瓶,属早期巫师施行法术时所依助的宗教法器,遂称巫师为苯。苯教有“三界观”,即把世界分为三个部分:天、地、地下。天上有“赞”神,地上有“年”神,地下有“鲁”神即龙神。(白马)藏族祭祀时,在巫师的诵词里就有这样的词:

  gna m mkhvi go la lhas bsgrubs  天神造就天,
  lha res gsol bzhes vgrig vgrig  请尽情享受供品。
  bar snang gi gnyan bsgrubs  年神造就空间,
  gnyan res gsol bzhes vgrig vgrig  请尽情享用供品。
  sa vog gi klu bsgrubs  龙神造就大地,
  klu res gsol bzhes vgrig vgrig  请尽情受用供品。
  这几句诵词就依次说出了莱、鲁、年三大神的名称。这与苯教将世界分为三界的观念是一致的。在(白马)藏族的鲁歌里还这样唱道:
  a la klu gang na vong  阿拉鲁自何地来?
  a la klu vdi na vong  阿拉鲁自这(本地)来。
  sngas rgyas chos gang na vong  桑吉切自何地来?
  sngas rgyas chos byang na vong  桑吉切自北方来。
  gyung drung bon gang na vong  雍仲苯自何地来?
  gyung drung bon dbus gtsang vong  雍仲苯自卫藏来。


  从以上的几句唱词中不仅可以知道阿拉鲁神是当地的龙神,桑吉切是藏传佛教,雍仲苯是苯教,而且可以知道藏传佛教是自北向南传入(白马)藏区的,而雍仲苯是自卫藏传入,路线为自西向东。另外,在今日(白马)藏区的藏族中,无论男女老少都普遍会诵唱“玛知”歌,他们在春节期间唱,跳舞时唱,劳作时唱,送神驱邪时也唱。苯教有八字真言“噢嘛知木益萨兰德(aom ma tri mu ye sa le vdu)”,意为救度母亲的空间与光明。文县一带的(白马)藏族将苯教八字真言的音读作“阿玛知玛米萨连道”,平武的则读作“阿麻祖摩叶颂领道”,两者的发音有微小的区别。“这一真言以‘阿’音领颂,第二音‘麻,是万神之母(千二十二神总号,众神的妈妈),以下为天、阿修罗、人、畜牲、鬼、地狱(合称‘六道,)六神的呼号。此咒语既承继古印度‘六道轮回’之说,又变婆罗门教与佛教尊男重阳的传统为尚母崇阴。或是印度与西藏间的一种崇阴(尚母)的民族习惯。”①据当地老人们讲,苯教八字真言是用来驱邪逐鬼的咒语。(白马)藏族所唱“玛知歌就是反复诵唱八字真言,没有其他歌词,其歌调也很丰富。

  苯教崇尚“十三”这个数字。文县铁楼藏族乡的藏族各村寨跳朝格面具的开始时间为正月十三日,然后以村寨为单位,依次自东向西,到正月十八日结束。据老人们讲,妇女所穿的马甲、百褶衣背面及袖子上的图案为太阳光芒的一种变体,也就是(雍仲符号),即苯教雍仲图案的变体。“妇女铜圆耳环中心空处铸成镂空的雍仲花纹是苯教的教徽。这个(仲雍)形教徽是‘雍仲钵,坚信不变的象征。”②

  2.道拜(gdol bon),汉语称“端公”。笔者认为这很可能是藏族原始宗教中的“笃苯”。笃苯者聂赤赞普后六世赤德赞普七赤天王时期,苯教即流传藏地。此时的苯教“唯天下镇鬼怪,上祀天神,中兴人宅之法而已。”①笃苯是一种神鬼附体的巫术。(白马)藏族的道拜一般情况下是父子单传,也有传给别人的。如果谁想学道拜,家人也是比较支持的。拜师仪式在徒弟家里举行,由村中威望高的男性主持。师父要坐在正堂上,庭房中央摆一长桌。首先徒弟要将礼份(12元)和挂红(六尺红布,以前为一丈二尺)双手交于师父。师父接过后,将红布搭在左肩上,并当场表示一定要教好徒弟,不留招数。徒弟则要向师父三拜九叩。礼毕则宰杀羊或鸡祭祖先神,再将鸡或羊肉煮好招待师父和在场所有的人。从此,师父走到哪里做法事,徒弟都要负责背上师父的法器等物一起同行。带上3-5年后,徒弟就可独立做法事。道拜主要主持还愿、祭山、求雨、安神、安宅、驱鬼、治病、招魂、消灾、避邪等活动。法器有单面羊皮鼓( mgar rnga,图六)、铁牛串(图七)、红神裙(图八)、腰带、头饰、神衣遮面(挂在神完的正上方遮住神完,图九)、神卦等。道拜窜神分“全堂”、“半堂”、“收兵”三种。全堂是最完整的,可进行三天三夜,需几个道拜联合完成。半堂和收兵较为简单,一般一个道拜就可完成。全堂共分76项,平均每项约需一小时左右。第一项为献汤,主要讲五谷的来历,如何耕种、收割等。第二项为迎喜神,主要是讲给东家的。如“喜神娘娘你从那里来?/你自东方青莲上来。/你给香烟事主带的是什么?/带了金银财宝来。”然后就是起坛、打香头、发三道请书、请神、安神、排堂、五标旗、十二贡殃、开神门、游神、搬神、六十甲子、五盏灯、春夏秋冬、四季花名等等。道拜都是男性,在祭祀场合,打羊皮鼓的舞姿苍劲有力,刚毅豪放,整个动作都很有力度,动作的规范性、技巧性很高,摆胯、耸肩、打鼓、弹脚、缠头过脑等动作都有一定的难度。道拜边唱边舞,所有的唱词除到了请神时藏汉语混用外,其余均为汉语。(白马)藏族的道拜与羌族的端公(羌语“许”)是不同的。羌族端公诵唱的经典有上中下三坛,每坛各有十余部。道拜的法冠原为真正的熊头(去骨填充草),后以熊皮代替,再后又在熊皮外前沿加上五叶冠。文县一带的道拜则在请神时把红、白纸叠起,安神时将纸卷成三个筒,用红布带绑在头上作饰。

  3.沙巴、沙巴尼(白马藏语),汉人称其为阴阳先生。阴阳即道教太极图,先生即人。(白马)藏族称阴阳先生为“沙巴尼”,藏语“尼”即人。(白马)藏族在遇丧事、镇宅安灶以及经常做恶梦、家禽家畜突然死去时都要请沙巴尼作法。沙巴尼的法器是一个小铜锣。本民族学沙巴尼的人很少,一般都是当地的汉人学。人死后,马上就派人到沙巴尼家,将死者的生辰八字、性别、名字告诉沙巴尼。沙巴尼进行严格的掐算②后告诉来人,什么时候出殡,遗体在家停放几天等。来人即刻返回家将情况如实汇报给家人。死者家属则安排人员通知相邻村寨的亲戚朋友,并派人凿墓穴或采新坟。在出殡前一小时要请沙巴尼念咒语等,内容是让死者亡灵一路走好,超度到极乐世界。如遇暴死者,尤其是年轻人,且生前德不好的,沙巴尼要在死者的棺木里放攘镇,如一扇小磨石,意为镇住死者的魂,使其无法伤害活着的人。笔者之所以将沙巴置于苯教的章节里,是由于“沙巴”一词很可能是藏语“阿巴”(snggas pa)一词的变音。在发音时由于没有把“nga”音发出,所以“阿巴”成了“沙巴”。“阿巴”意为作法。当地藏族之所以将汉族阴阳先生称作沙巴或沙巴尼,二者做法形式趋同之缘故是无疑的。

  从以上调查材料可知,(白马)藏族信奉的雍仲苯即苯教,是从藏文化发达的卫藏地区向东传来的。这样我们似乎理清了一个头绪,(白马)藏区的苯教即贝木源于古象雄。唐蕃战争中,吐蕃攻唐长达数年,自西藏阿里来的军人及部分移民驻扎在今川西北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一带,并把这一带的牧区藏族称为“阿巴”( rnga ba)。阿坝州的若尔盖、松潘等地与(白马)藏区相邻。苯教源于阿里,这些军人随着东征,将苯教不仅带到了阿坝地区,同时也带到了(白马)藏区。因此(白马)藏民在生活中时常诵唱“玛知歌,而且妇女们把源于太阳崇拜的雍仲符号的变体绣在衣服上,就不难理解了。另外,(白马)藏族跳面具舞的开始时间定在十三日,这无疑与苯教崇拜十三有关。“十三在苯教认为是一个吉祥的数字。”①再者道拜的名称,有人说来自羌族端公。的确,(白马)藏族和相邻的汉族都称道拜为端公,但羌族为何将端公称作“许”?(白马)藏语的“道拜”一词与藏语“笃苯”音同且一字不差,这绝非偶然。还有,“沙巴”为“阿巴”(snggas pa)的变音也是说得过去的。道拜、沙巴与笃苯、阿巴做法事及大体意思也相差无几,其不同之处可能是传承过程的变异。更何况自阿里到阿坝再到(白马)藏区,直线距离近千公里。当时交通不便,藏文化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广大的农牧民、蕃军均用口传心授来传播宗教及民间文化。口头的“传播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②传授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导致了(白马)藏族的“道拜”完全不同于“笃苯”、“沙巴”、“阿巴”。在今日(白马)藏区,无一所苯教寺院即宗教活动场所,也没有一部完整的苯教经典。“对于当地百姓来说,苯波教寺庙的消失并不等于他们的宗教需求也就随之消失。他们需要精神支柱,需要能在今生和来世为信仰者解脱危难,提供‘永生’的乐土。”③因此今天的(白马)藏族笃信苯教也就处于情理之中了。
发表于 2008-4-28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朝格神信仰

  (白马)藏族山寨大都有木刻面具,当地汉族人称其为鬼面子、脸壳子,而(白马)藏族人则称为“朝格”(sprnl rgan),意为变幻男相。朝格包括朝姆(sprnl mo),意为变幻女相,还有“哲”( sprel),意指猴子、小丑。文县、南坪等地的(白马)藏族村寨,每村面具5一6个不等,由“会首”①统一保管。而平武(白马)藏族村寨,几乎大部分人家都有面具,一年四季挂在门的左右侧,每到正月初六才被聚到一起,用于驱邪逐鬼的跳神。朝格神属于寨神的范畴,其地位略高于祖先神。舞时数人反穿皮袄,戴上面具,舞者的下鄂、脖子都要抹上黑锅灰,不能让人认出舞者。舞者只要戴上面具,便是神的代言人。舞者全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他们左手持剑,剑尖朝上,右手拿牦牛尾,在锣鼓钱钗的伴奏下,迈着憨实的脚步,动作简单、古朴,多重复。跳到了任何一家,这家都要以酒肉盛情款待舞者即朝格师和随行人员。各家都要提前在香炉中点上蜡烛。当朝格师走到某家门口时,主人要点燃大把柏枝,在门槛上熏绕数次,再把朝格师迎入家中,这样,一年的邪气、晦气将被逐出,来年的福运已被朝格师带进家中。各户按自己家境的好坏,赏朝格师白面馍2-4个、肉食2一5斤、酒5一10斤等。有的家庭生了小孩或几天,或满月,或周岁,适逢朝格师进屋,更为大吉大利。家人会将小孩礼节性地送给朝格师,意为自当日起朝格神便是小孩的保护神,并会一直保佑到12周岁(满一轮属相)。东家还要给第一个男相面具和第一个女相面具挂红(一至三尺不等,红色、黄色和绿色的布匹或绸缎均可),并要亲自缝在朝格面具的后脑勺上,还要让所有的朝格师依次抱一下孩子。当孩子再次到了领头的朝格师的手中时,他要说几句吉言,并给孩子起一个吉祥的名字。当这个孩子长到12周岁后,东家并不专门举行答谢宴会,而仍然选择当年朝格师进家门的日子,准备丰盛的菜肴蜜酒等食品,并宰一只羊或两只鸡,由巫师在其祖先神位前祭祀。最后东家要款待朝格师和巫师,并要给朝格面具挂红,家境好的给所有的朝格面具挂红。如家境差,就只给男、女面具的第一个挂红。孩子要跪在朝格师前叩头,以谢保佑之恩。(白马)藏族的朝格神究竟始于何时,源于何地,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材料,很难说清。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样的信仰习俗是非常古老的,它很可能是一种巫舞。巫舞是从原始祭祀舞蹈发展而来的。最初的(白马)藏族初民对神奇的自然力和自然现象无法理解,总认为是神鬼的作用,因而他们就戴上假面具,作为神的代言人,为民攘灾除邪。起初很可能是巫师戴着面具进行祭祀,久而久之这种别具风格的祭祀方式广泛地被老百姓采纳,形成了一种流行民间的自娱性的原始宗教舞蹈。关于朝格师信仰,在此不作大篇幅的讨论,详细论述参见班运翔的《(白马)藏族朝格仪式研究》一文。
四)杨氏爷信仰

  文县白马河流域的(白马)藏族村寨普遍信仰杨氏爷神。杨氏爷不是专门的巫师,均由个别村民兼职。杨氏爷巫师没有经典、咒语、法器和专门的服装。只要他在自己家里或别人家里时,小偷是不敢光顾的。即使夜晚他睡着了,小偷进屋他也能知道,并将其抓住或赶跑。如遇恶鬼,他也决不会放过的。在遇到贼人和恶鬼时,他的身体会均匀地抖动起来,他随手拿起棍子在房间里乱倒腾,最后跳着出门口,直到把贼或鬼逐出村外,他的抖动也马上停止。他的抖动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仪式、程序,没有固定的时间,随意性很强。杨氏爷“继子”②都是男的。谁想成为杨氏爷,就择吉日,抓一只公鸡,在天黑后到已是杨氏爷的巫师那里。来人面向祖先神位,两腿叉开一尺左右,将公鸡抱在怀里,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只虔诚地想着杨氏爷,不敲锣打鼓。杨氏爷巫师在其背后拉长调子大声说:“杨氏爷,杨将军,骑白马,驾黑云,杨氏继子打着抖人哩,杨氏继子打着抖人哩,将起。”同时双手把站立着的人推一下。这个仪式叫作“抓继子”,意即找继承的人。过上一至两个时辰,是继子,就会双腿均匀地抖动起来,一直到跳起来在鸡脖上咬一口,并用双手将鸡头揪断。从此这人就成了继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继子。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参加抓继子的三个人中,只一个人成了新的继子,另两个人腿子刚抖动一至二分钟又突然终止,反反复复,根本不成功。抓继子仪式结束后,将鸡肉煮好,让在场的人都尝上一点。(白马)藏区为何有这种巫术呢?这还得从一个传说说起。从前在(白马)藏区有一个很有学识的人,姓杨,名不详,人们习惯地称他为杨氏爷。一次他走访亲戚,途中投宿一家旅馆。当夜两个盗贼把他打昏后,不仅掠走了他所有的盘缠,还将他的舌头也割掉了,第二天他也就含恨而死。据说从此他变成了神,并附在人即继子身上,专门惩治盗贼。另外,现今(白马)藏族居住区域是古代氏人的活动区,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笔者在前面也提到过。氏族人的仇池国、阴平国、武兴国等政权都是杨姓者所建,莫非杨氏爷信仰与其有关?这里仅提出想法,不作详述。杨氏爷继子一旦发现盗贼恶鬼等,便会马上全身抖动,跳跃着,拿起棍子把盗贼和恶鬼赶跑。在文县一带,每个(白马)藏族村寨都有十来个年轻的继子,也有个别年老的。

  杨氏爷神巫的代言人即继子在(白马)藏族村寨极为多见。继子在进入幻迷状态前,双目紧闭,全身放松,思想集中。约摸一个时辰,继子逐渐地全身均匀颤抖,牙关紧咬,嘴角充满泡沫,接着双脚高跳。继子力求镇静下来,但已不能自已。他身体高度痉挛,拿起棍子或刀一阵乱舞,最后冲出房门,把盗贼游鬼等驱走。幻迷结束后,继子眼睛翻白,口吐白沫,精疲力竭地躺在地上。这与当地窜老爷时的幻迷状态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窜老爷的幻迷是代言人将神的话传谕人们。这同藏族苯教的神巫幻迷是一致的,程序和内容也大致相同,只是西藏早期的神巫幻迷有专门的神衣、神冠,并且神巫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白马)藏区的神巫均由普通的劳动者兼任,没有什么特殊的社会地位。

  (五)行业神信仰

  由于人们分工的不同,出现了各行各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行业也不断地得到修正、补充,从而更加系统和完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可见行业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又说“行行出状元”,可见每个行业也都有能人出现。(白马)藏族人崇拜各行各业中涌出的能工巧匠,并把他们当作神。他们按不同的行业信奉不同的行业神。(白马)藏区是藏汉民族生活的杂居地方,因此在行业神的崇拜上有明显的藏汉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吸收的印记。

  1.汗巴拉(shan pa lha)即猎神。(白马)藏区森林覆盖面广,动物种类繁多。(白马)藏族将狩猎视为光荣。在(白马)藏族村寨,凡男人都有自制的火药枪,就连在婚礼场合,新郎的娘舅也要给新郎送一杆崭新的火药枪或一把做工精致的上乘刀,作为最高级的礼品,娘舅的声望也随之大增。由此可以寻找到(白马)藏族是由狩猎逐渐转向农耕的轨迹。(白马)藏族猎人喜欢将自己猎获动物的头挂在火塘上方的墙壁上,头骨挂得越多,猎人名望越高,也越受人们的尊敬。(白马)藏族的狩猎方式有以下几种:

  (1)围猎。这是众猎人一起进行的一种狩猎活动。狩猎时有上等猎犬配合。猎犬有体瘦、腿长、嗅觉十分敏锐、奔跑速度极快等特点,很受猎人钟爱。有专人“打照坡”。①猎人根据猎犬的叫声,随时分析判断猎物的位置,以便随时改变自己的方位。当猎狗将猎物追赶出森林进入开阔地时,众猎人一齐围住猎物群起而攻之。在猎物的分配上也非常公平,凡是在场的,无论男女老少都有一份。

  (2)放绳套。一般是猎人单个进行。猎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猎物经常出没的灌木丛中放绳套(绳套有麻绳、皮绳、尼龙绳、钢丝绳等),绳套周围用树叶、草等进行遮盖。绳套是活扣,猎物一旦钻进去后会越挣扎越紧,使猎物最终死去或被猎人到场捕获。绳套主要对付性情较温和的鹿子、崖羊、璋子等,而对性情暴烈的野猪、狗熊、棕熊则构不成较大的威胁,它们的力气完全可以挣断绳套或连同绳套一起带走。

  (3)设陷井。在猎物经常活动的地方挖一大坑,坑内立放着数根削尖的竹子或硬木棍,有的甚至安放尖刀等。上面虚掩上细树枝,并用草和树叶覆盖。而后向村民声明,以免村民、其他猎人和家畜陷入其中。陷井主要对付体性烈的大猎物。在(白马)藏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phag god dsad nd ro sgambzhag , dom nag dsad na rgan mo btsal bzhag。意为“杀野猪把棺材做好,打狗熊把媳妇找好。”①这则谚语表明了猎杀野猪的危险性大于猎杀狗熊。俗话说“三百斤的野猪嘴上的劲,野猪性情极为暴烈,速度快,用长嘴和利牙顶撞人,力大无比,猎人如不得法则必死无疑。而狗熊虽也性情暴烈,但动作迟缓笨拙,人完全可以寻找机会逃脱,即便是被熊抓伤,回家后只要在媳妇的精心护理下便可痊愈。

  总而言之,狩猎是一种隐藏着极大危险的生产活动。因此,(白马)藏族猎人就尊崇汗巴这个神,以求保佑自己。据几位年长的猎人称,猎神很灵验,他有几段咒语。咒语大致为三段,最先念黑山咒语。念了此咒后,对猎物来说马上出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接着念封山咒。念了此咒后,猎物被困在山中,只留有一条通往绳套和陷井的路,于是猎人就可轻易地获得猎物。最后念开山咒,让山路打开,令剩余的动物重见光明,各自离去。这种咒语许多老猎人都不知道,而且不外传。

  汗巴拉是(白马)藏族猎人最崇拜的神。其偶像(图十)是木刻人像,长约五寸,两手着地倒立。猎人将其放在自家祖先神位旁或放在自己卧室的壁柜里,平时用红布遮挡着。猎人在每次狩猎前都要择一吉日,敬汗巴拉神。猎人们跪在汗巴拉神前烧香、焚纸、作揖,说一些吉言,希望狩猎时得到猎神的保佑,并且许一只高头凤凰(即一只公鸡),以便达到满载而归之效果。猎得猎物后,再选一吉日还愿。猎人在狩猎的前后还有一定的讲究:出猎的清晨路遇背空桶的女人为出师不利;在出猎的前日不得进行房事;在敬猎神的同时还要敬断申。(白马)藏族猎人也要收徒,但最多只能收两名。这是因为,一则据说猎人在猎杀动物时方法多,手段毒,所以猎人的结局也是死得很惨,而收徒增加了猎杀动物的数字,罪孽就会加深;二则收徒意味着要教咒语,而咒语又属密宗范畴,不便公诸于众,所以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收徒不举行大的仪式,一般在老猎人家进行,同时请几位有威望的猎人和头人等作证。徒弟首先要给师父献上一只公鸡和12元钱作为礼份,有的还给师父一双皮靴或一把好刀。最后师徒俩要当场宰杀公鸡敬献猎神。从此老猎人出猎时都要带上徒弟,教他咒语,教他狩猎的方法技巧等,直到成为一个合格的猎手,徒弟方可单独狩猎。
发表于 2008-4-28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2.舍哲拉(shing bzolha)即木匠神。(白马)藏族以农为主,人们住在木楼、瓦房里过着定居的生活。(白马)藏族的房屋基本上是木板结构,上下共三层。最上层堆放粮食、柴禾等杂物,二层住人及设置神完,最底层关牲畜。房屋的建造离不开木匠灵巧的手,所以木匠这个职业也很受人尊敬。木匠行业也有他们所尊崇的神,(白马)藏族木匠所尊崇的同汉族一样,是鲁班先师。鲁班是中国建筑行业的祖师爷。由于当地汉藏杂居,鲁班也就自然被(白马)藏族木匠崇拜为祖师。木匠们将鲁班像刻在木板上或画在布上,供在自己的寝室里,忌供奉在祖先神位旁。遇到修房造屋或年关时节,木匠都要祭拜祖师,希望祖师随时帮助和指点。木匠收徒人数不限,只要木匠师父同意,即可收徒。收徒拜师仪式可在徒弟家举行,也可在师父家举行,届时请几个有名望的木匠或头人作证。徒弟要在师傅面前跪拜,拜毕徒弟要向师父献礼份,并杀一只公鸡敬献鲁班祖师。徒弟学成后还要在师父家举行谢师仪式。师徒二人均跪在鲁班祖师像前感谢祖师,而后徒弟向师父跪拜,拜毕又给师父较优厚的礼份(多少按自身经济条件而定)。从此徒弟可以独立操作,所挣工钱也完全归己。

  3.曼拉(s man lha)即药神。(白马)藏族各村寨都有民间医生。他们有的有祖传秘方,从不外传;有的则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可治头痛、感冒、刀伤、烧伤等杂病。这些医生都供有药神。他们所供的药神也不尽相同,有的供神龙,有的供孙思邈,有的供张仲景,有的供扁鹊。医生遇到病人,首先默念自己所供的药神,希望得到药神的指点和保佑。在药神的诞辰日和逝世日还要祭祀,并给药神牌位挂红等。收徒拜师仪式与其他行业大同小异。医生的宗旨是治病救人,在收徒拜师时,师父首先向徒弟声明行医要有医道,徒弟也要当场表示自己一定要行好医。(白马)藏族民间医生供奉的药神都是汉民族的著名药师,并且祭祀仪式也承袭了不少汉民族的东西。“在西藏布达拉宫的‘曼拉康’(药师殿)殿内主供镀金八药师像,此外还有汉族、藏族、印度和尼泊尔的著名药师三百余尊。”①因此,(白马)藏族民间医生供奉汉民族药师也就不难理解了。

  4.改拉(mgar lha)即铁匠神。(白马)藏族在生产劳动中离不开镢头、锄头、砍刀等劳动工具,而这些劳动工具又均出自铁匠之手,因此铁匠这个职业也倍受他们尊敬。(白马)藏族铁匠普遍尊崇太上老君,他们将“太上老君”四个字写在高约五寸、宽约二寸的木板上供奉。在打铁前,先要供奉老君爷,希望得到保佑,以免风箱等出故障。铁匠行业的拜师收徒仪式与其他行业相同,这里不再赘述。从(白马)藏族所信奉的行业神以及祭祀仪式来看,邻近汉族文化的影响很大。这与藏汉民族杂居,长期往来是分不开的,显示藏汉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

  (六)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似乎在(白马)藏区势力微弱,影响力小。四川平武县(白马)藏族乡战斗大队的扒昔家②曾有过两个喇嘛庙,祥书家③也曾有过一个喇嘛庙,据说这些都是自松潘传入。现在还有零散的藏文佛经。南坪县马家乡的苗州村在民国30年(1941年)前后曾经修建过一座小型喇嘛教寺院,一个本乡人出家为僧。后来这位喇嘛丢下空荡荡的寺院,只身前去圣地拉萨学经,从此杳无音讯,再也没回来。寺院的香火也随之而断,寺院从此也关门,停止了一切活动。至此再没人出家为僧了。解放后该寺院一直充当合作社的保管室,久而久之墙倒房塌,现在只剩破壁残垣。文县丹堡乡磨石崖有一巨石,约有五米见高,石上刻有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喳嘛呢吧咪眸(aom ma ni pad ma hunc)。当地藏族村民和县宗教局的余流源局长讲,这六字真言是从南坪县的上塘地区传入的,什么年代传入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据传,文县铁楼乡的(白马)藏族在清朝中期也有部分人信奉过喇嘛教即藏传佛教。

  从这些调查的实证来看,(白马)藏区的部分藏族曾在一定阶段上信奉过藏传佛教,但没有形成气候。

  那么,强大的藏传佛教寺院集团势力为何未能在(白马)藏区立足和发展呢?原因有以下四点:

  1.(白马)藏区周边属牧区藏族和汉族所包围地带,安多最大的苯教寺院尕米寺距(白马)藏区仅有八十多公里,此外还有许多小型的苯教寺院散布周边。东边与(白马)藏族杂处的汉族信仰汉传佛教、道教及儒教。其间,藏汉民族间交往颇多,使(白马)藏族在信仰上具有一定的选择和取舍,没有外界因素的限制。

  2.汉藏交界地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乎是两不管的地区。从佛教盛行的唐朝和吐蕃时期起,该地即成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说是唐蕃二政权的不及之地,因此,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没有从政策上得以贯彻、传播。既使偶尔有僧人来此弘扬佛法,也是仅被个别人所接受。

  3.(白马)藏区属农业区,气候较好,人们种地为生,需要劳力,而藏传佛教是家有二子,必有一人出家为僧,并且修建寺院,诵经学法。(白马)藏族还受周边汉族多子多孙、添丁增口观念的影响,认为与其让人出家到寺里修行,还不如无寺无僧,自然崇拜,百姓负担自然也较轻。

  4.藏传佛教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宗教,要传播和普及藏传佛教,首先要普及藏文,这在汉藏杂居且藏文普及率低的(白马)藏区肯定会受到阻碍。这样,广大群众就会对容易掌握、眼睛能看得到的自然崇拜产生较浓厚的兴趣。所以充斥他们整个生活的是自然崇拜,而不是藏传佛教。

  (七)丧葬与禁忌

  (白马)藏族的丧葬有火葬、土葬、悬棺葬、水葬等四种。

  1.西姜((zhugs sbyang)即火葬。据调查,文县白马河流域的(白马)藏族在清雍正以前均实行火葬。人死后,用绳子绑成屈膝蹲坐式,形似胎儿状,放进立式棺材内。请苯教巫师或阴阳先生择好出殡日期。死者在堂屋里停放几日,主要以季节来定。(白马)藏区海拔在1500米一2500米之间,气候相对温和,夏秋死人在家不宜停放过长,冬春则可以适当长一些,一般在1一10天不等。40岁以下男女病死或暴死后,尸体均不能抬进家门,而在村头选一平地,将死者放进立式棺木内。富者从南坪上塘黑河、白河或平武等地请喇嘛或苯波巫师念经,贫者则请阴阳先生或道拜念经超度。出殡之日,亲戚及村中小伙子将棺木抬到火葬场,一路上锣鼓钹钗伴奏,死者家属哭声不断。妇女们中途返回。到了火葬场后,将棺木放在堆好的干薪上,苯波巫师或喇嘛或道拜或阴阳先生主持仪式。从棺顶点火。青烟直上云天,表示死者亡灵顺利升天;烟子不正、四处飘荡,表示亡灵未能升天,且游荡在村中,这样火葬结束后还得择吉日请喇嘛或苯波巫师念经超度。

  平武(白马)藏族火葬时间一般选在冬月至次年二月间进行。死者儿子或最亲的晚辈背尸至火葬场。南坪(白马)藏族则只对不满40岁及不正常死亡者施行火葬。火葬结束后,亲属及朋友抬些石头将尸骨围起来,砌成坟墓。平武(白马)藏族还在坟上插印有藏文超度亡灵咒语的布幡,男坟九杆,女坟七杆,以示引魂升天,不要扰乱死者家及村民的生活。

  2.得尔(dur)即土葬。到了雍正以后,该地实行改土归流,改穿汉服,学说汉话,一切照汉族行事,丧葬也开始实行土葬。文县(白马)藏族人死后,立即点上松明、自制的蜡烛和清油灯,然后尽快将死者的头发、胡须剃掉,再用净水将身体洗净,穿上准备好的寿衣。衣服不能少于三件,以绸缎或褐子为主,脚穿靴子。尸体平躺,四肢被捆住,头朝正堂,双脚对门(与当地汉族相反),脸上盖一张白纸。待死者娘家人赶到看过以后,再放入棺内。棺材一般在家停放三至五六天不等。这期间棺盖盖三分之二,留一条大缝,主要用来观察死者能否复活。死者头部的棺板叫“头档”,脚部的棺板称“脚档”。把死者放进棺木后,在脚档外侧摆白面馍头。若死者生前好酒,则将斟满酒的铜壶也置于此。在物品前面点上清油灯。死者亲戚均带一只雄鸡、纸和柏香等前来奔丧。出殡前晚上,所有来的亲戚要召开会议。死者子女要向亲戚们详细汇报死者患病的情况、子女是如何侍候的、死者有什么遗言等,死者的亲戚都要仔细聆听。汇报完后,亲戚代表讲话,总结死者一生的为人和功劳等。若子女生前未敬孝道,娘家人则在地上撒上黄豆或包谷,让子女们跪在上面,接受亲戚们的指教,以示惩罚。解放前不孝子女在丧场挨打也不乏其例,解放后则以批评教育为主。发丧的时辰由苯波巫师或阴阳先生来定,一般都是天不亮就发丧。人们点上火把,锣鼓钹钗伴奏。发丧的路线是约定俗成的。发丧所经过的人家都要在门前用麦鼓、乔草点火,经过时各家主人都要站在自家门口。一旦经过,主人马上用脚或木棍捣毁火堆,意为死人将一切晦气都带走了。谁家死人都一样,所以死者家人是不会计较的。妇女中途返回。到了坟地,首先往坟坑里倒些热气腾腾的米汤,在坟坑里烧些纸、柏香,然后再将棺材放入坑内。棺材上面放一排棚木,再用土掩埋,上面栽些松树或柏树。最后用石头砌个坟门以便祭奠时烧纸、点蜡、焚香,富者还要立碑。
发表于 2008-4-28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坪下塘,人死后把死人放进棺材里,抬到避风向阳的窝穴里,待其老伴死后,又将棺材敲锣打鼓抬回来放在堂屋,择好吉日同时发丧埋入墓穴,葬法同上,位置为男左女右。

  平武的(白马)藏族土葬除尸体仰身平躺埋葬外,还有屈肢土葬。掩埋后垒石成墓堆,有的也兴立碑,用汉字刻上死者的名子、生死日期以及立碑人名等。

  3.曲得尔(chu dur)即水葬。在(白马)藏区,不满周岁的婴孩夭折后,婴孩的父亲或母亲将孩子用布包上或装在背篓里,抛入河中,让河水冲走。较大一些的儿童死后,则在避背的水沟里挖一坑,将其埋葬。据说婴孩死后不会成为鬼魂,夭折后就会即刻消失。

  4.项若(phyang ro)即悬棺葬。解放初这种葬法在(白马)藏区还有过,现已不复存在。这一葬法一般针对死于麻风病和其他传染病者,还有30岁以下的年轻暴死者。棺材简陋,长方形,像火柴盒,因此又称“火匣子”。以上情况的死者,其尸体只能停放在村外几里地的地方。发丧时苯波巫师或阴阳先生要在棺内放小石磨作禳镇,防止死者鬼魂害人。身强力壮的抬尸人先要用柏香熏身,以示瘟疫不再介入,鬼魂不敢缠身,然后将“火匣子”快速抬到事先在土崖上挖好的洞穴中。“火匣子”,头部朝西,脚部朝东,右侧裸露在外。悬棺放置处均为向阳的地方。据当地人讲,太阳的暴晒,不仅使尸体很快干枯,而且可杀死传染病菌。在文县铁楼乡入贡山村西三里处还能见到这种悬棺。

  5.泽木恰(vdze m cha)即禁忌:

  (1)不能从神柜前横过。在神柜前结束祭祀活动,要面对神柜退出。因为神柜是祖先神灵的所在地。
  (2)主人或客人不能从火塘或铁三脚上跨过,必须绕过。因为火塘是火神、灶神的居住地。
  (3)客人不能随意坐男主人的位置,除非男主人将位置让于你,否则为不礼貌。
  (4)女人不能在山神庙或土主庙周围随意走动。否则要保无事,少则3年,多则12年。如在规定期限内出现自然灾害等,村民会责怪你,还要请道拜、苯波巫师或阴阳先生安神,所花费用全由该家承担。
  (5)孕妇不能探望外伤病人,否则病人的伤病会加重,她也会受人指责的。
  (6)要探望病人,病人家要先在门口撒上柴灰,以示将邪气挡在门外,探望者方可入内。
  (7)家人远道回家,家门口撒些柴灰,以示邪气不能带进家门。
  (g)晚上串门,要在门口大声咳一声,否则主人会不高兴,因为鬼魂才会悄然而至。
  (9)妇女生孩子,任何男人不得入内。
  (10)孕妇不能吃兔肉,否则孩子会成豁口。
  (11)正月初一至初五不能将屋内垃圾及洗脸水倒出,而要将拉圾堆放于门后,将水洒在屋内,意为财不能外流。
  (12)正月初一至初四,不能将馍馍分开,将柴木折断,以示凡事都要完整。
  (13)腊月三十至正月初四,将背篓藏好,否则年内会遇到老虎。
  (14)腊月三十至正月初四,将绳子藏好,否则年内会处处碰到毒蛇。
  (15)在交易牛马等大牲畜时,不能用嘴讨价还价,卖买双方将手放在袖筒内捏指交易,否则牲畜会受到损害。
  (16)跳朝格时,不准入赘者和外族人跳,否则村中不安。

  (白马)藏族丧葬有土葬、火葬、水葬和悬棺葬四种。无论那种葬法,在藏族历史上都是有过的,现今主要为土葬。藏族第一至第七代藏王都是从“登天之绳”升上天空的,因此没有坟墓。天梯斩断后,第八代藏王开始实行土葬,因此土葬在整个藏区是比较普遍的。至于(白马)藏区的土葬与其他藏区土葬的区别,笔者认为主要在于(白马)藏区受相邻汉族的影响,结合了藏汉两个民族的葬法,因而形成了自身丧葬的特点。火葬是藏民族比较考究的一种葬法。像将死者捆绑成胎儿状,广大藏区的作法都一样,意为生死相联,生时何状,死时复此状。这很可能与佛教的轮回理论有关。水葬同样和其他藏区一样,一般是针对婴孩,而悬棺葬在藏区未曾听到。(白马)藏族的悬棺葬与我国南方的悬棺葬是不同的(白马)藏区的悬棺葬只限干传染病死者和暴死者所以一座土崖上最多也是一个,悬棺均在向阳的土崖上,最高也仅在四米左右;而南方的悬棺却都在高不可攀的石崖上,并且密密麻麻地放置着,可见这种葬法在当地是很普遍的。为此我认为:南方的悬棺葬很可能与人们希望灵魂早日升天有关,(白马)藏族的悬馆葬却是借助阳光杀掉传染病菌和暴死者的邪气,使活着的人健康快乐。


  二、(白马)藏族信仰习俗的特点

  信仰即“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①前面对(白马)藏族信仰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调查、研究,并且一一地进行了罗列。其特点不外乎以下四点:

  (一)全民信仰

  全民信仰顾名思义是(白马)藏族所有民众的信仰。从前面提到的(白马)藏族的歌谣中就可知道,他们信天神、土地神、火神和太阳神等。无论在川北涪江流域,还是在陇南白水江流域,凡是(白马)藏族,都信仰崇拜天神、土地神、火神、太阳神等。他们认为天左右着风雨、雷电、雪雹等自然现象,土地是人们生存的根基,太阳给人以温暖,水滋养着万物,火可以取暖和向人们提供熟食品。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雨、干旱、火灾、洪灾、风灾等,使他们觉得这些现象不可理解,由此产生崇拜。直至今日,这些神向人所降之灾是没有选择的,反之对人的恩赐、好处是共同的,因此崇拜天、地、日、火、水神等是全民性的。祭祀这些神的时间、仪式、程序、牺牲同苯波巫师和道拜举行法事的过程、仪式都是一样的,因此苯波、道拜也是属于全民信仰的范畴。

(二)部分信仰

  树林神、山神、庙神、朝格神等属于部分信仰。前面已经提及,凡(白马)藏族村寨的村后都有一片不能砍伐的树林。这片树林是保佑本村寨人的,前去祭祀也是本村人的事。(白马)藏族各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山神,遇天旱都是以本村为单位前去本村的山神处求雨。也有几村联合起来求雨的,因为他们都是同姓,历史上曾为一个家族。另外各村寨都在村后修有简陋的小庙,而庙里所供的老爷神也不一样。画像上神像的着装、神态、手持的法器均不尽相同。至于朝格神,每个村寨的跳法不同,朝格面具的套数也不同,有的是四个,有的是三个,有的是两个等,就连朝格面具的面部造型、色彩也有一定的差别。由于以上诸神只限于本村人崇拜,因此将其定为部分信仰是比较合理的。

  (三)个体信仰

  祖先神可以说是个体信仰的典范。在(白马)藏区,每个家庭都有家谱,有用汉字书写的,有汉族画师画的,也有本民族画师的,五花八门。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就是祖先神。祭祀祖先神的时间由家庭来定。祖先的画像或家谱一年四季都置于堂屋中央的神柜上,人们观念中祖先的亡灵也一年四季在神柜上。祭祀仪式极为简单,不要巫师主持,无需择日,想祭随时都可以。宅中不安、家有病人、出门办事、牲畜受损、邻里口角、经济拮据、想升官发财,都可敬祖先神。祖先神有以下几类:1.画布上画的祖先神。2.画布上写的每代祖先的名字。3.木板上画的祖先神像。4.以神柜代替祖先神。在(白马)藏族中,一个家族一起敬祖先的很少见,因此我认为敬祖先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行为。处在山梁娅口处的插柴神,在(白马)藏区没有以村寨或家庭为单位专程去祭祀的。只要你路过,就可插木杖祭它。可能有人路过十次,也就插了十根,有的人一次未路过,也就一根未插,插柴神也不会由于你没有前去插柴祭它而加害于你。可见这是一种随意的个体行为。另外前面提到过的恨盗贼的杨氏爷神,对他的祭祀只是村里几个继子的事,别人是不会祭拜的,所以这也是一种个体行为。为此我把以上四种纳入个体信仰的范围是比较恰当的。

  (四)行业信仰

  (白马)藏族受一定汉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尤其在行业神的信仰方面比较突出。比如(白马)藏族木匠信的鲁班师,铁匠拜的老君爷,民间医生尊崇的几位药王师,都在广大汉区极为普遍。(白马)藏族对这些行业神祭祀的时间、仪式程序、所用牺牲也都与相邻汉区一样。拜师学艺的规程、礼份的多少也是大同小异。而汗巴神则是比较有特色的行业神,上文已有论述。

  综上所述,(白马)藏族信仰中的自然崇拜即万物有灵,早于藏族的苯教,而贝木及道拜、朝格神等则是藏民族最原始、古老的苯教的写照。藏族现代苯教是系统化了的宗教,与(白马)藏族的原始苯波教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也就直接应验了藏族文化边缘地带保留的是最古朴、最有价值的东西这句话。
发表于 2008-4-28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白马)藏族的信仰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白马)藏族信仰有自然崇拜,有汉族的道教,有行业神中的偶像崇拜,有祖先崇拜,也有藏传佛教。本文前面已提到(白马)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的高山峡谷地带,其信仰与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因素、历史原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地理环境

  (白马)藏区境内山高沟深,地势陡峭,河流湍急。(白马)藏族先民们常常对高拔的雪山、咆哮的河流、涂涂的小溪、粗壮的大树、闪电雷鸣、狂风暴雨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由敬畏到崇拜,并随之产生了祭祀活动,而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信仰习俗。所以至今(白马)藏族有这么多的信仰,也就不难理解了。(白马)藏族西邻松潘大草原,北接甘南州的舟曲、迭部藏区,东南均与汉民族接界。这里基本上已经是藏汉文化互相交流、融合、吸收的一个活跃场所,也是藏汉民族频繁交往的一个大通道,语言并非是安多语和汉语所包围的(白马)藏语方言孤岛,信仰习俗也自然不是什么信仰孤岛。(白马)话即藏语,且保留着丰富的藏语古音。(白马)藏族的信仰主流也是藏族原始信仰,其中部分信仰也深受汉族信仰的影响,打上了汉文化的烙印。(白马)藏区历来是兵家争夺之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战争对于该地来说,可谓家常便饭。(白马)藏族的文化,包括信仰习俗,无疑也要吸收他民族的文化,这种现象“一是由于战争,被征服者被迫接受征服者的文化,或者征服者采用被征服者的文化,两种情况都在历史上出现过;二是由于长期受相邻大民族文化的影响,自然地采用他族文化,这种现象在世界各民族中也屡见不鲜。由于所采用的他族文化面广量大,自然形成新的一层文化。然而本民族原有的文化不会因此而分崩离析,骤然消失,许多有生命力的文化依然长期地保留下来,并与外来的新一层文化整合为一。”①可以说,(白马)藏族所处地理位置,是形成今天他们信仰多元化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历史原因

  自然崇拜早于苯教,是苯教的前身。苯教是系统化了的宗教,它属于藏族原始宗教的范畴。笔者认为,(白马)藏族的“道拜”很可能就是苯教发展中的第一个时期—笃苯。习惯上将笃苯称为黑苯,它属于原始苯教。在前文介绍“道拜”时,笔者已经较为详细地谈到了道拜巫师所采用的法器、作法的程序等,在谈“山神”时,谈到道拜巫师求雨时,要进入幻迷状态,全身均匀颤抖,身体痉挛,打卦时以神的代言人身份传神的谕言。道拜作法时敲打的羊皮鼓与羌端公法器一样,但据此一点说(白马)藏族的“道拜”就是羌族的端公,是缺乏充足论据的。(白马)藏语里将铜锣称干尔阿(mgar rnga) ,铜锣是单面的。把单面羊皮鼓说成“干干”,很可能就是“干尔阿”的变音所致。铜锣和单面羊皮鼓形似。这里将道拜定性为苯教的笃苯,似乎也无甚足够的说服力,这仅是笔者的推测,但作为想法提出,毫不影响文章主体。从苯教的“雍仲苯打哪儿来?雍仲苯自卫藏来”一句话作分析,雍仲苯是系统化了的苯教,为苯教的主流派。苯教传播数十年,历史悠久。已故藏族著名学者毛尔盖·桑木旦先生在《谈谈达布人的族属问题》(文载《(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集》)一文中说:“在松赞干布等藏王征服四边的时候,唐蕃失和,曾战达八年。藏王曾派几十万军队攻打唐朝,唐朝和吐蕃终于讲和。那个时候,今四川境内的‘白水流域’(今南坪、平武一带)和‘黑河流域’(黑河、腊曲河)擦瓦绒等地方被藏军占领,和盟之时,在唐蕃边境立了碑,碑文上规定:汉人居住在汉地,蕃人居住在蕃地,不许互相侵犯。后来藏王命令藏军在唐蕃边境留守屯住,不得返回原籍,因此达布和工布来的士兵便在白水一带住下来了。”根据上述引文,笔者还是倾向于(白马)藏族就是吐蕃军队后裔的观点。松赞干布时期,正是西藏佛教发扬光大时期。当时佛教仅在吐蕃统治阶层中受信仰,民间还没有大规模地普及。这支吐蕃军队的祖先或者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原来是笃信苯教的苯教徒。在抑苯扬佛的残酷斗争和漫长的过渡时期,苯教不可能轻意地退出西藏宗教的舞台。这些吐蕃将士深知返家无望,在今(白马)藏区驻扎下来以后与当地土著藏人一道垦荒种地,维持生活。这部分人从此由军人变为种田的农民,艰难地生存下来,他们是宣扬苯教教义的一支重要力量。从“雍仲苯自卫藏来”这句话可以知道,(白马)藏族的雍仲苯教就是这支吐蕃军自卫藏东征时带来的,也就是今天(白马)藏族的苯波教。他们认为自己在疆场守边抗敌,最后得到的回报不是英雄式的凯旋,而是屯守边防,于是对藏王怀恨在心,以弃佛扬苯表达对藏王的shiwei。再者(白马)藏族与吐蕃统治中心相距甚远。常言道:“山高皇帝远。”顾不得那么多,他们居住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森林深处、高山河坝,为适应新的自然环境、生存环境放弃了佛教,而重新拿起了老祖宗传下来的原始宗教—苯教。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佛教教义、经典的传入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佛教难以在(白马)藏区渗透、扎根。这也与当今该地现实相符。

  (三)苯、佛、道教同时并存

  从宏观上看,苯教在(白马)藏族中占了绝对的位置,在所有的祭祀仪式和丧葬场合、民间禁忌中均能发现它的踪迹。烧柏枝、柏香,趋同于爆桑。柏枝有香味,一能净化人们的心灵,去污除秽,二则香烟飘到所供神灵之处,可净化神居之殿堂,令神高兴,这样所供之神即能护佑人们,且能赐福。还有民间广为传唱的“玛知歌”和其他民歌,流行于女性衣服、耳环等上的雍仲变体图案等,都证明(白马)藏族信仰苯教的事实。文中叙述的各种自然崇拜、禁忌、丧葬等也不乏苯教的色彩。从地理环境分析,大部分行业神信仰及道教的阴阳先生肯定是自汉地传入。藏传佛教在(白马)藏区未能扎下根来,其势力相当弱。在调查中,口碑材料告诉我们,南坪马家乡苗州村等曾建过藏传佛教寺院,但时间很短。文县丹堡乡发现的石刻藏文六字真言和平武县城明代报恩寺广场右方石柱上的石刻藏文六字真言都已留下佛教传播时间短暂的痕迹。(白马)藏区是藏汉民族交流通道中的一个驿站,其民众的信仰主要是藏族原有的苯教,它与现代苯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次是带有浓厚的汉民族特色的民间信仰,除此也有藏传佛教的印记。所以现今(白马)藏族的信仰是苯教、藏传佛教、道教等同时并存。这说明(白马)藏区宗教信仰是自由的,可信苯,也可信佛信道,还可以苯、佛、道都信。宗教信仰是个人行为,是不能有统一规定的。我们的党一贯主张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信教与不信教,信彼教与信此教,都是个人行为。现今(白马)藏族的信仰现状是符合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这种苯、佛、道并存的现象恰恰适应并满足了当地民众信仰的心理需要,因此才形成了今天信仰多元化的格局。

  (四)信仰与价值观、人生观

  I.苯教禁戒依赖性的生活、欺骗、不正当的性行为、拿不属于你的东西等,认为说空话脏话、拆散别人、图谋不轨、用邪恶的意图毒害自己的心灵、放弃信仰等,为不道德的行为。

  a.佛教则讲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认为顺理利人是善的行为,违理损人是恶的活动,并将人的行为归结为十个方面,称为十善业道,它们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好语、不贪欲、不慎恚、不邪见。善恶业行都是由作业者今世自己的行为决定的,到了果报成熟之时,也是自己领受惩罚,这是无法避免的。

  3.道教主无相、无形、无色、无上自然大道之法,修道时有净身、净口、净舌等咒语,有沐浴斋戒等仪轨,有调息运气、凝神定气、心无外移等作法。“老君与苯教主东巴辛饶( ston pa gshen rab)为一人,余意汉语神仙(hran shed)之仙,藏语读音错讹,遂呼为亲(gs he n)也。”①既然道教创始人李老君与苯教创始人东巴辛饶为一人,平武县(白马)藏族及相邻汉族称“贝木”为“道师人,余意汉语神仙(hran shed)之仙,藏语读音错讹,遂呼为亲(gs he n)也。”①既然道教创始人李老君与苯教创始人东巴辛饶为一人,平武县(白马)藏族及相邻汉族称“贝木”为“道师”(道士)也就基本令人接受了。尽管苯、佛、道各教有别,仪轨不同,但其教义差别都不甚大。(白马)藏族婚姻大都由父母包办,虽然男女接触又比较自由,但婚姻的最终定夺权掌握在父母手中。教育子女自小要听父母的话,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把父母也视作是天。如子女打了父母,认为是犯了“天”,罪孽深重,亲房伙内,娘舅都要亲自惩罚逆子。尊敬父母,听命家长,从家庭中家长的固定位置都可窥见一斑。孩子会言语后,就教导他们不准随意拿别人家的东西,因为它不属于自己,更不允许偷别人的东西,那怕是一根柴禾、一根针。父母只要知道孩子拿了或偷了别人的东西,就都要痛打孩子,并作为一次耻辱经常提醒孩子。常言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意为教育孩子要一贯,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与后天的教育有关。说闲话、拨弄是非、花言巧语的行为在(白马)藏区都是极不受欢迎的;口出狂言、为非作歹、仗势欺人的人也要遭到众人的谩骂和合起来打击。他们认为这种人死了后会变成牛、马、驴、猫等畜牲,干耕地、驮东西的贱活,并遭人的鞭打。积德行善的人死了后会变成神仙及凡人等。在他们的观念认识深处,自小就培养善的人生观、道德观。把奸淫看作丑陋、作风不正派等。提倡人们相互帮助。在遇到讨口要饭的人时,给面、给肉、给钱,并让其留宿,不嫌脏。修房造屋,众人前来帮忙,讲集体主义,树立集体观念。家有病人、缺乏劳力、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众人会自觉地前去帮助,有力出力,有钱出钱。苯、佛、道等宗教的教义与现今(白马)藏族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是一致的。在漫长的历史阶段,(白马)藏族人民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它们,而它们也恰恰满足了(白马)藏族民众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成为了他们永恒的寄托。

  四、结语

  综观(白马)藏族的信仰习俗,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白马)藏族信仰习俗的主流,是藏民族原始信仰—苯教。
  2.(白马)藏族信仰自觉不自觉地吸收、接纳了汉民族的文化。
  3.(白马)藏族信仰中藏文六字真言石刻和有关藏传佛教的遗留,仅可看作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瞬间的东西。
  4.(白马)藏族信仰习俗是藏汉民族文化交流、补充、融合而形成多元信仰的真实写照。
  5.(白马)藏族无寺无僧,其信仰是自然崇拜,没有定期向寺院僧人布施这一说。苯波、端公、沙巴尼等巫师作法事的酬谢也是各家自定,无甚标准,按家境可高可低。这些无疑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发表于 2008-4-28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嘉绒藏语和白马藏语个案比较

萨达贡玛:白马是土地神的意思,嘉绒是:土的皇帝
月亮:嘉绒和白马都是zla
太阳:nima全藏都一样
水葬:曲得尔。曲的说法和嘉绒的一样。
我爱你:落球噶得。嘉绒是:我落得那难,嘉绒里面有加前置语的习惯,去掉以后读音就查不多了。
还有本教的用品和神和嘉绒地区现在信仰笨伯的说法一样。
药:曼。。。嘉绒里加前置语:阿s慢
佛:拉。。。嘉绒里加前置语:s拉
土头:舍。。。嘉绒里:写
狮子:声gi。。。。嘉绒里:声gi
人:米。。。嘉绒里加前置语:得儿米
发表于 2008-4-28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可能:

“白玛”是藏语音译,“白”是藏族人的自称,“玛”是藏语兵,“白玛”就是藏兵的意思。
发表于 2008-4-28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希望飞鱼不要列那么多无关的资料了,你列那么多资料有什么目的?
剥夺楼主的民族权利?还是替他选个民族?
还是给自己找更大的“代表权”?
你一再挑衅楼主的身份,那为何不把你的个人身份和经历也列出来让大家也评评?
每个人有表达他的观点的自由,你不同意就说说你的看法,为何不见你说?---除了给别人挑刺?

民族问题和历史问题是很复杂的,一些学术研究性质的东西本身就存在争议,随时可能被推翻,在学术研究范围内都是很正常的,但不能随时随地地完全以此来干涉社会生活和政治等,否则随便一个学者的一个观点一出来大家都向其靠拢,那不是乱套了...~

搞不懂你一再在这挑起纷争是何居心?
发表于 2008-4-28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老汉

“其实白马藏族他们不会说藏语,也不认识藏文,也不认为自己是藏族。”那些资料是LZ的这句话提出的,我有何居心叵测?!
发表于 2008-4-28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慢慢听,慢慢感受不一样的天地!
发表于 2008-4-28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2.道拜(gdol bon),汉语称“端公”。
这个,在四川中部,绝对的汉族聚居区乐山一直有这个叫法,"道拜"和"端公"指的是民间神职人员.80年代还有这个叫法.不知道是汉族传给白马藏族,还是白马藏族传给汉族.甚至可能是元古的巴人的叫法.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真的复杂.
发表于 2008-4-28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飞鱼,拜托!请你换位思考一下,理解一下大家,沟通方式能不能调整一下,还有,请楼上的兄弟们暂时不要对飞鱼进行人身攻击,如果他真是狐狸,不用担心尾巴露不出来。
发表于 2008-4-28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飞鱼,你对,四川的汉族也有"2.道拜(gdol bon),汉语称“端公”。"这种宗教的信仰怎么看?
发表于 2008-4-28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某些人有大汉族沙文主义,那我个人认为飞鱼有点大藏族沙文主义。没有必要非要仔细研究某某人或者某某地方的,然后给他们打上一个什么民族的身份。我个人支持文化大融合的观点。就像藏传佛教,如果真的能够慢慢融合成整个中国的一种宗教现象,其实现在已经有不少非藏胞信仰了,何乐而不为呢。不要一提到藏传佛教,马上想到藏族专有,其实我认为这样是一种自我封闭。当今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绝对封闭起来。只有消亡的东西才能完全封闭,呵呵,我支持藏传佛教在全国流行,最后变成咱们的国教,中华国教。说这么多,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千万别自我封闭。
还有我看见飞鱼的另外一个帖子,感觉飞鱼非常喜欢西藏那种完美的自然环境,有点像陶渊明的那个世外桃源,担心交通发达以后,自然环境被破坏。其实,怎么说呢。只要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方,都会有这种担心。但是,我们总不能躲起来,或者把自己封闭起来,要说原始社会的最环保,那咱们不会想退回到原始社会吧。

[ 本帖最后由 William_zou 于 2008-4-28 22:49 编辑 ]
发表于 2008-4-28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唉!我的表达能力肯定有问题。
发表于 2008-4-28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某些人有大汉族沙文主义,那我个人认为飞鱼有点大藏族沙文主义。

同意97楼的这一说法。另外,其实也要感谢一下飞鱼让我们知道一些白马藏族的东西。
发表于 2008-4-28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qtpep 于 2008-4-28 22:45 发表
“其实白马藏族他们不会说藏语,也不认识藏文,也不认为自己是藏族。”那些资料是LZ的这句话提出的,我有何居心叵测?!

唉!我的表达能力肯定有问题。


希望是你说的表达能力的问题~~~~~~~~~~~~~~~~
你想对楼主的这句话提出不同意见,完全用一句话就可以了,何必贴那么多的文章呢?你说一句“我认为白马藏人属于藏族,这有足够的历史研究资料做证据...”难道别人会说你?
而且楼主的这句话相信完全是根据个人经历和感受而说的,难道有什么问题吗?换句话说,也许有的白马藏人认为自己是藏族人,有的认为自己不是,这有什么问题吗?他们怎么认为怎么选择都是他们自己的权利,你这么挑三拣四的难道不是一种不友善的态度?一种挑衅的言论?
发表于 2008-4-28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飞鱼先生指点

藏传佛教与普通的大乘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有哪些不同的戒律?喇嘛如果犯戒有什么后果?解放前的西藏是神权统治,那么那些对农奴的酷刑在藏传佛教里是被允许的吗?佛教里的‘众生平等’应该怎么理解?是否与农奴制相违?
不胜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9 07:40 , Processed in 0.04742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