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墨涵

两岸文化交流,每日荐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墨涵 于 2009-7-7 22:47 编辑

《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 广西师范大学2009版 (任学亮 辑)  【感谢duhaoshuhao提供信息】


七七.jpg
【作  者】 任学亮 辑,本社 编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版  次】 1
【页  数】 268
【I S B N 】 9787563382934
【编辑推荐】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策划“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又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从“九·一八”到“七·七”,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走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但,侵略者做梦也没有想到,正是卢沟桥畔的枪声,唤起了一个民族的彻底觉醒。 随着8年后的抗战胜利,中华民族开始了结束百年忧患走向胜利与振兴的转折。
【内容简介】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算起,中日战争已经过去近七十年了。这场牵动两大民族恩怨是非的历史事件,至今在心理上也依然波涌不息。如今两边都在自说自话,难以走到一种对话状态中去。究其啄因,就是走不过心里的坎。要迈过这心里的坎,可能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历史。
本书是“密档中的历史”之一,特按专题选辑若干制成简编本,以飨读者。选辑的原则,是在内容相同或相近的篇目中,选择信息最完整、线索最清晰、细节最丰富、史料最翔实者,汇成一帙,力求完整呈现专题所涉及事件的全貌。
【目录】
1931年
吉林新民失陷 日军沿途抢掠
蒋主席昨到京粤方电覆中央 决定遵命一致团结誓死对外
日人竞公然宣传 酝酿东北独立
政府对日有最后决心 无论如何牺牲均在所不辞
日本仍猛烈煽动愚民建设满蒙保护国
日本煽动满蒙独立系破坏中国领土完整
日本煽动辽吉独立已具体化 我方重视美国态度
日军又大举犯我东南矣
日不撤兵反抗议排日 大批军舰开上海威胁
辽吉不撤兵反示威长江 只抗议抵货不终止占领
日军无端大举轰炸锦州 破坏及于辽西惨虐超过占领
花样百出 日本又蛊惑东北施行联省自治
暴日野心愈炽 竟欲侵及关内
日机昨又到锦侦察 军队有西袭形势
日本势力支配下成立中满省
辽宁独立运动日人进行益积极
土肥原欲挟溥仪组织明光帝国 金梁亦秘密来津游说’
黑省垣在炮火笼罩中 马占山电称固守疆土
国联继续开会声中 日军竞向昂昂溪猛攻
暴日在东北积极建筑两铁路
本庄对黑军之大胁迫 马占山正言拒日要求 “中日合作所愿但须尊我主权”
日军竞公然声明决意进兵攻锦
陕学生捣毁省党部党委电京引咎辞职
首都学潮完全平息 被捕肇事学生一部释放 中大生向教部请求复课
1932年
日人正赶筑清津港 吉会路亦将于今年完成
锦州陷落使世界震惊 欧美一致认日本违法逞凶
锦州于前日失守
关外日军继续西进 并定今日占据榆关
日军积极增援 大举进攻热省
汤玉麟昨电京报告热河情况 日机仍飞至承德侦察
1933年
中日关税协定内容
华北停战后日全力进行经济侵略
松冈洋右向斋藤建议对华方针
所谓日本之外交新路
庐山会后之外交方针日不放心多方刺探
广田继任日本外相 我政府持静观态度
广田发表声明书
中枢会议商讨外交
国民党与中日外交
试看广田对华外交如何调整?
日企图对华创一新局 实行所谓广田外交
杉村向广田献“对华”策 采取多边的外交
杉村返日后全力提倡和平的南进政策
广田外交新路线联华以抗美俄
日外相广田之新经济外交政策
湘省人民决心焚毁仇货
南京民教馆主办之国仇货陈列室开幕
1934年
外部反驳日本重申中国立场
汪纵谈外交情势
因日本已退出国联故反对国联援助中国
赫尔对日本声明表示不让此事就此了结
美官方重行表示不承认伪国之设立
日确定侵华三大步骤
特殊权益意义欠明 外部电郭使请西门解释
日已开始破坏国际合作 组对华国际新财团
召开九国会议并不足制裁日本
日参谋本部派员调查我西北
实部拟定计划制止日侵渔业
日外务省发无理声明后我外部亦发严正声明
汪昨出席立法院报告外交 日外务省发言人变更语调
日经济侵略政策 人造丝向我国内倾销
日谋进窥西南
驻京日副领藏本英明失踪
日对华渐进主义走上成功之路
日渔轮越海捕鱼 实业部筹划制止办法
我国减低税率后日糖输入突激增
二千余包来路可疑之米在粤转口运沪
1935年
英主动对华放款
“中国不适宜于独裁” 蒋畅谈中日问题
中日经济调整之根本义
汪院长在中政会报告对广田演说之感想
王宠惠在日之周旋
在不损害国权之原则下国际借款可以接受
列国援华日如拒绝参加英美或共同负责 伦敦有力方
面如此表示
华府各方对国际借款声明
借款问题交涉中
英提议在南京开货币会议
中日两政府定今晨同时发表使节升格
日确立对华新政策
中日决在上海东京各设贸易协会
1936年
粤北海日侨被害 我外部正调查真相
日军无端寻衅进犯热河 日机前午竟轰炸朝阳
成都发生暴动事件 日人四名于混乱中遭殴伤
成都暴动凶犯枪决
蒋孔昨电令刘湘加意保护川境外侨
成都事件中日进行调查
成都事件当由地方从速解决
蓉案交涉即将开始
北海事件正在调查
北海事件真相凌士芬奉令调查
京沪各报对中日关系发表共同宣言
张川越今日会谈 交涉将暂告结束
高宗武与须磨续谈商成都案及北海案
许大使昨访日外相
蒋委员长昨抵洛阳对本报记者谈外交内政
1937年
成部北海两案解决给付抚恤医药费十二万余
日本经济考察团儿玉等昨夜入京
日本经济考察团出席蒋院长茶会
中日贸易协会昨开会员大会
日本经济考察团已完成来华使命
儿玉定今晨回国
儿玉等昨晨离沪 棉业合作将着手
东京对华空气紧张
汕头案当不难解决
日对汕案无理要求粤当局已拒绝讨论
汕头案将就地解决
汕案责任渐判明
汕案责任已经查明
汕青两案即可解决
【书摘】
吉林新民失陷 日军沿途抢掠
【本报特讯】吉林昨日下午三时失陷,日本军队沿途抢掠,损失甚巨。日军昨通告新民县长,限当地驻军三小时内撤退,旋日军遂占领该地。日飞机多架飞往山海关一带侦察。沈阳兵工场[厂]所有机器拆毁,一部运往日本,迫击炮厂守卫兵三百余名悉数殉难,厂长李宜春不知下落。奉天日军通令当地居民禁止使用奉票,非日票不得通用,商民极感痛苦,苏联亦出兵保护中东路。
【本市消息】某要人谈,今午(即昨日)日兵七百人由长春向吉林出发,吉垣恐已失守,南满线日兵又由朝鲜续来一师团,有扩大模样。
【哈尔滨二十日电】日军占领长春后即纵火,迄号(二十日)晨火势仍炽。交涉署、县政府、公安局均被焚毁,市政处长周玉柄、公安局长修长余、特警署长孙佩琛均被日兵惨杀,县长、县公安局长及全市警察皆被掳,长春县城全被焚毁,人民死伤无算。

——事实记载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自1874年出兵台湾开始,日本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1879年,侵占本属中国领土的琉球;1894到1895年通过甲午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霸占中国台湾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日本出兵最多,随后,它通过《辛丑条约》取得了在北京和天津的驻兵权;1914年,出兵中国山东。)1927年6月27日,日本外务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通过了《对华政策纲要》。会后,内阁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根据会议内容起草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内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17000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已强占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这样,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七七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公出差,暂停五天荐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5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差回来就发现上不了网了。终于盼到开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6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墨涵辛苦了,任重道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墨涵 于 2009-7-16 23:22 编辑

《季羡林散文精选》 译林2009版 (季羡林 著,钱炜,林珍珍 译) 【感谢duhaoshuhao提供信息】

季羡林.jpg

【作  者】 季羡林 著,钱炜,林珍珍 译
【出 版 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版  次】 1
【页  数】 387
【I S B N 】 9787544705745
【编辑推荐】
……风乍起,一片莲瓣墮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内容简介】
学贯中西的季羡林先生也是散文大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直至近年的七十多年里,写作、发表了大量散文作品,出版了多部散文集。这些散文,淳朴、隽永、平易、深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本书汇集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品,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史、识、才、情于一体,有“学者散文”的美誉。
钱炜先生、林珍珍女士现在美国大学任教,他们的英译文忠实贴切,入微传神,再现了季羡林散文“朴实无华”和“情真意切”的特点。
【作者简介】
  季羨林 语言学家、比较文化学家、佛学家、翻译家、散文家。191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县。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至194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至今,为终身教授。主要著述有《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剧本>译释》、《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大唐西域记>校注》等,并翻译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已出版《季羡林文集》24卷。季羡林的散文创作是他学术研究之余的一种“余兴”。他从高中开始创作散文,几十年笔耕不辍,至今已出版散文集20余本,150万字以上。季羡林散文属“学者散文”一派,集史、识、才、情于一体,是当代“老生派”散文的代表之一。
【目录】
1.月是故乡明
2.我的童年
3.Wala
4.我的老师们
5.别哥廷根
6.梦萦水木清华
7.清塘荷韵
8.梦萦未名湖
9.听雨
10.二月兰
11.洛阳牡丹
12.兔子
13.老猫
14.喜鹊窝
15.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16.母与子
17.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18.三个小女孩
19.成功
20.知足知不足
21.有为有不为
22.九十述怀
23.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24.我和书
25.我的书斋
26.登庐山
27.别印度
28.游唐大招提寺
29.重返哥廷根
30.回忆陈寅恪先生
【书摘】
1.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2.我的童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拣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了;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拣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喜欢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是坑害子女。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大概也总在4岁到6岁之间。我的老师是马景功先生。现在我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有什么类似私塾之类的场所,也记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书籍。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反正我总是认了几个字,否则哪里来的老师呢?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怀疑的。
虽然没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个:一个叫杨狗,我前几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现在还活着,一字不识;另一个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的儿子),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他姓字名谁。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浮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指抓住大庙的椽子,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腊月,赤身露体,浇上凉水,被捆起来,倒挂一夜,仍然能活着。据说他从来不到官庄来作案,“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是绿林英雄的义气。后来终于被捉杀掉。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我在故乡只待了六年,我能回忆起来的事情还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已经到了同我那一个一片灰黄的故乡告别的时候了。
我六岁那一年,是在春节前夕,公历可能已经是1917年,我离开父母,离开故乡,是叔父把我接到济南去的。叔父此时大概日子已经可以了,他兄弟俩只有我一个男孩子,想把我培养成人,将来能光大门楣,只有到济南去一条路。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 点,否则我今天仍然会在故乡种地(如果我能活着的话),这当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会有成为坏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中间,我曾有几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从故乡接到济南的话,我总能过一个浑浑噩噩但却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只脚还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呜呼,世事多变,人生易老,真叫做没有法子!
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种愿望当然只是一个幻想。我毫无办法,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叔父望子成龙,对我的教育十分关心。先安排我在一个私塾里学习。老师是一个白胡子老头,面色严峻,令人见而生畏。每天入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然后才是“赵钱孙李”。大约就在同时,叔父又把我送到一师附小去念书。这个地方在旧城墙里面,街名叫升官街,看上去很堂皇,实际上“官”者“棺”也,整条街都是做棺材的。此时“五四”运动大概已经起来了。校长是一师校长兼任,他是山东得风气之先的人物,在一个小学生眼里,他是一个大人物,轻易见不到面。想不到在十几年以后,我大学毕业到济南高中去教书的时候,我们俩竟成了同事,他是历史教员。我执弟子礼甚恭,他则再三逊谢。我当时觉得,人生真是变幻莫测啊!
因为校长是维新人物,我们的国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话。教科书里面有一段课文,叫做《阿拉伯的骆驼》。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但当时对我却是陌生而又新鲜,我读起来感到非常有趣味,简直是爱不释手。然而这篇文章却惹了祸。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课本,我只看到他蓦地勃然变色。“骆驼怎么能说人话呢?”他愤愤然了。“这个学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转学!”
于是我转了学。转学手续比现在要简单得多,只经过一次口试就行了。而且口试也非常简单,只出了几个字叫我们认。我记得字中间有一个“骡”字,我认出来了,于是定为高一。一个比我大两岁的亲戚没有认出来,于是定为初三。为了一个字,我沾了一年的便宜。这也算是轶事吧。
这个学校靠近南圩子墙,校园很空阔,树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丽的。在用木架子支撑起来的一座柴门上面,悬着一块木匾,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循规蹈矩”。我当时并不懂这四个字的涵义,只觉得笔画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从这个木匾下出出进进,上学,游戏。当时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后来我才了解,无非是想让小学生规规矩矩做好孩子而已。但是用了四个古怪的字,小孩子谁也不懂,结果形同虚设,多此一举。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7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墨涵 于 2009-7-17 23:04 编辑

《这一辈子》 中央编译2009版 (季羡林 著)  【感谢duhaoshuhao提供信息】

林1.jpg

【作  者】 季羡林 著
【出 版 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版  次】 1
【页  数】 276
【I S B N 】 9787802118287
【编辑推荐】
……我的文笔是拙劣的,我的技巧是低下的。但是,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这也就是我写散文不多的原因。我决不敢说,这些都是好文章。 ……看到自己笔下产生出来的这些所谓文章今天能够收集起来,心里不能不感到一点快慰。就算是雪泥鸿爪,这总是留下的一点痕迹。……我自己也过了古稀之年,我还没有制定出见马克思的计划。今后,我积习难除,如果真有所感——我强调的一个“真”字,我还将继续写下去的。
【内容简介】
对时势的推移来说。每一个人的心都是一面镜子,我的心当然也不会例外。我自认为是一个颇为敏感的人,我这一面心镜。虽不敢说是纤毫必显。然确实并不迟钝。我相信,我的镜子照出了20世纪长达九十年的真实情况,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录】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自传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八十述怀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老年谈老
我写我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九十述怀
坎坎坷坷,一路走来
观剧
回忆
寂寞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母与子
寻梦
一条老狗
一个影子似的孩子
三个小女孩
两个小孩子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老人
Wala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西谛先生
盼望有这样一个书斋
我和书
藏书与读书
我和北大图书馆
我的书斋
《季羡林散文集》自序
清华颂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梦萦未名湖
真希望有一个天国
枸杞树
夹竹桃
海棠花
怀念西府海棠
槐花
清塘荷韵
神奇的丝瓜
晨趣
黄昏
听雨
兔子
老猫
相期以茶
养生无术是有术
赋得永久的悔
1987年元旦试笔
1995年元旦抒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大放光明
相期以茶
回家
【书摘】
那是提心吊胆的一年
这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旧事重提,好像是拣起一面古镜。用这一面古镜照一照今天,才更能显出今天的光彩焕发。
二十多年以前,我在大学里学习了四年西方语言文学以后,带着满脑袋的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回到故乡母校高级中学去当国文教员。
当我走进学校大门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可以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我终于抓到了一个饭碗,这简直是绝处逢生;惧的是我比较熟悉的那一套东西现在用不上了,现在要往脑袋里面装屈原、李白和杜甫。
从一开始接洽这个工作,我脑子里就有一个问号:在那找饭碗如登天的时代里,为什么竞有一个饭碗自动地送上门来?我预感到这里面隐藏着什么危险的东西。但是,没有饭碗,就吃不成饭,我抱着铤而走险的心情想试一试再说。到了学校,才逐渐从别人的谈话中了解到,原来是校长想把本校的毕业生组织起来,好在对敌斗争中为他助一臂之力。我是第一届甲班的毕业生,又捞到了一张一个著名的大学的毕业证书;因此就被他看中,邀我来教书。英文教员满了额,就只好让我教国文。
就教国文吧。我反正是瘸子掉在井里,捞起来也是坐。只要有人敢请我,我就敢教。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8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墨涵 于 2009-7-18 20:19 编辑

《人中麟凤 季羡林》 东方2009版 (梁志刚 著)  【感谢duhaoshuhao提供信息】


【作  者】 梁志刚 著
【出 版 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版  次】 1
【页  数】 410
【I S B N 】 9787506034166
【编辑推荐】
没了解季羡林先生之前,你会觉得他是一座高山;接触后,才发现他是大海,平静、深邃,却发出夺目的光辉。
季羡林先生德高望重,著作等身。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影响了青年人、老年人,而且影响了几代人。季羡林先生的精神人品感人,他的学术著作,高见卓识,中外读者甚是钦佩。这本《人中麟凤:季羡林》叙述了季羡林先生的生平,对季先生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和光辉业绩作了细致的介绍。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德高望重,著作等身。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影响了青年人、老年人,而且影响了几代人。
季先生多次说过:“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对得起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他再三强调,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他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甚至他所做的,比他所说的,不知要多多少倍。因此,他在国内外影响甚大。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他对时间抓得很紧,分秒必争,从不浪费,因此,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季先生的成长及其经历,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曲折艰难。阳关大道,他走过;独木小桥,他跨过;一路上坎坎坷坷,弯弯曲曲,披荆斩棘,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但他有决心和毅力,也有运气,才有今天的成就。这个艰难历程,国内外人士知道后,震惊之余,感慨万千。季先生是位胜利者,不愧为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这本《人中麟凤:季羡林》,叙述了季羡林先生的生平,对季先生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和光辉业绩作了细致的介绍。本书与他人同类之作,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有自己的特点,加上了作者自己的感受。
【目录】
序言
前记:我永远的先生
第一章 “灰黄”的官庄
来到人世间
“红的”和“白的”
儿时的
玩伴
邻居宁家
走出家门
第二章 绿色的泉城
叔父和婶母
王妈
三只兔子
贪玩
的小学生
偷看“闲书”
夜读英文伴花香
正谊中学
北园白鹤庄
初试锋芒
一年亡国奴
胡也频和董秋芳
娶妻成家
第三章 水木清华
进京赶考
专业课和选修课
“四剑客”
结识文坛名宿
丧母之痛
高中
国文教员
第四章 负笈德意志
离乡去国
初到柏林
只有一个学生的梵文班
挚友章用
德国老师们
吐火罗语特别班
获得博士学位
战时记忆
德国友人
游子归来
第五章 东语系主任
南京小住
沙滩岁月
谢绝剑桥
“浮屠”与“佛”
北平解放
出访印度和缅甸
翻译《沙恭达罗》和《优哩婆湿》
未名湖之春
“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
第六章 “文革”岁月
从“社教”到“文革”
舍得一身剐
被打成“反革命”
血的洗礼
从煤场到太平庄
“牛棚”炼狱
翻译《罗摩衍那》
重登讲台
凭吊西府海棠
第七章 春归燕园
大地春回
清塘季荷
整理《大唐西域记》
翻译《家庭中的泰戈尔》
来到天山下
“把心留在敦煌”
一张残卷引出一部巨著
写作《牛棚杂忆》
重返哥廷根
重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
永乐大钟的秘密
爱猫的老人
悲欢二月兰
相濡以沫的老伴
宝岛行
“客观公正地评价胡适”
第八章 东方学人
“天人合一”新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论
坚持“拿来”,提倡“送去”
“礼之用,和为贵”
提倡“大国学”
杰出的印度学家
佛学研究
成功三要素
第九章 谈笑有鸿儒
“平生风义兼师友”
“会友”冯至
“棚友”周一良
“北乔”胡乔木
终生挚友臧克家
志同道合的素心人
天涯若比邻
第十章 仁者寿
爬格不知老已至
散文大家
翻译名家
原始佛教语言研究
和书结下不解之缘
朴厚的长者
仁者寿
“三○一编外”
长寿之道
“纵浪大化中”
“人中麟凤”

【书摘】
来到人世间
公元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起云涌,10月10日发生了武昌起义,不久,清朝最后一位皇帝退位,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即宣告结束。不过,在北方广大的农村,人们对动荡的时局了解甚少,农民们仍然怀着敬畏称皇帝为“朝廷”,仍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似乎都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感觉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夏季特别长。在闰六月初八,即公历8月2日这一天,在山东鲁西平原上一个叫官庄的村子里,一户姓季的农民家中,诞生了一个男婴。小男孩的父亲叫季嗣廉,母亲姓赵,出嫁以前叫女曼儿,婚后就成了季赵氏,自从有了这个孩子 这是他们的头一个孩子——就被称为“孩儿他娘”了。这个男孩是季家久久盼望的,喜得贵子,乳名喜子。他在季氏男性中属于林字辈,重视文化的叔父为他取大名羡林,号希逋。据季羡林的弟子、作家卞毓方推断,这个名号与北宋那位梅妻鹤子的诗人林逋有关。说到季羡林的生日,解放后,有一次填表,季羡林笔误,错填为8月6日,这样,比实际时间晚了四天。因为当过宣统皇帝两个多月的“臣民”,季羡林戏称自己是满清“遗少”或者“遗小”。
官庄属清平县管辖,后来清平县被撤销,现在归临清市。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从北向南穿过临清市。往南不远就是有名的水泊梁山。不知道什么原因,季嗣廉的性格里颇有几分梁山好汉的遗风。他为人豪爽,虽然穷,但喜欢仗义疏财——当然只是在他有财可疏的时候。
季氏家族并非名门望族,甚至说不上是书香门第,却也是耕读传家。季嗣廉的父亲名叫季老苔,季老苔夫妇有三个儿子,季嗣廉是老大,老二叫季嗣诚,因为家里穷,老三生下还没来得及起名,就送给一户刁姓人家做养子。三个儿子还没有成年,季老苔夫妇就故去了。季老苔这一辈兄弟三人,老大曾经考中举人,是方圆数十咀最有学问的人,当过一个什么县的教谕。季嗣廉和季嗣诚小的时候,跟他们的伯父读过书,认识字。季老苔兄弟共有子侄十一人。季嗣廉在堂兄弟中行七,季嗣诚行九,季羡林称他九叔,那个送了人的小弟弟行十一,季羡林称他一叔。随着家道中落,遭遇灾荒,无法维持生计,十一个兄弟有六人去闯关东,一去便杳无音信。举人家的两个儿子家境较好,父母死后,季嗣廉和季嗣诚兄弟只好投奔到伯父门下,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伯父母很可怜小哥俩,可是家里人多,是非也多。兄弟二人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有时候饿得实在难受,就到村边枣树林里去拣食掉下来的烂枣子充饥。
季嗣廉兄弟长到十几岁的时候,也想效法几位堂兄弟外出谋生。省会济南是离官庄不算太远的大城市,兄弟二人步行两三天来到济南。他们两手空空,举目无亲,身无长物,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他们当过警察,扛过大件,拉过洋车,做过苦力,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弟弟终于有了较为稳定的工作。兄弟二人商议,弟弟留在济南,挣些钱补贴家用,哥哥回到家乡,侍弄父母留下的半亩多地。回乡不久,季嗣廉结婚了,娶了邻村五里长屯赵家的姑娘。后来弟弟因为失业,只身去了东北。在几乎山穷水尽的时候,季嗣诚用身上最后一块钱买了十分之一湖北赈灾彩票,不料想竟中了大奖,得了几千两银子。季嗣诚曾在自己的诗集中写道,一夜做梦,梦到举人伯父教他作诗,有两句诗,醒来还记得:“阴阳往复竞无穷,否极泰来造化工。”后来中了奖,以为是先人呵护。这下子时来运转了,兄弟二人把银子换成制钱,雇人用手推车运回官庄,买了60亩有水井的土地,又在村口南边盖起一座挺气派的三合院:五间北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和村子里那些泥顶的低矮平房相比,简直是鹤立鸡群。说起盖房子,还有个小插曲:因为砖窑停工,一时买不到砖瓦,季嗣廉就放出话来:“谁肯拆房子卖砖给我,我出十倍的价钱。”就这样,季家的房子成了名副其实的高价房。
当时季嗣廉二十来岁,不仅不懂经营,连怎么过日子都不大明白。他并不吃喝嫖赌,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却十分仰慕仗义疏财的英雄豪杰。现在他有了钱,亲戚朋友乡邻谁家有困难,他有求必应。有时候去赶集,他一高兴,请满满一席棚赶集的人喝酒吃肉。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做了一次又一次。得到豪爽仗义的好名声,季嗣廉心里好不得意。待到囊中羞涩、捉襟见肘的时候,已经欲罢不能了。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快,债主们纷纷找上门来,活钱花完了,只好出卖土地,地卖光了,接着就卖房子。房子是花大价钱盖起来的,要卖却没有人要。只好拆掉卖木料、卖砖瓦。真是买来值金值玉,卖掉如同粪土。没过多久,三合院只剩下三间西屋了,还欠了一屁股债,到死都没有还清。曾经阔过一阵子的季嗣廉又变回了一个贫农。
季羡林的外婆家也是贫农。母亲勤俭持家、善良聪惠、服从丈夫、孝敬长辈、和睦邻里、生儿育女、含辛茹苦、坚忍不拔,总之具备那个时代的妇女应有的一切美德。季羡林小的时候不爱哭闹,母亲一边带孩子,一边还可以做点活儿。后来她又生了女儿,生活就更加艰难了。母亲不识字,一辈子连县城都不曾去过,她走过的最长的路不过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那时候妇女缠足,走路艰难,一般是不出远门的。
季羡林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环境里,论说他长大了八成会是一个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的贫农,足不出乡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终年劳作。可是事实却偏偏不是这样。他一生所走的路,他小的时候根本不曾想到,他的父母长辈也不曾想到。他后来竟成了中外知名、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足迹遍及三十多个国家。
  “红的”和“白的”
由于家里穷,季羡林对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饥饿。所谓“红的”和“白的”,是指干粮的颜色。高粱的颜色是红的,季家一年四季的主要食粮就是高粱。小麦面的颜色是白的,白面是季家一年到头难得一见的细粮。
高梁这东西口感发涩,实在算不上什么好食品。可是在五谷中它长得最高,抗旱耐涝,即使夏秋发了洪水,一般也不会陷于灭顶之灾,总能有些收成。加之高粱是一种最便宜的粮食,于是就成了北方穷人家的主要口粮。季羡林小的时候,家里饭桌上天天少不了高粱面饼子或者高梁面糊糊,里头时常还掺杂着野菜。下饭的经常是一碟自家腌制的萝卜咸菜,成中带着苦味——因为没钱买盐,是把地里的盐碱土扫起来,泡水熬过,腌成菜,里面含有大量的硝,所以味道发苦——从来没有什么香油、酱油之类。至于“白的”,那东西太稀有、太珍贵了,只有过大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两顿。这种好吃的对小孩子诱惑力实在太大,小羡林就想方设法找一点“白的”吃。
季羡林的祖父这一代,出了一位举人。季羡林来到世间的时候,举人已经故去,举人的妻子还在,季羡林管她叫“大奶奶”。她有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儿子们每天蒸几个白面馒头孝敬老人家。这是一位宽厚慈祥的老太太,亲孙子不幸夭折了,就把满腔慈爱转移到了季羡林这个可爱的本家孙子身上。老太太身高体胖,饭量很大。据说有一次家里煮了一锅肉,老太太吩咐,“煮好了没有?给我盛一碗,拿两个馒头,我尝尝!”她每天把自己的口粮省出半个馒头,减在肥大的袄袖里。小羡林三四岁的时候,早晨一睁开眼睛,溜下土炕就往大奶奶家里跑。见到老太太,甜甜地喊声“大奶奶”,老太太立刻眉开眼笑地招呼道:“乖孙子,快来!你看这是什么?”随即像变戏法似的从袄袖里掏出半个雪白的馒头来。小羡林捧在手上,眼睛里充满了感激。数十年后,季羡林回忆童年往事,认为这是他最高的享受,最快乐的时刻。
小羡林四五岁的时候,就能靠自己的“劳动”挣一点“白的”吃了。麦收季节,小羡林跟着邻居宁家的大婶和大姑,胳膊挎个小竹篮到收割过的麦田里去“拾麦子”,即拣拾遗落的麦穗。每天能拣半篮或者一篮子麦穗。母亲把麦穗搓成麦粒儿,一个麦秋下来,总有十斤八斤。母亲把这些麦子磨成面粉,烙成饼子,自己一口都舍不得吃,留着给儿子解馋,一顿只许吃一小块。有一次,小羡林吃完一块,伸手又拿了一块,母亲不让,小羡林拿着饼子跑了出去,母亲在后边追着要打。夏天,小羡林身上一丝不挂,跳进屋后的苇子坑里,站在水中,嬉皮笑脸地看着母亲,慢慢享受着他的“战利品”。母亲站在岸边看着,也笑了。可惜每年只有一次麦收,吃白面饼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当然,秋收的时候,小羡林也跟大婶、大姑出去拣谷穗和豆子,可这些东西就无法和“白的”相提并论了。
在季羡林童年的记忆里,从来没有吃过肉。肉汤是喝过的,那是在外婆家里。俗话说:“外孙是姥姥家的狗,有就吃,没有就走。”姥爷姥姥十分疼爱外孙子,每次来了总要想方设法给他弄一点好吃的。姥姥家隔壁是一家屠户,杀牛卖酱肉。姥姥家穷,买不起肉,有时就花几个制钱买一小罐肉汤回来。冬天,金黄色的牛肉汤凝固成冻儿,油亮亮的、软软的,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一进嘴里,就融化了,实在是香极了。这便是儿时的季羡林吃过的最好的东西了。一小罐牛肉汤从五里长屯提到官庄,每天喝几小口,能喝好几天呢。有一次,牛肉汤里有一块牛肚子,季羡林找来一把锈迹斑斑的小刀把牛肚切成几小块,慢慢品尝,其滋味简直可以和龙肝凤髓相媲美!
 ……
季.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人与处事》 中国文联2009版 (季羡林 著)  【感谢duhaoshuhao提供信息】


【作  者】 季羡林 著
【出 版 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9-2
【版  次】 1
【页  数】 246
【I S B N 】 9787505961906
【内容简介】
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个人思想感情的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社会就能和谐;否则,生活就会苦恼,社会秩序、公共道德就会出现混乱。
  “天人合一”思想是东方思想的普遍而基本的表露。它是有别于西方分析的思维模式的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具体表现。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农民家庭。他6岁离开父母,往济南依靠叔父为生,在那里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1930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35年被录取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是年秋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自1954年起,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等职。  季羡林先生学术研究领域广泛,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敦煌学等。此外,季羡林先生还写有大量散文在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
【目录】
做人与处世(代序)
第一辑 做人本真
 我们面对的现实
 关于水的断想
 大自然的报复
 回头看看
 走向“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新解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
 再谈东方文化
 漫谈东西文化
 漫谈伦理道德
 千禧感言
 豪情半怀迎新纪
 新世纪新千年寄语
第二辑 处世丛谈
 漫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再谈人生
 三论人生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
 谈礼貌
 谈孝
 容忍
 赞“代沟”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论包装
 论广告
 对广告的逆反心理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
 公德(一)
 公德(二)
 公德(三)
 公德(四)
 漫谈撒谎
 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应当说谎?
 漫谈消费
 中餐与西餐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
 哲学的用处
 思想家与哲学家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
第三辑 处世别话
 爱国与奉献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三思而行
 实现人生的价值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傻瓜
 谦虚与虚伪
 成功
 毁誉
 论压力
 论恐惧
 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生漫谈
 人生小品
 难得糊涂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我的美人观
 爱情
 我和书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尊师重道
 老年谈老
 年
 月是故乡明
 忘
 九十述怀
 漫谈“再少”问题
 祝贺与希望
 寻根漫谈
 希望二十一世纪家庭更美好
 希望在你们身上
编者的话
【书摘】
第一辑 做人本真
  我们面对的现实
 我们面对的现实,多种多样,很难一一列举。现在我只谈两个:第一,生活的现实;第二,学术研究的现实。
  一 生活的现实
生活,人人都有生活,它几乎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概念。在家中,天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人都必须有的。这且不表。要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不在话下。在社会上,就有了很大的区别。当官的,要为人民服务,当然也盼指日高升。大款们另有一番风光,炒股票、玩期货,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腰缠十万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当然,一旦破了产,跳楼自杀,有时也在所难免。我辈书生,青灯黄卷,兀兀穷年,有时还得爬点格子,以济工资之穷。至于引车卖浆者流,只有拼命干活,才得糊口。
 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生活。我们必须黾勉从事,过好这个日子(生活),自不待言。
 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把思虑再深化一点,想一想全人类的生活,你感觉到危险性了没有?也许有人感到,我们这个小小寰球并不安全。有时会有地震,有时会有天灾,刀兵水火,疾病灾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驾临你的头上,躲不胜躲,防不胜防。对策只有一个:顺其自然,尽上人事。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风雨雨一百年》 华艺2009版 (季羡林 著)  【感谢duhaoshuhao提供信息】


【作  者】 季羡林 著
【出 版 社】 华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版  次】 1
【页  数】 289
【I S B N】 9787801429612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作为青少年普及版在广大青少年中推广,以使他们从季羡林的作品中丰富学识,启发心智,并在季羡林的百年著作中读懂中国的历史。
本书由季羡林亲自作序、著名学者梁衡写跋,在序言和跋文中,他们首次向读者披露了一些新的信息,如季羡林先生一生最敬佩的人是梁漱溟和彭德怀等鲜为人知的信息。
季羡林在序言表示他要做“真实的自己”,虽然在写于不同时期的散文、杂文中,暴露出他思想感情有前后矛盾的现象,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等,但季羡林先生没有像有些文人那样加以粉饰和删改,而是“统统保留下来”,目的在于真实地表现他的百年人生中在思想感情上的变化。而梁衡在他为季羡林自选集写作的跋文中也透露,“文革”中曾身陷牛棚的季羡林,一生最佩服的人是梁漱溟和彭德怀,只为他们“有骨气”。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录】
1 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
我的中学时代
报考大学
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
1930—1932年的简略回顾
寸草心
我的家
高中国文教员一年
2 十年回顾
进入哥廷根大学
学习吐火罗文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十年回顾
黎明之前
遥远的怀念
3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我和北大
怀念西府海棠
梦萦水木清华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回忆陈寅恪先生
忆恩师董秋芳先生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4 我和书
我和书
我的书斋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我最喜爱的书
推荐十种书
《留德十年》楔子
《牛棚杂忆》缘起
《清华园日记》引言
5 在病中
大放光明
在病中
回家
三进宫
笑着走
6 我的学术总结
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我和外国文学
我和外国语言
我的学术总结
7 我的人生感悟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做人与处世
我们面对的现实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我的座右铭
老年谈老
长寿之道
我的人生感悟
九十述怀
九三述怀
九十五岁初度
封笔问题
在“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表彰大会上的书面发言
【书摘插图】
1 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拣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了;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拣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喜欢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是坑害子女。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大概也总在4岁到6岁之间。我的老师是马景功先生。现在我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有什么类似私塾之类的场所,也记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干字文》之类的书籍。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反正我总是认了几个字,否则哪里来的老师呢?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怀疑的。
  虽然没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个:一个叫杨狗,我前几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现在还活着,一字不识;另一个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的儿子),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谁。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洑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指抓住大庙的椽子,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腊月,赤身露体,浇上凉水,被捆起来,倒挂一夜,仍然能活着。据说他从来不到官庄来作案,“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是绿林英雄的义气。后来终于被捉杀掉。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在故乡只呆了六年,我能回忆起来的事情还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已经到了同我那一个一片灰黄的故乡告别的时候了。
  我6岁那一年,是在春节前夕,公历可能已经是1917年,我离开父母,离开故乡,是叔父把我接到济南去的。叔父此时大概日子已经可以了,他兄弟俩只有我一个男孩子,想把我培养成人,将来能光大门楣,只有到济南去一条路。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否则我今天仍然会在故乡种地(如果我能活着的话),这当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会有成为坏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中间,我曾有几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从故乡接到济南的话,我总能过一个浑浑噩噩但却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只脚还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呜呼,世事多变,人生易老,真叫做没有法子!
  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种愿望当然只是一个幻想。我毫无办法,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叔父望子成龙,对我的教育十分关心。先安排我在一个私塾里学习。老师是一个白胡子老头,面色严峻,令人见而生畏。每天入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然后才是“赵钱孙李”。大约就在同时,叔父又把我送到一师附小去念书。这个地方在旧城墙里面,街名叫升官街,看上去很堂皇,实际上“官”者“棺”也,整条街都是做棺材的。此时五四运动大概已经起来了。校长是一师校长兼任,他是山东得风气之先的人物,在一个小学生眼里,他是一个大人物,轻易见不到面。想不到在十几年以后,我大学毕业到济南高中去教书的时候,我们俩竟成了同事,他是历史教员。我执弟子礼甚恭,他则再三逊谢。我当时觉得,人生真是变幻莫测啊!因为校长是维新人物,我们的国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话。教科书里面有一段课文,叫做《阿拉伯的骆驼》。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但当时对我却是陌生而又新鲜,我读起来感到非常有趣味,简直是爱不释手。然而这篇文章却惹了祸。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课本,我只看到他蓦地勃然变色。“骆驼怎么能说人话呢?”他愤愤然了。“这个学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转学!”
  于是我转了学。转学手续比现在要简单得多,只经过一次口试就行了。而且口试也非常简单,只出了几个字叫我们认。我记得字中间有一个“骡”字。我认出来了,于是定为高一。一个比我大两岁的亲戚没有认出来,于是定为初三。为了一个字,我占了一年的便宜,这也算是轶事吧。
  这个学校靠近南圩子墙,校园很空阔,树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丽的。在用木架子支撑起来的一座柴门上面,悬着一块木匾,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循规蹈矩”。我当时并不懂这四个字的涵义,只觉得笔划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从这个木匾下出出进进,上学,游戏。当时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后来我才了解,无非是想让小学生规规矩矩做好孩子而已。但是用了四个古怪的字,小孩子谁也不懂,结果形同虚设,多此一举。
  我“循规蹈矩”了没有呢?大概是没有。我们有一个珠算教员,眼睛长得凸了出来,我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Shdo—qianr(济南话,意思是知了)。他对待学生特别蛮横。打算盘,错一个数,打一板子。打算盘错上十个八个数,甚至上百数,是很难避免的。我们都挨了不少的板子。不知是谁一嘀咕:“我们架(小学生的行话,意思是赶走)他!”立刻得到大家的同意。我们这一群10岁左右的小孩子也要“造反”了。大家商定:他上课时,我们把教桌弄翻,然后一起离开教室,躲在假山背后。我们自己认为这个锦囊妙计实在非常高明;如果成功了,这位教员将无颜见人,非卷铺盖回家不可。然而我们班上出了“叛徒”,虽然只有几个人,他们想拍老师的马屁,没有离开教室。这一来,大大长了老师的气焰,他知道自己还有“群众”,于是威风大振,把我们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叛逆者”狠狠地用大竹板打手心打了一阵,我们每个人的手都肿得像发面馒头。然而没有一个人掉泪。我以后每次想到这一件事,觉得很可以写进我的“优胜纪略”中去。“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如果当时就有那么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创造了这两句口号,那该有多么好呀!
  谈到学习,我记得在三年之内,我曾考过两个甲等第三(只有三名甲等),两个乙等第一,总起来看,属于上等;但是并不拔尖。实际上,我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我们班上考甲等第一的叫李玉和,年年都是第一。他比我大五六岁,好像已经很成熟了,死记硬背,刻苦努力,天天皱着眉头,不见笑容,也不同我们打闹。我从来就是少无大志,一点儿也不想争那个状元。但是我对我这一位老学长并无敬意,还有点瞧不起的意思,觉得他是非我族类。
  我虽然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看小说。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做“闲书”,闲书是不许我看的。在家里的时候,我书桌下面有一个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梁秆编成的“盖垫”(济南话)。我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志演义》等等旧小说。《红楼梦》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玉整天价哭哭啼啼,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余的书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一丢,嘴巴里念起“子曰”、“诗云”来。
到了学校里,用不着防备什么,一放学,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后,或者一个盖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吞虎咽似地大看起来。常常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有时候到了天黑,才摸回家去。我对小说中的绿林好汉非常熟悉,他们的姓名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用的兵器也如数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自己当然也希望成为那样的英雄。有一回,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把右手五个指头往大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到几百次,一千次。练上一段时间以后,再换上砂粒,用手猛戳,最终可以练成铁砂掌,五指一戳,能够戳断树木。我颇想有一个铁砂掌,信以为真,猛练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了,鲜血直流。知道自己与铁砂掌无缘,遂停止不练。
  学习英文,也是从这个小学开始的。当时对我来说,外语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我认为,方块字是天经地义,不用方块字,只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还能有意思,简直是不可思议。越是神秘的东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对于我就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万没有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楼般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竟然唾手可得了。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学习的机会是怎么来的。大概是有一位教员会一点儿英文,他答应晚上教一点儿,可能还要收点儿学费。总之,一个业余英文学习班很快就组成了,参加的大概有十几个孩子,究竟学了多久,我已经记不清楚,时候好像不太长,学的东西也不太多,二十六个字母以后,学了一些单词。我当时有一个非常伤脑筋的问题:为什么“是”和“有”算是动词,它们一点儿也不动嘛?当时老师答不上来;到了中学,英文老师也答不上来。当年用“动词”来译英文的verb的人,大概不会想到他这个译名惹下的祸根吧。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电脑出了点问题,折腾两天终于修好了。先报个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月色撩人》 云南出版集团2009  (王安忆 著)   【感谢ouyang2004提供信息】


月色.JPG

【作  者】 王安忆
【出 版 社】 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
【版  次】 1版
【页  数】 142页
【I S B N 】    9787222058002

【编辑推荐】
        作家王安忆的新作《月色撩人》,不同以往地将笔墨洒向了都市的另一个层面,讲述一个来自江南的外乡女孩提提在繁华都市的遭遇。借着撩人的夜色,潘索、子贡、简迟生、呼玛丽各色人等渐次登场,作家以冷静而智慧、细腻而审慎的叙述,把读者带入到当下生活的旋涡里,看到那些熟悉和不熟悉的人物的生存现实,看到社会的变化,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关爱与反省。
【媒体推荐】
       王安忆结构小说的方式是独特的,她不是专一地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不断地制造悬念,或是力图召唤一种美好的情感,而是偏重于人物性格的挖掘梳理以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关系,从而实现作者对人生与人性的悲悯关照。在王安忆的笔下,故事是让位于意义的,情节的推进让位于氛围的营造,小说在散文化的笔调中进行,人物繁复地出场,不断地分散读者对一个事件一个人物的注意力,因而很多东西都是迷离的,零碎的,杂沓的,让人看不清楚,理不出脉络的,但分析却是深邃的,鞭辟入里的,读者会不知不觉迷恋上那种秾丽旖旎的娴熟文字,直到小说在貌似平淡的情绪中终了,读者才开始在一种落寞与惆怅中反思所有的人物,也终于看清楚了作者的意图与侧重。
【简介】
       简迟生,这个经历了红卫兵小将大串联、上山下乡、辞职下海等风雨的经典男人,在行将迟暮之年,遇到了来自江南小镇的女孩提提。她美丽而又任性,狡黠而又青春。仿佛最自然不过,他们走到了一起;最自然不过,他们终究擦肩而过。而简迟生,又在苦苦守候什么?是莽撞的青春,抑或是年少的情怀?
       《月色撩人》中各色人等如若随缘而遇的朋友,也许分离,却在兜兜转转中重又相逢。作者用娓娓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年龄相差甚大的感情纠葛。而在文字背面,体现的是对过去、现在两个时代深刻的反思。

【目录】
本书无目录
【书摘】

现在,他们的餐桌上,就有她的一个位子。他们都是她的朋友,大朋友,年龄在她之上二十、三十,甚至接近四十岁,是她的上代人,对她怀着上代人的喜爱。在这样慈悲的爱意中,她暂且安定下来。
她,一个叫提提的女人,是谁拾到他们餐桌上来的?事情已经有些模糊了。似乎是,一个人拾起她,交给第二个人,再传第三个,最后,到简迟生这里,落了座。听起来,很像是豌豆公主,被皇家卫队拾起,交给大臣,呈上国王。简迟生,坐在提提旁边的那个就是,体魄魁梧,将一张扶手椅坐得满满的,全白的头发剃成平顶,于是,显出特别粗壮的脖颈,几乎与腮长在了一起。面部的轮廓还是清晰的,皮肤没有松弛,而是绷紧了。眼睛里也有光,这是一双北方人的单睑的长眼,退回到三十年前,这光是相当锐利的,如今却柔和了,有了一些笑意,同时,这笑意将嘴角牵动起来,整个脸部都温存起来。
坐在餐桌那一侧的呼玛丽越过桌面看这张脸,在有意布暗的灯光下,这张脸又增添了几分暧昧,她不禁感到惊讶:这是他,简迟生吗?他竟然也会有这表情,什么表情?温柔。他从来不曾给过她温柔,却给了这个小女人。可是,她一点不忌妒,她从这温柔里窥出了软弱,是的,简迟生可是软弱多了,他原本是多么骄矜,不可一世——是与呼玛丽在一起的,她拥有他最热血的生命阶段,她也是以最强悍的一段与其相对。那时候,他和她,谁能比啊!青春,这就是青春,轻浮的,夸张的,如涌的活力,一点不懂得量入为出,于是,透支了。
后来,她去了日本,看见樱花,听日本人对樱花的解释,她觉得就像她和简迟生的爱情,一下子绽开,一下子谢落。她又想到,汉语多么美丽,将花的败落称之为“谢”。真的就是一个“谢”字了得,谢天地,谢彼此。只是,她觉得樱花无论花形与颜色都太孱弱,过于闺阁气了,她和简迟生却是如同火山爆发。不过,在樱花盛开的那几日,她还是被感动了。那樱花满天漫地,只有一个字可形容——此时,她又感到汉语的不足,不得不借用比喻,那就是“雾”。相当壮观的,它是积少成多,以量取胜,正当越积越浓之时,陡地收住。如那些品花人所说,有的花开相好,有的则败相好,而樱花没有败相,不等凋敝之意来临,霎那间,幕落了。
这个开设在最时尚的商业广场里的餐馆,老板是台湾人,七十年代中后期,台湾被逐出联合国,成为国际孤儿时候,留学美国的一代人。正值台湾经济起飞,他们有充裕的可兑换美元的新台币,却是些没有国籍的人,这使得他们陷入身份认同危机,精神迷惘。其时,美国接嬉皮后续,兴起雅皮风尚,是将现代艺术概念赋予物质主义。这是一个微妙的和解,以反叛的姿态臣服,对资本化社会进行诠释的同时,这诠释再被资本化社会起用,于是,冲突被消解。在台湾的漫游者接受雅皮文化的背后,有着另外的亚洲的痛楚,是嫁接的意思。这位台湾老板学的是艺术,在这家餐馆里充分地运用现代和后现代的概念。整座餐馆统是用透明半透明的材质装潢,晶莹剔透,与其相对或者说相佐,灯光极弱,暗藏在吊顶和地坪里,投向透明的四壁、桌椅、碗盘杯盏,以及杯中的酒,以反光照明,所以,又是扑朔迷离。唯有人脸是清晰的,浮在暗光中,显得很白,很小,又很突兀,就像面具。于是,餐桌上的人也成了这现代艺术场景中的细节部分。
奇异的是,即便抽象成面具,这些脸部依然呈现出差异,但因过于表面化,这差异不是作为性格,而是作为形式呈现出来,同时呢,又将性格的因素夸张和固定了,就像中国京剧里的脸谱。还是有一种生气,从这图案中散发出来。
提提的那一张脸,极白,极小,好像从聚焦处迅速地退,退,退往深邃的底部。依然是清晰的,平面上用极细的笔触勾出眉眼,极简主义的风格。看起来相当空洞,可是又像是一种紧张度,紧张到将所有的具体性都克制了,概括得干干净净。
她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芭比娃娃,呼玛丽想。大街上尽是这样的小女人,闭着眼睛指一个就是,时尚潮流淹没了她们的个性,连气味都是一种,所谓国际香型,需要有加倍的激情才能突破覆盖,露出脸部的特征。现在,这张脸来到了他们餐桌边,这张后现代的餐桌边,就像简迟生的小娃娃,魁伟的简迟生一把就可将她裹入怀中。只有呼玛丽知道,他的魁梧其实来自松弛,内瓤耗得差不多了。在这一幕抽象的画面里,简迟生却是以立体的造型进入呼玛丽的眼睑,就像先前所描述的——那是出于了解。她知道,简迟生的力度不可抵挡地松懈下来,他只够拥呵那些体积小材质轻的,比如芭比娃娃,这种大和小的悬殊造成保护与倚赖的假象。她想他当年,从头到脚,紧得像一张弓,他可不打算呵护谁,而是处处为敌。他轻视女性,与其说是出于男权思想,毋宁说是物理性的力学概念,因为女性不能与他同等量级。渐渐地,他需要女人了,需要越来越年轻的女人。
后来,当他们俩再度成为单身,有好事者为他们撮合,简迟生抱歉地说,他只能够接受年轻女人,这是男人的臭毛病!呼玛丽能说什么呢?简迟生已经拒绝在先,她要再拒绝就像是负气。事实上,经历过这个男人最辉煌的时期,很难再承受他的衰微了。
在他们这张餐桌前面,一幅垂地的竹帘子,如同绢一般细和薄,后面是丝竹乐队,真正的丝弦和竹膜,奏的是《春江花月夜》。幽微的光将人和乐器的影投在帘幕上,声和形都是绰约的。在这花月朦胧中,却间杂着一些尖锐的噪音,时不时地穿透出来,这个东方主义的夜宴便有了破绽。餐厅的音响传声也做了特别的装置,无论来自哪个方向的声音都是送上穹顶,再均匀散布,与立体声效果背道而驰,立体声是为制造真实,而这里是为制造不真实。呼玛丽看见简迟生低头俯向身边的小女人提提,这张纤巧的小脸被埋在简迟生的身影之中,而她就此循到噪音的源头,小女人在发飙。她忽然感到一阵快意,这一个悬浮的夜晚就此而有了实在感,许多真相在假象之下兀自活动,消长着成因。这小女人不满意呢!那一张小瓷脸里憋着火,就是这火才让小瓷脸有了生气。可不是吗?在她小小的身子里储着许多能量呢,却压在简迟生的梢上。这会儿,小女人提提在呼玛丽眼睛里立体起来,也是出于某种程度的了解。被后现代解构了的存在又自行结构起来。
要是追根溯源,引来提提的人就是在她斜对面的那一个,脸在幽暗中拓开较为宽阔的一面,头发向后束成马尾,额上留出一个发尖,着一身黑,更显得脸白,是一种牙白,密度更大,占位就深邃了一些。当目光渐渐凝聚在上面,他的五官便鲜明地进入视觉,漆目星眸皓齿。你难免会心惊,一个男人如此的美艳是令人不安的。这美艳还不在于长相,更在于一种眼风,你简直不敢看他,那眼睛里的光一波三折,摄人魂魄,哪里来这样的尤物!“尤物”这两个字就像为他而造,一般以为尤物都是女性,这实在是成见,真正的尤物是没有性别的,而且,没有年龄。你就说不出来他在哪一个年龄段上,二十?三十?四十?五十?都不是。他在你的注视下渐渐放出光芒,将其他的脸都映暗了,因为其他的脸有现实感,而他是超现实的。他扶在餐盘——那是珠润玉滑的玻璃盘,他扶在盘边的手也显出来了,纤长的五指,不是女性的,女性的太孱弱,质地也太稀薄;也不是男性的,男性的就粗糙了。他的手,敏感而有力度,这样的手能做什么呢?做什么都不合适,是专被供养着赏识用的。就是这般虚无的美,像一个深渊,引人坠落,坠落。
他的名字叫子贡,和孔子的弟子同名。这名字给他增添一派古风,穿越几千年,忽又显得很现代,那就是没有时代局限的意思。子贡是这张餐桌上的过客,夜宴进行到三分之二的时候,他就要离席。他先与他的左右邻座贴了贴脸颊,又用眼睛向四方宾客告辞,然后站起身,似乎只是在一瞬间里,消失了。幽暗迅速将他留下的空隙弥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十一讲》 中华书局2008版 (庞朴 著)  【感谢fakiring提供信息
文化.JPG

[作者]   庞朴 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 2008年4月
[ISBN]  978-7-101-06099-7
[页数]   184
[内容简介]
书中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阴阳、五行等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观念;生动活泼地展示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看法、新颖创见和独树一帜的研究方法。其中太一、杂多、无玄、一分为三、火历等篇更发前人所未发。全书系统地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理路和逻辑,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核心理念做出的最为生动活泼而又通俗易懂的阐释,也是一部充满个性与智慧的早期中国思想史。
[作者简介]
庞朴,男,1928年生于江苏省淮阴县,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毕业。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太一:万物的源头  
1.   郭店楚墓:2000多年前的学术图书馆  
2.   郭店竹简:从孔子到孟子的桥梁  
3.   太一的涵义:神灵、星辰与道  
4.   太一生水:据说世界是这样生成的  
   杂多:从混沌走向有序  
1.   《洪范》与《逸周书》中的杂多思想  
2.   数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3.   数类思想中的数  
4.   六峜:上古时代的数字卦  
5.   《周易》记载的演卦方法  
   阴阳: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  
1.   早期的阴阳:表示自然现象  
2.   阴阳成为圣人的权术  
3.   阴阳:一种辩证的宇宙图式  
   五行:中国文化的基本架构  
1.   五行之前:五与六竞争至尊地位  
2.   五行的涵义:元素、能量与德行  
3.   五行的起源:甲骨文中的“五方”  
4.   五行的确立:从五材到五行  
5.   五行的十种排列顺序  
6.   五行的生克关系  
7.   五行大系  
   说象:无形无状的想象  
1.   言意之辩:能否用语言描述事物的本质?  
2.   象:形与道之间  
3.   误象为马的历史疑案  
   无玄:道家哲学的基本范畴  
1.   说无:有还是无?  
2.   谈玄:作为众妙之门的漩涡  
   仁义:儒家哲学的基本范畴  
1.   解仁:爱的情感  
2.   释义:杀的理智  
3.   儒家处理仁义矛盾的原则:大仁小义  
   中庸:古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1.   “中”的三层涵义:真、善、美  
2.   “庸”的三层涵义:用、平常、大常  
3.   中庸之道的表现形式  
4.   中庸与乡愿的区别:“反经而已矣”  
   一分为三: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法  
1.   一分为二:正确但不够完善的理论  
2.   一分为三:对立双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马:中国古代的认识论  
1.   认识的三要素:认识能力、认识对象和认识成果  
2.   认识的三境界:有无之境、无无之境和无有之境  
3.   心斋:悟性认识的境界  
4.   自知与知止  
   火历:以大火星为授时标准的一种上古历法  
1.   何谓火历?  
2.   火历纪事  
3.   古籍中散见的其他古代历法:夏历、周历以及“楚武王荆尸”的千古之谜  
4.   十二辰中的二子问题  
5.   火历遗风:龙珠、寒食节、复活节和灶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坐拥书城》上海人民2008版 (美 埃斯特尔·埃利斯等著 陈焱译)  【感谢liweizhi提供信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47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9787208079526
【条码】9787208079526
【版次】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中文】中文
--------------------------------------------------------------------------------
【内容简介】
《坐拥书城》描述了透露主人性情的书房,显示了书卷盈室的书房如何听从创造它的主人去取悦人,去迷惑人。《坐拥书城》是关于爱书人的书,里面记述了四十位书迷;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嗜书如命,所筑的书房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些爱书人向我们显示了用作闲览的房间,加上放置藏书的种种巧思,就能让任何一个房间变成书房。另有特别撰写的章节,谈及如何对藏书进行整理、分类、编目;如何护理藏品;如何收藏保存珍本;如何搜寻绝版书;以及关于书房家具、照明、书架等知识。
--------------------------------------------------------------------------------
【作者简介】
埃斯特尔·埃利斯
    埃斯特尔·埃利斯(Estelle Ellis),杂志出版的先锋人物。是Seventeen,Charm(后来的Glamour)和House and Garden的营销总监。现居纽约,是企业形象公司(Business Image,Inc.)总裁。
卡洛琳·西博姆
    卡洛琳·西博姆(Caroline Seebohm),与克里斯托弗·西蒙·赛克斯合著有《英国乡村》(English Country)和《私人景观》(Private Landscapes),另有《沃尔夫:装潢生涯》(Elsiede Wolfe:A Decorative Life)。她的作品出现于《纽约时报》和其他出版物上。现居新泽西。
克里斯托弗·西蒙·赛克斯
    克里斯托弗·西蒙·赛克斯(Christopher Simon Sykes),摄影家和作家,与查尔斯·麦克莱恩(Charles Maclean)合著《苏格兰乡村》(Scottish Country)。现居伦敦。
--------------------------------------------------------------------------------
【目录】
前言
激情澎湃
英国乡村书房
书镇海伊
书房美景
如何整理藏书
藏书入门须知
设计师
书房的照明
书架的艺术
堆满墙壁的书房
闲话藏书票
书籍装订和维护技工
文人的书窝
书之敌
书房梯子
独处读书之乐
著名的大图书馆
资源指南

书总是那么缠人
    为什么我们对书籍如此一往情深?为什么我们一生大量聚书,毫无节制?我们的藏书除了用作求知,还有更多象征意义——书籍便于携带,价钱适中,又赏心悦目,把我们与过去、现在和将来相连。芭芭拉·塔奇曼(Barbara Wertheim Tuchman)写道:“没有书,历史会喑默,文学会失音,科学会瘫痪,思想会停滞。”我们对书的那种难舍难分之情,似乎是与生俱来,即使是信息革命和电脑光盘的侵入也未能取而代之。
    拾级而上的书架,连接两间房的书廊,把一个房间分成两半并分隔成开阔空间的书墙,从门廊到阁楼天窗的书,把房间全占满了。藏在嵌镜大门后面、保存了作家的个人记忆和创作隐私的书,浴室里的书,摆在靠墙桌子上准备处理的书,堆放在床头小几上平时倚枕阅读的书……书就像小孩子,总是那么缠人,总是那么可爱,可有时又让人受不了。
    入主白宫的好几届美国总统及其家人都爱书。例如克林顿夫妇就泛览群书,从政治科学到惊险小说,全都囊括。他们初进白宫时,首先注意到的事情之一就是发现书架不够多。他们明白,没有自己的书,白宫绝不会有家的感觉。
书让人有家的感觉
    还有一些收藏家只是为了读书而藏书。他们聚书是要读书,然后藏好,认为它们是会继续散发内在的艺术魅力的珍宝。我们大多人可归入此类。我们收藏小时候读过的书是因为对它们有感情,想传给自己的孩子。我们长大后,收藏给成年人看的书籍,收藏我们喜欢和崇拜、希望重读的书籍。我们工作了,会添加与工作有关的书。我们结婚离婚,我们成家立业,我们韶华渐逝,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始终与我们的书不离不弃。
    人们不停地为书营造一个家,是因为书让人有家的感觉。书卷盈室的房间是滋润性灵、舒心怡神之地,也可让人暂别喧嚣俗务,可品茗,可高谈,可思考,可读书,可追忆往事,亦可养气益智。书中描述的以下几处地方都证明上述说法确有道理:一个位于四面空旷的阁楼上的单间工作室,四壁皆书,主人称藏书是房子的心脏;一幢显赫古老的宅第,全屋用棕色石头建成,阶梯上摆满书,还蔓延到每层地板。书中的人物所述,无论是学者还是家庭主妇,作家还是商人,也说明了以上有关书房的观点是正确的。所有读书人都有一个同样的感受——他们的藏书表达了他们对家的感觉。或许下面这个惨痛的事例能说明这点。1990年,加州的奥克兰市和伯克利市发生大火,建筑师库迈尔斯基(Thaddeus Kumierski)为客户在劫后余烬中设计房子。
    在重建室内装饰时,库迈尔斯基坚持要设计几个书柜,这样可带来温暖安稳的感觉。客户同意了,接着似乎突然想起了一件伤心事——“可是我一本书都没有了。”
    美国国会图书馆前馆长詹姆士·哈德利·比林顿(James H.Billington)认为图书馆是高贵的公共机构,他对此奋勇捍卫,并大声疾呼:“一个人不管在世上从事什么职业,居住在何处,图书馆都是他们求学之旅的起点。阅读本身就像冒险,而图书馆就是我们的大本营。”他的继任者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J. Boorstin)也说:“书籍便于携带,翻开就能阅读,又各有特色,在今天而言,或者就所能预见的技术而言,仍然无可匹敌。”即使新闻周刊互动公司(Newsweek Interactive)主编暨总经理迈克尔·罗杰斯(Michael Rogers)这类使用光盘多媒体的先锋人物也不得不承认:“说到要表达观念的纯粹力量,没有东西能胜过文本。”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6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福建教育2009版 (新刘克敌 著)  【感谢毛方舒提供信息】




作  者: 刘克敌 著
出 版 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
字  数: 版  次: 1
页  数: 279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I S B N : 9787533451929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传记 >> 学者
编辑推荐
1.主人公传奇:陈寅恪“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人格,一直为中国知识分子所尊崇。晚年他膑足盲目,如何进行学术研究,为何他被学者称为教授的教授,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2.论题精彩: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有哪些关联,他为何热衷于“颂红妆”研究,他的师友与他的关系如何,他如何看待中国知识分子,这些“陈学”入门论题,引人入胜。
  3.作者专业:作者在高校从事专业教学、研究多年,尤其对陈寅恪研究颇有心得,著书多本,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
  4.专家推荐:著名学者谢有顺 傅国涌 摩罗联合推荐。
内容简介
陈寅恪,一代文化大师,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也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特立独行式人物。其所提出“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与其学术成就一起,已成为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精神遗产。本书对其学术成就、治学特色以及师友关系等进行了比较深刻的阐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内容丰富、语言生动,为陈寅恪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不失为一部富有特色的了解陈寅恪生平及其学术成就、中国文化精神的著作。
作者简介
刘克敌,199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99年晋升为教授,现在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任教。已出版著作《陈寅恪与中国文化》、《花落春仍在——吴宓与学衡》、《国民素质与教育》、《百年文学与大学》、《梁漱溟的最后39年》、《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傅雷及其同时代翻译家》等,在各类学术报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
目录
第一辑 “朴学万卷闻名久,应作神州国宝看”——陈学入门管窥
 明清易代之际江南文人风貌一瞥——读《柳如是别传》
 “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王国维与陈寅恪学术理念与治学方法漫谈
 “说剑”情结与“速死”心态——从龚自珍到章太炎再到陈寅恪
 管隙敢窥千古事,毫端戏写《再生缘》
 大师的失误——陈寅恪之失误及与他人学术分歧漫谈
 花落春仍在——陈寅恪论传统文化的力量与价值
 “取珠还椟”与外来文化的输入及改造——陈寅恪谈中外文化
 对对子与中国文化精神——略论陈寅恪的语言研究
 谈鲁迅与陈寅恪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
 “颂红妆”与《红楼梦》
 《柳如是别传》与陈寅恪的才女情结
 “事如春梦了无痕”——陈寅恪笔下的中国近代史
第二辑 “定庵当日感蹉跎,青史青山入梦多”——陈寅恪之学术传承及师友交往
 陈寅恪之师承及其与西方学术思想关系漫谈
 钱穆笔下的陈寅恪——读钱穆的《师友杂忆》
 《吴宓日记》中的陈寅恪
 陈寅恪与新文化运动
 “钱唐真合是吾乡——陈寅恪先生的“杭州情结”兼谈与朱师辙的交往
 从“南柳北陈”说起
 梁漱溟与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第三辑 “改男造女态全新,鞠部精华旧绝伦”——陈寅恪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
 千古文人国师梦
 陈寅恪为何感慨
 由王国维推崇汪元量看王氏悲剧
 私人讲学:文人最后的舞台与家园
 从文人的占卜与相面说起
 “国谁之国,友何处友?万事伤心,一朝脱手!”——吴宓在1952年
 回首卅年题尾在,处身夷惠泣枯鱼——略论陈寅恪的知识分子观
 奇异的比较——文人与妇女
后记


每经陈寅恪的中大旧居,就想,此公学问和心迹,我辈已难分享,然其气节和风骨,理应是今日知识人的榜样。先生之情寄诗,志则在史,思想常与时代相左,精神却不为世俗所转移,即便晚年目盲足膑,也不自废,著述仍立意远迈。刘克敌穷多年心力,研读陈寅恪之人文诗史,帮助我们探究这20世纪不多见的大人,大灵魂,大学问,凡对陈寅恪和他的时代有兴趣者,此书不可不读。
            ——著名学者、批评家 谢有顺
  在这个躁动不安的世代,刘克敌兄是难得的低调而诚实的学人,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近现代知识分子问题,对陈寅恪用力尤深,这本书就是他最新的收获,其中许多文章属于首次面世。
           ——著名学者 傅国涌
  中国局势三百年一变,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三代更是亲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一位人文学者和历史学家,陈寅恪最关注人在大变局中的命运,尤其关注文化人在大变局中如何自处,如何应对时势,如何持守人之尊严和文化之尊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即是他此种思想之总结。
  刘克敌先生的陈寅恪研究,对陈寅恪颇有“了解之同情”,深通其“遗民之怅惘,家国之悲叹”,而且融入了个人的命运与追求,因而能够帮助我们对陈寅恪与时代、与家国、与传统文化的血肉联系达成深切之了解。
             ——著名学者、批评家 摩罗
书摘插图
明清易代之际江南文人风貌一瞥——读《柳如是别传》
  一
陈寅恪晚年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自然是《柳如是别传》,对于陈寅恪撰写此书之目的及其学术价值,至今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笔者在此也无意进行探究,只是在数次阅读之后,发见该书除却张扬陈寅恪自己认定的“颂红妆”旨意外,还为我们展示了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群体的全景图以及他们置身其中的江南社会风貌。毫无疑问,了解这些,对于理解今天的江南文人以及滋生他们的土壤即江南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最早对《柳如是别传》作出高度评价的应该是其好友吴宓,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到广州看望好友陈寅恪后,在其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近乎盖棺论定式的文字:
(寅恪)细述其对柳如是研究之大纲。柳之爱陈子龙及其嫁牧翁,始终不离其民族气节之立场、光复故物之活动。不仅其才高学博,足以压倒时辈也。总之,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藉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绝非消闲风流之行事。①
今人胡晓明对此评述说,吴宓此言之重点,是在强调易代之际的中国文人,该如何对有关文化与道德之基本命运做出抉择。所谓的“颂红妆”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或一种叙述策略,其真正的深层关注则应含有文人心态史的更多更深含义。显然,相对于单纯的“颂红妆”旨意,展示那个时代的文人精神世界和地域文化风貌,并借此揭示数百年来中国文化变迁之历程,就更有意义和价值。①
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不仅对以柳如是为代表的“红妆”给予热情赞颂,而且对江南文化和江南文人也有着深入分析并带有明显的偏爱之情。由此可以说明,陈寅恪在1949年后之所以多次流露出想在杭州安度晚年的想法,看来不仅是由于其父兄归葬于此的缘故,江南地区特有的文化和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应该也是原因之一。至于江南诸城市中他特别对杭州感兴趣,则不排除还有另一位陈寅恪赞颂过的杭州才女陈端生的因素。此外,由于钱谦益和陈子龙二人是江南文人的代表,因此对他们二人思想及文学成就的评述,对他们日常生活和仕宦生涯的展示,也就可以看作是对那个时代江南文人的评价。
江南文化以及社会风气、风土人情等,其实早在唐代甚至更早,就引起历代文人的关注。发展至明末清初,其与北方中原文化之差异,早已十分巨大。而江南文人与歌妓,虽然社会地位截然不同,却因他们各自特殊的社会身份,得以成为江南文化的创造和传承者,并因此成为得时代风气之先的代表性人物。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对此特别注意揭示,并把它们与文人、“红妆”之性格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来分析。如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的代表性人物钱谦益和陈子龙等,离开了他们所生活的江南,其性格命运很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又如“红妆”之代表柳如是,其人果然聪明绝伦,不愧一代才女称号,但她之所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则一方面和她多与文人墨客交往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江南地区特有的社会风气有关:
河东君及其同时名姝,多善吟咏,工书画,与吴越党社胜流交游,以男女之情兼师友之谊,记载流传,今古乐道。推论其故,虽由于诸人天资聪慧,虚心向学所使然。但亦因其非闺房之闭处,无礼法之拘牵,遂得从容与一时名士往来,受其影响,有以致之也。清初淄川蒲留仙松龄聊斋志异所记诸狐女,大都妍质清言,风流放诞,盖留仙以齐鲁之文士,不满其社会环境之限制,遂发遐思,聊托灵怪以写其理想中之女性耳。实则自明季吴越胜流观之,此辈狐女,乃真实之人,且为篱壁间物,不待寓意游戏之文,于梦寐中以求之也。若河东君者,工吟善谑,往来飘忽,尤与留仙所述之物语仿佛近似,虽可发笑,然亦足藉此窥见三百年前南北社会风气歧异之点矣。④
可以肯定的是,柳如是自从离开前宰相周道登家后,正是江南特有的社会风尚和特有的水乡地理环境赋予她一定的生存空间和公共空间,使她可以在江南地区过一种虽然是流浪却较为自由的生活。从《柳如是别传》可以看出,相对灵活的水上漂泊生涯之所以可以实施,固然得益于她的青楼身份,但也与江南民风之宽松以及士大夫对她这类才女的资助有很大关系。柳如是在与钱谦益结合之前,数年间仅凭一船来往于江南地区,江南水乡特有的这种船文化,无疑对她帮助很大。不同于陆上之车,船本身除却交通功能外,还可以承担居住生活功能,这就使柳如是可以免除寻找住处的担忧而自由往来各地。此外,一些江南名士更是直接给柳如是很大帮助,如杭州的汪然明,不仅对其才华十分欣赏,广泛为之宣扬,而且从经济等方面给予大力资助。作为一个古稀老人,此举不仅没有受到社会舆论和文人的嘲讽,反而得到认可,这就与江南特有的社会风尚以及当时江南文人的精神风貌有直接关系。就江南城市而言,杭州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自南宋时开始获得飞速发展后,到明末杭州已俨然成为文人与歌妓交往的中心,西湖及其周围的名人府邸、客栈等更是形成一个有形的公共空间,而柳如是时期的杭州,汪然明就是连结文人与歌妓的中介人物。
文人与“红妆”,看似身份绝然不同,其实多有相似。这里所强调的是,在历史变迁之际,他们的命运不仅十分相似,而且多有关联、互为因果。今人孙康宜认为,晚明时期江南地区文人之所以格外看重“红妆”,除却文人特有之怜花惜玉情结外,更主要是由于他们从这些才女的命运中看到了自己的命运。更进一步,他们认为才女命运的浮沉,就是国家民族命运的隐喻。①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对钱柳因缘个案的探究,实际也是在关注此类问题。他多次称柳如是为“柳儒士”就当非无意之举,意在以柳氏命运暗喻文人命运。自然,影响文人命运的因素固然很多,而时代变迁无疑是最重要之一,特别是异族入侵所导致的改朝换代这样的变化,对文人心理的冲击更是巨大。面对这样一个时代,他们又该如何应对?
对于中国文人之性格命运与时代变迁之关系,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有一段如今已广为人知的著名议论:
纵览史乘,凡士大夫阶级之转移升降,往往与道德标准及社会风习之变迁有关。当其新旧蜕嬗之间际,常是一纷纭综错之情态,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新社会风习与旧社会风习并存杂用,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也。斯诚亦事实之无可如何者。虽然,值此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乱变易之时,此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级之人,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终于消灭而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其故何也!由于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两种以上不同之标准及习俗以应付此环境而已。②
显然,在《柳如是别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贤者拙者”、“不肖者巧者” 等各类文人的精彩表演以及不同结局,而且陈寅恪的分析更加深入细致,更注意从主客观两方面来解释其所以如此和不得不如此的原因,足以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反省。
此外,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还有这样一段话:
人生时间约可分为两节,一为中岁以前,一为中岁以后。人生本体之施受于外物者,亦可别为情感及事功之二部。若古代之士大夫阶级,关于社会政治者言之,则中岁以前,情感之部为婚姻。中岁以后,事功之部为仕宦。①
通常,人们只注意陈寅恪的第一段话,其实我以为第二段更为重要,因为中国文人对时间流逝一直极为敏感,对个体生命的相对渺小无助一直有着挥之不去的无奈情怀,而这一点极大影响着他们的入世情怀和避世心态之转换,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抉择。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之所以花费极大精力考证钱柳因缘,就是要以此为出发点,论述易代之际的江南文人,其在婚姻爱情和事功方面的各种表现,并最终展示他们复杂的精神世界,从而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命运,给出自己的解释。
就钱柳因缘而言,最值得关注的是两件大事,一是他们的结合过程和实现的具体形式,一是钱氏降清并最终导致他们夫妻归于悲剧性命运,特别是柳如是的自杀结局。所有这些都既可以看作对他们婚姻爱情的考验,又可以看作与他们交往之江南文人反应的试金石。
据陈寅恪所言,崇祯十三年,柳如是和钱谦益初次相识,即一见如故,而此时的钱谦益在仕途方面却是屡遭挫折。就年龄而言,此时的钱谦益已是59岁,早已过陈寅恪所说的“中岁”,对“仕宦”这样的事功之事早该看淡。那么,反过来在情感方面寻求补偿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6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廣西師大出版社出了不少好書,很多都挺有質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6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广西师大出版社的书价钱相对也蛮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6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76# 金戈钢马 广西师大出版社最近出了不少好书,他们很注重版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7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午夜凶铃 作者: 铃木光司    【感谢liweizhi提供信息】



作者: 铃木光司
译者: 陈惠莉
ISBN: 9787544223218
页数: 307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定价: 19.8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3-1-1
简介 · · · · · ·
  四名少年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离奇死亡,死者面部都呈现出惊恐的神色……是什么造成这起死亡事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记者浅川开始了调查。一盘神秘的录像带,一句死亡的诅咒,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寸寸接近,死亡却步步紧逼。铃声过后,恐怖在城市里蔓延,看不见、抓不着的黑暗因子无孔不入!
作者简介 · · · · · ·
  铃木光司:1957年生于日本。创作于1989年的《午夜凶铃》,1991报出版后好评如潮,被誉为“恐怖小说的金字塔”;1995年发表《午夜凶铃2:复活之路“,迅速登上日本各大畅销书排行榜,获日本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1998年出版的《午夜凶铃3:永生不死》再次引发”凶铃热潮“,成为当年日本畅销书排行榜文学类冠军;1999年出版”凶铃“系列的最后一部《午夜凶铃4:贞相大白》。《午夜凶铃》系列在短短几年间,销量突破830万部,成为亚州销量最大的悬念小说。他的作品还有《暗水幽灵》等。
  他的作品以其惊奇的构思与匪素所思的想像力著称,几乎从来不出现对恐怖事物的具体描写,仅仅通过对氛围的营造就给人以极度恐怖的感觉。这种写作造诣为他赢得了“恐怖小说第一人”与“氛围大师”的称号。他的作品更被东西方评论界公认为“极度恐怖与极限想像完美结合”的典范。
  1997年根据《午夜凶铃》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日本公映,创下至今无人超越的10亿日元的票房记录,并迅速风磨整个亚洲。2002年,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投巨资重拍的美国版《午夜凶铃》,在公映第一周就登上北美电影票房冠军宝座。短短5年时间,《午夜凶铃》系列被改编成5部电影,赢得全球20亿观众,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越英尺怖越上瘾”的“凶铃症候群”。



午夜凶铃2:复活之路 作者: 铃木光司

作者: 铃木光司
译者: 许木兰
ISBN: 9787544223416
页数: 348
定价: 21.8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3-01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简介 · · · · · ·
  病毒已经开始扩散,贞子供腹重生,生与死之间原来人有一线相隔。它藤为了自己的儿子出卖了人类,和魔鬼签下恶的契约,龙司也因贞子而复活,而贞子复活之后又会怎样呢?人类将面临的是怎样的命远与结局呢?当恐怖和惊愕的表情还留在你的脸上,另一个阴影正悄然笼罩。
作者简介 · · · · · ·
  氛围大师铃木光司,1957年生于日本。创作于1989年的《午夜凶铃》,1991年出版后好评好潮,被誉为“恐怖小说的金字塔”;1995年发表《午夜凶铃2:复活之路》,迅速登上日本各大畅销书排行榜,获日本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1998年出版的《午夜凶铃3:永生不死》再次引发“凶铃热潮”,成为当年日本畅销书排行榜文学类冠军;1999年出版“凶铃”系列的最后一部《午夜凶铃4:真相大白》。《午夜凶铃》系列在短短几年间,销量突破830万部,成为亚洲销量大的悬念小说。他的作品还有《暗水幽灵》等。


午夜凶铃3:永生不死 作者: 铃木光司


作者: 铃木光司
译者: 许木兰
ISBN: 9787544223423
页数: 349
定价: 21.8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3-01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简介 · · · · · ·
  转移性癌病毒肆虐,人类即将遭受灭顶之灾。为拯救亲人、拯救人类,年轻的阿馨走上了一条追寻真相的不归之路。当他发现他只是高山龙司的克隆,当他发现一切原来掌握在人与计算机的共同缔造的“环界”中,当他发现只有牺牲自己才能拯救人类时,他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午夜凶铃4:贞相大白 作者: (日)铃木光司

作者: (日)铃木光司
译者: 平宣
ISBN: 9787544223430
页数: 205
定价: 14.8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3-01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简介 · · · · · ·
  重逢并没有给贞子和远山这对昔日的恋人带来任何甜蜜,一切的答案都埋藏在贞子的身世之中。虽然死亡步步近逼,但远山依然不改对贞子的眷恋……掀起全球最恐怖、最颤栗的贞子风暴终于平息,两个世界都回到了和平幸福的起点。然而这是否真是结局?计算机创造出来的“环界”是否会再创造出另一个“环界”?

-----------------------------------

看见右手MM问香港灵异事件,想想自己都没看过《午夜凶铃》,就找些书的资料补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8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墨涵 于 2009-7-28 20:10 编辑

《大事件—决定人类未来的50件事》中央编译2008版 (英 杰西卡·威廉姆斯 著,王晶 成芬 包特日格勒 译)【感谢duhaoshuhao提供信息】

untitled.JPG

【作  者】(英)杰西卡·威廉姆斯 著,王晶,成芬,包特日格勒 译,王秋海 校
【出 版 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版  次】 1
【页  数】 275
【I S B N 】 9787802117396
【编辑推荐】
让你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如果不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那么这些每天都在发生的微小改变将彻底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
             ——杰西卡·威廉姆斯
主导全球发展趋势的大事件。《大事件》中的每一件件都会影响和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将是你今年读到的最重要的书。
今天的世界都在发生着什么事?这个世界上的人是否知道全部的事实?阅读这本令人惊奇的书,你会了解到一些尖锐的事实,它们会拓宽你的视野。让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这个世界。
世界上有1/5的人每天靠不到1美元维持生计。
欧盟每头奶牛每天获得2.5美元的政府补贴,比75%的非洲人每天的生活费还多。
全球每年有15万人因气候变暖死亡。
在工业化国家,人们每年要吃进6000~7000克食品添加剂。
2040年,世界石油储备将会枯竭。
每年自杀的人数超过了在武装冲突中死亡的人数。
这些事实仅仅是今天发生的令人震惊的大事件的一部分,书中每件事都有大量的数据作支撑,很多至关重要的内容经常被人们所忽略。
【内容简介】
本书列出影响世界、决定人类未来的50件事,探讨了饥饿、战争、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资源分配、毒品、贫困、腐败等影响当代世界的重要问题。作者将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揭示出种种强烈的不公平而荒谬的反差——西方国家拥有大部分资源,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导致垃圾过量,大量人口患上了肥胖症,还有人饱受饮食失调症的折磨,而非洲国家却有很多人每天仅依靠不到1美元生活……
书中还列举了更适宜于称之为“事实”的事件,也许这些事件现在并没有大到足以改变这个世界,也许现在还仅仅是一些会引起未来大变化的“小趋势”,例如食品添加剂危害健康、自杀率增高、手机用户的快速增长、过度消费、“少女妈妈”、青少年吸毒等。无论是事件,还是事实,都将彻底改变你观察世界从现在到未来的视角,从而发现你的处境即将会有怎样的改变。
今日的世界之痛必将深深影响当今乃至未来的中国,身为地球村一分子,正当对当代世界的问题给予更多关注与反思。
【作者简介】
杰西卡·威廉姆斯(Jessica Williams),BBC的记者兼电视制片人,曾经研究并出品了许多不同人物的访谈节目。这些人物包括政治哲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卢旺达总统卡加梅(Paul Kagame)、戴维·爱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北爱尔兰第一任首相大卫·崔波((David Trimble),以及美国学者萨义德(Edward Said)。
【目  录】
1.人类的寿命
2.全球性肥胖
3.“少女妈妈”
4.男女性别比失衡
5.“雅芳女士”
6.快速增长的手机用户
7.顾客忠诚卡的“秘密”
8.奶牛有补贴
9.同性恋关系
10.贫困
11.家庭暴力
12.整形手术
13.地雷的危害
14.童工现象普遍存在
15.食品添加剂安全吗?
16.体育明星的高额报酬
17.饮食失控症的困扰
18.英美青少年服用毒品现象普遍 
19.跨国连锁店的扩张
20.道路交通事故频发
21.堕胎诊断的暴力事件
22.气候变暖
23.腐败之瘤
24.毒品交易
25.外星人造访过地球吗?
26.严刑的背后
27.饥饿危机
28.美国监狱关押的犯人中,黑人居多
29.饱受战争煎熬的人们
30.世界将面临石油危机
31.吸烟正在威胁人类的健康
32.服装与环保
33.自然资源的争夺引发武装冲突
34.艾滋病蔓延
35.正在消逝的语言
36.自杀问题困扰世界
37.美国校园枪击事件震惊世界
38.割礼,说不尽的痛苦
39.卷入武装冲突中的儿童兵
40.大选:参与投票的年轻人减少
41.美国色情业发达
42.美国的军费开支最高
43.奴隶依然存在
44.保护环境,拯救地球
45.英国人受到的监视最多
46.大量妇女儿童被贩卖
47.为了环保与健康,请购买本地产品 
48.谁欠联合国会费?
49.贫困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50.“真人秀”
【媒体评论】
献给那些试图睁开眼睛了解一下全球性不平等的读者。
           ——《独立报》
  思路清晰,调查全面,资料翔实。读完了本书,这个世界就不像看起来那么绚丽了。
           ——《生态学家》
  一本激动人心、给人以知识的书,是治愈冷漠的良药,堪称书中极品。
          ——《日程》
  这本书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不能满足于今天的世界,应该成为政治家的圣经。
        ——《新政治家》
  一本角度新锐、注定要成为话题的书。
          ——《好书指南》
【书  摘】
1.人类的寿命
  如果你有幸出生在发达国家,那么幸运的你将比你的父母有更大机会活得长久,而且你的孩子会活得更久。人类的平均寿命在过去的200年里翻了一番,而且大多数国家这一趋势仍在继续。在发达的富裕国家,科学已经尽其所能根除了先前一些毁灭性的疾病,并给予我们一种我们的先辈连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质量,那时我们的先辈曾过着被托马斯•霍布斯描述为“肮脏、野兽般和短寿的”生活,尽管目前我们还难以达到长生不老,但我们至少能有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可以努力地尝试一下。
  在历史长河里,我们敢奢望走上一种长久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历程,这只是最近的事情。古罗马帝国时代预期寿命只有22岁,大约1500年后的中世纪英国,情况仅有些许改善,人们寿命也只有33岁,即使如此短寿,人们也不是活得健健康康,经常存在的饥荒威胁,而且医学仅局限于一些粗浅的外科手段,伤寒和麻风病等传染病司空见惯,1347—1351年间席卷欧洲大陆的黑死病几乎使欧洲人口锐减四分之一。
一直到发端于英国之后遍及欧洲的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人类的预期寿命才有了较大的增长。从1840年起,在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里,人们的预期寿命每年平均延长三个月,而且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仍在继续。
那么人类预期寿命的激增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呢?无疑,19世纪早期巨大的社会变革有着巨大的贡献。工业发展意味着城镇中心的极大繁荣,为适应离开农村、寻求新的城市生活的工人的住宅需求,整个城郊不断扩建。而且配备上清洁的饮水和适宜的卫生设施,这些对于今天的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设施,对公共健康的改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类似于肺结核、霍乱这样能摧毁整个社区的恶性传染病已经不太常见。
即使染病在身,医疗手段的提高意味着过去那种榨取利益的“吸血鬼”医生和环钻术被抛弃了,抗生素的发现是医疗改善的另一个重大进步,这一发现使得分娩孕妇死亡率大为降低。这些进步说明,“生活质量”这一词汇显然是新近的发明。
那么这一持续的增长还能再延续多久?我们还能继续无限期地延长生命吗?一种设想认为,尽管科学和医学在发展,我们总会到达那个身体恰恰不能继续运转的时候。众所周知,我们的寿命是由进化决定的。如果我们继续繁衍寿命越来越长的孩子,将会失去存活和繁殖之间的微妙平衡:人类社会将会逐步老龄化,这会使政府提供基础服务的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确实,发达国家可能正处在这个阶段。
预期寿命最长的是日本女性,目前平均寿命能达到84.6岁,并且丝毫没有减少的迹象。日本曾夸耀本国有一位世界上年龄最大的人,本乡门真(Kamato Hongo)夫人,她出生于1887年,直到2003年10月31日才去世,享年116岁。虽然这个“超级百岁老人”很不寻常,但有些人相信将来像本乡门真夫人这样长寿的现象会非常普遍。美国的《科学》杂志预测,在未来60年的时间里,预计日本女婴平均可以活到100岁。
然而,对那些住在非洲中南部的人来说,人均预期寿命没有增加。事实上,由于全国范围内流行的艾滋病,人口的预期寿命正在迅速减少。美国人口调查署预测,随着艾滋病病毒继续吞噬人类的生命,这51个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将会缩短。
例如,在博茨瓦纳,2002年出生的婴儿预计平均活到39岁,比没有艾滋病肆虐的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少了30岁。到2010年,预计博茨瓦纳人仅活到27岁。这是个发人深省的预测,使发达国家渴望人类平均预期寿命为百岁的愿望看上去可望而不可即。
这是2003年9月9日拍摄的日本老寿星本乡门真(左)的资料照片。
2002年3月,本乡门真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机构宣布为“世界上最长寿的老人”。
艾滋病是造成发展中国家预期寿命较低的最明显原因,但还有其他的原因。许多国家的婴儿死亡率仍然很高。在塞拉利昂,每1,000个婴儿中有157人在1岁前就夭折了。和冰岛2.6‰的婴儿死亡率相比,很容易看出为什么婴儿死亡率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公众健康的如此敏感的标准。享有洁净水、营养和保健对于怀孕过程很关键。这些在西方国家是有规定的,可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情况并非如此。得不到足够食物的幼童更有可能因患像流感和腹泻这样的疾病而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估计全世界范围内有1.5亿儿童营养不良。
贫穷也大大缩减了预期寿命。在许多国家,喝不到安全的饮用水仍是引起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被污染的空气或土壤会引起疾病,也会使粮食生产更为艰难。由于迅速增加的人口不断给土地和自然资源施压,在当地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土地正在变成沙漠。
因此,很明显,预期寿命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不同的挑战。高收入国家不得不接受老龄化人口的现状,并开始强调健康和福利制度的重要性。政府和公司已经被迫审视他们提供给退休人员的福利。如果英国人现在平均能活到75岁,他们将领取国家给予的养老金来度过他的最后十年。这当然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前景,但同时又将越来越难以维持。一些欧洲国家的政府已经在商讨要提高强制退休的年龄,因为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工作的人数将逐渐减少,这样福利系统的经济来源也将减少。各国政府已经面临着抗议和批评,批评者感到自己正在被欺骗,因为事实证明有一种固有观念很难动摇,那就是一生的劳作生活应该以舒适的退休生活作为奖赏。
与此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对付艾滋病这种流行病是许多国家的当务之急。目前,受艾滋病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非洲国家,然而有足够迹象表明,在未来的十年中,印度和东欧的一些国家将会有成百万的人被艾滋病夺去生命。世界银行强调需要通过更健全的公共保健系统来预防疾病,但是在人们读写能力和受教育的机会很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这个途径达到这个目的很难。在大多数国家,人们仍然对艾滋病难以启齿,许多政府也极不情愿承认这个问题。2003年6月,旨在战胜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疾的全球基金组织已获得承诺,截止到2008年底将得到46亿美元的款项,但基金会提出,到2004年底它还需要一笔30亿美元的资金。
世界银行也指出,摆在许多政府面前的是艰难的选择。医治艾滋病人的开销相当大:据估算,英国的国民保健署每年平均把15,000英镑花在每个艾滋病人身上。这些支出给发达国家的保健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然而在资金有限、资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绝对不可能彻底地满足所有那些需要医治的人的需要。世界银行建议,最好将资金用于教育和预防上,简而言之,把精力和财力集中在那些仍然健康的人身上,而不是集中在那些将死之人身上。然而,在医院拥挤而且感染比率仍然很高的情况下,这个建议看上去是个需要慎重对待的决定,政府也定会发现很难做出这个决定。
  2.全球性肥胖
  正在与饥饿现象作斗争的世界也在与肥胖流行的现象作斗争。这看上去像是最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胖人的数量第一次开始与体重不足的人数相当。肥胖的流行不只局限于世界上的富裕国家。
世界上有3亿多人过度肥胖,有关目前的“全球性肥胖”危机的标题也频频见诸报端。然而,可能更令人担忧的是,世界上的胖人中有1.15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看来除了随着财富增加而产生的消费者的外在标志以外,贫穷国家的人也正在采纳西方世界一些最危险的习惯,这无疑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全球的肥胖率在过去的20年里至少增长了3倍,但经常是在发展中国家增长得更快。
随着世界人口逐渐城市化,全球的饮食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公众健康专家把这个现象称为“营养的转变”。农民过去种植各种各样的自给作物,现在开始重点种植单一品种的商品作物。一些国家开始从工业国家进口更多的食品。人们常常选择那些经过深加工的、能量集中、含大量的脂肪、糖和盐的食品,而不是选择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再加上人们日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开车而不是走路,在办公室工作而不是在田野里劳作,观看比赛而不是自己运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过度肥胖会增加患严重慢性病的可能性。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和某些癌症都在胖人身上更为常见——比如糖尿病,过去都知道它是一种“成年病”,可是现在在10岁的儿童身上也发现了。这本身增加了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还会引起失明、肾衰竭和神经受损。财政和社会负担已经给发达国家的卫生预算造成了压力:在20世纪90年代,与肥胖有关的疾病花费了美国卫生预算的12%,大约1,180亿美元——比花在吸烟引起的疾病上的470亿美元的两倍还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慢性病病例中的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那些卫生体制已遭到强烈质疑的国家,这个压力很难承受。
在中国,普遍说来人口的5%被归为过度肥胖人群,可是看一下城市的情况,比率增加到了20%。那些胖人中许多是儿童,即独生子女家庭的“小皇帝”。在亚洲其他地区,情况也是一样。泰国5-12岁的儿童中,肥胖率仅仅在两年内就从12%上升到了15%-16%。现在将近有10%的日本9岁男孩过重,而1970年仅有3%。
在拉丁美洲,肥胖率也在飞涨,几乎和它北面的邻居相匹敌。在墨西哥,64%的妇女和60%的男性肥胖。人们搬到城市中居住,在久坐的工作状态中努力奋斗,通过便宜的、工业化生产的食品补充能量。《卫报》指出,在一些墨西哥偏远的村庄,买一袋油炸土豆片比买一根香蕉更为容易。
  不过,总的来说,世界上最胖的人生活在太平洋诸岛上。在瑙鲁,有77%的成年人肥胖,是富裕的欧盟国家肥胖率的两倍。太平洋文化传统上把肥胖尊为财富和权力的标志。过去,你要想胖,就得很富裕,可以获得足够的食物。但现在,大量涌入的便宜的进口食品使危险的肥胖现象进入了大部分人中间。
在那些曾经以鱼和热带水果为主要食品的地方,市场上到处堆满了被海外市场丢弃的肉。来自美国的土耳其猪尾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出产的羔羊肉和羊肉片——过去这些高脂肪的肉会被用作宠物粮或肥料,现在却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珍馐佳肴。在汤加,像本地打捞的鱼这样更健康的蛋白质食品要比进口的羊肉片或鸡肉贵上15—50个百分点。有些人把“饮食上的种族灭绝”归咎于出口这些肉的国家。萨摩亚岛的卫生部长穆里塔卢•斯亚佛萨•乌玉把进口肉描述为“由富国向穷国廉价倾销的垃圾食品”。斐济更为激进,宣布禁止进口羔羊和羊肉片,为此新西兰扬言要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投诉。
很显然,世界的援助机构把缓和饥饿现象作为工作的重点。但他们也承认,肥胖和与之相关的健康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
  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似乎是将较多的信息告知肥胖人口数量飞涨的地区。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谈到需要安排食品生产专家(决定如何和在哪儿种植更多的农作物)与营养学家取得联系。世界卫生组织也正在努力制订关于好的饮食构成的指导方针。国家政府在鼓励学校里的健康饮食和锻炼方面能做得更多,比如新加坡的平衡和健康计划通过学校饮食服务的变化、增加学生的运动量和营养教育,使肥胖儿童减少了将近一半。
但是,对某些食品过分严厉的批评会引起食品工业激烈的反应。2003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准备公布一份饮食方面的报告,提议糖含量不应该超过均衡饮食的10%。但很快便遭到了美国糖业联合会激烈的攻击,声称这份报告“使人误入歧途并且没有科学依据”。他们提出,25%是一个更为实际的安全标准,并给美国卫生部长写信要求撤销报告。尽管它还扬言要向美国政府施压,取消世界卫生组织的基金,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最终挑衅式地公布了这份报告,并将这一举动视为一次非政府组织对游说议员者的胜利,但这件事所透漏的信息是很清楚的,并且说明现实情况远不令人满意。
营养教育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但是无疑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在汤加,一份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建议,发展可持续农业和渔业会有助于使更健康的传统食品缩减成本。禁止进口不健康食品,正如斐济的做法,是另一种可能。可是这样的做法可能会激怒较富裕的国家,因为它们从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便宜食品中会得到很多利益。结果会是那些富裕国家向世界贸易组织投诉禁止进口不健康食品的发展中国家。汤加的报告下结论说:“国家的决策者应该知道‘好处令人生疑的农产品’对健康的影响,并且意识到贸易在全体居民的健康方面起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报纸文章和电视报道经常谈论一个接一个、有着奇效的食谱的可取之处。但大多数节食者都知道,一杯减肥苏打水几乎解决不了肥胖的问题。那么在发展中国家,那里所存在的肥胖现象与贸易和全球化有很大关系。看来,这确实是一杯苦酒。
  发展着,没错,但也在膨胀着;在较穷的国家越来越城市化的同时,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正在引起一场公众健康的危机。——《卫报》,2003年8月11日。
  3.“少女妈妈”
  在世界上最富的国家里,每年有125万少女怀孕。这其中,大约有76万人会选择成为“少女妈妈”。显然,美国少女最有可能在她们十几岁时生孩子。一份准备提交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排行榜”显示,美国的少女怀孕率是大多数其他工业化国家的两倍。每1,000个15-19岁的美国女性,有52.1个婴儿与之对应,相比之下韩国为2.9个,日本为4.6个。估计美国20岁的女性中有22%在她们十几岁时有过孩子。
英国在排行榜中紧随美国之后,每1,000个15-19岁女性有30.8个婴儿与之对应。这是法国比率的3倍,意大利的4倍。
  在发达国家青少年生育率普遍下降的同时,英国和美国的高生育率是个公认的严重问题。过去并不总是这样。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女性一般会在她们十几岁时生第一个孩子。可是社会在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女性现在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是没有问题的。在发达国家,女性生第一个孩子时的平均年龄一直在上升,而在一些国家像西班牙和荷兰,女性通常直到将近30岁才生孩子。她们晚婚或者根本不结婚。年轻的女孩在更小的年龄时发生性关系,可能在开始一段稳定的异性关系前有几个性伴侣。
如今,女性接受广泛教育是正常现象而不是例外。由于缺少婚姻和家庭的支持,少女妈妈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一份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交的、由艾塞克斯大学做出的研究报告描绘了少女妈妈严峻的生活状况。平均说来,少女妈妈有双倍的可能生活贫困,差不多双倍的可能提前辍学。
在十几岁时就有了孩子这一纯粹事实很可能会使少女妈妈不得不过更艰难的生活。有力的事实证明,十几岁时怀孕的年轻女子本身就有着较贫穷的家庭背景。一项英国研究发现,一些因素极大地增加了成为少女妈妈的机会:经济困难,童年时期有感情障碍,学习成绩较差,自己的妈妈也是个少女妈妈。所有这些问题都存在的女孩有40%成为少女妈妈,而完全不存在这些问题的女孩则只有不到4%成为少女妈妈。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墨中国》 五洲传播2007版 (西 夏尔·乔得龙 著,陈静 译) 【感谢duhaoshuhao提供信息】

水墨中国.jpg
【作  者】 (西)夏尔·乔得龙(Chauderlot,C.) 著,陈静 译
【出 版 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0
【版  次】 1
【页  数】 137
【I S B N 】 9787508511146
【内容简介】
本画册是西班牙画家乔得龙以中国为主题的水墨画集,收入画家在山西、江浙、广西、新疆所创作的画作,较我社此前出版的《水墨紫禁城》和《水墨北京》题材更宽广,反映的民风民俗更丰富。书中所附文字表现画家和各地人民的交往,以“酒”为主线,贯穿始终。
【作者简介】
陈静,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毕业,现就读于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硕士专业。
【目  录】
引言
山西——漠漠黄土,悠悠历史
 大同及其周边
 平遥及其周边
江浙——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
 苏州
 同里
广西——大苗山区
 令我感动至深的苗坪村
 侗族村寨归合
 高马苗寨一日
 瑶浴
新疆——踏沙尘路,寻丝绸梦
【书  摘】
山西——漠漠黄土,悠悠历史
大同及其周边
  1997年2月5日和6日的夜间,寒冷瑟缩,颤颤巍巍、密封不严的火车车窗被冰凌堵住了疑缝隙。的确,出发前,北京已在零下15度的严寒下凝固。时值春节,我偕龙前往距北京360公里的大同,旅程长达七个小时。我们只买到了不设包房的硬座车厢票。
……
水墨中国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3 10:08 , Processed in 0.05660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