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乐天知命

大转折——中国的对策与未来(转帖连载:5月27日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4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甲午战争

  更深一层讲,中国走到民初乱局这一步,从甲午战争之时就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虽然屡败于西欧,但是对于自己的文化还是有信心的。军事上的失利并没有严重到影响民族自信心的程度。但是甲午战争失败后情况完全不同了。
  
  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整个中国陷入了空前的迷茫与惊慌之中,所有的人都感觉出了大问题,但是又不清楚问题到底出在了什么地方。举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这种情况是非常可怕的,社会一旦陷入此种状态之中,极有可能做出在后人看来完全不可理解的疯狂举动。1900年慈禧太后同时向十一个国家宣战,从军事上讲与自杀无异。与日本对比而言,两国的境遇是完全不同的。日本在自强的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大规模入侵,整个日本社会也没有体会过大败所带来的耻辱与震惊。促使日本走出闭关锁国的,无非就是所谓的黑船事件,充其量不过小规模武装冲突。因此,日本选择维新是顺理成章的,没有巨大的外部压力强迫日本做出更为激进的选择。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同样是选择了一条局部改良的道路。这条道路能不能走通姑且不论,但是两国最初选择的道路是有一定相似性的。
  
  同时又应当看到,两国的进行维新或者说改良的起点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关键就在于日本在1868年基本完成了一个改朝换代的过程,带领日本进行维新的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政权。而这一时代的欧洲正处在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的前夜,一个强大的德国正在形成。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行将就木,中国根本就无法抓住当时出现的历史机遇,只是在形势的压迫下小步向前磨蹭。当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在失败的刺激下出现了过度反应,夸大了当时的外部不利条件。实际上当时并没有到瓜分大祸迫在眉睫的程度,各列强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在逐步增长,中国的安全并没有无法应对的压力。反倒是当社会信心丧失之后开始各阶层普遍参与的盲动,最终招致了瓜分大祸——庚子国变。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由于知识分子在失败的刺激下急于求成,美国在这一阶段也逐渐壮大为世界头号强国,于是此后知识分子就选择了一条心目中的“捷径”,直接克隆美国社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条路实际上是根本就走不通的。子曰:欲速则不达。天下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越是希望快,反而越是添乱。如果踏踏实实按部就班的去做,实际上是最快的。美国的道路,只适合于没有历史的国家,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想要走这种跳跃式的发展道路,不但跳不过去,而且还会摔断腿。从这个角度说,甲午之后的中国实际上是被西方的观念打败了,而且这些观念是中国主动引进的。
  
  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的赔款,不但有力的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同时使得中国此后陷入思想混乱的局面。中国的人心之乱又进一步为日本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一方面阻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应扩大了日本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的内乱也为日本直接军事侵略提供了可乘之机。
  
  甲午战争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此前的中国被西方的武器所打败,此后的中国被西方的观念所打败。观念的破坏力,远胜于其武器。
  
  本章小结
  辛亥革命后的局面对于中国而言是有利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
  民主化进程有其自身必须服从的规律,一个经由国内革命走向民主化的国家必然出现军事独裁阶段,历史规律是不可违背的。
  民初混乱局面的出现原因在于人心的混乱,根源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体现了观念的破坏力。
  甲午战争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甲午战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注定了民初乱局的出现。
  
  第七章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6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长辛苦了!先顶后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6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当代西方经济
  
  今天的世界正站在一个转折点附近,经过这个转折点之后,西方文明衰落的趋势将变得非常明显,每个人都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实际上,当代西方文明的衰落是从9.11事件开始的。9.11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后二战时代的结束,金融危机的爆发则意味着西方文明的下一个动荡期正在逼近。从9.11事件到世界历史的下一个转折点,是一个过渡时期,我们今天正好就处在这个过渡时期之中。走过了这个转折点之后,世界将进入下一个时代,时代的主题将不再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和平与发展。至于下一个时代的主题到底是什么,由第十四章负责解答。
  
  9.11事件
  由于美国这个国家的特殊性,以及美国对于整个世界的巨大影响,当代西方文明的衰落,必然是从美国开始的。在二十世纪西方文明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美国对于二十世纪历史最大的影响就是掩盖了西方文明的缺陷。美国在西方文明长达三十年的动荡期充当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减震器。二战后欧洲百业凋零遍地废墟,又是美国出钱出力让欧洲迅速从废墟上重建繁荣。这种作用本书称之为蓄水池效应,也就是说战时欧洲的一部分财富流向美国避难,到了战争结束后,美国又通过各种方式让一部分财富流向欧洲,大大加速了欧洲的重建进程。既然美国存在着这样的影响,那么如果西方文明的衰落从其他地方开始,美国必然能够压制这种势头,整个世界就不会察觉。只有当衰落从美国发生时,其他西方国家纵然联合起来也无力挽救其衰落的过程,这个衰落的趋势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西方文明的衰落必然始于美国。
  
  911事件首先打破了美国人的安全感。经过前面几章对整个人类历史的概括分析,相信读者已经理解任何社会都需要信心这个结论。社会信心一旦丧失,整个社会必然出问题。就算暂时没有表现出来,日后肯定要出问题。而安全感就是美国社会信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很大程度上因为它是安全的,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本土都没有造成丝毫伤害。如果美国不是安全的,纽约不可能成为金融中心,美国也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更不会有对西方文明的减震器和蓄水池效应。因此9.11事件必然改变美国人的心态是可想而知的,近年来新闻对此也多有报道,不需赘述。这个事件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让更多人意识到了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论最初由亨廷顿在90年代中期提出,当时鲜有认同者。随着这一事件的出现,亨廷顿声名鹊起。不论9.11的真相如何,这个事件和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说明了文明的冲突正在世界各地出现更多的实例,包括伊拉克战争。
  
  促使美国走向衰落的标志性事件,是911恐怖袭击。但是这个过程的推动力决不仅仅是几座大楼的倒掉那么简单。事实上,西方文明在各个方面遇到的问题已经逐步掏空了其根基,911的作用,仅仅在于让这些隐藏的力量得以显示而已。下面我们就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来考察一下这个衰落趋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油经济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解析一下西方文明走向衰落的原因。自从西元1886年本茨发明汽车开始,石油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就逐渐上升。二十世纪是由石油驱动的世纪,这一时期的人类文明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石油文明。不理解这种黑兮兮粘糊糊的液体,就难以深入的理解二十世纪的经济生活。特别是到了二战之后,石油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石油与经济走势之间的相关性,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二战后每一次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都以石油价格的剧烈上涨为前导。甚至眼下的金融危机,在全面爆发前也同样出现了油价的空前疯涨。当油价从最高位147美元/桶逐渐回落时,各国对于世界经济的预期也逐渐趋于负面。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9月13日,油价首次从高位回落到100美元/桶之下。仅仅过了两天,雷曼兄弟倒闭,金融海啸随后就把全世界折腾得天翻地覆。与此巧合的时间点,实在让人不得不对石油的影响力刮目相看。因此,以石油作为切入点,我们将更容易理解后二战时代世界经济的走势。
  
  就全球范围来说,二战之后到911事件之前,世界经历了三次大的经济危机。第一次是在1973年,正是这一年的危机,结束了二战后由凯恩斯主义指引的长达25年的经济繁荣。同时,这一次遍及西方世界和日本的危机也让大家知道了一个新词汇——滞胀。按照凯恩斯经济学,这种现象是不应当出现的,由于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应当同时刺激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就业的增加,于是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就可以被化解。如果经济停滞了,那么应当出现价格下滑导致通货紧缩。但是这一次凯恩斯主义失灵了,事实就是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如影随形。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呢?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种黑色的液体。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对欧美实行提价和禁运,油价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从3美元/桶上涨到了12美元/桶。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使得欧美经济受到重创,这些国家的经济已经适应了低油价,对于油价的急剧升高措手不及,于是出现了经济危机。此时使用凯恩斯的策略是无效的,不论调节利率还是增发基础货币,并不能左右油价,由于油价上涨传导产生的通货膨胀也无法消失。而油价上升对于经济的阻碍作用,也无法用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来抵消。实际上凯恩斯主义是一种挥霍自然资源的经济学理论,依靠挥霍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当然前提是有资源可以挥霍,当资源的输出国联合起来限制资源供应量的时候,这个前提不复存在,于是凯恩斯的策略自然就失效了。从这里可以看到,经济政策必须适应于一定的大环境。所谓供给学派也好,新自由主义学派也罢,经济学理论很难讲谁比谁更高明,问题在于谁比谁更适合于一个时代。如果低油价持续的话,凯恩斯主义继续主导也不会表现出多大的问题,而油价的变化完全不是经济政策能够左右的。可见外部变量的影响,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比经济学家研究的内部变量要大得多。倘若油价持续在40美元左右的位置徘徊,供给学派是否能够帮助里根时期的美国从经济危机中走出,也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更进一步说,经济政策的效果,不在于经济学流派自身的理论是不是能够自圆其说,而在于是不是能够顺应时代。如果不能够顺应的话,逻辑上再完美也是不起作用的。然而经济学著作在解释经济政策的效果时,往往对于外部变量的关注不够。这里实际上体现了文明的影响。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本身是关注于局部的,但是社会生活是个有机的整体,仅仅关注于局部从根子上说就是有问题的。就如同“断手非手”这个命题一样,纯粹从经济角度解释经济是先天不足的。尽管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已经逐步从关注局部增加了关注整体的成分,但是其对于各部分之间的横向联系的思考是不足的。本书之所以将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和文明之间反复进行横向比较,正是为了强调整体思维的重要性。如果将所有关于中国和西方的章节分开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或许看起来线索更加清晰一些,但是对于读者提升整体分析的能力恐怕并无多少帮助。
  
  本小节未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8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续石油经济

  由于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加之美国经济实力消耗于越南战争需要较长时间休养生息,整个70年代欧美经济没有大的起色。到了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接踵而至,再一次使欧美经济陷入衰退之中。这一次经济危机,成就了一批欧美国家的领导人,比如里根和撒切尔夫人,都是由于应对此次危机比较得利而受到民意追捧。第二次石油危机的成因是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以及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第二次石油危机使油价在两年的时间里从13美元/桶飙升至38美元/桶,欧美经济再受重创,出现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但是此时美国已经从越战阴影中走出,加之里根采取了适当的应对策略,首先压制通货膨胀。随着油价的逐步回落,以及新技术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逐渐显现,欧美经济从危机中走出,开始温和增长。另一方面,进入80年代后苏联的国力衰退,应对苏联的压力对于美国而言更为轻松,也是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
  
  第三次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同样与石油价格的变化形影不离。第三次石油危机成因仍然是中东地区的战争导致。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造成油价从不足10美元再次攀升至每桶约40美元。油价扶摇而起,欧美经济应声进入危机。虽然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油价很快开始回落,但是经济危机已经形成,破坏力短期不会消失。实际上此次危机的破坏力相比其他几次并不大。这一次经济危机很多人仍然记忆犹新,特别是1991年恰逢美国的大选之年。打赢了海湾战争的老布什踌躇满志,同一年美国还取得了冷战的完全胜利,苏联在1991年夏天解体,老布什可谓风光无限。但是这一次经济危机短期内不能结束,老布什的外交和军事胜利终究没有能够抵消经济危机的能量,结果是打得赢海湾战争打不赢选战,克林顿如愿以偿。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危机也摧毁了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日本经济从91年开始进入衰退,在此后将近20年的时间里,虽然有过短暂的低速增长,但是始终未能走出衰退的阴影。
  
  从对于整个后二战时代的回顾不难看到,油价剧烈上涨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萧条有着极强的伴生关系。可以说,只要出现了油价的大幅上涨,就可以断言必然发生或者正在酝酿着一场经济危机。最近的这一轮油价上涨开始于1999年,1998年底石油价格曾经跌破10美元/桶。油价上涨造成了一次危机,也就是从1999年开始网络泡沫的破灭。但是就程度而言,这算不上是一次大的经济危机。油价与经济危机的相关性仍然存在,不过2000年到2001年的危机释放的能量较小,没有抑制住油价的上涨势头。在此后7年的时间里,油价一路过关斩将,不断地刷新历史高点,到2008年7月达到历史最高点147美元/桶。格林斯潘曾经表示,美国经济对于石油的依赖程度已经大大降低了,这一次石油价格的上涨不会对美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不过事实证明他错了,这一轮石油上涨不但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而且由于这一轮石油价格上涨持续的时间之久以及上涨幅度之大均远远超过了以往历次石油危机,相应的本次金融危机在短短半年时间表现出的破坏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二战后历次世界经济危机。目前正在直追1929年的大萧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石油时代

  二战后以往历次危机过后经济复苏的时候,石油价格基本回到了危机发生之前的水平。不过这一次恐怕不会。换句话说,这一次人们很难看到石油价格能够回到10美元/桶左右的低油价时代。而油价持续在高位徘徊,肯定会对经济危机的结束产生不利影响。如此一来,实际上油价就成为欧美经济走出危机的一个限制性因素,这一限制性因素长期起作用,则经济危机的时间延长,最终结果会迫使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经济要从石油时代向后石油时代过渡。目前多数分析报告所预测的世界经济将在2009年下半年或者2010年上半年见底,恐怕过于乐观了一些。深层的影响力估计会在更长的时间内起作用,使得整个人类社会开始向后石油时代过渡。而美国之成为美国,是必须依靠奢侈的生活方式作为基础的。美国人自称为“车轮子上的国家”,与石油密切相关的奢侈靡费的物质生活无以为继,这个国家将会因此变得面目全非。
  
  何以会造成石油价格未来在高位继续徘徊呢?当然这一前提是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不出现极其严重的负增长。这种程度的负增长一旦出现,各国经济生活事实上肯定已经面目全非了,也无需油价来影响。在经济生活比较正常的情况下,长期影响油价的主要因素是石油的生产。如果以恒定速度开采石油,那么按照现在已知的石油储量会在四十年左右采完。如果我们把石油的开采速度考虑在内的话,恐怕地球的石油是人类永远也采不完的。不过这绝不是说地球的石油资源是无限的,而是石油生产必须服从一定的物理规律,开采难度将随着开采过程逐渐加大,以至于到某一时间开采的成本高于出售石油的收入,于是剩下的石油也就无法开采。每一个油田和每一个产油国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开采速度逐渐增加而后又逐渐下降的过程。开采速度的顶点就是著名的哈伯特顶点 。
  
  对于美国来说,这个顶点在70年代已经出现。此后美国自身的石油开采速度逐渐降低,相应的也就越来越依赖于进口石油。美国人口只有3亿,不足全世界的5%。但是这个国家消耗的石油则占世界年产量的25%。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增加了美国的贸易赤字,成为美国在近年陷入财政和经常项目双赤字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贸易形势的变化,也与美国的石油生产表现出强烈的相关性。1971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刚刚开始从顶峰下降,同一年美国的贸易也从顺差转变为逆差。目前美国的石油自给率只有35%,每年石油进口量达到6亿吨。按照石油价格从2001年上涨80美元考虑的话,也就是说从20美元上涨到100美元的话,美国需要为此每年多花4200亿美元。2007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为7000多亿美元,油价变化对于美国贸易赤字的影响可见一斑。从这个角度说,油价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力没有下降,反而在一定程度加强了。石油价格空前的上涨,也必然对应着经济危机空前的破坏力。
  
  不但美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顶点,加拿大英国等产油国家也出现了这样的顶点。这就意味着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速度在未来将会逐渐下降。此外,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有一批重要的产油国将越过石油生产的顶点,整个世界的石油生产速度有可能已经越过了顶峰,或者将在未来数年达到物理顶峰。这就意味着石油资源还可以供人类开采很长时间,但是石油的产出速度是不足使用的。如此一来,石油将成为长期笼罩在美国经济头上的阴云,阻碍其经济触底复苏,并迫使美国改变其生活方式。然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这个国家而言是致命的,其国力将一蹶不振。
  
  注释: 1953年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预言美国的石油生产会在1966年到1971年年达到顶峰,后来这一生产高峰果然在1970年出现,故此称为哈伯特顶点。不论是单个油田,还是一个地区,石油生产速度都大致符合哈伯特曲线。这个曲线的形状像一个扣在地上的大钟,哈伯特顶点就是钟的最顶端。以解析式表达如下,其中x为石油的开采速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当说,布什政府已经看到了后石油时代的苗头,并且开始准备进行应对。其应对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能源,将大量粮食用来生产汽车燃料。这一措施对于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也就有了2008年世界范围内“油和米”问题的由来。另外一方面,布什政府也在用其他方式来应对后石油时代的到来,这就回到了911事件。阴谋论者向来认为911事件是布什政府一手导演,如果这样去讲的话,和其他事情联系起来是可以顺理成章的。当然,这只是猜测,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911事件之后美国发动的战争,全部都在石油蕴藏丰富的地区。或许可以这么猜测,布什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石油在未来对于美国经济的长期压力,因此希望能够及早控制世界石油的主产地,从而获得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战略优势。这样一来,美国经济衰落的潜在趋势就成了美国军事冒险的动力,一种潜在的破坏力也就冲出了经济领域进入外交和政治领域,使得美国的衰落迹象更全面的体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军事冒险也引发了文明的冲突,使得文明冲突论深入人心。
  
  从石油时代向后石油时代的过渡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即便是给出一个很乐观的预计,假定这次危机能够在2009年或者2010年见底,经济的恢复过程也将是极其缓慢的。战后历次经济走出滞胀都是在油价大幅度下滑基本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时期,但是全球石油生产即将到来的顶点决定了这个价格水平难以出现,除非主要经济体出现幅度惊人的负增长。29年大危机期间,美国的经济也不过负增长三分之一。纵然达到了这个程度的负增长,经济再次回升的时候石油消耗量还是要增加的,但是全球石油生产不能够支持这一点。如此一来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经济见底之后,陷入长期的滞胀之中。当然,这是在不发生政治危机和战争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地区冲突,石油生产可能大幅度萎缩,导致全球油价再次飙升。换言之,以石油驱动的经济增长必须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次危机实际上是要求人类从石油时代向后石油时代过渡。即便这个过渡不是马上开始,也必须从现在开始准备。而石油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这种转变是非常困难的,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整个工业体系的每个行业。因此这场危机的持续影响将比大危机还要长,不可能在四年的时间内大幅度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分析至此,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场危机必然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后二战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到了尽头,建筑于石油之上的现代工业其地基正在动摇。这将导致整个人类文明演变过程的大转折!打个通俗的比方,这场危机要求我们重新修筑地基,而现在大家对于危机的应对,还停留在如何修补柱子这个层面上。
  
  从产业转移到全球化

  在讨论911事件的其他影响之前,有必要从其他角度继续经济领域的分析,以便于更深入的理解后二战时代经济的变化。既然石油这种战略资源的价格变化能够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凯恩斯经济学并不能够应对资源短缺或者说资源价格剧烈上涨造成的滞胀,那么就必须使用其他方法来获得足够多的资源。事实上,其他经济学流派也不能够应对此种类型的危机,经济学是配置资源的学问,而不是获取资源的学问。没有获取资源这个前提,也就谈不到如何配置的问题。
  
  本节未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产业转移到全球化(续)
  
  由于西方文明在二战之后吸取了经验教训,从激进转向了温和,在环境问题出现后很自然的就选择了缓和人与自然冲突的方式。如此一来,掠夺性的开采国内资源就变得不可行了。为了满足经济体系不断增大的资源消耗量,必须另外寻找资源来源。于是从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浪潮逐渐大行其道。西方国家把资源消耗比较大和对于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产业从国内转移出去,到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相应的产品,然后再把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输送到西方国家以供其消费。这些产业的转移过程是比较平稳的,西方国家国内的污染排放标准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使得这些产业继续留在欧美必然丧失竞争力,于是向劳动力和环境标准更低的地方转移就成为商业上的必然选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产业转移意味着西方国家的投资和技术输入。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必然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西方国家通过全球殖民掠夺完成了原始积累,随后开始工业革命。而发展中国家无法重走西方国家的老路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因此西方国家的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获得工业化启动的原始资本是有益的。尽管这种投资带来的是较为落后且对环境污染较大的技术,发展中国家还是愿意接受此种投资。如此一来,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获得发展。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相当于增加了整个西方世界的资源供应量,经济政策也就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这一时期部分发展中国家顺应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经济获得了比较成功的发展,主要是我们所熟悉的亚洲四小龙。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持续进行,逐渐形成了世界范围的垂直分工体系。美国和西欧居于这个体系的顶点,主要出口高科技产品和文化类产品,其他如生活必需品和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则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第三世界国家当然也试图进行更深入的工业化,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以加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不过这种努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都没有奏效,究其原因整个产业转移是在欧美国家主导下的产业转移。进行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让欧美国家可以建立和维持更加奢侈的物质生活,而不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如果发展中国家实现了产业升级,那么西方国家将无法继续维持其国际分工体系,这些国家的经济势必陷入类似70年代的长期滞胀。眼下发生的就是这种情形,不过危机破坏力已经超过了70年代的第一次滞胀。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破坏,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在这一危机之前,东南亚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好,台湾地区的微电子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假以时日则高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壮大不成问题。此时美国的金融大鳄出动,将东南亚国家(地区)逐个击破,迫使其经济全面倒退,只能继续乖乖地出口资源类产品来换取外汇以平衡国际收支。国际分工从本质上来说,是西方文明进行全球掠夺的一种手段。当然这是一种比较含蓄比较隐蔽的手段,与赤裸裸的军事占领有了明显不同。
  
  这样看来,似乎西方国家是不可战胜的,垂直分工体系将要千秋万代了。不过世界从来都不是这样子的;世间万事,有兴必有衰,有涨必有落。不论一个家族,还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民族和文明,都不可能逃过兴衰周期这个铁的法则。时间倘若倒退一百年,只看表面的话,全球殖民体系也似乎可以千秋万代,并没有什么力量能够让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但是事实告诉我们,这种力量是存在的,只不过隐藏于表象之下罢了。垂直分工体系也是如此,当这个体系走过了顶点之后,不可避免要走向衰落。
  
  本节未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产业转移到全球化(续)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全球化这个词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眼球。关贸总协定升级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不断增长,各国市场与金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比较宏观的角度说,全球化浪潮是垂直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世界贸易的增长既为发达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资源,也为其国内的资本拓展了投资渠道。全球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世界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与上一个世纪的世界殖民体系相比较,会发现两者之间众多的相似性。首先,这两个体系建立都是西方文明为了维护其强势地位和奢侈生活的产物。虽然一个是通过赤裸裸的军事手段进行掠夺,另一个是通过国际贸易进行掠夺,但是其掠夺的实质不变。西方文明在二战之后从激进转向温和,以贸易掠夺是与此趋势吻合的。其次,在两个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西方文明都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前者使用的是丛林法则,后者使用的是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并且都通过不断将弱势国家纳入体系的方式来维持其强势地位。再有,体系建立的过程都在隐含培育着破坏体系的力量,而且这个力量正是建立体系的力量本身。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依赖于军事力量,而摧毁世界殖民体系的,正是各列强建立的军事力量,否则世界大战也就无从谈起。在世界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债务不断增长,进口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类产品导致了高额贸易逆差,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吸引美元回流,美国必然发行各种各样的债券。因此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建立的过程,也就伴随着美国的债务不断积累的过程。金融危机已经明确无误地告诉全世界,眼下破坏美国经济的力量正是它所积累起来的债务。基于这些相似性,我们不妨看一下世界殖民体系的变化。在第三章已经谈到,当这一体系建立之时,也就是世界大战开始倒计时之日。换言之,扩张型文明通过全球扩张所建立的全球体系,当其建立完成时,一种巨大的破坏力也就要登上历史舞台了。今天的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游离于这个法则之外了吗?完全没有,金融危机正是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建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巨大破坏力,其升级后的结果将是西方文明再次进入动荡期。
  
  应当指出的是,产业转移的过程还从另外一个方面造成了欧美的衰落。随着产业转移的过程,必然出现产业空心化。也就是欧美等国越来越多地把制造业或者说实体经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自己只是消费而不生产这些产品。然而这样不可避免的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欧美国家的劳动力如何就业。普通服务业的发展当然可以吸纳一部分就业,但是无法设想一个只有服务业发达的国家能够制定世界范围的游戏规则。要制定世界范围的游戏规则,必然要掌握一种影响全世界的力量。这个力量是什么呢?除了少数高科技之外,找来找去就只有美元比较合适了。也就是说,美国必须靠使用自己的铸币权来维持其游戏规则制定者的国际地位。如此一来金融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就顺理成章了。一边是制造业向国外的转移,另一边是金融业的壮大。长此以往,结果不言而喻,自然就是虚拟经济的比重升高,实体经济比重下降。这一变化的破坏力有多严重,金融危机已经给出了答案。估计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国家敢于让虚拟经济偏离实体经济太远了。
  
  经历金融危机之后,西方文明有可能会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西方文明的繁荣只能存在于一个为掠夺服务的世界体系建立过程之中,而不是这样的世界体系建立之后。如果西方文明吸取经验教训的话,将不会再尝试去以掠夺资源为目的建立其他的世界体系,当然以后也没有能力去建立类似的体系。这一点将在后续章节详细解释。问题在于,这种文明的繁荣只能存在于世界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不去尝试建立那也就无法维持繁荣。从这个角度来说,西方文明已经靠近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整个世界也靠近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经过这个转折点之后,西方文明走向衰落的趋势将会变得非常清楚。如果和西元二十世纪西方文明比较的话,也可以说西方文明即将进入第二个动荡期。

  债务经济与地产泡沫
  以上一节是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勾勒70年代后世界经济的走势,鉴于眼下的危机影响正在逐步加大,有必要更具体的分析一下危机的形成过程。这样对于危机的演变方向以及中长期影响才有可能形成共识。
  
  首先我们还是从危机的发源地来看一下。美国由于铸币权的影响,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特殊的。为了维持国内的奢侈生活,它需要进口越来越多的资源。为了维持国内的经济运转,它又需要外部注入美元。通俗地说,它既要钱也要货。我们打个比方会更容易理解。比如张三和李四作交易,张三需要李四的资源,于是把钱付给李四。但是拿到资源之后,张三还需要把钱拿回来,否则他自己就陷入严重的收支不平衡之中。不过一旦把美元白送给张三,李四财物两空什么都没捞着,这肯定是不干的。如果在军事殖民的时代,可以硬抢。不过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不便于直接使用武力,那么就必须用其他的办法,让美元从李四回到张三这里。这样张三就需要发行一些可供李四投资的东西,比如债券和股票之类,于是美元就回流了。
  
  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美国需要美元,直接自己开动印钞机印刷不就行了吗?这种策略只能够有限的使用。如果滥发美元,一方面要造成美国严重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美元的地位动摇。不管美联储是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发行美元受制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不能随意发行。美国每年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如果都用发行美元来填平,估计要发行一万个亿。奥巴马政府最新的预算案财政赤字一项就达到1.75万亿,靠印刷美元来填平是无法想象的。如此大量的基础货币增加,再加上银行间的信用创造,美元就成为洪水了。同时发行的太多,必然造成美元的贬值,那么各个债权国已经购买的美国债券或者股票收益就会缩水,其他国家的资本流入美国的动力萎缩。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债券的持有者大量抛售的话,美国各级政府的债券无人购买,财政会陷入破产的窘境。施瓦辛格之所以说加州财政要破产,正是因为加州的政府债券现在找不到买主。如果有人愿意借钱给加州政府,财政自然就可以运转下去。另外,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在政治上也是无法承受的,来自选民的压力迫使当局必须把通货膨胀控制在社会容忍的水平之下。所以美国必须吸引其他国家的资本流入美国,也就是说美国希望维持一个经常项目赤字而资本项目黑字的状况。
  
  发行各种债券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包括联邦政府到州政府以及企业债券等等。当然发行债券是要付利息的,这个利息必须有来源。对于企业债券来说,就是企业预期收益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美国股市也是一个重要途径。但是逐利是资本的天性,如果投资于美国的收益不够高,通常情况下大家就不会去投资。债券和股票之间有复杂的相互影响,企业预期收益往往也包括了股市的收益,也就是说以未来发行股票的收益来支付债券到期的利息。这样就有必要找到一种投资回报率足够高的东西,否则债券和股票都会没人买。炒作互联网概念曾经是一个办法,但是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就必须换一个炒作题材了。没有新的技术革命来支撑,这个题材就选中了房地产。为了炒作房地产,就需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贷款购房,优质信用记录的人数不足,于是就找信用记录不良的人发行次级贷款。房地产的价格越炒越高,高到泡沫无法维持的时候,次贷危机就出现了。不过在炒作的过程中,参与者都是非常投入的,积累了大量的债务。而且由于金融业巨头基本都是跨国经营,一旦被债务压垮,影响迅速传导到其他国家,爆发出惊人的破坏力。
  
  本节未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4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肯定这个帖子写的非常好.赞下!感谢乐天知命的整理转载,申请精华吧.呵呵

这是一个版图辽阔的朝代。
  这是一个躺在人口红利上的朝代。
  这是一个相当缺乏国家认同感的朝代。
  这是一个经济繁荣但思想非常贫乏的朝代。
  这是一个压制思想从而给近代中国留下巨大后遗症的朝代。
  这是一个顽固拒绝军队近代化,并被中国第一批近代陆军所埋葬的朝代。
  晚清的出路并不复杂,推翻清朝后保持一个强势中央政府并且推进军事近代化和工业化即可,当时的外部大气候有利于中国发展


这个朝代灭亡是必然的,历史的巧合与发展使我们遭受了最艰难的时代.没什么比那更糟的.我想对未来应该更有信心才对.记得去年有期节目马未都说:如果未来中国复兴强大了,一定是因为它的文化,而不是其他.这话印象非常深刻.

贴中描述的清朝部分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个帖子.是掌掴事件后一个80后写的,有兴趣的看看.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http://giant.5d6d.com/thread-341-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支持,这个帖子已经被版主加了精华,呵呵~~
我是非常喜欢黄飞鸿007的文章,因此搬过来,希望更多人看到他的观点,能认同中国的未来。也很欣慰能在这里得到共鸣。

楼上兄台推荐的帖子拜读了,帖子里所说“我们受西方思维体系影响太深了,以至于我们已无法站在自身文化体系上看待问题。记住吧,曾今有个礼仪的国度叫作‘汉唐’,曾今有个锦绣的民族叫作‘华夏’”,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还有马未都先生的那句话,应该说正在有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这是中华民族的幸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黄飞鸿007声明4号5号两天停止连载。

这两天会转一些他的博客中的一些关于经济时评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飞鸿007:对G20的看法

    就现在看到的新闻,G20的实质性成果不多。美元这个最棘手的问题被留待以后解决了,似乎最主要的就是通过了一个1.1万亿的刺激计划,其他的没说什么要紧的。
  对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现在没看到各国对此谈出个什么结果。估计也是谁都不肯让步,最后还是会掉到保护主义里面。
     我个人倒是希望,1.1万亿的协议是口头上的,说说也就行了。过早的刺激经济会适得其反,现在应该是无为而治的时候,让经济负增长,等到下行周期的能量释放的差不多了再刺激。现在就刺激,是和下行周期迎头撞击,人的力量撞不过周期的破坏力。
     现在刺激经济的结果,是增加未来通货膨胀的破坏力。各国都面临养老金不足的问题,有钱还是留着发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吧,不要这么早就花掉。后面再来一波,那时候手里没钱了财政怎么运转?

  增加流动性倒是好办的事情,降低利率不行就印钱。问题在于,银行手里有了流动性干吗呢,借钱给谁?
  在下行周期没有结束的时候,找到能稳定赚钱的企业很难,找不到收益比较稳定的企业,银行就是钱堆成山也不敢往外借。流动性不足只是表明现象,为了刺激经济投入过多的流动性,形势一旦逆转就会变成通货膨胀的助推力。
  不知道奥巴马到底打算让那四十几个要破产的州怎么样,真的破产了,美国联邦政府能不拨款吗?除了印钱之外,我也看不出他有什么办法能拨款。要是这么个印法,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该向当年的俄罗斯看齐了。不过现在大家都不希望如此,所以谁也不说,光盯着道琼斯只要高涨了就说能企稳。
  整个老龄化是趋势,美国的婴儿潮一代人马上就到领退休金的年龄了,州政府又没钱,乱子都在后面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飞鸿007:对近期美国经济复苏迹象的一点看法

  这是要乱套的前兆。
  从各方面数据看,美国2月份汽车销量大幅度下滑,这个大家估计知道不用转新闻了。另外,2月份信用卡的违约率也是20年新高,这个新闻可以看一下。从这几个数据可以看出来,美国的实体经济没有启动,还是在继续下滑,汽车对于美国人是必需品。这也说明生活方式太奢侈,奢侈品竟然成了必须品。
  
  在实体经济没有启动的情况下,新屋开工数量突然莫名其妙的增长,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美国的银行业通过各种途径将刺激经济的资金再次引入到了制造泡沫之中,于是泡沫产业开始畸形的短期繁荣。对于银行业而言,实体经济不启动他们找不到可以放贷的地方,再次操纵房地产驾轻就熟而且简单方便。对于经济危机而言,这是火上浇油,让美国政府的刺激计划适得其反。
  
  与这个新闻对应的是,前几天美国银行业出现了盈利,带动股市大涨。其他产业要破产,银行却莫名其妙盈利了,肯定不正常。另外,在2008年夏天,也出现过这种情况,美国的经济数据自相矛盾,结果两个月之后雷曼兄弟倒闭大潮来袭。今天的美国经济又距离乱套不远了,金融危机第二波的主浪快过来了。这是没有基本面支撑的短期亢奋,跟半死不活的人吃了兴奋剂一样,药劲一过就没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债务经济与地产泡沫(续)

  在这个推演过程中,还有一点需要补充。那就是为什么危机在这样的时间段爆发,美国需要吸引外国投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何以矛盾没有表现出来?这就涉及到美国吸引外国投资的另外一个办法。首先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美国贸易是顺差,这种危机也就不存在。当美国出现贸易逆差之后,就有了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的迫切要求。里根时期实行供应学派的经济学,主要政策是实行大规模的减税政策,刺激私人投资,同时启动了星球大战计划。这就造成了财政赤字和国债的迅速上涨。美国的国债从里根上台之初的1万亿美元膨胀到3.5万亿美元。这一政策使美国走出了滞胀,也开启了国债恶性膨胀的大门。由于苏联解体和冷战的胜利,里根时期的国债问题被掩盖了。东欧和俄罗斯局势的不稳定使得美国成为一个投资避风港,也就是说美国可以通过制造其他地区的不稳定吸引到外国投资,毕竟美国曾经是个没有遭到本土袭击的国家。这一招数美国政府后来再次使用,当欧盟建立后,美国发动了对南联盟的战争,又一次制造了地区不稳定形势,迫使欧洲的部分资本流向美国避险。另外,1997年的东南亚危机也可以看作是美国制造的一种不稳定,一方面东南亚资本流向美国避险,另一方面金融大鳄满载而归,自然带动资本向美国流动。
  
  小布什上台之后,试图跟在里根的后面东施效颦。他一方面推动减税计划,另一方面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迫使美国的国债总额开始向天文数字靠拢。但是时代毕竟不是80年代了,里根上台之初没有国债包袱,即使增加国债美国也有一定承受能力。到了小布什时期,这种承受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耗了,再继续向骆驼的脊背增加稻草,危险程度就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在中东地区发动的战争没有达到美国政府所期望的效果。而美国的贸易逆差随着大宗商品的涨价屡创新高,对于国外资本流入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从2000年的4134亿美元攀升到2005年的821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开始反其道而行之,这也是格林斯潘当政时期的主要特征之一。一般说来为了提高债券的收益率,应当提高美国的利率,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而格林斯潘在2000年之后的做法却是不断的压低利率,一直到把利率降到50年来的最低程度。其后果是借贷消费的成本降低,直接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除此之外,美国还实行了对房地产增值部分的再抵押贷款政策。也就是说,购房者可以把房屋的增值部分直接抵押提现,短期而言经济繁荣消费增加大家都陶醉于泡沫之中,但是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房地产泡沫的破坏力大大增强,形成了今天的局面。格林斯潘说话一向模棱两可,所以实行此种政策的真实动机难以确定。或许是在外部资本流入不足的情况下,美国通过炒作房地产泡沫来“创造”美元。或许是为了制造一个高回报率的投资领域,诱使外国资本进入美国的房地产业。更大的可能估计是当时格林斯潘是为了配合小布什发动战争的需要,以低利率刺激经济短期繁荣,筹集军费开支。不论动机是什么,结果是确定的。随着伯南克上台后,美联储的关注点转向了通货膨胀,利率的提高对于房地产泡沫产生挤压作用,直接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发生。次贷危机出现后,外国资本对美国资产的兴趣减弱,危机经过一年多的发酵后全面升级成为金融危机。
  
  如果小布什政府发动的战争达到了预期目的,或许这一切会来的更慢一些。但是文明的冲突发挥了作用,中东问题的解决,远比打赢冷战更加困难。911之后的一系列战争,起到了加速美国衰落的作用。至此我们不得不走出经济领域,在更大的视野内分析美国的衰落过程。
  
  本章小结

  911事件是当代西方文明走向衰落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改变了美国社会的心态。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走势与油价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本次油价上涨时间漫长幅度惊人,对应着本次危机巨大的破坏力。危机将迫使人类文明进入后石油时代,深刻改变美国和全人类的生活方式。
  争夺对于石油的控制权,使得美国开始军事冒险,加剧了文明的冲突。
  从产业转移到全球化,是西方文明建立第二个全球体系的过程。这个体系的建立,也就预示了混乱的到来,全球殖民体系的历史将会重演,造成整个西方文明的衰落。换言之,西方文明即将进入第二个动荡期。
  债务经济和地产泡沫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与美国缺乏吸引外国资本的手段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天知命 于 2009-4-7 09:51 编辑

  第九章 当代西方政治与思想
  
  在前面章节的讨论中一再提到,人类社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各个方面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因此美国走向衰落的迹象决不会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其他方面必然也能够看到一些端倪。
  
  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

  《礼记. 中庸》中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美国的政治同样存在这个现象,决不是单靠什么制度就能够代替政治家素质的。老布什下台,标志着美国二战老兵退出政坛。在二战老兵领导美国的时代,美国的软实力是在不断加强的。虽然美国在军事上遭受了一些挫折,但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全世界的吸引力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而伊拉克战争以及随后出现的虐囚事件,则让更多的人对于美国产生了反感,使得美国在文化上的影响力下降。应当说艰苦的战争环境很能够锻炼人,这一时期美国政策没有大的失误,与二战对这些老兵意志和谋略水平的磨练有很大关系。到小布什上台之后,美国的政策大失水准,将美国数十年苦心经营的软实力毁于一旦。这也说明了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治生于乱。
  
  小布什政府在经济上试图模仿里根,但是他忘记了重要的一点,里根和老布什取得冷战的胜利,主要靠的是软实力。美国兵不血刃达到了肢解前苏联的目的,整个东欧也随之剧变。孙子曰:上兵伐谋。美国的这一谋略,可以说接近伐谋的境界。然而小布什在中东的一系列战争根本没有达到这种谋略境界。无论是在阿富汗还是在伊拉克,美国打垮了对方的军队,但是却无法获得当地人的拥护。首要的一点,小布什政府对于世界大气候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军事占领的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在这样的时候回到直接军事占领的老路,必然是自取灭亡。由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历史冲突,本身就很难让穆斯林接受美国的统治。即便是在冷战中,美国政府也没有使用军事占领东欧和前苏联地区的方法。在直接军事占领的情况下,软实力通常发挥不出来。更何况美军还闹出了虐囚丑闻,导致整个美国的形象都随之大打折扣。
  
  美国出兵的深层目的,可能与控制石油有关。在石油逐渐趋于短缺的情况下,掌握石油产地无疑将使美国对于欧盟和其他国家具有巨大的战略优势。但是软实力被削弱后,文明冲突的影响非常清晰的表现出来。美军在占领期间的伤亡率节节攀升,而且伊拉克频繁的自杀攻击和破坏行动也影响了石油的开采进程。美国无法从伊拉克获得足够的石油收益,反而为了占领伊拉克背上了沉重的军费包袱。如果美国顺利的控制伊拉克局势和石油,油价有可能重演海湾战争之后的走势,回落到10美元左右的水平。这当然是美国愿意看到的。然而事与愿违,油价不但居高不下,而且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继续高歌猛进。如此一来,高涨的油价再次迫使全球经济陷入危机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8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软实力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软实力和硬实力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如同两条腿走路一样。美国在软实力受损的同时,也连带影响了其硬实力。从二战之后到现在,美国能够保持一个超级大国的地位,没有软实力作为保证是完全不可能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软实力对于美国而言到底有多么重要。
  
  软实力的存在可以使美国间接的决定其他国家的政策,从而使这些国家的政策变化有利于美国。离我们最近的例子就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西方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开始就存在一种对自由贸易的崇拜,这里实际上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中的重要不同。但是西方国家果真是搞自由贸易的吗?英国议会在1700年决定,禁止从中国和印度进口任何纺织品,一根棉线也不允许进入英国市场。原因无非是英国的纺织品没有竞争力,以此来促使英国纺织业提高生产效率。后面的事情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英国纺织业的革新引发了产业革命。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经济学的圣经《国富论》时肯定知道这一点,但是避而不谈,其动机是相当可疑的。到了后来大卫李嘉图更是以数学模型来证明自由贸易的好处,反正此时英国产品竞争力已经不成问题。可见西方经济学从起家之时就是适合强国使用的,弱国如果照搬必定陷入其理论陷阱。东南亚国家正是在经济学家的蛊惑之下,过早的开放了资本市场,使得投机资本可以随便进出。于是金融大鳄们顺利地将其各个击破,满载而归。古希腊有句话,叫做把战争留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借用这句话来描述东南亚危机,这就是把危机留给亚洲,把财富带回美国。东南亚危机后来的十余年中,没有国家上这个当,投机资本的破坏力没有找到释放的空间,结果金融危机就在美国家里面爆发了。
  
  金融危机爆发后仅仅五个月的时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带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奥巴马也直接签署任其生效。尽管这一条款招致世界各国的普遍忧虑和反对,美国国会仍然一意孤行。宣扬自由贸易的国度在真正遇到危机的时候,看来也并不把自由贸易当作一回事情。所谓自由贸易,更多是用来讲给其他国家听以便于让他们开放市场的。
  
  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推广开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维持,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美国或者说得更广义依靠西方文明的软实力得以实现的。前面提到美国对于二十世纪最大的影响就是掩盖了西方文明的缺陷,因此西方文明的软实力基本就是美国的软实力,欧洲在文化上的影响力要弱的多。通过推销其经济学理论,可以让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初期实行并不利于其工业化发展的政策,这样就借用发展中国家之手掐死了自己的工业。如此就可以维持整个国际分工体系,发展中国家总是停留在生产一些低附加值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阶段,然后争先恐后地向美国出口。美国的奢侈生活就这样得以维持,而发展中国家则长期徘徊不前。本书曾数次强调,西方带来的观念远比他们的武器更有破坏力,国际分工的维持也是一个现成的例子。如果说近代殖民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坚船利炮的话,那么二战之后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则主要是依靠其软实力。我们打个比方来解释的话,世界各国都在发展经济,而所有国家使用的地图都是美国印刷的。那么美国只要在印刷地图的时候稍微动一下手脚,其他国家就会走进死胡同。至于他们自己,另外有一套地图可用,比如购买美国货或者由联储购买国债之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礼乐征伐诸侯出

  小布什政府的水平不足还体现在对于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舆论的轻视上。当代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东周时代有很大相似性。周代的全部版图相当于一个世界,当时的中国人也的确认为周朝的版图就是一个世界,周天子是全世界的共主。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各自建立一个国,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国家。当然古汉语中的国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国还是有区别的。周王室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联合国,不过天子手里有强大的军队和直接管辖的大片土地,诸侯要按照礼法定期朝觐等等。当有人威胁世界和平的时候,周王室就会出兵讨伐,诸侯有义务派兵跟随。海湾战争就相当于周王室授权某个诸侯出兵讨伐,而伊拉克战争则是诸侯擅自行动完全不拿天子当回事。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海湾战争已经不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伊拉克战争则是彻底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美国政府虽然未必读过《左传》,但是在长达近五十年的冷战中其策略与齐桓公不谋而合,凡事总要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虽然没有“一匡天下”,“九合诸侯”还是将就做到了的。到了小布什执政时,完全不懂得这种策略的重要性,自己绕开联合国打伊拉克,彻底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按照孔子的说法,这就是国际政治要出大问题的标志。伊拉克战争,尤其是其后的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曝光,对美国的软实力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尽管美国在中东大力推销其民主制和价值观,不过已经很难找到听众了。小布什恐怕远没有意识到软实力对美国和整个西方文明的重要性。随着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直接军事占领已经行不通了,西方文明强势地位的维持,更多的是靠其软实力而不是硬实力。在近代西方能够不断扩大其殖民体系,同样依赖于软实力,绝对不是单纯坚船利炮能够做到的。只有用西方的观念让对手的思想陷入混乱之后,才能依靠有限的军事力量控制一个国家。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真的要单纯靠军事力量去长期占领一个国家,美国的国力也无法承受。越南战争摧毁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伊拉克战争则直接拖垮了华尔街。
  
  占领伊拉克,主要目的之一应当是将美元与石油彻底捆绑以维持美元的地位。但是为了占领伊拉克和阿富汗并准备对伊朗的战争,美国政府急需大量的美元,在国内有意刺激泡沫经济的出现饮鸩止渴。可是小布什政府忽视了星球大战计划与伊拉克战争的不同。星球大战的实施主要是在美国国内,增加的开支拉动了美国的企业,而且星球大战本身为此后的经济发展积累了新技术。伊拉克战争是把钱填进了无底洞,伤残和阵亡士兵的抚恤是一笔长期的巨大开支,并不促进社会的扩大再生产,同时也没有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在缺乏技术革命的情况继续执行短视政策,靠泡沫刺激短期繁荣。最后反倒是维持美元的行为加速了美元国际地位的丧失。那么小布什政府真的没有意识到可能出现这种危险局面吗?笔者以为未必如此,美国的政治精英们应当是有这个预见能力的。之所以选择这条路,既有责任感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真的顺利占领伊朗,美元地位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美国政府中二战后成长起来的官员们恐怕也缺乏对于战争的切身体会,只顾贪图眼前利益,不惜挥霍历届美国政府积累的软实力。不过人算不如天算,美国没能等到这一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罗马之后无一统

  如果说不得已而为之,到底是什么迫使美国政府要这么做呢?我们在分析经典时代的西方文明中曾提到一个结论,那就是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使其无法完成稳固的统一。不能统一就意味着这个文明必然存在着严重的内耗,这种内耗主要是通过国家之间的战争体现出来。中世纪的欧洲远落后于中国和阿拉伯世界,部分就是因为欧洲国家之间的内耗导致。这种文明的内耗注定要加速其衰落的过程,何时衰落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已。到了冷战结束之后,西方文明的内耗又有了一种新的方式。
  
  随着冷战的终结,欧洲在安全上不再有求于美国。如此一来欧洲势必不再甘心充当美国的小跟班,而要自己独门立户作一番事业。结果是人尽皆知的,欧洲国家推动欧洲的统一进程并且经过漫长的谈判建立了欧盟,欧盟还有了自己的货币。欧盟政府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局部的“世界政府”,也创建了局部的“世界银行”。这应当说是试图创建一种新的国际金融秩序。问题在于美国不能容忍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出现,美国离开了美元的国际地位整个国家完全无法运转。这也就意味着美元和欧元之间的对峙必然形成西方文明内部的严重内耗。如果美国和欧洲能够统一成为一个国家的话,这种内耗是可以避免的。问题在于这种统一根本无法做到,西方文明本身就是缺乏向心力的,不可能支持大范围的稳固统一。美国能够有这么大的地盘,因为屠杀印第安人很容易,南北战争拖的时间又不长。美国的统一实际上没有考验整个社会的向心力,这是一个在新大陆上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国家。如果美国要和欧洲统一,且不说小布什可能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件事情,就算真的想过,双方的选民也决不会答应。欧洲与美洲的选民尽管同属于一个文明体系,但是彼此之间并不认同。况且英国在伊拉克战争中追随美国,战后石油利益却尽归美国公司,欧洲国家如果与美国统一只能充当美国的马前卒,捞不到经济利益。
  
  美国虽然不能与欧洲统一,但是决不能对欧元的壮大坐视不管。美国不能以军事手段对付欧洲,既没有法理依据,军事实力和国际形势也不允许。可是总归要以军事手段遏制欧元壮大的势头,所以美国在欧盟建立之初就以科索沃问题为借口拉欧盟出兵,延误欧洲的经济发展。此后改变策略,试图以军事手段控制石油产地来间接控制欧洲。欧洲本身缺少油田,北海油田又在英国手中,英国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因此只要控制了石油产地,也就控制了欧洲经济的命脉,可以迫使欧元从属于美元。于是就有必要发动一系列战争,控制从阿富汗到伊拉克的广大地域。然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发展了十余年,美国不可能为所欲为。朝鲜核问题拖住了美国的手脚,无法继续向伊拉克和阿富汗集结兵力,国内的泡沫却已经轰然破裂。人算不如天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整体来说,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内耗加速了美国走向衰落的过程。在此大背景下,美国政府的短视行为又直接造成了经济泡沫和金融危机。倘若二战老兵们仍然占据美国政坛的话,美国的境遇应当不至于如此,起码那些老兵亲身体验过什么叫做大萧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6 09:00 , Processed in 0.042523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