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南湖秋水

简述清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9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湖秋水 发表于 2011-7-29 17:53
95楼说:“什么?文字狱?那只不过是定了一种游戏规则”
96楼说:“一看到“清朝”“文化”两个词,我首先 ...

这是在为臭名昭著的文字狱翻案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湖秋水 于 2011-7-29 19:25 编辑

(承接 119楼)


先来看看,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明朝,期间,古书被毁的基本状况


以下截图,摘自《清代辑佚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承接 121楼)


以唐朝为例。 看看唐朝毁书的情况。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清代辑佚研究》






宋朝和明朝,学术界的不良风气,造成大量书籍亡佚。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清代辑佚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湖秋水 于 2011-7-29 20:10 编辑

(承接 122楼)


明粉们吹嘘的《永乐大典》,自从编修完成之后,就一直锁在宫里。读书人根本没有机会读到,结果,因为战乱的缘故,《永乐大典》也不断的散佚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清代辑佚研究》




难怪美国学者会得出下列结论:

康熙的《古今图书集成》比《永乐大典》的规模要小一点,但是更具影响力。因为皇帝将其印制并分发。而《永乐大典》只有两套手抄本。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81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承接 123楼)


明朝民间恶劣的商业风气,客观上造成古书损毁不少!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清代辑佚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湖秋水 于 2011-7-29 19:59 编辑

(承接 124楼)


好了,说完了清朝以前的历朝历代。 然后,该言归正传了。
谈谈清朝官方和民间如何抢救、恢复那些已经亡佚的古书孤本。

清朝矫正了明朝空谈误国的学风,兴起“辑佚学”,抢救古书
以下截图,依旧摘自《清代辑佚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承接 125楼)


清朝(包括官方和民间两方面)抢救、恢复古书孤本,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以下截图,依旧摘自《清代辑佚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承接 126楼)


继续,依然是清朝(包括官方和民间两方面)抢救、恢复古书孤本,所取得的喜人成果。

以下截图,依旧摘自《清代辑佚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承接 127楼)


继续讲述清朝(包括官方和民间两方面)抢救、恢复古书孤本,所取得的喜人成果。

以下截图,依旧摘自《清代辑佚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承接 128楼)


依然是清朝(包括官方和民间两方面)抢救、恢复古书孤本,所取得的喜人成果。

以下截图,依旧摘自《清代辑佚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9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别扯那么多没用的,麻烦论证一下《明史》和《清史稿》里的天文志综述部分,我倒想看看清朝的“贡献”是多少!!!

1、

《楚词》言"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浑天家言"天包地如卵里黄",则天有九重,地为浑圆,古人已言之矣。西洋之说,既不背于古,而有验于天,故表出之。………………       由今考之,恒星实有动移,其说不谬。…………其言地圆也,曰地居天中,其体浑圆,与天度相应。中国当赤道之北,故北极常现,南极常隐。南行二百五十里则北极低一度,北行二百五十里则北极高一度。东西亦然。亦二百五十里差一度也。以周天度计之,知地之全周为九万里也。以周径密率求之,得地之全径为二万八千六百四十七里又九分里之八也。又以南北纬度定天下之纵。凡北极出地之度同,则四时寒暑靡不同。若南极出地之度与北极出地之度同,则其昼夜永短靡不同。惟时令相反,此之春,彼为秋,此之夏,彼为冬耳。以东西经度定天下之衡,两地经度相去三十度,则时刻差一辰。若相距一百八十度,则昼夜相反焉。其说与《元史》札马鲁丁地圆之旨略同。


2、

地体浑天家谓天包地如卵裹黄,内经:“黄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也。’曰:‘凭乎?’曰:‘大义举之也。’”大戴礼:“单居离问于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诚有之乎?’曾子曰:‘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参尝闻诸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宋儒邵子曰:“天何依?依乎地;地何附?附乎天。天地何所依附?自相依附。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气。”程子曰:“据日景以三万里为中,若有穷,然有至一边已及一万五千里,而天地之运盖如初。然则中者亦时中耳。”又曰:“今人所定天体,只是且以眼定,视所极处不见,遂以为尽。然向曾有于海上见南极下有大星十,则今所见天体盖未定。日月升降,不过三万里中,然而中国只到鄯善、沙车,已是一万五千里。若就彼观日,尚只是三万里中也。伯淳在泽州,尝三次食韭黄,始食怀州韭,次食泽州,次食并州,则知数百里间,气候已争三月矣。若都以此差之,则须争半岁。如是,则有在此冬至、在彼夏至者,只是一般为冬夏而已。”硃子天问注云:“天之形圆如弹丸,其运转者亦无形质,但如劲风之旋。地则气之渣滓聚成形质者,但以其束于劲风旋转之中,故得以兀然浮空甚久而不堕耳。”西人谓地体浑圆,四面皆有人,冬夏互异,昼夜相反,与内经、戴记及宋儒之言若合符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9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我特别佩服楼主,因为我根本做不到,有那么大的精力去搜集这些资料。不过,楼主似乎对满清时期对汉族人的屠杀、做过的有损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视而不见,可能是有点选择性的失明吧!

对不起,我再次用了“满清”这两个字!作为一个那个时代苟延残喘下来的幸存者的后代,我就是仇恨那个时代,我就是仇恨那个政府!怎么着,难道被无数先烈、革命家推翻的反动政府批判不得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9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湖秋水 发表于 2011-7-29 19:25
(承接 119楼)

得了吧!清朝毁掉的东西还少么?你可以选择性地失明!不要以为别人都跟你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承接 128楼)


清朝官方学者抢救、恢复古书孤本的工作,也带动了民间辑佚学的兴起。

以下截图,依旧摘自《清代辑佚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湖秋水 于 2011-7-29 21:34 编辑

(承接 133楼)


清朝学者从国外抢救失传的古书

以下截图,依旧摘自《清代辑佚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湖秋水 于 2011-7-29 22:09 编辑

实事求是的说: 被清朝禁毁的书籍,确实是比较多的。
尽管不像某些网络写手所说的那么离谱。

但是,通过上面、我对《清代辑佚研究》一书的摘录,大家也可以看到:
清朝官方以及民间抢救、恢复的古书孤本,数量更多。

而且,比较功利的说,清朝的禁书,在今天,至少半数以上依然能读到。

因此,就客观结果而言:
清朝编纂书籍的工作,是 “功大于过” 的







补充内容 (2011-7-30 10:17):
清朝通过发展“辑佚学”,抢救历朝历代的失传古书。
因此,历朝历代的大量失传古书,被清朝重新恢复了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9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湖秋水 发表于 2011-7-29 21:45
实事求是的说: 被清朝禁毁的书籍,确实是比较多的。
尽管不像某些网络写手所说的那么离谱。

别扯那么多没用的,麻烦论证一下《明史》和《清史稿》里的天文志综述部分,我倒想看看清朝的“贡献”是多少!!!

1、

《楚词》言"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浑天家言"天包地如卵里黄",则天有九重,地为浑圆,古人已言之矣。西洋之说,既不背于古,而有验于天,故表出之。………………       由今考之,恒星实有动移,其说不谬。…………其言地圆也,曰地居天中,其体浑圆,与天度相应。中国当赤道之北,故北极常现,南极常隐。南行二百五十里则北极低一度,北行二百五十里则北极高一度。东西亦然。亦二百五十里差一度也。以周天度计之,知地之全周为九万里也。以周径密率求之,得地之全径为二万八千六百四十七里又九分里之八也。又以南北纬度定天下之纵。凡北极出地之度同,则四时寒暑靡不同。若南极出地之度与北极出地之度同,则其昼夜永短靡不同。惟时令相反,此之春,彼为秋,此之夏,彼为冬耳。以东西经度定天下之衡,两地经度相去三十度,则时刻差一辰。若相距一百八十度,则昼夜相反焉。其说与《元史》札马鲁丁地圆之旨略同。


2、

地体浑天家谓天包地如卵裹黄,内经:“黄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也。’曰:‘凭乎?’曰:‘大义举之也。’”大戴礼:“单居离问于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诚有之乎?’曾子曰:‘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参尝闻诸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宋儒邵子曰:“天何依?依乎地;地何附?附乎天。天地何所依附?自相依附。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气。”程子曰:“据日景以三万里为中,若有穷,然有至一边已及一万五千里,而天地之运盖如初。然则中者亦时中耳。”又曰:“今人所定天体,只是且以眼定,视所极处不见,遂以为尽。然向曾有于海上见南极下有大星十,则今所见天体盖未定。日月升降,不过三万里中,然而中国只到鄯善、沙车,已是一万五千里。若就彼观日,尚只是三万里中也。伯淳在泽州,尝三次食韭黄,始食怀州韭,次食泽州,次食并州,则知数百里间,气候已争三月矣。若都以此差之,则须争半岁。如是,则有在此冬至、在彼夏至者,只是一般为冬夏而已。”硃子天问注云:“天之形圆如弹丸,其运转者亦无形质,但如劲风之旋。地则气之渣滓聚成形质者,但以其束于劲风旋转之中,故得以兀然浮空甚久而不堕耳。”西人谓地体浑圆,四面皆有人,冬夏互异,昼夜相反,与内经、戴记及宋儒之言若合符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30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南湖秋月同学咋老是回避这个问题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汉之争无益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两个民族都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清朝的文化有汉人的贡献,亦有满族人的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happytree 发表于 2011-7-28 22:21
我曾经在网上碰到过一个自称朝鲜族的极端仇汉分子,留连于中国各个突厥系民族的论坛,发表的帖子也跟这位 ...

严谨仅仅是手段,主体才是关键。你等严谨自然谈不上,重要的是思想狭隘,自私自大,也可能是非我中华民族而来煽风点火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6 15:29 , Processed in 0.04599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