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常昶昶

[经典战史] 天地传奇之毛泽东三界封神演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子牙道:“法宗客气了。自禹王开夏以来,始父子相传统治天下,但桀无道,汤武革命,伐桀代夏;商历600年,纣乱朝纲、不守天道、不遵人规,武王东指,建周灭商。春秋战国400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始皇一统天下。始皇废分封、开郡县、车同轨、文同字、货同币、建驰道、修长城、兴水利、天下大同。始皇的功盖万世,但他却不能建万世家天下,故让他二世而灭。自此,历代更替,周而复始。中华并非一王一帝的天下,而是天下之天下,正所谓‘有得者居之,无道者失之’。此我中华一道;二道,旧朝当灭,新朝当立,只能促进,不可逆之。项羽力拔山兮、英雄盖世,何故不成?就是他反对中央集权,而要复六国分裂;诸葛亮被人间视作智慧的化身,为何只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他在阻挡历史的车轮向前。三道,我中华是华族之天下,非汉族的天下,故不弃非汉族之主,这一点人神爷已说过,不做细论。四道,我中华规定同姓、同族已经为过帝、王的,不可再复为之。目的就是防止此姓此族过大、贵之成族、欺压小姓小族。中华自始皇以来,可有黄姓、王姓、张姓的正宗王朝?没有,为什么?黄、王在帝制之前,行于天下,不能再黄之、王之;天上的玉皇姓张,张姓怎么还能在人间为王?皇帝姓为国姓,即为国姓,就是天下的大姓,故,当过皇帝的姓和族,不可再为皇帝。刘备称帝即死,李自成入北京即亡,概因此理。孙中山的孙姓,在三国时已有大帝孙权称雄,因此,孙中山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成为正式的大总统。法宗,如是说,你能明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韩非道:“兵宗一说,我方理出头绪了。我一直不明白陈友谅、张士诚为何不敌朱洪武,原来是如此道理。禹王安排少康神君下界,并指定孙姓,难道是有意为之?”
圣人道:“正是。禹王知道少康神君不是人间正神真主,只是为三帝帝喾当开路先锋而已,故,才作如此安排。当然,兵宗做此议论也是铺垫,以为今后的议论做好伏笔。”
韩非道:“那就请兵宗再讲一讲第五道吧。”
姜子牙继续道:“中华天道讲变化有度、变中求静、静中求变。我中华讲孝,不懿忠。孝为更替,上老下子,传延不断,是典型的天道。人总是要老的,老人在,为子就要行孝。行孝就是一种不变,就是静;但怎么行孝,则是可以不同的,是不能千篇一律的:伺候是孝,为老人争光是孝,为老人完成心愿是孝,和谐邻里、不为老人惹祸也是孝。时代不同,行孝的方式和内容都有所不同,这就是变,是在静中求变。忠,则是要求在变中求静。忠,不是一心一意,否则,就是不知变化,有违天道;忠,是心要在中间,谁对、谁正确,心就向着谁,反之,就要指责、反对。故,忠是可以变化的。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正确的真理,就要停下来,去追随、去忠于,这就是静,是在不断地变化中求静。圣人说的‘忠’,就是死忠,故天道不佑,这就是我们看到很多所谓的忠臣不得好死的原因。社会在向前发展,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也应该发展。可怎么发展为行天理、顺人道呢?只要我们理解了孝和忠,就会理解了。在变化中找真理,在真理中找变化,这就是标准。真理是什么?是道德天尊的‘道’,圣人的‘理’,佛家的‘心’,天道的‘变’,地理的‘静’。但天下已经不是我中华一家的天下,是有200个国家的天下,因此,如何做到‘变’‘静’有序,是对我们后人智慧的真正考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很好,但很难在中国实行。为什么?因为三民主义没有‘孝’在里面,它不是建立在我中华的道德理论基础之上的,是从美国抄来的。任何你看似很真理的东西,为什么是在美国出现,而不是在中国出现?就是各自的文化之根不一样。优秀文化可以相互借鉴,但千万不要脱离了我中华的文化之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人道:“兵宗刚才讲了那么多,就是为了讲最后这几句话。我们中华有自己发展的独特的历史轨迹,因此,我们向外国人学习也是要有规律的。”
韩非这时大叫道:“我明白了,你们说这么多的废话,不就是想说,看看将来的帝喾能创造出个什么理论来,好让大家心服口服。”
禹王一听笑道:“韩非,终于明白了。你们就不要说废话了,还是接着说九四爻吧。”
圣人道:“九四爻说的是那风后,即人间的蔡锷。爻辞道:白茅中没有包着鱼,动就会有凶险,是说疏远了百姓。此爻与袁世凯之爻正好相反,是袁世凯之卦爻的反生。袁世凯死,蔡锷不能活,这是天数。我们还是坐看民国风云,道论袁世凯与蔡锷的生死吧。”
姜子牙道:“自当如此。”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回      洪宪代民国    蔡锷誓倒袁

                                       二十五
1912年2月3日,清帝退位的第二天,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递交了辞职咨文。2月15日,临时参议院召开了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到会的17省代表,以17票一致通过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将这一结果在当日通知了远在北京的袁世凯。然而,此时的孙中山却有所不甘,他为袁世凯的就职设置了三个条件:
——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他想把袁世凯调离北京,以让民国政府远离北洋势力。当然,这也是他的“调虎离山”之计,目的是让袁世凯在南京孤掌难鸣,这样就不难把袁世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临时总统辞职后,参议院选定的新总统亲自到南京受职时,原临时大总统及国务院各员始行解职。这就意味着如果袁世凯不来南京就职,孙中山和他的国务院各员仍可履行现职,以给袁世凯南下施加压力。
——新总统必须遵守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所谓的《临时约法》,此时还只是个名字,是孙中山为制约袁世凯临时想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孙中山想架空袁世凯,让他有名无实。怎么才能让袁世凯有名无实呢?参议院众议员想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想出办法来,当然,更多的人是不想,因为孙中山这样做实在是无理,有失政治家的风度。眼看袁世凯就要就职了,孙中山无奈只好去求宋教仁。宋教仁一夜就弄出来了后来我们在历史书中知道的,所谓的《临时约法》的内容。宋教仁一直主张内阁制,他认为放眼天下,能做总理的唯他一人,他和孙中山所争就在于此。孙中山让他起草《临时约法》,自然就把内阁制给写进来了。内阁制是怎么一回事?不好解释明白,不过,您看看印度、以色列、德国就知道了,就是总理当家,总统挂名。这还不算,总理只对国会负责,可以根本不考虑总统的感受。孙中山为了对付袁世凯,真是做到了“己所不为”,偏偏要施于他人。真是有点小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教仁制定出来的《临时约法》,经孙中山认可后交参议院表决。参议院的议员们大多都还读过圣人的书,因此,对这个临时约法均表示不赞同。道理很简单,你孙中山当临时大总统,都反对的东西怎么让袁世凯接受呢?袁世凯本来就是大清国的总理了,大权、实权都有,为什么来到南京做个挂名的大总统?除非袁世凯的脑子被门给挤了。难道是孙中山本就不想让袁世凯当总统?想破坏南北和谈?参议员们自然也议论纷纷。但是参议员中有70%都是同盟会员,孙中山坚持这怎么做,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最后只得勉强通过了。请大家记住这个茬儿,就是因为《临时约法》是参议员反对的,所以,自此以后,参议员们与孙中山开始分道扬镳。后来孙中山一再反袁,皆以失败告终,就是他孙中山本来就不占理,连参议员们都没有支持他的。不过,正是老的不去,新的不来,要不蒋介石也就出不来了。此是后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时约法》通过后,在第一时间通知了袁世凯,袁世凯看了以后,也就是一笑,心想:孙大炮给我来这一手,真是太小儿科、太天真了。约法,自古都是在双方实力相等时算数。双方实力不对等,有什么约法?只有耻辱。李鸿章和外国人签订了那么多的条约,有哪一条可以限制列强的?约法为什么在美国管用?因为他们在制定时,大家的肩膀头一样高,所以才有平等。为什么美国的军队归国家,而不归什么驴党、马党的?因为他们的驴呀、马呀本来是一家。这就像中国的一个家族分家一样,不管怎么分,祖坟能分吗?祠堂能分吗?军队、法律就是他们的祠堂、祖坟。中国可不是这样,我老袁的北洋军队只能是我的,不可能是你孙中山的。袁世凯不露声色,对南京政府要迎接他到南京就职,表示出了热烈欢迎。于是南京政府决定派蔡元培、汪精卫、唐绍仪等5人为专使,前往北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1912年2月29日,北京城的正阳门大开,正阳门据说只有皇帝才能走,袁世凯给蔡元培他们以皇帝的礼遇,可说是极为隆重了。蔡元培等人入住六国饭店后,稍事休息,就与袁世凯谈南下的事。袁世凯的兴致很高,他专门和蔡元培他们研究了南下路线。蔡元培他们提出应该走天津,沿津浦铁路南下到浦口,然后坐渡轮过长江到南京。袁世凯想了想道:我们是不是走京汉铁路到汉口与副总统黎元洪汇合,然后,再坐轮船从武汉直下南京。在就职之前和副总统先见一面,商议一下就职议程,理所当然,蔡元培等人均表示赞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已经好多年没有见过大海了,在长江上坐坐船也是一件快事。袁世凯对蔡元培说,他11岁去南京,在南京呆了5年,想一想过去36年了,真想再到南京去看看。袁世凯与蔡元培他们谈起南京滔滔不绝,让蔡元培等人的兴致也是颇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黑了,袁世凯设晚宴为蔡元培他们接风,酒桌上觥筹交错,真如酒逢知己千杯少一般,让蔡元培他们尽兴而归六国饭店。趁着酒兴几个人议论一番,都认为不虚此行。然而,就在他们夜里酣睡之时,北京城发生了兵变。北京的驻兵听说袁世凯要南下,尽都反对,晚上也是喝了点酒,就开始借酒闹事,在大街上他们打砸抢之后,冲向了六国饭店。蔡元培他们睡得正香,忽然听到外面大乱,再细听是冲着他们来的,都急忙躲藏。蔡元培、汪精卫等人跳窗逃入了东郊民巷外国人的使馆区。兵变一下子就让北京城内人心浮动,局势突然变得空前紧张起来,北方各省的督抚们纷纷通电反对袁世凯南下就职。袁世凯到六国饭店慰问了蔡元培等人,对他们表示了歉意,直埋怨自己考虑不周,光顾说南下了,忘记了自己南下后北京城的善后事宜。是呀,袁世凯不是孙中山,孙中山是光棍一个,袁世凯则有一大家子人,袁世凯要远行,不把家里安排好能行吗?当袁世凯对蔡元培等人建议,暂时留京半年,先请黎元洪到南京受理副总统并代行总统职权时,蔡元培等人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在此时,王廷桢、包嘉宾等人给蔡元培寄函建议不要迁都,历来迁都都不利于国家的稳定。蔡元培是个大学问家,这个道理他是懂的。于是,3月2日,蔡元培等人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和临时参议院,报告了北京的局势,并建议不要迁都。参议院本来就不赞同孙中山的主意,因此,3月6日,他们很快就否定了孙中山的第一项附加条件,通电袁世凯允许他在北京就职,但有三个条件:
一、接电后须向参议院宣誓;
二、提出新内阁名单,征求参议院同意;
三、新内阁在南京办妥手续后,孙总统始行解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议院已经不受孙中山的控制,开始独立行使职权了。袁世凯接电后,对参议院的决定回电满意,便于3月10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就职仪式。并于3月13日向南京参议院提名唐绍仪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是袁世凯的老朋友了,从朝鲜就跟着袁世凯,在袁世凯的直隶任上,唐绍仪就是他的外交部长,负责处理与列强的有关事务。袁世凯被载沣免职后,唐绍仪有了新的进步,他开始与同盟会接近,投身于共和革命。在袁世凯复出后,唐绍仪代表袁世凯同南京政府的伍廷芳进行了多轮的南北会谈。会谈成功后他留在了南京,与孙中山有了亲密接触,孙中山让他加入同盟会,唐绍仪同意了。来北京迎接袁世凯,唐绍仪是特使之一。因此,唐绍仪是袁世凯、孙中山、南京参议院都能接受的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参议院毫无悬念地通过了对唐绍仪的任命。3月26日,唐绍仪来到南京,临时政府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和宴会。尔后,由居正主持仪式,让唐绍仪宣誓加入了同盟会。如此以来,孙中山也算是称了心意,既然唐绍仪成了他的同志,那么架空袁世凯,把中华民国仍然控制在同盟会手里,还是有希望的。于是,他向唐绍仪办了交接手续,就正式辞职了。孙中山的在位时间,差4天就满3个月了,但事实还是两个多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孙中山的算计,对袁世凯来说不过是增加了一点麻烦,并不能对他造成威胁。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老手,孙中山在他的眼里还是有点嫩,他的政治实践早已教会他察势观态、谋定而后动和以退为进。袁世凯在与孙中山的博弈中,也是抱着对他利用的心态,他岂不知道革命党人会给他设置各种的障碍?但关键的是,必须先名至,只要名至了,凭自己的实力就可以做到实归。搞政治是不讲君子情谊的,个人的能力、智慧、谋略、胆略和学识才是最重要的,袁世凯在哪一个方面都比孙中山强。孙中山尽管在美国、日本、香港生活了很长时间,对民主、共和有着从骨子里的认识,但他并不太理解中国,他所接触的外国人也都是中下级阶层的,对他当政治家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孙中山是一个职业革命家,职业有的时间就是漂浮,就是不深入,只会夸夸其谈,就像一个人一旦成为知识分子就会脱离所谓的低级趣味的农民一样;而袁世凯则正好和他相反,袁世凯所学到的民主、共和知识都是有切实用处的,他了解中国的现状,他在孙中山从事革命前就和日本的高层进行斗争,这10年里更是一直在和国内外的政治家打交道。袁世凯同孙中山一样娶有糟糠之妻,他的糟糠就是他和农村的联系,而孙中山则抛弃了他的糟糠。在袁世凯所接触的政治家中,孙中山也许是资历最浅的,所以,对付孙中山他是很轻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一样,要战胜对手就要做到知己知彼。在孙中山的阵营里,到处都是袁世凯的眼线,如汪精卫、张謇等,而袁世凯这边则没有孙中山的眼线。李云龙说过,他可以轻松地打击日本人,凭的就是日本人不知道他是谁。孙中山自己在南京临时政府里的困境,袁世凯一清二楚。袁世凯可以等下去,孙中山却等不下去了,所以,他为袁世凯确定了必须就职的时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对孙中山的一切要求尽量都是“中、中、中”。“中”是河南的特产,答应一个“中”,这事就肯定中;答应“中、中”,就是要考虑考虑,你得等个时间;如果答应“中、中、中”,那肯定就是在应付。袁世凯答应的这么痛快,自然是在应付了。此时,他的打算是:一、先获得革命党人的好感和认可,让他们感觉到无理的是孙中山,而不是自己,一切都待当上临时大总统以后再说;二、他需要南北统一,记住,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是南方的,可不是北方的,袁世凯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统治全中国的机会;三、必须学会和革命党人打交道,看看革命党人如何出手。当然,革命党人出手是肯定的,问题是他们出手的高低,不是说出水才见两腿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怎么说,大总统还是有提名总理的权力的,就凭这一点,袁世凯就可以把主动权牢牢地抓到自己的手里。他提名唐绍仪当第一任内阁总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知道唐绍仪可以获得双方的认可,他需要唐绍仪为自己在孙中山和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或者说是建立起一个缓冲地带,以让双方有一个磨合的机会。说白了,袁世凯的信心,不仅来自于他的军队,还来自于各列强的支持。有列强的支持就有钱,就可以说话算数。中国当时的现实不是什么总统制还是内阁制,而是谁能弄来钱。既然,孙中山支持内阁制,那一开始治理中国的行政权力就由唐绍仪的内阁去行使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袁世凯在政治上的第一步是退让,他藏到幕后睁大眼睛紧盯住内阁,看看他们会不会做出什么对不起他的事。这一看不要紧,还真让他看到了猫腻。黄兴在南京订购了一批德国的最新式武器,价值300万元,需要付定金50%,唐绍仪内阁拨付了100万元,另50万由黄兴自筹。袁世凯得到了密报,心想:小兔崽子,南北刚刚统一,你们买武器干什么?你们买就买吧,还让政府帮你们出钱。哦,我明白了,孙中山要内阁当家不是为了国家承平,而是为了让革命党得到休养生息,暗暗地培养自己的势力,然后再把我老袁革命掉。常言道“人算不如天算”,我先让你们“偷鸡不成蚀把米”,然后再找唐绍仪算账。于是袁世凯派人通知德国公使,武器不得卖给任何中国的个人和团体,否则,一检查出来立即没收。无奈,德国人只好把武器全部运到了天津,由北洋军接受。与此同时,袁世凯在国内禁止私人和团体买卖武器,否则,一经查处,严整不殆。孙中山和黄兴的小算盘彻底被袁世凯给砸碎了,他们也只能是烧鸡大窝脖,谁叫他们无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孙中山想私底下扩大自己实力的图谋落空了,于是就改为了阳谋,他们要唐绍仪任命同盟会员王芝祥担任直隶总督,以牵扯袁世凯的北洋势力。袁世凯这一次还是没有反对,但他开始了阴谋,给孙中山来了个釜底抽薪。他召见王芝祥,对王芝祥一顿的拍,让王芝祥很受用。然后他对王芝祥说,如果你愿意去南京接替黄兴任宣抚使,那么我就给100万大洋的宣抚经费,和包办一切的权力,这可比你在直隶受夹板气强多了。王芝祥一听,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赶忙答应去南京。结果,孙中山没有在直隶捞到便易,还把黄兴的南京宣抚使给弄丢了,真是可悲。唐绍仪的屁股已经做到了孙中山的板凳上,袁世凯自然不会让他好受,但他还是不动声色,只是不管。他不管北洋督抚们对唐绍仪的攻击,不管唐绍仪的内阁有钱没有钱,就是坐看唐绍仪往下怎么玩。唐绍仪政府手里真的没有钱了,开始向列强借钱,列强要得到袁世凯的首肯,袁世凯不管,列强就不借给他。唐绍仪弄得焦头烂额、玩不下去了,生存了105天,就来了个内阁总辞职。袁世凯就是要的这个结果,孙中山不是要实行内阁制吗,那你就实行吧,不过,你自己干不下去,怎么能怨得了我?全中国的人都看到了,内阁制不行,还得总统制才行,这样袁世凯也就名至实归了。唐绍仪辞职,由陆征祥组织了一个只有20天的“超然内阁”后,就将内阁总理让给了袁世凯的亲信赵秉钧。自此,总统、内阁总理一家亲,孙中山试图以责任内阁架空袁世凯权力的幻想化作了泡影,他不得不考虑切切实实地与袁世凯开展合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1912年8月24日上午,北京城的正阳门再次大开,前门火车站人海如潮、万头攒动,新扎的欢迎坊上彩灯高悬,巨大的横幅上写着:热烈欢迎孙逸仙先生莅京视察。邀请孙中山入京,是袁世凯在孙中山辞职后即发出的。孙中山自4月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没有一天停止过自己的政治活动,他穿梭于革命党人之间,或发表演说、或代为筹划,依然是革命党人众望所归的核心和灵魂,当然主要都是在基层。袁世凯自然知道一直让孙中山自由活动绝非一件好事,但他还不便于干涉他的自由活动,他是希望获得孙中山的支持的。他也知道他的真正危险不是来自于孙中山,而是来自于那些亡命之徒,他想利用孙中山来安抚同盟会员。更何况国家现在需要的是建设,不是对抗,想必孙中山也和自己一样,需要和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孙中山果然来了,“一切都按照大总统的待遇”来接待孙中山,袁世凯对内阁总理赵秉钧说。前门火车站,袁世凯握住了孙中山的手,这是中国政坛上南北两大巨头的第一次握手,尽管他们之间打交道已经不下10年了。这是两双不同的手:一双手曾经亲自缔造了中华民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一双手曾经埋葬了满清朝廷,结束了中国历史的帝制时代。这两双手都创造了历史,但都是只创造了一半,它们合在一起是完美的,分开则会给各自带来悲剧。历史就是这么令人遗憾,而又冷酷无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半个月后,袁世凯在总统府居仁堂,又举行了盛大欢迎宴会招待黄兴。中国的三大伟人齐聚北京,这期间的会晤是十分融洽的,宾主之间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致。孙中山声称10年内,他要专心建筑铁路,不再参与竞选总统;总统可以10年不换,以安定国家政治。9月9日,袁世凯特令授孙中山筹办全国铁路的权力。12月23日,黄兴也受命为川粤铁路督办。为什么孙中山这么喜欢铁路?这里有他的公私两种心在内。就“公心”来说,读过历史书的都知道,不做赘述。单说这“私心”,孙中山一直为革命经费所困,筹办铁路可是一个有油水的地方,稍微从手中漏出一点就够了。大家可能说我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只要你看看他发给黄兴的电报就知道了。黄兴的督办职务是一个实职,一上台手里就有钱了,所以,他要求黄兴从筹办铁路的款中挤出一部分款项支持同盟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8 01:13 , Processed in 0.03807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