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吉米哥

(南方系)给这3000余具将士遗骸一个庄重的安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3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良宇的地位和陈水扁一样一样的是把。
陈良宇与其说是挑战规则不如说是挑战权威。
就像你举得被朱元 ...
leobien 发表于 2010-9-3 18:28



现在台湾很多绿营人士就说马英九查阿扁贪腐是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呢。
阿扁也对此愤愤不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将向抗战老兵一次性发放3000元补助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9-03/1427609177.html

这点钱是今日新浪微薄热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4 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大墩墩
四人帮整整搞了十年,乱了十年,国民经济几乎崩溃,无数人生命都没了。还得等毛去世才 ...
ncer 发表于 2010-9-3 17:55


按你这么说,四人帮+林彪折腾了十年,麦卡锡一个人就折腾了四年。你以为麦卡锡是被美国伟大的制度给弄下去的?呵呵,四年内把有可能亲共的人士都清洗迫害得差不多了,目的也基本达到了,然后再由政府出面把罪责都归到麦卡锡一个人身上,兔死狗烹,殊不知执行麦卡锡主义的时候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的。这跟中国古代的帝王手段有什么区别?皇帝想清洗一批人,但知道民愤必然极大,就事先找个自己愿意跳出来的替罪羊去执行,等事后再把这个替罪羊一杀,皇帝想清洗的人也都清洗了,民愤也转为了高呼我主英明。

我有时候怀疑美国的统治阶层是不是都看过《资治通鉴》,把袁腾飞之流指责只有中国的统治者会玩儿人的那些手段同样玩儿的出神入化。还有杜鲁门玩儿麦克阿瑟,几乎是差不多的手段。

中国的文革在你心里就是中国的黑暗,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在你心里就成了美国的制度强大。我说呢,为什么那么多人把美国虐待战俘的丑闻也说成是美国的公开公正,进而论述美国的伟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4 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按你这么说,四人帮+林彪折腾了十年,麦卡锡一个人就折腾了四年。你以为麦卡锡是被美国伟大的制度给弄下 ...
大墩墩 发表于 2010-9-4 01:50



   欧美国人最亲共是60年代民权运动兴起之时,毛在欧美也很流行。
我从来没说过美国的麦卡锡主义伟大,请你不要乱扣帽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4 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按你这么说,四人帮+林彪折腾了十年,麦卡锡一个人就折腾了四年。你以为麦卡锡是被美国伟大的制度给弄下 ...
大墩墩 发表于 2010-9-4 01:50


至于中国的文革,我倒觉得不完全是黑暗,只是后面失控造成灾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4 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欧美国人最亲共是60年代民权运动兴起之时,毛在欧美也很流行。
我从来没说过美国的麦卡锡主义伟大, ...
ncer 发表于 2010-9-4 01:57


我从来没有说你认为麦卡锡主义伟大,我是说你把麦卡锡最后的滚蛋说成是美国制度的强大,那是非常有失偏颇的。

麦卡锡主义的清洗在美国也是一个不可重复的伎俩。你不能说在后来欧美民权运动兴起的时候没有再发生麦卡锡主义,就能证明欧美没有其它手段控制意识形态,保护现有统治阶级利益的手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4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报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证据证明3000尸骨是抗战将士的呢?有什么证据证明不是日军屠杀平民或者国军屠杀平民的呢?南方系丝毫不提供证据,是它一贯的婊子嘴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4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醉翁之意不在酒,批得是这个报的态度,对于伟大的抗战将士,他们的遗骸要隆重处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要搞成多党制轮流坐庄的才算是政治改革?
cloud1018 发表于 2010-9-3 17:40



    我没有这个意思。
我一直的想法是首先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落实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fskr_sb


    重庆模式”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统筹城乡发展,以“三洋战略”为重要支撑的内陆开 ...
yangking 发表于 2010-9-3 17:21



    说实话,你说的这种“政治改革”,真的能长期有效?我很怀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skr_sb 于 2010-9-5 09:11 编辑
我不认为现在人们一般说的政改是立即必须做的。对制度的逐步的完善并不等同于政改。比如自江泽民起的领导 ...
大墩墩 发表于 2010-9-3 17:21


工业化仅仅只是经济层面的功劳吗?政治层面没有功劳?这又像是回到了清末民初时候的讨论,有人认为铁路救国,有人认为航空救国,有人认为共和救国,有人认为立宪救国,有人认为教育救国,有人认为军事救国。最后的结果呢?革命共和之后,进入了新中国,才救了国。
中日甲午战争,不能简单的说专制败给了立宪,但确实又有专制败给立宪的重要原因在里面。日本立宪,政治上为工业化提供了先决条件,在司法、教育、军事、工业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反观中国呢,墨守封建残规,死气沉沉,洋务派的工业化也得看老佛爷的心情。洋务运动确实推动了一点中国的工业,但最后被老佛爷的祝寿和日本海军打的落花流水。
同样。中共能坐稳江山,政治层面如果不比民国时期有改进,可能走向工业化?如果政治层面没有改变,那为何民国不能工业化,而中共能?就因为中共有毛?而国民党没有毛?(好像有点落入领袖论了,呵呵)这里头的政治因素,占了主要原因。包括30年来的改革开放,政治上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纠正了阶级斗争为纲。不然,怎么可能“黑白猫”论。

过了100年,又转回到了“有人认为铁路救国,有人认为航空救国,有人认为共和救国,有人认为立宪救国,有人认为教育救国,有人认为军事救国”的争论,呵呵。

另:民国弄的和蒋最后弄的,也太假了点,从头到尾就没有真过,我觉得不能算是行宪了。这也恰恰说明了,政治改革的重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业化仅仅只是经济层面的功劳吗?政治层面没有功劳?这又像是回到了清末民初时候的讨论,有人认为铁路救 ...
fskr_sb 发表于 2010-9-5 09:08


人们经常说,真理若是再往前迈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为改而改的政改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何况有些人所谓的政改还并不是往前改,而是想往回改,往当年国民党买办的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我愿意相信你所谓的政改有其它的积极含义,但国家的政改不是你或我等某几个人的意志所能决定。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就在其中。你是否知道国家的内部和外部有多少人盯着中国一旦在政治上产生某些松动,就会一哄而上?你如何保证你的改革不变味?不被人绑架?不被人利用?而是按照你既定的方向走下去?

政治改革不是今天吃米饭,明天换吃面条这么简单。你所谓的“政改”和某些人的“政改”也许含义非常不同。说实话,我也想政改,按照我的设想去改,往“军事装备美帝化,政治思想毛泽东化”的法家的方向去改。你能同意么?刘晓波也想改,他要往“三百年殖民地”的方向去改,你能同意么?

你想想,一旦在政治上大炒改革,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我想一定是内外各派势力一并起来,拼命争抢改革的方向舵,其中必然还会夹杂着利益争夺和个人恩怨的清算等等。很多事情你一旦发起,你很可能就控制不了发展方向了。以毛泽东的能力,最终控制不了文革。以邓小平的能力,差一点控制不住国家颠覆。今天中国的发展势头总体不错,但禁不起折腾,也没必要折腾。有很多问题都是要通过发展来解决,而无法通过调整来解决。

至于甲午战争,我不建议用泛道德论的眼光看待。我不喜欢清末的统治者,他们思想迂腐,眼光狭隘,但有很多政治问题不能通过道德来解释,虽然在很多影视作品中还有泛道德论的倾向。当时中日两国对比,我认为中国比日本更人性化。中国人那时候的生活虽然也不富裕,但日本的情况绝不会被中国更好。不过在那种情况下,日本的国民心态要更团结,对国家加税赋,疯狂准备战争都是抱着积极的态度,自己勒紧裤带也要支持扩军备战,而中国当时的民族精神还没有被调动起来,基本上没有民族危亡的意识,一盘散沙,都过着各自的小日子。清政府也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加税建军。当然,清政府是怕加税引起民变,但有民族生存危机感的人民是不会民变的。正是由于当时的中国人没有危机感,没有民族意识的觉醒,所以政府也就不敢加税扩军。等到了抗战的时候,多少家庭倾家荡产支援抗日。由此可见,民族危亡的意识能使国民承受巨大的痛苦并仍旧支持政府。清末时代就算立宪了,也不可能改变什么,也许更加混乱。君不见民国初期所谓立宪后的混乱?把民国初期的政治生态搬到清末就能打赢日本了?我看未必。

至于为什么日本比中国改革得彻底,绝非简单的“立宪”可以解释。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文化制度是自己的,日本的文化制度是学中国的,所以日本弃旧迎新很容易,就如同换衣服一样,而中国要把这些刻在骨子里的思想文化制度来个凤凰涅盘,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比如日本不再过中国的农历春节,改过西方的阳历年,天皇一个诏书就解决了,而中国呢,只有鲁迅在《祝福》中的感叹“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因为要调动一个大国的民族凝聚力就需要比小国遭受更大的屈辱才能办到吧。“黑船事件”对日本的触动远比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触动大,虽然前者的实际危害远比不上后者。日本由此危机感而产生的很多思想家被政府重视,比如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而清政府无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观点。这绝不是立宪不立宪所导致的。中国的民族凝聚力真正被调动起来就是因为抗战(抗战的时候其实也没真正立宪,如果洋务运动时期的清政府上下能有抗战时所有中国人的信念,甭说甲午战争能打败日本,我估计灭了日本都有可能),而建国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节衣缩食,先上重工军工,才有了中国的工业化。毛时代的中国人没有抱怨,反而在生活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爆发出高昂的劳动热情,这里面就是有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因素。

再有就是清朝建设海军的战略思维错误,把海军当作陆军的延伸,搞消极防御,而日本却是积极进攻,抱着拼死一搏的决心。相比之下,日本的战略更符合海军这个兵种的天性。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光立宪没用,光政改也没有,因为你经济的底子没有到达一定的程度,你怎么在表面上改革都是徒劳。邓小平可以改革开放,绝不是因为他个人想改革,也不是因为改革本身很美好,而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底子和政治实力到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了,而邓小平就顺应了这个趋势。你若是把邓小平的经济改革班子挪到清末掌权,保证改革会失败。

很多问题都得通过发展来解决。等经济底子到达一定水平了,你顺着经济发展就自然而然完成政改了。所以说空谈政改,不如多关心一下中国的产业升级,与列强之间的利益分配和规则制定更实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造化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将向抗战老兵一次性发放3000元补助


这点钱是今日新浪微薄热点
zengyon 发表于 2010-9-3 23:33


这是过节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楼已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英雄总是令人肃然起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skr_sb 于 2010-9-5 13:43 编辑
人们经常说,真理若是再往前迈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为改而改的政改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何况有些人 ...
大墩墩 发表于 2010-9-5 10:27



    关于为改而改的政改。哪一次的政改不是为改而改?不为改而改的政改,那是假改,如同清王朝的立宪一样。

关于如何判断是否被利用。我觉得不可能不被人惦记着。如你所说的那样,既得利益集团是强大的,是要按规矩玩的,否则就会有斗争。当初的经济改革就没有人想利用吗?肯定也有。那经济改革还要不要进行?当然要,否则干脆就不经济改革了(经济改革的原因在后面)
关于抢夺方向舵。没有政改的时候都有抢方向舵的,何况政改的时候呢。以毛泽东、邓小平的能力,很多事情都控制不住,这太正常了。封建皇帝都有控制不住的事情,何况他们。社会越发展,想要谈控制,难度就会更大一点了。难道我们还要在期盼到一个领袖、伟人,能掌控全局的人,才政改吗?。
关于有人想往回改,有人想往前该,有人不想改,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何辨认政改的方向是否正确,我觉得在当时那一下是不可能完全确定的,所以大家可以多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要“摸石头过河”,我也赞同循序渐进。这也是我对政改步伐的观点。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就不改。总之,政改一定要进行。怕混乱而不改,那是无能。想混乱而政改,那是缺德。实质上,经济改革中就也有政治改革,比如党政分开。政改就没停止过。我觉得现在要讨论的应该是政改还要改哪些。

你说中国的发展势头不错,应该指的是经济。政治上,光是腐败这一点,就乐观不起来。商女不知亡国恨,腐败分子有点这个味道,说句不好听的话,真要腐败到亡D了,你们还去腐败什么呀!!!不能多说,呵呵,和谐。

关于通过发展来解决的问题,无法通过调整来解决。确实是这样的,我赞同你的观点。

你很看重政改对经改的重大影响,但为什么对待清末、民国的事,就不认为政改会对经改(工业化)有重大影响呢?

关于甲午战争。日本国民的心态,我不是很了解。但你说的加税,我觉得这有点为清朝脱责。清朝的落后腐朽(包括清朝贵族官员的腐化,民智不开),烂到了根里,才是真正原因。清末的立宪本就是个假玩意,立宪根本上是为的是保大清朝廷,而不是保中国。它肯定救不了中国。把民国搬到清末,立竿见影是肯定不会。但民国期间出现的思想浪潮却对建立新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民国时期是混乱的时期,也是各种思想冲击的时期。思想上的改革,也是政治改革的成果啊。

关于你提到文化性,提到毛时代的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为什么历史上,中国都基本是到了快亡国亡种才爆发,除了文化性等。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大清是老佛爷和满清贵族的大清,民国是军阀、蒋的民国。现在的中国,还有这样的情况吗?08年奥运会的火炬传递就是个例子(当然,里面有杂音,这无法避免),AC建立,无数人为奥运加油,他们这都是在为中共加油?恐怕更多是在为自己的祖国加油。建国初期的工业建设,人民是把毛当做自己人,把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当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
快亡国亡种才爆发,那是因为亡国亡种关乎到每个人,不止是统治者。

------------------------------------------

关于“还是那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光立宪没用,光政改也没有,因为你经济的底子没有到达一定的程度,你怎么在表面上改革都是徒劳。邓小平可以改革开放,绝不是因为他个人想改革,也不是因为改革本身很美好,而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底子和政治实力到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了,而邓小平就顺应了这个趋势。你若是把邓小平的经济改革班子挪到清末掌权,保证改革会失败

先声明,我是反对立宪的。既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光政改没用,那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政改要不要进行?如果当前的上层建筑旧了,或者太过于先进了,政改要不要进行?
关于你说的当初经济改革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底子和政治实力到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我表示反对,不是实力到了,而是不得不了。新华社有篇稿子,里面的数据很齐,也提到了原因。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9/01/content_9746645.htm
三十年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
               三十年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            
         
             2008年09月01日 08:36:00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一个社会的变革,总是来自于生存面临的危机,需要通过改革和开放,走出发展的困境。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重新回顾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我们在经济、技术、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境地,评价建国后三十年经济建设方面的功与过,才有可能在30年后的今天理解当时必须改革开放的真正原因。     1949年建国以后,
从经济体制上看,对资源、产品和劳动力,甚至许多消费资料,我们采取了计划分配的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了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农村,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之间,调动资源和分配利益的层次多次上下调整,留去自留地也多次变动。从对外经济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看,我们采取了关门发展的方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财产,甚至消费资料的制度上,我们实行,或者力图实行高度公有的体制;资源配置方式上,我们试图国家大一统来分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对外经济战略上,我们走了一条进口替代和自我封闭循环的道路。这样的体制和道路使我们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功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评价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应当以一些国际上已经研究成熟,并且为统计和经济学界通用的一系列指标,综合地进行衡量。
    首先,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由于左的思潮干扰经济建设,使我们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上不断后移,而且与许多国家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不论现在学术界怎样批判发展的唯GDP论,但是,GDP总量和人均GDP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最核心的指标,它代表着一国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而且是一个国家一切社会、政治、文化、国防等等事业的物质和财富基础,没有GDP持续和有效的增长,其他方面的发展便无从谈起。从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看,195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的比例为5.2%,1978年下降为5.0%。人均GDP水平按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194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各国第40位,到了1978年中国人均GDP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1976年全国农村每个社员从集体分得的收入只有63.3元,农村人均口粮比1957年减少4斤;1977年全国有1.4亿人平均口粮在300斤以下,处于半饥饿状态;1978年全国居民的粮食和食油消费量比1949年分别低18斤和0.2斤;当年全国有139万个生产队(占总数的29.5%),人均收入在50元以下。[1]1978年全国有2.5亿绝对贫困人口。当年,失业的城镇青年2000万人,实际城镇失业率高达19%左右,居民食品消费占总其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城乡分别高达56.66%和67.71%。1980年时,城乡居民家庭的耐用消费品,主要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每百户的拥有率也只有5.5%、11.2%、15.7%、14.9%;黑白电视机的每百户拥有率也仅为1.6%;家庭电话非常少,即使按当时的公用电话计算,每百户普及率只有0.64部;而洗衣机还很少有,家庭轿车普及率几乎为零。居住方面,1978年时,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农村居民每户平均居住面积仅为8.1平方米。据世界权威的经济增长学家麦迪森研究计算,1952年到1978年中国GDP的实际平均增长率只有4.7%。[2]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和生活水平,大多数发展和生活指标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170位以外,处于联合国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等组织划定的贫困线之下。
    其次,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其现代化,核心是从农业社会到城市社会的结构转型。解放以后到改革开放初,中国人口城乡结构转型先是大起大落,后是几乎停滞。中国城乡人口的比例:1949年为10.6﹕89.4;1958—1960年大跃进,人口向城市转移过多过快,1960年时城乡人口比例为19.7﹕80.3;三年经济困难,1962年时,人口又从城市向农村逆转移,比例大幅度下降到了17.3:82.7,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的1978年,城乡人口比例为17.9﹕82.1。1952-1978年,中国工业生产增长了16.5倍,城镇人口比重仅上升了5.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与城乡结构之间严重扭曲。1980年时,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而中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9.4%,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还要低近10个百分点。1950年时,韩国城市化水平为27%,1980年时,上升到48%,中国在城市化方面比韩国的差距拉大了20个百分点。从全国的人口城乡结构看,改革开放初时,82%的人口为农民,发展水平基本上还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状态。
    GDP和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也是一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从产业结构看,建国三十年中,农业生产总值下降缓慢,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更加缓慢。1950年中国GDP的三次产业结构为29﹕29﹕42,1980年时为21.6﹕57.8﹕20.6。纵向相比,农业份额下降速度较慢,第三产业比例大幅度萎缩。横向相比,1980年时,发展中国家的GDP结构平均为24﹕34﹕42,中国的工业化超前,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而从劳动力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1950年为86﹕6﹕8,1962年为82﹕8﹕10,1980年为68﹕19﹕12;同期,韩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从1960年的66﹕9﹕25,转型到1980年的34﹕29﹕37;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从1960年的71﹕11﹕18转型到1980年的56:16:28。从GDP和劳动力在农业和服务业上的分布看,我国除了工业化超前外,1980年的水平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仍然是一个落后和传统的农业国家。
    再次,建国后的30年,除了军事工业技术某些方面有一些进展外,其他各方面的自主的科学技术进步步伐缓慢,与世界发达国家,包括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落后于发达国家40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20年左右。
    导致我国建国以来科学技术进步缓慢的主要原因是:1、正规的知识教育受到冲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中等高等教育搞革命,中高等教育的考试被废除,一般的知识课程设置被打乱,中高等基础和专业知识被大量删减和简单化,耽误了一代人知识的教育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匮乏。2、科技人员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并受到歧视。知识分子排为臭老九,有专业知识的人往往被指责走白专道路;许多留洋回国的知识分子,在50年代被打成右派,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压制;特别是1966年后大规模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中的知识分子走五七道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荒芜了一代人的学业,耽误了一代人的事业。3、当时的环境中很难学习国外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学习国外前沿的科学知识,包括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很容易被认为是搞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因为要通过外语才能看到国外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献,当时的环境中会当成里通外国,被认为是敌特分子。实事求是地讲,建国后的30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科学技术进步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是不堪回首的。     因此,建国后三十年的科学技术进步,有这样一些特点:1、国防先行,民用落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在原子弹、氢弹和发射卫星等方面取得了进展,这对于奠定我们当时的国际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民用制造业、农业等领域,新技术新工艺的进展很慢,特别是东北一些老工业基地,有些工厂使用的还是日伪时留下的技术十分落后的机器设备。2、研究立项可能不少,能产业化应用的不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对科技人员发明创造没有激励政策,院所和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相脱节,一些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不能应用于实际,不能大规模产业化,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3、虽然对外交流方面比较封闭,但还是进行了三次技术设备的引进,对我国工业体系的技术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次技术设备引进是1952-1959年。我们从愿意为新中国提供帮助的原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技术设备,集中在冶金、动力、石油化工、矿山、机械、电子、汽车、拖拉机、飞机和军工等重工业部门。第二次技术引进是1963—1966年。这次引进是在我国与原苏联关系非常紧张,国家经济还很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我国开始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主要引进补缺门的关键性生产技术,引进规模小,但影响大,引进重点开始由重工业转向解决“吃、穿、用”的工业项目上,而且引进了一些中小型项目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第三次技术设备引进是1973—1977年,这次引进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其背景是建国二十多年来,国民经济中的许多问题暴露出来,有从国外引进有关先进技术设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引进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三次技术设备引进的特点是:解决人民吃饭穿衣问题的项目占首位;引进规模是前几次中最大的;所引进的技术装置,具有大机组、大系统、高速、高效、自动控制、热能综合利用程度高等特点。[3]在20世纪国外新一轮的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化学合成、核能利用、激光、新材料、生物工程等科学技术步中,1978年时,除了较少的项目,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处于空白。虽然建国后,我们也有一些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但是与世界科学技术在战后的突飞猛进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仍然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各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从20世纪初的10%提升到了50—70%。而根据专家们的计算,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52—1957年为27.78,1957—1965年只为8.24%,1965—1976年间更是仅为4.12%。[4]因此,与世界科学技术进展相比,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科学技术进步非常缓慢,对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
    第四,交通和工业体系的建设和规模,反映一国的综合实力。20世纪70年代末,虽然我国工业体系中的重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轻工业、交通、城市等等的建设与世界上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十分落后;即使重工业,在技术工艺方面,差距依然较大。交通通信体系落后于印度。1980年时,建成通车铁路里程55321公里,平均时速只有40公里左右;公路通车里程88.8万公里,其中硬化路面公路里程为66.1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人均铁路和公路里程为0.5公尺和8公尺,铁路、公路、水运和管道等运输线路密度为1229公里/万平方公里。1980年印度铁路里程为6.13万公里,公路163万公里,人均铁路和人均公路里程0.9公尺和23公尺,分别是中国的近1倍和4倍,铁路、公路、水运和管道等运输线路密度为5715公里/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4.65倍。通讯方面,1980年中国每百人拥有的固定电话只有0.19部,印度则为0.43部,是中国的1倍多。
    工业体系方面,建国后纵向比较,有长足的发展。整体上看,到1980年,全国工业总产值4703亿元,比1949年增长46.3倍,工业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重由1949年的12.6上升到1980年的45.8%;从1949年到1980年,主要工业品产量在世界的排位,钢由第26位上升到第5位,煤炭从第9位上升到第3位,发电量由第25位上升到第6位;化纤和电视机,1949年我国根本没有产量,1980年这两项在世界上的位次是第5位。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工业品产量在世界各国比较看水平还是很低。如1980年时,与世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巴西人均钢铁产量121公斤,人均发电量1880度,印度人均煤炭产量为168公斤,墨西哥人均原油产量1369公斤;而中国人均钢铁产量为36.7公斤,发电量297度,煤炭66公斤,原油105公斤,仍然低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
    20世纪50年代,通过第一次技术设备引进,我国的机械工业在短期内,就建设起了一批重型机械、矿山机械、发电设备、化工机械、炼油、采油设备,机床、汽车、拖拉机、飞机、坦克、船舶以及轴承、风动工具、电器、电缆、绝缘材料等制造工厂;60年代,在第一次引进的基础上,填平补齐,引进了一批新的技术设备,使我国的制造水平进一步提高,制造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新型飞机所需要的新材料、新仪器和新设备,经过70年代的引进建设,我国基本上建立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如经过几次引进,我国建立起了石油化工、无线电、汽车、拖拉机、飞机、军工、化纤、电子计算机和彩色电视机等新兴工业部门。[5]但是,从技术层次、装备状况、产业结构、生产规模,以及所处时段看,当时我国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各发达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进程比较,实事求是地讲,总体上也只是在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建国后,如果党的中心工作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如果没有频繁的政治运动对科学技术的冲击,如果体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国民经济象东亚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象改革开放后每年以9.5%的速度增长,[6]到1978年时,按1950年不变价格,我国经济总量将会达到7367亿元人民币,比当年实际的3645亿要多出3722亿元,人民币人均GDP将达到450美元左右,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的发展程度就会排在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如果在1978年7367亿人民币的规模上,即使改革开放以来每年以7.5%的速度再增长29年,2007年我国GDP总量,就会为401267亿元,人均GDP为30369元人民币,高于实际的人均18845元人民币。东亚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币值,在战后高速增长的几十年中,由于经济对外依存度上升、商品价格差别缩小,以及生产力水平提高,即使扣除亚洲金融风暴时各国的货币贬值因素,相对美元也普遍升值了100%到200%不等。我们取中值按照150%的升值率衡量,如果没有建国后左的思潮对经济发展的干扰,2007年我们的人均GDP将达到11000美元,在2000年时,已经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现在已经进入了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计算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建国后三十年中,工作中心选择方面的重大失误,感到深深的痛心和惋惜。
    总之,建国后到1978年的30年中,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现代化强国的强烈愿望,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探索。但是,由于革命胜利后,党没有从一个工作中心为阶级斗争的革命党转变为一个工作中心为搞经济建设的执政党,对怎样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不熟悉,榜样上学习了苏联模式,而且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实行了计划经济,生产资料所有上采取了一大二公的国有制、城镇集体所有制和农村人民公社社队体制,对外关系上走了自我封闭的道路,发展上倾斜于国防工业和重工业。其结果是:劳动生产效率较低,科技人员和企业没有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动力来源,技术进步缓慢,投资建设浪费较大,三次产业结构和二次产业内部结构失调,二元结构转型进程停滞,与整个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可以这样评价:建国后的三十年里,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中,我们走了弯路,延误了时机,可以说,成绩为三,问题为七。
    回首当年,如果没有三十年以来的发展道路的调整,没有对三十年来对一大二公和计划经济的低效率体制的改革,如果不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及经验,我们今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毫无疑问,仍然会处在世界最贫穷国家的行列。1978年时,要不要改革开放,关系到占世界1/5人口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还是贫困没落之大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在三十年前依然决然地选择改革开放这一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事业,将其坚持了三十年之久,并且还要继续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作者:周天勇)
    [1]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档案出版社,1989,第368页
    [2] 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佘晓明:论建国后四次技术引进与工业化进程,指导老师:苏少之,载于jyw.znufe.edu.cn/pub/znjjslt/rcpy/sbxt/t20060520_5239.htm
    [4] 李京文、郑友敬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5]佘晓明:论建国后四次技术引进与工业化进程,指导老师:苏少之,载于jyw.znufe.edu.cn/pub/znjjslt/rcpy/sbxt/t20060520_5239.htm
    [6] 根据世界银行各年的发展报告看,中国建国后的GDP的增长速度,在5%左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墩墩 于 2010-9-5 14:45 编辑
关于为改而改的政改。哪一次的政改不是为改而改?不为改而改的政改,那是假改,如同清王朝的立宪一 ...
fskr_sb 发表于 2010-9-5 12:44


我必须很遗憾地说,任何改革都不是为改而改,而是在现有体制生存不下去的时候,为了国家的生存发展和富强,才会改革。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一个政治家会在国家稳定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单纯是为了好玩儿,为了虚幻的理念,为了无聊之时找点事做而改革。

邓小平为什么说要摸着石头过河?如果在河这边可以足吃足喝,幸福美满,我何必要过河去面对未知的风险呢。正是因为在河这边实在受不了了,不过河就要完蛋了,才会费那么大劲去改革,不是么。

今天的中国问题不少,但总体来说还是发展势头迅猛良好的。在这个时候为什么就不能给当前的发展再多一些时间呢?为什么就要强行打断呢?有很多人抱怨日本人打断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和“黄金十年”,说如果没有日本侵略,中国会如何如何。虽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但今天中国的发展比“洋务运动”和“黄金十年”从本质到规模,再到成就,都不知道高出多少个数量级,怎么反而有中国人要主动打断自己的发展呢?也许你会反问,你怎么就肯定政改一定会失败呢?那我也会同样反问,你怎么就知道政改一定成功呢?苏联政改可是有前车之鉴的啊。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在所谓民主理念下政改后变富强了?

为了一个不知结果的虚幻理念,把现实利益抛弃而主动去承担巨大的风险,这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说道腐败,大家都痛恨,但问题是在痛恨腐败的思想下所进行的政改就能治理腐败么?民主真能治理腐败么?十几年前我是对此深信不疑的,但要我现在说,我认为民主与治理腐败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有些民主改革反而使得国家更腐败,例如俄罗斯;有些民主国家本身就很腐败,例如印度。我也不是说民主就一定腐败,我是说民主集权与否,和腐败都没有必然的联系。盲目模仿西方所谓民主制度进行改革,很可能腐败没治理,国家本身都完蛋了。在现有体制下完善监督机制,抑制腐败,比大动干戈政改的风险要低很多。

至于你说我为清朝统治者脱罪,我觉得那完全是无稽之谈。清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这个政权在内忧外患下已经失去了自我更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说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应该是改变国家经济的能力。当时的清政府是不可能完成土地改革和工业化的,就算是真立宪,清政府也做不到工业化发展,尤其是在有外敌竞争的条件下,清政府更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一切,所以清朝必然会灭亡。至于你说的民国时期有什么进步思潮云云,我想你可能忘记了那是在国家遭受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之后,再加上日本的不断入侵,使得中国人真正被惊醒,才要立宪,而不是所谓的立宪把中国人惊醒了然后再有的思潮。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问题,不能颠倒。假如把民国的政体搬到甲午战争之前的时代,民国的军阀们也不会比清政府做得更好。

这个世界上也不是只有中国快到不行的时候才爆发。西方人也是在通往东方的道路被奥斯曼帝国封锁后,才不得以去搞航海。所以说,西方人可不是为了航海而航海,是为了脱困才去航海。这种改革的本质和中国人没有什么两样。我们不必自卑。

最后说说党政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共放开的所谓“政”都是那些计划经济管理下鸡毛蒜皮部分的“政”,而真正的国家命脉并没有放手,也不可能放手。平时人们按照西方的理念,喊“党政分开”已经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式,但没有看清楚中国和西方政体的区别。你在前面说你也认为美国和中国的统治本质没什么不同,但讨论到现在,你的思维定式使得你忘记了你所明白的统治本质。中国的真正统治者是共产党,美国的真正统治者是高层的大资本家集团,你让中共和“政”分开,就如同让美国的大资本家们不要再赞助选举一样,都是不可能的。真正的统治者和“政”是不会也不能分开的。美国等西方国家能有表面上的党政分开,那是因为政党都是前台的代理人,并不是背后的老板。假如中共退居幕后,前面培植两个儿子党,假惺惺搞党政分离,你可能要说这是假立宪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战烈士永垂不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7 16:24 , Processed in 0.058073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