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第三声

大国之殇——汉服消亡简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6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沧烟落照 于 2011-8-26 20:29 编辑
沧烟落照 发表于 2011-8-25 20:19
【转贴】    明朝 科学家 :  徐光啟

【续】     明朝 科学家 :  徐光啟

“几何” 名称的由来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有一门分科叫作 几何学, 然而却不一定知道 几何 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在我国古代, 这门数学分科并不叫几何, 而是叫作 形学。  “几何”二字,在中文里原先也不是一个数学专有名词,而是个虚词,意思是“多少”。比如三国时曹操那首著名的《短歌行》诗,有这么两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这里的 “几何” 就是多少的意思。那么,是谁首先把 “几何” 一词作为数学的专业名词来使用的, 用它来称呼这门数学分科的呢?  这是明末杰出的 科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在公余之暇,常常去拜访利玛窦,彼此慢慢熟悉了,开始建立起较深的友谊。1606年,徐光启再次请求利玛窦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利玛窦爽快地答应了。他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原本》做教材,对徐光启讲授西方的数学理论。利玛窦每两天讲授一次,徐光启总是准时到达。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徐光启完全弄懂了欧几里得这部著作的内容,深深地为它的基本理论和逻辑推理所折服,认为这些正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不足之处。于是,徐光启建议利玛窦同他合作,一起把它译成中文。开始,利玛窦对这个建议颇感犹豫,因为欧几里得的这部著作是用拉丁文写的,拉丁文和中文语法不同,词汇也很不一样,书里的许多数学专业名词在中文里都没有相应的现成词汇。要译得准确、流畅而又通俗易懂,是很不容易的。早先曾有一个姓蒋的举人同利玛窦合作试译过,就因为这个缘故而不得不半途而废。但徐光启认为只要肯下功夫,总是可以译成的。在他的一再劝说下,利玛窦也就同意了。

  从1606年的冬天开始,开始了紧张的翻译工作。先由利玛窦用中文逐字逐句地口头翻译,再由徐光启草录下来。译完一段,徐光启再字斟句酌地作一番推敲修改,然后由利玛窦对照原著进行核对。遇有译得不妥当的地方,利玛窦就把原著再仔细地讲述一遍,让徐光启重新修改,如此反复。徐光启对翻译非常认真,常常是到了深夜,利玛窦休息了,他还独自坐在灯下加工、修改译稿。有时为了确定一个译名,他不断地琢磨、推敲,不知不觉地就忙到天亮。译文里的“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等中文的名词术语,都是经过他呕心沥血的反复推敲而确定下来的。

  1607年的春天,徐光启和利玛窦译出了这部著作的前六卷。徐光启想一鼓作气,接着往下译,争取在年内译完后九卷,但利玛窦却主张先将前六卷刻印出版,听听反映再说。付印之前,徐光启又独自一人将译稿加工、润色了三遍,尽可能把译文改得准确。然后他又同利玛窦一起,共同敲定书名的翻译问题。这部著作的拉丁文原名叫《欧几里得原本》,如果直译成中文,不大象是一部数学著作。如果按照它的内容,译成《形学原本》,又显得太陈旧了。利玛窦说,中文里的“形学”,英文叫作“Geo”,它的原意是希腊的土地测量的意思,能不能在中文的词汇里找个同它发音相似、意思也相近的词。徐光启查考了十几个词组,都不理想。后来他想起了“几何”一词,觉得它与“Geo”音近意切,建议把书名译成《几何原本》,利玛窦感到很满意。1607年,《几何原本》前六卷正式出版,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成了明末从事数学工作的人的一部必读书,对发展我国的近代数学起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徐光启虽然没有能够再和利玛窦一起译出《几何原本》的后九卷,但他又陆续写了许多其他的科学著作。

    历时一年, 《几何原本》译出六卷, 刊印发行。 徐光启抚摸着此书,  感慨道  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在此后的一百年里, 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 但到那时候只怕已太晚了。

    但历史, 比他预感的更悲哀。

    明朝覆亡, 奴隶制游牧民族满清侵入中原建立清朝, 科学被打入了“冷宫”, 中国科学发展 嘎然而止

    不但书的后半部分迟迟不能翻译,  就连他已经译出的上半部分也不再发行。 科技著作成为 康熙、雍正或乾隆皇帝独享的 业余爱好

    清朝闭关锁国, 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彻底中断, 畏惧只能 “保中国 不保大清”  而严禁变法, 以致清朝沦落為中国歷史上最僵化,封闭,压迫,落后,贫穷朝代。 落后直到挨打, 晚清才兴新式学堂, 几何学才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这与徐光启发出的 “百年” 之叹, 又晚了近200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7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沧烟落照 于 2011-8-27 20:22 编辑
沧烟落照 发表于 2011-8-10 20:16
【转贴】    落后的文化 统治先进的文明   造成的后果是  毁灭性的  ! !

【转贴】
明朝 科学家 :  宋应星


  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8岁,他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 (1638~1654)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他在《序》中描写这段情况时说:“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与同人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只得“炊灯具(备)草”,日夜写书,但“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的教官)。在这个时期,他把他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刊行。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公元1661年前后) 去世。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刻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深为不满。

  宋应星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近年来,在江西省发现了宋应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野议》是一部议论时局的政论著作,对明末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且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思怜诗》包括“思美”诗十首,“怜愚”诗四十二首,反映了作者愤世忧民的感情。《论气》和《谈天》是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从这两篇的标题来看,很可能是《卮言十种》中的部分篇章。

  《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易·系辞》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天工开物这4 个字, 是用”巧夺天工”和”开物成务”两句古成语合并而成的.前一成语的意思是说, 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艺, 可以生产出胜过天然形成的精美物品;后一成语的意思是说, 如果掌握了事物的规律, 就能办成事情.那么, 这两句话合并后, 总的精神又是什么呢? 它就是: 只要丰富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 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辛勤劳动, 就能生产制造出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 其精美的程度胜过天然. 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五金》卷)。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锻》、《播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共18卷。包括当时许多,工艺部门世代相传的各种技术,并附有大量插图,注明工艺关键,具体描述生产中各种实际数据(如重量准确到钱,长度准确到寸)。

  《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做十八卷。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我国古代物理知识大部分分散体现在各种技术过程的书籍中,《天工开物》中也是如此。如在提水工具(筒车、水滩、风车)、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的吸卤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许多力学、热学等物理知识。此外,在《论气》中,宋应星深刻阐述了发声原因及波,他还指出太阳也在不断变化,"以今日之日为昨日之日,刻舟求剑之义"(《谈天》)。

  他的著作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如在“五金”卷中,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宋应星记载的用金属锌代替锌化合物(炉甘石)炼制黄铜的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而得黄铜的最早记录。

  特别是,宋应星注意从一般现象中发现本质,在自然科学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首先,在生物学方面,他在《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把我国古代科学家关于生态变异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

  在物理学方面,新发现的佚著《论气·气声》篇是论述声学的杰出篇章。宋应星通过对各种音响的具体分析,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声是气波的概念。

童年时的宋应星与其兄宋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先师于族叔宋国祚,后学于新建举人邓良知。[1]明万历四十三年(西元1615年),二十九岁的宋应星与兄长一同参加江西省乡试,二人同时中举,时人称为“奉新二宋”。后来他前后六次应试不第,感于“士子埋首四书五经,饱食终日,却不知粮米如何而来;身着丝衣,却不解蚕丝如何饲育织造”,遂不再应试,旅游大江南北,行迹遍及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新疆等地,实地考察,注重实学,从东北捕貂到南海采珠、和阗采玉。崇祯七年(1634年)任江西分宜教谕(县学教师),开始编著《天工开物》,崇祯十年(1637年)由友人涂伯聚发行。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

  崇祯十六年(1643年),前往安徽亳州就任知州,州内因战乱破坏,官员大多出走,百废待举。几经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规模,又捐资建立书院。甲申(1644年)年,亳州被李自成军包围,宋应星弃官回乡。明朝覆灭,在南明任过职,清兵南下,大哥宋应升服毒殉国,后隐居不仕。大约是康熙初年去世。

   著述多佚,1977年,国内发现了宋应星的《野议》、《谈天》、《论气》、《思怜》四部著作。

   满清入关后, 为巩固统治, 借编纂「四库全书」之名对中国古籍进行了一次集中检查、修改和销毁。 其中凡被认为对满清不利的, 进行删改或焚书。 满清编纂的「四库全书」中, 存书 : 仅仅 3475 部,79070 卷;  存目焚书 (焚书 仅存书名): 6766 部,93556 卷;  不存目焚书 (焚书 不存书名) : 更是不计其数。  《天工开物》 亦被满清认为存在 “反满” 思想而被销毁。  后来由 藏于日本的明朝原版重印刊行中国

  1964年, 德国学者蒂路, 把 《天工开物》 前4章《乃粒》、《乃服》、《彰施》及《粹精》 译成德文并加了注释, 题目是: 《宋应星著前四章》。

  1966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任以都博士将 《天工开物》 全文译成了英文, 并加了译注, 题为 《宋应星著,17世纪中国的技术书》, 在伦敦和宾夕法尼亚两地同时出版。 这是 《天工开物》 的第一个欧洲文全译本。

  宋应星的 《天工开物》 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 并受到高度评价:

         法国的儒莲把 《天工开物》 称为 “ 技术百科全书 ”,
         英国的达尔文称之为 “ 权威著作 ”。
         日本学者三枝博音称此书是 “ 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 ”,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 《天工开物》 称为 “ 中国的阿格里科拉 ” 和 “ 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写作的17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8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沧烟落照 于 2011-8-28 21:02 编辑
沧烟落照 发表于 2011-8-10 20:16
【转贴】   落后的文化 统治先进的文明   造成的后果是  毁灭性的  ! !

【续】
明朝 科学家 :  宋应星

《天工开物》


清初书籍审查制度不严的情况下 《天工开物》 尚可见到。 到乾隆设四库馆修 《四库全书》 时, 在江西进献书籍中,发现宋应星的哥哥宋应升的 《方玉堂全集》、宋应星友人陈弘绪等人的一些著作具有反清思想,提倡“华夷之辨”,因此 《四库全书》 借收书之名尽可能地销毁  《天工开物》。

乾隆借修 《四库全书》 之名 焚书后, 自此 《天工开物》 在清代彻底绝版

《天工开物》大约17世纪末年, 就传到了日本, 日本学术界对它的引用一直没有间断过,早在1771年就出版了一个汉籍和刻本,之后又刻印了多种版本。19世纪30年代,有人把它摘译成了法文之后,不同文版的摘译本便在欧洲流行开来, 对欧洲的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产生过许多重要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9年止,《天工开物》一书在全世界发行了16个版本,印刷了38次之多。 其中, 国内(包括大陆和台湾)发行11 版, 印刷17次; 日本发行了4版, 印刷20次; 欧美发行1版, 印刷1次。 这些国外的版本包括两个汉籍和刻本, 两个日文全译本, 以及两个英文本。 而 法文、 德文、 俄文、 意大利文等的摘译本尚未统计入内。 这在古代科技著作中实属罕见。

据说民国初年,有人去查《云南通志》,发现里面在说到冶炼铜矿的地方,引用了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此人想要看到这本书的全貌,于是便到北京各个大图书馆去寻找,结果一无所获;又去询问各藏书家,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本书。由此可见,在经过满清将近三百年的统治之后,《天工开物》已经彻底从中国“销声匿迹”了,连知道这本书名字的人几乎都没有。

后来这个人偶然在一个日本朋友家里现这本书的日文版,于是他又到日本图书馆去查阅,竟然发现这本书还有英、俄、德、日、法等国的翻译本,而且法国还有全译本。据说当年法国皇帝拿着这本书,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以致将它深藏于皇帝文库中。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惟独中国没有这本书。后来他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找到了《天工开物》明朝的最初原刻本,然后按照这个原刻本,《天工开物》才在中国又广为印行,重见天日了。

上述《天工开物》在中国重见天日经过是否属实有待确商,但乾隆借修《四库全书》之名毁《天工开物》实确凿无疑。


《天工开物》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 并附有123幅插图, 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1. 上篇:
         1. 乃粒:關於糧食作物的栽培技術
         2. 乃服:衣服原料的來源及加工方法
         3. 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
         4. 粹精:穀物的加工過程
         5. 作鹹:介紹六種食鹽的生產方法。
         6. 甘嗜:種植甘蔗、制糖、養蜂的方法。
   2. 中篇:
         1. 陶埏:磚、瓦、陶瓷的製作
         2. 冶鑄:金屬用品的鑄造及加工
         3. 舟車:船舶、車輛的結構、型式及製作
         4. 錘鍛:用錘鍛方法製作鐵器和銅器
         5. 燔石:石灰、煤炭等的燒製技術。
         6. 膏液:十六種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7. 殺青:造纸的五個程序: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烘乾。
   3. 下篇:
         1. 五金:金屬的開採和冶煉
         2. 佳兵:弓箭、弩、干等冷兵器,以及火藥、火砲、地雷、水雷、鳥銃和萬人敵(旋轉型火箭彈)等武器的製造方法。
         3. 丹青:墨和顏料的製作,對油煙、松菸、銀朱(硫化汞)有詳細的描述。
         4. 麹櫱:做酒的方法。
         5. 珠玉:珠寶玉石的來源,如:南海採珠,和闐採玉。

《天工开物》 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 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

《天工开物》 是世界上 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被欧洲学者称为 技术的百科全书 。 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 一直沿用到近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30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沧烟落照 于 2011-8-30 20:34 编辑
沧烟落照 发表于 2011-8-10 20:16
【转贴】     落后的文化 统治先进的文明   造成的后果是  毁灭性的  ! !

【转贴】

明朝 科学家 :  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生于世医之家。祖父为铃医。父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当地名医,曾封太医院吏目,著有《四诊发明》、《奇经八脉考》、《蕲艾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兄名果珍。李时珍14岁中秀才,三次赴武昌乡试未中,遂专志于医。李时珍博学多艺,乡试失利后,从理学家顾日岩处学过经学。上自经典,下及子史百家,靡不阅览,对理学有很深造诣。李时珍承家学,阅读医书,教授生徒,为贫民治病,多不取值。1548年,治愈富顾王朱厚之子,被聘为楚王府奉祠,掌管良医所,被荐为太医院判。

    1552年,李时珍开始搜集材料,为编著《本草纲目》作准备。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以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为蓝本,集唐、宋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药藉之不足、继承我国本草研究的传统,独辟蹊径,把本草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李时珍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达到一个新水平。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改善了古代科学方法,积累了科学研究的新经验。李时珍成功地运用了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批判继承和历史考证方法。

    观察和试验是本草药研究的基本方法。李时珍对药物采用亲自采集、仔细观察,以得其真的方法,获得很大成功。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分类使药物研究体系化,关键还是如何确立分类的标准。李时珍打破本草学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

    除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他还在陶弘景主治药分类法基础上,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药分类法,创立了药物归经分类法。

    李时珍为弄清每味药物,提出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八项任务,这八项不是每味药全有,有的五项、六项不等。实际上是对每味药既作出系统分析,又进行了全面综合,而在分析基础上,又作了高度概括和综合。

    批判继承和调查研究是李时珍研究的重要方法。他研究每味药,总是先参考诸家本草,考核诸家异同,用自己观察试验结果,加以参证:《本草经》中只载枸杞之名,未言明药用部位;《名医别录》指出根大寒,子微寒;《药性论》谓枸杞甘平、子、叶皆同,《本草衍义》说枸杞是梗皮,李时珍说:“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而气凉;根,味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气味既殊,则功用当别。此后人发前人未到之处也”。李时珍经过研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前人未到之处”,这种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研究活动中。

    李时珍躬亲实践,广泛向劳动人民学习,注意调查研究,是他又一重要研究方法。莶一药,众说纷坛,有谓似酸浆,有说为苍耳,有曰即地菘;李时珍经过广泛征询,聚诸草谛视,得出莶即猪膏母之确论,他从京师还,见车夫用旋复花治跌打损伤,遂肯定其益气续筋,补劳损之功。邻家小儿食积,偶取羊食之,归而大吐愈,李时珍因此首载此品种入本草。他从猎户口中知虎骨强志壮神之功能;从菜农处明确芸苔即油菜,从工人处学得防止采矿中毒之法,山人、渔翁、农夫、皮匠、猎户,都是他的老师,使他从调查研究中获益非浅。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一五七八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190万字,五十二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载方一万多个,附图一千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

◆ 首創科學分類法。全書將所收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穀、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每部再分類,由微至巨,由賤至貴,這可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方法。

◆ 堅持科學精神,廣泛的糾正舊書中荒誕迷信的說法。例如:服食水銀、雄黃可以成仙;蜘蛛血塗腳,可以步行水上;『草子變魚』、『馬精入地變鎖陽』等謬誤。

◆ 糾正了以往本草書中某些金石不分,魚蟲互混,品類錯置,或一物誤分為二,或二藥混為一談等諸多錯誤,在很大程度上起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 在該書新增藥品中,有不少是名不見經傳的新品,如三七、鎖陽、樟腦、半邊蓮、土茯苓等等,經作者和其他醫家臨床驗證後,首次收進本草書中,為中國的藥物學開創了新的藥源。

《本草綱目》 綜合了 植物學、 動物學、 礦物學、 化學、 天文學、 氣象學、 解剖學、 生理學、 人類學 等許多領域的科學知識。 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生物學家 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一書中,稱它是 『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沧烟落照 于 2011-9-1 20:31 编辑
沧烟落照 发表于 2011-8-10 20:16
【转贴】   落后的文化 统治先进的文明   造成的后果是  毁灭性的  ! !

【续】
明朝 科学家 :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 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面对浩瀚的本草宝库,如何驾驭、操纵它便成为最关键的问题。可以说这是李时珍最大的贡献之一。他不仅解决了药物的方式、检索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植物分类学方面的新见解,以及可贵的生物进化发展思想。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尤其是“发明”这项,主要是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李时珍将一千多种植物,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类物质向上归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为纲),部下又分成30类(如草部9类、木部6类、菜、果部各7类、谷5类是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种。他不仅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李时珍采用以纲挈目的方法,将《本草经》以下历代本草的各种药物资料,重新进行剖析整理,同时还记载了与临床关系十分密切的许多内容。此外,《本草纲目》中收载各类附方11096首,涉及临床各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其中2900多首为旧方,其余皆为新方。并附有一千一百余幅药物形态图。
  
 《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五大洲。

    早在1951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即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象屹立在莫斯科大学的长廊上。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沧烟落照 于 2011-9-2 20:23 编辑
沧烟落照 发表于 2011-9-2 20:11
找了半天,  帖子终于找到了。

原来的帖子标题是鲜红颜色的, 一下子就可找到
低生育率重老龄化将是中国无休止的灾难

现在却被人涂改成这样,  要半天才能找到
低生育率重老龄化将是中国无休止的灾难

不知道那一位版主 :
能否说明一下帖子标题颜色 被涂改 的原因 ???


这里帖子现在的标题颜色
大国之殇——汉服消亡简史

会不会有一天帖子标题颜色 也会 被涂改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3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沧烟落照 于 2011-9-3 21:04 编辑
沧烟落照 发表于 2011-8-10 20:16
【转贴】     落后的文化 统治先进的文明   造成的后果是  毁灭性的  ! !


明朝 科学家 :  徐霞客


  徐霞客 (公元1586~1641年),中国 17 世纪 杰出的 旅行家和 地理学家。 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 从小就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 他喜欢读地理、 历史和游历探险方面的书。 徐霞客在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 便埋头专心攻读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学著作。 博览群书, 少年即立下了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的旅行大志。

  从22岁起, 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 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徐霞客纵游举国南北, 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 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 在云南得病,双足不能行走,仍坚持编写 《游记》 和 《山志》,  由当地知府用轿子送返江苏江阴。 去世前託其外甥 季梦良整理原稿, 季梦良、王忠纫将游记手稿编辑成书。

     明朝覆亡,  满清為了在外观文化上 防汉 制汉,   强逼汉族男子全部要 “剃髮易服”,   剃满人光头,   留满人 “金钱鼠尾” 辫子  ( 光头仅留大小如金钱, 粗细如鼠尾 ),   必需穿满人服装。  但遭到汉人的 强烈起义反抗。  满清进攻江阴时, 季梦良帮助守江阴城, 江阴城破后, 清军血腥 屠城, 季梦良全家被杀, 徐霞客留下的游记二百四十多万字之手稿 大部分也被焚於兵火

    后来 季会明、徐李寄收集残存的抄本编辑成 《徐霞客游记》 书四十多万字。 徐霞客纵游举国南北,所到之处,探幽寻秘,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  内容包括他所到之处的 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农业、矿业、手工业、交通运输、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具有很高的 科学和 文学价值。

(1) 徐霞客对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 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 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 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 他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 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具体记载。 并初步论述其成因, 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 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 他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

(2) 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 如否定自《尚书·禹贡》以来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导江”旧说, 肯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源。 正确指出河岸弯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处冲刷侵蚀厉害, 河床坡度与侵蚀力的大小成正比等问题。 对喷泉的发生和潜流作用的形成, 也有科学的解释。

(3) 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 明确提出了 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

(4) 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 科学地记录与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质地及成因; 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在中国也是最早的; 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 包括各地的经济、交通、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和风土文物等, 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记述。

  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 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 欧洲人中, 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 时间是公元1774年; 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 时间是公元1858年, 都比徐霞客晚了一二百年以上。  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4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沧烟落照 于 2011-9-4 20:28 编辑
沧烟落照 发表于 2011-8-10 20:16
【转贴】     落后的文化 统治先进的文明   造成的后果是  毁灭性的  ! !

明朝 科学家 :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年), 明末一位杰出的 思想家、 哲学家、 科学家。

    方以智幼禀异慧,博览群书。出身士大夫家庭,曾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河北、京师等地。  见名山大川, 并阅西洋之书, 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

    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他坚贞不屈,清将为其正义所动,听任其出家。获释后,他出家为僧,改名弘智。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康熙十年(1671年)冬,方以智为他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因疽发卒于舟中。

    方以智酷爱自然科学知识,自幼塾中诵读之余,即好穷物理,曾谓“不肖以智,有穷理极物之僻。”(《物理小识》卷五)明清之季,西学东渐,方以智一面秉承家教,以《易》学传世,一面又广泛接触传教士,有西洋传教士毕方济与汤若望,从他们那里了解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从而更加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学识。在哲学和科学两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清史稿》本传说 “以智生有异秉,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

    他在许多领域都有自己独到见解。例如,在学术分类问题上,他把学术分为三类,说:“考测天地之家,象数、律历、音声、医药之说,皆质之通者也,皆物理也。专言治教,则宰理也。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通雅·文章薪火》)在这三种学术中,他讲得比较多的是通几与质测。所谓通几,是对事物发生根本原因的探讨,而质测则要求脚踏实地考察事物变化原因,按特性予以整理分类,总结验证已知规律,预测未来发展变化。显然,通几与质测是从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着眼对学术活动所做的分类。在中国,这种分类是方以智的独创。

    在天文学方面,方以智结合中国传统的天文学和当时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天文学,讨论了地心学说、九重天说、黄赤道、岁差、星宿、日月食、历法等天文学问题。对于西方天文学知识,他非常重视,经常追踪西方天文学最新进展,例如他在讨论天体运动轨道问题时,就曾根据西方用望远镜观天发现金星有周相变化的事实,提出了金星、水星绕太阳运行的正确猜测。

    方以智接受西方科技知识,并非盲从,而是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消化。例如他对于西方地圆说,就是首先考察了地圆说赖以成立的观测证据,然后才加以接受的。对于传教士的错误说法,他则予以批驳。例如传教士曾说,太阳半径为地球半径的160多倍,而太阳距地球只有1600多万里,方以智指出这是错误的,因为据此计算(定地球圆周长约9万里),太阳的直径就将近有日地距离的三分之一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他运用自己的“光肥影瘦”理论,对这一问题做了解释,指出人目所见的太阳圆面比实际发光体要大,因此按几何方法进行的测量并不准确。他的这一理论后来被《历象考成》的作者所接受。

    在物理学方面,方以智更有诸多创见。他从气一元论自然观出发,提出一种朴素的光波动学说,方以智认为,光的产生是由于气受到激发的缘故。由于气弥漫分布于所有空间,彼此间无任何空隙,被激发的气必然要与周围静止的气发生相互作用,“摩荡嘘吸”,将激发传递出去,这就形成了光的传播。由此,方以智所描述的是一种朴素的光波动学说。为了与近代光的电磁波动说相区别,可以称之为气光波动说。

    另外,他对于光的反射和折射,对于声音的发生、传播、反射、隔音效应,对于色散,对于炼焦、比重、磁效应等诸多问题的记述,都是领先于同时代人的。

    在生物医学方面,方以智也有诸多值得一提之处。他在其《物理小识》一书中,记述有大量动植物的生态学内容和栽培、管理等知识。他引述了传教士“脑主思维” 之说,介绍了他们关于人体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识,但剔除了传教士所说的“全能的上帝创造世界”之类的内容。他自己对于传统医学也素有研究,撰有多种医学著作。遗憾的是这些著作传世不多,我们难以窥其全貌。

    方以智一生著述很多,计有一百余种。 其中最为流行的是 《通雅》 和 《物理小识》, 前者是综合性的名词汇编书,后者是一部笔记, 他的科学见解主要集中在这部书中。 他的后期代表作是 《药地炮庄》 和 《东西均》,均为哲学著作,书中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哲学命题。他的著作中另外比较重要的还有 《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一贯问答》、《切韵源流》、《流寓草》、《周易图象几表》、《性故》、《学易纲宗》、《诸子燔痏》、《四韵定本》、《内经经络》、《医学会通》等。 现存共二十余种。

    方以智被誉为百科全书式大学者。 是明末一位十分杰出的 思想家、 哲学家、 科学家。 有 “明季四公子” 之称, 也是明末 "四大思想家" 之一,  还是反清复明 天地会的创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6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沧烟落照 于 2011-9-6 20:30 编辑
沧烟落照 发表于 2011-8-10 20:16
【转贴】   落后的文化 统治先进的文明   造成的后果是  毁灭性的  ! !

明朝 科学家 :  李之藻


     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号我存,浙江杭州人。是明代著名的 科学家,译著家、天文学家。

     1601年,利玛窦进入北京就带来了西方天文、历算等科技上的新知识。他率先与利玛窦接触交往。拜访时见到利玛窦制成《山海舆地全图》,为了让世界地图广为人知,他决心重刻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全图》。利玛窦又在新图上添加了一些新的提高,注解和说明等。1602年,改名为 《坤舆万国全图》 刊行,分赠给亲戚朋友,不少人闻讯前来索取,供不应求。不仅流传中国各地,还远传国外,现藏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英国伦敦皇家地理学会和罗马梵蒂冈图书馆的 《坤舆万国全图》, 都是李之藻刻印的版本。

     万历三十五年(1607),与利玛窦同译 《浑盖通宪图说》 2卷,次年(1608)又译成 《圜容较义》 1卷。与利玛窦再同译 《同文算指》 11卷,至四十一年(1613)译成,计分前编2卷、通编8卷、别编1卷,与徐光启译 《几何原本》 同为中国编译西方数学最早的重要著作,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天启间(1621—1627),与葡萄牙人傅汛际合译亚里斯多德名著 《寰有铨》 6卷、 《名理探》 10卷。 《名理探》 为逻辑学在我国最初之译本。 此外尚有译著 《经天盖》、《简平仪说》(熊三拔著)、 《坤舆万国全图》、 《天文初函》 等10余部,撰有关于数学、历算等的序、跋、奏、疏30余篇,对介绍西方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李之藻与利玛竇编译 《实用算术概论》、《算法统宗》、《同文算指》 於1614年刻印成书。该书有系统地介绍西方的数算方法,亦加入中国传统的数学作為补充资料。翻译介绍了大量西方几何知识,一、通过撰写 《浑盖通宪图说》 给国人介绍了西方画法几何知识, 二、通过翻译 《圜容较义》 给国人介绍了部分 《数学汇编》 中的几何知识和《几何原本》 后九卷的内容, 三、借撰写“勾股测望图说”和翻译 《同文算指》 给国人介绍了西方实用几何知识, 四、通过参与历法编订帮助传教士给国人介绍了西方立体几何知识。因此他的工作完全可以与徐光启在这方面的工作媲美。

      当时西方的天文学,特别是在推测日食,月食和制订历法方面,已比我国先进。在数学领域里,西方的几何,三角和测量术等都比我国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当时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天文学理论和各种天文仪器。李之藻接触到传教士带来的这些新学说和新仪器后,喜出望外,立即以极大精力投入学习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浑盖通宪图说》是李之藻编撰的我国第一部介绍西方近代天文学的著作,此书的出版推动了17世纪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与此同时,李之藻还和传教士一起制造天文学仪器,如各种日晷等。

      李之藻除了率先研究和介绍西方天文学外,还多次上书朝廷,催促尽快修历,并亲身参与明末的修历工作。崇祯二年(1629)五月的一次日食,钦天监按明传统的回回历推算再度失误,而徐光启采用西洋历法所作的预测却准确无误。朝廷上下议论纷纷,礼部再次上疏,呈请下令修历,并极力推荐徐光启和李之藻当此重任。崇祯皇帝终于决心修历,命徐光启主持其事,命李之藻辅助徐光启。他此时正患血疾抱病就任。与徐光启及传教士罗雅谷等一起投入工作。可惜不到半年,因病逝世。此后在多名传教士的参与下,徐光启等人经过数年的辛勤劳作,终于修成《崇祯历书》。

      李之藻一生翻译并刊印了许多科技书籍,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共计多达三、四十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寰有诠》、《名理探》、《圣水纪言》等。

      李之藻还热心于出版他人著作。以1628年刻印的 《天学初函》 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此书辑录了利玛窦,徐光启,庞迪我、熊三拔、艾儒略、阳玛诺等人以及他自己的著作和译文共二十种。大多为著名传教士的重要著作,该书合成两编:一為理编,一為器编;每编收书十种,共二十种。理编所收十种,為讨论天主教理、叙述西洋学术概要,及介绍世界地理;器编所收十种,為论数学天文水利各科的译书。在明末广为流传。同时又整理出版了徐光启翻译的 《几何原本》 前六卷、《测量法义》 和 《勾股义》 等。

      李之藻热心传教和传播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精神,至今仍为人所称道。他与耶稣会士相见时,首先关心的便是有何新书可读,有何书可译。自1583至1600年,耶稣会士编著付印的近五十种著述,不但数量可观,而且质量很高,例如,他与教士傅汛际合译 《名理探》 一书,历时五载。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被后人誉为 “其文雄劲,明世罕观”, “其文汪泽浩瀚,才气四溢”。

      在利玛窦和金尼阁送罗马教廷的文书中,都不只一次提到他。成为16-17世纪东、西两大文明之间的联系,为我国引进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先驱之一, 与徐光啟齐名,为明朝著名的 科学家, 译著家、 天文学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8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沧烟落照 于 2011-9-8 21:17 编辑
沧烟落照 发表于 2011-8-10 20:16
【转贴】    落后的文化 统治先进的文明   造成的后果是  毁灭性的  ! !

【转贴】
明朝 科学家 :   朱载堉


    朱载堉 (1536-1610), 字伯勤,号句曲山人,年青时自号 “狂生”、 “山阳酒狂仙客”, 又称 “端靖世子”。 明代著名乐律学家, 音乐家、 天文历法学家, 数学家。

   郑王封地在怀庆府,即今河南省沁阳县。传到郑康王的时候,康王无子又无侄,嫡长这一支已绝嗣,郑王这个爵位便由旁支来继承。本来盟津王最有资格继承这个郑王的爵位,但盟津王因为被诬告不孝等罪名被废为庶人,从而丧失了王位的继承权,这样郑王才由朱载堉的祖父来继承。后来盟津王的冤屈虽然得到昭雪,但郑王的爵位已经由朱载堉这一支系继承。盟津王这一支系为了夺得郑王的爵位,诬告朱载堉的父亲叛逆,嘉靖皇帝轻信了这种流言,把他的父亲囚禁在安徽凤阳的宫城内。朱载堉在宫城外自己造了一间小土屋,以便就近照应父亲,过了十九年。

    朱载堉的父亲死后,早在11岁时便被封为郑世子的朱载堉最有资格继承王位,但朱载堉认为郑王的爵位本来是盟津王这一支系的,便上书请求让出郑王的爵位给曾与当年诬告朱厚烷有叛逆罪,致使其在高墙内被禁锢 19 年之久的祸魁祐橏的孙子。接连上书 七次最终获得皇帝的同意。 以德报怨的行为在朝野引起巨大震动, 赢得世人对他的交口赞叹, 把他称为 “天潢中之异人”。

   朱载堉让爵后,迁居到怀庆府城外,自称道人,仍“务益著书”。万历 三十九年(1611 年)逝世,享年 76 岁,葬于九峰山之原,谥号端清。

  朱载堉品德高尚,读书刻苦,涉猎广泛,在 音乐、 天文、 数学 等方面都做出了 巨大的贡献, 其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就是朱载堉创建了十二平均律, 并在数学上找到了解决它的方法。

  明人演琵琶记图将纯八度分成十二个均等的部分的音律叫做十二平均律,它的最大好处是转调方便。十二平均律早在古代希腊时便有人提出了,但并未加以科学的计算。在十二平均律中,其中每一个部分就是一个半音,每个半音的距离是相等的,半音是十二平均律组织中最小的音高距离。两音间的距离等于两个半音的叫做全音。八度内包括有十二个半音,也就是六个全音。在音列的基本音级中,除了E到F、B到C是半音外,其余相邻两音间的距离都是全音。当然,朱载堉是通过自己的实验摸索发现了十二平均律,朱载堉称它为 “新法密率”。 直到今天, 关于十二平均律,我们还是只要照抄朱载堉的计算结果就可以拿来用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计算工作,朱载堉是通过算盘来完成的。 计算过程中有很多是 25 位以上数字之间的运算, 我们现在的袖珍计算器一般最多只能运算十位数,可知朱载堉所付出劳动的艰巨。

  欧洲对十二平均律最早作出数理阐述是荷兰数学家、工程师斯蒂文。斯蒂文在1585~1605年的某一年完成解等比数列的同时,也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数学解。这在时间上比朱载堉晚几年至几十年。专门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在仍无确切的传播证据的前提下,仍然倾向于推定欧洲后来的发展是受其影响, 认为斯蒂文在仿造中国帆车的同时,也得知了朱载堉有关的音律理论。李约瑟论述: “平心而论,虽然传播的 证据尚付阙如,  近三个世纪里的 欧洲和 近代的音乐  完全可能是受到中国这一篇 数学杰作的强大影响。”

   十二平均律,这一如此巨大地影响了当代音乐艺术的数理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上,故朱载堉被李约瑟评说: “朱载堉虽然远离欧洲,但他同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评价: “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朱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   著名的律学专家黄翔鹏说: “十二平均律不是一个单项的科研成果,而是涉及古代 计量科学、 数学、 物理学中的 音乐声学, 纵贯中国乐律学史, 旁及天文历算并密切相关于音乐艺术实践的、博大精深的成果。”

    朱载堉自幼喜欢 音律、 数学,《明史》本传说他 “笃学有至性”。在“席藁独处”期间,他潜心著述;在恢复了王子身份以后,他仍然以学问为主,务益著书,从而为后人留下丰富的著作,嘉靖二十九(1560年) 他著《瑟谱》,万历九年(1581年),他完成《律历融通》等书;万历十二年(1584年),又完成《律学新说》。万历二十三年,载堉“上历算岁差之法,及所著乐律书,考辨详确,识者称之。”(《明史·诸王列传》)这里提到的“乐律书”,即《律学新说》,而“历算岁差之法”则包括《律历融通》四卷、《圣寿万年历》二卷、《万年历备考》三卷、《音义》一卷。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载堉献其新近完成的《律吕精义》一书(包括内篇、外篇)。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著成《算学新书》;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上《操缦古乐谱》等著作。此外,尚有不明撰述年月的《乐学新说》、《灵星小舞谱》、《旋宫合乐谱》、《六代小舞谱》、《小舞乡乐谱》、《二佾缀兆图》、《嘉量算经》、《圆方句股图解》、《律吕质疑辨惑》等。上述著作,大部分都收入他的《乐律全书》中。

    他发明了 累黍定尺法, 精确地计算出 北京的地理位置与 地磁偏角, 还精确计算出 回归年的长度值和 水银的比重, 其精确度几乎与现在国际通用值相同。

    在算学上,他首创利用珠算进行开平方,研究出了数列等式,在世界上最早解答了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末项和项数,解决了不同进位制的小数换算,其中某些演算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朱载堉早年跟随何塘学习 天文、 算术。 注重实践和实验,刻苦求真。他把多部算盘连接起来使用,在横跨81档的特大算盘上进行开平方、开立方计算,得出了求解等比数列,提出了“异径管说”,创造了用于校正律管(即用于定律的标准器)管口的方法— “异径管律”。 十九世纪末,一位叫马容的欧洲音光家对朱载堉设计的异径管律进行测试后也惊叹不已: “中国乐律比我们更进步了,我们在这方面都还没讲到....”。

    在天文学上,万历九年他完成了历学著作 《律历融通》。之后,他又在总结前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两部新历 《黄钟历》 和 《圣寿万年历》。

   朱载堉还首创 “舞学”,绘制了大量舞谱和舞图。他改编了《豆叶黄》、《金字经》等歌舞音乐作品,编订了《乐舞全谱》,记有朱载堉自己编制的舞谱,大都是古代雅乐舞蹈,就其完整性来说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舞谱,共有六个种类:一、人舞谱;二、六代小舞谱;三、灵星小舞谱;四、灵星祠雅乐天下太平字舞缀兆之图;五、二佾缀兆图;六、小舞乡乐谱。

   前五种乐舞有舞姿或队形图,《小舞乡乐谱》则仅用文字说明舞蹈动作,并配有歌词、律吕、打击乐谱。他所绘制的舞谱是人物动作,极为详细,按图的动作、造型连接起来就是整个舞蹈。他在舞谱编制的组合中,将乐谱、舞姿、进退、调式等等详细配合融为一体,是一份综合性的“总谱”,这种编制舞谱的方法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经过多年研究,他先后写出 《瑟谱》、《乐律全书》、《律学新说》、《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辩惑》 等一系列音乐理论著作。其中 《律学新说》 是一部不朽的音乐著作,影响最大。

    但当他在71岁时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献给朝廷时,却 “恨无知音赏”, 朝廷保守于传统五音的 “三分损益律” 律学理论,认为此说荒谬绝伦。 被朝廷束之高阁未受重视。 以致其名声被埋没, 幸运的是到了现代,他的音乐理论地位终于 出口转“内销”, 国人越来越多地认识了这位 明代音乐与 数学奇人, 亦给于这位伟大学者应有科学地位, 是晚了一些, 但总算是亡羊补牢, 以告慰朱载堉 这位中国明代著名的 乐律学家, 音乐家、 天文历法学家, 数学家 于地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3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沧烟落照 于 2011-9-23 20:36 编辑
沧烟落照 发表于 2011-8-10 20:16
【转贴】   落后的文化 统治先进的文明   造成的后果是  毁灭性的  ! !

【转贴】

明朝 科学家 :   王徵


     王徵 是我国明朝末一位很有成就的 科学家、翻译家和 出版家,被誉称为 中国“第一位机械工程学家”。

     王徵字良甫,号葵心,又号了一道人,了一子、支离叟,陕西泾阳县王家村人。天启、崇祯年间,任直隶广平府推官、南直隶扬州府推官及山东按察司佥事等职。从政后留心经世致用之学,后以经算教授乡里,致力于传授西方学术,为最早的陕籍天主教徒之一。对传播西方科学、促进文化交流卓有贡献,历史学家邵力子把他和徐光启并称为南徐 北王

     王徵父亲是个擅长数学的私塾先生,舅父通晓兵法,善制器械,他父亲在乡里教授经算,著有《算数歌诀》和《浒北山翁训子歌》各一卷,是家乡经算专家。他舅舅曾任河东都运司,对机械、经算颇有研究。这对他后来热衷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和从事发明创造, 受到他父亲和他舅舅的影响直接影响。

     王徵七岁时随舅舅开始读书,还尽得舅师机械方面所学。王徵二十四岁中举人,但直到五十二岁时才登进士。自万历四十二年(1614)与西方传教士接触日渐密切,学习掌握了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位重要的学者。天启六年(1626) 协助法国传教士金尼阁神父完成 《西儒耳目资》 一书的写作,这是我国第一部用罗马字注音的语言学专著。

     天启七年由传教士邓玉函口授,王徵译绘的 《远西奇器图说》 是我国第一部介绍 近代欧洲机械工程学、 物理学方面的专著。 它的翻译和发表充实了 我国古代机械工程学、 物理学的内容。 它不仅介绍了当时 先进的科学知识, 也给我国古代在这方面的 发明创造以第一次理论上的说明。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金尼阁、邓玉函等22位耶稣会士来华,带来7000余部书,其中有部分书籍记载有当时先进的科技知识。 王徵译绘的 《远西奇器图说》 正是源于此次带来的三部书,它们是:当时欧洲最新出版的荷兰数学家、工程学家斯蒂芬(1548--1630)的著作 《数学通论》 (1608);德国矿冶学家乔治.鲍尔(1494--1555)的划时代巨著 《矿冶全书》(1556);  意大利工程技术家拉梅理所著 《论各种工艺机械》。

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王徵至北京,当时教士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在北京修改历法,他便朝夕向他们请益。有天,王徵提起以前他看到艾儒略的《职方外记》所记的机械,他们三人便把带来的有关机械的书籍给王徵看,王徵十分欣跃,但自己的拉丁文能力有限,不能完全看懂,乃邀邓玉函一同翻译,邓氏本是医药专家,机械工程不是他的专长,但因王徵再三请求,便答应了。王徵此时虽已五十多岁,但天资聪明,数学是他的家学,机械更是他从小便感兴趣的事,於是由邓玉函口授,王徵笔述并编图,共同写成一部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天启二年刊於北京。

     《远西奇器图说录》 後人简称 《奇器图说》, 是中国第一部有计画有条理的机器工程书。共计三卷,第一卷绪论和重解;绪论说明机械工程的性质和应用;重解叙述重、重心和比重 等各种力学原理。第二卷器解,叙述各种机器的构造及应用;如天秤,等子、槓杆、滑车、轮盘、斜面……等各色力学器械。第三卷为各机器的实际应用, 绘有54幅机械样图并附有解说。王徵译此书时,以有益於民生日用,国家兴作者为优先,他说:「非切民生日用者不录,录其最切要者。费工过钜不录,录其最简便者,一器有多种不能尽录,录其最精妙者。」书成之後有位朋友跟他说:「吾子响刻西儒耳目资,犹可谓文人学士所不废也。今兹所录,特工匠技艺流耳,君子不器,子何敝敝焉於斯?」。王徵回答:「学原不问精麤,总期有济於世;人亦不问东西,总期不违於天,兹所录者,虽属技艺末务,而实有益於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 这是 王徵译 《奇器图说》 的理由,可见他把国计民生看成第一等重要的事。

      王徵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对知识较强的理解力, 发明创造出许多新颖、 实用的机械, 并将这些机械绘制成 《诸器图说》 一卷流传于世。 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用具, 例如有由低向高处饮水的 "虹吸"; 灌溉农田的 "鹤引"; 以风力带动磨盘的 "风 "; 报时机器 "轮壶",  采用西洋自鸣钟的原理而加以变通, 如自行车与自转磨, 有的是根据中国旧法加以改良,如连弩 等等。

     《诸器图说》 的内容为

一、引水之器 1.虹吸  2.鹤饮
二、转磑之器 1.轮激-用水力  2.风动-用风力  3.自转-用重力
三、自行车
四、轮壼
五、代耕
六、连弩

      王徵 这两本书奠定我国 近代机器工程学之基础, 我国今天工学所用的 译名大都溯源於这两部书。 因此王徵 被称为中国 “第一位机械工程学家”

      公元1640年,即明朝崇祯十三年,王徵时年七十岁,完成 《额辣济亚牖造诸器图说自记》, 此书实为继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 与 《诸器图说》 之后的第三部机械工程学著作。 对他的 《新制诸器图说》 补充, 新增加了二十四种机器:  “天球自转,地堑自收,……水轮自汲、水漏自升、火船自去、火雷自轰、风轮转重、风车行远、云梯直上、云梯斜飞、气足发矢、……、自转常磨、自行兵车、活台架炮、活钳擒钟、……神威惊敌”.  在王徵写的其他著作中还收录一些其他发明的机器, 如运重机器, 活动地平, 生火机, 西洋神器测量定表, 活闸自动开闭及常闸上下转移之器, 榨油活机, 螺丝转梯等等。

      他还著有 《两理略》 《学庸义解》、《历代发蒙》、《兵约》,《西儒书》、《圣经直解》、《西书释译》等。并编撰有《周易参同契注》、《百字牌》、《辨道篇》、《元真人传》、《下学》、《了心丹》 等道教书籍.

      明末关中等地寇盗如毛,三原县令张缙彦与王徵策划做了 连弩活机、自行车、自飞炮..... 等来共同抵抗盗匪。公元 1643年, 李自成攻陷西安, 请王徵做官。 王徵手题墓门之石, 按剑等候来使, 欲拒绝不成就自杀明志。不久,崇祯皇帝自杀。王徵绝食七日而死。  死后,  因一生操守,  被称为端节先生。

      2008年12月, 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组建的伙伴小组, 通过七年的研究,出版了 《传播与会通——〈奇器图说〉研究与校注》 一书。 从1626年, 王徵与邓玉函合作译著 《奇器图说》 开始, 跨越数百年的时光, 中德两国学者, 再一次携起手来, 继续着明末的科学技术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4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沧烟落照 于 2011-9-24 21:02 编辑
沧烟落照 发表于 2011-8-10 20:16
【转贴】   落后的文化 统治先进的文明   造成的后果是  毁灭性的  ! !


【转贴】

明朝 科学家 :   程大位


程大位 (1553—1606)  明代一位杰出的 数学家。   

程大位字汝思,号宾渠,休宁率口(今屯溪)人, 自幼聪敏好学, 尤喜数学。 少时随父外出经商, 遨游吴楚, 博访闻人达士, 遇有 “耆通数学者,辄造访问难, 孜孜不倦。  程大位在商务往来中,有感于传统筹码计数法的不便,决心编撰一部简明实用的数学书以助世人之用。 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不惜重金购求遗书。

四十岁时,倦于外游,便弃商归故里,认真钻研古籍,撷取名家之长,历经二十年,于明万历壬辰年(1592)写就巨著《直至算法统宗》十七卷。其后六年,又对该书删繁就简,写成《算法纂要》四卷,成为后世民间算家最基本的读本。《直至算法统综》详述了传统的珠算规则,确立了算盘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诀,搜集了古代流传的595道数学难题并记载了解决方法,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是由其他数学著作如刘仕隆所著《九章通明算法》(公元1424年)和吴敬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公元1450年)等书中摘取出来的。《直至算法统宗》的编成及其广泛流传,标志着由筹算到珠算这一转变的完成。从这时起,珠算就成了主要的计算工具.

程大位的另一发明是“丈量步车”,世界第一卷尺是他于1578年左右发明的,他当时把它称作“丈量步车”,以竹篾制作,类似今天的皮尺,上标长度单位,相对木尺是重大革新。在程大位编著的《算法统宗》第三卷中有完整的零件图、总装图、设计说明和改型说明等全套书面资料,他在设计说明中说,他的创意来自木工使用的墨斗。程大位因此被誉为“卷尺之父”。

在中国古代数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直至算法统宗》是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从流传的长久、广泛和深入来讲,那是任何其他数学著作不能与它相比的。程家的后代子孙在《直至算法统宗》新刻本的序言中写道:自《算法统宗》一书于明万历壬辰(公元1592年)问世以后,“风行宇内,近今盖己百有数十余年。海内握算持筹之士,莫不家藏一编,若业制举者(考科举的人)之于四子书、五经义,翁然奉以为宗。” 并不是故作吹嘘之辞。

《直至算法统宗》全书共17卷,万历二十年(1592)刻印。在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过程中﹐《算法统宗》是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明代数学的突出成就是珠算的完善与普及。程大位著《算法统宗》是明代数学水平的代表。程大位之前的珠算书,今传仅有几种,均非系统的数学著作。《算法统宗》以《九章算术》的体例、系统的珠算知识对明末乃至清代的珠算普及与传统数学的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

明末思想家徐光启曾指出,明代数学落后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名理之儒土苴天下之实事”,另一个是“妖妄之术谬言数有神理。”程大位作为数学家,却与哪些“名理之儒”的观点不同,他十分重视实事,重视数学的应用。他的《算法统宗》之,所以能“风行宇内”,使 “海内握算持筹之士,莫不家藏一编”,是与它的实用性分不开的。《算法统宗》流传极为广泛和长久,对中国在民间普及珠算起了很大的作用。堪称中国16—17世纪数学领域集大成的著作。

这两部巨著是我国古代最完善的珠算经典之作,开创了珠算计数的新纪元,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1592—1596年留学中国)将其译成日文,开日本“和算”之先河。清代前期,该书又传入朝鲜、东南亚和欧洲,成为东方古代数学的名著。

程大位在所著的 《直至算法统宗》 里由一道 “荡秋千” 的问题

“平地秋千未起,踏板一尺立地,送行二步与人齐,五尺人高曾记;仕女佳人争蹴,终朝笑语欢嬉,良工高士素好奇,算出索长有几?” 意思告诉我们:当秋千静止在地上时,秋千的踏板离地的距离为一尺,将秋千的踏板往前推两步,这里的每一步合五尺,秋千的踏板与人一样高,这个人的身高为五尺,当然这是秋千的绳索是呈直线状态,要求这个秋千的绳索有多长?  要解决这个古诗中的问题, 我们可以先画出图形, 再运用勾股定理求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7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沧烟落照 于 2011-10-7 20:33 编辑
沧烟落照 发表于 2011-8-10 20:16
【转贴】   落后的文化 统治先进的文明   造成的后果是  毁灭性的  ! !


【转贴】

明朝 数学家 :   王文素


王文素, 是明朝一位十分杰出很有成就的数学家。

王文素 字尚彬, 山西汾州(今汾阳市)人, 约生于1465年于中小商人家庭。自幼颖悟,涉猎书史,诸子百家,无所不知。于明朝成化年间随父王林到河北饶阳经商,受所处社会及家庭影响,从小练打算盘,对算法产生浓厚兴趣,并广泛收集宋代杨辉、元代朱世杰、明代杜文高、夏源泽等名家的算书,留心通证,精心钻研。

王文素对数学研究矢志不移,用30年时间“历将诸籍所载题术,逐一测深探远,细论研推,其所当者述之,误者改之,繁者删之,缺者补之,乱者理之,断者续之。复增乘除图草,定位式样,开方演段,捷径成术,编为拙歌,注以俗解”。以“吹开毛孔寻疵病,使碎心机觅本流”的认真精神,新集通证,正本清源,

到明正德八年(1513),年近半百的王文素撰成 《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10本30卷。此后又经过 10余年的反复研证、弃实、提高。 到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已60的王文素倾其毕生心血著成12本42卷300多诀,1200多问和12卷词诗形式的300余问,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的应用数学巨著 《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以一生之精力,完成了这一数学巨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算学宝鉴》 从39卷至42卷,以4万言的篇幅,共载10首算法歌诀、34问、45术、52草,研究了一元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内容详实可贵,也是代表该书数学水平的精华所在。这充分说明一元高次方程解法及天元术、四元术在明朝并未失传。王文素在一元高次方程数值解法中所用名词术语、演算程序,基本上与宋元数学一致,并有所发展和创新。

《算学宝鉴》 题术中有“古法”、“古法草”、“古代术”等汉唐宋元时的方法,而“解”、“证”、“通证”、 “新征”等则是王文素自己的方法与思想,故敢在全书前冠以“通证”字样。王文素对前人的成果不是盲目的承接,而是批判地继承,在此基础上,又集新题新法,有很多创新和发展,既有精深的算法,又重视实际运用,是中国数学史上难得的一部由浅入深的一整套完整有序的数学教材。

《算学宝鉴》 中对研究数字排列组合的纵横图(现也称为幻方)的研究,如连环图、缨络图、三同六变图等等,其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宋朝杨辉、明朝程大位,甚至在直至清朝,我们所知的中国古典数学书中也是独一无二的,亦可称中国算史之最;该书立体插图采用现代轴测图法中常用的正等测图法,使三轴的轴间角两两成 120度,是在中国算书插图中最早采用这一先进方法的著作;该书中加、减、乘、除、开方等由简单到复杂的运算,均是用珠算完成的,或者说很多运算方法、步骤、口诀都是专为珠算编的,被珠算专家称为中国第一部珠算书。

《算学宝鉴》 是一部应用数学书,书中例题均取材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除古题原题照搬外,书中对当时社会商品流通中米、麦、棉、马、牛、羊、鸡、绫、罗、麻、绢、人参、红花等等价格资料应有尽有,船费、脚银、军饷、税种、税率等经济史料不胜枚举,书中还有“假令秦至燕二千八百八十里”的路途的较精确的距离等资料,与今相差无几。可以说, 《算学宝鉴》 对当时社会商业、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记实,是我们了解、透视明代社会的一本极珍贵的史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开高次方程中,王文素介绍的算法算理严谨,程序承接巧妙,要较他晚些的程大位、朱载 以及清朝甚至更晚的很多数学家、珠算家的方法都高明得多,在古为今用上有特殊的实用性和特殊的贡献。

《算学宝鉴》 无论是应用题的题量(条、诀、问),无论是加减乘除还是开高次方,无论解题步骤方法,绘图方法,例题高深程度,解题巧妙程度,计算结果的准确程度等等,均是明代数学中兴的代表作。全书编成后,未能付梓,王文素叹曰“有意刊传财力寡,无人成就恨嗟多”。王文素虽然抱憾而终,影响远小于68年后的《算法统宗》,但在学术水平上,其成就高于后者是毋庸讳言的。

我国天元术发现后(按:天元术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创造的一种代数算法。现在解代数题,先没X为某数,天元术解题,则常说:“立天元一为某数”,故称天元术。“四元”相当于未知数有w、x、y、z四数)。王文素不仅继承了以宋秦九绍、元朱世杰为代表的天元术,而且有很多创新与发展,很多都是世界水平的。
在开高次方研究中,王文素将贾宪三角形(俗称扬辉三角形)改进为直角方格楼梯形的“开方本源图”,他利用这种表格开高次方,并解出,例如:

X9 + 25X8 + 235X7 + 1035X6 + 2160X5 + 1728X4  =  27993600000

X = 12     这样的高次方程。


开方,特别是开高次方(三次以上方)在中国是用珠算还是用筹算,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焦点的中心是珠算如何进行开高次方的运算?

王文素在 《算学宝鉴》 中给出了最让人信服的答案。 既有 “开方本源图”, 又有歌诀与 “生廉图”, 特别珍贵的是有用中国小写数码填入表格的具体运算方法的详草。这就是把以前几乎所有的争论基本上解决了。我们可以用珠算,按王文素教给的方法一步一步去算,每一次运算结果填入设定的表格内,再进行下一步运算,直到得出最终的结果。可以肯定地讲,王文素能够利用珠算盘这一古老的工具,利用“王氏表算法”这一特定的高超技法,分步运算,最终解出九次方程。王文素发明的表算法,使珠算界的争论告一段落。 《算学宝鉴》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用珠算计算出所有数学题的一部中国古典数学巨著。

王文素 解高次方程的方法,较英国的 霍纳(Hirner,1786-1837)、 意大利的鲁非尼 (Ruffini, l765-1822) 早 200  多年;
解代数方程上,他比 牛顿(Newton,1642—1727)、拉夫森(J.Raphson,1648-1715) 早 140  多年;
17世纪 微积分 创立时期出现的 导数, 王文素在 16 世纪早已 率先发现并使用。

数学大师吴文俊认为 代数学无可争辩地是中国所创,在 16 世纪以前, 除了阿拉伯某些著作外, 可以说 代数学基本上是 中国一手包办的。

“开方本源图” 是迄今为止中外数学史论著中从未见过的。国外类似的图首见于德国数学家斯蒂非尔(M.Stifel约1487-1567)1544年著 《算术大全》 一书,较 《算学宝鉴》 迟 20 年而且 不如该图完备。可以说,“王氏表算” 当时也是 走在世界前列的


王文素 《算学宝鉴》 以算法研究为中心,从解应用题入手,不仅有四则运算,还涉及到了代数、几何、三角学,其中许多研究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了明代算学的辉煌成就,成为明代中算史灰暗天空中的一抹亮丽之光。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赵擎寰: 毋庸讳言, 王文素用导数解方程早于 牛顿 (英国物 理学家、 数学家、 天文学家) 140余年, 《算学宝鉴》 是堪与  宋应星 《天工开物》、  李时珍 《本草纲目》 相媲美的明代三大自然科学巨著

数学巨著 《算学宝鉴》 只有手抄孤本传世,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对《算学宝鉴》的整理研究虽然只是起步阶段,但很多发现令我们吃惊。1998年,汾阳市召开了“王文素 《算学宝鉴》 研讨会”,会后编集出版了论文集 《王文素与算学宝鉴研究》, 《算学宝鉴》 的校释本也即将出版,对 《算学宝鉴》 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影响也将更深远。王公文素有知,当含笑九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0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抄孤本的书应该复制重印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0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6 04:43 , Processed in 0.04849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