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柳絮轻飞

汉服系统知识大纲(第一版)(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3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6# no7of2001
-------
支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柳絮轻飞 于 2009-11-13 13:34 编辑

(二)男子饰件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男性通常喜欢一些具有进攻性,危险性的装饰品。比如容刀、觽韘、佩剑;而笏头带(玉带),带钩,钩络带,绶(大绶、前绶、后绶)等则是与据男式服装的特点有关;另外也包括一些中性的饰件,如充耳,容臭,玉佩。  


容刀:《古今衣服令》曰:“容刀者,为容之刀,具刀形而无利刃,如若今肩舆旁插之剑,以为容观而不适于用。”  

觽韘:韘是射箭时戴在右手大拇指上扣弦弓的用具,又称为“决”,俗称为“扳指”。不过,汉族的扳指和后来流行的满族扳指在造型上有所不同。满族扳指是圆筒形,而汉族扳指“韘”则一边偏高,一边偏低,偏低的一边有浮雕兽面纹,下口钻有两个小孔,以便用穿带缚住,固定在手上。  

觽是用来解绳。《诗经 卫风 芄兰》写童子装大人:“芄兰之支,童子佩觽。虽则佩觽,能不我知?”



佩剑:佩剑的风尚在春秋战国时就比较盛行,汉也多有佩剑。《晋书·舆服志》说:“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 剑。”《后汉书·舆服志》注云:“自天子至于庶人,咸皆带剑。”而官阶地位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剑带和剑鞘的装饰上《说文》上也记有“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  

佩剑在长度和重量上,都因佩带者的爵位高低而有所不同,“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lue4),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考工记》)载:刀剑不仅在长度、重量方面有等级之分,而且在制造、加工和装饰等方面的选材用料,工艺精细的程度上差距也很大。作为佩饰的剑通常精雕细琢,镶金嵌玉。  

中国传统,多采用璏(wei4)式佩剑法。璏,《说文》注:“剑鼻玉也”,就是用于系佩剑的鼻钮。并不是我们在很多古装剧中看到的悬挂式佩剑。  

笏头带(玉带):简称球路。宋明官员用的一种腰带。其上绣或织有球形花纹。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太宗命创方团毯路带,亦名笏头带,以赐二府文臣。”




带钩/带饰:带钩来源于胡服元素,随着战国时男子衣装上革带的流行,带钩的使用也逐渐普遍;带饰泛指后世腰间带的带头饰,多用于玉带。




绶、绶佩





蔽膝(韠):顾名思义,这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说文》:“褘,蔽膝也。”《释名》:“韠,蔽也,所以蔽膝前也…又曰跪襜,跪时襜襜然张也。”《礼记·玉藻》孔疏: “他服称鞸,祭服称韍。” 《说文》:“市,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市即韍。市又写作芾。《诗经·曹风·侯人》: “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古代的礼制,大夫以上才佩赤芾。这样看来,蔽膝、芾、褘、韠、韍是同物而异名。  

与围裙不同的是,蔽膝稍窄,且要长到能“蔽膝”,不直接系到腰上,而是拴到大带上作为一种装饰,可以用锦,也可皮革制成。  

孔引《乾凿度》的注:“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犹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郑玄在笺注这首诗时也说:“芾,大(太)古蔽膝之象。”“重古道”有后世经学家附会的意思,但《乾凿度》注的话是可信的:蔽膝是古代遮羞物的遗制。蔽膝与佩玉在先秦时都是别尊卑等级的标志,秦代时废除,代以佩绶制度。不过,蔽膝没有完全消失,仍然存在于后世的祭服、甚至朝服中。  

充耳:最早的耳饰,男女共用的佩饰,悬在冠之两侧,以玉制成,下垂至耳。悬有素、青、黄等各色丝线。《诗 齐风 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细致的特写,让后世人对那位戴着充耳的新婿仪容展开丰富的遐思。  

充耳有告诫佩者自重自律的含义,古人解释为“瑱”:“镇也。悬当耳旁,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  

玉佩:古人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在我们的文化中是完美人格的象征。《卫风淇奥》曰:“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硅如璧。”玉同时也是君子互赠的珍贵物件。《秦风 渭阳》曰:“何以赠之,琼琚玉佩。”表达了秦康王对舅舅的依恋之情。



组佩:亦即杂佩。《诗集传》曰:“杂佩者,左佩玉也。上横曰珩,下系三组,贯以 珠。中组之半,贯一大珠曰琚。其末各悬一玉,如半璧而内向璜。又以两组贯珠,上系珩两端,下交贯于、瑀,而下系于两璜,行则冲牙触璜而有声也。”




容臭/荷包:往往是凝结了妻子心意的信物



*附:佩绶制度  


佩绶制度是衣冠里区分等级尊卑的一显著特征。《后汉书·舆服志》有:“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上有韨,贵贱有殊。佩,所以章德,服之衷也。韨,所以执事,礼之共也……韨佩既废,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璲,光明章表,转相结受,故谓之绶。”商周绶带的前面挂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的韨(蔽膝),春秋战国时废去韨佩,改为系縌,以方便行动。佩縌就是结绶于縌,意即在佩玉的带纽上结彩组,与绶相连。“绶”是用彩丝织成的长条形饰物,组是官印上的绦带。  

平时官员在袍服外要佩挂组绶,并随身携带官印。在汉代时期,绶的系结方式通常是打成一个大回环,然后下面系印章。印装于腰间的鞶囊中,系于绶的一端,垂于外边,绶的另一端垂于身后。故称印绶。  

汉初沿用了这种制度,并加以双印佩刀之饰。《舆服志》记:“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乘舆、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 私学弟子皆以象牙。”  

绶的织纹、色采及宽窄长短都跟官阶相对应。(汉合秦制,1尺=23.1cm;十进制。)《后汉书 舆服志》载:  

乘舆(君王)黄赤绶,四采,黄赤缥绀,淳黄圭,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  

诸侯王赤绶,四采,赤黄缥绀,淳赤圭,长二丈一尺,三百首。  

太皇太后、皇太后,其绶皆与乘舆同,皇后亦如之。  

长公主、天子贵人与诸侯王同绶者,加特也。  

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三采,绿紫绀,淳绿圭,长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  
公、侯、将军紫绶,二采,紫白、淳紫圭,长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服紫绶。  

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三采,青白红,淳青圭,长丈七尺,百二十首。自青绶以上,縌皆长三尺二寸,与绶同采而首半之。縌者,古佩璲也。佩绶相迎受,故曰縌。紫绶以上,縌绶之间得施玉环鐍云。  

千石、六百石黑绶,三采,青赤绀,淳青圭,长丈六尺,八十首。四百石、三百石长同。  

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一采,淳黄圭,长丈五尺,六十首。自黑绶以下,縌绶皆长三尺,与绶同采而首半之。  

百石青绀绶,一采,宛转缪织圭,长丈二尺。  

自青绶以上有三尺二寸长的縌与绶同彩,而首半之,用以佩縌。紫绶以上可加玉环和鐍(鐍是有舌的固定带子用的环状物)。这里的首是经丝密度的单位,单根丝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绶广六寸,首多者丝细密,首少者粗。  

至孝明皇帝时,除了佩绶制度外,还增加了大佩制度。所谓大佩,就是用各种玉制配件组成的成串饰物。这时玉饰在各地都屡有出土,它们的组合方法略有不同,一般上部为弯型的曲璜,以联系小璧,中有方形、上刻齿道的琚瑀,旁有龙形的冲牙,并用五彩丝绳贯串,瑸珠点缀其间,下施彩 。这种大佩多为祭祀、朝会等重要场合使用,日常家居则不能佩带。  


《后汉书·舆服志》:“至考明皇帝,乃为大佩双玉璜,皆为白玉。”《玉藻》云:“天子佩白玉,诸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苍玉,士佩瓀玖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柳絮轻飞 于 2009-11-13 14:06 编辑

更新完毕,还有最后两个部分和其它的一些小附,谢谢楼上的诸位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华衣若英 于 2009-11-13 15:32 编辑
“墨守成规”、“循规蹈矩”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不提倡的。那些所谓的“汉服”倡导者,其实根本就是在违背中国传统文化。
白珉 发表于 2009-11-12 23:57



如果汉服是自然被中国人民淘汰的,自然没有恢复的价值。

如果你能站在当年宁可断头也不愿意易服剃发的中国人的处境和心境上稍微考虑一下,我们在做的,正是他们当年坚持的。
只是,我们今天的坚持只需要承受一些嘲讽谩骂,而他们则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先人的崇高,但是既然今天恢复华夏衣冠不再需要生命的代价了,我们为什么连承受这点压力的勇气都拿不出来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珉 于 2009-11-13 17:31 编辑
如果汉服是自然被中国人民淘汰的,自然没有恢复的价值。

如果你能站在当年宁可断头也不愿意易服剃发的中国人的处境和心境上稍微考虑一下,我们在做的,正是他们当年坚持的。
只是,我们今天的坚持只需要承受一些 ...
华衣若英 发表于 2009-11-13 15:29


错!当年宁可断头也不愿意易服剃发的中国人维护的是明服,而不是汉服!中国的服饰发展到明代,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良。而现在所谓的“汉服”倡导者,他们不仅不坚持和维护中国自南北朝、唐朝、宋朝等以来,直到明朝的服饰改变的传统,甚至要倒退到春秋时代的儒服上。他们不是坚持,而是倒退!他们同样是在“易服剃发”!我们现在要发展和维护汉族现代的服饰,才是真正站在当年宁可断头也不愿意易服剃发的中国人的处境和心境上,为中国汉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坚持、斗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柳絮轻飞 于 2009-11-13 18:32 编辑
错!当年宁可断头也不愿意易服剃发的中国人维护的是明服,而不是汉服!中国的服饰发展到明代,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良。而现在所谓的“汉服”倡导者,他们不仅不坚持和维护中国自南北朝、唐朝、宋朝等以来,直到明 ...
白珉 发表于 2009-11-13 17:29


你也错了

第一,把汉服发展的历史割裂来看是不对的,我上面给出的资料很明显可以看出,汉服虽然因为时代不同而有差异,却也只不过有三大类型:上衣下裳、上下连裳、通裁。如果你有看我的帖的话,就会发现,深衣的剪裁里有着对上衣下裳的襦裙的尊重,而直裰里又有着对深衣的怀念,传统的薪火并不因为改朝换代而息灭了,明代汉服也是在前代汉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样式有所变动,却继承了汉族人民的审美倾向和文化内涵,所以一般的人没有学过服饰史,分不清哪个是什么朝代的汉服,却可以看出它们是相仿的、发展的,但是清代的服饰跟之前的服饰一比,就泾渭分明了~而且明制也继承了前代的许多衣冠,比如直裾深衣,直缀,褙子,襦裙还有衣盖裙的穿法,最基本的是没有变的,另外给你看这个,想不到吧,明的人还在用唐巾哦~




第二,当时剃发易服,全国处于腥风血雨中,孔子的后人,原任陕西河西道孔闻謤闻听剃发令奏言:近奉剃头之例,四氏子孙又告庙遵旨剃发,以明归顺之诚,岂敢再有妄议。但念孔子为典礼之宗,颜、曾、孟三大贤并起而羽翼之。其定礼之大莫要于冠服。……惟臣祖当年自为物身者无非斟酌古制所载章甫之冠,所衣缝掖之服,遂为万世不易之程,子孙世世守之。自汉、唐、宋、金、元以迄明时,三千年未有令之改者,诚以所守者是三代之遗规,不忍令其湮没也。即剃头之例,当时原未议及四氏子孙,自四家剃发后,章甫缝掖不变于三千年者未免至臣家今日而变,使天下虽知臣家之能尽忠,又惜臣家未能尽孝,恐于皇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未备也。……应否蓄发,以复本等衣冠,统惟圣裁。”他可是很明确地提出,“所衣缝掖之服,遂为万世不易之程,子孙世世守之”,也就是说,他所希望守护的,是华夏衣冠,是汉民族的尊严,而非一朝一代的衣服,而汉族人民之所以在剃发易服令后如此激烈地反抗,也是因为清统治者要毁弃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服饰和文化尊严,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换一个王朝罢了,可是要亡我文化,那就是亡中国了,亡天下了!也正因为人民反抗至此,清统治者不得不有了一个十从十不从的退步。




第三,你说的现代服饰,没人说要把它怎么样,它不是由哪一个民族发明的,也不单单属于哪一个民族,你要用它来代言汉族,它有这个资格吗?那少数民族置于何地?而且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任务已经有它来承担,我们想要的,只不过是找回我们曾经失落的衣冠,让汉族人民能够重新享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这很过分吗?一点也不,而且理正言顺,这是倒退吗?那么日韩印阿拉伯还有那么多民族统统在倒退??我们国家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全在倒退??至于服制的混乱,是有这个差漏,不过这也不是问题,随着汉服的复兴,自然会有做出最终选择的一天,以被中断的明制也好,以深衣也行,退一步来说,如此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民族服饰丰富一些也无所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66# 柳絮轻飞
柳MM别跟一些汉服黑一般见识,反正只要有华夏衣冠的帖子里总会有他们的声音,好像有人拿把刀架在他脖子上逼她穿一样,现在时文明社会又不是元清,这么好的纯学术帖子了,别糟蹋到又要封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66# 柳絮轻飞  
柳MM别跟一些汉服黑一般见识,反正只要有华夏衣冠的帖子里总会有他们的声音,好像有人拿把刀架在他脖子上逼她穿一样,现在时文明社会又不是元清,这么好的纯学术帖子了,别糟蹋到又要封帖了... ...
神思者 发表于 2009-11-13 18:43


不要紧,我看这位朋友跟锤子那种人不一样,他有误解有反对,总要有人来回答反驳的,实在不能说服他,也能让其他看帖的朋友明白,毕竟看帖子的人不止是他一个啊!~
如果担心帖子的话,我可以跟他另开一帖辩论,好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柳絮轻飞 于 2009-11-13 19:47 编辑

汉服系统知识分类纲要 五:服制与场合  


汉服复兴并非复古运动,不可能以古易今,不过,作为一个特定场合的标志性衣冠符号,于今仍有重要的意义。凭心而论,我们不希望看到:在公祭轩辕黄帝和先师孔子这等庄重神圣的场合到处充斥着露着大腿的旗袍或者不伦不类的西装,相信我们的人文祖先和圣贤希望看到我们身上的是一个真正具有历史积淀的文明符号……  

华夏衣冠的复归今天还是理想,不过,作为衣冠意识的先行者不能不先行考虑——如何在古制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变迁适加调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在整合设计现代传统衣冠服制之前先看看我们几千年的服制轮廓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华夏的冠服制度上溯自上古,初见端倪于夏商,基本模式成型于先秦,经过秦汉的丰富完善,于隋唐宋明蔚成气象,当然其中也间杂了许多域外风的吹拂,直到最后的断绝,只剩一丝遗迹。这些沿革变迁,从规格齐整的礼服服制大概最容易看出。  


中国是礼乐文明,现代人疏远了“礼”的理解,实际,礼并非繁缛的多此一举,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周礼将礼划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合称“五礼”。  

吉礼是祭礼,“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祭礼将列位于五礼之首;凶礼是丧葬之礼。对于亡者治丧以及对天灾人祸的哀吊都属于此;军礼是与军事活动有关的战事之礼,包括田猎、校阅、献俘、出师等;宾礼是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之礼;嘉礼则是亲和万民的喜庆之礼,包括冠笄、婚嫁、飨燕和亲朋之间的庆贺活动等。  

“五礼”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与各种礼仪相匹配地,发展了各种不同场合的冠服制度。祭祀有祭服,朝会有朝服,婚嫁有吉服,从戎有军服,服丧有凶服等……  

为了清晰明辨,我们将衣冠体系的场合服制分为两类讨论:古代服制,通过历代舆服礼仪典籍勾勒主要轮廓;现代服制,结合了场合需求与古制接壤。  

古代:祭服,朝服,公服,婚服,孝服,戎服,武服,儒释道服  

现代:大致分为“礼服类”和“常服类”
(一)古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华夏的冠服制度上溯自上古,初见端倪于夏商,基本模式成型于先秦,经过秦汉的丰富完善,于隋唐宋明蔚成气象,当然其中也间杂了许多域外风的吹拂,直到最后的断绝,只剩一丝遗迹。这些沿革变迁,从规格齐整的礼服服制大概最容易看出。  

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天子的14种服装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恰。皇太子的六种服装有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群臣的22种服装有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侧注冠)、委貌冠(与皮弁同制)、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婚服;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命妇的六种服装有翟衣、钿钗礼衣、礼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钗礼衣。以上各类服装的配套方式和服用者对象及服用场合,《唐书·舆服志》都有详细说明。  


1.祭服:  

祭服是祭祀时所穿的礼服,为各类冠服中最庄严的服饰。古人非常重视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宗教观念淡薄的华夏祖先祭祀的主要对象无非就是“天、地、人”三类——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等“天神”及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等“地袛”,另外还有先王、先祖等“人鬼”。  


视祭礼之轻重,祭服分别有数种形制。周代凡有祭祀之礼,帝王百官皆穿冕服,到了后世,冕服才成为帝王的专属。  

冕服早在夏商两代已有,周在其基础上发展出较为完备的章服制度,并成为后世的典范和源头。周代特设“司服”一职,专门掌管君王的穿著之事,根据不同的祭祀对象,选择不同的衣冠服饰。按周礼祭服共有六种,合称“六冕”  

《周礼》原名《周官》,后汉郑玄作注,称为《周礼》。遂致此后与《仪礼》、《礼记》并称为“三礼”而传世。其中《周礼》所载的六冕之制,是经史所始载历代冕服规制所承传之完整的载文。作为最隆重的礼服,其中涵有“礼治”与“德化”的思想体系。对后世历代冕服制度的影响至为深远,乃至奉之如圭臬。  

法家治世、崇尚实用的秦曾废除六冕,只有一套上下皆黑的祭服,称为袀玄(《后汉书舆服志》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减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一直到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明帝即位后,才下诏礼宫博采《周礼》、《礼记》,对周代祭服整理出个头绪,重新颁布了冕服制度。  

魏晋六朝各代帝王开国建元都定服制,所用祭服大体上仍承袭东汉制度,直到北周时,才花样翻新,搞出了一套新的名堂。如将皇帝冕服,从6种增加到10种。  

华夏衣冠服制也总在社会变动的冲击中不断波动,而周制冠服制度总是后世效法的经典蓝本,对于礼服尤其如此。隋代结束了自汉末以来360多年分裂的政治局面,同时也恢复了衣冠服制。冕服制承接汉魏,并增加了大裘冕制。唐代因袭隋旧,只稍作了一些改变。  

宋代是崇尚礼制的时代,三番五次颁订服制,并进行修改,在二十四史的《舆服志》或《礼仪制》中,宋代的冠服制度最为繁缛。其中祭服占很大比重。  

明代刚刚建都立国,学士陶安等人就迫不及待地奏请皇帝制定祭服。无奈开国君主朱元璋认为古制太繁,只允许在祭天地、宗庙等特大典礼中,根据汉唐制度采用衮冕之服,其余大小祭祀一概不用。即使是衮冕,也只有皇帝、太子、亲王、郡王及世子可备,冕服自此成了皇室的专属。  

清代从明朝手中夺得天下,为了强化异族统治,武力迫使汉族服满服,传统的祭服制度只有十二章纹被保留下来,运用到皇帝的服装之中,其余多荡然无存。  

纵观历代冕服发展,冕服由冕和礼服组成,根据典礼的不同场合,总有六冕。六冕的内容如下:  

六冕:  

①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冕、中单、大裘、玄(黑里扬红)衣、纁裳(黄中并赤),玄与纁象征天与地的色彩。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共十二章。  

②兖冕(王之吉服):冕、中单、玄衣、纁裳,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花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九章。  

③薜冕(王祭先公与飨射):冕、中单、玄衣、纁裳,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花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七章。  

④毳冕(王祀四望山川):冕、中单、玄衣、纁裳,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共五章。  

⑤希冕(王祭社稷先王):冕、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绣粉米一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希是绣的意思,故上下均用绣。  


⑥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冕、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不加章饰,裳绣黻一章花纹。  

此外,六冕还与大带、革带、韨、佩绶、赤舄(Xì)等相配。  

十二纹章介绍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十二章纹冕服



六服:  

王有六冕,后有六服。周制掌管王后的穿着则为“内司服”《周礼 天官 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其中前三种用于祭祀,后三种用于朝会。袆衣、揄狄,阙狄,都以翟鸟为纹饰,所谓“三翟”(汉郑玄注:“狄当为翟。翟,雉名……”)。  


所用衣料为黑色纱榖,为了衬托出衣上的纹彩,特地在衣内缀一层白色夹里,即《周礼》所谓的“素沙”。与这些服装相配用的还有大带、蔽膝及袜舄等等。  

参考《通典》对六服的注释:  

①袆衣:玄色。刻缯彩绘翚文(彩绢刻成雉鸡之形,加以彩绘的纹饰)从王祭先王服袆衣,王着二章纹的希冕。 袆衣是皇后最高形制的礼服。  


②揄翟:青色。刻缯并彩画摇的文饰。后从王祭先公服揄翟,王着七章纹的薜冕。 揄翟也是皇太子妃最高级别的礼服。  


③阙翟:赤色。只在缯上刻出文饰,而不彩画。后从先王祭群小祀则服阙翟,王着衣无章纹、裳仅一纹的玄冕。  

④鞠衣:王后亲蚕礼的礼服。“黄桑服也,色如曲尘,象桑叶始生。月令:‘三月,荐鞠衣于先帝’,告桑事。” 所以,自然是桑黄色了。  

⑤襢衣(展衣),以礼见王及宾客之服,其色白。  

⑥褖衣,御于王之服,亦以燕居,其色黑。不过也作“士妻的命服”讲。《礼·玉藻》:“再命褘衣,一命襢衣,士褖衣。” 《注》“此子、男之夫人及其卿大夫士之妻命服也。……诸侯之臣皆分为三等,其妻以次受此服也。……侯、伯、子、男之臣,卿为上,大夫次之,士次之。褖或作税。”  

周制六服是后妃礼服的模式蓝本,后世在此基础上或有变易。唐武德令中,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命妇的六种服装有翟衣、钿钗礼衣、礼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钗礼衣。  

宋代命妇随男子官服而厘分等级,各内外命妇有袆衣、褕翟、鞠衣、朱衣、钿钗礼衣和常服。皇后受册、朝谒景灵宫、朝会及诸大事服袆衣。妃及皇太子妃受册,朝会服褕翟。皇后亲蚕服鞠衣。命妇朝谒皇帝及垂辇服朱衣。宴见宾客服钿钗礼衣。命妇服除皇后袆衣戴九龙四凤冠,冠有大小花枝各12枝,并加左右各二博鬓(即冠旁左右如两叶状的饰物,后世谓之掩鬓),青罗绣翟(文雉)12等(即十二重行)外。  

洪武四年,因文武官改用梁冠绛衣为朝服,不用冕,故命妇亦不用翟衣,改以山松特髻、假鬓花钿、真红大袖衣、珠翠蹙金、霞帔为朝服。以珠翠角冠,金珠花钗,阔袖杂色绿缘衣为燕居之服。后又作多次微调,直到这种后妃礼服的使命最终结束。  

袆衣示意图,衣上的翟纹只是个意思,按理应该是十二行


袆衣穿戴图


明代翟衣: (找不到原来的图,配上撷芳主人考证的图)



.朝服:  

从很多古籍来看,祭服和朝服也时常通用。朝服虽然可代替祭服用于祭祀,但主要用途还在于朝会,它是古代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周代已有朝服。《周礼 春官 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视朝,则皮弁服。”皮弁服就是最早的朝服。这种衣服多采用细白布制成,衣裳分制,下裳也用白色。和这种衣服相配套,头上也戴白色的冠帽:其制为尖顶,造型像两只手掌相合,名称叫“弁”。  

春秋战国时的朝服,多用黑色布帛制作,其形端庄方正,故称“玄端”。和玄端配套的首服是委貌冠,这是和皮弁造形相似的一种冠饰。只是不用鹿皮,而代之以黑色缯绢。《礼记 玉藻》中就有“朝元(玄)端,夕深衣”的记载,意思是说早朝为大礼,一定要用玄端朝服,到了夕朝,就可采用轻便一些的深衣。  

随着内衣制度的完善,直裾深衣,如襜褕,逐渐由难登大雅之堂的便装发展为礼服。到了西汉晚期,又从礼服进而再发展到朝服。《东观汉记》记公元25年,刘秀登基,东汉开国,中兴了汉室江山,原来在更始皇帝刘玄麾下的骑都尉耿纯见刘玄大势已去,遂率宗族宾客2千余人归顺。这二千余人全都穿着襜褕。可见到了东汉初,襜褕已在官场中普及,并且取代了传统的朝服。  

襜褕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袍。在东汉时,上自帝王,下及百官,都以袍服为朝服。《后汉书 舆服志》记:“乘舆(即皇帝)所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  

隋唐时期,通天冠服(24梁通天冠、大袖绛纱袍、白色中单、金玉带、黑舄白袜)为天子最隆重的朝服,远游冠服则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朝服。宋代给朝服的领下加了一种叫做“方心曲领(宋代的方心曲领是一个上圆下方,形似锁片的装饰,套在项间起压贴作用,防止衣领雍起,寓天圆地方之意)”的装饰。  

通天冠服仅次于冕服,冠用北珠卷结于冠上,有二十四梁,冠前有金博山加蝉为饰,与织成云龙纹绛色纱袍,白纱中单、方心曲领、绛纱裙(裳)相配,腰束金玉带,前系蔽膝,旁系佩绶,白袜黑舄。通天冠的形式,《三礼图》所画极简陋,与实际相差甚远,北宋武宗元所作朝元仙仗图中的东华天帝君戴的通天冠,比较接近实际,和敦煌石室唐咸通九年刊本《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卷首画王者所戴通天冠形制相似,但宋代加了簪导和纩充耳。远游冠形状与通天冠相同,只是在前面的金博山上没有蝉纹了。  

远游冠十八梁、金博山不附蝉纹、余同通天冠,为皇太子所用。


古代女子只有命妇才有朝服。鞠衣和展衣,就是古代命妇的朝服。  

3.公服  

公服是古代官吏在衙署内处理公务时所穿的一种服装,相当于现在公务人员所穿的制服。因为它只用于官吏,所以也被称为“官服”。和祭服、朝服相比,公服的形制要简便得多,同时,还省略了许多繁琐的挂佩,所以公服又有“从省服”之称。  

中国官吏穿着专门的公服坐堂办公,大约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此以前,似乎还没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从有关汉代服制的著作,如《汉官旧仪》、《独断》、《汉礼器制度》、《后汉书舆服志》等书中,可看到大量关于祭服、朝服的记载,但其只有在魏晋以后,这方面记载才逐渐多见。  

早期公服的形制是一种单衣。两袖都比较窄小,不垂胡(没有收袂的弧度)这也是它有别于祭服、朝服的地方——或许是出于方便公务考虑。当时将这种衣式称之为“(衣+勾)《礼仪志》记:北朝时,“流外五品已下,九品已上,皆著(衣+勾)衣为公服。”同书自注:“(衣+勾)衣即单衣之不垂胡也,袖狭,形直如(衣+勾)内。”从史书记载来看,直到隋代,官吏所穿的公服,仍作这种样式。  

唐代公服分为两档:一至五品官公服,以单衣、白裙襦、革带、假带、方心、纷、鞶佩和乌皮履等组成;六品以下,则不用纷、鞶,是“从省”,和朝服相比,也无非是省去了蔽膝、佩绶佩剑等物。 这个时期的公服形制,已采用袍制,两袖仍然做得比较窄小。至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定公服颜色,共分为四等:一至三品服紫,四品至五品服绯,六品至七品服绿,八品至九品服青。 紫色之袍是唐代官吏公服中最为贵重的一种,因此后来就将达官贵人的服装泛称为“紫袍”。  

4.婚服:  

①周制士昏礼服:男 玄衣纁裳/女 玄色深衣,黼领(巳形花纹的领),纁色蔽膝(或围裙);  

②唐代庶人婚礼服:男 公服(绛纱袍)/ 女 青色的花钗连裳,革带袜履,或称钗钿礼衣。  

③宋代庶人婚礼服:男 幞头公服或 皂衫衣、折上巾 / 女 花钗大袖衫。  

④明代庶人婚礼服:男:常服或九品官服/ 女:假鬓花钿、真红大袖衣、珠翠蹙金霞帔(《明史舆服志》)  

⑤明代庶人婚礼服:男 深衣 / 女 褙子褶裙(《朱子家礼》)  

⑥明代庶人婚礼服:男 盘领九品官服 / 女 凤冠、盘领或直领大袖衣、霞帔
(二)现代:(百里奚 撰)  (附加:这部分为撰者个人建议,仅供大家参考讨论,汉服尚处于复兴最初期,有待商讨)

1.礼服类:“仪服”和“盛装”。  

『仪服』,指用于礼仪场合使用的礼服,庄重守礼,行动约束较大,包括婚礼、成人仪式、祭祀、礼送、汉礼(如乡射、乡饮)等。  

推荐款式:男玄端,深衣,女(曲裾)深衣。  

『盛装』:指用于室内外节庆、舞会活动使用的礼服,强调气氛喜庆和色彩绚丽,  

推荐款式:男袍衫、直身类,女襦裙类。色泽配饰亮丽。  

2.常服类:“便装”和“轻装”  

『便装』:在日常生活、燕居、会友、出游中穿用的汉服,相当于现代少数民族日常民族服饰的地位,突出民族特色、款式大方美观、色彩平易自然、行动较方便。  

推荐款式:男深衣、襕衫、盘领袍衫等,女襦裙、比甲褙子等。  


『轻装』:用于体育运动、户外较剧烈活动或者炎夏穿用,轻便耐用。天气较凉时可内中衣,外短装;天气较热时,可不穿中衣,在短装上装上义领或者只穿短装。  

推荐款式:男交领或盘领短衫、中长衫,短袖、长袖视季节定(可配义领);女襦裙(可配义领),短袖、长袖、裙长、裙采用围式或套式可视季节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小部分接上最前面的上衣下裳制~(我承认我后发这个是为了在前面先发多点美图诱惑大家~~




1.天子的十二章纹冕服(原图格式不能支持,只好放了这不完整的上来,冠和翻头履都没~)



隋唐文官朝服(这个同上~)



***************袴褶*****************  

所谓袴褶,就是上服褶而下缚袴,其外不复用裘裳。此种服装属胡地传入,汉末传入,因便于骑乘而首先在军中流行




所谓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影响有过于深衣者。然则深衣既行,玄端遂废。《玉藻》上说玄端的“衽”当旁,这个是玄端的旧制;朱子则说,玄端的衽是交映垂之,为燕尾状。玄衣,用布十五升,长二尺二寸,因为古布幅二尺二寸,则每幅皆成正方,故称端。若士,袂宽二尺二而收口一尺二;大夫以上,袂宽三尺三,收口一尺八。虽然古代图示上往往画为广袖,但汉代画像石多为收口,可想其制。衣无文饰。  

玄端的裳很有讲究。上士玄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杂裳前玄后黄。裳当用襞积,用七幅布,前三幅后四幅。或曰每幅作三襞积,祭服朝服襞积无数。  

鞸,就是蔽膝,与裳同色。一说,士以爵韦为鞸。爵,赤而微黑,如雀头色。天子之鞸,四角维持原样。公侯四角出各去五寸,令角变方,上边去掉部分各补以爵韦六寸,其中一寸为缘边,下边以素(熟绢)补,以五彩(青红黄白黑)丝带为边缘。大夫下边两角如公侯,上两角作成圆形。士维持原状。玉藻上说,一命缊(赤黄色)韨(就是鞸,蔽膝)幽(黑色)衡(佩玉的上边一块宽的用来坠下边玉的),再命赤韨幽衡,三命赤韨葱(青绿色)衡。按他用“韨”当是为玄冕爵弁服的配饰。根据周礼,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这里一命缊韨倒是同于士玄端,大体可相见大夫玄端当赤巿,那么其玄端也就是纁裳了。  

革带,用以佩鞸。二寸宽。  

大带,天子用素熟绢,宽四寸,腰布及耳、绅皆上下缘半寸边,上为朱色,下绿色。大夫素熟绢,宽四寸,耳及绅缘边,外玄而内黄色。士用白缯,绅部缘黑缯边。士绅长三尺,有司长二尺半,约当腰下三分之二。用组约纽,称结,长与带齐。鞸、绅、结三者相齐。  

鞋:一说,屦舄各像其裳之色。士冠礼有玄端,黑屦,青絇(鞋头装饰用以穿鞋带)、繶(饰鞋丝带,在鞋下端)、纯(边缘,在鞋上口),纯宽一寸。夏葛屦,冬皮屦。士丧礼则曰,皆缁絇、繶、纯、组,綦(鞋带)结于踵。文献多赤舄方履,不得其详。  

士玄端制度  
(吴飞 撰)  

裁用布,衣玄,裳色上士玄,中士黄,下士杂(前玄后黄)。  

衣全四幅,其长二尺二寸。(用布二幅,中屈,下垂。前后共为四幅,如今之直领衫,但不裁破。)  

衽交解两幅,上属于衣,其长二尺五寸。(每幅裁为二幅,一头广;一头窄,当广头之半。以广头向上,布边向外,左掩其右,交映垂之,如燕尾状。又稍裁其内旁大半之下,令渐如鱼腹而末为鸟喙,内向缀于裳之两旁。)  

圆袂。(用布二副,各中屈之,如衣之长,属于衣之左右,而缝合其下以为袂。其本之广如衣之长,而渐圆杀之以至袂口,则其径一尺二寸。)  

方领。(两襟相掩,衽在腋下,则两领之会自方。)太常案:经传无文。  

无缘。(领、缘与衣用同色布,故曰无缘。)太常案:无明文,存疑。  

裳用布七幅,襞积无数,不杀。(三幅相属在前,两侧各二幅相属,系于后。两侧开衩处,以衽掩之。)太常案:明制,幅三襞积。  

鞸。(与裳同色,或爵韦为之。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直裁之,四角不杀。)太常案:郑注,天子之士直,诸侯之士方。  

大带。(带用白缯。广四寸,夹缝之。其长围腰,再绕而结于前,再缭之为两耳,乃垂其余为绅,下与鞸齐。以黑缯饰其绅。复以五彩条(黄青红白黑),广三分,约其相结之处,长与绅齐)  

玄冠。(用委貌冠。上小下大,长七寸,高四寸,前高广,后卑锐,无笄有缨,形如覆杯,皂色绢为之。)  

黑屦。(青絇、繶、纯,纯宽一寸。夏葛屦,冬皮屦。)太常案:一说,随裳色。  

玉。(瓀玟,缊组绶。)  

笏。(竹制。长二尺六寸。中博三寸,自中而上杀至二寸半,自中而下杀至二寸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错!当年宁可断头也不愿意易服剃发的中国人维护的是明服,而不是汉服!中国的服饰发展到明代,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良。而现在所谓的“汉服”倡导者,他们不仅不坚持和维护中国自南北朝、唐朝、宋朝等以来,直到明 ...
白珉 发表于 2009-11-13 17:29



是明服,而不是汉服
------
不知所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火秋 于 2009-11-13 20:28 编辑

中国古人是非常有品位、有文化的一群人。
看古人对衣着如此讲究,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艺术品位有多高了。
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古人的熏香。追求境界之高根本不是现在的香水能比拟的。
更别说对服饰的讲究程度了。

中国曾经依靠香料,让外国人神往无比。外国人之所以需要用鸦片打开中国国门,
就是因为当年,中国有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布料-丝绸,还有外国人梦寐以求的香料、瓷器。
这些导致外国大量白银流入我国。
为了占据中国市场,西方奸商无所不用其极,我们的中医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阵地。
不知道大家所生活的地方有没有有轨电车。这个很古老的交通工具,当年进入中国的时候,
压榨了多少中国人,而西方一个小小的国家,依靠这个交通工具在中国赚来的钱,就可以减免他们全国30年全民的教育经费、养老经费。

而如今,我不希望我们的美轮美奂的古代服饰的艺术精华,被日本韩国所模仿、所抄袭,进而演变成他们的服饰文化。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柳絮MM的贴子和对汉服的热爱,不求金不求银,只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祖先留下的服饰艺术文化,期望将其发扬光大。这是真正的有所为。

对于这样的举动,谁能不支持呢?

传播美的人,自然有美好的心灵,这个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寻找美的眼睛。

请加油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梁Sir前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明服,而不是汉服
------
不知所云
华衣若英 发表于 2009-11-13 20:09


呵呵!看来并不了解那些鼓吹汉服的是什么,在瞎胡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人是非常有品位、有文化的一群人。
看古人对衣着如此讲究,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艺术品位有多高了。
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古人的熏香。追求境界之高根本不是现在的香水能比拟的。
更别说对服饰的讲究程度了 ...
火秋 发表于 2009-11-13 20:22


呵呵!现在中国人就没有品位了?没文化了?
那火秋自己有没有品位和文化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这里有没有人去过乌镇
那里有个江南小脚鞋的博物馆,那鞋子很漂亮呀!
印象最深是一个步步生莲的鞋子啊
那个鞋子就是有个后跟是用金属做的小抽屉,跟底刻了莲花,那小抽屉里装上粉,走走路里面的粉就会漏出来,印成一朵朵莲花,多是跳舞的时候的用
鞋子都相当的小,小孩穿的一样,特精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这里有没有人去过乌镇
那里有个江南小脚鞋的博物馆,那鞋子很漂亮呀!
印象最深是一个步步生莲的鞋子啊
那个鞋子就是有个后跟是用金属做的小抽屉,跟底刻了莲花,那小抽屉里装上粉,走走路里面的粉就会漏出来,印成一朵朵莲花,多是跳舞的时候的用
鞋子都相当的小,小孩穿的一样,特精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那些鼓吹“汉服”的,是绝对没有品位和文化的,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瞎胡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按了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按了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2 04:34 , Processed in 0.05584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