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崇新岳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长篇连载,每日更新,原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崇新岳 于 2014-2-22 19:44 编辑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26)//最后的反击(9)
  
  【接前】1976年4月30日,毛泽东会见了新西兰总理罗伯特。这次只有毛泽东坐在沙发上与客人交谈的照片,没有了毛泽东站立与客人握手的照片。在这一次会见后,毛泽东为陪同会见的华国锋写下“不要招急,慢慢来。你办事,我放心”的字条。
  1976年5月12日,毛泽东会见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与前几次的照片相比,毛泽东目光无神,已经不能正常地抬头,只能把头仰靠在沙发上。
  1976年5月27日,毛泽东会见巴基斯坦总理阿里布托。这是毛泽东最后一次会见外宾,此后中央发出通知:毛泽东因年事已高不再会见外宾,来访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改由朱德委员长作为国家元首会见。
  
  毛泽东建国后极少参加国家领导人的追悼活动,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次。第一次是1950年任弼时逝世,毛泽东亲往任弼时住处吊唁,亲自执绋,亲笔为任弼时墓碑题写:“任弼时同志之墓”。
  1955年民盟中央主席张澜(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逝世,毛泽东前往亲视含殓。
  1959年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逝世,毛泽东亲往灵堂吊唁。
  1963年罗荣桓元帅逝世,毛泽东亲往医院向罗荣桓遗体告别,并做诗一首《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1972年陈毅元帅逝世,毛泽东亲往出席追悼大会,这是毛泽东最后一次出席悼念活动。与亲往含殓、吊唁、遗体告别不同,这次毛泽东是完整地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在新中国建国后只有这一例。
  
  虽说毛泽东很少出席国家领导人的追悼会,但周恩来的地位和威望,是上述几位死者无法相比的。如果毛泽东的身体不允许他出席长时间的追悼会,他也可以坐着轮椅去向周恩来遗体告别一下,事实上有不少人就是坐着轮椅去向周恩来的遗体告别和参加追悼会的。
  退一步说,如果毛泽东的身体已不能出门了,他也可以把周恩来的遗孀邓颖超招到自己的住处,亲自对她表示慰问;也给周恩来写几句悼念的话,说几句赞扬周恩来的评语,但这些毛泽东都没有。因此,单从身体原因来解释毛泽东不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是难于说服人的。
  当然,说毛泽东故意不参加追悼会,甚至说毛泽东放鞭炮“庆祝”,也是毫无道理的。毛泽东不参加周的追悼会,有他特别的苦衷。【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2 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废除职务终身制是中共的巨大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27)/最后的反击(10)
  
  【接前】要理解毛泽东不参加周恩来追悼会的原因,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是毛泽东的人格方面,第二是毛泽东的事业方面。
  在毛泽东的人格方面,我们首先要基于这样一个概念:毛泽东是“追求信仰”的人。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一些人不相信,或者不愿意相信。他们认为毛泽东是最自私的人,毛泽东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是围绕他个人的私利展开的。正因为存在众多反对或怀疑的人,所以这里我们用较多的笔墨来证明毛泽东是一个“追求信仰”的人,而不是一个“追求利益”的人。
  
  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把人分为两类:君子和小人。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后来演变成一句儒家哲理名言“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当然,按照现在的西方人权观点来看,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是有悖于人权思想的。但也不能说儒学的说法全无道理,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可以看到人的行动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利益的倾向,另一种是追求信仰的倾向。这里的信仰,应该就是孔子所谓的“义”。
  在信宗教的人群中,追求信仰的倾向表现出来较多;而不信宗教的人,因为没有信仰,所以追求利益的倾向表现出来较多。追求利益的行为很容易理解,而追求信仰的行为,对于那些只知道追求利益的人来说,是难于理解,甚至是无法理解的。
  比如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不吃猪肉,这样的行为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可言,完全是为了信仰。笔者就曾听过有人“好心”地劝一位回民:“你就想开点,别那么傻了。吃几口吧,好吃得很。”持这种心态的人为数不少,他们不是佩服坚持信仰的人,反而嘲笑坚持信仰的人是“想不开,傻”。在这些人的观念中,“为了利益什么事都干”的人,才是聪明人。
  
  一般来说,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追求利益”和“追求信仰”的两种倾向,只是有的人“追求利益”的倾向较多,这种人可以称之为“追求利益”类型的人;有的人“追求信仰”的倾向较多,这种人可以称之为“追求信仰”类型的人。完全追求利益,一点信仰也没有的人很少;相反完全追求信仰,一点利益也不要的人也很少。我们说毛泽东是“追求信仰”类型的人,并不是把毛泽东视为一点利益也不要的极端分子,只是在毛泽东身上,追求信仰的倾向表现得比较明显。
  怎样区别“追求信仰的人”和“追求利益的人”呢?对于一般的人来说,还比较难区分,但对于某个集团的领导人来说,倒是比较容易区分的。采用“利益驱动”原则来治理集团,这个领导人毫无疑问是“追求利益”类型的人,因为他相信金钱万能;采用“信仰驱动”原则来治理集团,这个领导人毫无疑问是“追求信仰”类型的人,因为他相信信仰的力量。【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崇新岳 于 2014-2-22 19:43 编辑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28)/最后的反击(11)
  
  【接前】企业的资本家或老板是典型的利益驱动型,他的员工都是用金钱雇来的,不给钱没人给他白干活;宗教集团的教主是典型的信仰驱动型,他的教徒都是靠信仰召集来的,他们不向教主讨要任何物质上的利益,他们给教主服务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信仰。
  国家领导人也可以分为资本家型和教主型。蒋介石明显是资本家型的领导人,蒋介石搞的一套体制都是沿着“利益”这个主轴转动。蒋介石治理军队,用“杀一个#请文明用语#发多少奖金”的物质刺激办法,用金钱来驱动士兵去打仗。而毛泽东明显是教主型的领导人,毛泽东搞的一套体制都是以“信仰”这个主轴转动的。毛泽东治理军队,不是用物质刺激,而是用政治思想教育的办法,用信仰的力量激发士兵去打仗。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军队的基础在士兵,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治理国家,治理企业等问题上,也一直反对物质刺激的办法,而是提出“政治挂帅”,也就是用信仰刺激的办法。1955年,毛泽东给《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写按语说:【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
  1959年,毛泽东在关于《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
  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培养和教育人们树立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很危险的。对于追求利益的人来说,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信仰”也被当作是一种“利益”来看待。什么对他有利,他就信什么。1970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说:【中国不同,比如宗教,真正信教的很少。几亿人口里面只有八、九十万基督教徒,二、三百万天主教徒.另外有近一千万的回教徒、穆斯林。其他的就信龙王,有病就信,无病就不信,没有小孩子就信,有了小孩子就不信了。】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好像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像马克思主义时兴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时兴了。针对着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崇新岳 于 2014-2-22 19:43 编辑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29)//最后的反击(12)
  
  【接前】毛泽东这种“政治挂帅”的思想,遭到以刘少奇为主的一些人的反对和抵制。他们认为,我国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要把全部精力放到经济建设中。他们认为人民群众的觉悟低,对老百姓做思想政治工作,等于是对牛弹琴,毫无意义。因此他们强调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就是用奖励、奖金,工分等物质刺激的办法,来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毛泽东非常反对刘少奇主张的物质刺激办法,这是毛泽东与刘少奇的主要矛盾之一。1966年2月25日,毛泽东看到王任重的一个发言稿中,谈到了“政治挂帅”问题。该发言稿说:“现在农村有许多地方是工分挂帅,不是政治挂帅;许多工厂、商业单位则是奖金挂帅,其实质是物质刺激。”王任重提出说:“主要靠政治挂帅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搞政治挂帅,要有一系列的措施跟上去。”
  毛泽东在王任重的发言稿上批示说:【任重同志的发言,是讲政治挂帅的,他的意见提得很好。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现在实行的一些奖金制度等,是不符合政治挂帅精神的。我们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是靠工资、工分以外的物质奖励,而是靠思想教育,靠政治挂帅,靠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之是靠人们的政治觉悟的不断提高。】
  毛泽东特别把王任重的发言稿转给刘少奇,批注说:“此件请你看看,是讲政治挂帅的。”
  
  毛泽东认为,领导干部不能一心只为自己,还必须要关心群众。比如一个厂长只关心抓生产,不关心工人生活疾苦。生产抓好了,生产搞上去了,厂长有了升官的政绩,对他个人是有直接利益的。但生产搞上去了,不等于工人的生活疾苦也解决了。而解决工人的生活疾苦,与厂长的政绩并无直接关系。如果厂长只顾抓生产,结果可能是生产上去了,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却疏远了。工人并不是被当作主人翁,而是被当作生产的机器。这样长期下去,必然引发干部与群众的矛盾激化,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
  1969年,毛泽东在九届一中全会上讲话中说:“看来,文化大革命不搞是不行的,我们这个基础不稳固。据我观察,恐怕是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工厂里头,领导权不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在工人群众手里。过去领导工厂的,不是没有好人,有好人。但他是跟着过去刘少奇那种路线走,无非是搞什么物质刺激,利润挂帅,不提倡无产阶级政治,搞什么奖金,等等。”【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崇新岳 于 2014-2-22 19:44 编辑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30)//最后的反击(13)
  
  【接前】综上所述,既然毛泽东强调“政治挂帅”,强调“信仰驱动”而不是“利益驱动”,说明毛泽东并不认为金钱万能,而是相信“信仰”的力量。既然毛泽东相信“信仰”的力量,那么理所当然毛泽东就是一个“追求信仰”类型的人。如果毛泽东是一心只想着“私利”的“追求利益”类型的人,那么毛泽东搞的体制,也应该是围绕着“利益”这个主轴转动的,不可能搞出一套围绕“信仰”主轴转的体制。
  毛泽东作为中国领导人,即使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从毛泽东个人的利益来说,也并无任何损失,甚至还可能获利更多。毛泽东坚决按照共产主义的理想来改造中国,坚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切都不是出于毛泽东的个人私利,而是出于他对信仰的追求。
  既然毛泽东是一个追求信仰的人,是一个“重义”的人,我们就应该从“信仰”的角度,从“义”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毛泽东的所作所为,而不应该从“利益”的角度,从“重利”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毛泽东的所作所为。
  然而一些人却偏偏要从“利”来理解毛泽东,认为毛泽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个人利益。在一些无法用“现实利益”来说明的问题,就用“心理快感”和“身后名誉”来解释。
  对于打倒刘少奇,从“信仰”的角度解释,毛泽东是为了避免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而从“利益”的角度解释,就是另外一种味道了。剥夺刘少奇的权力,还可以用“现实利益”来解释;那么批斗刘少奇,毛泽东并得不到什么具体的利益,于是就被说成毛泽东是天生喜欢整人,看到刘少奇被批斗,毛泽东就得到一种“心理快感”。好像他们是毛泽东肚子里的蛔虫,连毛泽东的“快感”他们都知道。
  对于毛泽东担心中国出现赫鲁晓夫,从“信仰”的角度解释,毛泽东是担心“中国的赫鲁晓夫”会使中国“变修”;而从“利益”的角度解释,就变成毛泽东是担心“中国的赫鲁晓夫”会做否定他的身后名誉的政治报告。
  毛泽东原本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更不会害怕“身后名誉”。毛泽东敢把林彪大骂他的《五七一工程》公布出来,可见毛泽东连现实的名誉都不怕,又怕什么“身后名誉”呢。
  毛泽东卫士李银桥回忆说:【到了60年代初,有一次毛泽东去湖南,专列开动后,我们许多工作人员与毛泽东一起聊天。李敏说了一个情况,说扫墓时还听到有人骂毛泽东。恰好列车服务员姚淑贤走了进来,毛泽东坦然地笑着说:“小姚,我女儿回去扫墓,说还有人骂我呢。”
  姚淑贤条件反射地嚷起来:“肯定是阶级敌人!”
  毛泽东仍然在笑,摇摇头说:“不对,不能说得这么绝对。有人骂是正常的,没人骂是不正常的。骂我的人有坏人,也有好人。好人有时也会骂人的,因为我也不是一贯正确么。”【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31)/最后的反击(14)

【接前】停了片刻,毛泽东带着思索的表情继续说下去,语气变得深沉缓慢:“蒋介石挖过我的祖坟,共产党也曾把我开除一边,革命不是容易事,革命就要舍得出。人总是要死的,我也是要死的。我死后,我搞的这些东西也会有人骂,有些也会被实践证明不对。我是人,是人就有错误。但我有信念,我还是要革命;别人骂我什么,我也还是要革命。”】
这里毛泽东说“我有信念”,所以不管别人骂我什么,我还是要革命,也就是要为了信念而奋斗。毛泽东的一生中,并没有做过什么为了维护自己“名声”的沽名钓誉之事。在毛泽东看来,所谓“名声”也是一种资产阶级法权,毛泽东不要什么“名声”,他要的是信念,是革命。

对于追求信仰的人来说,在利益方面是可以让步的,但在信仰方面决不能让步。对于毛泽东来说,是否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因为毛泽东不希望人们把他和周恩来并列在一起,把他们两人并称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看来,周恩来尽管不像刘少奇那样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他走社会主义道路也不够坚定,特别是周恩来反对毛泽东的继续革命,抵制毛泽东的文革,这些都说明,周恩来不是毛泽东的同路人。
但出于种种原因,毛泽东不可能用语言直接说出这样的话,他只能用间接的办法来表示。毛泽东不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不发表赞美周恩来的言论,就是要表示一件事:周恩来不是毛泽东的同路人。
前面提到,毛泽东很清楚周恩来在老干部和人民群众当中的威望,如果他高调处理周恩来的后事,会赢得人们的好感和拥护,会得到一个“好名声”。但这个“好名声”,必须以牺牲毛泽东的信仰为代价。对于毛泽东这样追求信仰的人来说,他是不会为了买这个“好名声”而卖掉自己的政治信念。

从“人格”方面分析了毛泽东之后,再从“事业”方面分析一下毛泽东不参加周恩来追悼会的原因。
毛泽东已经看出,他与周恩来的路线斗争,绝不会因为周恩来的死而结束,这与林彪不一样。毛泽东与林彪的斗争,随着林彪的死亡就结束了。这是因为林彪只是一个现实领袖,而周恩来则升华为精神领袖。
领导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现实领袖和精神领袖。所谓现实领袖就是:掌权的时候很威风,一旦失去权力,人走茶凉,就是什么也不是了。而精神领袖则升华到另一个高度,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不管这个人掌权不掌权,甚至不管这个人的肉体是否存在,他都是人们心目中的领袖。
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当中,只有孙中山、毛泽东和周恩来升华到精神领袖的高度,所以他们即使死了,也不会“人走茶凉”,影响力依然存在。蒋介石、刘少奇、林彪等人,都没有升华到这个高度。【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3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32)/最后的反击(15)
  
  【接前】周恩来升华到“精神领袖”,所以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斗争,已经不局限在他们生前,而在他们死后,这场斗争也不会很快结束,后来的历史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毛泽东要考虑到他和周恩来都死去之后,他的路线与周恩来的路线也还将继续斗争下去的情况。
  毛泽东最后的事业是“反击右倾翻案风”,再次拿下邓小平,冒险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人物华国锋接班。毛泽东这次是在绝对逆境的情况下发起“右倾翻案风”,尽管如此,毛泽东也要想方设法让这场斗争取得胜利,也就是保证华国锋接班之后,按照自己的路线走下去。
  周恩来死后,党的第二把手自动消失,毛泽东可以保证让华国锋接班。但华国锋接班后,能不能按照自己的路线走,这点毛泽东就比较难保证了。从接班人的角度来看,华国锋不如王洪文。因为王洪文毕竟是在文革中靠造反起家的,对文革有感情。否定了文革,也就等于否定了王洪文本人,所以王洪华对文革的立场是不须怀疑的。
  而华国锋并不是靠文革上来的,尽管华国锋是文革的得益者,但华国锋在文革中表现并不特别积极,得罪人也不多。否定了文革,并不等于否定华国锋,所以华国锋对文革的立场不是那么可靠。毛泽东对王洪文的立场放心,对华国锋的立场不是那么不放心。
  从历史上看,华国锋与周恩来和邓小平都没有什么渊源,但华国锋进入高官阶层的时间较早,比较懂得在官场里“左右逢源”的那一套,是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容易接受的中间派人物。但毛泽东就是对华国锋这种左右逢源中间派的“立场”不放心,他担心华国锋在自己死后,很快偏离自己的路线,滑到周恩来、邓小平的路线上去。
  这样一来,毛泽东就要在自己生前,“替”华国锋与周恩来和邓小平划清界限。所以毛泽东安排华国锋主持“批邓”,这就逼着华国锋不得不“得罪”邓小平,让华国锋不得不与邓小平划清界限。虽说周恩来已死,但周恩来的路线还在,毛泽东还要让华国锋与周恩来的路线划清界限。
  毛泽东最担心华国锋这种中间派人物会左右逢源,把毛泽东路线与周恩来路线模糊起来“和稀泥”。所以毛泽东要自己先与周恩来的路线划清界限,这就使华国锋将来难于把他们两人的路线模糊起来,以至于进一步滑到周恩来的路线上。
  为了表示自己与周恩来的路线划清界限,毛泽东就不能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不能发表赞美周恩来的言论。否则就会给人们一种错觉,认为毛泽东是支持周恩来路线的,这就让华国锋很容易滑到周恩来路线上去。
  因此,从“事业”的角度来看,毛泽东不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是旨在“堵死”他的接班人试图把他的路线与周恩来的路线模糊起来,阻止他的接班人滑到周恩来的路线上去。【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33)/最后的反击(16)
  
  【接前】毛泽东决定低调处理周恩来的丧事,不组织大批悼念周恩来的文章,不邀请外国代表团,他本人也不参加追悼会,不谈周恩来的话题。毛泽东本人也没想到他的这个决定,起了相反的作用,不但没有淡化周恩来的丧事,反而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周恩来的丧事了。
  据《邓小平年谱》记载:【1976年1月8日上午,周恩来在北京逝世。下午3时,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周恩来丧事问题。下午6时30分,致信毛泽东:“政治局专门讨论了恩来同志的丧事问题,拟定了:(一)请示报告;(二)讣告;(三)治丧委员会名单。二、三两件均须于今晚广播,现送请审批。”9日凌晨1时,毛泽东批示:“同意。”
  1月9日下午4时,邓小平致信毛泽东:“总理逝世消息发表后,不少国家要求派代表团或代表来京参加丧礼。其中有阿尔巴尼亚的谢胡和阿利雅,明晨动身;日本的三木武夫,明晨动身;斯里兰卡的班达拉奈克夫人,今晚动身。政治局对此作了紧急讨论,决定仍按主席批准方案(一律不请)执行。拟由治丧委员会发一正式公告,现送上,请主席批示,以便发表。”
  经毛泽东批准,周恩来治丧委员会于本日发表公告,决定不邀请外国政府、兄弟党和友好人士来华参加周恩来的吊唁活动,对已经提出这方面要求的国家、政党和人士表示感谢。
  1月9日下午,邓小平会见阿尔巴尼亚驻中国大使,就阿尔巴尼亚决定派以谢胡为团长的党政代表团参加周恩来葬礼一事表示感谢,并说明:“根据我们的惯例和礼宾改革,我们希望你们不要派代表团来。大使在北京可以参加吊唁活动,你们领导人可以参加我们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的吊唁活动,但不必派代表团来京。”】
  
  1月9日,中央宣布成立由毛泽东、王洪文、叶剑英、邓小平、朱德等107七人组成的周恩来治丧委员会。1月9日,天安门、新华门、劳动人民文化宫、外交部等地,下半旗志哀。1月10日和1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代表一万多人到北京医院向周恩来的遗体告别。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闻,说江青在向周恩来遗体告别时,没有脱帽。该传闻说:【人民注意到唯有江青的脸上没有表现出丝毫悲哀,更没有泪痕,她竟然连帽子都没有脱!她有意当众怠慢周恩来的无礼行为暴露在全国百姓面前,坐在电视机前看到这一幕的群众禁不住愤怒地大声吼叫起来:“把帽子脱下来!脱帽!脱帽!”
  江青向周恩来的遗体告别没有脱帽,被电视镜头捕捉后引起了震动。沈阳的一位军人愤怒地抓起一把椅子向电视机砸去;在广州的北京路,聚集在邻居家看电视的一群人大声喊着:“打死她。”】【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34)/最后的反击(17)
  
  【接前】关于这个传闻,笔者专门看了1976年拍的《周恩来逝世纪录片》。但这个片子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公布出来的,其中江青等“四人帮”的镜头均被删去。但对于“脱帽”这个细节,当时有不少参加遗体告别的人,都没有脱帽。从纪录片的画面看,朱德没有脱帽,蔡畅(女)也没有脱帽。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用于遗体告别的房子很小,而且也不是套间,一进门就是遗体,就立即向遗体告别。当时正值北京最寒冷的季节,遗体告别的房间房门大开,屋内十分寒冷,对于那些年岁已高的老干部来说,在这么冷的环境里脱帽,似乎有感冒的危险。
  因此,上述传闻声称:电视观众向江青大喊“把帽子脱下来!”,这并不符合实情。因为朱德等人都没有脱帽,为什么人们偏偏对着江青一个人喊“脱帽”?至于对江青喊“打死她”,更应该是事后诸葛亮的编故事了。在毛泽东生前,有人喊打死毛泽东的夫人江青,那是典型的“现行反革命”,似乎没人敢这么做。
  在周恩来逝世后,最让人震撼的场面,发生在1月11日。当天运送周恩来遗体的灵车将经过天安门广场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北京居民得知这一消息后,自发地来到长安街,为周恩来的遗体送行。当天的天气十分寒冷,但仍有100多万居民站立的长安街两旁,向周恩来告别。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没有经过政府的动员,而完全由群众自发地参与的政治活动。这一方面显示出周恩来在民众中的巨大威望,另一方面也是文革的成果。经过造反精神洗礼的民众,不再那么听从政府的号令了。
  周恩来的遗体火化后,安放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在那里设立了灵堂,从1月12日到14日举办了三天的悼念活动。有数万各界人士和外国友人前往灵堂悼念周恩来,给周恩来送花圈。没有资格去灵堂吊唁的人,就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围献放花圈,以示悼念。全国各大城市也都举行了规模不等的悼念活动,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围摆满了花圈,连纪念碑四周的小柏树上也扎满了小白花。
  《邓小平年谱》记述:【1月12日下午2时,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周恩来悼词和追悼大会的有关事项。邓小平在会议开始后说:“这篇悼词我仔细看过多遍,我认为写得是不错的。对总理一生的评价,对总理的革命简历,对以总理为榜样,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向总理学习的几段话,都符合总理的实际。我同意这篇悼词,认为可以用。”【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35)/最后的反击(18)
  
  【接前】会后,根据文稿起草人的意见,在“他衷心爱戴和崇敬伟大领袖毛主席”这句话后,加写“坚决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之后,将悼词稿送毛泽东审阅,并致信说:“悼词是由政治局会议审定的。现送上,请审阅批示。”毛泽东批示:“同意。”
  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当张春桥提出由叶剑英在周恩来追悼会上致悼词时,遭到叶剑英反对。叶剑英提议由邓小平给周恩来致悼词,得到与会绝大多数政治局委员同意。】
  
  1976年1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周恩来的追悼大会。当时的报纸是这样报道的:【新华社1976年1月15日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首都各界群众代表五千多人,今天下午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沉痛悼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同志。
  周恩来同志逝世以后,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沉痛哀悼。今天,全国下半旗志哀,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场庄严肃穆,会场入口的横幅上面写着:“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永垂不朽!”会场正中悬挂着周恩来同志的遗像,安放着周恩来同志的骨灰盒,上面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周围摆满冬青和鲜花。会场四周挂着黑纱。
  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送的花圈放在周恩来同志遗像两侧。中共中央委员、周恩来同志的老战友、夫人邓颖超同志献的花圈,放在骨灰盒前面(邓颖超的花圈上写着:“哀悼恩来战友。小超哀献。”)
  会场里还放着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送的花圈。送花圈的领导人是朱德、王洪文、叶剑英、邓小平、张春桥、宋庆龄、刘伯承、江青……
  参加追悼会的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王洪文、叶剑英、邓小平、张春桥、宋庆龄、江青、姚文元、李先念、陈锡联、纪登奎、华国锋、汪东兴、吴德、陈永贵……、徐向前、聂荣臻、陈云、谭震林……,以及党政军各部门负责人和各方面代表。
  下午3时,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同志宣布追悼大会开始。参加追悼大会的全体同志在哀乐声中肃立默哀。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同志致悼词。】
  
  出席这次追悼会的领导人名单,又是一次显示各高官地位的排名表。根据这个排名表,王洪文在党内排名第二位,叶剑英第三位,邓小平第四位,张春桥第五位,江青第六位(宋庆龄非党员),姚文元第七位。【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36)/最后的反击(19)
  
  【接前】“四人帮”在这次意外地排名十分靠前,连李先念、纪登奎这些“老副总理”也排名在姚文元之后,而不久后成为毛泽东接班人的华国锋,此时党内排名只是第12位。
  张春桥曾提议由叶剑英致悼词,当时叶剑英排名在邓小平之前,当然也说得过去。不过叶剑英还是把致悼词的荣誉交给了邓小平,由邓小平在追悼大会上致悼词。这是邓小平在1977年春复出之前的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悼词》不长,不到三千字。《悼词》先回顾了周恩来的履历,这里有很多敏感的问题,因为周恩来在党内的职务一度曾高于毛泽东,但《悼词》还是比较如实地讲了周恩来的履历。
  《悼词》说:【周恩来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19年,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到1924年,他先后到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192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1924年到1926年,他先后担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1926年冬,他到上海党中央工作,接着担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他是1927年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以后,为了挽救革命,周恩来同志和其他同志一起,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在起义中他担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还在上海坚持党的地下革命工作,担任过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等职务。
  1931年12月他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后,担任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遵义会议以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他继续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参与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组织领导工作。】
  
  《悼词》说“遵义会议以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他继续担任……”,这就暗示在遵义会议之前,周恩来并不在毛泽东的领导下。
  《悼词》在介绍了周恩来的履历后,继续说:【周恩来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为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争取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英勇斗争,鞠躬尽瘁,无私地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周恩来同志对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对建设和发展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对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对争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争取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胜利,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衷心地爱戴他,尊敬他。【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38/最后的反21
  
  【接前】周恩来的事之后,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毛泽东面前,就是来接周恩来的班。本来毛泽东是安排好小平接班的,让邓小平出任第一副理,也就明着是周恩来的接班人。可是当毛泽东1975年底起“反翻案”之后,小平接班是不可能了,必须换人。
  按照当党内的排序,小平是第一副理,是第二副小平不行了,那么换张上,似乎是水到渠成之事。即使不行,那的第三副理李先念、第四副登奎,让这两个人其中的一个人上,也不会太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可是人惊的事情生,周恩来的接班人居然是前面提到,在出席周恩来追悼大会的排名上,在党内的排名只是第12位。锋连10,一下子跳到党的第2位,接周恩来的班,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很多人大惑不解:毛泽东到底么选华呢?
  据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传述:【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确定一位国院主要负责人。对这系全局的问题,重病中的毛泽东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些天,主席醒来,也不光听文件了,是在扳手指,考虑问题还问我政治局同志的名字,我就一个一个地出当政治局委的名字。
  1976年1月中旬,毛新来主席,毛主席对总理的人有什主席考了一下:‘要告王洪文,桥让一下。’
  然后主席扳着手指数政治局同志的名字,最后:‘好些。’
  毛新点头说:“是。”
  就这样,主席提议华任代理,主持政治局工作。”
  毛主席还说:“就请华锋带,他自认为是政治水平不高的人。小平管外事。”
  由出任国院代理,是多人没有想到的。由于毛泽东病重、周恩来逝世,个决定实际上表明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自然格外引人注目。】
  
  毛泽东1976年1月28日正式决定任国院代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据《毛泽东传》的述,毛泽东不是一下子就的。从周恩来18日逝世,到128日正式决定,毛泽东整整想了20天,才最后做出个决定,可泽东对华并不是特别满意,是在想不出其他合适人的情况下,不得已接班。
  1976年2月2日,中共中央1号文件《陈锡联同志任的通知》。文件写道:【经伟袖毛主席提,中央政治局一致通,由同志任国院代理。经伟袖毛主席提,中央政治局一致通,在叶英同志生病期,由陈锡联同志负责主持中央委的工作。】【待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39)》*****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39)/最后的反击(22)
  
  【接前】1976年3月1日,中共中央又发出通知:【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宣布经毛泽东批准的中央决定,在李先念副总理养病期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素文负责主管财贸各部委和外经部的工作。】
  
  毛泽东要让华国锋接班,只给他一个职位还不够,还要为他铺路,这就是处理两个比较有威信的人:叶剑英和李先念。当时他们两人是在军队和政府中,威信仅次于邓小平的人物。让邓小平接班,他可以压得住叶剑英和李先念,用不着毛泽东为他铺路;而让华国锋接班,他就压不住这两个人,所以毛泽东要把这两个人“搬开”,为华国锋铺路。
  处理这两个人,过去的“打倒”或者“靠边站”的方式,已经不适用了。所以毛泽东就想出一个新办法,让这两个人“因病停职”。其实叶剑英和李先念并没有病,中央文件中说“在叶剑英同志生病期间”和“在李先念副总理养病期间”,只是给他们一个面子,说他们是“因病”而停职,并不是因为“犯了错误”而停职。
  前面提到,毛泽东早就把华国锋视为潜在的接班人候选人,对他进行观察和培养。华国锋能进入毛泽东的“法眼”,并不是因为他有过人的能力,也不是因为他有骄人的政绩,仅仅是因为他“忠厚老实”,这是非常例外的。
  在华国锋之前,毛泽东选过四个接班人:刘少奇、林彪、王洪文、邓小平。其中刘少奇、林彪、邓小平,都是政绩和能力都非常突出的人,称之为“人才”也不为过。王洪文比上述三人差一些,但王洪文也显示出相当的才能和政绩。王洪文在文革中能率领一支上海百万人规模的造反工人大军,这表现出王洪文的领导才能;把上海搞成“革命”和“生产”双丰收的文革模范基地,这是王洪文的政绩。这也是毛泽东当时看好王洪文的原因。
  华国锋有什么才能和政绩呢?这里回顾一下华国锋的历史。
  华国锋原名苏铸,1921年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一个商人家庭。1938年,17岁的苏铸参加交城县抗日游击队,改名华国锋。华国锋的名字来自“中华抗日救国先锋队”中的“华”、“国”、“锋”三个字。华国锋1938年入党,任中共交城县委书记兼县武装大队政委。1945年华国锋任中共阳曲县委书记、县武装大队政委。1949年,随着解放军占领江南,南方的新解放区急需大批干部,华国锋随军南下至湖南。1949年8月,28岁的华国锋任中共湘阴县委书记兼县武装大队政委,1952年华国锋任中共湘潭县委书记。【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40)》*****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40)/最后的反击(23)
  
  【接前】华国锋在1938年就担任了中共交城县委书记,而到1952年任中共湘潭县委书记,14年还是停留在县委书记的级别上。这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华国锋没有做出重大的政绩,所以没有升官的资本;二是华国锋不太会吹拍的技术,没有攀上一个大官做靠山后台。
  对于华国锋这种既没有政绩,也没有后台的人,如果当时他在其他的县担任县委书记的话,很可能他这一辈子就在县委书记的级别上退休了。但华国锋居然运气特别好,无意中到了毛泽东的家乡湘潭县担任县委书记,这就让华国锋有机会进入毛泽东的法眼。
  解放后毛泽东多次回家乡,都由华国锋陪同。这位衣着朴素,面相忠厚的大高个北方人,给毛泽东留下很好的印象,毛泽东对华国锋说:“你是我的父母官哪!”。
  一般的领导,不会喜欢华国锋这种“忠厚老实”型的干部,因为“忠厚老实”的同义词就是“不能干”和“不会干”。而毛泽东偏偏喜欢华国锋这个既“不能干”又“不会干”的忠厚老实干部,真是华国锋天上掉下来的福分。
  1955年10月,毛泽东破例请华国锋列席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并让华国锋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1959年毛泽东由华国锋陪同回到家乡韶山,之后毛泽东提名华国锋为湖南省委常委、书记处书记。华国锋当时只有38岁,在全国省级领导中也算很是年轻的,这是托毛泽东一句话的平步青云。
  1964年,华国锋出任湖南副省长。当时的湖南省长程潜(民主人士)、副省长唐生智(民主人士)都是不管事的,所以华国锋成为湖南省的实际省长。1966年文革开始后,华国锋与湖南省第一书记张平化一起被批斗,周恩来三次亲自打电话,要把华国锋送到北京,这才把华国锋解救出来。其实周恩来并不认识华国锋,建国后华国锋一直在湖南工作,而周恩来很少去湖南。周恩来三次打电话救华国锋,完全是奉毛泽东之命。
  1968年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华国锋担任副主任。1969年,华国锋在中共“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并担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在林彪事件之前,毛泽东虽说把华国锋提拔为省委书记,但还没有把华国锋当作接班人考虑。林彪事件之后,华国锋和王洪文一起调进北京,毛泽东开始对华国锋进行观察和培养,把他作为潜在的接班人。
  1973年8月,华国锋在中共“十大”上升任中央政治局委员,1973年10月担任公安部部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把非常重要的要职交给华国锋。1975年四届人大上,华国锋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公安部长,但这时华国锋在党内的排名仍没有进入前十名。因此毛泽东提议华国锋任代总理时,引起人们的震惊。【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41)》*****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41)/最后的反击(24)
  
      【接前】最为震惊的人之一是张春桥。在张春桥看来,毛泽东对他很重视,一直让他担任要职,重要的文件也让他起草,似乎接班人应该让他当。可是林彪事件之后,毛泽东三次选接班人:王洪文、邓小平、华国锋,都没有张春桥的份。毛泽东还传话给张春桥,要他“让”一下。其实张春桥已经“让”了三次,第一次是让王洪文,第二次是让邓小平,第三次又让华国锋。
  因此,张春桥心中非常不满,于1976年2月3日亲笔写下《1976年2月3日有感》。这份《有感》是粉碎“四人帮”后从张春桥的住处搜查出来的。1976年底,《有感》作为张春桥的“反党罪证”被公布出来。当时中央文件的按语说:【1976年2月3日,中央发出1976年《1号文件》,公布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提议华国锋同志任国务院代总理。在中央发出《1号文件》的同一天,张春桥写了《1976年2月3日有感》,恶毒攻击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这是“四人帮”阴谋篡党夺权的铁证。】
  张春桥的《1976年2月3日有感》写道:
  【又是一个《1号文件》。(1976年《1号文件》任命华国锋为代总理)
  去年发了一个《1号文件》。(1975年《1号文件》任命邓小平为第一副总理)
  真是得志更猖狂。
  来得快,来得凶,垮得也快。
  错误路线总是行不通的。可以得意于一时,似乎天下就是他的了,要开始一个什么新“时代”了。他们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人民是决定性的因素。代表人民的利益,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在任何情况下,都站在人民群众一边,站在先进分子一边,就是胜利。反之,必然失败。
  正是: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九七六年二月三日有感。】
  
  张春桥的《有感》,明显表示了对毛泽东的不满,因为这两个《1号文件》都是毛泽东提议的。张春桥说“来得快,来得凶”,是因为他在文革中出了很大的力,立了很大的功,好不容易才爬到现在的位置。而邓小平对文革一点贡献也没有,就下山来摘桃子;华国锋更是连贡献也谈不上的人,居然也来摘桃子,张春桥心中的不满是明显的。其实张春桥没有理解毛泽东的苦心,毛泽东不让张春桥上,也是为了保护张春桥。
  华国锋从当县委书记开始,直到当国务院副总理,从来没有做出令人瞩目的政绩,也没有干一番大事业的“野心”,可谓平平之人。要说能干,“四人帮”中的每一个人都比华国锋能干,更不要说其他的老干部。
  可是这位没有像样政绩的平平之人,却偏偏扶摇直上,一直攀升到接班人,后来还真的接了班,成为中国的领导人。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也是极为罕见的。这除了华国锋的运气极佳之外,还有本人的性格因素。这将在后面分析。【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442)》*****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5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崇新岳 发表于 2014-2-24 17:04
审查不通,发不出来。可留邮箱,寄给你。

zjf491@sina.com谢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5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崇新岳 发表于 2014-2-24 17:04
审查不通,发不出来。可留邮箱,寄给你。

924643860@qq.com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5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崇先生!
期待全本:ZXLONG@263.NET  谢谢!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0 14:26 , Processed in 0.04025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