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jandcyz2008

读书频道----尽享财经智慧 (1) (重磅推荐) 做有钱的自己 94页1955楼 ☆ 百万理财计划:“有产族”财富管理课 92页1916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3)
《张五常:科学说需求》中信出版社作者:张五常

  是的套套逻辑不一定肤浅往往不是一目了然有时饱学之士也看不出来。四十多年前一位哈佛大学的研究生拿到经济学博士衔其论文获该校选为最杰出并颁以奖状。后来该论文出版成书大事宣扬。阿尔钦(Alchian)读后写的书评更有名。阿氏精辟地指出获奖的整篇论文都是套套逻辑不可能错没有内容。这书评使哈佛尴尬之极。试想一个博士生的套套逻辑可以使大名鼎鼎的哈佛经济学系的高手教授也看不出来我们又怎可以低估这种逻辑的“高深”呢

  我说套套逻辑不可能错没有内容但并没有说这种言论不可能是重要的概念。事实上很多重要的科学理论是来自不可能错的套套逻辑提供的观点或概念的。套套逻辑有一点可取特色它有极大的一般性。假若我们能把范围加以约束收窄有时可以促成一个有内容的——可能错的——理论其解释能力之强令人拍案。

  在经济学内我们可以举出一些例子。例如上文所提及的“争取个人最大利益”与抽烟把这二者天经地义地——好像下定义似的——混为一谈是套套逻辑没有内容但如果我们能加进一些约束条件(即局限条件)使我们能推断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会多抽烟少抽烟或戒烟那么理论就有内容可以被验证。

  另一个更为明显的从套套逻辑变为大有用场的理论的例子是货币学说中的币量理论。这理论的起点分明是套套逻辑货币量(M)乘货币的流通速度(V)等于物品的价格(P)乘物品的成交量(Q)。这个MV=PQ 的方程式不可能错是因为前者(MV)与后者(PQ)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看同一数量。既然不可能错这方程式就成为一个定义可以写为MV≡PQ了。很显然这定义没有解释什么。然而因为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角度有启发力如果能适当地加以约束就变为重要的币量理论大有解释力了。费雪(I. Fisher)弗里德曼等学究天人成功地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货币的流通速度(V)大致上是固定的继而指出币量(M)与价格(P)的连带关系。币量理论搞出千变万化异彩纷呈归根究底还是源于一个套套逻辑的概念。

  有人说四十多年来在经济学大行其道的科斯定律(Coase theorem)是套套逻辑。我认为科斯定律大有用场是因为识者可以技巧地加上约束千变万化推出不少具有解释现象能力的假说。同是套套逻辑到了本领不同的人手上会有截然不同的威力。那些批评科斯定律是套套逻辑而置诸度外的人不知天高地厚。至于科斯定律是什么我们要到本书的卷三才详尽地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4)
《张五常:科学说需求》中信出版社作者:张五常

  我们可在特殊理论及套套逻辑这两个极端之间下些结论。特殊理论内容过多只能特殊地解释一个现象没有一般性的解释力。但特殊理论总要比完全没有理论好。凯塞尔(R. Kessel)说得好“没有任何理论在手什么辩论也胜不了。”只能解释一个现象是比一个现象也解释不了优胜的虽然可取的科学理论必定有一般性不然的话理论多如现象岂不是乱七八糟了

  另一个极端是套套逻辑广泛之极不可能错但如此一来其内容就变得空洞不边际。套套逻辑的解释能力比特殊理论还有所不如。但套套逻辑可以是重要的概念可以有启发性可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看世界。认为套套逻辑内容空洞而置之不理可能走了宝。我们不要放弃新的角度看世界要尝试加上约束或局限条件为套套逻辑增加内容希望能把“定义”变为可以解释现象的理论。

  大有可取的足以解释世事的理论永远是在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这两个极端之间。科学的进步往往是从一个极端或另一个极端开始逐步地向中间发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2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可能被事实推翻的重要性(1)
《张五常:科学说需求》中信出版社作者:张五常

  第四节:可能被事实推翻的重要性

  假若读者问在整个科学方法的结构中哪一点最重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理论的推测一定要“可能被事实推翻”。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是没有解释能力的。可以说所有实证科学(empiricalscience)的主旨是要创立一些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句子或言论来作推测的。换言之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confirmed)了。前文说过推测现象的发生与解释现象是同一回事。推测可能被现象推翻但却没有被推翻现象的发生证实了推测那么这现象就算是被解释了。当然一个现象可以有多个理论解释。我将会在下文谈及不同理论的取舍问题。

  这里我要说的重点是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之所以没有解释能力是因为这样的理论不可以被事实验证。套套逻辑不可能错。既然不可能错怎可以被事实推翻呢一个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一定要可以在想象中是错的。套套逻辑不可能错连在想象中是错也不可能所以没有解释力。除套套逻辑外我们还可以指出其它四种情况可使理论不能被事实推翻因而废了理论的解释力。这些是本章第五节及第六节的内容。

  可能被事实推翻是重要的。如果一个理论的推测被事实推翻了我们只有两个选择。其一是放弃理论找其它的其二是附加条件以便挽救但正如前文谈特殊理论时谈及这挽救要付代价而代价是不应过大的。今天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的理论明天可能晚节不保——这是科学进步的过程。但今天还没有被推翻今天有其用场。解释现象的用场是衡量理论的最重要准则。理论不应该以对或错来衡量。

  以句子或言论作推测是用可以被验证的含意(testable or refutable implication)为主。这些含意是由理论推出来的。逻辑上含意的规则简单假若A 的发生含意B 的发生(A→ B)那么B 的不发生就含意A 的不发生(Not B → Not A)。这是最基本的验证方法。举个例下雨(A)天上必有云(B) 其含意是没有云(Not B)必没雨(Not A)。如果没有云却有雨那么下雨(A)必有云(B)的假说就被事实推翻了。

  验证一个理论含意的方法是以事实反证。这点重要。要验证下雨必定有云这个含意(验证A→B) 是要以没有云就没有雨(Not B → Not A)的事实作反证。以没有雨就没有云(Not A → Not B)来验证是一个常见的谬误(在逻辑学上这谬误称fallacy ofdenying the antecedent) 。A 的发生含意B 的发生A的不发生完全不含意B 会怎样。说没有A就没有B是谬论中此计的学者不少。例如经济学假设每个人都会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A)所以在某些局限条件下每个人都会努力工作(B)。有些学者认为人不一定争取最大利益(Not A)所以在同样条件下每个人不一定努力工作(Not B)。这是谬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可能被事实推翻的重要性(2)
《张五常:科学说需求》中信出版社作者:张五常

  一九四六年一个名为莱斯特(R. A. Lester)的经济学者发表了一篇举世瞩目的文章。他调查波士顿的私营运输公司雇用司机(驾驶员)的政策后直指经济学大有名堂的“边际生产理论”是错了的(“边际”一词过些时才阐释这词于此不重要)。根据经济学的假设每家私营企业会设法争取最高的利润所以在雇用货车的驾驶员时在边际上一个驾驶员的生产贡献所值会等于他的工资(这是“边际生产理论”的一个含意)。莱斯特遍问波士顿的运输公司的主事人发觉他们不知也不管“边际生产”何物所以这定律是错了驾驶员的工资不会等于他们在边际上的生产价值的。这是上文所说的没有雨就没有云的谬误。

  我可以举一个有趣(但非事实)的例子来说明“A → B所以Not A → Not B”这个谬误。话说有一群人每个都是白痴对世事茫然不解。经济学者却假设他们每个人明智地争取最大的利益。事实上这些人都是白痴所以这个经济假设显然是错了。这些白痴听说汽油站很好玩于是每个人都开办油站了。因为是白痴他们之中有些把油站建在荒山之上有些建在密林之中也有些建在海上的。没有公路汽车经过油站怎可以生存呢但他们当中有几个同样的白痴却胡里胡涂地把汽油站建在公路旁。过不了多久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只有在公路旁建油站的白痴能生存。事实上他们是不知自己所为的。经济学者假设他们懂得怎样争取最大利益显然是错了的但留存下来的油站却刚刚与争取最大利益的假设不谋而合。假设白痴懂得怎样争取利益虽然错了却准确地推测了白痴建油站在公路旁的行为这些行为于是就被解释了。说他们不知所为所以油站不会建在最有利可图的地方是谬论。

  中国古代的天算学了不起推测日蚀月蚀的时刻很准确。这学问究竟为何我没有考究但中国的孩子听过“天狗吃太阳”这个传说。以“天狗”这个假设来解释日蚀或月蚀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如果推测得准没有被事实推翻就不妨接受了。我们今天的日蚀月蚀理论替代了中国古时的不是因为今天的对而昨天的错而是今天的有较大的一般性可以多解释天体中的其它现象。说不定到了明天今天的理论可能被证实是错了。套套逻辑是绝对的但没有解释力。有解释力的理论可能错更重要是可能被事实推翻。不管是对还是错有解释力的理论就是有用的理论。说没有天狗吃太阳所以不能以此推测日蚀的发生是谬论。我们要将问题分得一清二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模糊不清与互相矛盾(1)
《张五常:科学说需求》中信出版社作者:张五常

  第五节:模糊不清与互相矛盾

  可以解释现象的理论必然有被现象(事实)推翻的可能。这是实证科学的座右铭。我在前文不厌其详地提及像套套逻辑那样的不可能错的“理论” 因为不可能被事实推翻没有解释力。然而除了套套逻辑还有四种情况会使一个理论免于被事实推翻的可能。这里先谈两种下节谈余下两种。

  首先要谈的是我曾打趣地称之为“科斯第二定律”。在他那篇发表于一九六○年的石破天惊的鸿文(世称“科斯定律”即源于此)中科斯提出了一个人所共知但在此以前没有人明显地提出来的哲理。在千方百计地试行理解庇古(A. C. Pigou)的经济分析但总是不明所指之后科斯写道“模糊不清的思想是永远不能清楚证明是错的。”

  是的概念或分析模糊不清不可能清楚地错所以不可能清楚地被事实推翻。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一个先决条件是理论的本身要清楚地显示有错的可能。“下雨有云”可能错(但从来没有错)“春天开花”可能错(也从来未曾错过)。但假若我们不清楚什么是云怎样才算是春天对或错又从何说起呢

  在经济学上模糊不清的概念多的是无法以事实验证的理论——不可能清楚地被事实推翻的——层出不穷。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例子。剩余价值究竟是什么一些学者说是租值一些说是利息一些说是利润另有一些说是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说来说去都不清楚。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付工资后所余下来的但其它生产成本还没有被全部减除又怎可以说是剥削工人之所得呢《资本论》中的“资本”概念也模糊。后者要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才由费雪解释得清楚(见本书卷二)。

  马克思的理论从来没有人试将事实加以验证。中国当年不验证不奇怪但为什么西方的学者也没有将马氏的理论付诸验证呢答案是模糊不清的理论是不能被验证的。很不幸不可能错的理论往往被一些盲目附从的人认为“不错就是绝对”。

  模糊不清的概念或理论当然不是马克思独有。

  马氏之前的天才李嘉图(D. Ricardo)——此公对马氏影响甚大——就搞不清楚“资本”及“成本”的概念以致他的工资与租值分析使后人看得不明不白。近代大师如奈特(F. H. Knight)——他有五个学生获得经济学的诺贝尔奖——也中了模糊不清之计。奈特把风险(risk)与“变化莫测”(uncertainty)一分为二但我们想来想去也不知有什么分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模糊不清与互相矛盾(2)
《张五常:科学说需求》中信出版社作者:张五常

  凯恩斯的《通论》也是模糊不清所以该理论的某些重要部分没有人敢夸言曾作验证。功用(utility)理论的鼻祖边沁(J. Bentham)主观地以功用为快乐后人不知所指。近人阿尔钦问“什么是功用”也就成了名。边沁的功用理论模糊不清不能被事实验证但到了阿尔钦之后验证功用理论的研究屡见不鲜。(作为阿师的入室第子我不用这概念作解释。是后话。)

  模糊不清的概念或分析不可能被清楚地证明是错因而没有解释力。另一种不能被推翻的理论是没有意义(meaningless)的那一种。没有意义并非空洞(不像套套逻辑)并非模糊不清而是因为言论互相矛盾在逻辑上前言不对后语(inconsistent) 使人不知所指无法知道所说的是什么因而变得没有意义了。

  举一些例子吧。假若我说“一幅全白的墙壁有黑点。”这句话不空洞也清楚之极。但“全白”与“黑点”互相矛盾不能共存这句话就没有任何意义了。逻辑学可以证明全白而又有黑点的墙壁可以使人指鹿为马说墙壁是上帝(这逻辑推理不浅因为是经济学之外的学问这里不多花笔墨。)矛盾的言论可以有内容可以很清楚但不可能有意义。

  在经济学上矛盾百出的理论多的是。像套套逻辑那样矛盾不一定轻易发觉。我的论文《佃农理论》推翻了前人的观点指出前人之见有矛盾。例如 艾沙域(C. Issawi)的理论是基于每个人都要争取利益的但他却写道“在这文内我并不明显地假设地主们不会对经济收益作出迅速的反应不会意图用增加投资的办法来增加他们的收入。”这不是矛盾是什么 又例如大师马歇尔分析佃农制度时明知固定租金比佃农分成租金的收益大却没有容许地主选取固定租金的制度——虽然马氏知道这两个制度是并存的。

  诸如此类的矛盾分析在经济学名家的著作中往往见之。包穆尔(W. Baumol)说一个垄断企业并非争取最大利润而是争取最高销售但他的理论不容许企业放弃少许销售量来换取很大的利润。希克斯(J.Hicks)指出当一个人的收入增加这个人对某些产品的需求可能下降。这没有错。但希氏在分析这问题时所用的模式是一个只有两种产品的世界而在这世界中收入的增加是不会导致两种产品之一的需求量下降的。任何科学屡有矛盾的困难经济学不例外。直接的矛盾不难发现但间接的——那些经过一重或多重推断的——即使高手也往往避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节:非事实与无限制(1)
《张五常:科学说需求》中信出版社作者:张五常

  第六节:非事实与无限制

  我重复地申述了“理论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的重要。我也指出套套逻辑或模糊不清或互相矛盾的理论是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而最后还有两种——没有解释力的“理论”——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其一是用以验证的现象并非事实其二是被推断会发生的现象没有限制。

  假若我说“天下雨天上必有云。”在这句话之内“雨”和“云”是事实是可以观察到的。但假若“雨”或“云”只不过是空中楼阁并非事实那么雨云之说就无从验证了。这其中包含实证科学的一个不浅的哲理。凡是有解释力的推断其考证方法必须有如下一类的含义假若“甲”发生“乙”就会跟发生——而“甲”与“乙”皆是可以观察到的事实。起码在原则上不管考查费用多大时日多久“甲”与“乙”的存在是要可以被证实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遗传学里的基因理论其含意起初难以事实验证但后来还是证实了的。

  问题是正如前文所述事实不能解释事实。

  “甲”的发生不能解释“乙”的发生。“甲”与“乙”的规律只可以用作证实某一个理论的含意。就算事实的种类再多可以予取予携而规律明显之极它们也不能自作解释。所以在另一方面有解释力的理论往往起于抽象的思想以某些非事实的假设入手然后经过逻辑的推理引申出可以被验证的含意——后者就是云雨之说了。

  工程不容易。一个可以被验证的含意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但事实不能自作解释而抽象理论的本身是不能被验证的。可以说从抽象推理到事实验证的微妙转折中高手与庸材的本领会分得很清楚。让我举个基本例子吧。在经济学上那大有名堂的需求定律说假若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消费者对那物品的需求量会增加。价格及其变动是可以观察到的但需求量却非事实需求量是指消费者的欲望或意图的需求是抽象之物。所以需求定律本身不可能用事实验证。然而这定律在经济学上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低能之辈往往以市场的成交量作需求量。这是指鹿为马当然错。正确的处理方法大为不同。我们要说假若需求定律是对的话那么依照逻辑推理在某一种可以观察到的情况下“甲”的发生会导致“乙”的发生而“甲”与“乙”都是可以被观察到的事实(这就是本身不可以被验证的需求定律所推出来的可以被验证的含意)。假若“乙”的不发生却有“甲”的发生那么需求定律就大有问题——或需要附加其它情况或算是被事实推翻了。假若“非乙”就一定“非甲”需求定律没有被推翻可以看为解释了“甲”与“乙”的规律。是的这样的推论及验证可以搞得高明巧妙令人叹为观止。这是科学上的美。需求定律的惊人解释力在本书内我会不厌其详地示范。这里要申述的是上述的附加的情况可多可少千变万化。在科学方法上附加的情况叫作验证条件(test conditions) 经济学称局限条件(constraints)。有时我们可以说假若“甲”与“乙”的出现或“甲”或“乙”的出现会导致“丙”的出现。我们又或可以说“甲”的出现会导致“乙”与“丙”的出现或“乙”或“丙”的出现。这些可变的观察(variables)可多可少可以同时出现或在几个或多个可能的观察上其中之一或二或三会出现。这些都符合有解释能力的理论的规格。不论验证时所牵涉的现象多或少一个限制是必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节:非事实与无限制
《张五常:科学说需求》中信出版社作者:张五常

  假若我们说“甲”的出现会导致“乙”或“丙”或“丁”或“戊”..等等的出现好像永无止境似的那么这个含意就不能被否定或推翻了。严谨地说这是经济学理论中的所谓不均衡(disequilibrium)的情况。有现象限制因而肯定也从而获得可能被否定的含意叫作均衡(equilibrium)。

  上述的“均衡”与“不均衡”的理念与传统上大谈均衡理论的经济学者所用的不同。我认为在基础上他们错了。经济学传统说的“均衡”是从物理学搬过来。物理学的均衡是指一个钟摆在止动时会停在中间或一只鸡蛋在地上滚动后达到了一个不动的静止点又或是一件不停的物体进入了一条轨道有了规律。这种“均衡”是一些现象是可以观察到的事实。

  经济学的“均衡”是另一回事。例如经济学者说需求曲线与供应曲线的相交点是均衡点。但世上没有需求曲线或供应曲线——这些只不过是经济学者想出来的概念工具。那是说没有经济学者这些概念工具不会存在。同样经济学上所说的“均衡”或“不均衡”也只是概念在真实世界不存在不是现象或事实是不可以观察到的。

  一九六九年的春天科斯和我从温哥华驾车到西雅图在两个多小时的旅程中他和我辩论关于经济学的“均衡”概念。他认为“均衡”与“不均衡”皆空中楼阁是废物应该取缔。我同意空中楼阁的观点但认为“均衡”与“不均衡”在经济学上既然那样流行作为概念我倒可以挽救一下。

  我向科斯指出“不均衡”可以解作因为被推断的现象没有限制理论就缺少了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含意而“均衡”则是指因为有限制而达到可以验证的理论。这就是上文所说的“无限制”与“有限制”的区别了。科斯当时同意这阐释可以挽救在经济学上应该是废物的“均衡”与“不均衡”。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今天明白而又同意这理念的经济学者不及两掌之数。

  抽象的理论本身不能被事实验证。抽象的理论要有解释力必须有可以被事实验证的一个或多个含意。可验证的含意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而含意中的附加条件及现象的推断可以很多而又可以用肯定的“与”字或不肯定的“或”字来联系但不可以是无限的。当然肯定的“与”比不肯定的“或”强有较大的解释力而抽象的推理及验证的含意愈简单就愈有说服力。天才的科学家可以把很复杂的事情简化得令人折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节:理论的真实性(1)
《张五常:科学说需求》中信出版社作者:张五常

  第七节:理论的真实性

  因为事实不能以事实解释以理论解释现象在某程度上一定是抽象的。抽象的概念并非事实。这引起不少人认为理论与真实(reality)脱了节只是夸夸其谈空泛之极是没有用途的。“真实主义”

  (realism)就成了一个很大的争论。今天这争论已平静下来但我们还是应该澄清的。“真实”有多种意义若不搞清楚是哪方面的争论就永无止境了。抽象的概念当然不是事实要说“理论”并非真实是可以的。但有解释力的理论其最终目的是要牵涉到事实的验证或推测那方面去。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有实用性的理论是有其真实性的。有好些理论我们无从推出可以验证的含意(例如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学中的多种理论)所以怎样说也不过是一些“游戏”与真实世界无关。然而有解释力的理论的非真实性起码有四种意义其中三种很肤浅。第一理论本身必定有抽象的成分。说它非真实当然是对的。但说它非真实所以没有解释力却是错了。因为事实不能解释事实没有抽象的起点世事一般解释不了。第二所有事实或观察的描述一定要简化——这简化使事实变得非“真实”了。这是平平无奇的吹毛求疵的观点。以一个苹果为例吧。假若我们真的要详尽而全面地描述一个苹果是怎样的物品我们穷举世的纸张也不可能办到。单是描述苹果的色素及形状——姑勿论其味道或所含的维他命——就难以丝毫不差在吹毛求疵的要求下天下间没有一个现象或事实的描述是真实的。然而以这种办法来批评科学的考证——这种人有的是——不是科学的态度。

  第三种非真实也是由简化而起。世界很复杂 简化的假设(与思想上的抽象假设不同)是必需的。但这简化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处理取消这简化不会影响效果无关宏旨所以是容许的。例如我们说假若世界上有两个国家(其实不止此数所以非真实)他们互相贸易会带来什么效果等等。将两个国家改为三个或四个其效果大致上没有什么不同。当然在某些特别的问题上将二改为三会有不同的效果。这样要研究这些特别的问题二与三之别就不能置之不理但另一些简化也是需要的。

  最后一种“非真实”就不肤浅了。前文提及过的附加的验证条件(test conditions)很多人把它作为一种假设。这种假设当然会因简化而变为不真实但我们决不能视之为空中楼阁当作是思想上的抽象而与真实的世界脱离了的。验证条件的假设一定要有迹可寻无论怎样简化也一定要与世界的真实情况大致吻合。例如作化学实验时需用一支清洁的试管(清洁是一个验证条件)我们不能用一支肮脏的试管而假设它是清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节:理论的真实性(2)
《张五常:科学说需求》中信出版社作者:张五常

  在经济学上验证条件通常称为局限条件(constraints)。经济学并无“没有局限条件”的理论正如其它科学理论一定有验证条件的否则就没有解释力了。假若我们说在交易费用不存在的情况下(一个局限条件可勉强称为一个假设)“甲”的发生会导致“乙”的发生。要替这个含意作验证我们一定要在交易费用微不足道的真实情况下入手。换言之

  局限条件的“假设”不能与真实世界脱离。这也是说除了无可避免的简化验证条件一定要有其真实性。

  我们于是可以作出如下的结论。以抽象思想或概念为起点的科学理论“非真实”是需要的因为事实不能自作解释。“不可能太详尽”与“简化”——这些是容许的。但验证条件与真实世界脱了节却犯了大忌。在经济学上局限条件(验证条件)的真实调查与简化是忠于经济解释的最艰难的过程。世事如棋局局新要花上三几年才能在一些局限条件上得到一点基本的认识是很普通的事。时光只解催人老所以从事实证研究的经济学者往往要肯定问题的重要性才敢将精力孤注一掷。

  理论真实性的问题经济学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方法大辩论中有一个令人尴尬的谬误。那就是假若我们说若“甲”的发生会导致“乙”的发生那么我们跟可以说“没有乙就没有甲”但却不可以说“没有甲就没有乙”。这后者的谬误我们在前文谈过了。在那次大辩论中不少经济学者忽略了这个逻辑学上的第一课忘记了没有甲并没有说乙会怎样。那位调查波士顿运输公司的仁兄认为“甲”这个假设非真实就大做文章说“乙”会怎样。这种低能分析本来是不值得回应的但科学的进步有点莫名其妙众多学者的响应引起了大有裨益的辩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节:经济科学的方法(1)
《张五常:科学说需求》中信出版社作者:张五常

  第八节:经济科学的方法

  假若一些读者认为这一章有些地方不容易明白不应耿耿于怀。科学方法论(methodology of sci-ence)牵涉到哲学上的逻辑学与知识理论(theory ofknowledge)。这些是近于人类文化历史上最湛深的学问了。虽然我曾拜于高人门下所知却不多而要深入浅出地写辞不一定达意。科学方法论本来精辟之极但逻辑学的高人之间不一定互相同意而科学的成就往往与此学问无关。不懂科学方法论的科学高人屈指难算另一方面科学方法论的专家很少是有成就的科学家。逻辑学往往走向象牙塔的极端其高妙处令人拜服但要达到精辟之境总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从严谨哲学逻辑的角度看我知的是粗枝大叶—— 我钻研这学问是五十年前的事了。但科学的方法还可从另一个角度看那就是抽象理论与真实世界的转接中的实证方法。这方面我知得比较多。本章的内容是合并了哲学逻辑与实证转接所以与一般书本上所谈的方法论是不同的。说到底有实用性的科学还是要走出象牙塔之外。

  我以“科学的方法”置于本书之首长“章”而大论倒不是因为这学问对本书有什么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重要的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往往大谈仁义道德缺乏验证的精神对科学的本质有根深蒂固的误解。而二十世纪对中国人有影响的“三民主义”及“马克思主义”——或其它主义——使同学们对科学的认识加上一层不透明的胶膜。前文说过本书是为中国同学写的。我认为科学方法论对中国人比对西方好些民族更为重要。不要走进方法逻辑的牛角尖去大略的掌握是需要的。

  经济解释是一门验证或实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 是也。性质上与自然科学相同所用的科学方法一样。然而内容的本质经济学与自然科学有颇大的差别科学方法的重点处理有不同之处。起于两方面。一方面经济学的实验室是真实的世界不是由经济学者建造的不能由研究的人操控观察上的困难自成一家。另一方面经济学是解释人类的行为但经济学者也是人于是无可避免地某程度是解释自己。客观的判断是比自然科学困难了。

  论方法经济与自然科学的重点不同主要在如下几方面。首先我认为经济学不应该受到那么大的物理学的影响。前文提及那所谓均衡与非均衡在物理学是一个现象是真实的但经济的真实世界没有均衡与非均衡这些充其量只是概念我解释过了。当然不少经济学者认为均衡与非均衡是指可以观察到的市场现象。这是大错很尴尬的。同学要注意当我在《经济解释》中提到均衡我的意思是有足够的约束找到了可以被推翻的假说不是说一些可以观察到的均衡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节:经济科学的方法(2)
《张五常:科学说需求》中信出版社作者:张五常

  我认为数学用于经济解释不重要虽然今天的经济专业文章用上的数学比物理还要多。除了物理其它自然科学少用数。我不是说数学于经济没有用处但数学可不是经济学。数学是一种神奇的语言凡是方程式拆得通的逻辑一定对。然而对的逻辑不一定有对的内容。有些人善于用方程式去想我则认为是多了一个框框左右我善用的天马行空的思考方法。不用数我的推理逻辑很少错。我认为同学们要多学数但思想时要考虑自己的脑子在哪方面比较优胜。多加操练不用数的思考比较容易来去纵横想象力是胜了一筹的。

  有一个常见的谬误。好些人认为用上数学或统计的方程式推理或验证来得比较精确。这是不对的。量度是数字排列而精确性的衡量是这排列的众所认同性。这是哲学的另一个话题到卷三分析交易费用时我会示范怎样处理。

  其次我没有从事过自然科学的假说验证但经济解释的假说及验证永远是从局限条件的变动入手也即是从验证条件的变动入手了。说甲的出现含意乙的出现其实是说甲的变动会导致乙的变动。

  说过了推测与解释是同一回事但有事前与事后之分。推测是先见到局限的变动而推断什么现象会跟出现解释是见到现象的出现而追溯是什么局限变动促成的。逻辑的结构一样所以推测与解释相同。调查的处理程序不一样哪一方比较困难不容易说。想想吧。见到一个现象要解释我们要追溯促成这现象的局限变动但天下的局限变动无数我们要选哪一项或哪几项的合并呢追溯事前的局限变动需要有理论的指引不容易。推测呢我们见到局限变动了于是用理论推断什么现象会跟发生。问题是见到事前的局限变动不一定是稳定的可以变后再变推翻了本来是万无一失的推测。一九八一年我推断中国会走市场经济的路时是基于一些观察到而又认为是相当稳定的局限变动但推中了还是要靠上苍保佑这变动的稳定终于持续。

  这就带来另一个有关的重要话题。上述的事前推断或事后解释协助的理论与概念的应用要有足够的掌握。然而我们见到的说是应用经济学的书处理的方法是先提出一个理论然后找真实世界的例子塞进去。基本上这是求对违反了科学验证的主旨

  求“错”但希望没有被事实推翻。说得再严谨一点科学验证求的是refutability即是理论或假说(hypothesis)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内地称“可证伪”是不大正确的。Refutable(可推翻)与testable(可验证)是同一回事。出发点不同意向不同我们不容易在这些“应用”书本中学得很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节:经济科学的方法(3)
《张五常:科学说需求》中信出版社作者:张五常

  最后要说的是看不到则验不。是简单哲理今天的经济学频频违反导致灾难性的发展。说甲的发生会引致乙的发生要验证甲与乙一定是要真有其事起码在原则上可以看得到或摸得。我们说过理论的起点往往抽象就是原则上也无从观察的变量存在。多个香炉多只鬼无从观察或不是真有其物的变量我们要尽量避免。经过多年的探讨因为无可避免而不能不接受的非真实的变量只一个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 。只这一个我的处理历尽千山万水。

  纵观今天经济学的发展无从观察的变量或行为数之不尽博弈动机卸责勒索恐吓隐瞒偷懒机会主义等。不是说没有这些事但只有天晓得实际上无从观察无从量度无从验证。看不到则验不但可以说故事故事可以说得逻辑井然听来可信。有点宗教味道。无从验证的科学没有解释力。

  约束愈多行为的推断就愈精确但如此一来被推翻的可能性就愈大。所以科学是冒险游戏。对行为的约束力愈大愈妙但绝不可伸展到被推翻的领域中。科学高手会胆大心细作大胆的假设细心的体会把约束行为的武断推到仅仅不被推翻的边沿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富脑袋才有富口袋


富脑袋才有富口袋.jpg


本书简介


M型社会已经到来,在中产阶级逐渐消亡,一边是赤贫,一边是巨富的时代,你要选择哪一边?富有和贫穷只有一线之隔,因为有钱人是可以教出来的,因为脑袋会决定你的口袋,所以没有什么会比有计划的经营你的生命更重要,因此你不能不读这本书。在本书中,两位理财达人将毕生绝学倾囊相授,从最基本的观念着手,帮读者重建金钱态度、改变作为,用这一本书,换给你一颗亿万富翁的脑袋。怎样建构持续的收入,让钱自己流进你的口袋?怎样把负债变成资产?致富的关键有哪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 序:钱,会自己流进来
《富脑袋才有富口袋》中信出版社作者:陈光 张景富

  贫富,

  不是口袋中金钱的多寡,

  它是一种观念,

  我们证明取得财富,

  有一定的公式与步骤。

  我认为,人生有四?必修课,健康、快乐、爱以及财富,而财富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许多人努力了一生,却始终拿不到这门学分。

  太多人为了父母的赡养费、子女的教育费、车贷、房贷等长期奔波,甚至牺牲了时间与健康,但无论如何缩衣节食,或延长工作时间,他们却连基本生计都无法维持。M型社会的到来,让凝聚社会安定力量的中产阶级,像冰山一样以惊人的速度迅速瓦解,也让我们惊觉贫富两极分化已无可避免。

  当你读完这本书,你将会发现战胜M型社会的方法。钱,是会自己流进来的!工作不是为了钱,工作,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核心价值,是人生学?的重要工具!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清。金钱的到来,有它一定的渠道,这本书,就是教你发现并构筑这个渠道。

  人的一生,只为赚得足够的金钱来看清整个世界,可惜很多人努力了一辈子,却连金钱都看不清楚。这两三年来,我们成功帮助了许多平凡人,不花一毛钱而变成身价上亿新台币,这是一个突破性的概念。贫富,不是口袋中金钱的多寡,它是一种观念,我们已经证明取得财富有一定的公式与步骤,可惜这些方法学校从未教过,因此很多人忙碌了一辈子,却因为不知道这个秘密,苦苦追求金钱,而在最后出卖了最宝贵的生命与健康。

  我希?让所有人知道财富的秘密,并且很幸运地找到与我有共同理念的伙伴——张景富,我们有相同的目标,相约先改变

  1万人的财务思维,进而让他们得到财务上的自由。我们衷心期待借由这本书,让大家都知道如何克服M型社会所造成的危机,进而掌握财富的脉络,拥有值得珍惜的人生。

  陈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 序:只要愿意,就能摆脱贫穷
《富脑袋才有富口袋》中信出版社作者:陈光 张景富

  我努力奋斗十多年,

  但却一直无法真正致富,

  直到我发现了永不缺钱的秘密!

  我告诉自己,我不是有钱人的后代,

  但我将是富人的祖先。

  一瓶矿泉水在大卖场卖25新台币,摆在五星级饭店卖100新台币,而在迪拜帆船酒店就要卖300新台币,但如果是在沙漠里,对一位即将渴死的旅行者来说,它却是无价的。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本身是怎样的人,而是在于他所处的位置。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创造更高的人生价值。

  回想小时候,我出身于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父母不识字又养育6个小孩,因此妈妈一个人身兼4份工作。在我10岁那年,母亲怀有8个月的身孕,却依然每天骑脚踏车出门工作。有天她出了车祸,在家只躺了3天,就急着出门?班,我流着泪说:“要是我们家有钱,那就好了!”妈妈告诉我:“我们对人生或许有失望,但不能绝望!张家以后就靠你了……”

  从此之后,我变得更积极进取,并告诉自己我不是有钱人的后代,但我将是富人的祖先。我努力奋斗十多年,表现卓越,但却一直无法真正致富,直到我发现了永不缺钱的秘密!

  我出身寒微,深知在M型社会的冲击下,许多家庭守着微薄的固定收入,随着大环境载浮载沉,完全经不起任何风险,一旦没收入或入不敷出,这种情况所衍生的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我们对为钱争执、犯罪、自杀这样的事件时常有所耳闻,社会慈善机构只能救急,但谁来救穷呢?

  这些年来,我个人早已实现永不缺钱的梦想,也通过致富的理念,成功地帮助多位好友实现财务自由。当好友们握紧我的双手时,那感谢的眼神,让我深刻体会到:“富贵不如长寿,长寿不如健康,健康不如快乐,快乐不如助人,助人最乐!”

  当我和陈光老师深入探讨目前人们为经济压力所苦的社会现象时,我们都发现彼此有强烈的使命感,因此决定借由出书让更多平凡人知道,只要愿意改变,你就有机会在零风险的情况下让家庭彻底摆脱贫穷!

  穷根难断,富苗难起。我们期待借由实践这本书中的理念,大家都能成为永不缺钱的新贵。安东尼·罗宾说:“这辈子你见过的人以及你看过的书,将决定你的一生。”这本书一定可以帮助你获得财务自由,请务必仔细研读,因为它将能够让穷者变富,富者变贵,为平凡人在这一辈子得以翻身开启一扇实实在在的门。

  张景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 言:当富人的野心
《富脑袋才有富口袋》中信出版社作者:陈光 张景富

  一位刚过世的亿万富翁,临死前委托律师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我从小白手起家,一路打拼,已有花不完的钱。如今我就要离开美好的世界?唯一的愿望是不把致富的秘密埋进土里。因此我举办了一场有奖征答,请大家猜猜看,到底穷人最欠缺什么呢?如果有人答对了,我就把100万美元送给他。”

  到底穷人最欠缺什么呢?短短一年内,回信如雪片般飞来,有人认为穷人缺乏贵人相助、缺乏资金、缺乏机会、生不逢时……各种有趣的答案层出不穷。最后,却是一位9岁的女孩答对问题,并独得亿万富翁的奖金。

  答案是:穷人最缺乏当富人的野心。

  记者好奇地询问9岁的小女孩,怎么会知道答案呢?女孩回答:“因为我有一位11岁的姐姐,她每次带男朋友回家都会警告我:‘你千万不可以对我男朋友有野心。万一你起了野心,我怕我的男朋友会被你抢走。’所以,我想是不是只要有野心,就可以得到任何东西?于是我判断,穷人最缺乏的,应该是‘当富人的野心’。”

  温世仁在《成功致富又快乐》一书中提到,成功是一种观念,致富是一种责任,快乐是一种权利!温世仁刚步入社会时,全家住在一所破旧的房子里,他立志终结贫穷。成功后,他买了一栋全新的房子,并流着泪告诉妈妈及太太,这辈子什么人都可以当,就是不可以再当穷人!

  你有当富人、改变自己家里世世代代命运的决心吗?你有成为亿万富翁的野心吗?只要你改变一些观念,钱,是会自己流进来的。没有无法改变的穷口袋,只有无法改变的穷脑袋。只要愿意改变,通过学习,任何人都能摆脱贫穷,拥有财富。贫富,其实只在一线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贫富一线间
《富脑袋才有富口袋》中信出版社作者:陈光 张景富

  穷人最可悲的地方,

  在于他的钱无法从生活费用转为资本。

  穷人不是没有投资资本,

  而是没有投资意识。

  一个低收入者得到政府补?金2 000新台币。她把2 000新台币拿来买了50双袜子,在菜市场以每双100新台币卖出,扣掉本金,一共赚得3 000新台币。

  另一位低收入者,只想到他可以靠2 000新台币的补贴生活,便将其全部拿来买各种日常用品,包括柴米油盐,不过,他留了100新台币,帮自己买了一张乐透。

  相同的2 000新台币,前者通过买卖将其变成资产,而后者却只是拿来换得生活费用,表面上让生活有所改善,但是,钱很快就消耗光了。

  穷人最可悲的地方,在于他的钱无法从生活费用转为资本。穷人不是没有投资资本,而是没有投资意识。

  走进时光隧道,我们来看一看这两个人之后的改变。前者用2 000新台币经营袜子生意,一个月以后,她将会有5 000新台币的收入,利润为3 000新台币,她再拿出其中2 000新台币经营生意,亦可再赚3 000新台币,到了第3个月,她已赚得9 000新台币,几年以后,她就可以雇用一群人经营袜子王国,从而能够脱离贫穷。

  事实上,许多穷人与富人的行径完全不同。一般人得到 2 000新台币,会拿去买米或盐,得到4 000新台币,就会买鱼或肉,得到10 000新台币,则会买一些时髦的衣服,最后连仅存的 100新台币,都会被拿去购买彩票。对他来说,他的用钱方式,只是想“改善生活现状”。即使是突然有了1 000万新台币,他也只想立刻把钱换成房子、车子,最后昭告天下,他再也不是穷人了。

  消费的方式,将决定我们是穷人还是富人。

  有些物品无法增值,反而耗损钱财,例如:买车以后,我们必须负担汽油费、保险费、修理费,即使停车,也都必须负担停车费。金钱如果只出不进,即使原本有再多,也都会消耗殆尽。

  穷人不是穷在没有投资资本,而是穷在投资意识不清楚。如果我们有投资计划,那么银行多的是资金。就因为穷人没有经营金钱的本事、经验和技巧,因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富者越富、贫?越贫,当穷人模仿富有人士拥有光鲜亮丽的外表,那就像青蛙鼓起肚子,和水牛比大小一样可笑。

  致富的第一步,是学习将生活中部分负债式的消费转为资产性的消费,如果连第一步都走不出来,你只好终其一生穷困潦倒了。

  贫富,只有一线的差距。我们不妨想一想:好学生会吃饭,差学生也会吃饭;好学生会睡觉,差学生也会睡觉;好学生看到女生会心跳脸红,差学生当然也会,搞不好心跳的次数还会更多。好学生与差学生的生活,其实有99%是类似的,只是由于那1%的差别,好学生就变成差学生了。富翁与乞丐之间也一样,只有1%的不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所以,为什么每个家庭面临不同的命运,有的家庭大富大贵,有的则只能数着米下锅;有的人家活得非常充实幸福,有的人家却庸庸碌碌、毫无作为……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人,命运却有如此大的区别呢?思考的结果是,有人把命运的好坏归结于家庭出身,也有人惊觉是自身的态度及选择,决定了命运。

  一个人若无法超越环境的限制,绝对做不出什么大事。观念决定命运,财富源于方法。财富状况,从根本上讲是源于每个家庭对财富的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穷走?向富走?(1)
《富脑袋才有富口袋》中信出版社作者:陈光 张景富

  身为蚁奴,

  连自己的命运都是别人控制的,

  因为它们创造财富,

  只不过是为了活命。

  蓄奴蚁,是产于美洲的一种特殊蚁类。周遭的蚁穴是它们侵略的目标,它们性情残暴,总是掠夺邻近巢穴的食物。不愿凭借劳力过生活的蓄奴蚁,以俘虏蚁奴为生,以攻击蚁巢为乐。它们囚禁全部的活口,被抓来的蚂蚁全部成为奴隶,这些奴隶的命运十分凄凉,为了生存,什么粗活都得承受,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被禁锢的蚁奴,竟也渐渐习惯了勤奋的奴役生活。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蓄奴蚁每一次出击,总是懂得留下数量惊人的雌雄蚁奴,令它们持续繁衍后代,从而创造出源源不绝的蚁奴。

  身为蚁奴,连自己的命运都是别人控制的,因为它们创造财富,只不过是为了活命。

  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不同,由于自己的选择,有人过得像蓄奴蚁,有人却活像一只终身帮人工作的蚁奴,辛苦创造出财富,只不过是为了活命、养家口。

  如果我们已经工作很多年,却一直无法得到财务上的自由,那我们是不是该做一些改变了?我们不能没有任何改变,而要求财务状况有所改进。如果要改变,我们是不是应该让自己思考或创造什么呢?我们首先可以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第一,是老板决定你的命运,还是你决定自己的命运?

  你是从学校毕业的同时,就已经制订好人生计划,根据自己的目标进入理想的公司,还是狂寄履历表,哪家公司通知,就到哪家公司上班?

  原本在一家公司担任主管的小李,在全球合并的潮流中遭受波及,当公司被合并后,小李不幸被辞退了。当他在办公室将私人物品打包时,小李不禁深深叹了一口气,过去努力了十几年,在一瞬间全都归零,想着每个月要付的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经费以及不敢想象的退休金等,他很是发愁,未来到底该如何是好?

  云的方向是风在决定,而人的方向由谁决定?往往不是自己!记得以前我在某公司上班时,在挂打卡钟的墙上就写着:“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这句话真是充分发挥了恫吓的作用。

  但事实就是如此,老板决定我们的收入、工作时间、业绩等,甚至决定要不要继续雇用我们;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永远不是我们自己。难怪有人说上班族就像100多年前的奴隶,50多年前的佃农,现在像蚁奴,当老板在职场上否定了我们,我们就误认为自己一点价值都没有了。

  一条猎狗将兔子赶出了窝,一直追赶它,追了很久仍没有捉到。牧羊人看到此种情景,讥笑猎狗说:“你们两个之间,小的反而跑得快得多。”猎狗回答说:“你不知道,我们两个跑的举动完全不同。我仅仅为了一顿饭在跑,而它却是为了性命在跑呀!”这话被猎人听到了,猎人?:“猎狗说得对啊!那我要想得到更多的猎物,得想个好法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穷走?向富走?(2)
《富脑袋才有富口袋》中信出版社作者:陈光 张景富

  于是,猎人又买来几条猎狗,它们只要能够在打猎中捉到兔子,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捉不到的就没有骨头吃。

  这一着数果然奏效,猎狗们纷纷去努力追兔子,因为谁都不愿意看着别人有骨头吃,自己没得吃。

  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又出现了,大兔子非常难捉到,小兔子好捉。但捉到大兔子得到的奖赏和捉到小兔子得到的差不多,猎狗们善于观察,便发现了这个窍门,专门去捉小兔子。慢慢地,大家都发现了这个窍门。

  猎人对猎狗说:“最近你们捉的兔子越来越小了,为

  什么?”

  猎狗们说:“反正没有什么大小的区别,为什么费那么大的劲,去捉那些大的呢?”

  猎人经过思考后,决定不再将分得骨头的数量与是否捉到兔子联系在一起,而是每过一段时间,就统计一次猎狗捉到兔子的总重量,按照重量来评价猎狗,从而决定其一段时间内的待遇。于是猎狗们捉到兔子的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猎人很开心。

  但是又过了一段时间,猎人发现,猎狗们捉兔子的数量又少了,而且越有经验的猎狗,捉到兔子的数量下降得就越厉害,于是猎人又去问猎狗。

  猎狗说:“我们把最宝贵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您,主人!但是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老,当我们捉不到兔子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骨头吃吗?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私下储存一些骨头啊!”

  这就是主雇之间的关系。想靠一家公司养老,在现今的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企业家有企业家的压力,财务问题必须靠自己解决,老板的工作是发薪水给我们,不是让我们致富。故事中的猎狗在自己对于大环境还有利用价值时,沉浸在主人的礼遇中,等到某天发现自己竞争力不再,才惊觉连生存的条件,都完全在主人的控制中。

  我们必须决定自己的命运,不要忘了工作时,青春及最伟大的人生价值正一点一点地消耗。工作,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创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如果在职场里学不到任何东西,我们大可一脚踢开老板。

  工作,是为了学习。不要贪图老板给很多钱。钱,是自己会流进来的,我们必须懂得方法。如果光靠工资就想致富,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光靠上班得来的那一点微薄的薪水,根本连养老都不够。随着年龄增长,新人会在职场上抢走最好的工作。我们不能不作任何改变,而要求财务状况有所改进。别让自己人生的路越走越窄,如果要致富,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帮自己创造什么呢?

  第二,你是单打独斗,仅靠自己的生命赚钱,还是拥有一个系统帮你赚钱?

  一般人,不论是上班族或开店当老板,都属于单打独斗的模式,工作才有收入,不工作就没收入,用生命赚钱,只能追求温饱与安定。用生命赚钱的人,无法承受巨大的意外风险,一旦发生意外,不能再工作了,全家就随即面临经济崩溃。

  那么,你是一个人单打独斗,没有创立任何组织或致富系统,只靠时间换得收入吗?如果答案为“是”,那么你一个人单打独斗,可以拼出多少财富呢?

  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只有小学学历,但是他在全球有 4万名员工,每个员工每天工作8小时,他们每天为他赚钱的时间总共就有32万小时,也就是说我们工作两辈子赚的钱,王永庆一天就能赚到。

  有人说,全世界的巨富都在做两件事情:(1)建立系统;(2)寻找顶尖的人才——以建立更大更棒的系统帮他们赚钱。他们都懂得运用别人的时间和金钱致富?但却没有一个有钱人是靠单打独斗致富的。我们如果已深知这个道理,那还会选择当一个孤军奋战的孤独者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3 12:55 , Processed in 0.04007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