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njnulj

终极解密——红楼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Enid 发表于 2013-5-9 23:33
我对佛和道的一点认识。
佛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存在。大乘佛教偏重救度众生。上座部(南传佛教、也被称 ...

在你面前谈道与佛,老实说,我没有什么自信。我只是大体从《红楼梦》中推测的一些东西——经过现代哲学的转换——再转回我略略知道的一些道和佛的知识。这样的一个转换过程,中间有多少谬误,我自己也难以弄清。
我对这个东西好奇,原因在于我想知道两个问题:A、宝玉出家的缘由;B、宝玉离开宝钗的动机。
先看A、
第二十一回: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这里的一个倾向是:宝玉出家为自己,一种形而上——西方词——的追求,由色入空。在这种倾向中,黛玉和宝钗,更多体现为一种障碍,一种迷惑。
但是,《红楼梦》还有另一种倾向:

第二十八回:

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

第七十八回:

宝玉听了,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
般,更又添了伤感。默默出来,又见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各处房中丫鬟不约而来者络绎不绝。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的流将过去。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

这两段都是建立在一种“情”与“无情”的对比上的,这里的”“情”大概相当于我们常说的“意愿”或“意志”,而“无情”指的是物的世界,一种无视“情”的意愿而自我运行的世界。我感觉,曹雪芹将我们今天称为“”社会“的东西也理解为是和自然世界一样的东西,”春荣秋谢花折磨“。即贾宝玉通过领悟到“无情”世界的存在而感到一种恐惧、焦虑和悲悯。——“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解决这个恐惧、焦虑和悲悯的方案就是变成“杳无所知”的石头。
这第二倾向不是超越论的,而是一种形而上的恐惧。类似于存在主义哲学的那种,曹雪芹的词汇就是:“”荒唐“,一个荒唐的世界,独自运转,无视人的”情“或意志、意愿。
——————————————————————————————————————————————
我的看法有限现代化了,可能不是传统士人的思维,有点穿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0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njnulj 发表于 2013-5-8 23:08
由于《红楼梦》成书的复杂性和未完成性,导致有一些,怎么说呢?理解的模棱两可。
拿林黛玉来说吧,一般 ...

您怎么看,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真假金玉姻缘等等?
~~~~~~~~~~~~~~~~~~~~~~~
您找提到的围绕小戏子的冲突等,也是我一直在考虑的,我完全同意她不太豪爽啦,也是女孩子的常见心理,而且平常我们不大夸女孩子豪爽的,何况还是那个年代的贵族小姐。是判词说她豪爽,判词是芹写的。这。就有各种可能性了。
我原来一直迷惑在钗黛一对的冲突和平衡之外,芹为什么还隐隐地弄了黛湘一对,还有真金假金一对。白首双星还是出现在回目里。我原来跟您的想法相似,我也觉得如果湘云在批书,那芹这书里书外的关系怎么处?不好处。
重新考虑这个问题。我有了新的看法。如果我们假设芹能够摆平书外的关系,那么好像所有拼图碎片都能马马虎虎摆下来了。
~~~~~~~~~~~~~~~~~~~~~~
1。书不是他的真实生活。他是书的造物主,他完全可以编故事。他可以在身份、才华、外貌、品德等等所有方面,按照他的现实需要,对故事里的人物加以抬高或者贬低。
2。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社会地位。想想尤氏在婚姻中的境遇,想想香菱在婚姻中的境遇。所以也许这个书外的关系,不是太难摆平的。
3.寿怡红的批语。反过来想逻辑非常强大。如果有一个女性当时在场,后来跟着芹在批书,那么这个人怎么可能不出现书里。她曾经在场,现在书里完全没有她了。这,恐怕更难摆平吧。所以她一定出现在书里,而且书里一定有明显标示她这种特殊身份的东西。所以她是谁,芹一定得告诉我们。芹在回目里说,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嗯,貌似逻辑非常强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0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njnulj 发表于 2012-1-18 08:47
三十七、哥哥变弟弟

依据戚序本。

这个有些牵强,大哥、二哥只是角色依据自个身份排名而已,现实生活中这种事常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0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njnulj 发表于 2012-1-13 22:40
八、贾家在金陵?
第4回:
(门子)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看时,上面皆 ...

这个是作者有意为之,且说的四大家族发源地是金陵,后各家在异地为官/经商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yds0803 发表于 2013-5-10 09:07
这个有些牵强,大哥、二哥只是角色依据自个身份排名而已,现实生活中这种事常见 ...

欢迎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yds0803 发表于 2013-5-10 09:07
这个有些牵强,大哥、二哥只是角色依据自个身份排名而已,现实生活中这种事常见 ...

给你看一个我的统计——我觉得是有规律的。
————————————————————————————————————————————-
在第六十七回中,比较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仅几个版本之间,而且就是在每个版本的内部,对柳湘莲的称呼有着不同的称呼,下面联系着正文分别来看一看。

1、薛姨妈便对宝钗说道:“我的儿,你听见了没有?你珍大嫂子的妹妹三姑娘,她不是已经许定给你哥哥的义弟柳湘莲了么?不知为什么自刎了。那柳湘莲也不知往那里去了。真正奇怪的事,叫人意想不到。”

此处的“她不是已经许定给你哥哥的义弟柳湘莲了么?”诸本基本一致,都是将柳湘莲称为“你哥哥的义弟”。

2、(薛蟠)一进门,便向他母亲拍手说道:“妈,可知道柳大哥、尤三姐的事么?”

列藏本、甲辰本、戚序本:可知道柳大哥、尤三姐的事么?
蒙府本、杨藏本、程甲本:可知道柳二哥、尤三姐的事么?

3、薛蟠听说,便道:“妈妈说的很是。倒是妹妹想的周到。我也这样想着,只因这些日子为各处发货闹的脑袋都大了。又为柳大哥的事忙了这几日,反倒落了一个空,白张罗了一会子,倒把正经事都误了。要不然定了明儿后儿下帖儿请罢。”

列藏本、甲辰本、戚序本:又为柳大哥的亲事又忙了这几日
蒙府本、杨藏本、程甲本:又为柳二哥的事忙了这几日

4、
列藏本、甲辰本、戚序本:今日席中怎么少了柳大哥不来
蒙府本、杨藏本、程甲本:就是贾府上的琏二爷和大爷的盟弟柳二爷

在列藏本、甲辰本、戚序本中,第2、3处,薛蟠将柳湘莲称为“柳大哥”, 第4处薛家的一位伙计也称为“柳大哥”;在蒙府本、杨藏本、程甲本中,第2、3处,薛蟠都将柳湘莲称为“柳二哥”,第4处称柳湘莲为“大爷的盟弟柳二爷”;但是,奇怪的是,在第1处,诸本都将柳湘莲称作“你哥哥的义弟”。
这不同的称呼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是柳湘莲的排行,是老大(“柳大哥”)还是老二(“柳二哥”“ 大爷的盟弟柳二爷”);第二是柳湘莲和薛蟠谁打谁小,或者说,薛蟠到底是称柳湘莲为“哥”( “柳大哥” “柳二哥”)还是弟(“ 大爷的盟弟柳二爷” “你哥哥的义弟”)。
如果从前面的第六十六回来看,柳湘莲无疑应是薛蟠的“柳二弟”。证据有二:
A、第六十六回的回目是“冷二郎一冷入空门”,既然说“冷二郎”,可见柳湘莲排行为老二;
B、薛蟠的叙述:
谁知前日到了平安州界,遇一伙强盗,已将东西劫去。不想柳二弟从那边来了,方把贼人赶散,夺回货物,还救了我们的性命。

这里,薛蟠将柳湘莲称为“柳二弟”。
但是,如果将第六十六回作为参照,即柳湘莲为“柳二弟”,那么,应该说诸本第六十七回对柳湘莲的称呼都有问题,列藏本、甲辰本、戚序本的第2、3、4处将柳湘莲称为“柳大哥”,而蒙府本、杨藏本、程甲本的第2、3处则将柳湘莲称为“柳二哥”。
当然,我们可以从成书上进行解释:在旧稿中,柳湘莲为“柳大哥”或“柳二哥”,在最终的修改中,曹雪芹才将柳湘莲设定为“柳二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yds0803 发表于 2013-5-10 09:11
这个是作者有意为之,且说的四大家族发源地是金陵,后各家在异地为官/经商而已 ...

《红楼梦》中的贾府在金陵或北京的争论,不仅是单纯的地点,还有南北的风物、方言等因素。
书中有大量的南方风物,俞平伯、吴世昌、戴不凡三位先生都曾指出过。过几天我找出这些东西,你可以参考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0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确解读深刻,但我认为好多处抑或是作者有意为之,抑或是失误,也有角色对象、环境需要而形成的不一致。
我更认为红楼梦原本是经曹雪芹写完整了的,但因政治原因,前期的私下之手抄本被毁了,后曹雪芹不得不繁复修改以避开政治封杀,最终的修改反而在曹雪芹去世前没能最终定稿,所以才会产生众多的迷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yds0803 发表于 2013-5-10 10:31
楼主的确解读深刻,但我认为好多处抑或是作者有意为之,抑或是失误,也有角色对象、环境需要而形成的不一致 ...

今天我没有时间系统说明——过几天吧。
希望你能常来,且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辩驳更能澄清事实。
你的看法我大体同意,有两点异议:
A、前期的私下之手抄本被毁了。
我的看法是:由于在1754---1756年和1756---1759年两次修改中,改动太大,几乎是结构大调整,使得前期的稿本被打乱了。导致早本中的一些情节用不上了。抄本倒没有被毁。
B、后曹雪芹不得不繁复修改以避开政治封杀。
我将提出证据,证明这一点,在创作后期,曹雪芹开始激烈起来,政治犯忌的情节,如抄家、以元春暗示康熙等等都是后期的构思,即在后期,曹雪芹不是“避开政治封杀”,而是凸显政治。前期倒是回避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0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njnulj 发表于 2013-5-10 00:22
在你面前谈道与佛,老实说,我没有什么自信。我只是大体从《红楼梦》中推测的一些东西——经过现代哲学的 ...

宝玉为什么出家?试把所有人为什么出家,划成以下这四个类型。
A.为了普度众生。这是大乘佛法的正宗的理想的状态。现有的书里面的宝玉,以及书外面的雪芹,好像都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精神状态。
B.对现实生活灰心,或者为了逃避痛苦。
C.基于趋利避害选择。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出家以后的精神生活,甚至是物质生活,可能更好。我觉得书里的惜春,应该可以算这个类型。如果婚后像迎春似的,还不如出家。刚烈的鸳鸯说要去做尼姑,也是这个类型。做大老爷的妾,还不如做尼姑。
D.因为“顿悟”。一般人基本上没有可能。这样的人本来是圣者或者神仙等等。他来到这个世界只是串串场啦,顿悟以后就该回去了哈。如果是贾宝玉看见甄宝玉顿悟了本来面目,以后出家,那么故事指向的是这种。
这是书里的。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它不是没有知觉的石头,它有神识(有心),它本来是“天不拘兮地不羁”,它本来是自在悠游。被锻炼成一块通灵宝玉以后,下凡尘做了一回人,粉脂里打滚了好多年。黛玉宝钗,宝钗黛玉,宝钗湘云。湘云黛玉。光这三人,他就有这么多对是非需要平衡。他在主子里面还有N个人,在丫鬟里还有2N个人。话说他得有多少是非缠绕,他闹心不闹心啊。哪里是乐事,这明明是监牢。沉酣一梦,终于梦醒了,赶快把债还了,赶快回去。继续天不拘兮地不羁,继续自在悠游哈。
如果是D。这完全是道、佛的世界观。作者接受这样的世界观,并且用它来设计小说的结构、主旨、情节也是很正常的。
我觉得您前贴总结的两种倾向非常准确。您这个总结,从佛理上看,也非常有见地。我个人感觉,芹本人也相当骑墙的啦。一方面,他对“天不拘兮地不羁”热切地向往。另一方面,他又对这个世界上的所种种,深深的眷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0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nid 于 2013-5-10 17:22 编辑
yds0803 发表于 2013-5-10 10:31
楼主的确解读深刻,但我认为好多处抑或是作者有意为之,抑或是失误,也有角色对象、环境需要而形成的不一致 ...


我更认为红楼梦原本是经曹雪芹写完整了的,但因政治原因,前期的私下之手抄本被毁了

~~~~~~~~~~~~~~~~~~
同意{:soso_e181:}至少是大部分写完整了的。真是遗憾,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恐怕没有机会见到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Enid 发表于 2013-5-10 17:18
宝玉为什么出家?试把所有人为什么出家,划成以下这四个类型。A.为了普度众生。这是大乘佛法的正宗的理 ...

你对出家的分类,我很有兴趣。仔细想了一阵子。
你说的那个“天不拘兮地不羁”,我推测是早期的主题——过几天我提供证据。今天,我再提供一点感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后面附有一个叫陈世骧的一封信,这个陈世骧,是个研究古典文学的人。我当初买了他的一本《陈世骧文存》,这里引几段:

1、命运常是一个空白的时间和空间的意象,是巨大无边流动的节奏,没有人格意志,不可抗逆,超乎任何个人,在那里运转。
2、命运里面真的悲剧成分之开始,要在所谓一切惊险,悲哀和危难都消失过后 , 只有纯粹由赤裸裸的个人孤独面对看无穷大宇宙时 ,才是悲剧的最高趣旨。
3、诗的方式, 不是以冲突,而是以反映与参差对照。既不能用戏剧性的冲突来表现苦痛,结果也就不能用 悲剧最后的“救赎”来化解。诗是以反映无限时间空间的流变,对照出人在之中存在的事实 却也是稍纵即逝的事实,终于是人的世界和大化自然的世界这个事实啊。对之,诗不以救赎 化解,而是终生无止的绵绵咏叹,沉思,与默念。

这总觉得这是读《红楼梦》的感受。
另外找了想必你读来更有兴趣的,妙色王求法偈: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生

我以为这个偈子恰是红楼梦的主题,也是雪芹先生的感受。

另有一问——佛陀为何不作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红楼梦》的一个片段作一个多少有点过度的解释:

第十五回:

凤姐并不在意,宝玉却留心看时,内中并无二丫头。一时上了车,出来走不多远,只见迎头二丫头怀里抱着他小兄弟,同着几个小女孩子说笑而来。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料是众人不依的,少不得以目相送,争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

在“车轻马快”处有批语:

四字有文章。人生离聚亦未尝不如此也。
————————————————————————————————————————————
设想一个类似电影的片段,某人出差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回来之时,已经上了火车,还有一两分钟就要发车。此时,他透过车窗向外看时,看到另一列火车的某一个窗口的一张梦寐的脸,他(她)想喊一声。恰在此时,火车已经开了。
就是如此,此人的身体由于坐在火车,火车一开,身体就只能随着火车的节奏运行,无论他(她)的意愿如何都无济于事。
再有一个例子,某人得了癌症,身体一天天恶化,在此种情况下,人们很快就会有这么一种意识,身体是自主的,顺从的是大自然的规律,无论你的意愿怎样想活下来,都没有用,身体不听从你的意愿。
这就是贾宝玉的那句话——“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的流将过去。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

在这种倾向中,黛玉、宝钗都不再是一种的障碍和迷惑——阻碍他进入空的境界,而是美好意愿的展现,她们的毁灭引发的是宝玉的恐惧、焦虑和悲悯,意识到世界本身令人感到恐惧的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一下第三十六回的一个段落和金庸的《白马啸西风》的结尾:

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那宝玉一心裁夺盘算,痴痴的回至怡红院中,正值林黛玉和袭人坐着说话儿呢。宝玉一进来,就和袭人长叹,说道:“我昨晚上的话竟说错了,怪道老爷说我是‘管窥蠡测’。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袭人昨夜不过是些顽话,已经忘了,不想宝玉今又提起来,便笑道:“你可真真有些疯了。”宝玉默默不对,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此皆宝玉心中所怀,也不可十分妄拟。

白马啸西风:

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 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
这就是“分定”,一种令意愿无可奈何的事实,无论宝玉如何想,如何意愿,但是龄官“偏偏不喜欢”他,面对宝玉的“情”,“分定”——在我看来——也是“无情”之一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Enid 发表于 2013-5-10 00:58
您怎么看,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真假金玉姻缘等等?
~~~~~~~~~~~~~~~~~~~~~~~
您找提到的围绕小戏子的冲突 ...

关于“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解释,有一篇香港梅节先生的文章,由于是PDF格式的,我正想法转换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另,说一句闲话。爱因斯坦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只有佛教——佛学?佛理?——才合乎科学家。
是不是说,只有去除了“幻”“梦”,人才能坦然面对作为纯粹“物”的世界,无忧无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2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njnulj 发表于 2013-5-10 22:10
你对出家的分类,我很有兴趣。仔细想了一阵子。
你说的那个“天不拘兮地不羁”,我推测是早期的主题—— ...

我看出来了哈。您是一个诗人{:soso_e179:}。偶。偶。偶。偶也是湿人{:soso_e120:}{:soso_e144:}

喜欢这一句:
“诗的方式, 不是以冲突,而是以反映与参差对照。既不能用戏剧性的冲突来表现苦痛,结果也就不能用 悲剧最后的“救赎”来化解。诗是以反映无限时间空间的流变,对照出人在之中存在的事实 却也是稍纵即逝的事实,终于是人的世界和大化自然的世界这个事实啊。对之,诗不以救赎 化解,而是终生无止的绵绵咏叹,沉思,与默念。”

一点感想。诗境之水穷处,全在哲学境界的云起时了。古人大彻大悟以后,不用学诗,信手写来,境界高超,就是例证。因为“无限的时间空间”之“存在”,和“人”的稍纵即逝之“事实”等等,全是哲学的云起之时。涉及这些的“咏叹”、“沉思”、“默念”,已经非常接近像佛陀所说的“根本大问”。
~~~~~~~~~~~~~~~~~~~
引一段圆觉经:

问题: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回答: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
在楞严经里也有这样的问答,有人问佛陀,既然所有一切的本来面目都是如来藏,那么时间、空间、人类、山河大地,这些东西都是怎么来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2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njnulj 发表于 2013-5-10 23:04
另,说一句闲话。爱因斯坦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只有佛教——佛学?佛理?——才合乎科学家。
是不是说,只有 ...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只有佛教——佛学?佛理?——才合乎科学家。
~~~~~~~~~~~~~~~~~~~~
西方的高级知识分子爱好佛的,一个是大物理学家多,一个是大哲学家多。
有一次听到杨振宁在清华演讲,引用这首诗来形容他在物理研究里得到的感受: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不清楚杨振宁是不是爱好佛。但是这确实是华严境界。
~~~~~~~~~~~~~~~~~~~~
是不是说,只有去除了“幻”“梦”,人才能坦然面对作为纯粹“物”的世界,无忧无怖。
~~~~~~~~~~~~~~~~~~~~
似乎不准确。如果完全除去了“幻”和“梦”——完全除去了妄想,那么就没有“人”,也没有“物”,也没有“世界”。
如果问,“那么有什么?”
可能得亲自去看看才能知道{:soso_e144:}
佛陀告诉我们一个名词,叫做“常寂光净土”,也许可以似然地说,就是终极的“寂静”、“光明”、“纯净”、“永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2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nid 于 2013-5-12 15:45 编辑
njnulj 发表于 2013-5-10 22:10
你对出家的分类,我很有兴趣。仔细想了一阵子。
你说的那个“天不拘兮地不羁”,我推测是早期的主题—— ...


另有一问——佛陀为何不作王子?
~~~~~~~~~~~~~~~~~~~~~
佛陀为什么出家耶{:soso_e176:}我发现我前面那四类的划分依然可以用耶{:soso_e142:}
A.为了普度众生(四弘誓愿)。
B.对日常生活灰心,或者为了逃避痛苦。
C.基于趋利避害选择。
D宝玉本来是神仙(俗谛),佛陀本来是佛陀(真谛)。

佛陀为什么出家。
俗谛(就是为了适应大众理解的方便说),佛陀出家是为了普度众生。
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谛(真实说,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佛陀本来是佛陀。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陀。佛陀的世界是由永恒不变的大愿生成的(注二)。凡人的世界是由业力妄想生成。佛陀在佛陀之心中,示现成一个凡人。“佛陀”心中的“凡人”,正在念“凡人”心中的“佛陀”,经过漫长的过程,他回到了,本来是佛陀。

在梵网经上,释迦牟尼佛说,这是他第八千次在这个世界上示现成佛了(注一)。他来这里是表演给我们看,佛陀也是凡人做的。当我们以佛陀为榜样,当我们发愿要普度众生,我们就走上了佛陀的道路,那也是返本归真的道路。


注一: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梵网经

注二:
“是故华藏世界有如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其上一切庄严因大愿风轮能持万行。以行招果因持果故因以愿力坚持报得风轮持刹故。又云。如是华藏庄严皆从普贤愿力起。为无愿故行乃不成。即庄严不现。不感无尽依果报故。由是义故。信心之上法性悲智妙慧万行。总依佛有。而为进修。不得别有。若离佛别有自法者。不成信心。不成十种胜解。不成修行。设苦行精勤是邪精进。勤苦累劫生人天中。一念贪嗔一切焚尽。”——李长者新华严经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2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Enid 发表于 2013-5-12 15:00
另有一问——佛陀为何不作王子?~~~~~~~~~~~~~~~~~~~~~佛陀为什么出家耶我发现我前面那四类 ...

佛陀本来是佛陀。~~~~~~经过漫长的过程,他回到了,本来是佛陀。
————————————————————————————————————————————————
以上道理,领悟了很长时间。
其实,在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法里,也有这样的一个回归自身的论述。颇为精妙。
不过,从经验论述上,我有另一个看法——或许有点庸俗化了。
    我们先来看一段叙述:

    根据佛典的传说,悉达多王子第一次出游之际,在市区见到了一个白发躬腰、风烛残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见到了一个痛苦呻吟的病人;第三次遇到了一个送丧的行列。

    先来看这三次——“老”“病”“死”,都跟身体有关,跟身体的物质性或自然性有关。如果假定,王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作为物或自然的人之悲惨。他感到什么呢?我觉得,从常识来看,是一种恐惧和焦虑,即便贵为王子,“老”和“死”这两点,无论采用什么办法,就无法避免。因此,我觉得,佛陀出家的直接原因就是一种恐惧和焦虑,寻求一种精神的办法来摆脱。

    再看西游记的一个段落: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这就是美猴王寻道的直接原因——身体的短暂性、老朽和死亡的不可避免性。
    我觉得宝玉的出家与此有关。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由于宝玉有过多的“情”——“爱”之欲,所以会更会敏感地意识到“忧”和“怖”,贾家的败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黛玉、宝钗等的悲剧收场,都是触发他“忧”和“怖”从而出家的原因。
—————————————————————————————————————————————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前面提到,黛玉和宝钗就不太可能是障碍,而是“情”——“爱”之欲——的体现,正因为“情”受到挫折,才引发“忧”和“怖”,从而出家。
所以,我前面表明:黛玉和宝钗的结局,跟宝玉出家是有关联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9 18:54 , Processed in 0.04807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