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常昶昶

[经典战史] 天地传奇之毛泽东三界封神演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子牙道:“蔡锷之爻,实在没有多议之处。锷,刀剑之刃,刀剑在伤人之后即自损。何况还是一个蔡?蔡、菜同音,他也就是一刀之力。其身后事还要靠大鸿去大展。人间不是有大展宏图吗,说的就是大鸿。圣人,我们还是继续说九五爻,即大鸿之卦吧。”
圣人道:“大鸿与风后同为黄帝大将,二人感情深厚、情同手足。黄帝曾言,二人相隔万水千山,还能相聚,则天下大势可定。蔡锷生于湖南,朱德生于四川北部,远隔何止千山万水?能在云南相会,实在是天数。现在我们来看九五爻辞:君子含藏美德,就像在杞柳之器中装着香瓜一样,但有从上位跌落下来的危险。‘九五含章’,是说能保持中正。‘有陨自天’所以不愿接受任命。这一爻为九五爻,故称‘九五含章’。此爻辞说,朱德是个君子,含藏美德,这种美德就像放在柳条筐里的香瓜一样,远远看去个体硕大,待走近香味逼人,不仅解渴,还可饱腹。但是当他得到一定的高位时,就有从上面跌落下来的危险。不过,他保持中正的思想,对于不是理想的事,他也是不愿接受任命的。此爻可以概括朱德一生的人品和他在36岁以前的命运。我们还是来实际看看朱德在青年时代的这36年吧。”
姜子牙道:“中国将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希望各神友能聚精会神,由此观察中国社会的发展大局。”
众神齐道“然”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回       护国成名将     救国路漫漫

                                二十九
却说大鸿与风后同黄帝话别,分头准备下界事宜,风后按黄帝所嘱,跳下天庭,去湖南投奔唐舜不提。单说大鸿,在风后下界四天后,也跳下天庭,按黄帝所嘱去川北找早已下界的常先。常先在人间称川北圣人,名叫张澜,大鸿下界后,将拜他为师。此是后话。
大鸿本是天地之间的信使,黄帝在人间时,常让他腾空展翅九万里,上天给人神送信,并向人民展示天的宽广无限;黄帝升天后,大鸿就又从天庭常常下界,俯瞰民间的苦难,并提醒众神别忘了大地的厚重。鸿,在人间被描述为传奇:人们常用鸿志、鸿愿、鸿运来描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黄帝这次派大鸿先行人间,做新的军队的统帅,就是要先为帝喾建立这么几个联系:一是新旧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袁世凯到孙中山再到帝喾,说明新的国家不是横空出世,是长在袁世凯、孙中山身上的;二新的军队怎么建立?不了解旧的军队、欧洲的军队,怎么知道是新的?怎么知道新建的是合理的?帝喾不可能事事去经历,这些事就由大鸿来代替他去做。大鸿展翅飞来飞去也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鸿在人间将为军首,黄帝既相信他的能力,也相信他的智谋。但为军首切忌僭越君权,自大汉以来,韩信、郑恩、徐达等皆不得好死。因此,黄帝嘱他千万要注意自己的德行,为让他终身不忘,黄帝专为他起名“鸿德”。黄帝告诉大鸿,在人间你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鸿德”的名字,你的人生之路也就开始了,从此也就逐步可以大鸿展翅了。大鸿牢记黄帝之言,在1886年天上丑时,辞别前来送行的上古仙阵的神友,如一缕青烟般向川北飘去。
在下凡的路上,大鸿一直在想这个“鸿”字,想了一路,也没有想到哪里有姓鸿的人家,只得退而求其次。遂想到“鸿”、“红”同音,“红”为赤,赤就是“朱”。朱元璋当过皇帝,朱是大姓,好找,于是就决定投胎朱家,这样也不算负了皇帝所言。大鸿光顾思考,忘了看路,等主意思定,抬头一看,自己已到了群山之间。他急忙定睛下看,这里正是仪陇县马鞍场的朱家大湾,刚想下去投胎,来了一阵的旋风,把他和池塘里的水、鱼,还有虾席卷到离此四里开外的李家湾上空。忽然,风停,被卷到上空的水、鱼、虾,裹着他就往一个破仓库的院子里面落。还好这里正有一个孕妇待产,大鸿也顾不了许多,就投胎出世。他出世时,水、鱼、虾也落在了地上,满满的一院子,令全家十几口人大喜。祖父看到孙子出世还带来了这么多好吃的,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就给大鸿取了人间的第一个名字“代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代珍出生的时间是1886年12月1日,农历丙戍年冬月初六。朱代珍,祖籍是广东省韶关的客家人,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迁居四川的营山。清朝乾隆末年,朱家先祖从营山迁到仪陇县马鞍场附近的大湾定居,随着家族的不断繁衍,人口日益增多,大家就开始叫这里“朱家大湾”。小代珍的祖父叫朱邦俊,兄弟分家时,得到约一亩半的祖业田。朱邦俊有四个儿子都已经成家,其中的老二就是小代珍的父亲朱世林。朱世林已经生育一子,合起来,这一大家子人,祖孙三代有十多口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多,一亩半的地实在是难以养活。1882年,祖父便把土地和祖屋典当了300吊钱,带领全家迁到李家湾,租种了地主丁邱山、人称丁阎王家的16亩田地,开始了贫苦的佃农生活。这一大家子人,就住在丁阎王废弃的一个破粮食仓库内。仓库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不说,还光线昏暗,冬天不避寒冷,夏天又闷热难耐。小代珍就是在这个寒冷的“仓屋”里出生的,他出生时上面已经有了两个哥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代珍的母亲一生共生了13个儿女,养活了8个,朱德在纪念母亲的文章里说得很清楚。小代珍的伯父叫朱世连,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男人,从不虐待妻子,婚后没有生养,也没有借口休妻。小代珍出生时,他已经38岁,经过祖父做主就把小代珍过继为嗣子。在小代珍10岁以前,这一大家子人还没有分家,所以,虽然是跟着伯父,但并没有和母亲、父亲、两个哥哥、以及后来的弟弟妹妹分开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代珍的母亲,钟老夫人出身于流浪艺人家庭,遇到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者是过生日,他们的家庭就会由主人雇去,有的吹打,有的演戏;遇到农村过节赶集,他们也会搭上简单的舞台,拼凑出一台滑稽戏或是一台老戏。小代珍从小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在农村常见的各种乐器,比如拉二胡、吹箫、吹笙等,当然,也会唱一些民歌。只是他天生不是唱戏的料,所以就没有跟着学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所有农民家庭一样,朱家是一个组织起来进行艰苦而有纪律的劳动,以防止饥馑的经济单位。在这个大家庭中,主外的是伯父朱世连,他负责一切外联和地里各项生产的安排工作;主内的则是他的祖母。朱德在对采访他的史沫特莱说:“祖母把男男女女的事都分配得清清楚楚。下地干活需要气力,那是男人的事情;地里和家里的小事情,那是妇女和孩子的事。祖母有四个儿媳,顺着次序一年一个给全家烧饭,小孩子当帮手。其他的妇女,有的纺线,有的缝缝洗洗,有的扫房子,还要下地。天刚蒙蒙亮,负责那年烧饭的儿媳就要起床生火,准备早饭了。全家人只要听到祖母的动静,也就通通起床,各做各事——打水、挑水、砍柴、喂鸭、喂猪、喂鸡,或是打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家的“伙食一年到头都是一样。按照多年的习惯,男人一起先吃,然后才轮到妇女和孩子。家境太穷,除了特别的日子,哪里吃的上大米。早上就是高粱稀饭,有时加上一些碎米或者什么豆子。此外,就是一碗大家就饭吃的青菜了。我们也喝茶,当然并不加糖,午饭或者晚饭吃的都相同。不是吃稀饭了,而是用高粱加上米蒸干饭,再就是一两碗煮青菜。弟兄们和我要是钓来了鱼而没有被人发觉——我们也许加一碗白饭。象猪肉或者其他特别好吃的,也不过是在过阳历年时才吃上一顿,还谈不上准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附近的佃农一模一样,朱家在大年初一天亮以前,就得把一切年礼,包括要上缴的谷子都要上缴上去。给财主家送礼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这礼有有形的,比如逢年过节、财主家婚丧嫁娶、和过生日,佃农们都要准备厚礼相送;也有无形的,比如每到夏天,财主一家大小要上山到别墅去避暑,这个时候,佃农的一切活儿都得放下,去送他们上山,毫无报酬。等到了秋天,又要把他们接回来。还有,社会动乱的时候,或者是闹土匪、农民起义,佃农奉令要到财主家集合,拿着发下来的武器为财主保家。农民们就在宿命的绝望中接受了这种封建传统,他们看不到出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年,尤其是在除夕夜,是小代珍一家决定明年一年大事的时刻。这时,自己一年中的劳动所得已经算的很清楚了,一家人聚集在火炉旁,在祖父的主持下,由朱世连负责分配全年的收入,并且决定该给谁添置新衣服,该添置什么新农具。妇女们对于一布一丝都了如指掌,知道谁的裤子还能补一补,谁该做一条新裤。每一件衣服都要穿到烂得不可再补,才能换新衣服。家庭会议把事情都商量妥当以后,廉俭的祖母便把全家剩余下来的现款,往坛子里一装,埋在他住屋的地里。就在小代珍刚过完6岁生日的这个除夕,祖父在家庭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新议题:他想让小代珍和比他大4岁的大哥、大2岁二哥和他一起去上学,理由很简单,要改换门庭,要光宗耀祖,就得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祖父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开春,找私塾老师的工作就落在了伯父朱世连头上。朱世连找到了堂叔朱世秦,让他教他们三兄弟识字。朱世秦识字不多,教了《三字经》、《弟子规》以后,就教不出别的什么来了。一年后,经过家庭会议,决定让他们到丁家私塾去读书。丁家私塾是丁阎王家的,塾师是个秀才,很有学问,就是学费太贵了。如果全天去上学,一年一个学生就要交15石谷子,几乎是一家全年的口粮。祖父最后做出了决定:就让小代珍一个人去上学,而且是只上半天。交了7.5石粮食,小代珍开始了半工半读,上午去上学,下午就帮家里干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样条件下上学的孩子,一定是很吃苦的,小代珍看到家里吃糠咽菜,挤出粮食让自己上学,恨不得一上午的课就学会一天的知识。他虽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环境不允许他独自的安心学习。在丁家私塾里上学的学生有37人,其中,36个学生都是丁家的子孙,来丁家私塾读书的外姓学生就是小代珍一个人,而且还是他家雇农的儿子。我们都上过学,小时学校里欺生、欺负穷人孩子的现象普遍存在,想想当时的小代珍,在36个丁家孩子中间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他们先拿小代珍的姓说事,故意把朱说成是“猪”,然后就骂他是“小猪崽”。这种事我们小时也常遇到过,但我们之间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可是他们欺负小代珍,则是既动口又动手,他们故意揪住小代珍的小辫子说,是“抓住了猪尾巴”。小代珍稍有反抗,就会招来一顿的拳打脚踢,常常被打得鼻青脸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里人了解了情况,还不敢出头,只是劝他忍着,为了出人头地,为了不再受人欺负,一定要好好的学习。这种日子实在难过,小代珍忍无可忍,就开始私底下锻炼自己的体魄。他帮家里挑水、劈柴,锻炼自己的力量,没有事时,还不断地爬山,锻炼自己的腿力。一年后,他就可以面对那些膏粱子弟了,他一个人不动手就算了,只要一动手,三五个丁家孩子都不是他的对手,往往被他一个人打的落荒而逃。小代珍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让他认识到:劳动可以增加力量,所以,他非常喜爱劳动。从小就割草、劈柴、放牛、拾粪、砍柴,到他8、9岁时不但能挑能背,而且还学会了种地;另外的收获是,受到欺负就要反抗,但不能蛮干,要先积蓄自己的力量,等到有了把握再发起冲击,做到一战而胜。这些认识是刻在脑子里的,让他受益一辈子。勇敢加上力量、谋略和善于等待机会,就是一个统帅的条件。反抗,则决定了这个统帅的性质,朱德在自己10岁前就被训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学的日子好过了,可家里却出事儿了。小代珍刚过10岁的生日,就是在春节前,丁阎王通知各家佃户,过了春节开始加租,要大家重新订租种协议。全家经过核算,认为再加租就顾不住了,决定过了春节退租。过去为了体现人性,要债、报仇等纠纷,一定要在腊月二十三祭灶前办妥,否则,过了祭灶,就不准再说了,一切都要等过去春节再说。看过《白毛女》的都知道,杨白劳出去躲债还敢回来,就是这个理儿。债主是不能在年关要债的,否则,就是真的是黑心烂肚皮,会遭到全村人的唾弃的。朱家本想过个安稳的春节,谁知丁阎王比黄世仁还坏,除夕夜,大雪天,就逼着一、二十口人搬出已经居住了13年的丁家仓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简单商量,祖父做出了决定:全家人如果都回朱家大湾,住不下,老二家的人多,分头单过,去另外的村子租田独立过生活;其他的家人和他回朱家大湾。小代珍不能再和父母、兄弟姐妹们在一起,他必须跟祖父、伯父回朱家大湾。真是生离死别,那种撕心裂肺的哭喊,让石头人听到都得掉泪。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这是他必须经历的苦难。祖父带他们回到了朱家大湾,伯父在大年里去借了钱,赎回典掉的祖屋和祖业田,将全家安顿下来。冬去春来,小代珍在家里休学了一年,日子勉强过得下去了,伯父不忍他半途而废,便东跑西问,给他重新张罗上学的事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打听到8里开外的席家砭,有一家席家私塾,塾师是席国珍老先生。席老先生年过半百,学识渊博,性情耿直,经常仗义执言,为穷人抱打不平,深受十里八村乡亲们的敬重。当他听说小代珍因家里被财主除夕逼债,家穷供不起他继续上学时,他对朱世连说:“把孩子带来吧,学费可以缓交,实在没有就算了。地不种误一年,孩子不上学误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代珍入学后,席国珍给他取字叫“玉阶”。他发现此孩子就是一块未经过雕琢的璞玉,希望经过他的雕琢之后就可以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还希望能够经过更多的人,把他精雕细琢出一个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朱玉阶得遇名师后,上学尤其积极,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帮家里干会儿活,再去上学。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严寒酷署,每天坚持来回四趟,每趟都是小跑。一天32里,一年就是一万多里,他在席家私塾读书8年,走出了10万里路。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让他养成了耐走路、走快路的习惯。为他日后当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席国珍不像别的私塾老师那么陈腐,他有骨气,懂得人情世故,思想开朗,喜欢谈古论今。他非常痛恨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更是义愤填膺,常常破口大骂;他教育学生们要好好读书,长大做一个救国救民的英雄;他经常给学生们讲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和发生在40多年前的太平天国起义;他给学生们讲他所知道的中国形势,讲刚刚签订的《马关条约》,鼓励学生推翻昏暗的清政府。朱玉阶非常敬重这个和他同为“珍”的、可以当爷爷的老师,对他说的话深信不疑。从此,一颗反抗帝国主义、推翻清政府的种子播种到了只有11岁的朱玉阶心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1900年的春夏,川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灾害,毒辣的太阳每天都照射着干裂的土地,禾苗早已枯死,大批的灾民托儿带女,背井离乡讨饭。沿途都是穷苦的农民,哪里讨得到饭吃?众多饥肠辘辘的灾民集在一起,看着奄奄一息的老人和孩子,生出了哄抢丁阎王家粮仓的主意。于是,随着“吃大户”的喊声,成千上万的灾民涌进了丁阎王家。丁阎王从城里请来了清军,对灾民是又砍又杀,死了几百人,血染数十里山路。这件事让朱玉阶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不公与残暴,也体会到了作为个人的弱小和无力。他好长时间都在想:假如自己是天兵天将、能撒豆成兵就好了;即使是梁山泊的好汉也行。对,成不了天兵天将,可以成为梁山好汉吗。于是,更加注重锻炼身体,并从师练习武功,还对兵书有了兴趣,决心学习“万人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24 12:47 , Processed in 0.07882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