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墨羽

[翻译完毕] [联合翻译]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最新欧中关系政策报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墨羽 于 2009-5-3 13:19 编辑

这几天工作很忙,要等下周末才会又有时间。此间请诸位对我的概要翻译尽情提出异议,至今为止大家都太过拘束了。

有些意见我(尚)没有接受,这不应该打击大家的积极性。初稿编辑一半甚至一大半意见最终被否决都是正常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5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ha 于 2009-5-5 12:30 编辑
第一章上半部份(蓝色部份)由杨威利翻译,下半部份(黑色部份)由JOHNSONPERSONAL翻译


第一章:欧洲的无条件交往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一股全球性的力量。近十年来它的经济成长速度在当今世界无人可比。在工业 ...
johnsonpersonal 发表于 2009-4-26 20:52


第一章 上半部分 第一校


第一章:欧洲的无条件交往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一股全球性的力量。近十年来它的经济成长速度在当今世界无人可比。在工业和贸易方面积极甚至激进的政策与集体性的对储蓄甚于花费的偏爱,已经让数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更把数额巨大的资金交给政府利用。全球经融危机虽然使中国大受打击,但是它清楚的证明世界经济的兴旺现在依赖于北京的决定就像它依赖于欧洲的一样。让中国增加其对全球金融稳定性的贡献,包括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可用资金,是一个国际性的优先考量。在最大的全球性问题上,从气候变化到稳定经济或核扩散,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北京都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崛起的新闻没有被消息灵通的欧洲所忽略。有些人对它是如此着迷,而更多人对长远的结果是担心多过于希望。欧盟的领导者也有一些同样的担忧,并密切关注中国发展每年都有数量庞大的欧洲官方代表团访问中国-2007年450个代表团
- 表现出了对中国巨大的兴趣。然而欧洲的政策方针却仍然无视中国的真实现状:世界第一的货币储备拥有者,它的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和在军事上的巨额投入,欧盟第二大的贸易伙伴。取得所有这些成就的同时,中国仍然维持一个基本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体系,这帮助了和世界融为一体的中国免受许多全球金融后果的影响。

但是欧盟仍将中国视为一个新兴力量。一个在
1985 年做出的协定——设定的部分初衷是帮助欧洲缓解与中国的贸易盈余,这颇具讽刺性——仍然是当前欧中关系的法律依据,而它镶嵌其中的态度仍塑造着欧盟的思维方式。一个欧洲官方主导的对话和协议本应当促使中国遵守规则,作出承诺,以保护欧盟免受中国恶意行为的伤害而且按照欧洲的路线转变中国的政策。即使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欧盟与中国交往——伴随乐观的假设——也将在中国国内和国外“欧洲化”中国的行为。5但是这态度既高估了欧洲的塑造转变能力也低估了中国利用彼此接触达成其自身目的能力。欧盟官方的中国政策令人遗憾地与欧中关系的现实相脱节。


欧盟:忽视现实


欧盟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塑造中国的例子数不胜数。欧盟对中国2001年加入WTO组织进一步开放其经济体系的希望已经落空-获得WTO会员资格后中国政府的做法是终止改革而非开始改革。北京加强对中国公司的集中控制增加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非正式障碍。政治自由化似乎已经受阻,或甚至有所倒退:中国收紧了对非政府组织的限制,增大了对不同政见者的压力,而地方选举改革已经停止或开始走回头路。在联合国,北京已经在会员大会缔造了一个坚固的投票联盟,时常动员用于反对欧盟的价值观比如欧盟对人权的坚持。6而且中国已经清楚地表达,尽管他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主要问题,但是中国不会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

不久之前中国还在对除了台湾之外的一系列国际问题保持低姿态。现在它在所有的全球问题上都占据中央舞台,同时欧洲的筹码日益被削弱,使中国感觉基本上可以忽略欧洲。然而欧盟决策者坚持幻想中国的发展会带动其商人阶层和政府官员越来越热心与欧洲交往,并日益认同欧洲的价值观。通过欧盟主导的会议,谈判和对话,他们希望,能够推动中国朝向更好的社会政策,更多的财产权利、改良的环境保护以及政治自由化。
4

在这样的思考方法基础上,欧盟致力于说服中国的领导层按照欧盟的要求行事符合他们的自身利益,无论是在开放市场,法治还是气候变化等方面。一个欧洲的官员把这方法描述为" 要求中国帮助欧盟从而帮助中国 ".7这一方法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欧盟对华政策中具体目标数量上的持续增加;这些目标时常要为更加紧迫的话题让路。而且很少被坚持到底。欧盟也从未对其一些成功的具体政策出台一份适当的评估报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0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来貌似大家很沉寂,几天没看这帖都沉到第二页了…… 还是先把自己修改的意见贴上来,大家看看

概要第一节上半部分(修改部分用蓝色标出)

  欧洲对待中国的方式困陷在过去。中国如今已是一全球势力:北京当局的决策对欧盟关心的几乎所有紧要全球问题来说都至关重要,不论是气候变化、核扩散还是恢复经济稳定。严格调控下的中国经济和产业政策强有力地影响着欧盟的经济健康。中国的对非政策在这个欧洲重要邻居的部分土地上造成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欧盟还在继续把中国当作过去的新兴势力,而不是当今的全球势力来对待。

欧洲的无条件交往

  这一切的结果,就是一个可以称之为“无条件交往”的欧盟对华政策:这个政策给予了中国所有与欧洲合作带来的经济和其它利益,却几乎不求回报。大多数欧盟成员国已经意识到,这个由1985年达成的贸易与合作共识奉存下来的策略早已不合时宜了。于是它们各成员国一方面承认其存在,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对其置之不理,转而追随它们自己的、往往互相冲突的本国对华策略。有些成员国在贸易方面挑战中国另一些则是在政治方面有些两方面兼顾另一些两方面都不。

  结果不言而喻。欧盟任由中国为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的欧洲企业设置重重障碍,远远多于中国企业在欧盟所面临的——欧盟尽管取代美国成为了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让对华贸易逆差膨胀到惊人的1690亿欧元,这便是原因之一。力求让北京当局同意更多的国际经济协调,从而承担起它作为全球经济的关键参与者应尽义务的种种努力,大体上没有成果。2009年4月初在伦敦举行的G20峰会展现了北京当局躲避承担任何实际责任的能力;它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相对不起眼的400亿美元实际上相当于一份“税金”,以免被视为一名全球破局者。

  在全球事务上,经验证明中国不介意破坏西方在若干紧要问题上作出的努力,例如针对缅甸的严酷政权或津巴布韦和苏丹等非洲悲剧。中国固然偶尔也会改变它的立场,转向与西方更加一致的方向——例如它姗姗来迟地支持联合国向达富尔派遣维和部队停止对津巴布韦的军火出售或出动它的海军巡逻索马里海岸。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改变是中国自身的直接利益导致的,而并非出于某种取悦西方的渴望。全球经济危机加大着中国采取行动支持国际金融稳定的压力,但同时也为这个现金充足的国家提供了一个仅为国际救援计划作出少量贡献,即可提高它相对地位的机会。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0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概要第一节下半部分(修改部分用蓝色标出)

实力评估暴露欧洲的内部分歧

  中国已经学会了如何利用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它把和欧盟的关系当作一盘棋来下,而它的27个对手则挤在棋盘的另一方对下一步该如何走争吵不休。虽然北京当局有时也为这种混乱而烦恼,但是在这样的棋局中,哪一方会更占上风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的一位新集权主义学者潘维(译者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这样说:“欧盟很弱,政治上内部分歧,军事上缺乏影响。经济上它倒是很强,但是我们现在不怕它了,因为我们知道它需要我们比我们需要它更甚。”(见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2008年6月6日的采访。)中国深知它的强大,并且不再加以掩饰。它对欧盟采取的新态度近乎于外交蔑视,这在去年12月清楚地显露了出来:作为对法国总统萨科奇计划会见达赖喇嘛的严厉回应,它临时取消了里昂欧中峰会。

  我们所作的一个“实力评估”显示出了欧盟27个成员国在两个问题上立场不一:如何处理中国对欧洲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政治方面与中国交往。我们为每个成员国的各项对华政策和行动打了分(评分的主要政策和行动包括如下方面:台湾、西藏、人权、伊朗和苏丹等全球议题、反倾销、贸易逆差、中国在欧投资以及涉及中国的各条政治言论的总体性质),如下面这张示意图所示:

(示意图)

  这个分析让我们把各成员国分入了图中标出的四个组:有主张的工业主义者、观念上的自由贸易者、肯通融的商本主义者以及欧盟内的跟从主流者。

  这四个组的划分当然只是大致上的。一个成员国的政府换届可以给其对华政策造成强烈影响,以至该国近乎于一夜之间从一组转移到另一组——就像我们在2005年德国总理施罗德被默克尔替下后看到的那样。如图所示,萨科奇总统治下的法国无法轻易融入任何一类,其中原因之一是法国的对华策略仍然飘忽不定

  尽管如此,建立这种分组依然是有用的。这有助于理解那些削弱欧盟应对中国能力的冲突,从而指出一个有利于所有四个组的新策略导向来。

  有主张的工业主义者(“工业派”):
  工业派这组规模很小,由捷克、德国和波兰构成。它们是欧盟中仅有的愿意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强力对抗中国的成员国。该组的均衡立场有潜力使其成为欧盟更加强硬地对待北京当局的中坚力量(尽管德国,这个与中国有着最紧密贸易关系的成员国,对欧洲采取统一立场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工业派不同意让市场力量来塑造欧中关系的性质。它们时刻准备着通过特定领域的各种要求向中国施压或支持保护性“反倾销”措施以应对受到不正当补助的中国货品;或威胁出台其他贸易(制裁)措施

  观念上的自由贸易者(“自由派”):
  自由派——丹麦、荷兰、瑞典、英国——总体上愿意在政治方面向中国施压,而反对在对华贸易方面进行限制。它们反感任何形式的贸易管理,这使得欧盟在面对中国周密制定、高度集中、经常颇具攻势的贸易政策时,很难建立一种明智而连贯的应答方式。对这些国家来说,自由贸易的观念是经济利益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们国内以高科技和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和劳工市场,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得的收益或期望收益压过了对廉价中国进口品的害怕

  肯通融的商本主义者(“商本派”):
  商本派这组规模最大,包括保加利亚、塞浦路斯、芬兰、希腊、匈牙利、意大利、马耳他、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西班牙。这些国家共有一个设想,即良好的对华政治关系会带来商业利益。这些成员国感觉它们的对华关系必须由经济方面的考虑来主宰;它们把反倾销措施看作一项有用的工具,因而反对将(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授予中国。(按照2001年签署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第15条,世贸成员可以用与第三国家的价格比较为来自中国的进口品评定反倾销税。假如中国被正式定性为完全市场经济,使用上述价格比较的权利即会自动消失,并且无论如何这一权利都将在2016年到期。此外一个中国公司或一个经济领域也可以单独获得完全市场地位。)它们为了对随时保留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作出补偿,回避与中国在政治问题上的对抗。就像自由派在贸易方面的立场一样,商本派拒绝在政治议题上向北京当局施加压力的立场削弱了欧盟对华政策中的一个关键部分:这些国家多次导致欧盟未能在西藏或人权一类的议题上建立起更加坚定的立场。在极端情况下,有些国家实际上在充当中国在欧盟内的代理人。希拉克总统治下的法国完全可以归入这一组;但在萨科奇总统治下,该国有了突然转向的习性,一时给中国政治方面的支持,一时又对中国提出人权、台湾或西藏方面的批评,这样使得法国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欧盟其它成员国而言都成了一位不可预测的伙伴。

  欧盟内的跟从主流者(“跟从派”):
  这一组由更情愿把它们的对华关系交付给欧盟处理的成员国组成。就此而言奥地利、比利时、爱沙尼亚、爱尔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和卢森堡是四个组中最具有“欧洲精神”的,然而它们只是跟从者而非领导者。跟从派中,很多国家不认为它们与中国的关系位于它们外交政策的核心。它们依靠欧盟保护它们不受中国在台湾或西藏之类的议题上施压。它们愿意支持欧盟政策固然是好事,可是他们不愿更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强化着一种中国不是欧盟首要问题的感觉。

  成员国之间的分歧既然如此之大,中国把欧盟视作一盘散沙也就毫不奇怪了。法国、德国和英国尤其该对这个状况负责。三国中的每一个都一次又一次地游说中国,以图成为首选欧洲伙伴——尽管中国给它们的优惠地位只是有限期的,好处总是提供给出价最高或态度最温顺的一方。就连在最近由会见达赖喇嘛引起的多番欧中对抗中,英国、法国和德国领导人都拒绝互相支持,实际上在寻求相互趁火打劫的机会。

  任何强化欧洲立场的努力,都必须从一个认识开始,即没有哪个成员国足以单独左右中国。每次中国在欧洲的压力下转换了自己的立场,正如它在核扩散问题上,其次是在达尔富尔问题上所作的让步那样,都是欧盟共同协调努力的结果,靠的是整个组织以及最有影响的各成员国的支持。无论集体还是单个,欧盟成员国除非能够找到跨越分歧、集中力量筹建更强谈判地位的办法,否则无法从中国那里得到更多的东西。

P.S.对四派的名称感觉要再推敲下,比如本人倾向于用“重商”代替“商本”(理由前面也说过了),用“强硬派”代替“工业派”。当然上面还是保持了原来的提法;具体要用什么提法大家后边也可继续讨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0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hapsody 于 2009-5-10 16:14 编辑

第一章第一部分(参考了aha的一校;aha修改部分用蓝色标出,本人修改部分用橙色标出)

第一章:欧洲的无条件交往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一股全球性的力量。近十年来它的经济成长速度在当今世界无人可比。在工业和贸易方面积极甚至是激进的政策与集体性的对储蓄甚于花费的偏爱,已经让数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更把数额巨大的资金交给政府利用。全球经融危机虽然使中国大受打击,但是它清楚的证明世界经济的兴旺现在依赖于北京的决定就像它依赖于欧洲的一样。让中国增加其对全球金融稳定性的贡献,包括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可用资金,是一个国际性的优先考量。在最大的全球性问题上,从气候变化到经济规管再到核扩散,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北京都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崛起的新闻没有被消息灵通的欧洲所忽略。尽管有些人对它是如此着迷更多人对长远的结果是担心多过于希望。欧盟的领导者也有一些同样的担忧并密切关注中国发展每年都有数量庞大的欧洲官方代表团访问中国——2007年就达450个代表团之多——表现出了对中国巨大兴趣。然而欧洲的政策方针却中国的真实现状不以为然:世界第一的货币储备拥有者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以及巨额军事投入欧盟第二大的贸易伙伴。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中国维持其货币基本不可自由兑换不无关系,这使中国免受其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许多金融冲击的影响。

但是欧盟仍将中国视为一新兴势力。一个在1985年做出的协定推断——颇具讽刺性的是,设定的部分初衷是帮助欧洲缓解与中国的贸易盈余——现在仍然是欧中关系的法律依据,它所崇尚的态度仍决定着欧盟的思维方式。一个欧洲官方主导的对话和协议本应当促使中国遵守规则,作出承诺,以保护欧盟免受中国恶意行为的伤害并且促使中国的政策按照欧洲的路线转变即使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欧盟与中国交往——根据乐观的推断——也将会“欧洲化”中国的国内外行为。但是这态度既高估了欧洲的塑造转变能力也低估了中国利用彼此接触达成其自身目的能力。欧盟官方的对华政策令人遗憾地与欧中关系的现实相脱节。

欧盟:忽视现实

欧盟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塑造中国的例子数不胜数。欧盟对中国伴随其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世贸)组织进一步开放其经济体系的希望已经落空——中国政府获得世贸组织会员资格改革的终点而非起点。北京加强对中国公司的集中控制强化了限制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非正式壁垒。政治自由化似乎已经受阻,甚至有所倒退:中国已经收紧了对非政府组织的限制,增大对不同政见者的压力,而地方选举改革已经停止或开始走回头路。北京已经在联合国大会缔造了一个坚固的投票联盟,时常动员用于反对欧盟的价值观比如欧盟对人权的坚持。而且中国已经清楚地表达,尽管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主要问题,但是中国不会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

不久之前中国还在对除了台湾之外的一系列国际问题保持低姿态。现在它在所有重大的全球议题上都占据中央舞台,而欧洲的影响力已被削弱到了让中国感觉基本上可以将其忽略的程度。然而欧盟决策者还是抱有幻想:中国的发展会培育出一个热心与欧洲交往,并日益认同欧洲价值观的商人和官员阶层通过欧盟主导的会议谈判和对话,他们希望,能够推动中国朝着更好的社会政策更多的财产权利、改良的环境保护以及政治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欧盟致力于说服中国的领导阶层在是否开放市场,法律原则或气候改变这些方面按照欧盟的要求行事符合他们自身利益,无论是在开放市场,法治还是气候变化等方面。一个欧洲的官员把这方法描述为“要求中国帮助欧盟帮助中国”。这一方法的一个后果是欧盟对华政策中具体目标数量上的持续增加;这些目标时常要为更加紧迫的话题让路而且很少被坚持到底。欧盟也从未对其一些成功的具体政策出台一份适当的评估报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0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认领第五章吧.因为墨老师可以比较忙,你速度比较快,而且准确度比较高.先译出来再让AHA来校对.到时再让墨老师看看,没有问题就可以全文发表了.因为此文价值比较高,但时效性也比较重要. 125# rhapsod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0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ha 于 2009-5-10 21:40 编辑
第一章上半部份(蓝色部份)由杨威利翻译,下半部份(黑色部份)由JOHNSONPERSONAL翻译


第一章:欧洲的无条件交往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一股全球性的力量。近十年来它的经济成长速度在当今世界无人可比。在工业 ...
johnsonpersonal 发表于 2009-4-26 20:52


第一章第二部分 第一校

成员国:忽视战略

欧盟缺乏一个整体的对华策略,而其成员国间日益扩大的分歧更加恶化了这一情况。虽然成员国之间关于如何对待中国崛起的确存在不同观点,导致这一分歧的重要原因则是很多成员国之间都普遍流行这样一种观点:他们采取独立的对华政策比按照欧盟统一态度能获得更多的利益。然而在大部份的情形下,中国对各个成员国在主要问题上的让步都是如此地微小,事实上毫无意义。大部分欧盟成员国政府了解,在目前欧盟层面无条件接触的对华政策下,追求相互竞争的国家层面的对华战略,这样做是见不到成效的。但是他们不相信他们的能做得更好,无论整体出击还是独自行事。欧盟对华政策的失败源于想象力的缺失

个成员国之间的差异是改善欧盟对华政策的巨大障碍;没有任何改进是可能的除非欧盟找到一个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但是开出一个药方首先需要诊断。因此我们对各个成员国对华政策做了一个
"评估",检查每个国家在对华关系上实质性或争议性的成果。我们的数据显示成员国的分歧主要是以下两个问题:中国对欧盟经济的冲击、中国的政治和人权记录。

我们的分析主要有自两个数据来源:广泛地与中国、欧洲的官员和专家访谈,和委托各成员国对其与中国关系的评估。我们同样调查成员国相互之间的看法和他们如何看待欧盟组织。下图展示了我们的调查结果其中横轴表示政治议题,竖轴表示经济议题8根据获得的材料,我们可以把27个成员国分为4大类:有主张的工业主义者(工业派),4 l- u观念上的自由贸易者(自由派),肯通融的商本主义者(商本派),欧盟内的跟从主流者(跟从派)。

这些定义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不可变的;个人关联和政治关联都会起作用。在一些国家中,特别是法国,德国,以及不太明显的英国,新领导人已经或者正在企图调整他们国家华政策。有一些国家很少和中国进行官方接触,因为他们缺乏执行任何既定政策的手段各成员国对华关系中具体议题的详细描述请见附件)。
这四个小组既不是完全没有共同点也不是完全相同。


但是了解他们之间区别,有助于了解成员国之间如何相互对抗并且损害到欧盟的利益


有主张的工业主义者(工业派

有主张的工业主义者这一组规模较小只有德国、捷克和波兰三国,这三个国家独特地站在直面中国的位置从而构成了一个更加一致、更加现实的欧洲政策的核心。这三个国家随时准备好批评中国的政策以及保护其国内经济和就业市场免受中国竞争的威胁。当他们认为政策向中国方向倾斜时他们会毫不犹豫采取行动。他们将只会对中国开放有需求的部分并且在当他们认为有正当理由的时候采取反倾销行动或其他贸易措施。

捷克和波兰两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公司和部门有能力在中国市场中竞争,而来自中国的进口正在快速上升。
9相比其他国家需要更多的为本国企业向中国争取利益,他们较少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因此他们也较少受到来自中国的压力。政治方面,捷克和波兰两国都有共产主义统治的强大历史遗留,社会中普遍存在反共思潮,从而塑造了两国人民对待中国的态度。捷克时常被中国视为欧盟成员中对其最不友好的一个国家——然而它很少受到中国的"惩罚"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0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认领第五章吧.因为墨老师可以比较忙,你速度比较快,而且准确度比较高.先译出来再让AHA来校对.到时再让墨老师看看,没有问题就可以全文发表了.因为此文价值比较高,但时效性也比较重要. 125# rhapsody  ...
johnsonpersonal 发表于 2009-5-10 16:52

如果楼主也是这么想的,本人可以接手第五章,不过估计还得叫上squirrelnyc帮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0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贴一些修改的意见

概要第二节(参考了温慧的第二章翻译;温慧修改部分用蓝色标出,本人修改部分用橙色标出)

中国的巧妙务实

  欧洲人倾向于把中国当作一个有待欧洲通过交往而塑造的可塑政体来对待。但现实中中国是一个灵活而务实的强国深谙如何处理对欧关系。它的外交政策首先是由内政要务决定的——例如维持经济增长,以及在缺乏选举制度的情况下强化政权的合法性等需要。然而,北京当局的全球贸易、金融和科技流通以及它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使它成为了一个不管在非洲还是拉丁美洲都十分紧要的角色。近年来,中国出于处理因其自身发展造成的影响的需要,尤其是面对要求中国维护全球稳定的需要呼声,对外政策变得复杂化

  转而言之,中国已经变得太有钱有势,无法再保持沉默低调的运作模式了,而近期西方金融资本主义(译者注:资本主义的一种高级形式)的垮台以及相继而来的西方威望受损,看上去为中国外交政策进一步强硬化搭就了舞台。然而,尽管北京当局担任了捏合全球议程的新主角,中国的对欧政策基本上仍旧保持着以经济为主的性质。中国想要欧盟市场和投资的广泛通行权,它寻求各种技术转让,它想要欧盟和其它伙伴在与气候变化的对抗中担负大头费用。尤其重要的,它想要欧盟停止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闹腾。

  为了确保这些目标,中国开发出了三种对付欧盟的基本战术。首先,它利用它自己的中央调控体系与欧盟的开放性市场政府之间的不对称,从而一面在欧洲开发机会,一面通过各种产业政策、市场限制和不透明手续保护它自己的经济。其次,中国将欧盟在特定议题上的施压以接受正式对话的方式疏导开,然后把这些对话转化为没有结果的座谈会。第三,中国对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进行剥削。去年12月中国以惩罚法国总统萨科奇会见达赖喇嘛为借口,取消了它与欧盟的年度峰会,就是一个在欧盟内散布不安的典型企图。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0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忙。如果需要,请发短信给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0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修改部分用蓝色标出)

中国的巧妙务实

欧洲人倾向于把中国当作一个有待欧洲通过交往而塑造的可塑政体来对待。但现实中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灵活而务实的强国,深谙如何处理对欧关系。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由内政要务决定——例如维持经济增长、以及在缺乏选举制度的情况下强化政权的合法性等需要。中国还尽量避免其崛起在国际社会上引发激烈反应。但是,北京当局世界各国的贸易、其金融和技术流通以及它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使它成为了一个不管在非洲还是拉丁美洲都十分紧要的角色。近年来,中国出于处理因其自身发展造成的影响的需要,尤其是面对要求中国维护全球稳定的呼声,对外政策变得复杂化

如今的中国已变得太富有太强大,无法再保持沉默低调的运作模式了,而西方金融资本主义(译者注:资本主义的一种高级形式)的崩溃及其对西方声誉的重创,似乎为中国外交政策的进一步强硬化搭就了舞台。尽管中国担任了改写国际社会秩序的新主角,但是中国对欧政策在本质上还是取决于其经济目的。

中国想要获取欧盟市场的广泛通行权以及大量的投资,寻求各种技术转移,它想要欧盟和其它伙伴在对抗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担负大头费用。它还希望欧盟不要再干涉台湾和西藏问题。如一位著名的中国国际关系专家时殷弘所说的:中国对欧盟的要求是可行的,有限的,现实的。但是问题是中国在提出要求的同时有没有给欧盟任何回报

中国怎样看待欧洲

中国在2003年公布了第一份对欧盟的政策文件,并非巧合——也是在这一年,欧盟制宪会议通过了后来注定失败的宪法条约(译者注:这里指的应该是《欧盟宪法条约》草案;截止到2007年6月,已经批准《欧盟宪法条约》的国家有16个,另有7个国家冻结或无限期推迟了批约程序;2007年10月19日,欧盟非正式首脑会议通过了欧盟新条约即“里斯本条约”,于2007年12月13日由欧盟各国首脑在里斯本签署。“里斯本条约”将取代2005年在荷兰和法国全民公决中遭否决的《欧盟宪法条约》)——当时中国国内对欧洲的看法是积极的。中国官方媒体称之为“蜜月期”,民意调查显示普通中国民众对欧盟抱有好感。这份政策文件被视为中欧关系的里程碑,它似乎表明了中国的路线已从传统的国与国关系上升到了欧洲层面的关系

然而,如今中国的态度已变得乖戾无常,欧盟的政治影响力在中国显然也是一落千丈。欧盟无法制定统一的对外政策,成员国之间分歧不断,使得认为}欧盟摇摆不定、影响力下滑的分析在中国大行其道。

布鲁塞尔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我们得去各国首都,那里才有决策权,甚至连贸易也得和成员国谈。”著名分析员冯钟平说道,“中国将欧盟当作重要的政治伙伴、甚至与美国不相上下的时代结束了,至少现在如此。北京不再把欧盟视为力争得到其支持的伙伴,而是用于自身发展的经济空间。

中国的三大对欧策略

在欧洲希望通过无条件交往改变中国的同时,北京也精心制定了对付欧盟的战略,这个战略下有三大策略。

第一,中国利用自身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欧洲的制度化政治体制的差异,一方面充分利用欧盟市场的开放性;另一方面通过其自身行政手段的不透明性限制对方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中央、区域和地方的权限之间并无清晰边界;中国公民和外国公司都感到在地方层面很难保障自身的合法权利,地方或区域政府部门常常随意发号施令。但是中央政府拥有相当大的权威,尤其在涉及和外国人有关的事物方面,而且大型企业及国有企业一般会遵守政府的决策。正如一位欧盟外交官所说,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机构“可以控制任何它想要控制的事情,但并非一切不过共产党很会选择该控制的东西”。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条款更加剧了双方的这种不对等性,条款允许中国保护其工业中的战略及新兴产业{行业}免于市场竞争,这些限制措施保护了中国的跨国公司如石油巨头中石油,以及由军队起家的全球通讯公司华为。相比之下,中国知道欧盟的回旋余地很小。中国意见最大的反倾销措施仅涉及中国对欧出口总量的2-3%,原因是成员国几乎从未能站在同一立场上。

第二,关于欧盟在人权等特定议题上施加的压力,中国表面上同意进行正式对话——欧盟将这一举动视为重大胜利——而中国实际上将对话当作例行公事来对待。中国运用温和的言辞说服欧盟多边主义的裨益。但是,对于北京来说这些会议仅仅是例行的会议而已。在人权对话中,中国对欧盟提出的采取公决的呼吁置之不理,而高层贸易对话——至今中国已将其限制为一年一次——则使中国得以对抗欧盟要求针对对华贸易赤字的不断增长进行贸易限制的压力。欧盟外交政策传统使其依赖于这些对话,即使对话毫无结果,将其视为进步的标志。

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对话反而加深了中国对欧盟的影响。比如描述双方交往带来互利的西方式的“双赢”说法,已经成为中国鼓吹开放西方市场、反对反倾销措施的标准用语。为回避欧洲或美国要求其承担更多责任的呼声,中国领导人没有对这种呼声提出质疑,而是攻击西方关于责任的定义或指西方提出双重标准。

第三,中国充分利用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分歧,有时甚至鼓动这种分歧。尽管欧盟的亲密盟国也会利用这种分歧——如美国发动对伊战争前夕所做的那样——但是中国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或是为达到短期目标的情况下,能够毫不留情地对成员国单独采取严厉的措施。长久以来,中国一直就台湾问题向追随派施压,而在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面对商业派及工业派的质疑时则向自由派乞求支援

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中国最近给予法国的待遇。在法国总统萨科奇拒绝出席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圣火传递在巴黎遇挫后,北京的旅行社接到指示取消法国游,导致2008年5月签证申请人次下滑70%。中国政府还支持抵制中国境内的家乐福连锁超市,温家宝在最近对欧洲进行友好访问时避开了巴黎。再比如德国,由于两年前的2007年9月总理默克尔与达赖喇嘛在她柏林办公室的那次会面,中国终止了与德国的一切政治交往。

考虑到取消去年12月在里昂举行的中欧年度峰会反而可能促使欧洲各国对中国采取更为一致的态度,中国最近向欧洲派出了几个高层采购团以示友好。这次史无前例的行动并没有违背中国软硬兼施的策略:采购团中的投资者公开对和中国保持“良好”政治关系的国家进行奖励。实际上,派出采购团只是中国激化欧盟内部不和的一种手段,作用是在欧洲领导人中灌输对华友好就会带来经济利益的观念

中国处于优势

由于对中国的认识不足,且认识渠道甚少,在应付中国对欧策略时欧盟所面临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中国的党政机关及其智库对欧盟及每个成员国了如指掌—因而中国得以充分利用成员国之间的分歧或欧盟组织内部的紧张局面。中国就在布鲁塞尔门口,有时甚至已经进入了走廊。它可以拜访总统及首相的办公室无限制地进入非军事工业让同情它的成员国向它透露信息甚至让它们在欧盟决策圈里为它说话。与此相反,欧盟对北京的行政体系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了解,况且单个成员国没有将其对中国的认识在欧盟内共享。在中国,很多问题需要与高层官员会面,但是想见到他们或其顾问都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很多领域,中欧双方的公司或行业进行直接协商应该很有益处的,但是中方出面的往往却是政府官员。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包括对外关系,地方省越来越多地受中央政府决策的制约。

中国的对外关系部门,现在都是钵满盆满,很精于礼遇各国政要。中国媒体(仍然受共产党控制)、度活跃的外交、不计其数的组织和智团与欧洲人织成了一张看不见的关系网,唯一的要求就是他们不在这里捣乱。但是,中国对于维护自身形象的顾虑给了欧盟牵制中国的最好机会。大规模公众抗议—在中看来这可能会引发西方国家一致对中国施压,以及抵制中国商品——是迫使中国改变策略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008年西方政府首脑对中国进行游说,加上“拯救达尔富尔联盟”的抵制奥运的运动,使中国改变了关于联合国安会反对苏丹的决议的立场。同样,2008年3月西藏暴乱在欧洲公众中引起的反应以及随后在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的抗议行为——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胡主席在奥运会开前宣布恢复与达赖喇嘛代表的(昙花一现的对话

中国的谈判者总是尽可能回避与代表欧盟的谈判者商谈,避免和整个欧盟交往。中国喜欢和单个国家谈判,而许多成员国倾向自己做主,更为中方这种手段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位在欧洲的前中国高级公使解释了中国官员是如何处理贸易纠纷的,不管是多么无关紧要的纠纷:一般由一位“副总理”出面保证中国驻欧洲大使馆和中央部门将“全力”协调配合。欧盟委员会对于贸易的立场很强硬,即便在这一领域中方代表也比欧盟代表态度更为强硬。

中国对待商业派比自由派和工业派更为严厉,它将商业派视为“朋友”,因此希望其遵循固有的、以及双方认可的协定;而自由派及工业派在中国看来是比较麻烦的伙伴,因此这两派对抗北京有更大的自主性,而且不会招致其强硬的报复行为。中国很清楚它能从中欧关系中获取什么,且对如何处理欧盟施加的压力很有信心。

欧盟在欧中关系中需求很多,但是影响很小;中国的具体要求较少,但是拥有绝大部分否决权,因为在这二者中,欧盟才是重视双方交往的一方。因此,中国能够对中欧关系发号施令,随心所欲提出或取消条款。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0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忙。如果需要,请发短信给我。
squirrelnyc 发表于 2009-5-10 22:19


知道了,如果正式接手了第五章,会通知您

P.S.明天有空的话再贴三、四章的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0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rhapsody 同学效率真高。。。看来我也得加油了,明天努力把第一章校对完成。

墨羽老师翻译的部分我之前看了一半,除了文字上有待磨合的地方以外,几乎没发现任何实质错误,简直佩服!
印象深的是有一个词,stakeholder,在第二页的中间位置。按惯例好像应该翻成:利益相关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1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上半部份(蓝色部份)由杨威利翻译,下半部份(黑色部份)由JOHNSONPERSONAL翻译
johnsonpersonal 发表于 2009-4-26 20:52


一次发不出来,分两次发。

第一章剩余部分,第一校


德国是这一个组的最大成员;其与中国经贸关系的规模之大,仅此一点,就足以令其作为特别案例。德国国内关于中国的讨论相比其他欧洲国家要更加成熟:政党,基金会和媒体都相当积极,学者也参与其中。2007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299亿欧元-是法国的3倍多,几乎是意大利的5倍,英国的6倍。中国对德国机床和其他设备的需求使其不可能对德国在政治上对中国的批评采取长期报复。政治上,前总理施罗德与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和北京的友好关系上相互竞争,安吉拉默克尔却在人权问题大做文章由于默克尔的东德背景,中国对她带有怀疑的目光,她和德国大企业之间的关系也陷入困难而且,现在德国的地位其内部矛盾的发展变得更加复杂。社会民主党成员-Walter Steinmeier,默克尔联合政府的外交部长,也很可能是她2009年选举的竞争者,他所遵循的路线更接近于他过去的导师施罗德的路线

观念上的自由贸易者(自由派

观念上的自由贸易者-丹麦、荷兰、瑞典和英国-是一贯允许中国商品自由流入欧盟的成员国。他们通常准备好在政治问题上批评中国,但是他们厌恶任何形式的贸易限制使得欧盟对华政策的主要筹码受到削弱。他们的出发点不是纯粹的理想主义:他们的经济和劳力市场面向高科技和服务业,特别金融服务-从中国获得或者希望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且比起其他成员国更少受到廉价中国进口商品的威胁。当他们猛烈批评中国的市场屏障的时候,自由贸易主义者忠于他们的信念,但是他们时常保留他们最猛烈的愤怒给那些欧盟成员国-特别地在欧洲南部-谁胆敢部署进口配额和反倾销政策的评估,谁胆敢反对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或者谁甚至胆敢提到贸易保护措施。7 _+ Y& M, m1 V
自由贸易主义者将会不迟疑地提出人权议题,而且他们大部份乐意与Dalai 喇嘛会面,虽然是在一个非官方的场合。他们推动中国参与全球性问题,比如治理方式,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限制性条件这部分议题主要由国内活跃的人权说客团体驱动。

英国在这一个组里面占有一个特别的地位,因为它清楚地把它和中国的双边关系置于欧洲渠道之上。它传统的把人权问题放在焦点的做法,最近已经被商业利益其他议题比如气候变化所压倒。它在西藏问题上也于 2008 年改变了其长期立场,充分承认中国对于该地区的完全主权

以上四国在经济和政治上与中国有高层次的交往,政府,商业界和媒体把对华关系置于一个优先地位,他们倾向于在北京以及其他大城市如上海、香港和广州维持巨大的外交存在。


―――――――――――――――――――――――――――――――――――――――

5.一个近期提交给欧洲议会的报告重申了这一信念:贸易手段是改变中国成为一个开放民主社会的方法之一 " 然而这份报告同时也指出,随着欧盟与中国经济贸易关系的深入,在人权方面却没有取得任何重大成果。(欧洲议会贸易和经济关系报告, 2009 年1月 27 )

6.见于Richard Gowan Franziska Brantner一个为了人权的全球力量?在联合国的欧洲力量的评估”, ECFR 报告书,2008 年九月

7ECFR一位欧盟高层官员在布鲁塞尔于2008 年5月22 日面谈.

8计入评分的主要的政策/行动: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在西藏问题上的立场/会见 Dalai 喇嘛的意愿人权问题的强调程度向中国提出国际议题的意愿(如伊朗问题、苏丹问题等等),投票决定反倾销政策,在贸易赤字问题上的立场,对于中国在欧投资的态度,和更广泛的关于中国的政治声明。成员国们对中国的支持和批判在横轴左右计分,对自由贸易的支持和反对在纵轴上下计分

9.在 2007 年,捷克对中国的出口占其欧盟国以外出口总量的3%,中国对捷克的出口占捷克欧盟国以外进口总量的2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1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ha 于 2009-5-11 13:52 编辑

肯融通的重商主义国家3 C1 O- O; i$ U
重商主义国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芬兰,希腊,匈牙利,意大利,马耳他,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西班牙------趋于把政治看作经济目标的附属,他们相信好的政治关系会带来商业利益。为保护他们的经济,这些国家会游说(启用)反倾销措施,反欧盟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为避免触发中国的报复,他们通常会在政治问题上顺从中国。的确,他们积极与中国保持良好的政治关系以便他们国家的公司更容易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大部份拒绝与达赖喇嘛会面,声援支持中国在台湾立场,阻止或冲淡欧盟对中国人权纪录的批评(他们自己与中国会面时也免于提出相关议题)。在极端情况下,他们甚至会有效地充当中国在欧盟的代理人一名中国的欧洲事物专家称,罗马尼亚一个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会支持中国的全天候伙伴

重商主义国家在面对中国崛起的经济后果时显得尤其脆弱。他们不是有面临被中国竞争者代替的就业市场,就是公司需要大规模的中国政府的合同,这让他们特别依赖官方释出的好意。一个来自欧洲某大国的外交官说他的国家不能承担在政治上批评中国(的后果)为该国的贸易过于依赖中国政府的一些决定。尤其在南欧洲,有大量雇员的传统制造业------如果纺织行业,制鞋业电子消费品行业和汽国配件行业------直接受到来自中国的威胁。比如,西班牙,一直遵照与中国友好外交关系的政策。尽管这样,仍然不能防止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残酷的增长。

) V- k. s; y$ d; D, j" P( F! q
法国是一个特别的例子:在总统雅克-希拉克(译者注:前法国总统)管辖下,该国是重商主义国家里最重要的一员,但总统萨尔科齐已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在西藏问题上公开批评中国,并试图利用其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问题以影响中国的行为。结果是,法国,有着比其它欧盟成员国有着更多中国居的国家,被中国单独拿出来予以谴责并施加外交报复------年12月,中国取消了欧盟-中国------现在,在欧盟与中国的关系中,它(译者注:指法国)是一个摇摆不定的国家。中国理解这一点,在不久前20国锋会期间,中国主席特别选择与总统萨尔科齐会面,而忽略其它欧洲国家的领导人。

7 @- u% f* f! P
欧洲的追随者

1 ?# ], R; T0 P1 x( @, N9 f
欧洲的的追随者小组的成员大多中国问题上完全依赖欧盟的立场,他们是:奥地利,比利时,爱沙尼亚,爱尔兰,拉脱维亚和卢森堡公国。其中一些国家就是因为太小而无法单独运作一个对华政治关系,因此尽可能委托给欧盟负责。他们与中国没有主要的贸易和投资关系,不过,服务提供国,如卢森堡公国,爱尔兰和比利时应该要很好的建立起自己的对华政策,以通过中国的经济获益。/ Y8 y$ e5 M; \2 u- Q7 d
有关台湾或西藏之类的问题欧洲的追随者依靠欧盟去保护他们免受中国的压力威胁。一个欧盟官员指出面对中国的威胁时,欧盟小国常常请欧盟帮助以设定路线。这当然会让这些国家成为这四个组里最好的欧洲人。但他们自身在制定欧洲政策方面却不能构成一股力量。与重商主义者一样,很多欧洲的追随者把他们与中国的政治关系当作重点多数这类国家里,民众和官员对中国的兴趣往往不高。同时,欧盟追随者对中国的良性忽视重新加强了这样一种意识,即中国在欧盟整体中不是一个政策的优先考量。

双边主义的失败

会员国间的分歧,虽然很严重,也远没有他们任何一个与中国的分歧更大。会员国仍然自由随意地破坏对方的利益并破坏任何达成统一欧盟政策的严肃企图。自由贸易主义者在反倾销和贸易保护方面指责重商主义者,特别是南欧洲的国家------那些保护措施或许有问题,但这远不及中国的做法更加有害,中国培养自身的产业冠军和促进经济国家主义有害,在很多领域阻止公平竞争。反过来,重商主义者破坏欧盟在人权方面的要求,或者削弱在台湾问题上的筹码讨好中国的领导人。工业派,只要自己的政策不受打扰,很少在意欧盟的政策而欧盟的追随者们往往不能把他们的对联合政策支持转变成坚实的行动。

未能形成一个连贯有效的欧盟政策,最大的责任国是法国,德国和英国。这三个国家彼此竞争都希望自己成为中国在欧洲的特别伙伴。他们公开地批评欧洲委员会对中国的贸易立场,各说各的主张,太自由或太保护,又一起在政治问题上互打折扣。这种以我为先的战略对总体关系的现实视而不见。三个国家中没有一个可以指望中国对其宠爱的时间超过几年甚至几个月。纯粹的效果就是伤害对方,并更普遍的伤害欧盟的政策。本世纪前五年,这三国就是否接触欧盟对华武器禁运问题相互争吵,一位欧洲在北京的高官将之形容为“经典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反面教材——应该作为案例在外交学院里讲授”-

. A7 J1 j! q  x
欧洲在运作上的僵化对华武器禁运

2004年末,密集的中国游说团已说服大部分的会员国支持解除欧盟(对华)武器禁运,此禁运在1989年天安门大屠杀后对中国施加的由于美国强烈反对,而中国在2005年3月又实施重申对台使用武力的反国家分裂法,英国和其他一些成员国对于立刻接触禁令也表示反对。这一事件使欧洲内部原本就存在的裂痕暴露在大众面前。英国和瑞典已促使欧盟同意修改行动守则以调节欧盟武器出口和识别中国会给欧盟带什么作为解除禁运令的回报(主要批准国际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其它国家,特别是法国,努力推动解除该禁运令。数月的让人难堪的混乱和争论后,欧盟作出推迟决定,在中国与美国两国前,自毁信誉。至今这一问题尚未看到解决的希望

一个突出的与中国双边主义失败的例子可以在法国目光短浅臆断中找到,认为好的政治关系会带来大的商业交易。随着时间的过去,不但在法国有着大量增加的贸易逆差,而且不久前对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批评也遭受特别激烈的回应。中国政府常常对待它的批评者优于它传统的朋友,实际上是事先把这些忠于自己的人扣为人质。但英国不顾其它成员国的抱怨激进的倡导自由贸易,它坚持中国应更多的参与全球管理提升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微少份额,这些努力和法国一样收获甚少。英国年历史性的最终认可中国在西藏的完整主权也没有得到任何来自中国的实质回报。德国自身的战略------把政治从贸易中分离出来,在2007年以一份有影响力的政策文件提出 ------也证明是困难的。实际上,因为欧盟内部的分歧使总理默克尔试图努力的政治立场不能实行,德国已经专注于其双边贸易的利益。

# ]5 q! q2 m2 Q" _
在欧盟内部的不信任和相互指责是一种风气:当一个高级欧盟官员声称双边战略对话大部分都是空的,大的会员国指责欧盟的对话比成员国的对话更低标准。所以,比如,英国和法国已与中国建立了雄心勃勃的气候变化对话,而欧盟在奋力获取中国政策制定者的青睐。英国在运行其自己与中国副总理王岐山的财经对话,对话的一些内容本应该属于欧盟委员会的权限范围。法国也受这个例子的激发,要求其属于自己的经济对话,德国也在考虑提出类似的要求。这里有些重要的例外,比如欧洲范围的合作措施反对中国对其产品进行非法补贴并倾销到欧洲,以及欧洲三国在伊朗核计划上的合作系。不过,仅在举行(欧盟-中国锋会)前的几天,中国非同寻常地突然推迟2008年12月在里昂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欧盟-中国锋会,使欧盟对华政策的失败暴露无遗。在总理温家宝不久前在欧洲访问期间,政治问题从议事日程里消失了------显示了欧盟的重大退缩。

欧盟对华政策的恶性循环

欧盟的对华政策困于一个外交的恶循环。欧盟的分歧折射出成员国对欧盟缺乏信任,不相信欧盟可以有效的保护他们的利益成员国认为欧盟缺乏政策指导,而欧盟对此的回应却是,一味的坚持一个很早就制定的政策框架,当时中国还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激发(各成员国)政府独立于布鲁塞尔去经营他们与中国的关系,留下欧盟处理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已经和中国争论一些象征性的议题争论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人权问题及武器禁运问题上的辞令------现状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在损害重要的问题取得进展的情况下,比如市场准入,非洲治理或者气候变化。

一个这样的例子是当前在对伙伴与合作协定的讨论,这将会取代1985年的贸易合作协定,作为欧盟-中国关系的法律基础。欧盟正推动一个文本,使中国接受一套共同的价值观。但中国对超出贸易合作的那些部分几乎没有兴趣。然而,欧盟再次,坚守其无条件接触的哲学,在象征性的事情上向中国示好,这样做,欧盟能得到的很少,北京很可能要求痛苦的让步。

在欧盟及国家层面上重建对华政策的筹码,唯一的方法就是消除内部的分歧。欧盟需要考虑如何去建立他们的规则,在要紧的地方达成统一,把需求集中在中国政策的改变十分必要的地方。

太多冗长乏味的讨论

欧盟与中国维持了24个“部门对话”。每年大约20个欧盟委员访问该国;在2007年,80个市场执行合作伙伴和约有450个欧盟代表团出行(中国)。据说,这些数以百计的对话和访问是不协调的。会员国的国家部长如此多次访问中国,甚至欧盟的代表也不知道确切数目。更糟的是,几乎很少会员国彼此合作或共享中国政府访问欧洲(各国)首都的信息。除了通过轮值主席国递交正式需求的幌子以外,欧盟本身在北京也很少有协调措施。那些问题往往都事关人权。根据一位欧盟的外交官的话,欧盟对于中国的官员来说,常常是“另一个年轻的外交官”代表着轮值主席国“递交给外交部长一份正式的人权问题抱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1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I'm_zhcn 于 2009-5-29 00:42 编辑

aha辛苦了 感觉第三章有些关键词还要斟酌下,今天先贴第四章的修改吧(参考了aha的一校,aha修改部分用蓝色标出,本人修改部分用橙色标出)

第四章:全球经济的不平衡

对中国贸易的不平衡是造成欧盟各成员国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多个国家,尤其是一些重商主义国家,他们的经济和就业形势对便宜的中国商品缺少抵御能力。中国制造机器的威力可谓难以置信:就在2005年的时候,捷克还在帮中国改进制鞋技术;仅两年后,中国的鞋大量涌入捷克,数量达到平均每个公民11双之多(其中至少有一些可能是要重新出口的)。在意大利,伴随伪造商品猛增而来的还有中国小企业和劳工的大量流入。中国劳工,即便是非法的中国劳工,已填充了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东欧经济体的劳工需求。但公众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怒火正在全欧洲激起(针对中国的)强烈反弹。朱里奥·特雷蒙蒂,意大利现任财政部长,就写了一本谴责中国不公平竞争与法制的畅销书。

经济危机之下,全球宏观经济的不平衡已成为欧盟对华关系一个主要的新战略关注点。2007年,欧盟与中国贸易总规模达到了3000亿欧元,欧盟也因此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的贸易逆差将近有1600亿欧元,尽管在服务贸易方面欧盟还从中国拿到了40亿欧元左右的适度顺差。虽然全球经济出现衰退,但欧中贸易逆差却在2008年扩大到了1692亿欧元,在2009年也不大可能出现出现显著下降。没有分析师预见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欧中贸易逆差会出现这样的增长。

中国从欧盟和美国的进口额比起该国的出口额下滑要快得多,带来了严重的宏观经济后果:就算中国能在2009年保持正数的增长率,中国对全球经济需求的减少幅度还是比其他国家要大。中国20年前作出的通过积聚巨额顺差为其快速经济增长融资的战略抉择是造成信贷危机以及其后全球经济大灾难的一大主要因素。该国的出口占到了GDP的69%,而其分布不均的14亿公民家庭收入仅占GDP的34%。实际上,中国“世界工厂”中的底层工人收入比起1995年鲜有增长。而世界最大贸易采购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国2009年早期的出口价格相比2008年下降了“至少5到1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在中国的欧洲企业继续面对着一大堆幕后的限制,从特殊的标准到新的财务要求,通常还包括来自地方的专横行径。为帮助那些在中国业务碰到麻烦的欧洲企业,各成员国和欧洲委员会投入了大量时间。在中国的欧洲商会每年发布的欧洲企业投诉列表有效地为诸多欧洲的贸易和投资工作设定了议程。同时,中国在服务业、财政和规管问题上与全球规则接轨的进展步伐极其缓慢。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尤其是其实施的涉及各行业的五年计划,在近几年来更是有增无减。例如,政府已指示汽车工业在未来五年里,制造的新车必须至少有60%零部件为中国制造;对于铁路工业也作出了类似的指示。外国企业在对如厨房用具等“战略性”行业里品牌公司的收购中面临困难,某法国公司在2006年的一宗收购案就被拖延了一年有余。一个政府机关推出的金融新闻供应社经常抄袭路透社新闻网的内容。更让人困扰的是,商标和版权还未被纳入到世贸组织协议下。除了通常的在电器和奢侈品方面的盗版投诉外,有个案例值得一提:中国全部5000万台手机使用了欧洲开发的GSM系统,却没有任何中国企业支付费用。但这件事本身反映的并不是侵犯版权,而是中国的谈判能力:为了竞逐中国市场,欧洲GSM手机制造商放弃了应用标准的专属权

自由贸易理念弱化欧盟力量

对于中国应做些什么来帮助全球经济复苏,并没有明确的国际或欧洲共识。尽管如此,欧盟会员国都认同与中国建立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一共同目标。例如,欧盟正敦促中国继续经济改革以及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正如前欧盟贸易专员彼得·曼德尔森在发布2006年对华贸易和投资的委员会文件(译者注:文件名为《竞争与伙伴关系——欧盟-中国贸易与投资政策》,于2006年10月24日发布)时所说的那样,“我们需要在开发中国市场和创造公平贸易条件的过程中享有更大的平衡和互惠。”欧洲人认为这样能使贸易关系更有持续性,允许贸易不平衡能被投资和其他地方的顺差所抵消。2007年十二月,欧盟与中国达成了类似中美对话的高级经贸机制。但两方未能在对话的频率和深度上达成一致;同样未能达成一致的还有中国政府参与的级别,因北京当局不愿把最高决策层包括进来。

中国很少对欧盟提出要求,因为欧洲的贸易、服务和投资市场比世界上其他主要地区都要开放。部分是出于这个原因,另有部分是出于中国面临着紧密得多的对美伙伴关系的原因,中国面对欧盟提出的要求时,总摆出一副比面对美国时更加自命不凡的样子。(同时,欧洲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吸引力远远不及美国。)用一位欧盟高级官员的话来说就是:“欧洲贸易议题无法动摇中国的主导权——我们在他们的战略天平上并无一席之地,贸易争端并不能影响到战略性议题。”虽然这位官员同样说道,“在3000亿欧元的规模上,贸易同样变得具有战略性。”

但中国承担得起怠慢与欧盟关系的代价,因为欧盟各成员国间存在利益的偏差甚至是对立使得欧盟贸易谈判员们难以站在一致的立场。“自由派”更少关注贸易逆差而是把精力用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上。例如,荷兰考虑到它能从扮演中国商品转口贸易的分销和服务中心这一角色中获利。瑞典的H&M是欧洲最能盈利的纺织分销商,而该国并无纺织工业。英国虽未宣称靠中国的投资创造就业,已在相当的程度上选择将其从中国赚到的财富投放到金融服务业上,包括投到香港的,和基于伦敦金融市场的枢纽地位的。德国的情况独一无二,表现在其对华贸易的不平衡状况比起其他成员国都要来得轻微;这要归功于德国制造设备的高品位以及其高端汽车品牌在中国的声望。有些年份单单一个德国公司——西门子——在中国的销售额就已经大致与法国对中国的总出口额相持平。德国的全球贸易顺差在近几年甚至比中国还高(尽管全球衰退正在导致对德国高端商品需求的减少)。德国的好强个性使其对中国企业低价收购德国技术的企图特别敏感。而德国对于中国开放其市场的迟缓进度也正在变得不耐烦。于是,德国明显变得更倾向于支持针对中国的贸易限制举措了。

几位欧盟贸易官员注意到美国(“买国货”条款)和日本(限制技术转移)采取的战略性和保护性措施使它们面对中国时比欧盟有了更多筹码,尽管欧盟有着开放的市场和金融体系。主要是由于“自由派”的反对,欧盟未能完全利用其重量级的贸易筹码——暂时性管制以及应用反倾销措施——都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条款所容许的。但时间已经不多了——这些条款在当下到2012年之间就会失效。一位欧洲高级外交官指出,如果欧盟不尽快解决其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在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议题上确立统一的谈判立场,贸易武器将失去其向中国施压的作用。自由派阵营一位外交官“强硬总是无害”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一点;他承认自己国家“在贸易议题上和委员会的配合并不够好”。现时的情况已经使局内人倾向对欧盟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持悲观态度。欧洲的贸易官员们正在得出结论,正如他们中的一人所说的,“欧盟的贸易政策对于一个有着如此强悍产业政策的经济体起不了作用”。在现时的多哈回合谈判中,中国又一次有悖理智地要求拥有发展中国家身份,以及推迟在2025年后进一步的减低关税。虽然中国已拥有可观的经济规模和影响力,但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中,以及在经合组织规则的会谈中,中国多数情况下依旧消极应对

将中国带入同一圈子

当全球金融危机转变成世界性衰退的时候,中国作为经济伙伴的重要性正在增长。在应对全球危机的行动中,北京当局已经开始缓慢地承担起富有意义的部分责任。但中国不愿担任关键角色的立场在伦敦二十国集团峰会上表露无遗,它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储备的捐资也只有日本所出的40%。中国的中央银行,不像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同行们那样,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后给国际信贷市场注入流动性。没错,中国巨额顺差制造机器大量产出的资本在美国的(长期)国库券市场以及其他半公债市场上进行再循环。有迹象表明中国正在分散投资;它正在搜寻原材料和能源,购并企业,或是与俄罗斯、巴西、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和意大利(不久前还有伊朗)锁定未来十年的合同。这一购买狂潮延伸到了欧洲,虽然是以不同的形式:就在温家宝总理近期到访欧洲承认中国对贸易不平衡的关注后——这是前所未有的——中国派出了采购团到几个欧洲国家购买各种技术以及中小型企业,当时正是企业价格便宜的时候。尽管如此,中国对欧洲发起的反倾销控告已是广为人知。虽然中国现在显然是世界最大的钢铁出口国,但在2008年十二月中国发起了针对欧洲钢制螺丝、螺栓和闩的行动。(译者注:2007年9月,由欧盟90多家企业支持的欧洲金属紧固件生产商协会向欧盟提出对中国紧固件产品采取贸易惩罚措施;11月30日,47家民营企业共同发起了中国紧固件行业对欧盟反倾销诉讼;12月2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自即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碳钢紧固件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调查对国内碳钢紧固件产业的损害程度;2009年2月1日,欧盟理事会公布向中国紧固件企业征收高达77%至85%的税款,为期5年)

种种令人烦扰的迹象表明,尽管寄希望于国内的公共支出计划,尽管新近强调了社会政策,中国依然执着于竭尽全力出口的政策。在2009年一月的达沃斯年会上,温家宝总理将国内的低劳动成本视为中国应对危机的关键竞争优势。如果这一策略持续下去,中国的出口经济很可能成为延长全球衰退的首要通缩因素。尽管如此,对于在欧洲的许多人而言,贸易逆差还是很少得到关注。对于较小的欧盟经济体而言,对华贸易比起与邻近成员国的贸易并不重要;对于欧元区国家而言,统一的货币减轻了贸易逆差的即时冲击——根本没有一国会意识到“欧洲逆差”的存在。2007年,美国的全球贸易逆差为8190亿美元(折合5980亿欧元),而欧盟27国记录的逆差仅为1870亿欧元,其中欧元区国家实际上处于外贸平衡状态。欧盟在经济上首要的关注点并不在于中国的贸易顺差本身,而是在于它助长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在于它并没有为流入欧洲公债和私人资本市场的其他资金流所抵偿的事实。中国对其巨额外汇储备(2008年底的官方数字是19460亿美元,不计离岸机构持有的数额)的管理是国家机密;尽管中国在2007年可能已有过疏远美元的举动,欧元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依旧可能只占不到20%的份额。

欧洲人希望进一步刺激对华贸易增长。而欧盟需要中国履行作为世界金融体系,尤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要借贷者的责任。这些转变要求中国加大对外国企业共有所有权的投资,承担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更大额度的责任,松开其与美国经济的共生关系,并且停止其重商主义、出口导向的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而这至今为止还未发生。不论怎样,全球危机的严重程度可能开始使中国意识到需要与欧盟建立新的投资伙伴关系。由于拥有异常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国很可能遭受全球(金融)的系统性失效带来的严重后果重大的资产损失。欧盟是世界最大的一体化市场,在宏观经济和货币方面有着以谨慎著称的履历。只要有合适的(金融)工具——比如能为重大欧洲项目提供金融资本和资金来源的一个公债市场(乔治·索罗斯提出的)——中国会发现将其持有资产分散到欧洲债务中介以及其它投资项目上是对自己有利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7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概要第三节修改意见(修改部分用蓝色标出)

全球政治议题

  中国如今已是与任何欧洲人关心的全球政治议题都有关联的一个因素。然而,尽管欧洲反复安慰性地声称中国将受到鼓舞成为一名“负责局中人”,大多数将中国的行为方式引到欧洲以及西方路线上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西方害怕对中国同俄罗斯建立起一个新的集权大国轴心,而去年8月俄格战争后俄罗斯承认了阿布哈兹和南奥赛梯,中国对此的冷淡反应缓解了上述害怕。中国显然有比它的对俄关系更重要的优先考量,比如原则性地反对地方独立。

  尽管如此,中国的崛起和俄国的新强硬姿态,对九十年代发生的朝着人权、民主和国际交涉方向合乎规范的转变来说,显然构成了一个很大的挑战。欧盟已经在联合国等机构里体会到了中国新外交的后果,欧盟在人权等议题上组织联盟的难度提高了很多。

  通过其“三巨头”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行动,欧盟勉强促使中国为它在停止伊朗浓缩项目方面的努力提供了支持——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使中国保护伊朗不会面临更强的措施。作为一个在联合国安理会有否决权的国家,中国对欧洲立场的支持是关键性的,欧盟能把中国争取到自己这一边来算是一项外交成就。但是由于除了指明美国或以色列有可能对伊朗核设施发起袭击以外,欧盟在这个议题上面对中国时缺少真正的筹码,因而没能说服中国支持更强的制裁。面对伊朗以及多个受到国际制裁的其它国家,中国事实上强化了它的经济影响力。

  没有哪个议题比非洲问题更好地描绘出了中国与欧洲在外交政策上的冲突。虽然欧洲在非洲绝大部分区域内仍是头号外国势力,但它的影响力与中国相比正在下降。中非贸易的年增长率约为33%,而欧非贸易仅6%。中国把非洲主要看作一个关键的能源和原材料提供方以及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市场。但是它在非洲也有政治目标,它试图在联合国内从非洲国家那里获取有关台湾、西藏和人权议题的支持。中国基于欧洲政府无权干涉非洲国家内政事务的原则,反对欧盟在停止非洲侵犯人权方面的努力。欧盟曾为支持联合国安理会在2005和2006年通过就达富尔问题批评苏丹政府的决议向中国施压,但几乎没有起到效果;只有当中国的投资在苏丹受到了当地威胁、并且达富尔问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备期间引发了公共舆论压力之后,中国才开始劝说喀土穆当局接受外国维和部队。除此之外,欧盟在促使中国协助孤立津巴布韦的穆加贝政权方面的努力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除了在军火销售方面还有待争论。

  欧盟在就气候变化问题与中国的对话中付出了很多努力,并且有拿得出来的成效。气候变化被确立为欧中关系的一个关键话题,而欧盟帮助中国转变了它在这一领域的内政方针。中国如今承认气候变化的威胁,并且把减少其经济体的排碳和能源强度定为了一项要务。目前欧盟和中国共同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把向低排碳经济体的转化与在全球经济危机下维持增长的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也曾有过一些退步:中国拒绝了欧盟几番促请它承诺参与一个雄心勃勃的全球环境稳定目标的要求,或是在对京都协定后下一个协定的商讨过程中作出本国承诺。中国希望欧盟各成员国为它提供持续发展所需的投资和科技,它还希望欧盟提供资金帮助那些将遭受气候变化最严重打击的中国地区。

  在与此相关的能源议题上,中国至今为止的目标是与能够提供能源、科技、和双向投资的欧洲能源巨头结成伙伴。中国不愿进行更广泛的合作,尤其是在它如何从别国获取能源资源的问题上。欧盟在这方面的筹码有限,唯有当欧洲一些政府或企业表明了自己愿意投资之后才看到了一些成效,例如遍布中国各地的众多合资公司。欧盟的要务是促使中国改善它的能源利用率,并将它在确保能源安全方面的措施更加公开化。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7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hapsody 于 2009-5-17 16:10 编辑

第三章修改意见(参考了aha的一校,aha修改部分用蓝色标出,本人修改部分用橙色标出)

第三章:全球政治议题

中国的全球影响力触及面在过去十年内已经有了极大的质的变化。现在,中国在全球每个洲都已拥有相当大的政治影响力中国的外交活动相当活跃,在不引起全球激烈反应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中国的影响力。中国外交活动的主要使命是为其经济增长提供能源供应、为其产品开拓市场、并且越来越多地为其庞大的财政盈余寻找投资机会。从人均收入来看,中国还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但是它有着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这一储备能够帮助中国树立其影响力。

中国的崛起已经产生了一些重大影响。比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开始取得一定的共识,认为在新的国际法制体系中,当一个国家出现严重侵犯人权的状况时,其主权可以受到限制。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崛起则弱化了这一进程。中国确实认识到当内战威胁到国际稳定时,国际社会应该予以干预。2005年,中国签署了一项联合国决议,保护人民免受种族灭绝、战争罪行以及反人类罪的危害。它也颇为不情愿地批准了数项谴责达尔富尔境内种族灭绝行径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但是,人们不应该被这些让步分散注意力,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中国继续秉承其不干涉它国内政的原则。比如在2007年一月,中国连同俄罗斯一起否决了一项针对缅甸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他们认为,缅甸国内的情况并没有对国际和平和稳定构成威胁。

西方长期以来害怕中国会和俄罗斯——另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也是一个集权国家——结盟,构成“集权大国轴心”。然而2008年八月俄格战争后,北京当局拒绝支持由俄罗斯承认的阿布哈兹和南奥赛梯独立。这让西方的这种担忧有所减弱。中国的这一反应进一步表明,与同莫斯科当局的关系相比,中国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则和优先考量,比如坚决反对地方分裂势力的原则性立场。

但是中国高兴地根据自己的利益和立场,忽略、甚至阻挠了西方建立全球秩序的努力,中国对目前已有的、在其成为超级大国之前建立的国际机构和制度存有怀疑,对于那些中国没有参与制订的国际规范也没有太多的好感。它只为联合国提供区区2%的财政预算,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也只占3.72%的份额(比2006年的2.98%有所提高)。与中国对资助国际机构缺乏意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为很多大宗的双边协议提供了大量资金。例如2007年,中国为刚果民主共和国提供了90亿美元贷款,支持其建设采矿和交通系统。而刚果民主共和国国际机构的负债则为110亿美元。

随着国际社会不断敦促中国加大对国际货币基金储备的贡献,中国也开出了它的条件:它要求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同时仍不愿意拿出太多的资金。最近在伦敦举行的G20峰会上,中国终于同意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400亿美元,少于日本的1000亿美元。不过这笔增资也足够让其避免成为破坏全球经济的替罪羊。

欧盟可以在哪些方面起到作用?

如果想要成功说服中国在全球事务上改变其立场,欧盟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决心,并且要坚持不懈地开展这一工作。但是首先,欧盟必须采取统一的方法立场,把重心放在自身的需求上。只需一个针对最迫切的国际议题的简单调查就可以清楚地说明这种策略的必要性。

核武器扩散

欧盟和中国看起来都是非扩散政策的受益者似乎在防(止核武器)扩散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双方都不主张在反弹道和空间武器领域继续展开后核武时代的军备竞赛。双方也都不希望看到核武器和弹道武器俱乐部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从欧洲的角度来看,在目前国际控制武器扩散体系中,中国应该扮演主要角色,坚持和加强这一体系,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欧盟需要中国支持对《核武器防扩散条约》进行改革,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工作,并且在其它防止武器扩散的条约、组织和机构中起到积极作用。欧盟还需要中国更加严格地控制核材料及核两用品的出口,对于一些藐视国际法的中国公司也能采取行动。一些欧盟成员国希望中国能够对一些涉及核武器扩散的国家或独立实体,比如伊朗和朝鲜这样的国家采取直接的强硬措施;或给予针对非国家行为体的机构,诸如“防扩散安全倡议”等支持

但是中国的立场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愿意参与反扩散机制,但在核武器扩散问题上,它又不像欧盟或美国那样忧心忡忡。中国支持欧盟的一些措施,比如请求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核设施进行检查,也认同中国需要加强其出口控制。但是它也致力于和伊朗等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因此反对进一步对这些国家进行制裁。中国真正关心的问题是保证美国、俄罗斯及其地区对手印度不在核技术的赌局中开展新的军备竞赛

在核武器扩散领域的欧中对话主要集中在伊朗,对话的成效喜忧参半。喜的是,欧盟——主要通过“三巨头”(法国、德国和英国)的努力——已经说服中国放弃其传统的不干涉他国内政的立场。中国在联合国不再庇护伊朗免受制裁,并且宣布支持国际社会一个旨在防止伊朗获取核武器能力的国际程序。欧盟提出通过政治和经济激励方案来说服伊朗放弃铀浓缩计划后,“三巨头”还促请中国利用其对德黑兰当局的外交和经济影响力来说服伊朗领导人接受欧盟提出的,以政治和经济激励换取其放弃铀浓缩计划的方案

但是中国还是利用其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地位阻挠了“三巨头”力图推动的更加严厉的制裁计划。欧盟试图利用公共压力推动中国改变立场,让公众和媒体质疑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警告说,如果不能进行进一步制裁,美国可能会诉诸武力。欧盟还向北京提供了关于伊朗核设施的情报,希望能够推动中国采取行动。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做法收效甚微。尽管伊朗核问题是欧盟为数不多的具有一贯对华立场和态度的外交事务,但是北京当局是否会对欧盟越来越强硬的合作要求作出回应,以及作出什么样的回应,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中国在说服北朝鲜在放弃核武器,或者至少中止其提升核能力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主导作用,作为六方会谈的局外人,欧盟深知自己所能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但是“三巨头”也确实对中国施加了压力,保证北朝鲜这一案例能够为处理伊朗核问题起到一个积极的示范作用。欧盟也希望北朝鲜能够加入核武器防扩散条约。中国的主要担心是确保欧盟不把早已举步维坚的六方会谈复杂化。

非洲

没有别的国际问题像非洲问题那样更能体现出欧洲和中国对待国际问题的巨大冲突。尽管在冷战时期和民族独立时期,中国同一些非洲国家的关系有过零修碎补欧洲始终是非洲大陆大部分地区最主要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影响力。但是这一局面正在飞速改变:中国和非洲的贸易以年均33%的速度递增,而欧盟和非洲的贸易增速只有6%。

中国在非洲最看重的是经济利益。它把非洲看作一个重要的能源和矿产出产地,同时也是一个日益重要的市场(虽然重要性不及欧盟和北美)。中国希望能够与非洲国家建立起不输欧盟的良好关系。中国认为欧盟在非洲大陆的影响力依然带有殖民色彩,而且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比如欧洲在津巴布韦问题上的表现。中国需要非洲政府在联合国支持其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和人权问题上的立场。而在那些它的资产或者利益受到威胁时的地方,中国也愿意和欧盟成员国进行合作,比如苏丹南部、乍得以及索马里海盗问题出没的海域

欧盟正在开始通过政府间对话在非洲问题上对中国展开攻势。欧洲想让中国的非洲政策更加符合国际治理惯例和巴黎俱乐部发放贷款的准则,但又缺少能促使中国合作的筹码。面对类似的呼吁,中国往往会转移话题,重新提起部分欧盟成员国在黑暗殖民统治时期的所作所为,表示自己不会轻易按照西方的思路改变其非洲政策。欧盟对中国施加影响力,希望中国能够更多地关注非洲的发展需求,停止通过投资、贸易以及在政治上保护他们不受西方制裁等方式来支持独裁者和不入流的流氓国家。欧盟也敦促中国降低其在非洲环境和政治上的负面影响,并且尽量增多有利于非洲发展的行动。欧盟需要中国不再向不稳定的国家出售武器破坏地区安全,并且需要中国支持联合国安理会对一些非洲国家实施制裁和派驻维和部队来加强地区安全。欧盟也需要中国加大对维和部队的贡献。

欧盟试图改变中国在非洲的政策阻力重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苏丹和津巴布韦。2005年和2006年,欧盟两次就达尔富尔问题对中国施压,希望中国能够支持指责苏丹政府的联合国决议,但是收效甚微。中国也不支持未经喀土穆(译者注:苏丹首都)当局同意就向达尔富尔派驻维和部队。直到当地的不稳定因素威胁到了中国在苏丹的投资,以及西方公众在2008北京奥运前夕的鼓噪——这主要归功于人权运动者们成功地给奥运会贴上了“种族灭绝奥运”的标签——才促使中国向喀土穆当局施压,最终同意维和部队进驻。欧盟在津巴布韦问题上对中国的影响力更加微不足道。2005年,中国阻止了欧盟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起的一次关于津巴布韦贫民窟清洗的讨论,同时还邀请罗伯特·穆加贝访问北京。去年(2008年)四月,欧盟和美国呼吁中国召回一艘驶向津巴布韦的运送武器的船只,中国对此也置若罔闻。于是西方国家只能求助于南非洲诸国和他们的工会,请他们拒绝卸载船只上的武器。中国对穆加贝的支持,并不是因为对他有特别的好感,中国私下也会承认对其统治有所担忧,但是基于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中国认为欧洲政府不应该对非洲内政事务指手画脚

气候和能源

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已经成为欧中关系中欧盟能够改变中国政策基调的第一项事务。即便如此,和中国合作依然不是一件易事。

欧盟的目标是说服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头等大事。欧盟需要中国在京都协议书第一阶段(译者注:时间为2008年到2012年,目标是在此期间,受管制的六种气体的总排放量平均值,要比1990年减少5.2%)结束后,支持目标高远的后2012协议,并且尽全力把中国经济向低碳化方向转移。全球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使这些目标的实现变得更为艰巨和复杂。现在的挑战是确保经济复苏能够支持这些气候目标,而不是拖后腿。

首先,所有欧盟成员国都希望中国不但实现其为国内设定的降低能耗和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并且继续设定高标准,使用诸如定价以及贸易投资等经济工具来起到激励作用。其次,欧盟也希望中国把包括碳采集和碳储存在内的清洁煤技术,作为优先开发的技术领域。最后,欧盟想要中国同意全球排放稳定目标,并且同意在后2012协议谈判中,把自己和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区别开来。

中国的首要目标是保证欧盟在气候变化方面的举措能够支持而非阻碍其经济发展。它希望欧盟成员国能够为其发展提供所需的投资和技术,也需要欧盟对中国将会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提供资金支持。它还希望能够避免作出任何会限制其发展方式的承诺。中国强调工业化国家在气候变化上应该承担的责任,要求这些国家率先减排。

最近,欧盟主席和前往中国访问的欧洲首脑在与中国接触中都把气候变化作为首要任务。但是各国在这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和其它国家都在这一问题上和中国有截然不同的关系和对话。而欧盟委员会也缺乏协调成员国的资源。尽管如此,最近也有不少重大进展,比如英国牵头的煤炭利用近零排放项目,以及中国方面对燃料排放标准和众多电器产品的能耗标准与欧盟接轨的动作另外,中国也是目前为止全球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译者注:简称CDM,京都议定书下面唯一一个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弹性机制)项目国。欧盟为很多环境项目注入了大量资金。中国极为重视继续和欧盟开展碳排放交易,这已经成为很多高排放初始排放水平过高的中国公司的一个收入来源。但是欧盟没能说服中国采取全球排放稳定的目标,也没有说服中国承诺京都协议书规定范围外的目标。欧盟同样没能说服中国使用能源定价和贸易关税等经济手段来促进转变(虽然中国现在转而认同英法牵头的低碳区模式)

在相关的能源政策方面,欧盟的主要目标是提高透明度和加强信息交流。欧盟成员国希望中国能够和国际能源机构开展联系,并且和其它国家及组织分享其能源储备之类的信息。中国的目标是和欧洲的能源巨头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便于中国获取更多的能源、技术以及双向投资。

但是欧盟在这一领域的“成功”也仅限于中国本身就希望能够改善的领域。欧盟没能采取共同的措施和方法,因为欧洲能源公司在中国各行其事,各成员国也单独和中国开展对话。中国对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讳莫如深,并且把自己的安全和发展放在首位。欧盟作为同样的能源消费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太多的条件可以和中国谈判,只有当政府或企业表现出愿意拿出资金进行投资时,才能在中国取得进展,比如欧中能源中心以及遍布中国各地的无数合资企业。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7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
就在温家宝总理近期到访欧洲承认中国对贸易不平衡的关注后——前所未有地{这是前所未有的}——中国派出了采购团到几个欧洲国家购买各种技术以及中小型企业,当时正是企业价格便宜的时候...rhapsody 发表于 2009-5-11 22:37

此句输入有误,应为:
...就在温家宝总理近期到访欧洲承认中国对贸易不平衡的关注后——这是前所未有的——中国派出了采购团到几个欧洲国家购买各种技术以及中小型企业,当时正是企业价格便宜的时候...

P.S.此帖都有一个月了……楼主若是实在没空的话,本人可以承接第五章和其他未翻的部分(也希望其他有空且有意参与的编译多帮忙),个人希望本月内能完成全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7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此帖完工,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楼上的网友:您可以设法与楼主沟通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28 19:37 , Processed in 0.079333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