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中国地缘政治战略
一、地缘政治及中国地缘政治力量
地缘政治学说首先是一门竞争的学说,因此才可能为许多大国制定本国的外交战略时广泛采用。另一方面,地缘战略是与一国的总体外交战略联系在一起、并服务总体外交战略。就中国而言,无论倡导何种外交战略,其最终目的都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于使中国成为一个成熟的大国,而成为一个地区性有影响力的大国,则是成长为全球大国的重要一步,做到这一点,成熟的、有效的地缘战略则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在21世纪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以什么样的政策来应对这个世界,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但中国的地缘战略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冷战时期,中国是美国及西方国家与前苏联进行地缘战略竞争的平衡因素。在美欧日全球战略中,对华政策与其说是目标,不如说是手段。美欧日对华地缘战略通常是其对苏地缘战略的附属物。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在亚太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分量不断加重,角色定位发生质变,美欧日对华地缘战略已从政策手段转化为政策目标。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引人注目的三大变化:一是作为世界地缘政治结构基础的经济力量对比大幅涨落,美国一超强势地位凸显,西方对非西方的优势进一步扩大,由此引起全球及亚太地缘政治力量对比及地缘政治格局明显改观。二是欧亚大陆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重心地位更加突出,美国在欧亚地缘战略竞争中的主导地位也更加突出,欧亚各国地缘战略无一能避开美国的欧亚地缘战略制约。三是世界地缘政治竞争方式发生变化,和平与非战的潮流在上升,但有限使用武力,发动局部战争,仍是美国与西方贯彻其地缘战略意图的基本手段,因地缘利益冲突引发局部战争的危险性明显增大。世界地缘政治环境的三大变化对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有何影响?中国在下世纪将面临什么样的地缘战略环境? 中国愈益靠拢亚太及全球地缘政治舞台中心,成为国际地缘政治竞争的主体力量之一。具体表现在那里呢?
第一,中国在亚太及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中的分量大大加重。199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为2%,中国仍维持7.8%的较高增长率。按汇率计价,200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8564亿美元亿美元,位居世界前6强;(按购买力平价计价,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47000亿美元,为美国的60%,居世界第二位。(注:Asiaweek,August 13 1999,p.53.)无论哪种计价法,中国综合国力在全球排名大幅跃升都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连续第四年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出口增长28.4%,进口增长17.6%,外贸总额在全球排名稳居第三位。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加深,影响力已超出地区范围,大国地位得到国际社会认可。中国经济有望维持6~8%的较高增长率,届时中国综合国力在全球位次将进一步提升,对全球事务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
第二,中国是亚太地区的主要力量中心。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环绕中国北、东、南三面巨大的亚太马蹄形地缘实力平台大幅沉陷,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大国地位进一步凸显。1998年,按汇率计价,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亚太仅次于日本,高于东盟、俄、印、韩等地区力量中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则依次为东盟的泰、菲、新、马、越、老、柬、印尼8国之和的2.5倍,韩国的7倍,日本的1.5倍,俄罗斯的7倍以及印度的2.7倍,大体相当于除日本以外的周边国家经济总量之和。此外,截至2005年8月,中国外汇储备已达8189亿美元,200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世界排名均为第三名,继续保持2004年的位次。中国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有所上升,出口比重由上年的6.5%上升到7.3%,增加了0.8个百分点;进口比重由5.9%上升到6.1%,增加0.2个百分点。 一般认为,亚太各国经济未来几年难以恢复高增长,只要中国继续维持6~8%的经济增长率,中国在亚太的经济重要性及综合国力优势就会进一步加强。有人断言:“由于中国所具有的基本条件……中国必然会成为区域性超强。”(注:Asiaweek,July 2,1999,p.64;白礼博、孟儒著,许绶南译:《即将到来的中美冲突》,台湾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第90页。)
第三,中国在亚太地缘格局中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周边地缘范围与亚太地区基本重叠。中国虽有一定的全球利益,但主要地缘政治利益是在亚太地区。中国国土面积、人口总量皆居亚太第一位;背倚亚洲内陆,面朝太平洋,兼具陆海大国的双重优势;周边有大小国家20余个,是与亚太各主要力量中心发生直接地缘联系的惟一国家。欧亚大陆桥以中国为东端点,欧亚美之间最繁忙的海空运输线经过中国左近水域、空域;中国还控制亚洲内陆丰富资源的东南出口,俄罗斯及中亚的能源、矿物、木材等须经中国过境才能与太平洋沿岸市场发生最便捷的联系。中国本身又是面向亚太,辐射力极大的中心市场,区域内各国已不同程度地对中国市场形成一定依赖关系,各国在考量其经济及安全战略时,不得不以中国发展方向为重要定位点之一。
二、21世纪中国地缘政治战略
现实的中国地缘战略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构建,即:周边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全球地缘政治中的中国。
第一,周边地缘政治中的中国。
中国首先是一个亚太国家,布热津斯基也把中国定位为一个地区性国家,而非全球性国家。这种判断基本上是符合中国的现实。中国在亚太地区拥有更多的利益,同时也有足够的麻烦,如果中国连周边地区的关系都无法处理,对中国在周边的利益都无法把握,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地区大国,中国如何能够成长为一个全球大国呢?
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地缘考虑应该基于两点,第一,维护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为国内建设争取一个好的地缘态势;第二,整合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在亚太地区拥有更多的利益与权力,从而有更多的发言权。如何做到这一点?把亚太地区作为一盘棋通盘考虑,"争取与国,反对敌国",这是符合地缘政治的边际效应的[vi]。我把其界定为两个概念:地缘战略合作者(Geo-Strategic Partner),地缘战略竞争者(Geo-Strategic Competitor)。中国的周边地缘态势本来就比较复杂,与中国相邻的陆地国家有15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7个。并且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冲突,中国如何在其间寻求和发挥自己的地区主导者地位,既关系着中国的安全与利益,也涉及到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大致来说,下列国家在未来应该成为中国的地缘战略合作者:朝鲜(包括南北统一以后的朝鲜或韩国),蒙古,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缅甸。之所以把这些国家作为战略合作者,在于他们是影响中国安全的重要因子,具体而言:①它们与中国在领土、宗教、民族等利益上没有重大的冲突,两国的利益追求具有某种相容性;②它们与中国安全有重大利害关系,或处于事关中国安全的地方;两国的合作能极大提高两国的安全水平;③它们都不是或无法寻求本地区的领导地位。
朝鲜本身所处的重要位置及其与中国的关系,都使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朝鲜是任何一种外部势力从东部进入亚欧大陆的一块极佳的跳板,也是京津要害地区的第二道大门。任何一个大国在本地区的存在,都会对我们的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块"越来越有价值的空间"必将成为中美争夺的重要地区。
蒙古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成为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缓冲国,地理位置上,蒙古位于中国的上方,一个对中国友好的蒙古的存在会大大缓解对京津地区的压力,同时,蒙古在军事战略上还能对中国的新疆和东北两个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中俄两国关系目前比较友好,但长远来看,中国的北部安全不能建立在中俄友好关系的基础上,而应该建立在实力与利益的基础上,并且美日也对蒙古心存觊觎之心。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国家,与中国有1700公里的陆地边界。哈萨克斯坦对于中国的影响在于两点:第一,在于民族安全,哈萨克斯坦作为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仍有强大的影响,与蒙古一样,哈萨克斯坦也是中俄间的战略缓冲地带,同时美国也意图加强在中亚影响,通过阿富汗战争,美国已在中亚切入自己的势力,对中俄分别形成包围之势。另一方面,哈萨克斯坦对于中国的民族安全还表现在者我们如何处理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势力上。新疆与中亚国家在民族,宗教,语言上与中亚地区有者广泛的联系,泛突厥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在中亚的盛行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新疆的安全。第二,在于能源安全,中亚地区丰富的资源,主要是石油资源,与中国的能源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的生产也越来越受国际市场、资源的影响。而中亚地区则是石油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将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
巴基斯坦是与中国一直保持友好的国家,巴基斯坦对于中国的意义在于它是牵制印度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巴基斯坦的对华友好政策对于维护中国的西部安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未来中国在中亚发展自己力量的一个重要盟友。
缅甸是中南半岛最大的国家,在历史上两国的边界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中缅关系一直比较友好。缅甸对于中国的意义在于,第一,它拱卫中国的南部边疆,是中国进入印度洋的最佳通道,也是敌对势力遏制中国争夺的一个国家。第二,中缅军事合作,可以使中国利用印度洋上几个近海岛屿的海军设施,在印度洋上建立自己的军事存在,使中国在东南亚,特别是对马六甲海峡具有更大的影响,控制通道地区。第三,中缅合作,还可以从侧翼对印度形成包围之势,在与印度的地缘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在亚太地区能够与中国构成地缘竞争的国家应该具备以下条件:①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并且有成为一个区域或者次区域大国的冲动。②与中国在历史,领土,宗教,民族,结盟等利益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冲突。笔者认为,美国、日本,印度,越南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印度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地区大国,并有着成为全球大国的冲动,印度与中国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两国有1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存在着争议,同时印度还力图在西藏问题上插手中国事务。在全球战略格局失衡的今天,印度与中国的最佳选择都应该是把对方视为自己可以争取的力量,以平衡全球的地缘战略格局。但是印度显然采取了与此相悖的政策,即采取追随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通过在战略上配合美国建立包围中国的西南一环,获取利益。因此,我们应该尽力争取改善与印度的关系,倡言与印度建立睦邻友好的伙伴关系,但是应该看到任何两国关系都是在双方外交决策中不断的对话——反应中得以形成的,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也可以说两国的关系是历史形成的,现实所然,非靠理想主义的设想所能实现的。我们只能以现实的反应来应对中印关系的发展。
越南在历史上与中国既有过亲密友谊,也曾兵戎相见。2000年,两国签订了陆地边界条约,但是南海岛屿之争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这直接制约了两国关系的改进,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同时越南企图在东南亚地区充当领导者的角色也直接会影响到中国在本地区作用的发挥。在东南亚地区,虽然印度尼西亚是本地区人口最多,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正如布热津斯基对印尼的分析:国内持续不稳定的政局,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状态,容易受种族冲突的困扰,这些都阻碍了印尼在本地区发挥领导作用。有论者也指出,印尼的安全信条是绝对内向性的,海军主要适用于沿海防御,印尼可能比其他国家更少关注外部安全问题。[x]相对而言,越南比印度尼西亚更容易走向地区大国地位。
上述地缘战略合作者和地缘战略竞争者只是对现实局势的一个推测,因而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之中任何一国地位的变化、态度的变化都会导致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动。
当前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对中国构成了最大压力,但是中美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在于美国遏制中国成长为一个全球大国,因此,中美地缘竞争是世界性的。而中日之间的地缘竞争既是历史形成的、更是结构性的,尽管我们对中日关系抱着无限良好的愿望,希望中日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一些学者也希望中日之间关系的发展即使不能实现法德式的和解,也应该实现有限的合作,避免两强竞争[ix]。但是现实来看,日本正以中国为假想敌,并力图成为亚洲的领导者。从历史上看,这必然要在大陆寻求资源,市场,与中国的冲突不可避免,中日之间的问题既有历史的旧帐,也有现实的地缘利益冲突。冷战结束以后,日本与美国重新定位了美日安保同盟,力图在与美国结盟的基础上,作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伙伴寻求自己的利益。
第二, 全球地缘政治中的中国。
如前所述,中国的全球地缘政治更多的体现在中美之间的地缘竞争上,中国的力量显然还无法在全球发挥自己的影响,中国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地位在于美国把中国视为一个潜在的崛起的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大国。在这一方面,主要存在着三个问题:
(一)中美地缘竞争中的台湾问题。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台湾对于美国的地缘政治意义在于两点。
①台湾对于中国大陆的军事地缘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大陆在理论上奉行积极的近海防御战略,但是由于领海地区缺乏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使得这一战略的可行性大打折扣,而台湾对于这一战略可以加大防御的深度,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可以说台湾的回归是中国走向海洋大国的第一步。有了台湾我们就可以在东南一线有较大程度的纵深,同时可以以更为开阔的眼光来审视西太平洋;失去了台湾,我们的整个东南发达地区就更加暴露在敌手面前。正因为如此,在美国眼里,台湾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②美国对台湾的支持还有更为深远的政治意图。根据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和世界系统的研究,分离运动是使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全面崩溃最重要的因素。印度之所以长期不能得到发展与大英帝国的殖民遗产即分而治之的政策有很大关系。一国的国内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又怎么能够真正走向世界。联系到美国对藏独、疆独的支持,美国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日本经过近60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完全恢复战败所伤的元气,不仅是经济强国,而且是潜在是政治强国和潜在的军事强国。目前日军编制定员虽然不到30万余人,但是部队员额中的士官比例占70%,这样的配额在战时可扩充达到300万,表明日本时刻准备作战。美国放松对日本军事扩张的遏制,正中日本下怀。而日本在21世纪能不能保持经济强国的发展势头,关键在领海扩张的企图能不能实现。日本民众也非常清楚这一点。2004年一次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民意调查表明,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在37%左右,与二战结束初期相比,民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战犯正在成为日本民族恢复国家尊严和大国地位的民族英雄。日本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日本西南部海域都与中国海域接壤,交界海域已经探明有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日本认为,我国东海蕴藏有60至70亿吨的石油和天然气,相当于黑海油田的储存量,是第二个中东。如此诱人的宝藏,日本岂会轻易放手。早中国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2年,即1996年6月,日本国会就通过了《关于排他性经济水域及大陆架的法律》,主张“其超过部分以中间线为准”的“等距离中间线”原则。依照这一法律,日本不仅将钓鱼岛完全划在了日本国主权范围,而且向中国领海推进了数十海里,为日本今后以捍卫领海为名发动战争提供法律支撑。如今日本国根本不承认历史上、国际上和中国划定的海域疆界,扩张野心昭然若揭。面对经济专属海域的分歧,中日之间虽然多次政府部长级对话磋商,但日本国的横蛮态度表明志在必得。日本早就单方面采取行动,钓鱼岛争端、东海石油开采争端、日台海域争端,仅仅是开始。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战争嚎叫早已甚嚣尘上。日本政府之所以把海域摩擦控制在民间范围,还不便于原形毕露,上升为国家之间的战争冲突,关键点是要看看美国的脸色。如果美国完全放弃台湾这张牌,转而利用日本来牵制中国,那么,日本政府扩张领海的野心就不会如今天这样“文明”了。中日海战将不可避免。问题的严峻性还不仅如此。原本南海附近几个小国、弱国的骚扰不足挂齿,也将变得复杂起来、困难起来。台海战事爆发,必将出现这样的局势。
(二)中国逐渐成长的全球利益。中国现在的全球利益还很不明显,但是这种利益也正在成长,比如说上海宝钢所需的大量优质铁矿砂都是从澳大利亚进口,中国现在正在成为资源消费大国,对西亚中东地区的石油需要,这些需求构成了中国全球利益的初级形态。地缘政治所考虑的中心问题即在于对于全球资源的占有与争夺,而资源可以有多种表现形态:可以表现为矿藏、市场、殖民地势力范围等等,不一而足,随着中国日益深入的与全球经济联系在一起,中国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全球利益,随着全球利益的增长,中国必然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全球地缘战略。
(三)中国的海洋地缘战略。
历史来看,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的竞争中,海权国家占了上风。而中国如果真正成为一个全球大国,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保护自己的利益,都离不开一支强大的海军。即使现实而言,中国如想在亚太地区发挥自己的作用,特别是解决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问题上的纠纷,都需要我们有强大的远洋投送能力,来保护我们在南海远端的利益。
中国是一个大陆滨海国家,这个特点导致了中国的安全需求是全方位的。决定了中国面临着是优先发展陆上力量,还是海上力量的问题。中国的军事战略传统是重陆轻海,在海军战略上则宣称奉行近海防御的军事战略,但是这种战略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过检验,中国的海军力量还没有经过实战的严酷考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海军力量的基础脆弱性,这种战略的可行性已经大打折扣了,一些人批评说中国的海军战略已经沦落为"近岸防御",根本不可能实现"歼敌于海上"的战略目的。中国显然应该在未来几年内加强自己的军备力量,特别是加强自己的海军力量,这一点是亟需的。因为21世纪,亚太的利益和中国在未来本地区可能的纷争主要来自海上。台湾问题的解决,南海问题的解决,都要求中国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的目标是要有效控制"第一岛屿链以内的海域"
从地缘政治观点看,中国战略边界的北、西、南三面相对稳定,自朝鲜半岛经台湾海峡到南沙的弧形地带则面临较大战略压力,应成为中国军事防御的重点方向。中国地缘战略在政治上应放眼全球,继续推进多极化;经济上应立足亚太,继续与美日发展经济关系,同时积极向北、西、南方向拓展经济活动空间;战略上应谋求亚太和平,为台湾回归创造有利的地缘战略环境。
http://it8857.blog.hexun.com/7020571_d.html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