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墨涵

两岸文化交流,每日荐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 武汉2008版 (陈倩 编著)  【感谢duhaoshuhao提供信息】
影响.jpg
【作  者】 陈倩 编著
【出 版 社】 武汉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版  次】1
【页  数】 193
【I S B N 】 9787543040397
【编辑推荐】
智慧与思想,带给人类的影响远比权力要持久得多。
  书籍之书:
拜伦说:“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茫茫书海,如何选择?一部“书籍之书”,精挑细选100部著作,让我们能在短时间遍阅经典。
  思想之书:
  经典之作都蕴涵着伟大的思想,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100本书串连起来,就是一部简明世界思想史。  
  伟人之书:
  影响历史进程的宏篇大论,其著作者定然是非凡之人。通过对作者以及写乍过程的介绍,能让我们认识这些伟大的思想家。
【内容简介】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之重要性已为人所知,但如何选择读书,却并非人人都懂得。
本书精选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100部经典,涵盖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等各个领域,从作者介绍、内容简介、入选理由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为读者深入阅读提供了指导。
【目录】
《圣经》 西方文明的基石
《易经》 中国哲学思想的源泉
《伊利亚特》 人类史诗的典范
《奥义书》 印度民族的哲学和文化之魂
《伊索寓言》 人类史上最古老的寓言集
《孙子兵法》 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经典著作
《道德经》 道家学派的开山力作
《沦语》 规范中国人两千多年的行为准则
《俄狄浦斯王》 十全十美的悲剧
《历史》 西方史学的第一座丰碑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西方古典史学著作的典范
《长征记》 希腊军事理论的开山之作
《理想国》 西方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
《形而上学》 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之源
《几何原本》 希腊贡献于世的“数学的《圣经》”
《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天文学大成》 地心学说的集大成之作
《编年史》 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古兰经》 伊斯兰教的最高经典
《源氏物语》 日本的《红楼梦》
《马可·波罗游记》 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神曲》 中世纪文学的最高峰
《十日谈》 16世纪的意大利风情画
《三国演义》 中国历史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君主论》 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书
《天体运行论》 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之作
《蒙田随笔》 娓娓而谈的“生活的哲学”
《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人民生活与精神风貌的画卷
《哈姆雷特》 人类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堂吉诃德》 骑士阶层的挽歌
《心血运动论》 解开人类血液循环的密码
《几何学》 解析几何的奠基之作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颠覆西方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
《方法论》 西方哲学的启明星
《利维坦》 近代西方杰出的政治学著作
《思想录》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伦理学》 理性主义的经典作品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近代科学的奠基之作
《政府论》 君主立宪制的理论之源
《鲁滨逊漂流记》 一个荒海岛上人与自然抗争的故事
《人性论》 探寻人性思想史的奠基之作
《论法的精神》 西方建立法制国家的理论依据
《社会契约论》 近代自然法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罪与罚》 开创了现代西方意识流写作的先河
《红楼梦》 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忏悔录》 文学史上的传记体奇书
《百科全书》 启蒙思想与自然知识并举的巨著
《少年维特之烦恼》 德国书信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常识》 美国独立战争的战斗纲领
《国富论》 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化学原论》 近代化学诞生的宣言书
《人口原理》 第一部提倡人口控制的著作
《拿破仑法典》 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法典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继基督教后的“第五福音书”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人类不屈的精神象征
《论美国的民主》 研究美国民主的经典之作
《安徒生童话》 童年时代的温馨回忆
《简‘爱》 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图腾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宗教和社会学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共产党宣言》 全球“共产主义的圣经”
《汤姆叔叔的小屋》 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物种起源》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父与子》 两代人间的唇枪舌战
《植物杂交的试验》 揭开生物遗传的奥秘
《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的鸿篇巨制
《战争与和平》 世界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电磁通论》 电磁场理论的奠基之作
《汤姆·索亚历险记》 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
《古代社会》 第一部原始社会发展史
《玩偶之家》 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
《经济学原理》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诞生的标志
《金枝》 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
《狭义相对论》 物理史上划时代的丰碑
《海权论》 海权是军事强国的标志
《科学管理学原理》 宣告管理新时代的诞生
《约翰·克利斯朵夫》 音乐家的寻梦之旅
《存在与时间》 现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之作
《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大陆漂移学说的扛鼎之作
《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之作
《世界史纲》 图文并茂的通俗历史著作
《我的奋斗》 蛊惑人心、灭绝人性的罪行录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宣告了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控制论》 宣告了一门新学科的诞生
《历史研究》 文化形态史学的集大成之作
《飘》 随风而逝的爱情
《愤怒的葡萄》 美国农民的一把辛酸泪
《存在与虚无》 “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作品
《通往奴役之路》 古典自由经济的第二个守护神
《西方哲学史》 了解西方哲学的清幽小径
《印度的发现》 印度发展的“蓝图”
《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经典教科书
《第二性》 女权主义运动的“圣经”
《动机与人格》 诠释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经典之作
《寂静的春天》 人类环保史上一部经典著作
《毛主席语录》 20世纪发行量最大的书
《增长的极限》 经济盲目增长的警钟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开创了“现代思维模式”
《百年孤独》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探讨时间与宇宙的奥秘
【书摘】
《圣经》——西方文明的基石
  作者介绍
在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本书的作者能像《圣经》的作者这样,引起学术界、宗教界如此长久的争议。基督教徒认为《圣经》的作者是神,但作为这部经典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我们知道它是一部经过长时间酝酿而成的宗教经典。
《圣经》是一本完整而统一的书,内容丝毫没有矛盾和冲突,-但它却是由40多个作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作而成,这些作者之间的时间差跨越了大概1500多年,这也是《圣经》的奇妙之处。
所知道的最早的作者是摩西,他是世界宗教史上前所未有的领袖,被世界三大宗教奉为先知,《圣经》前五卷,即“摩西五经”就是他所作。摩西之后,又有军事领袖约书亚、牧羊人大卫、国王所罗门、税吏马太、医生保罗、渔夫彼得等等一批人相继补充,最终完成《圣经》。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些作者分布在欧洲、亚洲和非洲,他们虽身处不同的境地,却无一例外的教导三位一体、圣灵的位格、耶稣基督的神性、拯救的恩典等思想,这才使多达66卷的经典有可能集结成为今日的《圣经》。
【内容简介】
《圣经》,英文为Bible,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经典。公元前4世纪,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约翰•克里索斯将犹太人的所有圣书通称为《圣经》,从此,《圣经》这个名词便成为基督教和犹太教经典的专有名词。现在的《圣经》包括两大部分共66卷,其中《旧约圣经》39卷、《新约圣经》27卷。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往南越南》 中信2008版 (有时2  编绘)【感谢duhaoshuhao提供信息】
越南.jpg

【作  者】 有时2 编绘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版  次】 1
【页  数】 123
【I S B N 】 9787508613550
【内容简介】
想到越南,就想到什么……微风中叮当作响的三轻车,女人颤悠悠的扁担里,木后的清香。小窗前二八年华的女学生,白色长裙的倩影,倚丽如云霞,浮生若梦幻的织锦。顺化河边的棚屋,大叻的山色,会安的古朴,还有芽庄的酒醉金迷、灯红酒绿,河内的米粉,水上的木偶,时光流逝扣,让你熟悉和感动的味道……这里就是越南!
【目  录】
为什么第一次自助游奉献给了越南呢?
准备篇
河内篇
河内奇遇记
我们在越南住的第一家旅店
第一次走进银行兑钱
Open Tour票
河内的景点
胡志明陵和纪念馆
选择哪种交通工具呢
河内的街道
升龙水上木偶戏院
美食不可少
顺化篇
顺化一日游
斗鼠记
顺化到会安
会安篇
我们住的旅店
美森谷地
一路吃来
芽庄篇
沙滩景色
云中漫步
超值海岛游
龙虾之旅
大叻篇
Crazy house
保大厦宫
我们住的旅店
吃喝在大叻
西贡篇
背包客街
点餐记
椰子冰激凌
湄公河二日游
小拼记
结束篇
越南再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藏一年》 北京十月文艺2009版 (书云 著)  【感谢maofangshu提供信息】
西藏一年.jpg

作  者: 书云 著
出 版 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页  数: 237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530210017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文学 >> 纪实文学

编辑推荐
★亲身穿越深不可测的千年雪域
★实景记录神秘圣地的藏地密码
★同名电视纪录片即将在CCTV、凤凰卫视隆重播出
★从BBC到CCTV 英法德意葡20种语言震撼全球
★以罕见的深度,惊心动魄的力量,公正记录当今世界最有争议、最偏远地方人们的真实生活。——《卫报》(英)
★全球冒险家为什么总像吸过鸦片一样奔赴“香格里拉”?
★100年前,大英帝国为何会在隆冬冒险入侵西藏?
★无数人为何万里迢迢去朝圣,甚至死在半途也无怨无悔?
★活佛与平常人有多远?
★转经筒为何会响遍藏地每一个角落?
★天葬师究竟是一种怎样神秘的职业?
★雪域高空兀鹫盘旋,为什么从无人见过其尸首?
★冰雹喇嘛司职什么?
★西藏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读者对象:大众读者。
内容简介
“神秘”仍是这片雪域圣地的标签,多数人对西藏的认识仍停留于对“香格里拉”的奇妙幻想。
作者满怀对高原的痴迷与眷念,多次亲身入藏,以深沉关切的心灵,将目光对准最为普通的民众,记录他们在春夏秋冬最朴素、最真实、最生动的生活,感人至深。
闲暇劳作、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八位真实人物的真实生活与身临其境的近距离描绘,让雪域的圣洁与美丽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真实的西藏在转经筒的无声旋转中,在飘荡于千年圣地的嘹亮歌声中缓缓打开……
作者简介
书云 作家,制片人。 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之后在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攻读国际关系,毕业后在英国从事电视制作,致力于让世界了解中国。导演的首部纪录片《半边天》讲述一家四代中国妇女的命运,获得瑞典“环球南北电视大奖”最佳纪录片奖。1997年,参与制作的《百年叱咤风云录》获得“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大奖。由她拍摄、讲述郑和下西洋的纪录片《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以及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型专题片《秦始皇》《长城》《魅力中国》等在西方引起普遍关注。 2006年6月,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作,带领摄制组在西藏第三大城镇江孜,与八名普通藏族人朝夕相处一年,拍摄制作了五集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该片2008年3月在英国广播公司播出后,迅速被加拿大、德国、芬兰、西班牙、阿根廷、南非等近二十个国家电视台订购,并将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地方台播出。 拍摄之余,也从事写作。2000年,她独身一人,从西安出发,沿着玄奘的足迹,走过中亚,走遍整个印度,用英文创作了史诗般的《万里无云》,图书被翻译成中文和另外8种语言。 2005年,中国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又以一年时间重走长征路,写出震惊西方的《长征》。在执导《西藏一年》中,将片中八位人物的故事记录下来,是为本书。图书于2008年3月在英国和同名电视纪录片同步推出,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目录
序/格勒
自序
第一章 英雄城之夏
第二章 失业的冰雹喇嘛
第三章 天葬
第四章 轮回路上
第五章 漫漫求学路
第六章 天寒地冻
第七章 我要出嫁?
第八章 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
第九章 女人、山羊、青稞酒
第十章 三百万声祈祷
第十一章 罪恶即是惩罚
第十二章 留住信仰
后记
媒体评论
以罕见的深度,惊心动魄的力量,公正记录当今世界最有争议、最偏远地方人们的真实生活。         ——《卫报》(英)
  轻扬如飞雪,深远如禅宗,见证了一个真实的神秘藏地。         ——《泰晤士报》(英)   
首次揭开神秘面纱,让人真正走入西藏。         ——《每日电讯》(英)   
一本让人再也放不下的书,一段从未有过的记录。         ——《广播周刊》(英)  
 第一次打开了一个真实的圣域。         ——《星期日独立报》 (英)

书摘插图
第一章 英雄城之夏
  长空之下,英雄城外,宗山巍峨挺拔。
“阿佳,阿佳,欢迎你到英雄城。来,跟我们喝一杯!”一个身穿藏袍、剽悍而强壮的男人一手举着玻璃杯,一手向我挥舞不止。
我知道他在叫我,因为“阿佳”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姐姐”。我不由停住脚步。那男子正和七八个同伴坐在树下的藏毯上豪饮,旁边是一堆东倒西歪的啤酒瓶。他脸上那不羁而憨直、热烈又欢快的表情,让我立刻醒悟:我回到了西藏。
“到了英雄城,不喝就不是英雄!来,喝一杯!”他端着酒杯的手指着前面挺拔的宗山。
我也指了指宗山,示意我要去那里。这已是我第九次进藏,所以深知,只要接过这杯盛情难却的酒,就一定得喝下,而且要一直喝下去,一醉方休,可惜我滴酒不沾。
  那男子站起身,举着酒杯,朝我大步走来。我这回可做不了英雄,但无处躲闪。放眼望去,赛马场周围绵延开去的空地和树林里,到处都是江孜城和附近村子里的人搭的帐篷,还有从方圆几百里赶来的商贩建起的摊位,从堆成小山的藏北羊毛到香气扑鼻的台湾香肠,各种商品应有尽有。
这里是江孜老城边上的赛马场,江孜一年一度盛大的达玛节马上就要拉开序幕。“达玛”是跑马射箭之意,也是藏族人“过林卡”最好的时候,就是在地势开阔、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地方,搭起帐篷尽情玩乐。藏族人说,过林卡、喝茶、念经是他们最要紧的三件事。阳光灿烂的夏日自然是过林卡的最好光景。
帐篷后、大树下,一对对男女在谈情说爱,不时听到他们欢愉的笑声。他们大胆奔放、旁若无人,让我有点不好意思,赶紧从他们旁边挤过,朝宗山走去。
宗山不高也不大,但是平地拔起,突兀、险峻。山顶上的城堡依山势而起,层层叠叠,与陡峭的山岩融为一体,白墙红檐,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碧蓝的苍穹。在蓝天的映衬下,它显得庄严、威武、壮美、神圣,犹如雪山的雄狮,守望着江孜大地。
宗,在藏语中意为“要塞”,也是旧时县政府的称谓,一般在山顶。江孜老城则围绕在宗山脚下,寺庙和民居一起簇拥着宗山,像一个家族簇拥着他们威武的首领。站在江孜城的每一条街巷,都可以抬头看到宗山的雄姿,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同侧面的巍峨形象,城与山就这样和谐地成为一体。
但是,江孜的宗山不仅仅是江孜人的骄傲。一九。四年,英国军队从他们的殖民地印度入侵西藏,江孜百姓和军人在宗山上筑起炮台,用土炮、土枪、刀剑、弓箭,甚至放羊用的“古朵”抗击敌人,英勇抵抗长达六月之久。最后,英军炮轰宗山城堡,很多人宁死不降,跳崖自尽,“英雄城”江孜由此得名。电影《红河谷》使江孜人抗英的悲壮故事家喻户晓。宗山和山上的城堡也由此增添了许多英雄气概。
一九九一年夏,我从牛津大学毕业后,第一次来到江孜。那时,江孜城里每一片树林、每一块空地,甚至十字路口,都有人在欢歌畅饮。在远离喧嚣的地方,黄灿灿的油菜花无边无际,犹如金色的海洋,一直延伸到大山深处。绕城而过的年楚河奔腾欢歌,河边绿树成荫,野花竟放,百鸟争鸣。城里的人们似乎也要与欢乐的大自然一赛,他们的歌声让鸟儿胆怯地躲进树丛,他们艳丽的服装在蓝天白云下耀眼夺目。那一个夏天,在江孜,我不饮而醉,醉在热情欢快的人群里,醉在沁人心脾的油菜花香中,醉在美丽如画的古城。那一个夏天,在江孜,我反复问自己:我是在梦游西藏吗?
自从远离家乡独自进北京大学读书,我就渴望着超越日常生活。我开始利用假期,作一些短途的旅行,尔后,越走越远。遥远的边疆风情,绮丽的自然景观,一直让我深深迷恋。
记得我在北大的最后一年,同学们都在讨论着毕业后的去向,不是报效祖国、支援边疆的口号激励了我,也不是支边的优厚待遇吸引了我,而是雪域高原的神秘、壮美和空灵,使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当我把想去西藏工作的想法告诉家人时,却立刻成为众矢之的。我想用援藏的优厚待遇说服他们,说在那里工作几年,可以入党、工资加倍,回来后,工作、分房和晋级都可优先,但我得到的是父亲斩钉截铁的回复:“不知你哪来的这种古怪念头,真是越学越傻。北大毕业,好单位随你挑,去哪里不行,为何偏要去西藏?你知道那是个什么地方吗?”
在我父母眼里,西藏就是一片蛮荒之地。“在那种荒无人烟的地方,你怎么活?牛粪烧饭,饭还不熟;生病找喇嘛念经,医院还不知是什么样……”父亲如此这般教训一通,写了满满一页信纸,提醒我进藏的严重后果,警告说,此去非丢掉小命不可。他的一席话确实让我动摇了。
一九八八年,我考上了牛津大学,但是对西藏的向往之情依然如故,甚至更加强烈。在牛津,我阅读了大量关于西藏的著作:清代和民国时期涉及西藏的文献,西方探险家自十八世纪以来的记录,当然还有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所著《消失的地平线》,此书使得西藏从此成为令西方人魂牵梦萦的香格里拉。与此同时,我开始学习藏语,师从著名已故藏学家迈克·阿里斯。当时,他的妻子,即缅甸全国民主联盟领袖昂素姬被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软禁于仰光家中。阿里斯多次要求到缅甸探妻,均遭缅甸军政府拒绝。他四处奔走,呼吁英国和国际社会帮助,他不是为了夫妻团聚,而是为了缅甸人民,因为早在他和昂山素姬于牛津大学相识的时候,就许下承诺:“我永远不会站在你和你的祖国之间。”
每次从外奔走回来,阿里斯就在家里给我和另外几个学生上课。我们从三十个藏语字母开始。宽敞幽暗的客厅里悬挂着巨幅唐卡,上面是藏传佛教保护神,桌子上摆放着阿里斯爱妻的照片,她面容清秀美丽,明亮的双眸流露出一腔柔情。我看着阿里斯忧伤的面容,并没将心思放在他教的藏语词句上,而是在思考他的命运。我曾经读过昂山素姬写给他的情书中的一段话:“有时候,我很害怕在我们最快乐的时候,大环境和国家命运会使我们分开。但这些忧虑实在微不足道:只要我们全心全意相爱并珍惜对方,相信爱和慈悲最终会战胜一切。”如果这真是命运的安排,命运是多么残酷!一九九一年,昂山素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直到八年后,阿里斯因癌症去世,他们夫妻竟未能再见一面。深爱之人阴阳永诀,人生还有更痛之悲吗?
在阿里斯的影响下,我选择了西藏作为研究的方向。在英国国家档案馆里,从一个世纪的卷宗中,我发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英国曾秘密支持西藏独立,并通过印度向西藏当局提供武器,远比美国中央情报局活跃,这和英国政府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截然不同。
  牛津大学一毕业,我就开始了西藏之旅。在这一片雪域,我看到了广袤空旷、超凡脱俗的高原。旅行指南说,西藏接近天堂,我想说,西藏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天堂。在这里,自然、人类和他们的信仰和谐共存。我总在寻找西藏令我心醉神迷的原因,是因为我生长的环境——无论是家、学校、宿舍和单位——永远那么拥挤和嗜杂?是因为在商品大潮中产生的精神迷失和困惑?还是像那些纷至沓来的冒险家和探险者一样,也在寻找也许只存于心中的香格里拉?我不得而知,只是一次次回到西藏,在那广袤的高原,路走得越来越长,待的时间越来越久。
但是,这一次将是我西藏之行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因为我要用一年的时间,记录普通藏族同胞的生活。每一次西藏之行,每一座神山,每一湖圣水,每一回节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每一次交流,都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西藏文化的独特和厚重。尤其是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格勒博士一起深入藏区考察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格勒从一个农奴的儿子,成长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人类学博士和第一位藏族博士,成长为国际知名的藏学家。他在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我们相识并成为好朋友。从我们十多年的交往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对自己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注,并不只希望停留在著书立说上,还希望借助大众传媒的优势,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英国从事电视制作,致力让世界了解中国。我导演的首部纪录片《半边天》,讲述了一家四代中国妇女的命运。此片于一九九五年北京举行世界妇女大会期间,在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同时播出,并获得当年“环球南北电视大奖”最佳纪录片奖。《百年叱咤风云录》是BBC制作的规模最大的电视系列片,十几个导演,长达二十六个小时的长篇巨作,生动地展现了二十世纪的历史,我有幸成为创作队伍中的一员。此外,我参与制作的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型专题片《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秦始皇》《长城》《魅力中国》和《中国学校》也在西方引起普遍关注。
格勒博士很早就鼓励我做一部西藏的纪录片。为了获得拍摄灵感,我曾跟随格勒博士的课题组,从成都驱车向西,翻越二郎山、雀儿山,跨过金沙江,到达西藏东部的昌都地区。一路上,我们在金色的麦地里和朴素的藏族农民聊天,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与挥鞭放牧的牧民相遇。让我永难忘记的是江孜大金寺的向巴活佛。他专门派人支起一顶宽敞明亮的帐篷迎接我们,和我们整整谈了两个小时,给我带来的灵感和创作欲望实在难以估量。
但我仍然犹豫不决,觉得自己还没有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准确地表达和传递这古老、神秘、独特的文明。记得我第二次进藏时,在离拉萨不远的一座尼姑庵里住了一周。每天我都看到一个尼姑在庵门口摇一个硕大的转经简,从早到晚,从不间断。离开的那天早晨,我终于鼓足勇气问她许了什么愿。一般藏族人会在转经筒内放一张纸条,记下自己的愿望。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史学大师史景迁中国研究系列之追寻现代中国(1600-1912年的中国历史) 作者: [美]史景迁 著,黄纯艳 译  【感谢duhaoshuhao提供信息】
中国.jpg
作  者: [美]史景迁 著,黄纯艳 译
出 版 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4
I S B N : 9787806614112
页  数: 319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1600年以来中国历史的考察,以作者信守的现代国家概念来探索当西方国家开始步入现代社会以后,中国何以长期徘徊在现代国家行列之外的原因。对历史的追寻远不是本书写作意义的全部,作者更为关注的是对现代中国的解读。
作者简介
史景迁,1936年生于英国苏尔里,曾就读于英国温切斯特学院和剑桥大学,1965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历史系和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多部有关中国历史的著作,主要有《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人,1620-1960》、《寻求现代中国》、《上帝的中国之子——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等。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征服与巩固
第一章 晚期
1 明朝的余辉
2 城镇与农村
3 堕落与困境
4 明朝的崩溃
第二章 满人的征服
1 清的崛起
2 征服明朝
3 适应对中原的统治
4 阶级与反抗
第三章 康熙的巩固
1 三藩之乱:1673-1681
2 台湾和海上中国
3 绥服士人
4 确立边界
5 复杂的遗存
第四章 雍正的权威
1 经济结构
2 税收问题
3 中央与权力渠道
4 道德权威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与乾隆政权
1 如日中天
2 十八世纪的儒学
3 《红楼梦》
4 乾隆的晚年
第六章 中国与十八世纪的世界
1 管理“外夷”
2 外国人与中国法律
3 鸦片
4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第二部分 分裂与改革
第一章 与西方的首次冲突
1 中国儒士的回应
2 中国政治的回应
3 英国人的武力反击
4 新的条约体制
第二章 内部危机
1 南北社会的动荡
2 太平天国
3 外国的压力
4 捻军之乱
5 回民的暴动
第三章 改革以求中兴
第四章 清朝晚期新的震荡
第五章 清潮的覆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3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此贴和我的AC书库并存就好了
http://bbs.m4.cn/forum.php?mod=v ... p;extra=&page=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的战场》 山西人民2009版 (章东磐 著) 【感谢duhaoshuhao提供信息】
父亲.jpg
【作  者】 章东磐 著
【出 版 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时间】 2009-7
【版  次】 1
【I S B N 】 9787203065029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远征军的民间调查纪实作品。它让流落在历史之外的那支部队和那段往事,再一次展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会让你泪流满面。
关于中国远征军,国人长时间集体失忆。如果现在上街随机采访,一一询问路人有关这支军队的信息,大多数人都会茫然地摇头。对于这段学校不教、书店看不到、档案馆查不到的历史,人们一无所知。他们甚至不知道一个甲子之前,在滇西那片美丽的土地上,中国军队参加过一场关乎国家民族存亡的战争,最后用十数万年轻的生命换得了国家今日的安宁。而其中的细节和之后发生在许多幸存老兵身上的故事,至今仍鲜为人知。
在本书作者章东磐之前,已有多位民间学者以不同方式开展了对中国远征军的民间调查。这一次,章东磐和几位同行者决定重走当年远征军之路。他们先后踏上滇缅公路,渡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进行战场调研;他们还寻访到了多位幸存老军人,并用这些垂垂老人昏黄的记忆,记录和分辨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碎片。
作者把几次滇西采访的经历整理成文,辑成了这本《父亲的战场》。二十多篇文章,十来个人物,五六处战场。没有恢宏的大场面叙述,也没有战略战术的专业分析,有的是动人心魄的小细节,和一个个人物命运的波澜诡谲。《石牌》荡气回肠、《高黎贡山》震慑人心、《功果桥》令人扼腕、《松山》惨烈揪心,那场大战和无数小战役的剪影,都被作者一笔一划勾勒出清晰的影像。
书中的人物更是让人不禁落泪。因为每个月得到200元资助而对资助人高喊“共产党万岁”,“我现在一个月可以吃两回肉了”的士兵叶进财;错遇26年牢狱磨难却依然优雅安详、出狱后选择教书育人的上尉张子文;在战友墓前不能自持地颤抖的士兵陆朝茂;为了将战友遗体迁入墓园而到处奔波的刘老伯……曾经英勇的卫国战士,如今命运坎坷的垂死老人,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巨大的落差,真实得让人如受剜心之痛。
作为一部涉及历史内容的纪实作品,书中还对围绕远征军的一些故事和一些所谓的“史实”进行了调查和实证,力图还原这些历史细节以真实;作者也对所采访老兵 “口述历史”的内容进行了辨识和指正,没有盲目采信,对于其中一些大话和诳语也未做修改装饰,展现出生动的人物原貌。
随书首度发表的近百张美军拍摄的远征军照片,展现了战争当时的地形地貌、武器装备,远征军士兵的音容笑貌,也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这些年轻的士兵可能都没有子嗣,但作者选择《父亲的战场》这个书名,就是为了表达后来人对于我们民族的光荣父辈们最深切的敬意。
全书人物形象刻画细致,战争和战场的描绘画面感强,人、物、事、景的描写均着眼于细节。文字情感浓厚,一唱三叹,是一部难得的优秀纪实作品。
【目录】
引 子
一本叫《山茶》的杂志
序 言

寻找少校梅姆瑞001

中将叶佩高021
上尉张子文031
“少尉”叶进财041
士兵陆朝茂053
县长张问德065
三等科员熊文定081
少校吴昌铣095
上尉刘志声109
杨老五与蔡兰辉121

石牌137
滇缅路151
功果桥165
双虹桥173
高黎贡山185
松山199

军刀215
玉石225
飞虎队237
代后记
写在第一个六十年祭251
我们的远征26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社会科学文献2008版 (郑又贤 等著) 【感谢duhaoshuhao提供信息】
马克思.jpg

作  者: 郑又贤 等著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
页  数: 415
I S B N : 9787509701065
内容简介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亟需发展和创新。本书以问题为主线,以新的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成的范畴、体系和方法,对实践唯物主义与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哲学思维方式的创新,网络思维等时代问题展开新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郑又贤,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方法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福建省优秀专家;全国首届百名“两课”优秀教师,曾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福建省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会长。先后主持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和2000年度及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主持教育部三个项目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300多篇论文,出版多部专著。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福建省政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多项;全国第四届青年读物优秀图书二等奖1项。
目录
第一章 全面理解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完整内涵
一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的对立
二 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或“同一性”
三 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隐”内涵:二者关系的辩证性和实践基础
第二章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新思考
一 “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中“实践”之本意
二 能否用“实践唯物主义”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 透视“实践本体论”的观点
第三章 透析辩证唯物主义之“物”
一 正确理解物质、物质性、实践的关系
二 全面把握物质的多层含义
第四章 现代科学革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深化
一 现代科学发展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 现代科学发展丰富、深化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时空观
三 现代科学发展丰富深化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四 现代科学革命丰富深化了唯物辩证法
五 现代科学发展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五章 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一 从构成条件看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科学性
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结构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观
一 文化的本质、结构与功能
二 文化生产力
三 文化资本
四 文化革命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当代形态
一 “三个代表”的文化哲学诠释
二 小康社会的文化解读
三 和谐社会的精神维度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方法探析
一 依据彻底的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二 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基础
三 遵循理论源于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根本路径
四 贯彻为人民谋利益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取向
第九章 哲学之“本”与科学发展观
一 以物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体论之本
二 以实践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历史观之本
三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论之本
四 科学发展观中“以物为本”、“以实践为本”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科学发展观
一 科学发展观凝结了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二 科学发展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的原理
三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的高度统一
四 科学发展观的建立,印证了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五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升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观点
第十一章 可持续发展观与哲学思维方式的创新
一 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背景及其本质特征
二 可持续发展观呼唤新的哲学思维方式
第十二章 作为现代思维重要方式的网络思维
一 现代思维方式对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与发展
二 作为现代思维重要方式的网络思维
三 网络思维方式对辩证思维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第十三章 关于“客观真理”的重新审视
一 理论界关于“客观真理”的理解不尽相同
二 列宁对“客观真理”概念的具体使用
三 是否承认“客观真理”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四 “客观真理”的提法带来一系列的逻辑矛盾
五 若干结论
第十四章 真理及其具体性新探
一 主观真理与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二 真理是理性之真
三 具体真理及其逻辑思维行程
四 价值评价不是真理
第十五章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经济制度的联系和区别
一 关于生产关系内涵的微观考察
二 生产关系同经济基础的主要区别
三 生产关系同经济制度的异同分析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新论
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
二 什么是资本主义
三 社会主义因素随资本主义发展而在其内部成长
四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道路
第十七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哲学思考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要求
二 构建和谐社会要建立健全利益均势协调机制
三 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理念整合和协调
四 加强理念的整合和协调的具体构想
五 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人民内部矛盾的协调和疏导
第十八章 当代中国文化生态与文化发展战略
一 新中国文化生态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建设实践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文化生态
三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以邓小平为中心的分析
第十九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特点决定其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优势地位
二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应该突出强调的几个问题
三 优化教学方法、形式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后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熊小源的美食画馆》 新蕾2008版 (熊小源 编绘) 【感谢duhaoshuhao提供信息】
熊.jpg


【作  者】 熊小源 编绘
【出 版 社】 新蕾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版  次】 1
【页  数】 185
【I S B N 】 9787530743188
【编辑推荐】
小小的生活美味,便是大大的人生哲理。
  熊小源的美食画馆隆重开张啦!!!爱吃的你怎能错过呢???
  156幅美食影像+110个生活小故事。
  到底有多少的美食秘密在这里呢???超多美食巨大诱惑~看了绝对会流口水。
  随书附赠美食骰子。
  自己的美食,自己选择。美食画馆特制的骰子,赶紧自己动手做出来吧。中午不知道想吃什么了,丢个骰子:食堂、外卖……
  号外!号外!
  美食画馆的餐后魔术时间!!!
  世界魔术冠军、著名魔术师刘谦,为美食馆的朋友们带来了神奇的“会自己消失的餐巾纸”!!!还等什么?一起动手撒魔力粉末吧?
【作者简介】
熊小源,一只喜欢画画的馋熊。
  以前经常熬夜,想画出心目中最强的少年漫画,同时还可以吃到妈妈妙手煎的荷包蛋,结果夜宵的品种吃了很多,可理想中的少年漫画却没有了下文……
  毕业后一个人来到北京,每天工作、觅食之余画画休闲漫画,发现也会其乐无穷呦。
  “看来我果然还是一只容易满足的、适合小理想的小熊。”
【目录】
上菜喽
我的家常菜
面食还是米饭
瞧瞧外面的大餐
我的煲汤哦
那些小吃
可口的饮食们
甜品,统统拿来
嘿嘿,我的小零食
特别收录——煎饼小故事
爱心美食
10+N年前的味道
七日食谱
超级美食制作大公平
餐后的魔术时刻
后记——心清自有美味来

鸡丁.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店的灯光》 上海三联书店2008版 (美 刘易斯·布兹比 著,陈体仁 译)【感谢duhaoshuhao提供信息】
书店.jpg

【作  者】 (美)刘易斯·布兹比 著,陈体仁 译
【出 版 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10
【版  次】 1
【页  数】 223
【I S B N 】 9787542628909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关于书店的回忆,也涉及到书与书店的历史。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十一月落雨的黄昏,在温暖柔和的灯光中,听一位熟悉书店的爱书人,叙述他对书店的热爱,回忆他第一次阅读到史坦贝克作品的狂喜,让读者在这些动人文字的感染下,也回想起在自己心里,似乎也有着一间让你迷恋的黄色灯光书屋。在这本书里,作者不仅描绘了书店的氛围,回忆起自己阅读的启蒙,准确的将人与书店的关系比喻成“在人群中独处”。而且大半生与书和书店为伍的作者,还简单叙说了书与书店的历史,细数他所喜欢的位於世界各地的书店,还有许多跟书有关的动人故事。
【作者简介】
刘易斯·布兹比,生于美国加州圣荷西。曾在书店任职十七年,现为作家,作品散见于《纽约时报书评》、《巴黎评论》等,著有《书店的灯光》,及小说Fliegelman’S Desire和After the Gold Rush。除写作外,还在旧金山大学教授写作课程。
【目录】
第一章 在人群中独处
第二章 魔箱
第三章 公司
第四章 书城
第五章 在路上
第六章 走出黑暗
第七章 大生意
第八章 不能因噎废食
第九章 灯光温馨的书店
我家附近:旧金山
大书店和小书店
书店般的城市
竞争的行业
转变
古怪的搭配
无中生有
第十章 新成员
【书摘】
第一章 在人群中独处
我的开门第一件事就是去书店——随便哪一家书店,我总是充满一种静静的兴奋。按理我不该如此:我在书店度过了大半生,当过书店店员,也做过出版社的销售代表;即便在我退出这个行业后,仍然是个不可救药的书店常客,每周至少要去书店五次。难道我还不厌倦吗?可是,在如此恬谧的早晨,书店陈列得整整齐齐,书架清洁并充满希冀。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家商店——当书店开门迎客,世界的其他部分也随之而来,当天的气候,当天的新闻,接踵的顾客,成箱的书,以及那书中的世界——记载事实的书和阐述真理的书,新出版的书和已被读过数代的书,极其重要的书和绝对平庸的书。站在这书河中,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感觉到宇宙可能会披露些什么,从前。
当然,我并不仅仅是为买一本新书而去书店。逛书店本身就令人兴奋,我知道我想呆多久就可以呆多久。书店的潜规则与其他零售行业不同。虽然书店多为私人经营,却重视公众对时间和空间的要求。它不像那些似乎灾难在即而大量出售手纸或辣椒酱的大卖场;也迥异于销售花哨名牌服装或饰物的豪华商铺;它更不是一天劳作后回家顺道买上半打啤酒、一盒香烟或冰淇淋的便利店。收款机的铃声并非是在提醒你快走,书店不限制你的逗留一一它本来就是供人流连的地方,时间长短由人自便。


不同的书店,一样的灯光(马国兴 )

《书店的灯光》([美]刘易斯•布兹比著,陈体仁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10月版)是一本关于书的书,更确切地说是关于书店的书。作者在成为专业作家之前,曾在书店和出版社工作多年,在书中,他回顾了自己作为读者和书业从业者的经历与感受,兼及图书的印刷、出版和发行的历史——我对前者更感兴趣,从中依稀可见我的过去、我的现在,乃至我的未来。阅读的过程中,我总是时常走神,思绪由作者的描述漂移到自己的经历,“刹那间也成了活生生的普鲁斯特”……
《书店的灯光》由原上海一介书屋经理段晓楣策划,看来她还是情缘难了啊。她在“策划人语”里写道:“一介只是一家小小、小小的书屋,继一介消失之后,席殊书屋、上海明君以及思考乐等一度颇负盛名的民营书店纷纷倒闭,如今似乎轮到了业界公认经营得比较成功的季风书园。‘季风’深谙书界脉搏,几乎成了近些年读书风潮的一种引领。今年年底他们的店面租赁合同即将到期,若租金的上涨超过书店的赢利能力,季风书园不得不关门。‘季风’将吹向哪里?”诚如《出版人》(总第108期)的报道所言,“季风书园像面镜子,照出了民营学术书店的诸多无奈”。我不知道风将向哪个方向吹,不过可以预见的是,纸质图书和传统的独立书店断然不会完全消失,它们在与连锁书店、网络书店和电子图书等书业新成员的竞争中,或许会节节败退,但存活下来的,无疑会是未来书业繁荣的重要力量,一切都要看从业者的努力了。
“……那些书仿佛变成城市里灯光闪烁的窗口,诱惑地显露出居住在封页之间的百态人生。这已不仅仅是生意,这是快乐,精神和肉体的快乐。”  
《书店的灯光》封底用了北京万圣书园墙上的两句话:“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这移自郑愁予《野店》诗句,“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和书名甚为契合。不同的书店,有着一样温暖的灯光。这让我想到当年杭州三联书店叶芳的那句话:“是否还有另一种行业,如同我们书业界同行那样,仅仅因为对知识和人类不朽精神的向往和追求而彼此相像?对于所有已经投身于书业的人们来说,这个行业既使人自豪,使人痴迷,又是如此的艰苦卓绝。在这里,理想和希望不断成长和破灭,相互交织和影响……”        
在这个寒冷又寂寞的夜晚,合上《书店的灯光》,我格外留恋书店的灯光……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晚清政治版图》 团结2008版 (舒彦 著)【感谢duhaoshuhao提供信息】
晚清.jpg
【作  者】 舒彦 著
【出 版 社】 团结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版  次】 1
【页  数】 252
【I S B N】 9787802143937
【编辑推荐】
晚清七十年,政治风云变幻,历史风云人物纷纷登场。他们各自迂回于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在诸多重大政治事件中扮演着不同的政治角色,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徐徐前进。帝国往事如过眼烟云,本书试图透过解析晚清政局和人事,拨开历史迷雾,探寻晚清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
【内容简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晚清政局究竟如何呢!? 不妨,把政坛人物分为不同的派系或者说派别,诸如保守派、洋务派、维新派、清流派、湘军集团、淮军集团、帝党、后党、南党、北党等等。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晚清政局演绎的脉络,才能感悟到晚清政治版图上各个板块之间的交织与碰撞。然而,演绎晚清政治的政坛人物及其派系、派别,却并非一成不变,或许因为政权结构的更替而重新选择自己的利益集团,或许因为时局的变化而分化、组合,或许因为利益调整而联合抑或对抗……
【目录】
引 子
晚清政坛女主——慈禧太后(1835——1908年)
 嘉道之后的内忧外患
 内结外联扳倒肃顺
 皇帝儿子居然不听话
 两宫垂帘的貌合神离
 “倒恭用醇”路线
 构筑光绪无法逾越的权威屏障
 且看皇帝怎么“蜕变”
 太后玩火与东南互保
匡扶将倾之清廷——曾国藩(1811——1872年)
 继前儒事业,启近代风流
 临危奉诏编练湘勇
 曾胡左联盟的形成
 收拾洪杨,完满无缺
 权力角逐,智者胜
 裁湘留淮,欲保晚节
 津门失足,无能抑或无奈
 湘军督抚半天下
后湘军时代——左宗棠(1812——1885年)
 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
 与曾国藩绝交
 海防与塞防之争
 拱卫开发西北边疆的先行者
 收复新疆,功不可没
 心高气傲以骂人为事业
坐拥淮军以揽权——李鸿章(1823——1901年)
 应危急时势而生,左右满清之朝局
 受尽天下百官气
 海军强国梦
 国人皆日可杀,万口一词
 委曲求全办外交
 后党乎?康党乎?
洋务救国与清流议政
 恭亲王力主“变革图强”
 儒学大师之西学洋务
 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清流领袖李鸿藻的傲骨清风
 清流封疆办洋务
 清流不成清流,淮戚不成淮戚
 后清流与维新派的模糊合群
维新图强还是书生误国——康有为(1858——1927年)
 公车其实并未上书
 举人造反闹出的庶民问政
 谋围颐和园,捕杀皇太后
 维不了新、变不了法的一百天
 康梁师徒的政治思想谋合与分野
 好一个“忠君保皇”书生的政治品格
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翁同稣(1830——1904年)
 帝师与帝妃之师
 从全力赞翁到叛翁投李
 敬南海狂徒而远之
 翁李枯荣
 神秘开缺终身憾
满清王朝的掘墓人——袁世凯(1859——1916年)
 名振于朝鲜,崛起于小站
 承淮系衣钵,扯北洋大旗
 戊戌年告密真相
 以退为进
 养敌逼宫
【书摘】
晚清政坛女主
  慈禧太后(1835——1908年)
  嘉道之后的内忧外患
大清王朝由盛转衰,始于乾隆末、嘉庆初。此间,内忧外患始发。然而,此时的大清帝国依然显示出强盛、繁荣、和平与稳定的景象,这是满清王朝统治中国一个世纪以来的“主流”。
嘉庆一朝,可以说是变乱不断,一波不平一波又起,年年有事。1796——1805年间的白莲教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的一件大事。9年的白莲教农民起义使清朝内政外交中的各种问题暴露无遗,各种政治、经济、军事问题接踵而至。此战之后,满清政府犹如一个病入膏肓的巨人,带着遍体伤痕艰难地步入19世纪的门槛。白莲教起义以前,乾隆六十年(1795)就有湘黔苗民起义以及自称吴三桂后裔的吴八月领导的起义。随后,嘉庆二年(1797),还有黔西南的布依族起义。与白莲教起义差不多同时,又有东南沿海的蔡牵自称“镇海王”,与内地的天地会往来频繁,嘉庆十四年(1809)才被清廷击败。
嘉庆九年(1804),白莲教各路起义刚被击败。嘉庆十一年、十二年两年间,却发生了三次新兵哗变事件,分别是十一年(1806)七月的宁陕兵变、十二月的四川绥定兵变、次年正月的陕西西乡兵变。其后,在嘉庆十八年(1813)又发生了天理教起义。
虽说内忧不断,但是这些起义抑或兵变,很快就被清廷剿灭或平定了,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虽说此时清王朝逐渐显露衰败迹象,但还是具有相当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控制局面,维护其统治权威,表面上犹如康乾盛世。
至于外患,虽说已有逐渐显露之势,然清政府与人民却似乎尚未感觉到,大概是“天朝上国”、 “夜郎自大”的心理在作怪。当时,清政府和人民对于西洋各国,知之甚少,几乎是无知。居然连盘踞澳门数百年的葡萄牙人,究竟属于何国,面积多大,距离中国多远,都茫然不知。笼而统之,称为西洋人。在对外贸易方面,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变康熙年间“四口通商”的政策,只许西洋人在广州一个地方进行贸易,而且还必须经过当时清廷所指定的若干家“公行”(当时共有十三家,俗称“十三行”),这政策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之后的“五口通商”。全国货物,比如丝绸、瓷器、漆器、茶叶、棉纺织品等等。都是要翻山越岭,通过广州漂洋过海,销行欧美海外。欧美南洋商品,如金银、呢绒、钟表、檀香、人参、皮货和后来的鸦片等等,乃至南洋产的珍禽异兽、犀角象牙……也都是通过广州,畅销于内地。
如果论欧美各国东向扩张的先后,英国实在出道很晚。但是英国却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全面、最耐久,最能因时制宜、随机应变,不拘一格、花样繁多而后来居上的帝国主义。中英贸易始于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直到乾隆盛世,中英交往仅限于国际间的贸易。只是英国此时尚处于工业革命前期,除钟表、呢绒等少数制造品之外,大多商品供应不足,而我国之丝、茶、瓷器则可无限外销,因此中英贸易初期,英方“逆差”很大。乾隆三十八年(1773),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鸦片专卖权,中国顺差瞬即变为逆差,以至一泻如注,不可收拾。
由于当时中英贸易必须经过“十三行”,英国东印度公司认为,与其让“十三行”赚不少钱,为什么不与清政府或中国百姓直接贸易呢?与其在广州一地贸易,为什么不到其他地方进行贸易呢?因此,便在乾嘉两朝,多次派使臣来中国与清廷交涉,均被清廷全部拒绝。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没有达到目的之后,英国见鸦片贸易获利巨大,便借口保护商民,派军舰进行武装走私鸦片。虽然烟毒初现,政府即申严禁之令,但是嘉道之际,朝政不纲,地方官吏之贪污腐化,鸦片禁令竞成一纸空文。从此,中国白银不停外流,百姓体质日趋恶化。
道光朝的内忧,应该说不是很重,除了新疆的“张格尔之乱”费?了一些劲才平定之外,都是一些零星的小变乱,没有给清廷造成太多麻烦。然而,外患却日趋严重。虽说道光在位三十年中,前十五年信任曹振镛革新朝政,重用林则徐大兴禁烟,可谓形势一片大好。但是,随后却受穆彰阿的蛊惑,将林则徐革职,把禁烟弄得功败垂成,继而订下《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开启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大门。就这样,有的史家不仅开始怀疑道光帝的能力,把他勤俭节约视为胸无大志,而非“颇知物力艰难”,甚至还怀疑他继承大统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1820年,嘉庆病逝,道光继位。有的史家大胆地提出怀疑:嘉庆真的把皇位传给皇次子曼静(即道光皇帝)吗?这种怀疑,主要是基于皇次子旻詝与皇四子曼忻之间。
嘉庆共有五个儿子,长子为贵妃刘佳氏所生,不到2岁便夭折,没有名字。皇次子旻詝为皇后喜塔腊氏所生,16岁时母亲去世,应该说深得嘉庆喜爱。皇三子曼恺、皇四子曼忻为皇后钮祜禄氏所生。皇五子曼愉为皇贵妃钮祜禄氏所生。
嘉庆十八年(1813),当时旻詝32岁,天理教徒闯入皇宫,旻詝英勇抵抗,用鸟枪打死两个天理教徒,嘉庆随即封他为亲王。可是根据史料记载,当时跟旻詝一样英勇杀敌的皇三子曼恺,却只得到一个嘉奖。6年后才受封为郡王。奇怪的是,就在封皇三子为郡王的同时,却无缘无故地封皇四子为亲王,级别居然比皇三子都高。这不能不让人猜想此时,嘉庆是否更喜欢皇四子曼忻了!皇五子旻愉,或许是年龄尚小,或许并非皇后所生,一直没有受封,直到道光皇帝即位后才封了个郡王。
  猜想就这样出现了。无论是时人,还是后人,都曾经怀疑过旻詝的继位。但是由于没有可靠史料记载,只能是一种猜测。当然,种种猜测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旻詝的继位确实有很多疑点。
其一,据史料记载,嘉庆临终前,赛冲阿、托津等人“公启鐍匣”,宣布嘉庆四年的御书,立皇次子旻詝为太子。可是值得怀疑的是:嘉庆驾崩后。皇后钮祜禄氏还特地从北京派人到热河,通知皇次子旻詝继位,当时钮祜禄氏并不知道赛冲阿等人已经开启了鐍匣。鐍匣是雍正以后,伴随着“秘密建储”制度而出现的。康熙朝,太子几经废立。皇子们为了太子之位,明争暗斗,搞得康熙焦头烂额。雍正继位后,深感骨肉相残之害,因此决定以后太子究竟为何人,并不公布。由皇帝本人亲笔御书圣旨,放在一个金匣子里,密封后藏在乾清官“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等皇帝即将驾崩或驾崩后,由后妃、王公大臣共同开启匣子,宣布继承人。皇后钮祜禄氏到底有没有开启匣子?如果开启过,那么赛冲阿等人开启的匣子是否是同一个呢?如果没有,那么她为什么自作主张,派人到热河,让皇次子继位呢?匣子到底有几个?这些都是无法解开的疑点。
其二,嘉庆当年去热河避暑时,虽然已经61岁,但是身体非常好,不可能预料到自己会在热河去世,那么为什么还要把藏着立太子御书的金匣子,带到热河去呢?赛冲阿等人开启的匣子是否真的放着嘉庆的御书呢?而且,嘉庆从发病到去世,只有一天时间,这难道不奇怪吗?
其三,就在旻詝继位后不久,就以托津等顾命大臣写错先皇遗诏为由,大发脾气,还将军机大臣托津等人免职。到底是什么错呢?原来是把乾隆皇帝的出生地点写成热河避暑山庄。事实上乾隆皇帝是雍正之子,应出生在雍亲王府,即现在北京的雍和官。这其实不是什么大错误,居然遭到如此重罚。也许他们真正的错误,另有所在;也许他们知道得太多了。
根据上述疑点,我们基本上可以做出这样的猜测性判断:旻詝联合赛冲阿、托津等人密谋害死嘉庆帝,随后宣布承继大统,而赛冲阿、托津等人的下场乃是“兔死狗烹”的结局。可见宫廷皇位与权大之争的凶险。
道光帝的入继大统是否正当、合法,暂且不论。虽说内忧尚且还能应付,然而就其当政之时的外患而言,的确是有清以来最为严重的,鸦片战争爆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随之而至。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的原因,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是壶样描述的:
鸦片贸易为当年英伦朝野,国脉民命,生计攸关。不可或缺之国际贸易。女皇与国会,均不惜为之一战……所以我们敢断言:“鸦片战争中英双方皆为鸦片而战也。”否则它就不叫“鸦片战争”了。1776年开始的“美国独立战争”,是由中国的乌龙茶叶引起的,该战争非为茶叶而战,因此它就不叫“茶叶战争”了……若无林文忠公“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铁腕政策,则“鸦片战争”便不会爆发!盖清廷至此,禁烟已百余年。然鸦片之祸,愈禁愈炽;鸦片贸易愈禁愈大。“鸦片战争”原为鸦片而战嘛!如鸦片之禁令始终只是一纸具文,则英国又何必发动什么鸦片战争呢?无奈鸦片之祸,至道光中叶已至不可收拾之程度。世界上任何有自主权的国家,为著一己生存,都非禁不可。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7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极少看书,但凡看上的就要反复看几遍,经典的就需要研究,现在想想只有西游记、鬼吹灯、诛仙、史记是认认真真看了好几遍的书。其中为了追踪鬼吹灯,凡到一个城市必去书店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与蒋经国、蒋纬国》 东方2009版 (金国 编著)
蒋介石.jpg

【作  者】 金国 编著
【出 版 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版  次】 1
【页  数】 276
【I S B N 】 9787506035415
【编辑推荐】
父亲的选择注定了儿子无法逃避的命运,政治就是他们的人生。除了政治之外,爱情又奈何?亲情又若何?家庭又如何?
【内容简介】
蒋介石与蒋经国这对父子,正如营聚仁所说,“都有点剐愎自用,都有点耐不住刺激。都有点好大喜功,他们都会用权谋诡计,使人疑惧生畏。他们都只能使用奴才,不会用人才”。经国“是他父亲的儿子,又是他父亲的叛捷”。
蒋纬国与蒋介石这对父子,正如蒋纬国自述,“不只是父子感情,后来变成了朋友”。
经国与纬国两兄弟,经文纬武,情深意重。
【目录】
第一章 蒋介石的身世和早年生活
第二章 “中美合作”,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
第三章 经文纬武:蒋经国、蒋纬国的青年时代
第四章 赣州和桂林:蒋经国的情与事
第五章 撤出大陆: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第六章 父业子承:蒋介石培养蒋经国
第七章 蒋介石父子的日常生活
第八章 向历史交代:蒋经国最后几年
第九章 千山独行:蒋纬国最后几年
第十章 “最后的贵族”:蒋家后人去向
参考书目
【书摘】
第一章 蒋介石的身世和早年生活
1.蒋介石母亲王夫人平时一面诵经念佛,求得心灵上的安宁:一面望子成龙。严加督促蒋介石的学业。希望他将来撑门立户,光宗耀祖。
1887年10月31日午后,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代名人蒋介石在浙江奉化溪口出生了。
蒋介石出生时,溪口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溪口以剡溪之水而得名,剡溪源头,主流出于剡界岭,卣新昌入奉化境,称“剡源”。沿溪风光优美,剡源九曲为古代旅游胜地。九曲公棠以下称“剡溪”,由西向东流过全镇,至东端,有武岭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之名由此而来。又以武岭横亘镇东,以山名命地名,故也称“武岭”。这里风景如画,山水秀美。骚人墨客,不时到此寻幽探胜,早在汉代,便有文人墨客称溪口为“海上蓬莱”;东晋时期,王羲之隐居于此。此处为有名的景点,人称“溪口十景”,即奎阁凌霄、武潴浪暖、平沙芳草、碧潭观鱼、松林晓莺、溪船夜棹、锦溪秋月、雪峰晚照、屏山雪霁、南园早梅。
据传,溪口古称禽孝乡。这里面有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从前有一位董姓少女,极擅女红,她每天在闺阁中倚窗刺绣,窗外恰有两只燕子筑巢而居。无意中与董姑娘成了邻居。董姑娘每天都用米食喂这两只燕子;为使燕巢免遭风雨,她还特意用竹篾编成护栏围遮燕巢。冬去春来,两只燕子北飞南归,年年往复于此。后来,董姓少女生了病,不治而殁。两只燕子已经通了人性,悲鸣不已。过了几天,董姓少女的父母到女儿坟地上去祭扫,却看见那两只燕子死于女儿的坟上。一时间,乡人争相传颂,都说那两只燕子至情至性,是在为董氏姑娘“尽孝”。因此,乡人改称此地为“禽孝乡”,直至清朝末年。改称为“溪口”则是民国十七年的事了。
在溪口镇,有一幢二层的楼房,有屋十余间,名叫“素居”,后改称“丰镐房”,这就是蒋家的祖屋。
蒋介石发迹后,每每在自叙中称自己是“迁四明第二十八孙”。据《左传》载:“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那么,蒋姓祖上应当源出于周族。而《武岭蒋氏宗谱》记载,蒋氏祖先是“摩诃居士”。这一点,多半是因为蒋氏家族的旧族谱自“摩诃居士”以上散佚或失传,所以蒋家的后人尊“摩诃居士”为祖先,称为“摩诃太公”。
据传,摩诃居士的本名叫蒋宗霸,字必大,五代后梁时人。蒋宗霸曾入仕途,做过明州(即宁波)评事,后罢官,身后留有一子。蒋宗霸为人慈善,常口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以当时乡人称之为“蒋摩诃”。罢官后,蒋宗霸结庵于小盘山,自称“摩诃居士”。当时有游方僧寄居奉化岳林寺,长年带着一个大布袋,须臾不离身,人称布袋和尚。蒋摩诃心甚异之,遂拜布袋和尚为师,随他四方云游。一天,他们到了福建长汀,师徒二人同浴于温泉,蒋摩诃突然发现布袋和尚背上长着一只眼睛,便惊叫起来,说:“和尚是佛也!”布袋和尚便对他说:“吾被汝所窥破,当去矣!吾以布袋赠汝,俾子孙代代为衣冠冢。”师徒二人重返奉化岳林寺。布袋和尚就坐在岳林寺外的大石头上圆寂了。他死后,葬在后山上。后来有奉化人到四川去,路上竟然邂逅了布袋和尚,当时吓了一跳。布袋和尚便托此人捎话给蒋摩诃,说:“相见之日已近,愿自爱!”这人回到奉化岳林寺,掘开布袋和尚的墓。里面只有禅杖净瓶而已。此人又找到蒋摩诃,把布袋和尚托转的口信告诉他。蒋摩诃听了,说:“我已知之。”于是,遍访亲友,一一话别,无疾而终。
摩诃居士的墓地就在宁波东乡小盘山,蒋介石回乡时,常常上山祭拜这个先祖。蒋家素有信佛好佛之风,蒋介石的祖父蒋玉表生前信佛,蒋母王氏更曾一度皈依佛门。带发修行。蒋介石的结发妻子毛福梅嫁到蒋家后,受蒋母影响,也皈依佛教。并出资在溪口镇北建了一座“摩诃殿”,经常驻殿诵经。
蒋宗霸这一支,若向上追溯,可逆推到东汉时期宜兴的蒋澄。当时蒋澄封函亭侯。至今在宜兴仍有蒋澄墓。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曾专程前往祭拜。宜兴蒋氏,传至晋代时,始适台州,传至五代时期,有蒋显著,曾任四明盐官,其子蒋光,在明州定居下来,生有二子,长子名宗拜,次子就是蒋宗霸。
蒋宗霸的后世子孙,至北宋神宗时,有一蒋浚明,始迁奉化禽孝乡三岭。蒋浚明,字颜昭,曾官拜大理寺评事,迁尚书员外郎,因为上书谏止新法,被神宗贬谪,授无为军司户,改建康户曹,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名迹人祀乡贤。
蒋家历代祖先,以蒋浚明的“金紫光禄大夫”最为显赫。所以,蒋家祠堂的祖宗牌位即从蒋浚明供起,以示荣耀。
蒋家排行,从第25世起依序为五言四句,即:“祁斯肇周国、孝友得成章、秀明启贤达、奕世庆吉昌。”蒋介石的曾祖蒋祁增,字怀盛;祖父蒋斯千,字玉表;父蒋肇聪,字肃庵。蒋介石为溪口蒋家世系第28世周字辈,他的谱名为“周泰”。
蒋介石的祖父蒋斯千,年轻时开始经商,开了一个“玉泰”盐铺。逐渐发迹。晚年,蒋斯千吃斋拜佛,不问世事,遂将玉泰盐铺的生意交给他的儿子蒋肇聪,即蒋介石的父亲。
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少有大志,是一个努力进取的人,希望能替国家效力,年轻时努力读了一些书。可是当他刚刚读书有成时,就遇上了连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以后,他眼看父亲年事已高,且无意于世事,自己也已有了家室子女,一种家庭的责任感使他意识到必须承担起侍奉长老和教养幼小的职责,不得不放弃人仕当官的念头,留在家中,操持他父亲蒋斯千的旧业。接手玉泰盐铺。
蒋肇聪具有比他父亲更大的进取心。除了继续贩运食盐和茶叶以外,还派船只到浙皖交界的广德一带贩运大米,向宁波等地贩运石灰。使玉泰盐铺又有了新的发展,成为溪口镇上有名的“十甲户之一”。蒋肇聪早年娶妻徐氏。生有一儿一女,即蒋介石的兄长蒋锡侯、姐姐蒋瑞春。蒋锡侯原名周康,字锡侯,号介卿,清末秀才,民国时历任浙江省台州地方法院、广州地方审判厅推事。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国民政府参事等职。蒋瑞春嫁给溪口东边不远的任宋村宋式仓。徐氏不幸早逝,蒋肇聪续娶孙氏,孙氏为附近商家女儿,不久也去世。1886年,蒋肇聪又续娶王氏。
王氏名彩玉,又名采玉,浙江嵊县葛溪镇葛竹村人。
这位王夫人,颇有段来历。
玉泰盐铺有个老伙计王贤东,颇得蒋肇聪的信任。王贤东有个堂妹王采玉,年轻守寡,在葛竹庵带发修行,精于女红,并粗通文字,能诵《楞严经》、《金刚经》等经卷,经王贤东说媒撮合,还俗再嫁蒋肇聪为继室。她就是蒋介石的生身母亲。梅开二度的王采玉,共生二子一女。大儿子周泰,乳名瑞元,又名介石,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小儿瑞青,6岁夭折。女名瑞莲。
1894年冬。蒋介石的祖父蒋斯千病逝。第二年夏天,溪口地方瘟疫流行,病魔又夺走了他父亲蒋肇聪的生命。在不到一年之内,蒋家连丧两个当家主人,从此家道一落千丈。这时瑞春已经出嫁。蒋介石只有8岁,瑞莲更小,只有蒋锡侯年岁稍长。
蒋介石自己后来回忆说:“我在9岁失去了父亲,到今天没有一刻忘记父亲临终的遗言。父亲去世的时候,母亲随侍在旁,父亲凝视着我和幼妹,手指着哥哥缓慢地说:‘你的弟妹都还幼小,我死后,你的母亲必定承担不了哀痛,你年纪较大,希望能对你母尽孝,对弟妹友爱,以安慰我的心灵。’哥哥含泪点头承诺,父亲才停止了呼吸……”
蒋肇聪去世后,其长兄蒋锡侯分家另立门户,分得了1/3以上的家产,王氏孤儿寡母分得了玉泰盐铺和一部分田产。自此,蒋介石母子相依为命,过着辛酸的日子。一家的财产正好成了土豪劣绅觊觎的目标。
蒋介石对此深有记忆,他说:“中正9岁丧父,一门孤寡,无可依靠。当时清廷政治腐败,胥吏豪绅依附权势作恶,我家人丁单薄,遂成为凌虐胁迫对象,没有一日安宁,曾经为田赋征收,被强迫摊派役使。……地方上没有仗义执言的人,族人和亲戚们也多袖手旁观,我们母子含愤忍痛,悲苦情况,无法比喻。”“我是在孤儿寡母的家庭中长大的,受到过很多委屈,饮泣吞声,无可申诉。母亲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把我抚育成人。母亲的忍耐力是难以想象的,我也深受影响,我的个性就是在这种压迫环境中所形成。坚忍不拔的毅力,’就是这样地锻炼出来的。”
王夫人平时一面诵经念佛,求得心灵上的安宁;一面望子成龙,严加督促蒋介石的学业,希望他将来撑门立户,光宗耀祖。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新世界2007版 (马汉麟著,栗强 笺注) 【感谢duhaoshuhao提供信息】
古代文化.jpg
【作  者】 马汉麟 著,栗强 笺注
【出 版 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9
【版  次】 1
【页  数】188
【I S B N】 9787802284333
【编辑推荐】

★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
★十四个主题共同构成了一副绚丽多彩、深入浅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古代文化知识的篇章,把中国古代社会较为完整地展现到了读者的面前,也为再去直接阅读古文扫清一些障碍。
【天文、历法、乐律】——帝王的头等大事,中国古代的宗教和最崇高的精神生活。
【地理、职官、科举】——偏于“政治”一系的内容。传统官僚体制的精髓:“人治”和“官本位”。
【姓名、礼俗、宗法】——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明星固然耀眼,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
【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物质文明”的集中体现。展示先民朴素、精致的衣食住行……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马汉麟先生多年从事古汉语研究的作品,主要针对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等十四个重要方面做了解释和说明,对于当今的读者了解古代文化、扫清阅读古文中的障碍非常有帮助。 本书是《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向广大读者而推出的插图典藏本。有两大特色——插图和笺注。
插图是从浩如烟海的文物照片、地图、解构图、复原图中精心遴选出来的,近两百帧,每帧配有简明的图注。为读者更全面、深刻、直观、明晰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实足的方便。
笺注是为原文做的解说和评述,这样更便于读者领会马汉麟先生文字的高妙,明了古代文化的种种意趣,以及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同时美化版面,正文、笺注、图注部分字体各不相同,并且在笺注文字下配有底色,以和正文区别,一目了然。
“五四”以来,我们和文言文的时代愈隔愈远,但是文化总是源远流长,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和过去撞个正着。为了下次邂逅时不感突兀,请悉心阅读这本难得的文化说明书吧。
【作者简介】
马汉麟(1919~1978)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是当时语言学界年轻一代屈指可数的才俊之士。
1952年,实行“院系调整”,清华不设文科,马汉麟先生被调至马列学院,又于1954年被调至南开大学中文系,讲授古代汉语。当时全国高校开设此课的甚少,既没有现成的教材,又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1954年至1958年间,马汉麟先生独自一人承担此课,边搜集资料边编写教材,还自刻讲义、习题和考题,经常忙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马汉麟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科研工作中,不断加深对古代汉语规律的认识,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是在马汉麟先生讲义的基础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古代汉语读本》。该书从体例到选材,从注解到语法分析,都饱含着先生的心血,尤其语法部分含有数年中没有发表过的科研成果。它简明实用,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并为一些高校选用。 马汉麟先生还以其学术造诣应邀参加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的编写工作,为这一学科的教学与教材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汉麟先生为人耿介,对事业执著追求而无怨无悔,以赤子之心、勤勉之力成就了作为学者的辉煌一生。
【目录】

天文
历法
乐律
地理
职官
 一 中央官制
 二 地方官制
 三 品阶勋爵
科举
姓名
礼俗
 一 阶级、阶层
 二 冠礼
 三 婚姻
 四 丧葬
宗法
 一 族、昭、穆
 二 大宗、小宗
 三 亲属
 四 丧服
宫室
车马
饮食
衣饰
什物
【书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典藏本》
  天文
  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于是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戴望舒、方望舒、丁望舒……取“望舒”为名者多至不可数,而却少见有以“羲和”为尊讳的。足证明中国文化还是同以月亮为代表的阴性文明更能亲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藏历史档案馆等编译:灾异志——水灾篇,PDF
书名: 灾异志——水灾篇
作者: 西藏历史档案馆等编译
丛书: 西藏地方历史档案丛书
《西藏地方歷史檔案叢書──灾异志》(共三卷,即“雪灾篇”、“水灾篇”、“雹霜虫灾篇”,收录历史档案文件近400件、30余万字),以上为其中之一卷。本资料丛书關于清代的灾害檔案有143件之多,最早的一件爲嘉慶二年(1797),即藏曆第十三繞炯火蛇年,最晚一件爲光緒三十三年(1907),即藏曆第十五繞炯火羊年。关于西藏地方灾害研究可参读《历史时期(1765-1980)西藏水旱雪灾规律的探讨》(林振耀、吴祥定,《气象学报》1986年第3期),《历史时期(1803—1958年)西藏水灾分析》(张雪芹 葛全胜等,《地理科学》2001年第5期),《清代西藏地方政府救灾制度探析——以西藏地方歷史檔案資料爲中心》(倪根金、陳志國,见第六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世纪上半叶西藏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应对策略研究》(周晶,《西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其它的重要史料,还有《西藏地震史料汇编》(上、下两册),《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共7本),《西藏历史档案荟萃》,《铁虎清册》,《西藏与祖国关系史料汇编》,《藏文史料译文集》,《档案·清代西藏地方档案文献选编》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份的焦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英 阿兰·德波顿 著, 陈广兴,南治国 译)  【感谢tangtang推荐】

【书  名】身份的焦虑
【作  者】阿兰·德波顿
【丛书名】阿兰·德波顿文集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4-1
【书  号】9787532747511
【页  数】291
【版  次】1
【简  介】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目  录】中文版序言(阿兰·德波顿)
界定
第一部分 焦虑起因
第一章 渴求身份
第二章 势利倾向
第三章 过度期望
第四章 精英崇拜
第五章 制约因素
第二部分 解决方法
第一章 哲学
第二章 艺术
第三章 政治
第四章 基督教
第五章 波希米亚
【书  摘】第一章 渴求身份
  追求显耀的身份
  1
人为什么要追求显耀的身份?对此问题的回答几成共识:要言之,无非是祈财、求名和扩大影响。
然而,有一个显然不为权势规则所关注的字眼却能更准确地表述我们心中的渴慕,那就是“爱”。衣食一旦无忧,累积的财物、掌控的权力就不再是我们在社会等级中追求成功的关键要素,我们开始在意的其实是显耀的身份为我们赢得的“爱”。金钱、名声和影响只能视为“爱”的表征——或者是获取爱的途径——而非终极目标。
“爱”这一字眼,一般用于表述我们想要从父母或爱人那里得到的东西,怎么可以用来描述一种我们求之于社会,并受之于社会的诉求呢?也许我们应该同时在家庭、两性和社会三种范畴中寻求爱的定义,把它视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尊重,以及对其存在的关注。获得他人的爱就是让我们感到自己被关注——注意到我们的出现,记住我们的名字,倾听我们的意见,宽宥我们的过失,照顾我们的需求。因为这一切,我们快乐地活着。你可以认为,与社会身份相关的“爱”有别于两性之间的爱,譬如它不具有“性”的成分,婚姻也不是其归宿,而且其施与者也通常有附带目的,然而,你并不能否认这种爱的接受者样能沐浴在他者关怀的目光里,倍感呵护,就像忘情于爱河中的情侣。
我们惯常将社会中位尊权重的人称之为“大人物”,而将其对应的另一极呼之为“小人物”。这两种“标签”其实都荒谬无稽,因为人既以个体存在,就必然具有相应的身份和相应的生存权利。但这样的标签所传达的信息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对处在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是区别对待的。那些身份低微的人是不被关注的 一我们可以粗鲁地对待他们,无视他们的感受,甚至可以视之为“无物”。
由身份卑微所带来的影响不应该仅在物质层面上进行思考。他们的痛苦也很少,只是一种物质意义上的不如意;相反,只要能够维持生计,他们的痛苦就远远不止物质上的局限,而主要在于他们意识到了自己身份的低下危及自尊感。只要不觉得羞辱,人完全可以长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毫无怨言,如士兵和探险家们,他们愿意过着一种极其艰苦简陋的生活,其物质之匮乏远甚于现今社会上那些最窘困的群体,然而,他们能熬过一切的苦难。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他们清楚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
同样,由显耀的身份所带来的东西也不仅仅局限在财富上。一些非常富足的人仍孜孜以求地聚敛财富,尽管他们所拥有的已足够供其后五代人挥霍之用。如果我们坚持以理性的财务视点来分析他们,也许会对他们的狂热感到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我们看到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他们其实也在赢取他人的尊重,我们就不会奇怪了。很少有人只是一味地追求高雅情趣,也很少有人只是耽溺于奢华享乐,但我们每个人都渴求 种生存的尊严。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如果未来社会是凭着积攒小小的塑料圆片(而非金钱)来获取他人的爱,那么,要不了多久,这种我们现在看来毫无价值的小玩意就会成为所有人追求和渴望的焦点。
  2
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1759)中说: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到底为了什么呢?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难道是为了满足自然的需求?如果是这样,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收入也足以满足人的自然需求。那么类的切被称为‘改善生存状况’的伟大目的的价值何在?”
“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富有的人忘情于财富,是因为财富能够自然而然地为他吸引世界的目光。穷人则完全相反,他们以贫穷为耻。他们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世界的目光之外。一旦感到自己被世界所忽略,人类天性中最强烈的欲望将必然难以得到满足。穷人进出家门都不为人所注意,即使在闹市,他也会像独处在家一样默默无闻。而名流显贵们则不然,他们一直为世界所瞩目。所有的人都渴望能够睹尊颜。他们的行为成为公众关心的对象。他们的片言只语、举手投足都不会被人忽略。”
3
每个成年人的生活可以说包含着两个关于爱的故事。第一个就是追求性爱的故事,这个故事已经广为人知,并且得到人们详尽的描述,构成了音乐和文学的根本主题,被社会普遍接受和赞颂。第二个就是追求来自世界之爱的故事,这一故事更为隐蔽、更加让人难为情。人们提到它的时候往往采用刻薄的、讽刺的语言,好像只有那些生性嫉妒和有心理缺陷的人才会产生这样的需求,或干脆把对身份的追求简单地解释为对财富的追求。但第二个关于爱的故事在强烈程度上一点不亚于第一个,在复杂性、重要性和普遍性上也是如此,而且一旦失败,所导致的痛苦不会比第 个少。在第二个故事中也有令人心碎的时候,这一点可以从那些被世界定义为小人物的人们空洞、绝望的眼神中得到证明。
爱的重要性
1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中写道:
“如果可行,对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游,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当他出现时,其他的人甚至都不愿稍稍侧身示意;当他讲话时,无人回应,也无人在意他的任何举止。如果我们周围每一个人见到我们时都视若无睹,根本就忽略我们的存在,要不了多久,我们心里就会充满愤怒,我们就能感觉到一种强烈而又莫名的绝望,相对于这种折磨,残酷的体罚将变成一种解脱。”
2
爱之缺乏如何影响我们?为什么被人漠视能让我们如此“愤怒”、“绝望”,乃至最残酷的体罚对我们来说都可以是一种解脱?
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如果我们讲出的笑话让他们开怀,我们就对自己逗笑的能力充满自信;如果我们受到他人的赞扬,我们就会对自己的优点开始留意。反之,如果我们进了一间屋子,人们甚至不屑于瞥上我们一眼,或者当我们告诉他们我们的职业时,他们马上表现出不耐烦,我们很可能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当然,在一个理想世界中,我们可能更坚强些。我们会固守自己的底线,不管别人是否在意我们,也不会顾虑别人的臧否。可能有人曲意奉承我们,但我们并不因此而自鸣得意;同样,只要我们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清楚自身价值之所在,他人不公允的看待也不会伤及我们,因为我们清楚自己的地位和境遇。然而,我们对自己特性和品质的认识总是在一些相互矛盾的评价中飘忽不定。一会儿觉得自己聪明机巧、幽默风趣、一言九鼎,一会儿又觉得自己蠢笨如牛、了无情趣、一钱不值,在这种摇摆无定的情状下,我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完全受制于社会的态度——若得褒扬,我们就会感觉良好;反之,则痛不欲生。仿佛我们对他人的情感负有亏欠似的。
我们的“自我”或自我认知可以用一只漏气的气球来作比方——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他人的爱(对于气球而言,便是源源不断的氦气)来填充自己的内心,而经不起哪怕是针尖麦芒大的刺伤。我们的情绪变得难以理喻,一会儿因他人的褒扬而开心,一会儿为他人的漠视而伤怀。同事的一句心不在焉的问候,几通没有应答的电话就可能使我们闷闷不乐;而如果有人记住了我们的名字,或送来一只果篮,我们又会觉得生活满洒阳光,人生何等惬意!
3
从感和物质这两方面来看,我们通常都会对自己的地位产生焦虑,这并不奇怪。我们的地位决定了我们可能赢得多少世人的爱,而世人对我们的关爱又是我们看重还是看轻自己的关键。地位对我们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打开关爱之官的金钥匙:没有了他人之爱,人类将失去自信;没有了他人之爱,我们将难以按自己的秉性办事。
  第二章 势利倾向  
  1
  示成年时,没人在意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无条件地受人宠爱。  
 ……

【编辑推荐】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的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国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绪]。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焦点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全球畅销的阿兰•德波顿作品集中又一新作,同名电视节目风靡英伦。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博学杂收,好学深思而又处之以平常心;他感受如普鲁斯特之纤毫毕现,文笔堪比蒙田之揖让雍容,趣味又如王尔德之风流蕴藉——而又不至堕入愤世嫉俗。他教我们懂得享受每天的平常岁月,教我们略过虱子只管恣意领略那袭华美的生命锦袍。本书2004年于英国出版后,旋即风靡英美,已被翻译为20多种文字。德波顿在本书中借助于哲学、艺术、宗教的力量审视了对于身份焦虑的根源,教人们如何巧妙地去克服这种焦虑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秦散文研究》 人民2009版 (过常宝 著) 【感谢duhaoshuhao推荐】
先秦散文.jpg

【作  者】 过常宝 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版  次】 1
【页  数】 452
【I S B N 】 9787010080024
【内容简介】
本书对先秦散文文献作文体探源、文体功能及文体演变研究。本书认为,先秦时期正是文化、政治、官制、社会习俗等急剧变化发展的时期,不同交化层面的信仰、传播、组织方式,不同社会阶层的职事、行为方式等,都对文献本身产生着影响。在此背景下,不但甲骨卜辞、《尚书》、易卦爻辞、史传文献、诸子散文、纵横家说辞各有自己的交化渊源文化功用,而且,每一类文献内部的不同种类文本,如《尚书》中典、谟、誓、诰、训、命等不同文体,史传散文中的经和传、记事体和记言体,《易》中的卦、爻辞和大传、系辞等,都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其文体形态受文化功能制约。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在宗教文化向理性文化过渡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不同层次文化的社会功能、表达方式、实现途径等作细致的研究,揭示它和文献之间的关系;二、对文献创造者的职事、言说范围和言说方式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三、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文体的文化功能,并对其文化地位及其对后世文学观念的影响等做出基本的判断;四、描述各种主要散文文体的形式特征、文学意义和相互间的继承影响关系。
【作者简介】
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香港教育学院、韩国高丽犬学、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著有《楚辞与原始宗教:》(东方出版社,997年)、《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原史文化及其文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等多部著作。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商周巫卜文献
 第一节 甲骨卜辞
 第二节 图画文献
 第三节 易占卦爻辞
 第四节 象征和阐释
第二章 西周礼教文献
 第一节 铭文与盟诅辞
 第二节 神道设教与周初八诰
 第三节 仪式追溯和典谟制度
 第四节 《尚书》文章 余论
第三章 春秋史传文献
 第一节 史官及其文献制度
 第二节 《春秋》书法
 第三节 《左传》叙事逻辑
 第四节 虚饰与实录
第四章 春秋“语”类文献
 第一节 春秋君子文化
 第二节 《国语》与君子立言
 第三节 《老子》与箴诫之“语”
 第四节 《论语》“语录体”的意义
第五章 战国诸子文献(上)
 第一节 诸子的形成
 第二节 《礼记》与儒学传承方式
 第三节 《墨子》论辩及理论
第六章 战国诸子文献(中)
 第一节 《孟子》与师道传统
 第二节 《庄子》与“优语”
 第三节 “优语”的意味
第七章 战国诸子文献(下)
 第一节 荀子与“七十子”之学
 第二节 《荀子》文章 体制
 第三节 《荀子》文体观念
 第四节 《韩非子》诸体
 第五节 参验法和辩难术
 第六节 《说林》和《储说》
第八章 战国策士文献
 第一节 策士及其文献
 第二节 策士的话语方式
 第三节 策士寓言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
第一章 商周巫卜文献
中国文献载录的历史自商朝开始。《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朝行巫政,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笼罩在浓烈的宗教气氛之中。宗教活动主要有占卜和祭祀两种形态。占卜的目的是获悉天命以指导人类行为,随着占卜技术的发展,各类专业占卜人员也随之而生,这就为文献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甲骨卜辞是对天命神意的释读和见证,流行于晚商到西周时期,它的刻录和保存者是从巫师中分化出的史职。《易》是一种据象数来推断天命的占卜文献,自商朝末年出现,流行于西周和春秋时期,它应该是西周巫师收集编纂的。甲骨占卜和易占各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其文献形式亦不相同。甲骨文中也有祭祀文献,如一些排列了商朝祖先庙号的卜辞可能用于指导祭祀。除了祖先祭祀外,商周都对自然山川之神和各类物怪进行祭祀,其最初的文献形式是图画,以“铸鼎象物”为代表,它们被用作指导人们对各地各类神怪进行不同形式的祭祀,是巫师的工作手册。《山海经》则是根据某种或某些图画改写的文字文献。除了文字文献和图画文献外,歌谣等口传韵文也是祭祀文献,因为不属散文,本书不予讨论。巫卜文献是中国文献的源头,它们对中国文献和文体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一节 甲骨卜辞
殷商时代,人们相信神灵无处不在,所有的收获、平安、尊荣都是神灵的恩赐,所有的挫折、灾难又都出于神灵的责罚,因此,人的一切行为都需以神意为指南和规范。商人获得神意的一个最主要办法就是甲骨占卜,而将占卜的有关信息刻录在甲骨上,不但意味着史职的出现,同时也意味着文献的诞生。最早的甲骨卜辞出现在商代盘庚时期,盛行于晚商时期,并一直流行到西周时期。甲骨卜辞是一种宗教文献,是天人关系的见证,它的表述姿态和语法形式,都有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并对西周史官文献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甲骨卜辞是一种记言性质的文献,但同时已具备有最基本的叙事因素,是中国古代散文的起点。
1
商族人以玄鸟(即燕子)为图腾。《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在甲骨文中,被称为高祖的王亥就被刻画成一个带有鸟首的形状,也就是说,商人相信人是由图腾幻化而来,在死后也会还原为图腾。从王亥的儿子上甲微开始,商朝的祖先都以十干命名。十于是商朝记日的方式,那么商人为什么以十干为祖先的庙号呢?《史记·殷本纪》司马贞《索隐》云:“皇甫谧云:‘微字上甲,其母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微始。”认为十干是商王的生日。日人贝塚茂树赞同此说,但他认为十干记名还与祭祀方式相对应,“殷人在祭祀人祖时,即根据其人祖生日的十干相应地决定牺牲的毛色等”。另一种说法认为十干是卒日。董作宾说:“商人甲乙之号,盖专为祭而设。……如果甲乙等是生人的名,自然以生日为标准比较合理,若生前不用甲乙,死以后才用甲乙作神主名,又在甲乙日祭祀,则把甲乙说为以死日为标准,更觉恰切。”此外,王国维认为庙号表示致祭的次序,他说:“疑商人以日为名号,乃成汤以后之事。其先世诸公生卒之日,至汤有天下后定祀典名号时,已不可知,乃即用十日之次序以追名之。”陈梦家也持此说。此外,李学勤认为庙号是死后卜选出的,张光直认为庙号反映了两组执政群众所组织的庙主分类制度,马承源认为日干是商人生前于冠礼或婚礼中所授的字等等,说法各异,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可商人的日干名与祭祀制度有关,可见商人的祖先观念与祭祀是联系在一起的。在甲骨文或其他文献中,我们常能看到某祖先“宾于帝”,或干脆称为之为“帝”,如“父乙帝”(乙956)、“帝甲”(粹259)等。这就说明商人将死去的祖先看成神灵。而活着的商王都是具有神性的巫师。比如灭夏的汤,《帝王世纪》载其“斋戒剪发断爪,以己为牲,祷于桑林之社”,可见汤有巫师的身份。又《尚书·盘庚》载盘庚迁殷时训诫臣民曰:“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又说:“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不难看出,盘庚自以为有祭神和通神之特权。甲骨卜辞通常有“王占日”的载录,说明占卜所显示的神意是由商王来解读的。所以陈梦家说:“王者自己虽为政治领袖,同时仍为群巫之长。”王既为“群巫之长”,官吏也就是各级各类巫师。李玄伯说:“巫在古时是极有威权的人物,他是神与人的中问。在官吏就是教士的时候,他的地位不见得比邦君低。所以商的宰相‘卿士’就是巫咸巫贤。”
商代的宗教观念更直接表现在祭祀活动中。商朝祭祀神灵之广,祭祀方式之多,祭祀频率之高,为后代所难以想象。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除了各种山川河岳、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上下四方之神外,光是要祭祀的远祖神和先王先妣就达四五十位之多,而且,对这些祖神的祭祀方式有单祭、合祭、特祭、周祭等多种形式。周祭是指用翌、祭、乡等五种祀典对先祖逐个进行周而复始的轮番祭祀。由于死者不断增加,到商末帝乙、帝辛朝,一个周祭需要360日。除了这些大型的祭祀外,其他的日常祭祀更多。甲骨文中关于祀日的记载,就有“宾日”、 “既日”、“又出日”、“又入日”、“御各(落)日”等,其中“宾”、“既”、“又”、“御”皆是祭名。由此可见商人祭祀之繁杂。岛邦男根据甲骨文列出将近二百种祭祀名目,而陈福年说甲骨文中出现的祭祀动词多至108个,这实在是很惊人的。
除了祭祀外,对商人社会行为影响最大的就是占卜了。现在所知的商代主要占卜方式是龟卜(包括骨卜)。对龟甲的处理包括选材、整治、钻凿、烧灼、刻辞等程序,参与者有龟人、董氏、卜师、太卜、占人等,其中太卜以事命龟,而占人视兆读出吉凶。至于占卜的内容,胡厚宣据甲骨卜辞将占卜事项分为20类:来源、气象、农产、祭祀、神明、征伐、田猎、刍鱼、行止、卜占、营建、梦幻、疾病、死亡、吉凶、灾害、诸妇、多子、家族、臣庶、命唤、成语、纪数、杂项等。《甲骨文合集》则分为22小类:(1)奴隶和平民,(2)奴隶主贵族,(3)官吏,(4)军队、刑罚、监狱,(5)战争,(6)商业、交通,(12)天文、历法,(13)气象,(14)建筑,(15)疾病, (16)生育, (17)鬼神崇拜, (18)祭祀,(19)吉凶梦幻,(20)卜法,(21)文字,(22)其他。除卜问具体的事件外,甲骨文中还有一类卜夕卜旬刻辞,所贞问的是“今夕无祸”、“旬无祸”或“王旬无祸”,也就是今晚或后十日的吉凶。这是一种程式化的日常占卜,并非针对某事而起。可以说,商人是无事不占,无时不占。今天我们能见到的甲骨卜辞已有十五六万片之多,可见商人龟卜风气之盛。
甲骨卜辞的出现,不但意味着中国文字形态的成熟,也意味着史官的诞生。许慎释“史”曰:“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后人多信从史家记事之说,但对“持中”则多有别解。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说:“凡官署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断庶民狱讼之中’,皆谓书簿,犹今之案卷也。”王国维亦认为史家所持之“中”乃是书简。这一说法基本为学术界所接受。在甲骨的边角处常能见到有人签名。胡厚宣说:“史官签名,多于记事文字之末,知此官者,乃记事之史。”董作宾认为那是“贞人”的名字,即最早的史官。他说:“在肩脚骨臼的刻辞中,又发现了这问卜的贞人,也就是当时的记事史官。”《殷虚书契前编》所录一片甲骨云“丑卜史贞王燕之日吉”(6.43.6),其中“史”被断为贞人之名。可见史和贞人是有关系的。贞人的作用是将占卜意图提交给神灵,是问卜者,他在占卜中应该很有地位。吴仁生认为贞人除了能用文字记录外,还有如下的修养:首先,必须“博通历史、谙熟旧典”,“要掌握几十世,几十位先公先王的世次庙号,并要谙熟于心中”,要知晓根据长幼、及位次序、死亡次序、致祭次序、世次等因素编排的周祭祀谱以及各种不同的祀典,要熟悉世代有功旧臣的事迹和祭祀方式。其次,必须“精于天文、兼通历法”。贞人在卜夕卜旬中承担着天文气象的观测和记录的任务,而且贞人能够预卜日食、月食,甲骨文中已有大月小月之分,有“置闰”之法,而“周祭”也需要在历法上一个精确的推算。由此看来,史官是文字的掌握者,也是宗教祭祀方面的专家。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寻访民国》 广西师范大学2008版 (李洁 著)【感谢duhaoshuhao推荐】
寻访民国.jpg
【作  者】 李洁 著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版  次】 2
【页  数】 307
【I S B N 】 9787563351251
【编辑推荐】
显赫宅第的民国故事,闾巷深处的风云际会。
我把曾经显赫的宅第当成了一间间温故的私塾。温故为了知新。有意无意地.我会走入幸存的或正在垮塌的或干脆已经消逝了的旧日名宅前,静伫一会儿。心中快速翻检着有关斯人的条目,便会对那段因斯人而生动了的历史有一种直观的认知,甚至会产生与冥冥中的故主人交谈的欲望……
        ——李洁
【内容简介】
一座故宅,也是一个舞台,承载了说不完的悲欢,上演过道不尽的风流……
  本书不同于一般的游记类作品,作者寻访民国,落脚点是中国的八座文化名城(沈阳、北京、开封、青岛、绍兴、杭州、上海、南京),分为“南方篇”与“北方篇”,聚焦点是城市里的名人故居,谈论的是过往的风流人物。每一座城市都是一部奇书,每一位风流人物也都是奇书一部。张作霖、汪精卫、冯玉祥、蒋介石、白崇禧、蒋经国、蔡元培、沈从文,等等,百年中国正因这些政治、军事、文化精英的先后出场才变得格外热闹。
【作者简介】
李洁,1957年生于青岛市。下过乡,做过工,现为《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工作人员。著有《百年独语》、《文武北洋》。
【目录】
北方篇
沈阳:奉天犹存将帅府
北京:人文渊薮什刹海
开封:风云名在今安在
青岛:红瓦绿树荫名士
南方篇
绍兴:鉴湖越台名士乡
杭州:西子湖畔风流庄
上海:淮海路上看洋楼
南京:走马民国旧公馆
【书摘】
北方篇
  沈阳:奉天犹存将帅府
  现在的沈阳市,晚清和北洋时代叫奉天。
  苍茫的辽河平原上,原本是没有这座城市的,到了辽国,人们才在沈水的阳坡上建了一座城堡,名沈州。后来,金灭辽,元灭金,明灭元,清灭明,五六百年间,几度民族征战过后,这座南下北上必经之路上的军事要塞,越建越大,名字也由沈州而沈阳而盛京。等剽悍的八旗子弟兵杀入山海关内让年号“顺治”的小皇帝坐定紫禁城后,盛京便不再是大清国的
兴盛之京,成了“留都”,并改名“奉天”。好学的清朝统治者仿的是汉人皇家成例——你们不就把南京和北京改为应天府和顺天府了吗?应天、顺天、奉天,说的是一个意思,都是在昭告天下:君权神授,朕乃天子,命中注定,切勿眼红!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廷将奉天将军和奉天巡抚所辖的广袤黑土地设为了奉天省,“奉天”便又成了关外第一省的名称。
  前奉天城里,努尔哈赤和其子皇太极的朱墙金瓦的阳宅与阴宅——沈阳故宫与东陵、北陵,无不在向世界显示着一个王朝的崛起与强盛,每个乍到沈阳的人,都会慕其名而前往参观。所以,十年前,我第一次到沈阳的时候,就把那些前清的辉煌遗产看了一遍。
  然而,沈阳还有一种独有的历史遗产,却久被世人忽视,这便是中华民国北洋时期奉系要人们的府第。因为这个草莽里杀出来的军事集团的存在,20世纪前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才平生出许多惊心动魄的场景。民国初年的奉天,在史家眼中,也许难比清朝前期的盛京那么要紧,但在我看来,却因距今天相去不远而更引人入胜。
  今秋,当我第三次到沈阳的时候,才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把几处幸存的将门帅府搜寻了一圈儿。
  真巧,我总是在秋天踏上这片黑土地。秋是东北最美丽的时节,长风拂净了所有的浮云疑雾,让天亮出了豪爽到底的湛蓝本色;大地像星期天的女兵,脱掉了一统的绿衣而换上了色彩斑斓的时装,尽显着固有的美丽与多姿。趁秋阳无遮无拦视线无拘无束,我想用自己的眼睛打量那一段被妖魔化了的奉系历史。
  奉系领袖张作霖,字雨亭,时称“奉张”。这个出生于辽西平原贫寒农家的穷小子,非但没有显赫的身世与科举的功名(这可是封建时代走上仕途的仅有的两条路),反倒有过当“胡子”(东北人对土匪的代称)的极不光彩的履历,但他却能带领一帮和他一样没有家庭背景与文化基础的老伙计们(打短工的、盖房子的、卖豆腐的、当土匪的,他当土匪前还是相马、医马、骟马的),在辽阔在黑土地上一气打拼成功——十几年间,奉系成为拥兵二十万的军事政治集团,他本人也由驻守奉天的陆军师长一跃而为一度把持中央政权的中国头号人物。在那样一个被正统观念禁锢着的时代,这不是一个天大的异数吗?
  孕育奇迹的地方,当然要先看,所以,一大早,我就来看张作霖的故家。这也是世上唯一对外开放的奉系遗址。
  “张氏帅府”在沈阳古城的南城墙内,那道城墙,早已被一条东西向的大马路所取代,路曰“南顺城路”,是一条车辆如流的交通干线。三年前我曾初访此宅,大门外挂的是“辽宁省近现代史博物馆”和“张学良故居陈列馆”的牌匾;府叫“少帅府”,路叫“少帅府巷”。一切都与张作霖无关。小巷与大路之间,是几座杂乱的居民楼,深深的帅府四合院和院后的大、小青楼,都被隔在了滚滚红尘之外。而今,居民楼已夷平,“张氏帅府”的大理石牌就镶在大门外的墙上。豁然的府前广场让人视野大开,进入广场的东西入口处,立着一方简单的标牌:“禁止机动车、自行车、宠物进入广场。”昔日深藏不露的元帅府,终于直接面对繁华世界了。
  其实沈阳人不叫这儿是“少帅府”,而是直呼“大帅府”,因为这确是张作霖主持兴建的私邸。动工时,张是驻守奉天城的中将师长;竣工时,他已升任奉天督军兼省长。那时,张学良才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被人奉为“少帅”是为了拍他爹的马屁,名不副实嘛!直到他继任了亡父的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一职后,才算实至名归的元帅。所以,称此宅为大帅府更恰当。
  有清一代,军无“帅”衔,最高军衔为“将军”,只有满人才可膺任,如张作霖当时的领导赵尔巽,因先人入了旗籍才得以出任盛京将军。民国初期,本也无“帅”,各省一把手叫督军,“将军”只是荣誉头衔,张作霖就曾被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授予过“盛武将军”的光荣称号,后来更被北京政府授予“镇威上将军”殊荣。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绥远,这一大片北中国的疆土都成了这位东三省巡阅使兼蒙疆经略使的辖地。若要训话,手下的督军和省长足能站成一排,所以,这个短小精悍的人无愧于“帅”这顶鸡毛帚高帽。
至于后来他成为代行国家元首职权的安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那更是名正言顺的大帅了。
  看大帅府,须花20元钱。莫道君行早,看客已盈门,且旅游大巴正如列车般衔接驶来。
  据史料载,此地本是清奉天府道员荣厚的一所旧宅,宣统三年(1911)深秋,洮南府奉天前路巡防营统领(大约相当于团长)张作霖擅自率部赶至省城,自告奋勇地请命弹压“乱党”,得到总督大人正式任命后,他便租下了这座宅子。民国成立后,他从大清帝国的关外练兵大臣、二十四镇统制,摇身变为中华民国第二十七师师长,有能力和心思拥有自己的宅子了。于是,他买下此宅与西侧的江浙会馆,破旧立新,历时两年,重建了这座更大的四合院。后来,因夫人越娶越多,子女因之不断增加,他便在后院东侧建了一座二层青砖小楼。再后来,因权势越来越大,政务因之不断增加,他又在后院西侧建了一座三层青砖大楼。没有多少文化的“雨帅”不会给两座新楼起个附庸风雅的名字,便根据其体量大小随口叫成了大青楼和小青楼。
  既是豪门,照例有宽大的影壁和气派的大门。但破例的是正门内的横匾,却是“治国护民”四个大字——这哪是山海关外的一个年仅三十多岁的师长有资格想的事?进入张作霖起居、办公的二进院,才知还藏着更“恶毒”的呢:一圈儿青石浮雕嵌于窗下,其中两块的图案是传统的狮子在吃水果和滚绣球,题字分别为“狮子吃各果”与“狮子握寰球”。听导游讲解后才恍然大悟:这竟是寓意本师长(狮)要吞吃各国(果),要掌握寰球!九十年前的张作霖,连省领导都不是,却雄心壮志冲云天,真得让人狠狠刮目相看!
  二进院的东西厢房是当时的秘书长与秘书处办公室。张作霖居五开间正厅,中为通道,东间为卧室、办公室,西间为会客室。办公桌前,端坐着一个极逼真的蜡像,戴黑缎帽,穿紫丝褂,神情专注,腕悬毛笔,似拟军令状,宛若张作霖再世。出身贫寒的张作霖只在少时念过三个月私塾,但其字却写得并不差,会客室里就悬着几帧他题写的对联与横幅,虽不合王颜欧柳,但有一股子乡野之气甚或咄咄逼人的霸气。
  三进院是“后宫”,是他众多夫人与孩子们的住处。
  张作霖一生娶过六位女人。患难之妻赵氏与他同岁,二十岁时两人结婚,张作霖只是个军饷不多的哨长(连排长一类小官)。后来因为穷,他回乡又干起“马大夫”的老本行,因为“胡子”们瞧马,竟也跟着落草入了绿林!胡子是东北人对土匪的另一种称呼,这也是后来其他军阀蔑称他为“胡张”、“胡帅”的由来。那阵子东北很乱,土匪成群,农民们一冲动就入了伙,大概如同现今搞传销的,明知不是好事也要加入,都是想发财呗!但他看不惯绑架女人质的恐怖袭击活动,便退出绿林,成了防范土匪侵扰的乡间武装“保险队”的头领,后携三四百人接受盛京将军的招抚成为新民府巡警马队的营级军官。在此后的频繁剿匪战斗中,他因战功而屡获升迁,至民国前夕已经是旅长一级的部队首长了。这期间,赵氏为张家生下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其中长子即乳名小六子的张学良。但这位张赵氏,因出身农家且形象欠佳(据说有点斜视)而无法让男人称心,丈夫把她一个人留在了新民县的家里,自己则带着不断娶来的年轻漂亮的新妇出入官场,直至成为省城的最有实力的高级军官。封建王朝寿终正寝那年,赵氏也一病不起,待丈夫成为中华民国的堂堂“师座”时,她凄然谢世,时年三十八岁。三十八岁的张作霖正是心身最健的时候,他已经在奉天城里拥有了三位小妾。但发妻的死似乎很使他忏悔了,因为他不光在妻子病重时频回故家探视,而且还将其厚葬于自己家乡的祖茔里;更有甚者,他把正室的名分一直空着,到死也未将哪个侧室扶正。
  大夫人不在了,位置最尊贵的正厅东间就成了二夫人的住处。这位“东宫娘娘”是一位乡村塾师的女儿,所以就有一个很雅致的名字,曰卢寿萱。卢小姐是在二十岁那年被比她大五岁的保险队张队长娶回家的。据说这位颇有姿色的女子很识大体,从不争宠,待赵氏所遗子女如同己出。她也为张家生了两个女儿。
  分配在正厅西间的三夫人也许是张作霖六位夫人中最漂亮的一位,因为史料上说戴氏“ 容貌极美”,不然,已是巡防营统领的张作霖是不会破费万元将这个某县捕盗班头(刑警队长)的儿媳妇赎作自己屋里人的。不过因身份问题,张统领暂没往家里领,而是在外另租了处房子时常过去“宠幸”之。传说这位戴美人脾气不好,得不到满足时就烦躁,所以张作霖很快就不喜欢她了。女人越是失宠性情就越坏,而越坏男人就越烦。如此恶性循环终至悲剧上演,她终于离府出家,削发为尼,没几年即香消玉殒。
  四夫人许澍比张作霖小十三岁。这位随母流浪到新民府的贫家女儿是清早在井台上打水时被张统领看上的。那时,统领大人年方三十一岁,她才十八岁。她是与戴氏同时被抬回家中的。老公已有一妻一妾,却又一举招回两房夫人,实在令他的弟兄们艳羡!许氏被安排在东厢房里安身,在这间屋里,她前后生下了两女两儿(小儿张学思后来成为共和国的海军参谋长,“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只是,就在她盼望自己能“升格”搬到三夫人空出来的正厅的时候,一个比她更年轻也更漂亮的女子又被抬进了帅府,并后来居上地“填”了正厅的空房。
  此人即五夫人寿懿。她本是清朝黑龙江将军寿山与外室王氏所生的女儿。满汉精华孕育的寿姑娘生得小巧而秀丽,但童年却并不欢乐——生父死后,母亲不堪将军家人的歧视,便带她返回老家并用私房钱供她上学。进入奉天新式学堂的姑娘改随母姓,学名王雅君。然而,就在中学毕业典礼上,当王雅君代表全体毕业生登台致答词的时候,台下的奉天省最高领导人张作霖的小眼睛瞪圆了。督军兼省长大人哪管该女生比自己小二十三岁,只要秀色可餐,就果断地把这位聪慧可人的少女扒到了自己盘中,天天大快朵颐。为了不让洋学生感到委屈,他直接让这位五夫人越级住进了正厅西房,当年,又为她建了后院那座小青楼。这位五夫人遂改回原名并随了夫姓,成了“张寿懿”。关于这位五夫人,故事多多,后面再讲。
  与东厢房相对的西厢房,是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与于凤至完婚并居住的地方。2001年深秋我与同事小军来此参观时,远在美国的少帅刚过世没几天,人们把这间屋子布置得像灵堂一样:巨幅的张学良照片迎面而立,辽宁省、沈阳市领导机关和张家亲属故旧献的鲜花堆得老高,《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业绩展》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这一次,张学良的戎装蜡像不见了,“九一八事变”后他与蒋中正在石家庄的专列上的紧急会见场景也不见了,展版上的一些文字似也有所改动——想必张学良晚年对当年东北军为何不抵抗的申明,令故乡的人们不知所云。垂暮的老人曾告诉专程采访他的日本NHK记者说:
  我当时没想到日本军队会那样做。我想绝对不会的。我认为日本是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不能把“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国民政府。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
  他对自己的传记作者唐德刚教授也郑重地说过:
  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
  真是仗义的东北汉子!尽管幽禁了他半个多世纪的蒋介石早已谢世,尽管人们总把当年丧失东北的屎盆子扣在蒋某人头上,但这位当事人却一点儿不肯就势为自己解脱。张学良算不算“民族英雄”姑且不论,但就凭其一生坦荡无私的襟怀,我也愿向这屋的故主人一焚心香。
  出四合院,就是大青楼。此楼太值得参观了!上次我来时,整个楼体罩着铁管与绳网,“施工重地闲人免进”的大牌子把游客全挡在了假山之外。如今,历时三年的修复工程已经竣工,据说,辽宁省为此投资了六千多万元。簇新的大青楼成了整个大帅府建筑群的最亮点。
  楼内走廊呈L型,两侧一间间房屋,可都是风云际会的历史名宅。一层是当年张作霖的属地,大门西侧是他的卧室,东侧是他的办公室,对面是阔绰的会客室。有意思的是,会客室里还摆放着两张红木烟榻,大帅和奉军老弟兄们谈军机大事时,总要躺在榻上抽上几口大烟。民国十一年(1922),奉军第一次出关与占统治地位的直系大战,几位老哥起初都不赞成,但因张作霖坚持,伙计们便磕灭了烟火,各领本军杀入关内。结果,奉军败于吴佩孚统辖的直军,张作霖被北洋政府一撸到底,免去本兼各职。不过奉天的弟兄们坚决不听中央的话,自行给了张大帅一个新的职位——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并通电全国宣布东北“自治”、“独立”,弄得北京政府一点脾气也没有。张作霖与奉军弟兄们“整军经武”,很快就又有了问鼎中原的实力。于是,国内各派纷遣使节至此,南方的孙中山与下野的北洋元老段祺瑞都派重要干部前来奉天,经几番讨价还价,张、段、孙三角同盟终于成立起来,为此,国民党人汪精卫竟然六访“奉张”,孙中山的大公子孙科也曾前来拜访。张作霖虽无文化,但却很精明,为人处世极有分寸,他亲自与汪先生会谈,却令“小六子”与孙公子谈判——辈分不同嘛!民国十三年(1924)夏,这位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草莽英雄,第二次出关挑战直系,终在直军叛将冯玉祥的帮助下一举获胜,他也随军入关,自兹离开了他的这座西洋式的水泥“军帐”。等他于民国十七年(1928)6月4日清晨回来时,已经奄奄一息,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翻了自北京返回奉天的安国军政府大元帅的专列。副官抱着一身是血的大帅直接去了小青楼那边,两个来钟头后,号啕声即自那边爆发,悲情很快便淹没了整个帅府。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抱歉,这个帖子没能坚持下来,期间停了半个多月,现在重新顶起,还望各位支持的朋友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墨涵 于 2009-9-3 18:53 编辑

《朱镕基答记者问》 人民2009版 (《朱镕基答记者问》编辑组 编)  【感谢duhaoshuhao推荐】
朱镕基答记者问.jpg

【作  者】《朱镕基答记者问》编辑组 编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版  次】 1
【页  数】 456
【I S B N 】 9787010081618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朱镕基同志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回答记者提问和在境外发表的部分演讲。
本书分为4个部分,每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
第一部分,朱镕基同志自1998年3月担任国务院总理后,先后在九届全国人大会议5次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当时,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新华网进行了现场直播,世界各大媒体也做了大量报道。
第二部分,朱镕基同志接受外国记者采访。采访内容境外媒体当时报道过,国内尚未公开发表。
第三部分,朱镕基同志在境外发表演讲并回答提问。国内外媒体对此曾做过综合报道。这次收入本书的是演讲和答问的全文。
第四部分,朱镕基同志在出访期间接受香港记者随行采访。当时海外媒体有过报道,这次选取的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本书收录的内容,均根据音像资料、文字记录稿整理而成,只对个别文字做了订正。我们对正文中涉及的相关人物和专有名词,做了简要注释。英文专用名词在第一次出现时做页下注,以后每篇中第一次出现时放在括号内做随文注,再次出现时不再注释。正文中的英文保留,将中译文放在括号内做随文注。
【目 录】
一、在全国人大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1998年3月19日)
 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1999年3月15日)
 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2000年3月15日)
 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2001年3月15日)
 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2002年3月15日)
二、接受外国记者采访
 接受德国《商报》记者柴德立兹采访
  (1993年5月6日)
 接受美国《商业周刊》记者采访
  (1994年1月15日)
 接受保加利亚《言论报》记者采访
  (1995年11月9日)
 接受乌拉圭《观察家报》记者沙东采访
  (1996年2月3 日)
 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康比德夫妇采访-
  (1999年4月2日)
 接受加拿大《环球邮报》董事长兼发行人帕金森采访
  (1999年4月2日)
 在与美国总统克林顿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
  (1999年4月8日)
 接受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PBS)记者莱雷尔采访
  (1999年4月9日)
 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伍德拉夫采访
  (1999年4月13日)
 接受西班牙埃菲社社长贡萨洛采访
  (2000年6月21日)
 接受日本经济学家宫崎勇和日本广播协会(NHK)
  主持人国谷裕子采访
  (2000年9月21日)
 接受韩国中央日报社会长洪锡炫采访
  (2000年9月21日)
 接受日本记者代表联合采访
  (2000年10月8日)
 接受东京广播公司(TBS)采访
  (2000年10月14日)
 在东京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
  (2000年10月16日)
 接受哈萨克通讯社记者采访
  (2001年8月30日)
 接受爱尔兰《爱尔兰时报》记者唐纳荷采访
  (2001年8月30日)
 接受比利时《自由比利时报》记者巴盖采访
  (2001年9月6日)
 接受德国电视一台等三家媒体记者联合采访
 (2001年10月22日)
 接受俄罗斯俄通社一塔斯社北京分社社长基里洛夫采访
  (2002年8月21日)
三、在境外的演讲和答问
 在香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高级研讨会”上的演讲和答问
  (1997年9月22日)
 在美国七团体晚餐会上的演讲和答问
  (1999年4月9日)
 在美国中部委员会午餐会上的演讲和答问
  (1999年4月12日)
 在纽约经济俱乐部晚宴上的演讲和答问
  (1999年4月13日)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演讲和答问
  (1999年4月14日)
 在菲律宾工商界午餐会上的演讲和答问
  (1999年11月27 日)
 在“新加坡讲座”上的演讲和答问
  (1999年11月30日)
 在意大利工业家联合会的演讲和答问
  (2000年7月6日)
 在欧洲工业和雇主联合会与比利时雇主协会酒会上的演讲和答问
  (2000年7月11日)
 在巴基斯坦工商界午餐会上的演讲和答问
  (2001年5月12日)
 在爱尔兰工商界早餐会上的演讲和答问
  (2001年9月4日)
 在俄罗斯工商科技界午餐会上的演讲和答问
  (2001年9月10日)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工商界午餐会上的演讲和答问
  (2002年4月19日)
 在埃及开罗工商界午餐会上的演讲和答问
  (2002年4月21日)
 在法国工商界欢迎会上的演讲和答问
 (2002年9月27日)
四、接受香港记者境外随行采访
在英国谈中英关系等问题
(1998年3月31日至4月1日)
在美国谈同顾毓先生见面的情况
(1999年4月9日)
在新加坡谈住房制度改革问题
(1999年12月1日)
在比利时谈中欧合作和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等问题
(2000年7月10日至12日)
 在日本谈中日合作等问题
 (2000年10月16日)
 在韩国谈打击国际犯罪和金融危机等问题
  (2000年10月18日至22日)
 在新加坡谈“10+3”、“10+1”和中国证券市场等问题
  (2000年11月23日至25日)
 在斯里兰卡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
  (2001年5月18日)
 在泰国谈亚洲经济和中国西部大开发等问题
  (2001年5月19日至21日)
 在爱尔兰谈中国经济等问题
  (2001年9月3日至4日)
 在文莱谈中国与东盟的合作等问题
  (2001年11月4日至6日)
 在孟加拉国谈中孟合作等问题
  (2002年1月11日至12日)
 在印度谈中印关系等问题
  (2002年1月14日至18日)
 在土耳其谈中土经贸关系等问题
  (2002年4月15日至18日)
 在埃及谈中国经济形势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等问题
  (2002年4月20日至22日)
 在肯尼亚谈中肯合作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2002年4月24日至26日)
 在南非谈可持续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影响等问题
  (2002年8月31日至9月6日)
 在丹麦谈亚欧领导人会议等问题
  (2002年9月23日至25日)
 在法国谈吸引海外人才等问题
  (2002年9月28日)
 在束埔寨谈建设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问题
  (2002年11月2日至3日)
【书摘】
  在第三代领导人里,我最欣赏和尊敬的便是朱鎔基总理。从他身上,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希望!他不再是我们的总理了,但在很多中国人的眼里,他永远是我们的好总理!我是朱鎔基的超级FANS,所以平时收集了他的很多资料,在这里把他在在任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的精彩言论和关于他的一些文章总结在一起,与大家共勉!
  一、1998年3月19日 全国人大记者会
  在1998年3月19日的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曾建徽邀请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副总理李岚清、钱其琛、吴邦国、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朱镕基总理首先向记者们介绍了各位副总理,并且对中外记者出席这个招待表示欢迎。
  美国时代周刊记者:上周我曾有机会到吉林省和辽宁省去观摩了当地的村民委员会的选举,这种选举使得村民们有机会选出他们希望选出的村长,或者是把他们不喜欢的村长赶下台。您个人对于建立这样一种体制是否支持?也就是说允许所有18岁以上的中国人都能够选举不仅是他们所在地的领导人、而且也能够选举国家领导人,包括国家主席和总理。如果您赞成这种做法,您认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实现这种制度,如果不赞成,理由是什么?
  朱镕基:我知道已经有一个美国的基金组织到中国来对这种选举进行过调查,并且发表了非常肯定的意见。目前这种民主的制度不但在农村,而且也在企业中实行,例如,民主评议厂长,民主审查财政账目,一部分企业民主选举厂长等等。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向。至于如何选举主席和总理,这是一个政治体制问题,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不同于外国,东方不同于西方,我们有自己的选举制度。
  中央电视台记者:今后五年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非常关键。您认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什么?
  朱镕基:对本届政府的任务,去年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已经提出明确要求;刚才江泽民主席和李鹏委员长发表的讲话,又对本届政府的任务作了具体规定。如果说得具体一点,我可以把本届政府要干的几件事情概括为: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
  一个确保,就是东南亚当前的金融危机使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确保今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达到8%,通货膨胀率小于3%,人民币不能贬值。我们必须做到这些,因为这不但关系着中国的发展,也关系着亚洲的繁荣和稳定。我们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国内的需求。由于我们最近几年宏观调控成功,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控制了货币的发行,使通货膨胀指数降得很低,因此有可能拿出较多的财力来刺激国内需求。这个需求就是加强铁路、公路、农田水利、市政、环保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当然还有住房建设,因为这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什么叫做三个到位?第一个到位就是我们已经确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进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个到位,我们去年召开了金融工作会议,确定要在三年的时间里彻底改革我们的金融系统。就是说,中央银行强化监管,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这个目标也要在本世纪末实现。
  第三个到位,是政府机构的改革。这次大会上通过的中央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经把40个部委精简为29个,政府机关的人数准备分流一半。这个任务要在三年内完成,相应地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在三年内完成机构改革。我讲的三年内完成,是指分流出来的政府机关的一半干部三年内都能够到达充分发挥他们作用的岗位上。至于分流工作,今年就得完成。也就是说,新政府成立以后,在三定方案(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确定后,今年这一半人就分流了,但完全到位则需要三年时间,因为分流的这一半人要经过培训,并考虑到他本人的志愿,把他分配到合适的位置上去,这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关于五项改革,第一是指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中国由于农业政策的成功,已经连续三年丰收,中国粮食的库存现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我可以负责地说,中国即使再遭两年大的自然灾害,粮食也不会缺乏。但是由于粮食库存庞大,政府财政补贴也相应增加,我们必须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
  第二是投资融资体制的改革。因为现在的投资融资体制主要是行政审批制度,不能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就产生了许多重复建设,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使之能够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第三是住房制度改革。住房的建设将要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我们必须把现行的福利分房政策改为货币化、商品化的住房政策,让人民群众自己买房子。整个房改方案已酝酿三年多。我们准备今年下半年出台新的政策,停止福利分房,住房分配一律改为商品化。
  第四是医疗制度改革。我们在下半年将出台一个全国的医疗制度改革方案,来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福利。
  第五是财政税收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现行财税制度是1994年改革的,取得了极大成功,保证了每年财政收入以很高的比例增加。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费大于税。很多政府机关在国家规定以外征收各种费用,使老百姓负担不堪,民怨沸腾,对此必须整顿和改革。也就是说,各级政府机关除了必要的规费以外,不允许再巧立名目向人民群众收费。
  最后我还要讲,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
  江泽民主席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多次阐明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因为没有资金,贯彻得不好。钱到哪里去了呢?政府机关庞大,吃饭财政,把钱都吃光了。其次,在各级政府的干预下进行了不少盲目的重复建设,几十亿、几百亿的一个项目,投产之后没有市场,相反把原有的一些企业挤垮了。这就使得中央的财政和银行都拿不出钱来支持科教兴国的方针。因此,本届政府决心精简机构,减掉一半的人,同时制止重复建设,把钱省下来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中央已经决定,成立国家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我担任组长,李岚清副总理担任副组长。这个决定已经江泽民主席批准。我们有决心进一步把科教兴国方针贯彻到底。
  法国世界报记者:当中国在考虑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时候,正是韩国的大财团非常成功的时期,但是最近这些大财团纷纷出现了问题,有的还垮台了。他们失败的经历会不会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产生影响?特别是考虑到当前的金融危机,中国是否会放慢国有企业改革的速度?
  朱镕基:我对于韩国企业的经验不作评论。但是,对于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各国家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很好地借鉴。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会影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在三年内,也就是本世纪末,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的亏损企业大多数摆脱困境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我认为,外国舆论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困难看得太大了。我们讲中国国有企业的亏损面现在有49%,这是按企业的个数来统计的。中国的工业企业有7.9万个,有的很小,只有几十个人。按这个数目统计,当然亏损面很大。但是,500个特大型国有企业向国家交纳的税收和利润占了全国税收和利润的8 5%。这500个特大型企业亏损面只有10%,也就是50个,我们认为,从总体上讲用三年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是能够实现的。
  香港无线电视记者:当年**对新政府有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吸取?您曾说过,不管香港成为什么基地您都会去香港,请问您再去香港时如果有人请愿要求平反六四,您怎么看?
  朱镕基:对于发生在1989年的政治风波,我们党和政府及时采取了果断措施,很好地稳定了全国的局势。对此,我们全党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最近几年,我们党和政府的历次会议对此都作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个结论不会改变。当时我在上海工作,上海是完全和中央保持一致的。
  至于香港,过去我就想去,而且去过了;现在我还特别想去。但现在我当了总理,失去了部分自由,不能想去就去,但是我一定会再去。至于香港人民对我去香港是表示欢迎,还是示威、抗议、游行,那是香港人的自由。但是我想,香港任何组织的活动,都必须符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符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苏维埃俄罗斯报记者:有人讲,因为您不像有的中国领导人在前苏联留过学,所以也许您当总理后会在中国对俄罗斯的态度方面带入一些新的内容。您能否介绍一下您的政府在制定对俄罗斯的政策方面有什么考虑,您对中俄关系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朱镕基:我在上届政府担任副总理主要负责经济工作,外交管得很少,但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会有任何的变化。我将继续坚决贯彻执行江泽民主席和李鹏同志任总理时所制定的外交政策。我是否可以请钱其琛副总理对这个问题作一点补充呢?
  钱其琛:任何一届政府里面有人在前苏联或者其他国家留过学,就认为这届政府一定对那个国家怎么样,我看这个逻辑不存在。不管从哪里学习回来,有什么经验,中国政府都是代表中国的。
  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记者:去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香港的危机也开始显现。现在香港经济回升,股市指数又创新高。请问香港如果出现困难,中央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帮助支持?人们称您为经济沙皇等,您对此有何感想?
  朱镕基:去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10月份香港也发生了股灾。但由于香港经济结构比较完善,经济实力较强,有9 8 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特区政府领导有方,采取措施得力,已经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中央政府高度评价特区政府采取的对策,也不认为香港今后会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但如果在特定情况下,万一特区需要中央帮助,只要特区政府向中央提出要求,中央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保护它的联系汇率制度。
  对于外界称我为中国的戈尔巴乔夫、经济沙皇等,我都不高兴。这次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我委以重任,我感到任务艰巨,怕辜负人民对我的期望。
   但是,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虽然很怕辜负人民的期望,但是很有信心。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国人民,我相信本届政府将无往而不胜。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亚洲金融危机是否会影响中国开放金融市场?在2000年前有没有可能实现人民币兑换完全自由化?
  朱镕基:亚洲金融危机不会影响中国金融改革预定的进程,也不会影响中国金融保险事业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已经实行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至于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也就是在资本市场上也自由兑换,按照我们预定的改革进程,将在中国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能够达到的时候再实行。
  新华社记者:国外舆论认为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近年来国内市场出现了相对饱和,您如何看待中国市场的潜力?
  朱镕基: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但是由于多年没有解决的重复建设问题,现在很多产品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即使这样,中国目前许多产品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中国钢产量达到1亿吨以上,这个市场还小吗?中国每年增加程控电话2000万门以上,世界第一,这个市场还小吗?可惜,VCD生产得太多,世界第一,卖不出去。中国现在需要的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所以我们今后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农村广大市场的开发,加强人民群众关心的住宅市场的建设,这个市场大得不得了。现在中国的市场远未饱和,我们欢迎外国的投资者踊跃到中国来投资。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 23:46 , Processed in 0.06301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