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柳絮轻飞

汉服系统知识大纲(第一版)(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柳絮轻飞 于 2009-11-12 23:12 编辑
我也来发一些霹雳人物的原图,以及cos的图片(均从百度查找。。。)

第一位:羽人非獍

http://www.onlysuna.com/163.php?url=http://hiphotos.baidu.com/%D0%A6%BF%B4%D3%A2%D0%DB%B2%BB%B5%C8%CF%D0/pic/item/7e8 ...
cyh6077 发表于 2009-11-12 22:48



没看过这个呢~不过虽然很创新,总是好看的,不像我们那帮导演,用钱堆出一堆垃圾给我们看,还非说尊重原著啊,艺术啊==~

不得了发现我今天发错图了,这张不是褙子,是大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2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过这个呢~不过虽然很创新,总是好看的,不像我们那帮导演,用钱堆出一堆垃圾给我们看,还非说尊重原著啊,艺术啊==~
柳絮轻飞 发表于 2009-11-12 22:56

其实我觉得广电也很可怜,居然脑子坏掉让那些电视剧通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2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发一些个人喜欢的人物,衣服也不错,可惜没人cos

御天荒神六铢衣:



道隐凤凰鸣:





北窗伏龙曲怀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2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发一些个人喜欢的人物,衣服也不错,可惜没人cos

御天荒神六铢衣:



道隐凤凰鸣:

http://w ...
cyh6077 发表于 2009-11-12 23:11


这个都太豪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2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都太豪华了
大鹏魔王 发表于 2009-11-12 23:19

是的,布袋戏中,人物的衣服都很华丽丽,金闪闪的=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2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添加一个附件,下身有些许PS
4033e2094dbb72b80b7b827b.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2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些照片使俺想起文革时期江青设计的连衣裙,就是差不多的模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2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守成规”、“循规蹈矩”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不提倡的。那些所谓的“汉服”倡导者,其实根本就是在违背中国传统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丽汉服贴中总会有杂音

支持柳絮mm。就是咱没文化,好多字都不认识,多加点拼音好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柳儿太厉害了,收藏了,慢慢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太好太专业了,谢谢楼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发点实用型的
分析韩流,并非纯粹朝鲜民族服装
其实中华民族的服装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柳絮MM辛苦了,这么大的工作量,方便了读者,支持!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发点实用型的
分析韩流,并非纯粹朝鲜民族服装
其实中华民族的服装太多了
水 发表于 2009-11-13 06:06

见过有MM改良的汉服风格的衣裙,既具有传统服饰的要素,又可以平常穿,很漂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46楼不是月灵犀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46楼不是月灵犀嘛!
小莲 发表于 2009-11-13 09:35

素滴。。。原本想找她和伏龙的合照大图。。。但是找不到T 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守成规”、“循规蹈矩”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不提倡的。那些所谓的“汉服”倡导者,其实根本就是在违背中国传统文化。
白珉 发表于 2009-11-12 23:57



我不同意复兴汉服是在墨守成规,一个民族需要代表自己文化内涵和审美气质的服饰,也许汉服是不适应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了,但这个任务已经有现代日常服饰来承担了,汉服要承担的,主要就是民族礼服的任务了,前几年人民政府网上有关于五十六个民族的介绍,其它五十五个民族都穿着自己美丽的民族服饰来展现自己的风采,你知道汉族穿了什么吗?肚兜==~!一个以服饰之美为傲的民族居然落到了要用一件内衣来代表自己的地步,这不是太悲哀了吗?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它是需要根基的,对于一些传统的东西,自有它值得我们坚守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柳絮轻飞 于 2009-11-13 12:55 编辑
素滴。。。原本想找她和伏龙的合照大图。。。但是找不到T T
cyh6077 发表于 2009-11-13 10:51


我更新来啦,这位朋友的图等我发完全帖再发吧,要不然歪楼啦~~


关于改良的汉时装,我会在帖子完结后发,各位等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系统知识纲要 三:足衣  (这部分仅供资料参考,现在的复兴还只限于体衣~)

三,足衣  


足衣亦即袜履。赤足同样是失礼的行为,谢罪时常常“免冠跣足”。  

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汉代,凡祭服穿舄、朝服穿履、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据《搜神记》载,男鞋方头,女鞋圆头。但后来男女往往通用。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的贵妇人的鞋和出土的四双青丝鞋来看,女鞋的前头有两个昂起的小尖角。  


(一)履。  


《释名 释衣服》有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说文》云:“履,足所依也。” 履有许多异称,除了有地缘人群各自习惯称法的原因外,履制的不同当是主要的。《字书》说:“草曰扉,麻曰屦(jǜ),皮曰履,黄帝臣于则造。”《仪礼 士冠礼》云:“夏用葛,冬皮屦可也。” 《诗 魏风 葛屦》云:“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方言》又立一说:“丝作者谓之履,麻作者谓之扉。”  


由此看来,古代鞋的质料,履有麻、皮革、丝帛作之者,屦有麻、葛、皮革作之者,扉有草、麻作之者。大凡说去,履的制工精,而屦、扉粗些。  

履还有单底、复底之分。  

单底的鞋称履。履有三种:  

一种是用皮革制成,也曰“鞜”。其深而大者,谓之“裒”;薄革的小履,谓之“鞮”;以柔皮制作、头尖者,谓之“靸”。一种用丝制成,曰“绵履”,云梦出土的秦简《法律答问》说:“以丝杂织履,履有文,乃为绵履。”一种是用麻制成,也叫“不借”,所谓“不借者,小履也。以麻为之,其贱易得,人各自有,不须假借,因为名也。”也有以草为之者。  

复底的鞋:“舃(xi4)”,乃履下有木底者,木底与履底大小相同,实心。“屐”则以木为之,或以帛为面,有的以漆画之,下有两木齿。《续汉书·五行志》:“延熹中,京师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初嫁,作漆画屐,五色采作丝。”  

赤色与黑色的舃


舄履的用色的标准,应与裳同色,这是古礼的通制。  

《周礼》〈屦人〉注:“凡屦、舄,各象其裳之色。《礼记‧士冠礼》曰:‘玄端黑屦;素积白屦;……爵弁纁屦……’”疏:“屦、舄与裳,俱在下体,其色同制,舄、屦与裳色同也。引〈士冠礼〉者验屦同裳色。” “赤舄者,象裳色故也。”《仪礼‧士冠礼》:“屦,夏用葛⋯⋯”注:“屦者顺裳色”疏:“礼之通例:衣与冠同,屦与裳同。”由是看出,我们的祖先非常懂得和谐之美。





也作袜,以布帛作成,也有以皮革制作者。袜一般高尺余,上端有两带,以缚系于足胫。  

秦汉时有进门脱鞋的习惯。在屋中,多穿袜行于席上,不仅平时燕居如此,上殿朝会亦然。着鞋上殿,以为殊荣,汉时唯萧何、梁冀、曹操等膺此殊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柳絮轻飞 于 2009-11-13 13:24 编辑

汉服系统知识纲要 四:饰件  

饰件  

佩饰是以其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而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但一进入等级制度分明的文明社会,分等级、定尊卑,则成为它最主要的功能,“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存等差。”如韘,天子、诸侯用象骨,士则用棘。又如充耳,天子用玉瑱,诸侯以石。当今则不必拘泥这些。  

古时常见的佩饰有玉、珠、刀、帨等。不过,如服装分男女一样,佩饰上有着明显的性别区分。  

(一)女子饰件:  

头面: 笄,簪,钗,步摇,梳篦,花钿,胜,玉梅/雪柳,闹蛾,花冠/凤冠,假髻  

耳饰: 耳玦,耳珰,耳环,耳坠  

项饰: 串饰,项链,项圈,缨络,项锁,霞帔  

臂饰: 手镯,臂钏,戒指,护甲  

佩饰:包括各种佩挂饰件。如霞帔、帔帛、环佩等  

状容: 大致可分为“红妆”和“白妆”两类。介绍一些传统的眉样、唇样、面饰等。  

(二)男子饰件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男性通常喜欢一些具有进攻性,危险性的装饰品。比如容刀、觽韘、佩剑;而笏头带(玉带),带钩,钩络带,绶(大绶、前绶、后绶)等则是与据男式服装的特点有关;另外也包括一些中性的饰件,如充耳,容臭,玉佩



一)女子饰件:  


1.头面  

笄:用来固定发髻,是根细长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笄是发簪家族的鼻祖。笄的首部简单朴素。汉族女子的成人礼就叫做“笄礼”。笄是成人礼上初加的发饰。  


簪:在笄的基础上发展来,簪的首部要华丽丰富得多。不过很多时候,簪笄的叫法是通用的。  

钗:在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约出现在西汉晚期。钗的首端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常配备成对,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步摇:也许是在簪钗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根据《释名 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 可以想象,步摇最动人处正在那起身微步的瞬间。《续汉书 舆服志》记皇后服制:“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 当走动的时候,那白珠桂枝和耳珰随着脚步摇动,化静为动,所谓的“花枝乱颤”大约就是这种意境吧。  

花冠 / 凤冠:步摇进一步发展,史书上提到一种“步摇冠”,辽宁北票、朝阳等地发现过北朝花蔓状和花树状的冠顶金饰,走动时就能摇动。在步摇冠的基础上,后逐渐演变出更繁丽的花冠、凤冠。凤冠后成了朝廷命妇的专属,寻常人家女子只有在亲迎时可以着戴。

梳篦:简称栉。持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观念的汉人传统中,梳篦有着别有的感情。既可以梳理发丝,又可作为固定发型的发饰,一直受到青睐。《诗 周颂 良耜》有云:“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意思是:那些堆积如山的黍稷,被排列得就像栉一样的整齐。是用于祭奠丰收的颂歌


珠翠:珠翠通常和金银合制成花朵,连缀于簪钗。汉代傅武仲的《舞赋》有“珠翠的砾而照耀兮,华飞而杂纤罗”的描写。唐人李善在这句话下注释说:“珠翠,珠及翡翠也。”这两种材料都非常昂贵,平常人家女子难得具有,珠翠一度成了贵妇的代名词。北宋时,为了整饬民俗,提倡节俭,在景佑年间曾经将珠翠列为禁物,不准官民之家再用;后来又禁止宫廷妇女使用。一直到了宋末,禁令才渐渐松弛。宋元之际用珠翠的妇女愈益增多,至明清时则再度流行,成为贵族妇女的主要首饰。  

胜:按照材质的不同分类有:金胜、玉胜、宝胜(镶嵌宝石)、织胜(布帛)、华胜等;按照外形的不同分类有:方胜、彩胜、幡胜等。  

《山海经·西山经》中写道:“西王母其妆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祭祀之服就有华(花)胜之物:“簪以玳瑁为摘,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凰簪。”  

在四川成都汉墓出土的画像砖中,就有西王母形象,西王母端坐于龙虎座上,在其两鬓,各戴着一个饰物,这种饰物的造型是以一个圆形为中心,上下各附一个梯形翼翅;两个饰物分别固定在簪钗之首,从左右两侧对插入髻中——这种饰物就叫做“胜”。  

方胜:方胜的形状两个菱形叠压相交而成的图形。如《清稗类钞·服饰》所称:“以两斜方形互相联合,谓之方胜。胜本首饰。” 从江苏南京明墓出土的文物中,就可以看到双菱相交的金饰品实物,其制以金片作成,中部为四瓣蒂形,菱形的角隅及边缘部分饰以凸出的圆泡和连珠花纹。另外在浙江衢州的一座南宋墓中,也出土有这种方胜实物,其形制与此基本相同,只是材料不是用金,而是采用蓝色玻璃。这样,相叠加的菱形在一起就有了颇有深意的象征——同心。元本《西厢记》中,有“把花笺锦字;叠作个同心方胜儿”之句:《醒世恒言》中也有关于“同心方胜”的描写:“……袖中摸出一条红绫汗巾,结个同心方胜,团做一块,往上掷来。”  

彩胜:胜不仅可作为定情信物,也逐渐发展成一种应景饰物,每逢元旦、立春、端午及人日〈正月初七〉等节序,民间男女老幼,纷纷戴上以彩色织物或五色纸片制成的饰物,或以此相赠,以图吉利。这种饰物的造型不限于传统的胜形或菱形,也有剪纸飞燕、鸡雉等形象的,考究者还饰以珠翠,因五彩斑斓,故被叫做“彩胜”。  

幡胜:是彩胜的一种,制成一挂,形似店铺前用以招揽生意的小幡,因形得名,被称为“幡胜”。冬至日和立春日有戴幡胜、互赠幡胜的习俗,特别是立春日,故称其为“春幡”。《东京梦华录》载:“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这种风俗在两宋时颇为流行。苏轼《元日》诗也说:“萧索东风两鬓华,年年幡胜剪宫花。”  

玉梅/雪柳:玉梅也称“雪梅”,也是一种应景首饰。它和雪柳、灯球、闹蛾等都是元宵节时所戴的首饰。流行于宋代。宋代,元宵节流行着白色的衣物,玉梅和雪柳都以白绫或白绢做成,玉梅被作为梅树之状;雪柳则呈柳树之形,插在髻中以为装饰。  

《东京梦华录》在记述元霄节日风俗时称:“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武林旧事》也称:“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  


闹蛾:也作“闹鹅”,应景首饰,多用于元宵。它的形制稍微复杂一些。通常用竹篾、绫绢等制成花朵;另用硬纸剪制成蝴蝶、飞蛾之形,将其粘于细竹篾上,并附缀在花朵周围,使用时按插在发髻之上,微风袭来,举足行步时震动着花朵,牵动了竹蔑,花旁的蝶蛾微微颤动,就像围着花朵飞舞。和玉梅、雪柳等相比,这种饰物具有动感。  

从陕西扶风等地唐文化遗址出土的闹蛾实物来看,早在唐代,已经有插戴这种饰物的习俗。  

到了宋代更为盛行。宋人《宣和遗事》在记述元宵礼俗时,就说起过这种情况:"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鳖山看灯。"  

与此同时代的杨无咎在《人月圆》一词中,更是将这种饰物视为平安祥和的象征而大加赞美:"闹蛾斜插,轻衫乍试,闲趁尖耍。百年三万六千夜,愿长如今夜!"  

直到明清时期,仍有其俗,不过已不专用于元宵,还用于元旦。《金瓶梅词话》中就多次提到过这种风俗。刘若愚《明宫史》也记:"自岁暮正旦,咸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威簪于首,以应节景。"  

清代有一首《竹枝词》在叙述上元节北京风俗时,还以物拟人,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将不受羁束的男子比作"闹蛾",发出了"真个郎心难捉缚,颤摇全似闹蛾飞"的感叹。从这个"飞"字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出闹蛾这种首饰的特征。  

假髻:《仪礼 士昏礼》中关于嫁妇的衣妆,提到的“次”就是一种假髻。古时高大的假髻,必有支撑假髻的工具,在四川宝兴瓦西沟东汉墓人架头部出土一件长12.5厘米、宽10.4厘米呈独脚钗状的铁饰件,上端以两股细铁条横弯成弧形,外有细铁丝缠绕,可能就是一件假髻支撑器。  

假髻 新疆阿斯塔那出土


2.耳饰  


华夏衣冠文化很重视耳饰,耳饰的始祖应该是充耳了,最早是男女共用的。后来,在此基础发展了耳丁、耳珰、耳环、耳坠等样式,男子不再佩戴,成了女子独有的装饰。不过,充耳的尊严之意却一直保留下来。男子免冠跣足以示谢罪,对女子来说,褪掉耳饰则有着相同的涵义。周宣王因一度沉溺安逸、荒疏国政,他的姜后自褪簪珥长跪于永巷,以劝政其夫君。此举后,周宣王果然励精图治,开创了周室的中兴局面。  


瑱:这才是真正的华夏原创耳饰。因为鉴于汉族“不毁伤发肤”的理念,汉族最早是没有穿耳孔的传统的。  

《说文》:“瑱,以玉充耳者。”又说:“珥,瑱也。”瑱最早是男女共用的,对于女子来说叫做“簪珥”,男子的瑱则多称为“充耳”“纩”。男子的充耳悬在冠的两侧,自有它的礼义,详见后;女子的“瑱”,《诗经 鄘风 君子偕老》在刻画卫夫人宣姜时写道:“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直到汉代,皇后、嫔妃和公主还没有穿耳孔的习惯,只是将悬有瑱的丝绳系于发簪之首,插簪于发髻,悬于耳际,故名“簪珥”。  

《长沙发掘报告》记录西汉后期的玉瑱:白色、无光泽,蕈形,一端较大,一端较小,中腰内凹;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琉璃瑱和骨瑱十九件,有十二件是上小下大腰细如喇叭形,中间穿一孔的。色有深蓝、浅蓝、绿等,半透明。另有七件中部如喇叭形而上端成锥状,下端成珠状,身上无孔,无色透明像玻璃。  

珰 :还是得承认,为追求美而不惜损害身体的习惯,人类自古有之。为了美,汉代后,汉族女性也开始学起了穿耳,这样就流行起了耳珰。《释名 释首饰》:“穿耳施(附加)珠曰珰。”汉末《孔雀东南飞》描写:“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明月珰从字义可知是圆形发光的耳饰。  

耳环(玦):秦汉时期汉族地区耳环出土不多,然而周边民族,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戴耳环的风俗存留已久。《南史 林邑国传》:“穿耳贯小环,自林邑、扶南诸国皆然。”所以,汉家女带耳环的风俗也源起于蛮夷女子。唐诗人张籍的《蛮中》诗描写南方风俗:“玉环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  

耳坠:耳环下垂各种宝石饰物,称作耳坠。同样也是外传进来的风俗。辽宁西丰乐善乡西岔沟西汉匈奴墓出土不少耳坠,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沟畔西汉匈奴墓出土金玉耳坠,金珰上饰兽纹,玉饰镂雕变体龙虎纹,黄金与白玉交辉,极其精美。




3.项饰: 项圈 、 金石护身符、长命锁等



4.臂饰  

镯:戴于手腕。  

钏:来源于镯,几个手镯合并在一起,被名为“钏”,后来,通常将金银条锤扁,盘绕成螺旋圈状。臂钏的具体形制,两千多年间变化不大。钏又叫“跳脱”。据说此词是外来语。钏有臂钏和腕钏。臂钏又形象地称作“缠臂金”。

戒指:即指环,戒指的产生有特定的背景。《诗 邶风 静女》毛亨传曰:“后妃群妾以礼御于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著于右手。”戒指有“戒止”之意。近人徐珂《清稗类钞 服饰类》载,有了这些说法,可以想象古代的男人是肯定不愿戴戒指的,以至于辛亥革命前后戒指流行时,有人呼吁说:“戒指是前朝宫中记号,现今大老官、大少爷、大小姐均怀了孕了。”(1911年10月2号上海《民立报》《东西南北》栏目)  


以戒指为定亲的信物,是古时中亚胡族和西欧的风俗。《晋书 西戎传》载:“大宛俗,娶妇以金同心指环为聘”南北朝时,此风俗传到中原。  



5.佩挂饰  

襜:正义尔雅云“衣蔽前谓之襜”,襜是遮至膝前的短衣,即围裙。宋范仲淹《斗茶歌》:“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帨巾:也叫缡,是未婚女孩子的佩巾。周制昏礼中,由母亲将其系在即将出嫁的女儿身上,称为“结缡”——  

《诗经 豳风 东山》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那三千年前的士卒,那三千年前的新婚场景幻觉,我这后世人每每读之,总有一股无言酸涩涌上心头。  

《仪礼 士昏礼》:“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毋违宫事。’”先秦昏礼没有后世婚礼那些名目繁杂的刁难新婿的“下婿礼”,整个仪程气氛宁静而庄重。未来的夫君静静地候在门厅那个叫“著”的地方,昏暗的光线中,看不清他的面容,只能看见他穿着齐整的玄端礼服,还有红玉充耳在夜色中闪烁着幽幽的光芒……母亲细致地给自己系上帨巾,训导完礼辞,欲言又止,年轻的出阁女子,该是怎样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  

林维民在《“帨”非“敝膝”考》中指出:“女子婚前婚后均佩帨,只不过佩戴的方法不同。在结婚之前,帨巾是女孩子的贴身亵物,可以赠送于男子作定情之物。如《召南 野有死麇》曰:“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诗中男子想取女子身上的帨巾做定情之物,但女子却矜持地劝告男子不要去动它。  

綦巾:一般是绿色的围裙。虽然都是女子的佩巾,但缡是指女子初嫁,而綦巾则暗示寡妇再嫁。《诗经 郑风 出其东门》曰:“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这位妇女居丧期间出游,并且不愿全身素缟,而以绿色佩巾装饰自己,暗示自己不耐守寡的生活。寡妇再嫁,本是天经地义,但在夫权主义者看来却不是件体面的事,因此,很多人在解释这首诗时,将之说成是奔淫之诗。  

披帛:我们常常看到唐代仕女的肩背上披着一条长长的围巾,后称之为披帛,也叫帔帛。然而,披帛在东晋时尚未出现,敦煌莫高窟288窟北魏壁画女供养人及285窟西魏女供养人却已有帔帛。中古时鲜卑、契丹、回纥、吐蕃服装均无帔帛。《大唐西域记》卷二说印度有“横腰络腋,横巾右袒”的服式,莫高窟隋唐时期的菩萨塑像中常能见到,似现代“纱丽”一端搭于肩上,任其下阔部分散拂于腰际者,与帔帛形式也不相同。不过,从波斯萨珊王朝银瓶人物画上所见的女装却有帔巾,与唐代帔帛形式略同。又新疆丹丹乌里克出土的早期木版佛画也有帔帛,可知帔帛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西亚文化,与中国当时服装发展的内因相结合而流行开来的一种“时世妆”的形式。  

霞帔: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  

霞帔是宫廷命妇的着装,平民女子只有出嫁时才可以着。命妇的霞帔在用色和图案纹饰上都有规定。品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纹饰上,如下分别列数。  

一、二品命妇霞帔为蹙金绣云霞翟纹(翟:即长尾山雉),三、四品为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绣云霞鸳鸯纹,六、七品绣云霞练鹊纹,八、九品绣缠校花纹。


环佩:明代后女子由于裙幅的不断增多,用来压裙幅的腰间悬佩显得更加重要。玉在我们的文化中常常象征了坚贞不渝和冰清玉洁。《卫风 木瓜》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王风 丘中有麻》曰:“彼留之子,贻我佩玫。”琼琚佩玫,故常作爱情的信物。  

6.妆容:  

古代女子的妆大致可分为白妆和红妆两类。在此基础上还有各种面妆。  

花黄:少女木兰替父从军,征战十年后重入闺房,急忙“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少女的活泼美好跃然纸上。  

花黄是古代曾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 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是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或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起源于南北朝,大约与佛教流行有关,张芸叟《使辽录》中所说:“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这种潮流并未大范围的在汉地流行。  


花钿:五代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的典故说的就是花钿的来历。南朝《宋书》中写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因为梅花落额上,宫人们瞧见,觉得好看,便纷纷剪梅花贴于额头,这种梅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女子争相效仿。花钿亦可丹脂点颊,称为面靥或笑靥。  

花钿样式繁多,从一个红点丹到各种复杂图案,从金箔片、彩纸到珍珠、鱼腮骨、鱼鳞、螺钿壳、云母、翠鸟毛……一应俱全。宋代陶谷所著《潸异录》中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这是用蜻蜓翅膀做花钿了。  

贴花钿的胶用一种牛鱼鳔制成,卸妆时用热水敷软即可揭下。想起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一句,着实凄惨



(这里有两张图打不开了,诸位到原帖看吧~http://tieba.baidu.com/f?z=433035093&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BA%BA%B7%FE&pn=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1 18:51 , Processed in 0.05264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