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五毫升

祖先的文化真是太神奇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谋略大师,大约要首推黄帝。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在与炎帝的长期争斗中,黄帝采用了推行德政,整肃军队,发展农业,扩展疆土,教练士卒的谋略,然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黄帝所采用的这种战法,被后世谋略家们视为“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的谋略范例。

到夏、商、周三代,中国谋略思想进入早期发展阶段。谋略运筹中的许多原则、指导思想已经被总结出来。在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被称为东方文化神秘殿堂的《周易》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例证。如“乾卦”爻辞中,以“潜龙勿用”,“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隐喻应该根据不同的时间、环境、态势,采用不同策略。又如“大壮卦”爻辞,引用了一个公羊抵篱笆的比喻:“羝羊触藩,羸其角”,“藩次,不羸,壮于大舆之@①”,“不能退,不能遂”。这几段爻辞对公羊抵篱笆的前景作了三种可能性分析:一种是羊碰伤了角。二是篱笆破而羊角暂时未伤,羊就会再用角去抵大车的辐条,终不免伤角。三是篱笆与羊势均力敌,羊角未伤,篱笆未破,而羊角却被篱笆夹住,羊处于进退失据的窘境,从而暗示了这样一条原则:在谋略对抗活动中,进攻的一方必须把握“度”,如果一味逞强,难免自伤其身乃至败亡。再如“履卦”爻辞中说,有人既瞎又跛,却自认为视力好,腿脚健,结果一迈步就踩在了老虎尾巴上而被老虎咬伤。这就揭示了在谋略运筹中必须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周易》中的谋略思想,不仅为“三代”统治提供了重要的谋略方法论,而且成为后世谋略理论的源头活水。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动荡与变革,诸侯蜂起,大国争霸,全社会掀起了一股研究、运用谋略的热潮。“合纵连横”,“围魏救赵”,“田单破燕”……数不清的谋略家留下的数不清的事迹,为后人描绘了一幅幅能勾起人无限遐想的历史画卷。这一时期丰富的谋略实践,为谋略学的发展成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前提。翻开诸子百家典籍,可以看出儒、法、道、墨、兵、农、阴阳、纵横诸家,无不自成独立的谋略思想体系。不过,由于各家思想侧重点的不同,对谋略学的研究和影响也不能相提并论。相比较而言,道、兵、法、纵横四家更为重视权谋的运用,在中国谋略学的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的开山大师是老子,其代表作《老子》可谓是一部专论“君人南面之术”(《汉书·艺文志》)的谋略著作。老子对中国谋略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其一是“矛盾论”。在老子看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存在着大量的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矛盾的双方既彼此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并且总是向相反的方面运动、转化。这种矛盾观对后世谋略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战国时代的《孙子兵法》、《吴子》,到三国时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心书》,唐《李靖兵法》,明代的《百战奇略》、《三十六计》、《后法百言》等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朴素辩证法的矛盾观的影响。其二是“柔胜论”。《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在老子看来,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在攻坚克强方面,却没有什么东西能赛过它。老子由此提出了“弱之胜强,柔之克刚”的著名论断。老子的这种“柔胜论”,不仅成为谋略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且成为历代谋略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城濮之战”、“马陵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多少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都体现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主题。

兵家的杰出代表是孙武。其代表作《孙子》不仅是一部堪称人类兵学圣典的不朽之作,更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谋略学专著。第一,孙子提出了“伐谋”论,这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孙子·谋攻》上说:“上兵伐谋,其次伐兵,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就谋略的价值而言,在如上四种方法中,“伐谋”居于首位。“伐谋”可以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顿而利可全”的奇效。这就为谋略学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支柱,使谋略学的研究得以摆脱少数人私相授受、秘不示人的状态,一举登上传统国学的堂堂正殿。第二,在“伐谋”思想的指导下,孙子对与谋略运筹有关的许多领域——从谋略的准备活动,到谋略目标的确立,实施谋略的具体方法,谋略人才素质的养成,等等,都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这就为后世谋略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第三,提出了一系列指导谋略运筹的原则。《孙子》中的大量论断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多算胜,少算不胜”,“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等等,无不成为脍炙人口的警句、名言。正因为如此,《孙子》一书,不仅被后人应用于军事领域,而且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外交、商战、教育、体育等领域。从这一意义上说,《孙子》堪称为一部展示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谋略百科全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纵横家是当时活跃于各诸侯间的一批外交人士,以苏秦、张仪为代表。他们或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纵横捭阖,折冲zūn@②俎,或入朝干政,直接充任君主的谋臣辩士。擅长“游说”是纵横家的职业特色。在五花八门的游说实践中,纵横家们逐渐总结出一套说服他人的方法、诀窍。纵横家的经典著作《鬼谷子》就以“捭阖”、“内@③”、“抵戏”、“反应”、“飞箝”、“@④合”、“揣”、“摩”、“权”、“谋”、“决”为题,从对游说对象的观察、选择,到游说内容的安排,游说技巧的运用等外交谋略的基本原则、内容、方法,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可视为一本外交人员必读的教科书。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作为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在汲取商鞅、申不害、慎到诸家谋略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法(法律制度)、术(计谋策略)、势(权柄)相结合的谋略理论,从而为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政治谋略蓝本。尽管韩非及其学说,从未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学者宗师,学术正宗,但他的政治谋略学说,包括他总结出的一整套谋略手段如一听责下、疑诏诡使、挟知而问、倒言反事、利异外借、托于类似、敌国废置等所谓“七术”“六微”,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在治国、御臣、使民活动中反复运用的传家法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兵者,诡道也”,这是孙武的一句名言。“诡道”二字,准确的揭示了中国谋略理论的一项基本内容。《孙子》上所说的“顺详敌意”,“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六韬》上所说的“因其所喜”、“亲其所爱”、“阴贿左右”……等十二种“文伐”之法;《兵法百言》上所说的“一人之争不泄于二人,明日所行,不泄于今日”;《三十六计》上所说的“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谋略“诡道”作了深入研究和阐述。与此同时,中国谋略理论又十分重视对道德问题的研究。如在关于谋略家的素质修养方面,要求谋略家“能清、能静、能平、能整”(《黄石公三略》);要有“仁、信、忠”(《六韬》)的高尚情操;要有“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老子》)的谦虚精神,要有“以身殉国,一意而己”(《诸葛亮·心书》)的献身精神;要有“惠而不费、劳而不怒、欲而不贪”(《论语》)的利它精神。在谋略人才的任用、考察方面,不仅强调要重用“智者”,更强调要重用“贤者”。主张用“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六韬》),等“六守”、“八观六验”之法,来考察人才的道德操守。在谋略手段的运用方面,把“以德胜人”看作是上策,而把“以力胜人”看作是下策。

谋略,从它的本质属性而言,只是人类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只是一种工具,本身并不具备任何道德色彩。而中国谋略理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道德学说巧妙的引入谋略研究范畴,由此形成了“诡道”论与道德学说有机结合的学术特色。这与西方一味强调阴毒诡诈的马基雅维里式谋略理论,显然大异其趣。

需要指示的是,中国谋略理论的这种学术特征的形式与中国谋略家对道德功能的深刻认识有密切关系。在中国谋略家看来,谋略虽然属于“诡道”、“诈道”,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它,但谋略运筹者道德操守有高尚与卑劣之别。品行卑劣的人所策划的谋略,尽管有可能得逞于一时,但终究免不了失败的命运。唯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能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从而获得最长远的利益和最后的胜利。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都说明了这个道理。这种对道德功能和作用的张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道德、重伦理的民族学术传统,以及中华民族总是善于以长远的、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处理问题的民族文化性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谋略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智力运筹活动。毫无疑问,在这种活动中,人的意志力、思维、判断、决策、操作能力等等,是决定谋略成败得失的重要因素。对于“人力”的价值,中国谋略理论一向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姜太公所说的“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古今图书集成·兵略部》);孙武所说的“多算胜,少算不胜”,“将者,国之司命也”(《孙子兵法·谋攻》);吴起所说的“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其形而权,则不劳而举”(《吴子·论将》);诸葛亮所说的“审天地之道,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以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虑死生之事”(《便宜十六策》);等等,都把“人力”看作是决定谋略成败最重要的因素。在这种价值导向下,如何发挥人力的作用,成为中国谋略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正是依凭着对人力价值的开发、利用,中国谋略史上才上演了一曲曲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出奇制胜的历史剧。重人力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国谋略理论的重要支点,也是中国谋略思维中最富于创造性的精华所在。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谋略是一种极富对抗性的活动。谋略成败不仅取决于谋断双方的“人力”运筹技巧,也取决于双方物质力量的强弱大小,以及对物力的运筹、使用技巧。尤其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日新月异的发展,物力在谋略运筹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当中国谋略家们把人力的价值推演到极致时,往往忽视了物力在谋略对抗中的价值。翻开传统谋略著作,如何运用奇计妙策克敌制胜的议论比比皆是,如何通过发展物力来赢得胜利的论述却寥若晨星。至于科学技术——物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则完全被排除在谋略家们的视野之外,以至于对已经拥有的先进科学技术都不能加以有效利用。仅以指南针和火药的命运为例。指南针发明于战国时代,但直到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历代军事谋略家在谈到引导部队行军问题时,都未能超越孙武“用乡道”的水平,丝毫不见指南针的踪影。火药在汉代就已发明,但直到元代,才有管形火器问世。从元至清前期的几百年间,管形火器并没有受到军事谋略家的重视,以至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冷兵器依然是中国军队的主战武器。显而易见,轻视物力,尤其是轻视科学技术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了中国军事谋略运筹水平的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讲究务实的民族。这种民族性格,在谋略学领域,表现为始终把客观实际看作是谋略策划、制定、实施的最主要依据。在谋略准备活动方面,中国谋略理论强调“知己知彼”是实现谋略目标的先决条件,而所谓“知彼”,“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而知敌情者也”(《孙子兵法·始计》),既反对用求神问卜的方法来胡乱猜测敌情,又反对对敌情作类化推附的主观臆断,强调只有通过掌握敌方客观实际的人,才能真正把握敌情。在制定谋略方案的过程中,中国谋略理论主张“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孙子兵法·九变》),“见其可欲,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荀子·议兵》),强调制定方案时既要考虑客观上可能有利的一面,也要兼顾种种不利因素。在谋略实施问题上,中国谋略家们指出:谋略方案只是人们的一种预设计划,而客观实际却永远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因此,在谋略实施过程中,人们应当“与物推移、变动无常”、“不为事先,动而辄随”(《黄石公三略》),“不法古,不修经”(《长短经》),“此策阻,而彼策出”(《兵法百言》),随时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换策略。

中国谋略理论中这种重客观实际、黜虚悬妄幻之谈的风格,一方面源于谋略学本身的内在要求。谋略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是它与纯理论的“义理”之学的一个重大区别。任何高明的谋略只可能来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并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就决定了一切带有神学色彩的,主观主义先验论色彩的理论,不可能在谋略学领域内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也源于“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潜夫论·叙录》),“国民常性……语绝于无验”(《章太炎·驳建立孔教议》)的民族务实传统。谋略学科的内在逻辑要求和民族文化传统,使得中国谋略学成为传统国学中最具理性精神的实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几大预言,比如《推背图》、《梅花诗》、《马前课》、《百字碑》和步虚禅师的《百年大事预言》都提到中国会有圣人降世、福临天下,在力挽中国末世劫难的乱局后,带领人们步入世界大同、臻至大化的新世纪。

    比如,隋朝的禅师步虚在他的关于近代的百年大事预言中写道:“……四海水中皆赤色,白骨如丘满岗陵,相将玉兔渐东升。盖棺定,功罪分,茫茫海宇见承平,百年大事浑如梦,南朝金粉太平春,万里山河处处青。”“世宇三分,有圣人出,玄色其冠,龙张其服”“天地复明,处治万物,四海讴歌,荫受其福”明确指出,中原会经历一场大劫,所有的人都会在这场劫难中经历“分功罪、棺盖论定”式的考验。最终圣人治世,天地复明。

      相传是诸葛孔明所作的著名预言《马前课》中对于今后一段的历史是这样说的:“拯患救难,是唯圣人,阳复而治,晦极生明” 。

     中国自古就有圣、贤之分,其中公认的圣人是指超凡脱俗而具有超常能力和品格的人,比一般的豪杰、贤士更有所不同,比如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及西方的耶稣量级的人物。然而,这些人物常常并没有在其当代有所作为,虽然他们的言教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这一点上看,预言中所指的圣人,这次却是直接影响和主导着未来的人类发展,较之过去更加殊胜。这里的“阳复而治晦极生明” 有物极必反、乱后而治的意味,和步虚禅师的说法如出一辙。

《马前课》还接着说:(在劫难之后,会)“贤不遗野,天下一家,无名无德,光耀中华”这分明是对一个非常理想的大同盛世的描述。

我们再来看看,被称为中国几大预言之首的唐代著名预言《推背图》是怎么说的:

   《推背图》第五十九象中说:“一人为大世界福,手执签筒拔去竹,红黄黑白不分明,东南西北尽和睦。”

     这里“一人为大世界福”明显是圣人量级的人物。他给全世界带来福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崇。“红黄黑白不分明,东南西北尽和睦”显然也是指出了一个各族和睦、大同、理想的太平盛世。请注意这里提到的“红黄黑白”的不同肤色远超出了一般中国周边的人种,显然是指着更大的世界范围。

来自美洲古老的玛雅人曾有过非常灿烂的文明。玛雅人的历法非常神奇, 他讲我们人类正在经历着一个历时五千多年的星系更新,时间是从公元前3113年起到公元2012年止。其中每二十年又是一个小周期,从1992年到2012年这二十年是本次太阳纪的最后一个周期,又被叫做“地球更新期”,其间一切都将面临净化和更新,然后人类就将进入新纪元。不谋而合的是《推背图》第五十二象里的“乾坤再造在角亢”也指出了同一时间。“乾坤再造”我想就不用解释了,“角亢”是借传统上的东方青龙七宿寓指龙年,2012年也恰恰是龙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谶纬文化是其中最神秘、最晦涩、也是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其中有十部预言最为著名,按照其年代排列(相传)分别为:
   
    乾坤万年歌  姜太公
  
  马前课  武侯百年乩 诸葛亮
  
  步虚大师预言  步虚大师
  
  藏头诗 李淳风
  
  推背图 李淳风 袁天罡
  
  黄蘖禅师诗 黄檗希运
  
  梅花诗 邵雍
  
  烧饼歌  金陵塔碑文 刘伯温
  
   由于历代均严禁此类谶书,而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不断被后世之人篡改,将已知的历史改成图谶,加以比附,故其本来面目已渺不可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谈一下对2012的看法。首先认为2012绝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旧文明的终结,新文明的开始。它是筛选,是清洗,在这一时期中,地球要完全达到净化,包括人心的净化。剔除、淘汰腐败物,留下好的、健康的。之后,人类将进入与本次人类文明毫无关系的无比灿烂辉煌的人类新纪元。
中国的任一部预言中都找不到世界末日的说法,最后出奇一致的都是世界大同。但没有末日并不意味着没有灾难,末日是说全体人类统统挂掉,集体去上帝那里领便当,而这不太可能发生。而人类要结束旧历史,进入新纪元,没有灾难作催化剂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对此的观点是,届时会有灾难,但人类不会灭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2010年开始,此后三年便是去旧换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灾小难怕是不会少的。
  先看刘伯温预言《金陵塔碑文》最后几句:
  
  一气杀人千千万,大羊残暴过豺狼。
  轻气动山岳,一线铁难当。
  
  (解:“气”在这里有的说法是流感等瘟疫,也有人解为全球暖化造成南北极冻土层化开大量甲烷散出许多人将中毒而亡!大羊显然是大洋,即南北极冰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大海啸如虎似狼!)
  
  人逢猛虎难回避,有福之人住山庄。
  繁华市,变汪洋。高楼阁,变坭岗。
  
  (解:灾难发生在虎年,也就是明年!2010年!所有海岸线上的城市都要遭殃!只有住在海拔高的地方(山庄)才有机会逃过劫难。)
  
  父母死,难埋葬。爹娘死,儿孙扛。
  万物同遭劫,虫蚁亦遭殃。
  
  (解:灾难是全球性无差别的,惨绝人寰!)
  
  幸得大木两条支大厦。鸟飞羊走返家邦。
  能逢木兔方为寿,泽及群生乐且康。
  有人识得其中意,富贵荣华百世昌。
  
  (解:灾难持续到兔年,就是2011年,疑似新圣人出世,团结最后的人类,生还者集中在中国,一起创造全新的世界。)
  
  层楼垒阁耸云霄,车水马龙竟夕嚣。
  浅水鲤鱼终有难,百载繁华一梦消。
  
  (解:百年来一切繁华如梦幻泡影,毁于一旦!)

刘伯温在烧饼歌里也提过“黄牛山上有一洞,可藏一万八千众,先到之人得安稳,后到之人半路送。”其中道理和“有福之人住山庄”一样。
  
  中国古代几乎所有预言都提到了圣人出世,最后四方来朝,天下大同,中国地位鼎盛。照现在的情况,如果没有什么大变动,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世界性灾难过后,中国成为最适合居住的地方,所有人都想逃到中国。加上中国人口基数最多,重建能力远超他国。在新圣人的领导之下,自然能成为世界的主导。
  
  在玛雅历法里,实际上2012年底是个新周期的开始。也就是说10年大灾难,11年圣人出,12年人类文明开始崭新的一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再看马前课,前十课都已经应验,现在只剩下十一课到十五课(第十五课疑为伪造)。马前课非常特殊,因为他一课预言一个朝代,清晰明了。
  
  本朝预言:
  
    第十一课 ○●○○●○ 中下
    四门乍辟 突如其来
    晨鸡一声 其道大衰
    证曰阳阴阳阳阴阳在卦为离
  
  (前两句大多数人说是改革开放,但是改革开放有突如其来那么夸张吗?没有!我认为这说的就是大灾难突如其来!那时候所有人都暴露在灾难之下,没有庇护了。而晨鸡一声也说明了这是一个突然事件引发严重后果。晨鸡通常都被解作鸡年,但结合楼顶的贴分析,我个人认为是指2010的鸡月!“其道大衰”说的正是现在的文明走到尽头了!)
  
    第十二课 ●○○○○● 上中
    拯患救难 是唯圣人
    阳复而治 晦极生明
    证曰阴阳阳阳阳阴在卦为大过
  
  (解:看看,这一课第一句就说到“拯患救难”,当然是对应上一课发生的事情所讲的,所以“突如其来”绝对不是说什么改革开放!后面“晦极生明”也证明了这点。在最糟糕的时候,当所以一切几乎都毁了,有人出来领导人类了。)
  
    第十三课 ○●●○○○ 上中
    贤不遗野 天下一家
    无名无德 光耀中华
    证曰阳阴阴阳阳阳在卦为大畜
  
  (解:灾难过后,世界剩余人口都团结在一起,人才都出来在圣人的领导下救世,而关键地点就是中国!)
  
    第十四课 ○●○●○● 中下
    占得此课 易数又循
    前古后今 其道无穷
    证曰阳阴阳阴阳阴在卦为未济
  
  (解:人类文明新的周期又开始了。)
  
    第十五课 ○○●○○● 上上
    甲子出头 宝玉合一
    万山为峰 天下一统
    证曰阳阳阴阳阳阴在卦为巽
  
  (解:天下一统,不解释。)
  
  推背图里也有一句话,“乾坤再造在角亢”,「角亢」是指龙,而2012年正是龙年!所以说2012是新的周期开始,决不是那时候才发生的灾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背图里还有很重要的一象,对应了刘伯温所说的“人逢猛虎难回避”。
  
  第五十象 癸丑
  
  谶曰
  水火相战 时穷则变
  贞下起元 兽贵人贱
  
  (解:水灾+火灾!“贞下起元”出自易经,表示天道人事的循环往复,周流不息。这里预示新的循环要开始了。而前一句“时穷则变”也说明了这点。而水火无情,灾难到来时,人类甚至还不如野兽懂得自保!)
  
  颂曰
  虎头人遇虎头年
  白米盈仓不值钱
  豺狼结队街中走
  拨尽风云始见天
  
  (解:这里也提到了虎年!和刘伯温所说一致!也就是2010年,明年!后面两句象征大乱,不但正常商业活动停止,而世界一旦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会出现暴力团体,试图控制生还的人类。不过最后一句预示了局面的好转,应该对应圣人横空出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奇书《推背图》是唐初司天监李淳风与术数大师袁天罡奉唐太宗之命合撰,因李淳风某日观天象,
  
  得知武后将夺权之事,于是一时兴起,开始推算起来,谁知推上了瘾,一发不可收,竟推算到唐以后中
  
  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 还是回去休息吧!”,即第60像所
  
  述,所以《推背图》由此得名。,它共有六十幅图像,每幅图像下面附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预
  
  言了从唐朝起至今,以至未来,历朝历代在中国发生的大事。 ,预言历代变革之事,其准确与灵验,
  
  简直是不可思议。唐太宗翻看此书后,大为赞赏,重赏司天监李淳风,袁天罡因妒忌李淳风夺其功,对
  
  他怀恨在心。唐太宗死后,两人更将《推背图》图、文分家,李、袁两家成为世仇。 《推背图》在人
  
  们心目中曾经是一种很神秘的东西,好像它真的包含着什么“天机”,预言着未来的社会变迁,而且有
  
  诗又有图,在中国大陆以外被一些人称为“中国七大预言”之首,所以在我们没有见到它的时候,倒是
  
  颇能耸动一些好奇心。推背图因为它预言的准确,使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心惊,一直被列为禁书,直到今
  
  日它在大陆依然没能逃脱禁书的黑名单,建国以来,《推背图》一直被当成禁书,不要说市面上不能出
  
  售,就是家里收藏也是违法的。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推背图,是清乾隆年间的举人金圣叹评批的版本,原
  
  本现仍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预言史探秘
  《中华第一预言书》:推背图详解
  (又名:推背图中的历史)

  目录:
  序章:说不清道不明的推背图
  第一象:给历史搓搓背
  第二象:大唐二十帝的预言
  第三象:武则天大周代唐的预言
  第四象:张柬之夺回李唐政权的预言
  第五象:杨贵妃马嵬之变的预言
  第六象:郭子仪重振大唐的预言
  第七象:吐番部落入寇中原的预言
  第八象:李希烈祸乱大唐的预言
  第九象:黄巢起义的预言
  第十象:朱温篡唐的预言
  第十一象:戏子皇帝后唐庄宗之死
  第十二象:儿皇帝石敬塘割幽州的预言
  第十三象:后周郭威君临天下的预言
  第十四象:五代十国的预言
  第十五象:五代割据者们的预言
  第十六象:赵匡胤一统天下的预言
  第十七象:宋真宗亲征澶渊的预言
  第十八象:刘太后狸猫换太子的预言
  第十九象:王安石变法及西北丧师的预言
  第二十象:权臣蔡京父子乱政的预言
  第二十一象:徽钦二帝被掳及宋室南迁的预言
  第二十二象:秦桧专权与岳飞死难的预言
  第二十三象:贾似道误国灭宋的预言
  第二十四象:南宋灭亡的预言
  第二十五象:元朝开国的预言
  第二十六象:元顺帝淫失江山的预言
  第二十七象:朱元璋称帝的预言
  第二十八象:明成祖朱棣篡位的预言
  第二十九象:宣宗三杨中兴的预言
  第三十象:土木堡惊变及英宗复辟的预言
  第三十一象:魏忠贤乱政祸国的预言
  第三十二象:李自成倾覆大明王朝的预言
  第三十三象:满清入主中原的预言
  第三十四象:太平天国起义的预言
  第三十五象:英法联军直逼北京火烧颐和园的预言
  第三十六象:慈禧弄权祸国的预言
  第三十七象:三千年帝制被推翻的预言
  第三十八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预言
  第三十九象:八年抗日及日本投降的预言
  第四十六象:野心科学家征服世界失败的预言
  第四十七象:人类社会高度文明时代的预言
  第四十八象:外太空文明入侵的预言
  第四十九象:核子大战后之后文明倒退的预言
  第五十象:资源极度匮乏时代战争预言
  第五十一象:新女娲时代来临的预言
  第五十二象:危机后时代人类升平之治的预言
  第五十三象:中华古文明再度掘起于世界东方的预言
  第五十四象:中华文化吐故纳新的未来时代预言
  第五十五象:新东瀛文化的兴起与衰落的预言
  第五十六象:海洋文明及异种人兴起的预言
  第五十七象:人类重新控制局面并反省自我过失的预言
  第五十八象:新危机时代来临的预言
  第五十九象:人类进化到大脑联网时代的预言
  第六十象:终极循环的预言
  历史的总结与未来的展望:预言机制的研究与探讨
  附:金圣叹点评推背图序
  附:明●刘伯温《烧饼歌》
  附:唐●李淳风《藏头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五行:
  甲乙属木、
  丙丁属火、
  戊己属土、
  庚辛属金、
  壬癸属水。
  
  四季方位的五行:四季方位与五行暗藏之理。
  春生: 属东,属木,木旺於春,色青。
  夏长: 属南,属火,火旺於夏,色红。
  秋收: 属西,属金,金旺於秋,色白。
  冬藏: 属北,属水,水旺於冬,色黑。
  中央: 均属土,色黄。
  
  纳音五行:
  甲子 乙丑 海中金,丙寅 丁卯 炉中火。
  戊辰 己巳 大林木,庚午 辛未 路旁土。
  壬申 癸酉 剑锋金,甲戌 乙亥 山头火。
  丙子 丁丑 涧下水,戊寅 己卯 城头土。
  庚辰 辛巳 白腊金,壬午 癸未 杨柳木。
  甲申 乙酉 泉中水,丙戌 丁亥 屋上土。
  戊子 己丑 霹靂火,庚寅 辛卯 松柏木。
  壬辰 癸巳 长流水,甲午 乙未 沙中金。
  丙申 丁酉 山下火,戊戌 己亥 平地木。
  庚子 辛丑 壁上土,壬寅 癸卯 金箔金。
  甲辰 乙巳 覆灯火,丙午 丁未 天河水。
  戊申 己酉 大驛土,庚戌 辛亥 釵釧金。
  壬子 癸丑 桑拓木,甲寅 乙卯 大溪水。
  丙辰 丁巳 沙中土,戊午 己未 天上火。
  庚申 辛酉 石榴木,壬戌 癸亥 大海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时珍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战国)荀况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信。 ——诸葛亮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宋)朱熹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 ——《格言联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 陆游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

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刘向

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荀况

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孔丘

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 (清)曾国藩

世间好看事尽有,好听话极多,惟求一真字难得。——申居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 王阳明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况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以谓之文也。——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无欲无求,先发大慈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孙思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中说:“我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第二宝是“俭”。“俭”是对待物质的一种态度。在20世纪中,人类对于物质已经过度浪费了,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价值观。

  有一位朋友决心从事环保运动,原因是他有过一段终生难忘的经验。他的祖母过世17年后,子孙依照习俗开棺捡骨。打开棺木以后发现,人已经变成一堆白骨,袜子却还完好如新,因为袜子是用尼龙做的,不会分解。这位朋友深觉震撼,从此以后决定从事环保运动。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无所谓,认为自己多消耗一点资源无妨,环保工作让别人去做吧!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后果将不堪设想。

  老子对于“俭”的观点,和他本身的哲学思想也是相互呼应的。“慈”从“道”而来,因为“道”是万物的母亲,所以“慈”是一种普遍的关怀和同情。“俭”则是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人在消耗这个世界的能量和资源时要尽量节俭,才能使每个人都普遍地使用到世界的一切。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若是不能以俭来对待,我们将渐渐剥夺子孙使用地球资源的权利。很多生物已经被人类消灭了,将来我们的子孙可能只能看图识物。我在美国念书时,去过美国康州的动物园,发现它比木栅动物园还小,而且里面竟然有鸡、鸭、猪、鹅这些家禽家畜。我觉得难以想像,但是这几种动物的围篱前,挤满了美国小孩,因为他们从小只见过切块的猪肉和鸡肉,要到动物园看,才知道真正的猪、鸡长什么模样。将来我们的子孙可能连动物园都没得看了,只能看书上的照片。

  如果懂得道家思想,不难理解环保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更进一步来看,任何东西的存在,就是要被利用。我有时候看到地上有一张白纸,都会觉得不太忍心,因为一张纸一旦被制造成为纸,就不能再变成别的东西。如果不能充分使用就丢弃,岂不是一种浪费?同样,木头可以造成桌子,任人摆放物品,也可以造成庙里的龙柱,万人仰望;万一被造成厕所的门,可能还会被踢来踢去。一块木头,可以做成不同的东西,但是一旦它被制造成某物品,就有该物品一定的用处与存在意义。如果它无法实现自己的用途,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想,就不会忍心浪费任何东西。

  “俭”也代表节制欲望,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层出不穷,是不可能接近道家的。道家的基本原则是“少私寡欲”,一个人如果多私多欲,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然后更痛苦,这是很简单的逻辑。中国有一句祝贺词叫做“金玉满堂”,这四个字就是出自于老子。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老子》第九章)“莫之能守”的意思是:没有人能守得住。一个人如果金玉满堂,所有的偷、抢、骗都会跟着来;相反,如果什么都没有,“藏天下于天下”,则天下一切都是你的。

  道家对中国后来的思想发展,特别是对诗人、词客或文学作家,影响相当深远。举例来说,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就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乃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因为它们是大自然的资源,任何人都可以分享,而且任何人都不能占有。人与人之间争夺太多,最后反而众生皆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的见解非常犀利,他对于人间的各种情况,也十分了解。

  譬如谈到说人间的灾难,老子会有什么样的观点呢?他说过一段话,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所谓的仁是指偏爱,他是说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那么什么是刍狗呢?根据庄子的说法,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人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在祭桌上要放一些刍狗,等于是陪伴在祖先旁边。

  我们要向祖先跪拜,它也放在供桌上,所以这个刍狗呢在我们祭拜的过程,备受尊崇放在祭桌上,接受人的膜拜。

  但是一旦过了这个活动之后,刍狗是用草扎成的就随便丢在地下,让别人践踏,别人把它捡回去当柴火烧。所以呢老子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万物他有荣有枯,有荣就是繁荣,枯就是枯萎。当你在发展的季节,好像上了桌面,非常的自在得意,但是一旦过了这个季节,就必须下台鞠躬,接受命运的安排。

  所以说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有一朵花春天开了,夏天让别的花,你说不行我四季都要开,那别的花怎么办?你这种生物繁荣发展,那别的生物呢?所以生物有他的生态平衡,他形成自己的食物链,不会特别喜欢哪一种,或是讨厌哪一种。

  所以老子是很有智慧的,他是一个很清楚的观察者,看到天地里面,万物都有他的季节去生长繁荣,同时时候到了,就必须枯萎,甚至最后归于幻灭。

  所以老子对于万物的这种理解不带任何感情,所以我们对于人生遇到许多自然界的情况,也尽量不要带有太复杂的感情。说我现在碰到灾难,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或是老天对我不好。这有时候是自然界的情况,没有人可以想得透他里面的问题。当然另一方面,就个人修养来说,老子另外也说过一句话,他说到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这样的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

  很多人看这句话都觉得固然有道理,但是不太容易去理解,为什么?我怎么可能没有身体呢?按老子意思是说,我之所以活得这么辛苦,到处受人的约束,必须跟人努力来配合,认真的工作,才能够养活我这个身体,为了这个身体必须委曲求全。

  所以我之所以有祸患,不都是为了这个身体吗?如果我没有这样的身体,我就没有什么祸患了,但是怎么做得到呢?他意思是说,你不要以自己的身体为意,就太在意自己的身体,你太在意说我要吃什么,我要喝什么的,我要得到什么样功名富贵?你太在意的话就必须放弃你的自主性,人格尊严都不要谈了。你就设法得到你的目的吧,让自己吃饱喝足。

  但是这是人生真正的意义吗?所以老子说这样的话,并不是说让我没有这个身体,我就不要活了,我就没有灾难了,哪里有这种事情,没有身体的话,连灾难想出现的都没有机会,那根本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西方对于自杀的问题有一个很清楚的看法,有些人说自杀是我看透了。事实上我们要说,自杀是你看错了,你不是看透了,你看错了,你以为说,这样可以化解你人生的困难,这是逃避,这不是化解,这是放弃,这完全违反人的生命要求。

  所以不管你碰到什么样的灾难,都要勇敢的活下去,但是你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身体,有什么样的享受,什么样的荣华富贵这些。所以你不要有执着,你太深的自我执着,就受制于外物,受制于其他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反的老子里面也提过,他说活在世界上很多人就因为养生养得太好了,反而丧失了生命,现在社会有所谓的富贵病,不都跟这个有关吗?所以你尽量顺其自然,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能够尽量关怀其他人,所以很多古代的哲学家,像道家他有一个特色,就是他的观点是从整体来看,我们学道家都要知道什么叫道。可以把它理解为整体,如果说整体来看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没有问题。

  老子接着说了一句话我们没有解释也知道了,叫做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就是悟道的统治者,他把老百姓当刍狗,什么意思?让老百姓自由去发展,有的兴盛,有的衰亡,就好像老百姓自己努力发展,不可能有哪一个地区的百姓,哪一个部落的百姓,一路发展,不可能的,他本身就有他的调节。

  所以在老子里面他看到整体,看到整体的话,对于各种交易,就必须容易以平常心来面对,那遇到说你个人实际的状况,不再是大自然天地,而是说你个人遭遇的话,你就要化解我执,所以他说,我为什么这一生有各种痛苦,各种患难呢?就因为太执,着认为说我一定要胜过别人,我一定不能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一定要如何,这个执着就来自于说,我这样的一种观念,我的身体我的生命,那你把这一点化解的话呢?对于任何人来往都尽量是开阔你的心胸,民胞物与,把别人都当做自己的手足,这个时候你的心思,开展的时候,痛苦烦恼也自然减少。

  所以老子,他对于灾难,他并没有直接去描述,各种灾难的情况,但是从今天所提供的两点,对于自然界,对于个人的生命,从整体来看的话,都可以得到一个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让是治国的根本。孔子认为,礼可以培养人的高雅风范,由彬彬有礼的人来治理国家,何愁不上行下效,做领导的以身作则,文明治国,百姓爱戴,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治理国家还有什么困难?‘庄敬而不懂礼就会劳倦,谨慎而不懂礼就会畏缩,勇敢而不懂礼就会惑乱,直率而不懂礼就会尖刻。孔子一生推崇礼,庄敬、谨慎、勇敢、直率,虽是美德,弄得不好就会走向反面。居于上位的君子,以身作则,善待父母及亲友,别人也不会冷漠无情了。


  不懂就问就是礼: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个水落石出,由于孔子是大学问家,别人不能理解孔子为什么要向人请教,指责他不懂礼,孔子说:“这正是礼呀!”由此孔子注入了“每事问”的新鲜内容。学问在于积累,不耻下问,每事问。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


  说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认为,工匠若要干好他的工作,必须先要磨快他的斧头、刀具等一套工具。裁缝要干好本职工作,必须把工具准备的好好的,得心应手。治理好国家,也要先利其器,即更高层次的思想品德学业之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求仁:仁在平居谦恭当中,仁在做事认真当中,仁在和人交往忠诚当中。仁,不远在天边,就在你的周围,你的眼前,就在于平平淡淡,日常生活当中。你追求仁,就从眼前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我们对于好多事情,好高鹜远,不要忘了从眼前点滴事情做起。天底下的大道理,往往在鸡毛蒜皮的小事琐事当中。


  被称为“至圣先师”,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导弟子们推崇礼、义、廉、耻。他的一生周游列国、问礼从政,政治上失意,但在整理古代文献和教育事业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一生学无常师,先后向多人求教,学问渊博,门下弟子有3000人,贤人72人。他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可供后世借鉴,如“因材施教”,“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弟子们的谈话记录,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20 03:16 , Processed in 0.04359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