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jandcyz2008

国学精品图库----- 书法 >> 作品赏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简介:
  冯允甫,字雍菩,号山河道翁.195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大学文化,高级职称,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国际美联会员、东方书画院教授、山东画院高级画师、中国民族书画院高级画师、中国书画人才研究会高级创作研究员、淮海书画院名誉院长、北京奥林匹克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华人物辞海》顾问、编委、一级美术师、中国优秀书法家等。著有《冯允甫山水画集》等。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傅山《草书五律诗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绫本,纵185.7cm,横51cm。

  释文: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书为松初先生词伯教政。傅真山。
  此轴书录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五言诗一首,末识“书为松初先生词伯教政”,款署“傅真山”,下钤“傅山印”。此轴无藏印,具体书写时间不详,从书风判断,当属傅山中晚期作品。


    傅山《行草七言诗轴》(天津博物馆藏)绫本,行草书。纵179厘米 横48.5厘米。

    释文:奴儿婢子学家翁,但见人来发癫疯。一自龙山庵放火,南无古佛楷笑蓉。读传灯。真山
此作为读传灯七言诗行草书,款署“真山”。有款印一方,下左右两角有压角印二方。此轴书法行草结合,字势以正为主,虽奇姿不多但收放自如,大开大合,一气呵成:墨法的浓淡干湿,点画的粗细滚动,笔法的精妙放旷,极合“致广大尽精微”之中庸主旨。可见傅山传统文化与书法传统功力之深厚。(吕书庆)


傅山《草书五言古诗立轴》 绫本 纵201.5cm,宽50.9cm。故宫博物院藏。


    傅山《草书轴》。纸本。纵202cm,横52.4cm。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伦等还殊慰意增慨,知足下疾患小住,当惠缘。想亦能果迟,此盖散非忧思想而已也。傅山。
  此为意临二王一路的法帖,不杂行书,全以大草挥就,流宕不羁,汹涌澎湃,气势逼人、巍巍浩荡,一派大家风范。


    傅山《行草七言诗轴》,北京故宫博物馆藏,花绫本,行草书。纵182.9厘米 横50.8厘米。

  释文:除夜新开五色云,飞仙欸乃玉楼闻。赤曇雯素衣灵汉,不是怀中匹锦文。傅山
  此轴书法笔力雄浑,连带自然,章法布局自出抒机,有咄咄逼人之势。


    傅山《草书七言诗轴》(南京博物馆藏)绢本,草书。纵202.7厘米 横44.2厘米。


草书立轴 南京市艺兰斋藏


美国私人美术馆藏。284.5 x 47.1 cm。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欣赏


傅山《仙游诗十二屏》选


傅山《仙游诗十二屏》选


傅山《仙游诗十二屏》选


草书诗轴


草书诗轴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范曾书法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米芾《来戏帖》 翰牍九帖之一 纸本 行草书 纵25.5厘米 横43.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蒙面谕浙干,具如后。(下添:恐公忙,托鼎承)长洲县西寺前僧正宝月大师收翟院深山水两帧。第二帧上一秀才跨马,元要五千卖,只着三千。后来宝月五千买了。如肯辍,元直上增数千买取。苏州州衙前西南上丁承务(旁注:是晋公绘像恩泽)家秀才(下双行注:丞相孙),新自京师出来,有草书一纸,黄纸玉轴,间道有数小真字注,不识。草字末有来戏(双行:二字),向要十五千,只着他十千,遂不成。今知在,如十五千肯,告买取,更增三二千不妨.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米芾《箧中帖》《盛制帖》
行书。纸本。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纵28.4厘米,横39.5厘米。

  释文:南宫天机笔妙(鲜于枢书) 芾箧中怀素帖如何。 乃长安李氏之物。 王起部、薛道祖一见。便 惊云。自李归黄氏者也。芾 购于任道家。一年扬州送 酒百馀尊。其他不论。帖 公亦尝见也。如许。即并驰 上。研山明日归也。更乞 一言。芾顿首再拜。 景文隰公阁下。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渊《五言古诗帖》,行书,纸本。纵27.4厘米,横52.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渊,元末明初浙江吴兴人,字子静,号孟嘏。守道安贫,隐居不仕。与当时吴派山水画大师沈周相友善。工书,以苏轼字为宗。《史书会要》记云:“渊行楷规模玉局,翩翩有致”。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柳公权 玄秘塔碑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羲之《远宦帖》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机《平复帖》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

  《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一为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现传无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为最精。这是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处亦自然清晰。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解放后由国家收购,藏首都博物馆。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这件佳作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传世,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他们均从中探究王书的路数,得到美的启示。然而也有人认为小楷《黄庭经》笔法不类王羲之,因此亦有真伪之辨。

  汇品:
  唐 孙过庭:《黄庭经》则怡怿虚无。(《书谱》)
  清 王 澍:清和婉转,真如舞鹤游天,仙人啸树,绝去笔墨畦径,此则流丽中稍觉端庄矣。
  清 梁 巘:临晋人小楷,结体方紧。临《黄庭》忌流肥弱。(《评书帖》)
  清 梁 巘:右军《黄庭》原本有“将、灵、根、坚、固”等字遗落,添书于傍者,笔意潇洒圆浑,的系佳本。(《评书帖》)
  清 包世臣:秘阁所刻之《黄庭》、南唐所刻之《画赞》,一望唯见其气充满而势俊逸,逐字逐画,衡以近世体势,几不辨为何字。盖其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艺舟双楫》)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乐毅论》 小楷,梁模本有题款“永和四年(348)十二月甘四日书付官奴”。据说原石曾与唐太宗同葬昭陵,或说《乐毅论》之书在武则天当政时散人太平公主家,后被人窃去,因惧来人追捕,遂于灶内焚之。王羲之《笔势论》中对王献之说:“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臧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他用自己精心创作的《乐毅论》作为范本,又以《笔势论》作为理论,从虚与实两方面启发王献之的悟性,导引其进入书学的正轨。从现存的本子中还可看到笔画是灵动的,横有仰抑,竖每多变,撇捺缓急;结构上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收或缩;分布则重纵行,不拘横行。从整体上言,在静穆中见气韵,显生机。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草书鸭头丸帖卷》 绢本 纵26.1厘米 横26.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此系唐代模本,行草书二行十五字,内容为王献之写给亲朋的短札。行笔流畅舒展,结体妍美质朴。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系王献之“极草纵之致”,变通古法,于神驰之际寄兴于万象、潜心于笔端的真趣流露。帖上有元虞集题记,钤有北宋"政和"、"宣和"、双龙,"政""和"、"宣""和"连珠等朱文印记,元"天历之宝"朱文印记,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印。帖后有北宋柳充、杜昱观款,南宋赵构(高宗)题赞,明王肯堂、董其昌等题跋。曾经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元天历内府、柯九思,明内府、吴用卿等鉴藏。《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肪》、《画禅事随笔》、《妮古录》、《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淳化阁帖》、《大观帖》等模刻。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懷素《苦筍帖》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虞世南《 破邪論序》局部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归安丘园帖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静春堂诗序》卷,元,杨载书,纸本,纵31cm,横99.6cm,行书。  
   释文:

     静春堂诗集者,吴郡袁君通甫之所作也。通甫有宅,在郡城东南五(此字点去)十里,蛟泽之滨。蛟泽当吴松江之下流,其水甚深,鱼鳖虾蟹,皆聚于此。通甫为圃于堤上,圃之中作堂而居之,名之曰静春。通甫日乘小舟往来于菰蒲丛薄之间,饮酒放歌,其乐无涯。夫既远去城市,抗迹尘埃之表,罕与人事相接。又善为文词,才思有余,则操觚弄翰,篇章间作,有感于衷,难嘿嘿而遂己。朋友相过,必再三强留,尽欢乃听去。相得稍深,经时不来,辄为书招之,事见于集中,次第可考也。昔陆龟蒙有宅在甫里,距蛟泽数舍而近。龟蒙有诗名,与皮日休唱和,累数十百首,其传至今,人多能诵之。龟蒙不仕,日休位望稍著,其诗之所以传,岂二人相挻为轻重而致之耶?其诗固有异耶?通甫之出处为人,大都与龟蒙相类。而通甫生于治世,虽以文学补官,未及受一命。所与为莫逆交,如郡人郭祥卿、高邮龚子敬,皆知名于时,在吴郡文士中,三君子号为领袖。通甫卒年未五十,今二君子年位皆过此,其名亦浸闻于朝廷。序通甫之诗,皆盛有所推许,谓己不能及二君子者,岂过为谦辞,求以愉悦于人。然则通甫之诗,必传于世无疑矣。岂以区区之皮、陆而有所不逮也哉。通甫之子泰,持其诗视余,复邀余为序,故为具论之云尔。至治二年十一月四日,浦城杨载谨序。

    钤“载”、“仲弘父印”、“浦城杨氏”印。

    《静春堂诗序》落款“至治二年”(1322年),杨载时年52岁。

    此作品受颜真卿书法影响,体态丰厚,但用笔较为松散,行笔沉郁。笔势古淡,结体生重顿拙。杨载博学多识,不以书名,而以诗文名天下,故其书意趣高远,古朴绝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29 05:51 , Processed in 0.04161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