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常昶昶

[经典战史] 天地传奇之毛泽东三界封神演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1915年1月18日下午3点,日本公使馆突然绕过外交部给袁世凯送来一个密件,说是关于要解决“多年悬案”的东西,并要求袁世凯保密。袁世凯匆匆浏览了一下,尽管他有相当的精神准备,但还是让他惊出来一身的冷汗。日本人开出的21条,无不让袁世凯觉得是日本人刺向他的一支支利剑,个个带着一股冷飕飕的寒气,让他不寒而栗。袁世凯在想着对策,在没有想清楚之前,他对21条作了逐条的批示,上面写满了批驳之语。袁世凯将经过他批示的21条,交给了外交部,指示外交部同日本人谈判,并尽量拖延时间,以为自己争取周旋余地的时间。袁世凯首先想到了利用英美的干涉,因此,日本尽管要求他再三保密,但内容还是很快地在国外的报纸上被透漏出来了,让日本人既尴尬,又被动。此时,日本内阁已经陷入了孤注一掷的疯狂,外相加藤在外受到了英美盟邦的猜疑,在内受到了元老的诘问,一时进退两难。所以,一面自动将袁世凯最为反对的第五项“暂时脱离,容后再议”;一面向袁世凯施加最后的压力,迫使他早日接受条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26日,日本向中国提出了关于“21条”的最后修正案,并于5月7日正式向中国外交部提出了最后的通牒。5月8日上午,英国公使朱尔典造访了外交总长陆征祥,告诉他各国无暇东顾,为日前计,只有忍辱负重接受要求,以避免危机,从此整修武装,切实预备,埋头10年,或可抬头与日本再见。而美国人仍是“美女给瞎子抛媚眼”。袁世凯一开始利用英美对抗日本的计划破产了;这时,他的儿子袁克定对他说,美国人、德国人和日本人都主张中华实行帝制,而这是需要钱的,日本人虽然条件苛刻,但是他们给我们借款,可以帮助我们稳定住局势。袁世凯听了虽然心动,但是仍不置可否。日本人打击袁世凯的三张牌,已经打出两张了,还没有打败他,就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孙中山身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孙中山到了日本,继续和日本商谈出卖东三省换取日本支持的有关事宜。日本人本来对他已没有了兴趣,何况东三省还在袁世凯的手中,孙中山说的话就是在放“大炮”。但袁世凯在21条上仍不就范,他们就又想到了孙中山,并和他草签了“联日抗袁”协议。有了这个协议,日本人就像拿到了上方宝剑,他们往袁世凯的总统办公台上一扔,说道:你如果再不接受21条,我们就和孙中山签约了,到时你可别后悔。袁世凯拿起孙中山与日本人草签的协议一看傻眼了。袁世凯这个时候能做什么?只能自己安慰自己:朱尔典的话是对的,日本人已经把中国人民最难以接受的“第五项”去掉了,千万不能让孙中山把东三省给卖了,再说定儿的话也有些道理。不论怎么说吧,袁世凯就是在宽自己的心,但是他还是不甘心受日本人的摆布,在与日本签订了协议后就开始了明里暗里的反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他在报纸上对中国民众说:“看来今日只有忍此奇辱,接受日本要求了,我将誓与国人群策群力,不做亡国之民。”用以激励民众同仇敌忾,果然,激励起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毛泽东。具体毛泽东做了什么,届时再说;其次,密令东北:凡未经政府许可私卖土地与外国人者,以国贼论,杀无赦!日本人不是想在东北开垦荒地吗?看谁敢给日本人提供土地;再次,派段芝贵风尘仆仆、屡赴奉天,私会张作霖。张作霖此时是东北巡防营27师师长,袁世凯要他迅速发展在东北的地方势力,以抵御日本势力在东北的发展。知道张作霖为什么发展的那么快吗?就是得到了袁世凯的大力支持。最后,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把与日本签约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不让参议院认可。按照宪法规定,对外签约必须经过参议院的批准。21条因为没有经过参议院的认可,所以,我们中国人就可以始终认为这个中日协定是无效的。关于日本派到政府的顾问,可以说就是顾得上就问,顾不上就不问,纯粹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蓄谋已久的日本人,本想趁着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好在“着了火的珠宝店”里狠狠地捞上一把,结果,只是在火中取出了几颗栗子。21条给中国带来的实际危害并不大,只是为了搞臭袁世凯,在中国的历史书上把它无边无际的扩大了。事实上,袁世凯可以令人攻击的其实就是复辟,签约21条的脏水是他自己揽的,假如他把协定交给了参议院,后果是什么?大家很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次革命后,象征辛亥革命的两个成果:国会和《临时约法》,都被袁世凯象拍苍蝇一样给拍死了,袁世凯变得至高无上,于是复辟的势力就开始包围了他。而召集复辟势力的就是他的儿子袁克定,袁克定想子承父业,袁世凯不当皇帝他就继不成,因此,推动复辟,袁克定不遗余力。在一种新兴社会制度建立后,复辟总是难免的。项羽就是中国历史是第一个搞复辟的,他推翻了秦王朝的帝制,重新回到了“王”的时代。袁世凯在帝制时代生活了54年,在慈禧身边生活了10年,你说他不垂涎皇位,那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人相信的。现在,他登上了终身总统的宝座,怎么能拒绝皇帝宝座对他产生的诱惑力呢?他现在就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推动他向哪里走的力量大,他就向哪里走。他身边的共和派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了复辟派,袁世凯也就开始走向了复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袁世凯复辟的前奏是改动官制,按照《中华民国约法》,总理换成了国务卿。首任国务卿徐世昌是大清的“太傅”,上任不久,就全副前清的打扮,顶戴花翎,以“大清太傅”的身份,参加了逊位皇室举行的节日宴会,见了废帝溥仪仍然三拜九叩。1914年6月20日,代行立法之权的参政院正式开院,袁世凯任命的70名参政中,大部分是前清余孽和反对共和的政客。袁世凯复辟的第二步就是在思想文化上的复古。袁世凯感到要统一中国人的思想,还得靠孔孟之道,民主共和不过是孙中山洒在一潭水上的鲜花,与这潭水融在一起的只有孔孟之道。他也不喜欢孔孟,更不喜欢私塾和八股文,但他没有新的思想来代替孔孟之道。中国社会在文化思想上,不能没有主导社会主流的文化,袁世凯懂得这个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1913年6月,袁世凯下令恢复学校祭祀孔子;1914年2月,又下令恢复帝制时代的祀孔和祭天大典。9月,袁世凯亲率文武百官来到曲阜孔庙祭祀孔子;12月又按照前期的仪式,在北京天坛演出了一场“祀天”闹剧。政治上的复旧和思想文化上的复古,使刚刚度过两周岁的民国,变得光怪陆离、奇相迭出。各级民意机关早已被解散,各地官员传人又开始使用令箭,求见官员者又必须递上手书、履历了。民初被孙中山禁止的“大人”、“老爷”等称呼开始重新流行起来;绿泥大轿、金鼓牌伞、日照执事等前清官员出巡的仪式,又重新派上了用场。国内的称帝舆论造了起来,国外也开始鼓噪袁世凯称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向袁世凯提出实行帝制的是德国。1914年,欧战爆发,德国想拉中国入伙,德皇威廉二世让在德国养病的袁克定回国,给袁世凯送来他的一封亲笔信。在信中,德皇向袁世凯力陈了“中国非帝制不能自强”的高见,他要求德中结盟,保证德国将以全力支持袁世凯称帝。他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求中国在未来的德、英日冲突中,站在德国一方反对英日。不久,日本和德国在中国开战,英国和日本联手在中国山东对德国发起进攻。袁世凯一方面是出于对日本的顾忌,另一方面也是对德皇“好心”的回报,向日本下了通牒。这个时候,英国和日本穿的是一条裤子,他们就设计好了算计袁世凯。一方面让日本威胁袁世凯,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日本人擅自扩大了对袁世凯要的条件,让英美等国非常不满,迫使日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英国和日本也决定向袁世凯表明,支持他当皇帝,目的是不让德国专美,他们派出的使臣就是朱尔典。朱尔典带来了英国和日本的意见:英国和日本愿与中国结盟,可是,英国和日本都是君主立宪国,如果中国象孙中山讲究民主共和,那么我们之间的联盟就不可能长久。因此英国和日本愿意帮助中国建立“强有力之政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制最终的复辟成功,功劳还是要记到袁克定的头上。袁克定想继父位,承大统,就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以说,袁世凯称帝,成也袁克定,败也袁克定。我们知道,北洋有很多的大臣,如:冯国璋、徐世昌、段祺瑞、曹锟等,都反对袁世凯称帝。难道他们比袁世凯向往民主吗?不是,是他们也想当总统。袁世凯当总统他们就有机会,袁世凯当皇帝就只有袁克定有机会。但是,为什么他们一开始不反对呢?因为,袁世凯现在是终身大总统,只有让他去当皇帝,他们才有机会把袁世凯赶下台,否则,袁世凯一直做大总统,哪个敢动?袁世凯就是在两股绝然不同的私心中走向了灭亡,没有办法,大家都在算计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单说袁克定为了恢复帝制,可谓是煞费了心机。他首先找到了梁启超,梁启超是袁世凯的老朋友,一直主张君主立宪,更重要的是梁启超现在掌握着全国最大的政党——进步党,袁克定想让梁启超表态支持帝制。梁启超已经是圣人了,读书读到他那个程度,如果还看不准人、不知道世界大事,那中国的四书、五经、六艺就真的是不如西方科学的垃圾了。梁启超一看袁克定就非大贵之人,为了不得罪他,就从北京躲到了广东。袁克定无奈就把目光盯向了梁士诒和他的交通系。搞帝制需要钱,梁士诒这位“广东佬”号称“梁财神”。他不但掌握着交通银行这个集宝盆,而且还培养了一个拥有相当势力的交通系。袁克定对梁士诒软硬兼施,梁士诒为了自己的利益决定支持袁克定。袁克定在国内有了支持者,又开始考虑到国外去寻找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次,袁克定跑到了美国,找到了古德诺教授。这位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校长兼法学博士,在袁克定的运动下,于1915年8月3日抛出了,他的臭名昭著的论文《共和君主论》。在这篇不足5000字的文章中,古德诺再三强调,中国人民智力低下,“无研究政治能力”,“如用君主立宪,较共和为宜,”并列举了中国由共和转向君主需要的三个“良好条件”。一个民主国家的洋人政治家,居然对君主制度也如此感兴趣,就不能不引起中国人的极大的注意了。所以,《共和君主论》在《亚细亚报》上一发表,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日本人贺长雄适时推出的《共和宪法持久策》,更是鼓吹中国须由袁世凯做皇帝才有出路。从而有关帝制的讨论,逐步过渡到帝制的公开推动方面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开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是杨度和他的“筹安会”。1915年8月13日,在杨度的活动下,孙毓筠、胡瑛、李變和以革命元老的资格,严复以学贯中西,刘师培则以国学渊博而被借重,组成了筹安会。6个人发表了《筹安会宣言》,宣称该会宗旨是议决民主、君主,何种政体更适于中国之国情,“而筹一国之治安”。筹安会是帝制运动的先锋,发表了《君主救国论》、《君政复古论》等文章,为复辟帝制打造舆论。在筹安会的运动下,从8月开始,各地的请愿团体纷纷出现,而一般希望攀龙附凤的失意政客等也都联络请愿,甚至连妓女都上街游行,要求实行君主制。到9月26日,参政院将参加第一次、第二次请愿的人数汇总,呈报总统秘书处,共83件,3530人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底,日本首相大隈公开发表讲话,他声称:以今日中国民情、以及国民知识发达的实际情况观之,均未达到共和程度,声言袁世凯做中国的皇帝当之无愧。同时,10月2日下午4点,英国公使朱尔典竭见了袁世凯,表示如果中国立宪,不但英国欢迎,凡英国联盟诸国,也绝无损害中国之意。
经过日本、英国和筹安会的一阵喧嚣,袁世凯手下的官僚、军阀、大地主、前清的余孽,都纷纷出笼,要求废除共和民主制,改行君主立宪制。梁士诒更是拼凑了一个“全国请愿联合会”伪造民意,要求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国体问题。在“全国请愿联合会”的催促下,参议院决定由“国民代表大会”投票决定国体。1915年11月20日,全国各省区“国民代表大会”投票全部完毕,11月25日,办理国民会议事务局宣布各省决定团体投票结果,1895票全部赞成君主立宪。12月11日,参议院汇总全国“国民代表”1993人所投的票,结果一致“恭戴今大总统为中华帝国皇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日,参议院就以“国民代表大会”名义劝进,袁世凯假惺惺地把劝进书退回。接着,参议院决定再次劝进,15分钟就“草成”长达2000余字的推戴书,并宣布通过,当即进呈。按中国古例,像这样的劝进,一定要做到三次才行,这叫再三承让、不得已而为之。袁克定怕夜长梦多,没有等到第三次,就让父亲不再推让。12日,袁世凯发布命令,接受帝位。13日,袁世凯接受了百官朝贺,大加封赏,下令筹备登基大典,并将1916年改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元旦正式即皇帝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的历史书上,大多数人都只知道以上我写的文字,但却不知道辛亥革命后这四年,是到1949年这30多年中,国内战争最少、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新开的近代工矿业比辛亥革命前增长了一倍,缫丝、火柴、卷烟、榨油、造纸、陶瓷、制盐、皮革、橡胶、玻璃、肥皂等轻工业获得相当大的发展,出现了诸如“面粉大王”、“火柴大王”一类称号的民族资本家。同时,冶铁、电力、运输、金融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之所以能够获得尽快的发展,是国内外环境共同促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国内环境来说,袁世凯继续推行了他在直隶时振兴工商业和兴办学校的新政,在清王朝覆灭、束缚工商业经济发展的小农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的情况下,国内政局总体稳定,激发了民众投资近代工商业的热情,他们在“振兴实业,挽回利权”和“群策群力、建立工业社会”的口号下,组织了各种实业团体。如:“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工业建设会”、“安徽实业协会”、“苏州实业协会”等等,都是在辛亥革命后一年中出现的。另外,辛亥革命后,连续发生的“抵制外货,收回权利”的群众性反帝活动,也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国际环境而言,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各国互相残杀、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压迫,不仅减少了对华的商品和资本输出,使我国国内的市场大多回到了我国民族工业的手里;而且,由于欧洲各参战国均把其国内工业转入了战时轨道、光顾发展军备,削减了民用工业产品的生产,就使中国由一个纯进口大国,变成了一个出口大国。如面粉,就由1914年的进口200万担,到1918年变为出口200万担。由于以上原因,在这一时期,中国民主资本主义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时间持续之长,都是空前的,被称为“黄金时代”。中国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人阶级由60万人,发展到100多万人,为即将到来的新的革命道路的探索,准备了足够的经济和人力资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之,袁世凯统治的中国政局总体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当然,也正是这样,才让袁世凯有了走向独裁和专制的资本。试想,在一个社会动乱、经济停滞、饿殍满地的中国,袁世凯怎么会有这样的胆子呢?同样是当然,经济的发展就必然带来社会的进步,政治体制的倒退,无疑会被全国人民很快的埋葬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二次革命”后,孙中山的反袁势力在国内损失殆尽,反袁没有军队,只能搞个暗杀之类的小动作;二是他在日本又搞了个“中华革命党”,实行个人向孙中山宣誓效命的办法。袁世凯在倒退,孙中山也在倒退,倒退到学洪门。孙中山的这一做法激怒了黄兴,黄兴和他决裂,转而支持李烈钧和蔡锷,运筹在云南起事。这时,孙中山的身边就是陈其美和蒋介石几个人,因此,尽管孙中山要“誓死戮此民贼”,并计划组织中华革命军,结果,除了蒋介石炸死上海镇守使郑汝成之外,其他还是一无所成。顺便说一句,1915年10月,孙中山和宋庆龄在日本结婚,让他迎来了生命的第二春,使其又充满了斗志。从此,他向曾国藩学习,屡败屡战,从不气馁。到了这里,我们先把孙中山暂时放下,待到蒋介石时再说,下面我们说说蔡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启超看到袁克定非有大位之命,躲到了广州。在广州梁启超心想,袁克定非主,那么说明,假如袁世凯称帝,就一定会失败。现在我的进步党是袁世凯的嫡系,袁世凯失败那不就是我的失败,我的进步党不就在中国政坛上失去了光彩,毫无发展的机会了吗?人,还是要多思考,思考来思考去,梁启超思考出来一个绝佳的办法来。反袁,得有实力,蔡锷就是他的实力。因此,他开始运作两件事,一明一暗。一明是公开反袁,让蔡锷知道自己的态度。1915年9月,梁启超在《京报》上发表了洋洋万言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打起来反对帝制的旗帜。在文章中,他痛斥帝制之非,对袁世凯及古德诺进行了揭露和讽刺。此文在社会上传诵一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自然在北京的蔡锷也看到了这篇文章;一暗就是开始营救蔡锷,好让他返回云南在军队中举起反袁的大旗。说了半天,梁启超和蔡锷是啥关系?关系可大了,蔡锷是他的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 19:13 , Processed in 0.04647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