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常昶昶

[经典战史] 天地传奇之毛泽东三界封神演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1912年1月,章太炎宣布退出同盟会,另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同时,孙武、刘成禹联合部分湖北籍官僚、立宪党人成立以黎元洪为首的“民社”;4月;章太炎又与张謇、汤寿潜组织统一党;5月,统一党同民社联合组成共和党,推举黎元洪为理事长;不久,章太炎又退出共和党,重建统一党。此时,还有谷中秀、蔡锷、王芝祥组成统一共和党,孙洪伊成立共和统一党,汤化龙、林长民组成共和建设讨论会,陈锦涛、伍廷芳、王宠惠组成国民共进会,温宗尧建立国民公党,江亢虎成立社会党等,共建立了300个政团。环顾世界各国的政治真是无出其右者,中国在这个时候可真的是民主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教仁的政治手腕极为灵敏,他感觉到要打败共和党,就必须改造同盟会,并吸引各小党、杂糅新旧势力、重新建成一个大政党。于是,他日夜奔波在个政党之间,联盟同志,发表政见,宣传自己改造同盟会、再建政党内阁的主张。在他的推动下,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促进会、国民公党、共和促进会等四个政团,于1912年8约5日正式成立国民党。国民党改同盟会的总理制为理事会议制,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黄兴、宋教仁等9人为理事。由于孙中山忙于兴办实业,就委托宋教仁为国民党的代理理事长,所以,国民党成立后的工作,实际上是由宋教仁在主持。对于这个国民党孙中山并不赞成,要不他就不会在日本又成立中华革命党了。此是后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民党成立后,积极投入竞选活动,宋教仁以“新旧合作”、“朝野合作”相号召,把大批官僚、立宪党人拉入国民党,一时声势浩大,成为国内最大的政党。1912年12月至1913年2月,国会选举,国民党在参议院、众议院共获得362个议席,在两会中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大选的胜利,让宋教仁更加沉醉于“政党政治”的奇妙幻想中,好像总理之位正在向他招手。随后,宋教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周游各地,宣传演讲,抨击时政,发表政纲,要求组织国民党内阁。宋教仁已被国内各党派看作是当然的内阁总理人选,他自己更是信心满满,连夜里做梦都在准备自己的就职演说。马上就要再开国会了,这次就是选举总理的大会。1913年3月20日晚上10点30分,宋教仁来到了上海火车站,准备乘车前往北京出席即将召开的国会。正当他告别送行的同志和朋友,准备登上火车时,枪声响了,一颗子弹钻进了宋教仁的心脏。他被同志和朋友急忙送进了医院,但还是不治,于22日早上4时47分逝世,终年32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孙中山正在日本考察铁路,宋教仁被刺,打乱了他的计划,只得中断在日本的行程赶回国内。孙中山一回到上海就在黄兴的寓所里,召集了在沪国民党首脑会议,就宋教仁案及其对策进行了讨论。会上发生了争论,孙中山认为“事已至此,只能起兵”,力主立即兴师讨袁;黄兴则主张法理解决。所谓法理解决,就是通过政府调查凶手,除严办凶手外,要赵秉钧的政府给个说法。黄兴的主张得到了掌握兵权的地方实力派的支持,连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胡汉民和柏文蔚都态度游移不定;支持孙中山的只有江西都督李烈钧。在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也是心存观望,均静候法律解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在孙中山拿不定主意之时,北洋政府突然又闹了一出“善后大借款”,把南北双方引向了怒目相对、剑拔弩张。1913年4月,袁世凯对军队下达了秘密动员令,以应对孙中山可能来自南方的暴乱。军队将领纷纷伸手给袁世凯要钱,袁世凯就指示赵秉钧政府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签订了《善后大借款合同》。合同向五国银行借款2500万英镑,以盐税、关税和直、鲁、豫、苏四省中央税作抵押,由银行团派代表监督借款用途。这笔借款没有经过国会的批准,这就为孙中山攻击袁世凯提供了借口。袁世凯本来在宋教仁之死的问题上就负有责任,这次又背着国会向五国银行借款,更是输理,因此就一步步的退让。哪知道,国民党人还没有打倒袁世凯,自己的尾巴就被袁世凯给抓住了,于是,袁世凯开始反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5月中旬,天津的一个女学生忽然向地方检察厅自首,称奉“血光团”的命令,前来北京进行暗杀,“血光团”的团长就是黄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月下旬,黎元洪在湖北破获了“改进团”机关案。这是一个由一部分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湖北籍军官,组成的反袁秘密团体,团长是湖北军人季雨林。它的宗旨是:“改进湖北军政,继续革命事业”。他们反对的不仅是袁世凯,还有黎元洪。北方抓住了“血光团”、“改进会”的把柄,在报纸上大骂黄兴是“伟人造反”,南方的报纸则以宋教仁案为由头,以“总统杀人”反唇相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言道:“骂无好口”,骂着骂着就骂恼了。孙中山以湘、粤、皖、赣四省组成同盟,开始向袁世凯的中央政府发难;而冯国璋、姜桂题、段桂芝则运动北洋军人,组成了七省同盟,气势汹汹地向南方压来。5月底,恼羞成怒的袁世凯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他首先取消了黄兴的上将军衔,并通饬严捕图谋内乱的党徒。6月7日,袁世凯下令免去江西都督李烈钧的职务,5天后,广东都督胡汉民被免职,月底,安徽都督柏文蔚被免职。三个都督的相继免职,就点燃了导火索,导火索连接的就是火药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声势逼人的北方相比,南方的起兵显得过于仓促而且单薄。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宣布独立,通电讨袁,“二次革命爆发”。15日黄兴在南京宣布讨袁,孙中山发布讨袁宣言,号召国民党人合力反袁,接着,皖、粤、湘、川、闽等省相继宣布独立。独立是独立了,可这些独立的都督们,各自为战,谁也不服谁管,表现出来的是组织涣散、缺乏统一的指挥。这怎么能行?孙中山急的抓耳挠腮。这个时候,有个日本人给他说:你要统一指挥这些军队才行。孙中山说:我也知道,可我的手中没有钱,他们不听我的怎么办?于是这个日本人与他作了一次长谈,孙中山似乎看到了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日本人让孙中山相信:只有日本真正理解中国、并能协力帮助他建设新中国;日本人和袁世凯有仇,对他深恶痛绝;满洲是满族人的满洲,不属于中华。因此,日本人很愿意帮助你打袁世凯,你可以把不是中华的满洲提供给日本,让日本人给你出钱出力。孙中山急而失智,决定联日抗袁。老实讲,孙中山与日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战争爆发前,日本三井财团负责人森恪就打电报给他在南京的代理人,建议由日本向孙中山提供两千万的经费和两个师的武器装备,作为交换条件就是将东三省割让给日本。孙中山在同黄兴等人讨论过这些建议以后,同意了这个条件。孙中山告诉森恪,因他离不开中国,将指定黄兴作为他的代表,去日本商讨细节。孙中山和森恪的代表议定了联日讨袁12条大纲,在交国民党的高层会议讨论时,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被拖延了。就在这时,袁世凯兵贵神速,两个月内就扫平了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孙中山失去了同日本谈判的机会,就此来说,国民党是应该骂袁世凯呢,还是应该感谢袁世凯呢?如果不是袁世凯及时地扑灭了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孙中山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可能还不如汪精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洋军队攻克了南昌,李烈钧逃到了云南,在那里呆了三年,最后和蔡锷一起举起了云南讨袁的大旗。孙中山和黄兴则再度逃到了日本,孙中山在日本继续和日本人谈联日抗袁的问题,最后逼迫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国民党在南方军事上的失败,以及孙中山的联日抗袁,让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失去了脊梁骨。乘此机会,赵秉钧内阁在两院会议上,提出“先举总统、后定宪法”的议案时,国民党占大多数的参、众两院,竟无力、无胆提出反对,让这个议案毫不费力的通过了,这就为袁世凯走向复辟之路开了绿灯。这个议案我们一看就是有问题的,“先定宪法、后定总统”,总统得听宪法的;“先定总统、后定宪法”,就是宪法听总统的。这就是分水岭:袁世凯保存了孙中山的民族气节,孙中山却把袁世凯推到了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下;最后,孙中山成了好人,袁世凯被万世唾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6日,国会两院匆匆忙忙地进行了正式总统选举,连续投票三次终于选出袁世凯为大总统。1913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二周年纪念日,袁世凯在北京清宫太和殿内,举行了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的就职典礼。袁世凯一当上大总统,果然开始向向正在拟定的宪法草案发难了。10月16日,袁世凯先借“增修约法”的名义咨文国会,进行了试探。这时,国会公布了《总统选举法》,给了袁世凯一个借口。18日,袁世凯指责国会此举违反了“临时约法”,因为,《临时约法》规定了“一切法律由总统公布”。10月24日,袁世凯派出8个人为“政府委员”,列席国会的宪法起草委员会议,“代表本大总统之意见”。10月25日,袁世凯通电各省,痛骂国会草拟的宪法,“直是推翻政权,国会专制已甚”,是国民党的“第三次革命,”要求各省都督“各抒谠论”。11月4日,袁世凯又以查获李烈钧与国民党议员有来往密电沟通为由,下令解散国民党,收缴国民党议员的证书和徽章,取消国民党议员的资格。由于被收缴证书、徽章议员达430余人,超过了国会的半数。国会已无法开会,11月15日国会宣布停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次革命失败后,北洋势力有了空前的膨胀,原国民党据守的江西、安徽、湖南、广东都换上了北洋人马或北洋死党任都督。云南都督蔡锷虽非国民党人,但他也不是袁世凯的人。袁世凯感到蔡锷督滇终是隐患,就设法调虎离山。他先许蔡锷回家乡湖南,担任湖南都督,等蔡锷离开云南还在半路上,又请蔡锷务必到北京一行。蔡锷还没有到北京,袁世凯就任命自己的亲信汤芗铭为湖南都督,断了蔡锷的回路。蔡锷到京,袁世凯授给他将军府昭威将军,参与军机。西南收了蔡锷,心腹之患就剩下了武汉的黎元洪了。12月8日,袁世凯又派遣北洋悍将,他的心腹段祺瑞到武昌去“迎接黎元洪入京”。12月11日,黎元洪一入北京,即成为被幽居瀛台的“上宾。”袁世凯在半年内就削平了国内的山头,使中国重新统一在他这个大总统之下。这种统一,既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好良机,也为他走向皇帝梦铺平了道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会被迫停会过了10天后,袁世凯在11月26日下令成立“政治会议”,代替被解散的国会,来充当改造《临时约法》的工具。12月15日,政治会议开幕前,委员们先到总统府听受了袁世凯的训辞,然后才到北海团城举行了开幕式。12月22日,一份由“前兼领湖北都督黎元洪”领衔,19省都督、民政长署名的洋洋千言电文刊登在各家大报上,电文痛斥国会议员争权利、徇党见,置国家存亡、人民死活于不顾,立法毫无进展;并劝告袁世凯不必以国会为立法机关,也可以政治会议为立法机关。从而为袁世凯解散国会、改造约法提供了舆论凭借。袁世凯据此向政治会议提出19省都督、民政长请求解散国会案,增修约法案,组织造法机关案等一堆咨询案。政治会议毫无疑义,一一作出决议,只是在增修约法上,政治会议提出委员均为政府派遣,且为咨询机关,不便增修法律,建议袁世凯另行组织一个代表“民意”的造法机关,以示“尊重”约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临时约法》中,参议院、大总统、国务院、法院共同行使的统治权,在《中华民国约法》中,被集中到大总统一人手中。在新宪法中,国会不再拥有弹劾大总统的权力,而大总统只需经参议院的同意即可解散立法院。新宪法虽然采用的是总统制,但总统的权力却大大地超出了美国总统制赋予总统的权限,就像是法国拿破仑拥有的权力一样。它脱离了西方三权分立的原则,只是把过去的家天下变成了袁世凯一个人的天下,这就是中国的特色,一个带有专制色彩的特色。这个特色是好是坏?就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来讲,我认为是好的,它是一种过度的形式,也是一种实验形式。如果把孙中山的政治形式称作是纯资本主义的体制,袁世凯的称作半专制半资本主义的体制,那么正是这两种体制在中国都没有实验成功,才会需要去探索第三条道路。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说孙中山的约法就比袁世凯的约法好,此其一;其二,从所谓的三权分立体制向右转,也就是我们说的倒退,这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是一种常态。英国在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后,经过了多少次的反复才最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还有法国,法国历史上有几个共和国就有多少次复辟。有的人会说美国没有,是的,美国是没有,可为什么美国没有呢?因为美国进行独立战争的人本身已经是资本主义者了。所以,我们根本不必为有袁世凯而感到羞耻和惭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应该看到在一个有四万万人口的中国,绝大多数的人:一是希望政治和社会稳定;二是大家早已习惯了“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口之家能讲民主,在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四世同堂里是无法讲民主的。因此,当政治家们为着内阁制、总统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闹得不可开交时,中国的民众并没有参与,他们都在冷眼旁观。所以,孙中山和袁世凯的历史实在就是他们个人的英雄史,没有谁对谁错。
1914年5月1日,在《中华民国约法》公布的当天,袁世凯下令撤销了国务院,用在总统府内设立的“政事堂”代替,并从青岛请来自己的老搭档徐世昌做了第一任国务卿。5月26日,袁世凯下令设立参政院代行立法院职权,黎元洪被委任为参政院院长。中国的政坛逐步在袁世凯的手中走向了稳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袁世凯逐步地把国内局势稳定,决心发展国家的经济之时,欧洲却爆发了有史以来全世界的第一次大战。以英、法、美为首的协约国,和以德、意、奥为首的同盟国打起来了。正在因中国的共和革命,使手握北洋重兵的袁世凯上台后,不得不暂时停止“大陆政策”的日本,终于等来了机会,它们利用孙中山不成,就决定利用这次欧战。经过精心的预谋,日本决定向德国宣战,夺取德国在中国占领的青岛和它在山东的势力圈。 这真是一个好主意,中国人也真是倒霉到了极点,国际局势都不给它发展的机会,日本人就是顺风顺水,“老天爷”也要帮助日本人入侵中国,不给袁世凯发展中国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我这里说的“老天爷”,是指相当于中国的世界,我们把中国看作大地,世界就是中国的天。中国已经无法关起门来自生自灭,它已经是世界的一部分,这就是大势。这个大势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出现朱元璋、努尔哈赤,那样的纯粹的民族主义者和纯国内文化思想的人物,新的拯救中国的领袖必须站在世界之端,以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去兼纳世界的各种最新的文化成果才行。而袁世凯显然不具有这样的能力,孙中山也不行,什么是命中注定?这就是。说到这里,什么是命?命就是社会和人生的发展趋势,两者相符,命就顺,反之,命就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话少叙,单说这可恶的小日本向德国宣战,不派兵去欧洲,而是把兵派向了中国。它们以对德作战为由,在我国山东的黄县、莱州一带强行登陆,并沿胶济铁路线向西,一直攻占了青岛。登陆的日军步步为营,使整个山东逐步掌握在日本人的手中。袁世凯见势不妙,立即向日本发出了强烈的外交照会,要求日本撤出山东战区,并敦促日本立即退还山东。日本对袁世凯的照会不敢不理,但对撤出山东实在是心有不甘,于是决定干掉他。日本人是做小人的专家,经过仔细的研讨,他们发现了袁世凯身上有三个致命弱点:一他怕孙中山的革命;二他怕英、美等西方列强,就是不怕日本,因为抵御日本需要英美的支持;三他有一个野心勃勃的儿子,这个儿子还想当皇帝。有了弱点就可以采取相对应的策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所有的洋人中,袁世凯对日本人始终是最具有戒心的。而日本人也是把袁世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是它们实施“大陆政策”的拦路虎,早在伊藤博文时就欲把他除掉。从辛亥革命到孙中山的“二次革命”,日本人频频插足中国事务,一方面是为了分裂中国,让中国人自相残杀,好从中渔利;另一方面就是想利用孙中山之手将袁世凯除去。应该说,在中国的局势上,日本人比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看得清楚。它们一直想把中国的东北作为谋取中国的根据地。然而,东北,乃至整个北方都在袁世凯北洋集团的控制之下。袁世凯兵强马壮,在辛亥革命中,不仅没有受到损失,而且还得到了加强。袁世凯和英国公使朱尔典关系密切,通过朱尔典,把英美发展成为了他的后台。在袁世凯的眼中,英美是皮肤之廯,日本才是心腹之患。袁世凯对日本时时提防,令日本人一直不敢轻举妄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中山“二次革命”时,日本人以为有了可乘之机,哪知道孙中山就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南方的势力不仅没有发展,反而被袁世凯一举荡平。中国全落在了袁世凯的手中,迫使日本人不得不直接同袁世凯打交道,而孙中山就成了它们用来打击袁世凯的一枚棋子。常言道: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日本人有着自己的利益,它要制造出和袁世凯同样的利益,这个利益还必须要袁世凯接受,因此,就得居高临下。于是,日本人趁英、法、美忙于欧洲战场、无暇东顾之机,以向德国开战为借口,先出兵山东把刀插在了袁世凯的左勒上。等袁世凯要求日本拔出这把刀时,日本人向他开出来了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中国人都知道的“二十一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5 05:37 , Processed in 0.03994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