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崇新岳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长篇连载,每日更新,原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55)/红卫兵登场(38)
  
  【接前】后来有人说,林彪在1966年8月18日的红卫兵大会上,讲话中提出要“破四旧”,于是红卫兵就响应林彪的号召,到处搞砸文物的“破四旧”,这有点“冤枉”林彪了。其实在林彪讲话之前,包括周恩来在内的不少中央领导人,都讲过文革要大搞“破四旧”。因为很多高官是“英雄所见略同”,都误以为毛泽东搞的文革,是要搞一场思想教育运动,就是“破四旧”和“立四新”。他们当时大多认为,文化大革命就是“破四旧”,等“破四旧”搞完了,文革也就结束了。
  不过当时中央领导人提出的“破四旧”,也就是旧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这些都是精神上的东西,并不是物质上的东西,“破四旧”的本意是进行思想上的革命。可是思想上的革命,谁也看不见,于是红卫兵就要把这场思想革命,进行“可视化”,变成人们看得见的革命。
  能够看得见的“四旧”,第一就是街道商店的名字,这都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东西。于是王府井改成“东风路”,长安街改为“东方红大街”,瑞福祥绸布庄改为“立新绸布店”,协和医院改为“反帝医院”,颐和园改为“首都人民公园”,天桥剧场改为“红卫兵剧场”等等。甚至连生活用品也改名,洋火改为火柴,洋白菜改为圆白菜,西红柿改为鲜红柿,黄瓜改为青瓜(“黄”有黄色下流的嫌疑)。
  第二种看得见的“四旧”,是人们穿的服装,发型等。细腿裤、尖皮鞋、连衣裙之类,统统被认为是“旧风俗”,烫发,大背头也是“旧风俗”,于是红卫兵拿剪子上大街,看到细腿裤就剪开裤口,尖皮鞋剁掉尖头,烫发的当街改发型。还有口红、香水等,也都是资产阶级的四旧,不许卖了。
  红卫兵这么搞了几天下来,大街上的“四旧”都破完了,什么细腿裤、尖皮鞋也都藏到家里不敢穿出来了。于是红卫兵想到抄家,掏“四旧”老窝。红卫兵一抄家,还真的抄出来很多“四旧”。有些“四旧”,甚至可以作为反革命的物证。比如抄出来的旧房契、旧地契,不就是当时宣传中的“变天账”吗?抄出来的国民党发的委任状、国民党时代的钞票,不就是盼着国民党杀回来吗?红卫兵看来,这些人就是传说中的“阶级敌人”。
  本来红卫兵抄家,是为了“破四旧”,到家里去抄封资修的“四旧”,没想到抄家还发现了很多“阶级敌人”,这就更鼓励红卫兵们去抄家了。一时间全国抄家成风,成为后来红卫兵最被人诟病的事情之一。
  第三种看得见的“四旧”,是庙宇等旧建筑、旧文物。可是这些东西都是国家财产,有专人看护,红卫兵刚开始还不敢动手。不过很快红卫兵就对抄家这样的小打小闹感到不过瘾了,他们要干大的,于是大规模地打砸古建筑、古雕塑等事情发生了。
  周恩来特别关注破坏文物和古建筑的事情,特别下令军队出面,保护了故宫等著名古建筑。但一些不太著名的古建筑,就损毁非常大了。周恩来在保护古文物的同时,又怕有人给他扣上一个保护“四旧”帽子,于是周恩来把自己在中南海居住的西花厅,改名为“向阳厅”,以此来表示他也是支持“破四旧”的。【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56)/红卫兵登场(39)
  
  【接前】毛泽东要发动平民红卫兵,更需要一种谦虚和平易近人的态度。因为毛泽东知道,平民最反感那种高高在上的官架子,要赢得平民的心,就不能摆官架子。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第一次接见红卫兵的大会,本来预定上午7点30分召开,可是毛泽东事先谁也没告诉,早晨五点钟就来到天安门上了观礼台,独自接见红卫兵。按照官场的惯例,毛泽东的地位最高,应该最后出场的,可是毛泽东却打破了这个显示官场地位和身份的惯例,大大早于其他领导人,第一个来到现场接见红卫兵,表现出他的谦虚和平易近人的态度。而且这天中,毛泽东始终坚持在天安门城楼上整整6个小时,而不是象征性地向大家招招手就走了,这样更加赢得了平民们对他的亲近感。
  在八次接见红卫兵中,毛泽东都没有讲话。有些人误以为毛泽东对红卫兵讲过这么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的这段话,其实是在1957年11月17日,他访问苏联的时候,对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们讲的,文革中只是把毛泽东的这段话再次拿出来而已。
  毛泽东不对红卫兵讲话,也是一种策略。因为那时毛泽东的话,已经被林彪捧为“一句顶一万句”,如果毛泽东对红卫兵讲了话,万一其中有一句不太恰当的话,也会马上成为“一句顶一万句”的最高指示,想修改都无法修改了。所以毛泽东不讲话,就可以避免万一讲出不恰当的话,给自己留下大麻烦。
  据参加8月18日接见红卫兵大会的解放军总参谋部参谋张辉灿回忆说:【天安门楼上楼下,两种气氛反差很大。尽管广场上红卫兵不时地沸腾起来,都不能改变在城楼上的党政军高级领导人的愁容。就我所见,这天情绪最忧闷的是刘少奇、陈云和贺龙元帅等。刘少奇远远地站在毛主席东边,不言不语,红卫兵给他戴“红卫兵”袖章时,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右手往下扒拉,红卫兵只好作罢。刘少奇站累了进城楼正厅歇息时,这时毛主席已先他进入正厅歇息,坐在靠东墙的沙发上看报。刘少奇从毛主席的面前进入正厅,坐在靠北墙的沙发上,两人相距不到2米,可是谁也未开口说话,彼此也未打招呼,未点头示意。】
  不少人会感到意外,刘少奇不是毛泽东要打倒的对象吗?他怎么也跟毛泽东一起上天安门接见红卫兵呢?其实刘少奇上天安门,并不是毛泽东的本意,而是周恩来安排的。【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57)/红卫兵登场(40)
  
  【接前】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毛泽东本意是让林彪主持中央政治局的日常工作,但林彪仅主持了几次会议之后,就借口身体原因,不再管事了。这样一来,中央日常工作就落到了周恩来身上。此后周恩来开始主持召集“中央碰头会”,这实际上就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林彪是主动放权给周恩来的,毛泽东虽说不满意,但也拿林彪没办法。这样一来,中共的体制,又回到了1949年以前的情况,毛泽东是第一把手,周恩来是实际上的第二把手。但不同的是,在1949年以前,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所以两人可以团结合作。而这次,他们两个人的奋斗目标不一致了,自然也就无法团结合作,必然发生矛盾冲突。以前有刘少奇夹在中间,周恩来还可以避免与毛泽东的直接冲突,而现在,周恩来就必须直接面对毛泽东了。
  
  前面说过,文革的第一个阶段是1966年5月到7月,这个阶段是刘少奇的工作组控制局势;文革的第二个阶段是1966年8月到10月,这个阶段是高干子弟的老红卫兵控制局势;文革的第三个阶段是1966年11月到12月,这个阶段平民红卫兵和群众团体开始主导了局势;到1967年1月以后,文革才真正进入夺权阶段。
  在文革的前三个阶段,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关系还是比较良好的,直到进入1967年1月的夺权阶段以后,两人的关系才开始恶化。但即使是在前三个阶段,毛泽东与周恩来依然存在不小的分歧。在这段时间,毛泽东要对文革“升温点火”,而周恩来要“降温灭火”,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分歧,就是围绕着“点火”与“灭火”展开的。
  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周恩来都是总指挥。毛泽东要在利用接见红卫兵大会来点火,而周恩来却要给毛泽东点的这把火上,泼上一些冷水。周恩来的泼冷水方式之一,就是让刘少奇这个毛泽东要打倒的人,和毛泽东一起登上天安门接见红卫兵,向红卫兵显示刘少奇仍旧是党的领导人,以增加打倒刘少奇的难度。
  毛泽东亲自向周恩来明明白白地交过底,要拿掉刘少奇,可是周恩来装糊涂,违背毛泽东的意愿,安排刘少奇出席所有公开的重大活动。在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中,周恩来每次都安排刘少奇出席接见,报纸上也刊登刘少奇参加接见的照片。当刘少奇一个人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时,下面的红卫兵不明真相,曾经高喊:“刘主席,我们要见毛泽东。”【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58)/红卫兵登场(41)
  
  【接前】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之后,马上开始给毛泽东泼冷水。8月24日,周恩来组织人制定出一个国务院搞文革的《十条意见》。周恩来在《十条意见》中,提出“加强党对运动的领导”,“注意保护国家机密”,“对一部分干部‘烧’到一定程度后要注意保护”等等,这些都是给运动泼冷水的东西。周恩来把《十条意见》转给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并亲笔批示说:“这件很好,我注了几条意见,如蒙同意,请送主席、林彪同志核阅,并请主席批示。”
  毛泽东马上否决了周恩来的《十条意见》,说:“一条也不要,何必十条。已经有《十六条》嘛!”《十六条》是不久前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发出的文革实施办法。
  周恩来对毛泽东的战略是“以柔克刚”,毛泽东否决了他的意见,他并不生气,也不气馁,而是在妥协中继续坚持。8月28日,周恩来又向毛泽东谈困难,说外地学生来北京已有十几万人,住房很紧张,建议暂缓红卫兵到北京来串联。
  毛泽东又把周恩来的建议驳回去,说:“让他们统统来。有人说没有房子住,哪里没有房子住,房子多得很,这是借口。文化大革命的时间,看来到年底还不行,先搞到春节再说。”
  毛泽东的脾气就是这样,你越说不行,他偏要这么干。周恩来只得使用战争动员的紧急手段,动员中央国务院各机关部门,以及北京的工厂都来搞接待,安排各地来北京串联的红卫兵的吃住问题。连中南海也成立了接待站,一度接待了1万多名红卫兵入住中南海。
  8月31日,周恩来又起草一份中央通知,准备下发到县团级。《通知》主要强调:“在运动中,对于党和国家的要害、机密部门和单位,必须坚决进行保护”。周恩来在《通知》上亲笔批示:“提议照发,请主席、林彪、康生、富春、江青核阅。”
  《通知》送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却做出了相反的批示:“此件不发。”因为毛泽东明白周恩来是在借着“要害部门”的借口,来给这场运动泼冷水。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很多单位都可以借口是“要害部门”,来躲过文化大革命。
  9月2日,周恩来再次起草《有关红卫兵的几点意见》,主要精神是:“红卫兵要学习解放军,把红卫兵建设成为一支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严格组织性、纪律性的战斗队伍。”
  周恩来的《有关红卫兵的几点意见》,仍然被否决了。因为毛泽东知道,如果把红卫兵建成解放军那样有组织有纪律的队伍,坚决服从党的领导和命令,那么红卫兵就不可能造反了。
  尽管屡屡遭到毛泽东否决,周恩来却以顽强的韧劲,屡败屡战,继续坚持提出意见。9月4日,周恩来又根据新疆的告急情况,提出建议:“劝阻外地学生不要进入新疆边界地区串连,已去的外地学生应离开。”这次毛泽东终于同意了周恩来的建议,批示:“照发。”【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59)/红卫兵登场(42)
  
  【接前】在中共党内,周恩来与毛泽东是老对手了,他们两人的历史可以说是“一边合作,一边斗争”。从1966年8月拿掉刘少奇之后,周恩来与毛泽东的关系中,“合作”的成分越来越少,而“斗争”的成分越来越多。周恩来是很精明的政治家,他与毛泽东的斗争,不是采用“硬顶”,而是采用“软挡”。
  刘少奇与毛泽东的斗争,基本上是“硬顶”,毛泽东要发动红卫兵,刘少奇就要压制红卫兵,所以与毛泽东发生正面的冲突。而周恩来的策略不同,他为了避免与毛泽东发生正面冲突,周恩来并没有“硬顶”,而是采取两个“软”策略来对抗毛泽东。一方面,周恩来利用一切机会给红卫兵运动泼冷水,试图使红卫兵运动降温;另一方面,周恩来也与毛泽东“争”红卫兵,争取人心,试图把红卫兵争取到自己这一边来,成为支持自己的力量。
  在争取人心方面,周恩来是高手,一点不比毛泽东逊色。1966年8月22日,周恩来到清华大学参加万人大会,在周恩来讲话的时候,天开始下大雨,但周恩来仍在雨中坚持讲话。在场的群众高呼“给总理打伞!”
  周恩来推开给他打伞的学生,继续淋着雨说:“今天风大雨大,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在大风大浪中锻炼!你们给了我一个红卫兵的臂章,我就要和你们一样,在大风大浪中锻炼。”
  周恩来的这句话,马上引起长时间的热烈鼓掌,大家高呼“毛主席万岁!”。这里的“毛主席万岁”,实际上是对周恩来喊“万岁”的。
  周恩来继续说:“我很想早一点来到你们这里,但工作不能让我常常到你们这里,这不是我不愿意来。因为我来到你们中间,你们这样的热情,这样的勇敢,这样的敢闯、敢干,誓死保卫我们伟大的毛主席,这样的精神使我感动,我愿意到你们这里来学习。因为到你们中间来,不仅使我年青了,而且使我的革命干劲更大了!”
  周恩来的话,马上又引起一阵热烈鼓掌,众人又高呼“毛主席万岁!”。这些“万岁”也都是向周恩来喊的。
  周恩来很清楚,一个政治家演讲的好坏,不仅要看演讲的内容,同时也要看演讲时的表演。在这方面,周恩来可以说是中共高官中最出色的演讲家。在清华大学的这次演讲后,大家对周恩来讲了些什么话,可能很快就忘记了,可是周恩来在大雨中的“表演”,说“我要和你们一样在大风大浪中锻炼”,却让每个人成为难以忘怀的记忆。【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0)/红卫兵登场(43)
  
  【接前】1966年8月25日,北京市西城区的中学生红卫兵,发起成立了第一个跨校的联合性红卫兵组织:“首都红卫兵西城区纠察队”,简称“西纠”。“西纠”的主要成员都是高干子弟。周恩来很快表示对这个跨校的红卫兵组织“西纠”予以支持,并通过当时的国务院办公厅主任周荣鑫,为“西纠”提供房屋、电话、交通工具和印刷设施等,试图使“西纠”在一定程度上听从周恩来的指示,成为周恩来的力量。
  据“西纠”成员刘辉宣回忆说:【当我们西城区红卫兵的核心力量出现在文革舞台上的时候,我们与海淀区红卫兵的背景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如果说毛主席的光辉强烈地照射着海淀区红卫兵,那么在西城区红卫兵,则一直有一个人的身影在浮动,这个人就是周总理。”
  “周总理的办公室主任周荣鑫与西纠建立了联系,拨了一个办公地点,作为纠察队的总部。在这一段时间里,纠察队处理了不少保护老干部和维护秩序的事情。在所有这一切的事情中,都可以看出周总理的影响。纠察队的头头们,眼睛盯着总理,耳朵听着总理,猜测着,揣摩着,分析着,力图跟上总理的思路,只要总理有一点意思就直接出手,处心积虑想要帮助总理去做一些什么。当时手边有这样一支可以直接影响文革运动的力量,对于四面楚歌的总理又是多么宝贵!】
  
  1966年8月27日,北京大学生红卫兵,也发起成立一个跨校的联合性红卫兵组织:“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司令部”。因为它是第一个跨校的大学生红卫兵联合组织,也称“第一司令部”,简称“一司”。“一司”的主要成员也都是高干子弟,总指挥汪延群是汪东兴的女儿。
  8月27日,“一司”在北京体育馆召开成立大会,3000多人参会。谁都明白,这个跨校的红卫兵联合组织,将成为一支巨大的力量。因此,江青亲自出席了“一司”成立大会,并发表讲话,她说:
  【红卫兵同学们,你们好!我们今天几个人正在开会,听说你们成立了红卫兵司令部,我们就停止会议,前来庆祝你们!】
  会场马上响起一片热烈鼓掌,众人高呼“毛主席万岁!”。这个“万岁”也是喊给江青的,可见文革初期,江青还是很会“收买人心”的,当然后面离不开毛泽东的指导。
  江青接着说:【我是个人参加你们这个大会的,我没有来得及征求文革小组的意见,但我相信我们文革小组是支持你们的。最近,你们干了许多好事,干得好!对不对?】【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7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同学说:“我们见了毛主席了,再也不能有私心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1)/红卫兵登场(44)
  
  【接前】会场上众人高喊:“对!”,然后又是一阵热烈鼓掌。江青继续说:【目前你们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还要把中学的红卫兵也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战斗的部队。我们一块来的都是军队的同志,这是杨成武同志、刘志坚同志、谢富治同志,都是军队的。我们建议杨成武同志、刘志坚同志做你们的辅导员。作为一个建议,你们讨论讨论好不好?】
  江青讲话的关键,是试图给“一司”塞进两个辅导员,以使“一司”可以能够听从中央文革小组的指示。
  
  江青拉拢“一司”的红卫兵,周恩来当然也不能放过。当晚,周恩来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接见1000多名“一司”的红卫兵代表,周恩来讲话说:
  【红卫兵同志们:党中央非常关心你们,林彪同志关心你们,毛主席关心你们。我们有责任帮助你们,所以想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建立红卫兵联络站,我们来就是帮助你们建立联络站。不光成立总站,还要成立分站,给你们干革命的方便。给你们架专用的电话线,准备交通工具和吃住。】
  周恩来说到“党中央”、“林彪”、“毛主席”关心你们,但没有提到中央文革小组,因为这时他与文革小组是在“竞争”拉拢红卫兵组织。周恩来利用自己掌握财物的权力,拨给红卫兵组织办公场所,提供电话,吃住等物质支持。这个物质上的支持,比江青的口头支持,显得更有吸引力。
  周恩来又说:【红卫兵,中学也好,大学也好,都是解放军的后备军嘛!我虽然退伍了,一旦打起仗来,我还要穿上军装,毛主席是最高统帅,他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我搞政治工作,不是兵啦,但你们叫我当老红卫兵,我就有发言权了,还得听我的。】
  周恩来讲话的关键,是说“我也是老红卫兵,你们还得听我的”,这样就试图使“一司”这个红卫兵组织,听从周恩来的指示。周恩来与中央文革小组“竞争”拉拢红卫兵组织的情况,一直在文革期间持续。
  
  1966年9月5日,在毛泽东的主张下,中共中央发出《大串联的通知》,特别指出:“免费乘坐火车”、“在北京期间的伙食、住宿由北京市免费提供”。这样的“优惠条件”,势必引起全国的红卫兵纷纷涌入北京大串联,这样就有可能引发不可预测的大骚乱。为此,周恩来是非常反对大串联的,可是周恩来也无法阻止毛泽东发出大串联的通知,他能够做的,只是给大串联“泼冷水”。【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2)/红卫兵登场(45)
  
  【接前】1966年9月15日,在毛泽东第三次接见红卫兵的大会上,周恩来当着毛泽东的面,当着100万红卫兵的面,周恩来进行了一次非常大胆“泼冷水”发言。周恩来说:
  【同志们,同学们:我们热烈欢迎你们!欢迎你们从五湖四海,来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中心北京,来到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身边。我们最敬爱的领袖毛主席同大家亲切会见,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关怀,最大的鼓舞!这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光荣!】
  周恩来先吹捧一下毛泽东,然后转入他的正题,说:【随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高潮的兴起,我国工农业生产正在出现一个更新的面貌。我们一定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一手抓革命,一手抓生产,保证文化大革命和工农业生产双胜利!为了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大中学校的红卫兵和革命学生,现在不要到工厂、企业单位和县以下的机关、农村人民公社去进行革命串连。那里的革命,要按照原来的“四清”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工厂、农村不能象学校那样放假,停止生产来搞革命。】
  毛泽东号召学生们“大串联”,而周恩来却以抓生产为借口,公然号召学生们不要“串联”。因此,马上有人批评周恩来这次讲话是“大毒草”。为此,周恩来反驳说:【有人说我9月15日的讲话是“大毒草”,这是不对的。这个讲话是经过中央研究的,毛主席看过的。抓革命,促生产,有人说提得太早了,我说不早。工人不能放假不搞生产,到外地串连要停止。】
  周恩来说他的讲话是“中央研究的”,这时候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来,他就代表中央了。周恩来又说“毛主席看过”,这是典型的打马虎。毛泽东看过,但毛泽东是不是同意呢?周恩来并没有说。估计毛泽东看了,既没有说同意,也没有说不同意。因为这是周恩来的个人讲话,不是中央文件,毛泽东不好公开不同意。因为党章规定,党主席是不能干涉党员发表个人意见的。
  毛泽东的内心里,当然是不会同意周恩来的“泼冷水”讲话。自从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两个月以来,毛泽东的文革意图,屡屡受到周恩来的各种巧妙的阻挠,这使毛泽东非常不悦。但此时毛泽东的平民红卫兵还没有发动起来,他还需要周恩来的支持。因此,毛泽东只能对周恩来的泼冷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3)/红卫兵登场(46)
  
  【接前】自从1966年8月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来,中国高层出现了两套领导班子,一套是毛泽东直接领导下的中央文革小组,另一套是周恩来主持的中央政治局。
  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十一个人中,朱德和陈云早就成为没有实权的“花瓶”,刘少奇和邓小平“靠边站”了,他们四个人尽管暂时失去了实权,但是在党内还有很大的影响力,有随时“复出”的本钱。这四个人因为被毛泽东“罢官”,对毛泽东有所不满,自然是支持周恩来的。另外常委中李富春是周恩来拉进政治局的,所以他自然是支持周恩来的。这样计算下来,在政治局常委的11票中,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陈云、李富春,再加上周恩来自己,周恩来可以拿到6票,基本保证可以得到多数票。
  还有,林彪是同情周恩来的,在毛泽东与周恩来的争执中,持中立态度;康生在党内高层多年,深知周恩来不易撼动,所以也是中立态度。因此,毛泽东在政治局中可用于“反周”的人物,其实只有陈伯达和陶铸两个人。因此,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斗争,依靠传统的中央政治局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毛泽东另辟蹊径,他准备逐步扩大中央文革小组的权力,逐步缩小政治局的权力,最后用文革小组取代政治局,这样周恩来也就自然而然地“出局”了。
  中央文革小组的人,主要有两派:第一派是毛泽东的人马,都是毛泽东的秘书,以陈伯达为首,下面是王力、关峰和戚本禹,也称北京派;另一派是江青的人马,下面是张春桥和姚文元,也称上海派。康生的派别不明显,但基本上是支持江青的。
  中央文革小组的两派人都是“笔杆子”,没有掌握行政权力的经验,让这些笔杆子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来取代中央政治局,管理中国政府的行政事务,毛泽东自己也不太放心。于是毛泽东就把目光放在一个人身上:陶铸。
  陶铸长期担任地方高官,行政领导的经验丰富,所以毛泽东就想让陶铸成为文革小组的重要支柱,将来文革小组取代政治局的时候,陶铸就可以取代周恩来,来主管中国政府的行政事务。因此,毛泽东对陶铸是寄予厚望的,他把陶铸安排在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四,仅次于周恩来,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当然,毛泽东的这个考虑,并不能对陶铸直接讲,这要陶铸靠自己的政治嗅觉去“体会”。
  1966年8月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之后,陶铸达到他的人生顶峰,不仅在中共党内排名第四,而且兼任许多重要的职务,比如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等,还分管中组部、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等,权倾一时。但毛泽东真正给陶铸安排的最重要角色,是中央文革小组的顾问。【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4)/红卫兵登场(47)
  
  【接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在中央文革小组兼职的,只有三个人:陈伯达是文革小组组长,陶铸和康生是顾问。特别重要的是,毛泽东还允许陶铸把他的亲信王任重带来文革小组,出任重职。王任重是陶铸的老部下,毛泽东安排王任重出任中央文革第二副组长,仅次于江青的第一副组长,大大增加了陶铸在文革小组中的影响力,可见毛泽东对陶铸的期待之大。
  原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回忆说:“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总理主持政治局会议,当时有两套班子,总理一套,文革小组一套。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有些人可以直接向毛主席汇报,不经过总理。如陶铸可以,陈伯达、康生也可以。”
  陶铸有直接向毛泽东汇报的权力,这是毛泽东期望陶铸成为制约周恩来的一个重要棋子。当时的一些大字报,甚至出现“在陶铸同志为首的中央文革小组领导下……”的提法。因为按照一般人的思考方式来理解,陶铸是中央文革小组顾问,在政治局常委中的地位又排在陈伯达和康生之前,所以中央文革小组当然就是以陶铸为首的了。
  毛泽东从来没有说过让陶铸主持中央文革小组,可是陶铸也按照一般人的思考方式来理解,误以为毛泽东真让他主持中央文革小组了,于是陶铸就在文革小组中真的“指挥”起来,这一下就惹出问题来了。
  中央文革小组本来有陈伯达派和江青派,陶铸进来后,并没有谦虚地加入陈伯达派或江青派,而是傲慢地试图成为这两派的领导人,试图来领导文革小组,这就引起了陈伯达、康生和江青的不满。
  陶铸在党内的资格还是很老的,是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1926年入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但在八大以前,陶铸在党内的地位一直不高,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康生是七大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伯达是中央候补委员,而陶铸只是一个七大代表。这此之前,康生和陈伯达在党内的职务,一直高于陶铸。因此康生和陈伯达对陶铸趾高气昂地来领导自己,感到有些气不平。
  如果说陶铸对康生和陈伯达趾高气昂,还不算问题太大,可是陶铸对江青趾高气昂,这个问题就大了。文革开始后,政治嗅觉敏锐的人,都看出江青某种程度上是代表着毛泽东,所以对江青的态度都非常尊重。周恩来对江青的“尊重”是众所周知的,康生也变得尊重江青了。康生和江青是同乡,都是山东诸城人,所以两人的关系比较密切。文革前康生对江青还摆点架子,见面说话时,对江青总是直呼其名。文革开始后,康生对江青也变得客气和尊重了,见面时对江青开始用尊称“江青同志”。【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5)/红卫兵登场(48)
  
  【接前】陶铸的政治生涯也不算短,但他长期在做地方官,不熟悉中央复杂的人事关系,政治嗅觉不敏锐,居然没有察觉出江青的特殊地位,误以为毛泽东让他去领导江青。因此陶铸就不买江青的帐,与江青当面争吵起来。据陶铸夫人曾志回忆说:
  【陶铸对我说:“你不知道,江青对我们,经常像训孙子那样的训斥,总是用命令的口吻,真是让人受不了!”
  1966年9月的一天,陶铸去中央文革小组开会,一进屋,江青就以居高临下的口吻质问陶铸:“你为什么迟迟不去宣布支持革命左派吴传启?”
  陶铸说:“有的革命左派确是有问题的,吴传启的材料你已看过,我怎么能去支持这样一个有历史问题的人呢?”
  江青蛮横地说:“吴传启是写第一张大字报的,就必须承认他是革命左派。至于什么历史问题,那有什么了不起!”江青又傲慢地补充了一句,对陶铸说:“你不也是国民党吗?”
  陶铸也火了,他立即反唇相讥:“你知道我是什么时候的国民党党员?我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员,那时毛主席也是国民党,周总理也是国民党……”
  陶铸一席话说得江青恼羞成怒,她竟然用命令的口气,非让陶铸去支持吴传启不可。陶铸此时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霍地站了起来,直视着江青,声色俱厉地说道:“你干涉的太多了!管得太宽了!你什么事情都要干涉!”
  仅说了这么一句,江青就大哭大闹起来,说什么她这一辈子还没有受过如此大的气,说陶铸欺负她,镇压她……】
  经过这次吵架,江青和陶铸彻底闹翻了。另据王力回忆此事说:【陶铸和江青争吵这件事,关锋告诉了叶群,叶群马上告诉林彪。叶群说:“这件事太大了,这个陶铸,他怎么能说到毛主席,怎能跟江青吵?”在这件事以前,林彪原本对陶铸比较欣赏,这以后,林彪不敢接近陶铸了。】
  
  跟主席夫人争吵,连林彪夫人叶群都能看出来,这是犯大忌的事,陶铸居然看不出来。他这样缺乏政治敏锐性的人,“倒台”是自然的事。毛泽东让陶铸加入文革小组的本意,只是要他担任一个重要的角色,并不是让他领导文革小组,因为文革小组必须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
  毛泽东需要江青这样的代言人,就像江青曾坦言的那样:“主席不好说的话,由我来说。说对了是主席的,说错了是我江青的。”因此江青不仅是毛泽东的代言人,也是毛泽东的“代过人”,出了错让江青挡着,这样毛泽东本人就灵活多了。【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6)/红卫兵登场(49)
  
  【接前】陶铸并没有理解江青在文革小组的角色,误以为他自己是文革小组的大老板,俨然用一个大老板的口吻训斥江青:“你干涉的太多了!你管得太宽了!”
  陶铸这种大老板的口吻和姿态,自然引起文革小组其他成员的强烈不满。可是陶铸自己却浑然不觉,以为他有毛泽东这个大后台的支持。陶铸夫人曾志回忆说:
  【只隔了一天,陶铸回来,一进门就兴高采烈地大声嚷道:“曾志,我的问题没有那样严重,今天主席保了我!”接着,他讲了事情的经过。
  主席把陶铸留下,单独谈了一个来小时,态度十分亲切。主席说:“江青这个人很狭隘,容不得人,对她的言行不必介意。”
  主席也批评陶铸说:“你这个人啊,就是说话不注意,爱放炮,在中央工作不比地方,要处处注意谦虚谨慎。”】
  毛泽东知道陶铸没有在中央工作过,所以特别提醒陶铸说:“在中央工作不比地方,要处处注意谦虚谨慎。”毛泽东要陶铸尊重别人,特别是暗示要尊重江青。毛泽东前面说了几句批评江青的话,其实是“反话”,实际上提醒陶铸要尊重江青。但陶铸并没有理解毛泽东这番话的真意,反而误以为毛泽东真的支持他,误以为毛泽东真要让他领导文革小组,结果辜负了毛泽东的厚望。
  更让毛泽东不快的是,陶铸加入文革小组,还破坏了文革小组的团结。陶铸试图要领导文革小组,这就惹翻了康生、陈伯达和江青,这些人一致反陶铸,声称不能与陶铸共事,要把陶铸排斥出文革小组。这样一来,毛泽东就不得不拿掉陶铸了。
  
  当然,毛泽东要拿掉陶铸,并不等于要打倒陶铸。毛泽东之所以产生打倒陶铸的念头,有更深一层的原因。最初毛泽东的安排,是要让陶铸来掣肘和牵制周恩来,对毛泽东的这个意图,陶铸也是明白的。在陶铸刚上任的一段时间,他曾发表过一些不利于周恩来的言论,其中最著名的是“怀疑一切,打倒一切”。
  1966年8月23日,陶铸在中国医科大学的发表讲话说:“在文化大革命中,怀疑一切是对的,除了毛主席和林彪同志,谁都可以怀疑。”
  陶铸这句话,明显有针对周恩来的倾向,意味着周恩来也是可以被怀疑的,这当然引起周恩来的不快。据陈伯达回忆,周恩来听到陶铸的讲话后,不快地说:“这样讲,我就不好开展工作了。”
  之后,周恩来多次在群众大会上反驳陶铸的观点,说:“怀疑一切是不科学的,实际上把毛主席、林副主席孤立起来了。不能除了毛主席、林副主席都怀疑,你们不要什么都怀疑,那就是‘洪洞县里没有好人’了。怀疑是允许的,但总要有点根据。”【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8)/红卫兵登场(51)
  
  【接前】毛泽东的目的,是要逐步削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以便文革小组取而代之,可是陶铸却相反地提出“健全”书记处。陶铸当时以为,中央政治局是“正统”,看不起“文革小组”,所以想方设法加强政治局的地位和作用。陶铸以为政治局的地位加强了,他本人的地位也就随之提高了。陶铸试图加强政治局的做法,与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完全背道而驰,反而在客观上帮了周恩来的忙,这当然引起毛泽东的不满。
  这次国庆节活动的报道,周恩来给陶铸的指示是:按照过去的惯例办。当然陶铸要抵制周恩来,也是可能的,不过周恩来的想法,与陶铸的想法是一致的,陶铸也试图加强和突出中央政治局。要突出中央政治局,就要政治局常委每个人都有照片,所以陶铸不仅登了刘少奇的照片,还用“换头术”来突出邓小平。
  在这个重大问题上,陶铸为什么没有请示毛泽东呢?可能是因为陶铸误以为,既然毛泽东同意刘少奇和邓小平登上天安门了,那么登他们的照片,毛泽东也应该不会有什么意见,所以陶铸就按照惯例登了刘少奇和邓小平的照片。陶铸没有想到刘少奇和邓小平上天安门,并非毛泽东的本意,而是不得已对周恩来的让步。
  毛泽东对陶铸的做法感到愤怒,因为他认为陶铸这么做是在帮助周恩来。毛泽东认为自己对陶铸很好,而陶铸不但辜负了他的期望,反过来还站到别人一边去了,于是毛泽东下决心打倒陶铸。1967年1月8日,毛泽东召集中央文革小组的开会,在谈到陶铸的问题时,还是对陶铸的“换头术”耿耿于怀。
  毛泽东说:【陶铸的问题很严重,陶铸是邓小平介绍到中央来的,这个人很不老实,邓小平说陶铸还可以。陶铸在十一中全会以前坚决执行刘邓路线,十一中全会以后,也执行了刘邓路线。在红卫兵接见上,在报纸和电视里,照片有刘、邓的镜头,是陶铸安排的。】
  陶铸事后也知道自己没有请示毛泽东,登了刘少奇和邓小平的照片,惹祸了。据陶铸夫人曾志回忆:
  【大约1966年国庆节后,我发现陶铸的眼神,突然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每当他坐下歇息的时候,总是用手指无意识地在沙发上画来画去,或者背着手,低着头在室内很不安地踱来踱去,眼神阴郁,面色铁青。这种心事重重的神态,引起了我的关注,但问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总是简短地回答:没什么!他什么也不肯说,我估计他遇到了与个人命运相关的棘手问题。】
  
  平心而论,陶铸这样缺乏政治敏感性的人,根本不是一个当政治局常委的料。毛泽东看错了陶铸,陶铸也看错了自己。【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9)/拉开倒周序幕(1)
  
  【接前】毛泽东在1970年,对来访的美国记者斯诺说:决定打倒刘少奇,是1965年初开始制定《二十三条》的时候。毛泽东与刘少奇“斗”了一年多,到1966年夏天,刘少奇就被罢了官,基本上被打倒了。可是刘少奇倒台之后,毛泽东的斗争还在继续,前前后后一直“斗”了10年,这说明毛泽东第一次遇到真正的高手。这个高手是谁呢?他就是与毛泽东风雨同舟40年,共同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周恩来。
  1966年秋,毛泽东正式拉开了与周恩来斗争的序幕,中间除了林彪事件的插曲之外,毛泽东在十年文革中,主要对手就是周恩来。
  周秉德是周恩来亲弟弟周恩寿的女儿,她在1949年12岁住进中南海,到她结婚为止,一直在周恩来身边生活了十余年,几乎像周恩来的亲生女儿一样。周秉德回忆说:【陈毅在文革初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说什么文化大革命是新文革和旧政权的矛盾,说到底,文革第一要打倒刘少奇,第二要打倒周恩来。”】
  陈毅是周恩来的铁杆心腹,陈毅能看出来毛泽东搞文革“第一要打倒刘少奇,第二要打倒周恩来”,周恩来本人就更能看出来了。当然,在文革的最初阶段,周恩来还没有意识到毛泽东要打倒他,以为毛泽东的目标只是刘少奇。然而到了1966年9月底,周恩来猛然醒悟:原来自己也是毛泽东要打倒的目标。
  据原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回忆说:【1966年9月底,江青已经开始要“整”总理,突出的例子就是文革小组在《红旗》杂志召开大专学校红卫兵座谈会。这次座谈会由张春桥主持,参会的有蒯大富等七、八个学生。座谈会上先是学生发言,他们除了骂刘、邓之外,矛头对着总理,说总理“和稀泥”,搞“折衷主义”。学生发言后,张春桥表示回去报告。】
  王力由于各种原因,在这里只能说江青要“整”周恩来。事实上如果没有毛泽东的示意,江青是不敢整到周恩来头上的。张春桥把这份《会议记录》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让人传一份给周恩来看。
  周恩来看到毛泽东传过来的《会议记录》,马上明白了毛泽东的用意。周恩来知道,毛泽东给他看这份批评他的《会议记录》,是要给他一个警告。周恩来自己也很清楚,在他主持中央工作的这两个月,一直委婉地抵制毛泽东搞文革,一有机会就对文革浇冷水降温,这让毛泽东对他非常不满。因此,这次毛泽东用这份《会议记录》来警告周恩来:如果你再抵制我的文革,我就要批判你了。
  这时,周恩来面临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向毛泽东妥协,停止抵制毛泽东的文革,紧跟毛泽东搞文革,这样毛泽东就可以取消对周恩来进行批判;第二个选择是继续抵制毛泽东的文革,这样就要冒着被毛泽东批判的风险,甚至有被打倒的可能。
  周恩来做出了第二个选择。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这个选择呢?很可能是他已经看出了毛泽东的意图。这时周恩来恍然大悟地发现,毛泽东搞这场文革,绝不是针对刘少奇一个人的,自己也将成为被打倒的对象。因为看破了毛泽东的意图,周恩来意识到,如果他停止抵制毛泽东的文革,虽然暂时可以躲过被批判的危机,可是将来必然躲不过被打倒的危机,停止抵制就等于是给自己挖坟墓。【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7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70)/拉开倒周序幕(2)
  
  【接前】周恩来看清楚了,他现在唯一的生存之道,唯一避免被打倒的出路,就是继续抵制下去,只有顶住毛泽东的文革,才能保住自己。当然这也不仅仅是为了保住自己,也是为了保住他们这些老革命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这个“党”。从事后诸葛亮的观点来看,周恩来此举是高明的,他没有被毛泽东“忽悠”了。
  
  毛泽东传给周恩来这份《会议记录》后,就等着周恩来向他来检讨。按照以往的周恩来,看到毛泽东传过来的这份批评他的材料后,马上就会找毛泽东做自我检讨,以换取毛泽东的和解。可是这次,周恩来却装傻,装得好像看不懂毛泽东的意思,没有对这份《会议记录》进行任何表态。
  毛泽东本来不想现在就批判周恩来,因为时机还不成熟。但毛泽东的计策被周恩来看破了,所以毛泽东只好提前实施批判周恩来的计划。毛泽东搞批判的惯例,是先制造舆论,扣一个帽子,再来批判。上次,毛泽东抛出一个针对刘少奇的帽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这次毛泽东针对周恩来,又抛出一个新帽子:“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毛泽东的新帽子“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是在1966年10月1日的林彪国庆讲话中,首先亮相的。毛泽东让林彪首先说出这个提法,是想向周恩来暗示,林彪是支持自己的。不过毛泽东也知道,如果直接跟林彪说批判周恩来,林彪肯定是不会同意的,所以毛泽东要“忽悠”一下林彪,让他无意中说出批判周恩来的话。
  林彪虽然尊为党内第二位,但他与刘少奇不一样,不主动管事,极少参加会议,送交他批阅的中央文件,林彪是“主席画圈我画圈”,当然也不是林彪自己画圈,是秘书代为画圈。林彪只有在小范围的中央会议中,才发表自己的意见,像国庆讲话等公众会议上的“例行讲话”,林彪懒得自己起草讲话稿,都是请毛泽东那边的人,也就是中央文革小组的人,给他起草讲话稿,到时候林彪照着稿子念就是了。所以1966年国庆节的林彪讲话,是陈伯达和张春桥起草的。
  林彪的这个讲话稿,事先没给周恩来看,也没给林彪本人看,倒是给陶铸看了。因为在国庆节前,毛泽东还是信任陶铸的,只是在国庆节后,陶铸发表了刘少奇和邓小平的“换头”照片之后,毛泽东才不信任陶铸了。陶铸看到林彪讲话稿中有这样一句话“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同资产阶级反革命路线的斗争还在继续。”
  陶铸固然政治嗅觉不够敏锐,当时这么明显的政治问题,陶铸当然还是看得出来,因为以前党内的文件中,从来没有提到过“资产阶级反革命路线”这个名词。既然有一条“资产阶级反革命路线”,必然要有一批这条路线的代表人物,那就意味着党内,特别是党内高层,又要兴起一场大的斗争。【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7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71)/拉开倒周序幕(3)
  
  【接前】一个人对革命和斗争的态度,往往随着自己的地位而变化。一个人在没有掌权的时候,往往是欢迎斗争的,因为越斗自己越有机会;而一旦自己掌了权,态度马上就变了,就不欢迎斗争了,喜欢稳定了。因为有了斗争,自己的权力就会变得不稳。
  陶铸是打倒刘少奇的得益者,一下子升到党内第四位的高位。这时,陶铸从保住自己地位的愿望出发,希望党内越稳定越好,特别不希望党内高层出现大的斗争。因此,陶铸不希望看到毛泽东再发起一场针对“资产阶级反革命路线”的党内斗争,但陶铸也无力阻止毛泽东,他只能设法降低这场斗争的温度。
  在1966年国庆节林彪快要讲话时,陶铸找毛泽东说:“‘反革命路线’的提法太重了,中国人最怕‘反革命’三个字。”
  毛泽东听了说:“那就加个‘对’字,改成‘资产阶级反对革命路线’”。
  林彪对这个例行公事的讲话稿并不在意,于是就按照稿子念,在讲话时照本宣科地讲了“同资产阶级反对革命路线的斗争”这句话。
  当天晚上在天安门城楼上,张春桥又向毛泽东提出:“‘资产阶级反对革命路线’概念不清,容易误解,文字也不通,表达不清楚。”
  毛泽东说:“那就用‘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要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周恩来听了林彪的国庆讲话,马上意识到其中提出一个新的说法“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这种提法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周恩来也意识到,林彪讲话中说的“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斗争还在继续”,这句是冲着自己来的。如果是一般人,就会简单地认为,既然是林彪第一个讲出这句话,那就意味着这是林彪主动要向周恩来发难。
  但周恩来还是很精明的,他并没有被毛泽东“忽悠”,他还要核实这件事,到底是林彪主动提出来的主意,还是毛泽东的主意。于是周恩来去找文革小组的王力和关锋等人,问“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含义和来历。王力和关锋解释了半天,他们没有说这是林彪提出来的,这让周恩来感到放心。因为如果林彪真的要与毛泽东联手起来对付自己的话,周恩来的处境就完全不一样了。
  不过周恩来还是非常谨慎的,他还要去找毛泽东进行最后的核实。因为这关系到周恩来采用什么斗争方式,把林彪当成一个团结的对象,还是当成一个敌人的基本战略问题。因此周恩来必须特别慎重,完全不能出差错,他要当面向毛泽东把这件事问清楚。据原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回忆说:
  【周总理找了我,他不同意“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提法,说他要去问毛主席。事后他告诉我说,他是向主席这样提出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这个提法合适吗?党内历来提路线问题,都是左倾、右倾,没有‘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这个提法。这样提合适吗?”
  毛主席用英文做了回答,说:“原来用Counter-revolutionary Line(反革命路线),后来改成Anti-revolutionary Line(反对革命路线),最后还是用Reactionary Line(反动路线)好。”
  总理知道这是毛主席的主张,就说‘我懂了’。总理以后就照着毛主席的口径讲了,实际上总理是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7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72)/拉开倒周序幕(4)
  
  【接前】有人误以为毛泽东一点不懂外语,其实毛泽东也学英文好些年,与斯诺等美国人交谈时,也会蹦出几个英文词汇来。像Reactionary Line(反动路线)这样简单的英文词汇,像毛泽东这样聪明的人,当然应该能够掌握的。
  周恩来核实了这个提法的确是出自毛泽东之后,说“我懂了”。周恩来这句话有三重含义:第一个是“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第二个意思是“懂了”毛泽东对他的批判,已经拉开序幕了;第三个意思是“懂了”林彪没有主动提出和参与这件事。
  毛泽东这里用了一个小计策,他自己不首先说批判周恩来的话,而是让林彪第一个公开说出批判周恩来的话。这可以造成两个效果:第一个效果是让周恩来误以为林彪已经与毛泽东联手起来批判他了,造成周恩来自信的崩溃,投降认输;第二个效果是挑起周恩来对林彪的误解和不满,进一步发展成他们两人的内斗,毛泽东就可以来一个“渔翁得利”。
  毛泽东的计策固然高明,但遇到周恩来这样的高手,这个计策还是失败了,两个效果一个也没有达到。
  
  1966年10月3日,也就是林彪讲话后的第三天,第十三期的《红旗》杂志上,刊登一篇社论,其中专门提到“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说:【有极少数人采取新的形式欺骗群众,顽固地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必须彻底批判。在这里,不能采取“折中主义”。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两条路线的斗争,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
  党内高层都清楚,这里提到的所谓“折中主义”,明显指的是周恩来,因为周恩来最喜欢搞折中。
  《红旗》杂志刊登这篇事关文革全局的重要社论,按理说,应该事先送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来审阅,可是这篇文章的发表却没有通知周恩来。而且在这一期《红旗》社论发表之后,还搞了一个敲锣打鼓的“庆祝”,以提醒人们这期社论的重要性。
  据周恩来的联络员刘西尧回忆说:【当时周总理主持中央政治局,而陈伯达却绕开总理和中央政治局,发表了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社论。当天我见到周总理时,他忧心忡忡地对我说:“陈伯达不经中央讨论就发表这样一篇社论,干部思想毫无准备,又要有一大批干部下台。”】
  谁都知道,尽管陈伯达是《红旗》杂志的主编,但没有毛泽东的意思,陈伯达是不敢登这种文章的。周恩来表面上抱怨陈伯达,实际上是抱怨毛泽东。
  周恩来对这篇《红旗》社论是耿耿于怀的,到1967年2月发生“二月逆流”时,周恩来再次提出这件旧事,当面责备陈伯达说:“1966年10月发表第十三期《红旗》社论,这么大的问题,你们也不跟我们打招呼,送给我们看看。《红旗》社论发表以后敲锣打鼓,也是从这一期开始的。”
  陈伯达不敢说这是毛泽东的意思,也不敢顶撞周恩来,只好胡乱找借口说:“我不知道啊,我没有看。”【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7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73)/拉开倒周序幕(5)
  
  【接前】很多人不理解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斗争,因为这些人总是把“斗争”理解为权力之争。对于毛泽东与刘少奇的斗争,这些人按照权力之争来理解,认为刘少奇当了国家主席之后,做了一些僭越的事情,引起毛泽东的疑心,以为刘少奇有野心要篡位,所以毛泽东发动了文革打倒掉刘少奇。
  对于毛泽东与林彪的斗争,这些人也按照权力之争来理解,认为林彪的军队势力在文革中大大膨胀,威胁到毛泽东,特别是1970年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提出要设立国家主席,引起毛泽东怀疑林彪有篡位的野心,所以毛泽东又搞掉了林彪。
  可是对于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斗争,这些人就难以用权力斗争来解释了。第一,找不出周恩来有什么僭越的事情,相反,周恩来对毛泽东毕恭毕敬,基本上是臣子对待皇帝的态度,找不出周恩来有篡位野心的证据和迹象。
  第二,找不出周恩来与毛泽东争夺党权或军权的事情。周恩来从来没有当过毛泽东的接班人,一直是排名第三,先是排在刘少奇之后,后来又排在林彪之后。只是林彪事件之后,周恩来曾短暂地排名第二,毛泽东很快就提拔了王洪文做接班人。不管是毛泽东提拔刘少奇、林彪或王洪文,周恩来都没有跟他们争当过接班人。
  因为无法用“权力之争”来解释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斗争,于是这些人干脆就说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没有斗争,说周恩来对毛泽东俯首帖耳,惟命是从,彻底奴化,根本不敢有篡权的念头。甚至有人说周恩来在文革中帮助毛泽东整人,帮助毛泽东打倒刘少奇,成为毛泽东的“帮凶”。又说周恩来挑拨离间了毛泽东与林彪的关系,造成林彪的出逃,等等。
  以上这些人的说法都缺乏合理性,经不起基本的逻辑推理。如果说周恩来在文革中帮毛泽东整人,那么周恩来保护了一大批老干部的事实就无法解释;如果说周恩来彻底奴化,不敢有篡权的念头,那么就无法解释周恩来为什么要挑拨毛泽东和林彪的关系。事实上,周恩来在文革中,一直在调和或调解毛泽东与林彪的关系,找不出周恩来挑拨两人关系的证据。
  据被划为“林彪死党”的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
  【九大之后,我进了政治局,并参加政治局的日常工作。总理从爱护、关心、教育我们出发,跟我们讲了几次什么是“中央政治”。什么是“中央政治”?总理说:“就是处理好主席,林副主席,江青的关系。”我们听后都笑起来,本以为“中央政治”是很高深的东西,怎么“中央政治”就是这么一句普通的话?我最初对总理的话理解不深,后来有所理解,还是不够深。等到“九一三”事件之后我被打倒了,我才真正认识到,总理说的太高明,太深刻了,简单明瞭恰到好处。】【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7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74)/拉开倒周序幕(6)
  
  【接前】邱会作的话,说明周恩来不是在挑拨,而是在调解毛泽东与林彪的关系。也正因为这样,作为“林彪死党”的邱会作在被打倒之后,才会感谢周恩来。
  
  我们要理解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斗争,其实只要把思路转变一下,用路线斗争来理解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斗争,很多疑惑就迎刃而解了。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斗争,并不是他们两人为了争夺第一把手的权力之争,也不是他们两人因为个人私事的恩怨报复,而是一场典型的“路线斗争”。
  如果说毛泽东对刘少奇的斗争,还有一些个人恩怨的因素在里面,毛泽东对周恩来的斗争,并不包含个人恩怨的因素,纯粹是出于路线的考虑。毛泽东很清楚,周恩来在他面前,极尽臣子的本分,并无篡权的野心,是一个典型的“忠臣”形象。毛泽东在“私”的方面,对周恩来是满意的。除了早年的江西时代,周恩来在毛泽东成为一把手之后,从没有在“私”的问题上,做过对不起毛泽东的事情。然而在“公”的方面,毛泽东对周恩来就很不满了。
  同样,周恩来反对毛泽东,也不是因为“私利”的因素来反对。周恩来反对毛泽东,不是抱怨毛泽东没有让他当接班人,而是反对毛泽东搞的那一套路线。
  因此,毛周之间的斗争,并非起因于个人私利的恩怨之争,纯粹是起因于他们两人在思想路线上的分歧。也就是说,两人的斗争,都是为了实施自己心目中的“正确路线”,是一场站在“公”的立场上的路线斗争。
  
  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思想分歧,我们曾经介绍过一些。关于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我们在前面也做过不少评述,这里再介绍一下外国人的看法。我们认为,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写的《邓小平传》中,对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心路,写得比较深入,所以这里用较多篇幅引用几段。下面是《邓小平传》中关于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几段文字。
  【毛泽东是一个平等主义者,主张一切平等,如机会均等。他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所有社会成员在外貌上、受教育的程度、和生活标准,都应该是基本一样的,这也是毛泽东喜欢共产社会的原因之一。毛泽东对个人主义极其反感,把个人主义等同于自私自利。】【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7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24 00:03 , Processed in 0.549611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