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墨羽

[翻译完毕] [联合翻译]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最新欧中关系政策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5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上两位的建议~Q28)

不过就字面意思而言fold指的应该是“羊圈”吧(即用围栏把羊圈在一块草地上)

感觉翻译的难点就在于“国际社会”这个词确实特虚……楼上加个“主流”的提法使意思上明确些了,不错 ...
rhapsody 发表于 2009-4-25 23:18


咳,其实“主流”这个词不能加。

西人觉得他们的社会就是“国际社会”,如果我们在翻译中自说自话加上主流二字,反而给他们抹白。我们自己明白他们这个国际社会指的是什么就行了。翻译的时候还是得按照字面翻。

有空可以找一下那几篇文章,里面有一个人说,什么国际社会,根本就是狗P,不就少数几个国家把自己当根葱吗,谁真信了谁就是SB。

以上是完全不按照信达雅规范搞的意译。。。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墨羽 于 2009-4-25 18:55 编辑

“fold”的本意确实是“羊圈”,然后从“羊圈”中引申出了“羊群”的意思,再从“羊群”中引申出了“志同道合者”的意思。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墨羽 于 2009-4-25 19:21 编辑

“国际主流社会”绝对不可,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表述。提倡“国际社会”这个概念的人(和国家)把它定义为一个以“普世价值”为基础的全球集体,因此“国际社会”只能有一个(英文里永远都是“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谁见过“a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的说法?)。假如加上“主流”这一修饰语的话,岂不等于是说有不止一个国际社会?那么不同国际社会所认同的不同价值自然也就不具备普世性了,这与“国际社会”的本意和中心精神完全相违。“国际社会”具有唯一性、排他性、二分性,而加上“主流”则违反了这些性质。说“国际主流社会”好比说“部分人民”——“人民”是不可分的,可分的就不是“人民”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6 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主流社会”绝对不可,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表述。提倡“国际社会”这个概念的人(和国家)把它定义为一个以“普世价值”为基础的全球集体,因此“国际社会”只能有一个(英文里永远都是“the international comm ...
墨羽 发表于 2009-4-26 03:10


嗯嗯,就是这个意思。前面已经做过更正了,希望还没有祸害到什么同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6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媒体报道了:http://bbs.m4.cn/thread-159823-1-1.html

关于四派,这篇文章是什么说的(仅供参考):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将欧盟各成员国对中国的立场分为四类。第一是捷克、德国、波兰等“强硬派”。这些国家不认可在欧盟和中国之间形成的市场的力量。第二是丹麦、荷兰、瑞典等“理想的自由贸易”国家,这些国家虽然在政治上对中国施压,但因中国的经济增长对本国的经济有益,反对实施贸易制裁。

第三是代表欧盟主流的“商业主义”国家,属于这一类的法国、芬兰、希腊、意大利等国家主张圆满的政治关系能带来经济利益,因此在政治上不与中国抗衡。第四是将本国问题全部交给欧盟处理的奥地利、比利时、拉脱维亚等“追随欧盟”集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朝鲜日报这篇报道还可以,比德国之声那篇要靠谱。德国之声那篇的作者明显就连概要都没看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6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修改了一下的第四章全章译文,就先发上来吧。大家看看,多提意见。

第四章:全球经济的不平衡

对中国贸易的不平衡是造成欧盟各成员国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多个国家,尤其是一些重商主义国家,有着乐意接受便宜中国进口品的经济和岗位。中国制造机器的威力可谓难以置信:就在2005年的时候,捷克还在帮中国改进制鞋技术;仅两年后,中国的鞋大量涌入捷克,数量达到平均每个公民11双之多(其中至少有一些可能是要重新出口的)。在意大利,伴随伪造商品猛增而来的还有中国小企业和劳工的大量流入。中国劳工,即便是非法的中国劳工,已填充了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东欧经济体的劳工需求。但公众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怒火正在全欧洲激起强烈反应。朱里奥·特雷蒙蒂,意大利现任财政部长,就写了一本谴责中国不公平竞争与法制的畅销书。

经济危机之下,全球宏观经济的不平衡已成为欧盟对华关系一个主要的新战略关注点。2007年,欧盟与中国贸易总规模达到了3000亿欧元,欧盟也因此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的贸易逆差将近有1600亿欧元,尽管在服务贸易方面欧盟还从中国拿到了40亿欧元左右的适度顺差。虽然全球经济出现衰退,但欧中贸易逆差却在2008年扩大到了1692亿欧元,在2009年也不大可能出现出现显著下降。没有分析师预见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欧中贸易逆差会出现这样的增长。

中国从欧盟和美国的进口额比起该国的出口额下滑要快得多,带来了严重的宏观经济后果:就算中国能在2009年保持正数的增长率,中国对全球经济需求的减少幅度还是比其他国家要大。中国20年前作出的通过积聚巨额顺差为其快速经济增长融资的战略抉择是造成信贷危机以及其后全球经济大灾难的一大主要因素。该国的出口占到了GDP的69%,而其分布不均的14亿公民家庭收入仅占GDP的34%。实际上,中国“世界工厂”中的底层工人收入比起1995年鲜有增长。而世界最大贸易采购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国2009年早期的出口价格相比2008年下降了“至少5到1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在中国的欧洲企业继续面对着一大堆幕后的限制,从特殊的标准到新的财务要求,通常还包括来自地方的专横行径。为帮助那些在中国业务碰到麻烦的欧洲企业,各成员国和欧洲委员会投入了大量时间。在中国的欧盟商务院每年发布的欧洲企业投诉列表有效地为诸多欧洲的贸易和投资工作设定了议程。同时,中国在服务业、财政和规管问题上与全球规则接轨的进展步伐极其缓慢。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尤其是其实施的涉及各行业的五年计划,在近几年来更是有增无减。例如,政府已指示汽车工业在未来五年里,制造的新车必须至少有60%零部件为中国制造;对于铁路工业也作出了类似的指示。外国企业在对如厨房用具等“战略性”行业里品牌公司的收购中面临困难,某法国公司在2006年的一宗收购案就被拖延了一年有余。一个政府机关推出的金融新闻供应社经常抄袭路透社新闻网的内容。更让人困扰的是,商标和版权还未被纳入到世贸组织协议下。除了通常的在电器和奢侈品方面的盗版投诉外,有个案例值得一提:中国全部5000万台手机使用了欧洲开发的GSM系统,却没有任何中国企业支付费用。但这件事本身反映的并不是侵犯版权,而是中国的谈判能力:为了竞逐中国市场,欧洲GSM手机制造商放弃了应用标准的权利。

自由贸易理念弱化欧盟力量

对于中国应做些什么来帮助全球经济复苏,并没有明确的国际或欧洲共识。尽管如此,欧盟会员国都认同与中国建立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一共同目标。例如,欧盟正敦促中国继续经济改革以及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正如前欧盟贸易专员彼得·曼德尔森在发布2006年对华贸易和投资的委员会文件(译者注:文件名为《竞争与伙伴关系——欧盟-中国贸易与投资政策》,于2006年10月24日发布)时所说的那样,“我们需要在创造进入中国市场的权利和公平贸易条款之中有更大的平衡和互惠。”欧洲人认为这样能使贸易关系更有持续性,允许贸易不平衡能被投资和其他地方的顺差所抵消。2007年十二月,欧盟与中国达成了类似中美对话的高级经贸机制。但两方未能在对话的频率和深度上达成一致;同样未能达成一致的还有中国政府参与的级别,因北京当局不愿把最高决策层包括进来。

中国很少对欧盟提出要求,因为欧洲的贸易、服务和投资市场比世界上其他主要地区都要开放。部分是出于这个原因,另有部分是出于中国面临着紧密得多的对美伙伴关系的原因,中国面对欧盟提出的要求时,总摆出一副比面对美国时更加自命不凡的样子。(中国在欧洲的金融利益也远比在美国的少。)用一位欧盟高级官员的话来说就是:“欧洲贸易议题无法动摇中国的主导权——我们在他们的战略天平上并无一席之地,贸易争端并不能影响到战略性议题。”虽然这位官员同样说道,“在3000亿欧元的规模上,贸易同样变得具有战略性。”

但中国承担得起怠慢与欧盟关系的代价,因为欧盟各成员国间存在利益的偏差甚至是对立使得欧盟贸易谈判员们难以站在一致的立场。“自由派”更少关注贸易逆差而是把精力用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上。例如,荷兰考虑到它能从扮演中国商品转口贸易的分销和服务中心这一角色中获利。瑞典的H&M是欧洲最能盈利的纺织分销商,而该国并无纺织工业。英国虽未宣称靠中国的投资创造就业,已在相当的程度上选择将其从中国赚到的财富投放到金融服务业上,包括投到香港的,和基于伦敦金融市场的枢纽地位的。德国的情况独一无二,表现在其对华贸易的不平衡状况比起其他成员国都要来得轻微;这要归功于德国制造设备的高品位以及其高端汽车品牌在中国的声望。有些年份单单一个德国公司——西门子——在中国的销售额就已经大致与法国对中国的总出口额相持平。德国的全球贸易顺差在近几年甚至比中国还高(尽管全球衰退正在导致对德国高端商品需求的减少)。德国的好强个性使其对中国企业低价收购德国技术的企图特别敏感。而德国对于中国开放其市场的迟缓进度也正在变得不耐烦。于是,德国明显变得更倾向于支持针对中国的贸易限制举措了。

几位欧盟贸易官员注意到美国(“买国货”条款)和日本(限制技术转移)采取的战略性和保护性措施使它们面对中国时比欧盟有了更多筹码,尽管欧盟有着开放的市场和金融体系。主要是由于“自由派”的反对,欧盟未能完全利用其重量级的贸易筹码——暂时性管制以及应用反倾销措施——都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条款所容许的。但时间已经不多了——这些条款在当下到2012年之间就会失效。一位欧洲高级外交官指出,如果欧盟不尽快解决其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在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议题上确立统一的谈判立场,贸易武器将失去其作为施压物的价值。自由派阵营一位外交官“强硬总是无害”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一点;他承认自己国家“在贸易议题上和委员会的配合并不够好”。现时的情况已经使局内人倾向对欧盟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持悲观态度。欧洲的贸易官员们正在得出结论,正如他们中的一人所说的,“欧盟的贸易政策对于一个有着如此强悍产业政策的经济体起不了作用”。在现时的多哈回合谈判中,中国又一次有悖理智地要求拥有发展中国家身份,以及推迟在2025年后进一步的减低关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中,以及在经合组织规则的谈话中,中国仍主要是被动的形象,任凭其拥有相当的经济规模和影响。

将中国带入同一圈子

当全球金融危机转变成世界性衰退的时候,中国作为经济伙伴的重要性正在增长。北京当局已经开始缓慢地承受全球应对危机行动中富有意义的一部分负担。但中国不愿承担重要责任的立场在伦敦二十国集团峰会上表露无遗,它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储备的捐资也只有日本所出的40%。中国的中央银行,不像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同行们那样,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后给国际信贷市场注入流动性。没错,中国巨额顺差制造机器大量产出的资本在美国的国库券市场以及其他半公债市场上进行再循环。有迹象表明中国正在分散投资;它正在搜寻原材料和能源,购并企业,或是与俄罗斯、巴西、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和意大利(不久前还有伊朗)锁定未来十年的合同。这一购买狂潮延伸到了欧洲,虽然是以不同的形式:就在温家宝总理近期到访欧洲承认中国对贸易不平衡的关注后——前所未有地——中国派出了采购团到几个欧洲国家购买各种技术以及中小型企业,当时正是企业价格便宜的时候。尽管如此,中国对欧洲发起的反倾销控告已是广为人知。虽然中国现在显然是世界最大的钢铁出口国,但在2008年十二月中国发起了针对欧洲钢制螺丝、螺栓和闩的行动。(译者注:2007年9月,由欧盟90多家企业支持的欧洲金属紧固件生产商协会向欧盟提出对中国紧固件产品采取贸易惩罚措施;11月30日,47家民营企业共同发起了中国紧固件行业对欧盟反倾销诉讼;12月2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自即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碳钢紧固件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调查对国内碳钢紧固件产业的损害程度;2009年2月1日,欧盟理事会公布向中国紧固件企业征收高达77%至85%的税款,为期5年)

种种令人烦扰的迹象表明,尽管寄希望于国内的公共支出计划,尽管新近强调了社会政策,中国依然执着于竭尽全力出口的政策。在2009年一月的达沃斯年会上,温家宝总理将国内的低劳动成本视为中国应对危机的关键竞争优势。如果这一策略持续下去,中国的出口经济很可能成为延长全球衰退的首要通缩因素。尽管如此,对于在欧洲的许多人而言,贸易逆差还是很少得到关注。对于较小的欧盟经济体而言,对华贸易比起与邻近成员国的贸易并不重要;对于欧元区国家而言,共有的货币减轻了贸易逆差的即时效应——就是没有一国留意到“欧洲的逆差”。2007年,美国的全球贸易逆差为8190亿美元(折合5980亿欧元),而欧盟27国记录的逆差仅为1870亿欧元,其中欧元区国家实际上处于平衡状态。欧盟在经济上首要的关注点并不在于中国的贸易顺差本身,而是在于它助长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在于它并没有为流入欧洲公债和私人资本市场的其他资金流所抵偿的事实。中国对其巨额外汇储备(2008年底的官方数字是19460亿美元,不计离岸机构持有的数额)的管理是国家机密;尽管中国在2007年可能已有过疏远美元的举动,欧元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依旧可能只占不到20%的份额。

欧洲人希望进一步刺激对华贸易增长。而欧盟需要中国履行作为世界金融体系,尤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要借贷者的责任。这些转变要求中国加大对外国企业共有所有权的投资,承担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更大额度的责任,松开其与美国经济的共生关系,并且停止其重商主义、出口导向的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而这至今为止还未发生。不论怎样,全球危机的严重程度可能开始使中国意识到需要与欧盟建立新的投资伙伴关系。由于拥有异常高额的外汇储备,中国很可能遭受全球(金融)的系统性失效以及重大的资产损失。欧盟是世界最大的一体化市场,在宏观经济和货币方面有着以谨慎著称的履历。只要有合适的(金融)工具——比如能为重大欧洲项目提供金融资本和资金来源的一个公债市场(乔治·索罗斯提出的)——中国会发现将其持有资产分散到欧洲债务中介以及其它投资项目上是对自己有利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6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hapsody 于 2009-4-26 16:31 编辑

另外把楼主翻的概要与第四章相关的一节也修改了下(修改部分用蓝色标出),大家也看看。

没有哪个地方能比贸易关系方面更明显地体现欧盟与中国无条件交往政策的失败之处。2007年欧中贸易的总额达到了3000亿欧元,使欧盟成为了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但是到2008年,欧盟对华贸易已由八十年代的顺差转为了高达1690亿欧元的逆差,接近美国的2660亿美元(1990亿欧元)。全球经济危机至今没能逆转这个趋势。这并不只是中国企业实力强劲的结果;欧洲企业在中国持续面对着无数的非关税类壁垒以及地方上的独断专行。

欧洲和美国的谈判员们在应对北京当局时犯了一厢情愿的错误。他们曾希望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的行动能够成为市场改革和强化法制的催化剂。但中国似乎把入世看作了它改革的结尾而非开始。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没有减少反而加强了,尤其是实施了各个行业的五年计划。欧盟惯于用贸易协议的法律条文作为经济和政治变革的杠杆,而这套老伎俩在中国失败了。欧洲贸易官员们得到的教训,是中国产业政策的力量实在太大,他们无论说什么或做什么都无法对其产生多少影响。

欧盟并没有因为巨大的对华贸易逆差而遭受严重的经济不平衡,这是因为欧盟的全球贸易逆差远远小于美国等国家。但是2008年的全球危机迅速地改变着这一趋势。各成员国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对华逆差助长着欧盟内部的分歧,使贸易谈判员们很难就他们应该在与中国的谈话中采取什么立场达成共识。就连德国的对华逆差也在持续上升,因为中国的出口品在市场价值链中越攀越高。此外,欧盟的对华逆差既没有被欧盟打入中国房地产和服务,也没有被流入欧洲公债或私有资本市场的中国资金所弥补。

世界经济衰退甚至可能提高了中国的经济比重。中国的贸易顺差不会在短期内消失:中国对欧出口的下降幅度低于进口额,而受损更严重的是其它的亚洲直接出口国。中国的庞大外汇储备使它变为了世界金融体系的一个关键借贷者,而北京当局越来越看到有必要将其资产从美国分散出去。经济危机凸显了中国投资在欧洲债券市场和欧洲债务工具中的参与程度有多么低。如同有些欧洲领导人渐渐意识到的,这或许可以创造一个重要机会,让中国和欧盟把各自在对方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投资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即使双边投资不增长,贸易逆差的上涨从政治角度上也无法维持,必将导致对中国方面进一步开放市场的要求。

P.S.概要其它部分也作了一些修改,后边再发上来。祝大家周日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6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上半部份(蓝色部份)由杨威利翻译,下半部份(黑色部份)由JOHNSONPERSONAL翻译


第一章:欧洲的无条件交往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一股全球性的力量。近十年来它的经济成长速度在当今世界无人可比。在工业和贸易方面积极甚至是侵略性的政策与集体性的对储蓄甚于花费的偏爱,已经让数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更把数额巨大的资金交给政府利用。全球经融危机虽然使中国大受打击,但是它清楚的证明世界经济的兴旺现在依赖于北京的决定就像它依赖于欧洲的一样。让中国增加其对全球金融稳定性的贡献,包括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可用资金,是一个国际性的偏好。在最大的全球性问题上,从气候变化到经济条约或核扩散,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北京都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崛起的新闻没有被消息灵通的欧洲所忽略。但是由于它是如此令人着迷,有些人对长远结果担心多过于希望。欧盟的领导者分担很多这类的担忧,而且正在仔细地观察中国。每年到中国的由欧洲官方派遣的代表团都是一个极大数目-2007年450个代表团- 表现出了对中国巨大的兴趣。然而欧洲的政策方针却仍然遗忘了中国的真实现状:世界第一的货币储备拥有者,它的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和在军事上的巨额投入,欧盟第二大的贸易伙伴。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通过中国与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规则相隔离的巨额货币。
但是欧盟对待中国好像它仍然是一个刚出现的势力。一个在 1985 年做出的协定推断 - 讽刺性地计划通过欧洲与中国的贸易盈余部分来帮助欧洲-仍然是欧中关系的法律依据,它所崇尚的态度仍然塑造着欧盟的思维方式。一个欧洲官方主导的对话和协议试图使中国卷入规则和责任,以保护欧盟免受中国恶意行为的伤害而且按照欧洲的路线转变中国的政策。甚至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欧盟与中国交往-因此去乐观的假设-将会在中国国内和国外“欧洲化”中国的行为。5但是这态度既高估了欧洲的塑造转变能力也低估了中国利用这一协定达成其自身目的能力。欧盟官方的中国政策令人遗憾地与欧中关系的现实相脱节。

欧盟:忽视现实

欧盟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塑造中国的例子数不胜数。欧盟对中国伴随其2001年加入WTO组织进一步开放其经济体系的希望已经落空-中国政府认为获得WTO会员资格是改革的终点而非起点。北京已经加强对中国公司的集中控制和增加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非正式障碍。政治自由化似乎已经受阻,或甚至倒退:中国已经收紧了对非政府组织的限制,增大对不同政见者的压力,而且停止甚至倒退了对地方选举的改革。在联合国,北京已经在会员大会缔造了一个坚固的投票联盟,时常动员用于反对欧盟的价值观比如欧盟对人权的坚持。6而且中国已经清楚地表达,尽管他将气候改变当作一个主要问题,但是中国将不会损害它的经济增长来对抗它。
不久之前中国还在对除了台湾之外的一系列国际问题保持低姿态。现在它在所有的全球问题上都占据中央舞台,因此中国认为可以基本忽视的欧洲的杠杆作用进一步被削弱了。然而欧盟决策者坚持幻想中国的发展会带动其商业阶层和政府官员越来越的遵循欧盟的价值观。欧盟主导的会议,谈判和对话,他们希望,推动中国朝着更好的社会政策,更多的财产权利、改良的环境保护和政治自由化。
建筑在这样的思考方法基础上,欧盟致力于说服中国的领导阶层在是否开放市场,法律原则或气候改变这些方面按照欧盟的要求行事。一个欧洲的官员把这方法描述为" 要求中国帮助欧盟帮助中国 ".7这一方法的一个重要结果是稳定增加的欧盟阐述其对华政策目标;这些目标时常因为新的突发事件而改变。而且很少被坚持到底。欧盟从未对它独特的政策进行一个适当的评估。

成员国:忽略战略

在欧盟水平的缺乏对华政策中心思想表现为成员国之间的不断扩大的分歧。虽然成员国之间关于如何对待中国崛起有着不同的观点,一个导致这一分歧的重要理由是很多成员国之间都普遍流行这样一种观点:他们采取独立的对华政策比按照欧盟统一态度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在大部份的情形下,中国对各个成员国在主要问题上的让步都是如此地微小,事实上毫无意义。大部分欧盟成员国政府了解当独立的国家对华政策不起作用时,无条件地采取欧盟水平的对华政策才是正确的态度。但是他们不相信他们的能做得更好,无论集体或者独自地。欧盟对华政策的失败源于错误的想象力。
27个成员国之间的差异是改善欧盟对华政策的巨大障碍;没有任何改进是可能的除非欧盟找到一个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但是开出一个药方首先需要诊断。我们已经因此开始对各个成员国对华政策的"评估",检查每个国家在对华关系上的实际或者有争议的成果。我们的数据显示成员国的分歧主要是以下两个问题:中国对欧盟经济的冲击、中国的政治和人权记录。
我们的分析主要有自两个数据来源:广泛地与中国、欧洲的官员和专家访谈,和委托各成员国对其与中国关系的评估。我们同样调查成员国相互之间的看法和他们如何看待欧盟组织。
随后的图标形象展示了这一答案,该图的水平轴用于表现政治成果,竖轴用于表示经济成果。8从图片中表现的,我们可以把27个成员国分为4大类:有主张的工业主义者(工业派),4 l- u观念上的自由贸易者(自由派),肯通融的商本主义者(商本派),欧盟内的跟从主流者(跟从派)。
M这些定义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不可变的;人格和政治的联合两者都有关系。在一些国家中,特别法国,德国,以及在英国一个次要程度,新的领导人正在或者企图调整他们的华政策。其他的国家和中国有一些官方接触,因为他们缺乏工具执行任何的既定政策的工具 (关于各个成员国和中国相互关系间的详细成果的细节描写载于随后的附录中)。
这四个组是既不能完全地分开也不完全相同。
但是了解他们之间区别有助于了解如何成员国之间如何相互对抗并且渐渐损害到欧盟体系。


eucnpoweraudit.png
有主张的工业主义者(工业派

一些有主张的工业主义者-德国、捷克和波兰-独特地被置于直面中国的位置,因此形成了紧密和现实性的欧洲政策核心。这些三个国家准备好批评中国的政策而且从中国的竞争中保护其国内经济和就业市场。当他们相信政策向中国方向倾斜时他们会毫不犹豫采取行动。他们将只会对中国开放有需求的部分并且在当他们认为有正当理由的时候采取反对倾销的行动或其他的贸易措施。
捷克和波兰只有一些公司和部门有能力在中国市场中竞争而中国从他们处的进口正在快速地上升。9这意谓他们比其他希望其企业公司获得中国优待的国家受到更少的诱惑,而且较不遭受中国压力。政治方面,捷克人和波兰对待中国的态度受到其共产主义统治时期的巨大遗产和国内流行反共产主义运动的共同影响。捷克时常被证实是对中国最具敌意的欧盟成员国-然而它很少受到中国的"惩罚".

有主张的工业主义者(工业派),德国捷克和波兰能够塑造一个更紧密和现实的欧盟对华政策核心。


德国是这一个组的最大成员;他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规模使得他成为一个特殊的例子。在德国关于中国的争论超过任何其他的欧洲国家:政党,民众和媒体都对这一问题相当积极。2007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299亿欧元-是法国的3倍多,几乎是意大利的5倍,和将近英国的6倍。中国对德国机床和其他设备的需求使其不可能对德国在政治上对中国的批评采取长期报复。政治上,当前总理施罗德与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和北京的友好关系上相互竞争时,安吉拉梅克尔已经在人权上引入一个新的焦点。因为她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经历,梅克尔带着怀疑的眼光看中国,而且她同德国的大企业一同陷入困难。现在德国的地位伴随其内部矛盾的发展变得更加复杂。社会民主党成员-Walter Steinmeier,默克尔联合政府的外交部长和她2009年选举的竞争者,遵循前总理施罗德的外交路线。

4 l- u观念上的自由贸易者(自由派

4 l- u观念上的自由贸易者-丹麦、荷兰、瑞典和英国-是一贯允许中国商品自由流入欧盟的成员国。他们通常准备好在政治问题上批评中国,但是他们厌恶任何形式的贸易限制使得欧盟对华的杠杆作用受到削弱。他们的出发点不是纯粹的理想主义:他们的经济和劳力市场面向高科技和服务业,特别金融服务-从中国获得或者希望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且比起其他成员国更少受到廉价中国进口商品的威胁。当他们猛烈批评中国的市场屏障的时候,自由贸易主义者忠于他们的信念,但是他们时常保留他们最猛烈的愤怒给那些欧盟成员国-特别地在欧洲南部-谁胆敢部署进口配额和反倾销政策的评估,谁胆敢反对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或者谁甚至胆敢提到贸易保护措施。
自由贸易主义者将会不迟疑地提出人权议题,而且他们大部份乐意与Dalai 喇嘛会面,虽然是在一个非官方的场合。他们推动中国参与全球性问题,比如统治,气候改变或发展中国家的限制性援助。他们国内说客的声音也大部分集中于此。
英国在这一个组里面占有一个特别的地位,因为它清楚地把它和中国关于欧洲的双边关系优先化。在人权上的它的传统焦点最近已经被商业兴趣和议题比如气候改变所压倒。它在西藏问题上也于 2008 年改变了其长期立场,充分承认中国对于该地区的完全统治。
以上四国在一个很高的经济政治程度上和中国紧密相连,政府,商业界和媒体把对华关系置于一个优先地位,他们倾向于在外交上维持巨大的存在,在北京和其他大城市如上海香港和广州。










―――――――――――――――――――――――――――――――――――――――
5.一个近期提交给欧洲议会的报告重申了这一信念:贸易手段是改变中国成为一个开放民主社会的方法之一 " 然而同时我们注意到随着欧盟与中国经济贸易关系的深入,在人权方面却没有取得任何重大成果。(欧洲议会贸易和经济关系报告, 2009 年1月 27 )
6.见于Richard Gowan Franziska Brantner一个为了人权的全球力量?在联合国的欧洲力量的评估”, ECFR 报告书,2008 年九月.
7ECFR与资深的欧盟官员在布鲁塞尔于2008 年5月22 日面谈.
8.主要取得成就的政策和行动:在台湾问题上的定位,在西藏│自愿会见 Dalai 喇嘛问题上的定位、人权问题的显著成果,在例如伊朗和苏丹等问题上令中国更加积极参与,投票决定反倾销政策,在贸易赤字上的定位,对于中国在欧投资的态度,和更广泛的关于中国的政治声明。成员国们被分为了支持和批判中国,支持和反对自由贸易的左右两派,
9.在 2007 年,中国出口捷克占其欧盟出口总量的3%而从捷克进口占其欧盟进口总量的25%。

善于适应新环境的重商主义国家

重商主义国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芬兰,希腊,匈牙利,意大利,马耳他,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西班牙------趋于把政治看作经济目标的附属,他们相信好的政治关系会带来商业利益。为保护他们的经济,这些国家会游说(启用)反倾销措施,反地欧盟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为避免触发中国的报复,他们通常会在政治问题上顺从中国。的确,他们积极与中国保持良好的政治关系更容易为他们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大部份拒绝与达赖喇嘛会面,声援支持中国在台湾立场,阻止或冲淡欧盟对中国人权纪录的批评(导致他们自己与中国会面时未能提出相关议题)。在极端情况下,他们会有效地充当中国在欧盟代表。一个中国专家在欧洲事务中描述罗马尼亚为一个“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会支持中国的全年伙伴”

重商主义国家都趋于认为中国崛起的经济后果会使其受到伤害。他们不是有面临被中国竞争者代替的就业市场,就是公司需要大规模的中国政府的合同,这让他们尤其依靠于正式的友好。一个来自大型的欧盟成员国的外交官说他的国家“不能承担在政治上批评中国(的后果)”国为该国贸易过于依靠这些国家的决定。尤其在南欧洲,有大量雇员的传统制造业------如果纺织行业,鞋行业,消费电子行业和汽国配件行业------来接处于来自中国的威胁。比如,西班牙,一直遵照与中国友好外交关系的政策。尽管这样,还不能防止在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上残酷的增长。

法国是一个特别的例子:在总统雅克-希拉克(译者注:前法国总统)管辖下,该国是重商主义国家里最重要的一员,但总统萨尔科齐已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公开批评(中国)在西藏的立场,并试图利用其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问题以影响中国的行为。结果是,法国,有着比其它欧盟成员国有着更多中国居的国家,因为其对中国的批评同时进行外交报复------在上一年12月份,中国取消参加欧盟-中国锋会------现在,在欧盟与中国的关系中,它(译者注:指法国)是一个摇摆不定的国家。中国理解这一点,在不久前20国锋会期间,中国主席特别选择与总统萨尔科齐会面,而忽略其它欧洲国家的领导人。

欧洲的追随者

欧洲的的追随者是这些成员国,他们在很多的中国问题上完全依赖欧盟的立场:奥地利,比利时,爱沙尼亚,爱尔兰,拉脱维亚和卢森堡公国。其中一些国家实在太少而不能与中国建立一个单独的政治关系,因为这些代表尽可能(依附)欧盟。他们与中国没有主要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尽管服务提供国,如卢森堡公国,爱尔兰和比利时应该要很好的建立起来,以通过中国的经济获益。

欧洲的追随者依靠欧盟去保护他们免于如在台湾或者西藏问题上来自中国的压力。一个欧盟官员指出“小的欧盟会员国总是要求委员会在中国威逼他们的时候(在这方面)采取行动”。这当然会让这些国家成为这四个组里“最好的”欧洲人。但他们自身在制定欧洲政策方面却不能构成一股力量。与重商主义者一样,很多欧洲的追随者把他们与中国的关系看作政治的重点。在这些国家里的大部分国家里,民众和官员对中国的兴趣往往是低的。同时,忽视的是,对欧盟总体来看,欧洲的追随者们在欧盟的中国政策上表明加强了中国不是一个战略重点的观念。

双边主义的失败

会员国间的分歧,严重的时候,远比他们间的任何一个与中国的分歧重大。会员国仍然自由地经常地暗中削弱对方和任何认真试图(建立)一个共同的欧盟的做法。特别是南欧洲,自由贸易主义者在反倾销政策和贸易保护制度方面指责重商主义者------这些做法也许是成问题的,但这远不及中国培养工业捍卫者和促进经济国家主义有害,这样会在很多领域阻止公平竞争。作为交换,重商主义者破坏欧盟在人权方面的要求,或者削弱在台湾的影响力,试图讨好中国的领导人。实业家,只要对他们破坏较少,就会表现得很少关心欧洲的政策。追随者常常不能把他们的对联合政策支持转变成坚实的行动。

会员国间的分歧,严重的时候,远比他们间的任何一个与中国的分歧重大。

未能发展成一个连贯的有效的欧盟通道最大的责任是法国,德国和英国。这些国家中任何一个都竞争成为中国的在欧洲的特别伙伴。他们公开地批评欧洲委员会对中国的贸易立场,各种各样的主张,太自由或太保护,和在政治问题上不完全考虑。这种以我为先的战略对总体关系的现实视而不见。在中国的情感上三国中没有一国希望取代另两国超过几年或几个月的时间。

欧洲在运作上的硬化:(对华)武器禁运令

2004年末,密集的中国游说团已说服大部分的会员国支持解除欧盟(对华)武器禁运令,此禁运令在1989年天安门广场大屠杀后强加于中国。英国和其它许多会员国跟从强烈的美国立场和中国在2005年3月实施重申对台使用武力的“反国家分裂法”,使马上要解除的禁运令冷了下来。这导致原先就存在的分裂公开化。英国和瑞典已促使欧盟同意修改行动守则以调节欧盟武器出口和识别中国会给欧盟带什么作为解除禁运令的回报(主要批准国际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其它国家,特别是法国,正努力推动解除该禁运令。数月的令人以难的混乱和争论后,欧盟推迟决定,在中国与美国两国前,自毁信誉。今天看来似乎是分解争执最接近的时间了。

一个突出的与中国双边主义失败的例子可以在法国目光短浅臆断中找到,认为好的政治政治关系会带来大的商业交易。随着时间的过去,不但在法国有着大量增加的贸易逆差,而且不久前对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批评也遭受特别挑衅性的回应。中国政府常常对待它的批评者优于它传统的“朋友”,实际上是事先把这些忠于自己的人扣为人质。但英国的激进分子支持自由贸易,他们不理会其它成员国的抱怨,坚持中国应该在全球管理上参与更多和提升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微少的份额,证明没有比法国的做法取得更大的成功。英国上一年历史性的决定最终认可中国在西藏的完整主权也没有任何来自中国的实际性的行动作为报答。德国自身的战略------把政治从贸易中分离出来,在2007年以一份有影响力的政策文件提出 ------也证明是困难的。实际上,德国专注于其双边贸易的利益,而在欧盟内部的分歧也使总理默克尔的试图努力的政治立场不能实行。

在欧盟内部的不信任和相互指责是一种风气:当一个高级欧盟官员声称双边战略对话大部分都是空的,大的会员国指责“欧盟的对话比成员国的对话更低标准”。所以,比如,英国和法国已与中国建立了雄心勃勃的气候变化对话,而欧盟在奋力获取中国政策制定者的青睐。英国在运行其自己与中国副总理王岐山的金融对话,这些覆盖的区域应该是委员会的权限。法国也受这个例子的激发,要求其属于自己的经济对话,德国也在考虑提出类似的要求。这里有些重要的例外,比如全欧盟反中国对产品进行补贴的非法倾销措施和欧洲三国在伊朗核计划的关系。仅仅在期望举行(欧盟-中国锋会)的前几天,但中国非同寻常地推迟2008年12月在里昂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欧盟-中国锋会,使欧盟的中国政策未能实现。在总理温家宝不久前在欧洲访问期间,政治问题从议事日程里消失了------这意味着欧盟重在的退缩。

欧盟的对华政策困于一个外交的恶循环。欧盟的分歧折射出在成员国之间缺乏信任,欧盟可以担当一个他们国家利益的有效的担保人。欧盟已对其会员国缺乏方向(的情况)作出反应,从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时候起,就坚持一个政策架构。这激发(各成员国)政府独立于布鲁塞尔去经营他们与中国的关系,离开欧盟参与一些实质性的事情,而(只在)一些象征性的事情上争吵。争论在台湾,西藏的语言,人权或者武器禁运------对地面几乎没有影响------在损害重要的问题取得进展的情况下,比如市场准入,非洲政府或者气候变化。

一个这样的例子是当前在对伙伴与合作协定的讨论,这将会取代1985年的贸易合作协定,作为欧盟-中国关系的法律依据。欧盟正推动一个文本,使中国接受一套共同的价值观。但中国对超出贸易合作的那些部分几乎没有兴趣。另一方面,欧盟,依靠其无条件约定哲学,在象征性的事情上正寻求中国的支持,几乎没有取得支持。北京很可能要求痛苦的让步。

克服其自身的分歧唯一的方法是欧盟希望在欧盟和会员国的的水平上,重建一个杠杆(机制)。欧盟需要考虑如何去建立他们的规则,在要紧的地方达成统一,把需要集中在改变对华政策的地方是必不可少的。

太多冗长乏味的讨论

欧盟保持与中国进行“部长级对话”。每年大约20个欧盟专员访问该国;在2007年,80个市场执行合作伙伴和约有450个欧盟代表团出行(中国)。据说,这些数以百计的对话和访问是不协调的。会员国的国家部长如此多次访问中国,甚至欧盟的代表也不知道确切数目。把事情弄得更糟的是,几乎很少会员国协调功或共享中国政府访问欧洲(各国)首都的信息。欧盟本身在北京着手一些协调措施,除了以通过总统轮任以正式需求作幌子外。往往,他们都关注人权。对于中国的官员,根据一位欧盟的外交官居(说),为了总统轮任利益,欧盟常常以““另一个年轻的外交官递交给外交事务部长一个正式的关于人权的控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6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I'm_zhcn 于 2009-4-27 01:28 编辑

刚做完第二章,请大家帮我看看怎么改改呵呵
第二章开头有一部分是墨羽老师的概要,我自己翻的时候修改了几处,和rhapsody一样我也用蓝色标出;还有后面有四五处标红色的地方是我自己不很清楚的地方。这两块请帮忙重点看看特别麻烦Aha



中国的巧妙务实

欧洲人倾向于把中国当作一个有待欧洲通过交往而塑造的可塑政体来对待。但现实中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灵活而务实的强国,深谙如何处理对欧关系。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由内政要务决定——例如维持经济增长、以及在缺乏选举制度的情况下强化政权的合法性等需要。中国还尽量避免其崛起在国际社会上引发激烈反应。但是,北京与各国的贸易、金融及技术的交流以及它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使它成为了一个不管在非洲还是拉丁美洲都十分紧要的角色。近年来,中国出于处理因其自身发展造成的影响的需要,尤其是维护全球稳定的需要,对外政策变得复杂化。

如今的中国已变得太富有,太强大,无法再沉默低调,而西方金融体系的崩溃及其对西方声誉的重创,似乎为中国外交政策的进一步强硬化搭就了舞台。尽管中国担任了改写国际社会秩序的新主角,但是中国对欧政策在本质上还是取决于其经济目的。

中国想要获取欧盟市场的广泛通行权以及大量的投资,寻求各种技术转移,它想要欧盟和其它伙伴在对抗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担负大头费用它还希望欧盟不要再干涉台湾和西藏问题。如一位著名的中国国际关系专家时殷弘所说的: 中国对欧盟的要求是可行的,有限的,现实的。但是问题是中国在提出要求的同时有没有给欧盟任何“回报”。

中国怎样看待欧洲

中国在2003年公布了第一份对欧盟的政策文件,并非巧合,也是在这一年,欧盟制宪会议通过了后来注定失败的宪法性条约当时中国国内对欧洲的看法是积极的。中国官方媒体称之为“蜜月期”,民意调查显示普通中国民众对欧盟抱有好感。这份政策文件被视为中欧关系的里程碑,它似乎表明了中国的路线已从传统的与单个国家的交往转变为与整个欧洲的交往。

然而,如今中国人的情感已经彻底改变,欧盟的政治影响力在中国一落千丈。欧盟无法制定统一的对外政策,成员国之间分歧不断,使得中国关于欧盟影响力下滑的分析大行其道。著名分析家冯钟平说道:布鲁塞尔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我们得去各国首都,那里才有决策权,甚至连贸易也得和成员国谈。

中国将欧盟当作重要的政治伙伴、甚至与美国不相上下的时代结束了,至少现在如此。北京不再把欧盟视为求助的对象,而是自身发展的经济空间。


中国的三大对欧策略

在欧洲希望通过无条件交往改变中国的同时,北京也精心制定了对付欧盟的战略,这个战略下有三大策略。

第一,中国利用自身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欧洲的制度化政治体制的差异,一方面充分利用欧盟市场的开放性;另一方面通过其自身行政手段的不透明性性限制对方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中央、区域和地方之间的权利界限模糊;中国公民和外国公司都感到在地方层面很难保障自身的合法权利,地方或区域政府部门常常随意发号施令。但是中央政府拥有相当大的权利,尤其在涉及和外国人有关的事物方面,而且大公司及国有企业一般会遵守政府的决策。正如一位欧盟外交官所说,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机构“可以控制一切它想要控制的事情;但是共产党很会选择该控制的东西”。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条款更加剧了双方的这种不对等性,条款允许中国保护其工业中的战略及新兴产业免于市场竞争,这些限制措施保护了中国的跨国公司如石油巨头CNPC,以及由军队起家的全球通讯公司华为。相比之下,中国知道欧盟的回旋余地很小。中国意见最大的反倾销措施仅涉及中国对欧出口总量的2-3%,原因是成员国几乎从未能站在同一立场上。

第二,关于欧盟在人权等特定议题上施加的压力,中国表面上同意进行正式对话----欧盟将这一举动视为重大胜利----实际上却将对话当作例行公事来对待。中国运用温和的言辞说服欧盟多边主义的裨益。但是,对于北京来说这些会议仅仅是例行的会议而已。在人权对话中,中国对欧盟提出的采取全民公决的呼吁置之不理,而高层贸易对话----现在中国已将其限制为一年一次-----则使中国得以对抗由于对华贸易赤字的不断增长、欧盟要求取消贸易限制的压力。欧盟外交政策一贯看重这些对话,即使对话毫无结果,将其视为进步的标志。

“关于欧盟在人权等特定议题上施加的压力,中国表面上同意进行正式对话----欧盟将这一举动视为重大胜利----实际上却将对话当作例行公事来对待。”


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对话反而加深了中国对欧盟的影响。比如描述双方交往带来互利的西方式的“双赢”说法,已经成为中国鼓吹开放西方市场、反对反倾销措施的标准用语。为回避欧洲或美国要求其承担更多责任的呼声,中国领导人没有对这种呼声提出质疑,而是攻击西方关于责任的定义或是提出双重标准。第三,中国充分利用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分歧,有时甚至加剧这种分歧。尽管欧盟的亲密盟国也会利用这种分歧如美国发动对伊战争时但是中国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或是为达到短期目标的情况下,能够毫不留情地对成员国单独采取严厉的措施。长久以来,中国一直就台湾问题向追随派施压,撇开商业派及工业派的顾虑,就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向自由派乞援。

一个最激烈的例子就是中国最近给予法国的待遇。在法国总统萨科奇拒绝出席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圣火传递在巴黎遇挫后,北京的旅行社接到指示取消法国游,20085月签证申请人次下滑70%。中国政府还支持抵制中国境内的家乐福连锁超市,温家宝在最近对欧洲进行友好访问时避开了巴黎。再比如德国,由于两年前的20079月总理默克尔与达赖喇嘛在她柏林办公室的那次会面,中国终止了与德国的一切政治交往。

考虑到去年12月在里昂取消中欧年度峰会可能促使欧洲各国对中国采取更为一致的态度,中国最近向欧洲派出了几个高层采购团以示友好。这次史无前例的行动并没有违背中国软硬兼施的策略:采购团中的投资者公开对和中国保持“良好”政治关系的国家进行奖励。通过在欧洲领导人中灌输对中国友好就会带来经济利益的观念,采购团实际上只是中国激化欧盟内部不和的一种手段。

中国处于优势

由于对中国的认识不足,且认识渠道甚少,在应付中国对欧策略时欧盟所面临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中国的党-国政府及其高层对欧盟及每个成员国了如指掌因而中国得以充分利用成员国之间的分歧或欧盟组织内部的紧张局面。中国就在布鲁塞尔门口,有时甚至已经进入。它可以拜访总统及首相的办公室,无限制地进入非军事工业,让同情它的成员国向它透露信息,甚至让它们在欧盟决策圈里为它说话。与此相反,欧盟对北京的行政体系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了解,况且单个成员国没有将其对中国的认识在欧盟内共享。在中国,很多问题需要与高层官员会面,但是想见到他们或其顾问都是不可能的。在很多领域,中欧双方的公司或行业进行直接协商应该很有益处的,但是中方出面的往往却是政府官员。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包括对外关系,地方省越来越多地受中央政府决策的制约。

中国的对外关系部门,现在都是钵满盆满很精于给富有的外国人开后门。中国媒体(仍然受共产党控制)、过度活跃的外交、不计其数的组织和智团与欧洲人织成了一张看不见的关系网,唯一的要求就是他们不在这里捣乱。但是,中国对于维护自身形象的顾虑给了欧盟牵制中国的最好机会。大规模公众抗议在中看来这可能会引发西方国家一致对中国施压,以及抵制中国商品----是迫使中国改变策略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008年西方政府首脑对中国进行游说,加上达尔福尔联合军组织的抵制奥运的运动,使中国改变了关于联合国安理会反对苏丹的决议的立场。同样,20083月西藏暴乱在欧洲公众中引起的反应以及随后在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的抗议行为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胡主席在奥运会开始前宣布恢复与达赖喇嘛代表的(短期)谈话。

中国的谈判者总是尽可能回避与代表欧盟的谈判者商谈,避免和整个欧盟交往。中国喜欢和单个国家谈判,而许多成员国倾向自己做主,更为中方这种手段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位在欧洲的前高级公使解释了中国官员是如何处理贸易纠纷的,不管是多么无关紧要的纠纷:一般由一位“副总理”出面保证中国驻欧洲大使馆和中央部门将“全力”协调配合。欧盟委员会对于贸易的立场很强硬,即便在这一领域中方代表也比欧盟代表态度更为强硬。

中国对待商业派比自由派和工业派更为严厉,它将商业派视为“朋友”,因此希望其遵循固有的、以及双方通过的规定;而自由派及工业派在中国看来是比较麻烦的伙伴,因此这两派对抗北京有更大的自主性,而且不会招致其强硬的报复行为。中国很清楚它能从中欧关系中获取什么,且对如何处理欧盟施加的压力很有信心。

欧盟在中欧关系中需求很多,但是影响很小;中国的具体需求较少,但是拥有绝大部分否决权,因为在这二者中,欧盟才是重视双方交往的一方。因此,中国能够对中欧关系发号施令,随心所欲提出或取消条款。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7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怎么不知不觉全都搞定了啊。我今天要出门,晚上回来翻。。。好有压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急,不要急。质量优先,速度随其自然即可。

你还有我做垫背,我这几天有别的事忙,概要第五节一时还完不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7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谢谢楼上发的定心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8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bs.m4.cn/thread-160334-1-1.html
宋鲁郑先生给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写的相关特约评论,里边“中欧关系实力审核报告”、“无条件接触”等提法也可以比较借鉴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8 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抱歉,这两天没关注这贴,大家已经翻了这么多

多谢各位支持,请再给我两天时间,今天刚打印出来,准备明天细看,大概后天可以慢慢参与进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8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两篇新闻,可以参考下

环球时报:欧洲智库要求欧盟效仿美国向中国“讲条件”
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9-04/441227.html

华盛顿观察:欧盟太天真,被中国利用了!
http://www.cec365.cc/html/19111.htm

“铁杆的工业家集团、自由贸易者、温和的商人和走周的忠实追随者”

assertive 第二篇里用的“铁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9 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做完第二章,请大家帮我看看怎么改改呵呵
第二章开头有一部分是墨羽老师的概要,我自己翻的时候修改了几处,和rhapsody一样我也用蓝色标出;还有后面有四五处标红色的地方是我自己不很清楚的地方。这两块请帮忙重 ...
温慧 发表于 2009-4-26 23:04




还没细看,先斗胆就你上色的几句提几点。。

有说的不对的,咱们再讨论。


1,中国的巧妙务实 那节下面第三段这句

想要获取欧盟市场的广泛通行权

不太像中文说法,不如翻成

中国觊觎欧盟的广大市场和丰厚投资。 或者
中国希望欧盟开放其广大市场,并大量投资中国。

2,还是那段

它还希望欧盟不要再干涉台湾和西藏问题

这个其实意思是对的,对criticism一词换了说法,不过如果不换,也可以这样翻

它还希望欧盟停止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说三道四

3,中国三大对欧策略 那节第二段

采取全民公决

这个我觉得语气重了,原文是critical public resolution,倒底怎么翻,我也拿不准,你是不是再想想。

4,标题

中国处于优势4 R1

可能是总结了文章的意思,原标题没这么宽泛。china's experts—several steps ahead,我先翻一个,请再考虑。

知己知彼——中国优势显著(遥遥领先)

5,该节下面的

高层

这个我不明白,think tank 就是智库、智囊团,为什么要翻成 高层?

6,下面

中国的对外关系部门,现在都是钵满盆满很精于给富有的外国人开后门
原文中有走后门的意思吗,china's bureaucracy for external relations, now flush with cash, excels at granting red carpet treatment to foreign dignitaries. 这里边有奇怪的俚语吗?我不确定。 根据你的,我大概重翻一下。

中国的外交部门,如今盘满钵满,很精于礼遇各国政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9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p39-40

Where the EU can make a difference 欧盟可以在哪些方面起到作用?

如果想要成功说服中国在全球事务上改变其立场,欧盟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决心,并且要坚持不懈地开展这一工作。但是首先,欧盟必须采取统一的方法,把重心放在自身的需求上。一个针对最迫切的国际问题的简单调查就清楚地说明这种策略的必要性。

核武器扩散

欧盟和中国看起来都是非扩散政策的受益者。双方都不主张在后核武军备竞争中扩散反弹道和空间武器。双方也都不希望扩大核武器和弹道武器俱乐部。从欧洲的角度来看,在目前国际控制武器扩散体系中,中国应该扮演主要角色,坚持和加强这一体系,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欧盟需要中国支持对《核武器防扩散条约》进行改革,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工作,并且在其它防止武器扩散的条约、组织和机构中起到积极作用。欧盟还需要中国更加严格地控制核材料及核两用品的出口,对于一些藐视国际法的中国公司也能采取行动。一些欧盟成员国需要中国能够对一些继续扩大武器规模的国家进行采取直接行动,比如伊朗、北朝鲜这样的国家,或者支持诸如“防扩散安全倡议”等针对个别国家和机构的国际机制。

但是中国的立场并不明确。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愿意参与反扩散机制,但在核武器扩散问题上,它又不像欧盟或美国那样忧心忡忡。中国支持欧盟诸如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的检查,也认同中国需要进一步对其出口进行控制。但是它也致力于和伊朗等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因此反对进一步对这些国家进行制裁。中国真正关心的问题是保证美国、俄国以及其在本地区的对手印度在核技术方面不超越他们。

欧盟-中国在核武器扩散领域的对话主要集中在伊朗,对话的成效喜忧参半。喜的是,主要通过E3(法国、德国和英国),欧盟已经说服中国放弃其传统的不干涉他国主权事务的立场。中国在联合国不再保护伊朗不受制裁,并且宣布支持国际社会防止伊朗获取核武器能力的计划。欧盟提出通过政治和经济激励方案来说服伊朗放弃铀浓缩计划后,E3还请中国利用其与德黑兰的外交和经济关系来说服伊朗领导人接受这一安排。

但是中国还是利用其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地位阻挠了E3力图推动的更加苛刻的制裁计划。欧盟利用公共压力试图推动中国改变立场,让公众和媒体质疑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警告说,如果不能进行进一步制裁,美国可能会诉诸武力。欧盟还向北京提供了关于伊朗核设施的情报,希望能够推动中国采取行动。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做法收效甚微。在于中国的交往中,伊朗核问题是欧盟为数不多的具有一贯立场和态度的外交事务,但是北京是否会对欧盟越来越强硬的合作要求作出回应,以及作出什么样的回应,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中国在说服北朝鲜在放弃核武器,或者至少中止其提升核能力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主导作用,作为六方会谈的局外人,欧盟甚至自己所能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但是E3也确实对中国施加了压力,保证北朝鲜这一案例能够为处理伊朗核问题起到一个积极的示范作用。欧盟也希望北朝鲜能够加入核武器防扩散条约。中国的主要担心是确保欧盟不把早已举步维坚的六方会谈复杂化。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9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怎么样对楼主和aha最方便。我是翻多少发多少,主要是怕耽误两位编辑和校对。也许最后发一个完整版更方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9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p39-40
欧盟-中国在核武器扩散领域的对话主要集中在伊朗,对话的成效喜忧参半。喜的是,主要通过E3(法国、德国和英国),欧盟已经说服中国放弃其传统的不干涉他国主权事务的立场。中国在联合国不再保护伊朗不受制裁,并且宣布支持国际社会防止伊朗获取核武器能力的计划。欧盟提出通过政治和经济激励方案来说服伊朗放弃铀浓缩计划后,E3还请中国利用其与德黑兰的外交和经济关系来说服伊朗领导人接受这一安排。4
q$ N5 ?' [3 squirrelnyc 发表于 2009-4-29 15:26

------------------
E3 可译为欧洲三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9 00:57 , Processed in 0.04511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